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道德教育的原則

道德教育的原則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25 11:21:1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道德教育的原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道德教育的原則

第1篇

【關鍵詞】德育工作 績效認定 改進

班主任從事的管理、教育工作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會影響一所學校的命運與前途,更是“百年樹人”的根基。在現實中,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績效意義重大。

一、中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績效的認定和評價標準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領路人,班主任要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績效的認定

筆者認為,工作績效就是從事某一項工作取得的成績和功效。近年來,國務院決定對社會一些行業實行績效工資,工作績效成為一個很“熱”的詞語,尤其是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實行績效工資,更是引來很多的波瀾。在不少地方,很多學校關于績效的認定是模糊不清的,與此而來的績效工資也在不少地方成為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

所以,對班主任德育工作績效的認定和評價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筆者想就此提出一些拙見。

1. 班主任工作復雜、煩瑣,在目前教育形勢下,也是難做的。

現在,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來自家人特別是家里老年人的溺愛,養成他們不好的性格、脾氣;一些家長價值觀念存在問題,例如重智育輕德育,功利心理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受快節奏的社會影響以及鋪天蓋地的影視作品、音像、各種“流派”書籍的影響而產生的多重性格情緒等等,班主任相當于保姆、父母、家長、心理輔導師,教書也還是分內事。這就要求我們能夠認識班主任工作的辛苦。

2.班主任德育的工作績效認定。

班主任德育工作績效高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定:

學生的精神面貌。在一個班級中,學生每天都能保持高昂的精神,面帶笑容,在學習方面,課間操方面,課外活動方面,顯示活潑、輕松、自信。顯然,這個班級是一個優秀的班級。

學生的品德素質。在一個班級中,打架少,沒有“小偷小摸”現象,拾金不昧、拾物不昧人多,尊敬老師,學生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多數人能自覺遵守班紀校規,沒有較大違紀行為。這樣的班級應是優秀的。

學生的自主管理和活動能力。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沒有學生的參加,一切的管理都是徒勞的。管理能達到學生自主管理自己,學生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能主動、大方、好學、自如。這樣的班級就是優秀的班級。

達到以上三方面,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績效可以說是高效優質的。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績效評價標準制定原則

由班主任工作的特點以及衡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因素可以得出,各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班主任德育績效衡量標準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易粗不易細。對工作上具有指導性,有利于教師放開手腳,創造性從事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立足長遠和實效,不要用一些僵化條條框框束縛教師的手腳,也不要奢望立竿見影;(2)全面和動態評價。堅持全面評價,把單一的文化考試成績為標準轉變為精神面貌、思想品德、活動能力、文化知識等綜合評價,并有持續性;(3)多重評價。對班主任德育工作績效評價,要多渠道進行,學生、學生家長的評價應加大權重,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人、主體,他們有深深的體會和感受,學生家長對孩子的變化是最關切,也是最敏感的,來自于家長的評價也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二、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一)從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班主任思想道德工作的實效性

1.加強師德建設,提高班主任個人德育素養。

師德是教師個體道德和職業道德的有機統一體,是教師人格魅力的核心內容。從事教師這個工作,就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事業心,熱愛教書育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班主任的工作,要靠他人格上的感召力。都需要班主任老師加強內在修煉。

2.勇于創新,改進教育方法。

(1)遵循科學管理原則,改進班級管理方法。班級管理要講究科學,要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堅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要綜合、靈活地運用多種管理方式,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2)提高教育管理藝術。班主任改進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藝術尤為重要。一是要注重情感投資,要充分了解、主動關心。二是要實施彈性管理,正確處理好“嚴”與“愛”的關系,以規范的言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要完善各項考評激勵機制,推動班主任工作特別是德育工作上新臺階

引進激勵機制有助于激發班主任的內在動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全方位地做好班級工作。對那些全身心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上并取得顯著成績的班主任教師要充分予以表揚,不斷激勵。一是目標激勵。二是情感精神激勵。三是物質激勵。四是切實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總之,中學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事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學校的社會責任能否實現,關系到為祖國培養怎樣的下一代,重視提高其績效重要性無論怎么說都不過分。

【參考文獻】

[1]王武忠.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德”在何方?

第2篇

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1―0088―01

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對此,筆者結合初中語文教學談幾點認識。

一、導語的設計原則

1.導語要緊扣課文主題。導語,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 、畫龍點睛的作用。導入新課要緊扣主題,能啟發學生的思考,不可離題太遠。一般只要有機聯系新舊內容,使舊知思路延伸到新知課題即可。但有些起始課則需要認真構思,或借助于圖片,或生活中的事例,故事、詩詞、成語,帶思考性的問題。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習心理出發,對引入新課環節的設計也是不容忽視的,它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2.導語要有藝術性。初中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極富有情感的,教師要感動學生必須先感動自己,這樣設計導語時才能融進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動學生的心弦,從而溝通彼此的心,讓學生找到情感共鳴;從而使他們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學才智得以增長。

教師設計的導語達到美感性與情感性的結合,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讓他們在美與情構筑的藝術天地里盡情地體會語文的魅力。

3.導語要有知識性。教師在設計導語時不能忽略導語的知識性。讓導語和教學新知緊密聯系起來,既能使學生了解本課文的學習內容,又能明確本課文的學習目標,這樣更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看來,交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這是最高教學技巧所在。” 語文課本是一個博大的知識體系,前后的知識點、題材內容、藝術風格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們在運用“溫故而知新”法的導語時,可以從知識點入手。

4.導語要簡潔新穎。用最簡練的語言、最短的時間迅速把學生思維引入所學內容。此外,導語還應有通俗性。在設計導語時,要緊扣教學內容,盡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這一環節,注意不能喧賓奪主,影響正課的進行。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新穎、奇特、巧妙、具有創造性,貼近學生的導語。

二、課堂導入的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一些感染性的語言,來描述一幅畫面或文章,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為學生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啟迪學生的想象力,喚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喜歡語文,走進語文的世界。例如,在講授《蘇州園林》這一課時,教師們可以用多媒體同時播放蘇州園林的優美景色圖片,讓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美與設計的精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巧設懸念導入。初中生還處在對世界探究認知的階段,對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學生的這一身心特點,激發他們的求知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巧妙適當地設置疑問,給學生留出懸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高聽課注意力與學習有效性。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時,就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請同學們來猜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這篇《背影》,到底寫的是誰的背影呢?如果換成你是作者,你想寫誰的背影呢?請同學們先認真閱讀本文,然后告訴老師。通過這種提問,可以給學生留下懸念,讓學生通過閱讀本文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與寫作手法,從而促進學生對本文的學習。

第3篇

一、使用導入語的作用

1.吸引注意力,激發興趣。

按照現行的初中課程安排,物理課一般是放在上午的后幾節課或放在下午上的,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已經有所下降。設計好導入語,就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學環節中去。

2.明確目標,提高效率。

導入的另外一個作用是明確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在導入中讓學生明確這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有助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

3.創設環境,縮短距離。

首先,師生關系影響著情緒和心態,決定著教學功能的實現程度。“親其師,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訓。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關鍵是教師要以身作則,知識廣博,具有吸引力,從而影響學生的素質和修養。高中物理老師不僅要精通高中物理學知識,而且要對相關學科如數學、化學等學科的知識有所掌握,對文學、地理、生物等學科也應有所了解,還應關心國內外科技領域的發展狀況,了解當今物理學科科技前沿的東西。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利用導入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關懷、鼓勵、啟發和教導,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對于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當眾給予鼓勵和表彰;對于進步顯著的學生不要忽視,對于學習物理有困難的學生更要多幫助,使盡可能多的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歡樂和愉快。

4.導入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

雖然導入是輔助教學手段的一種,但它與教學內容不能油水分離,而應水融,所以它更是一種藝術。導入有很多方法,如復習導入、實驗導入、科學史導入、故事導入、詩詞諺語導入、直觀教具導入,等等。不管哪一種導入,都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要服務于教學內容,既要考慮教師的教,又要關照學生的學。這就要求導入的設計首先要科學、準確,其次要新穎、別致,還要引趣激思。恰到好處的導入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成為幫助學生啟迪思維,強化記憶、幫助理解、發展能力的興奮劑和催化劑。

二、導入時要注意的原則

1.導入要與教學內容相適應。

導入新課所選用的材料必須緊密配合所要講述的課題,不能脫離正課主題,更不能與正課有矛盾。

2.導入新課有趣味性。

導入新課要做到引人入勝,使教材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引導和促使學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在引入中教師可以利用最新的,與學生生活接觸最緊密的材料,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習趣,使學生生動活潑、輕松愉快地學習。例如:在講述物態變化時,教師可利用“神舟號”飛船表面上涂上一層特殊材料可避免飛船因高速與空氣摩擦生熱被燒毀的危險這個材料引入,這樣能很好提高學生的興趣。

3.導入要有啟發性。

導入能否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能否給學生創造出思維上的矛盾沖突,能否使他們產生新奇感,是導入成敗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必須用富有啟發性的導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導入的作用。

三、常用的導入方法

1.小實驗導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實驗為載體,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索,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成才。

在實驗設置上,教師應多以現象明顯、對比度大、理論較為單一的短小實驗為主。如在學習“浮力”這一內容時,可用以下實驗導入:點燃自制熱氣球(用紙制作而成)下的酒精棉團,一會兒氣球上升。此時全班學生目光一起隨氣球的上升而上移。這時老師可以進行講解:這和我國三國時代偉大的軍事家諸葛亮設計的用于通風報信的“孔明燈”原理是一樣的,要了解它上升的原因,需要學習有關“浮力”的知識。

2.用科學小故事導入。

用學生已經聽過但卻不太明白其中道理的有趣故事作為課堂導入語,一方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學生對物理的畏懼心理。同樣,用學生近期從報紙、電視上看到的、聽到的新聞事件作為課堂導入語,對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用巧妙的懸念導入。

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有時教師可有意設置“陷阱”,從而產生懸念導入新課。

如在講到“比熱”時,我先提問:在我們這里,有誰在夏天圍著熾熱的火盆吃西瓜?學生積極性很高地回答:沒有。可是有一個地方流傳這樣的諺語:“早穿棉衣午披紗,圍著火盆吃西瓜。”這可能嗎?大多數學生堅定地說:“絕對不可能。”可事實上在沙漠地區這種怪事真有可能。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學生學習了“比熱”這一節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了。

4.用橋梁過渡語導入。

大多數物理知識是前后連貫的,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后面的內容往往是前面內容的延續和拓展。在講述后面內容時,教師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用能起到橋梁作用的過渡語導入新課,這樣既可以對前面內容行復習,又可以對后面知識學習進行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5.自然現象導入。

生活中有許多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很多人并沒有去想過其中的原因。教師在導入時將這些現象列舉出來,問一問學生,效果十分明顯。比如我在導入“蒸發”時,列舉下列現象:(1)夏天游泳的時候,從水中出來的時候會覺得有些冷。(2)狗在夏天時會經常吐舌頭。(3)酒精涂在手上很快就不見了。這些現象都很常見,我們可以進一步問一問學生該如何解釋這些現象。通過列舉和提問,學生會興致盎然,為新課的教學提供一個很好的開始。

6.實際應用導入。

第4篇

【關鍵詞】合作原則 交際 大學英語教學 指導

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交際活動過程,既是交際活動就應遵守交際中的合作原則,才能使這種交流順利地進行。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不但要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點,還要應付英語這門外語。在大學英語教學這個場交際活動中,為順利實現教學目的,教師要以合作原則為指導,認真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合作原則回顧

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交際雙方都應該遵守的一定的原則,交際活動才能順利進行,這種原則即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則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Grice提出,即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提供必要而不冗余的信息;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話語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所提供的信息必須要與特定語境中話題相關;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表達要清楚、簡潔有條理,避免晦澀、模糊的語言。如果交際活動遵守合作原則就可以使交際能夠順利進行,達到想要的交際目的,提高效率。

二、合作原則的指導作用

合作原則是對交際活動的一種規范和指導,它能夠使交際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我們把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看作一種交際活動,交際雙方是教師和學生,交際目的即本堂課的教學目的。而這場交際活動的指揮棒在教師手中,教師操控著這場交際活動的方向。為了使這場交際能夠順利進行并最終實現教學目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特定的課堂內容進行課堂設計。

1.量的準則――必要而不冗繁的知識。大學英語教學中每一堂課都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特定的知識點,這堂課所有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即教學目的。教師要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的,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既定的知識點。教師根據這個教學目的設置相應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包括知識點的呈現、解析、操練、鞏固等環節。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要遵守量的準則,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來限定每堂課的知識點,合理安排教學活動。首先,每堂課不能安排太多知識點。一般來說一節大學英語課設定2-3個,有時一節課只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如學習《21世紀大學英語應用型綜合教程2》 Unit 3 中的應用文失物招領(Lost & Found)的寫作,這一課的教學目的只有一個,即如何寫失物招領。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失物招領的定義、結構要點、格式以及在寫作過程成要注意到一些細節,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操練和寫作,教師要對學生的寫作做出反饋。其次,每個知識點不比做過多的延伸。英語是一種語言,其所有知識點并非是獨立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形成一張網,密不可分。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時,教師往往會引導學生做適當的知識延伸,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溫故知新,另一方面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但是在教學過程成如果總是一味地延伸的話,就會發現這種延伸是沒有盡頭的,這樣一次性灌輸的信息量太大,會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壓力,也容易使學生混亂、疲憊。如在學習《21世紀大學英語應用型綜合教程1》Unit4中的短語knock over時,教師可以適當地給學生復習常用的跟knock相關的詞組,如knock off、knock down、knock out等,但沒必要將與knock搭配的所有詞組都羅列出來。所以課堂上的知識延伸應有度,不能為了延伸而延伸,大量的信息延伸會給學生帶來壓迫感,也可能會偏失了本節課的重點。每堂課的時間有限,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內容和活動的時候應遵守量的準則,安排必要而不冗余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2.質的準則――正確的知識和引導。質的準則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須是真實的。教師的職責之一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給學生傳授的應該是正確的知識,因此質的準則謹記于教師心中。其一,不正確或者不確定是否正確的信息都不能搬到課堂上。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功課要做足,對于不太確定的知識要經過查證后才能拿到課堂上來,這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其二,避免課件或板書出現錯誤。有些課件或者板書上的小錯誤會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甚至是錯誤的理解;有些小錯誤雖然不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是作為教師應避免在課堂上出現類似的錯誤。其三,教師除了教書還有育人的職責,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傳遞正能量,這也是當今社會為人師者應具備的素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將情感教育融入到語言學習中。如學習《21世紀大學英語應用型綜合教程1》Unit 2時,教師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所涉及的知識點,也應幫助學生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校園戀愛,明白如何正確處理戀愛中的各種問題,以及平衡戀愛與學習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英語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工具獲得的過程,也是一項包含情感的交際的活動。

3.相關準則――活動傳遞知識。課堂活動要緊扣教學目的,本文僅以一種現象為例。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師都將各種各樣的活動帶到課堂上,通過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然而不管是什么活動,都應服務與教學目的。課堂上的活動活不能僅僅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說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而應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兼顧著知識的傳遞,并且傳遞知識第一。如在一組詞匯學習之后,教師給學生設置一個“我來說,你來猜”的游戲,即派出一位同學,教師給其他同學看一個本堂課學過的英語單詞,然后同學用英語來描述這個單詞(描述可以是單詞、詞組或者句子,但是描述中不能出現被猜的單詞),這個同學根據其他同學的描述來猜單詞。這個游戲對描述的同學來說是一個頭腦風暴的過程,他們會努力搜索所學過的跟這個單詞相關的知識,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而猜單詞的同學在猜詞的過程中已經默默地接收了與這個單詞的相關知識。輕松的游戲環境既能提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讓學生學到了相應的知識,實現了教學目的。

4.方式準則――方式呈現知識。在實現教學目的的過程中,方式很重要。一個完美的教學設計,如果沒有以合適的方式呈現,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一節大學英語課中可用到多種方式來呈現知識點,如傳統的講解、問與答、討論、角色扮演、板書、PPT,還可以引入微課等多種手段。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斟酌好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需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呈現效果最佳。如在對話較多的英語閱讀中,角色扮演的方式可讓學生更容易進入情景,理解對話的含義。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式來將知識清晰而有條理地呈現出來。

三、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也是一種交際過程,為了順利地、有效地完成這個交際活動,大學英語教學應遵守合作原則。教師根據合作原則來進行課堂設計將會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Grice,Paul.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關鍵詞 早教機構 早教教師 家長教育指導 實施原則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36

家長是0-3歲嬰幼兒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長的教育能力如何直接影響著嬰幼兒的發展。“80后”、“90后”獨生子女一代成長為年輕父母及國家開放二孩的背景下,當前社會對優質早期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針對0-3歲嬰幼兒的早期開發及親子教育的機構面臨蓬勃發展的契機,包括以集團連鎖模式為代表的早教中心、附屬在全日制幼兒園中雙休、假日親子園和親子班,以及社區中帶有福利性質的親子活動中心等,本文以“早教機構”統稱。其職能為:指導家長科學育兒,促進嬰幼兒的發展。其中,教師對家長的教育指導是工作重心,實施效果和整體服務質量成正比。

實施過程的多重復雜性影響了親子教育指導的有效性:互動因素,“親子教育過程是教師、家長、嬰幼兒三方交互的過程,具有多主體的特點”。任務因素,教師面臨在早教機構現場指導示范親子互動和指導日常家庭教育的雙重任務,需兼顧深度和廣度。人的因素,教師在互動中的職業定位不準,職業意識模糊;家長的個人因素(個人觀念、經驗、習慣、個性等)和家庭因素(家庭結構、家庭矛盾等)增加了問題解決的復雜性。

針對以上分析,早教機構中教師在對家長實施教育指導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以嬰幼兒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有效解決爭議的方法

本原則既是首要原則又是根本原則。由于家長普遍存在缺乏0-3歲嬰幼兒的教養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而導致的觀念偏差。如:早期教育等于提早教育;重視教學、輕視游戲;迷信各種測驗、輕視日常觀察;親職缺失,父母或一方甩手,僅由母親、祖輩甚至保姆帶養;親子活動中參與意識薄弱,完全依賴教師;漠視嬰幼兒的內在需求、提出超出水平的要求;盲目追求智力開發,忽視全面發展;盲目攀比,忽視個體差異等。科學育兒,理念先行。教師在改變家長的認識誤區時,有時候會遭遇強大的阻力,如由價值觀不同所引發的爭議。在解決爭議時,教師不要以專業人士的權威居高臨下,而是要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努力和家長尋求共識――只有滿足嬰幼兒真實合理的內在需求,化解其成長中的危機,才能促進嬰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

2立足專業問題,不卷入家庭紛爭――找準教師的職業定位

早教機構教師要對自身專業人員的身份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有所為有所不為。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十分微妙和敏感。其中,婆媳沖突根深蒂固,鄒鑫等人的研究表明“爭奪權力與資源、觀念和行為差異,自己人和外人的區分是導致中國婆媳沖突最主要的原因”。早教機構教師在工作中常常無法回避這些問題。如,有位年輕的早教老師從一位媽媽口中得知,婆婆與她在教養孩子等生活各方面存在極大的矛盾,并為此爭吵。教師深表同情,常常為這位家長“出謀劃策”。在一次家庭爭吵中,嬰兒的媽媽拿“教師的話”作為反擊,婆媳關系更加惡化。嬰兒的爸爸知道后遷怒于這位教師,并終止了孩子在早教機構的學習活動。雖然教師在工作中需直面家庭成員的教養觀念和行為的矛盾,并消除家庭成員的不良個性和習慣對嬰幼兒的不利影響。但是教師必須清楚早教教師的職能范圍,眼所見、心所想、口所言、都要發乎并止于嬰幼兒教育問題。不越界,不卷入、不激化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等家庭內部紛爭。反之,對人際關系比較脆弱的家庭,要致力于改善嬰幼兒成長環境和兼顧維護其家庭生態平衡。

3無親疏好惡,一視同仁、利益無涉――恪守教師的職業操守

平等地Υ所有家長及其嬰幼兒,不論職業、長相、受教育水平、經濟水平、個性、身份(祖輩、保姆)、言語習慣差異,無親疏好惡,一視同仁。每位家長都應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公平的機會。如,在親子活動中每個家長都有提問、答疑、提議、發表見解、被邀請的機會。不管對錯,都應得到真誠的回應。如,活動實錄:孫老師在指導家長給7-12個月寶寶刮蘋果泥吃。她邊觀察家長的動作,邊和大家談論在家吃蘋果的情況。“GG媽媽平時讓她自己刮蘋果嗎?”“讓她吃飯自己舀。”“自己吃飯時讓她自己用勺子,喲!她勺子捏的蠻好!能刮得好大一塊!”“KK,哎呀!還是刮得蠻細呢!~妞妞奶奶,你讓她自己試一試,好嗎?哦,她之前沒有用過。”“爺爺,你慢一點兒,她一口還沒有咽下去,你讓她人轉過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觀察她吃的情況。~你們平時在家給孩子吃什么品種的蘋果呢?”家長:“蛇果……”“毛毛爸爸可能不是很清楚哦,因為剛回來。”毛毛爸爸很寬慰地笑笑:“好像也是黃蕉蘋果”……在親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和每位家長都有針對性談話及指導。

4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示之以行――形成教師的工作風格

早教機構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工作方式最大差異在于她們需要直接面對、指導不同背景的家長,通過提高家長的育兒能力最終促進嬰幼兒的發展。成熟的工作風格在與家長的交往中變得尤為重要。首先以真摯友善的情感喚起家長的情感共鳴。親其師,重其道。親切、熱情、細膩、真摯、樸實、自信、尊重、謙虛、能共情的人際交往品質往往能快速取得家長的信任。其次,以專業的知識、科學的理論更新家長的兒童觀、發展觀、育兒觀。如通過家教講座解讀“嬰幼兒發展的敏感期”,對嬰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按月齡進行階段性指導等。第三,以具體行為為家長演示教養技能。如示范嬰幼兒撫觸、嬰幼兒被動操、三浴鍛煉、輔食添加與制作、母乳喂養與混合喂養、感官訓練、游戲互動與鼓勵探索、嬰幼兒的各種自我服務能力培養與訓練等。每次指導都應具備“情、知、技”三位一體,有情感共鳴、有理論闡釋、有技能演示或行為指導。每個早教機構教師都應在經驗積累中形成具有早教教師共性和鮮明個人風格的工作作風。

5引爆家長認知沖突,預留行為進步空間――活用教師的干預和守望

行為的改變,始于認知的改變。,開放性地看待不同家庭的教養風格,但不遷就、不縱容家長的不科學的教養方式。教師針對嬰幼兒年齡階段的發展要求要心中有數,針對家長常見的教育誤區和錯誤方式,要有計劃地主動地去干預,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如1歲內乳兒的大動作發展大體呈現為“二抬三側臥四翻六滾坐八爬站周會走”的規律(月齡有個體差異,強調順序),針對0-6月齡的嬰幼兒應分階段設計“醒后趴玩、誘導抬頭訓練、尋聲轉頭、被動翻身到主動翻身”的大動作輔助練習。對“無論是醒還是睡都讓嬰兒一動不動躺著”、“太早進行豎抱訓練”等不當教養行為進行干預。針對7-12月齡的嬰幼兒應該對其充分爬行鍛煉的缺失、使用學步車過早訓練進行干預。由于親子活動的次數及時問有限(每次課45-60分鐘),教師應該精選核心內容,指導家長獲得育兒的關鍵經驗,通過設計有效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在交談中體悟新觀念,在操作中體驗新方法,活動后應交待家庭教育任務,鞏固新的育兒技能。改變并不能一蹴而就,應持發展的眼光看待家長教養能力的改變過程,保有耐心、期待和鼓勵,為其預留行為進步空間。

6發展評估伴隨指導過程,形成全面細致的認識――強化家長指導的基礎

第6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課堂導入 原則方法

對剛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初中英語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課堂質量和效率對初中生學習英語的質量會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好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地推進教師英語課堂的教學。下面就來談談我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積累的導入經驗,談一談我認為的課程導入的原則和方法。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導入的原則

1.激發課堂興趣為主導入的原則。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給予人無窮的動力,是一切力量最根本的源泉。不管做什么事情,帶著興趣去做總是能夠發揮人最大的能動性從而能夠創造最大的效益。英語的學習也是如此。因此,教學課堂的導入要以激發課堂興趣為主,將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導入的首要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導入原則。在初中英語課堂導入原則里值得一提的原則就是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意思是說,教師在采取不同的課堂導入方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在導入的時候,對于講述一些學生們聽不懂的晦澀的詞句是非常忌諱的一件事情,因為英語學習原本對學生而言就有一定難度,如果再加之晦澀難懂的英語開頭,那么學生們對于英語的興趣就會大大削弱。甚至會出現厭學的情況。所以,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學生可以適應的方式進行導入。

3.多樣性和針對性結合的導入原則。除了上文講述的兩條原則之外,課堂導入還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多樣性與針對性相結合。所謂的多樣性是指導入方式的多樣性,而針對性就是指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導入方式。比如說,在上到有關電器的內容時,就應該采取相應的圖片教學的方式,直接清晰地告知學生電器的樣子,并且加以文字的說明來解釋這些電器的應用功能。

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

1.多媒體導入法。當今社會科技發達,大部分學校都配備著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因此教師應該好好的利用這些設備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在教學課堂的導入中,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中通過播放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方式來導入課程。比如我們在給學生上“被風沙掩埋的樓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多媒體設備上給學生播放有關樓蘭的圖片和視頻,以此激發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章節內容的興趣。

2.演講式導入法。演講式的導入法主要指兩種,一種是多媒體上播放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演講,另一種就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三分鐘左右的演講。舉例來說,在上如何控制情緒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的開始講解關于情緒的知識,比如情緒的分類、不同的情緒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以及如何控制住我們的情緒等等。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盡量使用學生能夠贏得懂得詞匯來組織語言,演講時語速要放慢,要注重面部表情,還要注意觀察底下同學的神態動作,并且適當地以中文翻譯給學生聽。

3.故事體導入法。初中階段的學生都對好的故事充滿了興趣。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可以以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在課間分散的精力集中與課堂中來。這樣做,也有助于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們更好地融入課堂。比如說,對于“追求夢想”這一章節的知識的教學,教師就可以講述關于名人追求夢想的故事。當然,最好的就是和學生們分享自身追求夢想的故事。以教師自身的真實經歷去導入課程,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還可以幫助師生間更好地加強溝通和交流。

4.提問式導入法。在所有的課堂導入的方法中,教師最常用的就是提問式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最直接的引入課題的方法,也是最節省時間的方法。在上課的一開始,教會就可以直接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說有關親情的內容,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what about your family ?”,“what things that you do always with your family?”在根據學生的回答接著提問“how do you feel about this?”接著就可以引入課堂的教學。

三、結語

總之,初中英語課堂的導入不僅需要遵循以激發學生興趣、以學生為主體并且采用多樣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原則,同時還應該積極采用多媒體式、演講式、故事體、提問式和游戲式的導入方法。當然,上文給出的僅僅是代表我個人的意見和看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有更多的方法去等著教研人士探究發現。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發展,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找到最適合的導入方式。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 能源 緊湊型城市 生態城市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77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ree main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puts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act city,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gathering population control the size of the City;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large, medium and small city; from the industrial city to eco city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energy; compact city; eco city

城市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產業、資本和市場集中的過程。從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看,城鎮化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反映。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時期,然而能源緊缺和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處理好城鎮化建設與能源、環境的關系是我國城鎮化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

1 審視我國的城鎮化道路

1.1 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三個主要階段

改革開放前受計劃經濟和城鄉分割的戶籍制的制約,我國城鎮化發展緩慢,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且與我國的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不同步。1949-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由10%左右僅增長到17.9%,年均增速不足0.3%。①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1979-1992年城鎮化率從18.96%提高到27.46%,提高了8.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約0.68個百分點。一大批新興城市迅速崛起,城市總數由216座增加到517座。②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明顯提速,主要表現為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擺脫土地的束縛向城市和城鎮流動,城市空間不斷擴張,城市人口不斷增長,逐漸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然而,粗放的土地開發模式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能源緊缺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電荒”“氣荒”“油荒”相繼出現;交通擁堵、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等城市病頻現;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不合理、配套設施不完善、城鎮化質量普遍不高。這種以能源和資源掠奪式開采、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1.2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鎮化搞成了房地產化,大拆大建造成能源浪費嚴重。全國各地盲目造城的沖動很強,城鎮化是以投資驅動和“房地產化”為主,缺乏產業支撐,超前規劃各種工業園區、開發區和新城,盲目追求空間的城鎮化率,造成很多“空城”,這是一種功利性的城鎮化。近幾年各種各樣的造城運動在中國的大、中、小城市加速蔓延。國家發改委課題組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平均每處要建4.6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1.5個新城新區,規劃新城數量約190個。③持續高速的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的鋼鐵業及建材的大量消耗,這是我國近年來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建筑物如此大拆大建造成的能源浪費令人心痛,尤其對我國這樣一個能源匱乏大國而言。

(2)農民工游離在城市農村之間,龐大的流動人口加大了運輸能耗。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幾億農民走出土地,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主力軍,他們雖然居住在城市地區,但其中大多數沒有城市戶籍和待遇,仍然是徘徊在城市邊緣的農村人口,沒能成為真正意義的市民。農民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流動、在各大城市間流動,不穩定性很大,成為游離于城市之外的“候鳥”,每年春節全國范圍的大遷徙就是一個寫照,為此需要修建大量的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生產修建鐵路、公路的建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支撐如此龐大的交通運輸同樣需要大量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而平時這些鐵路、公路的閑置率、空駛率很高,無形中造成巨大浪費。

(3)能源短缺和城市污染并存,城市病多l。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規模無序擴張,人口增長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能源、土地、水三大核心資源的“瓶頸效應”日益凸顯,“大城市病”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能源環境問題尤其突出,各地頻現油荒、氣荒、電荒,我國石油對外依賴程度已超過了50%的安全上限,這已經威脅到我國的能源安全;環境惡化,霧霾天氣增多、范圍也在擴大;樓越蓋越多、越蓋越高,路越修越寬、越修越密,地下水被過度開發甚至被污染,地下水循環系統遭到破壞,大量植被被柏油馬路替代,生態環境遭破壞。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正受到威脅,而大城市交通擁擠、住房短缺現象嚴重;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城市的快速擴張導致城市垃圾迅速增加,很多大城市被垃圾包圍;城市配套設施普遍不完善,比如排水設施不足,一下大雨城市就一片。歐美國家城市化200年才出現的“城市病”,在我國城鎮化僅30年就集中爆發了。

(4)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大小城市發展不均衡,能源遠距離運輸。目前我國超大城市模過大,中西部的城鎮化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大城市、特大城市邊界不斷擴大,“攤大餅”式發展。一些城市沿襲先建設后規劃、先規模后效益的發展途徑,盲目追求高、大、亮等面子工程,城市擴張速度不斷加快,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而這些人又帶來新的住房、交通短缺問題,又要建新住宅區、修新路,如此循環,“餅”越攤越大。倉促上馬帶來了城市空間利用效率偏低問題、交通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及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更造成了能源緊缺加劇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而我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多在東部能源資源缺乏地區,于是形成了西煤東運,西氣東輸的局面,遠途運輸加大了損耗,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由于經濟實力較弱發展遲緩,小城鎮人口比重不升反降。

2 新型城鎮化道路:治療“城市病”的良方

據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司長江冰介紹,近幾年發展情況顯示,城鎮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推動能源消費8000萬噸標準煤。④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主持編寫的《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稱,近十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率每年大約提高1個百分點,據此速度發展,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屆時,將拉動全國8億噸標準煤能源消費,相當于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個國家能源消費之和。中國是人均能源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如果不能探索出一條開發新能源、新技術的低能耗、低碳的綠色城鎮化道路,那么中國資源將無法承受中國城市化之重,過去粗獷的城鎮化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2.1 建設緊湊型城市,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中國目前的城鎮人均建筑面積為31.6平方米,美國人均面積為61.8平方米,德國和日本人均面積分別為42.9平方米和36.6平方米,如果中國走美國式的城市分散發展道路,就算把耕地都拿來修路、停車還不夠,由此被耗用的汽油將遠遠超出地球石油供應總量。⑤我國有13億人要吃飯,我國要想確保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被突破,唯一辦法就是城市空間密度要緊湊,達到每平方公里1萬人。⑥因此,中國絕對不能走美國式的城市分散發展道路,只能采取歐洲日本的緊湊式住房消費模式,走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現在無論是老百姓還是政府普遍存在一個錯誤的消費觀念,認為改善生活就要擴大居住面積。根據中國國情,人均居住面積絕不是越大越好,各類公共建筑、商業建筑絕不是越多越好。我國要建設緊湊型城鎮,推進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細化城市布局,增加土地混合利用,建設具有復合功能的新城。

我國農村居住分散,房屋保暖不好,用能設施五花八門,能源轉換效率低,能源浪費嚴重。現在農村人均能源消費低于城市人口是建立在農村生活水平低下的基礎上的,農民一旦達到或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能耗必然超過后者。建設緊湊型城市提高城市化率將有效破解農村能源效率低的問題,促進能源、土地等資源節約,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人口集中居住,公攤下來人均能源消耗會大大降低,以規模化的方式促進節能減耗。

2.2 由盲目造城向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以產業發展聚集人口轉變

“鬼城”、“空城”若不抑制將加劇我國的能源緊缺和環境持續惡化的狀況,樓群和基礎設施都是鋼筋混凝土的澆筑,一旦盲目建成,后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很難糾正。沒有堅實產業化支撐的城鎮化,沒有與城鎮化相適應的就業機會,即使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將農民工留在城市,也可能會因失業形成城市中的貧民窟。我國要吸取拉美國家城鎮化超前于產業化,造成城市貧民窟現象的教訓。城鎮化建設不能與產業發展割裂,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不可能成功。

城鎮化與產業化密不可分,在推進城鎮化、產業化的進程中,能源消費總量注定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污染物排放也將升高,因此要積極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以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低碳經濟,根據我國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引導產業在不同規模城市間合理布局,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發展形態。

2.3 從工業化城市向生態化城市轉型

城市的三個基本功能是經濟繁榮發展、社會文明進步、宜居,生態化城市是實現城市的這三個功能協調發展,不能因為發展經濟的功能而忽視另外兩個功能。生態化城市是以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為發展模式的城市。生態化城市的重要標志是實現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充分開發和有機替代,通過城市綜合能源規劃,實現多種能源形式統籌優化,讓新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嵌入到城市發展中;實現以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并實現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是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注釋

①② 相偉.中國城鎮化的難點與對策.中國投資,2012.3.

③ 旱地拔蔥建起“睡城”“鬼城”.西安晚報,2014-02-28.

④ 結構變局啟動萬億市場 清潔能源發展或超預期.和訊新聞網,2013-03-13.

⑤ 李偉.中國未來能源發展戰略探析.人民日報,2014-02-25.

⑥ 特大城市膨脹引擔憂 冀守住城鎮化發展底線.大公網,2014-02-23.

參考文獻

[1] 陳浩,郭力.雙轉移趨勢與城鎮化模式轉型.城市問題,2012(2).

第8篇

關鍵詞:幾何角度 切削力 切削熱 耐用度

車刀的幾何角度表示了車刀切削部分各幾何要素之間,或它們與參考平面之間構成的兩面角或線、面之間的夾角。它們分別決定著車刀的切削刃和各刀面的空間位置。科學合理地選擇車刀的幾何角度,有利于改善加工條件,提高工件加工質量,延長刀具與設備的使用壽命。本文從車刀幾何角度對切削力、切削熱和刀具耐用度影響等角度,分析車刀幾何角度選擇的一般原則。

一、車刀的六個幾何角度及含義

刀具的切削性能、鋒利程度、強度、排屑等主要是由刀具的幾何角度決定的。車刀的幾何角度中前角、后角、主偏角和刃傾角是主切削刃上四個最基本的角度。

二、車刀幾何角度對切削力的影響

在金屬切削時,刀具切入工件,將多余材料從工件上切除會產生強烈的力的作用,這些力統稱為切削力。切削力主要來源于被加工材料在發生彈性和塑性變形時的抗力、刀具與切屑及工件表面之間的摩擦力。根據切削力產生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可將切削力分解成三個相互垂直方向的分力。它們分別是:主切削力F ,進給抗力F 和切深抗力F ;其中,F 是切削總力F 沿主運動切向分解而得;F 也叫軸向力,它是F 沿工件軸向的分力;F 也叫徑向力,它是F 沿著工件徑向的分力,當機床或工藝系統剛度不足時,易引起振動。

(一)前角對切削力的影響

前角增大,刀尖鋒利,金屬塑性變形減小,沿前刀面的摩擦力減小,因此切削力減小。

前角的增大,對切削分力F 、F 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當主偏角K 較大時,對F 的影響較明顯,而當主偏角K 較小時,則對F 的降低幅度更大些。

(二)主偏角對切削力的影響

主偏角的改變,會改變各切削分力間的比例,從而改變了各分力的大小。實踐證明,主偏角對主切削力的影響較小,對進刀抗力F 和走刀抗力F 的影響較大;根據切削力分解公式:F =F cosK ;Fx=F sinK 分析,主偏角減小,則軸向力增大,徑向力減小;主偏角增大,使F 減小,F 增大,這有利于減輕工件的變形和系統的振動。(往往采用較大主偏角的車刀切削細長軸類零件,來減小徑向分力F ,就是這個道理)

但當工藝系統剛性較差時,主偏角減小,軸向力增大,易引起振動,因此,在選擇主偏角時也要考慮此問題。

(三)刃傾角λ 對切削力的影響

刃傾角λ 對主切削力F 影響較小,但對進給抗力F 和切深抗力F 的影響較大。當λ 減小時,使刀具受到的正壓力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而改變了切削合力F 及其分力F 的作用方向,使F 增大,F 減小。由此可見,從切削力角度分析,切削時不宜選用過大的負刃傾角,否則會增大F 的作用而產生振動,從而影響加工質量。

三、車刀幾何角度對切削熱的影響

車削過程所消耗的能量,除了極少部分用以形成新表面外,絕大部分都轉換為熱能,以切削熱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工藝系統的溫度升高。分析可知,車削時熱量主要來源于切屑的變形功和前、后刀面的摩擦功。這些熱量產生后又將通過切屑、工件、刀具和周圍介質傳出,使產熱與散熱達到動態平衡狀態。影響切削熱與切削溫度的因素很多,這里分析車刀幾何角度對其產生的影響。

(一)前角對切削溫度的影響

前角增大,使切削力下降,切屑的變形和工藝系統的摩擦減輕,使產生的切削熱減少,從而降低了切削溫度。事實上,切削溫度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工藝系統產生熱量的多少,還受工藝系統散熱條件的影響。

(二)主偏角對切削溫度的影響

減小主偏角時,使切削寬度增大,切削厚度減小,切削變形和摩擦減輕,同時,切削寬度增大后,散熱條件改善,又有利于降低切削溫度。因此,當工藝系統剛性足夠時,采用小的主偏角切削,是降低切削溫度、提高刀具的耐用度的一個重要措施,尤其是切削難加工材料時效果更顯著。

四、車刀幾何角度對刀具耐用度的影響

刀具的耐用度就是用來衡量刀具連續切削時間長短的參量,是指刀具從開始使用至達到磨損限度為止所用的連續的切削時間,它是衡量刀具切削性能的重要指標。由于刀具幾何角度對耐用度的影響較大,合理選擇刀具幾何角度,可以大幅度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一)前角對刀具耐用度的影響

適當增大前角,有利于減少切削力,降低切削溫度,使刀具的耐用度提高。但是,如果前角增大到一定值以后,會使刀刃強度下降,散熱條件逐漸變差,而且刀刃易于產生破損,耐用度反而會下降。

(二)主偏角對刀具耐用度的影響

適當減小主偏角,能降低摩擦,提高刀具強度,改善散熱條件,使刀具耐用度升高。當然,隨著主偏角和副偏角的減小,會使系統的切深抗力F 增大,當系統剛性不足時,會引起振動而影響加工質量。

五、車刀幾何角度的選擇原則

車刀的幾何角度對車刀的切削性能有很重要的影響,科學合理的選擇車刀的幾何角度,應以保證加工質量,滿足刀具的耐用度,提高生產率為目的。(粗加工、半精加工時,應提高生產率和滿足刀具的耐用度;精加工時應保證加工的質量)同時,還應考慮車刀幾何角度對切削過程中的切削力、切削熱和刀具耐用度的影響,合理選擇車刀的幾何角度。

(一)車刀前角選擇原則

前角主要影響切削過程中的變形和摩擦、刀具強度,改變散熱條件,影響刀具的耐用度。選擇前角時,應該綜合考慮材料和加工工藝的要求。1. 在刀具強度允許的條件下,盡量選用大前角。2. 被加工的材料導熱系數低,應該選擇小前角車刀,以改善散熱效果,提高車刀的耐用度。3. 在加工高強度材料時,為了防止車刀的破損,常采用負前角,以提高車刀的使用壽命。

(二)車刀后角的選擇原則

后角主要影響切削時的摩擦和刀具強度。1. 當工件材料的強度、硬度較高時,宜取較小后角,以提高刀具強度;2. 當工藝系統剛性較差時,應適當減小后角,防止系統產生振動;3. 當加工精度要求較高時,應采用小后角。

(三)主偏角的選擇原則

主偏角主要影響刀具強度、耐用度和工藝系統加工穩定性。1. 在工藝系統剛性不足時,常取較大主偏角,以減小切削力。2. 在加工高強度、高硬度材料時,取較小主偏角以提高刀具的耐用度。3. 副偏角影響工件的表面質量和刀具強度,在系統不易產生振動和摩擦的條件下,應選擇較小的副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