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8 13:28:3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大學生工程素養提升的訓練課程思政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0前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針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提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教育部明確了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高校各類課程開展思想政治建設指明了方向。
1依托工程訓練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工程訓練作為參與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學生受益面最大的實踐必修課,是高等工科院校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創新精神的重要教學環節。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針對工程訓練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進行諸多探索和實踐,目的是培養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卓越工程師。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3],指明要建設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要培育具有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4]。大學生的工程素養和價值取向關系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做好各類課程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工作刻不容緩。當今社會,一名合格的工程師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還應有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和奉獻精神,因此,工程訓練教學過程不僅應注重工程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培養,還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很多高校針對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探索,但在工程訓練實踐領域卻未形成系統性研究范式。因此,武漢科技大學工程訓練中心針對工程訓練課程,開展基于大學生工程素養提升的課程思政教育研究很有必要。
2.1結合學校歷史弘揚鋼鐵精神和勞模精神
武漢科技大學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建的工藝學堂,后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1995年,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筑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歷經百余年的歷史積淀,學校將鋼鐵辦學特色貫穿發展始終,形成獨特的鋼鐵文化,其內涵是“堅韌不拔、勇承重載,崇實求精、表里如一”。《長征組歌?過雪山草地》中的“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贊揚了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不怕困難、戰勝困難的樂觀革命精神,謳歌了紅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和戰勝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踏入鋼廠后成長為中高層管理與技術干部,他們身上“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偉大勞模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前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的寵愛和保護中長大,衣食無憂生活不愁,鮮有吃苦的機會。一帆風順的讀書經歷、簡單純粹的校園生活讓他們從小遠離社會磨煉,因此缺乏頑強拼搏的堅強意志和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然而,很多學生畢業后會進入鋼鐵冶金或其他重工業行業,勞動條件艱苦,工作環境惡劣,工作強度大,在車間還需要穿戴特殊勞保用品,經歷安全文明生產、質量檢查驗收重重考驗。只有意志堅定、勇敢擔當,不怕艱苦、熱愛勞動,不斷追求進步、追求卓越,才能攻堅克難,從普通一線工人成長為行業佼佼者,擔當企業使命,履行社會責任。因此,有必要在大學期間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勇承重載,崇實求精、表里如一”的鋼鐵品質,培養他們成為熱愛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
2.2結合李四光事跡弘揚“李四光精神”
李四光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同時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為中國現代地質事業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1910年7月,李四光任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教習兼校辦工場場長。任職期間,李四光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尊重知識、崇尚科學,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和高技術人才。之后,李四光深深扎根我國地質界,專注于我國地球科學事業發展,先后指導發現大慶等我國東部一系列大油田,組織鈾等放射性礦產勘查,為摘掉我國“貧油”的帽子、發展“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5]。李四光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將“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他熱愛祖國、敬業奉獻、求索創新、精益求精、勇于質疑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近年來,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部分大學生為了畢業后找到好工作,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注重修身以提高綜合素養,缺乏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在應試教育的逼迫下,在電子媒體的沖擊下,一些學生對學習的意義迷惑不清,喪失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喪失質疑和探索的能力[6]。在工程訓練教學過程中,讓“李四光精神”和工程訓練課程有效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熱愛工程技術,敢于創新創造,勇于擔當奉獻,樂于追求極致,培養出具有“李四光精神”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
3工程訓練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
3.1師資隊伍建設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工程訓練課程教師絕大多數出身于校辦工廠,雖然工程經驗豐富,操作技能強,但教學理念和方法落后,教學過程缺乏工程文化滲透和工程素養引導。盡管部分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為了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引進很多青年教師,但他們大多出身理工科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敏感度方面先天不足。為了培養出符合社會價值需求的綜合型實踐人才,師資隊伍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明確教書育人根本任務組織工程訓練中心教師重溫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引導他們學習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文件,幫助他們認識高等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從而自發在工程訓練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訓一是定期開展思想政治專題學習活動,讓教師熟知黨的各項政策方針和路線,了解時事政治和國際形勢,提高教師理論修養和政治素養,堅定教師政治立場;二是組織座談會活動,實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和專業思想政治課教師進行交流,保證課程思政內容的正確性和實時性,提高工程訓練課程教師的思政水平。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討工程訓練課程具有實訓模塊多、時間短的特點,各模塊指導教師課程思政水平不同,通過集中教學研討和備課方式,深度挖掘各模塊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探討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的方式,形成各模塊系統性育人模式,增強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效果。
3.2課程育人環境建設
20世紀80年代,時任院長盧壽慈教授講:“培養學生就如同煉鋼,學生就像一塊礦石,只有通過不斷冶煉,反復鍛打,方能成鋼、成材。”生鐵在適合的環境中才能百煉成鋼,人也需要社會環境才能成才。因此,打造全方位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育人環境,才能讓課程思政從量變到質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針對鋼鐵精神和勞模精神,根據學校發展歷史,建設鋼鐵企業杰出校友紀念長廊,以圖片或墻板形式講述杰出校友的光輝事跡和個人貢獻,以及所在鋼鐵企業百年沉浮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著眼細微處,胸懷大格局,在歷史變遷和歲月沉淀中感悟自身使命和社會責任。邀請鋼鐵企業高級工程師走進班級,講述從風華正茂的學生到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的成長史,講述從默默無聞的普通工人成長為企業管理干部的奮斗史,講述百煉成鋼蛻變為敢擔當敢奉獻的鋼鐵人的英雄史,用身邊的故事感動學生、鼓舞學生,讓鋼鐵精神和勞動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針對“李四光精神”,在工程訓練中心網站開發專題欄目,講述李四光愛國敬業、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求真務實、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光輝事跡,書寫李四光在歷史變遷中的個人成長故事和對祖國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每年在全校范圍內選擇幾十名優秀學生成立李四光創新實驗班,進行創新實踐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李四光的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培養具有“李四光精神”的高質量、高層次新世紀工程技術人才,以點帶面,讓“李四光精神”輻射全校,最后走進社會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3.3教學模式研究
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工程訓練課程有很多模塊,每一個模塊學生都會遇到困難和挑戰,例如:鑄造模塊工作環境差,鉗工模塊勞動強度大,電工電子模塊要求嚴謹細致,車工模塊要求安全生產,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及鋼鐵企業的校友故事,讓學生深刻體會學校鋼鐵精神的內涵,明白勞動光榮勞動最美,不僅能引導學生認真完成工程訓練各模塊訓練,還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校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如數控模塊要求精益求精和創新創造,教師講授制造工藝知識和數控編程語言后,要求學生自主畫圖設計軸類零件,并用數控機床獨立加工出合格零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給學生講解李四光的光輝事跡,激勵學生在零件設計環節發揮想象力、創新精神,在數控編程環節勇于嘗試多種方法編程,并用實踐檢驗不同方法優劣,在數控加工環節反復實踐,提高零件加工質量,培養學生尊重知識、敢于質疑的科學素養以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教學打造線上思政平臺,精選《大國工匠》視頻、學校鋼鐵精神宣傳片、李四光事跡視頻等做成案例庫,讓學生課前自學,打破課堂教學時間和內容的限制,“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的鋼鐵精神、勞動精神、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的工程倫理與素養。在線下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線上思政案例展開教學,讓教學和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讓學生在訓練中得到思政環境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課后引導學生觀看完整的《大國工匠》視頻,并讓學生以“我最喜歡的大國工匠”為題,提交一份觀后感報告,作為考核成績的一部分。
4總結
當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已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增強課程育人效果,切實提升大學生工程倫理與素養,而不是為了思政而思政,形成多角度系統性課程思政育人模式,還有待研究。課程思政效果影響著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協力合作,不斷牢固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完善思政案例,才能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科學素養和奉獻精神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者:鄭翠 蔣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