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15 15:00:2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神經內科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1、一般資料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XX醫院護理業務查房病歷65份。將65份護理查房病歷中出現的護理診斷進行有針對性的統計。
2、影響因素
2.1法律意識淡薄
護理人員對安全管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錯誤認識,由于繁忙的護理工作,忽略了對安全管理的認識,護理人員對于安全隱患的判斷與處理不夠,缺少法律意識,不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2.2環境因素
影響神經內科護理安全的環境因素主要有地面滑、床腳移動和病房扶欄三個方面。病房地面滑是引起病人摔傷的因素之一[3]。由于神經科病人存在肢體偏癱、無力,在清掃地面后,如地面潮濕、過滑,病人行走易出現摔傷。為給病人創造舒適安全的治療、休養環境,病房走廊的扶欄、浴室衛生間的扶欄安裝很重要。尤其對于神經科病人,可以找到支撐點,防止摔傷、跌倒。
2.3用藥與設備因素
由于醫學技術的發展,新藥與設備不斷更新,神經科所用藥物大部分為高滲性,對血管刺激性大,再加之病人年齡、血管因素,因此臨床藥物外滲靜脈炎發生率很高。加之藥物配伍、給藥途徑、設備使用不當等方面原因給病人造成不安全后果[4]。醫療設備本身的安全、患者的安全及操作者的安全。儀器設備的使用不當、故障、老化、種類不齊、性能不良、規格不配套或護理人員對儀器操作不熟練等問題,都可能給患者造成危害。使用中常見的危險因素是測值不準確;儀器設備消毒不徹底,也常成為神經內科患者的感染源[5]。
2.4人員與技術因素
護士評估患者的知識水平不只是看其文化程度,主要是評估其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統計結果顯示,不論文化程度高低,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認知程度均屬于缺乏之列,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用藥常識等缺乏了解,若衛生宣教不到位,很可能導致許多風險和糾紛的發生,例如進展性卒中的患者往往對住院以后病情還繼續加重不理解。人員方面因素主要指由于護理人員素質或數量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證滿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給病人造成的不安全影響或隱患;技術因素主要指由于護理人員技術水平低、經驗不足或協作能力不強等原因對病人安全構成的威脅。特別是隨著新技術、新項目大量引進與開發,護理工作中復雜程度高、技術要求高的內容日益增多,不僅對護理人員形成較大的工作壓力,而且致護理工作中技術方面風險加大,影響護理安全。
2.5疾病因素
(1)偏癱
神經科病人大多年老體弱,同時存在視力減退,神經疾病導致癱瘓、步態不穩、起立與邁步艱難等,常突發抽搐及暈厥。病人對病床高度不適應時易致墜床。
(2)感覺障礙
神經科病人存在感覺障礙的占大多數,病人對痛溫覺感覺障礙,病人家屬未掌握熱水袋、局部熱敷的溫度及使用方法。如使用熱水袋不當導致燙傷。病人長時間一個臥位,導致皮膚出現壓瘡等。
(3)抽搐
癲癇病人抽搐發作時,常發生舌咬傷、骨折、墜床等意外。抽搐間隙期病人疏于帶牙套、置牙墊防護,如突發抽搐易致舌咬傷,按壓肢體易致骨折等。
(4)精神異常
神經內科病人,發生大面積的額葉、顳葉等部位損害后,出現精神異常、躁動。肢體忽略病人,危險性增加,病人有自傷危險,出現他傷、自傷等。老年癡呆病人出現定向力、記憶力等缺失,如防護措施不到位,未做到24h連續看護,特別是外出進行輔助檢查時,人員較雜,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5)呼吸困難
神經肌肉疾病,如格林巴利綜合征、重癥肌無力、周圍神經病變等,病變累及呼吸肌后即可出現呼吸困難、窒息等。神經系統多種疾病均可出現吞咽困難,咳嗽反射減弱,如進食嗆咳引起食物誤吸,鼻飼不當引起誤吸,牙齒松動脫落導致窒息,痰液黏稠導致氣道受阻。此類風險多易發生于吞咽障礙、需要鼻飼飲食的患者。
(6)感染
各種監測、診療技術的應用,使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醫院感染率明顯高于無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其中機械通氣患者相關性呼吸道感染者為85.0%,氣管切開感染者為50.5%[6]。80%的醫院內泌尿系統感染與導尿有關,且留置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7]。病人住院期間有發生院內感染的風險。主要表現在神經內科護理人員工作量大,護士編制相對不足,護士整日忙于治療和處理醫囑,長期超負荷工作,都是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護理人員業務及技術水平與護理安全有一定關系。臨床實踐表明,護士的素質和能力與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往往有直接聯系,近年由于低年資護士增多,導致技術操作熟練程度欠缺,經驗不足,工作責任心不強,護理不到位等,極易產生各種外傷及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給患者的安全構成威脅,特別是隨著新的醫療技術大量引進與開展,對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護理管理者工作中預見性欠缺,基礎質量工作監管不到位,給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護理人員衛生宣教不到位,護患溝通欠缺。衛生員工作監管不夠,給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
二、安全策略
1、善搶救儀器的管理
制度,儀器設備專人管理,做好培訓、考核、消毒滅菌、定期檢查維修等工作。每班檢查,每周大檢查,原則上不外借。配備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配置替換設備,以備應急。將儀器報警聲音調至最低,工作人員的動作輕,治療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碰到搶救或特殊情況時,拉上床位之間的布簾,減少對患者的干擾和影響。
2、加強健康教育
加強健康教育,增進醫患溝通要取得患者及家屬的有力配合,需要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增進醫患之間的溝通。為此,每月開1-2次的健康教育講座,由責任護士著重講解神經內科的基礎知識,及諸如腦中風等病癥的預防、治療、預后、康復等知識,讓家屬明了患者的檢查治療情況、用藥情況、醫療費用情況、預后及康復情況,使之更好地配合各項治療、護理。在開展健康教育時,應同時將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告知患者及家屬。如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家屬,應告知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大多是由動脈瘤或血管畸形造成的,在沒有去除病因之前,排便過于用力、情緒激動都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3、加強法律、法規的教育
護理風險與法律法規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護理人員法制觀念淡薄而發生的護理缺陷或糾紛時有發生。因此,應該經常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理》、《醫院護理管理條例》、《護理差錯的分類及評定標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等與護理風險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從職業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規范護士的護理行為,聘請法律顧問為護士上法制課,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護理人員的自律能力和守法的自覺性,在全面認識理解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訂的有關實施細則、規范[8]。提高安全意識,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科內制定安全日,責任班負責評估病人安全隱患,定期召開護理安全會議,對于其他科室和本科室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進行組內討論,制定整改措施。科內制定相關預案流程,相關規章制度,使護士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及怎樣做。在尊重和維護病人權益的同時,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4、加強感染控制
神經內科病人大多是年老體弱、吞咽困難、感覺障礙、肢體肌力差的病人。首先護理人員要做好入院宣教,入院當天向患者詳細介紹住院環境、住院須知、呼叫系統使用方法。護士對患者進行全面護理評估,包括肌力、肌張力、視力、步態及步行時的平衡力,足部有無變形或痛楚等。根據評估所得到的結果進行健康宣教;3天內護士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的宣教,護士長及時進行健康教育知曉情況的檢查,檢查結果與護士工作考核掛勾。給患者加用床檔保護,指導患者及家屬活動時有人陪同,不穿拖鞋,以免摔傷、墜床等意外發生;使用熱水袋時要指導使用溫度及使用方法,以免燙傷;長期臥床要經常變換,以防出現壓瘡及墜積性肺炎;鼻飼時要將床頭抬高,并保持床頭抬高,鼻飼后30min盡量不給患者翻身,以防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總之,掌握各種危險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病人安全的威脅。進入病區的所有人員戴口罩、戴鞋套,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限制探視時間和人員進入。嚴格掌握侵入性診療手段的運用指征,加強各種導管的護理。合理應用抗生素,減少不合理的聯合用藥,從而延緩細菌產生耐藥,提高臨床治愈率[9]。做好環境的消毒,加強空氣的清潔和消毒。患者轉出后做好終末消毒,使用后的儀器、設備和各種管道應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5、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是確保護理安全和實現自我保護的基礎。神經內科病人病情變化快,需要護士利用專業知識,充分向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協助醫生做出正確的處理。如果護士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就不能在醫療護理過程中掌握主動,甚至有時因解釋不清、處理不及時而使患者和家屬不滿意,產生不良后果。在搶救時,若護士技術嫻熟,就能給患者和家屬以安慰,得到他們的支持和理解,減少糾紛的發生。加強護士專科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護士風險防范的能力,在注重護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的同時,有針對性的進行專科業務知識、操作技能的訓練,請科主任作專科理論知識講課。對護士進行呼吸機、心電監護儀操作的培訓考試,做到人人過關。創造一個安全的病房環境,如地面材料防滑、干燥,衛生員拖地應設警示牌,提示病人防滑,廁所、洗漱間增設防滑墊;坐凳帶扶手。病房、走廊安裝橫向扶手,廁所安裝豎向扶手,便于站起時借力;病床、輪椅的制動閘性能良好,其次應加強巡視,主動給予幫助。在提高護士業務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風險防范的能力。通過學習,使護士明確了護患雙方的責任和權利,認識到雖然護理風險不能完全避免,但通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可以化解護理風險,減少護理糾紛和差錯事故的發生,從而加強護士的法律意識和護理風險防范意識,認真的處理好病人從入院到出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260例作為對照組;隨機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260例作為研究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護理期間均應用常規護理管理措施,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管理基礎上實施人性化管理,具體如下。
1.2.1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①護士長需明確人性化護理管理主旨:在護理制度化、科學化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情感、心理、個人品質等影響力進行管理的過程;②做為護士長,需要為護理人員做好管理服務工作,使每位護理人員均能保持一種良好的服務心態,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③醫院神經內科護理管理層定期召開思想動員大會,從護理的本質要求以及患者的實際需求等方面出發,明確護理服務的重要性,使每位護理人員均能從思想上提高對護理服務工作的認識,時刻謹記服務宗旨,做好基礎護理工作。
1.2.2加強人性化護理的教育與指導
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關鍵在于感情上的溝通與理解,作為護理管理層人員,需時常與基層護理人員進行交流、溝通,以便能及時發現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明白護理人員的真正需求,在合理范圍內給予護理人員工作上的支持,以此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通過人性化的關懷、教育以及指導,使護理人員均能真正做到自我心理調節以及安全護理,以最佳的工作熱情開展每天的護理工作。
1.2.3完善人性化護理管理制度
在現在護理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結合人性化管理理念,完善護理管理制度。通過對各項制度的完善與落實,盡可能降低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差錯的發生率。此外,最好將護理管理制度與護理人員的獎金掛鉤,采取獎優罰劣措施,以此來激發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主動性。
1.2.4科學合理安排護理工作
不合理、超負荷的工作強度會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使之產生負面心理,因此,在人性化管理措施的實施下,還應該保證護理工作安排的科學、合理性。護士長應該了解每個護理人員的性格特點、工作能力,合理分工,盡可能發揮每位護理人員的優勢,真正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盡其能”。此外,還應該定期開展護理培訓,選送優秀護理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通過多種培訓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護理技術水平。
1.3評定標準
以本院自制的護理服務調查問卷表,調查評估兩組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護理服務的具體調查指標包括有:服務態度、護理責任心、健康教育情況、護理水平、風險意識等,各項指標又包括若干小指標,每項指標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護理服務越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護理責任心、健康教育情況、護理水平、風險意識等各項指標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通過對本院神經內科護理情況的分析可見,本科在實施人性化管理前,在護理工作中容易出現幾點問題包括:①護理工作強度較大。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病情嚴重,相對應的護理工作量也比較大,護理人員長期處于精力透支狀態,給心理、生理及健康造成的嚴重影響;②處于應激狀態。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較多,要求護理人員精神高度集中工作,使得其心理長期處理緊張、壓抑的狀態;③對護理認識不足。部分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的認識不足,認為一些工作需由患者家屬來做,而不是由護理人員進行,從而影響了基礎護理的效果。基于如上因素,本院近年來大力落實人性化護理管理措施,通過各項人性化手段的實施,使護理工作環境更加和諧,也有效降低了護理人員的不良情緒,并提高了整體的護理服務質量,進而也使患者更加滿意護理服務。
4結語
(一)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學為一體的文化。它形成于先秦時期,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和社會、學術背景。如果我們把“百家爭鳴”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自覺建構的話,那么“三代”文化和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的社會生活、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等,則可以合理地被看作是這一文化模式建構的價值之源。因為,它不僅滲透和體現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價值理想,而且作為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訴求預示著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
五帝時代既是華夏文明的開創期,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在有關的神話和傳說中,圣人崇拜與祖先的智慧、功德相聯系,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也是中國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深層原因。《周禮·冬官考工記》云:“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為也。煉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為行陸,作舟以為行水,皆圣人之所為也。”《韓非·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燧人氏。”《易·系辭下》云:“包犧氏歿,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大下。”史稱“伏羲作八卦,結繩而為漁罟”;黃帝、堯、舜“垂衣裳”,“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服牛乘馬,引重致遠”,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重德意象和人文精神的價值趨向。而依照諸子對上古社會的描述和對圣人的理解,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理想社會和治世之道,進而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重要基因。可以說,這種非西方式的“創世神話”,使中國文化不僅呈現出以人為本和向內探求與外在超越相統一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它既不向外在的、超越性的上帝觀念致思,也未形成人與神、人與自然,以及“人文”與“神文”和“科學”之間的對立和緊張的深層原因。
如果說五帝時代的文化傳說集中體現為融神祗、英雄、祖先為一體的圣人崇拜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而成為文化模式建構的價值之源,那么,殷周之際的制度變革,則無疑為這種文化模式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殷周之際的制度變革,突出地表現在將本來只是根據血緣關系確立父權的宗法制度改造成為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的基本體制。與此相適應,周人則完成了由神到人、由天命神學到人學的根本轉變,形成了燦然完備的宗法家族制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德”為核心的禮樂人文文化。然而,平王東遷以后周室衰微,至春秋時代,特別是進入春秋后期社會巨變,學術下移,“私學”興起,“百家爭鳴”,對歷史文化的全面反思和價值重建則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莊子·天下》)。面對紛至沓來的各種社會異化現象,對社會治亂的深切關注,對以前文明的反思、存有和超越,對人生存狀況和命運的終極關懷等許多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的思考,既是“百家爭鳴”的實質和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自覺與價值重建的動力機制和學術語境。因此,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以及社會的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等問題,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既追尋“禮崩樂壞”的根源,又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張;既探尋人性的最后根據,又追溯天地的起源和宇宙的本質,從而建構了一個以人為本,融自然、人文和科學為一體的文化結構模式的雛形。而老子、孔子、墨子以下,諸子之學在存統中相互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以道、儒、墨三家為代表的自然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三大傳統,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模式早期建構的真正完成。
可以說,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時代主題,既是“百家爭鳴”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自然、人文和科學相統一的文化模式建構的內在機制。
(二)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不惟道、儒、墨三家。老子、孔子、墨子亦非道家、儒家和墨家之創始者。其所以以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和墨子墨家為代表,完全是因為他們既是原始道家、儒家和墨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傳統的奠基者和開創者。而以其為代表的自然、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異質互補和交融互動,既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結構模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性的本質規定和綿延發展的內在的動力機制。
呂思勉說:“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漢志》說道家之學“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面南之術也。”“清虛以白守,卑弱以自持”,實為道家最要之義。《禮記》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云:“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其所言者,為君人面南之學可知。而其下文云:“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能不治。”又云:“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此即“清虛以自守”之注腳。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這既深刻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本質特征,又表明了道家與儒、墨、名、法諸家之學的內在關聯。
史稱老子“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不僅主張回到結繩而治、小國寡民、民無知無欲、樸素自然的原始狀態,而且更以極富歷史哲學的慧眼和宏大的宇宙精神視野,省察現實,反思歷史,既看到了物極必反、物壯則老、盛極必衰的發展規律,又批判禮樂文明的暫時性和儒家以禮樂教化為核心的內在而超越的道德人文主義的不徹底性;既追溯宇宙人生的最后本質,又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道法自然、萬物和諧、各遂性命、充滿生機的協調世界;既以自然之道為最高價值追求和目標境界,極力倡導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文明主張,要求人們“見素抱樸”,“返樸歸真”,“復歸于嬰孩”,“比于赤子”,不僅開創了中國文化中的自然主義傳統的先河,而且賦予中國文化以博大的自然情懷和精神特質。莊子繼承老子思想,更以審美的眼光崇尚自然、本真自由、逍遙的心性人格,不僅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思維空間,而且為人們提供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中華文化綿延發展的內在張力所在。
孔子祖述堯舜、文武,取法三代之禮教,并以周文化的忠實繼承者的正統之居,建構了一個以“仁”為本,以“禮”為“文”和綱紀,而注重內在超越的道德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為古之“為己之學”的內容;“正南面”為古代禮制,二者都屬于先王禮教。孔子儒家認為,“天有四時,……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無非教也”(《禮記·孔子閑居》)。《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曰:“夫圣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親也。”“教”指“禮教”、“教化”之義。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措手足。”(《論語·仁里》)但他同時認為“恭己”是“禮制”得以施行的前提和基礎。這就是孔子所謂的“克己復禮”。“克己”就是“求諸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論語·仁里》)。“復禮”就是恢復禮制、禮教。正如孔子所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從而開創了中國文化中重禮樂教化和道德內省的人文主義傳統的先河。
孔子以下,儒分為三,“內圣之學逐漸發展為以《中庸》、《易傳》為代表的宇宙本體論傳統和以思、孟為代表的心性論傳統”互補、互動的道德人文主義,〔4〕并在宋明理學中得到了統一,獲得了新的理論形態。但就其本質而言,儒家所竭力倡導的這種人文主義和西方那種反自然、反神學的人文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排斥超越的層面“天”,也不排斥自然和科學,而主張“為學”與“為道”的統一、“見聞所知”與“德性所知”的統一、“格物致知”與“窮理盡性”的統一。其天道性命思想中雖然具有濃厚的宗教主義色彩,但并不是建立在人格上帝的神秘氣氛之中,而表現在個人人格發展的莊嚴性、超越性和無限性上。儒家以人為本,強調內在超越而非外在超越。可以說,仁學作為儒家學說的核心,代表著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方向,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獨特文化價值理想。
墨學源于儒學,但它不僅與儒學相對立,而且與道家思想相異趣,完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學派。《淮南子·要略》說:“墨者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糜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說:“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其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別親疏。”正如唐君毅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中所說:“墨家薄禮樂,而不廢《詩》、《書》。不廢《詩》者,取其民間生活之記載。不廢《書》者,以其載古代帝王之勤勞務實之事業。最能表示中國古代人之勤勞篤實之精神之古代人物,無如平水土躬稼穡有天下之夏禹。故墨家倡法夏,墨子兼愛所重者,在下察于百姓耳目之實,求所以使人人之得衣食,而裕其生之道。乃不重少數士君子之盛容修飾,弦歌鼓舞之禮樂生活。故墨子精神所重者,在社會經濟。”〔5〕其實正如韓愈所說:“儒譏墨以上同、兼愛、上賢、明鬼。……孔子泛愛親仁,以博施濟眾為圣,不兼愛哉?孔子賢賢,以四科進褒弟子,疾歿世而名不稱,不上賢哉?孔子祭如在,譏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則受福。’不明鬼哉?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以為孔、墨。”〔6〕如果說儒家思想的核心體現在“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么墨家的思想核心則主要體現在“百姓日用”方面。當然,儒家所謂“知”,主要還是道德知識、道德本心或天理良知,而不是關于外物的科學知識,而墨家也不僅僅停留在“百姓日用”的層面,而是科學形態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說儒家學說是價值論的,那么墨家學說則是事實論的或真理論的。而后期墨家正是繼承和發展了墨子思想中的知識論、邏輯學和科學成分,不僅建立了可以與亞氏邏輯和因明學相媲美的形式邏輯體系,而且提出了大量的科學思想,從而使墨家真正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主義的典型代表。
孔子、老子以后墨家包括名家多受非難,但也不是全盤的否定,如孟子、司馬談、歐陽修等人對于墨家“強本節用”等主張則給予了明確而充分的肯定,不僅認為“有足取焉”,“不可廢也”,而且認為“此墨家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其實,儒墨之爭主要在政治倫理方面,而對于其中所包含的最有價值和最具特質的知識論和邏輯學思想卻很少提出異議,當然也沒有引起人們更多的重視。當然,在正名問題上儒墨兩家亦有不同。孔子主張“以名正實”,而墨家則主張“以實正名”,并進而探求正名之則,可以說儒墨兩家是同中之異,異中之同。道家不僅主張“無名”、“非言”,而且反對“為學”、求知,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強調超越知識和理性的直覺思維的至上性,并以此作為達致無欲無為而同于“自然”的心靈境界的唯一途徑。但這只是就形上本體而言的,在形而下的范圍內道家如莊子同樣對語言概念和知性思維的功能給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說道家和儒家都是通過內在超越而達到“天人合一”狀態的境界之學。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與儒家既有相通之處,但同時又與墨家強調天人、物我、主客對立和外在超越的工具理性與邏輯心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可以說,墨子和后期墨家立足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主張外在超越,強調知識的客觀性和有效性,關注外物知識獲得的可能與方法,以強烈的工具理性和科學精神,形成了與以孔子儒家為代表的人文主義和以老子道家為代表的自然主義異質互補的科學主義,而成為支撐中國傳統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之一,并蘊涵著向民主和科學道路上前進的文化基因。
(三)
中國傳統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文化。以道、儒、墨三家之學為代表的自然、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異質互補和交融互動,從本質上說根源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模式,不僅在于它的原創性、豐富性和包容性、互補性,而且在于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精神特質。
道、儒、墨三家之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要素和基本模式,首先在于它的原創性、豐富性和包容性、互補性。從學術史的視角來看,春秋以降,學術下移,第一次出現了“殊途百慮”的文化重構的歷史機遇,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第一代思想家,不僅對從傳說時代到殷周時期的學術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總結,而且以其學術思想的原創性、豐富性和包容性、互補性,熔鑄了一個以人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學為一體的文化結構模式,從而成為以后中國文化發展的“活水源頭”。戰國及其以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韓非子·顯學》),出現了“道術將為天下裂”的趨勢(《莊子·天理》),各種思想相互對立、碰撞、交融、吸收,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諸子之學“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譬猶水火”,但“相滅亦相生也”,顯示出學術交融的博大氣象。而經過孟子、莊子、公孫龍子、荀子、韓非子等人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則從根本上確立了由孔子、老子、墨子所開創的老學、儒學、墨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基礎地位。可以說,直到漢代儒家獨尊和佛教中國化以前,以儒、道、墨為代表,融自然、人文和科學為一體的文化結構模式并未改變。正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所說:“孔老墨之盛,非徒第二期而已,直至此時代之終,其余波及于漢初,猶有鼎足爭雄之姿。”從思想內容來看,在這一文化模式中,既包含了對現實的人的心靈與肉體、理想與現實、形上與形下、德性與知識、實踐理性與工具理性、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矛盾的揭示和理解,也包含了在處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方面的智慧。而這也正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綿延發展的深層原因。
盡管在以后的發展中,他們各自的地位在不斷的變化,但作為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結構模式則以其原創性和全面豐富性而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更不以地位的變化和學派的解體而使其思想消亡。換句話說,這種學派地位的變化固然可以左右其思想的影響力和發展狀況,使文化模式的內部結構發生變形,但并不能改變中國文化的結構模式、基本精神和文化性質。以墨家為例,秦漢以后幾無傳人,但其思想多為名家、法家、農家、雜家等其他學派所吸納,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和重要支點。如果說離開了現實生活的物質層面的支撐,只有儒家日常生活的精神超越和道家的精神自由,那么中國社會的發展無疑是難以想象的。事實上,正是由于有了墨家這種對現實性物質生活的追求和浸潤,才有了向外探求的欲望和沖動,也才有了中國古代科學特別是技術的長足進步和發展,也才使儒家和道家的超越性追求有了現實性的基礎。反過來看,道家與儒家對于超越性人格理想的無限追求又在一定意義上抑制了人的現實性物質欲望的膨脹,甚至抑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墨學在晚清及其近代的復興,正說明了它的不可或缺性。當人們為“李約瑟難題”而費勁思量的時候,或者在苦苦探尋墨家中衰原因的時候,或者為西晉學者魯勝的呼吁無人響應而扼腕嘆惜的時候,卻很少有人將墨家學派與墨家思想區別開來。事實上,隨著秦的統一,文化整合以成定勢,特別是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文化整合以來,作為墨家思想內核的民主與科學思想已融入文化傳統之中,并作為基本的出發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當然,這種學派地位的結構性變化,不僅從客觀上抑制了墨學的發展,而且也抑制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或許這正是中國古代技術發達而科學相對落后的深層原因。可以說,中華民族在近代的失落,正是由于發展中的這種片面性所造成的嚴重惡果。其中所蘊涵的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既是深刻的,也是耐人尋味的。
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即墨 266200
[摘要] 目的 深入研究神經介入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方式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在該院進行治療的44例腦血管疾病患者,并對全部患者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查,其中24例患者被確診為顱內動脈瘤,20例患者被確診為顱內外動脈狹窄。結果 對于44例腦血管疾病患者均治療成功。在栓塞后的DSA檢測中,24例動脈瘤患者的微彈簧圈已經被完全閉塞,并且在椎動脈和頸內動脈中的狹窄程度減少了90%。[1]在手術過程中,沒有出現和手術操作相關的動脈瘤破裂處薛,卒中,心肌梗死等狀況。患者手術之后進行復查TCD和CTA顯示血流正常,沒有相關后遺癥。在術后3個月內,對于全部患者進行隨訪沒有腦梗死的狀況發生。結論 通過神經介入治療腦血管疾病,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成功率,同時為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腦血管疾病;神經介入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3(c)-0061-02
[作者簡介]宋軍(1973-),男,山東即墨人,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向。
腦血管疾病是由于多種病因造成的腦部血管疾病的一個總稱。嚴重危害著熱淚的身體健康。近幾年來,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現腦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癥被認為是死亡率最高三種疾病,同時致殘率也較高[1]。為深入研究神經介入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方式及療效。該組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在2011年3月—2012年6月期間在該院進行治療的44例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方式及其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進行治療的44例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均是以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就診,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33~68歲,平均年齡為44.7歲。根據其CT/MRI診斷結果可知,其中24例患者蛛網膜下腔中有血滲出,并伴有繼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16例患者為腦梗死,4例患者為短暫性腦缺血。全部患者通過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檢查, 24例患者被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且為顱內動脈瘤,其中8例患者為前交通動脈瘤,14例患者為后交通動脈瘤,2例患者為大腦中動脈瘤[2]。4例患者為短暫性腦缺血且為頸內動脈狹窄,狹窄程度分別為70%及80%。在16例腦梗死患者中,10例患者為頸內動脈狹窄,2例患者的狹窄程度小于70%,6例患者表現為追動脈狹窄,2例患者狹窄程度高于70%[3]。
1.2 治療方式
①治療顱內動脈瘤,需要在手術之前進行常規手術檢查,同時也要在術前的1 d中給予患者 尼莫地平等離子通道的阻滯劑,可降低手術中由于導管操作造成的血管痙攣[4]。在常規全麻手術中,將全身麻肝素化,在引導管放到頸內動脈的C2水平上,微導管超應在至動脈瘤體的1/3中外處。在引導管的尾端應Y型閥的測孔中與另外的Y型閥相連接,再進行加壓滴注。通過微導管可向動脈瘤囊中填塞機械可脫彈簧圈或者電解彈簧圈,最終使得動脈瘤和血液循環隔絕。其中4例患者運用機械可脫彈簧圈,20例患者運用電解可脫微彈簧圈。②治療椎動脈以及頸內動脈狹窄,也應在手術前進行常規檢查,在手術的前3 d內帶給予患者阿司匹林以及噻氯匹定。導引導管應局麻放置,可通過造影結果,選擇大小適當并呈自彭式支架,可通過微導絲的引導狹窄部位中,釋放支架中狹窄已明顯改善的造影,血流恢復正常。在手術之后,需要1 d內繼續維持患者的肝素化,需患者在4~6周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5]。
1.3 隨訪方式
在手術后的3個月內對全部患者進行隨訪,合適登記在4年內發生心血管以及腦血管時間。對于死亡病例要查明病因,并檢查患者是否存在腦梗死的況狀。
2 結果
對于44例腦血管疾病患者均治療成功。在栓塞后的DSA檢測中,24例動脈瘤患者的微彈簧圈已經被完全閉塞,并且在椎動脈和頸內動脈中的狹窄程度減少了90%。在手術過程中,沒有出現和手術操作相關的動脈瘤破裂處薛,卒中,心肌梗死等狀況。患者手術之后進行復查TCD和CTA顯示血流正常,沒有相關后遺癥。在術后3個月內,對于全部患者進行隨訪沒有腦梗死的狀況發生。
3 討論
目前,神經介入治療是用于腦血管疾病的新技術。此技術是通過X線的電視監視中通過血管途徑在導引器的輔助下傳輸特殊材料到達人類的動脈瘤或者血管畸形的位置。其殊材料可為可脫行球囊,可脫微彈簧圈等。可脫微彈簧圈是通過利用彈簧圈將動脈瘤腔堵塞住,并保持載瘤動脈暢通,最終解剖治愈。其結果和外科手術夾閉動脈瘤相似,但是后者的創傷較大,同時又受到瘤大小和位置不合適等夾閉以及患者自身條件較差限制手術。現在,這種神經接入治療已在歐美廣泛的應用,但是由于經濟問題的限制,一直沒有廣泛進行。對于早期動脈的治療可使用機械可脫彈簧圈,并且價格較便宜。但是由于解脫時微彈簧圈易于在動脈瘤中滑脫,因此經常利用電解可脫彈簧圈。
1927年,腦血管造影技術被Egsamonis發現,并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普及,再結合神經介入治療,為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奠定了良好基礎。腦動脈異常診斷基于常規腦血管造影檢查,目前多采用DSA檢查[6]。通過DSA檢查有80%的動脈瘤以及將近100%的腦血管畸形,可對繼發性動脈痙攣進行診斷,深入了解動脈瘤和血管畸形的大小,形狀和位置,能夠有效的進行預后和手術方案的制定。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大約57 %的患者病因為動脈瘤,其中腦血管畸形約占9%。在基層醫院中,陳舊方式中在內科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通常會將血腫吸收,癥狀逐漸消失最終出院,其中有部分患者還出現兩次出血,死亡率較高,因此,對全面血管造影進行DSA檢查,這時能夠準確的發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復發率。在該組研究對象中,。在栓塞后的DSA檢測中,24例動脈瘤患者的微彈簧圈已經被完全閉塞,并且在椎動脈和頸內動脈中的狹窄程度減少了90%。在手術過程中,沒有出現和手術操作相關的動脈瘤破裂處薛,卒中,心肌梗死等狀況。患者手術之后進行復查TCD和CTA顯示血流正常,沒有相關后遺癥。
治療腦血管疾病中應用神經接入治療技術,創傷較小,后遺癥較少,應用范圍較為廣泛,操作技術簡單,并在這項技術中運用了多學科。據統計在國外,通過內科醫師完成的占有20%,在國內,幾乎沒有涉及到內科醫生的相關操作。大約有90%的患者是通過神經內科醫師做到的。對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神經介入治療是一項新型技術,需要多個學科進行配合,相互合作,推廣合作,從而才能夠有效提高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肖文,李倉霞,薛海龍.缺血性腦血管病發作TCD及DSA的對比分析[C]//第七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南京: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組會,2011:34-36.
[2] 朱其義.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手術“術式轉換證”和“終止證”探討[C]//第七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南京: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組會,2011:28~31.
[3] Zhou Lulu,Liu Dezhi,Li Yongkun,et al.Effect of Argatroban on Restenosis After Cerebral Vascular Stenting: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C]//第9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南京論文匯編.南京:南京東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2013:53-55.
[4] Zhou Haichun.CNSP & Rehabilitation Study on Proliferation,Transmission and Formation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of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C]//第9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南京論文匯編.南京:南京東區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2013:12-15.
[5] 劉新峰.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指南與實踐[C]//第七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論文集. 南京: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組會,2011 :33-35.
[關鍵詞]神經內科;疾病分級;實習
臨床教學是高等醫學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關鍵環節。加強醫學本科生的臨床教育,將之培養為合格的醫生,已成為各大醫科院校的必要責任[1-2]。近年來,醫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大眾化教育的普及、市場經濟的成熟完善,給醫學生臨床實習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由于受畢業分配制度改革等原因的影響,一些醫學畢業生的實習質量呈嚴重滑坡趨勢,給學校、醫院的教學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3]。而目前重慶醫科大學實行的是以器官系統為主線的整合醫學教學,這對醫學本科生臨床實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因此,按照傳統的實習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如何在本科實習的4周內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作者提出了疾病分級實習,該教育模式打破傳統的實習模式,不再固定床位,而是針對疾病進行學習。現將疾病分級實習模式用于臨床實踐效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2019年9—11月在神經內科的本科實習生47名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的形式隨機分為傳統實習組(23名)和疾病分級實習組(24名)。
1.2研究方法
傳統實習組學生按照傳統實習方法固定管理6張床位。而疾病分級實習組學生由教師按照疾病分級實習的要求指定床位實習。
1.2.1疾病分級對照重慶醫科大學神經病學本科臨床實習教學大綱,參照醫學整合課程教材《神經系統疾病與精神疾病》教科書及2019年臨床執業醫師《神經精神系統》考試大綱,結合神經病學教學專家意見及一些臨床文獻[5-8]。神經病學教研室將神經內科疾病分成三級進行學習,不再固定管理床位。1.2.1.1第一級主要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及多發病:腦梗死(非大面積腦梗死)、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癲癇、脊髓病變、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帕金森病、癡呆、多發性硬化、面神經炎、周圍神經病等。1.2.1.2第二級主要是一些危重病:顱內感染、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伴腦疝形成、重癥肌無力、癲癇持續狀態、格林巴利綜合征等。1.2.1.3第三級主要是疑難病和少見病:肌病、帕金森疊加綜合征、運動神經元病、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神經系統副腫瘤綜合征、中樞神經系統性血管炎、神經系統遺傳代謝性疾病等。
1.2.2實施方法在實習的前2周,帶領實習學生進行第一級疾病進行臨床學習,第3周對第二級疾病進行臨床學習,第4周對第三級疾病進行臨床學習并復習。(備選方案:如果實習的第4周沒有合適的疑難病和少見病,就對第一、二級疾病進行再次學習)。
1.2.3評價指標4周實習結束后,兩組學生參加出科考試,并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采用匿名制,但需要注明組別)。以出科成績(百分制)及滿意度結果對比評價2種實習模式的學習效果。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構成比(%)表示,利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傳統實習組學生出科理論成績、操作考試成績均低于疾病分級實習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疾病分級實習組學生病歷書寫成績與傳統實習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一方面,傳統實習組學生的教學滿意度明顯低于疾病分級實習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就管理病種來說,傳統實習組學生共管理患者137例,疾病分級實習組學生共管理患者184例。兩組學生管理每一級患者情況見表2。
論文關鍵詞:卒中單元,重癥監護,急性重癥腦卒中
腦卒中是指因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腦血流循環障礙和腦組織功能或結構損害的疾病,又叫腦血管意外,而急性腦卒中在腦血管病猝死事件中占80%,突然發生腦卒中,會使患者致死、致殘,大多數家屬覺得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但是有研究表明,在發現病癥時,及時和有效的治療能夠減輕患者的病痛和降低發病的風險,此外,治療后采取有效護理手段對患者的病情和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1]。自2007年以來,我院采用卒中單元重癥監護對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方法和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112例護理論文,均經CT或MRI確診,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有關腦卒中診斷標準,同時符合以下幾點:腦出血或腦梗死患者,起病2d以內, GCS≤8分;低氧血癥或需要呼吸支持者;實施各種有創治療手段者[2]。按照患者及家屬自愿選擇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3.5歲,腦出血13例,腦梗死43例;對照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4.1歲,腦出血14例,腦梗死4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即按照傳統的神經內科及神經內科的治療和護理手段進行雜志網。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最短的時間內,在神經內外科醫生及康復治療師、專科護士共同協作下實施重癥監護,具體操作為:腦卒中患者入院后,護士立即協助病人完成頭顱CT檢查,24h內(一般在6h內)完成心電圖、血常規、胸透、水電解質、血糖、血脂、血凝檢查。必要時進行頸動脈多普勒和超聲心電圖檢查。將重癥腦卒中患者安置在卒中病房,給予吸氧、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等。護士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對體溫高于38℃的患者即刻進行系統的降溫治療。建立靜脈通道護理論文,給予脫水降顱內壓處理。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卒中單元常規的護理工作包括:觀察血糖、氣道和通氣管理、血壓的觀察及護理、控制體溫、高顱壓的處理。腦卒中的早期康復應從急性期開始,只要不防礙治療,不影響搶救,馬上就可以行康復治療、保持良肢位、變換(翻身)和適宜的肢體被動活動等,而主動訓練則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體征平穩且精神癥狀不再發展后48h開始。卒中的康復治療由卒中小組針對不同患者而進行,應著重于認知功能、耐力、社會適應力的恢復,為延長主動活動時間,可采用循環式訓練和組成訓練的形成。患者入院24h常規進行理療,每天30~60min。專業治療每天20~40min,應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包括肢體康復、語言康復、心理康復、健康教育及其他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的意識障礙程度評分及并發癥的發生率。采用意識障礙程度Glasgow昏迷量表(GCS)進行評定,每天評分一次,直至患者評分達到15分或出院雜志網。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構成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構成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兩組患者的意識障礙程度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進行護理后,GCS評分為(14.52±1.25)分,對照組進行護理后,GCS評分為(12.55±6.48)分,兩組比較,觀察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33,P<0.05)。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6%,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2%,兩組比較,觀察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的比較(n,%)
組別
n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壓瘡
發生率
觀察組
56
1(1.8)
1(1.8)
2(3.6)
對照組
56
2(3.6)
3(5.4)
4(7.2)
9(16.2)
x2
4.94
P
<0.05
【關鍵詞】: 護生;見習;護理技能;護士人際
一、見習前奏
獲釋寒假社會實踐火熱報名中時,很興奮,放假前一個月就開始謀劃見習實踐活動。鑒于羅定同鄉學護理的人數比較多,據了解已經見習過的人數屈指可數,有意向見習的同學甚多,本人就勇敢地站出來組建一個團隊去見習。忙前忙后,找老師,找經驗豐富的學長指導,一切都看起來那么的順利,在放假前還真的組成了一個七人團隊,隊員跨兩個年級本、專兩個學歷層次。最后很可惜,在見習后期才發現隊長我本人失誤,沒有成功申報團隊社會實踐,學校也就不認可這個民間團隊,結果只能隊員各自寫自己的社會實踐論文。然后本文就是本人見習報告。
二、見習的目的與意義
學習是一個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學習課本知識,然后運用課本知識用于實踐。護理專業的特點就是實踐性非常強,所有的護理技能都必須活學活用,這樣才能越顯護理專業的魅力。在護理這個專業學校學習了近二年,還未能弄個清楚護理究竟要干什么?在哪些環境干?應該怎么去干?雖然在平時會有實驗課,但全是在學校內;雖然后期學校也會有安排為期一年的實習,但在此前,還真限于學習課本知識。如何走進醫院,走出學校,走出課本?見習成為那一群躍躍欲試護理專業學生的一次小練兵、一次小實踐。很自然地把學校教學引到臨床。
三、見習的經過
第一天 整體感受醫院環境
xx年2月10日上午8點整,羅定市中醫院八樓護理部門前站著6個著裝整齊的見習護生(原計劃團隊見習后因故變個人),見習社會實踐正式開始。在護理部主任蔡老師帶領下,我們去了不同的科室。龍葵娣、覃麗妮去了七樓內二神經內科,梁金冠、招冰梅去了四樓內三普通內科兒科,胡偉聰(本人)、彭韋玲去了四樓內一心血管內科。
蔡主任把我們介紹到護士工作站,心血管內科護長玲老師簡單介紹了一下科室,然后就去忙了。帶教老師飛霞姐,很快就帶我們見習了各種抽藥、稀釋、查房、各種治療、發藥、各種交談、人文關懷。
第二天 胸腔閉式引流
38床自發性氣胸入院、行胸腔閉式引流術。該手術為小手術,在病房內進行,作業見習生我見習了過全過程。頭高腳低位,胸部局部麻醉,用藥為普魯卡因,麻醉師又是手術主刀者周主任,麻醉前皮試為護士操作。護士要做的工作,就真的如書上寫的一樣,每天更換引流瓶內生理鹽水,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觀察傷口有無滲出液,滲出液的量、顏色、氣味,保證引流瓶在傷口水平60cm以下,引流管在生理鹽水下2-4cm,查房時囑病人深呼吸,觀察引流管內液面是否波動。很多專業知識要求撐握,很多內科護士不了解引流瓶,葉玲護長就組織了一次學習小會議,介紹引流瓶相關知識。
第三天 實習生在科考試
恰逢實習生在科考試,實習生們表現緊張,考完就很比較自然,然后科室輪轉了。
第四天 見習病危患者緊急搶救
28床病危。作為見習生目睹了搶救全過程,最后醫務人員把病人救回來。該病人是醫院的老病號,3日前心律不齊好轉出院,今天早病重再次入院。下午2pm,查房病人病情穩定,主訴腹漲痛,與注射速尿后未能及時排尿有關。10分鐘后,病情加重,病人主訴心慌,氣悶,目眩,眼黒,心電臨護提示室早、竇性心律過速,病人家屬情緒低落。值班醫生報告主任,主任聯系其他科主任會診,經搶救病人病情穩定。
此次搶救收獲,臨床護士病情報告制度必須執行,護士遇到突發事件,評估自己能否處理,不能則快速報告上級領導。
第五天 護患關系
嘗試運用護士人文懷技巧。內一科住院部有40個病床,5個臨時備用床位,住院患者30左右。有足夠的病人用于實踐溝通。利用前幾天認識的病人,嘗試刻意用一些技巧,見習生可以做的只有部病史,問一般資料,做一些健康宣教。
發現:微笑、禮貌、文雅果然會在護患關系中起重大作用,撐握藥理知識,為病人解說藥理作用,也很令病人信任。
第六天 護士人際
復雜的護士人際關系:護士與護士,護士與護長,護士與醫生,護士與患者及其家屬........處理不好則會身心俱疲。恰好見習團隊中有一個同學做得欠佳,這里就分享一下經驗。梁金冠同學被2個護長投訴,護理部主任批評,分析其原因大因其不守紀律。她本來分配到內三科見習,卻不好好在內三,卻先跑去內一,后跑去內二,去了不是好好跟帶教老師學習,又去護士辦分室玩手機。結果怒了二個護士長,主任批評了隊長,和她本人。
四、 心得與體會
各方面初步了解護士,了解醫院工作環境。見習鞏固了各種護理技能,稍稍嘗試運用了護理各種技巧,確切把課本知識引到實踐。
五、謝辭
衷心感謝羅定市中醫院的支持,衷心感謝羅定市中醫院護理部安排教學,感謝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普通內科各位老師教學。
六、附件
看病要找“實力型名醫”
所謂名醫,當然就是指有名的醫生,但有名并不等于有真本領。名醫大概可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類是“自立型名醫” 這類名醫靠個人努力,自我鉆研,自我宣傳,獲得了名聲。在傳統醫學領域,這類名醫較多。因為傳統醫學和書法、繪畫類似,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和固定的標準,因此主要靠社會上主觀的評價。這種情況下,名氣往往就有“滾雪球效應”,名氣越大,越容易滾大。
第二類為“偶像型名醫” 這類名醫有著天生的個人魅力和親和力,善于和媒體、領導及各界人士打交道。他們在各種場合頻繁亮相,熟諳病家心理,獲得信任。他們最容易得到同行之外的好評。這類名醫,在中醫、西醫的各個專業都有。
第三類為“學術型名醫” 這類名醫,往往讀了好幾個學位,且多有留洋經歷,在專業期刊上發表過一些為所在單位掙了面子的論文。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申請科研課題、獲得科研獎項、發表科研論文方面。這類名醫主要就職于各醫學院校的教學醫院。
第四類為“實力型名醫” 這類名醫是天生的醫生,對自己的職業有著強烈的興趣,心靈手巧,善于思考,同情病人。他們并不刻意地追求名利,而是因為長年的出色工作獲得了同行的認可和病人的尊敬。這類名醫各級醫院各個專業都有,其中張孝騫、林巧稚、方圻醫生等堪稱楷模。
慢性病找有責任心的醫生
“自立型名醫”其名雖盛,但常常其實難副。“偶像型名醫”往往忙于交際,善于應酬,并不一定精于專業,對普通病人也難以盡心盡力。“學術型名醫”多數不擅長臨床,其實際經驗甚至可能不如一般醫生。但很多真正優秀的臨床醫生行事低調,往往并不為圈外人所知。因此,與其千方百計掛名醫號,不如請醫生推薦誰是實力派醫生。
實際上,現代醫學對大多數常見的疾病都制定了一套標準的診治程序,臨床上醫生大都按這個程序走。經過正規培訓,臨床實踐三五年的醫生,無論名氣大小,對自己專科常見病的診治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大多數慢性病的治療,更需要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醫生的細心觀察和責任心,對這種調整過程最為重要。找名醫看病,很難做到隨時咨詢,因此并不一定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當然,一些疑難病、危重病,醫生的經驗和判斷力可能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另外,一些非常專業的手術和操作,比如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器官移植手術、顱內手術等,普通醫生難以掌握,或經驗有限,則要盡量找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
初診者最好先看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