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醫療消費論文

醫療消費論文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3-17 18:04: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醫療消費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醫療消費論文

第1篇

小兒肺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多種疾病。小兒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再加上小兒寒熱不知自調,故小兒極易感觸外邪而引發肺系疾病。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熱,肺主一身之氣,主宣發與肅降是肺系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氣之為病,痰飲阻肺,熱邪襲肺、蘊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從氣、痰、熱三個方面淺談小兒肺系疾病的中醫證治。

1肺氣之病

肺主一身之氣而司呼吸,肺氣的宣發與肅降共同完成肺的各種生理功能。肺氣的失調主要表現在肺氣宣發肅降失常,以及肺氣虛損兩方面。肺氣宣發、肅降失常又多因肺氣郁、肺氣閉而致,因而肺氣病理可表現為肺氣虛、肺氣郁、肺氣閉三種情況。

1.1肺氣虛多見于小兒肺系慢性疾病,因咳嗽不已,肺氣耗散,肺氣不斂所致。表現為咳嗽氣短,痰涎清稀,倦怠懶言,聲低氣怯,面色光白白,自汗畏風,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治擬斂肺補氣之法,方劑如補肺湯、六君子湯等。若肺氣上逆等喘咳較甚者,伍以沉香、蘇子降氣止咳;腎虛不能納氣,動則喘甚者,加補骨脂、胡桃肉補腎納氣;若寒痰內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鐘乳石、蘇子、款冬、半夏溫肺化痰。

1.2肺氣郁多因痰濕之邪或外感之邪入里蒙蔽肺絡而致。本證既有衛表不和,又有肺宣不暢,表里俱重[2]。特點是必有發熱,咳而不暢,而未有肺閉癥狀[3]。治療重點是宣泄散邪,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常用藥為牛蒡子、荊芥、連翹、薄荷、杏仁、桔梗、玄參、梔子,此時用藥切忌苦寒,以防冰伏遏邪。此外,還應該調理脾胃之氣,疏肝理氣,通過宣暢全身氣機,以解蒙郁之肺氣。

1.3肺氣閉多因痰飲之邪閉肺而致,為氣郁之甚。見于風邪外感,肺氣郁閉證。癥見咳嗽,或先咳后喘,重則氣急鼻煽,三凹癥明顯,涕淚全無,特點是咳多于喘,咳聲不暢。肺氣閉有寒閉,熱閉之分。寒閉:癥見發熱,喉間痰吼,痰色白黏,舌淡,苔白膩,治宜溫開,方劑如三拗湯、華蓋散;熱閉:癥見高熱,吐黃色黏痰,舌紅苔黃膩,治宜涼開,方劑如麻杏石甘湯。若寒熱不甚明顯,只是每遇情志刺激而突然呼吸短促,胸悶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鳴不著,或無痰聲,平素常多憂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脈弦者,有肺氣郁閉致喘之嫌,治宜開郁降氣,方劑如五磨飲子。

2痰飲阻肺

痰飲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痰不僅指咯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組織中的未被排出的無形痰液[4]。痰飲多因外感六,或飲食及七情內傷等,致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三焦氣化失宣,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小兒形氣未充,脾、肺、腎功能不足,易生痰飲,又氣血不足,咳痰無力,痰飲不易排出,更易罹患痰飲之疾。痰飲阻肺,表現為咳嗽、咯痰、咳痰或喉中痰鳴聲等,臨床施治應分辨寒痰、熱痰、痰濕、燥痰之不同。

2.1寒痰若痰白清稀,伴有無汗、頭痛、肢節酸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等外感風寒之象者,屬寒痰。治宜溫里散寒化痰為主,方劑如苓甘五味姜辛湯。若痰多欲嘔,加半夏以溫化寒痰、降逆止嘔;咳甚喘急者,加厚樸、杏仁降氣止嘔;脾虛食少,可加太子參、白術、陳皮等益氣健脾。

2.2熱痰若痰黃有塊,咳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咯血痰,伴有面赤身熱,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等為熱痰。宜清熱化痰為主,方劑如清氣化痰丸。若痰多氣急,可加魚腥草、桑白皮;痰稠膠黏難咯者,可減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惡心明顯者,加竹茹;煩躁不眠者,可去黃芩,加清熱除煩之黃連、山梔,并酌加琥珀粉、遠志等寧心安神之品;同時應注意顧護小兒脾胃,適當加用大山楂、太子參等養護胃氣之品。

2.3痰濕若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伴有咳聲重濁,痰多黏膩或稠厚有塊,色白或灰,并伴大便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者,為濕痰。治宜燥濕化痰為主,方劑如二陳湯。若濕甚,可加蒼術、厚樸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

2.4燥痰若痰少而黏,難于咯出,并伴有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等證候,為燥痰。治宜潤肺化痰為主,方劑如貝母瓜蔞散。若兼感風邪,咽癢而咳,微惡風者,可加桑葉、杏仁、蟬蛻、牛蒡子宣肺散邪;燥熱較甚,咽喉干澀,哽痛明顯者,可加麥冬、玄參等清燥潤肺;聲音嘶啞,痰中帶血者,可去橘紅,加南沙參、阿膠、白及等養陰清肺,化痰止血;若病痰飲而外感溫燥較重者,可配合用桑杏湯,以輕宣溫燥。

2.5其他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賴氣化以宣通,若氣機失調,則津液停積而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氣,而脾濕是成痰的基礎,故理脾化濕為治痰要著。痰濁蘊肺,肺氣郁滯,不能正常推動血液的運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現痰瘀互結。因此,治痰常兼治血[5]。此外,對正氣不足,輸化無權所致之虛痰,治宜標本兼顧,風痰為患又當祛風滌痰。

3邪熱侵肺

3.1發熱是兒科疾病常見證候葉天士《幼科要略》指出:“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5]。對于小兒發熱病,首先應區分外感與內傷。咽喉紅腫與否,是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的主要區別,咽部紅腫多屬外感發熱,不紅腫多為內傷發熱。外感發熱,必見咽紅、舌紅等癥。里熱之證,一定要見苔黃和煩躁。小兒發熱,還要分虛實。辨虛熱與實熱主要掌握兩點:①精神:精神好、飲食好為虛熱;精神差、飲食差常屬實熱。②手足:手足涼、皮膚冷而后腦勺熱者,為虛熱;手足熱而肌膚也熱者為實熱。實熱也要分表里。如前所言,主要看咽喉紅腫與否。而虛熱主要有以下兩點:①病程長,精神好,不煩躁,舌質潤。②分清陰虛發熱和陽虛發熱,陰虛有舌光、煩躁、溲黃、汗出見癥。陰虛發熱又分肺陰虛、腎陰虛等。

3.2外感發熱因風熱之邪侵犯肺咽,邪在衛表,衛氣不暢而致發熱。可見惡風或微有汗出,不一定有咳嗽流涕,但必有咽紅、舌紅見癥,治療多用宣散之法,常用銀翹散等辛涼解表之劑。另外,只要邪在肺衛,即使高熱,也可散之,加用梔子、玄參、淡黃芩,但不可多用,也不可早用,誤用邪不易透。若熱侵心包,治宜開瀉,用瀉心湯。邪犯肝腎,治宜滋養,用大定風珠、復脈湯等方。舌焦黃,大便不通,可用通腑法以“釜底抽薪”。

3.3里熱里熱之證,除肺系自身受邪而致實熱、虛熱外,尚有其他部位罹患邪熱而累及肺系者。如腎陰虛不能上滋肺陰,可致肺生虛熱等,肝升太過,致氣火上逆,灼傷肺系,可致肺系實熱等。但肺系之里熱證仍以其自身病熱或陰虛生熱為主。

3.3.1肺實熱是由邪熱內蘊于肺、肺失清肅而出現的肺經證候,多由外感風熱入里,或風寒之邪入里化熱,蘊結于肺而致。以發熱、口渴、氣喘、鼻煽氣灼、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本證以肺系癥狀和里實熱證并見為審證要點。治宜清熱瀉肺、降氣平喘,方劑如瀉白散。

3.3.2肺虛熱是由于肺陰不足,失于清肅,虛熱內生而出現的證候。多因燥熱傷肺,或癆蟲蝕肺,耗傷肺陰,或汗出傷津,陰津耗泄,或久咳不愈,耗損肺陰,漸致肺陰虧虛而成。以患兒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顴紅,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為主要臨床表現,以干咳或痰少而黏和陰虛內熱為辨證要點。治宜養陰清肺、潤肺止咳,方劑如沙參麥冬湯。

總之,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喜潤而惡燥熱的生理特征,決定了肺系疾病多與氣、痰、熱相關的特點,其相關性表現在氣、痰、熱三邪既是肺系疾病的病理產物,又是其致病因素。肺系疾患不論發展到哪個階段,都存在著氣、痰、熱之一種或多種病理因素,三者貫穿于肺系發病的始終。從氣、痰、熱著手治療小兒肺系疾病,無疑是扼其根本,擒其首要,往往可獲佳效。

【參考文獻】

1郁曉維,孫軼秋.江育仁兒科經驗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2

2任現志.調肺氣在小兒肺系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中醫藥信息,2005,22(5):16

3朱文鋒.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031

第2篇

關鍵詞:藥品功能;藥品銷售渠道;藥品價格;藥品品牌;公共權力

一、緒論

藥品是關乎人們切身利益的一種特殊產品,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藥品的質量、品牌、包裝等。消費者能夠感受到藥品的微小差別而且具有一定的偏好,不會因為當兩種藥品價格有差異時造成價格高的藥品完全銷售不出去。此外,制藥企業存在生產能力約束,沒有任何一家制藥企業有能力生產足夠的藥品來滿足整個市場。中國現階段的制藥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嚴重。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生產集中度低,產品結構雷同,生產能力過剩,全行業設備利用率不足一半。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是利潤率走低的一個重要原因。為緩解藥價虛高問題,政府應該放松管制,為藥品生產領域創造自由競爭的市場氛圍,制藥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實現優勝劣汰、適度集中和效率提高。制藥企業在市場自由競爭下的合并重組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進行科技創新,擺脫僅生產仿制藥的困局,提高市場競爭力。現階段中國的醫療機構進入壁壘較高,同時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后,這些導致公立醫院仍然是壟斷者。公立醫院具有公益性質,其經費來源于財政撥款、醫療服務收入和藥品收入。改革開放后,政府的財政投入占醫院總收入的比重逐年減少,目前這個比例全國平均不足10%。為保證正常運轉,政策上允許醫院以15%的藥品進銷差價來彌補虧空,即“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以藥養醫”機制的合法化使得醫院獲得了通過出售藥品取得盈利的合法權力。公立醫院成為了通過高價出售藥品的營利性機構,藥品銷售成為了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文獻概覽

標題:藥品功能、藥品銷售渠、藥品價格、藥品促銷方式、藥品品牌形象、公共權力與藥品營銷額度之間的關系。

陳宏付(2002年)認為在藥品銷售的過程中,非處方藥品與普通商品的銷售相比而言,顧客重效用而輕價格,即顧客購買藥品時藥品的效用是首要考慮因素,即藥品療效。顧客為圖個方便,只要藥效好,即使藥品稍貴些也愿買。一般而言,顧客心里通常是先考慮商品的品質、價格和自身承受能力,后考慮商品的效用,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歸成(2010)指出在世界藥品銷售額度排名中,抗腫瘤類的藥品銷售額度最高,達481.89億美元,年增長率為11.3%,其次是調脂類藥品,再次就是呼吸系統用藥類達312.71億美元,增幅達5.7%,再就是質子抑制類劑、抗抑郁藥、自身免疫藥等的銷售額度也都分別增長16.9%,上述藥品由于藥品功能性的差異性,導致藥品銷售額度方面的差異。

曾建雄(2012)藥品銷售人員依靠醫藥專業知識,以及其它綜合專業知識的運用,通過提升對于顧客用藥咨詢的指導水平和提高顧客滿意度的方式,在關聯用藥的促銷推薦上,實現藥品用藥的有的放矢,從而提高了藥品銷售促銷的成功率。根據在現代市場營銷的理念,顧客所得的讓渡價值不可以簡單地把價值與價格等同,所以在日益競爭加劇藥品營銷市場環境中,誰對顧客具有更大的讓渡價值,誰就是市場營銷的主導者,誰就可以提高自己藥品的銷售額度。所以通過為顧客提供服務價值的促銷方式,讓顧客獲得更多的讓渡價值。王曉敏(2005)認為廣告促銷在提高藥品銷售的宣傳過程中是最有效、最節省時間和成本的方法,尤其是在非處方藥品的促銷中,廣告促銷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某個藥品憑借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廣告宣傳促銷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聞名全國的促銷效果。另外,對于藥品進行廣告藝術性的宣傳表現,把藥品的特性和療效進行充分的宣傳,從引起患者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共鳴,從而激起顧客的購買欲望。

陳莎(2012)指出中國藥品電子商務是目前新興的藥品銷售渠道,它通過網絡技術和SaaS交付模式,連接全球的藥品供應鏈網絡,實現了藥品企業管理和電子商務及藥品供應鏈的一體化,從而保證了藥品企業內部管理及企業間的商務流程有效協同。在全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中國藥品電子商務的通過網絡銷售渠道的形式,實現了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藥品服務的目標和方便及時、成本低廉的效果。

李榮凌(2009)指出國家規定藥品價格下降之后雖然某醫院的藥品總銷售金額和付款金額扔逐年遞增,但增長幅度不同,從加成率、利潤率看是逐年降低的,利潤率下降幅度為52.88%,利潤率的降低,導致醫院利潤減少,患者受益增多。隨著降價比例增大及進價下降,醫院藥品零售價下降幅度較大,利潤減少率和患者受益率均不斷增大,且利潤減少率起點為57.5%;國家規定的藥品零售價下降幅度和患者受益率增大幅度要小些,而利潤減少率卻逐漸增大,當降價比例達39.3%時,利潤減少率為零。當進價變動比例提高,當提高17.65%時,醫院利潤減少一半,患者受益為零。總的來說,這兩種價格體系雖然對商業公司和藥廠影響較小,但醫院的利潤率卻減少在50%以上,患者也得到一定實惠。當藥品進價下降時,患者受益率增大,醫院利潤率減少。當藥品進價與降價比例過大時,商業公司和藥廠都沒有一定利潤,就不會銷售藥品了,醫院也就無法購進進行銷售了,所以藥品的銷售價格對于藥品銷售額度具有直接性的決定作用。馮國忠(2006)認為在藥品銷售過程中應該摒棄“價格=成本+利潤”的定價方式,應該把消費者也歸入價格體系中。例如一種OTC的外用抗感染藥,屬微量消費品,需求彈性小,其包裝規格應以2~3d用藥量為宜,單位包裝價格就不宜過高,包裝也不宜過大,否則消費者會有一種浪費的感覺,這樣可使藥品的零售單價降到一個讓消費者更能普遍接受的水平,從而可以擴大購買此藥品的消費者群體的數量,并最終促進藥品銷售額度的增加。

毛小青(2012)認為在藥品銷售過程中通過品牌提升策略,來改善和提高影響藥品品牌的各項要素,即通過各種形式的廣告宣傳來提高藥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藥品品牌的評價,另外中國人在購買商品時也有求名的動機,故此藥品銷售人員要適應其求名的購物動機的心理,來不斷地提升藥品品牌。做品牌比做銷量更加重要,這在醫藥銷售行業已經達成共識。例如,在品牌營銷模式的運用中,東盛科技掀起了名為“抗感風暴”的品牌戰略:用白加黑支撐起東盛科技的企業品牌,再憑借東盛的實力,推出東盛牌板藍根顆粒、東盛牌抗病毒口服液等一系列感冒藥,形成了一個抗感家族。

田瑋(2010)指出藥品企業要及時配合政府政策規定,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銷售人員,用合法的營銷手段獲取合理的利潤。例如國內一些藥品合資企業聯合簽署的《醫藥銷售人員行為規范準則》,這對于加強藥品行業的監督和管理和整合醫藥銷售市場具有一定的凈化作用。藥品企業通過加強對國家政策的追蹤和分析,以及政策預警方面的研究,并通過對于招標采購和降價及醫藥分家等國家政策對于藥品銷售方面的影響,及時調整推廣策略和推廣重點,讓藥品銷售策略和行動步調的實現了協調統一。

通過以上研究文獻的概覽可知:藥品的功能、藥品銷售渠道、藥品促銷方式、藥品價格、藥品品牌形象、關于藥品的公共權力政策都分別與北京市藥品銷售額度具有顯著的相互關聯性。

三、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論文采用定量研究與演繹推理相互結合的方法。

把第一手數據資料作為研究數據的來源,把第二手數據作為參考資料。

把根據李克特測量量表形式編制的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本論文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具體分配比例為:北京藥品銷售商250份、藥品消費者250份。有效回收共計488份,有效率為97.6%,完全符合論文設計要求。四、數據分析

信度分析:

“藥品功能、藥品促銷方式、藥品銷售渠道、藥品價格、藥品品牌、公共權力、藥品銷售額度”的Cronbachα系數值結果分別是:0.776、0.758、0.729、0.730、0.785、0.711、0.762,上述不同變量的信度數值都大于論文設計規定的最低信度數值0.6,完全符合論文設計與研究的要求。

效度分析:

通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因子載荷值為0.682-0.789,超過0.5,這表明變量中的各個題目與其相應變量之間均存在較大的相關性,輔合效度符合設計要求。研究對象通過旋轉成份矩陣被分為七個成份,基本驗證了本調查問卷的各題目具有相對獨立性,判別效度符合設計要求。

描述性分析:

總體均值中最高的是公共權力(4.5689),其次是藥品價格(4.3831),第三是藥品功能(3.9441),第四是藥品銷售額度(3.9313),第五是藥品促銷方式(3.7561),第六是藥品品牌(3.6537)、第七是藥品銷售渠道(3.3718)。其中應答者對于“藥品銷售渠道”的回答得分最高,對于“公共權力”的回答得分最低。

標準差中最高的是藥品促銷方式(0.94523),其次是藥品功能(0.92804),第三是藥品銷售額度(0.89528),第四是藥品品牌(0.89443),第五是藥品價格(0.88537),第六是藥品銷售渠道(0.86689)、第七是公共權力(0.85393)。其中應答者對于“藥品促銷方式”的回答意見分歧最大,對于“公共權力”的回答意見最為集中。

皮爾遜(積矩)分析:

自變量“藥品功能、促銷方式、銷售渠道、藥品價格、藥品品牌、公共權力”和因變量“藥品銷售額度”之間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分別為0.596、0.527、0.549、0.565、0.574、0.582,介于0.40-0.60之間,說明這六個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中等強度的正相關性。所有自變量相互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017~0.199之間,均小于0.4的相關性,表示自變量相互之間具有獨立性。

四、結論

本論文通過文獻概覽和調查問卷的方式,并結合相關研究數據的分析,對北京地區藥品銷售額度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在第一章中提出的研究問題在此被驗證。即對于“北京藥品銷售額度”具有影響的因素有“藥品功能、促銷方式、銷售渠道、藥品價格、藥品品牌、公共權力”,這些影響因素與“北京藥品銷售額度”之間存在中等強度的正相關性。同時由于只是選取了六個自變量作為研究變量對于北京藥品銷售額度的影響作用進行了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對于本論文的研究意義都是一個限制。

參考文獻:

[1]田瑋.淺析零售藥店在藥品銷售中存在的問題.中外醫療[J].2010.18.

[2]陳莎.基于B2C模式的藥品銷售平臺.商場現代化[J].2012.5.

[3]歸成.金融危機對世界藥品銷售的影響.上海醫藥[J].2010.1.

[4]毛小青.論提高藥品銷售業績的策略.現代商貿工業[J].2012.3.

[5]曾建雄.淺談關聯用藥銷售的營銷策略.北方藥學[J].2012.9.

[6]馮國忠.我國OTC藥品營銷的4P和4C戰略.齊魯藥事[J].2006.10.

[7]李榮凌\張蔚.定價政策對醫院藥品銷售情況影響分析.中國醫院藥學雜志[J].2009.29(02).

[8]陳宏付.把握OTC藥品銷售特點提高銷售業績.市場周刊[J].2002.12.

第3篇

關鍵詞:醫療保險基金,風險及建議

 

醫療保險基金是根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為實施社會保障而建立起來的專項專用資金。醫療保險基金是社會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整個社會保險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是對過去公費、勞保醫療制度的創新和機制轉換,是改變過去國家和企業包攬職工醫療費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增加了個人自我保障責任,實現了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由過去國家承擔無限責任改為保障職工基本醫療,實現福利保障到社會保障有限責任的轉變,采取了醫療保險基金統籌調劑,共同防范風險的方式運作。從招遠市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四年多的實踐看,能否保證基金的安全,是新舊體制平穩過渡的關鍵。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改制、破產等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醫療保險擴面工作任重道遠,基金運行的社會性、可靠性及風險意識必須加強。否則,我們剛剛起步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就會前功盡棄。

對醫療保險基金運行風險的分析

醫療保險基金穩定的資金來源和科學的管理手段,對實現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保證參保職工醫療保險待遇支付,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用人單位和廣大參保職工對已經建立了新的醫療保險制度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著嚴重的誤區,普遍缺乏費用意識和基金的風險意識,有限的籌資水平與參保職工就醫的無限費用矛盾逐步顯現。

目前,我們的醫療保險政策和制度還不夠完善,缺乏醫療消費“需方患者”的費用分擔機制,監察手段不夠,對不規范的就醫行為監管不力,造成了大量資金流失,給基金支付帶來了壓力。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初期,多數參保職工費用意識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尤其是在認識上的誤區短時間內是無法解決的。一些單位把基本醫療保險理解為醫療消費的全部,抱著過去“公費醫療”、“勞保醫療”的觀念不放,一旦報銷費用達不到個人要求,就會采取消極行為,甚至醫患合謀騙取醫療保險基金。再加上一些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水平低,仍然采用落后的手工處方和計算機二次錄入的形式,給不規范的就醫行為開了綠燈,造成了資金的流失。論文大全。

從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幾年多的實踐看,有一些企業繳費意識差,欠費現象時有發生,或是對基本醫療保險的現收現付制認識不足,權利和義務分不清,不是先盡義務后享受,而是不盡義務也享受或少盡義務多享受;短期行為,缺乏長遠打算,有病參保無病觀望,政府又缺乏強制手段,造成參保人群不大,基金積累不雄厚,抗風險能力差。

中央和省屬單位執行屬地管理原則性不強,影響了醫療保險統籌地區的擴面和社會醫療保險大數法則難以體現,互助互濟優勢難以發揮。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嚴峻,改制和破產企業增多、特別是困難企業職工的醫保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只靠短期內積累的一部分資金去解決是遠遠不夠的。

對抵御醫療保險基金風險的幾點建議

醫療保險基金供給的“有限性”和參保職工醫療需求的相對“無限性”是一對突出的矛盾,必須建立醫療消費地費用分擔機制,控制不規范的就醫行為,堅持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原則。如果保障待遇過高,就會刺激醫療消費需求,造成基金支付的壓力;如果保障待遇過低,就會造成基金結余太多,不利于改革的深入。確定一個適當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管理層次,是使基金安全運行的可靠保證。

加強基金支出控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標準等“三個目錄”的建立,是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支平衡的保證。所以,醫保管理必須以“三個目標”為核心。醫療保險部門要通過與各定點醫療機構的配合,加強對醫務人員醫療保險政策方面的培訓,強調醫務人員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三個目錄”,以此向參保人員提供服務。在使用目錄以外的藥品、診療和服務項目時要事先征得參保人員同意,教育醫務人員自覺遵守醫療保險有關規定。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及時將有關醫保政策公諸于眾,讓參保人員了解就醫的有關權利和義務。論文大全。同時醫療保險部門,要加大醫療費支付的審核力度,要求參保人員報銷醫藥費時提供必要的手續,按規定比例核定、嚴格控制就醫行為,做到費用與病情相符。保證醫患保三方共同遵守醫保政策規定,使參保人員醫療費用負擔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醫療保險基金實現“收支平衡”,減少人為因素,消除風險。

進一步完善和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建立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的競爭準入和退出機制,改變目前總量偏少,結構上不合理現象。要從促進充分競爭、完善醫療服務功能體系,降低醫療服務成本,方便廣大參保人員就醫選擇為出發點,把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納入定點范圍;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要根據目標管理的要求,細化各項醫療服務和費用定額指標,明確費用結算依據,將各項管理指標和措施細化到定點管理協議中,以協議為依據,規范醫療服務和經辦管理行為;加強監督檢查,使醫療服務監督制度化,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網絡進行動態監控,建立健全順暢的參保人員投訴反饋系統,發揮全社會的作用,

確保基金不流失。

推行“三項制度改革”,早日實行醫藥分離。在醫療保險制度運作中,要真正解決“醫藥合謀”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實行醫藥分離,這將使參保職工得到更多的利益。醫藥分離能徹底割斷藥品銷售與醫療機構之間的利益關系。如果醫療單位斷絕了藥品銷售收入,必然會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醫療水平、拓寬服務項目上,那么受益的將是廣大參保職工。醫療保險機構就會實現用有限的資金為廣大參保職工購買到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所以,實行醫藥分離,勢在必行。

加強計算機網絡建設,建立健全醫療保險基金監測預警系統,確保基金的安全運行。醫療保險管理十分復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靠傳統的手工操作已經無法完成。所以,必須實現管理手段現代化,建立計算機預警、監控系統,實行對醫療行為的全程管理,實現職工自由就醫、監控系統,實行對醫療行為的全程管理,實現職工自由就醫、政策調整一致、費用計算準確、醫院結算快捷的程序化規范管理,防止個人行為的隨意性,保證執行政策的嚴肅性。

改變出資方式,解決好困難企業職工醫療保險問題。目前,大批困難企業和過去改制企業職工的參保問題日漸突出。按現行的醫療保險政策,沒有錢解決不了問題,但搞“一刀切”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如何著眼于整體提高保障能力,拓寬籌資渠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沒有困難企業職工的參保,醫療保險系統是不完整的。論文大全。鑒于目前情況,單憑醫療保險部門是不可能奏效的。政府可否出一部分資金,變過去兩方出資為三方出資,妥善解決這部分人員的后顧之憂,以保證醫保基金的安全運行。

剛剛起步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醫療保險基金也有了部分積累。但短時間的運行不能說明政策制度的完美,還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第4篇

關鍵詞:沈陽市;老年人;體育消費;人口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1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為了減輕國家的醫療負擔,加強老年人的身體鍛煉,減少醫療消費,是我國社會需要解決的難題。而老年人體育的消費也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身體鍛煉情況,可以影響到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研究老年人體育消費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沈陽市北陵公園、東陵公園、南湖公園、健身會館里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廣泛閱讀期刊網上的論文,對研究老年人體育消費的論文進行查閱,并閱讀一些社會學、經濟學的書籍,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資料。

(二)問卷調查法

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研究,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

(三)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運用Excel、SPSS軟件進行數理統計。

(四)專家訪談法

對社會學、經濟學、體育學方面的專業進行訪談,聽取專家的意見。

三、結果與分析

(一)老年人喜愛的體育鍛煉項目分析

通過表1老年人喜愛的體育項目調查表可以看出,健康走是當前老年人最喜歡的體育運動,有10.8%的老年人選擇這一項目,其次是秧歌,占23.7%,游泳、健身操、門球分別排在3、4、5位,分別是占12.4%、10.8%、7.7%,分析原因,由于受老年人的年齡和身體條件所限,健康走是最容易完成的體育運動,而且還不用花錢,健身效果也比較理想,深受老年人的喜愛,由于北方的傳統,秧歌一直是民間的體育運動,很多老年人喜歡這個傳統的體育項目,將秧歌作為自己的主要鍛煉形式。而游泳、門球、健身等項目雖然有很好的健身效果,由于要花錢,很多老人并沒有將這些項目作為自己的健身項目。

(二)老年人體育鍛煉場地調查分析

通過表2對老年人健身場地的分析可以得出,當前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地點是公園、園區、社區,排在前三位,百分比為33、27.8、14.4,而去健身俱樂部活動的僅為7.2,還有一部分老人喜歡在家里進行鍛煉。分析原因,公園、園區為免費場所,空氣好,環境幽雅,老年人選擇這些地點作為健身場所,而健身俱樂部為消費場所,出于經濟的考慮,老年人很少將這一場館作為主要的健身地點。

(三)老年人體育消費現狀調查

通過對老年人體育消費現狀調查來看,有7.7%的老年人定期有體育消費,有9.3%的老年人偶爾有體育消費,有83%的老年人從來沒有進行過體育消費,分析原因不難得出,由于中國老年人退休后工資水平不高,而且還要為下一代,下二代操心。花錢買健康的觀念還沒有被老年人認同,更多的老年人還是選擇沒有體育消費的項目進行鍛煉。這也反映了體育消費在老年人心目中的地位,還需要社會宣傳進行體育消費宣傳。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當前沈陽市老年人健身意識良好,大多數老年人都能進行健身鍛煉。

2.沈陽市老年人消費的主要地點為公園、社區、園區,去體育健身場館健身的人較少,花錢買健康的意識還沒有被接受。

3.沈陽市大多數的老年人沒有體育消費產生,僅有很少人進行體育消費。

(二)建議

1.對老年人進行體育消費的引導,培養老年人的健身意識。

2.社會加強對體育消費的傳播,定期舉行健身活動,為老年人提供正確的健身指導。

3.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體育健身場地,為社區配備健身指導員,為老年人的健身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畢偉華,王曉春.山東省城市老年體育消費市場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05).

[2]奚紅妹,魏農建,左鵬,游揚,俞文虎.中國城市消費者個體差異對體育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0(03).

第5篇

論文關鍵詞:衛生經濟道德風險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的醫療衛生費用持續增長,個人和國家的負擔沉重。醫療衛生服務的特點,使其價格和數量都有增長的內在趨勢。控制衛生費用的不合理增長,不僅要控制價格,還要規避保險中供需雙方的道德風險。

近年來,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醫療衛生費用持續增長,2007年的衛生總費用達11289.5億元。衛生總費用的快速增長,既說明人們對健康人力資本的投資和重視,也反映出國家和個人沉重的財政和經濟負擔。醫療衛生費用增長的原因,除了供求變化因素外,市場機制本身的推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筆者分別從價格及數量兩方面進行闡述,并提出治理醫療衛生費用過快增長的對策。

1醫療衛生服務的特點使其具有價格上漲的內在趨勢

1.1較低的需求價格彈性。作為一種引致需求,醫療衛生服務是人們面對疾病風險時的必然選擇。通常情況下,基于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效用的重要性,人們在購買醫療衛生服務時對其質量信號往往更為關注,而對價格相對并不敏感。供、需方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需方無法自主決策,也就無從根據價格信號來進行選擇。此外,健康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且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各國通常提供某種形式的醫療保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產品的白付價格,使居民的需求更加缺乏價格彈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研究者利用不同資料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價格彈性進行了估計,絕大多數結果顯示價格彈性在.0.1與一0.7之間。較低的需求價格彈性意味著價格的提高會引起供給者收入的提高,醫療機構或醫生有提高價格的內在趨勢。如果沒有政府的價格規制,市場機制自發決定的醫療服務價格會處于相對比較高的水平。

相對于基本平穩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近年來我國的醫療保健消費價格指數逐年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看病貴”問題的嚴重程度。

1.2先進診療技術的使用。相對于有限的醫藥衛生資源,人們的健康需求卻是無限的。隨著支付能力的提高,人們傾向于購買診斷、療效更確切但價格更為昂貴的高科技產品高科技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服務質量和人的生命價值,但卻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使醫療衛生的總體價格水平有上漲的內在趨勢。此外,病人的爭奪也加強了醫療機構間的質量競爭,從而強化了技術對價格上漲的推動作用。如,2002年.2006年間,我國衛生機構擁有的100萬元以上的設備從l,7萬臺逐年增加,分別為2.25、2.46、2.89、4.05萬臺。

目前,我國對醫療衛生服務實行以成本為依據的政府指導價。在現有定價體系不完善的制度約束下,當產品的人力資本定價太低,無法彌補其生產成本時,醫院就傾向于替代或多使用其他物化資本,如藥品、大型設備等,不但使患者最需求的高質量的醫技服務供給不足,而且造成資源浪費、不合理用藥以及醫源性疾病的發生等。

1.3產品的非標準化。醫療衛生服務具有非標準化產品的特征,其產品質量除了和醫生的專業基礎有關,更與其臨床實踐和經驗積累相關。當前,高質量醫療資源供給的相對不足除了會加劇價格上漲的內在動力外,還會因增加患者其他方面的成本(等候時問、紅包等)而導致真實價格水平的上漲。

圖2為1990年一2006年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門診病人人均醫療費的發展趨勢對比,部屬醫院最高,省屬醫院次之,二者均高于縣屬醫院的費用水平。此外,住院醫療費的發展趨勢也表現出同樣的特點。表1則反映了2006年我國不同級別的醫院中常見疾病人均住院費用的不同,‘不同病種的價格水平確實是級別越高的醫院費用越多。

2醫療衛生服務的特點使其具有數量增長的內在趨勢

2.1較低的需求收入彈性。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增加。如人們的壽命延長,老齡人口的需求增加;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疾病譜發生改變,慢性疾病的治療需求增加等。此外,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意味著疾病的機會成本更大,人們購買醫療衛生服務的支付意愿更強。因此,醫療衛生服務是一種正常商品(normalgoods),需求的收入彈性較小。

在實證方面,大量研究也表明:醫療衛生服務是一種低收入彈性的必需商品。如DIMatteoL計算的收入彈性為0.77,Ariste計算的收入彈性為0.88吲,徐偉發現醫療衛生的收入彈性為0.95。低收入彈性的特點使醫療衛生服務具有數量增長的內在趨勢。

2.2需方的道德風險。醫療保險能幫助居民更好地抵御疾病風險,最小化疾病可能帶來的損失。然而,由于患者與保險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需方的道德風險使醫療衛生服務具有數量增長的內在趨勢。保險的存在會使投保人的行為發生改變,如某些有益的預防疾病險的健康投資減少,特別是投保人經濟條件較差時。在我國農村,如果保險只報銷疾病診療費用而不報銷預防保健費用,就會使農民主動進行預防保健的動力不足,一旦患病則花費更高。

此外,由于保險使醫療服務產品的真實價格降低,在特定的收入水平約束下,消費者傾向于消費更多數量的產品,如使用更昂貴的藥品、采用更先進的設備進行診療、延長住院時問等,具體表現為有醫療保險的人小病大治、住院日延長等。

2.3供方的道德風險。由于醫患問的信息不對稱,醫生具有一定程度誘導患者需求的能力,使其消費大于合意數量的醫療衛生服務,即醫療供給創造醫療需求(supplier-in-duceddemand,SID)。如VictorR.Fuchs研究發現,外科醫生數量占人口的比重增加10%,人均利用外科手術增加3%同。還有研究發現,以每年平均就診次數而言,按服務量計酬的醫生組的病患,高于領固定薪水醫生組的病患。SmartJ.Peacock運用澳大利亞的醫療衛生數據,發現隨著醫生供給的增加。變得更有影響力。我國醫療領域的SID也是廣泛存在的,如我國每百急、門診中住院比例從2000年的3.0上升到2005年的3.8。由于住院費用高于門診費用,醫生有誘導病人住院的傾向。

SID的本質是在信息高度不對稱的醫療衛生服務市場中,醫生作為不完美的人的機會主義傾向。特別是在不恰當的制度下,會加劇醫生的這種道德風險。此外,疾病治療效果的不確定也會影響產品的供給數量。目前,我國疾病發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分擔市場缺失,醫療糾紛中的“舉證倒置”,使醫生面臨較大的風險。為了降低風險,避免民事訴訟,醫生會通過增加各種檢查項目以明確診斷,降低誤診率。這種自衛性醫療(defensivemedicine)客觀上也導致了醫療衛生服務消費量的增加。

3治理我國醫療衛生費用過快增漲的對策

第6篇

數百權威專家,共譜中國醫療美容新篇

本次會議是微創抗衰老領域的高規格專業會議,會議期間的學術交流受到了國內外業界的高度關注,李世榮、徐軍、宋建星、江華、艾玉峰、楊東運、牙祖蒙、李庸國(韓國)、金振娛(韓國)等國內外泰斗級整形大師如數到場。據統計,受邀于本屆會議的代表超過300人,另有大量以個人名義參會的廠商代表、行業媒體、醫學院學生及相關人士,參會總人數近600人。在報到日當天,會務組仍頻繁接到各類參會咨詢電話。本次會議交流中,不管是涉及自然抗衰還是面部微雕,亦或是美膚保養等方面的論文或發言稿均立意新穎、技術獨到、構思時尚,可謂是近年來同類會議中學術文獻的經典之作。

安全與責任,構筑完美蝶變堅固基石

“完美的蝶變不能單純以價格和所用的產品作為評判標準,安全意識與醫者的責任心是蝶變的重要基石,這塊基石需要醫生及求美者共同筑建……”3月31日的新聞會上,大會執行副主席、重慶當代整形美容醫院院長牙祖蒙將“安全與責任”提上議程,倡導廣大同行樹立并引導求美者樹立整形手術中的安全意識,共同筑建蝶變基石。

會上,諸位專家結合手術案例及相關新聞報道,深刻分析了安全性對行業的重要性,呼吁各機構嚴格使用經批準的產品。同時努力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不斷完善微創整形安全保障,并對求美者術前進行安全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向求美者導入理性消費的健康理念。

當代“兩新”,撼動中國美業進軍國際領域

會議中,由重慶當代整形美容醫院院長牙祖蒙所做的《NPS非手術自然抗衰》和該院美容外科主任王旭明所做的《MIC青春激活術》專題講座驚艷全場,引來無數追捧與好評。有醫生夸贊這兩項新技術中部分觀點的提出和技術的革新運用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

據悉,NPS非手術自然抗衰的特點在于將求美者的面部輪廓和自身訴求相結合,為其量身訂做手術方案,嚴格確定注射點位、精確注射量,并配合醫生的手法,從而達到全臉自然抗衰的完美效果。而MIC青春激活術則是通過納米級的注射微針和三維立體注射法將取自求美者自體并經過活化處理的脂肪回注到面部,同步實現全臉的塑型和抗衰。大會主席徐軍教授倡議全體代表通過各類渠道將此兩項技術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進行推廣。

饕餮盛宴共聚一堂,榮辱與共創輝煌

3月31日晚,本次會議的歡迎晚宴在世紀金源酒店宴會廳拉開帷幕,來自五湖四海的行業精英共聚一堂,共享美味盛宴。舞臺節目精彩紛呈,由重慶當代整形美容醫院、西南整形美容醫院、重慶華美整形、重慶天妃整形等醫院攜手演繹的文藝演出更是一場視覺的饕餮盛宴,現場掌聲雷動,一片歡聲笑語。作為演出最后的壓軸大戲,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維先生攜手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分會會長李世榮教授為到場嘉賓奉獻的二胡合奏曲目,將本次晚宴氣氛推向頂峰。

第7篇

論文關鍵詞:消費需求,發展方式,轉變

 

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只有不斷擴大消費需求,不斷提升和鞏固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應有的作用,才能不斷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就已經充分論證了的。

1.消費需求是生產發展的“第一個限制因素”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生產”:一是通過消費過程把生產出來的產品消滅,使生產過程得以最終實現,“因為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二是消費為生產創造出動力,因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從馬克思的論述可以看出,生產不能脫離消費而存在,沒有足夠的消費需求,生產難以持續下去,消費需求是生產發展的“第一個限制”因素。

恩格斯在談到消費和投資的關系時也曾指出,積累是最進步的社會職能。在現代社會,積累和投資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處于“貧窮的惡性循環”中的國家,投資會成為沖出這種惡性循環的手段。問題在于,投資需求屬于生產消費,是為最終生活消費服務的。積累和消費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比例。沒有最終的生活消費,再多的生產投資都是無效的。在人類社會的低水平或供給不足發展階段轉變,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處于絕對主導地位;而在人類社會的較高水平或需求不足發展階段,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越來越明顯論文怎么寫。

2.國內外經濟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消費需求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三者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消費需求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這已為各國經濟發展實踐所證明。1979-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費貢獻率為77.4%,與之相比,我國的年均消費貢獻率只有57.4%,消費的貢獻明顯小于其他國家。盡管我國消費貢獻率明顯偏低,但仍然超過投資貢獻率和出口貢獻率之和,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這表明,一般情況下,世界各國都主要依靠消費需求來支撐經濟增長,而投資需求的作用則是第二位的。

3.擴大消費需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需要

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把消費需求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第一位的要素,就是要糾正我們過去主要注重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忽視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的片面做法。從這一意義上說,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什么來拉動,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發展指導思想和觀念的問題。歸根到底,只有充分發揮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作用,才能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投資需求是引致需求,投資需求是由消費需求決定的,是由消費需求派生出來的。離開消費需求的有效支撐,投資不可能無限制地循環下去。只有把投資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才能為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投資拉動的路徑依賴嚴重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的投資率不僅明顯偏高,而且,在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國民經濟增長對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

1.投資率明顯偏高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投資率為22.1%,且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從1978年的24.2%下降為2005年的21%。而同期,我國的年均投資率為38.9%,且呈不斷上升之勢,從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5年為42.7%,相當于世界平均投資率的兩倍。2009年,我國的投資率更是高達47.7%。

2.消費率嚴重偏低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費率為77.6%,且呈上升之勢,從1978年的75.6%上升為2005年的78.8%。與此相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消費率總的變化趨勢是下降的,從1978年62.1%下降到2009年的48%轉變,下降近14個百分點,與世界平均消費率相比相去甚遠。

3.經濟增長陷于投資拉動的怪圈

由于消費需求增長乏力,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偏弱,加之宏觀政策的誘導,20世紀90年代以來,投資和出口越來越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手段。2001-2009年,我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3.2%。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在國家實施經濟刺激計劃后,經濟增長更加依賴于投資拉動。2009年,我國投資貢獻率達到了驚人的95.2%。投資成了事實上的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4.投資拉動型增長制約了發展方式轉變

投資的過快增長以及日益深化的投資依賴,一方面造成嚴重的生產能力低水平過剩,產業結構進一步扭曲,另一方面還導致投資效率持續下降,投資效果系數大打折扣,投資規模和強度不斷膨脹,從而使整個國民經濟增長陷于投資拉動的惡性循環,粗放型的增長模式難以轉變。

三、擴大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作用

要發揮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作用,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為城鄉居民創造寬松的消費環境,千方百計擴大消費需求。

1.確立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觀念

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消費、投資和出口的關系,根本轉變以生產為目的、消費為生產服務的觀念,真正確立以消費為目的、生產為消費服務理念,徹底克服重積累、輕消費,片面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傾向。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經濟增長的根本目標和動力,構建投資和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體系,真正體現以民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的發展的目的性論文怎么寫。

2.進一步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把好銀行貸款關,嚴格控制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把好土地和項目審批關,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和投資規模,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個著力點,在抑制投資過快增長的同時,抓緊制定和完善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樹立科學消費觀,促進可持續消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規模的擴大,努力實現投資與消費對國民經濟的協調拉動。

3.實施以富民為目標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是改變我國消費率過低、促進國民經濟良性運行的客觀需要。從居民收入的增長率看,除個別年份外,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增長率都普遍滯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從與國際水平的比較看,我國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明顯偏低。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切實改變工資收入偏低的狀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努力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我們應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積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勞動報酬成為大多數勞動者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來源;二是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三是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調節過高收入轉變,取締非法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四是擴大轉移支付,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

5.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利用社會保障機制調節消費需求。一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除百姓的后顧之憂;二是適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特別是提高城鄉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水平;三是在繼續鞏固“兩個確保”、規范和完善城市“低保”的基礎上,穩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險參保率;四是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步伐,為農村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醫療保障,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非均衡發展的態勢。

6.創造有利于擴大消費的政策體制環境

良好的消費環境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前提。為此,必須深化消費領域的改革,優化消費環境。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訂不利于消費擴大和結構升級的法律法規,完善消費信貸政策,進一步擴大信貸消費的規模和領域;二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對城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投資,特別是要加強對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范力度,努力為城鄉居民創造健康安全的消費環境;四是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穩定物價,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總之,只有不斷擴大消費需求,加快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由片面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實現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擴大消費需求應該成為而且必須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

參考文獻:

1.陳文通.科學發展觀新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王云川.消費需求的宏觀調控[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3.馬曉河.當前中國經濟是投資偏熱、消費偏冷[J].經濟前沿.2004,(1).

4.馬凱.科學的發展觀與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J].求是.2004,(7).

第8篇

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黑龍江省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改善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黑龍江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狀況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由于歷史原因,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仍舊為低水平供給。

一、主要表現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已經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難點所在。這是因為,黑龍江省農村地區地理條件復雜,鄉鎮政府財政經濟實力較弱,雖然近年來中央與省級政府加大了對黑龍江省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仍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二)農村教育方面

黑龍江省大部分縣(市)財政困難,上級增加的轉移支付有的為增加和補發教師工資,有的貧困縣甚至全年的財政收入尚不夠為全縣的教師開支用,而人員費逐年上升,公用費嚴重短缺。加之,農村義務教育“欠債太多”,各地區經濟發展又極不平衡,很多縣財政過于困難,所以“以縣為主”的農村教育經費管理體制,無法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條件的真正改善。

(三)農村衛生事業方面

黑龍江省農村實施稅費改革后,村級預防保健經費沒有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嚴重影響了村級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的開展。雖然每年全省安排2.4億元,對12萬農村五保戶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按照“低標準起步、廣覆蓋鋪開”的原則,全省實行了農村醫療救助制度,但目前鄉鎮衛生院的經營狀況基本為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雖然目前黑龍江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覆蓋全省,但黑龍江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仍舊存在著投入衛生事業經費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人員數量不足等問題。黑龍江省各級政府投入的衛生事業經費不足,資金運作效益不高,農村醫療衛生資金投入嚴重短缺,難以保證廣大農民的衛生服務需求

(四)農村社會保障方面

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隨著農村低保工作的展開和逐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顯現出向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對接的趨勢。由于財力的限制,黑龍江省的許多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幾乎沒有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全省社會保障工作主要重點放在城鎮,農村社會保障與城鎮差距較大。目前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仍是低水平的保障,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比較小。

(五)農村公共文化品方面

目前,黑龍江省鄉鎮和村一級基本無圖書館也無購書經費,農民喜愛的電影由于投入不足,能夠讓農民享受的大片、新片、好片電影幾乎為零,農民喜聞樂見的戲劇演出也幾乎為零,同樣由于投入不足,能給農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為數太少。農村文化經營場所設施簡陋,消費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村文化市場重在扶持和引導。與龐大的農村文化市場需求相比,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缺乏,特別是專業人才缺乏。原來有一定的影響力、取得一定的藝術成果的老同志現在大部分已退下來,而新畢業的大學文藝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工作,農村文化建設后繼乏人,嚴重制約農村公共供給。

二、主要現象

黑龍江省農村公共產品在供給過程中仍舊存在著總體不足、供給不均衡等現象,而且一些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偏少,一些對農民益處不大的公共產品卻供給過剩,由于城鄉二元體制和地域條件差異的制約,公共產品的供給還存在著較大不公平性,這些問題我們都不可忽視。

(一)總體供給不足

主要體現在財政用于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雖然黑龍江省財政性支農支出的絕對量從2003年開始是逐年增加的,但2003年至2006年期間,財政支農支出占黑龍江省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卻呈現平穩趨勢,基本穩定在3.4%左右,遠遠低于同期國家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從2007年開始,黑龍江省財政支農支出統計口徑有所變化,財政支農支出所列為農林水事務財政支出,所以與2006年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07年至2009年期間,黑龍江省財政支農支出總量上有大幅度增長,財政支農支出所占比例也穩步增長,可見政府加大了對農業投入,但與同期國家財政支農支出比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二)結構失衡

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僅總量不足,而且由于黑龍江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決策程序,因此結構失衡,難以提供農民真正需要的農村公共產品。首先,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涉及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短缺。農村的教育、社會保障、醫療生、環境保護等方面對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然而,在這方面黑龍江省農村的目前狀況顯現出明顯的不足。黑龍江省的農村醫療保障普遍缺乏,農民是最大的自費醫療群體。平常的小病,農民們還可以勉強應付,但假如得了大病,許多家庭都因無法承受高昂的醫藥費而選擇放棄治療或治療到中途被迫中止。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

(三)供給的不公平性

在黑龍江省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由于城鄉二元體制和各地農村地理條件差異的制約,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著較大不公平性。

城鄉公共產品的供給有失公平。在黑龍江省內關于公共產品的供給,農村村民與城市居民享受著不同的待遇。一方面,城市居民享受著優越的市政設施條件,發達的交通、整潔的環境、低廉的基礎教育、先進的醫療設施以及較健全的社會保障,而農村居民卻與此無緣,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供給均低于城市。另一方面,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條件遠遠低于城市的不平等狀況下,農民為享用這些公共產品,除繳納政府規定的使用費外,往往還需付出更多的代價,而城市居民則不需從稅后收入中支付除使用費以外的更多的費用。

(四)供給效率低下

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要求是消費者的邊際支付意愿之和等于生產單位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否則,即為公共產品過剩或不足。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預算的不完整性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滯后等問題的困擾,對于農村公共資源的使用過程,往往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基層政府有一整套官僚機構來工作,一些部門片面強調部門工作的重要性,不切實際地要求各級政府層層對口設置機構,官僚機構也就越來越龐大,在縣鄉兩級造成嚴重的機構重疊和人員超編,不僅占用了大量的財政資金,還必然出現人浮于事、互相推諉,辦事效率低下。

(五)農村公共資源監督機制缺乏

首先,涉及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部門多、資金投入分散。在生產和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過程中,出于各自政績和利益考慮,政府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中間環節較多,公共資金被層層“過濾”,公共產品被層層加價,往往導致農村公共資源和公共產品供給效率低下和增長無序。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短缺增加了對農村公共資源的籌集需求,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成本,農民分攤公共產品成本的負擔加重。其次,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主要由政府自上而下提供,農民自身受文化知識以及公共資源信息缺乏等因素的限制,農民的權利意識淡薄,難以參與民主監督,也缺乏民主監督的能力,這使農村公共需求與供給難以實現最佳耦合,在農村公共資源的籌集、使用和管理上的監督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再次,鄉、村財務管理混亂,資金使用的非透明化使得一些管理人員有機可乘。假公濟私,資金被濫用、挪用甚至貪污的現象比較普遍,暗箱操作突出等等,造成極大的浪費。

要改善黑龍江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除了加大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外,還需要建立適應社會、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統籌城鄉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多元化模式。

參考文獻:

[1]謝立群.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公共產品

供給模式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10.

[2]孫永奇.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創

新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2007.

[3]陳定洋.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

遷研究[D]. 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9.

[4]王波.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及其創新

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2005.

[5]黃麗華.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