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軍醫職業素養的戰救課程思政探討

軍醫職業素養的戰救課程思政探討

發布時間:2022-10-12 15:44:2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軍醫職業素養的戰救課程思政探討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軍醫職業素養的戰救課程思政探討

摘要:軍事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是當前擺在專業課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的課題,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課程思政需要從本專業角度出發理解其真實內涵才能引起足夠重視,并通過綜合考慮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的結合方式、講解手段和方法、考核與激勵機制,才能獲得可持續的好的教育效果。實施戰救課程思政,需要從提升教員自身政治素養出發,提煉課程思政元素并找準切入點,優選思政方法,從而達到好的課程思政效果。

關鍵詞:軍醫職業素養;戰救;課程思政

軍醫作為醫學從業人員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只有擁有了過硬的政治素養,在戰時或平時才能看得到、摸得清、守得住初心,才能夠正確認識戰爭的性質,從而增強戰場救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同并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而政治素養的提高不能只放在思政課程上或者單純的政治學習中,專業課程也應該發揮其育人的職能,為提高學員的政治素養做貢獻[1-2]。下面將以戰救課程為例,從中觀角度出發嘗試梳理本課程的思政要點和方法。

1戰救課程思政的意義

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明確地表述了醫生的定位和角色,醫者首先應“醫術精通”,并能“誠心救人”,兼具“大醫之體”,還應遵守“為醫之法”。“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書中多處強調一個好的醫者,除技術精湛之外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品德修養[3]。即使到了今天,這個定義依然是準確的,也是與現行教育理念相契合的。結合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的“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意見,本文認為戰救技能訓練是軍醫重要的專業課程,應發揮其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如果一個人僅從專業課中獲得了較高的專業技能,但在品德上缺失,不僅是育人的失敗,還可能釀成大禍。正如《易經》所言“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對于軍醫而言,更是如此,戰爭一旦發生,戰救工作就是生死相托的大事,既是對技術的考核,更是對德行的考驗。每位戰救課程授課教師都應樹立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觀點,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如果說軍醫是軍醫大學培養的目標人才,那么戰救就是其區別于普通醫者的特質,也是其在軍隊中的核心定位。軍校學員除了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求具備極高的政治素養,做到絕對忠誠、絕對純潔和絕對可靠。戰救技能訓練作為軍醫必學的專業課,是直接負責教授戰場救護技能的,對于軍醫來說,也是將醫學直接與未來職業相銜接的課程,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軍校學員和大多數大學生一樣,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在逐步形成或完善中,這個時候很容易被各種錯誤信息誤導,尤其是生活在當今這個互聯網和自媒體極其發達的時代,加之軍校學員社會實踐經驗不足,相對普通大學學生更容易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因而加強思想政治堡壘的建設是保護“小苗”長成“參天大樹”的基本需求。而且,醫生的品德修養包含了政治修養、價值取向、理想信念等,這些元素除了思想政治課的傳授講解,在專業課程授課過程中更應有所體現,因為這些與職業相關的專業課程更容易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使政治理論具體而不空洞。如果僅僅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就遠遠達不到育人的效果,更培養不出未來部隊和戰爭需要的人才[4]。因此,在戰救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可使戰救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在產生協同效應的同時,還能達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2戰救課程思政誤區

2.1課程思政的認知誤區

盡管課程思政是目前教育領域的熱詞,但作為教育的雙方,教員和學員均存在認知誤區。一方面,一些教員在課程思政這個問題上存在認知偏差,認為專業課教員的任務就是做好專業基礎知識的講解即可,不應涉及其他。而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由專業的政治教員來講授,或者由政治機關工作人員和學員隊干部來完成。從育人的角度來講,如果專業課程只教授專業知識也違背了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違背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一論點。把思政作為育人的重要手段,是對專業課程教學思政的明確要求。另一方面,醫學課程由于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學員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加之沒有意識到思政的重要性,主觀上“重專業輕思政”,不利于學員的全面發展[5-6]。

2.2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課程

思政與思政課程兩者是有極大差別的。課程思政以課程為依托,同時承載了課程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課程和思政。而思政課程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的課程,目的只是思政。然而,一些專業課教員由于沒有很好地掌握課程思政的真正內涵,將專業課程思政講成了思政課程。一些教員不是把思政的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專業課程中,而是在專業課中或課后生硬地插入思政教育內容[7]。這種在內容上生搬硬套,在形式上不懂變通的情況,使學員不但不能理解思政的真正意義,反倒容易生出反感情緒,完全達不到思政的效果。

2.3專業課教員課程思政能力不足

無論是專業內容還是思政內容,其教育的原理是一樣的,也就是“輸入”和“輸出”的過程。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是“輸入”,而授課是“輸出”。要講好一堂課,你所“輸入”的內容應該是“輸出”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由于醫學專業性強,知識更新很快,醫學專業課教員往往在專業課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味埋頭搞研究、做學術,忽略了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或者對政治理論學習流于形式,沒有深入領會,更沒有將政治理論運用于專業課實踐的思考和實操。教員自身政治素養不高,沒有成倍“輸入”的經歷,如何給學員“輸出”呢?因而,在授課時無法準確提煉思政元素并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深入領會思政要點。另外,一些教員由于在課程思政上下的功夫不夠,課堂采用思政形式單一,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的效果[8]。

3戰救課程思政方法

3.1以史為鑒,強化“輸入”,提高軍醫職業素養

戰救工作起源并發展于戰爭,有人說戰救技能是為數不多的伴隨戰爭發展的學科,因而講解戰救從研究戰爭開始是符合邏輯的。如可以借助學習解放戰爭史來了解戰救,既是經驗的總結,又是一次利用馬克思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戰演習。以戰救課程為例,教員在精讀《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史資料選編·解放戰爭時期》中與醫療衛生和戰救相關的資料,提煉出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軍醫職業狀況。在授課中加入這些歷史信息,可以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了解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醫職業狀況,以增強自身的職業榮譽感和使命感。解放戰爭時期由于衛生人員本就不足,加上戰爭減員,醫療人員及衛生干部嚴重缺乏,因而一名軍醫平均同時要治療100名以上傷病員,一名護士最多時要同時照顧30多名傷員。如在一次慘烈的戰斗中,一名軍醫甚至要承擔治療200多名傷病員的責任,這個數據放在今天是難以想象的工作量。同時,大多數衛生人員的醫護技術水平不高,因為這部分人員通常是經由短期培訓出來的人員,來不及接受系統的醫學教育。而生命至上,一切為了傷病員”的信念使他們一邊救治傷員,在實踐中摸索學習,一邊學習專業知識,用于指導實踐。在時間有限和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從沒因此放棄提升自己的技術,反而越戰越勇。這些精神放到今天依然是值得學習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我軍的衛生人員秉承“一切為了前線”的思想,在缺醫少藥、條件極其艱苦、衛生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夜以繼日、奮不顧身救治了130多萬傷病員[9]。這種為了理想信念敢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也正是人民軍隊軍醫應該具備的素質。

3.2結合當前熱點問題,提高軍醫職業素養

眾所周知,醫生素養主要包括精湛的技術、崇高的品德修養、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恰到好處的人文關懷,概括起來就是醫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相結合。《大醫精誠》用“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這句話表述“誠心救人”,屬于品德修養范疇。“誠心救人”涉及“要救”和“能救”兩個層次,涵蓋人文素養和醫學素養兩個方面[10]。而軍醫素養則在醫學人文素養的基礎上加入軍事素養,合起來就是軍醫職業素養,相對有其特殊性,也有更高的要求。軍醫職業素養注定要面對更多關于軍事醫學的內容,例如戰爭中的道德、倫理與法規困惑,未來戰爭引發的新的社會學和經濟學問題以及智能化戰爭的倫理問題等,這些問題會在未來戰爭中逐漸顯現,需要我們預先有所準備。當代大學生成長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對國家的變化感受深刻,加之思想更加開放,無法接受嚴肅刻板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從學員思維出發,以專業課程內容視角結合當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課程思政。以軍醫戰救課程為例,當前最大的事情當屬疫情這一特殊事件,恰恰和醫生密切相關,這對學員的思想和心理影響都是巨大的。同時戰救技能在平時又用于各類突發災害事故等,因此,疫情這個突發事件是戰救課程思政很好的突破口,要抓好疫情這個有利契機[11-12]。例如在戰救課程講到感染這個章節的時候,穿插提問“對于疫情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回顧疫情發生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并且將“我”放入這個環境中去深思自身的真實感悟,這種方式悟出的道理或許比直接給他們灌輸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效果好,且達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可以結合疫情防控中那些醫護人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主動請戰,對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貢獻的英雄事跡進行教育,將獲得比講解更好的效果[13]。這些能增強學員作為未來醫生的職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激發學員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通過疫情發生后的醫學科學家表現的科研攻關、專業引領精神,激勵學員以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去看待疫情和疫情后的工作,引導學員在疫情和戰救中明確自己的使命,找準自己的定位。

3.3用好互聯網等課程思政教育平臺巧做“輸出”,提高軍醫職業素養

要使專業課程達到很好的課程思政效果,除了考慮思政元素的恰當提取及與專業課程的無縫銜接,還必須考慮其呈現的方式。現代社會各種新技術和新方法被應用于生活中,學員獲得信息的來源也日益多樣化,因此將課程思政內容通過什么樣合適的形式呈現出來具有更好的效果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互聯網、自媒體等是當代學員喜歡的交流平臺,根據學員接收信息的偏好方式選取課程思政內容的切入點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14]。以戰救課程為例,可在每個救治內容中以一個貼切的戰爭故事為載體,將專業內容載入其中的同時注意載入與內容相關的思政內容,以文字、聲音或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從而提升學員的接受程度。

3.4以考核和激勵機制增強課程思政成效,提高軍醫職業素養

學員的課程思政考核是對教員課程思政成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戰救課程的成績通常由形成性考核和課終考核兩部分構成,課終成績無法對思政內容進行考核,因此將思政考核納入形成性考核中是可行且必要的[15-16]。例如戰救形成性考核中會設置一些開放的討論問題,如“怎樣才算是有價值的人生”,論證這些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用正確的方式和方法認識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實踐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過程,也是引導學員在思考中堅定理想信念的過程。另外,把課程思政的效果考核放在以班組作戰的團體實踐考核中也是有益的嘗試。這種團體實踐考核比較貼近實戰,且將戰救技術操作放入戰術環境中去考核會涉及戰場中很多倫理問題,是對課程思政最直接有效的考核。同時,實時加入激勵機制是課程思政的興奮劑,能夠讓課程思政煥發新的生機[16]。

3.5定目標、高站位,加強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化建設

要系統、深刻把握課程思政的精髓要義和科學方法,扎實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以往課程思政由于站位不高導致教師的思政教學點不成體系,無法獲取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效果[17]。因此,必須進行專業層面的探索與實踐,完善體系化設計才能獲得較好的課程思政效果。以戰救課程為例,教研室結合前期教員從課程層面出發所做的一些有益的課程思政探索,制定了本專業的體系化設計(見圖1)。作為軍醫大學,結合軍醫德育素養和新時代革命軍人的要求,提出以“科學思維方法、家國情懷、軍醫職業價值觀”為核心構建戰救課程思政體系。結合本專業特點,根據體系化建設要求,我們構建了從課標、教材、教案、課程實施標準到授課和考核評估等全方位覆蓋各個環節的課程思政的體系化實踐平臺。前期讓教員結合實際情況通過1~2個周期的備課,來總結和反思課程思政實施要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后期預備采取多項計劃強化課程思政成果,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培育計劃、專業課程思政試點計劃、協同育人團隊計劃等。選取有代表性的授課教員做示范、講經驗,其他教員談心得體會。同時將前期的研究成果匯集成文字材料進行總結提升。最后通過評比或者匯報的形式展示課程思政成果,全方位搭建體系化的課程思政實踐平臺。

作者:周小林 杜文瓊 宗兆文 蔣仁慶 鐘鑫 賈益君 單位:陸軍軍醫大學陸軍衛勤訓練基地戰救技能訓練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