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1-02 11:09:5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釣魚的啟示教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有效課堂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 我們在肯定教學改革,重視師生對話,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不難發現,在課堂教學氛圍上熱熱鬧鬧,學生大膽自由展示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與浮躁,折射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某些不足之處。因此, 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探索與實踐,成為當前小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筆者就結合課堂教學的實踐,談談對農村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一些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有限的40 分鐘課堂教學時間里得到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一、高度重視備課,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備好課便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可是,我們教師往往成天忙于批改學生的各類作業,在對學生做題及錯題訂正上花費大量的時間,而忽略了備課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學生能正確完成作業就是有效教學; 至于備課,有的老師會直接參考現有的教案,還有的老師根本沒有時間去備課,只是根據個人的教學經驗,臨時發揮進行課堂教學, 這就必然造成課堂教學的機械性、盲目性和隨意性,這種無效備課或毫無準備的教學很難說他教學的有效性有多高,更別說學生能在課堂上會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得快樂、學出意義。實踐證明,成功的有效的課堂教學在于成功的有效的備課。筆者認為有效的備課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課標思想的滲透。課程標準是我們所有教學活動的靈魂,是指導我們把握課堂方向,判斷我們的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在備課之前,我們首先要對本學段的課程目標認真研讀,并有清楚的了解,然后根據主題單元和課文類型分解課程目標。使所教課程方向正確,目的明確,使課程目標真正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而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思想保障。
2.促進文本的充分解讀。備課是教師把握教材,與文本對話的重要方式,是教師在整合教材、學生以及各種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思路、對課堂進行預設的一個重要手段,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好壞及教學質量的高低。綜觀名師的經驗,首先是在研究教材、解讀文本上下工夫。特級教師靳家彥說:“我在備一課書時,總要放聲朗讀,一絲不茍、反復吟誦,口誦心惟。否則我不能走上講臺。”名師于永正說:“文本朗讀好了,鉆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大家的實踐告訴了我們:解讀文本十分重要。備課少了朗讀,就少了語言品味,少了獨特體驗,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學生呢?重視文本的解讀,不僅重視文章的一詞一句,甚至對文章的標點、題目、課后習題也要認真加以推敲,因為這些內容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編者意圖,體現了教學的重點。“鉆研教材,研讀文本是備課重要一環,這法兒,那法兒,鉆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讓我們牢牢記住于永正老師的切身體會。
3.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在備課時,為了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應積極開發課件,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重要思想的機會。如:我在備《釣魚的啟示》一課,利用網絡收集我國部分地區禁漁期,在教學中適時出示,學生再討論:“還有兩分鐘才到鱸魚開放日,這兩分鐘重不重要? 該不該把鱸魚放回湖里? ”學生理解“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個難句就容易了。總之,利用好了課程資源,既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又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
二、合理構建,實現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1.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其實,一節課40 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 分鐘左右。很多學生會不自覺地在課堂上開小差, 或玩筆桿, 或思想已經游離了課堂,因為,課堂上孩子不能夠完全集中40 分鐘的精力。那么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 分鐘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 這20 分鐘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他在有效的20 分鐘里發揮他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在教學預設時應該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并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
2.巧妙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欲,思維能力,有利于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但要切忌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創設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情境,避免走過場、走形式。例如三年級下冊《檢閱》一課,教學目標是感受大家對殘疾人博萊克的尊重和愛護, 以及博萊克自尊、自強的個性。如果我們讓學生看描繪殘疾人的書或是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 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如讓學生演一節課的盲人或獨臂人。因為這樣所獲得的對殘疾人生活狀況的理解,不如孩子親身體驗獲得的認識那樣具體而豐富。從一個人接受信息的情況來看, 語文教師應要盡可能打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落后狀況,要多利用現代教具。如電腦播放課文錄音,多媒體投影儀課件的運用,實物投影儀對學生作業和作品的展示等等,這樣既可節約板書和課堂教學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學生立體思維。
關鍵詞:以人為本;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課堂中的領導者,學生則要跟隨教師的教學步驟與思路,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缺少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時間,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新時期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從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出發,為其設計符合認知規律與接受能力的教學內容。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實踐,從課前備課、課堂導入、課堂教學、總結評價這四個方面出發,簡單談談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備課內容
備課是進行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精心的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保證。古時人們行軍打仗講究“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而備課可以說就是進行課堂教學時的“糧草”。大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都只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完成教案,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這樣的備課方式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與課堂效率的提升都難以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我覺得教師要將備課重視起來,在備課時要進行相應的預設與生成環節,從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巧妙地設計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從而為高效教學的實現奠定基礎。
例如,在備課《爭吵》時,我想到班級內的學生有時會發生一些小摩擦,像是碰了一下腿,把衣服弄臟了;本子掉在地上被踩了一腳等。于是我便將這些內容都設計到課堂的教學環節中,對教學的整個過程進行了預設生成的演練。首先,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跟好朋友之間發生的一些事,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不愉快的,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激發學生的情感,為他們理解文中的情感作好鋪墊;然后我再讓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讓學生說一說閱讀之后的感受,并引導學生體會友誼的含義,明白團結友愛、知錯就改的內涵與意義。通過這樣的備課,既能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在情感的激發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導入是教學中的初始環節,作為一節課的開端,巧妙地設計課堂的導入環節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經驗,我覺得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導入,常見的導入方法主要有設疑導入法、創設情境法、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這些課堂導入的方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使導入環節的教學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課文《開天地》時,我就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天地是怎樣來的?同學們聽說過哪些神話傳說呢?通過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的學生就說出了“女媧補天”的故事,然后我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開天地的動畫片,直觀的視覺感受使學生受到震撼,他們都為的力量與犧牲精神所折服,于是在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使下,學生都十分認真仔細地閱讀課文中的故事,閱讀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在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在閱讀課文時,他們也會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更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與能力的提升,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三、豐富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參與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而學生是課堂中的主人,因此,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就成為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教學方式之一,那么教師就可以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語文活動,從而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讓小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氛圍中收獲知識,使其在親身參與中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了一段時間后,為了檢驗學生在這一階段的成語積累情況,我便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一次“成語接龍”的游戲。在課堂的游戲開始前,我先將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并將教室內的座位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讓學生分別占據教室的一個位置,拉開各個小組之間的距離,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游戲開始時,我會利用多媒體隨機地出示一個字,學生要將這個字作為成語中的第一個字,每個小組輪流接成語,說出一個則小組積一分。比如,我出示的第一個字是“萬”,學生就可以接“萬里挑一一五一十十全十美美中不足足智多謀”等。這樣的語文活動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積極地思考,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境,從而有助于激勵學生更努力地積累知識,更積極地進行語文學習。
四、注重總結評價,增強學生信心
總結與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最后階段,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忽視這個教學環節,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總結與評價階段,教師與學生都會總結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并反思其中的疏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查漏補缺”,而及時地總結與反思可以讓教師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當之處,以便下次可以改正;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便于他們及時地解決自己的困惑,從而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了課文《釣魚的啟示》后,我讓學生說一說學習了這篇課文的收獲,有的學生就說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然后我問學生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的學生就說對課文中爸爸的行為很難理解,既然是一件小事,而且作者頭一次釣到這么大的魚,也沒有其他人知道,為什么父親還要堅持把魚放回去。我看了一下其他的學生,也有感到十分困惑的,于是我便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孩子,第一次從超市里偷偷拿了一個蘋果,家長沒有注意,后來,這個小孩子拿的東西越來越多,膽子越來越大,甚至在超市公然偷錢,最后被送進了警察局。我教育學生:積少成多,許多小事情上我們不注意,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十分惡劣的大事情,因此,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要從小事做起,約束自己的行為。學生聽后都肯定地點了點頭,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與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課堂教學成為教育學生的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進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趙曉文.語文課的尋“根”之旅: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易出問題與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