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思鄉的詩歌

思鄉的詩歌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5-28 09:40:2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思鄉的詩歌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思鄉的詩歌

第1篇

【關鍵詞】古詩詞 思想感情 鑒賞 題目 注釋 情詞 意象

古詩詞思想感情的鑒賞歷來是古詩鑒賞的重頭戲,近年全國各地高考詩歌鑒賞題中絕大多數都直接考到或涉及思想感情。那么怎樣迅速準確把握一首詩或詞的思想感情呢?

一、看題目,確定情感類型

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我們可以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同時由作者可以確定朝代、風格,為后面分析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作準備。例如唐代詩人嚴武的《軍城早秋》,題目中的“軍城”二字,點明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并暗示了內容是關于邊塞戰事方面;“早秋”則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由題目可以斷定這是一首邊塞詩。又如唐代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題目直接告訴讀者,這是一首寫與親友相見時分外高興而又有諸多感慨的詩。

另外,詩題中的一些諸如“怨、哀、恨、喜、送、別、憶、贈、答、吟、懷”等字眼,就有明顯的點睛作用。如陸游的《書憤》,這首詩從詩題上就可品味出作者抒發的是感慨與憂憤之情。

二、看注釋,做到知人論世

很多詩歌命題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這對于鑒賞詩歌來說相當重要。注釋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①疑難詞語;②作者情況;③寫作緣由或背景。必須明白,凡是所加的注釋,一定會對詩歌的理解有幫助,我們一定要認真閱讀,好好利用。如嚴武《軍城早秋》的注釋是:“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這是對作者簡歷和主要事跡的介紹,也是對詩歌創作背景的介紹,通過它,我們很容易看出這首詩表現的就是以作者嚴武為代表的戍邊將士的昂揚斗志和豪邁情懷。2009年北京卷《西江月?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詩下注釋首先介紹了作者張孝祥的身份和詞的寫作背景,并且還引用了作者與友人信中的一段話:“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最后一句話表明,他雖然受風浪阻礙,但能樂觀面對,心胸豁達。

三、找情詞,把握感情基調

感情詞是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聯或某一首詩的中心字詞。根據古詩結構的起、承、轉、合模式,閱讀古詩時,只要抓住了詩句中情感色彩很濃的字詞,讀者就能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內容。例如杜牧的《寄遠》,第三、四句“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是抒情句,其中的“孤”字就表達了孤獨寂寞的心情,是較明顯的感情詞語,可以初步推斷,本詩的感情基調是孤寂的思鄉之情。如杜甫詩《登高》,首聯中的“猿嘯哀”,頷聯中的“落木蕭蕭下”,頸聯中的“悲秋”、“多病”,尾聯中的“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等詞,就典型地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四、看意象,明確褒貶感情

詩歌是一種講究含蓄的藝術,無論寫景敘事,還是議論抒情,都離不開具體的意象。鑒賞詩歌思想感情最基本的切入點就是要品味意象。一首詩的意象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是幾種,透過這些浸透著詩人強烈主觀情感的形象,自然可以較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月》(萬里瞿唐月),前三聯描寫了瞿唐月的意象,突出了其清冷靜謐的特點,從而渲染了一種凄涼傷感的氛圍;尾聯則用落江邊的烏鵲的意象暗喻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詩人自己,再結合注釋,詩歌的思想感情便很容易看出來。

第2篇

關鍵詞:生態和諧;勞動異化;物質變換

中圖分類號:A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9)01-0027-04

所謂生態和諧,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廣義的生態和諧,指的是由于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密不可分性形成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之間和諧的統一,統稱為生態和諧;另外一個層面的含義則是狹義的生態和諧,僅指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思想為人類最終達到生態和諧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認真學習和研究這些思想,對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從現實背景看,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偉大成就的背后,我們一定不能忽略環境問題非常嚴峻這個現實。在2008年全國兩會上,總理在答記者問時說到,“環境問題是一個很重要,很關鍵的問題,但是我國‘十五’期間,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完成了,坦白地講,環境指標沒有完成。”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04-2005年“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研究表明,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進入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時期,但有七大社會問題困擾著中國的發展,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農民失地引起的社會矛盾加劇;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就業局面依然面臨長期困難;減少貧困依然是現在和將來長期的重任;反腐敗要注重政治體制改革;可持續增長受到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嚴重制約;注意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心態變化。[1]這些社會問題所體現出來的就是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如何解決這些不和諧,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和諧思想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和自然關系的思想與生態和諧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想非常豐富,他們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辯證的,人類借助自然這個載體從事實踐活動,即勞動,并在勞動過程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通過勞動改造自然,但是,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態系統,有著自己客觀規律性,人類必須在自然規律的制約下勞動,尊重客觀自然規律,不然的話就會造成自然生態危機,自然就會報復人類。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關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馬克思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聯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還告誡我們,“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也說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4]正是從這個角度說,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同自然界“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自然生態系統是人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和首要條件,只有自然生態和諧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和諧發展,才能最終實現生態和諧。

(二)自然界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和反作用

恩格斯指出,人們只看到“在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卻忽視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顯現出來的,由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發生作用的進一步結果”[5]。因此,要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人類的活動就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不能超出自然環境所允許的限度,否則就會如馬克思所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6]恩格斯還曾經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以美索不達米亞的沙漠化為例深刻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7]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規律制約,不能超越自然經濟文化等發展客體的制約,實踐主體的人只有和客體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系統協調發展,才能實現自然、社會和人的自由發展這一理想目標。

(三)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的命題

創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一個獨具慧眼的命題,“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8]所謂兩個和解,也就是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既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又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是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共同達到一種生態和諧狀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現兩個和解是人類的歷史使命。人類要為此而奮斗。馬克思恩格斯是怎樣求解這個命題的呢?他們認為,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統一是達到兩個和解的條件。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非常深刻地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9]這說明的正是人與自然及社會之間的統一。這種統一完成了對“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命題的求解。

在這里,馬克思將自然―人―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系統,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去把握自然環境問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將自然、人、社會割裂開來的弊端。我們從中可以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矛盾是和人與人的矛盾緊密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不能拋開社會關系來認識和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的力量”。[10]

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產力、生產關系之關系的思想與生態和諧

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11],并由此闡發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同時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理論,對理解當代生態和諧有著深刻的意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其中,生產力代表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從經濟運行的層次來講的;而生產關系則是在生產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從經濟制度的層次來講的。按照馬克思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程度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同時,反過來講,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會促進生態和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同時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理論表明,任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是辯證統一體,在一定的秩序和規劃中,發揮著各自的職能。其中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的發展影響決定著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所以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在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了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12]恩格斯也認為,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結底是決定性

的。[13]

三、馬克思、恩格斯“勞動異化”理論與生態和諧

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橋梁是勞動,勞動是中介于自然與社會交錯關系中的人類活動,它從事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從結果的角度看就是生產勞動或生產活動,即人類的實踐活動。人類的具體實踐活動則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是否能夠和諧相處。而勞動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下進行的,即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生產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勞動性質的不同,進而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即:生態和諧與否,不僅僅與生產力有關,由于勞動是在一定生產方式下進行的,所以也與生產關系有關,因而,生產方式是決定生態是否和諧的重要因素。馬克思所批判的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了勞動的異化,并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出現。而且,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的性質則完全改變,“工人在他的產品中的外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還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著,并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作為敵對的和異己的力量同他相對抗。”[14]馬克思將這種“對立”現象歸之為“異化”,即勞動本身產生了異化。一旦“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15]即在異化勞動中,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地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16]

同時馬克思認為,文明并不一定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對抗過程”,人類完全有可能在與自然的和諧中求得進步和發展。人類文明之所以同自然生態發生“對抗”,無法“和解”,其原因在于資本家追求高額利潤,不顧一切地掠奪自然。“生產上利用的自然物質,如土地、海洋、礦山、森林等等,不是資本的價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勞動力的緊張程度,不增加預付貨幣資本,就可以從外延方面或內涵方面,加強對這種自然物質的利用。”[17]

恩格斯指出,“在各個資本家都是為了直接的利潤而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地方,他們首先考慮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結果。一個廠主或商人在賣出他所制造的或買進的商品時,只要獲得普通的利潤,他就滿意了,而不再關心商品和買主以后將是怎樣的。人們看待這些行為的自然影響也是這樣。西班牙的種植場主曾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以為木灰作為肥料足夠為最能盈利的咖啡樹施用一個世代之久,至于后來熱帶的傾盆大雨竟沖毀毫無掩護的沃土而只留下裸的巖石,這同他們又有什么相干呢?”[18]

由此可以看出,勞動異化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想消除勞動異化,促進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和諧發展,必須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四、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思想與生態和諧

馬克思還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19]“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0]正是這種永恒的必然性,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永恒的支點。人類為了生存必須進行生產勞動。人類通過勞動,一方面從自然界獲得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另一方面又把消費中不需要的廢棄物返回自然,從而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循環。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在生產中并未真正貫徹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應遵從的法則,呈現一種非循環生產。以追求高額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家,在對自然役使、豪奪的同時,向自然生態系統排放了大量的廢棄物和有害物,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能量交換的失衡,侵害了自然生態系統。資本主義的商品循環違背了“歸還的規律”,資本家不斷地將剩余價值從工人那里拿走,人類勞動被異化,因而物質變換的過程出現了一個大的裂縫。也就是說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循環不再具有可持續性,自然生態系統就會受到破壞,生態危機不可避免。如何才能避免出現這樣一個裂縫呢?馬克思認為,應該從生產關系入手,消滅產生剩余價值的根源。換言之,就是從經濟制度的層次入手,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說,“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21]。這樣,馬克思就把解決生態危機的出路和社會主義的前途聯系起來。也就是說,馬克思心目中構建的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能最終達到生態和諧,即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94.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6.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203.

[20]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6-927.

On the Ecological Harmony Ideas under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the Max and Enges

An K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Finance University, Chengdu 610074, China)

第3篇

名流匯聚 低調奢華

格施塔德以滑雪聞名于世,處處呈現迷人的風光,從村子里放眼望去,四周山巒起伏,森林、草地、溪水與湖泊比比皆是。空中纜車(Cable Cars)是格施塔德非常依賴且獨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全境設有近70處上山吊車和纜車,途中皆設有觀景臺的舒適山區餐館,是夏季前往格施塔德山區健行時的必搭交通工具。

在格施塔德,到處可見瑞士經典狩獵木屋式原始建筑,再加上此處坐擁阿爾卑斯山的美景和聞名的奢華精品店鋪,鑄就了獨一無二的風格。這里是瑞士13個頂級越野滑雪區之一,在這里很容易遇見名人或王室成員。在溫暖的季節,格施塔德有健行線路、自行車郊游線路和18洞高爾夫球場。來的名流多了,為他們所服務的配套設施也發展起來,在格施塔德不難找到世界頂級奢侈品牌精品店,很多名表制造商也在附近。格施塔德步行街是購物者的天堂,這里擁有眾多世界一流的頂級品牌以及名表制造商, 如卡地亞(Cartier)、蕭邦(Chopard)等。格施塔德還擁有數家全球頂尖的私人學校,其中包括最負盛名的瑞士寄宿學校 Institut Le Rosey(蘿實學院)。這些學校的入學標準不光考慮金錢,有的甚至會要求查看學生的血統。奢華的五星級酒店更是度假區的主角,在這里迎送往來游客,每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招牌水療。

ERMITAGE健康水療酒店(Wellness-& Spa-Hotel ERMITAGE)就坐落在景色優美的格施塔德。始建于1955年的ERMITAGE健康水療酒店前身叫做Golf-Hotel,1977年,Heiner Lutz和Laurenz Schmid買下了這家酒店,為日后格施塔德的奢華酒店奠定了基礎。兩年后在這里建起第一個1200米海拔高度的室內開放式鹽水浴溫泉點,從此以后,私家SPA和健身項目就被列為ERMITAGE酒店的重點項目。入住ERMITAGE健康水療酒店的人千萬不要被它不菲的房價嚇到,因為價格已經包含了全天開放的35的室內鹽水浴,和水溫保持在28到31的室外泳池。酒店提供的亞式健康護理比較適合東方人的身體,用天然植物提取的精油促進機體和情緒的平衡。另外還有獨特的“Alpienne Wellness Days”,只要用一日時間,搭配“Alpienne”植物產品提升人體的舒適度。

ERMITAGE健康水療酒店的Spa技師告訴我們,瑞士純凈的自然環境對人們的最大影響,是讓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健康。每年ERMITAGE接待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還有不少是瑞士本國人,他們定期會過來做理療。“因為信任我們的技術和原料,才頻頻選擇入住我們的酒店。我們也以最好的服務回報旅客們。” ERMITAGE的公關經理Stefan Walliser這樣說。

百年酒店的輝煌

“每位國王都是客人,每位客人也都是國王。”這正是名聲顯赫的頂級酒店瑞士格施塔德皇宮酒店(Gstaad Palace)的待客之道。擁有一百年歷史,迎來送往無數的名流和明星,不變的都是對客人賓至如歸的禮遇和真誠的尊重。這是瑞士為數不多家族經營的酒店,曾入住的中國明星也有不少。說皇宮酒店奢華,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硬件設施多么上檔次,更因為它令人感嘆的歷史。1913年12月8日至今,這座傳奇酒店就要一百歲了。1913年開幕時,是當時最先進、豪華的旅館,擁有完備的照明系統及6個電話間。一戰后的1920年代,被稱作皇宮酒店史上的“黃金20年代”,但這一輝煌很快被隨之而來的華爾街大蕭條及二戰沖淡。二戰期間,這里少量的住客大多是前來瑞士流亡的難民。因隱蔽在山間,二戰時被瑞士政府選中,將大批黃金蔵匿于酒店兩層高的煤倉,如今煤倉已成酒店奶酪餐廳。百年之間歷經艱難時期和戰爭動亂,后來伊麗莎白泰勒在這買了度假小屋,邁克爾杰克遜稱它為夢中城堡,新的客人也把它當作摯愛,酒店保留了很多傳統設計和服務方式,所以到這里入住的客人們都很享受與歷史融合的體驗。

與阿爾卑斯山共呼吸

來到瑞士格施塔德皇宮酒店,如果不體驗獨特的山間Spa,那么此行還算不得完美。酒店Spa隸屬于Leading Spa,水療服務團隊的人員來自多種不同專業,其中包括高資歷的醫師。Spa產品由專家精心挑選,其中包括L.Raphael、Sisley、Cinq Mondes、高山花園(Jardin des Monts)、Pitanguy 等專業護膚產品,為你呈現身心靈的放松體驗。皇宮酒店的按摩師會告訴你,真正放松的狀態是“和阿爾卑斯山的萬物共呼吸”,他會幫助你真正融合到格施塔德的自然美景中。其中值得推薦的是酒店和高山花園(Jardin des Monts)聯合制作的一種獨特療法,將把你帶入大山和自然的懷抱。首先,使用高山花園品牌下100% 天然有機植物精油,通過放松按摩,讓你感受到馬郁蘭舒緩、溫暖和排毒的特性。也許在瑞士人看來,并不十分稀奇,但對于中國人的身體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毒作用,推薦有機會入住皇宮酒店的人都試一試。不過非會員需提前預定水療,視洗浴空閑情況而定。非會員水療價位為每天60瑞士法郎,如果同時訂購不低于150瑞士法郎的料理服務,則可免費進入水療宮。

乘坐火車觀光格施塔德

乘坐金色山口快車,可以全景式地觀賞旖旎的日內瓦的湖光山色。金色山口快車在茨魏西門與蒙特勒之間運行,途中停靠代堡(Chateaux d’Oex)和格施塔德(Gstaad)。金色山口快車分為兩種:一種在列車車頭部位設有八個貴賓座位,另一種不設貴賓座位。兩種金色山口快車都配有一等車廂和二等車廂。

格施塔德精彩活動

6月28-30日 老爺車周末

6月至9月 羅伊埃莫森網球周

7月9-14日 國際沙灘排球賽

7月8日至9月7日 梅紐因音樂節

7月20-28日 瑞士格施塔德網球公開賽

8月15-18日 馬球黃金杯賽

酒店信息

Wellness-& Spa-Hotel ERMITAGE

地址 CH-3778 Sch?nried ob Gstaad

電話 +41 33 748 04 30

網站 ermitage.ch

格施塔德皇宮酒店

地址 Palacestrasse 3780 Gstaad Switzerland

第4篇

關鍵詞 永嘉四靈 詩歌 多重解讀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Th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Yongjia Siling Poetry

LAN Fang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Yongjia Si Ling" in Southern Song poetr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s different, its fame is not Su Shi, such as Huang Tingjian, but his poems als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e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etry of Zen Buddhism, Taoism, Literati Spirit and regional aspects of the poetry thought for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Key words Yongjia Siling; poetry;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永嘉四靈”四位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在詩歌創作上有相同追求,風格相近。錢鐘書先生曾評價他們:“這仿佛麻雀雖然是個小鳥兒,飛得既不高又不遠,終不失為飛禽”注重表達個人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們以身邊的事物為材料,將自然景物寫得真切、靈巧圓轉,雖清卻不枯,雖淡卻有味。本文將以他們的詩歌內容為研究對象,從道、禪宗、士大夫精神及地域等方面對四靈詩歌的思想進行多重解讀。

1 對道家文化的吸收

南宋時期,統治者偏安南方,朝庭軟弱無力,為消災避難,便把希望寄托在神靈的庇佑上。“孝宗趙還以自己的模樣作為塑造道教神像的‘樣板’”。孝宗每年還要到觀里參拜。由于統治者的大力倡導,南宋時道教發展出現新動向,興起許多宗派。在南宋時最為流行的一個道派是金丹宗派南宗,此派以練丹為宗旨。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說到:“我們看到‘四靈’這個稱號,也許想起麟、鳳、龜、龍。”《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道教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象”,認為它們是天神護衛。錢鐘書認為,“四靈”名字的由來,或許與道教有著某些聯系。雖然“四靈”名字的由來沒有詳細的資料可供考證,但從他們的詩中,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與道教有著聯系。翁卷有《步虛詞》、《游仙篇》。他們都有詩寫同一道士: 徐照《贈九華李丹士》、徐璣《贈李丹士》、翁卷《贈九華李丹士》、翁卷《寄沈洞主》、趙師秀《沈洞主》。由此可見,他們平時與道士有交流,生活中也有學道。

2 對禪宗文化的吸收

自唐初始,文人士大夫喜愛參禪,至宋代此風氣更盛,士大夫階層禪宗漸漸流行,加之僧人士大夫化,進而促進文人與禪的交流。參禪有助于排遣內心的憂愁,凈化心靈,也是文人在仕途不順時的精神寄托。四靈在平時的生活中愛游山參禪,常常借宿于寺中,與僧人結交朋友。他們四人都與葛天民要好,作品中有許多是與其酬唱的內容:徐照《寄贈葛樸翁》、翁卷《寄葛天民》、翁卷《贈葛天民》。葛天民曾經是位僧人,法名義,后來還俗。他們還相約一起尋找僧人,翁卷《寄趙靈秀》:“僧曾相約,花時共一尋。”《哭徐璣》:“無復乘閑屐,觀其訪衲衣。”有的詩中也發表了他們參禪的感悟。趙師秀《冷泉夜坐》:“清凈非人世,虛空是佛心。”《呈蔣薛二友》:“無欲自然心似水,有營何止事如毛”“秋凈日暉暉,行間風滿衣。尋僧雖不遇,折得歸。”(翁卷《尋僧》) “四靈”的詩注重表達個人內心思想,與其參禪不無關系,從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獨善其身”的禪悅情趣以及體察細膩、寧靜幽遠的心境。

3 士大夫情懷

從四靈的詩集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日常生活多是品茗談禪,游僧訪道,暢游山川,這些都是士大夫們過的生活。在精神上,他們仰慕陶淵明、謝靈運等。他們的許多作品都寫到了“菊”,也多次提到謝靈運。如徐照有《菊》、《種菊》翁卷《秋日閑居呈趙端行》:“折得鄰家菊,還思靖節翁”《題江心寺》:“卻疑成片石,曾坐謝公身。”在他們的詩歌中很少有關于政治和戰爭的,對于現實他們表現出淡然,客觀的態度。“奏凱邊人悅,翻營戰地腥”(徐照《送翁靈舒游邊》),“聽說邊頭事,時賢在策合”(趙師秀《撫欄》)平常的生活中,他們愛品茶。“收帖重開畫,煎茶即當觴。”(徐照《贈潘德久》) “身健卻緣餐飯少,詩清都為飲茶多。”(徐璣《贈徐照》) “笑予非酒戶,相勸滿甌茶。”(翁卷《贈劉高士》) “嗜茶身益瘦,兼恐欲通仙。”(趙師秀《喜徐道暉至》) “嗜茶因識譜,尋樂忽遺名”(徐照《林中奉酬翁卷》)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到,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淡然閑適的生活方式,寄情于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寫與自己生活有關的詩,表達一己情懷。

4 地域性影響

永嘉的地理環境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多名山大川。其山水,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們向往的游覽勝地,常常作為文人們描寫的對象,如杜甫《送裴二虬尉永嘉》:“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故人官就此,絕境與誰同。隱吏逢梅福,游山憶謝公。扁舟吾已僦,把犯錯誤待秋風。”從經濟情況來看,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首都南遷后,溫州的經濟自然也繁榮起來,經濟文化交流日益興盛。此時,溫州本土的詩家吟詠家鄉山水的詩作也漸增多,如許景衡、王十朋等,再看永嘉四靈的作品,他們歌詠山水的詩就占去大半。雁蕩山位于溫州境內,徐照作有《游雁蕩山》(八首),趙師秀也有《雁蕩山寶冠寺》。松臺山,也在溫州境內,唐元和中建有凈光寶塔,又稱凈光山。徐照作有《凈光山四詠呈水心先生》,徐璣也有《凈光山》。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溫州這片秀美的山水給他們帶來了創作的靈感和題材,他們的詩如同溫州的山水,充滿靈氣。

永嘉四靈的詩歌,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面貌和心態,由于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使大多的文人不再有遠大的抱負和自信,沒有一展鴻圖的志愿,現實的環境使得他們收起性情,將詩歌作為化解憂愁,抒發內心情感的途徑,他們過著平淡清遠的生活,將日常風物作為詩歌內容,詩歌已經成為他們豐富生活,愉悅人生的工具,正是因為他們的詩歌有這種自適的心態,所以他們的詩新穎靈巧,自然圓美,富有情調和韻味。他們詩歌在創作方面漸漸舍棄江西派的創作風格,師法晚唐,嚴格按照格律描寫,屬對工整,看不出半點人工雕琢的痕跡,清淡典雅,富有生活情趣。從多重性的角度來分析他們的詩歌,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其思想,深入理解南宋詩壇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3] 禮記譯注.楊天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53

摘 要:馬丁•布貝爾的品格教育思想從“我與你”關系的獨特視角切入,為我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理念、原則、內容、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的正向啟示點;但同時,其思想的局限性也為我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提醒了幾點需要注意和規避的問題。從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的視角下改進我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優化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

關鍵詞:布貝爾;品格教育;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更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理念

1、“德育為先”理念實現從應然到實然的轉變

布貝爾特別重視人的品格教育,這是他品格教育思想的一個突出特征。他認為“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務則在幫助塑造人的品格”,“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1]。從廣義上看,品格教育是一種美德途徑的道德教育。在我國,“德育為先”理念雖然得到普遍認可,但是在實踐中卻沒有真正實現。尤其是對作為主渠道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程度不足,是導致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切實樹立“德育為先”理念,使“德育為先”理念實現從應然到實然的轉變是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對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重要的啟示之一。

2、“本真德育”理念實現回歸

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建立在其“我與你”的對話哲學思想的基礎之上,他認為人類主要有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物質層面上的生活――“我與它”,即一種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另一種是精神層面上的生活――“我與你”,即一種主體與主體的關系,是人類應該有的真正關系。在“我與你”關系下進行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應該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以實現學生實質性參與,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鼓勵學生作出有意識的選擇,并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此同時,布貝爾的品格教育思想突出強調人的價值和人的自由,認為教育要以人為本,把教育的落腳點放在完成人的自我實現。因此,大學政治理論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平衡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以實現“本真德育”理念的回歸。

二、堅持平等、真誠的教育原則

1、平等原則

布貝爾在師生關系上特別強調“平等”,他從“我與你”的獨特視角論述了師生關系應該是“我與你”的關系,他認為“傳統的師生關系之所以專制且缺乏教育性,是因為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2]基于此而形成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我與它”的不平等的單向的師生關系,這種不平等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情緒,阻礙德育知識、情感在雙方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從而影響教育效果。所以,堅持平等原則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前提和基礎。

2、真誠原則

布貝爾認為:“在品格以及整個人的教育領域內只有一條途徑可以接近學生,這就是對他的信任。”[3]他同時指出,信任并不是強求得來的,只有坦率和真誠地參與到所要交往的人的生活中去,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任何詭秘圓滑的手段,最終只會適得其反。因此,真誠是獲得信任的前提。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師是敷衍還是誠懇,很容易被學生判斷出來,而這一判斷結果會是他們對待課堂態度的基礎。所以真誠是最大的態度,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成功個與否的關鍵。

三、課堂內容側重:知識情感與人格

布貝爾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和必會存在什么,而是曉喻他們如何讓精神充盈人生,如何與‘你’相遇。”[4](P60)教育是要教會學生體驗生命和生活的意義,培養具有本真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某種知識或技能。而目前我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仍是以知識內容為主,情感與人格融入鮮少,并且政治色彩痕跡明顯,與實際生活貼近程度不夠,不符合人的品德形成發展規律以及德育根本目的。因此,我們要轉變內容側重,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的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人。

四、主要課堂形式:單向講授雙向對話

布貝爾把教學理解為對話交流,認為“教育中的關系是純粹的對話之一。”[4](P140)只有在相互信任與平等的討論與談話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國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單向的傳統授課形式為主,使學生生厭。將雙向對話交流融入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使之成為主要的課堂形式,在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和諧師生關系等方面都會發揮良好的作用。以交流對話的創新形式進行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是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予以我們的重要啟示點。

五、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視野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堅持核心價值觀的融入

布貝爾把個人的品格自主性歸結為個人自由選擇,不加以任何標準和規范,這樣極有可能會出現極端個人主義的傾向和放蕩無羈的行為,導致道德發展的虛無主義。鑒于此,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堅持核心價值觀的融入。新品格教育倡導者托馬斯•里克納認為品格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具有普世性的核心價值觀,如尊重、責任、誠信、正直等,這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道德具有階級性,道德教育也不可能實現價值中立,在目前我國,價值多元化傾向日趨明顯,為大學生提供多種選擇的同時,也增加了選擇的困惑性和困難性,因此在德育過程中一定要有科學的導向和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體現了無產階級道德的超階級性,理應成為貫穿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中心線。

(二)注重道德實踐,并將之納入評估體系

布貝爾思想對道德實踐提及甚少,在這點上就體現了其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基礎的不牢靠性,反襯了哲學的科學性。的首要觀點就是實踐的觀點,認為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德育本質上是一種理性的實踐活動。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發揮實踐的關鍵作用,組織多種多樣的道德實踐活動,使之成為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將之納入評估體系,保證道德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三)平衡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片面強調人文學科的作用,排斥理性的訓練與培養,忽視自然學科對學生和社會的促進作用,這是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的偏頗之處,反映了其反理性主義傾向,違背了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系。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學科在滿足學生思想情感需要、充實學生人生等方面確實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這并不能否定自然學科的極端重要性。實現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人文學科以及自然學科的平衡關系,防止矯枉過正,這也是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給我們反向啟示之一。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作[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0.

[2]張愛華,狄偉,宋躍.馬丁•布貝爾品格教育思想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9).

[3]張人杰,王衛東.20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2.

第6篇

【關鍵詞】 探究性教學;元認知教學;合作交流;計算機技術;情意教學

一、探究性教學與元認知教學相結合

探究學習既是一個目標導向的過程,又是一個自我調節和反思總結的過程.探究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個體的元認知.目標導向的過程是個體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的最重要的標志,自我調節過程是一種元認知的過程,反思總結過程同樣是一種元認知的過程.可見,探究學習活動的過程總是伴隨著元認知的過程. 所以教師在探究性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元認知操作.元認知在數學思維中發揮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反思,因此元認知操作的最佳辦法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提問”式的反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提問題,在探究的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的自我提問.

“我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有沒有隱蔽的錯誤?”—— 回顧.

通過自我提問,讓學生對探究活動進行自我監控,作出調節.例如,在探究過程中,若中間結果背離探究目標,則對探究活動進行抑制; 若中間結果稍偏離探究目標,則對探究思維進行糾正; 若中間結果朝著探究目標趨進,則加速探究思維的進程.

學生具有較高的元認知水平,也是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當元認知與探究學習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時,才會產生出新穎性,創造性和規律性.

二、探究性教學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在探究性數學活動中,學生往往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來建構個人知識.面對教師給出的問題,學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自覺地自主探索,試圖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由于不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間的差異,所探究的效果在方向、程度和性質上不都一樣,因此,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是必要的.若有的學生解決了問題, 有的學生沒有解決問題,則通過交流,使得沒有解決問題的學生看到他人解決的方法對自己的啟發,通過跳一跳,完全可以使自己也躍上新的臺階,解決探究的問題.即使大家都解決了的問題,在探究的途徑,策略上也有優劣之分, 通過交流,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也能清楚地看到克服這一差距的某些行之有效的可借鑒的經驗,從而更易產生“他行,我也行”的意念,起到對自己探究數學問題的激勵和鞭策作用.

合作交流,使學生相互討論、切磋、互談探究學習體會,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自己探究的進展情況,回答同學的問題,論證自己的觀點,評價他人的運用優劣等.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思想,發揮自身的特長.

合作交流,開始是在小組內進行的,后來才是小組之間的交流和教師與小組的交流,最后是班級討論, 班級討論主要是對問題進行反思和展望,將他們引向更高層次的認知沖突,進行更有價值的探究.

例如,“有理數的乘方(一)”這一節課的導入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探究:

從前有一個平民為國家立了大功,國王問那個平民要什么獎勵,平民說:“我只要在您的棋盤(國際象棋棋盤)上的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第四格放8粒米(這樣下一格所放的米是前一格的2倍)……直到第64格.”這個國王就笑這個平民說:“你只要這么點的獎賞嗎?”可是后來,國王卻拿不出獎賞給那個立功的平民.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如何更簡潔地表示這個規律?

先讓學生獨立探究,在探究的基礎上再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再引入冪的概念.在學生理解冪概念的基礎上,我又提出:“遇到負數、分數時如何表示?”通過學生的思考和小組討論歸納得出結論. 在以上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同時還體驗到合作學習成功的樂趣.

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創設寬松的民主氛圍,使學生敢于,樂于合作交流,讓他們的思維進入自覺的思維情境中,進行有意義的探究學習.

三、探究性教學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

在探究性教學中,計算機技術是提高探究教學效率的一種重要手段.探究性教學往往從問題開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利用計算機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圖文并茂的表現方式,并配以色彩鮮艷的動畫演示,使教學內容接近客觀事物的本身,縮短了現實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距離,具體,生動,形象地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加速探究結論的形成.例如,教學“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一課,上課一開始,教師就借助計算機技術的優勢,設計一組上下兩幅馬拉車的畫面,上幅車輪分別采用三角形,橢圓形,正多邊形,下幅車輪采用圓形.畫面生動有趣,直觀形象.同時教師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能否做成三角形,橢圓形,正多邊形?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立即明白車輪為什么采用圓形的,從而迅速地進入本節課的教學情境中.這樣的設計自然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傳統教學的不足,是不能提供一個動態的環境,而數學的精髓,就是在不斷變化的情境中探究不變的規律.在探究性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展示不斷變化的數量關系、幾何圖形及其變化過程,對探究教學的意義非同尋常,它能創設一種情境,一種氛圍,促使學生觀察及思考,從而歸納出事物的共性及本質特征.總之,恰到好處地利用計算機輔助探究教學,對于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個人潛能,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四、探究性教學與情意教學相結合

學生探究的心理活動包含著互為前提,互相促進的認知結構和情意狀態的兩個方面.積極的情感,銳意進取的意志能推動學生探究思維的積極開展.相反,消極的情緒,萎靡不振,畏難茍安就會阻礙學生的探究活動.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志向.” 因此,在探究性數學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利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對探究的濃郁興趣和精益求精的欲望,來激起其運用策略,改進方法,提高探究學習效率的強大動力.例如,創設良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能使學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形成克服困難的主動積極的心理傾向; 滲透著學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如成就感、滿足感、自豪感、使命感、成功感等,能使學生對探究活動產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持續而長久;師生人格的平等,能使學生享有探究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調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多角度、多方法、多層次地探究數學問題;善待差異,能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體驗到探究的快樂.

總之,在探究性教學中, 教師要注意全面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在探究過程的不同層次中始終處于積極探究的狀態,以“情”的激發促進“意”的發展和優化.通過長期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進取的人格, 并最終養成科學的態度與精神.

【參考文獻】

第7篇

詩歌的發展也是充滿著曲折不斷前進的過程,在中國的二十年代初,新詩就已經出現在文化的浪潮中,但還不夠壯大。隨著文學革命運動歷史的巨輪推動著新詩的發展和進步,一些對詩歌有著獨到看法的人們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給詩歌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早在郭沫若發表詩歌給人們以重擊之前,就已經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卻遭到很多惡意的嘲諷和污蔑。年輕的郭沫若終于以一首《女神》唱出了眾多新派詩人的憂憤深廣,它以充滿爆發力的生命和點燃青春的火焰將毫無生氣的格律詩燃燒成一片火海。郭沫若厭惡形式主義,認為形式只是一種束縛,只有沖破束縛,表達情感,重視詩歌的內在。有些人覺得詩歌一定要長才有價值,但是郭沫若卻認為好的詩是短的詩。詩的長短本來就是一個很模糊的界定,難以精確把握,縱然詩長有一千行,但是毫無內在可言,感情又無波動,又怎能說這是一首好詩呢。郭沫若從詩歌的創作內容為主要角度出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揭示出詩歌創作的正確態度和出發點。

二、強調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郭沫若認為詩歌的特性抒情的美麗的,在創作詩歌時情緒是有一定的波長的,把握住情緒的波動,抒情并不是長篇大論。詩歌應當從心靈迸發,以一種為它而生的感覺,觸發靈感,詩歌的創作理應用真摯的感情和全身心的愛恨情仇作為創作的源泉。在郭沫若的詩歌創作中,不僅重視抒情,還把靈感作為創作的一大要素,當詩人的身心狀態都達到一個極端的情感?釤?,這時誘發靈感的幾率也就越大。所以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為大眾的情感,你的靈感的來源也是大眾,巧妙的把詩歌中的感情讓讀詩的人感同身受,這便是好詩。正因為詩的本質重在抒情,那么所表達的情感是否真摯,表達是否真切,是鑒別一首詩好壞的一個標準。郭沫若曾指出詩只是從我們心中的詩意詩境之純真的表現那便是真詩,詩是寫出來的,用感情作為墨水,心為筆。不是一些人的無病,為了做詩而做出來的。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而這情感必須是純真的,虛情假意只會帶來反效果。力求自然的情感,轉化成文字,真正的詩歌都是情感郁結于心,擁有動人的旋律和美麗的故事。

三、嚴格要求詩人的自我修養

詩歌的感情有高有低,有優有劣,一品便知,詩人賦予詩歌生命,然而這首詩歌的生命是否動人卻在于詩人。郭沫若曾形象地比喻:“是什么樹子開什么花,是什么樹子結什么實,那是絲毫不能假借的。”詩人的品格是否高尚,心胸是否寬闊可以從其詩歌作品中表現出來。一個合格的詩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心胸坦蕩,做詩也是做人,如何才能做一首好詩,首先要活的明白。詩人首先注重自身的修養,有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握住時代的發展,潮流的進步,具有明確的階級傾向性。獨具慧眼的詩人總是能真正把握住時代的發展趨勢,奏出時代的樂章,帶給讀者深刻的現實意義。郭沫若是一個把人格作為詩歌的第一要素的詩人,詩人的人格凌駕于技巧之上,只有完整的詩人自身才能談寫詩。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人格,無法嚴格要求自身的修養,即使寫詩技巧再高超也無法寫出好詩。但是,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郭沫若也曾指出“意識是第一者。”,一個詩人擁有完整的無產階級意識和革命的世界觀,這是文學的脊梁,是詩歌創作的根本。高尚的人格,嚴格要求自身,詩人也是時代的靈魂。

四、詩歌要以人民的心聲為基礎

今天,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提出了文學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兩為”方針,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艱辛求索而得出的一個正確答案。郭沫若早在上世紀年代就提出詩要以人民為本位今天,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提出了文學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兩為”方針,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艱辛求索而得出的一個正確答案。郭沫若早在上世紀年代就提出詩要以人民為本位這一思想,足見其科學性和超前性,郭沫若認為,只要以人民為本位,只要思想進步,內容健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是可以使用的,這又足見其包容性。郭沫若評價詩歌,無論古今中外,只要能真誠地抒出詩人內心郁積的情感,而這情感又切和著時代的命脈,這就是好詩。郭沫若并不是一概反對古詩,他認為古詩是古人抒感的一種好形式。他反對的僅僅是缺乏古詩修養的今人,不顧豐富復雜情感表達的需要。

第8篇

【關鍵詞】審計程序; 審計項目;審計依據;審計報告

一個完整的審計項目要有一定的程序和工作過程,它不僅是進駐被審計單位開展實地審計的過程,而且是包括從制定審計項目計劃到審計報告最終報出的各個階段的程序和過程。這個程序和過程一般需要四個階段,即:制定審計項目計劃階段、審計工作準備階段、審計工作實施階段和審計工作報告階段。

一、制定審計項目計劃階段

審計項目計劃是審計機關每年對審計項目和審計調查項目作出的統一安排。審計機關必須編制審計項目計劃,據以實施審計監督,以保障審計工作科學、有序和高效的運行。

審計項目計劃一般包括上級審計機關統一組織項目、授權項目、領導交辦項目和自行安排項目等。編制審計項目計劃,應當堅持充分利用審計資源,突出重點,安排任務均衡和避免重復、交叉的原則。審計機關編制審計項目計劃,確定審計項目和審計調查項目,除上級機關統一組織的審計項目和審計調查項目外,應當在規定的審計管轄范圍內安排。審計項目計劃一經下達,審計機關應當努力完成。

二、審計工作準備階段

(一)組成審計組,進行審計前學習和調查

根據年度審計項目計劃安排,審計機關應結合審計項目的特點和要求,安排適當的審計人員,組成審計組。審計組實行組長負責制,其他成員在組長領導和協調下開展工作,并對分擔的審計工作各負其責。審計組的全體成員,應針對審計項目的特點進行審前學習和審前調查,以便掌握審計依據,了解被審單位情況。

同時,審計項目主審根據掌握的基本情況編制一份需要被審計單位準備的資料提綱,內容主要包括: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如:成立時間、隸屬關系、機構設置、人員結構、經營范圍、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模式等;被審計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及其執行情況、該年度重大經濟事項和主要經濟業務內容,以及其他會計資料。

(二)編制審計方案

審計方案是實施審計項目的具體工作安排,是保證審計工作預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審計前的具體工作計劃。審計方案應當成為審計機關檢查、控制審計質量和進度的基本依據。因此,審計方案應當是根據年度審計項目計劃的要求,針對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以及在明確審計重點的基礎上形成的。

1.審計依據。審計依據是進行審計過程中判斷審計事項是非、優劣的準繩,是提出審計意見,作出審計決定的依據。在判斷經濟事項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時,要嚴格以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本企業制度和管理辦法作為基本的衡量標準,同時以上年底審計工作安排及本年度審計計劃作為具體標準。

2.審計目標。審計目標是審計人員查證活動所要查明證實的具體內容,它通過被審計人的表述而呈現。概括地講,審計目標就是被審計單位的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具體地講,就是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我國總結審計實踐經驗,已將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實施審計載入《審計法》,作為國家審計機關依法進行審計監督的明確目標,它的實現應當是國家各級審計機關義不容辭的職責。

3.審計范圍和內容。從審計的范圍講,可以從不同角度和要求進行規范;從業務范圍而言,可以是財務收支審計、資產負債損益審計,也可以是管理審計和離任審計或對具體事項進行的專項(專題)審計;從審計的時間范圍而言,可以是年度財務收支審計或某個期間的財務收支審計,也可以是定期審計,如一年一度的財務決算審計,還可能是不定期的審計,如接受領導臨時安排的專項審計任務等。

4.審計方法。為了取得具有充分證明力的審計證據,必須正確選用各種審計方法,包括審查憑證賬表、查閱文件、盤點財產、現場觀察、對外函證以及向有關單位和人員進行調查等。實際工作中,一般采用就地審計,根據具體情況也可采取送達審計的方式。

5.具體審計內容和重點審計部分。分析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相關信息,根據對被審計單位的掌握情況,確定重點審計內容。

6.審計組組長、成員及其分工。一般審計小組的組長由審計處一名處長或副處長擔任,主審由審計科長或業務骨干擔任。審計小組的人數和人員組成可根據審計項目的不同而不同,人員配置要與業務內容、工作量大小相適應。人員結構也因審計項目的不同而不同,如離任審計項目,除了審計部門的人員外,還需有組干、財務、企管等部門的人員參與。

(三)下達審計通知書

根據審計項目計劃,在對預定項目實施審計前,應當由審計機關向被審計單位發出審計通知書。審計機關根據規定應當在實施審計前三日,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

三、審計工作實施階段

一是進駐被審單位,召開由被審計單位有關人員和審計組人員參加的會議,聽取匯報。

二是實施審計方案中制定的各項測試程序,及時記錄審計事項,并認真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對查出的問題,要征得被審單位有關領導和人員的同意,同時雙方要在工作底稿上簽字確認,如果被審計單位提出不同意見,則應進一步調查取證,以保證問題的落實。

在這個階段,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及工作質量對整個審計工作任務的完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審計人員在認真調查分析的同時,更要與被審計單位協調好工作關系,爭取得到對方的全力支持與配合。審計人員還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切忌閉目塞聽,關起門來做“查賬先生”,這樣會阻斷各方面的信息來源,限制視野,要將“死賬”活查,“活賬”查實。這個階段要求審計人員要認真細致、作風扎實,要做到“進得去,出得來”。大量的取證工作要在這個階段完成,但也有部分問題不能及時在這個階段完成。由于被審計單位各方面原因,或是提供相應資料的人員不在,或是審計組對查出的問題需要被審計單位進一步配合提供證據和相關資料,對這些不能及時查證核實的問題可記錄下來,要求被審計單位于事后一定時間內繼續提供。

四、審計工作報告階段

編寫審計報告,就是將審計工作底稿所列示的審計結果資料、審計證據以及相關資料,經過篩選、歸類、分析、整理,作出綜合評價并形成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的過程。審計報告是項目審計的直接成果,是審計人員辛勤勞動的結晶,它不僅集中地反映了審計工作質量,而且也是審計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

審計報告由主審起草,再經審計組組長審核后初步定稿,然后填寫審計報告征求意見書,征求被審計單位的意見,在征得被審計單位領導簽字同意后,報企業主管審計工作的領導(一般為董事長)簽發正式文件。

從制定審計項目計劃至審前準備、現場落實取證,最終到審計報告的正式報出,一般來說審計項目的全過程即告結束。但是,在某些項目審計決定發出后,對被審計單位執行審計決定的情況可以進行后續審計,借以監督被審計單位如期糾正錯弊,改進工作。在實施后續審計中,如果發現被審計單位未按規定期限和要求執行審計決定的,可依有關規定進行處罰。當然,在后續審計中,發現審計意見書和審計決定不當時,應當進行復查,重新作出審計決定,以維護審計決定的嚴肅性,增強審計工作的權威性。

優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