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安全手工的活態傳承與反思

安全手工的活態傳承與反思

發布時間:2022-11-17 09:23:0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安全手工的活態傳承與反思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安全手工的活態傳承與反思

獨特的川西地域條件與特殊的歷史社會環境共同孕育了雅安全手工軟包皮拖鞋制作技藝,它集濃厚的川蜀人文氣息和川西藝術魅力于一身,是川西地區制革歷史與鞋履文化的綜合體現。新中國成立后,川蜀地區傳統制鞋技術受到現代制鞋技術的沖擊,雅安全手工軟包皮拖鞋逐漸走向消亡,為了解雅安全手工軟包皮拖鞋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引起業界對地域性“傳統鞋履”發展方式的探討,本研究相關人員于2022年6月赴雅安市蘆山縣進行考察。

1雅安全手工軟包皮拖鞋

1.1發展歷史

四川盆地除少數高山地區外,整體氣候濕潤悶熱,雨熱同季,雅安全手工軟包皮拖鞋既柔軟舒適又透氣方便,適宜川蜀地區的人民日常穿著。雅安全手工軟包皮拖鞋制作技藝是四川省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軟包皮拖鞋”),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是雅安當地社會經濟、歷史文化、思想觀念、民族審美等方面發展變遷的綜合體現。1939年為抗戰軍興,軟包皮拖鞋技藝第二代傳承人蘇紅應招入廠,將家傳的全手工、軟包裹等核心技藝帶入工廠,為推動川藏地區貿易與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1]。如今,由于疫情下軟包皮拖鞋制作周期較長難度大,目前僅有幾雙成品在金步鞋文化博物館作為藏品進行陳列展示,市面上少有見到。

1.2工藝制作流程

軟包皮拖鞋以全手工和軟包裹為技術核心點,以川藏地區出產的牛皮羊皮及少量馬皮為制鞋原材料;以傳統巴蜀題材為裝飾圖案,如熊貓食竹、變臉等;受羌、藏、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影響,造型風格多樣,常以刺繡、繪畫、編織等方式為裝飾手法。軟包皮拖鞋的制作工藝復雜,要經歷選料、裁料、清幫、折邊、鑲接、美化、翻點子、內膽制作、底子制作、幫底縫合、裝內膽、鞋底縫合等12道大工序、82個小步驟,最后烘烤成型[1]。因其具有唯一性、復雜性和藝術性,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華鞋文化歷史傳承的載體之一。

2軟包皮拖鞋的發展環境

2.1政策導向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于今后非遺保護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工作原則、主要目標,為非遺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雅安市政府對軟包皮拖鞋的保護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軟包皮拖鞋技藝完成了區、市、省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1]。2014年,皮軟包拖鞋產業化項目作為新產業集群中的代表被雅安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列為“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工業項目”,解決了蘆山地區兩百余名技術工人的就業問題,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助力人民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和影響[1]。

2.2保護與傳承的現狀

目前軟包皮拖鞋的相關研究較少,僅有《雅安皮拖鞋技藝研究》調查研究并記載其歷史起源和基本發展脈絡,探討了軟包皮拖鞋的基本特點與多重價值,從專門史的研究角度,收集照片和數據。在軟包皮拖鞋技藝傳承人的認定管理方面,孫澤慧(1969-2020),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雅安全手工軟包皮拖鞋”代表性傳承人,在國內外各大賽事中屢獲大獎,得到了皮革行業及社會、市場的極大肯定和認可,榮獲中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在軟包皮拖鞋技藝整體保護方面,雅安政府借助《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產業重建專項規劃》等政府政策優勢和資金扶持,在蘆山縣建立相關產業園區,開始探索一條適合該技藝傳承與發展共進的產業化道路。軟包皮拖鞋傳播及普及方面,雅安市雨城區文化館幫助孫澤慧團隊創辦了西南地區第一家以皮履革靴為主題的博物館———金園鞋文化博覽館,館藏大量傳統鞋履外還收藏了軟包皮拖鞋、制鞋工具實物與文字資料,為我國鞋履文化傳承提供了實物支撐。

3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傳承人才不足

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主要有群體傳承、家族傳承、社會傳承等三種傳承方式。在考察中發現軟包皮拖鞋技藝傳承為群體傳承和社會傳承共同組成,群體傳承和社會傳承前期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孫澤慧去世后,軟包皮拖鞋技藝目前現存一位市級傳承人,每年相關固定補助金僅2000元。其余技藝傳習人員未獲得任何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的情況下生存狀況堪憂,傳承人員大量流失。

3.2內外源創新不足

軟包皮拖鞋技藝的傳習隊伍主要由蘆山地區農村婦女組成,未接受過專業的鞋履設計培訓,創新工作基本由代表性傳承人孫澤慧完成。孫澤慧的去世對軟包皮拖鞋創新發展方面是毀滅性打擊,軟包皮拖鞋技藝面臨無人教學傳承,無人創新發展的地步,同質化現象嚴重,內源創新力嚴重不足。軟包皮拖鞋生產企業目前以家族經營管理模式為主,技藝傳承人作為參與主體,無經營經驗,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該主體擁有的大多是著作權、專利等無形資產,管理模式陳舊,產業外源創新不足,該技藝在產業化進程中受到明顯制約。

3.3審美變化帶來的文化不自信

改革開放后國外大量鞋款涌入中國市場,國人的美學觀念逐漸趨于國家化和現代化,市場在崇拜、模仿甚至山寨外國鞋款的時候,沒有發掘自身的文化優勢。對于很多傳統鞋履款式,消費者不敢穿著,企業不敢生產,設計師不敢應用和創新,文化不自信心理讓很多優秀的地域文化成為燈下黑。圖1中展示的軟包皮拖鞋尖頭折邊造型和裸后跟造型已經在市場中消失,圓頭半包款式成為當前軟包皮拖鞋造型基礎,簡單的素面、花朵、熊貓成為主要裝飾圖案。失去造型、裝飾辨識度的軟包皮拖鞋在川渝人民的生活中逐漸被其他拖鞋取代。

3.4協同互動脫節

非遺技藝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不是單方面的責任,每一個參與者都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傳承人作為非遺技藝的代表性主體,是傳承技藝技法的核心。目前,軟包皮拖鞋代表性傳承人只剩一位,疫情當下企業停工,傳習人才流失嚴重。專家學者對軟包皮拖鞋非遺技藝關注度較低,相關數據記載和研究較少,軟包皮拖鞋行業人才基礎仍待完善。地方企業是讓非遺技藝回歸群眾生活的實踐者,承擔著促進脫貧致富、災后重建和“非遺”傳承保護三個方面的社會責任[2]。設計師作為鞋款創新的重要力量,是時尚潮流的創造者,地方企業現合作的設計師除了非遺傳承人以外多為中老年設計師,時尚敏銳度不足。消費者作為產品實際使用者,意見建議不能與企業或設計師直接反饋,消費者作為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被生產者忽視。受財政壓力影響,雅安地方政府對軟包皮拖鞋的后續關注度和支持力不足,地方企業缺乏政策性指導和監管,企業資金流維持困難。博物館作為非遺文化的展示窗口和宣傳角色,在軟包皮拖鞋文化產業的宣傳推廣中缺乏對新媒體的運用。

4傳承與發展策略的思考

對軟包皮拖鞋的傳承保護應當是在軟包皮拖鞋產生和發展的環境中進行的,更是“活”在群眾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傳承和保護,面對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和現實困境,怎樣讓軟包皮拖鞋“活得久”和“活得好”,實現其活態傳承與發展值得我們進行反思與探索。

4.1重視培養傳習人才的數量與質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以人為載體進行技術傳承與文化傳播,“非遺”保護工作的核心是對非遺傳習人員的保護[3]。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建立和完善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管理、協調的長效工作機制,長期跟蹤傳承人的傳承動態,積極引導中小學、博物館、地方高校等開展軟包皮拖鞋傳承保護相關課程,拓寬傳習途徑,讓軟包皮拖鞋“活得久”。另一方面,地方企業革新經營管理方式,制定流程規范和質檢標準,生產高質量產品。以“企業+家庭工坊”模式進行生產經營,將軟包皮拖鞋的生產制作融入當地群眾生活中,兩種方式并進為其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讓軟包皮拖鞋“活得好”。

4.2挖掘特色文化,在傳統中創新

四川作為多民族聚居大省,多彩的地域文化是軟包皮拖鞋的創新寶庫,當前軟包皮拖鞋的創新工作基本上圍繞著鞋面圖案和裝飾手法,未涉及鞋楦、鞋履造型、原材料等方面探索創新,同質化現象嚴重。要想打破這一現狀,設計師和企業應當以現代審美和需求為基礎,傳承技藝同時挖掘四川特色文化和民族元素,擴寬設計裝飾題材和元素,在進行文化提取時除了常見的大熊貓文化、麻辣文化、四川戲劇文化外還有道教文化、金沙遺址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在鞋楦和造型上遵循傳統,讓尖頭翻折、裸后跟等款式重新散發光彩。原材料創新上,多使用印花皮革、壓印皮革等新型工藝皮革,為軟包皮拖鞋創新提供更多可能。

4.3建立有效“非遺”管理機制

建立“政府主導、主體受益、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有機結合的非遺管理機制[4],有利于長效性推進軟包皮拖鞋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創新。通過調研發現軟包皮拖鞋產業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和經營機制,地方企業管理和經營出現了交叉和牽制,創新效率較低。同時,政府未有后續政策性指導和監管,地方企業依靠自身融資困難。雅安政府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應加強多方角色間的溝通和協調,形成合力,科學有序地推進軟包皮拖鞋傳承保護與發展創新的各項工作,以此對軟包皮拖鞋文化進行立體、全面、綜合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創新。

4.4新媒體推廣宣傳,文旅融合

隨著西南地區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文旅融合成為四川發展文化產業、振興地區經濟的有效手段。雅安各級政府、地方企業、博物館等應當依托背后豐富旅游資源,運用新媒體豐富營銷手段,以視頻、圖文、文創產品等形式推廣軟包皮拖鞋體驗項目,如軟包皮拖鞋技藝紀錄片、軟包皮拖鞋制作體驗課程等,讓其不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展品。同時宣傳軟包皮拖鞋文化,舉辦軟包皮拖鞋文化節等大型線下推廣活動,讓軟包皮拖鞋可看、可聽、可穿、可玩,回歸群眾實際生活。

5結束語

軟包皮拖鞋生長發展于川渝地區,是川渝傳統鞋履的一個縮影,體現著川渝獨特的地域文化觀念、審美意識和精神風貌。目前,軟包皮拖鞋技藝技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工作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如傳承上的人才斷層,內源外源創新缺失,多方協同脫節等等,都是當前傳統鞋履要解決的問題。此外,多個角色間怎樣平衡好“守舊歷”與“創新規”的關系,做到軟包皮拖鞋的活態傳承和發展,讓傳統鞋履從博物館展品回歸群眾生活,從理論到實踐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作者:李科 顧任飛 雷昕怡 單位:溫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