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07 12:21:2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建筑理論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本文所要闡述的正是這樣一種可以顯著反映主體內在需求的建筑形式問題。對建筑形式的主體特征的理論梳理,對設計觀念的形成和設計方法論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意義。英國建筑歷史學家B•阿爾索普談到“當人類第一次將自己與他的建筑視為一體和引以自豪,并且比單純需要更進一步——他開始關心他的建筑‘外觀’之時,建筑才真正開始”。一般情況下,對建筑形式問題的研究,反映為設計手法或形式規律的研究和總結,表現出較強的應用特征和實用主義傾向,從而使語境廣泛,內涵深刻的建筑形式問題具化為建筑形態或是建筑形式美規律的研究。例如,“建筑形式是體量和空間的聯系點......,建筑形式、質感、材料、光與影的調節、色彩所有要素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表達空間的品質或精神。建筑的品質決定于設計者運用和綜合處理這些要素的能力,室內空間和建筑外部空間都如此”。(埃德蒙•N•培根Edmund•N•Bacon《城市設計》TheDesignofCities,1974年);又如“形式的含義是內部結構與外部輪廓以及整合在一起的原則。”如此等等都無外乎在概念上直指形態要素或形式法則的客觀存在。或許換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為形式存在找到新的思考方向。
恩斯特•卡西爾曾對空間這一抽象概念作出這樣的論述,他說:“從一般知識論和人類哲學的觀點來看,另一個問題現在占據了我們的興趣并且一定會成為焦點。與其研究知覺空間的起源與發展,我們更必須分析符號空間。一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就處在了人類世界與動物世界之間的分界線上……。人并非直接地,而是靠著一個非常復雜和艱難的思維過程,才獲得了抽象空間的觀念——正是這種觀念,不僅為人類開辟了通向一個新的知識領域道路,而且開辟了人的文化生活的全新方向。”這段論述是卡西爾旨在說明人的文化歸屬和抽象空間的關系問題——即抽象空間的創造和思考,飽含了人類的觀念和情感。抽象空間的形成通過漫長的符號化過程與人類的觀念發生了普遍的聯系,這一文明的進程為我們思考建筑形式的主體特征帶來啟發,為形式觀念的確立帶來啟迪(圖1)。
歷史每一個階段的主題和語境都不斷變化著、發展著。古典時期的唯美主義或者是唯理念的審美觀、現代主義的功能和物質觀、新近的后現代主義等觀念不斷更迭。建筑形式觀念的變化受到物質技術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而最終體現的是對建筑的形而上的追求,這種追求始終伴隨著建筑學科的成長。古典時期的建筑與藝術成就的整合具有著雙關的意義,那就是古典時期的建筑不僅是藝術的載體,就建筑本身而言也必須是一件“藝術品”。“山節藻棁”、“繡戶洞房”、“表南山之巔為闕”等等,無論形式上的精致或是宏大最終都是超物質技術因素的主體意識形態的反映。哥特時期令人驚奇的尖拱不僅是成熟的結構形式,更是神圣意志的體現,是中世紀人們巨大的宗教熱情與純凈心靈的體現(圖2)。古典時期的建筑凝練了本地域、本民族集體的意識形態和情感,因此建筑形式不僅是物質固化的存在,更是主體對象化的存在。
現代主義在新的物質技術條件下將社會需求和功能要求作為建筑革命的客觀理由,20世紀20年代背景下的青年人在主觀上需要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形式觀念,并以此發動了一場觀念的革命。現在看來現代主義的迅速推廣既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也是一場建筑意識形態的轉變。克•亞歷山大認為,范斯沃斯別墅設計顯然受到了“單純、明晰”這樣主觀形式觀念的驅使,從而將功能的要素暫時耽置(圖3)。現代主義之所以在60年代后廣受質疑,如今看來并不是功能的理解或技術的應用有什么不妥,而是其偏執的形式觀念受到了挑戰。早期現代主義骨子里和保守的新古典主義者一樣,是形式迷戀者,并且在主觀上試圖建立永恒的形式法則。
在國內近十年來,建筑現象逐漸成為公眾話題。話題的焦點實際上是主體意識形態的爭辯,是當下的建筑形式觀念的社會反映。上海環球金融大廈、央視大樓、奧運和世博建筑具有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觸動了集體的形式意識。這場討論顯然是不同主體的形式觀念的討論。在全民大討論中專家明顯回避形式的主觀特征,而極力將形式觀念與功能的、物質技術的含義聯系起來,用以說明形式內涵的深刻性與合理性,但對于公眾而言建筑本體是陌生的。面對主觀上相當明顯的形式傾向,卻害怕扣上“形式主義”的帽子。這場討論無論是“形式主義”的勝利還是“形式主義”的失敗,都有待歷史的判斷,但建筑形式觀念的主體特征卻毫無懸念地呈現在公眾面前。從存在和感知的交互關系而言,對建筑形而上的追求是通過可體驗的物質性空間得到實現。視覺和行為的體驗是其核心內容,這是主體觀念反映的必要途徑。但建筑形式觀念的主體性思考范疇,不僅僅只是一個客觀的形式美的問題,有關和諧、勻稱、節奏、韻律……等等形式美的教條不是形式觀念的全部,用“純凈、明晰”來體驗、解釋當下的建筑形式現象已不夠用。建筑本體的內在因素以及人的主體意識層面需求,使建筑形式觀念的研究成為一個與建筑哲學相關聯的話題。
以卡西爾的文化哲學為引子,我們可以從美學的歷史中找尋建筑形式的主體特征。西方的美學思想在源頭是以“模仿論”為基礎的,這其中帶有了明顯的自然主義的情感特征,在認識論上則傾向于經驗的感性偏好;另一種美學觀則認為“美”是先驗的,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其中包含了更多的理性成分,在情感上則是冷靜的,更注重對抽象形式規則的研究,并希冀從中總結出形式美的規律。這兩種美學傾向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但其共同特點是“美”是獨立于個體的一種現實,即美是客觀的(圖4)。
自19世紀中葉以后,美學思想在認識論上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主要體現在美學研究思想的重心由客體轉向了主體,這是認識論的重大轉變,也是古典美學和現代美學特征的重大區別。解釋“什么是美?”或者“美是怎樣構成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已顯得過于迂腐,不能用來辨析當代的種種復雜的美學現象,不能適應當代社會條件的變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建筑美學思想和設計觀念的變化風起云涌,其中最為明顯的變化,便是對當年現代主義的建筑本體論和物質觀的認真反思,轉而將人這一影響社會和城市發展的主體因素,放在了首要位置。一方面在接受美學和文化哲學影響下著重研究歷史文化、民族、地域、宗教等人類的文化心理和社會情感的因素對建筑形式觀念的影響,另一方面以格式塔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設計研究理論提倡理性地對待人的主體性內在需求(圖5)。這種理論思潮推動了現代主義建筑的深入發展,促成了60年代以后流派紛呈的后現代主義的種種設計理論和實踐,為建筑設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形式觀念的研究中,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方面的主體因素,并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前面論及的是社會主體因素對建筑本體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在當代建筑實踐中,創作主體的主觀意識形態的呈現也愈來愈明顯。這種來自創作主體的形式特征,常常與其特定的形式風格特征相對應。在現代設計的公共性與民主性的框架內,鮮明的個體語言追求已成為建筑形式觀主體特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埃森曼、邁耶、蓋里、安騰……等等,不一而足。他們多年如一日的形式呈現表達著鮮明的主體特征,是對建筑哲學的執著(圖6)。
關鍵詞:當代建筑理論;導向更新;發展軌跡;傳統;創新
Abstract:Early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are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gained from, the special architectural theory is tha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creation and practice the theory derived, can be extended to the universal from the individual to obtain a wider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should not only apply to general situation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special circumstances, and form a sound theoretical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architecture the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new architectural theory;orientation update;development track;tradition;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TU-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8-0092-02
1引言
對我國現階段的建筑理論,人們通常認識的不夠全面,也難以摸清我國建筑理論的發展現狀。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們基于自身文化的理論發展不夠,沒有正確的理論研究發展;而對西方的建筑理論又盲目推崇,忘記了建筑理論本土化的需求。由此造成了現在國內建筑理論體系混亂,理論發展滯后,理論難以指導實踐。我們只有科學地認清當前的理論構成情況,才能對未來的建筑理論發展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
2建筑理論發展的指導作用
2.1建筑理論對城市生活的引導作用
建筑的功能性要滿足人們日漸豐富的日常文化生活,而不是簡單的遮風避雨,工作休息,因此建筑師對建筑的理解不能單一的定位在一個固定不變的角度上,使人們不能充分地利用建筑本身構建自己的文化生活。[1]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包括建筑在內的生活元素的使用要求也越來越高,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建筑設計該何去何從?這就需要有正確的建筑理論來引導。
2.2建筑理論對建筑文化的引導作用
傳統的“機器生產財富,建筑消耗財富”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且還將長期的對人們的認知產生影響。[2]然而,當人們越來越多的認識到,建筑本身的欣賞性和功能性,使建筑兼顧了精神上的文化需求和物質上的使用需求。[3]針對同樣的建筑功能要求,在相同的預算條件下,不同建筑設計師的設計創作對建筑精神價值的體現也大不相同。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要在滿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時將無形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化地體現出來。建筑理論的創新可以很好的引導建筑創作去遵循地方文化,表現地方特色。
3中國建筑理論發展應回歸傳統,注重創新
3.1建筑理論發展應當回歸傳統
建筑風格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是建筑理論無法回避的元素。盲目追求建筑的形式美,過分的標新立異,使得近年來許多設計脫離了理論的指導;而任何脫離理論指導的設計實踐都是茫然的,都不會是成功的設計實踐。與此同時,建筑理論的研究,在極度繁忙的建筑設計市場面前被無情的邊緣化了,理論的知識地位不斷降低,人們對理論的認識存有成見。因此,建筑理論在中國回歸傳統內涵,更具有其特別的意義。提倡理論回歸,就是要讓社會的進步來不斷觸動理論的發展創新,讓理論充滿活力。設計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但形式是變化無窮的。簡單地回歸到過往的基本原理,并沒有實際意義;而中國和世界的建筑理論面臨著眾多的變革因素、現實問題乃至人類的生存問題,就要求我們必須要以前瞻性的思考來重新整合理論,使之回歸到既能傳承過往經驗,又能解決現實問題,并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良好狀況。
3.2建筑理論發展應當注重探索創新
傳統的建筑理論研究重心,總是徘徊在諸如建筑構件等小問題上,如探討屋頂采用何種形式,空間及色彩的安排和搭配等,將這些看似極具代表性的特點加以歸納,繼而總結出一段時期或者某個特定區域內的建筑特色。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建筑理論發展,更多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以及蘇聯的建筑理論研究成果,繼而套用到我國的國情上來,謀求中西結合,繼續發展。而基于這些理論所進行的建筑創作,套用借鑒而來的設計方法,在實踐上就難免總是帶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脫離了理論創建之初的背景基礎也只能是模仿到“形似”階段。[4]如果想要能夠對過去的一段時期的建筑理論建立起充分的理解,想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恰當地運用,就要尋求根源,不僅掌握形式上的特點,還要結合當時或當地的文化、民俗、倫理等各項人文因素,力求能夠在“精神”的層面上深刻地理解建筑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在理論繼續創新和探索的路上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為我們實現過去不可能完成的構想提供了條件,因此建筑與科技進步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將是一個龐大的理論發展體系,不僅是從建筑一個單一的領域,也并不是過去簡單的建筑師實踐,而應是多領域的,跨學科的綜合探索。
4 當代中國建筑理論的發展趨勢
4.1建筑理論向系統化方向發展
近來建筑界呈現出一種對建筑系統理論的依賴,從整個理論體系出發,例如建筑的流派,風格以及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等一切建筑理論體系內的相關理論。運用綜合的系統理論看待建筑,可以更加全面,并升華建筑理論的范疇。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是20世紀40年代先后形成的科學方法論,它們是當代人類認識史上的里程碑,是人類科學成就達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5]在國內,侯幼彬先生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他認為建筑是高度復雜的非線性系統,需要從多角度,多層面來解讀,而不是使用簡單的,二維的非此即彼的處理方式。無論是進行建筑創作還是從事理論研究,都應該通盤考慮,把握大局,從多角度出發,全面系統地思考設計問題,解決矛盾。鄒德儂先生也提出了建筑理論向系統化方向發展的觀點,他勾勒出的建筑理論與建筑實踐的雙峰圖(圖1),便很好地表達了各種創作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框架以基本理論為基礎,左側是建筑理論創作的發展,右側是建筑創作實踐的進步,兩者都以相近的史學觀點與設計理論為基礎,交互共生,協調發展。
4.2建筑理論向廣義建筑學方向發展
廣義建筑學是一種新興的建筑觀,并演變成為當前甚至以后整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廣義建筑學是將建筑學、地景學和城市規劃學的理論基礎有效地整合為一個整體,對建筑的本真進行綜合性的追尋。將規劃建設、新建筑的設計、城市歷史環境的保護、原有建筑的維修與改建等問題,納入一個動態的循環體系中,是廣義建筑學的一項重大使命。同時,廣義建筑學也有著鮮明的“本土化”特性,植根于當地的文化根源,結合外來的精華,從而加快當地建筑行業的持續性發展。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較早地提出“廣義建筑學”的概念,他所倡導的人居科學理論,對建筑學的發展和變化進行了廣義的詮釋(圖2)。他認為人類的聚居環境除人工環境外,也應當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建筑學的概念也應該是廣義的,想要深入地研究,就不可避免地要涉獵到眾多互相聯系的學科群。要同時考慮到自然科學、環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等諸多學科之間的聯系,把建筑的問題放到復雜的巨系統里觀察分析,力求全面高效的解決問題。
廣義建筑學概念里所定義的建筑師,應該是一個出色的綜合協調者,他的工作應該是負責協調與建筑物有關的各種形式,解決技術與社會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無論是小到房屋街道的改造,還是大到城市的發展與規劃。而且廣義的建筑學將涵蓋比單體建筑更加廣闊的范圍,所以建筑理論的發展必須要做到統籌兼顧。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求建筑師成為無所不能的專家,而是需要建筑師加強自身修養,擴大知識面,尋找問題的結合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斷實踐才能進一步促進建筑理論的發展。
4.3建筑理論應當尋求中國特色的表現
系統化的建筑理論觀點所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建筑設計的創造性思維是非線性的,是不容易捕捉到的,它們很難被定性觀察,也很難用相對嚴謹的系統論來闡釋;而廣義的建筑理論由于是正在發展中的科學,而且它涉及到不同階層的社會利益,兼顧到各種矛盾沖突,在學術上要取得進一步發展一樣很困難。
當代前沿學科交叉滲透,相互融合的進程在逐步加快,建筑理論的發展需要用新的思維方式來面對新的局面。張欽楠先生曾經說過,工程學是技術學的分支,它的理論是具有全球性和普適性的;而建筑學則同時涉及技術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個方面,因此它的理論就既有全球性和普適性的一面,也應該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一面。最近幾十年來,我們的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建筑創作的環境也有了很大改觀,建筑市場生機盎然。而在追求四個現代化目標的過程中,一切向發達國家看齊,已經讓建筑界的面貌有了較大改觀。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其中大量的建筑設計作品往往只是注重對建筑形式的刻意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西方的建筑體系是經歷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與自我完善才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西方的建筑理論內容已經非常豐富,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拿來照用,因為它們未必適合中國的建筑發展,也不可能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中國的建筑理論發展,必須要顧及到中國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分析,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才能真正有所作為。用早日實現建筑界的現代化為借口,盲目建設,不考慮自然條件與經濟局限,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建筑形象,這種做法是萬萬不可取的。
建筑理論的創作,應該體現出在工程建設基礎上的人文關懷,它不但應該能夠指導我們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增進與城市規劃相融合的多層次的理論建構;同時也應該是強調民族地域性,不斷彰顯個性的創作歷程。
5結語
我國的建筑理論發展滯后,究其原因,受兩個方面的影響較多:一是我國既有的建筑理論發展缺失,一直缺乏比較系統的建筑理論研究;二是盲目引進西方建筑理論,習慣于生搬硬套。自有的建筑理論不完善,外來理論又很難本土化,兩種因素綜合作用,就直接導致了建筑理論發展的嚴重滯后。
20世紀人類建筑學取得了巨大發展。要讓建筑理論在新世紀里不斷發展,就必須把現有的成就整合起來,回歸基本的理論,并以此為出發點,不斷創新。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符合中國國情的建筑理論發展過程,正是應該不斷整合,不斷吸納新知識,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周浩明.生態建筑――面向未來的建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2-13.
[2] 顧孟潮.中國建筑評析與展望[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3-24.
[3] 石照.廣義建筑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45-46.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建筑理論;運用及分析
1.前言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但是同樣對人類資源、生態以及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人類的發展造成了很多消極的影響。隨著我國建筑發展設計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對生態資源以及環境等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因此,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對人們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如今,我國對生態環境等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從而提高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
2.在建筑設計中運用生態建筑理論的重要性
經過科學的調查及研究所知建筑行業所消耗的原材料以及能源資源占了全球總消耗量的50%左右,并且由于建筑用地場面較大,所以導致了農業用地減少了許多以及對周邊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為了使人類能夠生活在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與建筑以及自然環境的關系,并且將生態建筑理論充分的運用到建筑設計中,從而使人類與自然建筑達到有效的結合。這就證明了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生態建筑理論的特征及概念
3.1生態建筑的含義
在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是一個較為廣泛的建筑學概念,它在狹義上指的是將生態學原理融入到建筑設計以及建筑應用的過程當中,使人類與自然環境建立和諧的發展關系。而在廣義上來講,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是相對抽象的,它在建筑事物層面上將建筑學理論以及生態學原理相結合,然后使建筑產物上升到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從而使建筑物達到可持發展的戰略目標。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產物,不僅是為了將人類與自然以及建筑能夠達到相互和諧的體系,還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從而使建筑生態的運用以及建筑生態的理論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3.2生態建筑的特征
在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運用的提出是為了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了實現建筑環境的生態平衡、人類的舒適健康以及周邊環境沒有嚴重的污染,在建筑設計中運用生態建筑理論就必須結合人類實際生活的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關系,在建筑設計以及建筑使用的各個環節中運用綜合的科學技術、生態學以及建筑學,從而有效的指導建筑設計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產物,達到人、自然以及建筑的生態平衡。在建筑設計中其生態建筑的地域性非常明顯,它主要包含了兩層地域性,第一層面是生態建筑與地理以及氣候等實體要素必須統一,第二層面是生態建筑必須與人文以及歷史等抽象的要素形成統一。為了實現生態建筑與當地的地理以及氣候等其他的特征要素相適應,并且還要求建筑中體現出人類文明抽象要素特征,就必須把地域歷史以及人文要素結合起來然后運用到建筑設計的生態建筑理論當中。因此,因地制宜地取材不僅能在建筑生態理論中得到最好的實踐,還賦予了生態建筑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4.在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應用
4.1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融入生態建筑理論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到自然環境給生態建筑造成的影響因素,為了使生態建筑將建筑轉變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有機體,就必須把建筑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由于建筑中所用到的材料大多數來自于自然界,因此,將無廢及無污染的材料重用于自然界也是生態建筑的核心理念,從而使自然環境與建筑之間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的體系。
(2)技術環境因素
在建筑設計與建設的過程當中運用生態建筑理論時,必須有良好的技術環境為基礎。在生態化建筑中生態建筑的取材、科學技術以及生態化加工處理,最后到生態建筑中各種建筑廢棄物的處理、開發及再生利用等,成為了解決建筑生態化水平高低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將相關的科學技術環境作為理論與實際支持的基礎前提。
(3)經濟環境因素
在一些經濟發達程度不高或相對滯后的地域中,想要引入生態建筑理論的運用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雖然建筑生態環境有了較為完善的生態計劃,但是由于地域經濟環境水平較為落后,所以導致建筑生態化在建筑設計中不能有效的得以利用。
(4)人文環境因素
在建筑設計中運用生態化建筑是為了創建一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及舒適健康的發展空間,要想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可以融入地域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就必須將生態建筑理論合理的、周到的、細致的運用到人文環境中。只有將這些融入到人文環境中才能夠更好的突出生態化建筑中的地域特色以及風俗習慣。
(5)社會環境因素
在建筑行業中高污染以及高耗能是建筑行業的兩大特點,所以生態建筑理論的運用將成為建筑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人們對建筑合理的設計以及科學的設計重視程度的加高,因此,生態建筑理論的運用在社會環境成為了一個較為復雜的科學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了生態學、美學、建筑學以及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為了實現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設計以及建設,就必須將生態學原理都貫徹的落實到建筑設計領域中,從而有效的達到生態建筑理論的運用。
4.2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方針
(1)不同自然環境與建筑的有效結合
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為了實現自然環境與建筑能夠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就不能遵循單一的固定設計模式,并且要根據地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與設計方案所結合,然后有效的利用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結合,從而建立好人與自然良好的和諧關系。最終不僅可以實現自然環境與建筑的完美融合,還有效的實現了建筑生態化理論的運用。
(2)高效的利用在建筑中的優勢能源
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除了要強調建筑使用過程中的環保功能,還應該將不同地域中的優勢能源有效的利用到生態建筑中。例如,一些在海邊的建筑群體,在建筑設計中應合理的利用風能以及太陽能等潛在的一些優勢,使建筑群體在這些能源的作用下更好的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因此,高效的利用優勢能源在建筑設計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
(3)在建筑設計中應因地制宜并就地取材
在實行生態建筑理論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選用的材料是生態建材,它不僅可以減少廢材對環境的污染,還可以因地制宜有效的利用再生能源,比如,有些地方的人民利用當地廢棄的材料來搭建小屋,為生活提供冬暖夏涼的居所。所以因地制宜的就地取材實現了建筑生態化以及地域性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明,饒永.淺議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住宅設計中的運用[J].安徽建筑,2005,05:24-25.
[2]童琳.生態建筑理論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江西建材,2016,23:29-30.
[論文摘要]在全球生態建筑理論思潮方興來艾的大背景下.中國當代建筑設計如何運用該理論來指導實踐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僅從生態建筑概述、生態建筑設計理論以及設計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三個方面對建筑住宅設計展開討論。
[論文關鍵詞]生態建筑;生態住宅;技術策略
1.生態建筑概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所謂“健康”就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據此定義,“健康住宅”不僅僅是住宅+綠化+社區醫療保健,還指在生態環境、生活衛生、立體綠化、自然景觀、噪音降低、建筑和裝飾材料、空氣流通等方面,都必須以人的健康為根本。
1.1生態住宅定義
健康住宅又稱“生態住宅”,生態住宅居住區的總體布局、生態住宅建筑單體的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
1.2生態住宅原則
生態住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綜合系統效率最優原則,來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虧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生態住宅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為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努力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生態住宅的特征是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
1.3生態住宅的技術策略
1.3、1追求舒適和健康是生態住宅的基礎 生態住宅首先要滿足的是人體的舒適性,例如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此外還應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實現殺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風以獲得高品質的新鮮空氣,以及無輻射、無污染的室內裝飾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態住宅既要保證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滿足鄰里交往、人與自然環境交融等要求。健康還有另外一層很重要的含義,即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住宅應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二氧化碳、固體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1.3.2追求高效是生態住宅的核心內容 所謂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觀是生態住宅與大自然和諧的完美境界 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不僅體現在能量、物質方面,也同時體現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態住宅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生態住宅應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這兩大課題結合起來,所關注的不僅包括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能源,還涉及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方面的內容。
2.生態住宅設計理論
目前,世界各國新型的生態住宅可謂方興未艾,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發展生態建筑在我國也必然是大勢所趨。作為國家的重要產業,城鎮住宅建設必將快速發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時機,及時把“生態理念”引入到住宅設計中,解決住宅節能和住區環境保護問題,將會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態住宅設計,指的就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生態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環保、高效、美觀的居住環境的一種設計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生態”絕非一般意義的綠化,而是一種對環境無害而又有利于人們工作生活的標志。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生態住宅涉及的技術體系極其龐大,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游憩系統和綠色建材系統等。簡單來說,其技術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住區物理環境(聲、光、熱環境)與能源系統設計,包括建筑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能源系統的設計等,同時又與綠化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息息相關,是當前生態住宅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b智能化住區,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自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節省土地,節約能源,做好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
3.設計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從上述思路出發,要實現住宅設計生態化,需綜合考慮3個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區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細部處理。如維護結構材料選擇、保溫方式、門窗形式等)、建筑物內的環境控制系統設計。本文將從住區風環境、自然通風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日照遮陽與采光外圍護結構布置、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與建筑設計相關的幾個方面,分別闡述生態建筑理論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轉貼于
3.1住區風環境設計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會導致住區局部氣候惡化。規劃師和建筑師已經認識到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問題已不容忽視。然而,可能是對室外風環境的預測不夠重視或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當建筑師們在對建筑住區進行規劃時,更為常見的做法是過多地把設計重點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觀設計及空間利用上,而很少或僅僅憑經驗考慮高層、高密度建筑群中氣流流動情況對人的影響。事實上,良好的室外風環境,不僅意味著在冬季風速太大時不會出現人們舉步維艱的情況,還應該在炎熱夏季保持室內自然通風。從這一點上來說,在規劃設計中僅僅考慮對盛行風簡單設置屏障的做法顯然是不夠的。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要獲得良好的住區風環境,了解小區內氣流流動情況,是建筑師在設計初期所必須做到的。
3.2自然通風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風是最經濟和有效的環境調節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設計與三維空間布置等,都對自然通風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充分考慮這一影響而進行建筑設計能有效地解決住宅中熱舒適性和空氣質量問題,而且在不增加住戶投資的情況下,就能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居室環境。
3.3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
住區周圍建筑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系,同時還和住區建筑周圍的輻射系統有關。受住宅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住區室外氣溫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合理的建筑設計和布局,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建設生態住區不等于簡單地提高綠化面積,如果住區綠化僅僅使用大規模草地而不考慮與林地、水景設施以及自然通風等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不僅不能充分發揮綠化在改善室內外熱環境方面的巨大作用,還會把大量的金錢浪費在草地的澆灌上,可謂得不償失。在綠化系統設計中如何改善住區室外環境,除了避免以上誤區外,還應做好以下2個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選擇和搭配綠化植物和水景設置,并與整個小區的熱環境設計協調起來,除了給人以觀賞的美感外,還應充分發揮植物、水在降低“熱島”作用、改善住區微氣候方面的作用;②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如果綠化設計的最后結果是把人和綠色隔絕開來,僅僅“可以遠觀而謝絕入內”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陽與采光
夏天陽光的直射和熱輻射是影響居室熱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陽是指運用建筑的外形設計、懸挑和凸凹變化而形成建筑圍護結構,使室內實際接受的陽光直射和輻射熱量減少。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當地地理與氣侯條件,通過精確計算,對住區的建筑布局以及單體住宅的相對關系,進行建筑群日照、遮陽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檢驗是否滿足日照和遮陽的要求。
3.5外圍護結構布置
這里主要是指外墻和外窗等圍護結構的布置,體型系數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圍護結構對建筑物熱環境的復雜影響。實際上,對于不同朝向角和傾角的外墻和外窗,由于當地主導風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滲透情況的不同,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也相差很大,日間接受的太陽輻射隨著時間變化而千差萬別,夜間背景輻射狀況也不相同。
3.6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區規劃應有效地設計防噪系統,如將住區和主要交通干線相隔絕,防止主要交通干線的噪音傳過來。污染控制問題也需重視,建筑物內部空氣質量不好,一定是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而通過有效的綠化、有效的組織建筑周圍氣流流動,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在設計初期,技術人員就應該深入現場進行調研和測試,檢驗當地的噪聲或污染是否符合標準,如果不能滿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果居室噪聲超標,可考慮采用錯開設計的雙層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聲,又不影響自然通風。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human beings as a member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ot only to get you need to natural material, at the same time also must assume maintenance responsibil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deteriorat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ers realized onl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perfect harmony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is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field of mainstream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he creation principl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design research,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隨著知識經濟和環境經濟的發展,現在建筑設計的思想也正向以人為本的理念轉變,建筑設計更加強調人是自然的主人,同時也是自然的維護者。現代工業的發展,極大促進建筑材料工業的迅猛發展,鋼鐵工業、材料工業、化學工業所提供的物資基礎更是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了無限的想象與執行能力空間。而生態建筑正是現代建筑設計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對現代建筑和自然環境融合反思的結果,針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建筑設計師們開始考慮現代工業文明是否能給人居環境帶來純積極的影響,于是有人提出:“所謂的生態建筑就是將完整的生態系統納入到整個建筑當中,在整個生態體系中,要使得能源和物資能夠重復循環利用,從而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污無廢生態平衡的居住和工作環境。”
二、生態建筑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遵循自然規律,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會直接映射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現在整個地球都在倡導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我國也相應地提出了和諧社會、和諧自然的科學發展觀。所以在建筑設計中,一定要本著尊重自然的原則,在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必須充分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因素。設計中一定要保證對生物圈的絕對完整,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延伸到建筑設計當中,不僅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也要做大自然的朋友。
(二)高效利用自然資源來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充分利用地面空間以上資源,發揮高層建筑的空間利用優勢,建立起高效的空間體系,從而充分利用空中資源,例如構建規模較大的城市建筑;合理規劃地面資源,地面資源的規劃一定要考慮到建筑必須親近自然,將建筑和自然完美融合,建立花園般城市;充分利用地下資源,拓展整個建筑的空間縱向比例,同時也提升了建筑的穩定性。這樣就建立起地上和地下三層空間的完整建筑體系,在建筑設計中一定要將節能減排技術的最大功效發揮出來,這樣就可以達到建筑和生態的相互之間的平衡。
(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地域特征
在建筑設計中,一定要考慮到當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的整體形態,考慮到當地建筑的整體風格和特點,把握好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風俗文化和其他資源能源的分布狀況,在建筑設計中揚長避短,使得建筑設計和當地的生態、人文達到完美的統一。
三、生態建筑理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一)利用現代科技解決建筑生態問題
這種設計方法要求對建筑生態環境中的各種問題必須有詳盡的了解,對相關問題的導致因素進行科學量化和評估,最后利用現代科學的技術手段去解決設計中建筑生態問題。這種技術主要集中在物理技術上和建筑材料技術上,將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新型能源轉化為大眾使用能源來應用到城市建設當中。同時,必須將數字技術與新能源進行相關領域的結合,打造新型能源利用新模式,最大限度減少人力在其中的干預程度,實現建筑生態環境營造的人工智能化,同時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從整體上提升了整個建筑的設計質量。
(二)從具體地域環境出發,貫徹鄉土地方主義來進行建筑設計
這是一種自然本源主義的生態建筑觀,在傳統文化當中,自然與建筑的完美融合被看作是建筑物設計的經典之作,其中所強調的重點是保持建筑獨立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到與自然相得益彰的關系,而不是現代建筑理念中建筑與自然相對立,不顧及自然的容納程度來進行建筑設計。在這種建筑理念下,所有的設計要領必須符合回歸自然、擁抱自然,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具體要求上,建筑工程雖然要加入時代因素,加大高科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所占的比例,但是建筑設計在整體上必須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自然環境、風俗民情保持統一,建筑結構要最大限度保持與當地建筑的和諧一致統一。從建筑設計情感上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敬仰的態度,從而表達出對原生態建筑的尊重,只有尊重自然的原生態形象,新建筑才能最大程度體現出當地居所的風俗韻味。
(三)生態建筑風環境的設計
整個建筑群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影響到局部氣候的變化,因此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們必須考慮到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的問題,因為現在大部分建筑師對風環境相關知識的了解不夠深入或者缺乏相應的風環境檢測技術手段,其在設計中經常忽略風環境的設計,而是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建筑功能區的建設、建筑裝飾的外表美觀、整體空間的合理利用,對于高密度建筑群空氣流通只是通過經驗上簡單地把握和設計,因此在工程完工后經常會出現空氣流通不暢對人體健康損害的建筑負面案例。所以,良好的室外風環境的營造,對于人體健康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設計中,就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在通常的季節變換中,良好的風環境表現在:居住區冬季的風速不會太大,不會導致行人在行進中舉步維艱;在炎熱的夏季,室內通風可以達到南北通透的效果或者與此效果相接近。因此在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到盛行風向的問題,而且還要對居住小區的小環境氣流風向情況有足夠的了解,這些都是在建筑設計前必須做好的準備工作。
結語:
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人們對自己生活居住的條件要求越來越高,這種高質量的要求不是一種鋪張浪費的過度開發,而是從人類情感上和自然環境上的一種完美的契合。因此,新的建筑設計理念也就更加體現出一種人性化,從而為建筑設計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從長遠利益上來講,既符合人類發展的規律,也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對于生態建筑理念的運用和執行,是新時代建筑師們共同的職業與倫理道德追求。
參考文獻:
[1]劉彩楓.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環境,2011,(05)
“理性主義”是指形成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以格羅皮烏斯和他的包豪斯學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為代表的歐洲的“現代建筑”。它因講究功能而有“功能主義”之稱:它因不論在何處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頂、白粉墻、橫向長窗的形式出現,而又被稱為“國際式”。它具有“現代建筑”的一切特點,并強調建筑師有改造社會的任務。
戰后的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的傾向沒有倡導人,沒有代表人物,更沒有什么公開或默認的組織。它是一種思潮,而且是相當普通的思潮,其特點是堅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理性主義”的設計原則與方法,但對它的缺點與不夠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實與提高。特別是在講究功能與技術合理的同時,注意了結合環境與服務對象的生活興趣需要,并在這方面進行了不少創造,其中有些還具有相當的獨特性。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的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價并不特別高,外表也沒有什么驚人之處。但力圖在新的要求與條件下把同房屋有關的各種形式上的、技術上的、社會上的和經濟上的問題統一起來的思想與方法,使它們在功能、技術、環境或形式上均分別做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新經驗。
精美主義建筑
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是戰后第一個階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導地位的設計傾向。它最先流行于美國,在設計方法上屬于比較“重理”的,人們常把以密斯·凡·德·羅為代表的純凈、透明與施工精確的鋼和玻璃方盒子作為這一傾向的代表。密斯·凡·德·羅也因此在戰后的幾乎十年中成為建筑界中最顯赫的人物。這種傾向的特點是全部用鋼和玻璃來建造,構造與施工非常精確,內部沒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純凈與透明、清沏地反映著建筑的材料、結構與它的內部空間。范斯活斯住宅、湖濱公寓、紐約的西格拉姆大廈,伊利諾工學院克朗樓和西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是二戰后講求技術精美的主要代表作。以鋼和玻璃的“純凈形式”為特征的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到60年代末開始降溫。自從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與能源危機后,現在時而會被作為浪費能源的標本而受到指責。
野性主義建筑
“粗野主義”(Brutalism)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聲一時的建筑設計傾向。“粗野主義”這名稱最初是由英國的一對第三代建筑師,史密森夫婦(A.&P.Smithson,前者生于1928,后生于1923)于1954年提出的。史密森說:“假如不把粗野主義試圖客觀地對待現實這回事考慮進去——社會文化的種種目的,其確切性、技術等等——任何關于粗野主義的討論都是不中要害的。粗野主義者想要面對一個大量生產的社會,并想從目前存在著的混亂的強大力量中,牽引出一陣粗魯的詩意來”。這說明“粗野主義”不單是一個形式問題,而是同當時社會的現實要求與條件有關的。
可能這個名稱使人聯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馬賽公寓大樓與昌迪加爾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與粗魯感,于是“粗野主義”這頂帽子被戴到馬賽公寓大樓與昌迪加爾行政中心建筑群的頭上去了。
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是不惜重金地極力表現優質鋼和玻璃結構的輕盈、光滑、晶瑩、端莊及其與材料和結構一致的“全面空間”;而“粗野主義”則要經濟地,從不修邊幅的鋼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與粗野感中尋求形式上的出路。“粗野主義”假如單從形式上看,其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總的來說,在歐洲比較流行,在日本也相當活躍。它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漸銷聲匿跡。
形式美主義
“典雅主義”(Formalism)是同“粗野主義”并進然而在藝術效果上卻與之相反的一種傾向,不過兩者從設計思想上來說都是比較“重理”的。“粗野主義”主要流行于歐洲,“典雅主義”主要在美國。前者的美學根源是戰前“現代建筑”中對材料與結構的“真實”表現,后者則致力于運用傳統的美學法則來使現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整、遍地開花與典雅的莊嚴感。它的代表人物主要為美國的約翰遜(P.Johnson,1906生),斯東(E.D.S.tone,1902-1978)和雅馬薩基(M.Yamasaki,1912生)等一些長二代的建筑師。可能他們作品使人聯想到古典主義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義”又稱“新古典主義”,“新帕拉第奧主義”或“新復古主義” 作為一種風格,“典雅主義”即如其它風格一樣,的確有許多膚淺的粗制濫造的作品,但是,具有“典雅主義”風格的作品中,卻也有不少是功能、技術與藝術上均能兼顧并相當有創造性的。
美籍日商建筑師雅馬薩基主張創造“親切與文雅”的建筑。雅馬薩奇在創造“典雅主義”風格別傾向于尖(左“石”右“旋”)。1964年在西雅圖世界朝覽會中的科學館是采用尖(左“石”右“旋”)的,1973年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底層處理也是小尖(左“石”右“旋”)。雖然有人把這樣的處理稱為“新復古主義”,然而,它們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與結構相結合的。
目前,我國建筑業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提高競爭地位,就必須適應現代化的市場需求,加強低碳設計。就建筑企業本身而言,是一項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但是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又是必不可少的。
2.低碳理論應用于綠色建筑設計的策略
將低碳理論應用于綠色建筑的設計中,可以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建筑企業的健康發展。下面從綠色建筑設計中的低碳設計對策與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兩方面來闡述低碳理論應用于綠色建筑設計中的策略。
2.1綠色建筑設計中的低破設計對策
要實現綠色建筑的低碳設計,就必須將低碳理念貫穿于整個綠色建筑的建設過程中,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同時充分考慮建筑的節能性。首先,高效利用建筑材料。在任何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材料都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建筑的質量,所以要想建設綠色建筑,就必須多層次開發與高效利用建筑材料。目前,很多建筑材料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環境質量,例如新鮮加氣混凝土會散發氛氣、人造板材含有大量的甲醛揮發等,這些都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建設綠色建筑的過程中,需要選用工業化成品或者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盡可能充分利用通風、采光等自然條件,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控制建設中、使用中乃至廢棄后的環境污染程度。其次,充分利用建筑空間。我國雖然土地面積較大,但是人均占地面積較小,充分利用建筑空間可以降低總體的面積需求,從而降低建造的能源消耗。一方面,可以實行建筑物的新舊結合推進,將新建筑與舊建筑更新作為規模化推進綠色建筑的重要手段,加強對廢棄建筑的改造,通過廢棄建筑的再利用來減少能源的消耗、延長建筑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建筑建造,這也是節約能源的有效手段,既可以減少建筑垃圾,又可以降低工程造價,從而實現建筑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后,優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設計。建筑物的位置及朝向設計影響著建筑的采光、日照等方面,所以必須根據市場需求、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不斷優化建筑的位置及朝向設計,以提高其節能環保功效。不同的朝向、不同的季節,建筑物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不同,其熱損失也有差異。一方面,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建筑物的方位,一般的建筑物都會選擇朝南,這樣可以增加太陽的日輻射量;另一方面,以建筑物的方位為基礎,按其太陽高度角做出日影像圖,以確定冬季每天的日照時間。此外,盡可能將朝南的窗戶面積增大、朝北的窗戶面積減小,以提高建筑物的采光性能減少其中的熱損失,從而保持室內舒適的溫度環境。
2.2可再生能源在綠色建筑中的綜合利用
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設綠色建筑的關鍵性措施和對策。隨著新科學、新技術以及新工藝的不斷發展,要求建筑工作者不斷強化建筑物的節能設計、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一方面,多層次開發新技術,提高建筑物的節能功效。需要建筑工作者不斷加強對綠色建筑技術設計的研發、試驗、集成和應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集成能力,促進綠色建筑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和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國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地能以及沼氣等,其中在部分大型建筑中已得到了成功運用。相關建筑工作者需要大力推廣這些自然資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將工業余熱應用于居民采暖,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高水平應用。
3.結束語
【關鍵詞】生態建筑;生態住宅;技術策略
1 生態建筑概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所謂“健康”就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據此定義,“健康住宅”不僅僅是住宅+綠化+社區醫療保健,還指在生態環境、生活衛生、立體綠化、自然景觀、噪音降低、建筑和裝飾材料、空氣流通等方面,都必須以人的健康為根本。
1.1 生態住宅定義
健康住宅又稱“生態住宅”,生態住宅居住區的總體布局、生態住宅建筑單體的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
1.2 生態住宅原則
生態住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綜合系統效率最優原則,來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生態住宅的特征是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
1.3 生態住宅的技術策略
1.3.1 追求舒適和健康是生態住宅的基礎
生態住宅首先要滿足的是人體的舒適性,例如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此外還應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實現殺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風以獲得高品質的新鮮空氣,以及無輻射、無污染的室內裝飾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態住宅既要保證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滿足鄰里交往、人與自然環境交融等要求。健康還有另外一層很重要的含義,即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住宅應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1.3.2 追求高效是生態住宅的核心內容
所謂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
1.3.3 追求美觀是生態住宅與大自然和諧的完美境界
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不僅體現在能量、物質方面,也同時體現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態住宅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生態住宅應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這兩大課題結合起來,所關注的不僅包括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能源,還涉及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方面的內容。
2 生態住宅設計理論
生態住宅設計,指的就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生態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環保、高效、美觀的居住環境的一種設計實踐活動。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生態住宅涉及的技術體系極其龐大,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游憩系統和綠色建材系統等。簡單來說,其技術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住區物理環境(聲、光、熱環境)與能源系統設計,包括建筑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能源系統的設計等,同時又與綠化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息息相關,是當前生態住宅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b.智能化住區,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自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節省土地,節約能源,做好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
3.設計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從上述思路出發,要實現住宅設計生態化,需綜合考慮3個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區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細部處理。
3.1 住區風環境設計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會導致住區局部氣候惡化。規劃師和建筑師已經認識到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問題已不容忽視。然而,可能是對室外風環境的預測不夠重視或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當建筑師們在對建筑住區進行規劃時,更為常見的做法是過多地把設計重點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觀設計及空間利用上,而很少或僅僅憑經驗考慮高層、高密度建筑群中氣流流動情況對人的影響。事實上,良好的室外風環境,不僅意味著在冬季風速太大時不會出現人們舉步維艱的情況,還應該在炎熱夏季保持室內自然通風。從這一點上來說,在規劃設計中僅僅考慮對盛行風簡單設置屏障的做法顯然是不夠的。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要獲得良好的住區風環境,了解小區內氣流流動情況,是建筑師在設計初期所必須做到的。
3.2 自然通風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風是最經濟和有效的環境調節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設計與三維空間布置等,都對自然通風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充分考慮這一影響而進行建筑設計能有效地解決住宅中熱舒適性和空氣質量問題,而且在不增加住戶投資的情況下,就能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居室環境。
3.3 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
住區周圍建筑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系,同時還和住區建筑周圍的輻射系統有關。受住宅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住區室外氣溫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合理的建筑設計和布局,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在綠化系統設計中如何改善住區室外環境,除了避免以上誤區外,還應做好以下2個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選擇和搭配綠化植物和水景設置,并與整個小區的熱環境設計協調起來,除了給人以觀賞的美感外,還應充分發揮植物、水在降低“熱島”作用、改善住區微氣候方面的作用;②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如果綠化設計的最后結果是把人和綠色隔絕開來,僅僅“可以遠觀而謝絕入內”是不可取的。
3.4 日照、遮陽與采光
夏天陽光的直射和熱輻射是影響居室熱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陽是指運用建筑的外形設計、懸挑和凸凹變化而形成建筑圍護結構,使室內實際接受的陽光直射和輻射熱量減少。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當地地理與氣侯條件,通過精確計算,對住區的建筑布局以及單體住宅的相對關系,進行建筑群日照、遮陽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檢驗是否滿足日照和遮陽的要求。
3.5 護結構布置
這里主要是指外墻和外窗等圍護結構的布置,體型系數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護結構對建筑物熱環境的復雜影響。實際上,對于不同朝向角和傾角的外墻和外窗,由于當地主導風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滲透情況的不同,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也相差很大,日間接受的太陽輻射隨著時間變化而千差萬別,夜間背景輻射狀況也不相同。
3.6 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區規劃應有效地設計防噪系統,如將住區和主要交通干線相隔絕,防止主要交通干線的噪音傳過來。污染控制問題也需重視,建筑物內部空氣質量不好,一定是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而通過有效的綠化、有效的組織建筑周圍氣流流動,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