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高血壓預防與控制

高血壓預防與控制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5-30 14:58: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高血壓預防與控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高血壓預防與控制

第1篇

【關鍵詞】 高血壓;卒中

我國是卒中高發國家,其年發病率約為(185~19)/10萬,估計每年有200萬新發卒中患者,存活的卒中患者累計700萬人[1]。卒中有三高,即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我國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養老機制、醫療衛生保障機制、養老護理機構和社區服務網絡的建設都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2] 。對卒中危險因素早期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1 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1.1 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 年齡、種族、性別、家族史。

1.2 可干預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心房纖顫及其他心臟病、高脂血癥、無癥狀頸動脈狹窄。

1.3 可能的危險因素 肥胖、體力活動少、過度飲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凝狀態、激素替代治療。

2 高血壓與腦卒中的關系

高血壓是卒中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所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中,高血壓的人群歸因為危險度最高。流行病研究表明,70%的卒中是高血壓所致。2004年中國高血壓指南指出,血壓從110/75mmHg開始,人群血壓水平與腦卒中發生呈現連續性相關,無癥狀的高血壓比有癥狀的高血壓更危險。基線收縮壓每升高10mmHg,腦卒中發生相對危險度增加49%(缺血性腦卒中增加47%,出血性腦卒中增加54%);舒張壓每升高5mmHg,腦卒中增加46%。同時血壓水平越高腦卒中再發危險度越大。有關研究表明所有高血壓類型包括收縮期高血壓、舒張壓期高血壓以及混合型高血壓都能使卒中風險增高。高血壓患者的卒中風險分別為非高血壓患者和臨界高血壓患者的3~4倍和1.5倍[3]。

2.1 舒張壓(DBP)與卒中 以往認為收縮壓(SBP)老年人隨年齡的增長每10歲可提高10mmHg屬于正常,舒張壓為腦血管和冠心病的預測因素。Framingham心臟研究發現對于年齡小于 50歲的DBP是最強的心腦血管病的預測因素,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腦血管的預測因素逐漸由DBP轉為SBP[4]。20世紀90年代研究方案普遍以DBP水平作為研究對象。Law等[5]報道對4項無腦血管病史且血壓正常者的隨機試驗進行的匯總分析表明,DBP每降低5mmHg發生卒中相對危險度(RR)降低38%,對14項針對無腦血管病史的高血壓患者的隨機試驗的匯總分析表明DBP每下降5mmHg,發生卒中的危險度降低38%。Macmahon等[6]對9項大型對列研究進行匯總分析發現卒中風險隨著血壓的升高而升高,且成對數線性關系。DBP在76~105mmHg范圍內每降低5mmHg,發生卒中的風險降低34%,DBP每降低10mmHg卒中風險降低56%。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是致死性還是非致死性卒中這種聯系強度均相似。

2.2 收縮壓(SBP)與卒中 隨著高血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現SBP和DBP均與卒中風險獨立相關,從而改變臨床上重視DBP的觀念。Lawes等[7]對有關降低血壓與卒中風險相關性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隊列研究表明在亞太、北美和西歐地區,SBP每下降10mmHg,60~79歲人群卒中風險約降低1/3,這種相關性一直持續到血壓下降至115/75mmHg時,并且在不同性別、地域、卒中亞型以及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事件患者中均如此。這種比例相關性呈年齡依賴性,但在80歲年齡組仍呈顯著正相關。隨機對照試驗表明SBP每下降10mmHg卒中風險也降低1/3左右。

3 控制高血壓,預防卒中

多數卒中是可以預防的,防治高血壓是預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由于高血壓升高的直接或間接作用,造成血管病變(出血或阻塞),是高血壓卒中的病理基礎,因此要嚴格控制血壓。

3.1 有效控制血壓,就要合理用藥。目前降壓藥物有六大類: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可按病情加以選擇,臨床上常采用聯合用藥,一般聯合方式:ACEI+CCB、ACEI或ARB+利尿劑、ACEI或ARB+CCB+利尿劑,交感激活者可加用β受體阻滯劑。

3.2 在降壓治療的同時,還要防治卒中的其他危險因素,如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和肥胖等,并避免各種誘發因素(過度疲勞、情緒激動、用力排便、氣候驟冷等)。此外,頸動脈硬化、高粘血癥的患者,適當加用他汀類藥物和抗血小板聚集類藥。

3.3 預防卒中發生,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物應注意下列問題。

3.3.1 不要隨意減少用藥的次數,以免造成血壓波動,對腦血管造成損傷。xz

【摘要】 近年來我國卒中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然而高血壓是卒中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無論是舒張壓還是收縮壓的升高均造成卒中危險度升高,有效的控制血壓是預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 高血壓;卒中

我國是卒中高發國家,其年發病率約為(185~19)/10萬,估計每年有200萬新發卒中患者,存活的卒中患者累計700萬人[1]。卒中有三高,即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我國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養老機制、醫療衛生保障機制、養老護理機構和社區服務網絡的建設都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2] 。對卒中危險因素早期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1 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1.1 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 年齡、種族、性別、家族史。

1.2 可干預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心房纖顫及其他心臟病、高脂血癥、無癥狀頸動脈狹窄。

1.3 可能的危險因素 肥胖、體力活動少、過度飲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凝狀態、激素替代治療。

2 高血壓與腦卒中的關系

高血壓是卒中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所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中,高血壓的人群歸因為危險度最高。流行病研究表明,70%的卒中是高血壓所致。2004年中國高血壓指南指出,血壓從110/75mmHg開始,人群血壓水平與腦卒中發生呈現連續性相關,無癥狀的高血壓比有癥狀的高血壓更危險。基線收縮壓每升高10mmHg,腦卒中發生相對危險度增加49%(缺血性腦卒中增加47%,出血性腦卒中增加54%);舒張壓每升高5mmHg,腦卒中增加46%。同時血壓水平越高腦卒中再發危險度越大。有關研究表明所有高血壓類型包括收縮期高血壓、舒張壓期高血壓以及混合型高血壓都能使卒中風險增高。高血壓患者的卒中風險分別為非高血壓患者和臨界高血壓患者的3~4倍和1.5倍[3]。

2.1 舒張壓(DBP)與卒中 以往認為收縮壓(SBP)老年人隨年齡的增長每10歲可提高10mmHg屬于正常,舒張壓為腦血管和冠心病的預測因素。Framingham心臟研究發現對于年齡小于 50歲的DBP是最強的心腦血管病的預測因素,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腦血管的預測因素逐漸由DBP轉為SBP[4]。20世紀90年代研究方案普遍以DBP水平作為研究對象。Law等[5]報道對4項無腦血管病史且血壓正常者的隨機試驗進行的匯總分析表明,DBP每降低5mmHg發生卒中相對危險度(RR)降低38%,對14項針對無腦血管病史的高血壓患者的隨機試驗的匯總分析表明DBP每下降5mmHg,發生卒中的危險度降低38%。Macmahon等[6]對9項大型對列研究進行匯總分析發現卒中風險隨著血壓的升高而升高,且成對數線性關系。DBP在76~105mmHg范圍內每降低5mmHg,發生卒中的風險降低34%,DBP每降低10mmHg卒中風險降低56%。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是致死性還是非致死性卒中這種聯系強度均相似。

2.2 收縮壓(SBP)與卒中 隨著高血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現SBP和DBP均與卒中風險獨立相關,從而改變臨床上重視DBP的觀念。Lawes等[7]對有關降低血壓與卒中風險相關性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隊列研究表明在亞太、北美和西歐地區,SBP每下降10mmHg,60~79歲人群卒中風險約降低1/3,這種相關性一直持續到血壓下降至115/75mmHg時,并且在不同性別、地域、卒中亞型以及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事件患者中均如此。這種比例相關性呈年齡依賴性,但在80歲年齡組仍呈顯著正相關。隨機對照試驗表明SBP每下降10mmHg卒中風險也降低1/3左右。

3 控制高血壓,預防卒中

多數卒中是可以預防的,防治高血壓是預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由于高血壓升高的直接或間接作用,造成血管病變(出血或阻塞),是高血壓卒中的病理基礎,因此要嚴格控制血壓。

3.1 有效控制血壓,就要合理用藥。目前降壓藥物有六大類: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可按病情加以選擇,臨床上常采用聯合用藥,一般聯合方式:ACEI+CCB、ACEI或ARB+利尿劑、ACEI或ARB+CCB+利尿劑,交感激活者可加用β受體阻滯劑。

3.2 在降壓治療的同時,還要防治卒中的其他危險因素,如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和肥胖等,并避免各種誘發因素(過度疲勞、情緒激動、用力排便、氣候驟冷等)。此外,頸動脈硬化、高粘血癥的患者,適當加用他汀類藥物和抗血小板聚集類藥。

3.3 預防卒中發生,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物應注意下列問題。

3.3.1 不要隨意減少用藥的次數,以免造成血壓波動,對腦血管造成損傷。

3.3.2 最好用長效藥,控制全天24h血壓。

3.3.3 不隨意停藥,突然停服降壓藥會引起血壓急劇升高,即使在夏天高溫停藥,也有發生卒中的危險。

3.3.4 老年高血壓不宜睡前服藥,夜間血壓不要降得過低,以免促發腦血栓的形成。

3.3.5 如血壓控制良好,沒有明顯不可耐受的副作用,不要頻繁換藥。

3.3.6 如血壓難控制,波動大,則需專科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腦卒中是多種危險因素對腦血管的綜合作用,從而使腦血管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所致,它分為缺血性的卒中和出血性的卒中。高血壓是卒中的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的變化與腦血管血流動力學指標改變之間有密切的關系[8]。血壓長期處于增高水平,使血管系統處于超負荷狀態,從而導致血管病變,進而血流動力學的改變。研究證實,血流動力學異常可通過影響血管內皮的形態和功能,影響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和凋亡,細胞外基質的合成和消除等方面參與血管的結構和功能重建,進而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9]。總之,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的增高,腦卒中的發生率顯著增高,做好高血壓的規范化診治對卒中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全國防高血壓日主題.血壓與卒中,2005-10-08.Http://moh.gov.Cn/newshtml/10563.htm.

2 活躍、積極應對老齡化發展趨勢,努力開創老齡工作新局面.人民時報,2006-01-20(4).

3 Gorelick PB. Stroke prevention.Arch Neurol, 1995,52:347-355.

4 Franklin SS,larson MG, Khan SA, et al. Does the re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change with aging?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01,103:1245-1249.

5 Law M, Wald N,Morris J.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to prev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a new preventive strategy. Health Technol Assess, 2003,7(1):94.

6 Macmahon S, peto R, Cutler J, et al. Blood pressure,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esease. Part 1, Prolonged differences in blood pressure pros 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corrected for the regression dilution bias.Lancet,1990,335:765-774.

7 Lawes CM, Bennett DA, Feigin VL,et al.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views.Stroke,2004,35:1024.

第2篇

關鍵詞:健康教育;生活方式;高血壓;干預

高血壓是目前臨床最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國高血壓發病率達到15~20%,全球高血壓病人已超過6億,我國高血壓病人超過1.3億[1]。控制高血壓是防治心腦血管病的關鍵。目前,高血壓治療的方法多種多樣,各類藥品參差不齊,療效不一,如何提高治療的有效率是關鍵[2]。本研究選取我院68例服藥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應用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干預,對比分析干預前后患者高血壓控制情況,臨床取得滿意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壓患者68例,所選患者依據1999年WHO-國際高血壓學會規定[3]:成年人血壓≥140/90mmHg(18.7/12.0kPa)均確診為高血壓,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齡49~80歲,平均(62.5±6.5)歲。所有患者均給予硝苯地平膠囊(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669)進行治療,起始劑量10mg/次,3次/d,根據患者病情可酌情增加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120mg/d。

1.2方法 本研究對入選患者進行長時間臨床跟蹤觀察以確保研究結果客觀。患者分組后,首先保證患者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即保證基本藥物根本治療。由主治醫師分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客觀診斷,聯系患者的年齡、患病的程度、并發癥等,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1.2.1健康宣教 建立一個宣傳小組,每周不定時向患者講解有關高血壓的有關知識:高血壓的定義及發病原因、影響因素、形成機制、具體診斷標準、并發癥、每天測血壓并記錄的意義、分級標準、臨床表現、堅持長期服用降壓藥的意義等。針對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分別采取能讓患者和家屬能接受的方式講解。根據用藥指導:使患者正確使用各類藥物,了解降壓藥物的種類、藥物的特點、副作用、禁忌證、服用方法等。

在心理教育方面,要求患者家屬能夠配合醫院幫助患者消除因認識不足導致的對高血壓的恐懼和治療的避諱。

1.2.2飲食干預 讓患者堅持按照制定的飲食方式:科學的飲食方式,多吃蔬菜和水果、清淡及適量飲食,控制食鹽量

1.2.3定期血壓監測 患者應該每天測血壓,以便發現血壓不正常時及時控制。患者住院期間均由護士完成血壓監測,出院后,患者或者其家人應該掌握正確的測量血壓的方法幫助患者測量。

1.2.4心理平衡 幫助患者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平衡心理及樂觀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進行心理咨詢、音樂療法及自律訓練等。長期焦慮、憂郁、精神緊張是高血壓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患者家人除了要給患者創造舒適的環境外,可以參與醫生逐步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通過溝通,漸進式引導患者自我放松從而避免消極情緒的產生。

1.3臨床觀察 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高血壓值、對高血壓知識認識程度、生活方式變化、治療依從性。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患者經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干預后,科學服藥率、對高血壓知識認識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療依從性較干預前均有顯著改善,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常常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高血壓的發生有很多因素,與家族遺傳和年齡、肥胖、吸煙、高脂肪高鹽攝入、不良生活習慣等有關[4]。本研究對68例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干預,對所有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飲食干預、定期血壓監測及心理平衡教育,患者經過干預后,臨床治療情況顯著改善,干預前57例科學服藥患者提高至67例,66例患者對高血壓有足夠的認知,全部患者均有健康的生活方式,66例患者治療依從性好,充分說明加強對高血壓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針對性的改變生活習慣,更好地控制血壓,在高血壓的控制與防治中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在個性化治療基礎上應用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干預,有利于加強高血壓的治療療效,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程度,對控制高血壓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萍.護理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新,2012,9(29):239.

[2]胡蓉,吳重玲,朱立場,等.高血壓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干預對高血壓療效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2,5(7C):1674.

第3篇

【摘要】目的:分析預防高血壓病社區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隨機抽取本社區臨界高血壓人群90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5人,一組為護理干預組,進行飲食、運動以及指導等相關的干預。另一組為對照組未進行任何的干預。比較兩組人群在預防高血壓病方面是否具有差異。結果:由于專業的社區服務人員的在飲食、運動、戒煙戒酒等方面的指導,進行社區護理干預的45人不良習慣等發生了一定改變,同對照組相比,社區護理干預組的血壓在干預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有明顯的下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社區護理能有效地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

【關鍵詞】高血壓病; 社區;護理干預

高血壓病是目前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引起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現代生活壓力大,精神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高鹽高脂飲食以及現代人對個高血壓的認識和重視不足,未能有效進行預防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國際上將高血壓的防治提前,高血壓的標準為收縮壓140mmHg和舒張壓90mmHg。而臨界高血壓設定為收縮壓120~139mmHg或舒張壓80-89mmHg。而預防高血壓即是將收縮壓小于120mmHg和舒張壓小于80mmHg。一旦達到臨界值,需要在飲食和運動方面進行干預,從而降低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因此,我院對本社區的人口進行了血壓方面的普查,并建立了個人血壓的檔案記錄,對臨界高血壓進行了社區護理干預。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我們隨機抽取了本社區2010年10月處于臨界高血壓的人群,共計90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32人,年齡36-58歲不等,平均年齡45.2歲。將其隨機分為2組,每組45人,一組為護理干預組,進行飲食、運動以及指導等相關的干預。另一組為對照組未進行任何的干預。兩組患者均沒有其它重大疾病,均為超重、吸煙、飲酒和飲食偏重人群,兩組人群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兩組人群的基礎情況如下表所示。

1.2 治療方法:對本社區臨界高血壓人群進行建卡,記錄相關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生活習慣、高血壓知識的認識情況等,根據相關情況制定處護理干預計劃,護理干預組由掌握高血壓知識的社區服務人員進行護理干預,社區護理人員要經過高血壓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培訓。社區服務人員每月進行一次監測和飲食、運動等方面的指導。

1.3 護理干預措施

1.3.1 高血壓預防的相關宣傳:向護理干預人群講解,高血壓預防的相關知識,告知該人群宣傳教育是控制及其預防高血壓的最重要的手段。向護理干預人群發放宣傳手冊,并組織大家進行討論,從哪些方面能預防高血壓的發生,比如控制肥胖,增加鍛煉,改變飲食習慣,禁煙、禁酒等。

1.3.2 飲食干預指導:要求肥胖人群限制脂肪的攝入,應該少食多餐,禁暴飲暴食,要少吃甜食,多吃粗糧,飲食口味較重的人群要少吃海鮮等含鈉量較高的食物,每日攝鹽量應低于4g,并平均分配到一日三餐之中,并要求家屬配合限鹽的行為。

1.3.3 運動干預:運動是預防高血壓發生的最重要的療法之一,根據干預人群的實際情況選擇走路、跑步、騎車或者爬山等運動,每次運動時間不宜過長,運動強度不宜過大,并要求家屬配合記錄和監測。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進行社區護理干預的45人不良習慣等發生了一定改變,具體見表二,干預護理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血壓改變情況如表三。護理干預組干預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明顯下降,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高血壓的發病不僅與年齡和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而且與一些可控制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也密不可分[1],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不良的習慣,從而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病的發生,本研究通過社區護理干預,對臨界高血壓人群進行了飲食的控制,飲食習慣的改變,運動的指導以及預防高血壓病的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指導,使參與人群改變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有效的控制了該人群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進而預防了高血壓病的發生,因此,筆者認為,如果要改變我國高血壓病的現狀,應該從預防高血壓病開始,我們應該把高血壓病的預防的相關知識進行宣傳,以社區為單位,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以期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第4篇

高血壓因其較高的患病率和對心腦血管系統的嚴重損害而成為世界范圍內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全球有15%~37%的人口患高血壓病[1],我國35~74歲的成年人中,高血壓患病率達27.2%[2]。

本中心利用信息管理系統對社區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干預,增強了管理手段。本文分析通過干預前后患者知、信、行和血壓等健康指標的改善情況,檢驗信息化管理系統參與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干預的效果。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本中心掌握的本社區2006年10月以前登記在冊的未管理過的全部高血壓患者300名。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全科醫師團隊(全科醫生、全科護士、預防保健醫生、社區志愿者)應用社區預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統對目標人群進行為期12個月(2006.10.01~2007.09.30)的健康干預。干預內容包括:建立健康檔案;干預前后各1次的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全科醫師門診隨訪與家訪相結合,指導用藥,進行個性化管理;預防保健醫生與社區志愿者配合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自我管理,開展系列宣教講座、健康烹飪、運動療法等活動,每月1次共12次;充分利用衛生資源,開展雙向轉診等。

1.2.2資料整理分析方法定量資料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和錄入,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卡方檢驗、配對t檢驗和分層分析。

2結果

2.1性別與年齡分析300例患者中,男133例(44.3%),女167例(55.7%);35~59歲者占35.5%,60歲以上者占64.5%。

2.2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如表1,干預后,高血壓各相關知識知曉率均有提高,每日合理攝鹽量、控制高血壓措施和中風的前兆均有顯著性差異(P

2.3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相關行為、態度比較如表2,正確行為、態度的肯定回答率均有提高。干預前后,用鹽勺控制鹽量用、計量油壺控制油量、按醫囑用藥的行為、態度(P

2.4干預前后患者血壓水平與血壓控制率比較如表3,干預后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值均有所下降,前后有顯著性差異(P

干預前的體檢中血壓正常者93人(男41,女52),干預后的體檢中,血壓正常者159人(男65,女94)。血壓控制率上升,前后有顯著性差異,按男女分層后同樣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國內外大量研究,如美國五城市項目、我國綜合防治研究都證實以社區為基礎,開展健康促進工作是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方法[3,4]。重視高血壓的綜合防治管理,加強健康教育,強調非藥物治療,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確選擇藥物種類和科學調整藥物劑量,是目前盡快改善高血壓控制狀況的有效措施[5]。

本中心開展傳統社區高血壓患者三級隨訪干預管理已有多年,在2004年和2006年的橫斷面調查中患者的隨訪、管理率已達80%以上,但效果卻不理想,患者規則服藥率、血壓控制率均在40%以下。這說明,目前社區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服務方法仍不能滿足患者需求。

本中心利用社區預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社區高血壓患者管理,全科醫師團隊通過患者就診、體檢、上門服務等將患者病情監測指標及治療方案、健康教育情況記錄到檔案中。信息系統可提供病情控制趨勢圖和階段性報告,針對個體進行健康教育,制定患者血壓、體重和血脂的控制目標,進行個性化管理。利用信息管理系統,還可以設置條件篩選目標患者群發短信,邀請參加不同主題講座和活動。

信息管理系統參與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干預,增強了管理的手段,提高了工作成效。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相關知識知曉率和行為、態度比較結果顯示:干預后高血壓各相關知識知曉率均有提高,每日合理攝鹽量、控制高血壓措施和中風的前兆與干預前均有顯著性差異(P

包括高血壓患者健康干預在內的社區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長時期、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信息管理系統為此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保障措施,使之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已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優勢。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t,promotion health life[M].Geneva:Switzerland,2002:12-13.

[2] 顧東風,JIANG He,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狀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2):84-89.

[3] 姜恒,白雅敏,邵瑞太.發達國家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綜合干預經驗[J].中國慢性病預防和控制,2002,10(5):235-237.

[4]李立明,任濤.高血壓綜合防治模式探討[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1,9(1):32-34.

第5篇

【摘要】: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是造成冠狀動脈,心肌梗死,腦卒中,腎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影響生活質量。目前高血壓患者的控制率低、服藥率低已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因此,高血壓的防治對提高我國居民的整體健康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社區高血壓;防治

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問題,也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居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且高血壓的患病年輕化也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我國高血壓防治尚處在較低水平,存在高患病率、高增長趨勢、高危害性;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普遍存在著不長期規律服藥、不堅持測量血壓、不重視非藥物治療。有資料表明,積極控制高血壓可使腦卒中病死率下降50%,心肌梗死病死率下降58%。因此,在社區進行高血壓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高血壓防治水平,提高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是一項非常艱巨而重要的任務,須引起社區醫師的高度重視。

1高血壓的病因和危險因素

高血壓病病因一般有如下幾種:治療不當、藥物治療不能耐受,以及繼發性的高血壓、精神心理因素、大量吸煙酗酒、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藥物相互作用等都可引起高血壓病。呂國良報道2005年2月~2008年12月觀察600例高血壓病患者的病因中,治療不當占30%,藥物不能耐受占11%,繼發性高血壓占30%~40%,精神心理因素占10%~20%,大量吸煙、酗酒占3%~5%,同時服用影響降壓效果藥物的占3%。其中,收治的高血壓病患者中約3%可明確診斷:(1)腎實質性高血壓:這是一種罕見的腎臟腫瘤即腎素分泌瘤,使血壓異常頑固不易控制;(2)腎血管性高血壓:1/3呈難治性高血壓,對600例高血壓病患者臨床觀察,腎動脈狹窄發生率約20%,老年患者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青年患者主要由多發性大動脈炎及纖維肌性發育不良所致,但青壯年腎動脈粥樣斑塊引起的腎動脈狹窄并不罕見;(3)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原醛):達30%以上;(4)嗜鉻細胞瘤:是由于嗜鉻細胞腫瘤或增生并分泌過多的兒茶酚胺所引起的血壓升高的一種疾病,病變大部分位于腎上腺髓質,少部分病變位于腎上腺以外的其他交感神經組織;(5)其他:庫欣綜合征、腎上腺皮質腺瘤、垂體微腺瘤、主動脈縮窄、精神心理因素等。

2社區高血壓患者的飲食控制策略

合理的飲食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的一個重要問題。飲食療法主要是圍繞兩個問題:高血壓病本身和并發癥。

2.1 減少飲食中的動物脂肪

進食過多的動物脂肪會增加人體體內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容易引起高血壓。

2.2限制飲食中的總體熱量

高血壓患者超重和肥胖,體質量指數≥28kg/m2者,應限制總熱量,主食應吃更多的粗糧,雜糧,少制大米,減少糖類食物的攝入。節制飲食,控制體質量,努力使體質量接近標準體質量。

2.3適當補充必要的維生素

新鮮水果如橘子、柚子等,以及蔬菜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能抗動脈硬化。維生素P在橙、檸檬、杏、櫻桃、玫瑰果實中及蕎麥粉中含量較高。它除了降低血膽固醇外,還可增強血管壁的抵抗力,常用于預防腦溢血。

2.4控制鹽的攝入量

專家認為,鹽的攝入量長期偏高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人通過飲食攝取的最佳鹽量,每人每日不應超過6g。高血壓病患者應多食新鮮蔬菜,少食用咸菜、咸魚、咸肉等;要減少烹調時用的鹽及其他含鹽高的調料;含食鹽多的加工食品,如方便面、加工腌熏肉制品、豆制品等應限制食用。

3社區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

社區開展高血壓病的預防教育很有必要。有資料表明,一級預防可使高血壓病的發病率下降55%,使腦卒中下降75%。說明高血壓非藥物防治以預防為主的意義重大。預防宣傳教育的內容一般包括5個方面。

3.1高血壓的認知

高血壓病是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要通過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配合并充分了解降壓藥的作用、用法、用量,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測量血壓,使患者懂得高血壓病的危害性,懂得高血壓病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做到科學預防,科學治療,堅持服藥。

3.2減輕體質量

幾乎所有超重高血壓患者均可通過減輕體質量獲益。成人正常體質量指數應保持在19~24kg/m2,減少體質量的有效途徑如體育鍛煉和合理膳食,運行方式如散行、慢跑、騎車等。以運動之后神清氣爽、感覺良好為宜。

3.3戒煙限酒

經常吸煙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導致動脈硬化,并易發生與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及周圍血管并發癥。長期飲酒后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兒茶酚胺等內分泌激素升高,是促使血壓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高血壓患者應戒煙限酒。

3.4保持健康心態

不良情緒可對血壓產生較明顯的影響,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升高血壓。生活節奏過快、壓力過大也是血壓升高的常見誘因。因此,高血壓患者應努力保持寬松、平和、樂觀的健康心態。

3.5血壓的監測

為了方便居民,衛生服務中心提供每日免費測量血壓服務;開辦健康講座,發放宣傳資料;建立高血壓病檔案,隨時回訪。

4社區高血壓病的藥物治療

4.1降壓藥物的合理應用

常用的6類降壓藥物中,多數高血壓患者需要選用2種或2種以上方可將血壓值降到目標血壓,尤其是中危及以上患者,應采取長期規律的服用降壓藥物進行治療。不良反應的減少和控制,則是社區醫務人員要著重考慮的環節。藥物選擇要個體化處理:高血壓級別或嚴重程度;伴隨危險因素及數量;靶器官損害的有無及其程度;合并癥的臨床情況;并存的其他情況以及所用藥物有無相互拮抗作用。早晚服藥或每日一次的長效藥物選擇,對增加治療的依從性則尤為重要和適用。

4.2降壓的目的與目標

降壓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的總危險,防止腦卒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和腎病的發生、發展。降壓目標對于一般高血壓患者來說,應是140/90mmHg以下,而對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或腎病等高危患者,血壓應降至130/80mmHg以下;70歲以上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4.3降壓藥物治療原則

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終身治療原則;②長效緩(控)釋制劑,平穩控制血壓原則;③小劑量聯合用藥原則;④個體化治療原則;⑤中西醫結合治療原則;⑥改善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治療原則;⑦維護依從性原則;⑧早晚最佳時間治療原則。治療的前提是要建立居民的動態健康和治療檔案,其中包括聯系方式、基礎疾病等基本信息。

5討論

本研究以社區高血壓病患者為基礎,開展高血壓病綜合防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區人群的衛生知識水平,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提高自我保健意識。開展以健康教育、膳食平衡及合理的藥物治療等干預措施后,制定和實施各種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方式行動,來提高患者、高危人群、普通人群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率,行為形成率、服藥率,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發生與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社區;高血壓管理;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274-02

高血壓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我國高血壓病的發病率增長速度較快,預計目前中國的高血壓患者接近1.6億。國內外經驗表明,控制社區防治高血壓最有效的方法是規范高血壓管理。為進一步開展有針對性的高血壓預防控制工作,我們對上海市康健社區高血壓管理重點一組對象在2007~2008年度在管理過程中的用藥情況進行了調查,以了解社區高血壓管理中藥物指導工作的現狀,完善社區高血壓規范化管理方案。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對2007~2008年上海市徐匯區康健街道社區內282名高血壓管理重點一組對象進行調查。

1.2 方法:應用中智防保管理軟件(中智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防保管理軟件,高血壓分組管理,版本號:2.4.0.0),采用對相關高血壓管理數據回顧分析,對2007~2008年上海市康健街道內高血壓重點管理對象(一組)的用藥種類、用藥變化與控制情況的年度評估(優良、尚可、不良)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全部資料經核對無誤后,由專業人員采用Excel 2000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l1.5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高血壓管理重點一組對象(282)例,其中規律服藥治療者例(274)例,按其國產復方制劑單藥治療、ARB或ACEI類藥物、CCB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中藥制劑、利尿劑、聯合用藥分七類,各類藥物服藥人數及分布比例見下表1。

2.2 一個管理年度(2007~2008年)內高血壓用藥有無變化與管理對象年度評估(優良、尚可、不良)的之間的關系見表2。

表2分析:χ2=4.566,P=0.102(>0.05)。

高血壓重點一組管理對象用藥變化與控制情況的年度評估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高血壓重點一組管理對象用藥變化與控制情況的年度評估之間無關聯影響。

3 討論

高血壓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是腦卒中、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美國成年人在1988~1991年患病率約為25%,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25%、55%和29%[1]。我國第3次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發現,高血壓患病率為11.26%,與1979~1980年相比,10年間患病率增加了25%,控制率為4.1%;并進一步揭示了我國高血壓的三高(高患病、高致殘、高死亡)、三低(低知曉、低治療、低控制)、三不(不規律服藥、不難受不吃藥和不愛吃藥)的特點[2]。目前上海已進入老齡化城市的行列,社區≥35歲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高,預防與控制高血壓病是控制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的重要任務。高血壓人群綜合防治對減少人群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水平,增加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率、控制率、減少心血管病急性事件的發生和死亡均有效果[3]。對高血壓患者而言,能否堅持持續規律的治療是影響高血壓預防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

康健社區地處徐匯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我社區目前高血壓規范管理率(高血壓分組管理)達到50%以上。我們在本次調查中調查發現,我社區高血壓重點一組管理對象282名,其中274人通過服用藥物進行治療,即有97.16%的患者能堅持規律服藥治療,說明通過規范管理,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危害和堅持規律治療重要性有了一定認識。對這274位服藥患者所服藥物統計發現,復方類,ACEI或ARB類,鈣通道阻滯劑是使用前三位的抗高血壓藥物,分別為35.77%,30.66%,19.71%.其中ACEI或ARB類與鈣通道阻滯劑的高使用率與目前高血壓防治指南相符。

同時分析了一個管理年度(2007~2008年)內高血壓用藥有無變化對管理對象年度評估的影響,結果顯示管理年一年內用藥有(無)變化者的控制情況:優良、尚可、不良分別占31.22%(45.90%)、28.96%(22.95%)、39.82%(31.15%)。經統計學檢驗,高血壓重點一組管理

第7篇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以某市某區A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轄的B社區的居住人口作為調查對象。根據街道戶口登記簿進行社區居民的登記,初步建立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社區共有居住人口982人,其中高血壓病患者194例,占社區人口的19.8%。高血壓病患者的年齡在32~93歲,平均(51.8±4.3)歲;其中男101例,女93例。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確定高血壓的診斷標準[2],個體在沒有服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進行至少3次不同日的血壓測量,如有2次或以上血壓值在以下范圍: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則認為該個體是高血壓病患者。

1.2 研究分組將社區居民根據高血壓病患病情況分層隨機分組,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和對照組均為高血壓病患者97例,非高血壓病患者394例。兩組被調查人群的性別、年齡、血壓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干預組采取高血壓的防治干預措施,對照組不采取任何措施。

1.3 干預措施

1.3.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社區人群高血壓的有效手段。(1)宣傳:社區全科醫生可以開展社區高血壓的健康教育宣傳,通過在社區辦專欄、廣播、畫廊、播放錄像、板報等形式定期張貼和更換健康教育材料。(2)訪視:社區全科醫師每月到高血壓病患者家庭及居委會進行訪視,測量患者的血壓,給予面對面的咨詢指導,教會患者控制鹽、糖等的攝入,戒除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建議患者遵循低脂、低鹽、低熱量的飲食原則,并根據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指數、血壓值等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的運動量。

1.3.2 服藥干預 針對我國高血壓病患者服藥依從性不高的特點,針對性的進行患者的服藥干預。社區全科醫生應讓患者認識到堅持服藥的重要性,講解持續服藥對其身心造成的不良影響,叮囑患者定期監測血壓,并根據患者的血壓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1.4 觀察指標 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的血壓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高血壓病患者的比較

干預組:干預前收縮壓為(131.4±19.6),舒張壓為(87.81±5.62);干預后收縮壓為(125.30±17.90),舒張壓為(80.13±5.36)。對照組:干預前收縮壓為(132.1±20.4),舒張壓為(86.49±5.11);干預后收縮壓為(131.9±17.8),舒張壓為(85.15±6.23)。干預組干預前后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74,P

2.2 兩組的高血壓防治效果比較

干預組沒有一例高血壓病患者發生,且原高血壓病患者中有11例血壓正常;對照組發生3例高血壓病患者,原高血壓病患者中有2例血壓正常。兩組血壓控制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7,P

3 討論

據2002年衛生部組織的全國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成人)高血壓病患病率為18.8%,全國高血壓病患者約1.6億,比1991年的高血壓病患者數上升31%,并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我國高血壓病有“三高”(患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高)、“三低”(知曉率、服藥率和控制率低)和“三不”(不規律服藥、不難受不吃藥及不愛用藥)的三大特點,這是高血壓的防治不能真正起到明顯效果的主要原因。

高血壓的發病大多與超重、肥胖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通過社區綜合干預,能夠發揮基層醫療優勢,通過宣傳、教育、指導等方式,達到社區全科醫生與高血壓病患者的社區人群的互動,從而達到控制和預防高血壓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高血壓病患者干預后的舒張壓和收縮壓均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而且干預后干預組沒有新發高血壓病例,表明干預效果是有效的。以上研究充分表明,對高血壓采取社區全科醫生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對預防和治療高血壓有顯著的效果,值得推廣。

參 考 文 獻

第8篇

【關鍵詞】高血壓病;社區管理;中風率

【中圖分類號】R197.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4-228-2

高血壓病是以動脈血壓升高為特征,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壓病同時又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加強對高血壓病患者的社區管理,有利于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病并發癥,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研究規范化高血壓病社區管理對中風率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

選取2006年8月至2006年12月自愿接受規范化高血壓病社區管理的患者312例,男性157例,女性155例,年齡43.24±5.32;常規自我管理患者310例,男性155例,女性155例,年齡44.12±4.98。各組患者均無腦中風病史。

1.1.2高血壓病診斷標準

1999年WHO/ISH推薦標準和2005年修定版《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

1.2方法

1.2.1規范化高血壓病社區管理

①建檔:危險分層對高血壓患者以家庭為單位建立檔案,對建檔患者進行危險因素評估,了解靶器官損害情況,根據體檢結果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

②健康教育:每月在社區內進行高血壓健康教育講座,從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形成、危害到高血壓病的飲食預防、治療等方面進行健康科普講座;在社區建立高血壓病知識宣傳欄,每3~6個月更換一次內容;對建檔管理的高血壓患者進行個案分析及針對性指導。

③生活干預:控制飲食,合理運動,控制體重。向社區每個家庭發放鹽勺、油壺,對居民進行控制食鹽及限油飲食提供依據。提倡每人每日食鹽量降至6g,減少膳食脂肪,總脂肪

④藥物治療:降壓藥物,根據患者危險因素、血壓水平、靶器官損害情況,選擇降壓藥物種類及藥物組合,從小劑量開始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直至血壓達標。利尿劑:氫氯噻嗪、螺內酯;β阻滯劑:美托洛爾;ACEI:依那普利;CCB:硝苯地平緩釋片、氨氯地平;復方制劑:復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藥物聯合方案,心力衰竭:利尿劑、β阻滯劑、ACEI;心肌梗死后:β阻滯劑、ACEI;冠心病高危因素:利尿劑、β阻滯劑、ACEI、CCB;糖尿病:β阻滯劑、ACEI、CCB;慢性腎病:ACEI、CCB;預防中風復發:利尿劑、CCB。控制危險因素的藥物,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調脂藥,降糖藥等。

⑤血壓控制目標值高血壓患者:

⑥監測隨訪:開始每周監測血壓,待血壓穩定后每月監測血壓、定期評估并記錄在案,對不能自覺復診患者電話詢問指導。對因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需進一步檢查或住院治療的患者實行雙向轉診,并對轉診情況記錄入檔,出院后繼續進行社區管理。

1.2.2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高血壓病史和高血壓分層等方面差異不明顯(P>0.05)。隨訪兩組患者的中風率至2010年3月。

1.2.3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進行統計,采用統計軟件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按α=0.05檢驗水準,P

2結果

隨訪至2010年3月,規范化社區管理組中風人數59人,中風率為18.91%,自我管理組中風人數129人,中風率為41.61%。規范化社區管理組的中風率明顯低于自我管理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的中風率比較

分組 患者數(人) 中風數(人) 中風率(%)

規范化社區管理組 312 59 18.91

自我管理組 310 129 41.61

3討論

高血壓病是目前單一的導致全球疾病負擔的最大因素。研究表明,到2025年為止,全球將有15億人口患有高血壓病。在我國,高血壓病的發病存在“三高三低”現象,即發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高;知曉率、服藥率及控制率低。該病的預防和控制現狀不容樂觀。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并控制高血壓的發生發展,減少并發癥是當前公共衛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2]。

高血壓病的并發癥是血壓持續升高可有心、腦、腎、血管等靶器官損害。心臟方面,左心室長期面向高壓工作可致左心室肥厚、擴大,最終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可促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發展并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可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腦方面,長期高血壓可形成小動脈的微動脈瘤,血壓驟然升高可引起破裂而致腦出血。高血壓也促進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可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腦動脈血栓形成。血壓極度升高可發生高血壓腦病,表現為嚴重頭痛、惡心、嘔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昏迷或驚厥,血壓降低即可逆轉。腎臟方面,長期持久血壓升高可致進行性腎硬化,并加速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可出現蛋白尿、腎功能損害,但腎衰竭并不常見。血管方面,除心、腦、腎、血管病變外,嚴重高血壓可促使形成主動脈夾層并破裂,常可致命。

其中,腦卒中是高血壓病最重要的并發癥之一,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是指在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種誘發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臨床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腦中風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家庭及社會負擔沉重。腦卒中是高血壓的重要合并癥之一,超過60%的腦卒中患者有高血壓病史。研究發現,腦卒中的年復發率高達3-5%,且與動脈血壓水平呈密切的正向相關關系。另一方面,積極的降壓治療可明顯減低腦卒中復發的危險性。循證醫學證據表明,經降壓治療將腦卒中患者的血壓控制到滿意水平后,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有可能降低至與無腦卒中病史患者同等水平。為此,新指南中對該人群的降壓治療同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張將既往有腦血管病史患者的血壓降低至140/90mmHg以下甚至更低。

高血壓病流行是一個群體現象,對人群采取適當干預措施可降低高血壓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3]。本研究表明,規范化社區管理組中風人數59人,中風率為18.91%,自我管理組中風人數129人,中風率為41.61%,規范化社區管理組的中風率明顯低于自我管理組。新近研究表明對高血壓患者采取綜合社區干預能使患者血壓明顯下降,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降低[4]。

對高血壓病患者進行社區化規范化管理,可有效地提高高血壓病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降低高血壓病的致殘率、死亡率。規范化高血壓病社區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中風率。

參考文獻

[1] 王萍.開展高血壓健康促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4):334-336.

[2] 江宇.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預防與控制的回顧[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2):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