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13 15:48:3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民間舞蹈教學研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民間舞蹈教學篇1
民間舞,泛指起源并發展于民間,受當地文化、風俗的影響,風格別具一格,主要是人民閑暇時自由創作的舞蹈。每一個國家,甚至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在民族文化上各不相同。由于表演人員在年齡上有所差異,生理特點各不相同,產生不同形式的表演風格。樸素自然、風格多樣、內容豐富,都是民間舞蹈的情懷。在民間舞蹈由來上,一直是宮廷舞和古典舞的創作因素。學習民間舞蹈不僅有助于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而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高校應對現有的民族舞蹈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讓各族文化得到傳承。因此,加強高校民間舞教學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源遠流長、民族眾多的東方文明古國,經過了深厚文化的積淀和無數歲月的洗禮,中國成為了一個民族文化悠長的國家。在五十六個民族逐漸融合、發展、交流下,共同譜寫了象征著民族文化精髓的舞蹈篇章。民間舞是廣大人民群眾表達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是各族人民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等影響下的產物。烘托著濃厚的民族精神與民族色彩,是各種祭祀活動、禮儀活動、民俗活動的傳承者,也是人民生活中和各種傳統文化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參與者,更是人們茶余飯后情感的表達者。各種各樣的形式和內容,各顯風采的音韻和風格,都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舞蹈來說,自身對人的塑造有著重要意義。舞蹈不但能夠改善人們的體型,而且也能培養人的精神。不中哪種舞蹈風格,都能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懷。特別是民間舞蹈,能使學生在學習舞蹈中了解各個民族的文化,在舞蹈學習中,他們自然而然地把文化與舞蹈結合在一起,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接受這個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民間舞蹈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展現出一個民族的風俗民情、民族文化、社會風俗等內容。作為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民間舞蹈教學工作具有現實性意義。
二、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進建議
現如今民間舞教學已經在我國許多高校普及,民間舞教學是傳揚民族文化的最佳手法,這也引起了很多高校的重視。同時,高校民間舞教學當中也存在著問題,需要一步步進行改善。針對以上我提出的問題,將給出一下建議,以便于高校民間舞教學能有所創新。
(一)豐富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理論學習
豐富教學內容的一個方式是多媒體教學,在民間舞蹈教學的同時,也應向高校生普及相關的民族文化,例如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甚至是地理環境等。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既能豐富學生們的舞蹈技能技巧,又能傳播民族文化,可謂一舉多得。我國高校的民間舞蹈教學應該從民間舞蹈文化的理論入手,把握民間舞蹈的動態形象特征,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準確表達民族舞蹈文化特征,描繪民間舞蹈生動的形象。這是民族舞蹈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弄清楚了這一點,就可以使民間舞蹈在高校得以全面發展。目前,多媒體教學在文化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育領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舞蹈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設備,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和感受某種民間舞蹈的風俗習慣和情感,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動作,有效防止教學方式的淡一些,豐富教學內容。此外,增加時間長度,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接觸并了解。其次,采風,這是美術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方式,通過舞蹈采風,可以給學生提供了解民族文化的機會。早期民族舞蹈的發掘和教材的編寫為教學提供了保障和基礎,老師在上課時教授的內容才是現在準確的教學過程,教學和教育是教師的職責,教學是指教學能力,教育則是指育人能力。普通高校則需要改進教學方法,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嘗試有效的融入科技和科學,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法,以及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一個更好的教學成果。豐富教學的內容的另一個方式就是創新教學的方法,激起學生對舞蹈的積極性。一方面,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向學生分配任務,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讓學生相互溝通交流。此外,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讓學生觀看民間舞蹈的視頻,讓學生體會民間舞蹈展現的吸引力,漸漸地汲取當中的精髓。當今信息技術發達,教師也能夠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來教學,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教學、網上教學等方法,提高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的興趣,帶動學生對學習民間舞蹈的主動性。在歸納整體的基礎上應用對比教學法。高原民族屬于農牧業文化類型,如苗族、傣族、彝族、藏族等。這些民族的舞姿都帶有順邊的特征,因為這里受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民族的審美特征也有影響,但他們順邊美的特征又各不相同。這些生活在高原的民族雖然具有相同的特點,但又有著不一樣的特性。這樣的對比教學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學起來輕松,還能達到方便記憶的效果,在對照中可以輕松地駕馭不同的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有利于學生對我國這種多民族國家的民間舞蹈做一個系統的了解。啟蒙式教學方法也經常出現在民間舞蹈教學之中。與對比教學法不一樣的是,它更善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國民間舞蹈中有一個特色不得不提那就是宗教,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當中的一個,東漢時期就已經傳播到了我國,在中國廣受歡迎。在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迎娶了唐朝時期的文成公主為妻,她繼承了中原的先進經濟和文化,其中還有佛教,并迅速在西藏發展。是文成公主將佛教帶入了西藏,同時啟發了西藏的人民,在如今我們常常能在藏族舞蹈中看到佛教里的特點。像這種啟蒙式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更好的整理所學知識,舉一反三,也可以大大提升我國普通高校民間舞蹈在教學方面的水準。新時期的中國民間舞蹈教學應更加面向全世界,提升與世界舞蹈的合作與交流,提高國際地位從中更突顯。季羨林曾經說過,文化一經形成,就立刻會成為“文化交流”。不單單出現在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中,并且還體現在民族和民族之間的溝通中。它還應包括與世界所有國家和民族的交流。我國擁有著56個民族成千上萬的民間舞蹈,風格多樣內容豐厚形式獨特,在世界舞蹈藝術當中別具一格。中國的56個民族民間舞千千萬,在世界舞蹈藝術之中非常獨特。對于現代高校的民間舞教學,應吸取優異的文化,引進國外的中國民間舞文化理論和研究成果。與此同時,本著謙虛和寬容的精神,我們應該去嚴謹地對待它的本質。引入國外優秀的舞蹈理論教學成果,不斷尋求文化交流,運用科學的方法和開闊的視野,使我國民間舞蹈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促進我國民間舞蹈的發展,確立我國民舞的學術地位以及國際地位。
(二)在舞蹈教學中德育教學
與舞蹈技能齊頭并進很多家長與老師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成績問題和技能有沒有掌握,特別是學習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很多老師的眼里只有掌握了專業技術才是最重要的。其實一流的舞者并不是只有掌握了舞蹈技能才行的,舞蹈是展現美、創作美的藝術。不僅僅只需要外在美,內在美也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具有良好的優良品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不斷更替變遷,唯有一直不變的就是我們的德育教學,德育教學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未來。學生在不斷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同時,也應該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取民族文化精髓。同時能將其充分的融入到作品中,展現民族文化的靈魂。時刻懷揣著對民族文化的敬畏心,做一個充滿愛心、熱愛生活、迎難而上、道德修養極高的舞者。舞蹈教師在德育教學中應該起到示范作用,教師的言談舉止往往能慢慢的從本質上影響著學生,包括品格、人生觀、世界觀和做人的標準等等。在管理學生的同時,教師的品德、對人的想法、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在不輕易之間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在德育教學當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課余時間可以開展民族文化宣傳的活動,普通高校可以開展德育教學相關的講座,真正做到舞蹈技能與德育教學工作兩手抓,讓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舞蹈老師在教授舞蹈技能的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整個學風變得更加淳樸。在高校中,組織開展民間舞蹈教學活動,具有現實意義。其既是民間舞蹈的傳承,也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民間舞蹈以其簡單、生動、有趣的特點,深受各民族的喜愛。它不但豐富了民族群眾的生活,也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了傳承,高校民間舞教學應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讓民間舞蹈得以延續,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作者:郭亮
民間舞蹈教學篇2
0引言
舞蹈是一種文化,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可以通過自己的肢體呈現出舞蹈的形式美,同時傳達出舞蹈內在的情感和思想。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表演者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能夠深入體會和品味舞蹈折射出來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舞蹈教學融合的內在需求
1.1深化學生對舞蹈精神的全面理解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學習和掌握舞蹈的動作技能、技巧,還應該讓學生全面理解舞蹈的精神和內涵。只有理解舞蹈的內涵和精神,才能更好地進行表演,增強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一直以來,高校舞蹈教學都非常重視傳遞舞蹈藝術精神,這對我國舞蹈教育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要。而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學生對文化的感知能力,以此促進學生更好地體會舞蹈作品的精髓,讓學生感受舞蹈的內在精神和情感,品味舞蹈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學習民族舞蹈類型時,要想讓學生深入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就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結合舞蹈教學內容,精心選擇傳統文化內容,以傳統文化教育來加深學生對舞蹈內涵和精神的理解。
1.2展現舞蹈藝術中的文化魅力
將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舞蹈教學融合,能夠展現舞蹈藝術的文化魅力,這是我國舞蹈事業發展的需求[1]。舞蹈是一種文化載體,在當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背景下,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希望我國傳統文化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要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舞蹈教學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尤其是加深學生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認識,并鼓勵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創編舞蹈,編排出有特色的民族舞蹈,以促進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我國民間民族舞蹈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體會舞蹈中的文化魅力,通過舞蹈表演的形式弘揚傳統文化。舞蹈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民俗、生活等,我國傳統舞蹈藝術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元素。只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讓學生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呈現出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挖掘舞蹈藝術的文化內涵。
1.3促進舞蹈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
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集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我國舞蹈教育事業要想獲得良好的發展,在世界舞蹈領域突出自己的特色并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凸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和民族氣息,彰顯民族特色。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將舞蹈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有效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帶領學生在民族舞蹈中尋找傳統文化元素,以傳統文化為根據,繼承和發揚民族舞蹈。只有學生充分了解傳統文化,才能在舞蹈創編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將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于現代舞中,以促進我國舞蹈教育事業的發展。
2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舞蹈教學面臨的形勢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便捷地獲取各種信息。各種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國,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人們崇尚西方文化,認為傳統文化是過時、不時尚的,而西方文化是時尚、流行的,忽視傳統文化[2]。這種崇尚西方文化的現象在很多領域都有所體現,人們日常更青睞于西方節日,學習繪畫、音樂以及舞蹈等藝術時,也更青睞于西方藝術,這使得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陷入困境,在高校舞蹈教學中,不重視傳統舞蹈的現象較為常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一些傳統文化由此而流失。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教育領域必須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大勢所趨。
3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舞蹈教學融合的實踐路徑
3.1轉變教學理念,將文化元素與舞蹈教學相結合
將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舞蹈教學融合,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找到舞蹈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在合適的時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傳統文化元素[3]。舞蹈教師可以成立研究小組,通過互聯網、書籍、文獻等了解各種類型舞蹈的相關文化知識,搜集相關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并將其整合到舞蹈教學體系中,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在合適的時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舞蹈教學內容,融入合適的文化元素,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舞蹈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各種民族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民族舞蹈的起源、發展歷程等,提取出其蘊含的文化元素,并加以教學。舞蹈是在生活、生產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民族的舞蹈往往能夠體現這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自然環境、地理特征、宗教信仰等,不同類型的舞蹈也往往具有不同的作用,如很多舞蹈類型最初用于祈福、祭祀等。在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舞蹈相關的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傳統文化與舞蹈教學的有效融合。
3.2創設教學情境,加強舞蹈教學中的文化熏陶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加強舞蹈教學中的文化熏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與舞蹈教學的有效融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來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借助道具來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例如,在學習蒙古舞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內蒙古地區的舞蹈、音樂和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也可以播放蒙古族音樂。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和音樂,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情境下,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其積極投入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并沉浸在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中,這樣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利用多媒體設備外,還可以在布景和服裝上精心設計,按照蒙古族的生活習慣來布景,提供蒙古族的服裝,學生如身臨其境,仿佛生活在蒙古。在學習古典舞時,可以利用古典園林幕布來布置學習場景,并準備一些古典舞的服裝、道具,讓學生更好地進入相關角色。在這樣的氛圍和情境下,無論是舞蹈教學,還是相關文化知識教育,都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舞蹈藝術非常注重情感的傳達,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在促進舞蹈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過程中,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氛圍。在特定情境中,增強學生的體驗,同時還能夠加強文化熏陶。此外,舞蹈學院也可以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在布置學院環境時,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如在走廊、教室等的環境設計中,要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營造濃重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
3.3提高教師的藝術文化修養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素養和教學水平會嚴重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要想在舞蹈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兩者的融合,就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藝術文化修養。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在合適的時機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并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內容[4]。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高校舞蹈教師一般是舞蹈專業人才,比較熟悉舞蹈的相關理論和技能,但是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這會嚴重影響傳統文化教育與舞蹈教學的融合。針對這一情況,高校要鼓勵舞蹈教師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可以構建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網絡,鼓勵教師通過網站學習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在備課時,可以讓舞蹈教師與專業的傳統文化教師合作,共同備課,發揮出專業傳統文化教師的優勢,以提升舞蹈教師的教學水平。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傳統文化教育的交流會,讓舞蹈教師就傳統文化教育與舞蹈教學的融合,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并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提出解決方案,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舞蹈教師的藝術文化修養和教學水平。
4結束語
將傳統文化教育與舞蹈教學相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舞蹈內涵和精神的全面認識,促進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還能發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符合我國國情。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對舞蹈教學的重要意義,在舞蹈教學中結合具體內容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融入相關文化元素。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創設良好的情境,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熏陶,不斷提升教師的文化藝術修養。
作者:李春迪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民間舞蹈教學篇3
民族民間舞蹈是直接反映各族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并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而形成的,由于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勞動方式、歷史文化心態、所處自然環境以及風俗習慣等存在差異性,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是某一民族舞蹈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最顯著的標志,是一個民族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點的總和。地方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課程目標就是培養集教、跳、編、演于一體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師,因此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時,需要對其“風格性”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各民族的文化特點與其形成因素,通過“動感、動勢、動律”,遞進式引導學生加深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認知,準確把握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強調不同文化構成所產生的不同的“動”的原理與身體不同的律動表現,確保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認識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理解民族獨有的文化審美在動作中的滲透功能,進而保障學生對舞蹈文化內涵具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實現整體教學效率的提升。特此進行本次研究工作,希望地方高校能夠更為高效地開展舞蹈教育工作,推進我國現代舞蹈教育發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集中思想,端正學習態度。其次,教師需要熱愛每個學生,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不僅需要嚴格要求學生,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自尊心進行有效的尊重與保護,積極鼓勵學生。教師還需要不斷強化自己的耐心,認真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糾正。最后,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探究,通過查閱資料等多種方式解決問題[1],確保學生可以對民族民間舞蹈的體態、動態、神態進行準確的掌握,進而實現學生探究意識的科學培養。所以,教師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具體落實“風格性”教學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各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二、強化學生民族審美
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和社會大眾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同時各民族審美意識和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也極其緊密,地方高校在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時,如果教師對民族審美意識和民族文化缺乏重視,則會對學生認識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造成很大的制約,所以開展舞蹈教學時,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及其蘊含的審美意識和民族性格。同時,教師還需要確保其講述內容的針對性,保障能夠科學闡述民族民間舞蹈所具有的風格特點。此外,教師給學生講解民族審美意識和民族文化時,還需要對學生的主體性予以高度尊重,注意引導性和啟發性,使學生對民族審美意識和民族文化具有更大的興趣。
三、剖析民族民間舞蹈標志性動作元素
各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汲取素材,經過舞蹈編導加工提煉,形成各民族民間舞蹈特有的風格性動作。現階段,民族民間舞蹈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風格體系和動作體系,通過合理剖析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掌握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運用每個民族特有的動作元素,抓住不同民族風格的本質特征。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活動時,可以利用觀賞視頻和親自示范的方式對舞蹈動作進行深入剖析,詳細講解其動作發展脈絡,使學生了解勞動生活動作和舞蹈動作之間的聯系,進而使學生能夠全面認識民族民間舞蹈動作的發展規律,掌握其風格剖析能力和動作剖析能力。例如,藏族民間舞蹈的踢踏舞動作,這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標志性動作,雙膝有規律地上下顫動,雙腳拍打出和諧的節奏,熱烈激昂,體現出藏族人民樸實自如的性格。再如,維吾爾族舞蹈各部位動作配合眼神完成傳情達意,動靜結合,快慢對比,加之繞腕、移頸、彈指等裝飾動作,形成了奔放利落、細膩多情的舞蹈特點。剖析民族民間舞蹈標志性動作元素,研究其風格特征,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實現舉一反三,對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來源進行自主研究,不但提升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推動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四、深入分析文化內涵
民族民間舞蹈是各民族文化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對于民族民間舞蹈而言,“風格性”具體包括舞蹈文化和舞蹈精神,在進行具體學習時,需要以文化視角為基礎,長時間積累的民族文化形成風格各異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顯著的民族性,各民族代表性的舞蹈動作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可以通過民族民間舞蹈來展示民族文化精髓。例如蒙古族以“馬背上的民族”而著稱,蒙古族舞蹈剛柔并濟,肩部、腕部、臂部、腿部各部位的靈活運動,都有著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氣息和精神氣質,步伐動作表現出人與馬的親密無間,模仿馬的動作,富有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用民族舞蹈來反映本民族的文化標識。再如東北秧歌熱烈火爆、詼諧逗趣的舞蹈動作,上肢動作與下肢步伐協調配合,再加上道具手絹花的翻轉技巧,凸顯東北人的熱情和豪放;傣族少女婀娜多姿、柔情似水,用“三道彎”體態凸顯水鄉的祥和與寧靜……民族舞蹈動作富有民族文化內涵,以文化自信來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深入挖掘民族舞蹈文化所蘊藏的精神內涵,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
五、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在創作和傳承民族民間舞蹈的過程中相關主體的創作場面與傳承場面,進而感受舞蹈的民族文化氣質和魅力,教師需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確保能夠高度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在具體創設教學情境時,必須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風俗環境、文化背景和產生來源,針對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再現相關情境[2]。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具體包括三種方法。其一為課堂舞臺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穿著民族服飾,根據舞臺形象展現燈光和音響效果,確保學生能夠深入舞臺情境,使其對民族舞蹈風格具有更為深切的感知。例如歌曲《火紅的薩日朗》,“薩日朗”是蒙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草原上的山丹花”。歌詞寫道:“草原最美的花,火紅的薩日朗……”為舞蹈創設了情境,奠定了民族風格,運用肩部、腕部、臂部、腿部的蒙古族舞蹈動作元素,如聳肩叉腰行進步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騎在馬背上策馬揚鞭,逍遙自在,軟手柔臂的連綿表現出到處是花香,讓人陶醉其中……其二為課堂生活化,具體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塑造舞蹈形象,通過利用舞蹈藝術自娛自樂的具體情境,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聯想力,將排練廳想象成草原雪山等,使其能夠進一步掌握民族民間舞蹈動作,進而感知動作蘊含的“風格性”。如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在舞蹈中運用了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等多民族舞蹈動作元素,蒙古族柔臂表現草原男兒的奔放豪爽,藏族踮步舞出高原姑娘的樸實自如,維吾爾族托帽、夏克轉跳出邊疆姑娘的嫵媚熱情,朝鮮族古格里含蓄深情,彝族煙盒舞散發著傳統意味,各族舞蹈表現出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祝福祖國。其三為內容形象化,具體是指通過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更為直觀地呈現民族民間舞蹈內容,并引導學生欣賞和討論民族民間舞蹈視頻,使學生可以更為深刻地掌握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推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健康文明的開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團結奮斗,繁榮發展。
六、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第一,在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研究中,要從宗教學、歷史學、地理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多學科、多角度對其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和探究,教師必須明確學科發展的最新趨勢,充分認識民族文化,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精確把握不同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為學生帶來更為豐富的知識信息,對其知識框架進行有效補充,使學生能夠對“風格性”進行更為精確的把握。第二,教師需要掌握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聲像結合對學生進行民族民間舞蹈場景的還原,同時對傳統舞蹈教學的單一性進行科學改善,對學生情感進行更為有效的引導,有效地感染學生情緒,強化學生情感體驗,使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第三,民族民間舞蹈教師必須積極參與教學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對相關教學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隨看隨記的良好習慣。第四,民族民間舞蹈教師要經常進行田野調查和采風,對研究對象的創作背景進行深入研究,確保能夠獲取更為豐富的創作靈感,對文化背景和舞蹈動作等方面的資料進行全面收集,以獲取創作素材,感悟當地民族精神,同時還可以實現舞蹈理論體系的合理構建。第五,民族民間舞蹈教師需要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會,和同行、前輩進行有效的交流協作,進而實現自身知識層面的有效拓展,更為深入地研究民族民間舞蹈[3]。最后,還需要保證教師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地方高校教師在進行舞蹈風格的講解時,需要確保語言精練,合理應用各種表達技巧,避免使用模糊詞語或口頭禪,以突出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講解舞蹈理論知識,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指導實踐,將“風格性”作為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重心和中心,這樣才能真正跳好民族民間舞蹈。總之,地方高校在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時,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民族審美,剖析民族民間舞蹈標志性動作元素,深入分析文化內涵,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可以使“風格性”得到充分凸顯,確保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時,能夠進一步明確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進而保證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民族民間舞蹈,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推進高校舞蹈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紅云、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風格性”分析[J]、好日子,2019,000(019):1、
[2]易辛、民族民間舞“風格性”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9,(7X):226-227、
[3]孔令昕、論學院派民族民間舞風格課教學的規范性[J]、劇影月報,2019,000(002):65-67、
[4]張煥婷、高等院校舞蹈教學中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研究[J]、藝術研究,2019,83(02):132-133、
作者:侯晉芳 單位:長治學院 音樂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