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第二課堂的重要性

第二課堂的重要性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6-25 16:11: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第1篇

關鍵詞:第二課堂 現狀 問題 建議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20020100),共青團麗水學院科研項目(201097)

第二課堂指的是在教學大綱以外的由學生自愿參加的多種多樣的教學和科研活動的總稱。廣義地講,第二課堂是包括學校教學計劃之外的各種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為目的,屬于大學的一種輔助教育方式。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旨明確。

調查發現,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其主要體現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整合專業知識,拓展能力,加強社會進程,培育競爭和合作意識,健全人格,影響價值觀等等。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

在浙江省內選擇了麗水、溫州、杭州、嘉興四地高校在校大學生1500名,年齡在19~23歲之間,其中男生562人作為研究對象。

2.調查方法

將《第二課堂》問卷打印成紙質稿,由組員分赴麗水、溫州、杭州、嘉興四地高校,隨機取樣,并在告知指導語的情況下,發放問卷1500份,收回1350份,回收率為90%,其中有效問卷1147份,占收回總數的84.96%,無效問卷203份,占收回總數的15.04%。

二、當今高校開展第二課堂教學的現狀

1.大學生對第二課堂的認識情況

由上圖可知,只有少數的學生知道何為“第二課堂”,大部分不是很清楚,甚至毫無所知。這有以下幾方面造成:

(1)在學生方面,在學校狠抓、緊抓教學質量的環境下,在追求高分的同時,學生對第二課堂活動基本抱著敷衍的態度,不能領會其真諦以及對提高自己整體素質有很大幫助,認為第二課堂對自己的發展的幫助效果甚微。

(2)在學校方面,高校未能充分認識自身,大部分教職工都致力于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學生的潛能開發,遵循“唯課堂教學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確立,人們的教育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高校狠抓教學質量。在過于強調課堂教學而忽視了第二課堂的重要性的同時,導致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普遍下降、追求及格主義、道德水平較低、拜金主義泛濫和高分低能等。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要求大學生從象牙塔中走出后能很快地適應社會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應對激烈的競爭并能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主要力量。但是在開展第二課堂的同時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造成“一哄而上”的局面[2]。

3.大學生第二課堂開展的場所

大學可謂是半個社會,大學生不能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但是高校卻沒有充分意識到“社會課堂”的重要性,大多數的活動都限制于學校內,學生只會紙上談兵,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只有將課堂上所學知識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所以課堂知識不能獨立于社會實際,要增加和社會的聯系。

4.第二課堂的針對性

第二課堂應該是第一課堂的繼續和拓展,是將課堂知識融會到社會實際的重要途徑。大部分的高校所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都大同小異,可是各年級各專業所設置的課程都是不同的,就導致第二課堂缺乏針對性。在這樣的環境中,同學就會對自己專業發展效果甚微的第二課堂活動興致乏乏。在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同時不能被專業限制,應該將范圍拓寬到各個領域,從而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寓教于樂。

5.教師參與第二課堂情況

對于社會閱歷較淺,知識結構不完善,理論水平欠佳的大學生而言,獨自完成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較強的第二課堂活動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的,此時就需要指導老師的輔助。但即使有教師的指導也不能養成依賴,學生還是活動的核心。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第二課堂局限于娛樂的局面,推出更多的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第二課堂活動。

6.現在第二課堂開展的效果

由統計得,大部分大學生覺得第二課堂活動對其幫助效果甚微。

長期以來,各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第一課堂的教育,師資配備、學時安排、教學手段等都予以重點傾斜,忽視了學生的第二課堂教育,認為可有可無也未納入正規的培養計劃。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目的是為了豐富校園生活,以娛樂為主,對大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作用不是很明顯。高校在展開第二課堂時要注意到其本質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要在教育思想、方式、手段上徹底的改變,使大學生了解其意義,才能第二課堂目的。

三、對于有效開展第二課堂的建議

第二課堂活動在素質教育以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高校都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能夠更好的開展第二課堂促進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拓寬大學生第二課堂的活動范圍

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在有針對性的同時不應限制于所學專業,應該將范圍拓寬到各個領域,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使大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第二課堂的活動中來,發掘潛能,培養能力,使自己得到鍛煉,受到熏陶。

2.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的活動內容

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要豐富,才能兼顧到每一位同學,然而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并不意味雜亂無章,而是要注意活動的系列化、正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同時,要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學習與實踐、學校與社會相結合。通過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進行補充,第一課堂為第二課堂提供知識基礎,學以致用。要讓學生接觸、了解社會,為就業奠定基礎。

3.培養大學生自學探究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主性

不管在哪個領域,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在第二課堂中,教師由“臺上走到了臺下”,要把過去以“教師單方面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學生對知識的主動追求”上來,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通過自身的努力,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加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習成為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

4.促進第二課堂的健康發展

一般為了使學生參與到第二課堂活動中,高校都對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制定了相應的學分,只有拿到相應的學分才能畢業。但是,正常的教學活動和第二課堂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應該避免學生是為了學分才參加活動的。因此,除了鼓勵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外,還要因材施教,予以學分鼓勵,借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第二課堂沿著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

5.對第二課堂的指導

首先要搞好第二課堂活動,必須有適當的環境和相應的設施,也就是說需要“硬件”的支持。其次要加強學校對第二課堂的指導力量,使第二課堂井然有序的開展。再次要提高層次,應注意活動的科技含量以適應時代的要求。最后要有嚴格的考核,才能保證其高質量、高品位,起到把關的作用。

第二課堂是大學生展現自己能力的舞臺,是體現大學生水平的重要領域。第二課堂在大學生素質培養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高等學校應對第二課堂進行系統化、規范化,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好的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從而推進大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洪凱.網絡時代下的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J].河北大學學報.2003.39(28):138~140.

[2]李勃,俞慧琴.大學生第二課堂芻議[J].天水師專學報(社科版).1997.2(17):91~94.

[3]盛潔.在高校第二課堂中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探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2(7):51~54.

[4]李華,卓光俊.大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教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5):98~99.

第2篇

關鍵詞:自主學習;第二課堂;英語專I學習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2-0262-02

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人才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對高校而言,如何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有自主性的,高素質新型人才是今后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本文結合應用型高校的現狀,從第二課堂的角度探討自主與實踐的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自主學習與第二課堂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高效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對終生學習技能和培養獨立思考者的討論。西方教育家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提出結構主義教學理論與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并結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及元認知理論,提出了“培養獨立人格與創新思想,提高創造能力以適應時代變化”的教育理念。1983年,我國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學校管理》一書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課堂”的概念,指出,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這個課堂的活動包括:政治性的、學術性的、知識性的、健身性的、娛樂性的、公益性的、有酬性的活動等。我們認為,第二課堂是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的。第一課堂是依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而第二課堂是指在第一課堂之外,在學校統一管理下、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的一切與學生教育相關的活動。例如課余理論學習、文體活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我國現階段正處在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的重要階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上升到了戰略高度。第二課堂作為高校培養實踐創新型人才主要途徑,越來越引起重視。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大學英語教學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和學生都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為了適應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廣大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中。第二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提供比課內學習豐富得多的教學手段和內容。學生以第二課堂活動為平臺,對所學知識進行對應性的操練,以達到學會使用語言的最終目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的開展與新的高校課堂模式、教育理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所提供的教學氛圍相吻合。

二、開展第二課堂的制約因素

近幾年,尤其是在“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提出之后,我國各高校在第二課堂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第二課堂還是有一些制約因素的存在。

(一)對第二課堂育人功能的認識不充分。有些高校認為,第二課堂有助于豐富同學們業余的文化生活,培養同學們的興趣愛好,營造一種校園活動氣氛,處在一種補充和從屬的地位,因此部分教師對第二課堂漠不關心。許多學校在校園規劃建設、教學設施等硬件建沒和設施配備的安排和使用中關注的是第一課堂教學的需要,導致大量學生自發組織的第二課堂在開展過程中只能借助其他途徑申請適合活動特點的場地。

(二)對第二課堂缺乏統一的規劃,也不予以有效引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將第二課堂列入教學計劃,進行系統規劃。加之高校辦學規模擴大以后,人均教學設施不足,出現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爭奪時間、設備等現象。對此,學校首先保證的是第一課堂,這樣給第二課堂的運行帶來了難度。多數高校對學生個體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缺乏更有效地引導,對學生是否參與、如何參與等缺乏系統引導,也沒有專門的導師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式的指導。

(三)缺乏高水平教師的指導。雖然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對學生的科技活動非常重視,并為學生科技活動配備了專門的導師,但是這類導師數量有限,且主要是來自共青團組織、學生思政隊伍。僅僅靠這些從事學生工作的老師來完成幾萬人的第二課堂教育,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因為從事這一工作的教師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無法開展與專業關系密切的活動,所以,一直以來第二課堂教育的功能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開展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改革英語教學模式,不僅要改革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更要轉變教學理念。就是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模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傳授語言技能與知識為基礎,突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模式。在保證第一課堂質量的前提下,將第一課堂的教學與第二課堂的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大學英語第二課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熱愛英語的動力就會開始變得喜歡學習英語,這樣英語學習將不再是學生的負擔,而是變成了學生喜歡的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質量。

(二)第二課堂教學方式靈活豐富,可以滿足學生對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英語第一課堂雖然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渠道,但是同樣也有局限性。大學英語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能照顧到,學生的英語能力也就很難得到均衡發展。但是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恰好能彌補這種不足,第二英語課堂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特點找準自己的定位,從而都進行個性化學習。

(三)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大學與中學的學習環境不同,大學更強調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大學英語課堂主要給學生起引導的作用,僅靠英語課堂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成長要求,因此要重視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第二課堂的中心是學生,他們不再是英語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參與者,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英語學習的理解和正遷移,展現自己的風采。

四、英語教學的第二課堂的開展形式

英語教學的第二課堂指的是在課外以傳統和現代科技手段所構筑的豐富的富有個性化的學習、接觸和使用英語的空間。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開展形式:

(一)英語角。英語角的作用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模擬的口語交際應用的環境。學生可以在英語角大聲朗讀、背誦課文,或者唱一首英文歌曲;進行小組交談或是舉辦辯論賽,使W生在實際語言運用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英語知識和口語技能。

(二)英語廣播和墻報。英語廣播可在各院各系征稿,廣招英語口語好的學生進行播音,每周兩到三次;老師也可加入其中,編寫播音稿及播音。讓學生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都能感受到英語。英語墻報可以先分班進行,再進行年級評比。諸如英語廣播和墻報的活動可以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英語的舞臺,并使自身英語水平得到鍛煉提升。

(三)英語表演。英語表演可以讓學生根據現有劇本表演,也可以讓學生依據自己所學知識編寫新劇本表演。學生除了編寫臺詞,還要設計表情、動作、服裝、道具、舞臺背景、燈光等,不但加深學生對英語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各方面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展現和鍛煉。

(四)搜集設計英語廣告和標語。老師先將一些喜聞樂見的英語廣告展示給同學,引導學生分析廣告語言的用語和句子特征。學生在課后收集自己喜歡的英語廣告,將其制成卡片,或剪貼裝訂成圖文并茂的英語畫冊,并定期流會,從而提高學生各種領域英語能力。

(五)網上英語閱讀。互聯網是現代獲取信息的最大來源,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增加英語閱讀量,拓展視界,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獲取和處理英語信息的能力。閱讀網上英文材料正在成為英語學習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網上閱讀將越來越顯現出它的方便快捷及重要性。

此外,英語課外活動還可以采取英語朗誦、講故事、唱歌、演講、主題班會、展覽和英語沙龍等形式,這些活動都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能夠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培養了學生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二課堂的靈活性影響著的學生有創造性的去對待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這也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本質要求。在第二課堂上學生學會如何創造性的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自主能力更加突出,并把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白陽明.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現狀及對策[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38-40.

〔2〕何蓮珍.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4).

〔3〕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新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04).

〔4〕郭永志.論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06):169-170.

〔5〕婁小星.通過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索[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3).

〔6〕Wenden,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M].London:Prentice Hall,1988.

〔7〕A.D. Cohen & S. J. Weaver. Styles-and 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 A Teacher’s Guid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6.

〔8〕Addison, S. & Alison, L.M. (2002). The accuracy of academic self-evaluations in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35, No.4.370-383.

〔9〕John Sinclair (Editor-in-chief).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er[M].Happer Collins publisher Ltd,1990.

〔10〕Holec ,H.Autonomy in Foreigin Language[M].Oxford:Pergamom,1981.

第3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素質教育;促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25

1高職院校學生第二課堂的內涵和功能

11內涵界定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屬大專學歷,基本學制為三年,其定位是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高職院校要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就業前的職業技能教育。第二課堂是指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參加活動以達到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培養能力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手段,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進行有機的整合,使它們構成完整的教育整體。第二課堂可以拓展專業知識,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既包括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文娛體育活動,還包括社團活動。第二課堂范圍廣泛,寓教于樂,非常適合青年學生。

此外,第二課堂還具有滲透性、隱蔽性、自主性和隨機性,可以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功能與優勢。第二課堂圍繞育人目標,開展有目的的各種活動,是第一課堂的補充。

12功能定位

第一,有利于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提升。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將枯燥的道理融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比第一課堂的枯燥講解更有效。高職院校的第二課堂具有自由和廣闊性特點,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融入第二課堂,可以為學生的思想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有利于理論與實踐較好地結合;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的思想是自由的,第二課堂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學生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真正把成長成才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活動中,同時也把社會新動態反饋給學校,有助于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具有創新意識的青年。

第二,有利于教育教學的改革。高職教育要培養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第一課堂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方面,僅靠第一課堂的作用是不夠的,學校需要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第二課堂對于實施素質教育,教育教學的改革,完成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拓展。綜合素質包括德育素養、智育素養、美育素養、體育素養、科學素養等,其中第二課堂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B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第二課堂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視野的開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第一課堂對知識進行講解,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缺乏的,第二課堂正好能夠彌補這一點。第二課堂具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第二課堂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另外,學生在第二課堂的積極參與,提升了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

第四,有利于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增強。第二課堂活動,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能讓學生的特長和愛好得到很好的發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第二課堂中為他們提供舞臺,只要有斗志,充滿希望,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專業特長,就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2]另外,在第二課堂中發展高職學生的智趣,第二課堂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通過多角度的互動,他們可以進行情感交流,學生作為活動的策劃者,激發了自身的創造性。在第二課堂,學生的工作環境、人際關系、社會心理也得到了鍛煉。

第五,有利于學生獨立性和創造性的激發。第二課堂活動更具實踐性,學生在活動中既動手又用腦,要觀察、查閱、實驗、設計,克服困難,獨立性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使學生具有創造的能力。第二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選擇,通過實踐的鍛煉,第二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2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傳承與創新的原則

21思想引領原則

高職教育要培養職業技術的人才,要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素質就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具體實踐要求,堅定政治信仰、積極引領高職學生把握正確方向、加強自身修養,成為全面發展的合格建設者。[3]高職院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要讓參與者體會到高尚的思想情感,享受到勞動和創造的美感和快樂,領悟到有益的人生理念,樹立正確價值觀,這是第二課堂活動的靈魂所在。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要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為讓高職學生樂于參加,應該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競爭性,有一定的群體性。第二課堂的活動時間要安排適當,要當好配角,不宜占用他們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22兼容互補原則

當前世界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不斷交流。在高職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要接受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我們要站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吸收、融合不同的文化。同時,發掘和弘揚今天仍有借鑒意義的東西,更好地融入當代世界文明中去。目前,第二課堂的文化內容很豐富,不斷地從外來文化中汲取營養,所以,高職學生在參與第二課堂的過程中也要兼容并包,不斷充實自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23創新融合原則

在高職院校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一方面,要充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展和主題,從實踐中汲取新鮮養分,對其進行有益補充,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實現文化的合理融合。[4]另一方面,我們開創新文化要重視律動的脈搏和活的靈魂,在開展活動的國學中,不斷開拓創新,開創有時代特征的新文化。

24實踐性原則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從課本中獲得的都是間接知識,在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地動腦、動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和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必須讓學生去實踐探究,大力貫徹實踐性原則。

3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活動發展的創新路徑

31調整第二課堂結構,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高職的第二課堂活動項要向著多樣化、層次化發展,高校的領導要充分地重視,將第二課堂的相關工作列入常規工作,并給予充分的保障,從而使第二課堂活動順利開展。同時,還要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第二課堂活動中來,全方位育人,制定第二課堂評價體系,立足學校資源,對活動進行統籌安排;開發校外資源,將更多的企業項目引進學校。此外,高職院校還要舉辦“青少年創新大賽”、 “校園技能節”、“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包容性強的活動,健全第二課堂活動結構,保證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

32改變投入方式,重視第二堂課師資力量的培養

第二課堂輔導教師團隊建設嚴重不足,經費投入不足。高職院校要加強第二課堂的管理,對第二課堂項目進行清理整頓,使有限的資金用到確實為學生服務。學校應扶持有重大影響的第二課堂項目,統籌每學期的培訓、競賽,并加大宣傳力度,給第二課堂開放活動場所。通過合辦有償服務等形式吸引社會投資,發使第二課堂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4結論

在職業教育中,重視第二課堂的開展,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促進學生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刁益韶第二課堂培養高職優秀拔尖人才的探索研究[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2]李強對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5(2)

第4篇

一、我國民辦高校第二課堂的現狀分析

1、民辦高校的第二課堂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建設,對第二課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識程度還不高

我國民辦高校第二課堂尚未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而且民辦高校的第二課堂活動內容趨于形式化,對大學生的素質拓展和全面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大學生關注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存在泛娛樂化傾向,文娛活動參與人數眾多,但思想引領和專業技能提升方面的活動學生熱情不足。

2、社會實踐工作尚未入人才培養方案,未按必須課來修學分

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尚未形成完整的評價考核體系,各民辦學校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同,開展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在社會實踐的立項、項目指導、經費等各種保障措施落實不到位。

3、民辦高校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工作中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的參與深度與廣度還存在不足

民辦高校的專業教師在創新創業方面的主導性不強,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的主體性沒有體現,也沒有搭建起比較好的實踐平臺。大部分大學生創業還處于憑興趣和熱情自主開展階段。而且在學生創業方面,在政策、經費、場地、指導、培訓等方面尚未給學生提供渠道和發展路徑。

4、專業社團建設系統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

學校專業社團數量少,規模小,專業社團建設中經費、場地、指導教師嚴重不足,制度不夠完善,二級學院發揮的作用不夠明顯。學生和教師參與度不高,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專業社團建設系統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

二、民辦高校構建第二課堂應采取的措施

第二課堂在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應加強第二課堂教學體系建設,以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以專業社團建設為重點,以校園精品文化活動為亮點,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導向,以創新創業教育為著力點,不斷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完善思想教育內容,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提升學生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促進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對現有的教育內容和形式進行梳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學生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個人成長融入到民族的進步和國家的富強上來,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堅持把學生樂于接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提出“思想教育成長計劃”,爭取學校的政策支持,通過教育和指導增強學生使命感和責任感。學校各部門共同來研究制定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案,形成合力,避免教育的碎片化和形式化傾向。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學生為本,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

2、以專業社團建設為重點,不斷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盡快建設學術性、專業性社團,調整社團結構,積極建設專業社團;出臺促進專業性社團持續發展的配套制度。鼓勵各專業性社團開展專業活動,提倡專業性社團以賽帶練,參加各類專業賽事,展現專業成果,提高專業能力。把專業社團建成專業強、層次高、深度廣,使社團活動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專業社團在學生課外科技文化平臺中的重要作用。

3、以校園精品活動為亮點,提升學生各種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要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

對現有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梳理,鞏固現有的活動品牌。對在學生中反應比較好的精品文化活動,應長期堅持,確保活動的參與度。針對學生發展的實際進行系統設計和安排,為提升第二課堂的效力,以學生的需求和全面發展為導向,每年針對不同素質提升,要求規劃好每一階段的第二課堂活動。

4、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以創新創業為著力點,縮短學生融入社會的時間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在高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從入學開始就應該讓每一位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的前景和走向,并根據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而有針對性地規劃好大學生活每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同時還應該理清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思路,歸口管理。改變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多頭管理、業務分散的格局。把創新創業作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支持與服務。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和創業服務。

5、建立第二課堂體系

從學校層面提高對第二課堂的認識,發揮第二課堂成為育人作用,把第二課堂建設納入到學校的整體規劃,同時把第二課堂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推行第二課堂學分制度;內容建設方面,以培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為基礎,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大膽改革課程結構及教學方式,減少第一課堂課時,拓展第二課堂,整合公共基礎課,推行第二課堂學分。設定若干選修模塊,開設第二課堂選修課程,實行選修學分的認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第二課堂,從教師教學到學生學習,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政策保障方面,制定第二課堂的建設和發展規劃,實施學生素質拓展的計劃,保障參與學生的權益,鼓勵指導教師的參與,在各類評優、評獎、晉升等政策制定上,給予傾斜;經費方面,給予專項的支持,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經費用于第二課堂的建設。

第5篇

Abstract: With the college English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n ecological mode which connects the students,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 and so on.

關鍵詞: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生態模式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second classroom;ecological mode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1-0262-02

0 引言

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進行,大學英語第二課堂逐漸得到了英語教學研究者的關注。教育生態學是一個新興的交叉研究領域。從教育生態學視角審視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模式的構建是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式。下面,本文運用生態學原理,從教育生態學視角考察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生態失衡現象,努力建構具有生態特征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從而改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生態環境,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1 教育生態學

“教育生態學”由美國教育學家勞倫斯?克雷明于1976年提出。從此,教育生態學開始成為研究教育現象的新視角。“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與自然、社會、規范、生理心理等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規律的科學,它還研究構成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人、教育(活動)、環境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教育生態系統基本規律。[1]”它“把教育看成是一個有機的、復雜統一的生態系統,強調教育與環境、教育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及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2]”

國內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教育生態學。目前,國內有幾本關于教育生態學的專著,如曾供職于臺灣教育部的李聰明于民國78年出版了《教育生態學導論――教育問題的生態學思考》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教育生態學的專著;南京師范大學吳鼎福教授在1990年與諸文蔚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態學》,這是我國大陸第一本教育生態學專著;1992年任凱、白燕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態學》;2000年范國睿也出版了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中的《教育生態學》分冊。此外,從教育生態學角度研究教育現象的論文也層出不窮,如鄭、洪世梅、張天保、趙攀等學者紛紛發表相關論文。

2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重要性

“第二課堂的說法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內教學活動而言的。它指的是學校在常規的授課教學活動以外為學生營造的接觸英語、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的環境和活動。[3]”“大英語第一課堂的主導地位勿庸置疑。但是課堂教學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實踐機會,它需要英語第二課堂作為其延伸和補充,為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提供一個重要平臺。[4]”所以,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實際上是大學英語第一課堂的延伸。但是,目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第二課堂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3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生態失衡現象

目前,許多文章主要從學生和老師這兩個角度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中存在的失衡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從教育生態學角度來看,這樣的分析不夠透徹,因為課堂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與學,還涉及到各類生態群體之間的動態組合和互動。所以,從該角度來看,第二課堂活動的舉行不僅僅涉及到學生和老師,還涉及到學校的其他相關部門。沒有其他部門的理解和支持,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是不能順利地舉行的。下面,我們從學生、教師、教務和學生管理部門等展開闡述。

3.1 學生參與比例小,受益人數少 學生是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主體。但是目前,大一新生是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參加者;大二學生有少部分參加活動;大三大四學生由于忙于專業課的學習和實習,基本上是蹤跡難覓。此外,由于大部分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性質的限制或比賽名額的限制,只有少部分學生有資格、有機會參與到活動中去,大部分學生只能充當觀眾,望洋興嘆。

3.2 英語教師積極性難以調動,影響第二課堂的長期開展 英語教師是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指導者,是活動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目前,很多學校并沒有制定專門的政策來鼓勵和支持老師參與第二課堂活動。老師只是出于對學生及工作的熱愛才義務參加活動。但是,作為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活動,光憑老師的熱情是不夠的。因為,作為大學教師,教學及科研任務繁重,老師只能抽業余時間參加學生活動。由于沒有具體的鼓勵措施,參與與不參與學生活動并沒有什么不同。長久下去,常義務參加學生活動的老師就會產生疲勞感,其積極性就會被挫傷。

3.3 教務和學生主管部門的支持力度不夠影響第二課堂活動的質量 作為英語教學的一部分,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也應受到教務和學生主管部門的關注。但是,長久以來,在教務和學生主管部門的工作計劃中,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位置難覓。由于教務主管部門的缺席,導致第二課堂活動舉行的時間和地點都受到限制。一旦第二課堂活動與教務主管部門安排的活動發生沖突,第二課堂活動只能讓位,另擇時間和地點;而學生主管部門,長久以來僅把第二課堂活動作為學生業余活動的一部分,不把它視為學習的一部分。長久下去,積極參加活動的學生的熱情就會受到抑制。

4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生態模式構建

“生態系統論認為,任何一個系統只有是開放的,與外界的環境有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這個系統才是有活力的,才能不斷發展。[5]”因此,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生態模式必須突破學生與教師這個封閉的圈子,把學校這個大的生態環境考慮進去,構建一個有活力的生態模式。

在教育生態學視野中,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生態模式應是一個以學生為活動主體,英語教師為指導的,學校各部門一起周密部署,有計劃舉行的并有相應的評價模式的動態模式。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生態模式應以學生干部、英語教師、教學和學生管理部門、后勤部門等組成一個合作小組:學生干部負責收集學生對活動的反饋;英語教師負責活動的具體指導;教學、學生及后勤管理部門負責從日程安排、用水、用電等各方面給予支持。這個合作小組應從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4.1 舉行多樣化的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受益人數

為避免第二課堂活動成為少數英語優秀學生的獨秀舞臺,使大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可充分考慮各類型學生的英語水平,舉辦多樣化的活動,如英語話劇比賽、英語閱讀比賽、英語寫作比賽、英語聽力比賽、英語歌曲比賽等,給予學生多樣化的展示舞臺,提高學生的受益人數。

4.2 制定相應的措施鼓勵教師及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 北京大學胡壯麟教授認為“在中國外語環境下學好外語,誰能在模擬或構建接觸和使用外語的環境(即第二課堂)上下工夫,誰就將獲得好的教學效果。[6]”這說明,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能提高第一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模式,對第二課堂活動進行過程性評價,如:給予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學生一定的平時成績,肯定學生付出的努力;給予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教師一定的課時補償或指定專門的第二課堂活動指導老師,肯定教師的熱情。

4.3 學校相應部門統一思想,認真安排、配合第二課堂活動 在思想上,學校各部門如教務科、學生科、后勤部門等,都應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達成共識,對活動給予充分的重視與支持。教務部門應把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納入正常的日常教學,對第二課堂活動作出整體的部署。學生管理部門及后勤部門應統一協調安排第二課堂具體活動,對用水、用電、衛生、場所安排等方面給與積極的配合。

5 總結

綜上,教育生態學作為一個新興的邊緣學科,為大學英語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它能根據教育生態學的原理處理好教育生態系統內部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幫助構造一個和諧統一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模式。模式構建之后是需要具體實施的,因此從事一線教學的英語老師應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最大程度地發揮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教育生態視野中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

[2]陳春燕.論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的建構[J].語文學刊,2011(1).

[3]李明洋.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J].職業圈,2007(20).

[4]余祖英.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平臺:大學英語第二課堂[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1(9).

第6篇

關鍵詞:職場語言能力 職業素養 英語第二課堂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每個人都是一棵樹,原本都可以成長為大樹,而根系就是一個人的職場能力和職業素養。枝、干、葉、型就是其職業素養的表象,要想枝繁葉茂,必須根系發達。而目前,我國醫學生職場英語語言能力和素養較弱,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形成矛盾。為了培養醫學生職場語言能力和職業素養,根據我國“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及我校各系的專業設置,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我校實行了《大學英語》這門課的新的教學大綱。此門課從原來的180學時刪減為100學時,在校生的前三個學期分別學習基礎英語、職業英語和專業英語。

1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意義

實踐證明,如果課上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實踐機會,將很難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學生只在每周的課堂上學習幾學時英語,而在課外沒有接觸英語的機會。如果不主動進行英語實踐和練習,學生的學習成績難以鞏固,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也難以提高,職場語言能力和職業素養更加難以培養。與課堂教學相比,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不受時間、地點、教學方法和手段、年級的限制,形式更靈活,內容更豐富多彩。通過語言實踐,使學生將課堂學習和日常生活及實習就業緊密聯系起來,激發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課堂上所學語言知識,提高聽說技能,全面促進學生的英語水平及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充分發揮課上教學功能的基礎上,為發揮其最佳的教學效果而開展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便顯得尤其重要。

2 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規劃

深知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性和意義后,我們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更加注重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特別設置了以下以培養職場語言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導向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規劃:

3 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形式介紹

3.1 英文電臺

英文電臺是我校英語課特色之一,由于課上時間有限或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問題,部分學生跟不上聽力課進度,而有的基礎好的學生卻覺得聽不夠、聽得少。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耳麥收聽英文電臺節目,內容包括課上聽力材料、課上聽力擴展材料及課外聽力材料如經典英文歌曲、新概念英語、走遍美國等。對于實習的學生我們也建議學生自行購買英語聽力磁帶或收音機,收聽VOA、BBC等英文節目,促進其聽力能力的提高。

3.2 經典英文電影賞析

英語第二課堂每學期將繼續按照活動主題為學生播放四部經典英文電影,由輔導教師介紹影片相關背景知識,學生可自愿纂寫觀影體會。電影賞析主題如“歷史回眸”、“緣分天空”、“永葆童心”、“勵志人生”等。通過經典英文電影賞析活動既可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了學生課余文化生活,也可以鍛煉學生聽、說、寫的能力。

3.3 英語晨讀(瘋狂英語)

大量的輸入也需要及時的輸出,英語的學習離不開及時的應用和練習。英語晨讀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口語的機會。英語晨讀是每天早晨在固定教室、固定時間,學生自發、自覺參與的活動。每天由指定學生負責維持晨讀秩序,帶領大家一起擺脫怯懦、喊出英語、告別啞巴英語。

3.4 報刊閱讀

為了擴大學生課外知識,第二課堂活動特設立“圖書角”,提供大量英文圖書、雜志、報紙等供學生閱讀。我們的“圖書角”將更傾向于外語的知識性、常識性、趣味性,并提供一些與醫學相關的英文書籍,免去同學們去圖書館勞累之苦,更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此外我們還制定了圖書借閱書目一覽表,方便我們管理和學生查閱。通過大量課外報刊雜志的閱讀,發展了學生讀的能力。

3.5 校英語協會

校英語協會是在校領導、學生處團委和外語教研部全體教師的共同監督下,學生自發成立的非盈利性的學生團體,成立于2009年初春。它的宗旨是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生活氛圍,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英語的能力,并以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為目的長期組織各種與英語學習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們能夠充分學習英語、提高英語聽說能力和培養綜合素質,并使學生有一個鍛煉自我、增強自律、提升自信的平臺,使我校學生在精神文明方面有良好的風貌。我部教師將繼續將給學生以課外輔導、組織各類活動,同時校英語協會的同學也能協助老師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形成了一種互利互惠的模式,第二課堂活動不僅有固定的參與者和管理機制,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舞臺。到目前為止,校英語協會經過四年的洗禮,五屆學生干部的輪換,每屆三四百會員的規模,已發展成我校五星級優秀社團,在學生中影響極廣,正在為省級創新型學生社團的成功申報而努力。

3.6 英語晚會

我們將每年不定期在圣誕節、感恩節或新年舉行英語晚會,希望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由學生演唱英文歌曲、表演自編自導自演的英語小品、朗誦英文詩歌和做游戲等。并且爭取邀請外籍教師參加,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在西方節日的氣氛里得到文化熏陶,體驗西方人文精神。

3.7 各類比賽

為了能有效檢驗學生所學醫學英語知識和技能,我們將在學生在校的第二學期舉行醫學英語情景劇表演活動,激發學生學習醫學英語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其職場語言能力和職業素養。此外,我們還將繼續舉行英語歌曲比賽、英語寫作比賽、英語口語比賽、英語話劇比賽等,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多樣的活動載體和展示平臺,期待我校學生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再獲佳績。

我們想通過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學校文明和諧發展,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他們的職場語言能力和職業素養,也為學生今后實習就業、走向社會打下良基!

參考文獻

[1] 高紅,陳克偉.第二課堂活動中實踐醫學英語的重要性[J].現代交際,2011(4).

第7篇

關鍵詞: 動態系統理論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理論支撐

一、前言

動態系統理論(Dynamic Systems Theory,DST)又稱為復雜理論,混亂理論,協作理論,無秩序的、非線性的自組織系統理論。雖然它在發展研究領域中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但作為一種研究范式,它主要強調事件關系的重要性,強調系統內各元素間的關系。動態系統理論在應用語言學領域方面的應用在國外才剛剛興起,國內至今尚無人涉足(沈昌洪、呂敏,2008)。動態系統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范式,它提供了一種在復雜背景中研究發展現象的方法,強調人類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將心理視為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來研究,因此,在研究中應充分考慮到影響事物發展的各種因素。另外,該方法還彌補了傳統理論在諸多現象解釋上的不足。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該理論將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一種富有解釋力的工具。

二、英語第二課堂研究概述

英語第二課堂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教學組織形式。關于英語二課活動的研究一直受到英語教學者的重視。朱曉梅(2008)、鄧琪(2007)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從認知論的角度,提出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框架,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馮海云、尹曉琴(2007)討論了網絡作為新技術、新工具進入教學領域,給傳統的教學帶來了新的途徑和方法,若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網絡開設大學英語教學的第二課堂,則有利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李嵩岳(2006)、劉巖(2004)、王金梅(2002)對開展英語第二課堂的可行性、組織形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馬潁、楊少雙(2001)認為由于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外語交際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靠傳統的課堂教學這一單一的模式難以實現對這一能力的培養,所以,有必要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作以有益的補充,從而通過第二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語言實踐的能力;孫麗君(1987)、支良瑞(1992)、葛利友、王傳金(1994)、卜玉坤、李曉光(1996)、劉彩霞(1999)鑒于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對大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所裨益,所以都竭力呼吁和重視二課活動的教學實踐。縱觀二十多年的英語第二課堂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大部分學者提出了英語第二課堂對英語課堂具有促進作用,并探討了基于學生不同層次和不同特點的第二課堂開展的方法和組織形式。這些方法和經驗的積累無疑為我們開展第二課堂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僅有少數學者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對開展第二課堂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行了理據性的剖析。究其原因,在于第二課堂教學的開展形式豐富,涉及面廣;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是多元的、非線性的,又很難對參與者進行系統的評估和考核。基于上述原因,有些高校重視第二課堂教學是因為實踐告訴他們第二課堂對學生的學習有促進作用;有些高校一直認為這是學生自己的事,參與與否無礙學生發展,因為沒有人能說清楚第二課堂到底有多少好處或好在哪里。

三、動態理論對英語第二課堂的詮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這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指導思想理論的理論依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文件對教師職業作了如下描述:“教師的職責現在己經是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們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個顧問,一個交換思想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鼓舞。”

建構主義理論似乎讓我們有足夠的理論支撐第二課堂實踐的開展。因為英語第二課堂能為學生提供“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的豐富題材和機會。但建構主義理論并沒有把學習者的個體和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也無法解釋無數看似無序的學習方法、個體差異、組織形式等最后能形成有序的結構,即最后學習者知識水平的提高。從這點來說動態理論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動態系統理論中主要包括兩大理論,即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和自組織理論(self-organizing theory)。其中自組織理論系統是一組理論的總稱①。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經過20多年的探索,發現在無機界也存在著與有機生命界和人類社會相同的自組織現象,揭示了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共同演化規律:無論是無機系統,還是有機生命系統,或社會和社會經濟系統,在遠離平衡的開放條件下,內部存在的微小漲落通過非線性關系放大至巨漲落,巨漲落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而穩定下來,都可以形成新的穩定有序結構,即“耗散結構”。[1]耗散機構理論構成了自組織理論的重要基石。

為進一步對動態系統理論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我們不妨來看看Huokazu Yoshikawa和JoAnn Hsueh[2]對動態理論的理解。他們把動態系統理論歸結為四個中心假設:

(1)個體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改變的;

(2)人類發展是一個開放系統,隨著時間的發展日益復雜化,并非像封閉系統一樣在既定均衡和非均衡狀態之間擺動;

(3)系統變化體現在其內部的各個參數內;

(4)系統內沒有一個發展狀態或階段是靜止的。

根據上述描述和理解,我們可以運用此理論對英語第二課堂作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詮釋。我們可以把學校的學習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看作一個系統,學生每個個體與外部環境都是相互依賴和相互改變的。學生處在社會、學校、家庭等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這種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機會。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的信息交流和學習,接受了新的知識和掌握新的能力。這種新知識和新能力的掌握就是對自我平衡的打破和超越。這樣就形成了學生個體的內在變化(包括好與壞的變化即“漲落”)。這種變化就是學生取得優秀或不良成績的內部誘因。英語第二課堂的建立,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學習環境,即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更加開放的系統。學生通過參與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如話劇表演、英語演講、電影欣賞、歌曲比賽、詞匯競賽、話題討論、專題報道、DV制作、英語晚會等活動,即與外界進行充分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學生作為系統中最活躍的要素,系統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各學生的變化。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統進化的根本保證。學生之間與系統中其他要素間,如學習環境、學習資源、第二課堂的各種活動等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統發展的根本保證。這里所謂的非線性,指的是非二體間的對稱作用,而是多體間的非對稱作用。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學習的收獲有多有少,參與的程度也有深淺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學生往往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大大增強,而且一旦有機會,每個學生就都會積極投入其中。活動中各種要素最終使學生個體的能力得以發展和知識得到提高,即最終形成所謂的、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

四、結語

語言學習具有非線性特征,相對英語第二課堂來說,課堂學習環境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的、相對孤立、相對封閉狀態下,是很難維持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的,只有在開放狀態下,系統才有可能通過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大量的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獲取到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盡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理論界呼吁了很久,英語教學工作者也為之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根據我們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的考察和教學體驗,由于英語教學作為二語教學,一方面具有自身的復雜性,另一方面由于各校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差異,“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還是一種奢望。而第二課堂的實踐恰好彌補了課堂教學遺憾,因此,學生在這片天空里可以自由地翱翔。

注釋:

①自組織理論包括普利高津(I. Prigogine,1969)創立的耗散結構理論、哈肯(H. Harken,1973)創立的協同學、艾根(M. Eigen, 1979)創立的超循環理論等。

參考文獻:

[1]趙玉林.創新經濟學[M].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2006:71,72.

[2]Hirokazu Yoshikawa and JoAnn Hsueh. Child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Toward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November/December 2001, Volume72, Number :18871903.

第8篇

一、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理論支撐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此為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皮亞杰就被試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發展了“認知結構說”,斯騰伯格和卡茨在此基礎上探索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之后,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個體學習是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社會可以對個人起到支持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共同點有:(1)強調復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任務。“建構主義者認為,不應只教給學生基本技能和提供過分簡單化的問題。應鼓勵學生將其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世界的真實任務與活動以及多種情境之中”。(2)強調社會協商和相互作用。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形成并捍衛自己觀點的能力,同時能與他人共同協商與合作,共同建構意義。(3)多種方式表征學習內容。用多種方式幫助理解知識,當他們運用于不同情境時達到具體多樣。(4)理解知識結構過程。學習者對自己的認知過程有意識和能調控。(5)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情境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相符,將學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放在中心地位。

二、傳統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實踐

為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闊學生視野,提高綜合素質,高校持續探索第二課堂,究其形式如下:

(一)成立英語協會,定期組織活動。內容涉及英語詩、英文歌曲、英文戲劇、英文節日等,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二)開展“英語角”,營造學習英語的良好氛圍。學生為主體,邀請外教和英語教師互動,以討論交流的形式展開,同時進行具有娛樂性的小游戲。

(三)建設校園英語廣播,大幅度、大范圍傳播英文信息和文化。

(四)舉辦英語文化節,交流和展示英語學習心得和成果。在一定的時間分主題單元向全校做一個英語學習成果的匯報。

(五)進行相關主題的英語競賽。擬定主題,以個人或集體為單元進行評比交流。

大學第二課堂在振奮學生熱情和開闊視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存在著“隨意性和盲目性,與第一課堂不同程度地脫節,缺乏個性分析,存在激勵效果不佳等問題。

三、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探索

針對傳統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特點,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要真正發掘學生英語學習的潛力,有效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互相支撐,實現教學最優化,就需將傳統精華與現代技術結合。具體可分為三方面:多主題英語實踐活動、英文廣播、網絡自主學習。

(一)英語實踐系列活動。英語實踐系列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他們不再是語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語言的使用者,活動的積極策劃者和參與者。學生在真正的語言情境中自主交際,了解接納他人意見,維護發展自己的觀點。克拉申的情感過濾理論認為:“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學形式、課本內容、課堂氣氛等環境的制約,學生的情感過濾層容易升高,而使他們處于焦慮緊張、害怕逃避的心理狀態之中,沒有更多空間接受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通過以任務為中心的活動,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社會群體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所知語言技能自如交流。

在2013~2014學年中,我們每周一次的英語實踐系列活動分別以英文歌曲、詞匯競猜、風采展示、萬圣節、家鄉旅游文化、英語學習交流會、趣味口語、英文故事、經典戲劇等主題展開,根據內容采取討論、協商、展示、游戲活動、競賽、節日模擬等相應形式,刺激學生的交流欲,使他們主動搜集資料,開闊文化視野,發展組織、創新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系列活動結束以后,通過訪談,100%的受訪者表示學習興趣受到激發,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主動搜索資料,建構知識達71%,89%的學生表示日后會更注重積累與交際。

(二)英文廣播。英文廣播在時間和空間的操作上具有靈活性,因其不受教室的限制,具有全校的覆蓋性。本校的廣播內容大致分為三類:時事新聞類、文化類和娛樂類。時事新聞類以VOA standard,BBC,ABC,China Daily news為主,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教育等領域,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國際、國內新聞,了解不同的解讀視角。文化類以演講、美文和訪談為主,學生通過廣播深入英語語境,這對提高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有重要作用。娛樂類以音樂和電影為主,傳承經典,傳播最新作品,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和文化意識。這些廣播利用學生的空暇時間,在輕松的氛圍下傳達知識和信息,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探索和進一步加工,構建新的知識文化體系。

(三)網絡第二課堂。網絡第二課堂因其內在要求自主學習而更具個性化。學生按需學習,這種主動性使得他們的熱情高漲,效率提高。學習過程也是他們反省與認知的過程:用自己的信念和經驗打造關于世界的知識,形成個人的思維和學習方法。網絡課堂有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優勢:它通過多媒體將圖片、聲音、文字和視頻以動態、多樣的方式呈現,全方位刺激學生的學習器官。這對構建模擬語言環境、促進學習者自主性因素、培養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理念等方面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