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辣椒育苗技術

辣椒育苗技術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2-03-05 18:13:4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辣椒育苗技術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辣椒育苗技術

第1篇

關鍵詞: 辣椒; 水培; 扦插育苗

扦插育苗就是采用植株母體上的營養器官,在人工控制的環境條件下發育成獨立新植株的過程。辣椒水培扦插育苗就是利用辣椒的營養器官,經過處理后扦插在營養液中進行育苗的方法。扦插育苗能較好地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不易發生變異;扦插育苗結合辣椒生產管理,不僅除掉了門椒以下的無效枝,提高了當季辣椒的產量,而且還獲得了扦插材料,節約了種子,降低了生產投入成本;扦插育苗時間較常規種子育苗時間短,夏、秋季20 d左右就能生根成苗;扦插苗不易徒長,生長較整齊,易于管理,開花和坐果較早[1]。因此,扦插育苗在農業生產中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由于辣椒的木質化程度較高,以及較特殊的分枝方式,在實際生產中較其他作物扦插育苗成功率低,相關的文獻報道較少。筆者經過試驗論證,該技術扦插成苗率較高,現將其作以下介紹:

1 扦插時間選擇

根據栽培目的和季節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扦插時間。以貴陽為例,一般露地栽培,可在3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這段時間進行扦插;大棚秋延后栽培可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行扦插。

2 扦插材料選取

扦插材料在晴天8:00―10:00、15:00―17:00采取,以避免過早或過晚有露珠,易污染;中午蒸發量大,易萎蔫。選取辣椒門椒以下的側枝作為插穗,要求側枝生長健壯充實,無病蟲害,生長點頂端組織生長幼嫩,葉色嫩綠有光澤,頂端往下的莖段有8~10 cm長,具有生長點和花蕾,但未開花,下端直徑粗約0.3 cm,幼嫩未木質化的一級側枝。因選取的幼莖過于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經過處理后不利于生根,在扦插液中易產生漬害,引起扦插莖段的腐爛、死亡[2]。扦插時應嚴格按照要求選取插穗。

3 扦插生根處理液制備

經過試驗論證,采用含有萘乙酸和吲哚丁酸成分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都有生根的效果。生根效果最明顯的是國光生跟(含20%萘乙酸粉劑)和根盼(含萘乙酸2.5%和吲哚丁酸2.5%的水劑)。前者的適宜使用濃度為1 000~2 000倍液,后者的適宜使用濃度為600~800倍液。在配制時,準確稱取或量取所需藥劑放入燒杯中,再加入少量酒精進行攪拌使藥劑充分溶解,最后添加無菌水到所需容量。取量較少的藥劑,可以先配成母液,再進一步稀釋到所需濃度。扦插液要隨配隨用。

4 扦插材料處理

扦插材料采回后,應先放到清水中保持不萎蔫。選取從生長點向下有8~10 cm長的莖段,用經過1%高錳酸鉀消毒的手術刀片向下呈45°斜切,操作要快,以保證切面平滑,插穗要保留有2葉1心,其余葉片切除,葉柄保留,以避免失水過快造成萎蔫,生長點有較大花蕾的要進行疏除,每10~20個插穗捆成1把,要求下端整齊一致。插穗整好后,要讓切口經過30 min左右的一個自然愈合的過程,然后放入到相應濃度的生根處理液中,要求下端入液3 cm左右,保持2~3 h,取出后再放入1%的高錳酸鉀溶液中進行消毒,入液深度以漫過切口為準,并保持10 min,取出后即可進行水培扦插。

5 扦 插

扦插容器采用普通一次性塑料水杯,培養液為自來水,杯中放入的自來水量為杯子容量的1/2~1/3,每杯放入2~3個插穗為宜。如果扦插量較大,可采用較大的容器,插穗用打過孔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固定,并保持下端入水5 cm左右即可。插穗應保持直立,葉片不重疊、不入水,杯與杯之間有適當的間距,以免影扦插效果和造成管理不便。

6 扦插后管理

扦插完成后,放入培養室的培養架上進行培養。一般20 d左右就能生根,每插穗少則幾十條根,多則上百條根。

6.1 培養液管理

插穗生根前培養液為自來水,培養到3~5 d時為避免插穗的腐爛,可更換25~50 mg?L-1的硫酸銅溶液進行培養處理2~3 d,然后換成自來水繼續進行生根前的培養。生根后按照m尿素∶m過磷酸鈣∶m硫酸鉀=2∶1∶1的比例進行混合后,配制成50 mg?L-1濃度的營養液進行后期的培養,營養液濃度不宜過高,以不缺肥、不徒長為宜[3]。

6.2 光照管理

生根前以散射自然光為宜,不宜見強光和直射光,生根后每天可以給予2~4 h的直射光,以進行煉苗,促進生長。

6.3 溫度管理

溫度過低不利于生根,溫度過高蒸發量大,不利于插穗保持水分,易發生水漬危害,并進一步造成插穗腐爛死亡。因此,最適宜的扦插環境溫度白天保持在25~28 ℃,夜晚保持在15~20 ℃。

6.4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扦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水培扦插過程中要勤于觀察,發現水質變渾濁應及時進行更換,一般3~5 d換1次水。如果氣溫較高,換水要勤,或用25~50 mg?L-1硫酸銅溶液進行交替培養,避免插穗腐爛壞死。環境中的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可在早、晚各噴水1次,或用加濕器保持環境中具有較高的空氣濕度,以滿足插條生根所需的環境。

6.5 適當通風

一般生根前不進行通風,通過勤換水即可增加水中氧的含量,利于插穗的生根。生根后可以逐步給予通風,但應避免直面風,生根后期到移栽前,可以結合通風進行煉苗。扦插苗生根后,要進行適當的煉苗,以適應移栽后的大田環境。具體應加強水分的管理,生根后移栽前期要通過控水煉苗,水分以淺水或濕潤為主,同時結合光照和通風,促使水生根轉變成功能根,增強苗的抗逆性。扦插苗定植后期易發生早衰現象,應注意加強水肥管理,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提高產量和增加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振賢. 蔬菜栽培學[M].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第2篇

一、培育壯苗

培育適宜壯苗,是辣椒豐產穩產的基礎,不僅有利于早熟,且能促進發秧,減輕病毒病的危害。欲使幼苗定植時達到現大蕾于開花分叉時移栽,必須適當早播,育苗期一般70~80天,采用大小弓棚均可育苗,齊苗及時通風放風,預防高溫燒苗,遇寒流注意保溫。加強病蟲害防治,適時覆土壓根保墑,培育出活力旺盛的壯苗。

育苗中應首先保證播種后整齊一致出苗。在生產實踐中,往往出苗時間很長,出苗不整齊,主要原因是種子質量不高,催芽不整齊,覆土過厚或厚薄不勻,土溫不足,土壤濕度過大等。因此,要選用優質種子,最好催芽后播種,均勻覆土0.5~1.0厘米,出苗期間土溫不應低于17~18℃,以24~25℃為宜,播種前灌水量不宜過大。

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使秧苗根系發達。如果育苗期長而根系發育不良,甚至幼苗老化,不會獲得高產。為了培育根系發達的秧苗,首先要選用良好肥沃的苗床。

在育苗前期及中期以促為主,保持較高的溫度,到定植前10~15天,逐漸鍛煉幼苗。鍛煉幼苗以降溫為主,適當減少水分。分苗次數不宜過多,且應注意根系保護,避免傷根過重,最后一次分苗應保證較大的營養面積。

提倡單株分苗,雙株分苗時應大苗與大苗、小苗與小苗配對,避免大苗欺小苗。三櫻椒不分苗,每栽667平方米三櫻椒,需要苗床20~30平方米。

有條件的可采用營養缽育苗法,此法幼苗生長快,根系發達,省去了分苗的過程,減少了傷根和緩苗期,特別是遲播苗床更加適用。每667平方米辣椒需苗床地35~40平方米,在苗床上澆足水后,劃成7~10厘米的方格,每格點播3~4粒種子,其他管理同上,在間苗時每格留苗2株。移栽前澆透水一次,移栽時最好帶母土,減少傷根,以縮短緩苗期,促苗早發。

二、整地、移栽及密度

辣椒生長期長,根系較弱,為促進枝葉生長及不斷開花結果,必須創造根系發育及吸收的良好土壤條件及營養條件。應選擇肥沃的能灌能排的地塊或沙質壤土。麥茬椒定植前耕翻4~5寸深,施入充足的基肥,基肥中每667平方米施入尿素20千克,過磷酸鈣30~50千克或磷酸二銨20千克左右,硫酸鉀20千克,促進根系發育及開花結果。

定植前做好排灌渠,短灌短排,使土壤濕度均勻,并使溝溝相通,雨后田間不積水以減輕澇害。為方便排水及培土保根,一般雙行壟栽,也可多行壟作。辣椒以壟栽為宜,也可平栽,平栽定植時可淺載或淺覆土,以后逐漸培土成壟。對于麥套椒田,移栽越早越好,麥收后要及時滅茬,修造排灌溝渠。

第3篇

初秋育苗多在7月下詢至8月上詢進行,吐魯番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高氣溫可達45℃以上,因此需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品種選擇

選用豬大長,隴椒2號等抗病性強,優質,豐產的中早熟品種。

溫室的準備

溫室整平 溫室苗床設為0.7~1.5 畝(466.9~1000.5 m2)之內,苗床平整誤差不得超過2 cm,溫室苗床平整整齊后澆水,澆水噴灑式均勻灌澆,防止局部濕度過大而造成病害發生,防止局部干旱造成幼苗死亡。

建蓄水池 在溫室里做一個5 m3的水缸或者安裝水桶。為了控制溫室內濕度,水桶或者水缸的蓋子盡量做小一點,且安裝水泵準備滴灌,其意義在于,可適時灌溉,便于隨水,施肥施藥,節水,蓄水池入水口設置在1 m2內,注入水后立即封蓋,以免減少蒸發,降低室內濕度。

鋪設地布 溫室內鋪設黑色地布可吸收太陽輻射同時避免低溫升高過快。控制濕度和避免雜草生長。保持穴盤清潔防止根系向土壤中延伸。

蓄水池安裝水泵 將已經準備好的蓄水池安裝功率1200 W水泵,接好輸水管,使水管與溫室等長,并安裝噴吐。

加蓋灰色遮陽網 在棚膜上加蓋灰色遮陽網,設為寬度8 m,長度與溫室等長,遮陽網加蓋灰色遮陽網可使棚內溫度降低4~5 ℃,可以防止幼苗徒長。

配制基質及意義 在育苗過程中基質的配制是十分重要的,若直接采用大田土或重復利用基質,會在無形中帶來許多蟲卵和病菌,為育苗管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我們要按要求來配制基質,將草炭和珍珠巖以4:1的比例混合均勻,每立方土加入200 g多菌靈,加水攪拌均勻,使基質含水量為45%。其意義在于使土壤疏松,保持土壤濕度,提高土壤空氣容量,土壤參透性較好,對土壤進行消毒。

浸種與催芽

溫湯浸種,將種子投入55~60 ℃的熱水中燙種,邊投入邊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當水溫降至30 ℃時,停止攪拌。然后用清水繼續浸泡12~14 h,撈出后用清水反復清洗種皮粘液,洗凈后用干凈的濕毛巾包好,在28~30 ℃下保濕催芽。催芽期間每天翻種2~3 次,并用溫水淘洗1 次,瀝干后繼續催芽。3~4 天后當60~7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播種擺穴盤

播種 將溫湯浸種的,已經萌發的辣椒均勻地播在50或72穴的穴盤中,用蛭石覆土,覆土0.5~1 cm,在播好的穴盤上加蓋一層蛭石保持土壤水分。

擺穴盤 擺穴盤時從東向西擺放,擺放三排,穴盤用28×56規格的72穴穴盤,兩邊兩排的寬度為140 cm,中間一排為224 cm每兩排之間留有56 cm的路以方便操作。

澆水

對擺好的穴盤進行澆水,用準備好的水管淋在穴盤上,避免將基質沖走,前期用清水澆水2~3 天,保證完全澆透,三天后用加有多菌靈的4000倍液進行澆水,出苗后用營養液進行澆水。在保證完全澆透的情況下,澆六天營養液,再澆兩天清水,澆水時間為每天上午,澆水時要均勻,確保幼苗生長一致,用這種方法澆水可以控制濕度,防止病蟲害。

育苗床的溫度管理

控制高溫 吐魯番是高溫干燥的地區,所以要盡量控制高溫。棚膜上覆蓋灰色遮陽網,溫室內鋪黑色地布,噴水澆水這些方法是最合適的。

溫度管理 出苗前,苗床需保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促進快出苗,出齊苗。白天溫度保持在25~28 ℃,床溫25 ℃左右。當大部分幼苗出土后白天溫度保持在23~25 ℃,夜間保持在15~17 ℃。真葉露土后,提高溫度。白天保持在25~30 ℃,夜間保持在15~18 ℃。

移苗

當幼苗長出2~3 片真葉時進行移苗,移苗時間為每天下午溫度較低時,移苗后進行澆水。移苗的目的是保證穴盤中每一穴都有苗,將多余的苗拔出盡可能保證留下的苗為壯苗,并注意不要使保留的幼苗根部受到損傷。

病蟲害防治

初秋育苗白粉虱和煙分虱猝倒病容易發生,對這類病蟲害防止是掛黃斑每4m2一個黃板,蓋防蟲網相結合使用。用1000倍的百菌清加16 g磷酸二氫鉀兌水配成16 kg溶液葉面噴灑和500倍的代森錳鋅加16 g磷酸二氫鉀兌水配成16 kg溶液進行輪流葉面噴灑,總防止期內2~3 次,每次5~7 天噴灑一次。

煉苗

煉苗是育苗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煉苗的目的是提高幼苗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煉苗時間為定值前7~10 天,逐漸的揭除遮陽網,使棚內溫度上升,定值前3~4 天將遮陽網完全去除,使棚內溫度盡可能接近外界溫度。

第4篇

1.占地面積小,育苗效率高

辣椒漂浮育苗有利于集中育苗,提高單位面積育苗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育苗時采用的漂浮盤長68厘米、寬34厘米、厚4.5厘米,每個盤有200個孔。每畝僅需要11~12盤椒苗,占地面積2.5~2.8平方米。

2.幼苗生L快,育苗周期短

漂浮育苗采用的是穴盤基質育苗,精量播種,一次成苗,且基質混合、裝盤、播種、排場、成苗等都實現了自動調控。采用該技術能加快辣椒幼苗生長速度,縮短育苗周期,苗齡比常規苗縮短10~20 天。同時,還可以明顯提高椒苗質量。

3.根系較發達,椒苗品質好

通過漂浮育苗,可培育出根系發達、根系活力強的椒苗。有研究表明,采用漂浮育苗,辣椒幼苗根系活力比床土育苗的高;椒苗生長較均勻一致,能夠全根系定植于大田;移栽后緩苗期短,不會傷害根系,可直接進入旺盛生長期。

4.基質不帶菌,無土傳病害

漂浮育苗所用基質為商品化生產的基質,以草炭為主,再配以適當比例的蛭石、膨脹珍珠巖等。基質不帶病菌,育苗容器也經過消毒處理,比較容易實現整個生產環節的無害化處理,能有效防止病蟲害侵入,培育健壯椒苗,避免土傳病害的發生與蔓延。同時,還可有效地避免土壤理化性質方面的缺陷對椒苗生長造成的不良影響。

5.可長途運輸,移植易成活

育苗基質采用的是輕基質無土材料,具有比重輕、根坨不易散、保水能力強、緩苗快等特點,在長途運輸中根部受損少,移植易成活。

6.方便管理,節省勞力

漂浮育苗不需人工澆水,只需根據辣椒苗生長的需要適時施肥,可節省大量勞力。

7.增加產量,提高效益

第5篇

1.1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以前,受計劃經濟影響,辣椒生產是自由的,多為零星種植,種植面積小、數量少,主要供自己食用,進入市場交易的量少。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辣椒生產效益逐步顯現,農民種椒積極性提高。1998年遵義縣、綏陽縣先后設立了辣椒產業辦公室,負責辣椒產業的管理和技術工作。2000年,在對全市辣椒生產進行了系統調研后,遵義市召開了全市辣椒生產現場會,由此形成了辣椒生產有計劃、有目標、有組織的系統行動和社會行動。從“十五”開始,該市制定辣椒各期規劃,指導全市辣椒生產,在各重點產區實施辣椒優質高產技術示范、辣椒換種工程、辣椒生態化技術等導向性和基礎性項目,建設育苗設施,普及推廣辣椒規范化、標準化、生態化技術;制定了遵義干辣椒標準和辣椒生產技術規程,認定認證了辣椒無公害生產基地和產品,開展了地方辣椒品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工作,審定了遵椒、遵辣、湄潭明珠等10余個常規品種,成功舉辦了“2005中國·遵義首屆辣椒節”。2011年還舉辦了“第六屆全國辣椒產業大會暨貴州國際辣椒節”。先后獲貴州省優質農產品、名優辣椒、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和全國優質辣椒產區等榮譽,提高了遵義辣椒的知名度,推動了辣椒生產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遵義辣椒種植面積、平均單產、總產值逐年提升。種植面積由2001年的3.67萬hm2,分別提高到2005年、2010年、2014年的5.3萬、7.2萬、8.8萬hm2;667m2平均產量由2001年的102kg,分別提升到2005年、2010年、2014年的118、157、176kg;總產值由2001年的3.5億元,分別提升到2005年、2010年、2014年的6.7億、20.5億、37.1億元。遵義辣椒已成為種植業中繼糧食、烤煙后的又一支柱產業。

1.2存在問題

目前,遵義辣椒正處在基地優化、技術升級和產業提升的關鍵時期,雖保持了較強的發展勢頭,但仍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優質高產品種少,品種退化嚴重,品種混雜,優質品種比重小的矛盾日漸突出;以地方品種為育種材料的雜交育種開發利用工作嚴重滯后,常規選育的品種產量不高、抗性不強;規范化、生態化栽培技術普及率不高,技術支撐不足;化肥、農藥、農膜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糞便的不當處理,秸稈隨意丟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到位率較低;基地水、電、路建設滯后,仍是“靠天吃飯”等。

2發展優勢

2.1品質特色突出

遵義辣椒具個小、色紅、油亮、辣味適中、味香濃等特點。據農業部蔬菜品質檢驗監督測試中心檢驗,干辣椒理化指標為:含辣椒素1.3%,脂肪15.06%,粗纖維26.21%,灰分5.78%,鹽酸不溶灰分0.1%。色、香、味及內在品質在全國同類型干辣椒中居首位,且干鮮兼用、加工性能好。

2.2生態條件和生產環境好

遵義辣椒主要分布在綠色植被覆蓋率高、水土保持好的區域,適宜發展無公害及有機辣椒生產。辣椒成熟期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干物質積累,為辣椒生長發育的適宜區域。生產環境受工業、城市和農業污染極少,農藥、化肥相對用量和絕對用量低,辣椒病蟲害相對較少,且各類污染和病蟲害容易隔斷,質量安全有保障。2.3種植和食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遵義辣椒清初傳入,已有300a種植和食用歷史。遵義辣椒適應各種烹調方法,當地人民幾乎無菜不辣,吃火鍋和湯菜用糊辣椒蘸水,吃米粉、面條和米豆腐用紅油辣椒,炒雞肉、回鍋肉和宮保雞丁用糍粑辣椒,炒魚香系列用糟辣椒等,辣椒已成為遵義人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已開發的油辣、糊辣、糟辣、糍粑辣、嗆殼辣等消費適應性廣,市場拓展空間大。

2.4產業基礎好

遵義現有辣椒種植面積8.8萬hm2,干辣椒總產量20.73萬t,總產值37.1億元;遵義的蝦子辣椒專業市場年交易額超過12億元,可謂是“買全國、賣全國”;辣椒制品產值18億元,市場占有率高。生產、市場、加工規模已居全國前列。

2.5區位優勢明顯

遵義位于全國最大的辣椒主產區西南和華中的中心區域,也是全國辣椒消費重辣區的中心區域,有利于合作交流、市場拓展、品牌打造等。

3生態化措施

3.1推進集中產區布局

優化辣椒產區布局,是推進辣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把優勢辣椒集中布局到優勢產區,有利于增強競爭力,提高綜合效益。中部重點構建團澤—蒲場—風華—鄭場—永樂—蝦子—喇叭—南白為軸線的“紅色走廊”;東部構建高臺—黃家壩—永興—敖溪—松煙—琊川—永安—綏陽產業帶;西部構建楓香—泮水—茅栗—樂山—長崗產業帶;北部構建泗渡—板橋—沙灣—燎源—婁山—楚米產業帶。這些區域自然生態條件均適宜辣椒生產,辣椒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產業化基礎強。

3.2推廣優良品種

品種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生態化技術發揮作用的載體,是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的內因。本地選培育并經省級審定的遵義朝天椒品種遵辣系列、遵椒系列、湄江明珠的單產潛力是已經實現的大田平均單產的2.3倍。影響辣椒單產的因素主要是品種特性,推廣使用良種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重要技術途徑。

3.3示范生態化栽培模式

發展生態化栽培模式要結合生態地理環境、資源條件、經濟技術水平進行,提高針對性、適應性、有效性。①培育壯苗育苗是辣椒生產中的重要環節。在大面積生產中,復雜的育苗程序和育苗技術導致育苗成本增加,秧苗素質下降。遵義生產中推廣使用的辣椒漂浮育苗技術克服了上述缺點。與傳統育苗法相比,具有出苗齊、省時、省力、易防病、控病、控苗、幼苗素質較好、產量穩定等優點。②用地養地結合注重耕地綜合培肥,推廣綠肥種植,配合使用多種有機肥,施入秸稈和糞尿廄肥堆漚,充分利用沼渣、沼液;適時輪作,避免連作障礙;清潔田園,重點提高殘膜的回收意識和回收率。多措并舉,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耕地質量。③深溝高畦覆膜栽培遵義夏秋常有暴雨,因濕度較大易引起營養失調和各種病害,應提前作好排水準備,即辣椒不種在低洼、易積水、排水難的地塊;辣椒地四周邊溝、腰溝均要在栽椒前開好;采用深溝高畦覆膜栽培,暴雨時既能及時排水,又可發揮農膜保溫、保土、保產等功能特點。④測土配方施肥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充分利用現有試驗數據和土壤測試結果進行配方施肥,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用量、提高辣椒產量、改善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⑤病蟲綠色防控辣椒易感病,田間主要有根腐病、疫病、病毒病。適時輪作,采用深溝高畦覆膜和膜下滴灌,能有效降低病害發生率;對粉虱、蚜蟲、煙青蟲、夜蛾等蟲害,使用和安裝誘集效果明顯、無毒無害、使用方便的粘蟲板和頻振式殺蟲燈。在此基礎上,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有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可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民增收,是轉變辣椒發展方式、增強辣椒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具體體現。產地認定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過程,也就是標準化、生態化栽培模式示范推廣提高的過程。只有對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有了普遍認同,并使之成為一種生產經營習慣,辣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有保障。

3.4建立和完善支持政策

第6篇

關鍵詞:辣椒;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5-0173-1

1 育苗

1.1育苗土

土壤和腐熟有機肥比例大約為6:4,每立方米育苗土加入草木灰15kg、過磷酸鈣lkg,經過堆漚腐熟后均勻撒在苗床上,厚度約1-2cm,然后欠細整與育苗土充分混合。保護地辣椒栽培,必須從幼苗期就在薄膜覆蓋條件下生長,才能適應定植后的條件。首先利用中小棚育苗,棚的寬度要超過育苗畦。育苗場地要選擇背風向陽、干燥、無積水靠近水源的地方。

1.2播種時間

辣椒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對溫度有不同的要求。種子發芽適宜溫度25-30℃,幼苗及植株生長適溫為白天27℃,夜溫20℃。開花坐果期的最適宜溫度為15.5-20.5℃,高于35℃不能坐果。育苗的方式有冷床和溫床兩種,目前多是采取冷床育苗,采用薄膜覆蓋,一般可升溫5℃左右。一般情況,育春苗的播種期為3月底至4月初。

1.3苗期溫度、濕度管理

1.3.1春季育苗管理①播種后至出苗前,保溫保濕;②出苗后,加強通風排濕;③適當降低溫度,溫度過高時敞棚,定植前煉苗;④春季育苗苗期時間短,應適當稀播。

1.3.2苗期注意適時追肥視苗子生長情況及苗齡而定,如苗嫩葉黃化,則應該追施腐熟的5-10%淡清水糞,一般在晴天中午施用。

2 整地

定植前溫室空間需進行熏蒸消毒,密閉一晝夜,再打開通風口放大風。土地深翻后每畝地撒農家肥5000kg,再用鎬刨一遍,使糞土摻勻。按大行距70cm,小行距60cm,起壟,壟上開定植溝,即可定植。

3 定植

在定植溝內每畝撒施磷酸二銨25kg,苗坨按株距30-35cm擺在定植溝中,脫掉容器,埋少量土,蓋地膜前廂面一定要澆透水后蓋膜,使廂內土壤含有充足的水分,次日封埯,然后在行間開溝培壟,培完壟用小木板把壟臺刮光,在55cm行距的兩壟上覆一塊地膜,將地膜兩端和兩側用土壓嚴,把辣椒苗開縱口引出膜外,用濕土把膜封嚴。每個土坨兩株秧苗,每畝栽苗6400 6800株,這種栽植方式有利于田間通風透光,還便于管理。如果有條件最好每個容器只移入一株幼苗,容器直徑可縮小到6cm,定植時兩個容器擺一穴。這樣可以選擇大小一致的秧苗栽在一起,緩苗后生長整齊,有明顯的增產效果。辣椒是兩排側根,定植時使兩排側根與壟淘垂直,對根系發育有利,產量最高。順壟溝栽產量最低,混栽的產量居中。一個容器只有一株秧苗,定植時才能辨別方向,側根與子葉方向一致,定植時觀察子葉的方向即可使側根與壟溝垂直。單株定植大行距60cm,小行~50cm,株距20cm,667m2保苗5500-6500株。

4 定植后管理

4.1肥水管理

辣椒根系淺,根量較少,吸肥能力差。辣椒結果期的吸肥量占吸肥總量的一半以上,一般基肥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坐果前可以滿足需要,當椒體長到3cm長左右時,可結合澆水進行第一次追肥,畝施硫酸銨25kg,硫酸鉀10kg。此后根據植株長勢進行追肥,一般每層果膨大前分別進行追肥。有條件的可追施二氧化碳氣肥。

定植水澆足,一般坐果前不需再澆水,但地膜覆蓋下的土壤應始終保持濕潤狀態,在既不缺水,又疏松透氣的環境下,才能使辣椒很快緩苗和正常生長發育。如緩苗后發現土壤水分不足,在膜下暗溝中灌水,水量不宜過大,灌完水把壟端蓋嚴,進入蹲苗期。通常第一水和追肥結合進行。辣椒澆水要看天氣和土壤墑情,表土發白,10cm土層見干時需澆水。前期膜下暗灌,并順水把化肥流入溝中。5月份,天氣轉暖后,放風量大,5d澆一次水,可在明溝撒施化肥后灌水。明溝灌水后應在表土見干時,淺松土保墑,不宜大水漫灌,也不宜旱澇不均。過度干旱后驟然澆水易發生落花、落果和落葉。

4.2植株調整

種植普通辣椒可以適當整枝,基部側枝盡早抹去,老、黃、病葉及時摘除,在門椒結果后發現植株上有向內伸長的長勢較弱的副側枝,應及早摘除。主要側枝的次一級側枝所結果直徑達到1cm時,可根據植株長勢在這些側枝上留4-6葉摘心。中后期長出的徒長枝也應摘掉。

5 采收

為爭取前期高產量,對1-2臺果要適時采收,一般在謝花后20d左右,果實具有一定大小,未充分膨大時就可采摘,以后每3-4d采收一次。進入結果中后期,則應該果實充分膨大后再摘,一般每5-7d采收一次,方可獲得較高的總產量。

6 病蟲害防治

第7篇

設施辣椒種植業是江蘇南通市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之一,是種植面積僅次于白菜、番茄的第三大設施蔬菜。南通市辣椒種植面積8 671 hm2,露地和設施栽培面積分別占4 602、4 069 hm2。海門市和啟東市是南通地區辣椒的主要產出地,種植面積分別為2 868、

2 134 hm2。隨著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的發展,南通地區設施辣椒栽培面積和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1 南通地區設施辣椒主要栽培模式

1.1 塑料大棚春提早栽培

塑料大棚春提早栽培因能夠爭取前期產量的優點,已經成為南通地區主要的辣椒栽培類型。塑料大棚春提早栽培辣椒一般在11月下旬12月初溫床育苗,苗齡60~70天,翌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定植于大棚,一般每667 m2定植3 800~4 000穴,行距40 cm,株距26~30 cm,采用單株定植。定植后5~6天,密閉大棚,棚溫白天保持在28~30℃,夜溫保持在18~20℃,超過30℃需揭棚放風。澆水一般在天涼、地涼、水涼時段進行,間隔期也要縮短。追肥、澆水要注意天氣變化,陰雨天來臨前不宜追肥、澆水。盛果期需加大追肥量,促進多坐果和果實膨大。植株調整宜選擇晴天進行,以利于傷口愈合,有些品種會發生倒伏現象,要及時吊秧。炎夏過后,當結果已到上層,要對植株進行修剪更新,修剪時從第3層果枝(四門斗)的第2節前5~6 cm處短截,弱枝宜重,壯枝宜輕。

1.2 塑料大棚秋延后栽培

因為育苗期和生長前期高溫多雨,生長后期低溫寒冷,針對上述特點,秋延后栽培因具有避雨、保溫等優點,而得到了廣泛應用。塑料大棚秋延后栽培辣椒一般在7月中下旬至8月初育苗,苗齡30~35天,8月中下旬至9月初定植于大棚,一般每

667 m2定植4 000株左右,行距40~45 cm,株距

30 cm,開展度大的可適當稀植,開展度小的可適當密植,單株或雙株定植。為防止植株失水萎蔫,需邊定植邊澆定根水。白天溫度保持在25~28℃,夜間溫度保持在15~18℃,當夜間溫度變低時,需白天揭棚,晚上蓋棚。澆水遵循畦面“不干不澆水,干了澆小水”的原則,嚴禁大水漫灌,生長后期由于溫度下降較快,注意控水,肥料以重施基肥為主。及時摘除門椒以下的腋芽,商品椒基本形成后,及時摘心并去除嫩梢、無效枝芽、小花蕾。

2 南通地區設施辣椒栽培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2.1 品種更新緩慢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種植戶對品種的專用性要求越來越高。塑料大棚春提早栽培要求耐低溫弱光品種;塑料大棚秋延后栽培要求前期耐高溫、后期耐低溫的品種。現有的辣椒品種以兼用型為主,設施專用品種很少,且對病害的抗性不強。在辣椒育種中,遺傳資源狹窄,新品種難以滿足辣椒生產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快育種進程,以豐富南通地區的辣椒品種。

2.2 種苗質量有待提高

目前,市場上涌現了專業的育苗企業,但是集約化育苗水平仍然不高,許多農民依然采用比較傳統的育苗方法,風險大,秧苗素質低,與辣椒產業規模化發展非常不相稱。育苗技術的研究不夠、基質配比的千差萬別、溫濕光水肥調控技術的迥異,都造成了種苗的低質量。針對上述現象,可以通過加強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育苗設施的升級換代和發展更專業的育苗企業等來提高種苗的質量。

2.3 病蟲害綜合防治相對滯后

高溫、高濕和低溫弱光是設施栽培的主要環境特征,由于重茬現象相當嚴重,設施條件下蚜蟲、地老虎的數量多、為害大,害蟲的抗藥性增強,防治愈來愈困難。同時,病毒病發生較嚴重,枯萎病、青枯病等土傳病害日趨嚴重。針對上述病蟲害,要正確使用農藥,盡量減少農藥殘留,盡可能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在不增強病菌、害蟲抗藥性的同時,保證辣椒生長環境的安全。

3 優良品種推薦

3.1 通研5號

由南通市蔬菜研究所育成。早熟,始花節位8~9節,株型半開展,株高90 cm,株幅65 cm,生長勢強。果實長燈籠形,綠色,單果質量49.8 g,果實縱徑11.6 cm,果肩橫徑4.6 cm,果肉厚0.27 cm,味微辣。抗病毒病、炭疽病。每667 m2產量3 621.2 kg。

3.2 蘇椒17號

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選育。生長勢強,葉綠色,株高60 cm左右,開展度55 cm左右。嫩果長燈籠形,綠色,微辣,果長10.3 cm左右,果肩寬4.8 cm左右,果形指數2.1左右,果肉厚0.27 cm左右,平均單果質量44.2 g。抗病毒病、炭疽病。每667 m2產量3 151 kg。

第8篇

1 品種選擇

番茄:選用自封頂、早熟、較耐低溫和弱光且抗病的品種。根據長江流域的消費習慣,粉紅果品種選用浙粉202、金棚1號、L-402等。大紅果品種選用中研紅2號、斗牛士R7等。辣椒:選用株型緊湊、早熟、較耐低溫和弱光,且抗病性強的微辣型品種,如薄皮類型的基地薄皮王、洛椒98A等,厚皮類型的如汴椒一號等。茄子:選用抗寒性強、耐低溫弱光、生長勢強、抗病的紫長茄品種,如艷麗長、貝利斯、黑將軍、墨嬌龍、黑龍長等。

2 育苗床的準備

目前長江流域多采用長50 m、寬 6 m、高3 m的塑料大棚,在棚內架設塑料小拱棚。在小拱棚內育苗,管理方便、效益高。12月至翌年2月根據需要還可以在小拱棚內鋪設電熱線。

①作畦 作成4畦,畦寬1 m,長根據大棚的長度而決定,架小拱棚,如果播種赤腳苗,直接在育苗畦上鋪營養土或育苗基質,如用育苗盤育苗,把育苗畦作成寬90 cm、深5 cm的淺溝,40 cm見方的育苗盤在淺溝內并排放兩排,中間可以在畦的高低不平處打幾個小壩,接著在育苗盤內鋪盤高2/3的基質,平整,澆足水,使基質充分吸水,手捏有少量的水滲出即可。

②鋪地熱線 長度按大棚的長度而定,寬1 m、深10 cm作床,并把床內多余土壤鏟出,將床底整平。然后在床底鋪上5 cm厚的隔熱層,如稻草,并整平。鋪地熱線時在床兩端按一定的距離插上小竹簽,然后布線。布線時要考慮:第一,電熱加溫線的兩根引出線處于苗床的同一端,以便連接電源。第二,線與線之間不能重疊、交叉、延長或縮短,更不能打結,以防通電時燒斷。第三,兩根或兩根以上的電熱線鋪在同一床中時,只能采用并聯,不可串聯。布線后,接通電源,如果電熱線發熱,說明工作正常,覆蓋床土整平或鋪育苗盤。

3 播種

3.1 播種期

根據生產計劃、當地氣候條件、蔬菜種類和品種特性等具體情況來定。茄子、辣椒作大中棚早熟栽培,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育苗;作小拱棚或地膜露地栽培,于11月中下旬育苗。番茄作大中棚早熟栽培,于11月上旬至12月中下旬育苗;作小拱棚或地膜露地栽培,于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育苗。

3.2 播種量

播種量:番茄5~8 g/m2,辣椒10~15 g/m2,茄子10 g/m2。穴盤育苗,由于基質地溫回升快,密度還可以再低些,每個育苗盤0.16 m2,播茄子1.7 g左右,辣椒2.0 g左右,番茄 0.75 g左右。

3.3 種子的播前處理

①浸種 將種子放在50~55℃溫水中,保持5~20 min,并不斷攪拌,為了保證在規定的時間里有恒定的水溫,可采取不斷添加熱水的方法。然后進行浸種,一般番茄、辣椒浸種4~6 h,茄子8~10 h,使種子吸足水分。

②消毒 生產中常用高溫消毒和藥劑消毒。高溫消毒即將干燥種子放入70℃恒溫箱中處理72 h后再浸種。藥劑消毒即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10%磷酸三鈉溶液在常溫下浸種15~20 min。

③催芽 把浸泡好的種子洗凈用干凈紗布包好,去掉多余的水分放在臉盆內,上面再蓋上濕布,置于溫暖處催芽,最好放在恒溫箱內,溫度控制在25~30℃,催芽時,每天用25~30℃的溫水淘洗種子1~2次,洗去黏液,排除二氧化碳,供給氧氣,淘洗后將水分瀝干,繼續催芽。番茄2~3天后有80%~90%的種子露白。此時可降低溫度,準備播種,切忌芽長得過長過細。辣椒、茄子的發芽速度較慢,有條件可用變溫催芽法,可促進發芽,催芽期間采用增加空氣濕度或濕布包裹的辦法以防種子干燥,經5~7天后可出齊芽,準備播種。如遇上陰雨、雪天,不宜播種時,可把種子攤開,蓋上濕布,放在冷涼處,待天氣轉晴后再播種。

3.4 播種

播前播種床或育苗盤內要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后,撒一薄層藥土(藥土配合比例按質量計,1份藥劑拌1 000份土,常用農藥有敵克松等),然后開始播種。茄果類一般采用撒播,撒播時最好把種子拌上細土或基質,播種后及時覆上0.5~1.0 cm厚的蓋籽培養土。為增加保溫保濕效果,床面蓋上一層地膜后,再搭設塑料小拱棚,形成地膜、小拱棚,大棚三層配套覆蓋保溫,10月氣溫高、陽光強烈時,出苗后,小拱棚上不用蓋薄膜,可以覆蓋一層遮陽網降溫保濕,嚴寒季節小拱棚上再增加無紡布保溫。

4 苗期管理

4.1 發芽期管理

①播種至出苗 一般播種后7~10天出苗,12天齊苗。此時要求床土水分充足、通氣良好和適宜的溫度,苗床溫度25~30℃為宜,促其迅速出苗。連續陰雨,氣溫低時,可以打開地熱線增溫。當有大部分種子頂土出苗時,應及時揭去床面上的地膜。

②子葉微展到破心 子葉展開,出現第一片真葉,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育苗的,此時管理應控水降溫,白天保持20℃左右,夜間12~15℃;控制水分,床土宜干不宜濕。于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育苗的,要增溫保溫,早晨8:00左右揭去無紡布,大棚上化凍后沒有滴水時揭去小拱棚膜。晴朗的中午,可適當透棚防止秧苗徒長和倒伏。

4.2 幼苗期管理

①從破心到3~4葉期 溫度可以適當提高,白天20~25℃,夜間15~18℃,低于15℃則生長發育受阻。晚上加蓋無紡布,提高地溫。番茄2葉1心時,晚間溫度不宜低于8℃,從而減少畸形果的產生,可利用電熱線來提高苗床夜間的溫度。水分管理,原則上不澆水,外界氣溫高,天氣晴朗,苗床干燥,可以少澆水,較冷天氣,最好不澆水,防止倒苗。在茄子、辣椒有3~4片真葉,番茄有1片真葉時可以分苗,分苗前3~4天降低床溫。分苗宜在晴天10:00~15:00進行,以利土壤增溫,發根緩苗快。分苗距離,番茄9 cm見方,茄子8 cm見方,辣椒7 cm見方。深度以子葉高出床面一指為宜,隨栽隨澆水,一定要澆透水,這對活棵很重要。分苗后5~7天內,扣嚴大棚內的薄膜,中午太陽光強時要稍加遮蔭,使秧苗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迅速緩苗。

②從分苗到定植 分苗7~10天,待秧苗幼葉開始生長時,白天揭掉大棚內的小拱棚透氣,以降低濕度。幾天后,苗已經完全活棵,可揭去大棚膜,以便進一步降低苗床濕度。通風時注意避免下風口冷風直接吹苗,開始由小到大,經常調換風口位置,不要固定某一處為通風口。遇到陰雨雪天,大棚內也應揭去無紡布和薄膜,晚上提前蓋苗;或撒干基質和多菌靈,降低濕度和防病。春季外界氣溫回升,可根據秧苗生長情況適當追肥,追肥注意在晴天上午進行,追肥后應盡早通風,結合中耕松土,降低濕度,促進地溫回升。移栽前加大透棚、煉苗,提高移栽成活率。

5 病蟲害防治

5.1 病害防治

①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田塊,肥料要充分腐熟,播種均勻,切忌過密。②播種前用多菌靈、敵克松等藥劑拌種或床土消毒。③發現病株后,及時拔除。防治灰霉病,晴天中午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達科寧(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速克靈(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等,交替使用,對幼苗噴施,連續陰雨天,濕度大時,可用煙熏劑進行防治,也可用上述藥劑拌干土,均勻撒施。

5.2 蟲害防治

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螻蛄、蚯蚓等,生長期蟲害主要有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地下害蟲的防治主要是耕翻土地,施行輪作,結合整地作畦用辛硫磷等拌干土撒施防治。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噴霧;防治美洲斑潛葉蠅可用48%樂斯本乳油1 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52.5%農地樂(氯氰?毒死蜱)乳油1 000~1 500倍液噴霧。

參考文獻

[1] 呂衛光,趙京音,姚政,等.上海市現代溫室番茄規范化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03(6):48-50.

[2] 張真和.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園藝――蔬菜果樹花卉栽培技術.1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231-232.

[3] 潘以樓,楊敬輝,宋立妹.蔬菜農藥應用表解.1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24,28,58,53.

優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