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24 17:04:0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護理外科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過程中所選取的病例對象均為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患者。全部患者共136例,男100例,女36例,年齡15~66歲,平均年齡(44.34±3.24)歲。隨機將患者分為常規護理組和風險護理組,每組68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研究可比性。
1.2護理措施
1.2.1常規護理組
本組患者均實施一般常規性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護理措施和方法。
1.2.2風險護理組
本組患者在采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同時采取以下風險護理措施和方法:①將手術結束后進行必要的有關知識向患者講解,使其對術后存在的跌倒的可能性和危險性有充分的了解;②根據壓瘡出現的危險因素對患者進行客觀評估,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也要進一步加強,使患者充分了解加強翻身的重要性;③護理人員要對患者身上的管道情況進行識別,氣道濕化管和靜脈輸液管都需維持一定壓力。針對不同管道應該設計不同顏色標識,使其一目了然,使護理隱患和護理失誤的發生減少。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后不良反應事件發生情況與護理滿意度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過程采用的軟件以及統計工具均為SPSS18.0軟件包,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后不良反應事件發生情況與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結果如下:常規護理組68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后,有7例患者發生了不良事件,針對護理整體評價結果為滿意的患者55例;風險護理組68例患者實施風險護理措施后,沒有患者發生不良事件,針對護理整體評價結果為滿意的患者66例。不良發生率組間比較,常規護理組患者顯著的高于風險護理組患者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798,P=0.0066);臨床護理滿意度組間比較,風險護理組患者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患者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0667,P=0.0026)。
3討論
對于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患者而言,在針對其實施護理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護理風險管理意識,對于改善和提高護理實踐效果和臨床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院在不斷探索和總結護理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院臨床護理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患者的特點,不斷總結并提出了一套了護理風險管理措施。通過臨床病例的驗證,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在臨床實踐應用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本院在組織開展相關護理實踐的過程中,要求臨床護理工作人員提高護理工作中的風險意識,能夠清醒的認識到護理風險始終貫穿于整個護理服務的全過程中。本院經常通過專題培訓、集中討論的形式不斷向相關醫護工作者強調和灌輸“護理風險管理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并通過案例分析,專家講解等形式來幫助臨床醫護人員提升其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護理實踐能力和應對風險實踐的效率,從而確保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患者迅速康復,顯著提升臨床護理滿意度水平。從本文研究數據比較情況上分析,實施風險護理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水平顯著降低,而臨床護理滿意度水平顯著升高。
4結語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62例外科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35.2±1.3)歲。其中普外科患者22例,腦外科患者15例,骨外科患者18例,胸外科患者7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健康宣教,促使患者了解熟悉外科疾病治療及檢查中的重點注意事項,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病情實行嚴密觀察,謹防出現意外情況。
1.2.2實驗組護理方法
實驗組患者采用本院自擬的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方法包括:①首先對外科護士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指導護理人員掌握臨床路徑的內容及具體的操作方法和程序。②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療后,責任護士將有關臨床護理路徑的相關內容及相應的護理目標進行全面細致的說明。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將可能出現的問題對患者做好解釋說明,以此獲取到其理解合作,從而幫助在護理工作中達到最佳護理效果。責任護士根據臨床護理路徑的制定的內容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如果患者病情出現變化,且未朝著臨床路徑方向發生改變,需做好認真記錄,以此提醒相關醫護人員做好準備工作。與此同時,在護理記錄中體現患者病情發生變化的原因、影響因素分析,從而促使患者病情朝正常路徑發展。③患者在入院后,護士要對患者熱情迎接,進行入院環境介紹,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在護理過程中,不但要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還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減輕其焦慮與恐懼,做好飲食指導,做好疾病康復知識的宣教,患者提出疑問時應耐心解答,做到語言溫柔,態度和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
1.3評價指標
在所有患者出院前發放護理工作滿意調查表,表中滿分總計為100分,85~100分為滿意,60~84分為比較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和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中,30例滿意,1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6.77%;對照組中25例滿意,1例比較滿意,5例不滿意,其滿意度為83.87%,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質量評分中,實驗組患者的平均分為(9.7±0.2)分;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分為(8.1±0.1)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1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我院骨外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住院患者207例,其中男136例,年齡11~72歲,平均(47.3±4.5)歲,病程2天~45年;女71例,年齡19~64歲,平均(49.6±6.8)歲,病程7天~39年。
1.2護理方法
應用ERG理論對骨外科患者通過語言、問卷等形式交流溝通,評估、記錄患者的需要類型,給予相應的護理后,統計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3指標描述
1.3.1生存需要
急性期和重癥監護期患者最強烈的需要是生存,非急性期患者最需要的是安全,如手術是否成功、恢復情況如何、有無后遺癥等。
1.3.2關系需要
患者術后逐漸康復時,要求同醫護人員或者病友交流,如用藥是否有效、術后何時進食或者拆線換藥,需注意什么禁忌等。
1.3.3成長需要
由于疾病生活無法自理或因疾病患者自尊受到傷害,情緒不穩,容易自卑暴躁等,甚至出現抑郁或者自殺情緒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數表示。
2結果
對三種需要層次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7.1%(201/207)。
3討論
骨外科護理工作對患者病情緩解及治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許多不安全的因素。盛國玲認為某些非專業的護理人員在外科護理工作中造成的護理不及時、態度不認真及缺乏專業的護理知識等都是護理中常見的不安全因素,因而解決外科護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主要策略是不斷提高醫護人員自身素質,對于提高醫院的治療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路秀芹等認為一般情況下致骨外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護患溝通、護理操作、護理文書以及護理管理等,因此,在骨外科臨床護理中,通過骨外科護理安全管理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為骨外科患者提供安全滿意的服務,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不安全因素導致的負面影響,從而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服務的滿意度。患者由于疾病帶來的身心的壓力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結合臨床和心理輔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ERG理論就是應用這一規律的一種人本主義需求理論,它分為三個層次的需要:存在、關系和成長的需要。該理論并不強調需要層次的順序,認為當某種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得到滿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或者停留在該層次,且其強烈程度還可能會增強;當較高級需要受到阻礙時,可能會降至較低的層次需要。比如重癥監護的患者臥床時,最需要的是生存需要,關注能不能渡過危險期,手術能否成功,經過臨床治療后,患者逐漸恢復時,生存需要轉變成關系需要,最需要醫護人員悉心的照顧及安慰,了解藥物是否有效及后續的康復治療。當病情再次復發或者惡化時,患者的需求又降為生存需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骨外科患者的需要進行記錄、分類、統計評價并采用相應護理措施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醫患關系得到了改善。這與雷曉芬等的結果一致。需要本身就是激發動機的原始驅動力,故在護理工作中,首要的是了解患者的需要層次。生存需要就是需要醫護人員通過詢問病史,給予必要的觀察與監測,并耐心地向病人及其家屬解釋疾病可能產生的原因及請患者予以配合相關的診療,讓患者心理安穩,使醫患間產生信任感。隨著患者病情的逐漸緩解及康復,患者可能要求從醫護人員和病友處獲得更多的醫療信息,希望得到更多關懷的需要,即關系的需要。此時護理人員需要征求患者的意見,重視患者的要求,了解患者身心需要,并及時給予疏導緩解,促進患者的康復治療。對于成長需要層次的患者,要盡力維護患者的自尊,樹立其自信,支持和鼓勵患者,指導患者積極參與自我護理,使患者感覺到受人尊重需要的滿足。而ERG理論提出的“受挫——回歸”思想指導醫護人員盡量給予患者高層次需要的條件和環境,盡量滿足患者最明顯、最強烈的需要,從而不會讓患者高層次需求明顯受挫,而加強低層次的需要,更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復,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王艷梅對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該院骨外科8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在實施常規護理后,給予患者健康知識教育及心理護理,可以有效地消除患者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加強患者自身的健康教育認知能力,達到減少醫療糾紛的目的并最終實現提高護理效果的目標。
4結語
【關鍵詞】護理管理術后疼痛
術后疼痛是一種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1],是困擾外科手術病人的一個突出問題。據統計,75%手術病人有比較明顯的術后疼痛。以往對術后疼痛的處理未能引起護理工作者的足夠重視,病人也往往將術后切口疼痛視為術后一種不可避免的經歷。
1術后疼痛的影響
1.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術后疼痛使交感神經興奮,血中兒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皮質醇增加,并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使得全身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導致術后病人血壓升高、心動過速和心律失常。
1.2對呼吸系統影響疼痛使骨骼肌張力增加,肺順應性降低,通氣功能下降,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積,引起肺不張等并發癥。
1.3對胃腸、泌尿系統的影響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可反射性抑制胃腸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張力,病人術后出現腹脹、惡心、尿潴留等。
1.4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疼痛可引起多種激素的釋放,產生相應的病理生理改變。腎上腺素,皮質醇病變,血糖素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質、脂質代謝增強,使術后病人容易發生負氮平衡,不利于機體康復。醛固酮、皮質醇、抗利尿激素增高使得機體水鈉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某些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1.5對免疫系統功能和凝血機制的影響與疼痛相關的應激反應可使淋巴細胞減少,網狀內皮系統處于抑制狀態,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另外疼痛引起體內內分泌系統改變,也引起免疫機制改變。疼痛應激反應使血小板粘滯增強,功能降低,導致機體處于高凝狀態,易導致血栓形成。
1.6其他影響疼痛使病人感到無助、焦慮、失眠,病人常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動。可見,術后疼痛會引起機體一系列反應,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影響病人康復,術后有效止痛無疑可減少一系列應激反應,幫助病人盡早康復[2]。
2術后疼痛的護理
2.1疼痛是外科術后病人的常見癥狀,疼痛程度往往較為嚴重。護士24小時服務于病人周圍,對待病人的疼痛情況,應像對待病人的病情變化一樣,要給予及時、準確的觀察、評估和記錄,并且要及時觀察止痛措施的療效,為醫生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護士在認真檢查病人疼痛的同時,常常可以為病人解除疼痛,如發現病人因不對而疼痛或因引流管不通暢而疼痛,或因敷料包扎過緊而疼痛等,可以給予相應的處理,解除其疼痛。護士可以選用自己權限范圍內的方法為病人緩解疼痛,如心理和肌肉的放松方法,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等。護士負責向病人和家屬宣教疼痛控制的一般知識和“痛尺”或其他評估工具的應用。護士要告訴病人及其家屬應及時報告新疼痛或未緩解的疼痛,以保證醫務人員迅速給予評估和有效的治療。
2.2責任護士還負責疼痛病人的臨床護理,準備病人治療所需的器材和藥品,某些注射、針灸、理療等治療的實施,某些特殊治療,如神經阻滯等的配合。負責病人24小時疼痛的觀察、評估與記錄,療效評估與記錄,告訴病人止痛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進行病人及其家屬疼痛知識、疼痛自我評估與疼痛自我護理的宣教等。
3術后疼痛健康宣教
3.1術前評估病人及家屬對疼痛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預期疼痛處理應達到的目標。向病人講述疼痛對機體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強調大部分術后疼痛可以緩解,并且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病人有權享受術后無痛經歷。向病人說明何時表達疼痛反應及如何表達,疼痛反應包括疼痛強度、性質、持續時間和部位,并說明這些主訴將成為疼痛治療的依據,護士將根據主訴所反映的疼痛特點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
3.2向病人介紹自我解痛方法,在止痛劑治療的同時輔助使用其他方法緩解疼痛,如使用放松、分散注意力、想像、冷敷和熱療等方法。向接受PCA治療的病人講述給藥的方式和時機,病人應在感覺疼痛開始時自行給藥,注入下一劑量藥,以達到良好的止痛效果。超級秘書網
3.3勸告病人及時向護理人員訴說心中的疑慮和擔憂,避免過分擔心疾病的康復而引起高度焦慮從而降低耐受性,加重疼痛。
4結論
疼痛的主觀性和多因素性決定了在疼痛管理中必須有病人自身的參與,因此應教育護士加強術后疼痛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疼痛相關知識,彌補醫務人員與病人對疼痛理解的不一致,使病人主動參與并配合治療和護理。對疼痛的健康宣教應貫穿于整個圍手術期。
參考文獻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病區住院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時間先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80例。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平均年齡(33.8±2.5)歲,實施普通普外科護理;研究組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齡(32.6±1.9)歲,實施人性化護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人性化護理方法
1.2.1合理優化普外科人力資源
護理管理人員要科學合理優化人力資源,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根據每位護理人員的學歷、性格、業務水平等進行分析與評價,挖掘每位人員的知識才干與業務潛能,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分工,資源利用最大化。
1.2.2定期開展人性化護理培訓
定期開展全科室護理人員的人性化護理培訓,積極培育良好的人性化護理氛圍。創新地將一些先進的服務理念運用于普外科護理管理實踐中,不斷提升普外科護理的管理與服務質量。
1.2.3提高醫護人員服務意識
優秀的護理服務態度是普外科護理人員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職業素質,應該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原則,為患者實際著想,從內心真正幫助患者,真正為廣大患者服務,認真解決患者的內心想法,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
1.2.4人性化護理的實施
①對患者給予人文關懷,靈活地處理好患者內心情緒比較波動、治療依從性不高、日常生活難以自理等各種問題,同時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②尊重與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認真聽從患者的各種心理訴求,積極幫助患者減輕內心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排憂解難。③護理人員要跟患者加強交流,盡量做到儀表大方、準確使用語言,促進護患雙方情感的交流互動。
1.2.5強化激勵措施
適當的激勵可以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與工作熱情。在普外科護理工作中可以引入相關激勵機制,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有機結合起來。實施績效獎金,充分激發工作積極性。評選“星級護士”、“優秀護士”,并與績效考核、職稱晉升掛鉤,增強榮譽感與使命感,促使護理人員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護理工作去。
1.3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院普外科護理管理中運用人性化護理以后,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護理質量也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人性化護理是基于人性化理念指導下實施的一種護理模式。這種模式講求對每一名護理人員的工作成就感之滿足,同時讓每一位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懷、照料與重視。普外科護理工作繁重,護理人員長期在高負荷、高強度的環境下工作,自身的工作主動性與積極性均受挫,從而大幅度降低了護理質量。為此,應該認真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理念,高度重視給予患者、護士以人性化的關懷,打造和諧、祥和的護理人文環境,實現人性化的普外科護理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領導者要積極轉變傳統的護理管理經驗及觀念,不能單靠規章制度來對廣大護理人員給予監督、約束與控制。而是在普外科護理管理實踐中充分使用人性化護理,大力提高普外科護理人員的自我管理意識,不斷激發出積極性與熱情,讓護理人員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與業務技能,并將盡可能大的精力投入到護理工作去。
4結語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工作的20名護士,均為女性。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名。觀察組護士年齡18~43歲,平均(31.4±3.7)歲;工齡1~22年,平均(11.5±4.3)年;中專1名,大專7名,本科2名;護士6名,護師2例,主管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對照組護士年齡20~42歲,平均(33.4±3.6)歲;工齡1~23年,平均(10.2±4.4)年;中專2名,大專6名,本科2名;護士7名,護師2例,副主任護師1名。兩組護士在年齡、工齡、學歷、職稱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護士給予常規管理,觀察組護士給予分層次管理,具體做法如下:
1.2.1人員分層
分為甲乙兩組,甲組:4名護士(管理24張病床);乙組:6名護士(管理30張病床)。兩組上班模式為由一名高年資老師帶1~2名低年資護士,每天設立1名組長,對病房所有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掌握,對各組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落實,并對各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認真的檢查,在搶救工作中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并參與其中等,同時其屬于護理質控小組的一個成員,和護士長一起定期參加質控檢查,每周1~2次,從而使護理質量及護理安全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
1.2.2各層次人員崗位職責
1)護士長:護士長職責為對病房所有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掌握,對各組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落實,并對各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認真的檢查,在搶救工作中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并參與其中等,其屬于護理質控小組的一個成員,定期參加質控檢查,每周1~2次,從而使護理質量及護理安全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2)組長:組長的職責為對責任護士的工作安排及調配進行堅決的服從,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對本班組的護理管理及協調工作進行全面的負責,對正常班外搶救工作進行積極的組織并參與其中,對本班次所有患者的病情進行熟練的掌握,并對低年資護士的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對其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認真的檢查,使本班次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3)護士:護士的職責為對護理組長的工作安排及調配進行絕對的服從,認真做好對患者的各項護理工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對其病情進行全面掌握,將各項護理記錄及時準確地做好,同時給予患者良好的健康教育。
1.3觀察指標
1.3.1護理質量評價指標
患者出院時依據護理部制定的護理質量考核標準進行評價,科室質控小組成員對兩組患者的各項護理質量管理項目進行定期檢查,每個月1次。主要包括基礎護理質量、病房管理質量、護理文件書寫質量、院感管理護理質量等。
1.3.2滿意度評價指標
運用問卷的方式對兩組護士工作滿意度、醫師對護士工作滿意度、患者對護士工作滿意度進行調查。定期將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發放給本科室患者,每個月1次,每次5名,共11個條目,3個選項,即滿意、較滿意、不滿意,分別賦值3分、2分、1分,每名患者滿分33分,共165分;依據Mueller/McCloskey滿意度量表(MMSS)自行設計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運用Liker5級評分法,共10個條目,5個選項,即非常滿意、滿意、較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賦值5分、4分、3分、2分、1分,滿分為50分;運用問卷調查形式對醫師對護士工作滿意度進行調查,依據Liker5級評分法,共10個條目,5個選項,即非常滿意、滿意、較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賦值5分、4分、3分、2分、1分,滿分為50分。
1.3.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士的基礎護理質量、病房管理質量、護理文件書寫質量、院感管理護理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士工作滿意度、患者對護士工作滿意度和醫師對護士工作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分層次管理對關節創傷外科護理質量的影響
在護理工作中對分層次管理進行實施前,高年資護士還要從事基礎性護理工作,對人才資源造成了嚴重浪費,而低年資護士往往很難有效完成那些難度較高較復雜的護理工作;在護理工作中對分層次管理進行實施后,一方面高年資護士能夠集中精力從事那些難度較高較復雜的護理工作,為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提供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進行科研創新,給予低年資護士有效的幫助,將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尋找出來并加以解決,另一方面又極大減輕了低年資護士的工作負擔,使其更高效地完成能夠完成的護理工作,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促進自身護理能力的顯著提升。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士的基礎護理質量、病房管理質量、護理文件書寫質量、院感管理護理質量評分均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充分證實了分層次管理能夠顯著提高關節創傷外科護理質量。
3.2分層次管理對關節創傷外科患者滿意度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我院是一所集教學、醫療、保健、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包括1名護士長、多名護理工作人員、多名主管護師、多名護士、多名助理護士。
1.2方法
①轉變護理理念2013年5月,我院管理和領導階層開始聘請著名護理專家在全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醫護一體化層級責任制護理管理培訓。并選派骨干護士、科室護士長外出學習,從而保證該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②對層級護理崗位進行設置根據施工科室工作需求,設置了具體的護理崗位,并對資質要求進行規定,根據工作年限、職稱、處理突發事件的實際能力、技術水平等現狀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分層安排。要求護理組長具有護理專業專科以上的文憑、高年資護師或者主管護師資質,并且具備相對較強的本專業工作能力。能夠對危重患者或者疑難患者進行搶救,具有較強的科研以及教學能力。要求護理組長具有專科以上文憑、專業工作能力相對較強、能夠通過護理程序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助理護士一般是未取得護師執業證,或者經過考試之后等待拿證的人,具有一定的護理技能以及基礎性的護理知識。實施具體的各級責任護士上崗競聘制度、制定競聘上崗考核以及相關細則。符合條件的工作人員采取自愿報名、競聘上崗、擇優錄取的工作制度。
③制定并完善各班工作流程以及職責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護士排班工作模式、一級危重患者、新技術、新業務等護理工作是由護理組長負責,還要督導組內護理工作人員開展相關的工作,對本組護理工作質量負責,從而保證護理工作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責任護士長主要負責病情較輕的一級、二級、三級護理患者;助理護士要同上級護士共同完成本組患者的外出陪檢、基礎護理工作。各個級別的責任護士長要做好分管患者的護理工作,包括基礎護理、出入院護理、專科護理、治療觀察、病情觀察、心理護理、護理記錄、健康教育工作,各組護理工作人員要對工作職責進行明確,在進行科學分工的基礎之上提升合作水平,從而保證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稱、專業以及連續的優質服務。
④實施醫護一體化責任制護理工作模式把科室醫護工作人員分成不同的醫護一體化責任工作小組,并由醫護工作人員對同一組患者進行分管。每個小組都是由一線醫生、二線醫生、二級以及一級責任護士、護理護士構成,從而保證患者在具體的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長、主管醫生共同配合。醫生與護士共同管理患者、查房,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從而對治療護理方案進行溝通,保證患者的各項治療、檢查、護理措施得到準確、及時的執行。每位責任護理共同分管6~8例患者,每個小組的床位較為固定,從而盡可能改變過去的護理工作作業的現象。對排班工作進行合理安排,護士長要根據患者總數、危重患者數等工作量進行科學的評估,增加薄弱環節以及薄弱時段的護理人力,從而提升護理的安全以及質量。
⑤對護理人員的績效分配方案進行制定按照護理工作人員的崗位需求對績效分配系數進行設置,還要安排三級質控組織每個月對護理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量實施考核,根據量化考核的最終得分發放相關的績效工資。
2結果
通過實施醫護一體化層級責任制護理措施,能夠從根本上調動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住院患者對科室護理工作滿意度也有了較大的提升、醫生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以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存在較為明顯的提升,提升醫護工作人員互相配合的程度、保證責任小組成員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提升護理工作人員的群體綜合素質。
3討論
一、健康教育在外科護理中應用的方法
一般來說,外科是一個很廣泛的范圍,外科包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顱腦外科),心胸外科,婦產科,骨外科,燒傷科,眼科,口腔外科等,大體上來說,需要做手術的都屬于外科的范疇。所以外科一般關系著人體的重要部分,外科病患者也是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患者群體,因此關于外科的護理也就相當重要了,先進并且完善的外科護理工作會對外科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一般外科術后住院治療的患者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護士,由于患者在病后因為病痛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再加上患者對醫院的環境不太熟悉,對自己的病情也不是很了解,治療與恢復期間組要注意的事項比較多,尤其是一些風險與治療難度大的病者對手術不太了解,對醫療人員不夠信任的話,往往會產生恐懼焦慮的情緒,所以就需要醫生護士等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就醫治療期間悉心照料,詳細的介紹入院須知以及醫院環境,以溫和親切的態度和患者進行交流,讓患者能夠盡快的熟悉醫院的環境,對醫生護士等醫護人員產生信任的態度,耐心的回答患者的疑問,對患者的負面情緒能夠加以包容、理解,使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處于一種樂觀積極的情緒,會有利于身體的恢復以及醫生治療的有效進行。在需要手術的外科治療中,在術前進行健康教育是確保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的步驟,手術前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是對可能增加手術風險的因素進行評估,并針對這些因素有效的對患者進行手術相關的健康教育。醫護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相關情況,結合他的病情,多跟患者進行交流,對患者進行病情講解,讓患者能夠對自己的病情以及手術的相關情況多一些了解,在手術時能夠以和輕松的態度進行手術,是評估和矯正可能增加手術危險性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對患者進行有關手術的健康教育。這樣做不僅有利于糾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一些錯誤認識,提高他們的健康意識,而且還能使患者對自身將要經歷的一系列治療過程有所了解,減少患者的恐慌心理,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護理措施的實施。嚴格來說,之所以要重視病人參與到護理目標的制定和護理活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健康,使病人生活能夠自理。由于護理工作是一個整體,而病人也是一個整體,所以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就要形成一個整體的護士與患者的相互關系,因此護士在制定護理目標及護理方案時應請病人主動參與并積極配合。進行手術術前準備的護士對術前患者的各種檢查、護理情況等應對患者以及其家屬進行詳細的說明、解釋并加以指導,也要向病人及家屬講解外科手術的簡要過程,以及在部分的外科手術后留置各種管道的目的、意義、以及患者家屬的配合方法,向他們講解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各種措施,得到病人及其家屬的理解并積極配合。還要對患者進行術后恢復訓練,鼓勵患者認真進行術前練習并能夠掌握深呼吸運動、咳嗽和排痰等方法,并對那些經過胸部手術的患者進行腹式呼吸的訓練,指導那些腹部手術者進行胸式呼吸的訓練。對有吸煙嗜好的患者要讓他們在手術前周停止吸煙,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保證呼吸道的干凈。而且責任護士也應該將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種檢查及治療之中,并能夠在其中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所以說,健康教育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對于患者的身體恢復以及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影響。健康教育是護理發展的一個必然的方向,也是護理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患者進行完善積極的健康教育也有利于外科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與發展,對患者的健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結束語
根據本文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得知,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提高護士的組織能力及醫學看護能力,還能夠增加了護士對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因此來說,健康教育的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要根據不同的疾病與患者的個體差異來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內容,以促進外科護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與患者身體的恢復。
作者:彭春花 單位:湖南省保靖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