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04 16:26:0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德育機制的概念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一、數學概念的有意義化教學
我們知道學習概念一是要知道它的外延意義,二是要理解它的內涵意義. 而內涵意義是概念名稱在學習者內部喚起的獨特的、個人的、情感的和態度的反應. 學習者的這類反應,取決于他們對這類物體的特定經驗. 像“反比例函數”這類數學名稱對大多數學生來講具有很少的內涵意義,如果直接講授,抽象難懂,學生不易接受,心里容易疲勞.
二、數學概念的探究性教學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在教師引導下的體現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往往是模擬數學家發現新的概念和命題的探究過程. 簡言之,探究學習是對數學探究的模擬,有別于學生好奇心驅動下所從事的那種自發、盲目、低效或無效的探究活動. 事實上,學生探究活動過程所涉及的觀察、思考、推理等活動不全是他們能獨自完成的,需要教師在關鍵時候給予必要的啟發、引導.
例如,教學“旋轉”(蘇科版數學八年下)一節,老師是如下設計的:
(一)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情境1:帶領學生做一個課前操(旋轉操),“轉轉你的脖子,扭扭你的腰,繞繞你的胳膊,踢踢你的腿”.
情境2: 演示俄羅斯方塊游戲. 通過玩游戲,引導學生發現除了平移運動之外還有旋轉運動,并引導學生列舉出一些具有旋轉現象的生活實例.
啟迪學生,為了改變物體的位置,除了將物體移動一段距離,還可以將物體轉動一定角度.
在兩個情境刺激下指出,在初中階段,我們主要研究平面內圖形的旋轉,引出課題“圖形的旋轉”.
(二)第二環節:概念形成
1. 建立圖形旋轉的概念
把滿足“繞一個定點轉動、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定角度”這兩個特征的運動稱為旋轉. 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一個定點旋轉一定的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圖形的旋轉,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旋轉的角度稱為旋轉角.
2. 通過打開圓規畫圓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圖形的旋轉過程
利用“旋轉操”:水平伸直右臂,在身體所在平面內
(1)繞肘關節逆時針旋轉90°,繞肩關節逆時針旋轉90°;
(2)繞肩關節逆時針旋轉45°,繞肩關節逆時針旋轉45°;
(3)繞肩關節逆時針旋轉90°,繞肩關節順時針旋轉90°.
重點突出確定圖形旋轉的幾何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旋轉方向.
在這堂課里,旋轉概念的形成過程及旋轉性質得到的過程是本節的重點,所以本課突出了概念形成過程和性質探究過程的教學. 首先利用圓規的打開過程及“旋轉操”,從生活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本質,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后歸納,然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問題,幫助學生把握概念的本質特征,再引導學生運用概念并及時反饋. 在探究旋轉的性質的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圖形,利用手中的學案,先獨立探索,然后小組交流“猜想—驗證方法—旋轉有關結論”. 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發生、形成、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參與探索數學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給學生相對充足的時間去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允許學生出錯和走彎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探究活動中獲得學習方法,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此活動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理解歸納的能力,同時借助動畫,使問題變得直觀、形象、生動. 引導學生自主歸納,鍛煉學生的歸納概括與表達能力,養成整合知識的良好習慣,使知識系統化,也使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得到提升. 同時在性質探求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導學生從運動、變化的角度看問題,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學生對相對具體事物的直接觀察、感知、分析、比較,進而抽象概括出概念,整個過程引導學生成為“旋轉”概念本質的“發現者”,親自參與了由表及里的不斷深入的理解過程,從而品嘗了發現所帶來的快樂,實踐了抽取實際事物中量的關系而舍棄其他一切表面現象的一種思維活動. 這樣的探究教學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數學變得親近,學生樂于接受.
三、數學概念的情境性教學
“能夠用來促進學生學習的任何正當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為了促進學習,必須把要教的東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應當吝嗇糖. ”這“糖衣”就是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案例呈現與教學設計
現代地理概念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從學習的邏輯(即人的認知規律)展開教學。立足教材邏輯,理出知識體系,再根據熱點信息或者其他適當的切入點展開教學設計。同樣是“城市空間結構”教學片斷,教師嘗試了從學生生活的寧波這個城市空間入手,有效實現“城市空間結構”概念內化,使之轉變成學生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利用學生追求時尚,喜歡逛街的特點,以寧波市主要的休閑購物街的圖片導入新課,提出“為什么我們城市內部的各種功能區,就像我們玩的拼圖一樣拼湊在一起,又是一種什么力量在無形中控制著城市這幅巨大的拼圖?”帶著這樣的問題,與學生一起進行新課的探究。
設計意圖一 使用促進注意策略,通過熟悉的生活景觀街景圖導入,引起學生對新概念的興趣。使用表象呈現策略,將“城市空間結構”這一枯燥的概念轉化成視覺形式或圖畫形式的信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通過地理案例的歸納,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概念。
城市中具有滿足我們日常生活需求的不同區域,根據學生腦海中的寧波城市印象,提出“城市功能分區”的概念,為下面逐一介紹各種不同功能分區做理論鋪墊。
案例分析:教師利用PPT,以寧波市奢侈品匯集之地和義大道地圖作為底圖,用動畫模擬的方式,在地圖中圈出寧波市主要商業區(天一廣場、和義大道、印象城等)位置,配以照片和簡單文字介紹,引導學生從腦海中調出對寧波市的空間感知圖景,從而形成“商業區”的概念理解。為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商業區分布特征得出中央商務區(CBD)的特點,先引進寧波南部商務區CBD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對CBD形成感性理解,然后引導學生說出城市CBD的特點。
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講解城市居住區的布局特點。首先學案引入美國居住區遷移的材料,提出問題,細化居住區的類型、布局特點與產生原因,畫面切回到寧波市中環境優美的高級居住區和環境較差的中低級居住區照片展示,引導學生得出高級居住區和中低級居住區的布局特點。
設計意圖二 使用知識聯結策略,在學習新概念的同時復習區域歷史地理知識,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得學習更加有意義。使用測評提取策略,以思考題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組織總結,運用于解題之中,這樣既能促進個體對地理概念的有效提取,又能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使得學生對于所學概念及時復習鞏固,加深理解。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案例分析:寧波市江北區科技創業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為寧波市江北區人民政府投資的公益性科技服務機構,隸屬江北區科學技術局管理,成立于2000年10月,當時為寧波市第一家縣(市區)級科技創業中心。幾經變革和發展,恰恰成為這個年齡段學生從小到大的一個重要記憶,因此,以寧波江北科技創業中心作為案例介紹具有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入江北科技創業中心建設的視頻片段和江北區發展變化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心里關于江北科技創業中心變化的感受,學生心中的感受恰恰是目前工業區布局特點,于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將自己的主觀感受轉變成對知識的理解。
設計意圖三 使用表象呈現策略,將“工業布局特點”這一概念轉化成視覺形式或圖畫形式的信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通過地理案例的歸納,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概念。使用測評提取策略,以思考題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組織總結,運用于解題之中,使得學生對于所學概念及時復習鞏固,加深理解。
案例分析:形成最終的寧波市內部空間結構模式圖。通過對寧波市中商業區(含CBD)、居住區和工業區等主要功能區的介紹,最終以PPT動態模擬的形式,一步步展示出寧波市的各功能分區,最終形成寧波市的內部空間結構模式圖。從模擬的圖中可以看出,寧波的城市空間結構是古代經典城市空間結構模式之一的“棋盤模式”結構。
討論: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解析
地理概念教學常用策略:促進注意策略、表象呈現策略、類化策略、精加工策略、激活策略、知識聯結策略和測評提取策略等方法。本課利用“促進注意策略”,展示學生生活場景系列圖片來促進注意。也可以用新聞事件、演示實驗、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學習目標等來喚起和維持學生的無意注意。用“表象呈現策略”將“城市空間結構”這一言語形式的地理概念轉化成視覺形式,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用“類化策略”把已有的地理概念――商業區,按一定的標準歸類,將零散的、繁雜的知識科學的類化,并納入認知結構中的適當位置,便于檢索和有效提取。用“精加工策略”補充不同類型商業區的材料細節做出推論,產生與地理知識的聯想,有效提取知識。用“激活策略”以圖表的形式貯存所要學習的知識,能迅速有效地掌握有效的信息。用“知識聯結策略”在學習新概念的同時復習區域歷史地理知識,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得學習更加有意義。用“測評提取策略”以思考題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組織總結,運用于解題之中,這樣既能促進個體對地理概念的有效提取,又能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使得學生對于所學概念及時復習鞏固,加深理解。最后,再用“知識聯結策略”在城市各功能分區學習之后,提出他們在城市內部空間布局上表現出一定序列,展現為“棋盤式”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式。
設計方法與課例適用性
“城市空間結構”教學設計,借鑒了現代認知地理學對地理概念的研究成果。對“什么是城市空間結構”展開討論。先用生活中的拼圖游戲作比喻。表示城市空間結構是一個城市里各個部分的拼湊,然后,對各個部分展開學習,得出功能區這一子概念。利用圖片、視頻在地圖上的動畫展示功能區的含義及它們之所以會以一定格局拼湊在一起的原因。該課緊緊結合了學生生活所在的城市,作為地理概念理解背景比較直觀。在分別對各個功能分區進行剖析后,又回歸到平面地圖上,讓學生再次感受地理空間指示性特征。
本課例設計直觀、結合生活實際、對地圖閱讀技能進行了培養,建立了學生的空間感。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設計教學,貼近學生實際,選擇圖片、文字描述及視頻均在學生理解范圍內,這樣比較好的解決了“城市空間結構”這一地理概念的先行組織者――城市各主要功能分區。
本課使用地區具有局限性,還應探索適用城市化水平較低的中小城市和鄉村學生的教學方法。對于對城市生活并不是十分熟悉的學生,城市景觀感受不深,利用城市景觀導入不容易喚醒學生腦海中淺薄的城市印象,造成地理概念理解的困難。該教學設計的使用還要注意課堂調控,防止學生停留表面,深入挖掘不夠。材料的選擇除了要有感官刺激性,還需要由淺入深設置,這樣才適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對于生活在像寧波這樣快速發展的城市的學生,具有很好地學習促進作用,因為城市化速度較快或者城市化水平較高的人們對城市的印象會更加生動和深刻。
結束語
關鍵詞:概念隱喻、概念整合運作、隱喻整合、基本喻、對應關系、隱喻機制
1理論基礎
11隱喻機制
人類的認知總是遵循由淺入深、由近而遠、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發展規律,而認知的深化和發展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依賴于隱喻機制的。隱喻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根據隱喻的規約程度,隱喻可以分為常規隱喻和新奇隱喻。新奇的隱喻性表達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逐漸變成語言中的常見用法,其隱喻意義最終變為字面意義,這時便成為常規隱喻。從認知的角度看,通過長期建立的常規關系而無意識進入語言的隱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Schimid,2001)。隱喻在不斷發展和創新,語言使用者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以及表達新事物的需要促使新奇隱喻的出現;新奇隱喻是人們對新領域的概念和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強有力的認知工具(趙艷芳,2001)。
2概念隱喻關照下的隱喻機制對概念整合中隱喻整合運作的闡釋
在整合理論中,Fauconnier&Turrner把不同形式的心理空間對應關系的聯接看作關鍵關系(vital relations)。關鍵關系連接輸入空間中對應成分,建立起外在空間的關系(outer-space relations),即不同輸入空間中對應的兩個成分之間的關系。這樣的關鍵關系有時間,空間,代表關系(representation),類似(analogy),部分和整體(part-whole),原因和結果(cause-effect)等等。然而,到目前為止,整合理論并沒有明確的說明隱喻整合對應關系之間是以怎樣的關系對應的。事實上,研究整合理論語言學家們大都致力于尋求整合對應關系中隱喻整合及其他概念化非隱喻整合的共同特點,而隱喻的獨特的特點在研究中很少涉及。這些隱喻性的聯系究竟屬于部分和整體,原因和結果,還是僅僅是兩個實體之間的對應關系。接下來旨在通過概念隱喻關照下的隱喻機制分析概念整合中的隱喻整合,評價這些隱喻整合區別于其他非隱喻整合的特性。
王寅(2007)曾指出:“我們完全可以假設:人類的祖先起初主要是通過身體在空間中的體驗來逐步認識世界的。”基本隱喻就是直接來源于我們最初的那些身體體驗。“因為每個人基本上都有一樣的身體和大腦并生活在基本上一樣的環境中”,那些直接來源于我們最初的那些身體體驗的基本隱喻“大多不可避地都具有普遍性”(Lakoff& Johnson,2003)。Lakoff和Johnson列舉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本隱喻。如:“AFFECTION IS WARMTH”等。這些基本隱喻代表著人類隱喻思維中的共性,這些共性也表現在表層的語言結構中。(徐彩華,2011)
格雷迪(2005)在基本隱喻作為概念整合的輸入空間(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一文中認為,一個合理性的假設就是一些隱喻對應連接是有一些獨特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構成。這些心理表征由于其相似性或者某些共同的特點讓人們在看到一方面就會想到另一方面。例如,當我們看到豬(pig)這個指人的特性的詞,我們就很容易想到人的貪婪,懶惰等個性。所以,這種對用成分之間的連接方式可以看作是類比。然而,正如概念隱喻理論中提到的,有一些隱喻模式是無法或者不易用兩者之間的共同特點來解釋的。而概念隱喻理論給出了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在源喻和目標喻之間沒有共同特點情況下,他們之間是通過人類生活體驗來映射的。例如,物理的寒冷(cold)和心理的冷淡(emotionally unresponsive)這兩者之間,不能用相同特征來解釋。但是感情和皮膚的溫度是可以體驗的,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感到溫暖時心情會好起來,當我們與其他人接近時,我們會感到溫暖。所以,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并不是由于冰冷的物體和沒有感情的人有相同的經歷,而是因為我們通過重復發生的體驗把不同概念域的概念聯系起來。
格雷迪(2005)基本隱喻通過像概念整合那樣的各式運作機制來形成更為復雜的隱喻。同時,格雷迪也說明了基本隱喻在概念整理論中的作用-基本隱喻作為輸入概念整合過程中的輸入空間。基本隱喻可以作為隱喻整合的起始點。可以發現整合中對應成分之間的本質關系不同于類比,或是因果,身份,而是由心理經驗獲得。
此外,概念隱喻的映射方式以及映射原則對概念整合中隱喻類整合都有指導作用。正如整合空間中獨特的創層空間正是運用概念隱喻分析中的對應和由源域向目標域的投射來進行說明的。
3結論
超越傳統隱喻觀,哲學家和認知語言學家已經證明隱喻是我們對世界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概念隱喻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是認知隱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同發展階段,兩者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和差異概念隱喻觀主要研究隱喻思維中的固定模式,重點在于表征在長期記憶中的穩定的知識結構。而概念整合理論則重在個例,特別是實時隱喻思維中的意義構建與推理機制,對新奇隱喻、不透明隱喻有著極強的闡釋力。但是,概念整合理論并不是對概念隱喻觀的全盤否定,它是對包括概念隱喻觀在內的隱喻理論的一種拓展和創新。而且,概念隱喻理論為理解概念整合的運作機制做了指引。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發現整合中對應成分之間的本質關系不同于類比,或是因果,身份,而是由心理經驗獲得。總得來說,概念整合理論和概念隱喻觀在隱喻闡釋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兩者的結合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解讀隱喻思維的內在運作。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Grady,J(2005)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37(10),1595-1614
[3]Lakoff,G&Johnson,MAfterwordInGLakoff& MJohnson(Ed)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2003:257
[4]Ungerer,F& HJSchi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孫毅,&陳朗(2008)概念整合理論與概念隱喻觀的系統性對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6,14-19
[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自籌制度之后,我國占多數的經濟欠發達的鄉鎮財政出現了巨大的財政缺口,特別是以農業稅為主體財源的農業鄉鎮僅僅憑農業稅遠遠不能維持自身的財政支出,因而出現鄉級財政危機。普遍取消農業稅以后,鄉鎮政府財政能力將進一步削弱,財政收不抵支的矛盾將異常突出,特別是過去依靠農業稅的農業鄉鎮的財政狀況將難以為繼。無農業稅時期這種鄉鎮財政困境應當如何化解呢?
筆者認為,應當更多地依靠區域財政轉移支付來解決鄉鎮財政能力問題。所謂“區域財政轉移支付”,是指在我國目前實行市管縣區域內,印在由鄉鎮、縣(區、市)和中心城市所構成的區域內,實行縣(區、市)對鄉鎮和中心城市對縣(區、市)兩個層次的政府間轉移支付。縣(區、市)政府的轉移支付是在縣域范圍內各鄉鎮財政預算內收入全額上解,然后再由縣級財政按需向下劃撥,使各鄉鎮的財力在縣域范圍內實現均衡,使得財政能力靠后的鄉鎮比財政能力靠前的鄉鎮獲得上級財政更多的支持從而使之獲得維持基本支出的財政能力。相應地,作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具體形式,中心城市政府視不同縣(區、市)財力差異向下劃撥不同額度的專項補貼資金,使縣級財政支撐鄉級財政的能力在市域范圍內實現均衡,使得財政能力不同的縣級財政都有能力扶持鄉級財政,從而使得市域范圍內各個縣(區、市)的每一個鄉鎮都能夠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彌補財政缺口。
要說明區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無農業稅時期能夠起到支撐鄉鎮財政能力的作用,就應當在考察西方發達國家在無農業稅條件下利用轉移支付制度彌補地方政府財政能力不足方面可以借鑒的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研究我國區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形成條件和作用形式,研究區域財政轉移支付的目標、形式、作用對象以及實施條件等,在對其進行整體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方法體系,探求區域財政轉移支付的規范形式和制度設計。
提出區域財政轉移支付概念以及完整闡述區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財政學意義在于,利用區域財政轉移支付手段,不僅可以化解農業稅取消后的鄉鎮財政困境,而且可以在區域內利用縱向轉移支付實現橫向平衡,即在一定范圍內通過區域內政府間逐級轉移支付實現區域內鄉鎮政府之間財政能力的橫向平衡。
摘 要: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由于植物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人們傾向于利用植物來隱喻其他事物。本文擬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對比植物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的隱喻投射,考察漢英植物詞概念隱喻的共性和差異,進而討論相關的翻譯方法,認為植物詞翻譯當以傳譯其隱喻意義為中心,并視具體語境選擇翻譯方法。
關鍵詞 :植物詞 概念隱喻 英漢對比 翻譯
一、引言
1980年,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以《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開創了現代隱喻研究的新途徑,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還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概念系統。認知語言學隱喻觀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模式,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認知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隱喻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即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基于人們的聯想,而這種聯想基于兩個來源:一是植物自身的形態、生活習性、環境適應性及其用途等;二是民族文化,包括神話、宗教、歷史、文學、語言、習俗、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地理環境、科學技術、生產方式等。
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人們常利用植物來隱喻人、事、物、情感等較為抽象的概念。本文擬對比漢英語言中關于植物的概念隱喻,尋找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并討論相關翻譯方法。
二、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的對比
廖義容(2002)將漢英文化植物詞大致分為三個方面:英語有而漢語無或者相反,或漢英都有文化義的植物詞。本文以漢英語言中的植物詞為例,對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進行對比。
(一)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的相似性
由于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周圍的自然環境、人類的身體結構、生理特征和認知心理都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漢英語言中同一植物詞會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隱喻意義,即源語相同,目標域相同或大致相同。
如玫瑰(rose)一詞,由于其鮮艷的色彩,芳香的氣味,英漢語言中都把它隱喻為“愛情、幸福和美好”。英語中“a bed of rose”(玫瑰花床)比喻“愉快舒適的生活”;“rosebud”(玫瑰花苞)比喻“漂亮姑娘”;“becoming up roses”(如玫瑰般美麗)比喻“順利發展、蓬勃發展”。著名詩人Robert Burns曾借玫瑰來歌頌愛情:Oh,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漢語也有“玫瑰色的前景”比喻“美好的前景”;“玫瑰色的夢”比喻“美夢”。另外,漢語中還有“帶刺的玫瑰”,用來表示“難以接近的妙齡少女”。
又如荊棘或刺(thorn),是指“山野叢生的帶刺小灌木”。因為其帶刺,因此英漢語中用它形容令人苦惱、不適的人或事。英語中“a thorn in one’s flesh”喻指“使人生氣或苦惱的人或事”;“sit/be on thorns”喻指“如坐針氈,坐臥不安,焦慮不安的狀態”。漢語中也有“肉中刺”的說法。又因荊棘叢生最易阻塞道路,可喻作“困難或艱險處境”。漢語中的“披荊斬棘”和“荊棘遍地”也由此引申而來。
(二)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的差異性
雖然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總體上說,還是異大于同。這主要是因為漢英民族觀察植物的角度和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直接影響到植物詞的隱喻聯想。
1.英語有而漢語無的植物概念隱喻
如“bean”(豆子),豆粒大多是圓形,可用來指“人的頭”。如“crack him on the bean”(打裂他的腦袋瓜)。由于豆料體積小,可用來指“零星小錢或毫無價值的東西”,如“He broke my beans a little.”(他使我稍有破費)。
“peanut”(花生)因為體積小,常被喻為“微不足道的人或物”,如“He shows a lot strength for such a peanut.”(他殺雞用牛刀)。
又如“potato”(土豆),因為長得圓,人們常把它喻為“人或人頭,或一個美元”。如“You can get thiswonderful coat for 497 potatoes.”(花497個美元,你就可以得到這件漂亮的大衣)。“couch potato”喻為“老泡在電視機前的人”。
“lettuce”(萵苣)、“cabbage”(卷心菜)、“spinach”(菠菜),因為其和美元紙幣背面的顏色一樣,都是綠色的,故而在美式英語中被喻為“錢”。
2.漢語有而英語無的植物概念隱喻
牡丹(peony),由于其花容端麗,枝葉繁茂,氣味芬芳,艷冠群芳,在漢語里是吉祥富貴、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象征,也可形容“國色天香級的姿色”,如“面若牡丹”。蘭花(orchid),因為養人、育人、熏染的氣質,被比喻為“君子或高尚的品質”,如“蘭芷之室、蘭桂齊芳”。
漢民族由于獨特的審美眼光,把一些植物詞與動物詞,植物詞與植物詞構成的復合名詞來隱喻其他事物,如“松鶴”象征著“長壽”;“桃李”象征著“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桑梓”象征著“故鄉”。
另外,由于漢語獨特的語音體系,會利用植物詞的諧音來隱喻其他事物。如:“柳”與“留”諧音,喻“離別愁緒”;“梨”與“離”諧音,喻“分離”;“蓮”與“戀”“憐”諧音,喻“男女間的愛情”。
3.漢英語言中都有植物詞的概念隱喻,但含義不同漢英語言中有時會有同一個植物詞,可喻義完全不同,如“蘋果”。在英語中,“蘋果”的喻義十分豐富。可指“大城鎮、熱鬧的街區”,因此紐約也被稱為“the BigApple”或“the Apple”。此外,古時人們注意到“瞳孔”像蘋果,于是把“瞳孔”稱為“apple of the eye”,由于它是人極為重要的器官,所以人們常把珍貴或寵愛的人或物稱為“apple of the eye”。另外,據說在美國鄉村有一種風俗,小學生上學時常給老師帶一個擦亮的紅蘋果,以示對老師的尊敬,于是“to polish the apple”由此引申出“送禮、討好”之義。漢語中,蘋果的含義很少,因為其與“平”諧音,常用來喻指“平平安安”之義。
英語中,辣椒因其強烈的刺激味道,能增強食欲,因此具有“精力、活力”之義。如“There was plenty ofpepper left in the old man.”(那位老人依舊精力充沛)。而在漢語中,注重以物喻人,常把“辣椒”比喻成“潑辣性格的人”,如“辣妹子”。
三、漢英植物詞的翻譯
通過對比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可知兩者存在著相似性和差異性。對于相似的概念隱喻,可直譯;對于相異的概念隱喻可采取替換、直譯加意譯、意譯。正如奈達所言,“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所以在進行漢英植物詞互譯時,一定要準確傳達其隱喻意義。
(一)直譯法
由于漢英民族認知上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對同一植物詞會產生相同的概念隱喻。這樣便可采用直譯法把源語中的植物詞照搬過來。例如:
(1)Tall trees catch much wind.(樹大招風。)
(2)a thorn in the flesh.(肉中刺。)
(3)His enterprise bore fruit.(他的事業開花結果了。)
(4)Traditional thoughts took roots.(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二)替換法
由于漢英民族存在著種種差異,同一喻義會賦予到不同的植物或其他事物上,這時可采取替換法進行互譯。如:
(5)gild the lily.(畫蛇添足。)
(6)She is the apple of the eye.(她是掌上明珠。)
(7)flash in the pan.(曇花一現。)
(8)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三)直譯加意譯
為了完整地表現植物詞的形式和意義,可先直譯出其意義,然后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表現其內在喻意。例如:
(9)to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著天晴曬干草——勿失良機)
(10)a carrot and a stick.(胡蘿卜加大棒——軟硬兼施)
(11)A dump man eats the bitter herb:he has to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12)to draw water with a bamboo basket——allin vain.(竹籃打水一場空。)
(四)意譯法
在翻譯時,有時不可能或沒必要保留源語的形式,而且在目標語中也找不到合適的詞來替換,這使可采用意譯法。例如:
(13)judge of a tree by its bark.(以貌取人。)
(14)as fresh as a daisy.(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15)the period when boy or girl grew up together.(青梅竹馬。)
(16)It is liable to lay oneself open to suspicion.(瓜田李下。)
四、結語
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對漢英植物詞的概念隱喻進行了對比。漢英民族文化間的較大差異深刻影響了各自對植物詞的隱喻聯想。通過具體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認識二者之間的差異,有利于相互借鑒和跨文化交際。這對于漢英植物詞的互譯也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在植物詞的形式和喻義一致的情況下,可采用直譯法;對于喻義一致而形式不一致的,可采用替換法;若要完整地表現植物詞的形式和意義,可采用直譯加意譯;如果形式不重要,可采用意譯法。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陳珩,黎榮華.中英植物隱喻認知對比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4).
[3]廖光蓉.英漢文化植物詞對比[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4]楊元剛,張安德.英漢植物詞文化聯想意義對比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4).
【關鍵詞】 企業管理會計; 核心概念; 信息支持; 管理控制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13-0031-03
一、企業管理會計的核心概念與表現特征
(一)企業管理會計的核心概念
企業在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處于價值增值的變動性或復雜性,還是處于作出戰略制定或企業管控的抉擇時,都必須要充分地考慮到企業價值增值時可能帶來的機遇或風險。因此,企業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對影響價值增值的因素需要認真、仔細的剖析,這點在企業管理會計中更是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本文所研究的價值增值因素,主要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者服務中,能夠與企業發生相互作用的一種要素。
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展開和“一帶一路”戰略全面實施的今天,我國已經同發達國家陸續進入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之際,企業管理會計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形勢,也就等同于面對著更加復雜的價值增值因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形勢與國際態勢,企業管理會計可謂是有著雙重的局面,一方面,市場空間由國內市場逐漸擴展至整個國際市場,其中的機遇與盈利機會變得更多,這一局面為企業實現價值增值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復雜的國際態勢也為企業帶來了一定的運營風險,企業管理會計必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國際競爭局面。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要求企業管理會計必須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以使企業將運行之中的價值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同時,企業的管理者如何保證企業的價值增值?這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并應該充分利用管理會計中的各類功能,通過各種信息對企業管理者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而且還應該借助管理控制系統的功能,輔助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組織管理能力。
(二)企業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
管理會計在企業財務管理活動中的作用已經越發明顯,因此,做好企業管理會計的工作,才能夠真正保證企業獲得價值增值。企業管理會計在發展的歷程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屬于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這個時代的管理會計主要強調的是成本確認。第二階段是決策性管理會計階段,其主要強調的是成本相關性,第二階段時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得到了迅速發展。第三階段是權變性管理會計階段,其主要強調的是成本決策分析的能力。
我國的管理會計內嵌于組織之中,在理論與實踐的日益完善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體系,這個體系建立在企業的權變性預測以及經營決策中,本文通過管理會計中的信息支持系統、管理控制系統和價值增值理念,對企業的總體價值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管理會計無論怎么發展與進化,其最主要的特點一直沒有改變,這就是管理會計具有兩重性,如果按照坐標來定義管理會計,其信息支持系統是縱坐標,其管理控制系統就必然為橫坐標,因此,其客觀存在的兩重性就是指信息支持系統和管理控制系統的結合體,尤其是在第三階段的權變性管理會計中,其更加注重管理控制系統與信息支持系統的相互配合與協調。這種效率的提升,將更加有助于企業價值增值的實現。
(三)企業管理會計的表現特征
企業的價值增值特征主要包含四個方面,一是由于企業逐漸形成的集團化模式,表現出來的價值增值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整個競爭的范圍也在逐漸更大,其競爭不再是企業內部的競爭,更多的是企業之間的外部競爭。二是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使得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斷擴大,各種大數據的應用,確保了企業信息化成本的降低,使得企業產品之間的差異性,以及生產成本變得越來越小,促使企業價值增值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殘酷。三是由于整個經濟社會趨于成熟和新常態經濟的持續,使得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征,針對產品附加值的開發與研究程度越來越深。四是企業的社會性增大,企業在運行中逐漸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價值增值的考慮變得更加深遠,促使企業戰略范圍不斷擴大。
二、企業管理會計應對價值增值的對策分析
本文對于管理會計核心概念的定義是:“企業的管理會計是內嵌于組織之中的,其是信息支持系統與管理控制系統的綜合體,以此來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的目標而開展的管理和財務活動。”針對這一定義可以看出,最為主要的三個核心,即價值增值、信息支持系統、管理控制系統,這三點構成了管理會計的核心概念。因此,本文從企業組織環境文化對于信息支持系統影響的角度;從企業行為動機對于管理控制系統優化的角度,從企業價值增值的角度,深入探討了企業提高決策的正確性以及提高決策的有用性,并使企業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的目標。
(一)企業組織環境文化對信息支持系統的影響
從信息支持系統的角度來剖析其具體對策,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判斷和識別管理活動的有效性。在企業管理會計當中,其信息支持系統的主要功能表現在具有經濟核算以及信號傳遞等多方面的功能,這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有效識別管理活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還能夠在運營、管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決策作用。其中,企業的組織環境文化能夠通過價值增值對企業管理會計產生影響。
第一,組織環境文化對價值增值因素的影響。所謂的組織環境文化是一個組織中的理念、信念、價值觀等組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不同的組織環境能產生不同的組織環境文化。當然,不同的環境文化也會對企業價值的增值產生不同影響。
從穩定性的角度來觀察,當一個組織環境文化中充滿的是寬容、理解等理念時,在一定范圍內其價值增值的環境變化可以看做是正常的變化,其價值增值因素的穩定性即使不強也不會對企業中的員工產生太大影響。
而從時間的角度來觀察,如果是站在長期的視野中來看,即使產生了價值增值的變化也不會對企業的組織環境文化產生太大的改變。因為在企業的長期視角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實現企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再從控制、調整與責任的角度來觀察,一個企業內如果其控制度并不高,也能夠容忍工作出現失誤,出現了不完全按照工作計劃完成任務的情況后,也不會引起太大的關注。在這類型的組織環境文化中,就算發生了價值增值改變的情況,即使不能夠完成工作任務,也不會對企業產生太大的影響,這是由于企業對于因素改變沒有一個過激的認知。
第二,利用組織環境文化,充分彰顯管理會計信息的價值。在新常態經濟下的全新市場環境中,企業管理會計核心概念的工作不能僅停留在信息的收集上,更多應是在此基礎上對會計信息進行轉換。就如何利用組織環境文化充分表現管理會計信息的價值,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從可行性與合理性兩個方面入手。由于我國企業日益受到全球化市場的影響,因此企業管理會計受到的價值增值影響因素更多,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多種要求進行抽象獲得的單純模式,并通過數值的形式反映出不同改變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提高管理會計信息的合理性。而為了能夠有效提高企業在進行決策各種方案時的可行性,決策者需要充分認識到價值增值因素與方案存在的各種聯系以及影響結果等。
二是從穩定與變化兩方面入手。如果是以穩定作為企業組織環境文化的導向,在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價值增值因素影響較少時,企業為了能夠保證經營活動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全面分析的方式,在充分考慮了可能面臨的風險與經濟收益的基礎之上,再進行方案的設計和實施。由于其將風險降低至最小化,在這種以穩定為導向的組織環境文化中,管理會計核心概念的有用性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二)企業行為動機對管理控制系統的優化
管理控制系統是利用預算管理等工具,參與到企業經營活動當中。只有站在客戶的角度,充分將其融合到組織環境文化以及經營活動之中,才能夠更好地幫助企業應對價值增值因素帶來的各種不確定風險。
第一,對管理會計控制系統進行優化。在價值增值的改變因素中,需要充分認識到企業員工對自我的評價以及幫助企業員工實現自我突破的能力,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為了能夠協調好管理會計控制系統當中的控制性與自主性能力,就需要借助各種力量有效提高管理會計控制系統的效率。所以,信念系統和交互式控制系統應該作為提高管理會計控制系統的有效力量被引入,其中,利用信念系統在行為動機上的表現,使企業中的上一級管理人員向下一級管理人員傳遞決策的信息。而交互式控制系統,其動機結構中主要是突出了知識創造與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企業可以通過加強學習和提高員工素質等方式來提升企業的創造能力。
當然,對于一個企業而言,通過對企業員工動機的了解從而把握其工作的滿意程度,并進一步將企業的控制權劃分為經營權控制和剩余權控制,對傳統的企業控制進行延伸,能夠對目前企業變革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利用先進的管理工具實現控制系統的進一步升級與效率的快速提高。其中,經營權控制的各種預算管理等工具,能夠為企業的業績評價帶來積極的影響,而剩余權控制,則需要企業的上級管理人員明確地設計出一種能夠讓企業員工接受的價值觀,并創造出一種良好的企業氛圍。同時,剩余權中的剩余能夠有利于企業進行創新,還能夠較好地約束企業員工的行為。因此,當經營權與剩余權結合在一起成為企業的目標時,企業員工的控制活動就成為了一個體系。
第二,對行為動機以及控制行為的選擇。在行為動機領域中,充分發揮出員工的自我潛在價值,并實現自我是行為動機內在的核心動機。通過研究行為動機的相關理論,使其為管理會計控制系統的完善提供一定的輔助基礎,并且通過行為對管理會計產生影響。行為動機理論中的自我決定理論表明,管理會計核心理念在受到企業價值增值因素的影響時,其控制系統能夠對動機結構進行合理安排,并且發揮出實際作用。
(三)管理會計核心理念與企業價值增值
價值增值與管理會計核心理念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當價值增值因素的水平增加時,通過作用于組織成員,使其降低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以影響企業的管理會計核心理念。因此,本文從企業價值增值的角度提出三點應對之策,而且,為了能夠有效地避免價值增值因素對企業管理會計的影響作用,還需要充分考慮到決策是否具備合理性以及科學性,并通過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有效地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目的。
第一,加大對價值增值因素中信息的收集力度。企業若想有效降低價值增值因素對其管理會計出現的影響,就需要充分了解全部的改變因素,充分剖析出各類因素中可能影響企業的原因,并且還要通過對各種信息的收集進行合理預測,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預測的成功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規避風險。而且,通過利用管理會計中的信息支持系統,對其中含有的各種財務以及非財務信息的匯總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企業決策者進行決策,通過這種方式決策者能夠在真實的信息數據面前作出最為合理、正確的選擇,真正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從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改變企業的組織環境結構。企業之所以要進行組織環境結構的變革,一方面是為了能夠有效地降低價值增值因素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導致企業面臨風險的概率,另一方面是為了有效提高企業管理會計經營組織的效率。當然,在改變企業組織環境結構方面,通過兩種途徑可以有效實現。第一種途徑是從機械組織結構向權變組織結構轉變。由于權變組織結構中專業技能的比重被模糊,使得其層次結構較少,比起機械組織結構中對技能要求高、層次結構多的特點來說,具有很大優勢,尤其是當價值增值因素變得十分復雜以及不穩定時,機械組織結構的弊端就會顯露出來,從而造成企業決策受到影響。第二種途徑是設置一個專門面對影響因素的緩沖部門。這個緩沖部門的主要工作就是直接承受企業價值增值因素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以產生有效保證企業管理會計核心理念正常運行的效果。
第三,充分發揮出管理控制系統的作用。一直以來,在我國企業的會計工作中,會計總被單純地認為是一種信息系統,而忽略了會計的管理控制作用。特別是在現階段這種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不能只看重管理會計中的信息支持系統,而是應該將管理控制系統放在與信息支持系統同等的高度。因此,針對管理控制系統的信息分類,其主要應遵從三個原則,第一是按照企業、人員、組織、事件等進行功能分類的原則,第二是強調對管理會計信息分類是進行后續工作基礎的原則,第三是要充分認識到分類對于提高信息價值的作用原則。
三、總結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發現,想要真正做好企業的管理會計工作,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必須要堅持價值增值的信念。企業應該圍繞信息支持系統、管理控制系統,為企業創造社會價值,并為顧客提品價值的同時,實現企業發展的價值增值。其中管理會計核心理念中的信息支持系統能夠在價值增值因素波動的情況下,有效幫助企業管理者真正做好信息甄別的工作,而影響因素導致的組織環境文化,則能夠促進企業員工對管理會計信息的高效認知,而且,組織環境文化的特征、穩定與變化等,都是企業考察管理會計信息支持系統作用的有效手段。同時,在管理會計控制系統方面,本文通過對其進行優化以及在行為動機和控制行為的選擇上進行深入的思考,發現其能夠有效降低價值增值因素對企業經營活動和決策的影響,并且,通過提高管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不僅能夠提高其可行性,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整個管理會計核心理念的系統,保證其在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利用各種完善的理論作為基礎,逐步使企業在選擇行為上更有正確感,最終使企業高效實現價值增值。
【參考文獻】
[1] 張繼德,姜鵬.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會計之友,2014(23):123-126.
[2] 樓繼偉.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管理會計 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4(10):3-11.
[3] 張智霞.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研究[J].財會通訊,2014(10):48-50.
[4] 張勁松,柳佳,于海鳳.基于資源消耗會計的環境成本管理流程再造[J].會計之友,2015(17):32-35.
【關鍵詞】對數 概念 認知負荷 圖式建構。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B-0072-03
對一個數學概念的學習,并不僅僅在于能記住它、表達出它的定義、認識它的代表符號,而且要真正能夠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并能運用它來解決問題。對數函數是高考的一個熱點。對數概念掌握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很多與對數函數有關的題目的理解和把握,導致各種的錯誤的發生。所以說對數概念是數學的一個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本文將圍繞對數概念的講解策略,從對數概念的應用等方面對對數概念教學進行探討。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三的同步訓練中有這樣一道題:
函數的定義域是( )
A.(1,2)∪(2,3) B.(-∞,1)∪(3,+∞)
C.(1,3) D.[1,3]]
解答過程如下:
由解之得,故選 A
這道題的考查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函數的定義域的求法,把握好基礎知識,但結果答對的只有少數幾個,相當多的學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入手,看見log就頭痛,20%的學生的答案為C。最后,很多學生對解答過程提出問題:可以理解,那是因為真數要求大于0,但為什么還要這個條件?若把題目換成求函數的定義域,大部分的學生馬上可以回答是。這時候才有同學醒悟過來,原來還要考慮分母不為0。可為什么是≠1?只有極少的學生知道原因所在。
高三了,仍有相當多的學生對對數的定義和性質掌握不好,理解膚淺,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對數和指數的互化都不懂。其他班的情況也好不到那里去。在普通高中里,這種情況不是一屆兩屆學生的問題,而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一直都頭痛的問題。那么,我們的對數概念的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呢?
對數概念是數學的一個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對數概念掌握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對數函數的理解和掌握,影響到很多與對數函數有關的題目的理解和把握,導致各種錯誤的發生。而且,對數函數是高考的一個熱點,通常以選擇題或填空題的形式考查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或者與不等式等其它知識相結合,出現在解答題中。但我們知道,學好一個數學概念,并不僅僅在于能記住它,把它背下來,能表達出它的定義、認識它的代表符號,而是要真正能夠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弄清它的內涵和外延,并能運用它來解決問題。而這一點,也正是學生要學好數學的原因所在。
在高一的課程中,首先安排了對數概念和對數的運算法則的教學和學習,然后再安排對數函數的教學和學習。分步教學,逐層加深。而“對數”這個概念對高一的學生而言,是個陌生而且抽象的東西,首先在心理上就對它產生了排斥;再次對新概念不理解,導致對性質、公式的不理解,加上運算能力差,怕麻煩,對對數的計算不耐心,產生放棄的心理。因此,相當多的學生在遇到對數時,情愿放棄也不愿多思考,多總結,多練習。一而再,再而三,也就忽視了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導致遇到對數就避開,積累下來,問題就更難以解決了。本文將圍繞對數概念的講解策略結合自己的經驗對對數概念教學進行一點探討。
二、對數的講解策略
學生對概念的學習就是一個對概念的認知過程。從認知理論上來說任何教學都會引起三種認知負荷。澳大利亞心理學家J.Sweller等認為“認知負荷就是將特定工作加在個體認知系統時所產生的負荷量”。認知負荷包括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三種基本成分。內在認知負荷是指由于元素間交互形成的負荷,內在認知負荷取決于所要學習的材料的本身的難易程度和復雜性與學習者的原有的知識水平之間的交互,教學設計者不能對它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可以進行控制;外在認知負荷是超越內部認知負荷的額外負荷,它與不合理的教學設計、教材的呈現方式和教學活動的組織有關,也稱為無效負荷或無關負荷。能通過教學內容的重組和設計進行調整,降低額外負荷量;相關認知負荷是指與個體主觀領域相關的信息,指個體在圖式建構和自動化過程中所投入的認知資源的數量,它與個體的認知努力有關,提高學生個體的相關認知負荷,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剩余認知資源進行深層次的圖式建構,將知識存于長期記憶中,降低工作記憶的負荷量。由于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具有疊加性,且三者之和不超過工作記憶總的負荷量,若超過工作記憶所能接受的范圍,就會產生焦慮、壓力和煩惱,并影響學習的績效。因此,對于每一個教學內容,若想要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則對該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活動的組織必須考慮到這三種認知負荷,使學生所承受的總負荷量不超過其工作記憶的總負荷量。對于對數概念的教學,首先要引入得當,對教學設計要合理,這樣就會讓學生承受的內在負荷與外在負荷降低,增加其相關認知負荷。下面將從這三個方面具體談談對數概念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充分考慮教材的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交互作用,控制內在負荷量的增加
我們可以先從一個比較常用的問題出發,在講對數的概念之前,先舉一個利息計算的問題的例子。如,你手頭有5萬元,存進銀行,每年的利率為2.25%,試計算需要多久,連本帶利共有10萬元?
這是發生在學生的生活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他們所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因而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而且這與所學過的指數運算有關,通過這樣一個平臺,降低學生所承受的內在負荷與外在負荷。再因勢利導,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問題“應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呢?”因而可以這樣分析:
根據題意,我們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由“求什么就設什么”,可設需要x 年,連本帶利共有10萬元,則可列出式子
5×(1+2.25%)x=10
化簡得 1.0225x=2
對于這個指數式,相當多的學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若方程是2x=8,由于23=8,他們可以得出答案為x=3,因為2x=8=23,可求出x=3,但是1.0225x=2中,這個底數1.0225與右邊的2不像2和8那樣具有這種明顯的指數關系,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另辟捷徑了。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復習這樣一個問題:若2+x=6,怎樣求出x?這是小學生也能回答的問題。即x=6-2,x=4。提出x+2=6是加法,而求出x時,x=6-2=4所運用的是減法,那么加法和減法有什么關系?學生都可以回答是互為逆運算,進而可以提出,互為逆運算,可以解決加減法的計算問題,同樣的,它也可以解決乘除法的計算問題,那么,它能否解決指數的計算問題呢?
通過這個問題的提出,給學生指出了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徑,那就是找到指數運算的逆運算。但是它的逆運算是什么呢?此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新內容――對數。
通過這樣的一個課前引入,讓學生在接觸到新的概念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強烈的感知,他們要學的是指數運算的逆運算。減輕他們對新概念的排斥力,從心理上給他們吃下一顆定心丸,降低他們認知的無關負荷,增強他們有效的相關認知負荷。
(二)合理設計教學過程,降低無關負荷對學生的知識的圖式建構和記憶的負面影響
那么,什么是對數呢?引進課本的概念,若a(a>0,a≠1)的b次冪等于N,就是ab=N,那么數b叫做以 a為底N 的對數,記做lagaN=b,其中 a叫做對數的底數,N 叫做真數。
其中“log ”是對數(logarithm)的符號,是對數的拉丁文logarithm的縮寫,與“+”“-”的作用相當。說明了“log ”的作用和來源,減輕了學生對它的恐懼感,增加了學生對對數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有助于降低外在負荷的影響,增強有效負荷的承受力。
由于概念中是直接由指數式ab=N定義對數式lagaN=b 的,那么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必然密不可分,這就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剛才的第一個認識――它們是互為逆運算。再引導學生觀察指數式ab=N和對數式lagaN=b這兩個式子,看看對應的字母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僅在于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讓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過程中建立自己對知識的圖式建構,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然后,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填空,分組討論得出以下問題的結論。
(1)42=16 log4( )=2
(2)log42=( )
(3)102=100log( )100=2
(4)m-2=n logm( )=-2
(5)log525=25( )=25
(6)4-2=( )
(7)log1010000=4( )4=10000
(8)loge10=2.303e( )=10
通過圖形中字母的位置的變化,鞏固學生自己建構起來的知識網絡,增強有效的相關認知負荷;也可以通過圖形中字母的位置的變化,明確指數運算和對數運算這兩個逆運算之間的變化規則,并用于實際計算中。通過這樣數形結合,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掌握指數式和對數式之間的互化的規律,達到掌握概念的目的。然后,因勢利導,引進常用對數(以10為底的對數)和自然對數(以 e為底的對數)的定義,分別簡記為lg N和lnN。
利用表格將指數式的一些性質列出,讓學生對應找出對數式的性質。
學生通過此表格,可以利用指數式和對數式之間的互化,將loga1=0,logaa=1寫出,進而用文字將“零和負數沒有對數”,“1的對數為0”,“底數的對數為1”這幾個性質總結出來。
基于大腦皮層的結構和人腦的認知結構,人腦對圖形語言所反饋的信息的接受力比對文字敘述所反饋的信息的接受力要強得多。利用圖表來建構數學知識,直觀形象,使學生更利于理解和接受,然后內化為自己的更深層次的圖式建構,將信息存于自己的長期記憶中。這對增強學生的有效認知負荷,降低無關負荷的影響,使工作記憶總負荷量達到平衡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通過圖表的類比策略,不僅幫助學生復習舊的知識,還通過新舊知識的遷移,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多個類比源多次類比,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抽象的圖式,它可以增長學生的類比經驗,幫助學生形成感知知識結構的思維傾向,更好地提取信息的一般規律,用于解決不同表征的問題,降低學生的無關負荷的影響力。
另外,學習環境也影響著學生認知負荷的構成,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伴隨著感知、聆聽、觀察、思維、陳述等認知過程的介入,以及信心、興趣、成功或失敗等情感因素的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無關負荷的影響,增強有效的相關認知負荷。因此,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他們自己。這樣不僅促進學生的自主思考,而且通過相互間的交流,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這要比教師唱獨角戲要有效得多。
(三)精選例題,鞏固概念,通過對概念的初步感知,將學生建構的概念的圖式存于長期記憶中,降低工作記憶的負荷量,不超出工作記憶所能接受的總負荷量。
總而言之,我們要加強對數學概念教學的研究,合理運用各種教學策略,遵循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特點把復雜的概念簡單化。運用學生熟悉的情景教學,舉例示范,變抽象為具體,能有效降低學生的內在與外在無關認知負荷。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提煉自己對知識的圖式建構。多分析概念中的關鍵詞,幫助學生弄清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增加有效的相關認知負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巧芬.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發展[J].教育技術學報,2008(9)
[2]喻平.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 以問題討論為主線,設計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線,學生圍繞問題主動構建新知識的教學方法。從教學過程來看,這種教學方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問題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問題既是教學的起點和主線,也是教學的終點和延伸。以問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學,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交流學習,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發展。二是師生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促進者。而學生由知識的被動建構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在內驅力的作用下變被動發展為主動發展,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能力。
1.1 創設情景,營造氛圍。
心理學實驗證明:在寬松自由的時空內,一個人的思維最活躍,人的創新性思維活動也體現的更為突出。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融洽、愉快、和諧、自由、坦然的教學氛圍,要善于使用夸獎的言辭、友好的微笑、熱情的鼓勵來激發學生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學生感到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和強制,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讓思維馳騁,提出疑難假設,在討論中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1.2 提出問題,引發思維。
思起于疑,疑問是學生思維的觸發點。沒有問題就沒有真正的思考,沒有問題,也就沒有創造。問題是學生進入探究狀態的導火索。因此,設計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問題設計得是否合理、科學。問題哪里來?一方面來自于教師。教師要盡量了解學生的情況和教材的內容,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問題,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問題,使問題的內容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并且設計的問題難度要適中,還要有梯度。另一方面來自于學生。學生在學習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以問題為主線的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和基本作用就在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存在問題,才能使學生不滿足現狀,去投身于創造活動之中。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得出問題的“問題意識”。
2 以場景再現作依托,設計情境式教學
情境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以培養興趣為前提,以情感共鳴作基礎,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輕學習負擔;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感受性,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愉悅,享受學習的快樂。創設情境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進行設計,一是進行功能設計,二是進行方法設計。
所謂功能設計,就是創設情境服務于不同的教學需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引發內容。通過創設情境,巧妙地導入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習水到渠成。例如,在學習“矛盾”概念時,教師可先講一個小故事:一個船夫在很急的河水中駕著小船,船上坐了一位哲學家。航行中,哲學家問船夫:“你懂歷史嗎?”船夫答:“我不懂。”哲學家說:“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過了一會兒,哲學家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船夫答:“沒有。”哲學家說:“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當哲學家與船夫繼續交談時,一陣颶風把船掀翻,哲學家和船夫都被拋進河里。這時,船夫喊:“你會游泳嗎?”哲學家回答:“不會?”船夫說:“那你就失去了整個生命。”這一情境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教師趁機開導學生:“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每個人只有正確看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才能立足于世,才能不致使自己陷于窘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2.2 引發思維。引出內容的目的還在于引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民事責任”內容時,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現在穿的衣服、用的文具是不是商品?”這一疑問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他們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積極思考,并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所謂方法設計,就是以不同的手段來創設情境。常見的有:
2.2.1 語言描繪法。即用規范、精確、形象、生動、幽默、優美的語言來敘述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當前國際與國內所發生的事件、相關的經濟與政治等社會現象。豐富生動的語言是一種優良的情境創設手段。
2.2.2 畫面再現法。即利用掛圖、課本插圖、漫畫或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此法給學生的印象比較直觀、深刻。
2.2.3 有意示錯法。即教師故意在講課中設置一些學生在現有知識水平上能夠發現的錯誤,然后讓學生辨別并予以糾正的教學情境創設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培養了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3 以平等交往為前提,設計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主題,討論交流,實現師生多邊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互動式教學設計應以“平等交往”作為前提。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人人參與的平等對話、合作交流的意義構建。要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平等交往,教師應主動轉換角色,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由課堂的“主宰”轉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動交往才能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學生的創造潛能。
互動式教學設計應以“思維互動”作核心。課堂上教師不能僅以活動頻繁作為互動的標志,不能僅以氣氛活躍作為互動的尺度,師生互動的本質應把握在“思維互動”上。實現“思維互動”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3.1 趣味引“動”。即用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如寓言、典故、幽默、漫畫、時政材料等,把他們帶入課堂知識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