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財務風險控制論文

財務風險控制論文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3-02 15:05:1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財務風險控制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財務風險控制論文

第1篇

施工企業加強財務集中管理與風險控制,能夠減輕施工企業按市場價格交易帶來的一些相應的稅收負擔,從而為企業獲取更大的利益。施工企業下屬項目部之間可以以內部核算價格在各部門之間相互轉讓產品,從而減輕稅收負擔,將施工企業的利潤轉到稅收負擔相對較低的地區進行納稅,從而減輕整個施工企業的稅負情況,增加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施工企業財務集中管理與風險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落實難,監管力度弱

在施工單位中,很多項目部都會以施工現場需要為理由強調其擁有獨立的財務管理控制權,這樣的做法嚴重缺乏全局觀念,往往使企業總部對下屬項目部的管理難以統一,導致各個項目部各自為政,使管理流于形式,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項目部還往往以節約成本為依據,盲目減少一些必要的崗位設置,導致項目部內部不能有效的完成交叉任職,甚至一些不相容的崗位要由一人兼任,崗位職責混亂,內部監督形同虛設,難以使內部控制落到實處,從而對項目部以及企業帶來較大隱患。另外,在項目部的管理中,項目經理權利過于集中,一些授權審批項目往往經由其一人簽字即可,無人監督,使企業往往陷入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中。

(二)資金松散,使用率低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施工企業為了得到一些工程項目往往要在工程款項的支付時間與支付比例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導致本單位資金陷入緊缺狀況,甚至對本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而施工企業大部分都是分散經營,資金比較分散且集中困難,一方面由于其下屬單位過多,導致大量資金冗余在眾多賬戶中,另一方面,由于施工單位的工程進度與建設單位的工程款到位情況很難保持一致,導致很多項目部資金短缺,施工情況步履維艱。施工單位很難對各個項目部的資金進行統一集中管理,導致單位內部資金使用率低下,施工單位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加大,使企業的整體利益收到嚴重影響。

(三)工程成本管理環節薄弱,財務信息披露遲緩

在施工企業中,很多項目部都存在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管理模式粗放的現象,項目部在其成本核算上存在較大的誤區,項目成本不準確,亂攤、亂擠成本的現象發生頻繁,使工程成本不實,金額加大。同時,由于施工企業旗下各個項目部機構眾多,管理比較分散,在會計核算上還很難實現統一會計核算的流程,部分項目部還存在會計核算不及時的現象,甚至為了項目部的利益編制虛假報表,這種現象往往導致施工企業難以控制其內部經營管理情況,企業很難掌握下屬項目部的財務變動情況,甚至企業財務信息失真,企業整體競爭力降低,發展緩慢。

三、加強施工企業財務集中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措施

(一)加強內部控制與監管力度

加強內部控制制度,首先要使各個項目部樹立全局觀念,以施工單位的整體發展為核心目標,服從施工單位上級公司的統一管理,不要僅圖一時方便就各自為政;其次各個項目部的崗位設置要合理,人員齊備,崗位職責要明確,不兼容的崗位不要盲目兼任,在企業內部樹立起良好的監督機制,使各崗位起到互相監督與牽制的作用,為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重大項目的審批要各級領導參與討論,不得由一人直接決定,避免決策權力過于集中帶來的等不良影響及決策失誤為項目部及整個施工單位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加強內部控制與監管力度

施工企業要全面實行資金集中化管理,要控制各個項目部多頭開戶的現象,將各個項目部的資金集中起來,便于施工企業及時、準確的了解與把握下屬項目部的資金流向,確保各個項目部的資金安全。同時,施工企業還要對下屬項目部的資金進行統一管理,做好企業內部的資金運轉工作,施工企業可以將其他項目部的冗余資金用在暫時資金緊張的項目建設上,這樣既避免閑置資金浪費又能夠為有需要的項目部一解燃眉之急,達到資金的無縫鏈接,絕不浪費每一分錢,提高了整個施工單位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資金的周轉率,降低了施工單位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確保企業的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

(三)加強內部控制與監管力度

施工企業下屬的各個項目部要規范會計基礎工作,精細化財務管理模式,對財務人員加以指導或定期培訓,強化成本核算意識,明確各項費用的核算方法,避免由于認識的誤區造成成本不實的現象發生,從而合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施工企業還要加強財務信息管理,為下屬項目部選擇統一的財務核算軟件,建立起統一的會計核算方式與流程,建立公共的財務信息平臺,確保施工企業能夠隨時掌握下屬項目部的財務情況,便于解決會計信息失真與下屬項目部會計核算不及時的現象,確保財務數據真實、有效。

四、總結

第2篇

當前我國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很多,本文將主要從常見的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受到傳統意識影響事業單位長期以來都可以享受到政府的財政撥款,而且目前我國大部分事業單位都在使用政府統管的方式進行管理,事業單位的職能及其作用也和政府相關部門有許多雷同之處。從宏觀上分析,事業單位屬于政府職能當中的一種延伸部門,也可以視其為一種延伸結構。近年來,事業單位正在不斷的進行體制改革,原先部分具備自收自支性質理念的事業單位最近幾年都在不斷轉變為企業型的經營管理模式,但是在轉型的初期必然會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部分建立之初就采用自收自支企業型管理方式進行管理的單位比較常見的問題。沒有從傳統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意識當中走出來,在財務風險防范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

(二)缺少相應內控制度內控制度屬于風險防控體系當中比較重要的環節,在完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內控制度可以從根本上影響企業風險防控工作的工作效果。受到我國傳統意識觀念的影響,部分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內部審批重大項目或進行對外投資時,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缺少相應的控制監管模式,一些單位雖然具備一定的內控制度,但是在執行方面卻存在很大不足,實際工作中主要體現在缺乏審核方式,缺少分析及考核方式等。企業內部缺少相應的內控制度,就屬于變向的縱容了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概率,為事業單位的轉型及后續發展帶來巨大影響,而且會埋下一些不容易被發覺的隱患。

(三)預算管理存在問題事業單位通常都以預算管理為財務管理的中心,預算工作對單位的總資金流量及資金活動都會產生巨大約束力,所以我們也可以將預算管理體系當成事業單位財務管控中的重要樞紐。我國絕大部分事業單位在進行預算管理的時候,都會將預算編制當成主要工作,相比較來說,比較輕視預算執行工作。可以將其視之為重視編制輕視執行的一種表現,這種理念對體制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因為在實際運行過程當中,后者很難對前者產生有效的支持,從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經濟活動具有較高的復雜性,這一復雜性給預算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四)內審機制存在弊端內審機制屬于財務風險防控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實際運作中,內審機制對事業單位經濟活動起到較大的制約及監督作用。從我國當前普遍存在的情況分析,絕大部分事業單位的內審機構都缺乏獨立性,形同虛設,部分單位的內審部門甚至和財務部門分在同一機構中。因人員限制,內審機構與財務部門工作人員經常相互交叉,導致相大家對內審工作的理解與認識沒有達到相應高度和重視,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與質量,使內審部門存在的意義大打折扣。從另外角度分析,審計工作自身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點,很難達到社會審計或政府審計工作所具備的獨立自主性,所以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審計工作存在意義與風險防控效果都會有所下降。

二、當前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財務風險主要表現

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改革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大部分單位都將對外投資當成探索市場的方式,想要通過這一方式盡快的完成轉型。筆者所在單位建立伊始定位為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因單位性質即不同與一般的企業和事業單位,現實中與政府和企業間的合作大量存在,流動資金大部分來源于科研經費,因管理上的原因,比如專款專用,禁止挪用等,所以單位都在積極的想通過合理投資來坧寬可自于自行支配的收入來源,投資是個很不錯的選擇,想進行對外投資,要有資金支持,從而面臨資金壓力。如沒有一套明確的投資模式,投資程序存在許多問題,在進行投資之前沒有進行相應的可行性分析,沒有對項目的靜態投資回收期以及項目在動態投資方面的回收期進行估算,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弱,收益率也得不到保障,財務風險也隨之而來。

三、提升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財務控制措施

針對上文中提到原因及表現,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下述四個方式對其進行改進。

(一)融合財務指標和部門目標財務管理工作需要全員參與,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也不例外,全員參與可以從根本上提升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與質量。在任何一個管理規范單位中,每個部門都有針對性較強的部門目標,并將這一目標分解到每個人員身上。想要將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提升工作質量,就需要在制定目標的同時,結合部門特點,加入一些財務指標,從而達到財務與管理指標相互融合。財務管理與日常考核相結合,也會取得較好的使用效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大,經營上也遇到困難。以筆者了解的某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在2010年時的實際工作經驗為例,該單位及時提出了上述對策,每個部門在制定目標時,都加入了財務管理目標,保證每個小目標當中都存在一定的財務指標,財務部門作為特殊部門,也配備相應指標,如資金利用效率指標等,從上到下,形成一整套科學性較強并且上下貫通的目標體系。經實際工作證明,每個部門在日后工作中都有極強的方向感,配合日常考核,該單位最終的營業收入以及整體利潤率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將預算編制和經營管理有效結合預算管理不僅要明確權責基礎,更要涵蓋具體的預算目標。在完成預算編制、復核及審批后,對預算指標進行考核。通常情況下事業單位的編制預算都是用來申請撥款,但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制工作需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態度,從經營管理角度入手。將預算編制工作深入到每個部門當中,并將理念貫徹到日常經營活動中,通過普及預算管理保證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穩定性與科學性。

(三)內外部審計相結合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要成立內審機構,將內審機構有效融入到企業整體管理流程中,并保持其獨立,即人員和審計行為的獨立性。內審的范圍需要通過內審工作領域對其進行擴展,進而融入單位內部所有的財務行為以及經營行為,提升該工作自身有效性。為了保證該工作可持續發展,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從外界引入適應單位發展的機制。最為理想的目標就是內部審計為主,外部審計僅用作配合內部審計來完成工作。

(四)規范投資,樹立科學的理財觀念從筆者所在單位的投資融資活動的情況進行分析,可以通過自有資金的合理運營來滿足單位發展的需求。而且想要從根本上減少財務管理工作以及會計核算工作重合的問題,就必須要從改革會計核算的角度入手,重視財務管理工作的時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財務風險最低化,保證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財務運行安全性。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想要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要樹立起正確的、適合單位實際情況的理財觀念,要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起適合單位特點的財務管理制度及體系,保證在不碰觸國家和單位內部“紅線”的基礎下,進行合理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收益,降低財務風險。

四、結束語

第3篇

1.施工企業內部控制意識問題

施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有著很強的特殊性,其生產工作一般是在露天或者高空環境下進行的,企業普遍存在輕管理重技術、輕經營重生產的思想,對于內部控制認識片面性較強,認為內部控制并不能為企業帶來直接效益,管理模式較為粗放。在企業的施工活動的管理中,往往以經驗以及過去的制度來指導施工活動,對于施工極少采用現代化的手段以及內部控制來提高施工的規范性,致使施工企業對于內部控制機制的建設和維護并沒有很強的積極性,無法使用先進的內部控制手段來實現現代化的企業管理。

2.施工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問題

首先,施工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建設還不夠完善,在實施內部控制時,往往出現政出多門的問題,在企業內部缺乏專門的內部控制機構,施工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存在空缺。在實際經營管理中,內部控制制度一般由職能部門制定,在部門職能不一致、部門間協調不足的情況下,內部控制機制很可能失效。例如,在市場開發部門中,其內部控制的重點往往片面地放在業務承攬量上,對于項目質量、項目資金、工期等方面考慮較少。其次,如今施工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中,責任追究機制依舊不完善,無法真正實現責權一致,對于違紀行為不能實現預防控制。

3.風險評估的缺失

施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只有加強風險管理才能夠應對這些變革,尤其是對于財務風險的管理。施工企業應該將各方面應對危機的能力提升上來,使各項風險控制在企業的安全范圍之內,企業才能夠有一個安靜地環境謀求發展。施工企業的財務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資產多元化投資的風險;二是資產安全監管的風險;三是財務收支風險;四是資產保值增值的風險。財務風險的從性質上看,有決策不周帶來的風險,有操作執行不當帶來的風險,還有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財務風險的評估在如今的企業越來越受重視,是現代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存在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關于加強施工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1.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企業應該明確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讓他們在各自負責的范圍中形成有效地制衡機制。建立健全財務控制體系,實際上就是要完善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根據現有的施工企業的情況,我們可以明確企業必須做到的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明確企業治理的核心,建立起權力制衡的機制,最大限度地實現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分權制衡的結果,使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三方面恪盡職守,在工作中相互制約的環境得到實現,必須將三層組成人員的產生機制做好,實現高效率的人力資源分工,二是加強董事會建設,將經營管理權利集中,提高施工企業管理效率。

2.實現精細化管理

實現精細化管理對于強化施工企業內部控制有著很大幫助,要實現精細化管理,企業首先要按照《中國中鐵項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統》的運行情況,重點檢查是否以資金支付為手段,真實、客觀、實質性實現對項目主要業務進行在線實時審批、實時監控、實時預警,對分包合同、采購合同、租賃合同是否按要求實行了集中審批、集中結算、集中支付。其次,要按照責權一致原則,對合同以及項目款項進行檢查,計量工程量,分析企業是否能夠完成上繳目標。此外,精細化管理的實現離不開對企業經濟運營狀況的把控,要實現以項目為主體、以責任成本預算為核心、以資金流為主線、以制度流程為基礎、以過程管控為主措、以資金支付為卡口,實現對施工項目的全程控制,提高企業經濟運行質量。

3.完善財務風險制度

生產的流轉性以及施工業務的復雜性為施工企業帶來較大的風險,為了增強施工企業風險意識,企業應當面向員工定期舉辦培訓,強調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強化項目風險控制,還可以設置專門的部門和相應的風險管理人員。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可以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將風險管理專門化,凡是涉及風險管理的施工項目都應該使風險管理部門參與進來,使風險管理部門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再有就是應當善于轉嫁企業風險,購買保險、設立分機構都是不錯的選擇。

4.加強執行

施工企業的資產規模大、生產地點分布廣、資金鏈長,內部控制的執行有著一定的難度,為了更好地執行內部控制機制,首先應當建立起企業的組織框架,設置好企業的職能部門,將企業的內部控制總體框架制定出來;應該根據施工的特點,對每個項目進行生產控制;針對項目的施工流程明確地劃分職責分工,保證工程質量。此外,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施工過程中應該及時地根據實際運作情況對執行方面的控制制度進行合理地調整,使內部控制更符合實際。

5.加強內部審計

企業必須加強內部監督以完善風險管理,對施工項目進行全程的跟蹤審計,通過內部評價來找出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問題,使內部控制系統的合理性完備性得到保障。審計部門還應及時與管理層進行溝通,針對經營管理的控制弱點和管理缺陷進行改善,從而形成制度健全、科學規范的財務內部控制機制。

三、結語

第4篇

關鍵詞:財務風險;風險控制;內部控制

一、風險及財務風險介紹

(一)風險及財務風險的含義

1、風險的內涵及特征

企業經營總是有風險的,現代企業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組織生產經營活動要承受各種各樣的風險。一般說來,風險是指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的變動程度。

風險的特征包括風險存在的客觀性、風險存在的普遍性、具體風險發生的偶然性、大量風險發生的必然性。

第一,風險存在的客觀性指自從人類誕生以來,風險就伴隨著人類的一切活動,但又是獨立于人類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人們在風險面前,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風險的存在和發生的條件,降低風險發生的頻率和損失程度,而不能根治、消除風險。

第二,風險存在的普遍性指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第三,風險作為一種現象,其存在是客觀的、確定的,然而具體到某一事件,風險是否發生以及程度強弱又是不確定的。這是由于任何風險的發生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每一因素的作用時間、方向、強度以及各種因素的作用順序等必須都達到一定的條件才能引發風險。而這些因素在風險發生之前,相互卻無任何聯系,許多因素出現的本身就是偶然的。就個別風險來看,其發生是偶然的、無序的、雜亂無章的,然而,對大量發生的同一風險進行觀測,明顯地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可以利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準確的描述,從而使人們能準確把握大量相互獨立的風險運行規律。

2、財務風險的內涵

企業財務風險是一種微觀的經濟風險,是企業財務活動未來實際結果偏離預期結果的可能性。一個企業財務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業績如何,必然會體現在該企業經營資金運動的狀況和結果上,表現為財務狀況的好壞和財務成果的大小。因此,企業財務風險包括財務成果的風險和財務狀況的風險。財務成果即收益;財務狀況即企業的償債、營運、獲利等能力。從偏離的趨勢看,出現偏差的結果只有兩種,即財務成果的增加或減少,財務狀況的變好或變壞。

(二)財務風險的分類及特征

1、財務風險的分類

從企業財務活動各個環節來看,企業財務風險可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使用過程的風險、資金收回的風險、資金成本的風險及利潤分配的風險。

從企業財務風險能否分散考察其外延,財務風險可分為不可分散風險和可分散風險。

從企業財務風險的可控性,可以分為可控財務風險和不可控財務風險。

2、財務風險的特征

第一,客觀性。風險的客觀性對財務風險的研究是重要的,我們研究財務風險,目的是控制財務風險,減少財務損失,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完全消除財務風險是不可能的。

第二,不確定性。風險作為一種現象,其存在是客觀的、確定的,然而具體到某一事件,風險是否發生以及程度強弱又是不確定的。從風險的不確定性可以得出風險的可控制性,由于具體風險的發生和程度受有限因素的影響,如果對具體風險的相關因素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則可以控制具體風險的發生和程度。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因素總的來說是有限的,雖然其中部分因素(如企業外部因素)難以控制,但另一部分因素(如企業內部因素)對于企業來說是可能控制的。

第三,損失性。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和各種條件限制,財務風險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連續性、經濟效益的穩定性和企業生存的安全性,最終威脅企業的收益。

第四,系統性。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財務活動的全過程,并體現在各種財務關系上,是財務系統各種矛盾的整體反映。

第五,進步性。風險與競爭是一對孿生兄弟。各個生產和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為交換而生產的商品必須轉化為貨幣,并通過購、產、銷不斷的生產和再生產,然而,在競爭中,商品轉化為貨幣的過程是不平坦的。各個生產經營者除了要到處爭取市場,還要改進生產技術、加強經營管理、財務風險管理,否則就可能被市場淘汰。承認和承擔財務風險把企業推向背水一戰的境地,必然使企業為一個共同的目標,盡力改善財務風險管理,增強競爭能力。

二、湖北聯通公司財務風險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一)湖北聯通公司財務風險現狀分析

根據湖北聯通公司近幾年的財務報表特別是2005年的年報資料,從基本的財務比例和現金流量兩個方面對湖北聯通公司的2005度財務狀況進行分析。

1、湖北聯通公司財務比率分析

財務報表中有大量的數據,可以根據需要計算出很多有意義的比例,這些比率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本文主要選償債能力和流動性進行分析。

(1)償債能力指標

償債能力的財務比率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比、股東權益比、流動負債率和負債權益比。湖北聯通公司近期償債能力指標如表1:

年度2006.32005.122005.92005.62005.3

流動比率0.960.951.021.021.06

速動比率0.600.580.680.720.70

現金流動比率3.5610.9815.196.884.68

股東權益比24.6124.6725.8425.9829.74

流動負債比99.0498.9594.7594.1790.64

負債權益比295.07293.37276.56274.09228.00

資料來源:湖北聯通公司公司年報

第一,流動比率分析。流動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償債能力。企業能否償還短期債務,要看有多少短期債務,以及有多少可變現償債的流動資產。流動資產越多,短期債務越少,則償債能力越強。如果用流動資產償還全部流動負債,企業剩余的是營運資金,營運資金越多,說明不能償還短期債務的風險越小。

一般認為,企業合理的最低流動比率是2。這是因為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金額約占流動資產總額的一半,剩下的流動性較大的流動資產至少要等于流動負債,企業的短期償債能才會有保證。2005年年報顯示,ABC的流動比率為0.95<2,偏低。

第二,速動比率分析。企業在不希望用變賣存貨的辦法還債,把存貨從流動資產總額中減去而計算出的速動比率反映的短期償債能力更可信。通常認為正常的速動比率為1,2005年年報顯示,湖北聯通公司的速動比率為0.58<1,偏低。

第三,現金流動負債比(%)分析。2005年年報顯示,湖北聯通公司的現金流動負債比為10.98%,同行業平均現金流動負債比為84.23%,湖北聯通公司明顯偏低。

第四,股東權益比(%)分析。2005年年報顯示,湖北聯通公司的股東權益比為24.67%,可看出該比率偏低。

第五,流動負債率(%)。2005年年報顯示,湖北聯通公司的流動負債率為98.95%,可看出該比率嚴重偏高。

第六,負債權益比(%)。2005年年報顯示,湖北聯通公司的負債權益比為293.37%,可看出該比率嚴重偏高。

(2)流動性分析

第一,流入結構分析。流入結構分析分為總流入結構和三項活動(經營、投資、籌資)流入的內部結構分析。湖北聯通公司的總流入中經營流入占62.57%,是其主要來源;籌資流入占37.06%,占有重要地位;投資流入占0.37%,明顯偏低。經營活動流入中銷售收入占了94.47%,比較正常;收到的稅費返還也占到了5.44%。投資活動的流入中,股利占67.85%,比較正常;投資收回和處置固定資產占32.15%。

第二,流出結構分析。流出結構分析分為總流出結構和三項活動流出的內部結構分析。湖北聯通公司的總流初中經營流出占57.89%,投資流出占3.72%,籌資流出占38.36%。可以看出公司現金流出中償還債務很大的比重。

經營活動流出中,購買商品和勞務占84.42%,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占5.67%,稅費及其他9.91%。投資活動的流出中,構建固定資產占90.17%,權益性投資所制服的現金占9.83%。籌資活動中償還債務占97.35%,支付利息占2.65%。

第三,流入流出比分析。經營活動流入流出比為1.1,表明企業1元的流出可換回1.1元現金。此比值越大越好。

投資活動流入流出比為0.1,表明公司處在擴張時期。發展時期此比值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資機會時該比值大。

籌資活動流入流出比為0.98,表明企業基本處于借新債還舊債的平衡時期。

(二)湖北聯通公司財務風險中存在的問題

1、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

湖北聯通公司財務管理宏觀環境的復雜多變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企業之外,但對企業的財務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宏觀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是難以準確預見和無法改變的。宏觀環境的不利變化必然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例如漫游費的下調使得無法實現預期的財務收益。財務管理的環境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某種機會,也可能使企業面臨更大威脅。財務管理系統如果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必然會給企業的理財帶來困難。湖北聯通公司目前建立的財務管理體系,由于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基礎工作不夠完善等原因,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對外部環境不利變化不能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應滯后,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湖北聯通公司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理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風險意識的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

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性。目前,湖北聯通公司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及主觀決策現象,由此產生的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欠清晰

內部財務關系混亂是湖北聯通公司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原因,企業與內部各部門之間及內部各公司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

三、完善湖北聯通公司財務風險控制與財務管理制度健全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湖北聯通公司內部財務控制制度

健全的財務控制制度本身就消除了一部分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它一般來說包括全面預算管理制度、財務信息報告制度、財務結算中心和財務總監委派制度。

第一,建立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湖北聯通公司的預算考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一是預算編報質量和上報的及時性,對預算編報不合格,上報不及時的企業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二是嚴格考核預算執行過程,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各項支出都必須納入預算管理,對先辦事后預算等違反預算管理規定的行為,要對有關企業和責任人進行必要的批評和處罰;三是將預算執行結果與考核兌現掛鉤;四是對預算執行結果進行考核,對完成預算好的企業和個人要進行表彰和獎勵,對完不成預算的企業和個人提出批評和處罰意見。

全面預算管理采用事先預算、事中監控、事后分析的方法,實現了總部對分支機構及子公司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動態管理,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第二,完善財務信息報告制度。湖北聯通公司在建立財務信息報告制度,應當從信息報告質量評價入手,并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套控制嚴格、高質量、高效率的信息傳遞與處理系統。在財務信息質量上應根據各子公司自身情況,并結合財務信息的有用性和重要性這兩個墓本特征,制定出各自的財務信息、質量標準。同時,公司應本著既能滿足對財務信息質量監控的需要,又能節約管理成本,提高效率的宗旨,對核心主導業務財務信息采用絕對性報告標準,即內容翔實,而且有詳盡的因果分析和前瞻性影響預期;對相關非主導業務財務信息采用絕對性報告標準與限制性報告標準相結合的方式,即僅僅對一些重要的財務信息項目采用絕對性報告標準,其余的則采用限制性報告標準,即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只需達到規定的重要水平即可;對于相關業務財務信息,基本上采用限制性報告標準。

第三,建立與完善財務結算中心。財務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資金的整個運動過程。湖北聯通公司涉及業務范圍、投資數額大、接觸金融機構多。資金管理的集中、統一高效是企業追求的目標。財務結算中心在公司的發展中可起到如下重要作用:①通過財務結算中心的有效運作,可實現公司內部資金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從而降低公司的資金成本;②由于財務結算中心將公司內分散的資金結算業務集中起來,可以有效地增強公司在銀行的融資能力,同時還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和費用。③通過財務結算中心、公司可以對子公司的資金營運和業務進行適當的監控和管理。

企業財務結算中心使各子公司的資金收付都通過該結算中心辦理,該結算中心對各子公司進出資金的合規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進行審查,對資金的流量與流向、使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可以根據結算中心章程加以審查與核對,從而使各子公司的資金運作完全置于監控之下。

(二)建立湖北聯通公司內部業績考評和獎勵制度

在企業內部建立獎勵制度,其基本目的是將子公司管理者的個人報酬與企業目標成果聯系起來。傳統上,企業往往使用從財務會計系統中獲得的指標,如將子公司利潤為衡量子公司業績和獎勵子公司管理者的基本依據。這樣的考評與獎勵制度有助于刺激子公司為總部貢獻更多的利潤,但是,由于利潤通常反映短期的經營成果,子公司管理者極可能為獲得更多的短期利潤而犧牲公司長期業績,以便得到更多的獎勵。為了克服這一缺陷,建議湖北聯通公司設法依據綜合業績指標對子公司當期業績進行獎勵,或者使子公司管理者所獲的獎勵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期權。

另外,在建立內部獎勵制度時,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即確定報酬究竟應以個人業績還是以集體業績為基礎?以個人行為基礎的報酬制度很明顯不會促進集體行為的形成和完善。但另一方面,如果以集體業績為荃礎,則個人行為對集體報酬的影響又不易識別,因而會削弱獎勵的效果。根據湖北聯通公司目前情況,建議將集體報酬建立在集體業績的基礎之上,同時根據個人在實現其業績[1標中的貢獻確定其在集體報酬中應占的份額,應該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三)加強湖北聯通公司財務風險的管理

1、籌資風險的管理

企業在向銀行舉債時,應制定合理的還款規劃,在保證按合同要求按時還款的前提下,保證資金不出現過分緊張的情況。湖北聯通公司可根據自身資金使用的實際情況,在借款合同中寫明是采用到期一次償還,還是定期償還相等份額的本金或是分批償還的還款方式,并在日常的生產經營中計提一定數量的風險基金,以降低籌資風險。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股份制企業將會越來越多,股票籌資將會越來越廣泛。與其他籌資方式相比,股票籌資風險較小。這是因為,不管企業經背情況如何,企業都不擔心投資者抽回資本,另一方面,企業終止與清算時,如果無剩余財產,可依法不分給股東財產。因此,從以上意義來說,湖北聯通公司在未來籌資時,應充分利用股票來籌資,以減少公司的整體籌資風險。

另外,湖北聯通公司大量的閑置設備等資產,可以考慮采用融資租賃這一籌資方式,這樣既盤活了存量資產,又獲得了一定的資金。

2、投資風險的管理

湖北聯通公司首先應對利用技術改造盤活存量資產,尤其是非經營性資產,以收回以往的投資資金,降低公司整體的投資風險。與此同時,湖北聯通公司集中資金投入到符合市場需求,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項目上,如航運企業目前可以投資市場看好的集裝箱、滾裝、海運船舶,重點發展這些高附加值運輸,還可以進行運輸產業物流化及產業升級的投資。以上這些方面的投資收益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整體投資風險。

3、經營風險的管理

應收帳款管理屬于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一個內容,能否有效調控應收帳款,直接關系到企業產品銷售和營運資金的周轉。經調查,湖北聯通公司對應收帳款管理主要是山各子公司收入科和總公司風險處共同管理,盡管機構設立表明公司對應收帳款管理較為重視,但其管理成效并不顯著,因而,湖北聯通公司要加強應收帳款管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與完善應收帳款控制制度

第一,強化財務部門的管理與監控職能。按照財務管理內部牽制原則,在總公司的財務部下設立財務監察小組,由財務總監領導,配置專職會計人員,負責對有關業務往來的核算與監控,對每一筆應收帳款都進行分析和核算,保證應收帳款帳帳相符。同時規范各經營環節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經營活動系統化規范化。

第二,改進內部核算方法,科學劃分帳齡段。目前,我國部分湖北聯通公司將應收帳款的帳齡劃分為四段:即1年以內、1年至2年、2年至3年和3年以L。這樣劃分,一是忽視了應收帳款帳齡的特點,即帳齡越長,回收的可能性就越小:二是忽視了應收帳款的性質,即應收帳款是流動資產而不是長期資產。因而,隨著應收帳款帳齡的增加,可參照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將1年內的應收帳款細分為30天以內,30—120天,120—360天三段。

第三,嚴格按公司的有關規定區分“未收款”、“拖欠款”和“呆壞帳”。未收款的處理:當月應收帳款未能于規定期限內收回者,財務監察小組應將明細列表交各子公司的收入科核準,再由收入科交業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負責催收。拖欠款的處理:未收款未能如期收回而轉為拖欠款者,業務部門相關負責人應在未收款轉為拖欠款后幾日內將未能收回的原因及對策,以書面形式提交給收入科核示:應收帳款列為拖欠款后,營銷部門應于30日內監督有關部門解決,并將執行情況向財務監察小組匯報。呆壞帳的處理:呆壞帳的處理主要由財務監察小組負責,對需要采取法律程序處理的由公司另以專案研究處理。

第四,對應收帳款實行終身負責制和第一負責制。誰經手的業務發生壞帳,無論負責人是否調離本公司,都要追究有關責任,同時對相關人員的責任進行明確界定,并作為業績總結考評依據。

第五,定期對主要子公司營銷網點進行巡視,檢察和內部審計,同時不定期對應收帳款數額較大,問題較多的子公司進行審查,防范因管理不嚴而出現的挪用、貪污及資金體外循環等問題,降低風險。

(2)對往來客戶資信程度進行科學的內部評估

湖北聯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建立有關檔案管理系統。主要選擇重點客戶、長期往來客戶作為內部評估對象,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和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然后決定是否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及賒銷限額。公司在評估客戶資信程度時應包括如下資料:客戶的品質、商業信譽、經營作風及與本公司業務往來歷史;客戶的資本實力、資金運轉情況尤其是流動資金周轉情況;客戶的經營性質、規模、營銷能力、經濟效益等。在進行內部資信評估時,通常以預期的壞帳損失率作為信用判別標準。

結束語

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湖北聯通公司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先從企業內部開始,而化解企業財務風險,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但改善財務風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企業在未來中不斷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延波.企業集團財務戰略與財務政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荊新、王化成.財務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彭韶兵.財務風險與控制分析[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

[4]寇日明、陳雨露、孫永譯.風險管理實務[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5]郭元稀.資本經營[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6]張濤.內控制度與企業財務風險控制[J].貴州社會科學,2006,(6).

[7]張卉.淺議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和控制[J].河南化工,2006,(11).

[8]房英.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探討[J].工業審計與會計,2006,(5).

[9]鄭成哲.科學進行財務管理控制企業財務風險[J].航空工業經濟研究,2007,(6).

[10]陳健.試論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控制[J].云南科技管理,2007,(5).

[11]文慧娟.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控制研究[J].現代商業,2007,(24).

第5篇

關鍵詞:金融危機企業財務風險控制

1利用財務預警分析指標和現金預算制度

1.1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產生財務危機的根源是對財務風險的不當處理,財務風險是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育不健全的情況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建立和完善財務預警系統尤其必要。

1.2編制現金流量預算就短期而言,企業理財的對象是現金及其流動性,企業能否維持下去,并不完全取決于是否盈利,而取決于是否有足夠現金用于各種支出。企業有利潤是預警的前提,對于經營穩定的企業,由于其應收,應付賬款及存貨等一般保持穩定,因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一般應大于凈利潤。準確的現金流量預算,可以為企業提供預警信號,使經營者能夠盡早采取措施。

1.3結合實際采取適當的風險策略建立了風險預警系統后,企業對風險信號監測,如出現產品積壓,應收帳款增大,質量下降,成本上升,要根據其形成原因及過程,指定相應切實可行的風險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加強財務活動的風險控制

市場經濟中,籌資活動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起點,管理措施失當導致籌集資金的使用效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籌資風險。此外,還有資金組織和調度風險,經營風險,外匯風險。

企業通過籌資活動取得資金后,在進行投資風險決策時,基本原則是既要敢于進行風險投資,獲取超額利潤,又要克服盲目樂觀和冒險主義,盡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資風險。

企業財務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資金回收。造成資金回收風險的重要方面是應收賬款,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

收益分配是企業一次財務循環的最后一個環節。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兩方面,留存收益是擴大規模來源,分配股息是股東財產擴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

2.1企業籌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在提高借入資金對自有資金的比例時要充分考慮財務風險的大小。所以要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搞好籌資風險的控制,即確定最佳資本結構。

2.1.1進行籌資效益的預側分析企業在籌資前必須針對各種方案進行籌資效益預測分析,以最小的籌資資本實現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投資收益和籌集資金的資金成本是決定應否籌資和籌資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事先做好籌資效益分析。不同的資金來源有不同的資金方式,企業為了減少支出,需要分析各種籌資方式的資金成本,進行合理配置,具體方法可以計算綜合資金成本率指標(即不同資金來源所占比重乘以該項資金來源的資金成本之和)。

2.1.2確定合適的籌資方式、資金結構和還款期限確定合適的籌資方式,企業應比較各種籌資條件和籌資機會,確定合適的籌資方式。企業籌資的每種方式都有優缺點,并與金融市場密切相關,企業籌資時機的把握,籌資對象的確定,證券發行的價格,發行期限,發行方式以及利率的確定,付款方式和回收期限等的設立,都會對企業籌資成功與否,籌資成本大小,籌資風險的強弱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必須對各種籌資機會進行比較研究,通過計算其相關因素進行比較,以降低籌資風險。

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企業應根據本企業財務狀況,確定一個合理的資金結構。企業可以通過資產負債率、各種籌集資金所占比例及各種資金成本比率等因素來確定最佳籌資結構比率,從而控制企業籌資風險。確定合理的還款期限,企業應采用還款期限稍長于項目投資回收期的籌資方式,還款期限太長,可能造成長期借款短期使用,利率太高,增加資金成本;反之會造成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無力償還負債。因此企業必須做好預期的核算工作,來確定還款期限,降低企業籌資風險。比如企業通過對預期資產回報率的計算企業可以更好的確定回款數額和日期,從而更好的確定還款期限,以減少損失。

2.1.3確定合理的借款額度,確保借款償還能力負債能否償還是建立在投資未來的收益上,只要未來的收益大于資金成本,應該說,舉債是安全的。財務管理上用稅息前盈余和每股收益分析法來確定企業合理的負債資本比例,這種分析法實際上說明企業收益能力對負債規模的影響。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在確定合理的負債規模時,還要考慮企業的經營風險、所處行業的經營特點、企業銷售的穩定性、企業籌資能力和資產變現能力等因素.對于經營周期性波動小、預期收入樂觀、籌資能力強的企業可適當擴大負債規模。企業應根據資金使用期限、預期現金流量狀況,確定借款期限,并要運用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負債資產比率、長期適合率等因素指標的計算來衡量。

2.2企業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風險的存在是客觀的、必然的。一個企業要在市場中生存、發展并取得收益,就必須敢于冒風險,富于開拓精神,善于捕捉時機,以便掌握主動權,取得較高的收益,但同時要學會控制風險,以最低的風險或代價,取得最高的收益。相反,不去冒險,過于謹慎小心,反而會使企業失去更多的機遇,從而抑制了企業的發展。

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合理取舍并加以適當控制,才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2.3企業營運過程中的風險控制

2.3.1合法經營,規避資金使用風險合法經營是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也是規避資金使用風險的第一要素。企業必須知道和明確界定哪些業務活動是合法的、可以進行的,哪些是被禁止的。像有些公司,在做進口時,不了解整個業務的全過程,對于客戶只收取費,而報關、對外付款等手續都沒有真正了解,這樣由于企業對所做行業沒有真正了解,企業不僅應該獲得的收入沒有獲得,甚至還可能虧本經營,使企業資金使用風險增大。再比如對于創業投資公司,國家明文規定其不能從事房地產投資,那么即使房地產行業的利潤再高,企業也不應該直接涉及。同時企業在進行風險投資時以及貨物賒銷時,應該充分考慮資金回收及回收期限問題。因為回收期限越長,企業所承受的利息負擔越大,利潤越低,并且企業要對賬款計提壞賬準備金,這樣企業又損失了所計提的壞賬準備金的機會成本。

2.3.2加強資金運作的程序化、規范化管理,降低資金使用風險對嚴禁從事的業務活動及財務活動,企業各部門要嚴格把關,不得從事。對于那些可以從事的業務活動,企業則一定要按規定章程辦事,這也是防范資金使用風險的最重要、最具體的措施。業務部門,要由業務員和主管部門的會計人員對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了解,并按照還款情況進行信用等級評定。根據不同的信用等級,來核定出與各客戶的貿易條件、發貨限額和還款賬期,制定相應的監控程序和政策。

2.3.3全過程監控資金使用,防范資金使用風險付款以后,要對資金的活動情況進行全過程的監控,這是有效地防范資金使用風險的重要環節.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過程監控,要有業務部門的主管會計對客戶的應收款項做好原始記錄,隨時了解客戶的回款情況。同時可以通過相關因素分析,監督資金使用情況。如進行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因素指標的計算分析,查看資金使用情況。

參考文獻:

第6篇

并購融資策略則是企業并購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決定了資金來源的狀況和資金運用的效率,對企業并購的成敗起到了關鍵作用。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金融工具相對落后,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企業并購可采用的融資方式仍然十分有限,這些情況嚴重限制了企業的并購行為。因此對企業并購融資問題進行研究有很強的迫切性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本文主要立足于目前的現實環境來探討我國企業并購過程中的融資風險,并就財務風險、融資風險的具體成因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分析了公司并購中的財務風險與融資風險,旨在說明如何規避并購中的融資風險,進行并購后的財務整合。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案例總結出中國公司并購的現狀、特殊現象與未來發展趨勢,并對融資風險的控制及其防范提出有效建議。關鍵詞:并購 財務風險 融資風險 財務整合Financial Risk Analyses and Control in M&A

Abstract

China has become the third largest M&A market in the world when M&A is transferring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emerg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M&A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Chinese companies to grow up in a short time in the grant adjustment period, especially for the listed ones. However, so far there have been few successful M&A cases in China for the high risks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especially the financial risks which is the most decisive factor in M&A.

Financ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whole M&A processes,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ources of the capital and efficiency of capital utilization. Comparing with the companies in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west, there are poor approaches for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when choosing financing ways, as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has started for a short time and the capital market developed imperfectly, which limited the action of M&A seriously. As a result, it was urgent and deeply realistic significant to study on the financing process of M&A.

Based on the latest environment of our market, the paper was mainly to research the financial risk during the enterprise merging, and to explain how to evade the financial risk after detailed discussing the gen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risk. With the analysis on some cases, we can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M&A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 on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the financial risks.

Key Words: Merger & Acquisition Financial Risk financial affair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一、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1

二、本文研究內容與方法1

第二章 國內外文獻回顧1

第三章 企業并購中的融資風險概述

一、近年來全球企業并購的特點2

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來源

(一)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定義2

(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成因2

(三)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來源的進一步分析3

三、企業并購融資風險的種類

(一)選擇風險4

(二)融資結構風險4

第四章 京東方并購案中的融資風險分析

一、并購具體過程

(一)并購雙方公司簡介4

(二)并購的背景和動因5

(三)并購過程5

二、收購融資過程及風險分析

(一)漂亮的資本運作6

(二)并購中介機構的作用6

(三)巨額融資帶來的風險6

第五章 從京東方并購案例看企業并購的融資風險控制

一、中國并購發展特色

(一)中外歷史回顧8

(二)民企高調出擊8

(三)央企重組動員8

(四)跨國并購的價值沖突8

二、企業并購融資方式分析

(一)企業并購資金需要量的決定因素9

(二)企業并購融資中的資本結構分析9

(三)企業并購的融資成本分析9

(四)企業并購融資中的融資風險9

三、最優融資結構探討與實施9

第六章 結論與不足11

參考文獻11

第一章 緒論

一、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企業并購,是一種可以迅速增強企業實力的有效經濟手段,這樣一種資本運作的手段在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己經盛行多年,前后經歷了五波浪潮。眾多的企業由此而走上了發展的高速通道,花旗集團的系列并購、法國雷諾對日本日產的成功并購等成為企業發展的經典案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我國的并購活動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日趨活躍,特別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產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并購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選用為規模擴張和經營結構調整的手段。

本文將從企業并購的風險成因、風險種類出發,探討公司并購中的財務風險與融資風險,旨在說明如何規避并購中的融資風險。同時,結合京東方并購案與中國公司并購的現狀、制度特點與未來發展趨勢,希望對融資風險的度量與防范提出有效建議。

二、本文研究內容與方法

導致并購失敗的原因中,不僅僅包括為并購而執行的準備不足和完成并購的后期整合活動不夠,即對被并購企業價值評估的失誤或者是企業文化沖突,同時并購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因素也尤其重要。并購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資金的運作,資金的充足度、資金的安全性、資金的效率決定著井購的成敗.并購所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不恰當融資導致的。因此我們在考慮并購失敗原因時不得不考慮并購融資帶來的風險,企業在進行并購的過程中不能不重視并購融資決策。在這個并購風起云涌的時代研究并購融資決策其現實意義非常突出。實踐和理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實踐的頻頻失誤無不映射出理論的匾乏和落后。并購的眾多失敗案例說明了我們指導并購實踐的理論仍有眾多不足之處,不僅需要不斷完善,更急需理論的創新和突破。

作者希望從分析融資的一般性質入手,分析并購融資的特性。借鑒西方并購融資的主要方式,分析在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發展狀況下可以選擇的融資方式。在并購融資方式分析的基礎上,然后做并購融資決策分析,著重在融資方式選擇、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和并購融資結構安排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最后研究的重點落到我國企業的并購融資。分析我國企業目前并購融資的現狀,并提出發展我國并購融資的參考性建議。

第二章 國內外文獻回顧

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1988年調查顯示,被并購公司的股東是并購活動的最大贏家,他們在友好并購中平均可得到20%的股票溢價,而在敵意收購中獲利可高達30%以上,相比之下收購方的股東收益近乎于零。

Beaver(1966)所發表的《財務比率與失敗預測》一文,最早運用統計方法進行企業財務風險與財務危機的預警研究。Beaver認為,對預測企業財務風險最敏感的三個財務比率依次為:現金流量/總負債、總負債/總資產和凈利潤/總資產。

哥特貝斯特和約翰哈哥多(Geert Duysters,John Hagedoom,2000)的研究表明,在并購中,處于主動地位者能獲得正向的經濟效果,而被并購者試圖通過并購和戰略性技術聯盟從外部獲得競爭力來改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做成的事情。

日本的野田武輝(1998)提出了評價企業風險度的“野田式企業實力測定法”。在該測定法中,他從企業財務報表中選擇成長性、收益性、流動性、安全性四個基本要素作為評價企業風險度的指標。這種評價方法雖然運用了四個財務指標,但實質上仍屬于單變量分析,僅僅是對Beaver單變量財務比率分析方法的改進,并未形成綜合的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我國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相對于其它管理領域的研究而言,數量較少,研究深度不夠。陳瑜發表的《對我國證券市場ST公司預測的實證研究》,通過經營和財務狀況正常企業的若干項綜合性指標與已經陷入困境ST類上市公司的同類指標進行研究和比較,對預測和判別我國現有上市公司中的非ST類公司和ST類公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我國學者彭韶兵(2001)對財務風險的機理與控制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對財務風險的計量和控制理論做了有益的探索。學者張金良(1998),史紅燕(2003)則對我國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作了專門研究,在借鑒國內外并購財務風險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引入信息論和控制論的理論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國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和原因,并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提出有效的防范財務風險的建議。

第三章 企業并購中的融資風險概述

一、近年來全球企業并購的特點

1、兼并活動涉及行業相對集中,銀行和金融業的并購活動異常活躍,尤為引人注目對這次西方購并熱浪所涉及的企業進行行業分類可以看出,較多的購并發生在六個行業,它們是:金融服務業、醫療保健業、電信業、大眾傳媒業、化學工業和國防航空業等第三產業,其中銀行和金融業的并購活動更是獨領,顯得異常火爆。

2、購并企業規模巨大,購并金額極高。

與以前經濟危機時期大魚吃小魚方式的兼并不同的是,此次兼并浪潮的一個顯著特點表現為參與購并的企業規模巨大,本身都是優秀的大公司,具有良好的經營業績表現,它們之間的購并常常以自愿合作的友好方式進行。合并后形成的往往是“巨無霸”型的大企業。1998年4月,國民銀行與美洲銀行合并,組成新的美洲銀行,合并后的美洲銀行資產總額超過5700億美元,在存款市場上占8.1%的份額。在22個州擁有4800家分行,成為首家機構遍布美國東西海岸的全國性大銀行。

3.跨國企業兼并收購迅速增長,并日益成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手段。

跨國兼并與收購開始于80年代后期,在90年代初的國際直接投資衰退中受到影響,現在再掀,使1999年國際直接投資流量達到創記錄的水平。

4.業務跨職能化,這種業務跨職能化在銀行業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各種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不斷相互交叉與滲透,特別是使商業銀行逐漸突破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分工界限,出現了跨職能、跨機構和跨地區的“全能銀行”。這些行為主要體現在商業銀行的花旗銀行與主營投資銀行業務及保險業務的旅行者集團的合并和日本的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三家銀行的合并等為代表。

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來源

(一)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定義

首先,企業并購是一種投資行為,然后才是一種融資行為,投資和融資決策共同影響著并購后的企業財務狀況;第二,企業并購是一種特殊的投資行為,從策劃設計到交易完成,各種價值因素并不能馬上在短期財務指標上得到體現,而必須經過一定的整合和運營期,才能實現價值目標;第三,企業并購的價值目標下限也決不僅僅是保證沒有債務上的風險,而是要獲取一種遠遠超過債務范疇的價值預期目標,實現價值增值。因此,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應該是指由于并購定價、融資、支付等各項財務決策所引起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或財務成果損失的不確定性,是并購價值預期與價值實現嚴重負偏離而導致的企業財務困境和財務危機。

(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成因

企業并購面臨著多種多樣的風險,諸如戰略風險、政策風險、體制風險、法律風險、產業風險、反并購風險、經營風險、整合風險和償債風險等。但無論是政策法規風險還是體制風險,無論是反收購風險還是經營風險,無一例外地會通過并購成本影響到并購的財務風險。

本文認為影響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性。

1、 不確定性

從宏觀上看,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經濟周期性的波動、通貨膨脹、利率匯率變動;從微觀上看,有并購方的經營環境、籌資和資金狀況的變化,也有被收購方反收購和收購價格的變化,還有收購后技術時效性、管理協調和文化整合的變化等。

2、 信息不對稱性

在企業并購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性也普遍存在。例如,當目標企業是缺乏信息披露機制的非上市公司時,并購方往往對其負債多少、財務報表是否真實、資產抵押擔保、有無訴訟紛爭等情況估計不足,以至無法準確地判斷目標企業的資產價值和盈利能力,從而導致價值風險;即使目標企業是上市公司,有時也會對其資產可利用價值、富余人員、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開拓能力等情況了解不夠,導致并購后的整合難度致使整合失敗;而當收購方采取要約收購時,目標企業的高管人員為了達到私人目的則會有意隱瞞事實,讓收購方無法了解企業潛虧、巨額或有債務、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等,或與中介機構共謀,制造虛假信息,使收購方的決策人基于錯誤的信息、錯誤的估價而做出錯誤的決策,致使并購成本增加,最終導致并購失敗。

(三)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來源的進一步分析

1、 從企業并購流程看財務風險來源

一項完整的企業并購活動通常包括三個基本流程:計劃決策、交易執行、運營整合。從財務的角度看,無論多么完備的合同協議都不可能完全回避財務風險。因為,一切財務風險都與決策有關,一切財務風險首先起始于并購的計劃決策階段,然后生成于并購的交易執行階段,最后延續并表現在并購的整合期。在計劃決策階段,并購戰略是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并購戰略又是并購實施的依據,如果并購戰略制定脫離公司的實際財力而將自身發展定位過高,或者可行性研究對目標企業估計過于樂觀,就會導致并購規模過大以至在并購實施階段無力支撐。過大的規模和錯誤的投資方向,如果在交易執行階段又對目標企業定價過高,融資和支付設計不合理,必然導致收購方債務負擔過重。過重的債務負擔必然使得經營整合階段資金流動發生困難,并最終引發財務風險。

2、 從四種交易模式看財務風險來源

企業并購類型最終表現為4種基本的交易圖式:(1)現金購買資產;(2)現金購買股票;(3)股票交換資產;(4)股票交換股票。在這4種并購交易圖式中,交易結構決定著融資、支付、稅收等基本財務結構特征:交易結構決定著支付結構和資產結構;支付結構又決定著融資結構并進而決定著資本結構,資產結構又決定著稅收結構;而資本結構和稅收結構共同決定著并購后企業的盈利狀況。企業的盈利狀況自然影響著并購后企業的財務狀況。可見,4種并購交易圖式與融資結構、支付結構和稅收結構之間表現為一種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換一個角度看,則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來自于由4種并購交易圖式決定的融資結構、支付結構和稅收結構的影響。

3、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來源的分類

從上述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來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財務風險與財務決策有關,而直接與財務風險來源有關的財務決策包括融資決策和支付決策,而融資決策和支付決策建立在定價決策基礎上并影響著稅收決策。因此,根據財務決策類型我們可以將財務風險來源分為三類:定價風險、融資風險和支付風險。這三種風險來源彼此聯系、相互影響和制約,共同決定著財務風險的大小。

三、企業并購融資風險的種類

(一)選擇風險

企業并購得資金來源有自由資金、發行股票或債券、借款等。以自有資金進行并購雖然可以降低財務風險,但也可能造成機會損失,尤其是抽調本企業寶貴的流動資金用于并購,還可能導致企業正常周轉困難。融資安排是企業并購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整個并購鏈條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融資安排不當或前后不銜接都有可能產生財務風險。融資超前會造成利息損失,融資滯后則直接影響到整個并購計劃的順利實施,甚至可能導致并購失敗。

(二)融資結構風險

企業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很難以單一的融資方式加以解決。在多渠道籌集并購資金的情況下,企業還面臨著融資結構風險。融資結構包括企業資本中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結構。債務資本中包括短期債務與長期債務結構等。合理確定融資結構,一要遵循資本成本最小化原則;二是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要保持適當的比例;三是短期債務資本與長期債務資本合理搭配。第四章 京東方并購案中的融資風險分析

一、并購具體過程

2003年2月12日,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功地以3.8億美元收購韓國現代半導體株式會社(HYDIS)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業務,資產交割于2003年1月22日全部完成。京東方成為中國第一家擁有TFT-LCD核心技術與業務的企業。

(一)并購雙方公司簡介

1、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京東方前身是北京電子管廠,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享有“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美譽。80年代由于體制與觀念等原因企業瀕臨破產。1992年9月,以王東升為首的北京電子管廠管理層和員工2600余人共同出資650萬元,同時銀行把長期停息掛賬的銀行借款和利息轉成股份,組建了股份制的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創立之初實行了全面改革。1997年成為北京第一家在深圳上市的B股企業。

在2005年6月17日公布的電子信息產業百強企業排序中,京東方以451億的營業收入位列第二,經過近10年的發展,京東方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顯示技術為核心的產品業務鏈,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CRT(彩色顯像管)顯示器生產基地,而其旗下的各主要顯示產品均在相關領域保持了國內或國際領先水平。公司不僅開發生產顯示器件,還推出了以“京東方”為品牌的系列移動數碼產品。

2、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

韓國現代半導體株式會社是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之一,其前身現代電子產業株式會社創立于1983年,于199年上市,主營業務包括半導體、通訊、LCD三大部分。因債務原因,2000年現代電子產業株式會社更名為韓國HYNIX半導體株式會社(HYNIX),并對業務進行了調整,決定將通訊(已出售給韓國公司)和LCD業務獨立出來分別出售,只保留并專注于半導體業務發展。2001年7月,HYNIX設立全資子公司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并將與LCD與STN相關的業務全部轉至HYDIS(其中STN-TCD和OLED部分已于2001年被京東方和韓國半導體工程株式會社聯合購并重組)。HYDIS的TFT-LCD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300萬片以上,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3.5%,全球排名第九位。截至2002年6月30日,HYDIS實現銷售輸入38,877萬美元,實現稅前利潤4599萬美元,但該企業仍負債50億美元,陷入虧損中。TFT-LCD目前廣泛運用于臺式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車載導航系統、PDA及移動電話等產業。

(二)并購的背景和動因

1、獲得核心技術是京東方實施并購的基本動因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之初就將自己的核心業務定位在了顯示領域,公司先后通過與國際領先的顯示技術企業合資或合作等形式,不斷擴大自己在這一領域的作為,其各種主要產品均在各自領域保持國內或世界領先地位。京東方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CRT(彩色顯像管)顯示器生產基地,但是,在顯示產業市場上,液晶顯示器已取代舊式顯示器而躍居為未來顯示器發展的主流。由于價格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國內液晶顯示器的銷量不足市場總量的5%,然而據有關資料統計,液晶顯示器在全球的銷量已居全球顯示器銷量的13%-14%,且液晶顯示器的使用范圍也已從單一的電腦方向向多元化推進。國內彩電業巨頭也明確提出將液晶電視作為其發展主方向。因此,生產液晶顯示器的關鍵部件——TFT屏的市場前景普遍被看好。然而,國內的TFT-LCD產業剛剛起步,各項技術尚不成熟,再加上液晶行業本身是一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市場風險較大,通過并購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業務的外資公司達到其技術和產品升級的目的是這次大規模海外并購的主要目的。

2、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出手其TFT-LCD的原因

在韓國方面,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于全球儲存晶片需求量顯著下降,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受到重創,訂單銳減,資金嚴重短缺。再加上韓國政府一手操辦的現代電子和LG半導體公程公司聯合重組行動最終使HYNIX背負了大量債務,其在全球芯片價格走低過程中出現了現金斷流。迫于虧損的壓力,韓國現代半導體公司自2000年起就一直在進行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出售旗下的TFT-LCD的股權就是其調整策略之一。

(三)并購過程

HYNIX出售TFT業務曾引起眾多企業積極參與。臺灣劍度、鴻海、精英、寶成、華映、春蘭、京東方以及韓國的鮮京集團(SK group)等均有意實行收購。京東方在收購過程中曾與劍度合作,合作失敗后京東方繼續與對方進行談判。由于京東方的收購得到韓國政府的支持,為談判成功鋪平了道路。在收購談判期間,液晶持續價格回落,為京東方壓低收購價格提供了條件,最終以3.8億美元完成收購。2002年9月,京東方發出公告宣稱,公司擬出資3.8億美元收購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的TFT-LCD業務,雙方已就收購事宜簽署備忘錄。為順利進行收購、繞開政策壁壘、降低風險,京東方隨后在韓國注冊全資子公司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由其代表京東方進行本次收購,收購價格和設立子公司資本金之間的差額由子公司通過海外融資解決。但由于雙方收購價格的分歧,直至11月底,HYNIX以期獲得資金償還其高達50億美元債務以及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才與京東方簽署資產收購正式協議,表示將其平面顯示器子公司以3.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京東方。然而京東方并沒有收到韓國銀行為此項并購而提供的2.1億美元的貸款融資,此項交易并沒有實施。

盡管北京政府愿意以無息貸款為此次收購提供占投資總額的15%的資金,但是由于此次收購的總額巨大,仍有巨額資金需要借貸,因此HYNIX的抉擇成為此次收購的焦點。2002年12月底,HYNIX的主要債權銀行Woori、Chohung Bank、韓國外換銀行及發展銀行,因京東方科技能否符合其債務償還的要求和收購對自身將導致的影響等而對京東方融資產生分歧,致使京東方的收購再次陷入困境。最后,HYNIX的主要債權人之一——韓國外換銀行同意向京東方安排近兩億美元的銀團貸款以完成對HYNIX下屬子公司業務的收購。2003年1月17日,雙方簽署了《關于“資產銷售與購買協議”的補充協議》。2003年1月22日,按計劃進行資產交割,京東方TFT-LCD韓國子公司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正式成立。

京東方通過此次收購,獲得了HYDIS的三條完整的TFT-LCD生產線的生產設備、相關構筑物、產房和其他機器設備、動力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HYDIS的各項TFT-LCD技術、專利、工藝及其全球性的TFT-LCD營銷網絡等無形資產。

二、收購融資過程及風險分析

(一)漂亮的資本運作(見圖一)

京東方2001年的銷售收入是54.8億元人民幣,如果以3.8億美元(約人民幣32億)進行海外收購,無疑是行不通的。于是,京東方采用了“杠桿收購”,成立“殼公司”、自由資金購匯、資產抵押和再抵押及銀行信貸等方式。首先成立了專門實施并購的子公司BOE-HYDIS作為并購的主體,這避開了韓國法律不允許中國公司直接并購的規定,而其以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等于承擔了并購的大部分風險,尤其是融資風險,起到了對母公司投資風險的屏蔽作用。其次,運用了抵押信貸和賣方信貸進行并購所需巨額資金的籌集和融通。由于韓國母公司已經無力為HYDIS追加投資,而債權銀行又急于挽回投資損失,京東方成功說服了最大的債權銀行韓國匯兌銀行同意聯合三家銀行和一家保險公司以BOE-HYDIS以資產抵押的方式獲得了HYDIS的賣方信貸。第三是BOE-HYDIS以資產再抵押的方式獲得了HYDIS的賣方信貸,才使“蛇吞象”的并購有了資金來源。第四是用公司自有資金購匯6000萬美元,通過國內銀行借款9000萬美元,借款期限均為一年,利率為1.69%-1.985%。這樣,京東方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成功解決了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

(二)并購中介機構的作用

完整的海外并購實際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企業價值的認定、并購后公司股權比例的設置、交易價格和支付方式的確定、融資方案的設計、國際并購法律法規的運用和風險補償的方法等。而國際資本市場關于這些方面的操作都不為國內中介所熟悉不,這也是我國許多跨國并購難以成功的原因之一。而京東方在并購過程中聘請了國際財務顧問花旗銀行進行并購策劃和操作,在對韓國TFT-LCD的價值評估和融資方案的設計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巨額融資帶來的風險

第一、償債壓力。

在京東方收購韓國公司LCD業務的3.8億美元中,京東方以自有資金購匯的只有6000萬,向國內銀行借了9000萬美元的一年期貸款,還債壓力極大。京東方半年報顯示韓國子公司BOE-HYDIS背負了2.3億美元的債務,盡管利率優惠且期限較長,也不用京東方直接負擔,但需要子公司在經營中獲取足夠的現金流來應付還本付息的壓力。如果在未來幾年內經營成效達不到預期的目標,虧本破產的危險同樣存在。

第二、資本結構惡化

由于巨額借貸用于并購,京東方資本結構嚴重惡化,2003年底公司資產負債率達到72%,進入國際公認的預警區位。如果將其子公司BOE-HYDIS合并進來的話這一比例還要高,這使得公司再舉債面臨種種困難。由于資本結構失當,財務風險也就日益增加,使得公司的后續發展受到不利的影響。這也將使公司的籌資更多的依賴資本市場上的股票融資。而京東方在近年內連續三次進行增發A股的行為,加上企業經營效益的不穩定,前景并不樂觀。這表明在運用財務杠桿進行收購時,也是運用了一把雙刃劍。在短期內可以籌集到巨額資金用于并購等急用,但是企業卻背負了巨大的債務包袱,面臨財務困境。如在較短的時期內,企業產品大量增加,且銷路良好,價格升高,企業利潤迅速增長,企業就可以走出困境,獲得長足發展。如果相反,企業將面臨破產的危險。京東方在2004年開始收購業務時的市場需求旺盛,收購項目的利潤增長較快,幫助京東方解決了短期的困難。加上在香港證券市場上增發B股的成功,使財務壓力有所減輕。但好景不長,2004年下半年以后業績就開始持續下滑,2005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988,745,821元,同比下降289.71%;每股收益為-0.68元。同比下降288.89%。

第三、后續資金融通和還債壓力

由于京東方在此次收購到的三條生產線都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LCD第五代,而是第3-3.5代,生產能力有限,市場份額也只有全球的3.5%。而目前全球競爭的焦點在第五代上。所以京東方必須對第五代產品投入巨資,也就是2005年開始建設的北京亦莊第五代生產線,估計投資將達10-12億美元。盡管在政府和大股東的積極努力下,到2005年,京東方已經成功獲得了由建設銀行北京分行牽頭、九家銀行總計7.4億美元(合61億元人民幣)銀團貸款,并且京東方韓國子公司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在韓國發行600億韓元債券,約合人民幣4.89億元。三個月后,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又在韓國完成發行第二次付息不記名式無擔保三年期和五年期公司債券(1500億韓元),兩次發行債券共計16億元人民幣左右。同時京東方投資(京東方唯一的控股大股東)已經不惜以10%股權為代價,引進了日本丸紅1.6億元現金,使第五代線投產可以成為現實。但是第五代線建成后的經營業績不容樂觀。因為國際上韓國和臺灣的產商已經建成了第六代線,并占領了高端效益市場。而京東方卻為第五代耗盡了血本。在TFT-LCD第五代線投資完成后,京東方的負債率高達80.975%,第三季度上升為82.716%,還貸壓力可想而知。今后內部股權融資和國際資本市場的股權融資可能會成為其主要的融資手段。但如果經營業績不能保持穩定,此路難以走通。

第五章 從京東方并購案例看企業并購的融資風險控制

一、中國并購發展特色

上個世紀50年代的156項工程奠定了按計劃管理功能部署的中國類屬經濟,80年代的國際資本引進啟動了以科技進步與貿易替代主導的行業經濟調整,90年代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則是在產權改制的同時塑造利潤主導的現代企業集群。今天,中國的產業地圖正在發生意義深遠的重組:建立在價值鏈基礎上的產業整合已經全面展開,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全球公司和中國民營企業群體業已正面競爭,構成了全球經濟環境下中國產業整合的三大主流。不能清楚地認知這一事實,我們就無從把握當下中國經濟劇烈的變革和未來的走向。

企業并購已不再是單純基于改制的國企重組途徑,也不僅僅是民營企業低成本擴張的手段,更不是局限于外資快速進入中國市場的捷徑。現在的企業并購是基于產業價值鏈的改造和整合,是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構筑國家經濟安全的底線,是全球資本資源配置在中國的延伸,是中國民營企業在主流市場的強勁破土。關注中國的產業整合,因勢利導構造本土產業價值鏈與骨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把握了中國企業的未來。

(一)中外歷史回顧

西方并購的歷史清楚地表明,上個世紀長達50年的基于合并同類產品的橫向并購浪潮和基于整合上下游產品的縱向并購浪潮基本上奠定了美國市場體系得基礎框架,使得表面上充分自由的企業競爭不得不在效率和規模的約束下依附在相關的產業價值鏈上。在市場利潤和創新激勵的引導下,社會有效資源和產業發展動力不斷轉移和提升,從基礎設施、高速公路、能源化工、機械制造、電子產業、信息處理、金融結構到生物制藥、健康醫療、娛樂休閑、全球物流等高端服務業。同樣,政府的管制政策和公司治理規則也沿著產業整合的邏輯徐徐展開,保證經濟內生動力的合理有序的釋放。

反觀中國,經過20年的體制改革解除了政府束縛,長期壓抑下的企業競爭活力正在野性地奔騰而出。在幾乎所有的企業,市場因素的勃勃生機與偏癱的政府管制功能都在緊張博弈中爭奪各自的生存空間,而全球公司的兵臨城下更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轉型。

(二)民企高調出擊

新一屆政府宣示“立黨為公執政為名”的原則使潛行多年的中國民營企業群體終于浮出水面,并且高調疾行。過去幾年中,我們看到眾多耳熟能詳的民營企業巨頭活躍在鋼鐵業、銅鋁業、煤礦、公路、電網、油氣加工、金融等過去曾是政府嚴格管制的命脈產業,財大氣粗,動輒投入幾十億資金或鎖定幾個城市。寧波大橋財團、振興東北簽約基金等上百億的資本形成更是體現了民企集團協同作戰的整合能力。在國民經濟底層長期打熬成長的中小企業群體正在充滿信心地提升自己的戰場,但他們是否真正掌握了更為高端的觀念、資本和管理的工具?

(三)央企重組動員

2003年11月國資委的重組并購高峰會隆重地宣告中央國企面向市場的決心,可喜可慶,盡管在產權制度、定價基礎、交易方式等關鍵因素上尚未有可以操作的模式。四大銀行的上市、電信業的分拆、航空業的重組、油氣資源的全球并購等等似乎成為中國核心產業整合的重頭戲;也是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撐點。中央企業的重組并購應當廣泛吸收民間智慧,程序公開化,交易市場化,允許各界品頭論足,這將是一個良好的起點。

(四)跨國并購的價值沖突

2004年度中國十大并購事件竟有7件是跨國并購交易!僅僅幾年前在國際舞臺上還是默默無聞的中國企業家突然發力,連續幾個大的收購行動直指全球公司巨頭。惠州發跡的TCL集團通過一系列的并購終于有機會與世界品牌湯姆遜共舞,北京和上海的兩家國有企業為收購韓國的雙龍汽車而爭風吃醋,賣電腦出身的聯想集團奮斗二十年更是將個人電腦的鼻祖IBM資產收入囊中,而中國五礦集團也從容不迫地組織收購軍團欲動用近六十億美金收購世界礦業寡頭。西方觀察家驚異地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將其并購鋒芒指向全球各個角落的石油、天然氣、煤礦、鐵礦、鋼鐵廠、發電公司以及各類消費品制造業。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中國已累計將330億美元投資在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7470家公司中。盡管這些零星的并購在國際市場上尚是波瀾不驚,但至少中國的媒體和業界為之歡欣鼓舞甚至為收購跨國公司的不良資產而激動不已。跨國并購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并購界振奮人心的話題。二、企業并購融資方式分析

(一)企業并購資金需要量的決定因素

簡單而言:融資取決于支付。企業在進行融資時必須對企業的融資需要量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預測。計算需要量要考慮收購價格、維持企業正常運營的短期資金,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的營運能力、收購目的、融資方式安排等綜合考慮。

(二)企業并購融資中的資本結構分析

在企業并購中,企業自身的資本結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融資方式。如果并購企業的自有資金充裕,融資安排中將有大量的自由資金存在。如果企業的原有負債率已經很高,企業將盡量采用權益性融資而不是增加企業的負債。同時,在企業的負債程度上,長短期負債的比例也應考慮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在與企業現金流入相配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融資方式。

(三)企業并購的融資成本分析

無論企業采用何種融資方式,均會產生融資成本。融資成本有可見的財務承諾,更要關注無形的財務風險。一般情況下,借款利息高的相對風險較低,長期債券的利息低于發行債券的利息。權益性融資主要包括普通股、優先股和留存收益。雖然權益性融資不存在到期償還的問題,且數量不受限制,但是權益性融資需要由企業信譽的保證,同時權益性融資的成本遠遠高于債務融資。

(四)企業并購融資中的融資風險

企業在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時,需要考慮不同的融資方式可能帶來的風險。當今比較典型的融資方式:杠桿收購,旨在通過借款完成收購,同時期望在以后的經營過程中獲得財務杠桿收益。由于高息在債券的資金成本很高,而收購以后被并購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杠桿收購必須實現很高的回報率才能獲益。否則收購公司可能會因為資本結構惡化,負債比例過高,付不起本息而破產倒閉。因此在選擇融資方式時要設法降低總體風險。

企業并購融資的風險來源:

1、企業的資金結構: 企業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單一融資方式難以解決,在多渠道籌集并購資金中,企業還存在融資結構風險。融資結構主要包括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的結構,債務資本中又包括長期債務與短期債務的結構。合理確定資本結構,就是使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保持適當比例,長短期債務合理搭配,進而降低融資風險。如果企業負債經營過度,財務風險極易惡化。

2、匯率的變動。這里主要是指從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當企業借入的外幣在借款期間升值時,就會出現匯兌損失,借款到期還本付息的實際價值要高于借入時的價值,致使企業發生風險損失;

3、企業的經營風險:指企業并購之后的經營不善帶來的風險。

三、最優融資結構探討與實施

在對企業并購融資的影響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融資方案,融資方案的制定對上市企業與非上市企業是不同的。

(一)對于非上市企業來說,制定購并融資方案可采取;先內部籌資,后商業銀行借款,再投資銀行過橋融資(過橋融資是指作為購并方“人”的投資銀行向收購者或主兼方提供的用于購并企業的短期性、臨時性資金借貸)。

此方案在具體操作上要注意:1、在債務資金上先商業銀行借款后過橋融資,因為一方面商業借款的期限有短期的也有中長期的,借款期限的選擇具有靈活性,有利于企業財務結構的安排,而投資銀行過橋融資一般是短期性、暫時性的,單純依靠過橋融資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另一方面銀行借款的籌資成本一般較投資銀行融資低,因而有著相對優越的或可利用的財務杠桿利益。國外投行在過橋融資中,除收取高額利息外,還收取各種傭金,如慣例性建議傭金,發行高利風險債券的傭金。2、債務融資(包括商業銀行借款、投行過橋融資)必須注意財務杠桿利益與財務風險之間的均衡與合理,債務融資的量和期限要以財務結構的優化為重點,要注意防范企業財務風險。

(二)對于上市企業來說,制定購并融資方案的基本原則是堅持融資成本最小化。借款的成本為債務資本成本,發行股票籌資的成本為股本資本成本。如果某一上市公司既可能通過向商業銀行借款來取得購并資金,也可以通過增發股票或配股來取得購并資金,則制定購并融資的順序應分為兩種情況:如果債務資本成本小于股本資本成本,則購并融資的順序是“內部籌資商業銀行借款投行過橋融資發行股票”;如果債務資本成本大于股本資本成本,順序為“內部籌資發行股票商業銀行借款投行過橋融資”。債務籌資成本包括舉債利息及其他費用;股本資本籌資成本包括股票發行費用和給股東的紅利或報酬。為此,還需要為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股票或配股籌集購并資金而進行發行方案策劃、上報審批、發行承銷燈等工作,并從中收取承銷傭金。

(三)并購融資方案的具體實施

企業并購融資方案制定完成后,涉及融資方案的落實問題。在融資方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為使企業并購成功,達到最佳運營效果,應注意兩點:一是要選擇一家資金實力強、咨詢服務與融資服務好的投資銀行作為融資人;二是設立一個專門實施并購得并購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這是以往許多并購案成功的經驗。由于有些國家法律規定中國公司不能對這些國際的公司實施直接并購,故設立子公司可以較好地規避這一法律障礙。更為重要的是,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以其名義進行并購資金的籌措承擔了并購實施中的主要風險的功能。同時由于子公司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設立的,一旦并購失敗或經營不善可以降低母公司所承擔的責任,實現承擔有限責任的最大利益。

在中國的各種需求要素如消費能力、市場容量、產業升級等正在迅速走向市場化配置,而與此同時最重要的供給要素如金融、土地資源和審批制度等仍然控制在政府手中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要素需求與要素供給之間巨大的沖突,兩者公開的或私下的博弈將形成經濟增長中最大的制度成本。

(四)我國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控制的特殊對策

當前,并購對于企業自身發展,提高中國產業競爭能力,提高我們的行業集中度,提高中國企業競爭能力,造就中國旗艦型企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促進我國并購市場的發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們需做好以下幾點:

1、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企業并購與資本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以促進我國企業并購市場的發展。這里主要是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我國的股票市場有著諸如制度性缺陷和結構性缺陷,產生了大量的股市泡沫,當前我們要抓緊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九條意見,為并購融資提供更好的通道。此外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在發展速度、規模和品種等方面嚴重滯后,企業債券市場規模與整個資本市場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在國外,發行債券是企業融資的最主要手段,企業通過債務融資的金額往往是通過股市融資的數倍,債務融資在直接融資中占有統治地位。因此,我國的債務融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鼓勵換股方式進行并購。支付方式方面,在以現金或資產的傳統并購方式基礎上,尤其是對涉及價值量巨大的并購重組案例,鼓勵通過換股方式實現并購。與現金或資產并購方式相比,股權并購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如可使許多資金交易量巨大的并購成為現實;避免出現因一方勝出而導致另一方退出的局面,實現雙贏;有利于并購雙方的要素整合,這也正是我國正在興起的產業整合所要達到的目的;使以小搏大的“蛇吞象”成為可能。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已經接受以換股方式作為并購的交易方式,尤其是在大型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中。隨著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形成,股權并購將要也應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產業并購整合的主要方式。

3、借鑒國外金融創新,開發新的金融工具。融資手段方面,在傳統工具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國外金融工具的創新,如跟蹤股票。發行跟蹤股票是新近出現的一種非常有獨特性質的經營策略,該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公司的某一特定資產獲得市場的認可,為企業籌劃并購或籌措支付股息的款項提供了一個嶄新而優良的資金來源渠道。在借鑒國外金融工具創新的同時,也應該加強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工具的創新,從而為我國企業并購融資提供更好的融資工具。

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解決并購融資問題單靠一種途徑、一種方式收效甚微,必需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加以解決,解決好融資問題必將對我國企業并購市場及跨國并購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第六章 結論與不足

從80年代開始,經過90年代的發展,企業并購在我國已形成澎湃之勢。隨著企業并購案例的不斷增加,并購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并購融資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如何解決好并購融資問題,促進我國企業并購的發展成為我們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我國關于并購尤其是并購融資的研究剛剛起步,有關并購融資的研究文獻十分有限,加上我國企業并購中不規范操作現象嚴重,很多企業融資時走政策的邊緣,不愿公開并購融資來源,而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還不健全,導致企業并購融資結構和融資來源的數據難以獲得,這也是目前我國缺乏關于企業并購融資統計數據及實證研究的原因。

本文借鑒國內外企業并購融資的研究成果,運用傳統的融資理論,結合從公開渠道能夠獲得的各種數據、資料,深入研究了我國企業并購融資的現狀、風險、原因及控制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對于非上市企業來說,制定購并融資方案可采取:先內部籌資,后商業銀行借款,再投資銀行過橋融資。

2、對于上市企業來說,制定購并融資方案的基本原則是堅持融資成本最小化。

3、并購融資方案具體實施時:一是要選擇一家資金實力強、咨詢服務與融資服務好的投資銀行作為融資人;二是設立一個專門實施并購得并購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

4、為促進我國并購市場的發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們需: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鼓勵換股方式進行并購、借鑒國外金融創新,開發新的金融工具。

企業并購作為一種經營活動,其運作過程中涉及眾多的風險問題,本文僅對并購過程中影響融資風險的主要因素作了探討,然而在操作過程中還會涉及到影響融資風險的其他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如信息的披露問題、法律的國界問題、我國的市場法規問題等等,在現實中究竟該如何隨著發展而適應與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什么樣的具體困難,以及如何解決困難等等這些問題更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僅供相關人員參考,不足之處,希望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參考文獻

1、鄭光:兼并、重組與公司控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沈豐田:關于企業并購的會計處理。重組與并購周刊,2001

3、注冊會計師考試叢書《會計》----“關于企業并購”

4、2003年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輔導教材《財務會計》---資產評估的會計處理

5、中華會計網校WWW.chinaac.com---TCL“權益結合法”

6、廖運鳳: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7、全球并購研究中心:中國十大并購。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8、班允浩:FDI進入方式選擇:綠地投資于跨國并購。東北財經大學,2004

9、蔡昉,王德文,王美艷:工業競爭力與比較優勢。管理世界,2003(2)

10、陳業宏:中國對外投資法制建設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0

11、成思危:中國境外投資的戰略與管理。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

12、戴勇,傅太平: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目標的戰略選擇。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2)

13、王習農:跨國并購中的企業與政府。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14、邱欣欣,姚琳:對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跨國并購的探討。經濟問題探索,2004,(9)

15、李榮融.并購重組: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16、魏江:企業并購戰略新思維--基于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購并與整合模式。科學出版社,2002.

17、陳達: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破百億美元,海外并購成主力。第一財經時報,2006-09-05(A8)

18、胡峰:跨國公司并購我國上市公司問題研究[J] 。改革,2002,(6)

19、王:企業并購整合-基于企業能力論的一個綜合性理論分析框架[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0、張煒:核心競爭力辨析。經濟管理,2002 (12)

21、歐謹豪,劉雪輝:財務新視角F的財務競爭力研究。金融經濟2006 (6)

22、湯谷良:現代企業財務的產權思考。會計研究,1994 (5)

23、王慶成,孫茂竹:我國近期財務管理若干理論觀點述評。會計研究,2003 (6)

24、李心合:利益相關者財務論。會計研究,2003 (10)

25、張德銀: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與財務資源配置研究。金融論壇,2003年(1)

26、郝云蓮,王利華:論企業財務資源及其承載力的度量。現代財經,2004年(10)

27、胡大立:企業競爭力決定因素及其形成機理分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年

28、馮巧根:財務關系發展與制度變遷。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2 (05)

29、李鐵群:現代企業財務關系的新特征與協調。集團經濟研究,2005(6)

30、(德)馬克思M.哈貝等著:并購整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31、黃速建:并購后整合:企業并購成敗的關鍵因素。經濟管理,2003(15)

32、(美)羅伯特.w斯威:兼并與收購。啟示.2002 (6)

33、吳曉求主編:公司并購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4、宋希亮:并購中篩選目標企業的財務策略探討。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 (7)

35、干春暉:并購經濟學。 清華出版社,2004

36、Alexandra Reed Lajoux: The Art of M & A Integration, New York, McGraw一Publishing House, 1997

37、Asquith,P.,Mergers Bids,Uncertainty, and Stockholder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11), 1983

38、Runback,R. S.,The Cities Service Takeover: A Case Study,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33), 1983

39、Runback,R. S.,The Conoco Takeover and Stockholder Retur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1982

40、Wayne H. Mikkelsow and M. Merger Partch,The Decline of Take一over and Disciplinary Managerial Turnover,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44), 1997

41、Claudio D Milman.: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y in China: 1985-1996,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Detroit: Fall 1999

42、Jensen,Michael C,,Take Over: Folklore and Scie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11), 1984

43、Robinson, B R. and Peterson, W.: Strategic Acquisition: A Guide to Growing and Enhancing the Value of Your Business, 1995

44、Manne, Henry G.,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3), 1965

45、Dodd, P.Merger Proposals, Management Discretion and Stockholder Wealth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8), 1980

46、Roll. R. The Hubris Hypothesis Corporate Takeover [J]. Journal of Business, 1986/59

47、Michael Jensen and William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叮].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

48、Fama,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