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語言文字研究

語言文字研究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6-27 16:02:3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語言文字研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語言文字研究

第1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方面存在的問題

1.重內容分析,輕語言訓練。在當前的閱讀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更多把精力花在課文內容“理解”上,而“語言文字訓練”遭到邊緣化。當前語文教學中花在語言學習上的時間太少,語文課上偏重閱讀訓練,偏重思想內容分析,往往是課文讀懂了,思想內容理解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熟,課文中的語言在腦子里印象不深,在學習語言上沒有什么大的長進。

2.重機械積累,輕實踐運用。現在的語文教學提倡大量的積累、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確實會背許多優秀詩文、名人名言、名篇名段等,但只是機械地背。積累的東西不用,不會用,就不能算作有效積累。這樣的積累,成了機械的抄寫,機械的累加,把積累變成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自然就難以體現其在作文中的功效了。

3.重朗讀形式,輕細讀精思。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毫無指導地、反復地讓學生讀課文,讀了一段又一段,讀了一遍又一遍,學生一味地讀書,到底有何收獲不太重視,長此以往,學生讀而生厭。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策略

(一)語言文字訓練要加強積累

1.在背誦中積累。背誦,是學習和積累語言的好辦法。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進寫作,規范學生的書面語言,積累語言,培養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都有賴于背誦。語文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多方引導學生多讀,多讀至熟讀,熟讀至背誦。新課標第一次明確規定課內外閱讀量和背誦篇數,注重語言的積累: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以此把積累語言落到實處。

2.在理解中積累。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的文質兼美的課文有兩三百篇。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熟讀、誦讀來理解,感悟文中的主要內容,揣摩文章的語言文字特點和表達方法,從而來豐富學生的語言庫存。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時,文中第四自然段寫了魚很多,課堂上,請學生先反復的朗讀課文,然后說一說你都讀懂了什么?學生回答讀懂了這一段魚很多,那么再仔細讀一讀課文,說說是從哪兒看出魚多?可以動手畫一畫,學生再次讀書,有的學生回答是從“成群結隊”看出來的,有的回答是從“有的、有的、有的”這個排比句看出來的,還有的學生說從“多種多樣”、“多得數不清”看出來魚多的。學生通過對文段的理解感悟,體會到原來寫魚多可以用這么多豐富的詞語,可以從這么多的不同角度來寫,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從中領會到了漢語語匯的多姿多彩,在理解中積累了語言。

(二)語言文字訓練要注重理解

1.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品讀的功用主要是加深對詞句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如《豐碑》一課,將軍看到一位戰士凍僵后十分生氣,他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如把這段中“吼”字換成“喊”或者“說”,再與原句比較,細細品味和品讀,就會發現原句表達了將軍當時無比悲痛憤怒的感情,改動后感情的程度就減弱了。

2.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課文是進行閱讀教學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主要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理解運用能力的因素。如《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有一句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話——“好好兒活”。它涵蓋了那么多復雜的感情——母親就是以自己殘缺而愁苦的余生,教給兒子如何面對有缺陷的生命。文中三次出現的“悄悄地”,那“擋”、“樸”、“抓”、“忍”,告訴兒子的“好好兒活”,充分體現了母親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

3.抓住文章的語言表達形式指導和滲透,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文質皆美是當下教材選文的一大特點,特別是一些經典美文,我們在欣賞、理解感悟的同時,要善于發現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和學生語言發展特點,在教學中滲透和指導發現文本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語言文字訓練要強化運用

1.抓住典型的句、段借鑒和仿寫,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片斷的描寫,是作文的一個重點,可以從仿寫起步。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片斷用了特殊句式,學生完全可以仿寫。如《黃山奇松》一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黃山松千姿百態。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臥……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文中既用了比喻、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不妨讓學生仿寫一段,描寫校園花壇里的。

2.構段仿寫,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模仿表達的訓練不僅僅是把句子寫具體,還可以進行構段方法的仿寫。如《秦兵馬俑》一文中,對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兩方面介紹、刻畫得淋漓盡致,而這兩段是用這樣一句話聯系起來的:“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形象鮮明。”使課文過渡自然,前后渾然一體。我就指導學生介紹某一事物的兩個特點,學著用“……不僅……而且……”的句式,將這兩個特點貫穿起來。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這種練習比教師喋喋不休地介紹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的好處管用得多了。

第2篇

關鍵詞:醫學類院校;語言文字工作;探討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273-03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更是評價一個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樣,語言文字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國高等院校中醫學類院校共計186余所,占高校總數近10%,有著很大比重。在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醫學研究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把醫德和醫術的培養結合起來,加強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語言文字對于醫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與病人溝通交流,如何書寫醫囑等,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幫助。對于綜合類、文史類院校,有著文科基礎,有利于開展語言文字工作。而醫學類院校專業性強,學科相對單一,缺乏文科基礎,開展語言文字工作有一定的困難。醫學類院校如何開展好語言文字培訓與測試工作很值得探討與研究。

一、醫學類院校語言文字工作現狀

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對于大學生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課程少之又少,加之醫學專業課程繁重,留給語言文字方面的時間就不多了。以河北省為例,省內醫學類本專科院校共計11所,這些院校中具有獨立設置的語言文字管理部門的幾乎為零,均是掛靠在教務處管理,而擁有專職的語言文字管理人員更是鳳毛麟角。由此可見,上至領導、下至工作人員,對于語言文字工作的認識還是不足,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認為語言文字工作就是普通話測試,而且這種考試可有可無,進而導致醫學類院校的語言文字工作開展不盡順利。(內容較少,應做一個調查表,補充點內容,可與我校現狀綜合在一起寫)

二、我校語言文字培訓測試工作狀況

我校河北醫科大學,是河北省省屬骨干大學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普通類在校學生1.2萬余人,專業學科覆蓋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預防醫學、護理學、中醫學等七大醫學門類。和其他類醫學院校一樣,我校專業課業繁重,人文社科類課程開設較少,總的來說人文素養氛圍不是很高,對語言文字工作做得最多,也相對好些的是普通話測試工作。普通話測試我校開展較早,自2003年后就進行了在校生普通話測試工作,在2006年我校對普通話測試工作就達到了全員測試工作。我校于2009年開始進行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測試工作,也是全省較早的開展機輔測試的院校之一。

通過幾年的語言文字工作的開展,也對醫學類院校如何更好地做好語言文字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認識,下面就與各位同仁一起做個交流。

對于提高認識,這不僅是醫學類院校需要注意的,而是所有高等院校都應提高認識。由于醫學類院校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更應該多做此方面的工作。語言文字知識在醫學生的職業生涯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方。醫生的服務對象是人,是患者,這就需要溝通交流,只有良好的溝通交流,才能獲得準確的病情,從而做出相應的診斷。只有良好的語言及文字知識才能更好地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從而為患者解除病痛。由此可見,提高醫學類院校對語言文字工作認識,尤為重要。

四、大力開展人文素養教育,塑造醫學類院校語言文字氛圍

醫學類高等院校本身一般沒有人文類專業,這就會造成沒有人文教育的氛圍。可是在我國悠久歷史中,經典的文字并不缺少,現在“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就是使很多我國經典文字重新煥發光明。通過對傳統經典的誦讀,傳承經典文化,塑造語言文字氛圍。醫學類院校應開展多渠道的活動,如詩歌朗誦,經典誦讀等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活動,來提高人文素養教育,進而提高語言文字氛圍。

在舉行這些活動的同時,可以融入我們醫學院校自己的特色。在醫學中并不是沒有經典文字,醫學專業中同樣不缺少優秀文字巨著。早在我國唐朝,孫思邈就寫下了《大醫精誠》一文,此乃我國醫學中極為重要的文獻,也是習醫者必讀之經典,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國的不少中醫院校仍用它作為醫學誓言,并用它作為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這類的經典還有很多,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傷寒論》等,將這些經典文字,和傳統的詩歌朗誦、經典誦讀活動相結合,就能得到適合醫學類院校的,有自己特色的語言文字活動,從而塑造良好的語言文字氛圍。

五、開展普通話類的課程,讓語言文字知識進入醫學院校教學安排環節

在語言文字工作中,普通話的地位很重要,現在的醫學類院校中必修課沒有這方面的教學任務,這是有欠缺的。語文的教育應該一直伴隨著學生的學習生活,建議在有條件的醫學類院校開展《大學語文》、《普通話》、《硬筆書寫》等有關語言文字類課程。普通話是用來溝通的,規范字是用來記載的,這些看似簡單的基本技能在當代大學生中水平卻差的很多。

醫學專業的學生更需要良好的普通話,和標準的文字書寫基本功。現在有種說法就是大夫開的處方,一般人是看不懂的。為什么會這樣呢?有他一定的特殊性,大夫在診治病情時的確繁忙,時間緊任務重,從而寫字就有些潦草了。可是這不應成為書寫不好漢字的理由。我們都知道,說話、寫字是從小練起的,有了良好的基本功以后才能書寫一手漂亮的文字。而這些說話、寫字的教育應一直跟隨著教育始終,從小學到中學直至大學也不應該停止,只有這樣堅持不懈的教育,才會使語言文字深入每個學生心中。醫學生更是如此,所以在醫學類院校的教學安排環節中,要努力開展《大學語文》、《普通話》、《硬筆書寫》等語言文字類課程。

六、科學的進行普通話測試考前培訓,結合醫學內容融入醫學文化

對于普通話測試前的培訓,有的學校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或是認為說話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改過來的,所以對考前培訓不夠重視。其實在我們看來,考前培訓還是很有必要的,它進了說可以提高普通話測試的通過率,遠了說它也是對語言文字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教育,通過培訓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認識,使學生通過普通話考試來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重視,來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習慣的培養。當然這培訓還是要結合著自己的醫學專業知識,比如培訓是根據一些醫學生常用的詞語,來糾正學生的發音等。也可以引用些醫學經典作朗讀科目,用以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以我校為例,2010年我校參加普通話測試人員共計1924人,當時未進行系統的考前培訓。當年考試結束后對成績經行分析,其中達到一級乙等級別的學生數僅為54人,占2.81%;達到二級甲等的學生1173人,占總考生60.97%;達到二級乙等的學生593人,占總考生30.82%;達到三級甲等及以下水平的學生104人,占總考生5.4%。經過我校科學系統的考前培訓后這個結果大有改善,在2013年普通話測試結束后我們又對當年的學生成績做了個分析:其中一級乙等的學生占總學生的百分比達到5.41%,二級甲等的學生占68.86%,二級乙等的學生占22.65%,三級甲等及以下水平的學生占3.08%。由此可見科學培訓后,學生成績提高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七、對普通話測試進行科學管理,提高學生對普通話測試的重視

普通話測試是提高語言文字水平的重要推手,對于這個考試很多院校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大家普通話天天說,考試沒有必要了吧,而且有借考試的方式來收取考試費的嫌疑。對于普通話,只是個交流工具,只要不影響溝通,發音準確與否無關緊要。殊不知正是有這種思想,才導致現在語言文字工作不受重視的。其實語言文字的重要地位前面已經說過了,往大了說他是一個國家統治階級的手段,這就是為什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要“書同文,車同軌”。往小了說這也是一個人的門面,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在我們進入社會時就會為自己爭取到更有優勢的競爭地位。所以說普通話很重要,認識到普通話的地位后,這個普通話測試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對于普通話測試,高校還是要用心的科學的去安排,去組織。它不像其他考試在固定同一時間進行,但這畢竟是國家級的考試,其地位應該引起所有組織者和參與者的重視。就像高考一樣,人們都很重視,所以從考試組織,到考試安排,以及學生的考試都很嚴肅、認真。普通話考試也應該如此,每次考前應該組織考試委員會,對整個考試全程經行指導。制定適合本學校的考試流程,明確各考試工作人員職責。只有考試工作人員對考試重視了,這個考試才有嚴肅性,只有這樣,廣大學生才會認真對待普通話考試,也就不會散漫應付了。

以上就是我校近幾年開展語言文字工作的些感受,通過這些辦法,語言文字工作在醫學類院校中開展就會事半功倍。緊緊抓住醫學院校特色,尋找適合醫學類學生的教育方法,從而使語言文字工作能更好的在醫學類院校開展。讓廣大醫學院校學生愛上普通話、愛上規范字,了解到語言文字的重要性,進一步將語言文字工作真正地融入整個醫學類院校教學的全過程,最終結果必將會得到醫學類學生專業知識和語言文字水平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聶丹.關于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走向的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11,(5).

[2]殷平善,龐杰.漢語言文字與中醫學的整體思維[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6).

[3]劉莉.醫學院校推廣普通話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1,(5).

[4]黃玲娟,蔣耀輝,劉婕.綜合性大學加強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

[5]孫潔,,范忠,李亞南.論醫學院校教師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2,(3).

[6]包和春.規范使用語言文字與高校的歷史責任[J].北京教育.高教,2012,(12).

第3篇

長期以來,學界存在重語言、輕文字的傾向,這主要是受了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西方語言理論建立在西方語言事實的基礎之上,拼音文字的拼寫與語音基本一致或基本相當,因而西方不專門進行文字的教學。

形。口說語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符號體系,是“兩個王國”。而不是索緒爾認為的語言符號只是心理現象,于是得出口說語言和文字雖是兩種不同的符號體系,但卻是“一個王國”,文字附屬于口說語言。在這個王國里,文字連“服裝”的資格都沒有,只是口說語言的“照片”和“假裝”。由此得出的結論:“語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是完全錯誤的。

結構主義的方法論將口說語言和文字視為一個王國,分不清口說語言和文字的界限,因而將口說語言和文字的基本結構單位亦視為同一個,或稱之為“詞”,或稱之為“字”。

1938年,郭紹虞先生已經提出“字本位”的觀念:口說語言以“詞”為基本結構單位,文字以“字”為基本結構單位。徐通鏘后來提出的漢語口說語言和漢字都是以“字”為基本結構單位的,沒有“詞”這個單位;印歐語言和拼音文字只有“詞”為基本結構單位,沒有“字”這個單位——這是徐通鏘“字本位”的觀念。相比之下,郭紹虞的“字本位”觀念是比較接近科學的。我們認為“字”是一切文字(包括“非字音文字”和“字音文字”,包括漢字和拼音文字)的基本結構單位,不是口說語言的基本結構單位。

辯證唯物主義細胞分析方法論,將口說語言和文字視為兩個王國,因而口說語言的基本結構單位與文字的基本結構單位是不同的。口說語言的基本結構單位,我們稱之為“語基”——口說語言的細胞。文字的基本結構單位我們稱之為“文基”——文字的細胞。“語基”與“音節”“音素”除了在語音形式上不同而外,更主要的區別在于:“語基”是口說語言的基本結構單位——細胞,是語音、語義、語法的統一體。而“音節”“音素”都只是語音的單位,不是語言單位。

第4篇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而識字又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從中國的漢字結構來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形式,細細研究,這些造字法都有一定的規律。歸類識字法最大的好處是不容易混肴,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漢字的構字方法,幫助學生進行適當分類,既對學生提高識記效果有一定幫助,同時又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記范圍。歸類識字法不但有助于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形成一定的識字方法,而且有助于學生觸類旁通,拓寬識字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交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小學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從中能體會到識字教學的意義以及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識字是學生應用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的橋梁,因此識字教學的優劣影響到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新教材堅持“早識字,多識字,快識字,開放識字,自主識字”,在識字中加強閱讀,掌握一定的識字技能與方法,提高自主識字能力。尤其在小學低年級要“多認少寫。”“多識”有利于學生盡快、盡早地識字,以便及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為他們打開一個生活經驗世界之外豐富多彩的文本世界,這對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以及對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識字歸類法就是將不同的漢字按其內在規律進行分類教學的一種方法。 教師可根據漢字的構字方法,幫助學生進行適當分類,對這些字進行字音,字義,字形上的比較。從漢字的造字法來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幾種,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教學時,如果能夠幫助學生進行m當的歸類,既對學生提高識字效果有很大的幫助,又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字的范圍。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師不同,課型不同,教學環境條件不同,教學方法就可能不同,大部分的字還是有“理”可講的,我們在低年級教學中應該靈活采用不同的方法,突出漢字的理據,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只有靈活多變,因地制宜的選擇適當的識字方法,我們才能使學生更加熱愛語言文字,同時享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真真切切的快樂,并使學生在快樂中提高學習效果。

我們的課題研究力求在立足于傳統識字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構建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適合低年級學生興趣特點的識字教學模式;探索小學低年級識字歸類教學的有效方式與途徑,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自主的識字歸類的習慣。促使學生由 “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由“學會”變為“會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歸類識字的習慣,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為今后的自學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探索改革識字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力求識字、用字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策略,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進行識字。貼近生活的識字教學有效考慮了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極大地提升了識字教學的實際成效,是指導學生識字教學的目的性所在。

本課題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教給學生識字基本知識,優化識字學習方法為手段,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為目標,探討適合學生識字的最佳方法,著重于識字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歸類識字的習慣。在進行課題研究時,密切聯系生活,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基礎,在識字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漢字的音、形、義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以各自獨有的生活經驗識記漢字。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已學漢字、主動認識新字,鞏固已認識的字并擴大識字量,為提前讀寫奠定好基礎。

第5篇

【關鍵詞】 低年段;故事;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故事識字教學的含義

所謂故事識字教學,即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教師編識字故事和學生自編識字故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漢字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所編的識字故事的內容指向漢字本義,保留和還原象形文字的基本特征。故事的形式符合兒童認知思維的基本特征。

另外,此方法旨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自發自覺地進行識字,提高學生識字的速度和鞏固率,同時根據漢字和故事本身具有的積極的文化和教育性意義和作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品格的陶冶。

此項研究的根本目的,一是探索故事識字教學中象形文字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二是幫助學生從解釋漢字的角度去學習漢字,以形成學習規律;三是提高學生漢字學習的鞏固率;四是能讓學生更加準確地運用漢字表情達意。

二、故事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 由“學”到“仿”――故事識字教學的途徑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在識字中,生字詞的出現都有著一定的特點和規律,也就是存在著學習的“秘密”,老師所編寫的識字故事就是建立在這個秘密的基礎上的。因此,在故事識字教學開展過程中,每次講識字故事時,教師就告訴學生們這個故事中有很多“秘密”,期待他們去發現,誰發現一個小“秘密”,老師就頒發“智慧星”給他。這樣,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就會自己主動和積極地去聽故事、讀故事,去思考,去尋找“秘密”的所在。這樣,課堂成了“發現秘密”的樂園。

雖然學生們編的故事不具有那么嚴密的科學性,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能夠具體生動形象地編成故事,來幫助他們理解和記住所要掌握的知識,就是一種成功。

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從“被動學習”、“依賴教師的學習”不斷轉變為“自我學習”、“自己主動地去模仿”,這個由“學”到“仿”的過程正是故事識字教學的重要途徑,在此途徑中,重在教師如何高效地激發學生探索漢字自身秘密的興趣點,引導學生發現一些會意字的特點,如“休”字,可以用“一個人靠著樹木在休息”進行字形聯想記憶。再慢慢由“扶”到“放”,給予學生一定的話語權,允許學生在模仿中有形式的模仿,內容的雷同,也有自我的見解和表達,注意引導學生不為編故事而編故事,不濫編故事。

(二) 從“引導發現”到“自主發現”――故事識字教學的核心

在識字教學中有個經典的解釋和記憶“聰”字的方法:你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如果能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話那一定能變得很“聰明”。小學低年級階段如何讓學生在識字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做到這“四到”呢?如何在讓他們在“四到”后再去發現問題、創造新知,真正體現“聰明”的價值呢?

在課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故事識字教學的方法比傳統的由教師首先講出某一個識字的規律,講解生字的音、形、義,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法更高效。分析下來,主要是因為教師編寫的識字故事大多能夠體現漢字的造字規律,而這些規律恰恰是學生不容易看得出的,從而在識字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在故事識字教學中,教師充分調動和運用了學生的這種學習心態和創造力,引導他們在已有的識字基礎上,借助故事中漢字的演變記憶字形,主動識字,還讓學生明白字的發音緣由,從而讀準字音,并結合故事情境理解字義。這一套漢字教學模式下來,學有余力學生一般可以舉一反三了,他們能夠在聽故事、講故事的基礎上進行自主識字學習。等大多數學生通過掌握這種故事識字的方法來識字時,教師就不需要講解這些字了。因此,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發現識字學習的規律上。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在傾聽他人故事講述中得到知識的拓展,一般同學講述的內容多來源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與同伴間的知識經驗比較相似,更容易加深同伴的印象,帶動不同層次學生一起進入故事識字教學的境遇中,學生在其中體驗到了創造和成功的喜悅。

同樣,老師也在“引導發現”到“自主發現”的故事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形成了正確認識漢字的有效方法。

這樣,既有效識字,又生動活潑,融洽了學習氛圍。

1. 開發字的本義編故事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有時也根據字的本義,進行編故事。

如“悅”字,本義:因為談話相投機而開心、喜樂,就可以結合它的本義,教學:小朋友和好朋友之間的每次說話和交談總是讓彼此感到很開心,很喜悅,所以“悅”就是心在享受說的樂趣呢!

2. 字形與字義相結合編故事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有時也會采用字形與字義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編故事。

如“澡”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操”的省略,表示按步驟進行。教師在編故事過程中,兼顧了這個字的造字本義,說:洗澡時不僅要有熱水,而且還要坐在木盆里,先洗頭,再洗身子、最后洗腳,要一步一步洗,看,右邊部分就是提醒你要按步驟來。在這里,不僅給學生“品”在這里的形象識記方法,而且巧妙地介紹了“”的本義,在日后學生遇到“操”、“燥”、“噪”時就能有效遷移了。

在教學中兼顧字形和字義,就更大提升了故事識字教學的效果。

在從“引導發現”到“自主發現”的故事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的組、類、群之間的規律,幫助學生獲得了較高的情緒體驗和成功感,以使發現和創造的過程更具意義、更有挑戰性。

3.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故事識字教學的秘訣

故事識字教學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以學生的“生本經驗”為基礎,使學生在創編故事中活學活用,充分感受語言文字與生活經驗的關系。因此,在故事識字中,教師們注重創造一定條件,讓學生自選學習目標,自主參與,體現學習上的主體性。

如在教“北”和“京”時,教師采取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字去“參觀學習”。教師先讓學生讀故事,從音,形,義方面去思考。學生覺得自己學得不錯了,就向大家介紹自己學習某個生字詞的方法和過程。

“當小老師”是故事識字教學的一個突破口,它體現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起到“培優扶差,帶動其他”的作用,能使每個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同時這也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良好途徑,小老師代表學生自身的經驗,對哪里感興趣、哪里有困惑、哪里已掌握等都能反映出來。此外,學生還能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課外閱讀收集各種圖片、資料,放進課桌上的“智慧籃”,上講臺時就地取材,兼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分享能力,使識字教學一舉多得。

4.有趣、有效、有個性、有發展――故事識字教學的質量

2012年11月,我們對故事識字教學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個簡單的測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測試結果告訴我們,故事識字教學在一二年級學生識字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影響,特別在識字的速度和準確率上有了提高。

2012年10月,我們對故事識字教學的鞏固情況做了跟蹤調研,對升入三年級的實驗班學生在作文中運用漢字的正確率與普通班學生作比較,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3 三年級實驗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作文中運用漢字正確率的對比表

跟蹤調研的結果告訴我們,故事識字教學較為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漢字運用的正確率。

此外,在對不同發展層次學生的觀察與交流中,我們還發現,故事識字教學在保護與發展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素養方面也起到了一些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故事識字教學的獨特優勢

研究所取得的成效與故事識字教學以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了兒童的生活經驗,注意教給識字的方法,與力求識用結合的教學特點是分不開的。此外,其優勢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解釋漢字意義重大

漢字構形的最大特點就是它要根據所表達的意義來構形,漢字的形體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從隸變開始,漢字的構意大部分保留了下來,漢字的學習也就要從構意的角度去切入,了解漢字每一個部分的意義。把每一個漢字拆分到最小的部件,就叫構件,漢字的構件是體現構意的,筆畫不具有體現漢字構意的功能。所以,只有弄懂了漢字的構造形成規律,講解分析漢字,就會有理有據,才能科學地讓學生了解掌握漢字,達到識字的最終目的。

此外,近代以后,漢字經過了一次現代化,包括從日本引入大量漢字的現代詞匯,再加上英文學習的深入,日式、歐式的識字方法逐漸成了學生識字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他們的文字只能說到一個“差不多”的意思,這樣就造成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出現了大量的錯別字,識字教學的成效大大下降。而在我們的故事識字教學中,我們所編的故事中都有“解釋漢字”的內容,讓孩子通過聽故事,了解漢字的本義,便于他們更容易記住所學的生字,效果十分明顯。所以說,解釋漢字對識字教學而言意義重大。

(二)整體認知防止易化

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兒童識字與成人識字不同,兒童識字根本不會像成人那樣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表意、象形、意義等各種內部結構關系,而是把一個個漢字當成一個個完整的、由若干線條組成的“圖形”來識記的,是一種“整體模式識別”。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記憶中,無意識記仍占主導地位,“有意記憶”正逐漸發展。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我們既要對他們不斷提出“有意記憶”的要求,適應新的學習任務的需要,但也要顧及他們的無意記憶的特點。因此學習漢字不僅要分別識記它的音、形、義,而且還要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系,識字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在頭腦中建立這種聯系,也即要達到“四會”――做到“會讀、會寫、會說、會用”,四個方面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算真正理解掌握了一個漢字。

若簡單地任意割裂肢解漢字,誤解其意,或為了“易化”單一地從某個方面教學漢字,那么學生一定學不好,甚至會成為生活中讓人取笑的笑料。

在故事識字教學中,我們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把漢字變成了一個個故事,讓學生整體認知,這種直觀的教學,不僅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而且使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漢字的理解,印象就更深刻了。

(三)文化認同回歸象形

第6篇

關鍵詞: 玉 玉文化 禮制化 道德化

引言

許沖《上〈說文解字〉書》稱《說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對《說文解字》的內容做了簡單而中肯的介紹。《說文解字》通過保存東漢以前漢字的材料,從而為后人研究東漢以前的古代社會提供了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民俗等各方面的寶貴資料。其中《說文?玉部》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玉文化。

一、玉

《說文解字?玉部》:“玉,石之美也。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悠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折不撓,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之方也。三玉之連,|其貫也。凡屬玉之屬皆從玉。”大致意思是說,玉是美麗的石頭,有五種美德,玉字形體象三塊玉組成,中間的一豎將其連貫起來。

這一段解說中,許慎著重從道德角度解說“玉”字,受時代所限而沒有多從字形發展變化角度解說也是不可苛求的。玉字的甲骨文中象用繩子串連的三塊玉片,并且兩頭露著繩子,金文中兩頭已經不把繩子露出。小篆沿用了金文的寫法,但是三橫是要求等均分布的,與“王”字不同。到了楷書階段,人們為了與王字區分開,將其加一點寫作“玉”,但是當它作為字的偏旁部首時一般還是寫作“王”,只是最后一筆寫為提。

二、玉部字的分類

1. 形體結構

許慎的《說文解字》的體例比較嚴謹,因此從說解用語上可以看出玉部以下的玉部字多為形聲字,其中還有形聲兼會意。因此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是以聲符表義為主,添加義符,二是純粹以聲符表聲,添加表示類屬的義符。

(1)以聲符表義為主,添加義符

因為人力所限,不能一一找出聲符表義有依據的字。根據說文中的解說用語,明確表示“從某,某亦聲”的有:琥、瓏、瑁、珥、、班、玨;以及后來研究者比較認可的:珩、環、、瑕、、瑞等。這一類字,或聲符直接表義,或聲符與其它字音義相通,聲符是字的主體,其作用在于表義。

這些字多因玉自周代已被賦予了道德意義,所以字多依義訓而造。例如,“珩”為成組玉佩,依其“所以節行止也”的功用而來;“珥”依其塞耳功用而造。“環”音同“還”,“”音同“決”,表示決斷。《荀子?大略》中談到它們的作用:“絕人以,反以環。”楊京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取去,與之環則還。”這類字多是佩飾之玉和禮用玉器。

(2)純粹以聲符表聲,添加表示類屬的義符

主要是表示普通玉類和石頭類、玉聲類的字,其中玉聲類字尤為突出。“玲、玎、瑣、球”等均是擬聲字,模擬玉器碰撞時發出的聲音。表示普通玉類的字“瑾、瑜、瓊、璐、琳”等則通過義符“玉”表示意義類屬,聲符只起著區別字義的作用。表示石頭的玉部字如“琚、玖、碧、珉、瑤”等,其聲符也只起著區別字義的作用。聲符不是字義的主體,主要還是區別各種不同的玉類和石類。

2. 表示意義

在字義的解說上,許慎在“玉部”中對玉從質感、色彩、用途等方面進行了區分,并且在編寫過程中也基本做到了按類排列。這反映出到漢代人們對玉的認識非常細致,玉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我們可以根據字義來分類進一步解讀玉部字。

(1)玉

①玉的名稱:《說文》中對字的解說用“玉也,從玉,某聲”形式的字有:、、、、、、、瑾、瑜、、、璐、、珂

②不同玉的分類:瓚“三玉二石也”;“三采玉也”;“朽玉也”;“美玉也”;琳“美玉也”;瑤“玉之美者”

③玉器名稱:璧、瑗、環、璜、琮、琥、瓏、琬、璋、、、、、瑁、、珩、、瑞、、珥、、、、、、、、、、、琚、、珈、

(2)石

玉實際是石的一種,有不少石頭與玉相近相似,在《說文》中,這也是不小的一類字。

①石之似玉者:、、、、璁、、、、、、、、

②石之次玉者:蚌、、、玖、

③石之美者:碧、琨、珉、玫、瑰

④其他類:珠、、璣、瑯、、珊、瑚、、

(3)玉的特征

①色澤:瑛、琰、、、瑩、、瑕、、

②聲音:球、玲、、玎、瑣、、

③.紋理:、

(4)治玉:理、、琢、班

(5)其他相關:玩,弄也;。

“玉”本身分類非常詳盡,可以看出古人對玉的重視程度。因此研究“玉”部字中玉的各方面情況,關于古代的社會文化及其變化,也許可以窺見一斑。因此需要首先從玉的用途上進行分類,玉的用途玉包括禮玉、瑞玉、喪葬用玉、佩玉、飾玉。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用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禮儀祭祀用玉,二是佩戴裝飾用玉。根據《說文》中明確所指出的玉的用途的可以大致劃分一下

3.玉的用途

(1)禮儀祭祀用玉:璧、瑗、環、璜、琮、琥、瓏、琬、璋、琰、、、、、瑁、 、

(2)佩飾用玉:、珩、、珥、、、、、、、、

在禮儀祭祀用玉中,可以折射出古人原始崇拜及嚴格的等級觀念。《說文?玉部》從“璧”到“瑁”十五個字都是瑞玉、禮玉。《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璧”用來祭天,“琮”用來祭地,“圭”用來祭東方之神,“璋”用來祭祀南方之神,“琥”用來祭西方,“璜”用來祭北方。除了祭祀天地東西南北之神的禮器用玉做成以外,還有用來祈雨的“禱早玉”為“瓏”,又有“祠宗廟者”為“”,這便是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琬、、、、、璋、瑁”都是圭,不同的等級不同用途則持有不同的圭,在分類上很嚴格,所謂“以玉作六瑞,以等國邦。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璧,男執蒲璧”。“”是喪葬用玉,放在尸體口中供奉,一是希望保持尸體不腐,所謂“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中山靖王夫婦墓出土的金鏤玉衣和九竅器就是這樣的典型;另一方面,應是承襲了原始的含食觀念,希望死者在另一個世界里永遠有食。另外,“”和“環”在很多文章中被認為外交上也分別有著其象征意義。

除了祭祀和禮用,玉作為飾品是比較常見的。《說文》中對這一類多用“佩”表示。《禮記?曲禮下》:“君無故玉不去身”,這里的“君”指諸侯。另外,從《禮記》記載看,除了諸侯要佩玉,各個階層都要佩玉,只不過由于地位不同,所佩戴的玉的質料的優劣不同而已。天子是至尊無上的,天子所佩戴的是最好的白玉,而下層的士是地位最低的,佩戴的只是似玉的美石。“、”為“玉佩”,“珩”為“佩上玉”,這些都是作為衣飾來用的;耳朵上的玉飾“珥、”;“、、”用于佩刀和劍的裝飾;除了作為衣飾的玉器以外,還有作為作為車蓋玉的“”:“,車蓋玉。”

陸宗達先生曾經指出:“文字的形體構造和詞義的發展變化,往往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在《說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玉石分開,而且玉的作用主要是禮制性的,裝飾性的。玉是石頭的一種,在初期,存在玉石不分的情況。隨著社會發展,玉被發現并不適合做工具,而且比一般石頭更為珍貴、美觀,進而向裝飾性、禮制性發展。玉器的實用性減弱,禮制作用加強了,勢必對于材料的質感、光澤、硬度等的美感要求更加嚴格,因而確定了一定的分辨標準。《禮記》:“天子用全,純玉也;上公用馬龍,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瓚《說文》:“三石二玉也”,即三分是石頭,兩分是玉的玉石。《說文》中表示石頭的玉部字有31個,另有17個珠琳瑯之類的詞,都明晰地標出了屬類,這是與當時人們對玉的嚴格限定分不開的。玉的工用的變化是人們禮儀祭祀思想逐漸完備,等級觀念明晰的一個側面表現。

這樣的情況帶來另一個結果就是玉器加工及鑒賞水平提高。甲古文中有“”字,而《說文》中出現了“琢”、“理”二字:“琢”是更為精細的雕刻方法;“理”是指順著玉的紋理剖玉。這兩個字的產生說明治玉手段細化。新石器時代由于琢玉技術的限制,玉器多素面,文飾簡單。到商周時期出現了透雕,春秋兩漢時期,文飾加工手法多樣,陰刻、陽刻、浮雕、透雕、圓雕等技術已經極為純熟。《說文》中出現了專門表示玉器上雕刻的字。“、”即為在玉上的浮雕。玉器鑒賞方面更加細致,出現了專門表玉色、玉聲的字。

我國的“玉”文化不僅指玉的廣泛用途,更是指將“玉”比之于德,千年以來將其視為“君子”的象征。生者佩玉的最初原因除了美的追求,還因為原始崇拜,希望神靈保佑。后來,由于儒家思想的滲透,光潔美麗的玉與人們所崇尚的高潔品行相符,成為德的化身。

孔子將玉德歸納為“仁義禮樂忠”五種,許慎則將其歸納為“仁義智勇貞”。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揭示了玉與人的相通之處:“玉潤而不污,至清潔也,故君子比之于玉。玉有瑕穢,必見于外,故君子不隱所短。”

從對《說文解字》中“玉”部字的解讀中可以看出玉部字在字形結構上,反映了形聲的造字能力很強。基本上玉部字自玉以下大多都是形聲或形聲兼會意。另外玉在我國文化中非常重要。古人將不同的玉分類,反映了對玉的認識的變化;逐漸將它禮制化,使它成為等級嚴格社會中的一種代表,賦予了象征意義;將它道德化,影響士人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文化語境;可譯性;等效理論

“名稱詞”是指對一切事物給定的標簽,以便區分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個體,分為人名和事物名稱。如稱謂、稱譽。或是用于對地點標記進行注記等。名稱詞進入交際中,便與社會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影視文化作為一種大眾傳媒手段,其中不免涵蓋大量名稱詞,而很多名稱詞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折射出源語的文化和源語人們的價值觀念。名稱詞文化作為語言中充滿文化個性和特殊內涵的表達,是翻譯中的難點。對于名稱詞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影視文化信息的傳遞效果。所以消除這種文化障礙,對我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一、文化的不可譯性與可譯性

影視翻譯由于其所特有的時空制約性、瞬時性特性以及文化空缺等文化的制約,語言進入交際后,在翻譯時似乎出現了“不可譯”現象。在很多情況下,目的語所處的文化傳統中缺乏源語所隱含的歷史、文化和情景因素,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源語的等值詞語,這就造成文化不可譯性。卡特福德(Catford)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一書中將翻譯中的可譯限度分為了語言的不可譯性(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不可譯性(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他認為源語的翻譯和譯語的文本之間所共存的語境特征是等值和可譯的條件,“文化的不可譯性,一般不像語言不可譯性那么絕對,如果不能把功能上相關的語境特征建立在譯語文本的語境意義上,就出現了不可譯性。可譯性似乎是一個連續體,不是明確的二分體。源語的文本或多或少都是可譯的。”[1]由此可見,可譯性和不可譯性的問題是指在翻譯時,由于語言的差異對譯文的“傳真程度”的問題。所謂“可譯性”是指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字之間,通過翻譯將源語言文本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實現讓不同語言的人群對同一事物能夠理解。文化的不可譯性是相對的。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不可譯性將會更多地轉化為可譯性。

影視字幕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目的是使目的語觀眾能夠像源語觀眾一樣理解和欣賞作品,對影視中反映的信息的反應和源語觀眾對作品信息的反應達到同等效果。在字幕中很多名稱詞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為了忠實地反映源語文化,使目的語忠實于源語,對于這些特定的文化的名稱詞的翻譯,譯者不僅要研究表層的詞匯信息,也要對其深層的文化信息進行研究,處理翻譯中的社會文化障礙,再現影視源語的文化內涵,使之變得可譯。讓源語觀眾和譯入語觀眾盡可能地有相似的反應和觀感。

二、等效理論關照下字幕名稱詞的可譯性

美國翻譯家奈達指出在翻譯過程中要以“讀者”為中心,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等值于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2]譯者應當盡可能“忠實”地表達原作的主題和精髓。面對蘊含文化內涵的名稱詞,觀眾對影片的文化層面的理解,就是通過譯者使源語在目的語中映射來實現的。當目的語文化中找不到對應的名稱詞時,或是源語文化的名稱詞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難以讓譯語觀眾了解,為了忠實地反映源語文化,使目的語忠實于源語,此時譯者可以走出語義等值的局限,不同的情況下,靈活處理文化因素,嘗試一些可行的字幕翻譯的策略,使源語中的信息等效地傳遞給目的語觀眾,讓源語觀眾獲得與目的語觀眾一樣的觀感,實現功能等值,將文化的不可譯轉為可譯。[3-4]

(一)植入

“植入原文”可以分為直譯和借用兩種方法。在影視翻譯中,當源語名稱文化與譯語名稱文化之間存在空缺,但是這些附有外來文化的名稱詞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已被譯語觀眾有所了解、甚至是所使用,或是觀眾可以通過上下文和語言環境來理解原義,此時譯者可以采用 “直譯或是借用”的原則來植入源語文化。[3]使異域文化本土化,這些詞新的聯想意義在譯語中固定下來,為原有民族文化所接受,成為原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例如:

1.直譯

當譯語觀眾對外來名稱文化,可以通過前后對白和語言環境的暗示就能理解字幕,采取直接翻譯的策略即可達到對等的信息傳達和觀賞效果時,此時譯者可以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辭風格及組句形式,讓譯文傳達原文的內容。

Example 1

Bree:I am sure Freud would not approve of this.Oh,who cares what he thinks? I took psychology in college.We learned all about Freud.A miserable human being.

布麗:我肯定弗洛伊德肯定不贊成這樣,哦,誰會在乎他怎么想?我大學修的是心理學,我們完全了解弗洛伊德,一個悲慘的人。(From Desperate Housewives)

Example 2

Joey:Well,its good thing you got out when you did,before she blew up like that Vesuvius.

Ross:The volcano?

Joey:Yeah.And speaking of volcanoes,man,are they a violent igneous rock formation.

Joey:你這時候跟她分手是對的,免得她像維蘇威一樣爆發。

Ross:維蘇威?

Joey:對啊,說到火山,巖漿巖真是威力巨大啊。(From Friends)

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弗洛伊德、維蘇威火山這些名稱已經被部分觀眾有所了解,而對這些名稱文化有不了解的觀眾,通過聯系上下文也能理解這些名稱的含義。如例1中下文中的“我大學修的是心理學”就有可以判別弗洛伊德心理學家的身份;而例2對話中“對啊,說到火山,巖漿巖真是威力巨大啊”指明了維蘇威是座火山。在這種情況下,譯者采取了直接植入異域文化的方式來翻譯,既實現了文化功能的等值,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和異域性。

2.借用

源語名稱文化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已被譯語大多觀眾所了解、甚至是所使用,即使有些觀眾不了解,也可以通過上下文和語言環境來理解原義此時譯者也可采用借用法來翻譯,植入異域文化。

Example 3

Amanda:Fine,call me when you learn how to love someone,instead of cheating at your brothers college,Just because youve had four Smirnoff Ices and a bottle of Snow Peak Peach flavored Boones!

Amanda:很好,你也打電話給我,在你學會如何喜歡一個人,并且不會因為僅僅喝了四杯Smirnoff Ices,一瓶雪峰桃口味的。(From Juno)

Example 4

Rachel:You give me back my Walkman!

Chandler: I never borrowed your Walkman.

Rachel:你得把我的Walkman還給我!

Chandler:我沒借過你的Walkman啊。(From Friends)

在例3中,隨著多元文化發展,在漢文化中的詞語家族中也出現了這個詞。Walkman這個詞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已經很熟悉,也被經常拿來使用,在對例4中對于Smirnoff Ices的翻譯,也面臨著文化空白,但是觀眾可以借助畫面和對白很輕松地猜出它是酒的一種,所以譯者對于Smirnoff Ices和Walkman這些外來名稱詞采用了借用的方法,把這種有獨特文化內涵的外來語直接挪用到本族語中。這樣的翻譯并沒有使觀眾的觀賞受到障礙,反而保持了原作的異域色彩,等效地反映了源語文化內涵。

(二)減譯

影視翻譯由于受到時空的限制,譯文常常會受到字數的限制。如果源語中的名稱詞文化在影片不占重要地位,為了節省空間和保證觀眾的觀賞的流暢性,減少觀眾的負擔,對于在有限的時空中無關緊要的信息,或是背景畫面及語境對信息有所補充說明的,譯者可以考慮采用減譯的策略。

Example 5

Gump:She lived in a house that was as old as Alabama.

Gump:她住在像阿拉巴馬州一樣陳舊的房子里。

Gump:她住在一間很舊的房子里。(From Forrest Gump)

Example 6

Juno: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as 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

Juno:你這人真多疑,我說什么你都不信。(From Juno)

在例5中,第一個版本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將地名夾在句子中間不符合中文的習慣,觀眾讀起來比較拗口;第二個版本的字幕中,將地名省略,精簡了字數,源片的意思也等效地得到傳遞。例6中的“doubting Thomas”是圣經故事中的12門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英語中常用“Thomas”表示多疑的人。這里翻譯省略了對“Thomas”的翻譯,節省空間,同時減少觀眾思考的負擔。

(三)加注

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對于譯語來說全新的名稱詞,如果在空間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譯者也可以采用加簡短注譯語觀眾可以理解的字詞作為補充,幫助文意的表達。

Example 7

Juno:This is even better than Suspiria.

Juno:這個比陰風陣陣(恐怖驚悚片)還要好。(From Juno)

Example 8

Juno:Girls who play the cello and read McSweeneys and want to be childrens librarians when they grow up.

Juno:或者會拉大提琴,讀McSweeneys(期刊名),長大后像成為孩子們的圖書管理員。(From Juno)

上面來自于喜劇Juno的例子中,給我們展示了譯者使用加注的翻譯手法,如果不加注解而直接翻譯,不知西方文化的觀眾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朱諾在說什么,對所傳達的信息感到困惑。簡短的加注幫助觀眾更容易了解所要傳達的信息內容,達到和源語觀眾同等的觀賞效果。

三、結 語

由以上的例證及分析可以看出,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影視中名稱詞文化的不可譯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向可譯性發展的。雖然語言的物理屬性決定了其不可譯性,然而譯者在翻譯字幕中名稱詞文化時,可以采用直接植入、減譯或者加注的方式,盡可能地使源語的影視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觀眾文化的世界,從而“忠實”地反映源語信息,達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等效”,使其文化的不可譯性轉換成可譯性。

[參考文獻]

[1] 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 Nida Eugen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4.

[3] 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22(04).

第8篇

一、發揮人文歷史資源作用,重在開發。我國歷史悠久,先人們創造了彪炳于世界的光輝燦爛的文化,人文歷史資源十分豐厚。波瀾壯闊的世界歷史變遷及其中涌現出來的具有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英雄豪杰,以及對于生產實踐,科學發明,歷史進步做出決定性貢獻的勤勞勇敢智慧的人民,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資源。進行“史”的教育。是對青少年進行中國優良道德傳統、革命傳統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激勵青少年邁向21世紀的重要舉措。如何進行好“史”的教育呢?必須在充分發揮歷史等課程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輔之以課外閱讀,探幽訪古,社會實踐等教育活動。這既是學生自我豐富“史料”的過程,也是“書本”與“實際”結合的過程。歷史遺跡、遺址教育基地的建立,歷史博物館的建設,地方史志,專門史的編纂和使用,以及專項歷史教育,都是對人文歷史資源的開發過程,而教育活動效果的取得都證明開發人文歷史資源對于其發揮德育功能的重要。

二、發揮自然景觀資源作用,重在規劃。壯山、秀水、沃壤、寶藏是祖國概念中的內涵之一。愛祖國除又應包括對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制度有深厚的感情之外,還應包括對自然景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通過愛自然景觀的教育,會對其它方面的教育起到促進作用。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由于自然景觀具體形象、充滿情趣,可能會起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切入點”的作用。但是,自然景觀資源的客觀性決定了其作為德育資源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其分布的“非規律性”,決定了發揮自然景觀資源的德育功能與普遍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以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德育規律矛盾的客觀性。因此,在發揮自然景觀資源的德育功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揮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注重規劃,積極創造條件,實現兩個轉化,一是自然影觀資源的客觀性向教育性的轉化,二是時間空間的轉化。

三、發揮建設成就資源的作用,重在選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德育工作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提供了生動的建設成就資源。但是,由于這方面的教育資源處于現實的實踐之中,因此它是動態的,可稱之為動態德育資源。動態德育資源無疑是人民群眾的生產建設成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建設成果都有必要或可能納入德育資源范疇。只有那些具有典型性或為實踐證明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才可作為德育資源加以運用。因此,必須按照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遵循教育自身規律,有選擇地從建設實踐中吸收教育素材,必須唯物辯證地分析探究這些處于實踐中的事物,以不斷豐富建設成就德育資源。

四、發揮社會人力資源作用,重在組織。萬物之靈是人,德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任何一種德育資源發揮作用都離不開人。學校內部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通過嚴密的教育教學組織和教育法規而納入一定的教育程序;一個家庭有以血緣或非血緣法律關系為紐帶的權利義務關系,將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人組織起來。同樣社會上的人力資源也需要以某種形式加以組織。社會上的人力資源有的是革命史的參加者或見證人:有的是某社會組織的成員;有的是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的代表性人物等等。這些人,自身成就的典型性、代表性只有發揮組織作用才有益于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