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6-02 15:11:1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安全風險調查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1 資料與方法
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本省和本市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部署文件、實施方案、記錄資料和實驗室檢測數據等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與主管此項工作的領導、疾病監測人員、臨床醫生、實驗室檢測人員、樣品采集和保管人員、數據管理人員進行了現場訪談,整理匯總調查結果進行全面分析。
2 結 果
2.1 體系建設
在組織領導方面,平涼市衛生局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監測工作方案,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按職能和任務進行了明確分工;建立了平涼市級食品安全監測檢驗中心,負責開展化學污染物檢測和食源性致病菌檢測;選擇一所市醫院、兩所縣級醫院作為監測哨點醫院,開展了食源性異常病例和事件監測。在資源配置方面,配備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人員12名,全部經過法律法規、操作技能、質量控制培訓;對實驗檢測設施及環境進行了升級改造,理化實驗室進行了區域隔離控制,致病菌檢測環境按Ⅱ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標準進行了凈化改造;配置了氣相色譜質譜儀(GC-MS)、原子吸收儀(AAS)、原子熒光光譜儀(AFS)、全自動直接測汞儀、液相色譜儀(LC)、生物安全柜、高壓滅菌器、生化培養箱等設備,基本能滿足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基本要求。在經費投入方面,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先后配置了價值270萬元的實驗室檢測設備,平涼市政府一次性投入300萬元,用于實驗室改造及必需檢測檢驗設備的購置。省衛生廳三年累計下達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經費39.68萬元,平均每年13.22萬元,市財政每年撥付工作經費5萬元,累計每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經費18.22萬元,占年均經費需求63.62萬元的28.63%。
2.2 工作開展情況
2.2.1 食品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檢測
自2011年開始,按照《甘肅省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檢測工作方案》要求,選擇崆峒區4個超市、6個市場及店面銷售場所為監測點,開展食品化學污染物檢測工作,共采集嬰幼兒食品、水產品、乳及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堅果及籽類、肉及肉制品、蛋類、酒類、淀粉及其制品、食用油等進行了金屬毒物(鉛、砷、鎘、汞等)、農藥(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添加劑(甜蜜素、苯甲酸等)、防腐劑(亞硝酸鹽)等食品化學污染物檢測,累計檢測樣品2800份。2011年在平涼“4?7牛奶中毒事件“處置中,第一時間檢出中毒因子亞硝酸鹽,為案件的偵破和成功做出了貢獻;2012年5月檢出國內某知名品牌嬰幼兒配方奶粉4個品種總汞含量異常,經省級有關檢測機構復核和國家級機構確認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中心對該批次的食品及時發出了召回預警,迅速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了食品安全隱患;2013年4月,發現并報告了國內多個知名品牌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汞含量超標問題,經上級復核確認后,國家有關部門及時采取措施,為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2.2 食源性致病菌檢測
選擇平涼城區4個超市、6個市場及街面餐館、專賣店等食品銷售場所食品進行采樣監測。涉及食品樣品16大類,主要有肉制品、即食非發酵性豆制品、涼拌菜、果蔬類、速凍米面制品、嬰幼兒食品、乳及乳制品、冷凍飲品、膨化食品、桶裝純凈水、城市流動早餐等,監測項目15個,累計檢測樣品1100份,檢出致瀉性大腸桿菌、銅綠桿菌、阪崎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單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84株,取得有效科學數據7000多個,摸清了本區域市售食品風險較高的食品種類、主要污染致病菌和污染水平。2.2.3 食源性疾病監測
監測醫院均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專家技術指導組,制定了監測工作方案,進行了監測技術人員培訓,以組織開展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演練、參加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技能競賽及模擬食物中毒事件現場處置等形式,有序開展了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全市累計報告腹瀉病例7377例,初步建立了以臨床癥候群為基礎、以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體,以現有的國家傳染病報告網絡為依托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網絡報告、管理、主動監測信息平臺,形成了以市級醫院為聯絡點,向縣、鄉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基層衛生服務點延伸的監測模式。
3 討論
經過三年的努力,平涼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已初步形成,但工作中也存在四個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一是采樣難度大,由于民眾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意義認識不足,在食品安全風險檢測樣本采購時,大多數食品生產者及經銷商戶怕出問題、惹麻煩,以各種理由拒絕采樣或提供不真實的樣品信息,加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樣品采集人員無采樣證件、無制式服裝標識等,極易造成誤解,采樣工作經常受阻;二是人力資源不足,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樣品量大涉及面廣,檢測項目雜、參數多,技術要求高,而市級疾控機構實驗室從事食品檢測檢驗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一般僅4~5人,人員數量明顯偏少,補充難度大,嚴重制約了工作的開展;三是經費投入不足,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的樣品采集、運送、保存、實驗室檢測、試劑耗材購置、菌株毒株轉運確認、儀器檢定維護、實驗室環境維持等需要大量經費,經實際測算,食源性致病菌每年檢測3600項次,共需經費39.6萬元,化學污染物每年檢測1600項次,共需經費24萬元,以上兩項每年累計需檢測經費63.6萬元,而實際每年到位經費18.22萬元,僅占28.63%,缺口很大;四是監測能力有限,食品從生產到流通到進入餐桌,品種繁多,受機構條件、監測能力和經費的限制,采樣的規模有限,尚不能做到對產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過程(生產、流通和餐飲各環節)、地域分布(城市到農村)的全覆蓋監測。尤其食源性疾病監測,目前僅限于3個哨點醫院搜集信息報送監測數據,覆蓋面極其有限,加之食源性疾病監測專業技術要求高,普通醫生對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的概念生疏,難以界定和做出正確判斷,哨點醫院只是接受行政命令式的被動監測,監測、報告、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不足。
針對以上問題,立足轄區實際,借鑒其他地區的思路[1]、[2]、[3],筆者認為,今后應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作為強化政府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主要手段,亟待加強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組織協調到位,對于樣品采集食藥監部門要積極出面組織協調,必要時下發強制性文件,選派執法人員全程參與;對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衛生行政部門要定期組織督導檢查,認真抓好縣級以上綜合醫院的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異常病例報告工作。二是技術支持到位,省、市人社和衛生行政部門在人才引進和選調方面要為疾控機構大開綠燈,多渠道引進檢測檢驗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本科以上高學歷人才;省、市疾控中心要進一步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力爭使所有檢驗人員掌握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確保檢測準確性。三是經費保障到位,省、市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把經費撥付和疾控機構及哨點醫院的工作績效掛鉤,嚴格考核,按進度撥付,確保把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經費給足、用好。四是信息利用到位,對監測數據和檢測結果,市級疾控機構要及時按規定程序報告,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匯總分析,適時向政府和相關部門反饋溝通,業內專家也要對不涉及國家和部門機密的數據信息進行交流傳遞,充分發揮監測評估信息科學指導決策的作用。五是輿情應對到位,對度高,社會影響較大的監測評估結果,省級和國家層面復核確認后,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統一口徑,主動進行輿情應對,合理引導輿論走向,積極消除負面影響,力爭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成效。
參考文獻
[1] 袁小武.論風險評估機制對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的影響[J].商業時代,2007,13(35):66-68.
1.1調查對象
成都衛校2008屆畢業的756名實習護生;年齡在18~22歲,實習時間近一年;學歷層次,中專護生287人,大專護生469人。(其中包括男生17人);實習醫院包括三甲醫院5所,二甲醫院6所,二乙醫院8所,其它醫院7所。
1.2問卷設計
根據牟雪梅等[1-3]對護理風險的描述,通過咨詢專家、出院病人回訪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資料;護理風險情況及常見原因;對護理風險認知及經歷護理風險的心理行為反應。
1.3調查方法
為實地調查,通過各醫院護理部將事先打印好的問卷發給各科護士長,由護士長負責問卷的發放和回收,說明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采用不記名的方式,最后收回問卷逐項統計。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72份,其中有效問卷756份,有效率94.5%
2結果
2.1護理風險調查結果
2.2易導致護理風險原因調查結果
2.3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的認知調查結果
2.3.1對護理風險是否可避免的認知
在被調查實習護士中,57.0%的護生認為護理風險發生護理風險發生不可避免;24.8%的護生認為有可能避免;18.2%的護生認為可以避免。
2.3.2對護理風險發生的機率的認知
在被調查實習護士中,59.7%的認為護理風險發生機會較大,22.2%的認為較小,16.1%的認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2%的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2.3.3對護理風險發生的后果的認知
在被調查實習護士中,65.2%的認為風險發生后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甚至誘發醫療糾紛;21.6%的認為會遭到批評或指責影響實習和就業;7.4%認為醫院的病人會減少,丟失市場份額。4.8%沒有想過會有什么后果。
2.4護理風險發生后實習護士心理行為變化的調查結果
3討論
3.1護理風險普遍存在
護理風險是指醫院內病人在接受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實習護士由于參加臨床實踐時間短,操作技術水不夠熟練,缺乏護患溝通,備皮時損傷皮膚,導尿時造成尿道損傷,靜脈穿刺成功率低,尤其是對兒童和危重病人,易引起病人和家屬的不滿,從而產生糾紛[1]。從表1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756位被調查者近一年中,有678人有經歷過護理風險,發生率89.7%,而2次以上者占總數的35.2%,因此護理風險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值得認真關注。3.2護理風險不可避免的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57.0%的實習護士認為風險不可避免,24.8%的護生認為有可能避免;僅有18.2%的護生認為可以避免。這說明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的防范缺乏信心。產生這種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護理風險的廣泛性,容易使護生認為這種風險是從事護理工作必須要承受的;(2)本次調查中發現專業素質及技術能力較差,工作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應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護理風險;(3)護患溝通缺乏技巧,護理服務質量欠佳也是導致護理風險重要原因;實習護士不重視操作前對病人的有效準備與解釋、操作中的指導與關心、操作后的囑咐與觀察,對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溝通方式又簡單,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認可和理解也易導致護理風險;(4)病人情況千差萬別,病情變化多端,病人家屬的期望值高,醫院環境的特殊性,不可預料的突發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護理風險的高危因素。(5)學校、醫院缺乏對實習護士進行必要的預防護理風險知識教育;風險管理制度督導檢查落實工作缺乏力度,實行護士意識不到護理工作哪些環節容易發生風險,也就不知用何種方式去減少護理風險。實際上,護理風險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加強實習前對護生進行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教育是預防護患糾紛、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實習護士通過學習懂得自己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樣維護患者與自己的權益。告誡實習護士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及時履行告知義務,主動介紹病區環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項,告知病人有關治療、檢查可能存在的風險,教會病人如何配合治療,以履行病人及家屬的知情權;加強對實習護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考核,從細節入手,針對不同病人的特點設計場景,以培養實習護士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和應急的能力,以增強實習護士預防風險的信心。建立多途徑、多視角的護理質量監控系統,幫助實習護士識別風險、分析風險,從而達到控制與應對風險。
3.3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的認知
在被調查的756名實習護士中,59.7%的認為護理風險發生機會較大;40.3%的實習護士認為護理風險的幾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實習護士認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存在僥幸心理,2%的實習護士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調查還發現有4.1%的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無所謂,這說明她們安全意識弱,是非常危險的。臨床上護士的一個小的失誤就會威脅病人的生命,護理差錯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單純差錯概念,而是具備雙重性,既是差錯又是糾紛的導火線[5]一旦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將會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或賠償,還會影響到護士一身的職業生涯,損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從不同角度對護士進行護理安全教育,提高護士對風險的認識,糾正少數護生對風險的僥幸心理和無所謂態度,提高她們預防風險的自覺性。
3.4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發生后果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756名實習護士中,有72.6%的實習護生士認識到護理風險的后果嚴重:①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甚至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導致醫療糾紛②醫院的病人會因此而減少,丟失市場份額、削弱競爭實力。美國杜克大學將醫療風險定義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損失可以是對病人的傷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賠償代價,也可以是投訴、糾紛等影響醫院良好形象和市場分額[2]。③遭遇風險后會遭到老師的批評、處分,影響今后的就業和職業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實習中表現出膽怯,這對技術的提高、風險的預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護理風險管理機制,把風險管理與質量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使護理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為實習護士營造安全、輕松工作環境,才有可能創造出優質服務,達到真正意義上醫院與護士共同發
調查結果顯示57.0%的實習護士認為風險不可避免,24.8%的護生認為有可能避免;僅有18.2%的護生認為可以避免。這說明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的防范缺乏信心。產生這種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護理風險的廣泛性,容易使護生認為這種風險是從事護理工作必須要承受的;(2)本次調查中發現專業素質及技術能力較差,工作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應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護理風險;(3)護患溝通缺乏技巧,護理服務質量欠佳也是導致護理風險重要原因;實習護士不重視操作前對病人的有效準備與解釋、操作中的指導與關心、操作后的囑咐與觀察,對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溝通方式又簡單,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認可和理解也易導致護理風險;(4)病人情況千差萬別,病情變化多端,病人家屬的期望值高,醫院環境的特殊性,不可預料的突發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護理風險的高危因素。(5)學校、醫院缺乏對實習護士進行必要的預防護理風險知識教育;風險管理制度督導檢查落實工作缺乏力度,實行護士意識不到護理工作哪些環節容易發生風險,也就不知用何種方式去減少護理風險。實際上,護理風險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加強實習前對護生進行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教育是預防護患糾紛、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實習護士通過學習懂得自己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樣維護患者與自己的權益。告誡實習護士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及時履行告知義務,主動介紹病區環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項,告知病人有關治療、檢查可能存在的風險,教會病人如何配合治療,以履行病人及家屬的知情權;加強對實習護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考核,從細節入手,針對不同病人的特點設計場景,以培養實習護士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和應急的能力,以增強實習護士預防風險的信心。建立多途徑、多視角的護理質量監控系統,幫助實習護士識別風險、分析風險,從而達到控制與應對風險。
3.3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的認知
在被調查的756名實習護士中,59.7%的認為護理風險發生機會較大;40.3%的實習護士認為護理風險的幾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實習護士認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存在僥幸心理,2%的實習護士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調查還發現有4.1%的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無所謂,這說明她們安全意識弱,是非常危險的。臨床上護士的一個小的失誤就會威脅病人的生命,護理差錯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單純差錯概念,而是具備雙重性,既是差錯又是糾紛的導火線[5]一旦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將會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或賠償,還會影響到護士一身的職業生涯,損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從不同角度對護士進行護理安全教育,提高護士對風險的認識,糾正少數護生對風險的僥幸心理和無所謂態度,提高她們預防風險的自覺性。
3.4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發生后果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756名實習護士中,有72.6%的實習護生士認識到護理風險的后果嚴重:①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甚至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導致醫療糾紛②醫院的病人會因此而減少,丟失市場份額、削弱競爭實力。美國杜克大學將醫療風險定義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損失可以是對病人的傷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賠償代價,也可以是投訴、糾紛等影響醫院良好形象和市場分額[2]。③遭遇風險后會遭到老師的批評、處分,影響今后的就業和職業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實習中表現出膽怯,這對技術的提高、風險的預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護理風險管理機制,把風險管理與質量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使護理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為實習護士營造安全、輕松工作環境,才有可能創造出優質服務,達到真正意義上醫院與護士共同發
調查結果顯示57.0%的實習護士認為風險不可避免,24.8%的護生認為有可能避免;僅有18.2%的護生認為可以避免。這說明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的防范缺乏信心。產生這種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護理風險的廣泛性,容易使護生認為這種風險是從事護理工作必須要承受的;(2)本次調查中發現專業素質及技術能力較差,工作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應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護理風險;(3)護患溝通缺乏技巧,護理服務質量欠佳也是導致護理風險重要原因;實習護士不重視操作前對病人的有效準備與解釋、操作中的指導與關心、操作后的囑咐與觀察,對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溝通方式又簡單,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認可和理解也易導致護理風險;(4)病人情況千差萬別,病情變化多端,病人家屬的期望值高,醫院環境的特殊性,不可預料的突發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護理風險的高危因素。(5)學校、醫院缺乏對實習護士進行必要的預防護理風險知識教育;風險管理制度督導檢查落實工作缺乏力度,實行護士意識不到護理工作哪些環節容易發生風險,也就不知用何種方式去減少護理風險。實際上,護理風險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加強實習前對護生進行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教育是預防護患糾紛、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實習護士通過學習懂得自己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樣維護患者與自己的權益。告誡實習護士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及時履行告知義務,主動介紹病區環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項,告知病人有關治療、檢查可能存在的風險,教會病人如何配合治療,以履行病人及家屬的知情權;加強對實習護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考核,從細節入手,針對不同病人的特點設計場景,以培養實習護士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和應急的能力,以增強實習護士預防風險的信心。建立多途徑、多視角的護理質量監控系統,幫助實習護士識別風險、分析風險,從而達到控制與應對風險。
3.3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的認知
在被調查的756名實習護士中,59.7%的認為護理風險發生機會較大;40.3%的實習護士認為護理風險的幾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實習護士認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存在僥幸心理,2%的實習護士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調查還發現有4.1%的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無所謂,這說明她們安全意識弱,是非常危險的。臨床上護士的一個小的失誤就會威脅病人的生命,護理差錯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單純差錯概念,而是具備雙重性,既是差錯又是糾紛的導火線[5]一旦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將會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或賠償,還會影響到護士一身的職業生涯,損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從不同角度對護士進行護理安全教育,提高護士對風險的認識,糾正少數護生對風險的僥幸心理和無所謂態度,提高她們預防風險的自覺性。
3.4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發生后果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756名實習護士中,有72.6%的實習護生士認識到護理風險的后果嚴重:①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甚至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導致醫療糾紛②醫院的病人會因此而減少,丟失市場份額、削弱競爭實力。美國杜克大學將醫療風險定義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損失可以是對病人的傷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賠償代價,也可以是投訴、糾紛等影響醫院良好形象和市場分額[2]。③遭遇風險后會遭到老師的批評、處分,影響今后的就業和職業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實習中表現出膽怯,這對技術的提高、風險的預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護理風險管理機制,把風險管理與質量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使護理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為實習護士營造安全、輕松工作環境,才有可能創造出優質服務,達到真正意義上醫院與護士共同發
調查結果顯示57.0%的實習護士認為風險不可避免,24.8%的護生認為有可能避免;僅有18.2%的護生認為可以避免。這說明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的防范缺乏信心。產生這種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護理風險的廣泛性,容易使護生認為這種風險是從事護理工作必須要承受的;(2)本次調查中發現專業素質及技術能力較差,工作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應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護理風險;(3)護患溝通缺乏技巧,護理服務質量欠佳也是導致護理風險重要原因;實習護士不重視操作前對病人的有效準備與解釋、操作中的指導與關心、操作后的囑咐與觀察,對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溝通方式又簡單,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認可和理解也易導致護理風險;(4)病人情況千差萬別,病情變化多端,病人家屬的期望值高,醫院環境的特殊性,不可預料的突發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護理風險的高危因素。(5)學校、醫院缺乏對實習護士進行必要的預防護理風險知識教育;風險管理制度督導檢查落實工作缺乏力度,實行護士意識不到護理工作哪些環節容易發生風險,也就不知用何種方式去減少護理風險。實際上,護理風險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加強實習前對護生進行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教育是預防護患糾紛、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實習護士通過學習懂得自己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樣維護患者與自己的權益。告誡實習護士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及時履行告知義務,主動介紹病區環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項,告知病人有關治療、檢查可能存在的風險,教會病人如何配合治療,以履行病人及家屬的知情權;加強對實習護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考核,從細節入手,針對不同病人的特點設計場景,以培養實習護士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和應急的能力,以增強實習護士預防風險的信心。建立多途徑、多視角的護理質量監控系統,幫助實習護士識別風險、分析風險,從而達到控制與應對風險。
3.3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的認知
在被調查的756名實習護士中,59.7%的認為護理風險發生機會較大;40.3%的實習護士認為護理風險的幾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實習護士認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存在僥幸心理,2%的實習護士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調查還發現有4.1%的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無所謂,這說明她們安全意識弱,是非常危險的。臨床上護士的一個小的失誤就會威脅病人的生命,護理差錯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單純差錯概念,而是具備雙重性,既是差錯又是糾紛的導火線[5]一旦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將會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或賠償,還會影響到護士一身的職業生涯,損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從不同角度對護士進行護理安全教育,提高護士對風險的認識,糾正少數護生對風險的僥幸心理和無所謂態度,提高她們預防風險的自覺性。
3.4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發生后果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756名實習護士中,有72.6%的實習護生士認識到護理風險的后果嚴重:①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甚至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導致醫療糾紛②醫院的病人會因此而減少,丟失市場份額、削弱競爭實力。美國杜克大學將醫療風險定義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損失可以是對病人的傷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賠償代價,也可以是投訴、糾紛等影響醫院良好形象和市場分額[2]。③遭遇風險后會遭到老師的批評、處分,影響今后的就業和職業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實習中表現出膽怯,這對技術的提高、風險的預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護理風險管理機制,把風險管理與質量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使護理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為實習護士營造安全、輕松工作環境,才有可能創造出優質服務,達到真正意義上醫院與護士共同發
調查結果顯示57.0%的實習護士認為風險不可避免,24.8%的護生認為有可能避免;僅有18.2%的護生認為可以避免。這說明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的防范缺乏信心。產生這種看法的可能原因是:(1)護理風險的廣泛性,容易使護生認為這種風險是從事護理工作必須要承受的;(2)本次調查中發現專業素質及技術能力較差,工作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應急能力差最容易造成護理風險;(3)護患溝通缺乏技巧,護理服務質量欠佳也是導致護理風險重要原因;實習護士不重視操作前對病人的有效準備與解釋、操作中的指導與關心、操作后的囑咐與觀察,對病人心理了解不充分,溝通方式又簡單,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病人的認可和理解也易導致護理風險;(4)病人情況千差萬別,病情變化多端,病人家屬的期望值高,醫院環境的特殊性,不可預料的突發意外事件等也是造成護理風險的高危因素。(5)學校、醫院缺乏對實習護士進行必要的預防護理風險知識教育;風險管理制度督導檢查落實工作缺乏力度,實行護士意識不到護理工作哪些環節容易發生風險,也就不知用何種方式去減少護理風險。實際上,護理風險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加強實習前對護生進行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教育是預防護患糾紛、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手段。實習護士通過學習懂得自己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樣維護患者與自己的權益。告誡實習護士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及時履行告知義務,主動介紹病區環境、住院制度及注意事項,告知病人有關治療、檢查可能存在的風險,教會病人如何配合治療,以履行病人及家屬的知情權;加強對實習護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考核,從細節入手,針對不同病人的特點設計場景,以培養實習護士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和應急的能力,以增強實習護士預防風險的信心。建立多途徑、多視角的護理質量監控系統,幫助實習護士識別風險、分析風險,從而達到控制與應對風險。
3.3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的認知
在被調查的756名實習護士中,59.7%的認為護理風險發生機會較大;40.3%的實習護士認為護理風險的幾率很小,其中有16.1%的實習護士認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存在僥幸心理,2%的實習護士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調查還發現有4.1%的實習護士對護理風險無所謂,這說明她們安全意識弱,是非常危險的。臨床上護士的一個小的失誤就會威脅病人的生命,護理差錯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單純差錯概念,而是具備雙重性,既是差錯又是糾紛的導火線[5]一旦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將會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或賠償,還會影響到護士一身的職業生涯,損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工作中注重從不同角度對護士進行護理安全教育,提高護士對風險的認識,糾正少數護生對風險的僥幸心理和無所謂態度,提高她們預防風險的自覺性。
3.4實習護生對護理風險發生后果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756名實習護士中,有72.6%的實習護生士認識到護理風險的后果嚴重:①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甚至造成病人嚴重殘障或死亡,導致醫療糾紛②醫院的病人會因此而減少,丟失市場份額、削弱競爭實力。美國杜克大學將醫療風險定義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損失可以是對病人的傷害以及由此付出的賠償代價,也可以是投訴、糾紛等影響醫院良好形象和市場分額[2]。③遭遇風險后會遭到老師的批評、處分,影響今后的就業和職業生涯,所以不少人在實習中表現出膽怯,這對技術的提高、風險的預防是不利的。建立完整的護理風險管理機制,把風險管理與質量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使護理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為實習護士營造安全、輕松工作環境,才有可能創造出優質服務,達到真正意義上醫院與護士共同發
3.5護理風險對護生心理行為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理論模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8
0 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社會的穩定、廠商的經濟利益。從目前的國內形勢來看,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評價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消費者并不認同近年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的改善。在某種程度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情況反映了大眾對我國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滿意度,也直接成為影響其消費行為的關鍵因素,總而言之,許多消費者對現有食品的供給產生了安全風險認知的偏差。Hornibrook等通過建立感知風險理論計算模型,研究了購買超市高級牛肉消費者的風險認知的情況和規律。高艷等構建了食品安全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的理論模型,利用多元回歸分析法對模型的相關假設進行檢驗實證。本文通過回顧和總結國內外文獻中有關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的理論模型及測量方法和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及其措施,并重點分析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理論,為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
1 風險認知的理論模型和測量方法
風險認知是心理學中的概念,周應恒等將風險認知定義為消費者進行購買決策時感知到所購買產品性能達不到預期的可能性,外界環境中的復雜多樣性會造成個體風險認知產生較大差異。個體主義的風險認知理論亦稱為風險的心理測量理論,在主觀情況下,運用多種心理測量標度的方式進行定量分析,具有表達明確、成熟、影響力的特征。通過個人的經驗數據概括出社會公眾特征。風險認知的理論模型主要可以分為雙因素模型和多維度模型兩種,下面對兩種模型進行詳細介紹。
1.1 雙因素模型
雙因素模型又稱不確定性后果法,它將消費者的風險認知劃分為兩個維度:即認知到的風險作為購買結果的不確定性和不利的購買所帶來后果的嚴重性。兩個維度可用來預測消費者風險認知的大小。對兩個維度該相加還是相乘,學者們持不同的意見。
1.2 多維度模型
利用風險要素法,可將風險認知分為多個維度來研究。而國內外學者對感知風險維度的劃分方法可以總結如表1所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六維度風險構面,即包括心理風險、財務風險、性能風險、身體風險、社會風險和時間風險。
1.3 風險認知的測量方法
測量風險認知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心理學測量范式和實驗法。心理學測量范式是由Slovic等人提出來的,是目前多數風險認知研究中采用的測量方法。該方法是利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詢問被訪者相關問題,并利用李克特量表進行量化,最后通過賦值評分得出被測試者對風險認知大小。在心理測量范式中常運用揭示優先法和表達優先法兩種方法。揭示優先法是從歷史的角度,利用統計數據以及損益比等分析材料,對風險進行判斷。表達優先法是假設公眾自動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取得平衡,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并直接要求被測試者表述其看法,但這一方法的主要困難是樣本的確定。國內研究比較傾向于心理學測量范式,但是該方法也有不足,例如在調研時往往描述的是被訪者之前的經歷,而不是對未來的描述,且風險感知是動態的,不利于調查者收集。實驗法是以實驗控制的方式,探討風險認知變量間的因果關系。而Liu等基于多層次方法,提出了定性、半定量、定量三種層次的危險評估框架,指出風險危害的可能性和風險的交互作用。
2 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及其措施
基于前人研究結果可以得到消費者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特征、產品信息、風險態度、參與程度和信任等五個方面因素。
2.1 個體特征因素
個體特征如性別、年齡、職業、文化水平、家庭結構、收入、居住地等。消費者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是影響消費者風險認知的重要因素。楊柳等研究得出農戶性別、年齡等個體特征顯著地影響農戶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擔憂程度。曾寅初等研究表明女性對食品質量安全風險認知高于男性,于鐵山卻指出在食品安全本身風險認知方面,男性對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要高于女性。周萍入等則認為性別、年齡影響不大,職業有一定影響。
2.2 產品信息因素
從信息來源角度來看,食品的質量安全信息包括政府、社會中間組織、企業和消費者這四類主體的信息。電視和報紙是當前消費者了解產品信息的主要途徑。周萍入等認為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渠道的獲取顯著影響消費者安全風險認知。積累、補充和搜索產品知識可以降低消費者對風險后果評估的不確定性和消費者的感知風險。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食品安全認知容易產生偏差。消費者食品安全感知信息的不對稱程度對購買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企業提品風險信息的不完全性、媒體報道的偏差、競爭激烈的加劇程度等因素造成消費者不能客觀地感知產品風險水平,不利于做出科學的購買決策。新聞和娛樂媒體對塑造個體上的風險認知和社會層面的風險認知影響很大。減少風險認知偏差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消費者對超市的忠誠度,讓消費者了解零售商在供應鏈方面的政策和投資策略。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風險認知屬于主觀的判斷,這給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3 風險態度因素
風險態度是消費者面對不同風險水平的一貫選擇趨向或消費者接受風險的意愿程度。大量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實證研究表明,消費者的風險態度與風險認知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消費者的風險認知與風險偏好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偏好風險的人往往形成低水平的感知風險,而厭惡風險的人則反之。消費者的態度又與人口社會特征相聯系。周萍入等認為風險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對風險認知有影響,其中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較顯著。趙俊曄等對受訪者進行調查,有99%的人認為目前市場上的水果或多或少存在農藥殘留,表明絕大多數人對水果安全持消極的態度。穩定其風險偏好,有利于降低消費者的風險感知水平,具體措施有:提供差異化與多樣化的商品、保持風險信息渠道的暢通、優化產品的質量控制系統、提高產品結構的差異化程度、培育核心競爭力及提高供應鏈的協調程度。
2.4 參與程度因素
參與程度又稱為“卷入程度”,指消費者與所購買產品之間的相關程度,可以表現為對產品的興趣、關心程度等,是影響風險認知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當商品的價格很高時,消費者感受到損失金錢的風險水平會越高。消費者對奶制品的感知風險顯著地受到階段性因素的影響,比如消費的頻率、個人經歷。如果公眾的關注程度越高、安全意識越強,那么轉基因食品的風險認知越高。
2.5 信任因素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信任因素包括對信息主體、信息途徑和信息本身的信任。實證結果得出當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對政府和企業所采取的措施的信任程度顯著地影響消費者的感知風險。例如對于消費者而言,食品安全的信任屬性是與高水平的感知風險相聯系的。人們對綠色食品信息了解越多,信任程度越高。張文勝等人通過Logistic模型實證研究發現,通過朋友和家人的信息途徑傳播的乳制品安全信息,受到信任程度較高。另外,消費者對政策部門信息、專家意見以及互聯網信息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疑慮,企業盲目進行品牌宣傳及規模擴張可能會增加消費者對乳制品安全的不信任。
3 結論與展望
國外在研究食品安全風險認知時考慮了消費者一些復雜心理因素的影響,主要研究對象為蔬菜、飲品、牛肉等食品,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模型有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普通線性回歸模型、Logistic模型、分層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等。然而,筆者還發現了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有關風險認知的實證研究方法較多,但是國內許多學者只是簡單地將國外的理論應用,而沒有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第二,研究的影響因素過于集中,基本上都是從人口統計學的特征入手,很少有文獻是從消費者的心理特征和價值觀角度進行研究;第三,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對二、三線城市研究較少。綜上所述,應該進一步研究更為準確的測量方法,以測量消費者安全風險認知水平,深入探索消費者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并合理地引導消費者的安全風險認知,減少消費者的認知偏差。
參考文獻
[1]趙俊曄,武婕,張峭.北京市草莓農藥殘留超標風險事件中消費者風險認知和消費意愿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5,(12):35-39.
[2]王常偉,顧海英.消費者食品安全感知、監管滿意度與支付意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89-95.
[3]楊柳,邱力生.農村居民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認知及影響因素分析――河南的案例研究[J].經濟經緯,2014,(06):41-45.
[4]Martin W E,Martin I M,Kent B.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in the risk mitig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wildfire in high risk commun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1(2):489-498.
[5]Penney U.Exploring the urban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local fo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4,42(7):580-594.
[6]Hornibrook S A,Mccarthy M,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33(10):701-715.
[7]高艷,石巋然.感知信息不對稱、透明度及購買意愿――基于“食品安全”問題背景下城鎮居民的實證分析[J].食品工業,2015,(01):226-231.
[8]周應恒,卓佳.消費者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研究――基于三聚氰胺事件下南京消費者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0,(02):89-96.
[9]于鐵山.食品安全風險認知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對武漢市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101-108.
[10]Oh S H,Paek H J,Hove T.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 characteristics,genre-specific media effects,and risk perceptions:the case of H1N1 influenza in South Korea[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25(1):14-32.
[11]Cunningham S M.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J].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1967.
[12]Yeung R M W,Morris J.Food safety risk:Consumer perception and purchase behaviour[J].British Food Journal,2001,103(3):170-187.
[13]Roselius T.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J].Journal of Marketing,1971,35:56-61.
[14]Jacoby J,Kaplan L B.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J].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
[15]Stone R N,Gronhaug K.Perceived risk:Further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3):39-50.
[16]劉燕,紀成君.口傳視角的消費者食品安全負面信息感知風險――維度與測量[J].經濟體制改革,2013,(06):36-40.
[17]周萍入,齊振宏.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健康風險與生態風險認知實證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5-10.
[18]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Reflections on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J].Social Theories of Risk,1992,236(3):112-112.
[19]Liu Z,Nadim F,Garciaaristizabal A,et al.A three-level framework for multi-risk assessment[J].Georisk Assessment & Management of Risk for Engineered Systems & Geohazards,2015,(9):1-16.
[20]曾寅初,夏薇,黃波.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購買與認知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費者調查的分析[J].消費經濟,2007,(01):38-42.
[21]全世文,曾寅初,劉媛媛.消費者對國內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風險與風險態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費者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1,(02):2-15,25.
關鍵詞:鐵路工程 地下管線遷改 總承包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U2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187-03
風險管理在總承包工程管理中具有關鍵作用,風險管理的程度決定了總承包工程的經濟、社會效益,關系到該工程的成敗和企業的發展。鐵路工程建設中地下管線遷改工程的風險管理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該文結合合肥南環鐵路線中排水管道遷改總承包工程事例,針對其中的風險管理進行分析總結。
1 鐵路工程建設中地下管線遷改工程的特點
鐵路工程中地下管線遷改工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確定工程量工作難度大。地下管線均都是埋藏在地底下的,有很多管道施工都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想找到齊全的資料很困難,給前期遷改量調查帶來很多不便。(2)施工現場管理難度大。管線遷改工作往往與主體施工單位、其他線、桿遷改單位同時施工,且眾多單位在一個狹小的施工現場上一起工作,給施工現場安全、質量和環境等管理帶來較大難度。(3)整體施工周期較長,但局部施工進度要求不均勻。由于地下管線遷改主要是為主體鐵路工程施工服務,沿線房屋征遷、綠化遷移、場地清理等準備工作是整個工程施工中的難點,因此完成的周期較長,導致了管道遷改工作總體周期長的特點。另外由于鐵路主體工程施工周期通常十分緊迫,因此當主體單位完成上述準備工作后對管線遷改工作要求的工期也十分緊迫。鑒于鐵路工程中地下管線遷改工程以上特點,其風險管理十分重要。
2 風險管理
2.1 風險管理流程
2.2 風險識別
(1)本工程將面臨的風險主要有::財務風險、進度風險、質量風險、安全風險、環境保護風險和其他風險。(2)風險源。本工程的風險源主要有:建設資金來源和使用、對質量的影響因素、對工期的影響因素、對安全生產的影響因素、對環境保護的影響因素和其他影響因素。
2.3 風險分析和評價
為方便研究,本文以合肥南環鐵路線排水管道遷改總承包工程為例,對工程中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及評價。該工程中采取調查法和評分法來確定風險源因素,對這些風險因素進行評價,評價標準主要采用參考類似工程和組織專家評價等,詳見風險因素、風險評價調查結果及評分表。
該工程中按照風險系數對風險進行排序的結果是:財務風險>進度風險>安全風險>質量風險>環境保護風險>其他風險。
2.4 風險管理實施
針對管線遷改工程的建設特點,我們可以把風險系數大于或等于0.3的危險源作為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危險源:
(1)合同延誤:鑒于本文第1條第3點描述,本工程可能會由于主體施工單位造成合同延誤,施工成本上升。
(2)突發安全事故:鑒于本文第1條第2點描述,工程現場管理難度大,現場隱藏著不少的隱患,所以突發事故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3)發生設計變更:鑒于本文第1條第1點描述,地下管線遷改工作量調查難度較大,后期施工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其他管線,造成設計變更;另外由于施工工期較長,施工現場由于其他施工單位的先行介入而發生變化,這些都會導致管線遷改費用增加。
(4)施工方的管理能力差:施工方管理能力差會造成施工進展緩慢,發生質量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增加。
(5)自然災害:由于本工程整體施工工期較長,因此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會增加。
(6)通貨膨脹:由于本工程整體施工工期較長,因此通貨膨脹的可能性會增加。
對已經識別出來的關鍵環節,依靠已經成熟運用的管理體系――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以及各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立各管理體系之間相互支持的機制,切實做好進度、安全、投資、質量、環境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工作,從而順利完成項目。
(1)“合同延誤”的應對措施:作好工程網絡計劃,明確工作程序,明確分工、責任到人,作好人力、設備、材料的統一調配工作,避免返工、窩工、怠工;加強過程控制,一旦發生問題要當場解決,不要延誤進度;嚴格執行合同條款。針對由主體施工單位引起的工期延長,可在合同中進行風險轉移,由主體施工單位承擔,減少管線遷改承包商的風險。
(2)“突發安全事故”的應對措施:積極與其他施工單位溝通,并全面落實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作好安全防護,切實搞好各級安全檢查,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3)“發生設計變更”的應對措施:做好前期調查工作,針對管道資料要與管道產權單位積極溝通,準確了解管徑管材、管線位置等資料,并對掌握資料情況進行現場調查核實,對施工現場發生不利變化進行預測,避免因后期管線遷改而增加費用。
(4)“施工方的管理能力差”的應對措施:把住資質關,施工單位要有符合要求的施工資質、施工能力、施工業績、財務狀況和良好信譽;對于現場管理混亂的施工方,給予一定懲罰措施,對于長期對現場管理不當的施工單位,要果斷的進行更換施工方。
(5)“自然災害”的應對措施:首先要盡可能地回避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其次要結合工程地點的客觀環境制定應急預案,要時常密切關注,將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6)“通貨膨脹”的應對措施:積極預測通貨膨脹預期,對于較高的通貨膨脹預期,采用勞務總包+材料代購模式,減少因材料價格大幅上漲造成的成本的上升。
3 結語
風險管理是總承包項目工作的核心,也是反應總承包企業項目管理人員管理能力的重要標尺,好的風險管理可以有效減少項目實施全過程中的風險,并給總承包項目的成功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盧有杰,盧家儀.項目風險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 張入方.基于案例分析的工程總承包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10(5):52-57.
江蘇省昆山市老年醫院老年科 江蘇省昆山市 215324
【摘 要】目的:通過對老年病患者護理風險中各類因素的分析,探討對其的預防途徑;方法:選取我院2014-2015年期間進行治療的老年病患者248 例,平均分為干預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分別進行日常護理,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和護理風險發生率進行評估;結果:通過進行干預性護理,老年患者的服務滿意度高達95.97%,其護理風險的發生率遠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結論:加強對老年病患者的干預性護理,制定完善相應的規范流程,可以有效的避免老年病患者的護理風險。
關鍵詞 老年病;護理;風險;措施
隨著我國逐步步入人口老齡化的階段,老年病患者逐年增加[1]。老年病患者由于身體機能老化,身體功能衰退,感覺、行動、思維以及飲食能力普遍下降,宜誘發各類功能性疾病。為了提高老年病患者的康復幾率,加強護理工作尤為重要。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期間進行治療的248 例老年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6 例,女性患者62 例,年齡為59-87 歲之間,平均年齡71.4 歲。隨即分為干預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兩組,干預護理組124 例患者,平均年齡71.6 歲,男性患者93 例,女性患者31 例;常規護理組共計124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3 例,女性患者31 例,平均年齡71.2 歲。兩組患者中能自理者占總數的19%,部分自理者占總數的22%,完全不能自理者占總數的59%,所有患者病情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常見慢性病為主。所有患者基本情況相似(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調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臨床資料回顧性調查和問卷調查法進行調查分析。問卷調查方法通過對老年病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問卷式調查,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經過本人及家屬同意。
1.3 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組采用常規護理手段進行老年病的日常護理工作,干預護理組則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干預護理措施。
1.3.1 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指對潛在的或者是客觀存在的護理風險,運用系統的理論知識,進行科學識別與評估[2]。評估范圍應圍繞風險發生概率及風險損失度進行評估,根據損失的發生頻率、嚴重程度、偵測程度來確定風險發生指數( 發生頻率* 嚴重程度*偵測度),然后根據分數值進行風險評定。
1.3.2 安全管理措施
在安全管理方面,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相關評估制度,制定風險或相關因素評估量表。利用相關管理手段,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降低風險的發生幾率。同時完善醫護人員的相關工作流程和標準以及各類風險應急預案[3],建立安全護理考核標準,建立安全管理檢測標準和監管制度。在完善各項管理措施的基礎上,加強對監管力度,真正將所有標準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
在人員管理方面,加強對醫護人員的責任心以及職業技能的培訓[4],建立培訓和考核機制,制定培訓和考核的相關標準,確保醫護人員能夠將工作標準落實的實際工作當中。
對于特殊環境以及重點設備物品的管理,應當對其作出明確的警示標示,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明確告知,以防止意外的發生。在位患者提供使用物品時,需保證使用物品的安全、合格,尤其是一次性、無菌類使用物品。同時針對各類儀器制定相關操作流程和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確保其安全使用。
針對老年人心理特點,開展心理干預,通過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即使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尤其是針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及時的與其進行交流,滿足其正常的心理需要,避免意外的發生。同時定期對老年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和安全教育,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有效的增進了醫患間的良好關系。
1.4 統計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均通過spss17.0 進行統計分析,P<0.05 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風險事件發生率對比通過實行風險管理,干預護理組的風險事件發生比例遠低于常規護理組(見表1)。
2.2 患者滿意度對比
通過干預護理,患者對日常護理操作、服務態度等方面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見表2)。
3 討論
通過研究表明,針對老年病患者開展干預護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護理舒適度和患者滿意度,同時可以有效的降低各類風險的發生幾率。
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風險意識,能有效的減少護理中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康復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孫燕玲, 郭莉蘭, 吳華穎, 田家香. 老年患者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對策[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11(05):94-95.
[2] 徐愛霞, 齊風玲. 老年病患者護理風險因素探討及管理策略[J]. 中國實用醫藥,2011,06(01):260-261.
關鍵詞:出口企業 質量安全 風險監測
2013年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減少出口法檢商品種類,原則上一般工業制成品不再實行出口法檢。會后正式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2013]83號文),并將調整出口法檢費用和目錄列入《意見》的第一條。面對當前進出口監管發展新形勢和“簡政放權”的改革要求,質檢總局明確提出:地方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要積極探索建立新型進出口商品檢驗監管模式,從重微觀的質量檢驗監管調整為重宏觀質量管理,實現提高產品質量水平與促進貿易便利化水平目標的協調統一。
為此,本文重點從轉變出口商品檢驗監管職能和管理方式角度出發,以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為切入點,研究構建了基于過程方法和利益相關方視野的出口企業質量安全風險評價體系,提出了定期開展出口企業質量安全風險預期指數測評的長效機制,以期搭建面向出口企業、地方政府和社會公眾的質量安全信息平臺,通過系統的匯總和研判出口質量安全風險信息,及時向社會相關方通報出口質量信息和風險預警。
1.加強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是“保安全”的重要職責
安全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底線。近年來,涉及質檢工作的質量安全事件接連不斷,來自內部和外部的質量安全事件之多、頻次之高,超過了以往,給“保安全”帶來了很大壓力。面對嚴峻的質量安全形勢,必須把風險監測作為保安全的重要手段,不斷提升風險監測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大風險監測的力度,才能切實做到防范在前。
對于地方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而言,盡管出口法檢目錄有所精簡,但加強出口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仍是其重要職責所在,且在當下促轉型、促發展的新階段,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為:
第一,對于廣大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而言,迫切需要實時、可靠的出口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號,特別是綜合考慮出口商、進口商及進出口監管機構反饋信息后的更具宏觀指導意義的質量信號;
第二,地方出入境局在“抓質量、保安全”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和獨特數據能力。作為國門衛士,可以充分利用監督抽查、認證認可、國外通報召回、出口退運、第三方檢驗結果以及12365平臺、組織機構代碼、物品編碼、WTO/TBT通報咨詢等途徑,系統收集進出口商品和企業的基礎信息;
第三,推動進出口監管體制改革和模式創新,最重要的切入點就是要提升地方局風險監測和分析能力。要從人員、制度、手段等多種角度,完善風險排查工作機制,加強與企業在質量安全方面的密切合作,化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有效監管,切實做到防范在前。
2.相關研究與實踐的對比
開展出口企業質量安全風險的分析、研判和評價,首要前提是準確界定影響質量安全風險的警兆因素。在這方面,相關研究和實踐已經頗為豐富,在此作一概要對比。
張玉美從管理、技術、人員和環境等價值因素角度,梳理了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因素。管理方面,主要表現在法規不配套、監管部門不協調及質量監控力度不夠等等。人員方面,在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間技術人才資源分布不平衡;有的出口企業質量意識差,降低質量要求,靠低價吸引客戶;有的企業違規使用非備案基地生產的原料,導致農獸藥殘留超標;有的企業甚至摻雜使假,嚴重影響我國出口產品聲譽。技術方面,新產品不斷出現,給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企業科技水平相對較低,生產環境污染、臟亂差等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市場環境方面,質量安全市場秩序尚不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報的現象比較嚴重,制造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等。
楊國忠從過程角度出發,對企業產品質量風險因素進行了分類。提出:產品質量主要是一種內在質量,要避免甚至預防質量風險,應該從原料管理、過程監控、日常管理等三方面加強質量控制。其中,原料管理主要包括原料與輔料供應、生產過程監控、生產技術支持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為生產加工提供必要條件;過程監控則是要借助體系的作用,建立健全統一的質量管理體系、實行統一的工藝標準和檢測標準,保證產品的質量穩定;日常管理方面則需要不斷提升人員能力素質,包括一線操作人員和中層管理人員。
賈利娜則在“人機料法環”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拓展。她在《制造企業質量管理風險研究》中,按照人、機、料、法、環、測、處置等七個維度,識別出41項潛在的質量安全風險因素,涉及到市場研究、設計開發、工藝準備、采購供應、生產制造、檢驗、銷售、服務等八項職能。但是,其分析角度主要局限在組織內部,對外部價值鏈相關方因素考慮較少,且有些因素如供應鏈管理水平,難以量化評價,也難以調查獲取。
其他與有關質量安全風險相關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總體看,在進行質量安全風險因素識別時,所采用的分析思路,基本上可以歸結到以上三類研究,即按照參與價值創造的主要因素構成,或按照產供銷的一般過程,或從“人機料法環”及其拓展因素進行展開。
3.基于利益相關方分析和過程方法的評價體系設計
結合質量安全風險的概念內涵界定,在對比總結質量安全風險因素相關研究基礎上,從創新出口監管模式、服務出口企業管理角度,特提出如下針對出口企業的質量安全風險辨識框架圖。
圖1出口企業質量安全風險辨識框架
與同類研究相比,上述質量安全風險辨識框架的主要特點是:
(1)將流程遍歷分析與利益相關方分析相結合。按照采購、生產、出口、消費的大流程,而非局限在生產企業內部,系統識別影響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利益相關方,并根據相關方特點及其與地方出入境局之間的信息往來,確定可采集的風險信息。
(2)將宏觀信息匯總與微觀信息采集相結合。綜合考慮企業微觀層面和出口國及進口國監管部門的宏觀層面,將反映具體產品質量風險的信息與反映同類別產品質量風險的信息相融合,綜合判斷整體風險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特提出如下出口企業質量安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見圖2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指標體系,主要是作為有可能引致質量安全事故的風險警兆因素,且定性評判的指標要多于定量測算的指標。這主要是由于質量安全風險是一種尚未發生的潛在風險,要衡量其風險水平的高低,需要監管部門實時、持續、深入的與出口企業、進口商、進口國監管部門、第三方測評組織等所有可能提供風險信息的相關方進行密切溝通,在多方匯總基礎上給出風險水平的判定。
在指標數據采集方面,可以從三個角度出發進行采集。一是通過對本地區出口企業進行抽樣和定點,定期開展調研走訪和問卷調查;二是采信第三方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機構提供的證據和結果;三是利用自身優勢,多方收集和匯總監督抽查、國外通報召回、出口退運以及12365平臺、WTO/TBT通報咨詢等途徑反饋的數據和信息。
4.構建出口風險監測的長效機制
加強出口企業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關鍵在于持之以恒、不斷積累。因為,測評指標可以酌情調整,方法模型可以替換更新,而對國內外質量安全風險熱點,特別是轄區內的企業生產狀況和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的把握,是需要長周期不斷互動、不斷積累的。
為構建出口企業質量安全風險測評、分析和改進的長效工作機制,特針對當前地方局出口監管體制改革和模式創新的特點與要求,從監測主體、監測客體、監測方式、結果共享等角度,提出如下構建出口風險監測長效工作機制的措施建議。
4.1明確風險監測職責
建議由地方局科技部門牽頭,聯合專業化第三方測評機構,共同成立專職的風險監測工作小組,初期可主要針對出口企業,后期陸續納入進口企業,實現全方位進出口風險的監測和分析。
4.2確定代表性監測樣本企業名單
根據本地區出口企業規模、行業、主要出口方向等特征,借鑒上證指數樣本股選擇方式,確定代表性樣本企業,并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同時,進一步明確樣本企業中定期參與風險調查的主管責任人。
4.3舉辦風險監測培訓班
由測評工作組具體組織樣本企業和聯系人,召開風險監測指標、方法及問卷調查培訓會議,就測評的意義、內容、方法和要求進行培訓研討。
4.4建立基于“實名制”的風險監測網絡平臺
建議在地方局網站上專門設置“出口企業質量安全風險監測”欄目,將上述測評指標轉化為在線調查問卷,并通知樣本企業指定聯絡人,通過實名注冊方式,定期(如每月、每季度)登陸在線調查系統,直接進行問卷填報。同時,將該網絡平臺與風險測評軟件系統相連接,實現對樣本數據的自動測算和分析。
關鍵詞:高速公路橋梁;工程事故;安全風險評估;應對措施
Abstract: in the highway bridg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any link error or negligence, will reduc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the coupling often leads to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accident, cause irreparable social influence and economic loss. Combining with the Beijing dense road projects, and the highway bridge engineering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risk sour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actual bridg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way bridge; Engineering accident; Safety risk assessment;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U447 文獻標志碼:A
一.研究背景
隨著高速公路建設的發展,建設難度逐漸增加,公路施工安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影響的因素越來越多,不確定的因素的越來越多,實現工程建設的又快又好發展,并不能只靠增加投資來實現。風險評估,就是通過深入討論風險發生機理,辨識風險源,并利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方法測算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及其損失程度,然后制定應對策略,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導致的損失。
二.項目概況
京密路是北京雁棲湖生態發展示范區對外聯絡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雁棲湖生態發展區是承擔首都國際交往職能、具有國際峰會舉辦能力的重要功能區,京密路的建成,將實現中心城、首都國際機場到達雁棲湖生態發展區的全高速通道,為其提供便捷的交通環境。
京密路工程劃分為五個標段:第一標段為京承高速立交,第二標段為大秦鐵路箱涵,第三標段為京密路主線高架橋段,第四標段為懷昌路立交,第五標段為開放路環島立交。第三、四、五標段為橋梁工程。京密路主線高架橋除第七聯在跨越懷河處為連續鋼箱梁外,其余均為現澆單箱三室斜腹板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
三.施工安全風險評估
項目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大體流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三個階段。三個階段關系密切,只有較好地完成三個階段的工作,才能保證項目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的準確性。京密路工程初步設計階段風險評估流程如圖3-1所示。
圖3-1 風險評估流程
3.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的方法有多種,包括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半定量方法等,這些方法各具特色,彼此并不能替代。根據本項目具體情況,本項目采取專家調查、層次分析等方法,結合歷史數據和專家咨詢成果,定性分析結合定量分析,進行風險識別、排序、量化、分析評估的過程。
3.1.1專家調查法
專家調查法又稱德爾斐法,就是根據經過調查得到的情況,憑借專家的知識和經驗,直接或經過簡單的推算,對研究對象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尋求其特性和發展規律,并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
在應用專家調查法時,首先調查了解研究對象和有關事物的歷史與現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做出準確分析和預測的基礎。然后選擇本領域各方面的專家,采取獨立填表選取權數的形式,然后將他們各自選取的權數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最后確定出各因素,各指標的權數。
(1)權值設置
評估過程中需要對專家學識、經驗進行加權處理,本次評估擬采用由專家填寫的研究領域及年限、職稱等確定相關權值。
(2)調查結果統計
本次評估過程中,共邀請了12位專家對各主要風險的發生概率和預期造成的損失進行判定,并收回了12份調查表。在收集完成反饋意見后,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整理。本項目采用如下公式進行統計:
式中,
3.1.2層次分析方法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定性定量綜合方法,其整個過程能夠體現出人的決策思維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斷與綜合,簡單實用。利用專家評分方法構造各級風險因素的判斷矩陣,對同層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給出評判,可求出各因素的權重值。
根據風險概率分級表和風險損失分級表以及風險水平等級矩陣表,由專家打分法確定底層各風險因素的風險水平等級。最后,計算各層次風險因素及整個項目的風險等級,從而確定分級及排序。
層次分析法的工作步驟和內容大致包括如下幾點:
(1) 明確問題;
(2) 劃分和選定有關因素;
(3) 建立層次;
(4) 構造各層次指標權重;
3.2風險分析
從風險評估角度對方案從結構安全、施工安全、運營管理安全等各方面進行風險分析。橋梁施工安全風險較多,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對于京密路工程的施工,其安全風險主要蘊藏于以下幾個施工階段:橋墩基礎施工,墩身、承臺施工澆注,支架搭設、預壓,模板的安裝,模板、鋼筋及預應力管道施工,鋼筋及波紋管施工,混凝土的澆注、養護,梁體預應力施工,落架及拆模,鋼箱梁頂推施工,橋面系的施工。除此之外,沿線高壓線,施工期間的交通安全,雨季施工也存在安全風險。從施工過程中容易導致的結構損失及其造成的其他間接損失出發,即已形成京密路工程施工風險評價因素集。
3.3施工風險評價
在施工中需要對各施工環節進行安全風險評價。需通過與建設、施工單位相關人員的座談與調查,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基礎施工中重要指標有基礎密實、地基加固、護筒的選擇和埋設及清孔;墩身、承臺施工中重要指標有模板變形誤差、混凝土澆筑技術、混凝土養護;支架搭設中重要指標有地基處理、支架搭設;現澆混凝土箱梁施工中重要指標有混凝土澆筑和混凝土養護;落架及拆模施工中重要指標有支架卸落和模板拆除;預應力鋼束施工中重要指標有鋼束張拉時滑絲、斷絲和預留孔道位置偏差;鋼箱梁頂推施工中重要指標有頂推過程中梁體平衡和頂推到位后的線形;橋面系施工中重要指標有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養護和伸縮縫施工;沿線高壓線施工中重要指標有施工設備是否碰觸高壓線;施工期間交通影響中重要指標有施工與現狀交通互相干擾和汽車碰撞導致支架倒塌;雨季施工中重要指標有鋼筋銹蝕和混凝土防雨。
四.施工安全風險應對措施
當前設計方案所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完成風險等級估測和制定進一步應對措施的基礎,本項目考慮了兩個方面的應對措施:
(1)目前設計文件中已經明確的應對措施。
(2)正常情況下,施工和運營將會采取的一般性措施。
(1)設計文件已經明確的應對措施
1)預應力箱梁采用支架現澆施工,施工前對支架進行預壓,要考慮支架產生的豎向位移;
2)澆注大體積混凝土時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縫產生;
3)對橋梁耐久性進行設計。
(2)正常情況下將采取的措施
1)施工時要嚴格控制墩身及承臺的變形,防止其出現偏斜、彎曲等幾何缺陷而使結構的穩定性大大降低,甚至出現整體失穩的嚴重后果;
2)混凝土的收縮徐變是引起結構開裂和長期變形的一大因素,選用更佳的水泥、骨料等以及混凝土配合比,達到減小收縮徐變的目的;
3)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要有明確有效的澆注降溫措施;
4)為保證現澆梁線形和尺寸,在支架預壓、卸載、混凝土澆筑、張拉和拆除支架過程中均進行觀測,確保箱梁線形;
5)為防止施工期間現狀道路交通車輛撞擊滿堂支架,要求在支架周圍有防撞措施;
6)為保證施工設備不觸碰橫跨橋梁的高壓電線,要求在選用施工設備時保證設備高度和伸臂長度不超過凈空。
參考文獻:
[1 ]趙煥臣,許樹柏,和金生. 層次分析法―一種簡易的新決策方法[M] .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2]張永清,馮忠居. 用層次分析法評價橋梁的安全性[J] . 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2001 , (3) :52 - 56.
[3]《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設計安全風險評估指南》(試行)
[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 JTGD60-2004 )
[5]《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 JTGD62-2004 )
[6]《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及施工技術規范》(JTJ 074-94)
關鍵詞:建筑工程;既有線施工;風險控制;管理決策;安全;施工
一、 建筑工程施工項目安全風險識別
鐵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識別是要確定在鐵路建筑施工中存在哪些安全風險,這些安全風險可能會對工程產生什么影響,并將這些風險及其特性歸檔。為此,就需要了解鐵路建筑施工中主要發生的安全事故有哪些及引起這些事故的原因。
下面將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分析發生這些事故的原因:
1. 事故的直接原因
參考《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CTB6442-1986)的規定,可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施工機具、材料以及建筑產品(統稱為物)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 (1)物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具體包括以下方面:①安全防護、保險、信號、通信、旗子、哨子、對講機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②機械設備、設施、工具等有缺陷;③個人防護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帶、安全鞋、手套、護目鏡及面罩、防護服等)缺乏或有缺陷;④施工場地環境不良。主要包括現場照明不足、通風不良、作業場所狹窄、作業場所混亂、交通線路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設計或配置不安全和地面滑等;⑤惡劣的氣象條件或現場條件,如暴雨、酷暑、嚴寒、臺風、龍卷風、洪水、泥石流等易造成事故。
(2)人的不安全行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施工人員缺乏安全意識,操作錯誤,忽視警告;②造成安全裝置失效;③使用不安全設備;④物體(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工具等)存放不當;⑤手代替工具操作:⑥冒險進入危險場所;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臺護欄、吊車吊鉤等);⑧在起吊物下作業、停留;⑨機器運轉時進行加油、修理、調整、檢查等工作;⑩有分散注意力行為;在必須使用安全防護用品用具的作業或場合中,忽視其使用;對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處理錯誤等。 2. 事故的間接原因
依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屬下列情況者為間接原因:①技術和設計上有缺陷。建筑物設計、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問題;②安全教育培訓不夠,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術知識;③勞動組織不合理;④在鐵路營業線施工,施工單位沒有辦理施工審批手續,簽訂相關施工配合協議、施工安全協議。⑤對現場工作缺乏安全檢查或指導錯誤;⑥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不健全,沒有安全技術措施,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⑦沒有或不認真實施事故防范措施,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等。
工程管理人員可參考有關檢查標準或規范規程及上述發生事故的原因,對照建筑工程的建設環境、建設特性、建設管理現狀和工程技術文件等方面采用檢查表法來分析可能出現的主要安全風險。在既有線線施工,還應對照《鐵路行車線上施工技術安全規則》、《工務安全規則》等有關規定,分析可能出現的主要安全風險。
二、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風險分析與評估
鐵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風險分析與評估是安全管理中的必要環節,對于確定安全風險的相對重要程度并且獲得關于它們的核心與外延信息很重要。而確定安全風險的相對重要性是確定安全風險控制的優先權的基礎,包括確定安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傷害的可能程度。
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調查和專家打分法來確定安全風險的相對重要性:
首先,識別出某一特定工程項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的安全風險,列出安全風險調查表;其次,利用專家經驗,對所有安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傷害的可能程度進行評價。步驟如下: 第一步:確定每個安全風險造成傷害的可能程度,傷害程度可分為1,2,3級,1級為輕微事故(如所有損失工作日不到3日的事故,假設為1分),2級為嚴重事故(如使工人3天或者更長時間不能工作的事故,假設為2分),3級為重大事故(如死亡和重傷事故,假設為3分)。 第二步:確定每個安全風險的等級值,按發生可能性很大、較大、中等、較小、很小這五個等級,分別以0.9,0.7,0.5,0.3和0. 1打分。 第三步:將每項安全風險造成傷害的可能程度與等級值相乘,求出該項安全風險的得分,求出所有得分后進行比較,就可以得出各項安全風險的相對重要程度,即可確定哪些是需要更多資源投入的高風險領域,以方便選擇合適的安全風險控制措施。
三、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風險控制與管理決策
在對鐵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與評估的基礎上,工程管理者所要做的是根據安全風險的性質及潛在影響,選擇行之有效的安全風險防范措施,將安全風險所造成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減少損失,增加收益。
鐵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安全風險控制措施為:風險回避、風險緩解、風險轉移和風險自留。
1. 風險回避。風險回避是指當項目的安全風險發生可能性較大和損失較嚴重時,主動放棄項目或變更項目計劃從而消除安全風險或安全風險產生的條件,以避免產生風險損失的方法。對潛在損失大,概率大的災難性安全風險一般采取回避對策。風險回避可以在某安全風險發生之前,完全徹底地消除其可能造成的損失,而不僅僅是減少損失的影響程度。風險回避是一種最徹底的消除風險影響的控制技術,而其它控制技術只能減少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的嚴重程度。 風險回避雖然能有效地消除風險源,徹底消除某些安全風險造成的損失和可
能造成的恐懼心理,但不可否認它是一種消極的風險應對措施,因為在回避了風險的同時,也回避了可能的獲利機會,從而影響建筑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2. 風險緩解。風險緩解是指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風險發生的概率或減少風險損失的嚴重性,或同時降低安全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后果。風險緩解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采取各種預防措施,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是風險緩解的重要途徑。在鐵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措施有:工程法、程序法和教育法。
工程法以工程技術為手段,減弱甚至消除安全風險的威脅。例如:在高空作業下方設置安全網;對現場的各種施工機具、設備設置安全保護裝置;按照規定
在施工現場設置防護棚、安全通道、安全標志等;給施工人員配備安全帽、安全帶等防護用品;在樓梯口、電梯井口、預留洞口、坑井口等設置圍欄、蓋板等均是工程法的具體應用。在鐵路既有線施工,施工單位應嚴格按照批準的施工方案組織施工,做好施工安全防護,對施工安全關鍵實施卡控。
程序法要求用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式從事工程施工以保證安全風險因素能及時處理,并發現隨時可能出現的新的風險因素,降低損失發生的概率。在施工中就是要真正落實好各種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生產教育制度、安全會議管理制度、安全檢查和事故隱患整改制度、安全生產考核和獎懲制度、特種作業和危險作業審批制度、安全技術措施管理制度、職工守則和工種安全操作規程等。
在既有線上施工,應按《技規》的規定設置防護,未設好防護不得開工。施工防護信號的設置與撤除,由施工負責人決定。防護人員應由指定的、經過考試合格的職工擔任。
既有線上施工封鎖必須按《技規》的有關規定辦理。
教育法是針對事故的人為風險因素為著眼點實施控制的方法。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實踐表明,項目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構成項目的風險因素,因此要減輕安全風險,就必須對項目人員進行安全風險和安全風險管理教育。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都要接受相應的安全教育,未經安全教育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不得上崗。
(2)減少風險損失。減少或控制風險損失是指在風險損失已發生的情況下,采取各種可能的措施以遏制損失繼續擴大或限制其擴展的范圍,使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例如:施工安全事故發生后對受傷人員立即采取緊急救護措施,同時加強作業環境的安全防護;制定各類安全事故的緊急處置預案,對員工進行安全事故處置訓練,提高施工單位在安全事故發生后的應對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失。
(3)分散風險。分散風險是指通過增加風險承擔者以減輕總體安全風險的壓力,達到共同分攤安全風險的目的。例如:企業內部的擴張,增設實體以分散安全風險或通過企業兼并以加大風險承受的能力;企業通過推行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職責,發動企業各下屬單位、基層管理人員和全體員工參與安全管理,分擔安全風險。
3. 風險轉移。風險轉移是項目管理者設法將風險的結果連同對風險應對的權利和責任轉移給其他經濟單位以使自身免受風險損失。轉移安全風險僅將安全風險管理的責任轉移給他方,其并不能消除安全風險。一般分保險和非保險兩種方式。安全保險是指被保險人向保險人繳納一定的保險費,當所投保的安全風險發生并造成人身傷亡時,由保險人給予補償的一種制度。1998年3月開始施行的《建筑法》第48條規定:“建筑施工企業必須為從事危險作業的職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支付保險費”。這對施工單位而言是強制保險。非保險風險轉移方式主要有工程分包和利用合同條件的擬定或變更。例如:施工單位施工過程中遇到對自身而言具有較大安全風險的特殊施工(如水下施工作業)時,可將其分包,將安全風險轉移給分包人。在鐵路既有線施工,施工單位辦理施工審批手續,與鐵路有關部門簽訂相關施工配合協議、施工安全協議等。 4. 風險自留。風險自留,又稱風險接受,是一種由施工單位自行承擔安全風險后果的風險應對策略。風險自留是一種財務性技術,要求施工單位制定后備措施,一般需要準備一筆費用,作為安全風險發生時的損失補償,若損失不發生則這筆費用即可節余。其主要用于處置殘余風險,因為當其它的風險應對措施均無法實施或即使能實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這樣只能選擇風險自留。所以,風險自留是處理殘余安全風險的技術措施,與其它風險管理技術是一種互補關系。
參考文獻:
[1][英]克里斯?查普曼著.李兆玉譯.項目風險管理過程、技術和洞察力[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王卓甫.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