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

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6-25 16:11:1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

第1篇

>> 合肥市中學生網絡成癮現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 貴陽城區中學生網絡成癮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 醫學生網絡使用現況及網絡成癮相關因素的研究 高中學生網絡成癮及影響因素研究 蘭州市中學生網絡成癮與人格因素分析 上海市大中學生網絡成癮傾向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哈爾濱市中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及對策 中學生網絡成癮分析及其對策 多角度分析中學生網絡成癮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及對策 中國城市中學生網絡成癮傾向及成癮者上網目的分析 城鄉結合部環境下影響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因素及對策 天津市小學生網絡使用行為現狀調查 南昌市大中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及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當代中學生網絡成癮的防治 中學生網絡成癮及其心理干預 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定性研究 淺議中學生網絡成癮現象 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與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Young KS.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M].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98:30-33.

[3]張宛筑,鄧 冰.貴陽市中學生網絡成癮現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2,2:34-36.

[4]余一雯,杜亞松.上海市中學生網絡成癮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上海精神醫學,2007,1:1-3.

[5]Young KS.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ng: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M].Chicago: 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igical Association,1997.

[6]費利霞,邱紹德,姜慶新.中學生網絡成癮與其網絡行為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5):441-442.

[7]張學艷,羅亞州.鹽城地區大中學生網絡成癮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2):223-225.

第2篇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調適能力

一、背景

我國中學生多數處于青春期,其生理發展已接近完成,但心理尚未成熟。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關鍵期,此時中學生的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很容易造成心理沖突,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等。為此,中學生需具有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才能從容應對青春期的各種問題,健康成長。于是,如何采取相應的手段和措施來提高中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是學生、家長、學校和教育部門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二、上饒及金華的中學生心理現狀

1.中學生的幸福感有待加強

中學生的幸福感較強,多數人表示自己感到幸福。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的部分中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難以產生幸福感,同時又由于多數中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存在缺陷,不能有效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態,由此產生的不良影響也在日益增大。簡言之,當前中學生的幸福感還有待加強。

2.中學生不良情緒(如:苦惱、傷心、生氣等)出現的情況較多,其中大多數表示自己偶爾會出現負面情緒

經調查可以推斷出,中學生出現不良情緒狀況的頻率在較大一部分學生中還是比較高的。再結合現場采訪,我們了解到此時的學生渴望得到身邊的幫助,愿意向他人傾訴。這也意味著,老師和家長對這部分學生應給予關注,及時溝通。

3.中學生不良心理狀況的成因較多,且集中體現在考試成績不理想和人際交往問題兩方面

中學生心理尚未成熟,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周圍人群和環境的影響,若調適不當會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極大的必要性。若中學生無法及時有效地調節不良情緒和心理,其正常的學習生活勢必會受到一定影響??梢钥闯?,若中學生心理調適不到位,長期處于不良心理狀態下,勢必會對其日常學習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改善中學生心理調適狀況有極大的必要性。

三、針對上饒及金華的中學生心理現狀反映的問題分析

1.中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稍顯不足

調查顯示,中學生對于自己的不良情緒的控制調節能力較好,一般能使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突發困境時,大多數中學生能采取較為積極良好的方式。面對當下的各種問題,中學生能有意識地進行心理調適,但在缺乏相關知識引導的情況下,中學生尚不能真正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由于社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在針對中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提高進行努力的時候,還必須關注到中學生應對突發困難的心態調節問題,適當加強中學生的抗壓能力與應變能力,使他們將來能更加從容地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

2.學校和家長對中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的重視度不夠

多數學校為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幫助。根據調查顯示,多數學校設置了心理輔導站以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詢幫助,部分班主任會定期同學生進行心理上的交流輔導,少數學校會定期開展心理輔導課、心理知識講座等活動以幫助學生拓展心理知識。然而,實際上這些措施并未起到理想的作用。中學生的心理還未成熟,在心理的調適方面離不開引導幫助。學校應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給予高度重視,但顯然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在這一點上有待改進。另外,家長也應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和引導,為孩子減壓。

四、對于如何更好地提高上饒及金華的中學生自我調適能力所作的思考

1.中學生自身應努力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中學生心理的調適,應由中學生自己進行努力。中學生要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情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課后多鍛煉身體。同時,有意識地去學習一些心理知識和調節技巧,能及時進行自我調適。

2.教師和家長應提供對中學生的心理調適的關注、理解和幫助

中學生的處世經驗還不成熟,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監控和心理調適,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幫助。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當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平時多同他們交流溝通,并在他們出現問題時,給予適度的幫助,少批評、多鼓勵,使他們能快樂成長。

3.相關部門應對中學教育做適度調整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針對其心理調適的問題采取一定的措施。(1)應當切實改變應試教育模式,減輕中學生的課業壓力,寓教于樂;(2)應努力為中學生營造和諧幸福的生活環境,加強中學生的幸福感;(3)可以建議學校設置心理輔導站,增設心理調適課程,組織相關活動,并對此進行監督反饋;(4)可以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定期檢測,并及時進行結果反饋,同時也可為他們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

五、總結

通過調研,我們認識到中學生的心理調適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學生會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調適,但效果欠佳。多數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未引起重視,沒有給予恰當的幫助。教師、家長對中學生心理情緒變化的關注度也不夠,欠缺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因此,為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中學生自身應努力提高心理調適能力;教師和家長應對中學生的心理調適關注、理解和幫助;相關部門也應采取一定措施,對中學教育做出調整和改進??偠灾?,提高中學生心理調適能力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解文富.中學生心理調適與解惑[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第3篇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鍛煉;心理健康

1.引言

激烈的社會競爭不但影響著社會中工作的成年人,也對在校園中學習的中學生帶來諸多影響。學業壓力的增大使得學校、家長、學生對體育課這類非升學科目非常忽視,使得我國中學體育課程的質量長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時,學生課外時間被諸多補習培訓占用,無法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導致當今的中學生長期運動量不足。

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人們逐漸意識到體育鍛煉有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影響似乎僅存于學術界,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沒有顯著影響。2005年較1995年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顯示,我國學生雖在形態發育方面有所提高,營養狀況方面顯著改善,但肺活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素質等方面均明顯下降,肥胖和視力不良檢出率明顯升高。辛自強研究發現,我國中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長時間以來持續增加,心理健康水平緩慢下降[1]。

本文通過對中學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進行分析,在介紹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并提出建議。

2.概念界定與理論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狀態,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和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2]。如性格、心理動力系統、認知風格、自我、應對方式以及人際素質和適應狀況等[3]。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機制有以下幾種理論模式:

2.1 轉移注意力假說

一般認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特別是情緒方面存在抑郁、焦慮等問題的人,注意力往往專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體育鍛煉對生理資源的占用能使個體將生活中的不良情緒暫時忘卻,或積極宣泄,體驗鍛煉的快樂感。Bahrbe等認為,體育鍛煉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機制之一是為參與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徑,避免深陷困擾[4]。

2.2 興奮與抑制平衡理論

體育活動中,由于各種感覺信號輸入機體引起喚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奮。馬爾蒂森認為運動具有抗輕、中度抑郁的效果。

2.3 社會交往假說

社會適應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體育鍛煉通常涉及與他人共同參與,促進人際交往的發展。任若鵬認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常有自閉傾向,引導和鼓勵參加體育活動能增加其交往的機會,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積極發展[5]。

2.4 內啡肽假說

這種假說認為,身體鍛煉能促進內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抑制低落情緒,減少痛苦感,使人在運動之后精神狀態良好,精力充沛。

2.5 認知行為假說

自我效能是指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種任務并達到預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種信念。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在完成鍛煉的過程中能體驗到運動的愉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對抵制不良情緒的影響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在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中,以中學生為被試的研究較少。在整理分析相關文獻后可以發現,由于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課程任務的特殊性,相關研究更多的考慮了學業方面的因素。具體研究方面如下:

3.1 與抑郁、焦慮相關的研究

錢青文發現初中生較少進行有氧運動,學習和娛樂導致的久坐行為卻不斷增加,與抑郁和焦慮癥狀的發生相關密切[7]。邱遠在對中學生抑郁、焦慮與體育鍛煉的關系考察中發現,體育鍛煉的喜愛程度、周煉次數、次煉時間、運動強度和堅持程度對改善男生的抑郁有顯著積極影響,喜愛程度和次煉時間對女生有顯著作用;在焦慮方面,周煉次數的積極效果最明顯[8]。

3.2 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的研究

孫利紅發現,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與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相關最強[9]。袁貴勇的研究發現,體育鍛煉與生活滿意度、情感平衡存在相關,運動時間與運動頻次對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有良好預測作用。經常參與體育鍛煉能顯著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促進身心健康。宋鋒在調查中發現,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較高;在家庭形式的體育鍛煉上主觀幸福感最高,然后依次是與同伴一起、學校組織、單獨一人;印證了中等運動量的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較高的結果[10]。

3.3 與心理韌性相關的研究

戴麗玲的研究顯示,不同鍛煉次數的中學生在心理韌性的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維度存在顯著差異;不同鍛煉時間的中學生在心理韌性的目標專注和情緒控制維度存在顯著差異[11]。歐陽翠云發現,參與體育鍛煉的中學生有更高的心理韌性,表現在人際交往、問題解決、積極認知、自我悅納、情緒的穩定與控制上;體育鍛煉可通過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等中介變量對中學生心理韌性產生影響[12]。

3.4 與整體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

蔣碧艷調查發現,體育鍛煉能有效降低負面情緒,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較大的運動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應[13]。蔡賡發現,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活動后疲勞程度和參與體育活動的外部動機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內部動機是導致心理健康產生變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過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徑是強化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14]。盧宏偉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較高,尤其在抑郁、焦慮、偏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敏感性、強迫癥等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上有明顯差異[6]。

4.存在的不足及對未來的展望

對相關文獻整理后發現,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作用在中學生中效果顯著,體育鍛煉水平高的學生更少出現抑郁和焦慮癥狀,有更多主觀幸福感和更強心理韌性,總體上顯現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但同時也發現,大多數學者采用相關研究方式,少有干預方法的研究。因此,國內鮮有能成功運用到現實教學中的研究成果。

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應在考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基礎上,加強干預模式的研究,解決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 辛自強,張梅.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心理學報.2009, 41(11):69 -78

[2] 王永麗,俞國良,林崇德.學習不良兒童心理健康的特點研究.心理科學, 2005, 28(4): 797~800

[3] 沈德立,馬惠霞,白學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編制.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7(1):107-111

[4] Bahrke, M. S. and Morgan, W. P. 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78,2:323-333

[5] 任若鵬.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四川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7,17(5):61-62

[6] 盧宏偉.中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以成都市第46中學高中生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5-7

[7] 錢文青,孫瑩,王彩紅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運動及久坐行為對心理認知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2012,33(12):1479-1481

[8] 邱遠.中學生抑郁、焦慮、人際敏感與體育鍛煉關系的調查研究.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04,18(4):1-4

[9] 孫利紅.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體育鍛煉的關系研究.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5,21(2):36-39

[10] 宋鋒.青少年體育鍛煉中主觀幸福感與運動習慣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37-39

[11] 戴麗玲.身體鍛煉對中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內江科技,2010,6:164-165

[12] 歐陽翠云.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0:43-44

第4篇

>> 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研究述評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研究及教育啟示 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對比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策略研究 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策略研究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的相關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疏導之“333”策略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引導策略探析 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析及矯正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分析及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分析及對策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誤區及教育策略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問題及策略探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干預策略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綜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曾守錘,李其維. 兒童心理彈性發展的研究綜述[J]. 心理科學,2003,16(6):1091-1094.

[3]Nettles SM. & Pleck JH.. Risk,resilience,and development: The multiple ecologies of black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 Ibi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7.

[4]Michael,Rutter.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Shonkoff,J P & S J Meisels. (eds.)[M].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51- 682.

[5]沈烈敏. 學業不良學生的心理彈性初探[J].心理科學,2009,32(3):703- 705.

[6]郝傳慧,雷靂. 青少年心理彈性的效用與提升[J].中國青年研究,2007(01):72-75.

[7]李志凱. 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4):440-442.

[8]劉霞,胡心怡,申繼亮. 不同來源社會支持對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影響[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18-22.

[9]李永鑫,駱鵬程,聶光輝. 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影響[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27-130.

[10]宋廣文,何云鳳,丁琳等. 有留守經歷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 中國特殊教育,2013(2):87-91.

[11]申繼亮. 處境不利兒童的心理發展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12]劉宣文,周賢. 復原力研究與學校心理輔導[J]. 教育發展研究,2004(2):87-89.

[13]王濱,羅偉. 心理彈性發展的研究進展及評述[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5):127-130.

[14]王玉花. 從心理彈性理論視角看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J]. 教育學術月刊,2010(10):6-8.

第5篇

國內外關于筆記的研究綜述

元記憶監測研究綜述

淺議班干部輪換制

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展特點研究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時間管理傾向和網絡成癮的相關關系研究

試論馮特心理學中的幾種對立傾向

大學生自尊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

兒童情緒認知研究綜述

情緒表達沖突研究綜述

孝道的本土心理學研究綜述

淺談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試論中國古代科學觀及其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影響

兒童焦慮障礙影響因素研究

災后心理危機干預的現狀及優化體系

家庭心理治療的理論及其應用

大學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

家庭教養方式與大學生社會技能的關系研究

責任倫理與醫患關系

民營企業流水線工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探究

超文本閱讀績效研究述評——認知的視角

積極情緒的研究現狀初探與展望

從負載特異機制理論來理解選擇性注意

青少年抑郁癥產生的原因分析——認知、自我、人格的觀點

基于心理契約的企業員工忠誠管理策略研究

兒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礙的干預研究進展

名字啟動對女性容貌吸引力的影響

震區中學教師應付方式、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研究

大學生公正心理初探

大學生網絡依賴與人際關系研究

大學生創造力特點及其與家庭環境關系的研究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的關系

監獄基層男性警察情緒智力調查分析

兒童被忽視特點及其對孤獨感的影響

初中生心目中理想教師的問卷調查

512重震區兒童青少年心身健康與應對特點及關系

大學生應對方式、應對效能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對于開展大學生心理沙龍的初步探索

淺析小學兒童孤獨感的因素及輔導

孔子的人格

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人性觀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人格模型之文化闡釋

元認知及其新進展

黑格爾“存在即合理”的哲學思想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

風險傾向的跨文化差異研究綜述

兒童心理理論能力質理解的研究

依戀研究簡述

“白骨精”的社會心理效應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國內研究進展

結構式家庭治療的理論及其應用評析

社會環境與青少年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

中學生學業倦怠狀況及量表編制

大學生抑郁情緒與成人依戀的關系研究

淺探貧困大學生受助施助的行為與心理特征——一項關于貧困大學生受助與施助過程的質的研究

一個殘疾人的心理自我分析

大學生的國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

社會認知視野中的自尊研究

第6篇

藝術大學生自我效能、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的研究李建偉劉昌龍張樂華張慶辭(304)

不同背景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差異原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軍超(306)

廣州地區大學畢業生自我效能感對就業意向的影響黎建斌司徒巧敏(308)

大學生厭學的有效干預模式——團體心理咨詢李楊(314)

SARS期間云南理工科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分析田軍楊玉宇(316)

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網絡成癮傾向的調查申小瑩李靜(319)

中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良陳麗國楊開發(321)

廣西貧困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研究張旭葉發欽耿春華韋俊卿(323)

大學新生UPI問卷調查分析楊新華謝倩周賢君朱麗芳(326)

中學生焦慮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李簫史新廣童輝杰(329)

森田療法治療強廹癥及其機理探析:案例研究李明超李淑梅徐煥章(331)

同一專業與混合專業成員宿舍人際關系差異性比較劉亞平(336)

父母心理控制心理和行為及干預措施的研究郭蘇嫣(351)

性犯罪服刑人員不同刑期及服刑時間心理特征分析廖勤張存國(359)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適應性研究李海華王濤(361)

性犯罪服刑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的分析廖勤張存國張恒軍楊海波(363)

犯罪性評估周新靜李小平(366)

中學教師壓力管理團體心理訓練研究王寧逯海福周欽(410)

大學生網絡依賴心理分析王樹華(311)

情緒調節困難模型——廣泛性焦慮障礙(GAD)研究中的新模式羅曉云李輝(378)

近20年國內外老年心理學研究現狀張玲(385)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術簡介侯會玲(388)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的基本理念及特色技術孫華平李芳芳(391)

家長幫助孩子克服大學階段的心理障礙初探周馳(393)

淺談病人的心理護理段雪融(397)

心理學新概念——積極錯覺呂麗霞(398)

網絡成癮癥的心理成因及矯治策略姜微微(400)

認知方式的測量及其在我國的研究進展陳彥壘胡竹菁(403)

6例者的心理分析曹文改吳江胡赤怕(405)

征文通知(407)

調理疏情助人自助——一則癔癥心理咨詢案例李自璋(408)

護患之間的心理溝通段雪蹤(4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發展思考王曉剛(413)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四屆學術年會會議紀要李建明(419)

國際華人醫學家心理學家聯合會簡介(420)

臨床研究

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多因素研究戢秋明謝良平程五福(333)

產后抑郁的研究現狀及其社會心理影響因素馬琳郭麗(338)

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分析陳茂卉周建國沙榆波(341)

抑郁癥的自殺言行陳紹華李曉波李凌(346)

養治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狀態調查與康復對策楊耀華(347)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遺忘癥內隱記憶研究劉蘊(357)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擔憂及其測量韓雪童輝杰(375)

新四結合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例的對照研究周用桓周佳魏勇魏琛莊淑云劉姿榮董敏華(417)

群體心理研究

社會支持對企業員工工作倦怠的影響王世嫘(342)

團體心理咨詢運用子新兵心理健康維護的可行性余江李輝(349)

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的調查分析梁瑞優(352)

淺論記者的職業心理動機王娜張巍肖淑一(415)

綜述與講座

中學生考試焦慮問題的綜述研究王曉燕(368)

敘事心理治療原理與技術述評張夢玲(371)

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學習與職業生涯規劃黃時華張娟(373)

國內關于考試焦慮的研究綜述馬素紅胡景娣(380)

洛夏墨跡測驗研究的新取向劉國華(382)

中國大陸心理咨詢本土化發展:問題與對策岳曉東嚴飛(193)

香港與澳門中小學學校輔導發展的比較蘇肖好(200)

完美主義與基督教信仰訾非(209)

詩的心理治療作用呂偉紅(213)HttP://

情緒與癌癥關系研究的進展郭小艷(217)

心理治療師在不同流派中的角色周嵚王寧(219)

兒童防御機制研究的新觀點陳玉霞孟憲璋(222)

青少年嫉妒心理研究陳栩冷榮蘭郭斯萍(223)

國外沖動性失調研究概述李壽欣金玉華(226)

健美操教學對女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探析都玉華王加偉(228)

教師心理問題的職業原因及干預策略王國鈞(230)

神的解讀及對中醫心理學的思考孫鳳(232)

理性——情緒療法與中國傳統文化蘇朝霞劉猛袁立壯李玉霞(237)

軍校學員自殺意念和自殺態度的調查與分析劉學敏王海民楊志宏(239)

釋夢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邵永宏盂繁娟(241)

新聞心理學在采訪中的應用韓學功陶曉靜秦龍(243)

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張明霞李穎杰(234)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書寫方法(235)

修改文章細則(236)

從近兩年132例青少年心理咨詢得到的啟示俞承謀(275)

某高中文科生考試焦慮調查——兼對幾個觀點的考察聞軍明熊劍鋒陳彥壘竇溫暖(277)

依戀認知機制初探彭賢馬素紅何婷(279)

初中生人性哲學的調查研究閆秀梅張雯顧玉春(283)

秩和比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綜合評價中的應用董曉芳張良勇(285)

中學生抑郁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史新廣馮成志(287)

家庭內人際關系所致心理障礙的案例研究趙燕(289)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稿約(291)

新入監罪犯攻擊行為與EPQ各維度的相關劉國華(294)

神經性厭食癥心理咨詢案例報告李英琴(298)

臨床心理研究

卒中后抑郁對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張繼先戢秋明程五福趙正安(245)

不同類型精神障礙住院患者應對方式的比較李薇李建明董曉雨(246)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理狀況調查分析蔣軍生徐鵬張新卿(249)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隨機、開放、平行對照研究趙淑敏杜波田國慶栗克清劉杰寧征遠劉建叢(250)

慢性分裂癥腦電圖、腦地形圖隨訪分析張力國馬文有彭精芬張素花許瑞芬(253)

精神分裂癥與酒中毒性精神障礙臨床特征與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較分析梁文珍吳世榮王源舒放(254)

116例神經癥臨床分析及整體調整與綜合治療李書平蘇穎李映源胡寶賢張叔敏(255)

204名軍隊基層政工干部心理健康狀況及與人際交往品質相關分析楊瑩湯家彥陸樹林(258)

奎硫平與氯氮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影響的對照研究張武文(292)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張武文徐建國吳國蘭(296)

調研查究

昆明高校回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馬錦(261)

嗎氯貝胺治療社交恐懼癥臨床分析張力國馬文有張素花(264)

高中生學習適應性、人格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李海華李春莉(265)

女性醫務人員負性情緒臨床調查與分析李俊愛李書平張淑琴馬風紅(268)

師專生情商研究——進取性與自信心統計分析李躍生彭海芹孟英紅(270)

廣東汕頭大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及壓力調適研究賴小林祝森志陳艷雅(272)

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心理護理干預的探討張麗(97)

四論音樂心理學在精神病醫院中的地位周用桓周怡趙慧林魏琛董敏華郭秀英莊淑榮(99)

逍遙丸治療繼發性閉經30例臨床分析梁春蓮蔡松濤(102)

兒童多動綜合征的病因、診斷與治療邢乃愈龔燕高湘萍(103)

睡眠恐怖癥的心理分析劉連龍胡明利(106)

10例性心理障礙案例分析萬麗霞郭云英閆影(109)

憶諾思(萬拉法新)和阿普唑侖治療中風后抑郁的比較研究董發昌謝瑞滿陳偉丁寧邱柬鷹(110)

精神疾病中心理與人格因素的作用以及心理治療的重要性藍弘(112)

中樞性肌松劑巴氯芬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董發昌陳偉謝瑞滿(114)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張麗娟(117)

同性戀者的心理咨詢個案探討彭躍紅(120)

學生心理研究

從中醫“本于神”看臨床帶教技巧與方法李賽美(122)

拉薩市漢族中學生應激性生活事件的調查研究陳國典王亮生林詠梅(125)

民族貧困地區高中生成就動機的研究何江軍張慶林尹輝(130)

焦慮調查及其緩解與治療研究李躍生彭海芹孟英紅(132)

軍校一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探討唐云翔仇瑤琴劉曉虹鄧光輝(135)

非學生青少年與學生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比較研究胡潔(139)

社會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分析吳敏時松和李幼輝葛菊紅(141)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 軍醫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魯娟劉偉志扈長茂(143)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與建議余仙平肖三蓉(145)

湛江市1500名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測查與分析左銀舫陳日英(148)

軍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魯娟劉偉志扈長茂(150)

中小學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研究周引梅劉清彭回春(154)

廣州大學生人際信任與社會支持關系分析羅任周茜謝海燕(156)

第7篇

摘 要 本文對喀什市第四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與持續時間、興趣、動機、項目和活動方式等方面的調查與分析,總結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特點。了解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深化學校體育改革提供依據,通過利用文獻資料調查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活動形式、活動時間、參加頻度及所喜愛的運動項目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為學校體育活動的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 喀什第四中學 課外體育活動興趣 調查分析

一、引言

課外體育活動作為一種體育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體質,增進健康,發展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自強能力,本文通過對新疆喀什市第四中學中學的課外體育活動情況的調查,較系統、全面地了解中學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及學生參與的情況,從中找出存在主要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為新疆喀什市第四中學進一步開展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提高質量,為學校體育改革的深入提供切實可靠的依據。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新疆喀什市第四中學的25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教育,體育行政部門的有關文件,以及學校業余訓練研究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為了解和把握目前中學生業余訓練的研究打下基礎。

2.問卷調查法

為了對本所學校進行調查發放了問卷250份,回收244份,收回有效率達97.6%。其中男生133名,女生111名。

3.數理統計法

問卷回收后,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及調查數據進行歸類整理和數據統計處理。

4.訪談法

為了對其可信度與有效度進行檢驗,與本校體育教師和教練以及學生進行訪談。以口頭形式,根據他們的答復來搜集客觀的、不帶偏見的事實材料,以準確地說明樣本所要代表的總體。

三、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興趣的現狀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學生對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上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經過統計得知男性比較喜歡具有對抗性、刺激性的項目,如籃球、足球。女性比較喜歡健美操、排球等項目。而學生選擇激烈性比較低的項目時(羽毛球,武術,乒乓球和跑步),差異不是很明顯,比較均勻,是學生共同喜歡的項目??梢哉f明項目的特點與學生自身的條件和愛好是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興趣的主要原因。

(二)學生對參加體育課外活動的態度

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態度是是對體育活動所持有的評價,體驗和行為傾向的綜合表現。態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現象,體育態度調節著學生對體育項目或參與的選擇和行為反映。從表2所示數據得知,喜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同學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8.9%,一般喜歡的占25.4%,而不喜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5.7%。由此可見,學生喜歡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占大多數,反映了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樹立了正確的認識和態度。男女生,高低年級學生對體育鍛煉態度上的差異,主要是由學生身心發育特點和年齡所致。

(三)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

參與體育活動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每周參與體育活動保持一定的頻率,這樣才能保證得到效果和效率,增進健康,提高技能水平。從表3可以看出,中學生每周參加1到2次課外體育活動的比例最高,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0.7%,每周3次的學生占26.6%,每周4次到5次參加的學生占12%,從總體情況來看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男生明顯比女生多,反映了女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偏少,應引起體育工作者的重視。

(四)學生每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持續的時間

課外體育活動參加的時間與次數多少,反映學生通過課外體育活動進行身心鍛煉的機率。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在學校,而學生在校的時間是每星期的星期一至星期五,其余兩天的鍛煉情況,就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及情況而定了。每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持續的時間能保持0-30min的學生占29.5%,持續時間保持30-60min的學生占40.2%,持續時間保持60-90min的學生占22.5,持續時間保持90min以上的學生占7.8%,大部分學生保持良好的運動時間和頻率,把參與體育活動養成了生活習慣。

(五)影響中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

1.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以及對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

大多數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都是因為感興趣,因此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是否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直接影響到他們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有些學生由于缺乏意志力,惰性較大,所以不喜歡參加體育鍛煉,甚至討厭參加體育鍛煉。實踐證明,體育鍛煉者,必須首先戰勝自我,克服自身生理、心理的惰性,有堅強的意志力,才能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健康水平。而那些缺乏吃苦精神,意志力薄弱,不愿付出艱苦訓練的學生,就體會不到體育鍛煉的樂趣及對智力、學習效率的促進作用,從而降低了體育鍛煉的興趣,影響了鍛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自身的心理健康因素

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及不同年齡、不同年級中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及心理健康上的差異性。男、女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且男生情況好于女生,中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與他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是分不開的。當學生感到學業壓力很重時,往往在與人交往時表現出一種不安的傾向,覺得在浪費時間,感到負疚不安,便不再花費時間在體育運動上。其實,積極健康的體育活動,有助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兩者相輔相成。

3.家長的體育素養

對于學生的體育態度來說,相關程度最大的是家長對體育的認識,然后依次是體育情感、體育實踐能力、體育行為習慣、體育知識;通過調查訪談表明如果家長的體育素養好,孩子的體育態度就好,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家長的體育認識,他們對體育認識越好,那么學生的體育態度也就越好。所以說家長有好的體育認識和體育行為習慣對孩子養成良好的體育態度和行為習慣是很有很大幫助的。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學校應重視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運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快樂體育”。

2.家庭影響,應先是家人意識的改變。每個孩子都有活潑的天性,需要健康的身體,家庭應為促進其成長而促使學生加強體育鍛煉。

3.由于朋友能相互影響。因此應加強團體體育興趣的培養。

4.多渠道改善學校體育環境。在課外體育活動的運動項目、運動場所、運動次數、運動強度的選擇上,男女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添置體育器材在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中,器材的不足和場地條件的限制是阻礙體育活動順利開展的主要因素。

(二)建議

1.體育課在保證內容完成的前提下應以活潑的形式進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提供機會。

2.社會在這個方面應持鼓勵態度,才能有利于學生特別是女生對體育的參與。通過有計劃地宣傳、教育,提高中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使中學生充分認識到課外體育活動對其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才有利于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

3.多進行集體活動,促進其體育興趣的形成。

4.保證課外體育活動的落實。影響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是運動場地,器材設施不足和學生學習負擔太重,沒有時間去參加課外活動。學校應考慮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去選擇和開展學生所喜愛的體育活動內容,充分挖掘體育資源,應增加體育的投資,對中學校體育器材改革的步伐,改變成人競技體育器材一統學校的局面,廣泛發動社會力量開發和研制多種有利于學生健身、娛樂的器材。

參考文獻:

[1] 孫慶杰.田徑(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 絲湖平.體育統計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 黃漢升.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4] 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53-60.

[5] 高海利,周明.體育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7:132-157.

[6] 馬啟偉等.體育運動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

[7] 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

[8] 曲宗湖,楊文軒.課余體育新視野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2.

第8篇

【摘 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的重點不再僅僅關注農村中學生的成績,而是從整體出發,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道德水平和創新能力等。但是目前許多農村中學教育,沒有意識到農村中學生的心理需求,只是過度地灌輸各種知識,使得許多農村中學生在心理上比較脆弱,在接觸社會的時候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嚴重影響了農村中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主要分析農村中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并且了解農村中學生的發展情況,并且提出有效促進農村中學生成長的方法,為人們進行農村中學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 認識;農村中學;教育

在農村中學教育當中,老師是農村中學生成長道路上重要的引領者,因此老師需要具備優秀的素養,才能使農村中學生獲得更好的教育。在進行農村中學教育的時候,老師不能只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還需要進行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需求,使學生得以健康成長。在實際教學當中,可以通過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技能等方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認識農村中學的發展情況

在農村中學里,由于學生的道德認識主要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經過大量資料顯示,農村中學生的道德認識主要通過比較形象的物體轉換成比較的抽象的思維,在這個過程當中,農村中學生的思考逐漸往更深層次的地方的發展。同時由于農村中學生的道德判斷主要來自于所生活的環境,沒有屬于自己的道德判斷,在其年齡逐漸增加的情況下,農村中學生會重新樹立新的道德觀,有了自己的看法。在整個農村中學階段,農村中學生處于對外界比較好奇的時期,其在認識道德的時候主要通過老師和家長進行教導和引導,在行為處事的時候,也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規范。但是這種現象會導致農村中學生只能從淺層的角度進行了解道德,而沒有深刻地了解道德品質。

農村中學道德認識發展主要有幾個階段:其一是從聽從到獨立思考,雖然年紀較大的農村中學生具有較強的道德動機,但是仍然無法完全忽視成人的指導;其二是從比較具體的思維形成比較抽象的思維,雖然高年級的農村中學生的道德認識主要受到社會的影響,但是卻無法脫離比較具體的思維;其三是不斷形成道德動機的斗爭意識,雖然農村中學生不斷增加這種斗爭意識,但是沒有較多的激烈沖突。比如為了獲得更多的表揚而積極競爭三好學生,努力學習為了獲得家長的稱贊等,這些現象均表現了農村中學生在思維上的局限性,但是許多老師和家長沒有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這一點需要進行重視。

二、意識到農村中學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是進行農村中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需要提高教學的質量,使學生可以不斷發展自己的思維和道德,獲得更好的發展。

1.指導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技能

技能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能力,主要表現為文字閱讀能力、作文寫作技巧、數學解題能力等,將這些技能不斷進行發展可以形成各種技巧。但是要具備完善的技能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因此在教學當中,需要幫助農村中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梢猿浞掷酶鱾€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文化網絡,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需要打好學生的基礎,進行重點傳授各種基礎知識,使學生在了解不同理論之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2.促進農村中學生健康教育的完善

在農村中學教育當中,不僅需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也需要使智力和創造力得到提升。智力主要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其主要包含思考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觀察能力等,貫穿了整個學習階段,所以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智力,使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另外創造力主要是指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創造新的事物,因此創造力可以有效促進農村中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這種創造力是社會發展所必須的,不斷提高農村中學生的創造力對其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農村中學階段注重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大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所以老師需要通過有效的引導使農村中學生可以形成鮮明的創造力。比如可以通過各種課外活動,讓農村中學生發明各種小東西,幫助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生活,積極尋找新的知識的習慣,使學生可以形成完善的智力和創造力。

總之,在農村中學教育當中,老師和家長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和道德的發展,讓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在農村中學階段,也是農村中學生智力和創造力發展的重要事情,因此老師需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幫助其解決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問題,使其不斷發揮自身的好奇心獲取更多的知識。另外農村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逐漸接觸社會,但是許多社會的不良思想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老師和家長需要給農村中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使其感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懷,形成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對我國當前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袁瑾.科教文R(中旬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