發布時間:2023-05-28 09:40:0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高效流通體系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流媒體 異步傳輸 高校教學系統
0 引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多媒體教學方法得到了普遍推廣?,F如今的高校教學,大多以課堂現場播放音視頻和演示文稿的方式進行,這雖然可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變抽象為形象,提高課堂效率,但同時這樣的方式也存在諸多弊端,比如課件過于程式化,華而不實,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能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從而掩蓋了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也無法引起現今大學生學習的興趣。
基于高校教育的現狀,本文設計了一套即時互動的教學系統,該系統基于流媒體技術設計,輔助互聯網異步傳輸技術,可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實時互動為手段,以傳統板書式教學和演示文稿教學為輔助的新的多媒體教學方案。
1 流媒體技術簡介
流媒體技術,是一種新的媒體傳送方式,主要應用在在線會議、網絡直播等實時數據傳送中。它的傳輸原理是將視頻、音頻等媒體壓縮為一個個壓縮包,由視頻服務器向用戶計算機連續、實時傳送,只需要在用戶端緩存足夠可播放的視頻容量就可以開始播放,而不必下載完整個文件。這種技術不僅使啟動延時大幅度地縮短,而且對系統緩存容量的需求也大大降低。
流媒體的傳輸協議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實時數據傳輸協議RTP和實時傳輸控制協議RTCP,它們是由IETF的音視頻工作組于1996年制訂的,主要是為了彌補互聯網帶寬不足和服務質量控制機制微弱的局限性。RTP主要用來傳輸具有實時特點的數據,而RTCP用來控制服務質量,并在正在進行的會話里傳送參加方的信息。
2 系統設計
2.1 總體結構
基于實時友好的設計理念,本系統主要包括服務器流媒體管理模塊和客戶端交互模塊兩部分??傮w流程圖如圖1所示。
2.2 服務器流媒體管理模塊
服務器流媒體管理模塊作為該系統的核心,主要完成對課件、錄制的音視頻文件和其他教學文件的合成、采集、編碼、存儲和廣播功能。
服務器流媒體管理模塊的合成過程主要采用微軟公司的Movie Maker和PowerPoint的Producer組件,采集和存儲過程主要采用微軟公司的Windows Media Encoder,而流媒體服務器的架設和廣播功能主要采用Windows Media Server。
微軟公司的Movie Maker和PowerPoint的Producer組件可以很方便的把已有的音視頻文件和演示文稿制作成豐富多彩的形式。首先利用攝像機、音視頻采集卡或桌面錄制軟件,把音視頻和操作場景錄制下來,然后利用Movie Maker制作包括字幕、轉場特效等在內的完善的視頻文件,也可以利用Producer組件制作復雜框架的多媒體演示文稿。
本系統媒體源的采集使用Windows Media Encoder軟件,編碼方式是微軟的ASF。該軟件可以捕捉話筒、攝像頭、視頻采集卡和電腦桌面等多種終端,生成的媒體源被捕捉以后存儲到已經架設好的流媒體服務器上,就可以進行實時廣播和點播功能。為了增強媒體的豐富性,我們第一步已經制作好了完善的視頻文件和復雜框架的多媒體演示文稿,通過此步驟,可以把制作好的文件按一定的編碼格式采集到流媒體服務器上。
流媒體服務器主要用于儲存和控制廣播流媒體的數據,它的架設離不開Windows Media Server,微軟的服務器版本的系統都自帶這一軟件。架設好的服務器還需要進行流媒體站點的設置后,才能進行媒體流的播放功能。流媒體站點有兩種設置,一種是實況推傳遞廣播;另一種是錄制拉傳遞點播。本系統在課上時間使用推傳遞廣播,把教師現場的音視頻、演示文稿等內容實況傳輸到學生機器上,并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課件的實時調整;課下自學習時間則采用點播方式,讓學生自行選擇要學習的課程觀看或下載。流媒體站點完成之后,就可以在學生端打開Media Player,輸入點的地址mms://地址/文件名進行觀看。本系統客戶端交互模塊會設計更友好更直觀的客戶端和瀏覽器網絡界面,避免操作播放器的麻煩。
2.3 客戶端交互模塊
客戶端交互模塊直接面對學生,負責把流媒體模塊的源數據展示在界面上,同時負責即時通信功能,讓學生和教師實時溝通,教師端也可以自行屏蔽這一功能。該模塊主要采用網頁Ajax技術,對互動數據進行及時推拉。
Ajax技術俗稱為異步傳輸技術,它是一種新的網頁開發技術,利用它可以快捷方便的開發出即時聊天、文件傳輸等功能。Ajax的核心是JavaScript對象XmlHttpRequest,它可以使客戶通過瀏覽器直接與服務器進行通信,而不用重新加載整個頁面,從而減輕服務器的數據傳輸,使交互頁面更小、更快、更友好。
本系統主要基于流媒體和網頁Ajax技術開發設計,流媒體服務器除了上述的架設和軟件安裝外,還要配置好IIS(互聯網信息服務),這樣客戶端就可以不受環境和條件限制,直接展示在互聯網上。
本系統目前已完成主要的模塊設計和框架整合。
3 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視頻會議領域廣泛應用的流媒體技術無疑是其中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本系統充分融合流媒體技術和異步傳輸技術的優勢,摒棄多媒體教學的固有思維,變學生為主體,以互動為手段,讓課堂上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高校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鐘玉琢,向哲,沈洪.《流媒體和視頻服務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951年,ARON化學合成公司在聚氯乙烯管研制方面首次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ARON化學合成公司有效地利用其獨特技術,一躍成為塑料制品的綜合廠家。目前,ARON化學合成公司所涉及的業務范圍已經非常廣泛,包括以聚氯乙烯管、小口徑聚氯乙烯水管為核心的管材行業,電力、通信行業,保險、建筑等行業,一些需要使用樹脂產品的復合型行業也大多采用其產品。
近年來,無論在哪個行業或領域,都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這一趨勢,即為滿足客戶不斷提高的需求,要注重快速準確地把產品送到客戶手中,同時還要不斷提高物流服務的質量。物流服務已成為影響企業之間競爭力的重點。
2001年,ARON化學合成公司在關東工廠進行了信息化改造。作為物流IT化的第一步,ARON委托USAC系統公司研制開發并導入了“發貨管理系統”。5年多來,該系統已廣泛應用于全公司的4家工廠、倉庫和公司委托的倉庫,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關于發貨管理系統的詳細情況,請參照以下來自倉庫現場的報道。
加強物流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
在ARON化學合成公司的主要業務中,管材業務占全部銷售額的近70%,其中核心產品是聚氯乙烯管和排水管等。
管材業務接收訂單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通過正常途徑接收訂單,向店提供以箱為單位的產品;其二是直接接收來自公共工程等方面的訂單,直接向工程現場發送產品。
當直接向施工現場發送產品時,一旦發錯了產品,工程將無法進行,因此首先要保證發送的產品萬無一失。另一方面,接到訂單后,如何快速地按約定時間把產品送到工程現場,也將直接影響工程的進度。所以對于生產廠家來說,必須具備準確、可靠、迅速的物流能力。
ARON化學合成公司物流管理室主任石川和彥先生指出:“管材產品的規格越來越趨于統一,雖然每個公司的產品都有其各自的特點,但同一規格的產品之間是完全可以相互替換使用的。所以物流服務質量是衡量某公司產品優劣的一個重要因素?!?/p>
例如,以前把貨物從尾道工廠送到關東客戶手中需要2天時間,那樣就會耽誤用戶的工時,也就會失去一次商機。所以,如何迅速地把貨物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目的地,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還出現過發錯產品的問題。因為管材的品種數以萬計,以排水管和下水管為例,按形狀和口徑劃分,品種也達到數千種。
石川和彥先生說:“以前,工廠、倉庫和委托倉庫是靠目測來區分和揀選產品的,所以發貨的錯誤率一直難以降低。”
客觀地說,準確區分幾萬個品種的產品早已超出了人為的能力,因此需要引進一套新的管理系統來實現準確迅速的發貨操作。信息化改造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
1.采用條碼管理及貨位管理
揀選產品時,發貨單、貨物標簽以及包裝箱的條碼,都要使用無線終端掃描,以降低錯誤率。同時產品要碼放在指定的貨位,以便提高揀選作業的效率。
2.發運途中的貨物追蹤
過去,在施工現場,客戶每天要多次查詢有關發貨的情況,比如貨車是否已出發、何時到達,等等。負責解答客戶疑問的經營部及倉庫的有關人員,要查找訂貨單、發貨單等所有數據,然后把發貨單編號報給運輸公司,再由運輸公司查詢運輸貨車的詳細情況,各方都為此忙得不可開交。而客戶則一直在焦急地等待查詢結果。
面對這種情況,一項新的解決方案出臺了。此方案是實施系統化管理的重要環節。首先運輸公司的發運單要和ARON公司相統一,為了方便查詢,ARON公司把發運單編號集中管理,做成管理一覽表,其中每一個單號都分別對應著發貨清單和發貨地點等詳細情況。
另一方面,無論是客戶還是公司管理人員,如需要查詢訂單、發運單的執行情況,只需進入公司的網站,輸入ID號和密碼,就可以直接訪問發貨網頁進行查詢。如需查詢有關貨物所處的具置時,只需登陸運輸公司的貨物追蹤網頁即可。引進這項管理方案以來,減少了來自客戶方面不停的詢問,客戶也不需等待查詢結果,因而大大提高了客戶滿意度。
3.發貨作業隨時可以進行
過去,總公司的系統因受主機(大型計算機)開啟時間的限制,在夜間和周末,發貨操作不能照常進行。現在導入了發貨管理系統,工廠和委托倉庫的每臺服務器都能夠單獨地進行信息處理,只要收到有關方面的指示,發貨操作就可以照常進行。
4.運費分析
如上所述,可以隨時掌握產品發貨及發運的詳細數據,這些數據直接關系到運費的支付問題,有了這些數據,可以根據產品的不同、地點的不同、工廠的不同、運輸公司的不同,輕松自如地進行運費分析處理。
發貨管理系統推進物流準確化、效率化
逐步推廣應用
2001年,ARON公司以其關東工廠為開端逐漸向國內的其他工廠、倉庫推廣這一發貨管理系統。經過5年多的時間,該系統越來越趨于完善。
業務促進部系統組的神山雅敏組長強調:“在第一階段,我們運用條碼掃描來揀選產品,對存放的產品進行貨位管理。從多年以來依靠目測進行揀選,轉變為使用計算機進行統一的貨位管理,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過程,因此在最初的實施階段遇到很大阻力,也曾遭到現場工作人員的全體反對。從系統應用的效果來看,如果工作人員不習慣使用,無論是多先進的管理系統,也將是毫無意義的。”
例如,有一家工廠發貨的錯誤率一直毫無改善。我們對此進行了調查,發現現場工作人員并未使用無線終端掃描產品的條碼,仍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依靠目測來確認出庫。原因就是工作人員很難接受系統的更新,不使用新系統完成操作。
針對這一現象,公司管理者認識到,要使新系統順利實施,必須從實際出發,分階段地進行。因此公司制定了相應的方針。
引進發貨管理系統的效果
該發貨管理系統是以USAC系統公司的Package System為基礎,綜合現場工作人員的要求開發的。系統啟用后的效果主要體現在發貨錯誤率降低和作業效率提高兩方面,如西日本倉庫(高市)2006年啟用系統之后。發貨的錯誤率減少至過去的1/30?!斑^去每月有10次失誤,現在一年只有4次失誤。”石川主任講。
在5年內,同一倉庫涉及到的產品品種從2000種增至5000種,是過去的2.5倍,發貨總量擴大至過去的1.4倍。雖然工作量有所增加,但并沒有因此而增加工作人員。
提出“三大物流基地”構思
第一階段工作落實之后,公司開始考慮不斷完善系統的功能,通過無線終端掃描產品的條形碼,從不同的貨位同時實現收貨、發貨管理。第二階段的目標是進一步實現系統化管理,改善發貨前的準備工作和在庫產品的管理。第二階段實施的關鍵在于徹底改善物流體系。
為滿足來自施工現場的迫
切要求,不僅產品配送要迅速,同時在發貨時還要考慮盡量把一個客戶所需的產品集中起來,從一個倉庫發貨,而不是從不同的倉庫發貨。
這樣,ARON公司決定建立新的物流服務體系,盡可能在接到訂單的第二天,一次性地向全國主要城市進行配送。建立新體系唯一的捷徑是建設新倉庫,但草率地過度建庫只會帶來負面影響。經過仔細的反復討論之后,ARON公司決定開設東部倉庫、西部倉庫和中部倉庫,稱之為“三大物流基地體系”。
已經在大阪府高市的高辦公區內設立的西部倉庫,從2006年5月開始正常運營。在玉縣越谷市內設立的東部倉庫,于2006年9月開始運營。中部倉庫設在名古屋工廠內,計劃在2007年3月開始運營。
以下是來自關東工廠倉庫現場的報道。
倉庫現場簡要說明及發貨前的準備
1、2、關東工廠概況
ARON化學合成公司關東工廠位于茨城縣古河市內,占地面積28000平方米。工廠生產的產品除了聚氯乙烯塑料接口和小口徑排水管等產品外,還包括其他管材產品,共800余種。倉庫中所有的在庫產品,再加上從其他廠家購進的產品,總計庫存品種為3000余種,其中管材類產品200種,塑料接口產品2800種。
工廠內設有五座倉庫,操作人員每兩人為一組,每天可處理700-1000件產品的發貨前準備工作。
工廠內的工作日程是每天上午進行產品入庫,下午開始揀選并發貨。當天發貨的產品在第二天中午之前到達客戶指定的地點(管材類產品一般送到關東南部地區)。
工廠的廠長佐藤敏通(現已調任名古屋工廠廠長)在談到有關引進發貨管理系統的效果時指出:“近幾年來,工廠的產品從過去的2000種增加到目前的3000種,發貨總量增加了近四成,但是工作人員的數量并未增加?!?/p>
3、4產品揀選單和貨簽的生成
圖3是發貨管理辦公室,在這里制作生成產品揀選單和貨簽。在接收訂貨的同時,發貨管理系統按照產品品種、存放的倉庫以及貨位進行揀選任務優化,之后自動打印出揀選單和貨簽(圖4所示)。準備工作完成后,把揀選單和貨簽交給操作人員,開始進行產品揀選。
5、6發運單的生成
在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按照發貨地點的不同,打印送貨發運單(圖5所示)。前面提到過,運輸公司和ARON化學合成公司使用的是統一發運單,不同的運輸公司要區分開,貨車到達工廠后,司機把發運單取走(圖6所示)。因為發運單上標明了編號,所以當天就能夠追蹤貨物運輸的情況。
引入發貨管理系統之前,工廠內的操作全部是過人工計算的,可以適當裝載一些整箱產品,以求實現最大的裝載率和最經濟的運費。
經常使用的貨車是4噸和2噸的載重量,共有幾十輛平板牽引車和廂式貨車。車輛不足時,必須隨時增加車輛。
大里桂子說:“這的確是一項非常繁忙的工作,因為引進了發貨管理系統,兩個人就完全能夠操控整個過程。我們現在正在考慮是否繼續引進無線終端掃描系統,如果可以實現的話,將有利于發貨前期準備工作的順利進行,也可縮短盤點時間。分配貨車的操作如果也能實現系統化就更好了。”
如果一直由兩個人操作發貨全過程,就很難安排休息的時間。為更好地安排工作,培養新人的實踐能力是不可忽視的。
7、8配車作業
管理辦公室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分配貨車,主要對象是承包的經常運輸管材類產品的貨車。首先把訂單編好號碼,并按客戶排好順序,在計算貨車裝載量的同時,還要根據送貨地點、貨物種類設計出最經濟的運輸路線,以及送貨順序等等,盡量一次性把貨車裝滿,提高貨車的裝載率。
送往施工現場的貨車要按照送貨地點的順序決定裝載量,一般是6~7件。偶爾也有訂單上未注明地址的情況,這時需要把傳真發來的地址附加在發運單上。
這項工作做得非常熟練的是工廠內總務科的專業人員大里桂子。
作為裝載時的計算標準,裝載量為4噸的貨車可以容納80根200口徑的管子。因為這種換算是通由人工進行,將不同的訂單組合成相應的發貨清單,然后做好貨簽,每個倉庫內的操作都由人工完成。整理同一客戶的訂單也是人工完成的。引進新系統后,既省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非常明顯,辦公室的操作人員從過去的5人減少至2人。
整箱產品的發貨流程
9生產線上的發貨準備
下面進入生產現場。照片9所示是接口產品生產線的最后階段。包裝好的成品由輸送帶傳送過來,操作人員把不同的成品分別碼放在托盤上,然后將托盤碼放在臨時區域,在中午之前轉移到倉庫的指定貨位。
10倉庫和貨架
工廠內設有5座倉庫,每個倉庫存放不同的成品。使用的大型托盤的尺寸是1440×1140毫米。
11、12揀選、出庫
發貨前的操作流程為:操作人員從管理辦公室拿到產品揀選單和貨簽后,順序揀選出第一批產品,然后用叉車把產品集中在一起。所有發貨的產品備齊以后,碼放在出庫區,擺放時要按照運輸公司的不同把產品區分開。
13裝車
在裝車前,駕駛員首先要確認接到的發貨指示是否和發運單相吻合。
需要注意的是,工廠內部周轉的托盤,如果直接隨同產品送到客戶那里有可能會丟失,所以只把貨物裝到車上,托盤留在工廠內繼續使用。
整箱產品的揀選
14向托盤上碼放成品時的揀選工作
下面是引進發貨管理系統后,實施條碼管理的產品的揀選工作。
首先,工作人員按照產品清單所示把叉車停在指定貨位,然后按照清單指示的先后順序揀選產品,并碼放在托盤上。
15-17檢查貨簽是否與產品條碼一致
接下來要檢查貨簽是否和產品的條碼相一致,利用小型識別機(Keyence公司制)來讀取條形碼。小型識別機與無線終端不同,它只具備最簡單的功能,用于識別條形碼是否一致。一旦發現條碼不一致,立刻自動報警,這樣就徹底解決了不同產品混雜的問題。
18、19貼貨簽
最后的工序是向成品箱上貼貨簽。貨簽的數量是按照要發貨的產品的數量生成的,其目的就是為防止遺漏現象發生。
聚氯乙烯管的揀選和發貨
20、21聚氯乙烯管的揀選
最后裝車的是直接發往施工現場的管材產品。管子的長度是4米,小口徑的管子捆扎成捆,大口徑的管子要逐根揀選。操作人員使用叉車進行揀選。
22、23裝車
產品裝車的順序要與發貨地點的順序相吻合。但是比較重的管子如果放在上面,有可能會損壞下面的管子。管理辦公室也考慮到這一點,同時做好了揀選和裝車的指示。
管材類產品裝車結束后,貨車的車廂前部還有空間,可以用來裝載整箱產品(如照片23所示)。至此,裝車任務結束了。
24 產品揀選清單
在處理管材類產品時,產品本身并沒有附帶條碼,條碼和產品名稱顯示在寫字板上,叉車駕駛員對照寫字板上顯示的內容逐一進行揀選操作。
當所有的裝車操作結束后,叉車駕駛員把檢查完的發運單送回管理辦公室。為防止有遺漏現象發生,辦公室重新把發運單和訂單核對一次。這樣,發貨前準備工作就結束了。
大里桂子說:“貨車的裝載工作大約在下午6點左右結束。因為引進了發貨管理系統,即使是兩個人進行操作,加班時間也比以前有所減少?!?/p>
[關鍵詞] 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腫瘤病房;護理質量;提高;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7-133-04
Application effect of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on improving nursing quality in tumor ward
WU Xiuhua1 HUANG Qiongying2 DENG Yanping1
1.Seventh Area of Fujian Oncology Hospital, Fuzhou 350014, China;2.Sixteenth Area of Fujian Oncology Hospital, Fuzhou 35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on improving nursing quality in tumor ward. Methods 38 patients who were received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tumor ward of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37 patients with tumor who were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from October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quality of lif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ithin 6 month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11%,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1.08%).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Tumor ward; Nursing quality; Improving; Effect
移動護士站是護士工作站在患者床邊的擴展和延仲,是現代化數字醫院的手持設備,是以醫院信息系統為支撐平臺,掌上電腦為硬件平臺,以無線局域網為網絡平臺,充分利用的數據資源,實現了向病房的擴展和延伸,極大地推動了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向無紙化、無膠片化和無線網絡化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這也是數字化醫院發展的大趨勢[1-2]。近些年,腫瘤的患病率不斷上升,由于該疾病自身所具備的諸多特點如預后差、治療時間長以及專科護理發展滯后等問題的存在使得提高腫瘤患者護理工作質量成為全面提升護理[3-4]。我院從2014年10月起全面應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本研究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4月在腫瘤病房應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護理的患者38例與2013年10月~2014年4月使用原常規護理的腫瘤患者37例進行對比研究,主要探討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在腫瘤病房提高護理質量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4月在我院腫瘤病房應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護理的患者38例與2013年10月~2014年4月使用原常規護理的腫瘤患者37例,將兩組分別設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年齡46~78歲,平均(53.2±9.3)歲。觀察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46~79歲,平均(53.2±9.2)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45~78歲,平均(53.4±9.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觀察組:采用采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護理。(1)體征采集與醫囑執行。腫瘤患者治療周期長,住院時間短,病床周轉率快,接診工作及醫囑量大且繁瑣。運行后,入院患者均佩戴條碼腕帶,護士通過掃描腕帶,床旁采集信息通過錄入,數據同步保存系統終端電腦,醫生可在工作站查詢患者信息,提供及時有效治療。(2)為確保護理流程規范,護士到床邊服務前必須掃描患者腕帶條碼進行身份識別與確認,系統將記錄其到達床邊的時間,以及在床邊實施操作的數據采集時間,將采集的護理數據即時在床頭錄入,保存后信息直接呈現于醫生及護士工作站,系統自動繪制各項生命體征數據到護理文書上。同時可確認患者給藥單的條形碼與患者腕帶上的身標識條形碼A信息均相關聯。通過無線護士工作站可查看患者基本信息,利用在院患者的入院評估[5]。(3) 床邊護理工作制該系統的應用,使護士在執行治療和護理工作的同時,通過PDA數據的回傳,各種護理文書也相應完成。護士不需要回到護士站,在病房內就能完成各項護理文書工作,有效保障了護士在患者身邊工作的時間。(4)建立標識系統,減少護理差錯目前護理工作中患者的查對有許多不確定性,如同姓名、換床、患者意識障礙等,加上護士查對工作量大,人為出錯幾率較大。基于患者標識系統的條碼或射頻識別技術,護士在床旁為患者進行操作時,用移動終端對患者進行確認,極大提高了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為臨床管理路徑提供了輔助手段[6-7]。(5)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對護理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護理質量是指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護理技術服務和基礎護理服務的效果及滿足患者對護理服務一切合理需要的綜合,因此護理質量是護理工作的核心。如何利用網絡平臺對護理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是個重要的課題。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解決了這一難題,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設計了多種質控方式,通過各項操作的質控點來進行提示、預警、限制等,可以顯著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達到對護理質量實時控制的目的。
1.3 生存質量評價[8]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WHOQOL-BREF由26個條目組成,反映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境4個生存領域的質量,經過分值轉換后各領域得分越高表示QOL越好。對兩組患者入院時及3個月后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
1.4 觀察指標
(1)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9]。滿意率=(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2)觀察兩組的不良事件數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2.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0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組別 n 滿意 基本滿意 一般 不滿意 滿意率(%)
觀察組 38 15(39.47) 20(52.64) 2(5.26) 1(2.63) 92.11
對照組 37 11(29.73) 19(51.35) 5(13.51) 2(5.41) 81.08
x2 6.279
P
表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
組別 生理 心理 社會關系 環境
觀察組(n=38) 入院時 55.78±7.39 58.64±7.63 60.24±7.82 60.34±7.52
6個月后 65.37±8.16* 66.22±8.49* 72.13±10.03* 72.43±10.07*
t
P 7.129
對照組(n=37) 入院時 55.43±7.03 58.24±7.09 60.49±7.31 60.16±7.20
6個月后 57.19±7.64 58.21±7.61 61.33±7.84 62.71±7.26
t
P 1.271
>0.05 1.114
>0.05 1.243
>0.05 1.392
>0.05
注:與對照組6個月后比較,t=7.025;8.116;8.016;7.029,*P
表3 兩組6 個月不良事件總發生率比較[n(%)]
組別 n 給藥錯誤 醫囑執行錯誤 標本錯誤 總發生率(%)
觀察組 38 1(2.63) 1(2.63) 0 5.26
對照組 37 2(5.41) 3(8.11) 2(5.41) 18.92
x2 6.324
P
2.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
觀察組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境,入院時與治療3個月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6個月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6 個月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2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92%,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護理是臨床醫療醫囑的具體執行者和重要環節,其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醫療質量和患者生命安全。移動護理質量控制系統是運用信息移動技術實現護士工作的擴展和延伸,其解決方案以醫院信息系統為支撐,運用無線局域網與醫院局域網為基礎,以帶掃描的移動終端為工具,實現了護理信息的床邊采集、護理流程規范項目記錄、醫囑執行核對、護理文書自動生成和滿意度測評等功能,從而為護理規范化和優質護理[10-12]。
移動護理信息系統是以醫院現有HIS為基礎,基于無線移動技術、PDA和腕帶條形碼、射頻識別技術等實現的臨床移動信息系統。移動到床邊是該系統的最顯著特點,它改變了原有醫囑系統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拉近了護士與患者的距離[13]。由于有了掌上電腦對醫囑執行操作過程的全程記錄,每一條醫囑的執行人和執行時間等主要執行信息得到完整的數字化體現,這樣從質量控制角度看,每一項決策都可追溯,真正實現了對醫囑實際執行的全過程跟蹤,真正為醫院質量控制[14-16]。
本研究采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護理,一方面保障了患者安全 護士在執行輸液、發放口服藥等醫囑和標本采集時需進行人工及電子雙重核對,每次核對系統內均有詳細記錄,包括核對時間、內容、核對人員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充分保障患者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護理管理效能 PDA 為醫務人員提供了醫學參考以及臨床應用,以其方便快捷等特點,提高了醫院的管理水平,樹立了醫院的形象品牌。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2.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0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腫瘤病房采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護理和明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成冀娟.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71-17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關于印發《2011年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的通知[S].衛醫政發[2011]23號:6-7.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3] Van Der,Meijden MJ,Tange J,Troost J,etal.Determinants of success of inpatient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s:a literature review[J].J Am Med Inform Assoc,2003,10(3):235-243.
[4] 張翠霞.移動護理系統質量控制的方法與體會[J].護理學報,2011,18(2A):39-41.
[5] 楊銀深,劉曉玲,梁金霞,等.護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進展及應用現狀[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3):47-49.
[6] 陳月治,丁玉蘭,施麗麗.臨床護理信息系統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應用與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5):241-242.
[7] 孫海峰,陸群,周向麗,等.護理信息系統在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9):2318-2319.
[8] 曲華,宋振蘭,朱永健,等.移動護士工作站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4):732-733.
[9] 葉綠芝,韓蔚,雷冬英.優質護理病房二級護士站的建立與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7):599-601.
[10] 屠蕾,高歌,張淵.PDA條形碼掃描核對技術在護士安全用藥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22):63-65.
[11] 岳宏,王艷軍.信息化技術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醫療裝備,20l0,23(5):92.
[12] 董靜怡,居益君,董祥龍.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在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和展望[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3,24(3):93-94.
[13] 陳立娥,馮桂玲,賈素敏.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在優質護理病房的應用[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2,35(6):471-472.
[14] 劉立捷,李莼,嚴靜冬.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1,18(5A):49-50.
[15] 鄧世洲,高偉東,陳昕,等.醫療物聯網技術在護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4,22(2):288-289.
實證結果表明: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農資流通更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而農產品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則更利于改善農民收入,據此文章給出了建設我國農村流通體系的政策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圍繞“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相對落后的農村流通體系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市場化進程,抑制了農村消費,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需要現代服務業的大力支持,農村流通服務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具有重要地位。
農村流通體系的發達程度決定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規模和效率,沒有高效率的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將導致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流通不暢,將直接影響農業產業化、農民利益和新農村建設。因此,建立高效的農村流通體系對于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定增長以及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前關于農村流通服務的研究日益增多。如張學海(2007)、王斌(2009)等認為農村流通服務對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引導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產業化具有巨大促進作用。郝愛民(2010)、李志剛(2013)、李駿陽(2015)等認為農村流通體系不完善是當前農民消費需求難以啟動的原因之一,發展農村流通體系能有效拉動農村消費市場。楊海麗(2010)、徐從才(2012)、商榮華(2014)等分別對農村流通業的發展和農產品流通體系進行了研究?,F有文獻圍繞農村流通服務進行了大量研究,盡管在研究的內容、視角、路徑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最終一致認為農村流通服務對農業發展有直接影響。但是,現有研究一般傾向于認為發展農村流通服務對農業發展有利,明顯缺乏相應的實證支持,也缺乏從實證角度探討農村流通服務對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影響。
基于此,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試圖從農村流通服務的角度,采用面板數據實證檢驗農村流通體系對我國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效率增長的影響效應。具體分析以下三個問題:農村流通體系是否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其與市場實時的溝通,提高農產品競爭能力,進而提升農業比較利益;農村流通體系是否有利于提高經營農業和在農村找到致富的更好路徑,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村流通體系是否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從而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指標選擇、數據說明與模型方法
(一)指標選擇與數據說明
為了從整體上分析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本文分別選用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和農業生產效率來衡量農業的發展狀況。其中,農業產業結構用林業、牧業和漁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來表示;農民收入用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來表示;農業生產效率用糧食人均占有量來表示。我國農村流通體系主要包括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三大子系統,其中,農產品流通用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來衡量;農資流通用農用機械總動力來衡量;農村消費品流通用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支出額來衡量。本文選擇2004-2013年我國31個省轄市的面板數據為分析對象,原始數據均來自2005-2014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二)模型方法
為了實證檢驗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和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效應,本文建立如下三個計量分析模型:
模型中,Eff、Str和Inc分別表示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民收入。K和L作為控制變量引入,分別表示農業的資本和勞動投入。Pro、Cap和Con分別表示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截距項α為個體效應,包含了那些隨個體變化但不隨時間變化的變量的影響;系數m、n、β、δ、θ分別反映農業資本投入、農業勞動投入、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農村消費品流通對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民收入狀況的影響效應。
實證分析
在處理面板數據模型時,需要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實際應用中,通過豪斯曼(Hausman)檢驗進行選擇,如果豪斯曼統計量大于臨界值,則選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估計時考慮到模型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最常用的方法是工具變量法,在具體實現過程中,需要確定有效的工具變量。經過比較分析,模型1和模型2選擇農資流通的滯后變量為工具變量,模型3選擇農產品流通的滯后變量為工具變量,利用Stata12.0對三個模型進行估計。
三個模型的Hausmn(p)的值說明,所有模型均可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說明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為適合,下文對估計結果分別分析。
由模型1可知,各系數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并且為正數,說明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于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具有正的影響效應。相比較而言,農資流通的系數最大,表明隨著農資流通體系的優化,有助于種子、肥料、農藥和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在農村的推廣和應用,特別是鄉鎮農技服務機構直接面對農民,推廣技術、指導生產,有利于良種的推廣和普及以及農業機械的使用,提高了農資流通效率,加快了農業技術和農業經營革新的步伐。
由模型2可知,各系數均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并且為正數,說明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正的影響效應。其中,農資流通的系數最大,反映出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型增長轉向科技型增長,農業新技術逐步取代常規技術。加強農資流通體系的建設,有利于加大農技推廣服務力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促使農民更好地掌握和應用糧棉油技術、特產、畜牧、水產種養等技術,由于在眾多農產品中,糧食的需求彈性最小,其它林牧副漁等產品的需求彈性相對較高,所以促進糧食單產提高的科技進步必然導致農業中傳統種植業部門的相對收縮,其它部門相對擴展,從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由模型3可知,各系數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并且為正數,說明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增加農民收入有正的影響效應。其中,農產品流通和農資流通的系數較大,表明通過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改善我國農產品營銷,發展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將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等環節聯成一體,多層次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與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農產品流通相結合,可以提高農民收入。而在我國農村,由于農產品和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建設相對落后,農村日用消費品市場遠不能滿足農民消費升級的需求,因此,流通渠道環節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結構和及時的市場信息提供可以引導農民擴大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雖然農村流通體系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正向影響效應,但是各系數比較小,說明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的影響效應比較小,其中的原因可能源于我國農村流通體系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
一是我國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村市場化程度低。由于我國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發展,形成了城鄉二元市場結構,相對于城市市場體系,農村市場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等體系很不完善,市場功能不全,流通效率低下,導致農村農產品賣難和農業生產資料、農村日用消費品買難問題嚴重,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二是我國農村市場流通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業態單一、滯后。近年來,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的推動下,我國農村流通主體和流通業態有了較大改觀,但整體來看,農村流通主體仍以個體商戶、運銷農戶和經紀人為主,流通業態也多以夫妻店、雜貨店和代銷店等為主,難以形成專業化和規?;呐l市場,無法滿足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是農村流通設施建設落后,現代化程度低。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施,我國農村交通設施建設基本滿足農村流通的需要,但是,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數量較少,經營服務設施簡陋,倉儲制冷基本配套設施不足,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緩慢,不能適應現代農村流通的需要。最后,由于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農村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很不協調,導致農村商品本應一體化的雙向流通被人為分割開,造成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極高。
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利用2004-2013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影響。實證結論表明,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效應,農村流通體系中農資流通更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而農產品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更有利于改善農民收入。因此,發展農村流通服務體系是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繁榮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但同時也應看到,由于我國農村流通體系的發展現狀導致其對農業的影響效應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根據上述結論得出啟示:短期內要把加強我國農產品、農村消費品的營銷與流通服務以及農村信息系統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完善政策法規,加強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符合農村實際的高效順暢流通網絡。而長期來講,需要加快發展農村流通服務體系,以統籌城鄉流通體系為目標,培育多元化的農村流通主體,改造農村傳統流通方式,推進流通業態創新,優化農村流通渠道,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以建立農產品市場、農村消費品市場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村市場流通體系。
正如一位農業專家所說,我國農業只有產業物流,沒有物流產業。在國外,流通環節唱主角的批發商大多是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物流公司;國內,受上游種植與下游終端渠道分散的影響,農產品流通領域卻鮮有資本的進入,更沒有誕生出大規模的物流企業。
與大規模流通企業可分擔風險不同的是,部分中小流通企業參與囤積、炒作,反而助長了農價的暴漲暴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流通鏈條不暢的現象,不僅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并存的現象無法根除,而且勢必會加劇農業的投資風險。
一、投機與投資
林金龍是山東金鄉一家規模較小的貿易公司老板,以往大蒜生意總能讓他每年賺個二三十萬元??扇缃?,他卻感嘆道,蒜價越來越離譜,風險越來越大。
金鄉縣有著“中國大蒜之鄉”的美譽,是我國最大的大蒜生產和交易中心,占全國產量的20%,占全國出口量70%。“金鄉,金鄉,大蒜如金,致富全鄉?!边@里的蒜農把大蒜當作“金疙瘩”,看成是致富的希望,想從他們手中承包土地,成本很高。至今,金鄉蒜農守著家里三五畝地,具備規模的種植大戶鳳毛麟角。
種植的分散給林金龍這樣的貿易商收購大蒜增加了難度。每到收獲的季節,林金龍總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戶上門收購,磨破了嘴皮,一天也只有上千斤的采購量。
從2008年開始,金鄉蒜價經歷了幾度大起大落,每當牛市到來,總有蒜商一夜暴富;每當暴跌,總聽到有老板血本無歸。
大起大落的行情,讓林金龍心驚肉跳,他手里的資金不多,每年收購大蒜不足百噸。稍有閃失,多年的心血就會付諸東流。在他眼中,暴漲暴跌行情并不是供求關系的真實體現。金鄉是大蒜的主產區,直接影響著全國的蒜價。一旦金鄉產量較之往年有所增減,就造成局域內形成一種供需失衡的錯覺。但他堅信,即使不把出口考慮在內,在全國范圍內來看,農產品很難產生真正的過剩。
大蒜分銷體系向其他農產品的一樣存在明顯的分層。規模稍大的流通商都追逐于出口訂單,在國內打拼的則是像林金龍這樣規模較小的流通商。大的貿易商抗風險能力強,希望市場穩定的增長,而中小的流通商投機者多,反而會加速市場的震蕩。
二、出口與內銷
中小流通商無法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大型農產品中間商在國內卻少之又少。這一點,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懷清深有感觸。
2003年,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立自己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向超市配送蔬菜。但很快他就意識到,單純經營第三方物流難如登天。
與國外農產品種植多是大型農場不同,國內蔬菜種植卻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即使部分合作社,種植規模也只有數百畝。一旦向超市供貨量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如何約束農戶少用農藥化肥,如何保證供給每天蔬菜供給的數量、質量,如何確保蔬菜安全、可追溯,都成了棘手的難題。
王懷清意識到,蔬菜的季節性強,成熟期較為集中,但物流公司在全年的供給卻要求均衡,如果無法形成種植、物流一整條產業鏈的話很難保證對下游客戶的供應。無奈之下,金王食品有限公司不得不分散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濟南商河縣建起基地,自行種植綠色糯、甜玉米及西蘭花、洋蔥等??蛇@一來,流通體系的擴容大大減緩。
最初,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主要是向國內超市、商場供貨,但王懷清很快發現,國內的終端賣場數目眾多、規模弱小,市場散亂。與之相反,單個出口訂單往往要比國內客戶大上個數十倍。
與國外客戶相比,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在國內市場的位置與之十分相似。王懷清介紹道,許多國家的農產品物流的主力都是實力雄厚的流通企業,這些國外流通業的同行將農產品進口后,再分銷給當地大型連鎖超市??煞从^我國,不僅上游種植是一家一戶,下游終端市場也缺少跨區域的大型連鎖賣場。這也制約了大型專業農業物流企業的發展。目前,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70%以上的產品外銷,內銷只占不到30%。
國內農產品流通市場的散亂,更是增加了流通環節和成本。如西蘭花總成本每斤只有一元左右,可超市價格卻高達三四元一斤;菠菜收購價每斤一般不超過兩三毛,可超市標價卻常常在每斤2元以上。即使白菜、土豆在原產地價格一降再降,可終端賣場的售價仍然居高不下。
王懷清有著自建銷售專賣店的想法,希望通過直銷進一步降低蔬菜的成本,可自建店投入巨大、成本太高。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的營業額不到1億元,即使在局域內形成專賣店網絡,也很難進一步擴大規模。
三、困局
“我國農業只有產業物流,沒有物流產業?!眹肄r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認為,我國現有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都從屬于農業企業,如龍大、魯花建立的物流鏈是為其公司、產業服務,只是第二方物流,卻沒有獨立運營的第三方物流。
專業化分工,是一個產業規?;?、現代化的標志。目前,諸多行業大佬、社會資金涌入種植領域,但資本卻都在自建銷售渠道,鮮有投資者專門投資物流體系。
山東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卻沒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在王國利眼中,壽光雖是全國的“菜籃子”,但充其量只是一個批發市場、轉運中心,僅僅是流通體系的一個節點而已。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鏈條不暢、缺失大企業的原因,正是根源于我國“小生產、大市場”的現有農業格局。
與我國“小生產”相類似是日本。在日本,農民紛紛加入各種協會,農產品市場的主體是農協而非單個的農戶。農協不僅僅是農民的利益代言者,還兼有準政府組織的職能,大多與商會有聯系,為農戶提供種植訂單。而在流通環節唱主角的批發商則大多是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株式會社。即使農產品價格偶有波動,抗風險能力較強的流通鏈足以消化市場壓力。反觀我國,一旦農產品市場出現震蕩,弱不禁風的中小流通商卻往往使流通環節陷入半癱瘓狀態。
為了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2011年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山東魯商集團合作,借用后者旗下銀座超市終端網絡,建設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冷鏈產業科技示范工程。
根據該項目規劃,示范工程總投資1.9億元,2011年5月示范工程開始調研及試點,目前正處于建設階段,預計2013年底將實現示范工程的推廣應用。通過這一示范工程,旨在建設一個高效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搭建起農產品流通體系,完善高效生態農業冷鏈的規范、標準體系。
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介紹道,該項目將在濰坊和煙臺萊州市建設兩個配送中心,與濟南、曲阜配送中心構成整個配送體系,配送區域進一步擴展到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區。同時,健全和完善農產品從生產、加工、貯存、運輸到銷售整個產銷鏈。
然而,項目實施后,王國利才發現,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體系是一個跨專業、跨領域的綜合體系,目前國內僅就某一個環節、技術尚有機構研究,但針對整個流通體系完全是空白?;A研究、相關教材、標志規范、配套技術、所需人才遠遠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
一、充分認識完善農資流通體系的意義
農資是重要的農業投入品,是連接工業與農業生產的橋梁,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資保障和基礎。目前,我國農資流通方式、水平、規模與現代農業和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下大力氣推進農資流通網絡建設,完善農資流通體系。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屆三中全會、2009年中央1號文件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意見》精神,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銳意創新,著力構建暢通高效、誠信安全、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進的農資流通體系,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總體目標:培育若干家銷售額超100億元的大型農資流通企業,建設改造一批農資連鎖門店和區域性配送中心,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鄉、村兩級經營網絡為基礎,以農資交易市場為平臺,以大型農資龍頭企業為重點,區域性連鎖配送中心為骨干,布局合理、經營規范、運作高效、協調發展的多元化、連鎖化農資流通體系。
三、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發展農資現代流通網絡。引導供銷、農業服務站、郵政、農資生產企業等終端網絡資源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鼓勵農資流通企業按照《農資農家店建設與改造規范》,在重點農業產區建設和改造農資門店,擴大連鎖門店覆蓋面。支持農資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和改造,完善配送、信息功能,提高農資統一配送率。依托農資連鎖網絡優勢,構筑農產品收購、加工、銷售和日用消費品下鄉等流通渠道,提高農資流通網絡“雙向流通、雙向開拓”的功能,實現“一網多用”。繼續推動各地連鎖經營企業統一納稅,減少重復抽檢等問題,促進農資連鎖經營跨區域發展。
(二)培育大型農資流通企業。鼓勵現有品牌農資生產經營企業通過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聯合等形式,進行資產和業務重組,增強核心企業的活力。供銷社的農資企業要發揮主導作用,按照《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示范要求》,提升規范化水平,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有關部門要按照扶優扶強原則,將一批規模大、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納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和國債等支持范圍,培育成熟、穩定的經營者。
(三)完善農資多元服務功能。引導農資流通企業不斷優化農藥、化肥等農資品種結構,適當增加農業機械、小農具、飼料、種子以及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日用雜品、科普圖書的經營,按照科學施肥、用藥技術規范的要求逐步完善農化服務、莊稼醫院、電話咨詢、農業生產科普資料發放、農機具租賃與維修等功能,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多樣化服務。
(四)推進農資流通市場化。認真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改革化肥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精神,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農資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盡快放開農資流通渠道,允許具備條件的各類投資主體從事農資經營。發展農資信用銷售,推廣針對農資賒銷的信用保險,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商貿企業的農資賒銷信用保險給予適當補貼。
(五)加強農資市場監測調控。充分發揮城鄉市場信息服務平臺作用,加強對農資重要品種、重點企業、重點市場的監測分析。完善儲備、進出口等宏觀調控手段,以提高應對市場異常波動的能力。切實做好春耕秋播季節農資市場供應工作,確保不脫銷不斷檔。
關鍵詞:農村;流通體系;問題;對策
農村流通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流通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先導”作用。進一步搞活農村流通,繁榮農村市場,對促進農民增收、引導農村消費,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立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廣大農民的企盼。
一、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農村流通體系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農副產品流通體系、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和農村市場運行監測體系等方面。近年來,隨著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農產品購銷體系初步建立,農村市場日趨活躍,涌現出了一批擁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業。農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農村市場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業態進一步提升,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農產品交易由過去的傳統集市貿易擴展到專業批發、“訂單”購銷、拍賣和期貨交易等現代方式,農產品綜合市場、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等發展迅速;農資連鎖配送發展勢頭較好,分銷、直銷、超市、總、總經銷等多種經營模式蓬勃發展。農村市場主體呈多元化格局,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相關龍頭企業,構成了農產品流通的主體。農村流通體系的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城市流通體系建設相比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仍然比較落后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市場實行連鎖經營的交易額占農村總交易額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雜店仍然是農村生活消費品流通的主要形式,農村超市等新型業態發展滯后。而且,由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技術滯后,導致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較高。
(二)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目前城市商業網點布局已經制定了整體規劃,但由于對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缺乏足夠的認識,重視不夠,造成農村商業網點整體規劃缺失。
(三)政府指導不夠,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政府信息引導不夠,農副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農民想種什么就種什么,隨意性大,“訂單農業”發展遲緩,部分農副產品銷售渠道不暢通,農民豐產不豐收。政府對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大。
(四)缺乏監管,假冒偽劣產品肆虐農村市場
由個體商戶構成的農村流通體系,其運行方式和交易行為很不規范,政府監管難以到位,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健全的商品質量檢測制度,加之農民鑒別能力低,致使假冒偽劣商品肆虐農村市場,給農民利益造成巨大損害。農民吃的(如鹽、味精、奶粉等)、用的(如牙膏、化肥等)、種的(如種子)假冒多,劣質品多。
(五)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缺乏后勁
至2006年底,湖南益陽市農民專業組織720個,這些專業經濟組織為助農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小、散、差等諸多問題,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村經紀人隊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尚不能滿足發展現代農村流通的需要。
(六)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
目前不少農村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陳舊,電子信息、冷藏等設備設施不完善,服務功能單一,缺乏信息服務、質量檢測、交易結算、垃圾處理等配套服務設施。部分農村市場的管理比較滯后,重收費、輕服務現象突出,沿街為市、占道為市的現象比較普遍。
二、加快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的建議
發達的物流產業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一)盡快制定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總體規劃
各級政府應將建立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提上議事日程,組織專門人員開展全面調查,為出臺政策提供依據。各級政府根據商務部2006年10月20日出臺的《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及相關文件,制定構建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將農村商業網點規劃與城市網點規劃統籌考慮,納入整體規劃,實現城鄉一體,合理布局,協調發展;并成立由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專門機構,就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實行統一協調和管理。
(二)加強宏觀指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政府要在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加強宏觀指導,盡快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平臺。
2、政府應給予資金扶持,一方面對農村流通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如農產品交易市場)實行財政貼息,另一方面設立專項資金對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進行扶持(如農產品倉儲、物流和電子商務系統),并逐年遞增。
3、簡化連鎖企業證照辦理手續,放寬市場準入。
4、政府給予稅費政策優惠。
5、執行優惠電價政策。
(三)加快農村現代消費品網絡建設
要抓住商務部在全國農村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發展機遇,以縣城和中心城鎮為重點,以連鎖超市、便利店為主要流通形式,以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為特色,逐步形成以大型商場、超市、物流企業為龍頭,以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為紐帶,以鎮村兩級農家店為基本單位的“小超市、大連鎖”、“小網點、大網絡”新型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引導信譽好、實力強勁的大型商場、超市、物流企業向農村延伸,創新工業品、農業生產資料下鄉的新網絡、新模式;以縣城和中心城鎮為重點,鼓勵多條經營渠道、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形式活躍農村市場,積極培育和發展不同形式的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大力發展小型超市、倉儲式商店、專賣店等新型流通形式,提高農產品的食品安全性和流通效率。
(四)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建立暢通高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政府要引導和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零售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的產銷聯盟,要通過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加強管理等辦法,引導和支持訂單農業發展,逐步提高我市農業的市場化程度。
(五)積極發展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培育農村流通經紀人隊伍
采取政策措施對經紀人隊伍和各種經濟合作組織予以支持和引導:一是加強對合作組織的負責人和營銷人員和經紀人隊伍的培訓;二是給他們創造公平的信貸環境;二是對合作組織的自主品牌建設、信息網絡建設和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或扶持;四是對農村經紀人和經濟合作組織通過獎勵的形式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五是引導和支持農村合作組織逐步建設成法人經濟實體,鼓勵農村合作組織按地域和行業或專業進行橫向并聯和縱向串聯,從而將其迅速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王新利,呂火花.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的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06(3).
[關鍵詞]農村 消費 流通體系 農村市場
一、當前我國農村消費品流通的現狀和突出問題
1. 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依然落后
農村市場流通模式仍處于現貨交易的原始集散階段,主流業態仍以傳統百貨店為主,集貿市場、夫妻店仍是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商品種類以日用品為主,市場定位趨同。目前農村市場呈現“專業批發市場雖多不強,傳統百貨業不大不強,現代流通業既小又散”的局面,“家用電器跑縣里,柴米油鹽趕大集,日用百貨找個體”仍然是今天農民消費的真實寫照。據統計農村市場實行連鎖經營的交易額占農村總交易額的比重不足10%;農村日用消費品90%以上通過對手交易銷售;農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農村批發市場僅有9.23%的市場全部或部分采用了電子商務交易技術。
2. 農村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較低,實力單薄,素質不高
以農戶個體兼營為主要特色的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模式整體呈現出“散、亂、差、小”的市場特點,農民購物不方便,影響農民消費需求的滿足。市場網絡殘缺不全,網點分布缺乏合理規劃,隨意散亂,經營面積普遍偏小、品種單一,經營環境差且商品質量得不到保證,不具備經營耐用消費品的能力,難以擔當開拓農村市場“ 主力軍” 的重任。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31%的農民認為購買生活資料不方便。由于農村市場的銷售網絡和服務網絡的不完善,耐用消費品的維修網點少,售后服務無法保證,使得農民即使有錢也不敢購買耐用消費品,人為地抑制了農民消費需求的實現。
3. 農村消費品流通缺乏合理規劃和指導
長期以來,人們對開拓農村市場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少合理的規劃和指導,導致重復建設和市場缺失并存,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一方面有的地方市場分布過多、浪費嚴重,導致“有場無市”、“空殼市場”;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市場建設不足,沿街叫賣、沿街為市、占道為市的現象比比皆是。從全國來看,東西部地區在農村市場建設上很不平衡,差距比較明顯。
4. 農村市場管理滯后,秩序混亂
為了降低成本,牟取利潤,大量不法商販將假冒偽劣商品運往農村,而農民缺乏鑒別能力,假冒偽劣產品肆虐農村市場,給農民造成巨大損害,阻礙農村消費品的正常流通,破壞了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流通成本高,而農民收人相對較低,再加上假冒偽劣商品泛濫,使得農村流通的商品質量較差,檔次較低,農民即便花與城市居民同樣的代價也不能夠消費同樣的商品,大大降低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總之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基本特點是“布局不合理、網絡不健全、設施不配套、信息不暢通、監管不科學、運行成本高、質量無保障、農民真苦惱?!币虼?大力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構建協調發展的市場體系和高效暢通的流通渠道,已經成為當前“三農”工作的一項迫切任務。
二、制約農村消費品流通發展的因素
1.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農村流通設施建設尚未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安排,流通設施投入不足導致農村電力不足、供水不暢、交通不便等問題仍然制約著農村商品流通的發展,影響了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的建設。
2. 農村購買力分散
我國廣大農民散居在各地農村,雖然全國農民數量巨大,集中起來有一定的購買力,但具體到每一地區,購買力分布較小,大部分地區無法維持較多的、大規模的商業企業生存。農民居住分散的特點,還使商品到達農民手中需要經過的流通環節較多,交易費用隨環節增多而不斷增加。結果是同樣質量的商品,在農村市場上的價格要高于城市市場上的價格。
3. 農民收入低,購買力小
在農村市場上形成消費的收入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農業生產。一方面,農資經營流通缺乏主渠道,許多鄉鎮沒有上規模的農資市場和經營企業,農民從個體戶和商販手中購入農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就造成農資產品銷售層層加價,農民為此支付了高昂的代價。另一方面,由于農戶組織化程度低,在市場上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受中間商販所左右,農產品流通領域經常會出現“ 兩頭叫、中間笑” 的現象,從而導致了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民增收難限制了農民的消費需求,使大多數農民難以形成有效的購買力。
4.農村流通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
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階段,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還很不完善。盡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促進農村流通發展的政策法規,但仍缺乏關聯性,尤其是涉及農村流通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規尚未出臺,地區封鎖、部門分割現象時有發生,嚴重阻礙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農村市場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無章可循、亂攤亂罰的現象,不少執法部門重復檢查、盲目監督、以罰代管,嚴重干擾了農村流通的正常經營秩序,致使農村市場發育不良,農村稀缺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農民利益受到損害。
三、加強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1.加大農村商品流通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
加大農村流通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將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及新農村建設和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中,從制度層面對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予以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拓寬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村流通領域。努力改善農村交通,加快農村電力、電視轉播、電話和自來水等建設的步伐。
2.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加強農村消費品流通網絡建設
建立和改造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著力加強農村日用工業消費品流通網絡建設。根據縣、鄉、村市場消費環境、消費層次、消費群體的不同,以及農村市場面廣、分散的特點,積極發展中小型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業態。通過示范引導、自愿進入的方式,鼓勵有實力的零售企業運用特許經營、銷售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銷店”等農村消費品傳統經營網點,盡快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縣城為重點、鄉鎮為骨干、村為基礎,城鄉互動的新型日用消費品零售網絡,疏通日用消費品進人農村市場的渠道,把質量可靠、價格合理的日用消費品銷往農村市場,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日用工業消費品、更加舒適的消費環境以及更加完善的服務,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高質量的商品與服務,提高農民消費欲望,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在業態選擇上,鄉鎮應以中小型超市、專營店為主,而在自然村主要通過收編、改造鄉村夫妻店、代銷店為現代便利店為主,從而形成市縣鄉村四級多業態混合經營的發展態勢。
3. 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購買力
搞活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的前提,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購買力。這就首先要解決農民的“買難”、“賣難”問題。一方面,要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農資流通體系,提高大型連鎖化農資流通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鼓勵農資生產企業延伸至銷售領域,直接面向農村市場開設直營店,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改變農戶進入流通領域的方式,盡量減少小規模個體之間的交易,實現組織與組織的對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4. 建立健全農村市場法律體系,規范流通管理,加強市場監管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立法工作,消除不利于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法規、法律和政策,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加強農村市場監管,加大執法力度,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流人農村,嚴厲打擊損農坑農害農的虛假廣告和違法行為,保護農民合法權益。逐步理順流通管理體制,實現生活服務與生產資料市場、一般消費與特殊消費市場的有機結合,真正建立起統一、開放的大市場、大流通格局。
農村市場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農村內需和消費的主要途徑,在于農村流通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建立和完善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搞活農村消費品流通,繁榮農村市場,將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會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呂煒,轉執中后期中國市場的若干問題[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2)
[2] 吳儀副總理在全國流通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05―04―14.
[3] 張志剛.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討論稿)的說明[Z].2005―04―14
[4] 劉建湖.我國農村商品流通市場現狀與對策[J].商業時代,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