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數字經濟社會

數字經濟社會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19 18:27:4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數字經濟社會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數字經濟社會

第1篇

關 鍵 詞:社會資本;關系型社會資本;認知型社會資本;關系維度;認知維度

中圖分類號:F0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7)03-0017-04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呈現出新一輪的熱潮。綜觀各項研究,可以認為,關于社會資本定義的爭論構成了社會資本研究的大部分內容。但是,爭論歸爭論,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從最初的社會學領域逐漸擴展到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領域,并呈現出方興未艾的趨勢。由于社會學對社會資本的研究最為充分,所以在研究中,其他學科大多沿用了社會學對社會資本的定義。從知識的共通性來講,這無可厚非,但從學科的專業性來講,這表明其他學科對該問題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和透徹。本文試圖從經濟學的視角,對社會資本的定義、構成和屬性作一嘗試性的探索。

一、社會資本的經濟學界定

由于社會資本概念的爭議較大,因此,國內的一些經濟學分析往往直接應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社會資本展開分析,而不對其進行經濟學的界定。比如,張克中(2005)將社會資本引入生產函數中考察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分析我國轉型中的社會資本狀態及構建。[1]也有學者從文化的角度分析社會資本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徐李全,2005)。[2]當然,有些國內學者在研究社會資本時,給出相應的界定。如楊雪冬(2000)認為,社會資本是處于一個共同體之內的個人、組織(廣義上的)通過與內部、外部的對象的長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認同關系,以及在這些關系背后積淀下來的歷史傳統、價值理念、信仰和行為范式。[3]程民選教授等(2006)則認為,從經濟學的視角去認識和研究社會資本,可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人們在社會性相互作用中彼此合作而產生的資源存量”。經濟學研究強調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包括:(1)社會資本是致力于構建人際合作關系模式的人們在有意無意中建立起來的一類資源。(2)社會資本具有如下主要形式:關于互動模式的共享知識、人際網絡、信譽和信任、合作的規范等。(3)社會資本的獲得和積累需要耗費一定資源(也包括時間和精力),因而具有一定的機會成本。(4)社會資本的獲得和積累可以產生一定的收益,收益既可以是市場效益,也可以是非市場效益。(5)社會資本投資同樣具有外部性,而且與社會資本有關的外部性也有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之分。[4]

對比兩種界定,可以發現,前者強調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而后者強調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無論是制度屬性,還是資本屬性,它們都是以網絡為依托,盡管網絡的形式和構建有所不同。從經濟學的研究范疇看,不論是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還是其資本屬性,它們都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從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與資本屬性的關系看,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因此,本文認為,在經濟學研究中,對社會資本的界定,必須同時考慮三個方面因素:社會資本的載體是關系網絡,社會資本具有制度屬性和資本屬性。

根據上述分析,對社會資本的經濟學界定可以這樣表述:社會資本是嵌入到關系網絡中的歷史傳統、價值理念、行為規范、認知模式和行為范式以及網絡成員獲得資源的能力的綜合。

二、社會資本的構成與類型

根據社會資本的不同分類標準,社會資本可劃分為不同類型。目前許多國外學者對社會資本進行了抽象分類。如克瑞奇納(Anirudh Krishna,2002)和厄普赫夫(Norman Uphoff,1999)將社會資本分為結構型和認知型兩種。前者指通過規則、程序和先例建立起社會網絡和確定社會角色,促進分享信息、采取集體行動和制定政策制度;后者是指共享的規范、價值觀、信任、態度和信仰。[5-6]Gulati(1998)將網絡提供的信息優勢區分為關系式嵌入和結構式嵌入。[7]Nahapiet & Ghoshal(1998)進一步將社會資本的結構分為結構式嵌入、關系式嵌入、認知性嵌入三個層面,對應著結構型社會資本、關系型社會資本和認知型社會資本三種類型。結構維度刻畫了人們發生聯系的模式,是社會網絡的“硬件”;關系維度指影響人們行為方式和滿足人們社會動機(如尊重和友誼)的人際關系,信任和可信任性是該維度的組成部分;認知維度是指那些提供共享的表達方式、理解和系統的含義的資源。[8]與Nahapiet & Ghosel類似,Adler & Kwon(2000)在總結文獻的基礎上,將社會資本區分為三個維度:網絡(結構維度)、共享規范(關系維度)和共同信仰(認知維度)。[9]

以上幾位學者對社會資本的劃分,既有較明確的區分,又有交叉重疊之處,如圖1所示。Adler & Kwon與Nahapiet等人的劃分基本一致;與他們的劃分相比,Gulati則少了一種類型,即認知型社會資本;克瑞奇納和厄普赫夫的劃分則更抽象一些,將社會資本從形態上分為結構型和認知型。根據上述社會資本的定義,本文認為,社會資本由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兩個維度構成,相應地,社會資本包括關系型社會資本和認知型社會資本兩種類型。

圖1 社會資本的抽象分類

(一)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與關系型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是指關系網絡本身。包括正式關系網絡和非正式關系網絡,前者包括企業、學校、政府部門等單位;后者包括社區、農村的自然村落、宗族關系、各種俱樂部組織等。由于各種資源會嵌入到關系網絡中,我們把社會資本中因為動用關系網絡而獲得資本的這種特性,稱之為關系型社會資本。在Nahapiet等人的分類中,用結構型社會資本來表示正式組織的社會資本,用關系型社會資本表示非正式網絡中的社會資本;Krishna則用結構型社會資本表示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并沒有區分正式網絡和非正式網絡。本文認為,用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來表示社會資本的構成,而用關系型社會資本來表示社會資本的類型,表達更為準確。因為不管是正式網絡中的結構性關系,還是非正式網絡中的非結構性關系,都是關系網絡。結構是對關系網絡的描述,是一個更為正式的概念。但是,在分析資本時,一般是從個人角度切入,某個人處于一個結構中,不等于他就能動用該結構所蘊含的資源,他能動用的僅僅是以他為節點的關系網絡中所承載的資源。所以,用關系型社會資本來表述基于關系維度獲得的社會資本,是更為準確的表述方式。

(二)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與認知型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是指嵌入到網絡中的歷史傳統、價值理念、行為規范、認知模式和行為范式等。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可以降低合作的交易費用,也是形成有約束力的規則體系的基礎。這種基于認知層面的同質性而獲得的增加產出的可能,可稱之為認知型社會資本。這與Nahapiet等人以及Krishna的界定是一致的。

對基于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產生的兩類社會資本,克瑞奇納和厄普赫夫都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如表1所示。

表1 社會資本的分類

資料來源:Norman Uphoff (1999)

(注:表中的關系型是作者加上去的,表示結構型與關系型的內涵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僅僅是表述的區別)

社會資本兩個維度的關系決定了兩種類型社會資本的關系。社會資本的兩個維度意味著,要對社會資本進行全面的描述,不能缺少任何一個維度。或者說,社會資本的存在,不能缺少任何一個維度,只有兩個維度同時存在時,才會形成社會資本。從現實來看,社會資本的兩個維度也是不可能分離的。很難想象,一個共同體存在著清晰的關系網絡,卻沒有相應的共同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等認知層面的存在;反過來也一樣,很難想象,有著共同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行為規范、認知模式和行為范式的一群人之間沒有任何的關系,卻將他們連結在一起。所以,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的關系,猶如大腦和思想的關系,沒有大腦,何來思想?沒有思想,就不是我們正常意義上的大腦。從哲學范疇來看,社會資本兩個維度的交互關系,是主、客觀之間的關系。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是一個客觀維度,是一個可觀察的“物質”的維度,而認知維度則是一個主觀的、難以觀察的“精神”的維度。因此,兩個維度的關系實質上是主客觀之間的關系: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作用于客觀。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決定其認知維度,認知維度反作用于關系維度。

正是因為社會資本兩個維度這種密不可分的交互關系,決定了兩種類型社會資本的關系特征。對此,不論是克瑞奇納還是厄普赫夫都進行了清晰分析。厄普赫夫認為,“盡管在理論上存在結構型社會資本而不存在認知型社會資本是有可能的,反之亦然,但在實踐中,只有一方面而不存在另一方面是不可能的,并且也很困難”。[6]而克瑞奇納認為,結構型社會資本與認知型社會資本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分歧。結構型社會資本較為客觀,因為它包含一些可觀測到的成分,這些成分可通過集體討論進行設計。認知型社會資本本質上是主觀的,與人們的想法和感受有關。前者是外在的,可以被觀測和直接更改;而后者是內在的,存在于人們的大腦中,不易被外部行為改變。在我們看來,只要了解社會資本兩個維度的關系之后,對兩種類型的社會資本的關系自然就清楚了。

(三)社會資本的兩種屬性

根據社會資本的經濟學定義、兩個維度和兩種類型,很容易抽象出社會資本的兩種屬性:制度屬性和資本屬性。所謂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是指社會資本具有規范個體行為的功能。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則是指個體能夠通過網絡成員獲得稀缺資源這一特性。目前很多研究都是針對這兩種屬性展開的,只不過各種學科關注的重點不一樣。這些研究可分為兩大類:對社會資本制度屬性的研究和資本屬性的研究。前者包括大量關于社會資本在公民參與、集體行動、交易費用、交易模式、社區等方面的影響;后者則包括社會資本對家族企業、流動人口就業、民間信貸、甚至權錢交易等內容。對“黑手黨”的研究,則比較全面地刻畫了社會資本的兩種屬性。

從兩種屬性的關系看,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是其本質屬性,這是由關系網絡演進的需要所決定的。只要人與人之間產生互動關系,那么在互動過程中,規則就必然會產生。與此同時,人們對環境、對自身、對行為、以及對行為結果的認知,就成為規則體系產生的知識基礎。這就決定了社會資本關系網絡內部的高同質性,以及不同關系網絡社會資本的異質性。社會資本的異質性很早就被人類所認知,我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入鄉隨俗”正是基于社會資本的異質性而提出。

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是在其演進過程中形成的,是其派生屬性。可以想象,在起初,個體向處于關系網絡中的其他成員提供幫助,完全是出于責任和義務。在生存環境很惡劣的情況下,一個共同體之內的成員相互扶持,是生存的需要。正是這種生存的壓力,使共同體將相互扶持作為一種強制的義務和責任灌輸給各個成員,成為共同的行為準則。如果這種幫助一直限于共同體內部,那么這種幫助并不具有典型的資本屬性。因為在網絡內部的幫助是一種最低限度的扶助,是一種維持生存需要的幫助,而不是致力于發展的幫助。[10]但是,當這種幫助發生在網絡之間時,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就逐漸清晰起來。網絡之間的幫助一般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求助者A與施助者B曾經都是某一個共同體的成員,而現在分屬不同的關系網絡。A需要某種資源,但他不能從現在所屬的網絡中獲得,卻可從B所屬的網絡中獲得。于是,A向B求助;二是A與B以前和現在都不是一個共同體的成員。A需要某種資源,B能夠從他所屬的網絡中獲得。因此,A通過C(即A和B都熟識的第三人)向B尋求幫助。即通常所說的“人托人”。不管何種情形,由于求助者A與施助者B目前不處于同一共同體內,所以,基于共同體的行為規范對B的約束力大大降低,幫助A已不再是B的責任和義務,而完全是由B在權衡之下做出的個人選擇。由于兩者所屬共同體的異質性,決定了資源的異質性。所以,一旦B選擇了幫助A,則不管B的代價如何,A的收益是相當高的。當A獲得高收益以后,不論是出于真心的感謝,還是期望日后從B那里得到更多的幫助,A會將收益的一部分轉讓給B。正是因為這種不同網絡資源異質性所帶來的雙方的高收益,孕育出了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當人們對此有了認知后,就會有意識地向社會資本投資。用時間和金錢構建起人際關系網絡,因而具有典型的資本屬性。

但是,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與資本屬性并不是截然分開,毫無關系的。應該說,正是因為有了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才會有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而資本屬性的存在,又反過來強化了制度屬性。由于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將行為規范內化,使個體即使離開了先前的共同體,內化的行為準則仍然會對個體發揮著作用。所不同的是,這種作用比在共同體內部大大減弱。盡管如此,這種作用的存在,使來自同一共同體的成員的求助成為可能,也就使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演化而成。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的存在,給求助與施助雙方帶來同時獲利的可能,當這種可能變為現實時,就會強化人們對共同體的認同感,從而進一步提高嵌入到關系網絡中的歷史傳統、價值理念、行為規范、認知模式和行為范式的同質性,進一步強化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如此周而復始,互相促進,不斷循環。

三、社會資本的兩個維度、兩種類型與兩種屬性的關系

社會資本的兩個維度決定了兩種類型和兩種屬性。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實線表示“決定”的關系,虛線表示“反作用于”的關系。可以看出,關系維度決定了認知維度,但是認知維度會反作用于關系維度;同樣,制度屬性決定了資本屬性,而資本屬性會反作用于制度屬性。關系維度對應著資本屬性,認知維度對應著制度屬性。通過關系網絡獲得資源的能力是關系型社會資本,對應著社會資本的資本屬性;因為認知的同質性而獲得的增加產出的可能,是認知型社會資本,對應著社會資本的制度屬性。

圖2 社會資本的兩個維度與兩個屬性的關系

――――――――

參考文獻:

[1]張克中.中國經濟轉型的社會資本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3).

[2]徐李全.地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3]楊雪冬.社會資本:對一種新解釋范式的探索[A].李惠斌,楊雪冬.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6.

[4]程民選,等.信譽與產權[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4.

[5]Krishna,A..Active Social Capital:Tracing the Roots of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M].New York,Colunbia University Press,2002.

[6]Uphoff,Norman.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learning from th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A].P. Dasgupta and I. Serageldin (eds.).Socia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C].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9:215-249.

[7]Gulati,R..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293-317.

[8]Nahapiet,Janine,Ghoshal,Sumantra.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9]Adler,P.& Kwon,S.W..Social Capital: 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A].E. L. Lesser (ed.).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C].2000:89-115.

第2篇

會上,經開區介紹了區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度高、質量可靠、具有較大市場前景的自主創新產品征集評定情況,61家企業的239種產品被納入經開區2012年度自主創新產品目錄。其中,汽車產業14種、新材料產業47種、高端裝備制造產業89種、電力裝備制造產業32種、新能源產業23種。這些產品中,陜汽研發的“重型純電動牽引車”、 西工大超晶公司研發的“高強緊固件用鈦合金棒絲材”、華天科技生產的“V/UQFN塑封電子器件”等產品均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均具有分布領域廣、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市場廣闊等特點。

對此次自主創新產品,經開區對每個產品給予一定獎勵,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采購,同時對區內企業采購經開區自主創新產品,給予采購方采購金額5%補貼,每年每家企業補貼金額最高100萬元等方式進行獎勵。與此同時,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將不作為“終身制”,經開區實行定期認定,不斷淘汰落后產品,吸納新產品,始終保持產品目錄的新穎性和實效性。

為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經開區在會上還對2012年度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專項第二批計劃項目進行公布,來自區內企業的8大類165個項目,獲得管委會2679.32萬元資金支持。其中,技術進步專項35個、規模企業培育專項10個、產業協作配套專項47個、兩化融合專項20個、國際市場開拓專項18個、節能專項14個、減排專項15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專項6個。今年,是經開區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年共安排資金6159.32萬元,較去年增長29%,拉企業投資19.67億元,項目達產后可新增銷售收入165億元。

第3篇

關鍵詞: 中原經濟區建設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 人才需求分析

隨著信息革命發展起來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三大空間信息技術(也稱為“3S”技術),已成為構建國家空間基礎設施的核心高科技手段,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眾多行業,以及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自然》雜志把空間信息技術稱作世界上繼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之后發展最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術[1]。尤其是二十世紀末,前任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概念后,以計算機技術和空間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網為紐帶,運用空間信息對地球、城市等進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時空和多種類描述,并以此為工具支持和改善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數字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數字城市、數字行業等數字工程項目建設不斷涌現且穩固推進。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于2004年由武漢大學首次設置,培養面向國民經濟各行業數字化建設迫切需要,具有扎實數字工程技術、空間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知識,掌握空間信息獲取、數字表達和應用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和研究方法,能從事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領域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信息服務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但是,由于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是一個新興的專業,全國范圍內開設此專業的院校僅有七所,專業建設時間短、社會知名度低等不足使得本專業必須直面生存現狀,厘清自身優勢,在人才培養方案及模式這一核心內容上下工夫。我校(河南工業大學)2012年新辦此專業,當務之急就是制訂出能夠充分依托自身當前優勢,面向行業及社會需求,培養方向清晰、定位準確的人才培養方案。我校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州市,面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準確科學地分析出中原經濟區建設對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對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

一、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國內共有武漢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七所院校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如測繪、電子、礦業、海洋環境、計算機等),開設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本科專業(如下表所示)。

經過近十年的專業建設,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無論從培養規模還是專業特色點位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這幾所院校都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各自特色的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人才。例如廈門理工學院就是結合福建省/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方面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訂合理、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但是,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由于建設起步晚、開設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相距甚遠,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全國范圍內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規模小、培養模式研究不足。

《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3]指出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我國測繪地理信息發展正進入全面構建數字中國的關鍵期、測繪產品服務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加快建設測繪強國的攻堅期。為牢牢把握難得的黃金戰略機遇期,推動測繪地理信息加速發展、轉型發展,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服務能力,《規劃》明確提出聯合國內高校,加強測繪地理信息學科建設;加大測繪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測繪地理信息隊伍整體素質的要求。因此,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任務重要且緊迫。

自武漢大學2004年在國內首次開設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目前全國僅有武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廈門理工學院、河南工業大學等七所院校招收培養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領域人才,畢業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體培養規模明顯偏小,遠遠達不到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此同時,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數學校本專業也都剛剛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對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不足。

(二)我校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人才培養遠達不到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需求。

第4篇

從表面上看,新經濟似乎打破了某些傳統的規律,比如基于互聯網的免費商業模式,不就在挑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經典格言嗎?本期的《免費時代的賺錢秘密》報道了“長尾理論”創建者克里斯?安德森的另一個論斷:數字時代里的“免費”將成為一種主流的商業模式。

其實在懂經濟學的人看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是個永遠也不可能被打破的定律。任何產出都要付出成本,那些讓消費者免費的商家只不過用了某種巧妙的方式讓消費者之外的人承擔了部分成本而已,中國北京大學教授王建國在他的《1P理論:網狀經濟時代的全新商業模式》一書中揭示過許多行業“免費”的秘密和訣竅。對消費者而言,道理也一樣,不可能獲得某種收益而不付出任何成本。我還記得本世紀初,被視為“數字英雄”的某門戶網站創始人在和網友互動時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一網友問:你的網站很好,就是廣告太煩人,影響打開網頁的速度,能不能不登廣告?“數字英雄”回答得很干脆:不能!除非你愿意出錢解決我們的維護費用。對許多免費網站的瀏覽者來說,不斷跳出的廣告所造成的煩惱就是他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成本并不僅僅是個個體的概念,許多成本是由社會承擔的,所謂社會成本。公共政策也是有成本的。中國的媒體以前有個毛病,在宣傳某種政策的時候,只說政策的必要性和將會帶來的好處,不說這個政策會造成什么問題,讓社會承擔多少成本。如今輿論開放性大大提高,幾乎政府的每一個政策都會受到成本、代價角度的討論乃至拷問,本期的《保出口的代價》一文只是其中小小一例。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即便越多越好,也得看看為了這些出口收入而讓經濟社會的其他方面付出了什么代價,這才是一種理性、公允的態度。

不獨政策,制度也有成本,而且是更長期的成本。這里又有一句話:“一切成本都是機會成本”,用這句話來考察一種制度的得失尤為恰當。實行一種制度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這個目標對社會而言價值幾何?為了同樣一個目標,有沒有其他的成本較低的手段?如果有,就說明現行的制度有修正甚至取消的必要。國有企業作為一種制度,它對經濟社會的成本收益該如何分析,理論上其實是個沒什么爭議的問題,可是在中國,它卻成為一種人人詬病卻能我自巋然不動的現象,這只會不斷增加中國總體經濟社會的成本。本期發表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祁京梅女士的《國企擴張兇猛》一文對此作出了尖銳的分析。

當前中國的許多問題,不在理論錯誤,而在利益糾結,分析一些現象,單單經濟學似嫌不足,得用政治經濟學了。

第5篇

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全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GDP總量,比年快報核算數多了2.3萬億元。而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也因此前移了一位。

數據的變化,能夠反映宏觀經濟的一些現狀。這無疑有利于國際社會客觀地評估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態勢,也有利于我們清醒地把握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走向。

不可否認,很多巨大的數字,當除以13億之后,就會變得很小。此次GDP總量調整后,2004年我國人均GDP仍排名世界百位之后,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評價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在講總量的同時,還要講人均數量。就根本而言,講“人均”更能使全社會保持頭腦清醒。而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政府也將更有能力為貧困人口做更多的事。只有這樣,貧富與城鄉差距才能逐步縮小。

在關注貧困的同時,也要看到發展面臨的其他問題。比如,環保部門的資料顯示,如果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到2020年,在GDP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可能面臨更大的環境和資源壓力。

這并不是說經濟增長不重要,因為全面小康畢竟要以經濟增長作為物質基礎。問題并不在于是否應當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在于以什么方式實現增長,以及這種較快的增長能否持續。如果采取外延擴張的粗放增長方式,國民經濟或許可以在短時期內增長得很快,但它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全面小康社會所要求的其他方面,比如生態環境等,反會因此受到損害。

第6篇

廣播電視事業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城鄉群眾經濟生活和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現。為了加快發展我市農村有線電視事業,進一步推動全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豐富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事業的重要意義

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事業對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事業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順應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必然趨勢。其次,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事業是落實關注民生、為民謀利執政理念,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是為農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具體體現。第三,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事業是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農村群眾日益豐富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手段。第四,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事業是擴大廣播電視節目覆蓋范圍,更廣泛地傳達黨政意志,凝聚全市人民服務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重要途徑。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從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農村有線電視事業的重要意義,加強領導,大力支持,促進我市農村有線電視事業加快發展。

二、切實加快農村有線電視發展步伐

近年來,隨著全市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和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實施,農村有線電視事業受到了高度重視,旬邑、彬縣政府著眼于增強農民致富本領,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啟動實施了農村有線電視入戶推進工程,在廣電網絡傳媒分公司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走出了一條“政企合作、共同投資、政策引導、行政推動”的發展路子,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他縣市區政府要向旬邑、彬縣政府學習,結合各自實際,大力推進農村有線電視事業快速發展。

(一)精心部署,科學規劃。各縣市區政府要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科學制定農村有線電視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力爭利用2—3年時間使轄區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5%。同時,要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的實施意見》(咸政發〔〕40號)精神,加快推進農村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工作,確保在2014年前全面實現有線電視數字化目標。

(二)政策引導,財政支持。要本著“關注民生、為民謀利”的原則,制定切合當地實際的政策措施,按照“縣財政補貼、廣電網絡公司適當減免”的要求給予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最大限度讓利于農村群眾,減輕農民負擔,提高入戶率,真正讓群眾得到實惠。

(三)疏堵結合,優化環境。要將違規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治理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堅持“疏堵結合”,一方面擴大廣播電視設施管理相關規定的宣傳,提高廣大群眾的安全責任意識;一方面集中力量查處非法銷售、安裝衛星地面接收設施行為,努力為農村有線電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根據各自實際,可對回收群眾自購的衛星地面接收設施予以適當補償,設法減少群眾損失,推動工作開展。

三、全力保障農村有線電視事業順利發展

(一)加強領導。各縣市區政府要將農村有線電視事業發展工作當作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列入議事日程,研究計劃方案。要由分管領導負責、有關部門參加,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從人員、設備、經費、制度上提供有力保障,確保農村有線電視事業順利發展。

第7篇

[關鍵詞] 學術出版經紀人 互聯網+ 學術期刊 編輯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1-0056-04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the New Career Position of Edit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p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take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as the new career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quality and skill of 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master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

[Key words]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Internet +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199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教授出版《數字化生存》[1]一書,預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短短數年間,預言成為現實。數字化出版為信息的傳播與共享帶來極大的便利,但也對傳統出版造成巨大的沖擊。《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大趨勢》指出:“盡管傳媒產業是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朝陽產業,然而以報紙為代表的部分傳統媒介產品已經處于其市場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報紙發行量事實上下降了25%左右” [2]。報紙遭遇的是“斷崖式”下滑。期刊,尤其是學術期刊,也面臨極大的發展困境。“2005―2012年我國期刊總印數持續8年增長,達到33.48億冊,但從2013年開始每年總印數都在下降。從近兩年的數據看,今后一個時期,這種下滑仍有持續趨勢”[3]。

近年來,為應對數字化出版的挑戰,我國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加入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中國科技論文在線、龍源期刊等大中型網絡期刊收錄平臺。網絡期刊平臺突破了傳統期刊在時間、期限、篇幅方面的限制,為學術論文的傳播、檢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有效地擴大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但另一方面也帶來弊端,甚至威脅到學術期刊的生存。首先,數字出版改變了傳統的出版工藝、出版介質、出版流程及傳播方式,對習慣于傳統運作模式的編輯提出挑戰。尤為關鍵的是,作者和讀者對于學術論文的傳播均有著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傳統學術期刊編輯對于數字出版時代的傳播規律、傳播工具及傳播技術都有些陌生,在滿足讀者和作者的期待方面有落差。其次,數字期刊平臺將傳統期刊肢解,作為身份特征的封面、欄目、風格等不復存在。

最重要的是,學術期刊的中介作用被弱化。讀者無需向學術期刊支付費用,即可通過互聯網對學術信息進行檢索、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等。自媒體出現后,作者可以繞開學術期刊,在互聯網上已發表或未發表的研究成果,所有用戶都可以對論文進行更改和“二次傳播”。讀者與作者之間,似乎無需學術期刊這一平臺便能實現互動,傳統學術期刊信息的權威地位逐漸消失,學術編輯作為“把關人”的角色被淡化。可以說,數字化時代將學術期刊及學術期刊的編輯帶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斷言,前景更不容樂觀。一旦學術評價體系變革,在數字化出版的浪潮中,傳統學術期刊這艘“老船”恐怕將迅速沉沒。那么,“老船”上的乘客――編輯,是否得棄船逃生?

毫無疑問,時代迫切需要傳統學術期刊編輯完成新的職業定位。

2 “互聯網+”思維與“學術經出版紀人”職業新定位

第8篇

關鍵詞 統計數據 失真 原因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222 文獻標識碼:A

統計數據真實性作為統計工作的基礎與核心,其質量好壞將直接關系到各級各部門經濟決策的制定與執行程度,失真的統計數據會嚴重干預到經濟行為的全面性分析,進而給市場經濟運行本身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就我國現階段的統計工作而言,統計數據的失真問題已成為了相關工作人員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統計數據各種形式的弄虛作假問題屢禁不止,統計數據及統計信息的認同度與可靠度不高,最終嚴重影響到統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據此,找準統計數據失真問題的形成根源,采取各種具有針對性的措施與手段來合理控制并消除統計數據失真問題,已成為當前相關統計工作人員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筆者現結合實踐工作經驗,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一、統計數據失真的形成原因分析

從理論上來說,現代經濟社會背景下的統計數據只是相關工作人員在統計工作活動過程中所獲取的那部分與國民經濟建設發展現狀以及經濟社會各類現象密切相關的直接性數字資料以及與其存在一定內在聯系間接性數字資料的統稱。無論是直接性數字資料還是間接性數字資料,其成為統計數據的最關鍵目的在于為各相關部門機構各項經濟預決策的制定與執行提供大量、可靠且及時的數據支持。受市場經濟發展健全程度不夠完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與制約,當前經濟社會中的統計數據呈現出了一定的失真性問題,值得引起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視。筆者認為,造成統計數據失真的原因多種多樣,具體來說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計數據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存在問題。

首先,統計數據工作人員在數據統計過程中的工作責任心比較淡薄。統計部門統計數據專員對于統計數據崗位的認識度還不夠充分,認為統計工作的中心在于統計分析及總結環節,統計數據的重要程度并非比較突出,這使得工作人員在統計數據工作過程中帶有比較明顯的敷衍色彩,對統計數據的來源及其真實程度的調查與復核不夠深入;其次,統計數據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不夠高。就我國現階段的統計機構部門來說,有關統計數據工作人員的知識講座與業務培訓比較少,統計數據工作人員的業務熟練程度還不夠,這使得大量的統計數據未經嚴格的審核與調查就進入下一環節,為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埋下了安全隱患。

(二)基層統計基礎工作規范性存在問題。

基層統計部門作為整個統計行業的支柱與核心,應當在統計數據真實性方面做出表率。然而當前大部分基層統計單位對與統計數據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錯誤的將:“統計等于估計”這一思想應用在統計數據工作當中,在統計數據實踐工作過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怠倦思想,對于上報統計數據的真實性重視度不夠。再加上基層統計單位在統計數據賬面登記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統計數據的計算方式與登記模式均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最終使得基層統計單位在統計數據規范性方面存在缺失,統計數據真實性與質量程度無法得到可靠性保障。

(三)現有統計管理體制在制定方面存在問題。

在當前統計管理體制作用下,基層統計部門機構在人事任免工作方面將權利統一交由地方政府機構實施,有關基層統計部門工作人員的薪酬支付也交由地方財政部門執行。在這一管理體制規定下,基層部門的統計工作難免會深深地打上政府情感傾向的烙印,往往統計數據的上報會事先經過基層相關政府部門的通過。這也就意味著,基層政府部門極易在地方政效夸大化目的的作用下以行政方式參與到統計數據的實踐工作當中,進而致使基層統計部門統計數據存在嚴重的失真性問題。

二、統計數據失真的應對措施分析

針對上文有關統計數據失真的形成原因分析,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緩解并控制統計數據的失真問題,就需要圍繞統計數據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基層統計基礎工作規劃以及統計管理體制這三大方面,有針對性的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確保統計數據能夠為統計工作提供穩定且真實的數據支持。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計數據工作人員需要加大日常業務培訓力度。

現代經濟社會的建設發展使得統計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統計數據工作人員作為統計數據工作的施動主體,其統計數據工作技能水平與業務熟練程度將直接關系到統計數據的真實性。針對當前統計部門統計數據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力度不夠的這一問題,筆者建議各級統計主管部門需要以統計工作需求的轉變為基礎,定期展開統計數據工作專員的業務培訓工作,以業務培訓挖掘統計部門內部綜合素質優秀的工作人員,發揮業務骨干的激勵職能。與此同時,統計部門的業務培訓工作還應當創新性的構建相應的培訓考核機制,以考核晉升為目的,激發統計數據工作人員參與業務培訓的積極性。在培訓過程中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向統計數據工作人員傳輸統計新知識與新技能,從統計數據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與業務水平的提升方面來實現并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

(二)統計部門需要引入垂直式的管理模式。

統計數據作為統計工作的數據基礎,其真實性是我們需要始終關注的問題之一。垂直式統計部門管理模式作為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世界范圍內最為先進的統計部門管理模式之一,在我國現階段發展形勢下有著極為深刻的應用價值。簡單來說,垂直式的管理模式能夠實現統計部門在人力、物力以及財力方面的集中化管理,統計數據直接交由上級統計部門監督與管理,既有效避免了統計數據受政府政效意識影響,同時又賦予了統計部門較為獨立的統計數據報告權利。

(三)統計數據真實性的實現需要加大統計數據失真行為的打擊與懲處力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統計部門需要在統計數據的統計及管理過程中妥善應用包括行政、法律以及經濟等在內的多種手段,逐步加大對統計數據失真行為的打擊與懲處力度。將統計數據中的各種虛假作為打擊與懲處的關鍵對象。從法律角度來控制并消解統計工作中的統計數據失真問題。

三、結語

統計數據作為現代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根基,為相關機構部門各項經濟預測、經濟決策的制定及執行提供了可靠且及時的數據保障。可以說,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將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騰飛。在當前經濟社會背景下,統計數據的失真問題日益嚴重,各種統計數據的作假與虛報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需要引起相關工作人員的關注。本文針對統計數據失真的形成原因及應對措施作出了簡要分析與說明,希望能夠為今后相關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作者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計財處)

參考文獻:

[1]楊志勇,林勇.統計數據失真蔓延的進化博弈論分析.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8.(03).

[2]王雪靜.淺談建筑業產值統計數據失真問題.中國商界,2008.(02).

[3]高強.四川省農村住戶收入統計數據失真原因分析與實證研究.四川農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