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09 08:54:5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鄉鎮安全生產形勢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今年以來,我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團結一致、開拓進取,為促進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努力奮斗。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圍繞推進“工業強縣”戰略,抓經濟綜合協調
1、抓調研重分析。今年以來,我局進一步加強對經貿領域的調查和分析,開展了對“引進內資”、“服裝行業發展”、“接軌大上海”等方面的調研,并重視對經濟形勢的分析,適時提出對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新辦法和新舉措。
2、抓政策重落實。為了扎實有效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全縣工業經濟再上新臺階,按照“壯大規模,鼓勵集聚,內外并舉,培育特色”的原則,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并于6月中旬由縣政府印發。政策著重從培育規模企業、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工業技術改造、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鼓勵實施品牌戰略六個方面進行扶持。同時,還制定出臺了5個配套管理考核辦法,以確保各項工業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
3、抓規劃明目標。為了發揮我縣比較優勢,確定產業發展重點,加速特色產業高效擴張,帶動全縣產業層次提升,推進工業強縣戰略的實施,我們于6月下旬擬訂了《關于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實施意見》,由縣政府分管縣長召集縣級有關部門、各鎮主要負責人征求意見,經多次修改后,現已提交縣委、縣政府審核。本《實施意見》擬在今后五年內,通過實施“工程”,全力打造七大產業(新型建材、紡織服裝、化纖、食品飼料、造紙及紙制品、機械和電子信息儀器儀表),著力培育一批規模企業,做優做專一批拳頭產品,重點扶持一批特色工業園區,基本形成“1+3”生產力布局。
4、抓環境強服務。為了進一步改善工業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今年八月份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工業經濟服務月活動。“服務月”活動圍繞“突出重點,營造氛圍,優化服務”這一主題,旨在重點解決企業經營與發展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和突出矛盾,加強調研,綜合協調,共謀發展。我局切實履行“工業強縣”所承擔的工作職責,圍繞園區建設、技改投入、招商引資等工作重點,定期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座談會等,狠抓重點投資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竣工投產以及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針對入夏以來用電緊張的嚴峻形勢,全力協調供用電矛盾,并抓緊編制熱力規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設熱力項目,加快發展熱電聯產。同時,強化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在規范完善原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又組建了注冊資金1000萬元的工業園區投資擔保有限公司。
(二)圍繞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抓工業生產投入
一是狠抓重點項目,確保建設進度。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這一總體目標,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以實施工業強縣為契機,進一步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著力抓好1000萬元以上生產性投資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竣工投產。對縣政府公布的30個2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加強協調服務,確保項目進度。同時,以評選十大突出貢獻企業為抓手,著力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規模企業,盡快縮小我縣制造業與周邊先進水平的差距,努力提高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二是抓工業優化結構,提升產業層次。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市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實施意見》的總體要求,擬訂了我縣的《關于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實施意見》,以盡快確定產業發展重點,加速特色產業高效擴張,帶動全縣產業層次提升,推進工業強縣戰略的全面實施。今年全縣確保完成生產性投入25億元。
(三)圍繞加快工業布局調整,抓工業園區建設
一是抓園區整合,推進工業布局合理調整。在鼓勵鄉鎮積極開展工業園區規劃的二、三次擴編修訂基礎上,擬訂了全縣“1+3”生產力布局調整方案。二是抓基礎投入,加快園區建設進度。在建設過程中,鼓勵鎮(企業)著眼調整生產力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實行縣、鎮、企聯動,整合提高各類工業園區,鼓勵企業按專業化集聚要求跨區域合理流動,并積極探索財政激勵機制,舉全縣之力,實施“雙百億工程”,打造“雙橋”經濟帶。三是抓政策扶持,促進工業園區健康發展。
(四)圍繞提高開放水平,抓縣外內資引進
今年以來,我縣工業經濟堅持一手抓經濟平臺建設,一手抓招商引資,著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引進內資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局組織部分鎮赴溫州等地舉行投資說明會后,已有不少企業陸續來我縣考察,洽談投資意向,引進內資勢頭日趨看好。今年1—9月份實際引進縣外內資4.8億元。
(五)圍繞傳統商貿改造提升,抓現代流通產業發展
一是抓好傳統商業改造。以商品交易市場組織和營銷方式創新,努力塑造百貨商場及購物中心核心能力,改造傳統儲運業為重點,大力推進傳統零售業、批發業、儲運業的改造重組,加快商業特色街及商貿中心建設,實現傳統流通方式向現代流通方式的大轉變。二是抓好新型業態發展。按照組織規模化、管理規范化、信息網絡化、物流配送化、服務系列化的要求,加快發展連經營;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市場建設和改造,加快構建商品市場新體系。三是繼續抓好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和規范,加快建立強有力的監管體系和監督機制,強化信用建設;繼續依法加強生豬和牛、羊的定點屠宰管理,努力促進流通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