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感染科護士工作

感染科護士工作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2-12-09 21:20:4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感染科護士工作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感染科護士工作

第1篇

【摘要】感染護士的護理對象是具有感染性的病人。特殊的環境、特殊的職業造成感染科護士被感染和損害的高度風險,使護士存在著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而護理工作的性質又決定了護士必需面對工作生活和學習的重重壓力。因此,通過制訂相關的對策可使感染科護士在工作中更好地加強自身防護,將各種危害降至最低,緩解壓力,最大限度地保障身體健康。在生活中創造一個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職業工作環境,在學習上營造一個松弛有序的氛圍,盡可能地接受更多的專業知識,使感染科護士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有效地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感染科護士;壓力源;對策

護士是為人們提供健康服務的特殊職業群體,感染科護士更是特殊中的特殊。由于感染性疾病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護士所從事職業的相對高風險性,而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發展迅速,又對從事護理專業的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染科護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嚴重影響了護士的身心健康和護理工作質量。本文總結了4種壓力源的常見因素,并提出了相關對策,現報告如下:

1 造成感染科護士壓力源的常見因素

1.1 職業暴露 :由于感染科傳染病種類繁多,傳播途徑多樣,感染科護士長期處于特殊的工作環境中,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在護理血液傳播疾病的患者中,被污染的針頭刺傷可能會導致護士感染疾病,其中以乙肝、丙肝以及HIV的感染幾率較高,有的一次就可感染;呼吸道傳播疾病中結核病的感染率較高,近幾年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蔓延,更是增加了感染科護士的風險與壓力。

1.2 職業損害 :由于感染科疾病的特殊性,要求對所有物品都要經過嚴格的消毒,很多的化學消毒劑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如以前常用的甲醛,它與一定量的高錳酸鉀配制用于熏蒸消毒,不但對呼吸道、眼睛有很大的刺激性,還會引起女性的月經紊亂、妊娠綜合征等;過氧乙酸有很強的腐蝕性,皮膚一旦接觸未經稀釋的過氧乙酸,會引起灼傷、腐爛,此外還可引發頭痛、哮喘等;紫外線有一定的消毒殺菌作用,但過量的照射會使皮膚色素沉著,甚至引起皮膚癌,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引起畏光流淚,照射過程中產生的臭氧會使人產生惡心嘔吐。

1.3 感染科的特殊性

1.3.1 特殊的環境 :感染科大多位于醫院的偏僻角落,為封閉或半封閉式結構,工作環境壓抑,令人不愉快的消毒水味,帶有傳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的針頭,呼吸道傳染病人呼出的帶有細菌病毒的氣體,這些都會對護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但又都是感染科護士不得不每天面對的。還由于工作環境的特殊性,部分護士擔心被傳染,從而造成人際關系不夠融洽,經常受到他人的嫌棄、家人朋友的誤解和患者的不理解抵觸情緒,這使得感染科護士的心理壓力重重增加。

1.3.2 疾病的季節性和爆發性

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一定的季節性。如甲肝、麻疹、水痘、流腮多發生于冬春季,傷寒、霍亂、菌痢多發生于夏秋季。霍亂、手足口病大爆發,人力資源明顯短缺。所以當感染性疾病的季節來臨和疾病爆發時,護士的體力壓力就暴露出來了。

1.4 社會要求提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制度的改革,人們對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必須不斷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繼續教育,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適應這種社會的需要,這就產生了學習壓力。

2 對策

2.1 加強職業防護 :加強傳染病的隔離及防護措施,提供足夠的防護用品,保證護士的人身安全;加強個人防護意識,遵守標準預防原則,保持皮膚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菌侵入;護士應按規范操作,對各類銳器應用專用容器盛放并集中處理;做好手的清潔與消毒,認真執行標準六步洗手法;醫院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設立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制訂《職業暴露處理流程》及《職業暴露報告登記制度》。如在護理HBV、HCV、HIV患者的過程中不慎被帶血的針刺傷,應立即就地進行局部處理,同時通知主任、護士長,報醫院感染管理科,組織專家討論;并在24小時內實施預防性用藥方案,定期對暴露者進行檢測隨訪,做好登記及分析原因,采取預防措施。

2.2 職業損害的處理 :對消毒劑要嚴格管理,特別是過氧乙酸等易暴易燃腐蝕性強的消毒劑要專柜存放。要加強和提高自身防護的自覺性,減少和避免有害氣體及液體的接觸。消毒柜要嚴格密封,消毒室要保持通風,接觸消毒劑時要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觸。紫外線燈開關應有明顯標志,在空氣消毒時避免暴露在紫外線下,應戴防護眼鏡、口罩及手套。

2.3 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醫院應為護士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完善的硬件設施,改善不和理布局,以方便護士的工作和生活;醫務人員之間加強情感交流,在安排好工作的情況下,多組織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增進了解,緩解壓力,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減少工作場所的人際關系因素對護士的壓力;另外,護理人力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關系到護理質量的改善,關系到病人安全,也關系到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護士的缺編導致過度疲勞綜合征,引起身體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機會,管理者應合理配置人員數量,合理、靈活地實行彈性排班,創造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減輕護士的工作緊張狀態,使護士在繁瑣的工作中既確保適當的勞動強度,又能發揮出最大的工作效率。

2.4 全方位多層次地組織學習:應定期進行在職培訓和教育,加強防護知識的學習和心理素質的培訓,提高應激狀態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強應付行為的訓練,提高應付水平。由于護士的學歷和職稱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樣,職業繼續教育也應跟據這些差異而有所調整。在內容的選擇上盡量照顧多數護士的接受能力和實用性,循序漸進地安排課程,提高培訓質量,同時全面推廣標準預防,制定各種預防職業損傷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改變護士的不安全行為,提高自身防護意識,營造一種護理安全文化氛圍,保護其免受損傷、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從容地應對學習壓力。

3 小結

第2篇

關鍵詞:護理人員;管理;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提高

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了消毒、滅菌、無菌技術、抗菌素合理應用等諸多方面,大部分感染控制工作與護理工作息息相關。醫院感染管理與護理管理密不可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護理人員良好的意識觀念、行為習慣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起促進作用。加強與醫院感染管理科的溝通建立建全與醫院感染相關的護理制度,通過教育培訓、督導檢查,定期例會等加強對護理人員行為的干預,提高護理人員參與醫院感染管理的主動意識,使醫院感染管理質量得以提高。

1建立建全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并落實

1.1組織建立 要適應醫院內感染管理發展的需求,有效地控制醫院內感染發生率,首先是建立完善的醫院內感染管理組織[2]。建立以科主任、護士長為組長,感控護士、醫師共同參與的臨床感控小組,尤其要抓好護士長管理。科室醫院感染管理質量能否持續發展、提高,護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視。

1.2建立完善制度并落實 建立與醫院感染管理科良好的合作關系,使護理工作與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動。對衛生部頒布的與護理工作有關的新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標準、制度,要及時與醫院感染管理科共享。我院護理部與院感科按照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范、標準、制度,結合本院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共同商定護理質量管理--制定了《醫院感染管理質量考核標準》。同時我們通過邀請醫院感染管理科老師每月參與護士長例會,提出與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的護理要求,護理部再主動協調參與并在護士長例會上進行布置落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3推動重點科室感控管理 品管圈(QCC)是一種企業對基層員工的自主管理、全員品管及持續改善最佳的管理活動[3]。推動重點科室品管圈管理,對于重點科室急需關注的醫院感染控制問題,護理部在品管圈初期,通過指定項目,由科室建立品管小組,設定目標、制定標準流程,提高了護理人員解決感控問題的積極性及能力。如2013年院感科告之我部,發現在ICU的目標監測中病員下滑情況嚴重。護理部通過與ICU護士長、感控護士、護理組長溝通,召開分析會議。最終由護理部提出QCC項目,成立了防下滑的品管小組,制作了標識,建立了工作標準等使ICU病員下滑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2適時培訓與考核

雖然護理人員在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占大部份的主導作用,但由于目前醫院感染控制在我國的醫科院校中沒有開辟專門課程及專業,使護理人員的醫院感染控制知識還存在欠缺,因此要提高醫院感染管理質量,必然要加強繼續教育。

2.1新聘人員、實習生崗前培訓 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大多數的感控問題主要來源于低年資護理人員、實習生如無菌操作不規范、消毒隔離制度落實不到位。因此抓好新聘護理人員、實習生、進修生的培訓工作,是院感質量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前提。

2.2在職人員培訓 對于下科后的護理人員,①根據護理工作的需要制定與其相關的學習計劃,改變全院大課培訓的方式,深入臨床科室開展培訓工作,培訓人員的參與率達到90%以上。②針對新聘護理人員、實習生對感控知識掌握不牢固的特點,加強了日常工作中護理人員感控知識掌握的反饋機制。進行2~3次/月知識點的抽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本人和科室護士長,并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知識點抽考的復查。通過反復的強化,提高了護理人員對感控知識要點的掌握利于感控工作的落實。

2.3感控專職護士的培養 分步驟制定臨床科室感控專職護士的培訓計劃。提供護士長、感控護士參與省、市感控中心的專業培訓,讓其開闊眼界,重新認識醫院感染工作。

3重視監督機制

3.1護理部、院感科建立合作監督機制 實施全員、全程、全面的監督管理機制。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吸納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參與,由感控專職人員擔任的護理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小組組長,護理部挑選手術室、供應室等重點科室護士長和科室骨干護理人員參與管理。小組每月定期開展質量檢查活動,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書面報告,在護士長例會上進行總結分析,提出要求。

3.2建立日常監督機制 日常工作反映科室在醫院感染管理控制上的真實狀態,護理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要經常深入臨床科室發現問題、改善問題。護理部將每月感控工作要求及安排以書面形式下發臨床科室。小組成員按計劃每月對各科室感控工作進行抽查,對3個月內重復出現的問題進行標識并提出意見和建議,要求科室分析發生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3.3充分發揮感控護士作用 與醫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感控護士醫院感染質量檢查輪轉表,由護理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按輪轉安排帶領科室感控護士對全院各科進行日常交叉檢查,①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參與度,實現共同管理;②感控護士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好的管理經驗。

醫院感染管理關系到護理質量的高低[4],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與護理工作相輔相成。綜上所述,通過護理部、醫院感染科的密切溝通合作,加強護理人員管理,提高了護理人員感染防控意識。

參考文獻:

[1]邢玉斌,季之欣,陳世平,等.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體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3):214-215.

[2]陳立新,李淑清,魏巍,等.加強醫院內感染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3):268.

第3篇

關鍵詞:口腔科;職業防護;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286-02污染的器械對護士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消毒滅菌不徹底直接造成院內感染和疾病傳播。為了杜絕院內感染和職業感染的危險因素我們強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管理防護措施,最大限度控制院內感染發生,把院內感染控制在零。強化職業防護意識確保醫療質量和職業安全工作順利進行。強化各項管理制度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杜絕減少職業危害和預防院內感染發生

1 危險因素

1.1 生物因素:主要病原微生物包括HIV、HBV、HCV等經血液傳播的病毒。口腔科醫護人員在治療過程中接觸病人的唾液、血液、受到污染的器械,護士在回收消毒清洗傳遞過程中是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而我國是乙型肝炎感染較嚴重的國家,乙肝病人唾液中HBsAg陽性率為50%~60%,說明通過病人唾液、血液而引起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較大。而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無法確定每個就診病人是否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因此我們采取嚴格的預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1.2 潛在因素:經過病人唾液、血液污染的器械如口腔科專用鑷子、探針、拔髓針、洗髓針、擴大針、注射空針等,在回收分類消毒清洗過程中不慎被刺傷都會造成感染機會。據統計護士在針刺傷中占80%,因血源性傳染污染的針頭刺傷占60%.

1.3 物理因素:紫外線的影響對人體的皮膚和眼睛有刺激性,可造成皮膚水腫、紅斑、皮炎等。

1.4 麻醉劑:研究當中接觸麻醉劑的研究人員中有不良妊娠結局、肝臟病、腎臟病及維生素B12代謝紊亂的發生率較高

1.5 心里因素:由于口腔科護士的特殊性,護士主要進行牙椅、器械、材料、患者之間,每時每刻都處在緊張的工作當中,再加上急診、重癥、復雜患者,極易造成口腔護士心里生理疲勞

1.6 各種消毒液的應用常用的過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對地面、物品、空氣、桌面、消毒使用等都會引起工作人員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造成化學物品的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

2 防護措施

2.1 加強預防感染知識培訓,嚴格執行各項消毒隔離制度及操作規程。強化防護意識,提高醫療安全,減少職業傷害的發生。結合本科室院內感染的特點完善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化管理。

2.2 加強自我防護和預防措施,消毒室護士應加強自我防護在回收用過的污染物品、器械時必須戴防護用具:帽子、口罩、面罩、手套、圍裙避免接觸消毒過程中的飛濺污染。對回收的物品分類處理、存放、浸泡在指定容器內防止交叉感染,對用過的銳利器械集中浸泡銳器盒內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2.3 提高對HIV、HBV、HCV的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對用過的銳利器械連同治療盤一起收回避免走動傳遞時相互刺傷,不要將用過的針頭套回針帽,注意病人和工作人員的雙方防護。在進行操作時應特別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銳器劃傷刺破,如不慎被污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立即擠出傷口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沖洗再用碘伏消毒,必要時去外科進行傷口處理,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及時上報院內感染科采用藥物預防處理。

3 總結

院內感染在社會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已經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我們在日常操作中注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慎獨精神的培養,使護理人員自覺主動為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而努力。口腔科護士的自我防護和控制預防院內感染是我們工作中的重點。加強自我防護和預防措施,因此我們采取嚴格的預防措施是很重要的。強化各項管理制度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杜絕減少職業危害和預防院內感染發生。強化職業防護意識確保醫療質量和職業安全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急診科;護士;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833-02

急診科急救護理人員的生活緊張、無規律,長期暴露于多種危險因素之下。以往,醫院重視的多是怎樣為患者提供優質的人性化服務,忽視了職工的職業安全[1]。現在研究證明若不注意個人防護或防護不當,則會造成各種不同的職業損害,醫護的自身安全將直接關系到院前工作的質量[2]。現將急診科護士職業危險因素與防護對策分析總結如下。

1 職業危險因素

1.1感染疾病的危險因素

急診科護士經常面對各種開放性損傷的患者,絕大多數是尚未完全確診或處于某些傳染性疾病潛伏期,且許多處置與搶救是在患者尚未明確診斷前進行的。為患者治療或搶救時,難免會接觸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多種微生物,無疑將會增加感染傳染性疾病的機會。同時還有潛在針刺傷的危險,每0.004mL帶有HBV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若被HIV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則有0.3%感染的危險,針刺傷可以傳播20余種血源性傳染病。多種呼吸道疾病患者所呼出的空氣會污染診室的環境與空氣,具有極強傳染性。因此,急診科護士容易受到某些細菌與病毒的侵犯,容易感染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多種疾病。

1.2化學損傷的危險因素

急診科護士是搶救工作的具體操作者,有時為爭取搶救時間,來不及進行自我防護就直接接觸患者。急診科護士經常接診農藥中毒患者,反復為患者催吐、洗胃、擦浴等,揮發性農藥可通過皮膚黏膜、呼吸道等吸收,引起中毒,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胸悶及心慌等多種不適。處理強酸、強堿類藥物中毒時常不慎被殘留藥物灼傷。對病區內使用的儀器設備的消毒、滅菌等用到的雙氧水含氯制劑、戊二醛、福爾馬林等化學消毒劑,對人體的呼吸道、眼睛、皮膚黏膜、神經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腐蝕作用,易引起皮炎、過敏性哮喘等疾病,長期吸收可導致中毒。

1.3精神損害的危險因素

急診科護士每天面對的是病情急且精神高度緊張的患者。患者及家屬表現急躁焦慮,對護理程序易產生認知偏差,希望醫護人員先為其診治,稍有怠慢便怨言重重,遇不冷靜者謾罵甚至動手毆打護士。長期處在思想高度集中、勞動強度較大、精神過度緊張的惡劣的工作環境中,極易患上偏頭疼、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身心疾病。急診科護士經常面臨突發事件的發生,常常面對生命的殞落、青壯年的離世、家破人亡的悲劇,在精神上會產生很大的刺激,這些憂傷情緒會影響護士的精神狀態及生活態度,易產生悲觀、厭世的消極心理,使疲憊感明顯增加,出現身體及精神上的種種不適。

1.4 物理性因素

1.4.1 銳器傷 急診科護士在搶救病人時為了爭取最有利的搶救時機,往往來不及進行有效的自我防護便直接接觸病人,進行護理操作時會接觸到多種銳器,如各種注射針頭、針劑安瓿及手術刀片等,稍疏于自我防護,即使皮膚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銳器傷害,甚至導致血源性疾病的傳播。

1.4.2 電離輻射 急診護士經常護送急重病人做CT、X線攝片等檢查,許多急診病人煩躁或意識不清,送檢護士需床旁監護病情,不可避免地會受到X線等輻射。

1.5 化學因素 病區環境的消毒、搶救儀器的保養、清洗、醫療垃圾的滅菌、處理等需用各種化學消毒劑,其中大部分消毒劑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護士經常使用消毒劑,皮膚黏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2 防護措施

2.1加強職業安全教育,提高保護意識

對急診科護士普及職業安全教育,加大宣傳力度,嚴格執行標準預防。可舉辦多種職業安全學習班,結合事例進行教育,增加風險與自我保護的意識,認識到風險存在的客觀性,提高警惕,將風險降到最低限。同時醫院應制定相應的防護制度、監督報告等,并通過行政手段保證措施的實施[3]。

2.2 急診科護士應了解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對已確診的傳染性病人應有明顯的隔離標志,接觸其血液、體液時應戴必要的防護裝置。對初診或未確診的病人也應提高警惕,進行各種侵入性操作時均按陽性對待。

2.2.1洗手。醫護人員的手經常直接或間接地與污染物品或病人接觸,極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而洗手是防止感染傳播最簡單、有效的措施之一。急診護士護理每一位病人前后、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前后、取用無菌物品前后及接觸污染物品后均應嚴格六步洗手法洗手。

2.2.2 銳器傷的防范.強化職業安全教育,提高急診科護士對各種銳器損傷的防護意識。對各種銳器應加強管理,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從而有效的預防銳器傷。若被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根據《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進行相關的處理。傷口緊急處理后,再根據感染情況及傷者自身機體免疫狀況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治療,給予隨訪和咨詢,做好跟蹤監測工作。

2.3 護士應靈活應對各種人際關系 學會與病人和家屬進行溝通,讓他們充分了解病情,尤其對情緒激動的家屬注意溝通技巧,盡量避免激化矛盾,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此外,醫院要加強安全保衛工作,急診室應有保衛人員值班,以防暴力事件的發生。創造良好的行醫與就醫環境。

2.4 醫院應根據工作壓力、工作風險等因素合理調整工作流程,實行彈性排班,組織各種文娛活動,有效地減輕急診護士的心理壓力。急診科護士應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調適心情,高效地投入到每一天的急診搶救護理工作中。

2.5 建立職工檔案,定期健康體檢,預防接種。保障醫務人員健康從業。

3小結

護理管理者應建立健全防護制度,不斷完善與改進防護措施,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而護士自身則需扎實的理論實踐基礎,積極的心態以及良好的職業習慣有效預防職業危害,以更好的適應急診護理人員這一特殊角色。

參考文獻:

[1] 夏連芳.急診科護士工作壓力調查分析[J].重慶醫學.2007,36(10):955-956

第5篇

關鍵詞:護理管理控制醫院感染

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高護理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是降低醫院感染的重要途徑。

做好預防醫院感染工作,主要取決于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1]。消毒滅菌隔離制度是護理管理中的中心內容,也是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手段。能否防止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和擴散往往取決于消毒滅菌工作的落實。因此,加強護理人員的消毒隔離意識,提高職業道德觀念,執行無菌操作技術,是避免醫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在護理工作中應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無菌操作制度,供應室的物品消毒滅菌管理制度,清潔衛生制度,感染管理報告制度等主要的規章制度,以及對高危科室的監測制度,這樣才能確保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保證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2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意識

2.1加強護士素質教育醫院感染貫穿于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護理行為的結果好壞與其職業道德、責任心有密切的聯系。護士在獨立執行護理操作時,是否嚴格遵照無菌操作規程,所有的操作處置是否符合要求都關系到是否會發生醫院感染,所以,加強護士素質管理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因素[2]。

2.2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與考核對新分配的護士、進修護士、實習護士進行感染知識崗前培訓,并進行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崗。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醫療垃圾的分類處置等知識。教育護士提倡“慎獨”精神,自覺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及制度。通過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增強感染管理意識。使全體護士認識到醫院感染與己有責,醫院感染是護理質量管理的組成部分,認真對待工作中每一個環節和每一項操作,每做一項護理操作都要自覺遵守醫院消毒隔離及有關制度,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3提高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

護理人員在進行手術、注射、針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時,極易被銳器刺傷,有被感染的危險,我們不斷對護理人員灌輸標準預防理念,要求處置血液和血液污染的器械時應戴手套或采用不直接接觸的操作技術,有傷口的手不接觸患者的體液;對于從事有可能被患者體液、血液濺入眼部及口腔黏膜內的操作者,應強調戴口罩及防護面罩。一旦被銳器損傷應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填寫《醫務人員血液、體液(銳器傷與粘膜)暴露登記表》,報醫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對其暴露的級別和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進行評估和確定并進行防治。

4重視監測和監控管理

醫院感染的監測可準確查明和及早預防感染的發生。護理部協同醫院感染科一道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的隨時抽查和每月的大檢查,及時發現消毒隔離措施執行中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措施。例如:護士操作中不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確、用過的一次性物品及各類管道處理沒按要求執行、消毒液濃度不夠等情況,及時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科室每季做好空氣、工作人員的手、物體表面的細菌培養監測,上報院感科。院感科每季度對使用中的消毒劑進行監測,每6個月對紫外線使用過程中的強度進行監測,并把監測結果反饋到各科室。護理部根據院感科反饋的各種監測結果及統計數據,對不達標的科室要求寫出細菌超標原因及整改措施上交到護理部,并要求重新消毒滅菌監測。

總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的全過程,消毒滅菌、無菌操作、標準預防,是保障醫院正常醫療護理活動的基礎。做好護理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進《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消毒技術規范》的落實,對預防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第6篇

【摘要】目的 探討急診科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預防對策,提高護士抵抗壓力的能力,加強應激訓練,調整心態,使護士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實現身心健康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 急診科 護士 心理 對策

隨著醫學事業的發展,護理工作不斷的深入化和細致化,急診工作也愈來愈顯示出它的重要性,要求護理工作人員不但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操作,還必須有健康的心理。急診科作為醫院搶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線,是急、危、重癥患者最集中,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由于科室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急診科護士不僅擔負著繁重的工作,還必須承受著非同一般的職業壓力。因此,導致大部分護士的心理健康失衡。

1 影響護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急診科的特殊性 急診就診患者多,范圍廣,病種復雜,是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同時患者具有病情緊急、發展變化快及不可預見性,風險性大,病譜廣,工作 任務繁重,工作難度大等特點,屬于高風險科室。一方面,繁重的工作任務,充滿了不可預知性的急診工作量,急診護士無法預料可能就診的患者數量及病情;另一方面,急診護士常常超負荷的工作量及頻繁的倒班使生物鐘受影響,造成護士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精神狀態差、易疲勞等不良狀態,這些都會對護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由于快節奏、高度緊張的工作性質,急診搶救患者病情危重且復雜多變,必須要求護士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正確的判斷,并迅速處理,絕不允許工作中出現失誤,否則將承擔嚴重的后果甚至法律責任。所以,護士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責任心,長期以往,就會導致護士心理緊張等異常狀況的出現。

1.2 工作環境的特殊性 復雜的工作環境,頻繁的人員流動產生嘈雜聲、患者痛苦的聲、急診設備報警聲、救護車鈴聲、電話鈴聲等刺激都會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酗酒、斗毆、吸毒、交通事故等現象,也使護士容易產生煩躁、焦慮情緒;垂死和死亡現象也作為一種刺激因素可影響護士的心理,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使護士在精神極度緊張。急診護士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人群,長期處于搶救突發患者、危重患者和各種外傷患者的最前沿,其救援任務具有艱巨性、復雜性和危險性,因而對護士心理健康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1.3 與患者及家屬之間的分歧 急診科是搶救患者生命的場所,也是最容易產生矛盾 、糾紛和投訴的科室。急診患者起病急、病情復雜、變化快,家屬心情焦慮,希望立即得到救治,一旦護士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就容易出現過激行為。另外,言語和行為稍有不慎就可能激發護患矛盾,導致護患糾紛、護患投訴。

1.4 缺乏社會支持 現在社會仍有部分人對護理工作持有偏見,重治療輕護理,認為護士只是醫囑的執行者,而不是有知識和技術的專業人員。因此急診護士總是處于被責怪、批評和投訴聲中,他們的勞動得不到患者和家屬的認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他們的心理必將失衡。心理失衡將削弱護士的積極性,表現出對病人和工作失去熱情,在這種壓力下會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

1.5 職業危險因素 急診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護士經常處于一個有毒的工作環境,包括生物、物理、化學和心理因素。急診科護士需經常接診未明確診斷的患者,包括一些處于潛伏期及診斷前期的傳染患者,并對其進行搶救和護理,頻繁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嘔吐物等,受到感染的機會就會增大,護患之間也易造成交叉感染,尤其是使護士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脅。

1.6 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自我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和家屬用法律來衡量醫療和護理行為,急診科是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緊急診治和護理的場所,較其他醫療場所具有更多潛在的法律問題,更容易產生醫療糾紛。而急診患者及家屬的共同特點都是認為自己的病是最嚴重的,對急救人員的要求各異,希望得到最快的救治,如果工作繁忙稍有疏忽,會使患者和家屬遷怒于護士,所以經常會面臨謾罵甚至毆打,致使護士遭受不同程度的傷害,心理產生恐懼感。

2 預防對策

2.1 提高護士的心理防御機制 積極向上的愉悅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礎。首先,急診護士必須具備高尚的思想素質,過硬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良好的心理和強健的身體以及對工作的進取心和責任感;其次,護理管理者應經常了解護士的心理狀況,經常聆聽護士的心理感受,及時安撫和指導護士學會自我放松;再次,解決護理人員少、工作強度過大的矛盾,實施彈性化的科學排班、適當的增加護士的人員配備等,盡可能設法緩解護理人員超負荷的工作狀態,降低護士勞動強度,縮短工作時間,從而減輕心理壓力。

2.2 積極改善和優化工作環境 首先,緩解環境對心理產生的壓力,創造一個利于工作,便于搶救、診治及布局合理的工作環境,并增加基礎設施;其次,定期對各種搶救器材的檢查、維修及保養,加強藥品的管理,減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差錯和事故的發生;再次,工作中注意運用節力原則,不斷簡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無效動作;最后,科主任及護士長在工作中多關心、幫助護士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滿足其心理需要,有助于激發其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

2.3 提高護士溝通技巧 正確對待護患間的矛盾,掌握護患溝通的技巧,面對焦慮的患者和家屬,護士應積極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做好溝通和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家屬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增進護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減少矛盾和沖突的發生;一旦發生沖突,雙方共同協商解決,形成合作友好的氛圍。另外,護士應具有寬廣的心懷,護患之間交往,護士應以信任之心待人、以赤誠之心待人、以平等之心待人、以包容之心待人,這樣在工作中才能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

2.4 提高社會支持 提高群眾對急診醫療的認識,加強正面宣傳,普及急診醫學的特點及專業的特殊性;創造文明的行醫環境,積極弘揚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增強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特別是對護士的尊重和理解。使護士在寬松的環境下,愉悅的心理狀態下,能主動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提高護理質量。

2.5 加強自身防護 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應戴口罩、手套。同時對急診護士定期進行體檢和預防接種,加強和完善各項防護措施。

2.6 提高法律意識和加強自我防護 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在工作中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在急診科制定急診護士自我安全防護應急預案,安排專職保安人員24h巡視,以確保正常醫療和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些措施有利于幫助護士建立最佳的心理狀態。

3 小結

急診科作為醫院的一個窗口,不僅是醫院綜合水平的體現,也是急診護理工作質量的綜合展現。急診科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急診護理質量的高低,及時發現影響護士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積極的預防對策,對于提高急救護理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正如南丁格爾說的:“護理是一門藝術―從事這門藝術要有極大的心理準備”。

參考文獻

[1] 趙揚 影響急診科護士心理健康因素及應對措施 齊魯護理雜志 2009 ,15(21): 97-98

[2] 戴曉陽 護理心理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46

[3] 王雅芳 急診護理工作應激對護士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護理雜志 2002,7(1):30―31

作者單位:209100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寶山分院

(上接第379頁)

2.1.1 洗手與手部消毒 經常洗手是預防感染性疾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嚴格執行七步洗手法操作規程。

2.1.2 養成戴手套的習慣 戴醫用膠乳手套是最效的保護措施。

2.1.3 清除血跡 對被污染的臺面、儀器、衣物等應先用0。1%~0。2%的“84”消毒液浸泡30-60分鐘后再擦洗。

2.1.4 防止銳器損傷 銳器損傷是血液檢驗中引起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別是采血針頭、儀器銳利角或玻璃試管等刺傷,工作中應積極預防,及時處理。

2.1.5 醫療廢物的處理 為了預防工作人員誤傷和造成環境污染,要有專門的無公害處理。

2.2 補救措施:發生意外損傷后,要立即進行傷口處理,并立即報告院感染部門。受傷者及患者要進行HBV、HCV、HIV等的檢測,依據檢測結果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減少感染率[2]。

3 小結

職業危害重在防護,而防護的關鍵則是安全意識的培養,因此,定期、定時地組織學習與培訓工作是檢驗人員的必備課程之一。建立意外傷害的應急、登記、監測、保密、和報告制度。總之,要加強檢驗科醫院感染的控制,推行“標準預防”,強調隔離防護。針對檢驗科的工作特點,制定并落實各項有效的消毒隔離和感染監測制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提高檢驗科工作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大大減少院內感染及職業暴露的機會。檢驗科在醫院感染工作中重要性還主要體現在醫院的晉升評級中,其占有重要的份量。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檢驗科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應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做好“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

參加文獻

[1] 徐荊庶等。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12):2770-2771。

[2] 高永旺。檢驗工作中對血液傳染性疾病的防治[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5):

第7篇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外科、心腦血管科、重癥監護室及內科護理人員共50名,年齡24~50歲,平均33.5歲;學歷:本科28名,大專15名,中專7名。所有護士均參加了醫院感染知識的系統化培訓,使得護士人員的整體防范意識得到增強,并對護理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嚴格執行,本研究以5個月為1個周期,對我院感染發生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1.2護理管理

1.2.1加強教育培訓,強化醫院感染控制意識

組織醫院全體護士參加系統的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涉及醫院感染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感染控制學、安全護理學、抗感染藥物知識、法律法規、護理人員職責、常見感染病例分析等,每1名參加培訓的護理人員在培訓結束后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考試成績與年終績效考核掛鉤,以增強護士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剛剛參加工作或者新到崗位的護士要進行崗前培訓,接受控制感染的健康知識教育,成績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并將醫院感染護理工作的相關知識列入護理繼續教育計劃中。時刻提醒護理人員對控制感染引起足夠重視,并自覺遵守醫院的護理管理制度,對工作中的各個環節都嚴格對待,認識到控制感染工作責任重大,從而降低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幾率。

1.2.2規范護士的技術操作行為

護士在完成各項技術操作前必須進行無菌處理。例如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脊椎穿刺、抽血、輸血、導尿、吸氧等操作前,要對手部徹底清潔消毒,佩戴口罩,必要時帶手套,并認真檢查用具的使用期限及是否處于無菌狀態。特別是在完成導尿術、透析術、動靜脈置管等很容易導致醫院感染的操作環節時,必須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徹底消毒、滅菌,一旦有遺漏環節便可引發醫院感染,無菌技術是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發生的重要內容,必須受到高度重視,并進行嚴格、規范化的管理。

1.2.3發揮護士在抗感染藥物使用中的作用

患者在服用抗感染類藥物的時候應該聽從醫生要求,而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的更為頻繁,因此對于患者使用抗感染藥物環節中既是醫囑的執行者,同時也起到監督、配合、指導作用。護士首先要對抗感染藥物的配置、禁忌、藥理作用全面掌握,對于服藥時間、劑量、次數對患者認真講解,并監督、檢查服用情況,對不合理的醫囑,可及時提出建議,進行更正,認真觀察患者服藥后的反應,做好各標本的取樣、送檢、留取工作。對患者進行藥物健康知識講解,介紹按時、按量、持續用藥的重要作用,增強患者按醫囑用藥意識,做到醫患雙方對抗感染藥物高度重視,相互積極配合與監督,從而降低臨床副作用的發生,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達到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發生的目的。

1.2.4強調護士的自我防護行為

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因其護理工作的特殊性,頻繁接觸到各種醫療廢物,例如污染后的注射用具、尿管、胃管等,以及很容易因患者體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這些都是各種細菌、病毒例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重要傳播途徑。為了加強醫院感染的控制和預防,護理人員對此類物品引起高度重視,工作中注意認真做好無菌操作,嚴格按照標準預防措施完成雙向防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避免受到感染。對各種醫療廢棄物妥善處理,分類存放,并貼警示標示,以免兒童及患者觸及,受到感染。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013年實施護理管理后,療區的衛生得到改善,無菌操作、各項消毒和防護措施得到落實,醫院感染發生率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第8篇

【關鍵詞】  傳染科;護理;防護;壓力

傳染病病房的護理人員護理對象均為據喲傳染習慣的病人, 護理過程中接觸病人的排泄物,接觸血液、體液的機會多,職業暴露的幾率比普通病房高。尤其在不明原因傳染病暴發流行期間,傳染科護理人員是高危易感人群之一,此外在面臨著職業暴露危險的同時還要承受來自家庭、社會的雙重壓力。

1 造成感染科護理人員職業風險的常見因素

1.1 職業暴露

由于感染科傳染病種類繁多,傳播途徑多樣,感染科護理人員長期處于特殊的工作環境中,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銳器損傷是護理人員在診療操作過程中造成的足以使受害者皮膚深部出血的意外傷害,是護理人員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害。最常見的是注射器針刺傷,其次為刀片割傷等。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護理人員銳器損傷的研究表明,由于銳器損傷所造成的職業暴露而引起的血源性的感染趨勢在日益加重。在血源性傳播的疾病中威脅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呼吸道傳播疾病中結核病的感染率較高,近幾年如SARS、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蔓延,更是增加了感染科人員的風險與壓力。據美國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估計,健康的醫務人員患傳染病的原因80%~90%是由針刺傷所致,其中護士占80%。

1.2 職業損害

由于感染科疾病的特殊性,要求對所有物品都要經過嚴格的消毒,很多的化學消毒劑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如以前常用的甲醛,它與一定量的高錳酸鉀配制用于熏蒸消毒,不但對呼吸道、眼睛有很大的刺激性,還會引起女性的月經紊亂、妊娠綜合征等;過氧乙酸有很強的腐蝕性,皮膚一旦接觸未經稀釋的過氧乙酸,會引起灼傷、腐爛,此外還可引發頭痛、哮喘等;我們醫院使用潤興特種消毒液盡量減少對護理人員的損害。紫外線有一定的消毒殺菌作用,但過量的照射會使皮膚色素沉著,甚至引起皮膚癌,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引起畏光流淚,照射過程中產生的臭氧會使人產生惡心嘔吐。傳染科護士夜班頻繁,護士經常在人造光線下工作,醫學研究發現人們長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不協調的光輻射下會問出現頭暈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緒低落等神經衰弱癥狀。

1.3 感染科的特殊性

1.3.1 特殊的環境

感染科大多位于醫院的偏僻角落,為封閉或半封閉式結構,工作環境壓抑,還經常受到醫院同事的嫌棄、家人朋友的誤解和患者的不理解抵觸情緒,這使得感染科護理人員的心理壓力增加。

1.3.2 疾病的季節性

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一定的季節性。如甲肝、麻疹、水痘、流腮多發生于冬春季,傷寒、霍亂、菌痢多發生于夏秋季。由于感染科疾病相對單純,所以配備的護理人員無論從數量和體力上都要稍遜于醫院內其他科室,所以當感染性疾病的季節來臨,護理人員的體力壓力就暴露出來了。

1.4 社會心理壓力的危害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制度的改革,人們對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必須不斷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繼續教育,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適應這種社會的需要,這就產生了學習壓力。社會心理因素使護士護士的工作疲憊感明顯增加。傳染科是一個傳染病集中、病情多變的危險場所,頻繁的夜班也使護士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加上還承擔著撫養后代和管理家務的重擔,容易造成護士身心疲勞,極易造成職業危害。

護士職責和任務是使患者恢復健康,如今患者維權意識提高,護理風險始終貫穿在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各個環節過程中,有時即使是極為簡單的護理活動,也有風險。如果工作中出現差錯,會給護士帶來河大的心理壓力,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及社會輿論對醫療行業的不理解甚至譴責。

2 正確認識職業防護

2.1 自我防護意識欠缺

部分護理人員存在不安全行為,在進行非侵入性操作時沒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而違規操作;操作技能欠佳、心理狀態欠佳、工作注意力不集中;防護知識缺乏、忽視自我保護等。

2.2 職業防護培訓滯后

護理人員職業培訓時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如何保護病人的生命安全。對職業防護教育不夠重視,忽略了對自身安全的考慮。由于對職業防護認識程度不高,發生職業暴露后沒有按標準防護原則進行處理,通常僅僅做簡單的消毒處理,忽略職業暴露后報告的必要性。我國《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醫護人員操作規范,但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繁忙的護理工作中,并非每位護士都能嚴格遵守這一規定。

2.3 自我防護過度

由于醫護人員缺乏對艾滋病職業防護知識和技能的正確理解,導致過高估計艾滋病職業暴露風險,造成對艾滋病及病人的恐懼心理。對于其他傳染病也會有同樣的看法表現出過度的防護行為。

2 正確對待壓力和自身防護措施

2.1 充分認識職業防護的必要性,控制和消除職業性有害因素,貫徹和執行衛生標準,對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護理人員進行必要的健康監護,樹立全面防護的管理理念,加強職業防護教育與培訓,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提高傳染科護士對職業危害的認識,知道傳染科護士嚴格按照各項制度和規范操作。

2.2 加強對新上崗護士的崗前培訓,由工作嚴謹、要求嚴格的高年資護士一對一地進行專人培訓,通過培訓,可以使新護士深入、全面地熟悉各種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和消毒隔離種類及方式,解除對各種傳染病及其病人的恐懼心理,掌握傳染科常用防護技術操作和防護措施,能夠正確應用標準性預防原則來保護自己,避免進入過度防護的誤區。

2.3 加強學習,提高工作能力,除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以外,還需加強新技術、新業務的學習,特別是職業防護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建議醫院統一組織培訓。

2.4 手衛生也使標準預防的重要措施,是一戶人員防護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認真吸收與手的消毒是對病人和義務人員雙向保護的有效措施

2.5 針頭、注射器和其他銳器的處理 規范護理人員操作行為是降低針刺傷的重要環節。

3 小結

醫院應為護理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完善的硬件設施,改善不和理布局,以方便護理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消毒劑及消毒物品按規范放置、操作,無人因誤操作而引起傷害。根據工作量合理配置護理人員,在發病季節實行彈性工作制,減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浪費,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學習,不同程度的提高業務水平。醫務人員之間加強情感交流,在安排好工作的情況下,多組織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增進了解,緩解壓力;另外,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必要時實行彈性工作制,使護理人員在繁瑣的工作中既確保適當的勞動強度,又能發揮出最大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董慰慈,張楨先主編.護理學基礎[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

[2]方藕環,董靜波,陳國員.護士工作壓力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