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社區文明細胞創建

社區文明細胞創建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2-28 15:50:0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社區文明細胞創建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社區文明細胞創建

第1篇

一、抓基層,夯基礎,部門聯動配合好。街道積極爭取區關工委、區關愛團指導,充分調動街道、各負責科室和社區、社會組織的積極性,以街道街坊匯為平臺,對關愛工作通報情況,會商重要問題,小活動分散抓,大活動聯手抓。形成在思想上聯通、在公益事業上聯辦、在生活環境上聯建、在文體活動中聯誼、在社區活動中聯抓、在工作中聯動的“六聯”工作機制,增強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工作共進的整體合力。

二、依優勢,重服務,“五老”作用發揮好。街道積極發動和邀請轄區內有熱情、有覺悟、有特長、有經驗的“五老”志愿者參加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來,充分發揮“五老”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青少年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同時,轄區老協的600余名會員還結合自身實際,自愿認領了 “校園周邊環境維護志愿者”、“青少年網絡文明義務宣講員”、“青少年法律教育義務普法員”、“困難兒童結對幫扶志愿者”等18個志愿者崗位,為街道關心下一代活動針對性地開展儲備了力量,發揮了老同志的自身優勢。

三、貼實情,抓品牌,活動經常效果好。一是開展經常性的關愛活動。積極組織開展了“愛我中華,建設美好四川”、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主題教育活動、進城務工人員、服刑人員及低保家庭未成年子女關愛行動、失足青少年社區矯治等“五失”青少年關愛幫扶活動、“牽手青少年、共圓中國夢”少先隊日等主題活動。二是積極開展各級各類文明細胞創建。先后開展了創建“星級文明社區”和“學習型社區”活動,街道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街道便民政務服務中心被評為“區級優質服務窗口”,3個社區被評為市級文明社區,1個社區被授予區級文明社區稱號,轄區內現有文明樓院8個,五好家庭達到了85%以上。三是建立轄區特困留守兒童幫扶機制。廣泛開展了以關愛特困、留守兒童為主體的“走基層”活動,同時,積極發展愛心聯盟,鼓勵更多的社會組織捐錢、捐物,關愛特困留守兒童,以低保戶、殘疾人、困難邊緣人群、因病致困人員為重點,初步構建起困難家庭救助需求的收集整理、立項、、承接、回訪鏈條機制。

四、抓長效,重規范,制度健全執行好。街道關工委牽頭制定了《__區__街道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各社區關工組聯系,每季度召開工作例會,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健全完善了《街道關工委主任辦公會會議規則》、《街道關工委工作制度》、《街道關工委工作職責》、《街道關工委學習制度》等管理制度。

第2篇

一、余姚市以“道德銀行”為載體開展公民道德評價的積極探索

2012年以來,余姚市把加強公民道德評價作為深化道德建設的突破口,創立“道德銀行”,開展面向廣大農戶的道德積分評定和道德信貸評審,推動“道德”與“信貸”聯姻,在支持農民創業致富的同時,引導群眾開展道德評議,有力地提升了農村公民道德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主要做法是:

1、構筑道德評價組織網絡

一是組建二級機構。在市級層面,成立“道德銀行”總行,建立由文明辦、農村合作銀行、公安、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全市“道德銀行”建設工作;在鄉鎮、街道層面,建立“道德銀行”支行,負責組織指導所轄行政村開展農戶道德積分評定工作,評審發放創業信用貸款。二是構建三級網絡。以自然村為單位,設立道德積分評議小組,由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組成,每月一次對所轄農戶家庭的道德行為表現開展評議,把評議結果量化成道德積分;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立道德積分管理辦公室,由村兩委會負責人、村民小組長等成員組成,每季度匯總、核實全村農戶道德積分;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設立道德積分管理領導小組,由鄉鎮街道黨(工)委和公安、稅務、工商、銀行鄉鎮街道支行等部門相關負責人組成,統籌協調行政村道德積分管理工作。目前,全市21個鄉鎮、街道普遍建立“道德銀行”支行,91個行政村先行推進“道德銀行”建設工作,累計有1747戶農戶獲得道德信貸1.25億元。

2、制訂道德評價標準要求

以農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需遵守的行為規范為基礎,以“遵紀守法、行為文明”,“熱心公益、支持發展”,“誠實守信、勤勞致富”,“家庭和睦、鄰里團結”等四方面為重點內容,制訂出臺《余姚市道德積分評定標準》。對照標準進行加減分,如聚眾賭博扣3至5分,參與扶貧幫困的加2至3分等等。

3、建立道德評價運行機制

一是積分評定機制。按照“村民群眾自評、評議小組月評、道德積分管理辦公室和領導小組季評”的原則,定期開展道德積分評定,并邀請民間道德評議組織成員和在群眾中有一定公認度的人員參加,確保道德積分評定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如馬渚鎮沿山村邀請村道德評議會成員參與,每季度將申貸農戶的道德積分情況在行政村公開欄內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評議;牟山鎮獅山村讓老干部代表參與,并實行村民輪流參與制度,以提高村民群眾對道德積分的認同度。二是積分信貸機制。對道德積分80分以上、申請人年齡18-60周歲,未發生過刑事案件、信用不良、賭博等情況,且有創業貸款需求的農戶,提供20萬元以內免抵押、免擔保的創業信用貸款。對于被評為余姚市級以上道德模范的農戶,最高貸款額度提高到50萬元。同時還給予利率優惠,農戶通過道德積分向“道德銀行”申請創業貸款,在利率上比同期同檔次創業項目貸款下浮15%至30%。三是積分運用機制。余姚市積極創設多元化的積分運用途徑,除了將道德積分作為道德信貸發放的前置條件之外,還與群眾性精神文明細胞創建相結合,根據道德積分評定標準,創設面向不同群體的創評載體,如文明家庭、文明村民、好婆媳等,推動形成群眾性精神文明細胞創建百花齊放的良好格局;與開展創先評優活動相結合,將道德積分作為后備干部考核、村民小組長評選、入黨入團和村鎮兩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推薦的重要依據。

通過“道德銀行”建設推進道德評價取得了基本成效:“道德銀行”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群眾評價、社會評價與權威部門評價相結合的形式,為有德之人提供了激勵平臺,以無形的“道德資產”變成有形的信貸資本,是“做好人有好報、講道德有回報”的積極回應,是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虛功實做、利義結合的有益嘗試,是“人品與產品”、奉獻和回報、義務與權利的有機統一。

二、當前在構建區域化公民道德評價體系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開展調查,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樣本472份。調查顯示,大部分干部群眾對“道德銀行”建設持“贊賞”、“支持”態度,但也有些群眾態度“消極”,并反映出了道德評價中的一些制約因素:

1、基層組織、部分群眾的主動性有待提高

調查顯示,一些基層干部群眾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有83.7%的人認為“開展公民道德評價很有必要”或“有必要”,16.3%的人選擇了“沒必要”或“無所謂”;有86.4%的人認為通過“道德銀行”開展道德評價的做法“很好”或“好”,13.6%的人選擇了“一般”或“不好”。在座談中,一些村干部認為,以“道德銀行”為載體開展道德評價雖然很好,但工作量太大、程序太繁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卻看不到短期成效。

2、實施范圍、評價對象的覆蓋面有待擴大

“道德銀行”建設中道德評價的范圍集中在農村地區,評價對象主要為農民群眾。在調查中發現,有97.7%的群眾認為,道德建設涉及到每個人、各行各業,不能只對農民群眾進行道德評價。在回答“除了農民群眾外,在哪些對象中逐步開展道德評價”時,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流動人口、個體工商戶、窗口單位從業人員。

3、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的針對性有待增強

在調查中發現,在回答“你對道德銀行中道德評價的內容是否滿意”時,有23.9 %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滿意”或“不夠全面”;在回答“你對評價標準是否滿意”時,有27.3%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滿意”或“缺乏針對性”。許多干部群眾認為,道德評價應當涵蓋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評價內容也應當涉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等四大方面。

4、常態評價、長效運作的系統性有待提升

經統計,在91個“道德銀行”建設推廣村中,近半數村嚴格按照每月一次積分評議、每季度一次積分評審的流程進行道德評價,其他村或多或少存在不定期評價和延期評價的情況,個別村甚至出現只為有貸款需求的村民進行評價的現象。在走訪座談中了解到,一些基層組織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傾向,認為道德評價工作是“軟任務”,可以先緩一緩、放一放。同時基層組織在人力資源上又缺少必要的評價力量,市級層面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與考核措施,使得道德評價工作尚未真正建立起長效運作機制。

三、推進公民道德評價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進一步推動公民道德評價體系建設,重點在于有一套合理的評價標準,有一個規范的評價流程,有一系列健全的工作機制,通過開展全員化、常態化的道德評價,實施多元化、制度化的道德激勵,真正將道德評價融入到社會治理、滲透到社會生活。

1、以提升評價效益為目標,推動道德評價規范化

一要建立社會化、群眾化的評價組織。注重推動民間道德評議組織與道德積分評定隊伍的對接融合,將“老娘舅”、“社區和事佬”、“孝道評議會”等民間道德評議組織成員滲入到道德積分評定隊伍中。同時,積極向社區、企事業、新經濟組織等單位延伸拓展,建立相應的三級道德積分評定隊伍,力求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本區域、本單位人員的日常道德表現,確保道德評價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二要實施規范化、動態化的評價程序。按照標準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要求,根據生產生活實際,結合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將基本行為規范和公序良俗納入評價標準,使之成為群眾充分認可、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成為道德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基本標尺。同時,完善“執行小組初評、管理辦公室初審、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的評價流程,分層收集評價信息,逐級開展積分評定,建立規范化、長效化的評定制度,確保道德評價客觀公正、真實準確。三要開展及時性、有效性的評價反饋。建立道德評價信息共享平臺,以家庭基本信息和道德積分評定信息為內容,建立“一戶一檔”的“道德檔案”,形成市―鄉鎮街道―行政村三級聯網的“道德檔案”數據庫,為實現道德評價信息的及時反饋、共享運用創造條件。

2、以選樹道德典型為重點,推動道德評價實效化

一要健全道德典型培育機制。深入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感動你我――尋訪身邊好人”等活動,挖掘培育出更多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身邊好人。建立“身邊好人”、“余姚好人”、“感動余姚新聞人物”的三級道德榮譽體系,實施月評“身邊好人”、季評“余姚好人”和年評“感動余姚新聞人物”的評選制度,不斷壯大道德典型隊伍。二要健全道德典型關愛機制。堅持“組織化推動、社會化運作”的原則,在各地、各行業推廣建立“道德基金”,以企業贊助、個人冠名、社會募捐等為資金籌集方式,以群眾身邊凡人善舉、草根英雄為獎勵幫扶對象,由基金設立者自主確定獎勵幫扶的項目、范圍、額度、周期,激勵廣大群眾當好人、做好事。三要健全道德典型禮遇機制。邀請道德模范出席重大節慶活動和代言公益廣告、城市形象,在城鄉主要公共場所,建立“好人印象館”、“好人榜”、“好人長廊”等。對符合干部任用條例的道德典型予以提拔重用,在入黨入團、年度考核中予以優先考慮,切實加強對他們的政治關愛。實行道德模范榮譽津貼制度,參照勞動模范的待遇標準,落實各級道德模范的經濟待遇,樹立“好人不吃虧、好人得好報”的鮮明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