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6-04 09:45:0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景觀設計概念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硬質景觀; 構成分析;設計原則;設計風格
0前言
近幾年, 中國園林設計行業正在從以古典園林為核心的傳統園林設計轉向以現代景觀為核心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其中一層的含義就是隨之而來的核心內容的轉變, 從以植物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種元素構成的以景觀為核心的綜合環境規劃設計。
1對硬質景觀概念分析
景觀規劃設計處理的對象大致可分為硬質景觀(Hard Landscape) 和軟質景觀(Soft Landscape)。英國人M. 蓋奇(Michael Gage)和M.凡德保(Maritz 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質景觀設計》中提出了這個概念,用以區分景觀設計中人工材料的處理和植物景觀的設計。
一般來說, 硬質景觀是相對種植綠化這類軟質景觀而確定的名稱, 泛指用質地較硬的人工材料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創造出來的景觀效果。硬質景觀在園林綠地環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人們活動的步行道、廣場、休息觀景的空間中,創造性的設計能賦予空間一定的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在硬質景觀的要點分析
硬質景觀的使用幾乎滲透到了園林綠地環境的各個角落, 其構成元素可分為點、線、面3種類型。點的元素則更多地體現在景觀小品上, 包含花架、亭、廊、噴泉、雕塑、假山與置石等設施。線的元素則主要有園林道路的造型、起伏及鋪地的變化, 圍欄的造型、組合及裝飾的變化。面的元素主要是廣場造型的變化。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對這些設計元素進行綜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硬質景觀設計的要點。
2.1點的元素
2.1.1花架。花架在園林中是最接近自然的, 而且也是中國園林特有的一種園林建筑, 是室內向室外空間過渡的一種形式。作長線布置時, 能發揮建筑空間的聯系作用, 形成導游路線, 用來劃分和組織空間, 增加風景的深度; 作點狀布置時, 本身具有較高觀賞價值, 形成新的觀賞點。另外, 花架布置靈活, 造型富于變化, 結構簡潔, 可組織對環境景色的觀賞, 而且由于綠色植物及花果自由地攀援和懸掛, 成為一種具有生機的園林小品。
2.1.2亭。亭是特指一種有頂無墻的小型建筑物, 是供行人停留休息之所。在園林中它是最為常見的建筑, 無論是在古典園林或是現代園林中, 各式各樣的亭子都隨處可見。園林中亭的功能有休息、賞景、點景、專用4種, 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在游賞活動過程中駐足休息、納涼避雨、眺望景色的需要。
2.1.3廊。園林中的廊是亭的延伸, 是聯系風景點建筑的紐帶, 隨山就勢, 曲折遷回, 逶迤蜿蜒。廊在園林中能引導視角多變的導游交通路線, 又可劃分景區空間, 豐富空間層次, 增加景深, 是中國園林建筑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1.4噴泉。在園林中的動態水景形式中, 噴泉是最常見的一種。噴泉以它華麗的水聲, 活躍的氛圍和動態的、優美的、花樣繁多的水形, 裝飾著城市和公共園林。從造景作用方面來講, 噴泉首先可以為園林環境提供動態水景, 豐富城市景觀; 其次, 噴泉對旁邊一定范圍內的環境質量還有改良作用。因此, 噴泉在藝術上和技術上才能夠不斷地發展, 不斷地創新, 不斷地得到人們的喜愛。
2.2線的元素
2.2.1園林道路。園林中的道路, 即為園路。它是構成園林基本組成要素之一, 包括道路、廣場、游憩場地等一切硬質鋪裝。園路除了具有交通、導游、組織空間、劃分景區等功能以外, 還有造景作用, 提供活動場和休息場所, 組織排水等作用。因此,在進行園林綠地道路設計時,有必要對道路的平曲線、豎曲線、寬窄和結構、鋪裝材質、形式等從實用功能和美觀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2.2.2園林圍欄。圍欄是園林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 它是園林組景中大量出現的一種重要小品構件和裝飾小品, 在園林中的作用主要有: 具有維護功能, 是劃分園林空間的要素之一; 具有點綴裝飾園林環境, 用于園林景觀的需要; 具有組織疏導人流、劃分活動范圍的作用; 具有改善城市園林綠地景觀效果, 從視覺上擴大綠化空間、美化市容的作用。
2.3面的元素
廣場一般是指由建筑物、道路和綠化帶等圍合或限定形成的開敞的公共活動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和進行社會活動不可缺少的場所, 在城市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廣場包括的類型比較多, 其分類主要是從使用功能、尺度關系、空間形態和材料構成幾個方面的不同屬性和特征來進行的。在園林綠地中設置綠化休閑廣場可以為各種年齡段的市民提供安靜休息、體育鍛煉、文化娛樂和兒童游戲的場所。
3硬質景觀設計原則的分析探討
硬質景觀的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 與園林綠地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等。也包括園路的布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園林建筑小品的設計、公共設施的處理等等,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義,又涉及到視覺和心理感受。在進行硬質景觀設計時,應注意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3.1 空間組織立意原則
硬質景觀的設計必須呼應園林綠地設計整體風格的主題,也要同綠化等軟質景觀相協調。不同綠地設計風格將產生不同的硬質景觀配置效果, 當然,城市設計和園林設計的一般規律諸如對景、軸線、節點、路徑、視覺走廊、空間的開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時,硬質景觀設計要根據空間的開放度和私密性組織空間。如公共空間為大眾游人服務, 景觀設計要追求開闊、大方、閑適的效果,私密空間為居住在一定區域的居住區住戶服務,景觀設計則須體現幽靜、浪漫的意趣。
3.2體現地方特征原則
硬質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硬質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 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如青島, “碧水藍天白墻紅瓦”體現了濱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風海韻”則是一派南國風情;重慶,錯落有致應是山地城市的特點;如到蘇州, “小橋流水”則是江南水鄉的韻致了。同時硬質景觀還應充分利用園林要地的地形地貌特點, 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園林景觀空間。
4結語
結合作者多年經驗總結,創新是設計師作品的靈魂與結晶。園林專業設計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思維觀念, 學習新的理念, 激放新的靈感,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與生態、數字、建筑、人文等系統理念提高作品的科技含量, 才能滿足時代變化、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周初梅.園林建筑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關鍵詞:住宅社區;新城市主義;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F28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新城市主義涵義
新城市主義是指再造城市社區活力的設計理論和社會思潮,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的美國,核心人物是 Peter Calthorpe( 彼得·卡爾索爾普) ,其基本理念是從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思想中發掘靈感,并與現代生活的各種要素相結合,重構一個被人們所鐘愛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氣息的緊湊性鄰里社區。【1】新城市主義者認為: 它主要針對城市郊區無序蔓延帶來的諸如原有城市空心化,原來完整的城市結構、城市文脈、人際關系、鄰里和住區結構被打破,土地利用過于分散,人們的居住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都市概念和都市感淡化以及過分依賴汽車,造成嚴重的能源浪費、破壞環境等城市問題,提出的一種新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工程概況
某住宅社區地塊分為A、B、C,地塊A呈三角形,地塊B呈正方形,地塊C作為開發預留用地。
總平面圖
二、規劃設計分析
(1)規劃設計理念
自始至終,本項目都被作為城市的一部分進行設計,如何使本建筑群所形成的規劃布局與已有的城市建筑外部環境銜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如何保持積極的城市空間肌理,如何提升區域品質,是我們從城市層面上處理此規劃布局的出發點。
一個能夠與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話的人文住區,一個在自然景觀包圍之中成為風景的景觀住區是貫穿整個規劃設計過程的設計理念。通過對基地的深入分析,以景觀資源最大化作為規劃布局的基本原則,我們預期達到的規劃目標是:在城市濱水核心地帶創建標志性的建筑群體和城市濱水居住空間,形成沿水而居的特色生活形態,創造出“鬧中取靜,引景到戶,帶水到家”的生態型居住社區。
(2)“五縱兩橫的景觀軸線+環形路網+盡端路”的規劃結構
規劃設計中充分利用自然開敞濱水景觀,以其作為設計的要素,遵循基地原有肌理,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觀軸線統領整個住區,形成“五縱兩橫的景觀軸線+ 環形路網+ 盡端路”的規劃結構。南北向面對濱湖的5條縱軸線,引入濱湖景觀,營造共享空間;東西向2條橫軸線將3塊用地貫聯起來,使城市空間環境像流水一般自然地滲透、流向建筑群。以地塊A的入口花園為起點,建立開放的空間景觀軸線。南北向的5條視覺通廊將城市與濱湖拉結,東西向的景觀軸線串聯起整組建筑群及廣場
規劃結構概念分析
將各類組團式院落置于景觀資源最好的西、南側,所有的高層建筑被置于基地的東、北側,形成南低北高,西低東高的規劃布局形態,使住區與自然水體之間在規劃空間上形成良好的過渡,確保了低層組團式院落具有足夠的開放空間,同時也為所有的居住者提供良好的湖面及開敞的景觀。“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種高低搭配的規劃布局,使塔樓上享受無邊湖景,塔樓下形成院落空間。毫無保留的開放態勢,將自然分隔成的庭園盡情展示出來,同時也引入了南向的濱湖景觀,這種規劃布局對于降低來自北側城市干道的噪音干擾,營造恬逸安靜的小區環境以及對湖景的利用率是最高的。對于后排的住宅,除了前排的錯讓之外,單元之間也自成角度,爭取最佳的觀景視角。
規劃設計強調控制濱水區建筑形態,其中控制好主體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又是關鍵。設計根據規劃要求并結合濱水區的開發特點,在地塊A布置兩棟通透輕盈的超高層住宅,地塊B、C 北側布置若干30層的高層住宅,以形成豐富多樣的天際線控制點,空間形態的通透性既有建筑外觀的通透性,也有空間組合的視覺暢通性。建筑外觀采用直線和簡單的幾何構圖,注重建筑天際輪廓線的抑揚頓挫,其社區規劃布局,為湖邊景觀增添了一片寬屏的風景線,形成天際線。
(3)“魚骨式”綠化景觀設計
從湖岸角度看的空間形態,應加強濱水空間對城市空間的滲透,形成自然生態景觀到城市中心區景觀的過渡。景觀規劃上強調住區的人文環境,體現將濱水社區引入現代生活、將閑適氛圍融入日常起居的規劃特征。我們認為增加濱水空間環境的層次感,增加人們在此環境中的多樣不同體驗,形成多樣化、有縱深感的外部空間,是本項目景觀系統設計的基本立足點。本項目的景觀設計充分利用獨特、優越的外部生態環境,有效組織小區內部綠化環境系統。采取五縱兩橫的魚骨式綠化布局,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觀軸線統領整個住區,使“綠色網絡”由湖邊向小區內部延伸,拓展形成內外大環境的“綠色通道”。住區引入濱湖水景,結合中心廣場、水系、景觀小品形成完整的線性“綠脊”,使各個居住組團相對獨立而又互成體系。同時沿主要環路也有10m 寬的綠化帶,綠化系統與南面沿湖20m 的綠化帶形成呼應,以達到“借景”、“透綠”的效果。濱湖景觀系統—沿湖帶狀公園綠化系統—社區沿湖綠化系統—小區綠化景觀主軸—社區中心綠化系統—街坊組團綠化系統—宅前綠化系統,通過開放式綠化景觀通廊及林蔭步道的穿插形成貫穿整個社區空間范圍的綠化系統,完全意義上實現戶戶擁有綠化景觀,從而形成“大生態系統”的概念。
(4)交通停車設計
考慮到城市道路的形狀,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采用人車分流的交通系統,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規劃布置方式。以環狀路結合盡端路組織車行交通,結合主要人流線,住宅分區封閉管理等合理組織人車交通,實現局部人車分流。道路分級設計,按照功能分為景觀道路、小區路、小區組團路、小區入戶路4級。充分利用現狀標高比道路低1~2m的地形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開敞空間,設置半地下車庫,考慮區位及交通條件,整合停車資源,并使停車場的設計與建筑合理配套,提高停車效率,實現小區靜態交通與動態交通協調發展。
地上停車集中于B地塊,主要采用周邊停車和組團消極空間停車兩種方式。A地塊和 C 地塊的邊界分別處于城市干道的交叉口,若設置地面停車,勢必會影響周邊城市干道的交通流量,增加整個城市的交通壓力。基于以上考慮,結合現狀地形高差,在A地塊和C地塊以建立地下停車場為主,為了盡量減少小區機動車出入對城市交通的影響,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設置在南面交通量較小道路上。B地塊地下停車系統是由3個相互連通的地下停車場及其聯系通道等配套設施共同組成的整體,具有停車、管理、服務、輔助等綜合功能構建的地下停車系統,既達到了停車資源共享,使各停車庫效益均衡,又減少了出入口數量,提高了停車質量。
道路交通系統概念分析
三、單體分析
鑒于規劃要求距道路100 m 范圍內建筑高度控制在21m 范圍內,將各類組團式院落置于基地西側、南側自成一體,高層住宅被置于基地東側、北側,單元之間自成角度,布局靈活,均擁有最佳的觀湖視角。組團式院落采用花園洋房、疊加式、聯排式混合搭配的產品配置,滿足了建設方對整體品質的期望和個性化的追求。如何塑造人性化的宜居生活空間,如何在滿足私密性、歸屬感、領域感的同時,提供增進鄰里交往的公共空間配置,成為設計的重點。
根據不同層次需求,把整個低層區劃分為聯排式別墅區,疊拼式別墅區及花園洋房區等6個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組團。組團內各戶院院相連,共同圍合成半開放的組團公共庭院,組團內各戶的入口、前院、門廳圍繞四周,公共庭院作為組團與外部空間聯系的主要界面,是回家的必經之路,它是組團的“門廳”,也是組團的“客廳” —為鄰里間的交流、聚會提供了場所。“情景花園洋房”最大特點在于每戶均設計了南向大露臺或花園,因露臺層層后退,使每個露臺從早到晚都有充足的陽光。情景花園洋房將回家的方式演繹得豐富、有趣。1層住戶由自家小院入戶,2層住戶由建筑上的花園入戶,3、4 層住戶經過室外樓梯再經過室內樓梯回家。回家方式的不同體驗可使人對建筑有一個全新認識。
單體的立面設計追求純粹,只對建筑形體進行邏輯歸納整理,特別注重立面材料質感和色彩的選擇,通過建筑材料本身的表現力來賦予建筑一個健康的面孔,一個富有靈氣的表情。采用田園式坡屋頂等傳統符號的建筑設計手法,材料以白色外墻涂料為主。建筑立面設計
簡潔輕巧,強調細節和節點設計。運用現代材料,使整個立面形象清新典雅,活潑精致。情景花園洋房在形體上強化其層層退后的形體關系,在材料上通過選用窯變面磚、仿親水泥的深灰色涂料、藍色鋼瓦等材料來體現其純美的色彩組合。窯變面磚在立面上的適當運用,使建筑形體上的邏輯更加清晰。另外利用穿孔鋁板將空調百葉作為住宅特有的立面元素的運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層住宅
高層住宅標準層平面
高層住宅的建筑高度從54層過渡到30層,高低錯落,形成豐富的天際線輪廓。每幢單體頂部均采用鋼筋混凝土隔柵梁結構,線條簡練,曲直結合,剛柔并濟。從整體入手刻畫細部,注重空間造型手法的變化,突出個性,強調可識別性和歸屬感。在住宅戶型設計方面,充分考慮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功能需求和經濟需求。注重與利用環境及景觀,戶戶南北朝向,且客廳、主臥和至少一間臥室擁有無敵湖景與南向朝向,使所有住房單元均擁有極佳的通風條件,保證陽光、空氣的通暢。房型布局由功能出發,遵循“主從明確、動靜分區、功能合理、空間緊湊” 的設計原則,強調居住空間的舒適性、實用性。注重與利用環境及景觀,配合基地得天獨厚的壯美景觀,戶戶都擁有濱湖美景,并且確保與周圍建筑群體之間無視線遮擋與干擾。觀景大露臺和落地窗的設計,讓更多的生活空間與內容融入濱湖的氣息。
四、結束語
本工程項目以城市整體設計為依據,延續經濟宜居的開發特點,秉持新城市主義理念,以提升該地段城市活力為重要觸媒。規劃設計中對原地貌的理解,總體而言也是對區域總體規劃的尊重,更是人對于自然本質需求的體現。
1理性主義在設計形式上的特點
理性主義在設計形式上有3大特點:(1)理性主義設計要求不僅在設計思想上體現創新,也要求在設計形式上創新。非裝飾的幾何造型是理性主義設計使用最多的形式語言,早期的包豪斯按照建筑的實用功能,采用非對稱、不規則、靈活的布局與構圖手法,充分發揮現代材料和結構,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力圖從抽象幾何造型為美學形式來改造設計。奧地利建筑師盧斯在《裝飾與罪惡》一文中從理性主義與功能主義立場出發,提出:“裝飾即罪惡”論,明確反對具有裝飾性的造型特點[2]。因此,非裝飾的幾何造型成為理性主義設計首要的形式特點。(2)在色彩上注重中性色或原色的運用,以突出簡單明了的風格。活躍于20世紀20年代的荷蘭風格派在中性色或原色運用上最具代表。風格派主張藝術要以絕對抽象為原則,其主要代表人物蒙德里安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亦即今日我們熟知的“純粹抽象”。20世紀50年代的布勞恩設計,為了理性地表達產品的秩序感,布勞恩的設計大多采用中性色形式,以至于由于顯得過于單調與呆板,被批評家稱為“寂靜主義”[3]。(3)強調簡潔。簡潔一向是理性主義設計所奉行的形式特點,拉姆斯認為只有刪除一切不重要的東西才能凸顯重要的東西。從盧斯的“裝飾即罪惡”論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就是多”、拉姆斯的“少的設計就是好的設計”,以及20世紀80年代所產生的“極少主義”,都在強調簡潔的形式特點。
2對酒店景觀設計的認識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酒店行業目前已呈蓬勃發展之勢,酒店環境設計也比較多元化。目前在中國一、二線城市建設國際性酒店,這一類型的酒店在構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南苑新城名苑酒店位于寧波南部商務區,是寧波南部的鄞州新城區核心區塊,約1km2的土地、150億元的總投入、共4期300多萬m2的建筑體量,是目前寧波最大的中央商務集聚區,也是未來寧波南部核心區域,是寧波未來發展的標志形象。已建成的38幢樓宇錯落有致地劃出新型城市的天際線,在這里匯聚了現代都市的時尚和風情,在景觀風貌上從商業街區水街到地下公共停車場建設,從配套公園到道路規劃,從最普通的垃圾桶到細小的標識標牌,無不體現出完美和人性化,具備了國際性特點。因此,對南苑新城名苑酒店環境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周邊要相協調,而理性主義設計的思想正符合酒店現代的風貌。
3酒店概況
南苑新城名苑酒店坐落于寧波南部商務區西南塊,南邊為泰康路,北邊為自然的河流和城市公園,東邊為南部商務區水街延伸段,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該項目占地7466m2,由寧波南苑置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建成后將是南部商務區又一高檔商務酒店,是南部商務區3棟標志性超高層中的南端點。整體建筑簡潔大方、風格現代,景觀設計上需要現代、休閑的休憩環境與之呼應。
4設計原則及思路分析
4.1設計原則
(1)應用理性主義的手法,在設計上創新,打破區域界線,體現酒店的國際性特征;(2)體現現代景觀的簡潔、新穎,力求景觀在統一、和諧的基礎上有豐富的對比與變化,符合時代的特征;(3)景觀結合綠色生態,減少視覺疲勞,提倡辦公休閑性,營造商務特征;(4)在公共活動區域,體現包容性與以人為本、營造景觀的功能性。
4.2設計思路及概念分析
在滿足商業功能要求的基礎上,力爭創造出新穎、現代、簡潔的休憩環境,依托北側的城市公園綠地,可以同時交流享用的公共綠色空間區域,人們可以在這里工作、休閑放松。相信人們會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線、新鮮的空氣,地域的情調、優美的建筑和材質。大尺度的不規則線條將商業的理性融入到自然中,人們將感受更有趣、更藝術化的景觀,一切能發揮人們想象的景觀元素將呈現在公共空間里(見封三彩圖1)。
5重要節點設計
5.1建筑物出入口
考慮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在建筑南北側的橋上設計迎賓大道,橋上兩側種植高大的銀海棗樹,主要入口布置特色現代水景,結合鋪裝、綠化,給人以場地感,提高商務酒店的品味和檔次。兩側結合廣場周圍布置花壇、特色造型樹池,同時考慮商務辦公入口、結合機動車停車場,主要采用大而簡潔的鋪裝形式。廣場還結合移動花壇、燈箱、廣告牌等使得交通和景觀融為一體,營造商務氛圍(見封三彩圖2)。
5.2沿河景觀帶
向人們展示狹小的內置空間經過創新后的不凡魅力。走在其中,光照的精致效果使得不同的設計元素和不同的設計層次之間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相稱性。小徑設計成Z字形,富有變化,蜿蜒于整個綠色景觀中。在路兩側錯落分布特色休閑長凳,在長凳內嵌入燈光,形成一種柔和連綿的光效,與小徑上的木頭和鋼鐵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見封三彩圖3)。獨特的光照設計讓人們體會到木板和白色鵝卵石路面的設計意義,讓整個道路富有韻律和變化。同時在不規則的道路上布置高低錯落的特色花池,內種翠竹,一簇簇竹葉為人們呈現出雅致的空間。豐富的水岸線設計為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感受。在建筑東部,不同的景觀元素,如水邊的平臺、木棧道、特色坐凳、花池等,都打破了其單調性。局部空間下沉利于景觀的營造,既豐富景觀三維空間和親水性,又為人們提供休閑的場所,在張拉膜和太陽傘下面享受自然的清新(見封三彩圖4)。植物配置以落葉大喬木形成上層界面空間,常綠竹林為背景樹種,選擇花色鮮艷的植物作為主要景觀樹種,同時通過不同組團間搭配不同植物,塑造不同的季節景觀。選擇以紫薇、海棠、西府海棠、丁香、月季、杜鵑、山茶、瓊花、木槿等鄉土樹種為主。
5.3北側公園綠地景觀
在商務酒店的北側增加公共休憩場所,為人們提供休閑好去處。由于整個公園綠地建在地下車庫頂板上,所以更多的考慮是用輕質的材料構筑硬質和軟質景觀。整個地形規則中富有變化,通過局部的抬升和下沉考慮空間的轉換,為了達到商務樓從上向下的俯視效果,這種設計不但要考慮地面景觀序列沿水平方向展開,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垂直方面的景觀序列和特有的視覺效果,強調悅目和形式美。在綠地中充分結合現代小品,如玻璃竹屋小品、景墻、平臺等景觀元素豐富綠地景觀。在點線面的布置上,結合點和線,更多地強調面,即色塊和色調的對比。色塊,由草坪色、鋪地色、植物覆蓋色等組成,相互之間需搭配合理,并以大色塊為主,色塊輪廓盡可能清晰。地下車庫出入口處理除滿足功能外,設計通過現代具有一定造型的玻璃頂結構和花池花壇等景觀處理手法將其軟化,與周邊環境呼應(見封三彩圖5)。區域內植物的空間有疏有密,大的空間可結合中心公共綠地、道路用草坪,小的組團布置在關鍵景觀視線和商務樓出入口。各種植物以它個體和群體的不同組合形式,結合對比強烈的色葉植物和草花,取得一種圖案效果,增強景觀的可視性。植物品種選擇三季有花的觀花植物,喬、灌、草、地被層次豐富。在植物群落的空間圍合形態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間場所中的心理體驗與感受的變化,從低矮灌木到疏林草地再到緩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動靜對比,并充分利用光、影、霧等自然因素,創造出富有活力的多元化感悟空間,同時營造出商務樓的氛圍。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規劃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271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在居住生活方面更加重視生態環境問題,推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成為當前城市規劃建設的主要方向。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在實際的規劃實施過程中,往往有著相對更高的要求,必須堅持以科學理念為指導,進行系統的規劃,才能真正實現生態環保、綠色可持續的城市功能性要求。
1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相關概念分析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也就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生態學原理對城市建設進行規劃建設,主要是通過對城市綠地系統等方面的完善,有效地防治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廢棄物污染、水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通過生態園林建設技術的合理運用,促進實現人、城市以及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生態園林城市的具體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城市區域生態系統與城市建設發展在發展形態與發展體系上相協調,城市功能、布局結構等科學合理,具有較強的生態平衡功能;第二,城市建設過程中,綠地建設布局分布合理,城市內部的導風、水系、大氣等環境良好,生物物種相對較為豐富,對于城市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相對較好;第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較為完善,城市內部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應用普及,在各類建設過程中普遍采用先進的綠色節能技術以及各種低能環保耗材技術。
2當前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一些城市生態園林建設推進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影響了生態園林城市功能的發揮,具體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城市生態規劃不合理。當前,很多地方都在積極推進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但存在不少突出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城市生態規劃不科學,有的沒有根據城市所處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實際情況編制完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這直接導致了城市生態園林建設過程中缺少目標方向和長遠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具體推進實施;第二,城市生態布局不夠科學。很多地方在城市建設中,普遍存在著綠地面積小、城市綠地率不高的問題,公共性綠地面積相對不足、分布不均勻,城市道路綠化效果水平不高,城市綠化難以滿足形成相對穩定生態系統的實際需要,現有的城市綠化植物種類不夠豐富,等等。這也是推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管理投入力度不足。很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為落后,在城市建設管理方面,還沒有積極地轉變理念,也難以拿出足夠的資金投入到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方面。這類問題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要求必須進一步轉變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管理理念,尤其是應該妥善處理好生態環保、城市建設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
3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推進實施對策
31科學規劃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推進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首要關鍵工作應該是對城市生態綠地系統M行科學的規劃。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實際要求。首先,應該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對生態園林建設的總體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等具體規劃內容,進行科學的規劃設置,合理布局各類城市綠地,指導城市綠地建設。重點是科學合理地劃定城市綠線,強化對城市綠地生態系統保護,實施生態修復,開展城市廢棄地、污染水體生態修復,積極地推進城鄉一體的綠地生態系統構建,打造更加科學合理的生態空間。其次,應該注重對城市綠色公共空間體系進行合理布局,按照城市建設實際需要以及所處的地理、氣候環境等,進一步改進完善城市內部的林蔭系統、綠道系統、濱水景觀、公共綠化,進一步提高城市綠色空間建設水平,盡可能地打造成類型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城市綠色空間體系。
32明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工作重點
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方面,首要工作在于應該積極轉變城市建設理念,進一步明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重點,明確城市建設規劃的努力方向,特別是突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圍繞大氣污染防治、垃圾處理、綠色出行、黑臭水體治理、水體水質達標率、自然降水回滲率、熱島指數、林蔭停車場建設等有關要求,開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總的來說,就是要提升城市生態功能,通過開展生態修復,依托城市山體修復、水體綜合整治和修復、濕地修復、采礦及塌陷修復,對原有的生態環境破壞進行全面的復原。進一步拓展城市內部的綠色公共空間,例如可以通過建設水、路、綠三網并行的綠化新模式,打造宜居品質的城市。不斷構建科學合理的綠色生態網絡,統籌城鄉協同發展,促進城市內部的水系、園林綠地同鄰近區域山林、河湖、濕地等有機融合,構建整體生態網絡體系。
33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水平,推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水平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具體實施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科學布局城市建筑組團和綠地,強化對城市熱島效應的有效控制,在城市建設中形成良好的氣流循環。積極推廣各類綠色清潔能源,加強對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揚塵等的排放總量和濃度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空氣污染指數。開展建筑施工、交通、工業和社會噪聲整治,在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等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控制噪聲污染。開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確保城市建成區內的生物多樣性趨于豐富。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通過實施濕地保護利用規劃、建設濕地公園等,進一步改善濕地生態環境。注重強化對生態敏感區域的保護,確保自然地貌、山體、植被、水系等生態敏感區域得到有效保護,實現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
34進一步完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管理體系
對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管理體系進行完善,是推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關鍵措施。首先,應該注重完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有關制度規定,關鍵是嚴格實施城市綠線、藍線等相關管理制度,劃定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綠線、藍線,強化對占綠毀綠等違法行為的調查處理。其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資金保障,尤其是應該增加園林綠化建設維護專項資金,把生態園林城市綠化建設及養護等有關費用納入財政預算,重點的生態園林工程建設項目資金應該加強保障。最后,應該注重進一步提高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科研能力和信息化建設,加強生態園林建設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引進,建立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數字化信息庫、信息與社會服務信息共享平臺,強化對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動態監管,促進提高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整體水平。
4結論
推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關鍵應該以城市生態綠化建設作為重點,以加強植物景觀設計作為重要手段,以改善城市居住區環境作為重要內容,進一步優化改進城市園林規劃水平,進而促進城市建設水平的持續改進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磐巖生態園林城市:用頂層設計來保障城市各要素的協調發展[J].城鄉建設,2016(3)
[2]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幾個問題的透視與解析[J].中國林業產業,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