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06 18:39:5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民居建筑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羌族建筑起源頗早。羌族人民來到今羌族地區之前,居住于體現游牧生活方式特色的帳幕之中,來到岷江上游定居之后,才以石砌之室取而代之。由帳幕居住形態轉變為農業定居形式形態,雖然建筑形態和空間功能都呈現出很大的變化,但是在精神和審美等方面仍保持著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
(一)外部形態方面
從外部的形態來看,羌族民居建筑主要借助片石和粘合力極強的泥土來進行修建,總體上呈現為方形。從樓層的布局來看,主要分為三層,底下一層主要用于圈養牲畜,第二層為人的主要活動空間,第三層為曬臺與罩樓。這種建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羌族宗教思想方面的影響,羌族人在觀念上認為,建筑的總體結構就像是一個人的構造,中間的才是心臟,頂層相當于一個人的頭,羌族人在樓頂供奉的白石就是天神的化身,通過與天的不斷接近來實現與天神的直接對話。因此,在羌族民居的建造過程中,都會在房頂的位置以及房子的四個角落放置白石,是羌族在中白石崇拜的重要體現。羌族建筑在房頂部分采取半開敞半封閉的建造方式,形成一種開敞的、富于靈動性及哲理性的建筑空間,與羌族人崇拜自然的觀念相契合。羌族民居建筑的總體布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根據所處環境,契合地形來進行房屋修建。一方面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另一方面又使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房屋與房屋之間相互銜接、錯落有致,使建筑具有獨特的外觀形態與豐富的層次感。
(二)內部空間方面
在羌人的意識觀念里,住宅是作為一種“人神共居”的方式而存在的,因此,室內空間的結構格局跟之間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羌族民居的內部結構復雜而多變,具有多重的象征意義,是羌族傳統居住文化以及宗教意識的綜合體現。在羌人的生活空間中,火塘是家庭中最為神圣的部分,也是整個建筑中最主要的功能空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火塘是議事或者家庭會議的重要場所,具有神崇拜的內涵,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與活動的中心,是家庭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具有農業文明室內空間特色的氛圍。這主要源于羌人對火神崇拜的傳統,說明了火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火塘,羌人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精神寄托則是角角神位,在傳統的羌族民居中,角角神位與火塘同處于對角軸線之上,位于主屋門的左前方的屋角,由木板組合做成。主要是為了供奉家神,起著鎮邪的保護作用,是羌族民居內部空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最具審美價值的物件。
(三)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中美的解讀
建筑是一種藝術形式,作為藝術與審美的表達,給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藝術借助于視覺的要素來表達其客觀的形式美,主要通過形態、質感以及色彩等方面來綜合體現。羌族人民在修房造屋時,其外觀形態主要通過幾何造型來表達,比如碉樓的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具有非常穩固的形態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而當地材料的運用則使建筑的質感強烈,灰調的色彩與周邊環境極其相融。因此,羌族民居建筑憑著獨特的外部造型和富于變化的層次獨具形式美感,體現了羌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內部空間功能劃分合理,嚴謹的格局以及空間的合理使用體現了羌族精神文化方面的豐富內涵,成為了羌族建筑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部分,也使羌族民居建筑成為了中國民族建筑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中的審美實際上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精神性活動,通過特殊而復雜的精神活動來實現審美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轉化。羌族的民居建筑分為碉房、邛籠、阪屋三種形式,其中以碉房即碉樓民居為主。由于羌族的聚居地岷江上游河谷皆高山峽谷,因此,建筑形式多為臨坡傍巖。一座座的石砌房屋順著陡峭的山坡建造,氣勢恢宏,具有結構堅固、高大雄偉、棱角突出的特點。在外觀造型上挺拔高直,呈現出一種多邊梯形向上的發展態勢,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有著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人以雄偉震撼的力量。在建筑的本體上,一方面,通過石片的壘砌來實現收縮與凝聚,呈現出一種多面多角的向上傾斜方式,使建筑本身產生一種向心向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過片石的契合來實現碉樓的堅固性保障,形成了一種兼具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獨特的建筑審美形式。羌族采取結群而居的生活方式,因此通常由十幾戶甚至上百戶人家共同組成規模不等的村寨聚落。聚落選址位于高山峽谷地帶,無論山有多險峻,只要有生存的可能,就會有人居住而有聚落的存在。因此,與高山峽谷為伴的羌族人,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然而,正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羌族人民堅韌不屈和剛毅樸實的民族性格,給予了他們更加雄偉而壯麗的審美感受,在建筑的審美上體現為一種剛健、厚重與樸實的精神。同時,羌族民居建筑的建造受到地域環境方面的制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就地取材,主要以片石、泥土、木材等作為建筑材料,憑借大自然的厚遇以及羌族人精湛的建筑技藝修建房屋。因此,受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的影響以及地方物產材料方面的限制,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呈現出一種審美上的質樸性和材料上的厚重性,形成獨特的形式美感。在方面,羌族主要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這使得羌族民居建筑帶有一絲神秘而濃郁的宗教色彩。羌族人轉變傳統的客觀認識,通過神、人以及物三者關系的主觀化來體現的精神,實現傳統文化的不斷延續以及行為模式上的規范,對于社會傳統的維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歷史性及傳統性來看,主要生活西北各地和中原地區的古羌族人,經過兩次大的遷徙才到了岷江上游地區的險峻高山之中。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歷史的羌族民居建筑藝術,不僅是羌族建筑文化在物質層面的重要符號,也是羌族建筑文化發展過程中精神層面的重要象征。同時,艱難的遷徙經歷和不斷傳承與發展的建筑經驗,成為了羌族人共同的心理記憶,歷煉了他們不屈的開拓精神,而內心的不斷豐富實現了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識方面的積淀,最終創造出感染力極強的建筑藝術形式。
二、總結
論文關鍵詞:傣族,干欄式民居,保護,情感維系,對策
引言
《竹樓情歌》、《竹林深處》、《想找竹樓安個家》……,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描寫的是傣族地區的美麗景色,其中所說的“竹樓”是指傣族的傳統干欄式民居建筑。這些傣族“竹樓”所形成美麗的景色,令無數人向往、難忘。美麗的景色,需要人們去欣賞,也需要人們去營造,更需要人們去保護,這樣才能使這一幽雅的景觀功能夠得以延續。
一、古老而深厚的傣族干欄式民居
在中國的古代史籍中,對于傣族干欄式民居有不同的記述:《北史》:“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蠻書》:“別置倉舍,有欄桿腳高數丈,云避田鼠也,上閣如車蓋狀,名曰高欄。”《新唐書》:“人樓居,梯而上,名曰干欄。”[1]
當今,傣族干欄式民居可以認為是具有傣族傳統建筑形式及其傳統特色的民用居住建筑。“傣族傳統建筑形式”,即包含人字形屋頂、底部架空、傳統的空間布局形式等等;“傳統特色”,是指傣族干欄式民居要有傣家傳統的裝飾、修飾物,如屋頂上的動物的圖案、窗子上的雕刻等。
傣族居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傣族居住的地區竹子眾多,人們就地取材,建設民居。建造竹樓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屋頂覆蓋的草排是以當地所生長的茅草編制成的[2]。竹樓是傣族長期以來一直居住、使用的建筑形式,并且成為了傣族干欄式民居的代名詞。傣家人不斷地對房屋進行了改進,建材改為木料,茅草頂變成了瓦頂人文歷史論文,竹樓變成了木樓,保持了傳統竹樓的景觀效果。除了傳統的竹木之外,還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因為現在不少人家的廚房、衛生間為了防火、防潮,采用了鋼混的形式。在空間分隔方面,依然是上層居住,下層飼養家禽、堆放物品,分層利用,干凈整潔。
二、脆弱的傣族干欄式民居
傣族干欄式民居能夠保留到現在,是很難得的。然而,它也是很脆弱的。干欄式民居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傳統建筑出現了數量減少、外觀異化的趨勢。
例如,在干欄式民居比較集中、具有很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的國家AAAA級風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內(由5個傣族自然村寨組成),景區日益發達的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矛盾日益凸顯,一棟棟的“異化建筑”(各種非傳統式樣的住房)拔地而起,傳統民居數量日益減少。傣族園所在的橄欖壩地區,有著這樣一句俗話:到了西雙版納不到橄欖壩等于沒有到西雙版納;到了橄欖壩不到傣族園等于沒有到橄欖壩。可見傣族園的旅游地位之高,這里保存較好的傣族干欄民居等特色資源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然而,近年來,景區內的傳統傣家竹樓卻被逐步蠶食,被許多異化建筑取代,威脅著景區的生存與發展。
對于這些異化建筑,景區作為一個企業沒有任何執法權,對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建房毫無辦法。村民建房是他們的權利,但是建異化建筑意味著傳統文化的丟失。2008年5月,傣族園最富有的曼春滿村花費65萬余元將占地420平方米的辦公樓建成了,這座辦公樓正好在公路邊,游客觀賞游覽的必經之路。這種建筑在其他地方隨處可見,毫無新鮮感,破壞了傳統的景觀[3]。傣族園自1998年作為旅游景區開發后,村民的家庭收入不斷增多。生活的富足,讓他們有了改善、提高生活質量的想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傳統文化更應該很好的保護。
干欄式民居的保護面臨著很多難題和巨大的壓力。就區域范圍來說,干欄式民居的分布廣泛,傣族園只是需要保護的一個小區域、一個案例點,還有許多廣闊的地區的干欄式民居需要保護。
三、多方面的保護措施
干欄式民居需要保護,而保護的辦法是多方面的,需要運用經濟、法律、建筑、教育等多種辦法,共同實施。
例如,在技術方法方面,要繼承傳統文化和提煉傳統技術,結合現代材料和技術,改善舒適度,創造適應現代生活的新民居[4]。生活水平的提高,民居建筑要滿足廣大村民提高生活舒適度的要求。
在保護的法律支持方面,2008年,西雙版納州頒布了《民族傳統建筑保護條例》,使保護工作有了有效的法律依據。現在,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補充、完善條例,出臺有效、具體的實施辦法。
在監督管理方面,要加強民族特色建筑在設計時的指導,在建設時的監督管理人文歷史論文,開展調研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在宣傳教育方面,要努力營造保護民族傳統建筑的良好工作氛圍。利用各種現代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增強廣大群眾保護民族傳統建筑的意識,搞好協調、配合,完善工作機制。而增強廣大群眾保護民族傳統建筑的意識,增加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其中就不得不涉及“情感維系”了。
四、重要的保護力量——情感維系
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對于保持文明延續,維系民族特征,連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充分認識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感維系在干欄式民居等傳統文化的保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讓廣大村民認識到,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精華,能夠保留到現在是很不容易的。許多文化遺產、“舊的東西”并不落后,對于干欄式民居而言,它不僅具有好看的外觀,還有很多經典的文化內涵在其中。許多文化遺產在今天是很好的致富資源,干欄式民居就是其中之一。把干欄式民居保護、整理、利用好了,可以吸引很多游人前來參觀、學習、體驗,可以增加經濟收入,促進文化交流。廣大村民應該為擁有干欄式民居而自豪。
五、情感維系的保護對策
在西雙版納橄欖壩傣族園,5個自然村相對于許多村寨能夠較完好的保存,離不開廣大村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愛戀,這里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廣大傣家人有著難以割舍的傳統情節。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保護的對策:
(一)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培育
干欄民居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建設、保護好干欄民居可以延續祖祖輩輩遺留下的傳統。傣族園曼乍村的村民巖約覺得:“我們不要丟掉民族傳統,要展示給游客看。它需要保護的,以后經濟發達了,我不會蓋磚混的房子,要有自己的特色,祖輩傳下來也習慣了。”
傣族園曼春滿的村民玉金罕說:“家里的房子蓋了有21年了,村子里很多人的房子都是新的,我們家也準備要翻新了(仍然是木質干欄形式)。雖然現在很多民族的東西都在淡化,但我還是喜歡傳統的,畢竟住了這么久,習慣了,自己過得開心。”傣家人的言詞間都流露出,許多村民執著于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這一點正是需要培育的,它是民族的自豪感,很多時候它需要村民自己的言傳身教。要讓廣大民族形成共識:經典傳統正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二)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創新
傳統文化有多種表現形式,它也要不斷地挖掘與創新,以適應時代的向前發展。為此,傣族園公司等文化企業與機構,為了培育村民的保護意識,想了很多好的主意。
2006年,由傣族園公司創作的《想找竹樓安個家》以及過去的《竹林深處》、《月光下的鳳尾竹》等竹樓的歌曲,通過移動通信部門的大力支持,制作成了手機鈴聲、彩鈴,使之成為西雙版納州的特色鈴聲、彩鈴音樂。因為歌聲動聽并且具有地方特色,越來越多的傣家人將這些歌曲設置成自己的個性鈴聲、彩鈴人文歷史論文,從這個細節也說明了傣家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眷戀。在電話接通時,美妙的樂曲響起,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聲音:要珍愛、保護好我們的干欄民居!
干欄式民居本身也要與時俱進,正如許多專家所說的,竹木結構的民居內部可以進行現代化改進,但是外觀應該突出傳統風格,只有這樣,村民內也會喜歡、接受、繼續建造和使用。
(三)多種形式的學習、對比
培育廣大村民的執著的傳統情節,還應該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對比來強化保護干欄民居的意識。例如,可以舉辦各種講座、學習班,讓村民學習民居建筑的知識,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民居進行對比,必要時組織村民進行參觀。
例如,可以組織村民到云南的麗江、湖南的鳳凰、浙江的烏鎮、廣東的開平、福建的龍巖等傳統民居保護得較好的地區進行參觀、學習,借鑒、吸取他們的寶貴經驗,有效保護,合理進行旅游開發,并發揚光大。讓廣大村民懂得,干欄民居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并為之而自豪。
六、展望
干欄式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魅力長期影響著我國的居住建筑文化,該建筑形式在民居中得以傳承,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5]。保護傣族的傳統干欄民居建筑,除了要增加傳統民居的舒適度,增加對村民建造房屋的幫助,重要的是增強村民的民族自豪感。這些方面都不能是靠強行地限制與說教,特別是培育廣大村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需要增強群眾對經典文化的理解、認同,引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有好的情感維系,這才是最強大與持久的保護力量。
參考文獻
[1]高蕓著.2003.中國云南的傣族民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童雅琴.2005.傣族竹樓民居藝術的一朵奇葩[J]. 建設與建筑. 8:93 ~ 94
[3]傣族園的傣家竹樓在被“蠶食”.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園生態旅游網[EB/OL]. yndzy.cn/dzy/shownews.asp?news_id=678
[4]胡海洪.2007.西雙版納傣族傳統民居更新設計淺析[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27 ~ 30
[5]李長虹,舒平,張敏.2007.淺談干欄式建筑在民居中的傳承與發展[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 2:83 ~ 87
關鍵詞:南通民居;型制變遷
Abstract:the old habitation in Nantong which seems as the neoteric building developing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orm to the combinative form ,finally becoming the western form makes a recordation of the whole Nantong building evolvement. most of Chinese neoteric cities like this including Nantong city. The existent of the old habitation in Nantong were almost built before the liberating. They all reflect this evolutive process clearly because the old habitation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 of age lag.
Key words: Nantong common people residence;System vicissitude
中圖分類號:TU-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10-42(5)
作者簡介:徐永戰南通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
楊科南通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
南通東瀕黃海,南臨長江,與滬、蘇、錫、常隔江相望。北依蘇北平原,與揚州、泰州和鹽城歷史上犬牙交錯。其地理位置真可謂“江海之會南北之喉”。南通土地為沖積成陸,成陸時間從西北的五千年①,至東南海邊上百年不等。南通在近代由于張謇的卓絕的貢獻,進行了“一城三鎮”的城市規劃,創建了以大生紗廠為首的工業建筑群,并且開始了中國近代完善的教育體制,使南通成了中國近代的“文明縣”。近代的產物多和西方有關,隨著張蹇事業的推進,南通贏得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同時,西方的思想逐漸進入老百姓日常生活,民居是百姓思想的載體,從南通現存的民居建筑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建筑從古代到近代的轉變,即從傳統中國式建筑向西洋建筑的演變。
1門樓的演進
近代民居建筑由于受中國古代思想的熏陶,對古文化有著強烈的回味,傳統中國式的南通門樓多為蠻子門,在南通俗稱“提闥門”。由于用地有限,就和其他建筑合建一起,類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倒座(如圖1)。南通門樓做工精細,墀頭分為三段下堿、上身和盤頭。承重結構為穿斗式木構架。正脊為雌毛脊。在盤頭上多有磚雕。隨著南通近代化的進行,居民的意識形態開始變化,這些變化忠實反映在民居的門樓上。首先門樓的門臉上方開始出現歐洲流行的磚石拱券,而門樓的構件還是木構件,屋脊還是輕盈飄逸,此時的門樓即是洋門臉(如圖2)。在此期間還夾雜了石庫門的痕跡,高大的立柱,厚重的的墻體,只是磚墻的里面還是傳統的穿斗式磚木結構的門樓。隨著近代民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和建筑材料的革新,尤其是水泥和鋼筋的廣泛生產和普遍使用,大生紗廠的工廠開始遍布南通,為工商業服務的商會和各種機構也隨之興起,西洋式建筑開是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這種變化在作為文化載體的門樓上表現更為突出。傳統建筑在中西結合式建筑中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便演變成了西洋式建筑。這一階段的建筑在南通很多,如更俗劇場、商會大廈、淮海實業銀行等。門樓更能體現現代西方的建筑傾向,當時西方建筑正在進行如火如荼的新建筑運動,建筑由強調院落空間,變成強調建筑主體,這時的門樓也變成了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門樓開始以西方的柱式、拱券和山花為主要的配件。在這個時期,紅磚的燒制技術國人已經掌握。門樓的裝飾以紅磚在青磚墻面上鑲嵌條紋為主(如圖3)。
2院落的演變
中國古典民居側重空間美的表現。院落是中國建筑的魅力所在,是內向空間美精神的體現。主建筑和輔建筑都是庭院空間的構成因子。南通民居的擴展形式是以院落為單元縱向和橫向發展。縱向發展形成了前后多進院落,每一個的進深不同。隨著院落向內發展,進深越來越大,而正房也越來越高,保證了院落的空間感覺。南通民居院落兩側沒有廂房或單側有廂房。院落寬度同正房面寬,形成了寬度遠遠大于進深的寬敞院落。南通民居院落的形式采用了北方的寬大院落,而沒有采用徽州的天井,是因為南通地處沿海夏季風大,自然被動通風即可創造涼爽舒適的人居環境。而冬季氣溫較低,濕度較大,又需要大面積的吸納陽光,形成溫暖干爽的舒適環境。開敞的院落適應了中國封建文化,又適應了南通的氣候特征。南通多風、早期房子材料多為易燃物,如草頂、木梁架等,為了防火,兩進之間設置一個狹窄的巷子,僅有一人寬,便于送水和阻火。為了加強家族之間橫向的聯系,在兩進院落之間側面的圍墻開側門出入 。隨著西洋建筑的因素在民居中越來越多,反映中國封建思想核心內容的院落空間也趨于解體,不再將聯系家族關系的院落放在首位。院落的進數減少,甚至變成一進院子,院門朝路開設。到了張謇時代,院落基本消失,這時建筑成為主體,周圍設置鏤空的院墻,充分強調了院落對外的開敞性。所表現的主體由中國古典的內向院庭的整體空間景象,逐步轉向為西洋式以建筑個體為主的建筑形式。
3建筑的演變
三個階段的進化在建筑上的表現是極其明顯的。首先南通民居經過了輝煌的明清時代,嚴格遵守民居不施外檐斗拱。建筑具有明顯的三段式,南通地勢低,潮氣大,臺基較高,一般50cm,臺基的階條石多為整塊的鎮江產紅色花崗巖,長度同明間,足見南通的富庶。山墻為整磚或抹灰上身磚砌博峰,檐墻在次間和稍間為磚墻砌筑,木制窗框。明間向內凹進形成檐廊,是院落空間向室內轉化的灰空間。屋面為陰陽瓦,蓋瓦使用板瓦,檐部有勾滴瓦,多不做垂脊。少數有垂脊的建筑垂脊外側直接做博峰板,沒有排山勾滴。兩端高高翹起的正脊是南通民居的典型特征。正脊和正吻為一個整體。正脊中間為寶匣,寶匣外抹灰飾以精美圖案。木結構多采用穿斗式,但大戶人家為創造大空間采用了一種特殊的結構形式―插梁式建筑。即承重梁的梁端插入柱身,屋面的每--檁條下皆有一柱,部分柱置放在插入柱身的大梁上。而非抬梁式的梁在柱端。南通早期民居的插梁架用料肥大,梁身呈月梁,抱檁下設置云彩花板和隨檁斗拱。從整個立面來看,南通民居兼具北方的沉穩和南方建筑的輕靈。屋檐產生的陰影,加上明間廊子的凹進,使整幢建筑產生了鮮明的立體感(如圖4)。
西方建筑形式逐漸傳入南通,建筑在平面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內部的磚木結構也沒有改變,只是在外表的局部添加西洋建筑元素。如小巷8號住宅只是在建筑的山墻上加入石庫門的符號,在窗戶上加上哥特式窗套,在欄桿上加上具有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特點的鐵藝而已(如圖5)。隨著西洋建筑進一步影響南通民居,南通民居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也隨之改變,建筑的形狀不再局限于方方整整,建筑的平面造型開始活躍。幾何造型的樓梯、門窗,彰顯著西方建筑的特色,突出的煙囪、巨大的壁爐突出了異國的風情。建筑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巨大的柱廊,簡化的巴洛克圖案。房間也不再局限于由明間、次間組成的方整的平面形式。功能上開始復合,不同功能的房間集合在一棟別墅里面(如圖6)。出現了功能分區,景觀和朝向的因素在建筑設計中開始引起重視。主要的功能性房間布置在南側,次要的布置在北側。日本人稱之為中國的殖民式建筑(ColonialStyle) “外廊樣式”在大生紗廠也出現了。 另外南通民居在承重結構上的演變也是很明顯的。在明清時期承重結構多為穿斗式木屋架,也有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的模式。在中西結合的過程中,建筑的承重結構開始轉變,開始變成混合結構,即由山墻和穿斗式排架共同承重。兩山為山墻承重,中間為穿斗式排架。如上世紀二三年代隨著混凝土的普及,承重結構變成了鋼筋混凝土的梁柱和青磚墻共同承重,相當于現在的磚混結構。
南通民居是南通文化精神和南通符號的載體。寄托著南通先民內心深處的期望,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符號和心理暗喻。南通民居所賦予的精神意味和審美情趣反映了社會的變遷,是南通理想的生活環境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南通民居是中國傳統建筑技藝和西方建筑融合過程的結晶,她與近代第一城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近代第一城連綿不斷的文脈,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色,凝聚著南通文化的基本內涵,歷經風雨的洗禮,將伴隨著南通文化的興盛而興盛。
參考文獻:
[1]胡月萍.傳統城鎮街巷空間探析―以云南傳統城鎮為例[J].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賀為才.徽州傳統村落民居門樓的審美意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3]陳金屏.近代南通城市的歷史演進[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9).
[4]陳伯超.中國民居[M/OL].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
建筑類型學發展及方法論簡述
建筑類型學理論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討與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勞吉埃爾(M.A.Laugier)的“原始茅舍”理論為基礎的原型類型學;以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為背景,大規模機器工業化社會造就的范型類型學;以20世紀60年代新理想主義為代表的第三種類型學,這標志著當代類型學的形成。建筑類型學在此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由兩大部分組成的架構:從歷史中尋找“原型”的新理性主義的建筑類型學;從地區中尋找“原型”的新地域主義的建筑類型學。
深澳村傳統民居空間類型特征分析
深澳村地處浙西山區,坐落于桐廬縣富舂江南岸天子崗北麓,其于2007年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村落蘊含了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民藝、宗教禮儀等眾多地域性文化(丁繼軍2015),運用建筑類型學分析其建筑室內類型特征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意義。
因地理位置等因素,深澳村受“徽州文化”影響較大,其建筑為徽派建筑與浙西山地民居建筑的結合,現存古建以清中、晚期以及民國時期居多,以三合屋和四合屋為主,院落組合多樣,外拙內秀,堪稱是徽派建筑在不同時期的標本。
1.平面類型分析
筆者經過對深澳村重點保護建筑恭思堂、懷素堂、鳳林堂、荊善堂、蘊軒堂等十多幢傳統民居室內平面分析總結出其演變模式與組合方式,其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凹型”單體建筑平面,筆者把此種類型作為深澳村傳統民居室內平面的原型。其室內格局為“三問一進”式,即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在該原型的基礎上進行演變、組合又產生了多種新的平面類型,例如“回型”、“H型”、“日型”,在這三種型體的基礎下又可以演變組合更為復雜多變的平面。
第二種“回型”平面,它是由兩組“凹型”平面相向組合而來。建筑為“三問兩進”式,中為天井兩側由廂房相連接。
第三種“H型”平面,由兩組“凹型”平面背向組合而來。其前后各天井,兩側是廂房,太師壁將前堂與后堂一分為二。
第四種“日型”平面,它是由“回型”與“凹型”組合、演變而來。一般為“三間三進”式,一、二進與二、三進之間各有一天井。
2.空間視線分析
人的視野有一定的范圍,控制在這范圍內,物體返視清晰一面,反則模糊。這一范圍包括視野、視距與垂直視角。人正常的最佳視野角度為60°,在室內中最常用的視距角度為45°,30°是室內觀察物體最清晰的注視中心夾角。
深澳村傳統民居室內空間在視線設計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在觀賞深澳村傳統民居室內空間中,從一個空間序列過渡到另一個空間序列時,這些過渡節點往往就是人的最佳視點。經過文獻研究與作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室內空間最佳視點分別位于門廳中心、天井中心、檐廊中心。當從入口向天井觀看時,視角多為60°左右,即人的最佳視角,例如:深澳村懷素堂與鳳林堂,當以最佳視角60°觀察完整的廳堂時,所在視點多數在天井范圍之內;深澳村恭思堂與懷素堂,以最常用的45°夾角視點和最清晰的30。夾角視點觀察太師壁時,其所處位置分別為檐柱之間和檐廊之間的位置;深澳村懷素堂與荊善堂等,以最佳視角60°觀察完整的前堂時,所在視點為太師壁范圍內;再如深澳村鳳林堂與聽彝堂等。
3.空間平面比例分析
(1)天井比例分析
深澳村恭思堂與懷索堂屬于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鳳林堂屬于重點保護建筑,所以筆者把其列為本文重點研究對象。恭思堂、懷素堂與鳳林堂都是三開間式建筑,筆者分別對其一層平面圖進行測繪,并分析天井長寬尺度與建筑長寬尺度比例,恭思堂天井橫向長度與三開間建筑橫向長度比例為0.43、懷素堂天井橫向長度與建筑橫向長度比例為0.4、鳳林堂天井橫向長度與建筑橫向長度比例為0.45,初步分析得出,天井橫向長度與三開間建筑橫向長度比例約為0.4左右;恭思堂天井縱向寬度與廳堂縱向寬度比例為0.47、懷素堂天井縱向寬度與廳堂縱向寬度比例為0.5、鳳林堂天并縱向寬度與廳堂縱向寬度比例為0.55,初步分析得出,天井縱向寬度與廳堂縱向寬度比例約為0.5左右。
(2)廳堂比例分析
在對深澳村傳統民居大量調研當中發現,其建筑廳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廳堂兩側未設有廂房,左右兩側只布置樓梯各一,這種廳堂一般都為大戶人家,其開間尺寸較大,約為11-12米左右,例如深澳村恭思堂與懷素堂等;另一種廳堂左右兩側各有一廂房,廂房側邊各設有樓梯,其主要為較小戶人家建筑,廳堂開問尺寸約為4-4.5米之間,例如深澳村蘊軒堂與景瓶草堂等。
通過對恭思堂、懷素堂、鳳林堂三幢重點保護的傳統民居建筑廳堂測繪,并比較、分析其長與寬比例,得到以下結果:恭思堂廳堂長寬比為2.0、懷素堂廳堂長寬比為1.8、鳳林堂廳堂長寬比為1.5,由此可見深澳村傳統民居廳堂標準長寬比約為1.5-2.0左右。
結語
本文嘗試運用建筑類型學理論分析深澳村傳統民居室內空間,初步解析其空間類型特征,試圖從傳統建筑中尋找其營造“原型”,以期為新徽派風格室內設計有所借鑒作用,以及本人進一步的學位論文研究與實踐有所幫助。本文為筆者初次嘗試運用建筑類型學理論分析室內空間,其中有許多不足之處,下一步將進行深入系統性研究。
【關鍵詞】廣府 客家 潮汕 宗族結構 民居
廣東省屬嶺南文化圈,含括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漢族民系文化。明清時期,廣東的宗族文化異常繁榮,在宗族制度體系下,自下而上形成以“家庭”—“房支”—“宗族”為基本結構要素構成的金字塔形層級結構社會。在三大漢族民系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居建筑文化景觀。在村落這一聚落層面,傳統鄉村的民居建筑及聚落空間形態,深刻反映三大民系宗族社會結構的構成特征。民居建筑及其構成的聚落形態與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是兩個相互關聯的系統。傳統民居建筑及聚落形態的結構特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征。①可以說,建筑空間系統的屬性表現了宗族結構系統的屬性。本文將對這種對應關系的形式及意義加以探討。
廣府民系地區
廣府民居建筑單元以三間兩廊為主,形成梳式布局的聚落格局。②三間兩廊是廣府民系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為“三合天井式”,占地規模多為100余平方米,符合小型家庭使用的需要。正房三開間,明間為開敞堂屋,與正對的狹長天井連為一體,是公共生活區域。左右次間為臥室。正房兩側伸出的廂房簡化為進深淺面積小的邊廊,其功能為廚房或雜物房。三間兩廊作為形成村落的民居建筑單元,以復制、并置的形式,縱橫排列,形成梳式布局。梳式布局是廣府村落的典型格局,廣泛分布于地形較為平坦的珠三角地區。村落內祠宅分立,祠堂并列于前排,引領后排整齊分布的民居。
廣府民居建筑單元突顯宗族結構的“家庭”要素。明清廣府家庭的主要結構并非累世而居的大家庭,而是主干型與核心型為主的小家庭。“三間兩廊”民居建筑單元對應宗族結構中的小型家庭單元,有明確空間邊界。在梳式布局體系下,各建筑單元之間無直接的鏈接依附關系,呈平行并列的空間關系,無明顯等級差異,突顯了“家庭”要素的獨立性。廣府民居及聚落呈現高度的均衡性和相似性,建筑形象整體統一。有限的土地資源經由宗族統一規劃,得以均等共享,確保各個家庭都能享有條件基本相同的居住空間單元。
廣府聚落表征的宗族結構以“宗族—家庭”二級結構關系為主導。廣府聚落內,“房支”的范疇未有明顯的建筑空間界限與之對應。“房支”的空間界限模糊地表現為:梳式布局下,由首排房祠引導,縱向道路劃分,形成民居單元縱向組合的“房支”組團。但實際的居住使用,因各家庭發展景況不同,往往很難嚴格對應血緣關系形成明確的組團界限。家庭作為最小的生產單位,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在商業經濟比較發達的社會,家庭規模越小,便越利于減緩商業財富共有所造成的家庭矛盾;而以村落為整體的宗族關系,又確保了各個家庭具有經濟活動和承擔一定風險的能力。民居建筑現象是廣府地區商業經濟較早起步,繁榮發展的結果,反,以家庭為單位的商品農業經濟模式,突出“家庭”要素在經濟生產及社會結構中的重要性,表征“宗族—家庭”二級結構主導的宗族結構關系。
潮汕民系地區
潮汕民居建筑單元以“下山虎”、“四點金”及其組合形式為主,形成“密集式”和“梳式布局”結合的聚落格局。③潮汕傳統民居形制與中原地區傳統民居類似,為三合式、四合式的獨立院落或多院落組合形式。常見形式包括小型的“下山虎”、“四點金”,及其組合衍生而來的“三璧連”、“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中、大型民居。大型民居組群在潮汕地區村落較為普遍,其建筑分布密集,封閉,內部開敞,適應同族人集結聚居,形成單獨的、規整的密集式格局;小型民居則按照梳式布局形式分布于周邊,最終形成密集式與梳式布局相結合的村落格局。
潮汕民居建筑單元突顯宗族結構的房支、家庭要素。聚落內建筑單元的規模大小不等,分別突出了房支、家庭要素,對應不同規模的家庭居住。中、大型建筑組群形成密集式的建筑單元,以祠宅合一的形式,代表聚落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強勢“房支”;而小型民居則與廣府地區類似,是小家庭的居住單元。
潮汕民系聚落表征的宗族結構以“宗族—房支—家庭”的三級結構關系為主導。潮汕民系聚落內,宗族、房支祠堂作為村落的族群中心和空間重心,引領大小民居建筑,以密集式與梳式布局相結合的村落格局,表征“宗族—房支—家庭”三級結構主導的宗族結構關系。潮汕村落祠堂分布十分密集,有祠宅合一和祠宅分立兩種形式。潮汕民系的聚落格局,既體現家庭空間獨立性又促成房支勢力的成長。村落內的各房支家族、各個家庭,只要其經濟力量允許,就會拓展居住空間,修建祠堂,以顯示自身實力。因此基于院落組合的擴展機制,形成了大小宅院參差分布的聚落空間形態。
客家民系
客家民居建筑單元以堂橫式圍屋為主要形式,形成圍團式布局的聚落格局。④堂橫式圍屋是粵東客家地區常見的民居建筑類型之一,由居中的縱列多進堂屋和兩側的橫屋組合而成,依堂屋和橫屋的數量規模,有雙堂雙橫、雙堂四橫、三堂雙橫、三堂四橫等組合。數量的變化反映了客家聚居建筑縱橫雙向的空間拓展模式。梅州地區常見的圍垅屋也是堂橫式圍屋的衍化類型,在堂屋和橫屋的后部增加了半圓形的排屋進行圍合。圍團式布局一般依宗族血緣關系形成,圍屋既保持獨立的空間形象,又形成組團式分布。
客家民居建筑單元突顯宗族結構的“房支”要素。從空間的維度來看,圍屋作為獨立的空間單元和建筑形象,對應各個房支派系,其建筑邊界強調“房支”單元的獨立性和整體性。客家圍屋為祠宅合一形式。每座圍屋以各自的祠堂為核心,成為一個房派聚居的大型居住建筑單元。客家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因而建筑的選址營建受自然地理條件影響顯著,而圍屋建筑之間的空間關系則退居其次,各座圍屋相對獨立,自成一體而比鄰共存于一個聚落。禾坪、水塘、風水林及圍屋建筑共同組成完整獨立的空間形象,其空間界限清晰,凸顯了“房支”成員居住生活的獨立性、整體性。
就內部空間家庭層面的使用情況來看,客家民系民居的獨特之處在于圍屋內部家庭單元空間界限的模糊化。圍屋內部的生活模式是在房支統籌下家庭單元的均衡共居。圍屋在凸顯祖先、長輩地位的同時,弱化各個家庭的差異,個體家庭的概念消融于大家族也即房支體系內。各家庭的居住空間面積劃分均等,較之于祠堂空間的高大形象,因陋就簡,空間逼仄。而且每個家庭在圍屋內部的居住用房并非集中于一處,而是分散于多個位置。由此降低了家庭空間的獨立性,促進了各家庭之間關系的融合。這種居住形式表征了以“房支”為單位共同生活的集體意識,充分適應了山區的集體農耕生產方式,是客家人對自身生存環境的積極回應。
客家聚落表征的宗族結構以“宗族—房支”二級結構關系為主導。客家聚落開基始祖所建房屋是一個宗族、聚落起源的標志,一般會保留后代中的一至兩房在圍屋內居住繁衍,并隨人口增長而動態擴展建筑規模。其他房支后人則另辟宅基,在祖屋附近新建圍屋,形成圍屋的組團,由于發展境況差異,各圍屋形制規模不等,且相互間并無密切的空間聯系。但若從宗族關系來看,由于每座新建的圍屋均設置專屬于它的房祠,所代表的宗族關系非常明確,所以聚落空間發展的歷史脈絡清晰可循,形成了一套按房支輩份逐級向上祭祀的客家祭祖模式。⑤以祖屋為核心的宗族統籌下房支單元的組團共居模式,表征了客家民系宗族結構以“宗族—房支”二級結構關系為主導。
總之,梳式布局下整齊有序的廣府村落,民居建筑單元的形式統一而個性不足,但院落空間的獨立性存在尊重并體現了家庭生活的獨立地位。潮汕村落呈現較為多樣的空間形態,同一個聚居村落內,各家庭、房系依自身條件興建或擴建形制規模不等的民居空間。小型者如下山虎、四點金,大型者如駟馬拖車、百鳥朝凰,其形式雖與客家圍屋有類似之處,但建筑組群的空間擴展模式和空間使用模式差異顯著:潮汕系注重以院落為單元進行組合、擴展,比客家系的家庭個體的獨立性更強。
對應于不同的民居建筑單元,廣府、潮汕、客家民系分別凸顯了家庭、房支及家庭、房支要素在宗族結構中的重要性。由建筑單元組合擴展而成的聚落空間,廣府地區主要為梳式布局,潮汕地區為密集式與梳式布局結合的方式,客家地區為圍團式布局,分別表征了“宗族—家庭”、“宗族—房支—家庭”、“宗族—房支”結構關系為主導宗族結構。可見在中國傳統社會禮制思想影響下,廣東民居建筑遵從宗法制度,實現了生活空間倫理秩序的構建。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建筑學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近代廣東僑鄉民居文化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YJCZH046)
【注釋】
①張楠:《作為社會結構表征的中國傳統聚落形態研究》,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6頁。
②③④陸琦:《廣東民居》,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年,第73~76頁,第102頁,第152~156頁。
【關鍵詞】 地域文化;廣府民居;建筑特色
一、廣府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是受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影響、社會制度以及區域民族習慣、等多重因素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廣府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種,是嶺南文化的一個分支,在嶺南文化中個性鮮明、影響最大。
嶺南,廣義上理解為五嶺(大庾嶺、騎田嶺、越城嶺、萌渚嶺、都龐嶺)之南,包括了福建南部,廣東、海南、臺灣、香港、澳門,廣西東北部地區;嶺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表現為熱、悶、潮濕。廣府地區指珠三角及廣東西南部地區,廣府民系的主要特征是以廣府白話(粵語)為其主要的方言。
“廣府文化首先是一種移民文化”,在經歷了幾次的大移民潮,中原移民與當地土著不斷碰撞、融合之后,形成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一種既保守又開放、務實重商,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外來文化特征的、具有較好的兼容性、適應性和創新能力的文化。
二、地域文化與建筑的關系
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往往是通過人們的語言、風俗習慣、建筑等表現出來的,較之語言和風俗習慣,建筑顯得更為直觀,一城市或者地區的風景和特色建筑往往成為人們識別它的主要標志。建筑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是對當地自然條件和文化適應的綜合表現,而這點在廣府民居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廣府傳統民居建筑是結合地形、地貌、地段、地勢等來考慮建筑的布局和造型的典范”,同時,廣府民居也將中原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體現在其建筑布局、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和裝飾風格上。地域文化影響了建筑的特征,而建筑的特征又成為地域文化的一種元素、特征,這正是文化與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文化在變化發展,建筑也是,因而不同時期的建筑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從肇慶高要區茅崗石角村發掘出來的“水上建筑”,也有人稱之為“湖上居址”,是四千多年前的干欄式建筑,廣東漢墓中出土的明器,也有一些漢代干欄式建筑的模型,一樓養牲畜,二樓住人。這都是早期廣府人在適應自然環境過程中的創造。廣府地區保存下來的具有廣府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多為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
三、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廣府民居的建筑特色
1、廣府民居主要的建筑形式和特點
廣府地區多為丘陵地,平地較少,河道縱橫,民居多呈現“梳式布局”,建筑像梳子一樣南北向排列成行,兩列建筑之間有一小巷,稱為“里”。這種小巷也稱為“冷巷”,這種巷子一般較為狹窄,長年處于建筑陰影下,溫度較低,當屋面和內院受太陽灼曬而氣流上升時,冷巷風便源源補入戶內,給人帶來清涼舒爽。除了單向梳式布局,也有雙向、多向的梳式布局,最為典型的就是肇慶高要的蜆崗村和黎槎村,村落呈放射狀布局,因此也被稱為“八卦村”。
廣府民居的住宅朝向以坐北朝南為最佳,若因地形不能正南北朝向,也可取東南朝向、東朝向。
廣府地區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有:“三間兩廊”屋、“竹筒”屋、“明”字屋、騎樓、花園洋房和西關大屋。鑊耳山墻、趟櫳門、青磚則是廣府民居的標志性特征。
2、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廣府民居的建筑特色
(1)適應自然: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廣府文化具有較好的兼容性和適應性,體現在廣府民居上,則是為了適應廣府地區高溫多雨濕熱的氣候特征,民居的建造以“通風、遮陽、透氣”為原則,具有“外封閉,內敞開”的特征,同時,依靠河道、水塘,配備良好的排水系統。
鑊耳墻具有防火的作用,而且能夠遮陽,使屋面減少日曬,從而大大豐富了建筑的側立面,是廣府民居的重要特征,與徽派建筑的馬頭墻相比,鑊耳墻顯得更加溫和。
趟櫳門是廣府民居中別具一格的特征,是西關大屋中三重門中間的一道門,第一重門為“吊扇門”,主要起裝飾作用,第二重門是趟櫳門,第三重門是硬木雙扇門,起到主要的防護作用。趟櫳門由一條條圓圓的“橫梁”組成,橫梁之間是空的,可以淖笙蠐依。夏天,如果只關上趟櫳門,那么既可以起到通風透氣的作用,也可以將屋內與屋外做一個簡單的屏蔽,既保護了一定的隱私,又能享受屋外的清涼,實為一種智慧的創造。
清磚是廣府民居中廣泛采用的磚,清磚質樸淡雅,歷經歲月滄桑,反而更有獨特的美感,因其“對太陽直射輻射吸收較多,反射光亮度并不刺眼,給人一種安寧感”。
(2)務實重商:合理利用空間,為商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因為地少人多,廣府人在建造房屋的時候,更注重空間的合理利用,建筑主體更精致小巧,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間隔較小,同時,廣府民居善于利用水,通過“門前即渠、房后水巷、跨水筑樓”的方式,與自然和諧共處,并造就了一種別樣的水鄉。
騎樓是廣府傳統建筑和外來建筑的一種融合,是一種臨街樓房,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道,用以蔽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樓下作為商鋪,樓上住人,這種建筑形式在夏天的時候,使得行人得以避開陽光,更加愉快地購物,也能增加其駐足在商鋪前的時間,而且能滿足店主商住兩用的需求,一舉多得。
(3)繼承傳統:對中原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廣府文化善于吸收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在廣府民居上,廣府民居采用的“三間兩廊”形式是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而后來由于地少人多、城鎮發展的原因,開始采用的“竹筒”屋、“明字”屋等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演變的,并不是與傳統建筑割裂的重新改造。
(4)融會貫通: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和創新。廣府是近代最早與西方進行文化交流的地區,進入19世紀,廣州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騎樓的“羅馬柱式、仿哥特式窗及混凝土結構的應用”,是廣府人將西方建筑元素融入中國商鋪建筑的重要體現。除了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在肇慶廣寧縣客家人與廣府人雜居地區,還出現了既有廣府民居的鑊耳墻的特征,又有客家圍屋具有的半月形水塘相結合的民居。
目前我國城市發展出現同質化嚴重的情況,“千城一面”使人感到審美疲勞,而且,沒有因地制宜的現代城市建造方式始終存在一些問題,今日的城市建設者和規劃者應該從傳統建筑中尋找今日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靈感,吸取其豐富的經驗,保護、發掘其重要的文化內涵,為城市發展、藝術創造提供新的創新源泉。
【參考文獻】
[1] 曾君怡.地域文化特色――以陳家祠“福”裝飾藝術為例[D].廣東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4.
[2] 王克群.廣府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2.80-82.
[3][6] 唐麗.務實自然?雅俗俱利――從審美的角度解讀廣府傳統民居[J].古建園林技術,2012.5.68-70.
[4] 陸琦.廣府民居[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5.
[5] 田銀生等.廣府民居形態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古建園林技術,2012.3.58.68-71.
論文關鍵詞:高職,中國旅游文化,教學改革,實踐途徑
引言
根據教育部16號文件的指導精神和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下,應不斷探索適用于市場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精神,不斷培養育學生的職業素養,同時本著終身教育的原則,讓學生不僅在學校接受教育,而且在職場上能夠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筆者在學習教育部16號文件,領會其精神,并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所做的嘗試進行探討。
高職旅游的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旅游業的發展培養造就所需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中國旅游文化》是旅游專業重點專業課程之一。因此,《中國旅游文化》課程的質量影響高職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也影響旅游人才的質量。
一、中國旅游文化課程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目前的中國旅游文化課主要是介紹各地山水、各歷史時期的一些文化遺跡、風俗、民俗、民間藝術等內容,僅停留在介紹層面上,很少從深層次產生的原因、原理上上去探究,沒有深挖其內涵,這樣易造成學生學習的被動性,以及影響學生發揮其潛質與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其次,教學理念不明確。《中國旅游文化》課的內容涉及面廣泛,包括了歷史、建筑、文學、宗教、藝術等,即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物質的、精神的財富,以及創造文化的自然環境和時代背景,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中如何進行課程定位,明確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立足點與出發點。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先明確這一課程與專業人才培養的關系,才能進行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過去《中國旅游文化》一直被認為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有其科學依據。但是針對不同專業又要有區別得對待,在針對旅游管理專業中導游與旅行社方向的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導游服務實踐能力中,中國旅游文化對其專業理論指導的作用非常明顯和必要。因此,筆者在針對導游與旅行社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將課程定位為專業技能課。
二、教學改革實踐的總體思路與實踐途徑
(一)調整教學計劃,增加實訓學時數
為了實現高素質技能性人才培養的目標,也為了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明確課程定位,將《中國旅游文化》作為專業技能課,從整體調整實踐教學體系,增加實訓學習學時數,加強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的轉換能力。以前《中國旅游文化》總學時數為54,其中實訓學時數為18,現調整實訓實時數為27。在整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實訓項目(如圖所示),實訓項目明確,針對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定位準確,針對各章主要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與實踐的能力。
實訓項目
實訓基本內容
本實訓涉及以下具體的知識點
實訓要求
實訓項目一:黃鶴樓(建筑文化專題1)
1、整理黃鶴欞有關背景資料(課外查找備用),包括導游詞
2、結合課程所學知識,分析探討黃鶴樓為何種旅游資源,其資源評價,尤其是歷史文化價值如何?
3、分析了解黃鶴樓建筑特征、文化內涵
1、黃鶴樓的主要建筑組成、模式;
2、黃鶴樓的主要歷史淵源、歷史文化價值;
3、黃鶴樓建筑特征;
4、黃鶴樓為何種旅游資源;
5、黃鶴樓建筑特征、文化內涵。
學習小組制作課件,完成小講座,撰寫實訓報告
實訓項目二:北京四合院/窯洞民居(建筑文化專題2)
1、整理課前查找備用的有關資料;
2、結合所學中國建筑文化知識,分析北京四合院/窯洞民居建筑特征、文化內涵
3、分析總結中國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
1、中國民居的主要建筑類型;
2、北京四合院/窯洞民居建筑特征、文化內涵;
3、中國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
學習小組制作課件,完成小講座,撰寫實訓報告
實訓項目三:蘇州古典園林例證分析---拙政園(園林文化專題)
1、介紹中國園林的分類法;
2、總結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技巧;
3、分析了解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的藝術特征。
1、中國古典園林的主要分類;
2、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點;
3、私家園林、江南古典園林之一的: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的藝術特征、文化內涵探析。
學習小組制作課件,完成小講座,撰寫實訓報告
實訓項目四:茶文化專題
(茶藝實證)
1、對課前查找備用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能運用所學茶文化基本知識;
2、熟悉茶的主要分類,中國主要名茶的特點;
3、介紹一種名茶的茶藝;
4、分析總結茶文化之茶藝與茶道的內涵與核心。
1、茶的主要分類;
2、中國名茶的特點(茶品)舉例;
3、一種茶藝具體演示程序;
4、茶藝與茶道的內涵與核心
1、學習、了解一種茶藝
2、完成實訓報告
實訓項目五:中國酒文化專題
1、中國酒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概況;
2、中國酒的主要分類;
3、中國酒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4、中國名酒品鑒舉例。
1、中國酒文化的歷史與發展概況;
2、中國酒的主要分類;
3、中國酒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酒趣、酒器、酒德、酒禮、酒樓、酒旗、酒聯、酒令、酒詩);
4、中國名酒鑒賞知識
1、分析總結中國酒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2、個人獨立完成實訓報告。(針對本專題實訓,鼓勵小組或個人制作課件、講解演示)。
實訓項目六:民俗文化專題
1、端午節習俗由來簡要介紹;
2、舉例分析民間端午習俗的文化內涵;
3、尋找主要端午活動,舉例分析主要活動內容;
4、演示并介紹:整理有關背景資料(課外查找備用),包括圖片、音樂所制作的小組或個人課件。
1、民俗文化的概念及主要分類;
2、端午習俗由來與主要民俗表現;
3、分析了解主要端午活動內容重點:旅游地端午民俗文化特點)。
完成實訓報告。
實訓項目七:旅游文學藝術專題
利用課件介紹你熟悉的(例如你家鄉的)旅游文學藝術:
1、歷代描寫你家鄉(或其某一景觀)的詩詞、游記文、旅游散文、傳說軼聞、名勝楹聯等;
2、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如書畫、雕塑、戲曲等
針對本專題實訓,鼓勵小組或個人制作課件、講解演示
實訓項目八:中國宗教建筑賞析——武當山(宗教文化專題)
1、整理武當山有關背景資料(課外查找備用),包括導游詞
2、結合課程所學知識,分析探討武當山為何種旅游資源,其資源評價,尤其是歷史文化價值如何?
3、分析了解武當山建筑特征、宗教文化內涵
1、武當山的主要建筑組成、模式;
2、武當山的主要歷史淵源、歷史文化價值;
3、武當山建筑特征;
4、武當山為何種旅游資源;
關鍵詞: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S731文獻標識碼: A
1 美好鄉村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
1.1關于美好鄉村景觀、美好鄉村景觀設計的基本認識
美好鄉村景觀區別于鄉村景觀,景觀組成上應是側重于鄉村聚落形態空間以及與鄉村聚落形態空間毗鄰的生態山水格局、歷史人文形態、農業生產景觀在物質形態空間的整合;景觀內涵上表現為集歷史見證性、村莊特色、標志性風貌與品質于一身,展現生態之美和人文魅力的鄉村文化與自然生態環境高度融合的景觀綜合體。
故,美好鄉村景觀是構成鄉村形態和風貌特色的重要內容,也是使鄉村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特征與形象要素。關于美好鄉村景觀的設計,強調不僅注重鄉村的自然生態、地理特征,還應體現鄉村景觀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遵循審美性、地域特質性及歷史文化傳承性的基礎上重點梳理美好鄉村景觀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存在方式以及與鄉村的空間、肌理關系。
1.2美好鄉村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
在筆者看來,美好鄉村景觀設計在思想方法、整體目標的設定及價值取向上,與城市設計存在內在的空間關聯。蘊含文化傳統、歷史肌理空間特征的美好鄉村景觀作為城市設計中關注的特質性所在,它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需要通過城市設計這一手段更好地得以維護和落實。
(1) 思想方法上
美好鄉村景觀設計,實質上是一個注重鄉村自然地理特征,體現鄉村景觀歷史文化的設計,強調在遵循審美性、地域特質性及歷史文化繼承性的基礎上重點梳理場地內的美好鄉村景觀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存在方式以及與鄉村的空間、肌理關系。
城市設計是基于鄉村自然地理特征、歷史文化和現狀相關問題把握基礎上的鄉村景觀文化、藝術、審美的表達,它注重從村落意象關系的分析入手,把握鄉村整體空間的歷史文化性、美好鄉村景觀的特質性,從戰略上來確立城市設計的基本命題,并以此指導空間形態設計。
(2) 價值取向與整體目標上
美好鄉村景觀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美好鄉村景觀歷史文化內涵的表達和文化藝術審美品質的提升,價值取向是鄉村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城市設計的整體目標與核心價值在于美好鄉村形象特色的體現與美好鄉村景觀特質空間的生成與發展,強調鄉村歷史文脈的延續與傳承。由此看來,美好鄉村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在整體目標與價值取向上存在內在的空間契合。
2 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的基本觀點
(1)美好鄉村景觀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實質上是一個基于美好鄉村形象特色體現與美好鄉村景觀特質空間生成與發展下的城市設計問題。應在城市設計思想方法的指導下,把握鄉村整體空間的歷史文化性、美好鄉村景觀的特質性的同時,突出美好鄉村景觀形態空間的文化、藝術、審美。
(2)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其空間生成的特質是基于美好鄉村景觀歷史信息的可讀性。設計應從戰略高度來審視把握“美好鄉村景觀特質性”與“特質性生成下的文化傳承發展”間的相互關系。美好鄉村景觀特質性的審視需要以敏銳的認知力,對場地內的景觀空間歷史脈絡進行梳理,尋找它們的形態結構、該結構形成原因以及與地域特征的關系;而特質性生成下的文化傳承發展,不只是復古與懷舊,也不是對歷史肌理空間地簡單復制,而是要處理好文化傳承與時展品質的關系。
(3)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應從戰略與空間設計兩個層面來展開:
1、戰略層面上,基于鄉村自然地理、歷史人文整體意象感知的基礎上,結合現狀存在的問題,通過美好鄉村景觀空間特質的比較、篩選和提煉,進而確立具有功能、文化、藝術、審美的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命題。
2、空間設計層面上,應在傳承與發展鄉村歷史文化內涵、提升整體鄉村景觀品質的命題指引下,首先把握設計中的核心問題;進而對美好鄉村景觀空間進行空間構筑,梳理歷史見證性場所空間與文化傳承意義的文脈延續空間的內在有機關聯,確立設計的具體內容;最后是具體形態空間設計,在具體形態空間設計中,應重點把握集地域特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于一體的美好鄉村景觀功能與形態空間的塑造。
3 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技術路線
4 案例分析――安徽東至元甲山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
4.1城市設計戰略層面的把握
4.1.1 元甲山基本概況
元甲山村地處安徽省東至縣泥溪鎮,與江西彭澤浩山鄉毗鄰,坐落在皖贛交界新嶺梅山腳下,村莊已有千年歷史,三面環山,流水繞村,一萬多畝生態天然林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源于該村千年古村落的歷史淵源,又考慮到美好鄉村建設的現代品質性需求,項目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把握元甲山鄉村整體空間的歷史文化性、美好鄉村景觀特質性的同時,突出美好鄉村景觀形態空間的文化、藝術、審美。
4.1.2 村落意境感知
(1)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元甲山莊地處東至縣泥溪鎮元潘村,三面環山,四面環水,自古有“峰巒疊翠、曲水環流”的美譽。一萬多畝原始生態天然林,終年潺潺流水,四季鳥語花香,山莊有:“玉蘭迎春、曲水環流;明山煙雨、雙峰晚秀;新嶺松濤、龜鯉爭流;古杏似桅、虎嘯群山”等自然景觀。由此構成了山水聚落的優美生態景色。
(2)地域歷史、文化意境感知
地域歷史文化是鄉村的靈魂,它以有形的或無形的方式融入到鄉村的各個部分,是鄉村特色打造的源泉。元甲山地域歷史文化包含獨具特色的“船型”村落形態、飽經滄桑的歷史遺存、風格古樸的傳統民居,加之深厚的耕讀文化、徽州文化,它們作為元甲山村莊歷史發展的文化積淀,反映出鄉村的地域文化內涵。
4.2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命題的確立
基于對元甲山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歷史文化意境的感知,結合對鄉村歷史肌理的分析與美好鄉村景觀要素的審視與提取,將美好鄉村景觀城市設計命題確立為:營建集山水田園、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旅游文化與時代精神風貌的,獨具文化特質與文化傳媒形象品牌的當代中國美好鄉村景觀的城市設計。設計從解決村莊建設的現狀主要問題與建設發展的核心問題入手,通過對美好鄉村景觀特質要素的挖掘與提取、歷史見證性景觀場所空間的營造和文化傳承意義鄉村建筑景觀的建構,將城市設計與美好鄉村景觀設計、歷史文化保護互為整合,以突出美好鄉村景觀形態空間的文化、藝術、審美。
4.3 美好鄉村景觀形態空間設計
4.3.1 整體景觀空間構筑――山水田園意象的強化
源于對村落水系歷史與時代品質、村落原真性體現等目標的把握,以及生產、生活水域在村落營建的歷史發展中融入元甲山村民的情致――船與帆的村落歷史形態空間的思考,整體景觀空間建構應重點突出環村水系生態、田園、自然的品質,對部分節點空間,加強水口、水圳場所空間的構筑,努力建構“山水村落”的生態田園環境意象。
4.3.2 特質形態空間設計
(1)歷史見證性景觀場所空間的營建
1、自然景觀場所空間的營造――百年玉蘭場所空間
百年玉蘭位于村東公園,也是東側進入元甲山的第一界面,從現狀來看,作為第一界面,相對來說缺乏標識性;村東公園內樹木種植散亂,村口的百年玉蘭處于其他樹木的包圍之中,位置并不凸顯。
基于現狀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保留村口生態公園,在空間上凸顯百年玉蘭,并結合百年玉蘭營造元甲山村口門景標志性場所空間。村口門景的打造是以元甲山歷史文化內涵與歷史建筑形象特質的特色形象建構為目標,運用元甲山傳統民居建筑房屋內部結構與外部山墻形態的形式組合凸顯“村”的意象;青條石肌理的踏步高臺和百年玉蘭隱喻“船態”、“桅桿”,從而突顯元甲山村落“村在船上”的地域歷史特質性。
2、人文景觀場所空間的營造――王家花廳場所空間
源于王家花廳作為元甲山歷史遺存建筑文化藝術的見證性空間,設計應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歷史真實性及其周邊環境風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續性,凸顯花廳地域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整體空間環境的文化、藝術和審美。
① 空間形態物化
24天井的花屋建筑群,如今只剩一方殘垣斷壁,保留那方殘垣斷壁,既體現出花廳的歷史性、可讀性,又展現其真實性。利用構架對墻體做加固性處理,同時以殘垣斷壁為背景,在其周邊新建亭廊。通過亭與廊的結合、亭廊與水景的結合營造場所空間,并力求“殘垣、斷壁、亭、廊”的歷史空間品質與整體空間外部環境的整合性與協調性。
② 場所空間景觀環境營造
亭廊與水景的結合,形成庭院空間,同時兩處圓雕的點綴,一人經商回家,一處女人帶孩在家,使整個空間靈活有度,體現出徽商榮歸與徽州民居的古韻風采。
(2)文化傳承意義的文脈延續景觀空間設計
元甲山的民居建筑設計整體風格在采用現代化功能布局、新形式、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基礎上傳承了地域文化特色:建筑形態上沿用了當地雙坡屋頂與人字形山墻以及折線式馬頭墻的組合;雨棚形式以元甲山民居建筑山墻元素為母題;整體建筑色彩上傳承了元甲山傳統民居建筑的白色涂面搭配青磚墻面的立面色彩肌理;住宅主房與附屬房的組合以及附屬房之間的組合形式,亦是沿用傳統民居建筑的典型方式。
鄉村民居建筑設計,是對地域性建筑肌理的傳承與發展。設計從當地的傳統建筑文化中提取元素,并加以總結、概括和提煉,從中引申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村民住宅。建筑形式方面,廣大村民喜歡“現代化加鄉土味”的建筑,即用現代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建造具有明顯地方特質的建筑,因為現代化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而“鄉土化”則可激起村民們對大自然,對他們所熟悉的當地環境、傳統和歷史文化的親切感。
5 結語
探討美好鄉村景觀設計的目的,就是保護美好鄉村景觀的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改善目前雜亂無章的美好鄉村景觀現狀,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體現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致力于美好鄉村整體環境的文化、藝術、審美,這也是筆者行文的意義所在。可謂任重而道遠,本文研究僅僅是漫長路途的一站,寄希望拋磚引玉,以期美好鄉村景觀設計問題的更多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俞莉莉,郝日明;鄉村景觀對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啟示;金陵科技學院院報;2008(24)
【2】吳益芳;鄉村景觀文化表現手法初探;青海農林科技;2010(3)
【3】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農村生態環境;2001(17)
【4】吳強;文化遺產歷史空間保護與城市設計――以安徽東至堯渡老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與城市設計研究為例;城市規劃;2007(5)
【5】吳強;試論區位空間選擇下的城市設計;城市規劃;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