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20 16:25:0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大學德育小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打羽毛球讓我學到了反應、跑位的速度要快,如果速度太慢的話,就只好眼睜睜的看著球彷佛慢動作的在眼前落地了;還有握拍的姿勢也很重要,如果握拍的姿勢錯誤,或許正手拍能打得很好,但是一遇到反手拍就完蛋了!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學習羽毛球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閱。
學習羽毛球的心得體會1前兩天我上了翠峰山,看到有好多人在打羽毛球,他們的動作輕盈、自如,小小的羽毛球隨著球拍的翻飛,在他們之間飛來飛去,我看了非常羨慕,心里便想:我也要學習打羽毛球。
今天早上,我們又爬上了翠峰山,并且帶上了羽毛球拍和羽毛球,我準備和姐姐學打羽毛球。到了山頂,我們找了一塊又空曠又安靜的場地,涼風習習,吹走了了剛才爬山的.疲累,感覺愜意極了。
姐姐的羽毛球雖然打得不是很好,但比我強多啦,她先教我握球拍的要領和怎樣發球,接著便給我發過一個球來,我有些不知所措,沒有接住,球落在了地上,于是我撿起球學著姐姐發球的樣子發球,我左手拿著羽毛球,右手拿著球拍,用球拍一擊,可是不知怎么回事,球拍卻沒有打在羽毛球上,球掉在了地上,我又拿起羽毛球接二連三的要把球發出去,但是我的球拍就是不聽使喚,老對不準羽毛球,球總是發不過去,姐姐看到我這個樣子,便走過來教我說:“你拿球的姿勢不對,用手捉住一點羽毛就行了,發的時候,左手松開球,右手用力拿球拍擊球?!蔽野凑战憬阏f的去做,這下球拍打住羽毛球了,可惜力度不夠,球沒有發遠,這可把我急壞了,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動作竟然這么難,我有點灰心了,便把球用手扔到了姐姐那邊。這時,媽媽說話了:“凡凡不要著急,多練幾次就會了?!庇谑俏矣帜托拇蚱饋恚偹隳芙幼∏蛄?,并且還能打到很遠,發球的時候也偶爾可以發過去,看來還是有進步的。我們休息了一會,媽媽告訴我:“做什么事情也沒有捷徑,只要堅持就能學會。”
我們又打了一會,我還是發球不熟練,時間不早了,我們便準備下山。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回到家里,我有空就在樓道里練習發球,堅持下去,我肯定可以學會。
學習羽毛球的心得體會2羽毛球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別看它小,運動中卻可以調動人體各個器官,提高人的注意力、敏捷度,提高身體素質。
去年,我雖然是一個班干部,但是卻總是人心中的大胖子,也總被同學們拿來開玩笑。每次上樓梯都氣喘吁吁。爸爸媽媽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給我報了羽毛球訓練班,鍛煉身體,減掉小“將軍肚”。
我們的教練姓劉,是獲得過全省冠軍的退役專業羽毛球運動員。一到羽毛球館,我就被教練和選手們的動作深深吸引住了。哇!漂亮的救球,帥氣的扣殺,激烈的對戰,讓我看的眼花繚亂。我著急的對教練說:“我想學這個、這個、那個、那個,真帥啊!”可教練卻說:“不要急,先從基礎動作學起,第一節課是揮拍,先提肘,再揮拍……”我學著劉教練的動作做了幾百下?;丶液蟀职钟职唇叹氁笤诜宽敀炝艘桓紬l,讓我繼續抽打布條練習揮拍。
可是第二天一起床,糟了,我感到腰酸背痛,胳膊都抬不起來。我哭著對爸爸媽媽喊道:“羽毛球太無聊了,一直揮拍,弄得我腰酸背痛,我不學了!”爸爸說:“不能半途而廢,你第一次練,肌肉就會痛,明天就好了,不信走著瞧?!?/p>
果然,正如爸爸說的那樣,第三天身體沒有第二天難受了。我開始融入這個訓練班,和大家一起做熱身活動,做游戲,跟著嚴肅又和藹的劉教練學習步伐、發球、挑球、刺球、殺球等動作,開始和老同學對打。慢慢的我也成了羽毛球高手。把一學期上完了,我的身體素質也變好了,敏捷度大大提高。比如,我們學校每天的晨跑,以前我總是最后一個完成,現在不僅能跟上大隊伍,有時還能成為領跑的。還有一次爬山比賽,我竟然得到了全班第五名。
直到今天,我已經練了一年多羽毛球。我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好,從一個小胖子華麗轉身成了“肌肉男”。我也變得自信了,上體育課時我再也不會輸給別人,也敢積極參加一些活動了。
感謝羽毛球!
學習羽毛球的心得體會3寒假里,我看見了鄰居家的大人在打羽毛球,我也非常想學。這天,我見了鄰居家打羽毛球之后,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打羽毛球。我立刻跑回家中,強力要求爸爸為我買羽毛球和球拍。爸爸不解地問:“你今天怎么了,平時不是不喜歡運動嗎?”我說:“鄰居家的小孩和大人都會打羽毛球,我也要學?!薄靶?希望你不要半途而廢!”
爸爸帶我上街買了一副好球拍?;氐郊抑?,我立刻就去鄰居家拜師學藝,鄰居家大人聽了我的話,爽快地答應了。我和師傅來到了門前的空地上學習打羽毛球。師傅說:“學羽毛球就只有三點,那就是快、準、狠??炀褪欠磻?,你才能在別人把球打過來時,能快速地打回去。準就是要在發球時,準確地打中球。狠就是打球時要用點勁,不要輕輕地打出去,這樣的球一點力度都沒有?!甭犃藥煾档摹叭弊置卦E之后,我就開始努力練習,可是我怎么也打不好,不是接不到球,就是發球時落了空。練了一會兒后,渾身是汗,我沒有耐心了,坐在一旁休息。鄰居小孩上場。
我做旁觀者,我看見鄰居家的小孩打得又快又好,再反思自己的打羽毛球技術,簡直是天壤之別。我當時恍然大悟,心里想到:“我一個十三歲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小朋友,不!我一定要比他打得好?!庇谑俏揖驼酒饋?,繼續練習。以后,我每天一大早就出去練習。練發球、練接球……每天兩小時。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學會了打羽毛球了,現在我的水平一點也不比鄰居家的小孩差,這時我心充滿了成就感。這次,我終于憑著我的堅持,學會了打羽毛球,這正印證了那句話語: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學習羽毛球的心得體會4我從6歲時就開始喜歡上打羽毛球這個運動。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運動,它不僅可以讓我長個兒,還可以讓我的眼睛越來越好呢。
記得我還沒有喜歡上打羽毛球的時候,我很不愛運動??蓮?歲那年,媽媽或者爸爸就開始訓練我打羽毛球了。在我還不會打的時候,有一次媽媽來教我,我一次都打不中,急得哭了起來。媽媽安慰我說:“這有什么好哭的,人家打羽毛球的高手,不也是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的.啊?”我聽完媽媽的話,覺得媽媽說的有道理,就認認真真的練了起來。在練到慢慢熟練的時候,媽媽開始直接和我打羽毛球了,打的時候媽媽沒有接到我發的球,就夸我說:“你這孩子,現在比我都要厲害了嘛,不錯!”我聽著得意洋洋起來,想要耍個酷,就來了一個最困難的發球動作,結果球沒打著,倒把自己摔了一跤。我委屈地爬起來,媽媽哭笑不得地說:“剛表揚你你就出錯啦?”。
從這件事情以后,受任何表揚我都不耍酷了,認認真真地看著每一個打過來的球并把球打回去。
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打羽毛球,她決定讓我和她比賽。誰的分數高誰就贏了,并且找了另外一位同學當裁判來打分數。比賽開始了,她一下子把球發了過來,我想剛上來就給她一個“驚喜”!我“啪”的一下,來了一個扣球,哈哈!她沒接著!這回合我得一分。下一回合我認真盯著球,結果她想要報仇,她也學我來一個扣球。我跑了過去,一下子接住球反打了回去,哈哈!這可是普通球啊!她沒有接著,我想她可能想我太牛了,不小心發了愣,哈哈!后來我贏得了比賽的勝利。
我非常喜歡打羽毛球。因為這個運動可以讓我減肥啊!在當時是我最胖的時候,現在已經好很多了。當然,自從喜歡上這個運動以后,我就很少生病了,原來我體弱多病,總是生病。爸爸媽媽忙的絡繹不絕,現在很少生病了,爸爸媽媽也沒有這么忙了,我愛打羽毛球!
學習羽毛球的心得體會5吃過晚飯,媽媽建議我和姐姐出去打會羽毛球,新球拍買回來,還沒試試效果呢。到了樓下,天氣很熱,還有點悶,不過風倒還挺大,吹走了一絲暑意。
我們找了一片開闊地,開始準備打球,球拍很漂亮,圓圓的拍頭,藍白相間的手柄,讓人感覺很愉快,我左手握住拍柄,右手扶住拍頭頂端輕輕一掰,拍子微微彎曲了一下,嗨,還真不錯!
姐姐一馬當先揮出了第一個球,球像一根利箭向我直沖過來,我想,這還不是小意思?我掄起球拍輕輕一揮,球又飛了回去,就在我暗自得意之時,球又飛了回來,還沒等我反映過來,球已直逼我的額頭,我嚇了一跳,閉上眼睛不管三七二十一,隨手掄了過去,這次,我沒聽到球和球拍撞擊的聲音,我定睛一看,球正靜靜地躺在腳邊呢,再看姐姐正捂著肚子拍著大腿哈哈大笑呢!我又羞又惱,撿起球猛的一打,咦,怎么也沒聽到撞擊聲呢?原來我的球拍根本就沒碰著球,姐姐笑得前俯后仰,看來打球也不能心浮氣躁啊。我平息了怒火,揀起球,輕輕的拋向半空,接著揮起球拍一挑,球飛了過去,姐姐這回可中了我的“奸計”了,呵呵,姐姐也調整了作戰思路,開始聲東擊西,害的我來回不停的奔跑,就在這時,姐姐的球向左邊直飛過來,而我還在右邊,結局當然可想而知了。
2、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漸暖。
3、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
4、今年大雪飄,明年收成好。
5、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凍害。
6、大雪不凍,驚蟄不開。
7、正月寒死龜,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8、江南三足雪,米道十豐年。
9、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
10、冬雪消除四邊草,來年肥多蟲害少 。
11、冬有三白是豐年。
12、冬至有霜,臘雪有望。
13、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關鍵詞:學校德育;有效銜接;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2-0113-03
學校德育銜接是指不同層級學校德育的連續性和有序化狀態。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在大學和中學德育中人為地割裂了這兩個德育子系統的內在聯系,致使大學和中學的德育各自為戰,無有效銜接,德育效果因而也受到了影響。為了增強大學和中學德育的有效銜接,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穩定而科學的德育銜接機制,從而保證學校德育的有效實施。
一、加強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意義
1.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解決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的客觀需要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大學和中學德育日益暴露出許多問題和矛盾,具體包括大學和中學的德育目標脫節、內容重復度高、途徑和方法雷同、管理條塊分割嚴重、評價欠科學、德育工作者之間缺乏合作與溝通等。這些問題與矛盾的存在,均與大學和中學德育系統之間缺乏一套有效的銜接機制有關。為此,各級學校德育工作者應當將實踐中證明行之有效的銜接方法、銜接手段和銜接措施等加以總結,然后將其制度化,有步驟地推動大學和中學德育的銜接。只有通過銜接溝通機制、制度保障機制和評估反饋機制等,恰當處理德育系統構成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方能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和矛盾。
2.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實現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整體優化的必然要求
在學校教育中,大學和中學本應是有聯系的,但我們在德育實踐中卻存在著諸多大學和中學互不聯系、缺乏照應的現象,從而人為地割裂了大學和中學德育之間的聯系。要改變這種狀況,各級德育管理部門應出臺一套與德育銜接有關的文件,應加強與德育銜接相適應的機制建設,以使德育銜接能夠基于制度的安排,從而促進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動。加強大學和中學育人機制的一體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大學和中學德育的整體效能。
3.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適應德育主體身心發展規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
隨著社會變革步伐的加快,由大學與中學德育脫節所造成的弊端日益顯現。學生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后,由于不能迅速完成從高中學生向大學新生的角色轉換,他們中的一些人就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認知失調、情感受挫和心理失衡等問題,這對他們的成長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目前學校德育銜接機制欠缺使這一問題有進一步嚴重的趨勢。其主要表現為:由于管理機制的缺乏,使大學新生度過從高中學生到大學新生的“磨合期”的時間在增加;由于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者交流溝通的缺乏,妨礙了大學新生的思想轉變;由于制度保障機制的缺乏,影響了大學新生的全面協調發展;由于評估與反饋機制的缺乏,影響了大學新生前進動力的形成。由此可見,加強大學與中學德育銜接機制的建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和中學各自的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滿足德育主體成長與成才的需要。
二、制約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因素分析
1.德育目標短視,忽視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長遠規劃
目標是指期望達成的結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目前不少高中德育工作者將自己的關注點只局限在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上,而由高中向大學的過度則形成了“盲區”。具體而言,當前高中德育只著眼于對高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關心與引導,缺乏面向大學的預備教育。根據本人連續4年對本校大一新生的調查,90%以上的大一新生反映,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對大學的相關情況,如大學的不同于高中的全新的學習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環境等均不十分了解,這使很多由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出現了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不適應的狀況。我國大學的錄取率目前大體在70%左右,所以這一狀況應該說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它告訴我們,必須加強中學和大學這兩個相鄰階段的德育中的銜接機制的建設,以使新入學的大一學生能較快地完成從高中生活向大學生活的轉變。
2.德育內容脫節,違背了教育對象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一定的規律性。然而,我國在德育課程的安排上卻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這一客觀規律。例如,初中、高中階段的德育本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以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但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要面對中考和高考,所以中學階段的德育就忽視了學生德性的養成。這也對大學的德育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即大學不得不為已進人大學的大學生補上中學時的德育養成課。比如,目前為大學新生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中,有一章就是專門為新人學的大一學生講授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以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因為屬于“補課”性質,所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學生還要接受連小學生都應該懂得的諸如文明禮貌和助人為樂一類的教育?
3.德育方法異位,降低了學校德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在德育過程中,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可以選擇和利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教育實踐中,德育教師就要根據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等情況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高中階段的德育教師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壓力,他們實施的多是以理論灌輸為主的德育方法。使用這種方法導致了兩種不良的后果:其一,由于使用了理論灌輸的方法,所以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德育就變得干癟而深奧,就在無形中降低了德育課的吸引力;其二,由于高中階段的德育內容過于追求理論的高度與深度,甚至將本應在大學講授的內容提前在高中階段來講授,所以也造成德育理論的過于飽和,也影響到大學德育的正常進行。在目前的德育實踐中,這種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了。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中,很多教師反映不好教。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學過了這門課中的多數內容,大學階段再讓他們學,他們當然就興趣不高。有的學生甚至反映:對這門課,他們的高中老師在講解的深度和難度等方面有的還超過了大學的老師,再繼續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不大。由此可見,若中學階段德育方法使用不當或對德育內容不適當地過分拔高,就會使大學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大學德育工作者若對中學的德育內容和方法等缺乏了解,若德育過程中缺少創新,也會使自己的德育失去其應有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4.德育評價失調,削弱了學校德育的功能
德育評價是評價者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一種行為。當前,大學和中學對德育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的標準不同,這就使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對德育作銜接的動力,從而也就加劇了大學和中學德育脫節的狀況。對中學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評價是以
其德育活動的結果為衡量標準的,這種重結果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評價方法難以激發中學德育工作者關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大學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評價則與他們在與大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的德育課程的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卻無多大的關系。雖然目前部分高校開展了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網上評教的活動,但由于沒有與教師的職稱評聘和福利待遇掛鉤,所以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這樣一來,要想使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動地去了解中學里德育工作的狀況,從而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當然也要難一些。由此可見,德育評價機制的失調也在影響著德育工作者的銜接意識的形成,因而也影響著學校德育功能的發揮。
三、加強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建議
1.加強目標管理機制建設
實現目標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轉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要避免將長期目標短期化。所謂將長期目標短期化,是指由于目標管理中的短期目標通常會比較明確而具體,并且易于分解,因而極易使各層級的學校德育部門及其成員陷入一種短視或只顧短期目標的狀態。這種狀況在德育實踐中表現為,德育工作者往往僅關注本學段德育中具體目標的實現,因而就忽視了德育的長期目標和總目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尤其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長期性的工作,這就決定了學校德育工作者在確定自己的工作目標時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同時又要使各分目標與總目標相統一。另一方面,要對目標達成情況作客觀而全面的評估。由于德育活動有其特殊性,由于德育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在評定德育的實際成效時就要采取多樣化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拘泥于簡單的定性評估或定量評估。如在德育實踐中,德育評價者就不應當僅僅根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次數或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德育工作的優劣。相反,應當鼓勵德育工作者把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真正提高和道德觀念與道德習慣的形成作為自己工作的目標追求。
2.加強溝通銜接機制建設
溝通銜接機制的建設主要應圍繞大學與中學德育工作者之間的溝通來進行。一是,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增強溝通與銜接的意識,要將眼光從只局限于本學段的德育對象變為同時也考慮到相鄰學段的德育對象,要對學校德育工作作整體把握。二是,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強自己溝通與銜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開展對相鄰學段學校德育狀況的考察與調研,弄清與他們在德育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尋求推動德育銜接的路徑和方法。大學德育教師應當經常地深入到中學中去,高中的德育教師也應經常地到大學進行學習與考察,了解大學在教學與管理等方面的狀況。三是,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要從中摸索溝通與銜接的規律。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還應互相借鑒對方在德育教學與德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以便更好地改進本學段的德育工作。
3.加強制度保障機制建設
針對當前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呈現出的自發與無序的狀況,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了制度作保障,學校德育銜接才可能有章可循。有了制度后,各級學校也應將德育銜接納入自己的整體規劃中,應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使德育銜接走上制度化和規范化的路子。首先,要形成以學校黨委為核心的學校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其次,要增強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對德育銜接工作的宏觀管理的力度。學校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要為德育工作者制訂切實可行的銜接方案、搭建合作共事的銜接平臺、創設對話交流的銜接環境,以使德育銜接能長效化。再次,要加快落實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為德育銜接工作制定的微觀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并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中學德育工作者之間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研攻關等方面的交流與互動制度、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相互銜接的效果的評價制度、高中畢業生與大一新生德性發展狀況的調查制度等。應通過制度體系的建設,保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的銜接實現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靜態到動態的過渡。
【關鍵詞】戲劇語言藝術;主持人群;語言應用
在素質教育導向的大前提下,各高校不斷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通過尊重個性的方式讓學生形成對音樂的基本認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由中國音像協會、新華網、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和北大青鳥音樂集團等組織和機構聯合主辦的中國大學生音樂節是目前國內影響最廣、規模最大的校園音樂節項目。作為中國大學生群體的權威音樂文化品牌,大學生音樂節的出現符合中國音樂教育的要求,為社會發掘出了大量全面發展的優秀音樂人才。
一、大學生音樂節的概念和緣起
中國大學生音樂節是一個大型的綜合性音樂文化項目,歌唱比賽和巡演是活動開展的主要形式。此外,還包括校園歌手訓練營、校園流行音樂排行、大學生音樂盛典等活動內容。從活動開展的宗旨來看,莘莘學子的青春活力以及他們對于音樂的熱情是大學生音樂節所要表現的核心內容。通過參與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喜愛音樂的學生可以找到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為他們今后的藝術生活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從活動數量和舉辦時間來看,全年超過300場的音樂比賽和演出意味著中國大學生音樂節是一項具有持久影響力的音樂盛事。從活動開展地來看,大學生音樂節聯合了我國北京、廣州、杭州、成都、香港等數十座城市的百余所高校。大學生音樂節代表著中國校園流行音樂的最高水平,在大量從事音樂創作的專業人士的推動下,高校教育和社會音樂文化進行多方位的碰撞與交流,進而促進中國校園音樂的健康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以民謠風格為代表的校園音樂曾經風靡一時,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人們所喜愛的流行音樂風格越來越豐富。在這種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要與時代接軌,發掘各具特色的校園音樂人才,提高校園音樂的文化影響力。當代的大學生需要一個同外界交流的窗口,高校音樂教育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的平臺。為了緩解高校音樂教育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大學生音樂節應運而生。伴隨著實體唱片行業的逐漸式微,音樂綜藝節目和各類歌手選拔賽事已經成為目前國內流行音樂傳播的主要陣地。但是對應學生需要的音樂項目卻非常少,校園音樂被人們嚴重忽視,這無疑會阻礙高校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用知識創造音樂、用知性演繹音樂”是大學生音樂節的基本訴求,眾多音樂組織的加入使得大學生音樂節有了相對完整的音樂產業鏈的支持。
二、大學生音樂節對音樂教育的促進作用
(一)為學生提供音樂實訓機會
音樂人才是引領校園音樂文化發展的核心力量,通過藝術節這樣的活動項目來培養藝術人才,被無數實例證明是一條可行的道路。藝術活動的順利舉辦不僅需要歌手,還需要藝術管理人才。在大學生音樂節的活動中,學生扮演著組織者、管理者、參賽者等不同角色。各種活動都有專業工作人員的指導,實踐的演練可以讓學生的能力更加全面,進而促進高校音樂藝術文化活動轉入良性發展的方向。此外,音樂訓練營是大學生音樂節的重要內容,“青春公社”是實現這一內容的主要載體,它具有音樂創作實踐課堂、大學生原創音樂分享平臺、大學生音樂交流地等主要功能。作為培養未來音樂人才的場所,由大學生音樂節所提供的大量便利條件,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接觸到音樂制作的相關流程。隨著原創音樂作品的不斷推出,高校能夠培養出更多具備獨立創作能力的音樂人才,并帶動相關音樂產業,讓音樂訓練營成為創作歌手的孵化器。總的來說,大學生音樂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實訓體系,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參與者都可以在其中進行學習和獲得更為深入的感悟,進而挖掘自身潛質,提高綜合素養。
(二)以文化品牌提高校園音樂影響力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音樂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一個音樂藝術文化品牌,大學生音樂節不僅能吸引大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更能吸引社會各界的目光,提升高校的文化活力,促進不同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此外,大學生音樂節還能起到傳播藝術精神,以藝術團體的形式豐富觀眾的生活,進而發揮服務公共文化的作用。中國大學生音樂節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音樂項目,在可預見的未來,它還會成為一個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國際文化品牌。中國高校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等,都將會在大學生音樂節的舉辦期間得到體現。品牌文化的形成將吸引更多的藝術人才投身到高校音樂教育的事業中,最終提高大學的整體競爭力。
三、通過音樂節改革音樂教育的原則和思路
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出發,我國高校存在著普遍的共識:音樂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鍛煉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渠道。以大學生音樂節為代表的各類音樂活動是構成高校音樂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只有將實訓和理論課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培養學生掌握關于音樂藝術的各項基本技能,實踐課程內容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對此,各高校應大力開展綜合性的實踐教學活動,圍繞著學生的實際需求,將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為核心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因此,在推廣音樂節類別的音樂項目時,各高校應遵循三個方面的基本原則:第一,只有當舞臺演藝建立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基礎上,才能避免商業化的音樂傳播方式喧賓奪主,讓音樂節的舉辦真正為高校音樂教育服務。第二,促進學生音樂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全面發展是最為核心的目的,任何活動的開展都不應背離這一點。第三,大學生音樂節的組織要適應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則,不可生硬照搬國外的運作模式。在改革思路上,為了有效提高音樂人才的培養質量,各高??梢詫嵺`教學隊伍建設作為重點。通過積極開展與各種音樂組織的合作,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讓校園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打造出新型的音樂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大學生音樂節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啟發
(一)積極吸引社會演藝人才
2015年度的中國大學生音樂節邀請到了李榮浩、水木年華、杭蓋樂隊等國內知名的演藝人或團體來擔當嘉賓和評委,而2016年度的中國大學生音樂節則是由鋼琴演奏家李云迪來擔任形象代言人。李云迪的加入代表著世界級音樂人對于中國校園音樂的密切關注。經過選拔,大學生音樂節中的優秀歌手可以得到張洪量、金貴晟、龐龍、張漫、科爾沁夫等數十位歌手的悉心指導。通過知名導師的設置,學生們在聲樂、形體和舞臺表現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據統計,有九成以上學員在專業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原創音樂作品。由此可見,大學生音樂節的舉辦能夠吸引大量的演藝人才參與到音樂教育中,這一點值得各高校學習和借鑒。按照這個思路,音樂訓練營的主講嘉賓還可以由背景各不相同的民間藝人、名師巨匠來擔當。對應地方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不同主題,強調現代音樂的開放性特征,立足于傳統文化根源,為校園音樂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二)加強學校與社會音樂結構的合作
中國的高校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而社會音樂機構則在宣發、傳播方面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從中國大學生音樂節的成功經驗來看,加強學校與社會音樂機構的合作,實現音樂教育和產業資源的共享,是未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專業的音樂院校以培養音樂人才為主要目的,學生的理論基礎扎實,學科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站在長遠的角度來考慮,高校的音樂教育應充分發揮學術資源集中的優勢,通過各種各樣的音樂實踐平臺同社會音樂機構達成合作,并逐漸形成互相補充、互為支撐的關系。比如在流行唱法的教學中,師生們需要了解流行音樂的編曲特點和歷史淵源。類似的教學需求完全可以通過與音像協會的合作得到更好解決,雙方可以定期組織音樂會,為學生展示不同風格的音樂流派。這種合作不僅能滿足高校音樂教育的需求,也可以發揮社會音樂機構的傳播功能,一舉兩得。
(三)加強藝術活動的管理
大學生音樂節的規模較大,維持時間比較長,因此需要相對高效的管理水平。為了確保音樂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音樂學院應加強對音樂活動的管理。第一,建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音樂活動管理制度,通過明文規定來明確各個崗位的分工與責任。第二,成立藝術實踐教研室,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負責監督音樂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第三,應強調統籌規劃,要求所有的音樂活動與相關的行動計劃在具體開展之前,由藝術實踐教研室安排討論會議,對活動策劃進行審核和修改,力圖使每一次活動都能進行得有條不紊。此外,在一個階段的活動結束之后,還要有總結會議,對活動過程進行回顧,并展望未來。
五、結語
中國大學生音樂節的目標是發掘校園中的音樂人才、助推中國音樂發展、打造屬于中國大學生的專屬文化品牌,其理念是“由校園發端,推動音樂文化領域的創新”。在功能上,大學生音樂節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實訓的機會,還能擴大校園音樂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音樂人才投身到高校音樂教育的事業中。通過音樂節改革音樂教育,應圍繞著學生的切實需求,遵循理論與實踐結合、全面發展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高校音樂教育改革不僅需要積極吸引社會演藝人才,還應加強實踐活動管理,尋求同社會音樂組織之間的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實現高校音樂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2]曹理.曹理音樂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09.
[3]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摘要:大班教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學模式,面臨著教師力不從心、學生自由散漫和厭學等問題。解決以上問題應從去個體化角度分析,降低班級授課規模性、消除個體匿名性、調整好個體心態,以提高大班教學的課程質量,進而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大班教學;去個體化;群體
大班教學是我國當前高校部分課程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但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一系列問題凸顯:教學效果下降、教師力不從心、學生厭學。大班教學的最大的特點是授課群體的規模性,這也正是學生個體產生去個體化的重要溫床。學生作為龐大群體的一員,其行為、責任感不再具有鮮明的個性而傾向于依從整個群體,表現出平常所不敢表現和沒有表現過的行為特征。那么去個體化是如何在大班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兩者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只有深入了解兩者的特性才能更好地找出解決大班教學現存問題的對策。
本研究深度訪談了G高校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4位同學,訪問了有關大班教學的相關問題,并觀察了部分大班教學的授課過程,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分析而得。
一、去個體化的內涵及其特征
個體在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中,很多行為都因群體因素的影響而產生。面對強大的群體,個體獨創性和責任感會喪失,受強大群體力量牽引而出現去個體化現象。去個體化又叫“去個性化”,是集體行為研究中的專業術語,由費斯廷格與金巴爾多提出。他們指出當一個人混跡于群體中、能夠隱藏真實身份時,就會不由自主拋開各種社會規范,做出非常規舉動,甚至失去最初的理性,導致沖動行為或偏差行為的出現,如:起哄“助人”跳樓事件中,圍觀群眾不顧跳樓者感受大喊“跳,跳.....”最終導致跳樓者真的跳下樓當場死亡;蘭州載滿橘子的貨車發生側翻,周邊群眾一哄而上,將散落在地的橘子一搶而光;中國式過馬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我們不難發現,群體為去個體化提供了溫床,也就是說,一個人和群體中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去個體化中的一大特征――規模性。
去個體化的另一大特征是匿名性。團體成員身份越隱匿,他們就越會覺得不需要對自我行為負責。虛擬的網絡可以充分說明:每個人都用自己虛構的名字和身份在網絡上進行各種活動,最具標志性的網絡去個體化現象則是網上圍觀和網上“掐架”,身份的匿名給了他們做出行為偏差的機會。若把大班當做一種群體,學生的各種偏差行為同樣可以用去個體化來解釋,對于老師,他們都是不同專業的不同學生,身份模糊不明確,正如偌大的網絡空間。同時,人數的眾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群體氛圍和規模,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場所。
二、大班教學中的去個體化
(一)學生身份的模糊。群體的規模決定了個體身份明確的程度,群體規模越大,個體身份越模糊。而在一百多人的大班中,老師對于學生的了解程度影響著學生的行為。
A同學、B同學、C同學和D同學是G院校的大一學生,入校均快一年,對于大班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也都有自己的體會。筆者就大班教學中老師對于學生基本情況的了解進行了詢問,當問到“老師對你們每個人熟悉嗎?能說出名字或者專業嗎?”時,四位同學都說不熟悉,老師既說不出專業也說不出名字,其中B同學補充說“很多老師只帶我們一個學期,要記住全部有點強人所難。”而被問到對于同學上課時的違紀行為老師一般的態度或做法是什么時,C同學說到“老師一般都沒管,只要別太過分?!?B同學笑著說:“無視居多,當然會遇到極個別“高中老師”,你懂的。”
可以看出,不論是短期授課的時間限制,還是其他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大班教學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名字和專業不太熟悉,就算有認識和熟悉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無法對大部分甚至所有人的身份進行確認區分。在學生看來,他們每一個人在老師眼中都是一樣的“無名氏”。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就算自己做出違紀行為,老師也不知道自己是哪個專業的叫什么名字,更不會耗費時間去找名單來核對。身份的模糊性給了學生做出違紀行為的機會,學生在群體中失去個體時的理智,自由散漫。
(二)學生個體自我意識感下降。去個體化發生時會引發個體道德感和責任感的降低,缺乏自我意識。在進入群體之前個體都是理性的,受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的制約。一般來講,在剛進入群體時或許還會有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而隨著在群體中的融入和時間的延長,這種意識逐漸被取代,演變成傾向于整個群體的思想。在大班教學中,學生亦是如此。
在被問到“如何看待同學上課時睡覺、玩手機或聊天”時,A同學說:“應該很正常吧,大學里很多都是這樣的。剛開始可能會安靜點,到后來就有點熱鬧了。很多人感覺又不是高中,上課聽不聽無所謂,考試前背下就行了?!?/p>
筆者又問道:“在這樣的課上會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或者主動提出問題嗎?”
A同學:“不會,一般大班上課,很多人都是在混時間,都會感覺那么多人,老師不會找自己回答問題的。更不用說主動提出問題了?!蓖瑯?,D同學和B同學也都說到“不會”。
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在課上玩手機、睡覺、聊天等違紀行為見怪不怪,甚至會覺得很正常。而對于課上回答問題更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人多,老師不會叫到自己,也因為人多自己不太會主動提出問題。大多數人的行為達成一致,即便有個別愛學習的學生也會慢慢的傾向大多數人的做法,理性的自我意識逐漸淡化,提不提問題已經不那么重要。同樣,從挑選座位也可以看出,大多數人會選擇中間或靠后的位置,前排則很少有人。當被問到“會選擇坐前排聽課嗎”,A同學和D同學直接說不會,B同學和C同學說“偶爾會”。而且老師在課堂上的教課內容不足以使自己提起精神,就更沒有必要坐在前排,“坐在前排被老師盯著很不舒服,只有遇到自己喜歡的課偶爾會坐到前排”C同學這樣解釋到。長此以往,有想坐在前排的同學也會覺得不好意思,更何況坐在后排可以玩手機、睡覺,老師的注意力全在前排學生身上。因此,每節課的前排基本是沒人去坐,除非遲到了,迫不得已坐前排。
在其中一節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筆者觀察到了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教學進行到了討論階段,老師讓同學們一起討論問題,之后挑同學代表發言......(說是討論階段,同學們還是各玩各的,也會有一小部分同學竊竊私語,絕大部分似乎不受影響).......老師也看到了同學們的消極狀態,于是開始隨機挑選同學回答(只是隨機挑選,沒有說出同學的名字或專業,甚至沒讓同學做自我介紹)。大多學生被迫回答,寥寥幾句,當被問到其中一個男生時,班里頓時炸開了鍋,所有人都往后看這位同學。單從專業知識角度來講,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到位,而且有自己的見解。但是整個過程,其他同學都在竊竊私語,甚至會有些同學一直在笑。回答結束之后,老師也未作過多點評,幾句話代過又轉回到課程講解上。下課后筆者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又進一步了解到回答問題的男生。學生很激動的說那是他們班的學霸,同時還講了他的另外一個事情“有一次我們上課輪到這個男生講PPT,整個過程這個男生都把自己當老師一樣,弄得很像那么回事,中途他還會向同學提問,回答完以后也會做些點評,那節課也是很轟動,我們都感覺這個同學太奇葩了。我們覺得他好把自己當回事兒啊。”
不難看出,回答問題的學生和其他大部分學生正是典型的特殊個體與群體的寫照。整個群體的基調已定下,大部分的個體也會認同,一旦出現特殊的個體,對于整個群體來講則是不能夠接受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學生想好好表現自己,慢慢的也會被整個群體的意識所取代,促使其對群體的順從。相反,若整個班級對于知識的渴求和對于老師的講解都積極響應,那么沉默的則會成為不合群的。我們可以想到學生在人數較少的小班,做出這種舉動的幾率會大大降低,即使有,在沒有大多人的“助威”下是不會輕易實現,而選擇放棄的。
三、針對大班教學中的去個體化現象的對策
(一)學校:減少授課對象,縮小班級規模。群體規模是去個體化產生的基礎,群體規模越大去個體化效應越明顯。據研究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視野的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教師站在講臺上的視覺控制寬度一般小于10人,視覺縱深小于10排。當注意對象的數量超過這個數量后,則無法清楚的把握。如果老師處在專心講課狀態,其控制范圍還要小[4]。如今來看,當前的大班教學人數已遠遠超過了教師所能接受的正常范圍,講課演變成“講座”,學生感受不到老師的關注,教學質量和課堂紀律的維持必定會顧此失彼,而大多老師又會選擇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基礎上對于學生的各種行為采取放任政策,營造了去個體化滋生的環境。為此,大班教學的人數設定應以促進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增強教師授課的效果、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為標準。
(二)教師:降低學生個體匿名性,增強學生自我意識。由于大班教學的人數眾多,學生個體身份模糊,老師不可能做到對每位同學進行身份的區分,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產生一種“透明”感,混雜在群體中。為此,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改善和緩解這種局面。首先,采取分組形式。分組以專業為單位,并選出學生代表,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然后在課堂上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匯報之前老師需確認匯報同學的名字,并在匯報過程中進行打分。這種組織形式使得每位學生原本模糊的身份得以確認,不論是專業還是姓名都展現在大家面前。同時,為提升自身專業的影響度和知名度,學生自身的榮譽感也隨之增強,這激發了小群體間的競爭,學生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其次,在學生發言之前可讓學生作自我介紹,并借機會認識學生,在回答問題結束之后再次進行身份確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整個過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區別于其他個體的,也讓其他學生感受到這是在大家面前的一次自我展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積極性。
增強學生自我意識。迪納認為引發去個體化行為的最主要的認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識,人們的行為通常受道德意識、價值系統以及所習得的社會規范的控制。首先,對于個別個性獨特、敢于展現的學生,如前文中提到的“學霸”同學,老師要及時對其進行鼓勵和評價。面對來自群體的壓力,學生會受其影響逐漸喪失自我感,在沒有認可的情況下也會追隨主流,傾向于整個群體的沉默狀態。此時,老師的認可對于群體所達成的一致看法是有沖擊的。對此類學生應進行特殊標記,如強調其名字或專業,或視情況對其加分。對于優秀的學生,學生在心底還是認可的,只是大多數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擔心這種情形會打破群體保持下來的穩定狀態。其次,對于課堂上不愿回答和不敢回答的同學,老師應采取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正是大多數學生的沉默導致了整個群體的消極,也慢慢將有回答傾向的同學同化。在遵循學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規定每位同學的發言次數,并為其表現打分,綜合到結課成績中。這樣可以刺激不敢發言和不愿發言的同學,增強其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打破群體僵局,彰顯自己的獨特。
(三)學生:適時調整心態,保持個性。個體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去個體化同樣如此。面對龐大的群體,人們難免會受其影響,對于負面情緒,更應理性對待。大班教學固然有其缺陷,不論是教師的授課方式,還是身邊同學的不良習慣,都不能作為放縱自己的理由。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從自身開始改變,不為外部因素所影響,從始至終保持自己的理性,不受他人左右,適時調整心態,增強自信心,同時,增強獨創性。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是唯一的不可復制的,自己就是區別于群體的唯一標簽,而保持內心的強大才會在紛亂復雜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著:《大教學論》,第139頁.
關鍵詞:外語教學;三大情結;習得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038-01
糾錯、語法以及應考這三大情結往往會成為影響外語學習的障礙。對此,我們需要從語言習得有效路徑的角度去反思和研究對策,掌握語言學習的規律,提高外語學習效率。
1. 外語教學的三大情結
情結指的是對某種感情或者信念的執著,在長期的外語教與學實踐中亦會產生多種情結。
1.1 糾錯情結。在外語教學中,人們難免或出錯,為了保障外語教與學的效率,出錯者就可能糾結于錯誤的改正,比如在糾錯情結的影響下,教師會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錯誤進行糾錯,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再如有些外語寫作課上常常是錯誤不斷,教師會需要對作文的詞數上限和時間進行嚴格規定,保障寫作質量的同時,教師也能夠仔細地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糾錯情結是師生教學活動中形成的共同默契,至始至終一直存在著。
1.2 語法情結。學習語法的情結對于外語教學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語法教學始終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多數師生比較糾結的問題。作為語言教學,學習語法是掌握語言規律的基礎,從小學開始到大學,語法學習始終沒有停止過。
1.3 應考情結。應考情結相對來說因人而以,多數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很強的應考情結,并且應考是外部環境的必然要求,為了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教師和學生往往會選擇屈服于考試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以通過考試為目的,這種情結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今大學生一般都會將英語四六級作為英語學習的目標,只要通過考試即可,應考情結相當嚴重。
2. 語言習得的有效路徑
外語學習就是為了能夠熟練的使用外語,學會使用外語的關鍵在于能夠正確的處理理解與產出的關系。理解的方式主要有讀和聽,產出的方式主要有說和寫。在外語教學中常常會講聽、說、讀、寫分開來訓練,但是這四者又必須緊密結合的。
2.1 互動習得。外語對話與母語對話有著明顯的區別,需要對話者建立在自己的語言表征上,這就對外語學習者的理解與產出提出了一定要求。如果外語水平低,在交流中往往需要借助互動的效果,如音調、手勢以及表情等語境相助,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習者對語言的理解。所以,學習外語不僅靠自己大腦對語言的理解,還可以通過互動習得?;訒r由于表達的需要,學習者的語言產出又存在掣肘,就需要重復語句來促使自己語言與對方協同,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產生良好的外語學習效應,使得語言形式與語境知識結合起來,在語境下進行語言使用體驗,對于外語習得來說至關重要。在互動中,重復用語、體驗語言和理解語境都促進了語言習得,所以,互動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習得驅動,尤其和比自己外語水平高的人互動更能促進外語習得?;恿暤玫挠行窂娇梢员硎緸椋夯拥嚼斫?,再到協同,然后產出,最終實現習得。在互動中通過對有效信息的理解,產出自己的語言,有效地處理了理解與產出的關系,形成了完整的語言習得路徑。
2.2 協同效應。語言習得有效路徑強調相關語因素的變化,要求理解和產出有機結合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從而提高習得效率。外語學習是一個動態過程,收到外部因素和學習者內部心理認知因素的多重影響,不管是語言方面還是非語言方面因素,都相互作用,從而激發學習者的語言理解和產出。協同效應是語言習得動態過程的外在表現,與學習者的心理、情感、認知等內心變化息息相關。協同效應也明顯,學習者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效率越高。傳統外語教學信奉"熟能生巧",將學習外語的精力放在學好語言本身上,只注重記住單詞、練好發音、熟練句型,忽略了連接理解和產出之間關系的協同效應,習得效率自然低下。所以,理解和產出的學習獲得方式,協同效應越強,習得效率就越高。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應引入正確語境,強化語境所引發的協同效應,提升外語教學效率。
3.三大情結與習得路徑
篤信糾錯、學習語法、應對考試從表征上看與語言習得有效路徑存在相悖地方,外語教學需要正確認識彼此的相互影響,采取有效措施來改進外語學習。
3.1 糾錯情結與習得路徑。糾錯是教師向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反饋,主要針對語言產出方面,發現產出的錯誤,進行正確的糾正來促進外語學習。在外語教學中,有些學生存在"一錯再錯"的現象,這是讓多數外語教師頭疼的事,反復低效率的糾錯只會讓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受到打擊。那么,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就需要教師正確使用習得路徑對糾錯的促進作用。在互動中教師引入語境進行糾錯,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協同,糾錯就能夠取得理解的效果。所以,外語教學應擺脫糾錯情結,創設語言習得的互動情境,強化協同效應,提高糾錯效率。
3.2 語法情結與習得路徑。語法情結與糾錯情結往往相伴發生,學習語法有利于糾錯,糾錯促進語法學習。外語教師教授一些語法知識,對于規范外語使用來說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大量的缺乏語境支撐的語法學習很容易泛化,導致"中式外語"情況發生,這對與學習者來說往往難以糾正。所以,在語境中體驗語言掌握語感比學習語法更重要。對于學生,他們更愿意在語境中理解詞句意思,掌握語法知識,在情境互動中培養語感。
3.3 應考情結與習得路徑。應考情結是目前外語教學最大的詬病。應考情結注重分數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外語學習偏離了正常軌道。我們應該正視考試對外語教學的影響,提高考題的質量,設置理解與產出相結合的復合型試題來對學生起到導向作用。應考情結旨在求分,學習外語旨在使用,在應考情結下,教與學的心態都會發生變化。所以,以往考題過多的將語誤納入試題范圍,違背了考試促學的原則??荚嚤旧響摓榻虒W服務,所以,我們要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回歸到語言習得的源頭,創設有效路徑去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動力和效率。
總而言之,糾錯、語法以及應考三大情結若是運用適當,對于外語學習是很有益處的。因此,我們應摒棄情結存在的一些弊端,利用語言習得有效路徑來督促情結作用的發揮,解決好三大情結對外語學習的羈絆,提高外語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目標管理 學科建設
目標管理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得魯克1954年提出的。在我國,1980年代初開始引進目標管理法,最初用于企業管理,并取得較好的效果。他提出,任何企業都必須建立起真正的團隊,并且把每個人的努力融合為共同的力量。企業的每一分子都有不同的貢獻,但是所有的貢獻都必須為了共同的目標。
大學學科建設是大學各項建設的核心,是提高學校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礎。沒有一流的學科,就無法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更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大學學科建設主要包括學科結構和布局、學科方向、學術梯隊、研究基地、科學研究、學術環境、人才培養等基本要素。其中,學科結構和布局、學科方向是學科建設選擇的依據,學術帶頭人、學術梯隊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研究基地是學科建設的依托,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主要載體,學術環境是學科建設的保障,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是學科建設的最終目的。
我們發現目標管理理論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與大學學科建設的最終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目標管理實施方法亦可以嘗試在大學院校學科建設的過程中進行充分利用。
一、目標管理方法在大學學科建設過程中實踐應用的基本思想
學科建設的任務必須轉化為全體參與人共同實現的目標 院校必須通過對學科建設隸屬的系部進行有效管理與指導以保證學科建設目標的實現。目標是必須的,學科建設的成果必須是從目標中引申出來,并據此衡量。
學科建設基本要素建立要靠目標管理程序 學院召集有關系部、處室、學科建設骨干教師共同制訂學科建設目標,確定彼此的成果責任,并以此項責任作為開展工作和衡量各自貢獻的準則。目標要明確一致。學科建設的全體參與機構及人員的分目標的最終實現意味著學科建設的總目標的完成。成果的最終考核也依據各自的分目標實現情況。
二、大學學科建設目標的性質
目標表示最后結果,而學科建設的總體目標需要由各子目標來支持。這樣,組織及其各層次的目標就行成了一個目標網絡。作為任務分配、自我管理、業績考核和獎懲實施的目標具有如下特征:層次性,網絡性,多樣性,可考核性;可實現性,富有挑戰性,伴隨信息反饋性。
學科建設目標形成有層次的體系 學科結構和布局、學科方向、學術梯隊、研究基地、科學研究、學術環境、人才培養等基本要素是學科建設主要內容包括層次方面。
學科建設各項基本要素相互關聯 各要素相互關聯,不能獨自構成學科建設的具體內容,各要素只是學科建設中的一部分,也稱為分目標。目標和計劃很少是線性的,即并非一個目標實現后接著去實現另一個目標,如此等等。目標和規劃形成一個互相聯系著的網絡。學科建設過程中,必須確保目標網絡中的每個組成部分要相互協調,共同配合建設。
學科建設目標要具有可考核性 目標考核的途徑是將目標量化。目標定量化往往也會損失組織運行的一些效率,但通過對學科建設各基本要素成果進行量化,可以為最終結果的評定與各部門及相關人員工作過程的實效進行評價帶來很多方便。
學科建設目標要可以實現 根據美國管理心理學家維克多.弗魯姆的期望理論,人們在工作中的積極性或努力程度是效價各期望值的乘積,其中效價指一個人對某項工作及其結果能夠給自己帶來滿足程度的評價,即對工作目標有用性的評價;期望值指人們對自己能夠順利完成這項工作可能性的估計,即對工作目標能夠實現概率的估計。因此,一個目標對其接受者如果要產生激發的話,那么對于接受者來說,這個目標必須是可接受的,可以完成的。對一個目標完成者來說,如果目標是超過其能力所及的范圍,則該目標對其是沒有激勵作用的。因此,在學科建設過程中的對各參與成員工作的安排必須是合理的。
學科建設目標要具有挑戰性 如果一項工作完成所達的目的對接受者沒有多大意義的話,接受者也是沒有動力去完成該項工作的;如果一項工作很容易完成,對接受者來說,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那么接受者也沒有動力支完成該項工作。目標的可接受性與挑戰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學校必須采取有效激勵措施,讓參與其中的每一位教職員工都對學科建設產生足夠的興趣。
學科建設目標的伴隨信息反饋性 信息反饋是把目標管理過程中,目標的設置,目標實施情況不斷反饋給目標設置和實施的參與者,讓參與人員時時知道組織對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情況。如果建立了目標再加上反饋,就能更進一步加強參與人員的工作表現。在學科建設實踐中要將各要素的建立過程及時反饋、溝通、通報。
三、大學學科建設目標的管理實現過程
目標管理是一個全面的管理系統,采用系統的方法可以使許多關鍵管理活動結合起來,有效地和高效地實現各項分目標,最終完成總目標。
制定學科建設目標 確定學科方向,作為學科的主體部分,每個學科至少要設立2-3個研究方向,要樹立有特色的學科方向并不斷尋找新的生長點;學科基地主要指實驗室、資料中心、研究所和實驗場站,它們是學科建設的依托,要集中有限資金,加強基地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學科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科學研究。在任何一個學科發展中,如果缺少科研項目,缺少必要的科研經費,就難有高水平的學術成果的累積,其學科也缺少了顯著的標志。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特點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的高度綜合,學科帶頭人,就應該精心組織協調學科成員,緊緊圍繞學科方向開展科研立項,積極尋求學術的新的生長點,緊密結合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實踐活動,開展學術研究;建立合理的學科梯隊結構,著力培養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干;建構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是大學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學科建設要根據我國高層次人才教育發展規劃和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結合本學科的培養能力,在培養不同層次、規格、類型的人才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并積極促進教育教學改革。重點學科主要是高端人才培養的基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應包含人才所需要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實踐基地建設等;學科建設的高層次要求應該是良好的學術環境和學術氛圍的建設。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需要本學科積極開展與相關學科、國內外科研、企事業單位的聯合攻關,強固學科的生命力。其次是積極開展和促進國際國內的學術交流,創辦學術刊物,形成濃郁的學術氛圍,提升學科的科研水平。上述作為學科建設的各分項目標都需要建立具體的規劃方案,最終全面達成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和各部門的分目標建立 總體目標是學校在學科建設方向要達到的狀況和水平,其實現有賴于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而且目標設置要有期限。各系部及學科帶頭人根據總體目標及分解的各部門目標互相協作按層次逐漸完成,最終實現總的大學院校學科建設目標。
明確組織作用 理想的情況是,每個目標和分目標都應對應有某一個人或部門的明確責任。盡可能建立一個完美的組織結構以致每一特定的目標都成為某個個人或部門的責任。
執行學科建設總體目標 組織中各層次,各部門的成員為達成分目標,必須從事一定的活動,活動中必須利用一定的資源。為了保證他們有條件組織目標活動的展開,必須授予相應的權力,使之有能力調動和利用必要的資源。有了目標,組織成員便會明確努力的方向和責任心。大學學科建設的各基本構成要素要更加細化,將每一項目標都進行確定以利于執行。
學科建設成果評價 成果評價既是實行獎懲的依據,也是上下左右溝通的機會,同時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勵的手段。成果評價即包括上級對下級的評價,也包括下級對上級的評價,同級關系部門相互之間及各層次自我評價。通過評價,可以對學科建設過程中的優點和缺點進行研判,利于過程建設。
實行獎懲 組織對不同成員的獎懲,是以上述各種評價的綜合結果為依據的。公平合理的獎懲有利于維持和調動組織成員飽滿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制定新目標并開始新的目標管理循環制 既是對前一階段學科建設工作的組織活動效果以及組織成員貢獻的總結,也為下一階段的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在此基礎上為學科建設參與的部門及學術帶頭人等個人的活動制定新的目標并組織實施,便展開了目標管理的新一輪循環。
總而言之,學科建設的載體是科學研究,重要內容是培養體系的建設,而學科建設的關鍵是梯隊建設,特別是學科帶頭人的培養,要尊重他們,依靠他們,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時,要使其享有充分的學術自由,要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讓學者們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產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論,從而推動學科的發展?;谝陨纤枷?,再充分合理利用目標管理有效方法必將能更好的建立起全新的適用性較強的學科領域。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四版)[M]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周三多.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工學結合 大中專院校 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39-01
完善教學管理有利于提高大中專院校的辦學質量,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已經無法與工學結合理念相適應,因此需要進行完善與革新。
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學管理提出新要求
工學結合是我國大中專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它引起了大中專院校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的重大變革,也對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多種要素與環節構成,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使得現有的教學管理體系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與創新,其主要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
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計劃通常由學校單方面制定,其普遍關注教育層面,針對專業特點并結合本校的師資力量以及教學特點來設置課程,安排教學進度。但“工學結合”模式對相關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將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作為設計重點,以此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以及素質結構等,制定具有實用性的培養計劃,將實用作為最高追求,對于崗位所要求的工藝技能要進行常態化的實踐訓練。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學計劃時,應該有校企雙方同時參與。在確定辦學指標時,學校要重點關注社會對于該校畢業生的接納認可程度以及企業對于人才的素質技能需求。在具體制定時,要保證方案與計劃富有彈性,能夠適應社會需求。
1.2學制體制管理
學年制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大中專院校普遍采用的學制體制管理模式,其具體規定了學校各個專業的課程數、課時數、學習年限以及上課學期等,使學生的知識學習具有嚴格的指定性與計劃性,這種模式盡管有利于確保人才培養以及人才輸送的計劃性,使學校的教學管理變得相對容易,但其也具有較為死板的缺陷。它無法根據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安排,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阻礙學生個性發展。工學結合的模式下,大中專院校應該根據企業的需要改革學年制,探索嘗試學分制與彈性學制,使學習計劃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學生能夠進行合理的實訓。
1.3教學質量監督
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通常分散于不同的企業崗位,使得考核標準很難得到統一。無論是對于學校還是對于企業而言,學生的管理和監控都無法得到保證,這使得工學結合的效果受到限制,甚至有學生在實習期滿后托關系辦假證明而沒有參與實際的實習中。因此,大中專院校的教學管理必須進行完善與創新,防止實踐教學的失控。
2.完善工學結合模式下教學管理方法
2.1更新教學管理理念
工學結合模式下,大中專院校要樹立三種教學管理理念。第一,開放性。校方在進行專業設置時,要緊跟時展趨勢,根據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企業的需要。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將市場需求作為出發點,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將就業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導向。同時,校方還應該以開放的姿態與社會相關群體例如企業、行業合作設計,使課程體系具有更加突出的適應性、開放性以及先導性。采用工學交替等途徑,可以突破教學的時空局限,真正做到工學結合。第二,系統化。大中專院校在進行教學管理方法的制定與實施時要遵循系統化的理念,要做到立足整體,深刻認識整體與部分以及環境的關系,全面分析教學過程的影響因素,促進形成對于教學過程、教學輸入以及教學輸出的系統化管理。第三,全面性。教學管理理念要具有全面性,院校應該形成針對學生的全面素質質量觀念以及多樣化質量觀,號召學生參與質量管理。要將教學管理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形成學校領導重視教學、學校教師熱愛教學、學校學生關注教學的校園氛圍,要以充足的經費為教學提供支持,以科研引導教學,用學校相關政策為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2.2監理教學指揮系統
工學結合模式打破了封閉性較強的傳統管理模式,形成了部門協同、校企互動的新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該建立校企雙方協同,校內多方協作的教學組織指揮系統。首先,要建立校企雙方協同運作的產學研合作機構。該機構通常以產學研合作委員會命名,主要負責校企之間的合作指導以及信心溝通協調,并為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專業調研以及課程設計等提供具體指導。同時,參與企業還應設置專門的領導小組參與到頂崗實習等工作中去。其次,學校內部要建立校企合作領導小組。通常由學院院長作為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開展校企合作,并對相關工作進行具體指揮與領導。最后,建立主管小組。該機構通常以工學結合辦公室或校企合作辦公室命名,主管對外聯絡以及尋找合作企業等內容,同時起到全面協調指揮各部門開展工學結合工作,并提供及時的跟蹤與反饋的作用。
2.3健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
質量保障涉及多個方面,做好質量保障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重構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學校要依據工學結合的具體要求,在進行教材選用時,要選取行業與企業專家合作編寫的擁有工學結合特色的專用教材,優化整合校企雙方的教育資源。二,建設工學結合校內外實訓基地。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是確保工學結合順利進行的重點,大中專院校要緊密依托企業,建成一批“生產性、職場化、多功能”的實習實訓基地,為實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提供場地支持。三,完善教學團隊。大中專院校要鼓勵教師走向社會,到國內外深入學習,參與到項目研發中去。同時,建立專業教師到企業中進行鍛煉的制度,提高其教學能力。
2.4創新教學管理方法
要將宏觀管理與微觀指導相結合,過程控制與目標控制相聯系,對過程管理以及系統管理進行強化,對項目管理以及柔性管理進行完善,以促成靈活的教學資源配置方式。同時,要依托校園網絡,推廣使用電子教務,構建現代化的教學管理平臺,使教學管理具有信息化與現代化的特點。
3.總結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大中專院校應加快完善教學管理方法,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以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小星. 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構建[J]. 職業技術教育, 2011,32(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