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茶文化的含義

茶文化的含義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7-11 16:41:2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茶文化的含義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茶文化的含義

第1篇

【關鍵詞】寒暄語 對比 文化差異

寒暄語一直是語言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真實地反應社會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它也是減小人們之間的距離和促進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語言工具。

中西方的寒暄語在目的、內容、習俗和表達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對于英語初學者往往缺乏寒暄語文化內涵的學習,經常會用自己母語(漢語)的方式思考而導致誤會和錯誤。更糟糕的是,還會產生嚴重的文化矛盾和沖突。所以,英漢寒暄語的對比和差異的學習和研究就顯得特別有必要。

一、 漢英寒暄語最典型的差別

(一) 稱謂語的不同

稱謂語是語言交流中最基本的內容。它能表現人際關系文化,也是人們日常交流的橋梁。稱謂語能反映人們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能體現在交流中雙方的價值和社會屬性。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道德價值。通過人們在交流中稱謂語的使用我們可以確定他們之間的社會地位,親疏關系,感情的深淺。通常,稱謂語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親屬關系稱謂語和社會關系稱謂語。以下是英漢在這兩種稱謂語使用中的差異。

1. 親屬關系稱謂語的不同

親屬關系包括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和法律上的親屬關系,它是人類文化的特殊產物,是社會群體,宗教群體和政治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親屬關系謂語能反應真正親屬關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民間習俗和歷史的不同,英語和漢語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漢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中更偏重男性的姓氏,從而有了直接親屬關系和間接親屬關系的稱謂不同。這一特征也就造成了漢語親屬關系稱謂的家族關系稱謂的復雜和龐大。漢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不但要表明性別和在家族中的長幼,輩分排序,還有表明母姓關系,和母姓相關的親屬關系?;旧?,每一種不同的親屬關系就有一個特定的稱謂,而且幾乎每一個稱謂都有它不同的口頭語和書面語。

英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就完全沒有漢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那么復雜多樣,表達沒有那么充分。它源于愛斯基摩人的稱謂系統,更突顯在整個家庭中核心家庭即自身小家庭的位置。所以英語中的家族關系的范圍就很小,與之相應的稱謂就不復雜。而且英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也沒有書面語和口頭語的區別。比如,在英語中兄弟姐妹的稱謂就沒有很明確的區別。英語中的uncle 在漢語中因為親屬關系的不同,家族中的關系不同就可以被叫做大伯,叔叔,舅舅,姨夫,表叔,姑父等,其中還不包括口頭語。

2. 社會關系稱謂語的不同

作為稱謂語的一種,社會關系稱謂語和親屬關系稱謂語有緊密的聯系。它能充分的表明稱呼者和被稱呼者之間的關系、身份、地位和角色,在維持和鞏固人們之間的關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親屬關系稱謂語相比社會關系稱謂語更有它自己的年齡、等級和社會的不同部門等特征,并且發展迅速。

社會關系稱謂語包括一般社會稱謂語,專業技術稱謂語和擬親屬稱謂語。一般來說,漢語的一般社會稱謂語包括同志,師傅,先生,女士,小姐,女士們和先生們。而英語的一般社會稱謂語包括Mr., Mrs., Miss., Ms., Sir., Lady。

專業技術稱謂語是用于不同社會職位間交流的頭銜稱謂,包括職位頭銜,技術頭銜,學術頭銜和其他頭銜。中國人習慣使用表明職業、地位和技術的頭銜稱謂。而英國人很實際,不會隨意改變頭銜稱謂。英語中頭銜稱謂只限制在皇室家族、高級政府、宗教范圍、軍隊和法律界使用。一般以頭銜稱謂加姓氏的方式使用,如, Queen Elizabeth和President Bush 等。擬親屬稱謂語是親屬稱謂語用于非親屬關系的個體間的社會交往,它用于表明交往個體間的親密關系。在這方面英語和漢語很相似比如,“Uncle Joe”“Aunt Sandy”。

(二)問候語的不同

問候語存在于所有的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最為普遍的一種語言。它是交流談話的一個好的開端,也是建立和保持好的社交關系的一個好的開始。通過問候語的使用,交流者之間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社會關系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和促進。正確的使用問候語可以避免非本質的誤會和交流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導致成功的交流目的失敗。由于文化背景,習俗和歷史的巨大差異,英語和中文的問候語也各有不同。

1.中文問候語

中文問候語中包含有具體的和表達關心的事實,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通常會以個人的事件作為問候的主題,比如年齡、收入和婚姻等。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話題。而且詢問得越詳細,越能表示出關心。從古至今,食物不僅僅是人們日常飲食所需,更是大家交談、閑聊的話題中心。所以,人們彼此見面的時候,首先就是問:“你吃了嗎?”“你吃了飯沒有?” (Have you eaten something?)當然中文問候語的內容也會隨著交談者的不同、場合的不同和心理狀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比如,人們會經常使用具有傳統特色的問候語“你最近在忙什么?”或者“你去哪里?”由此我們能夠看出中文的問候語中包含了許多具體的事項,并且根據他們相遇的時間和場合進行改變??偟膩碚f,中文問候語有許多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這些問候語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表達人們對對方的興趣、關心和親密的友誼。對于這些問候語的回答要以被問候者的地位和具體的環境來決定。

第2篇

民族之所以得以區分,不僅是受到地域的影響,還因為其發展歷史與不同。民族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過程,一個民族的人,具有較為相似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趨向,無論是語言應用還是行為舉止,都較為相似。而民族與民族之間,會在心理趨向與語言應用上存在不同之處,這也是各個民族具有自身的原因。在進行英漢翻譯工作時,譯者需要關注文化差異中的信仰問題,不同的信仰,對于同樣的詞匯具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國,龍是權利的象征,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有許多詞語與龍有關,用具有積極意義。像龍鳳成祥,生龍活虎等。而在英語國家,“dragon”是邪惡與罪惡的象征。在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許多英美國家的無法理解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在翻譯時,我們可以將“dragon”轉換為“tiger”,推動文化的正常交流。

二、風俗習慣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風俗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詞匯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有老奶奶、老爺爺、老太太這樣的稱呼,老字在中國意味著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國家則不同,在他們的觀點中,“old”意味著他們沒有價值了,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需要對“old”進行合理轉換,翻譯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國的日常交流中,人們經常會提出工作、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大家樂于談論這些,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國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你詢問,就說明你沒有禮貌。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英漢翻譯者,需要認識到英漢語言中所暗藏的思維與風俗問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將翻譯工作做準做精。

三、地域環境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語言的含義也會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區域,在同一時刻會有不同的地理現象。同樣的地理現象,其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就使得關于地理或者天氣的詞語,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舉例來講,在中國,春天會吹東風,東風一來,春天則到,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在我國,東風一直被應用于大量的詩句當中,詩人用描述東風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像“東風夜放花千樹”等。

第3篇

>> 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論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淺議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英漢文化差異對習語語用等值翻譯的影響 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研究 英漢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淺談翻譯對英漢文化差異所受的影響 英漢文化色彩詞語的差異與翻譯 英漢文化意象的差異比較與翻譯 從英漢文化差異角度論析廣告語的翻譯技巧 論英漢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論英漢文化差異與翻譯 淺析英漢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英漢文化差異對親屬稱謂詞的影響 淺談英漢文化差異在翻譯教學中的體現 英漢文化差異下的翻譯障礙及其初步解決方法 從英漢文化差異看習語翻譯的歸化和異化 英漢文化差異與廣告的語用翻譯 英漢文化差異下的英語翻譯技巧研究 從英漢文化空白的翻譯談起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論英漢文化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論英漢文化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語言與文化之間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則要通過語言來表現。因而,翻譯就不只是對兩種語言進行相互轉換的過程,它同時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一種交流過程。本文從地域環境、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等方面來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翻譯所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英漢文化差異 翻譯 影響

作為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工具,也是文化表現的一種形式。語言只有在對某種文化進行反映時,它才具備一種實際的意義。不同社會歷史階段在社會環境、民族心理、、民風習俗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因素都會對語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使一個國家與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思維方式以及語言體系。正是由于這些特殊性,它們構成了不同的文化類型,英漢兩個民族也是一樣的。日常生活中,在對同一個事物的理解與觀察以及表達方式方面,人們往往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因此我們說,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活動,翻譯不只是單純的對語言進行一種置換,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傳遞文化內涵的功能。美國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A.Nida曾指出,文化對于習語和詞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對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的了解,那么人們將不能恰當的理解任何文本。包惠南也曾經指出,翻譯不只是要實現語言表層指稱意義上的轉換,它更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移植與溝通。盡管這些學者各自的語言表述不同,但他們都注意到了翻譯與文化之間的重要關聯性。隨著文化與翻譯關聯性的日益增強,在翻譯過程中源語與譯語之間的“文化對等”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本文從地域環境、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實例分析來闡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翻譯所造成的影響。

一、英漢文化的差異

1地理環境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語言的產生是和人們的生活及生產勞動密切相連,由于英國人是生活在沿海地域,和大海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英國語言中有許多是和海以及水有關的表述。中國人則世代都是在土地上進行耕作,和農業生產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中國的語言多是和農耕文化相連。例如,漢語里經常用“疾風知勁草”來描述惡劣的環境能夠考驗一個人忍耐力的良好與否,而英語中則是這樣的表述:“A good polite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is faire”。漢語中的“未雨綢繆”指的是在下雨前要把房子修好,意指要提前做好準備;而英語則是用“it is mend your sail when it is fine weather.”來表達同樣的含義。漢語中用“進退維谷”來表示人處于一種左右為難的境地;而英語則是用“it is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來表述同樣的意思。 漢語中形容一個人花錢浪費就用“揮金如土”來表示,而英語則是“it is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漢語中的“樹倒猢孫散”相對應的英語是“All the rats desert the sinking ship.”這些都是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英漢語言呈現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差異。

2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是指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較長的時間中所形成和流行的禮節、行為、社會風尚以及生活方式。世界上的國家和民族由于各自地域氣候和環境的不同,他們各自的風俗習慣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對于相同的事物,不同國家和民族往往都是用各自的語言來進行表達的,這也給翻譯工作帶來了不少的障礙。在中西方文化中因為風俗習慣的差異而導致同一語言含義不同的情形非常多,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人們對狗的態度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們最為忠誠的朋友,人們都非常贊賞狗的許多品質,比如勇敢、聰明、忠誠、可信賴等。狗是主人最為得力的生活伙伴和好幫手,他們為主人看家,跟隨主人一起打獵。英語中有許多的關于狗的習語,比如: a dog like affection(忠實的愛),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gay dog(快樂的人),be top dog(處于支配地位), 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應該受獎),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這些習語都是褒義性的。但是在漢語中人們經常說的是“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尾續貂、搖尾乞憐、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都是帶有貶義性的。因此,我們在翻譯這些習語時必須要注意語言中所包含的感彩。倘若我們把“痛打落水狗”翻譯成beat a dog into the water,把“喪家之犬”翻譯成a homeless or stray dog的話,就無法使人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涵義,無法表現出那種痛恨的感彩,反而會讓人對狗產生同情,這樣就容易造成誤解。

3差異

由于的不同,習語的使用也有其各自的特點。中國的習語中有很多是和道教及佛教有關的。例如:臨時抱佛腳、頂禮膜拜、借花獻佛、普度終身、立地成佛、佛法無邊、五體投地等,都是和佛教有關的習語。還有的是和道教有關的,例如:靈丹妙藥、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脫胎換骨等。西方國家大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他們的很多習語都是和上帝有關的:Go to hell(下地獄)、C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Make a god of somebody(盲目崇拜某人)、in the lap of the gods(難以預料)、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put the fear of god into somebody(使某人非常害怕)、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等。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望子成龍”,不能將其直接翻譯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英語讀者往往會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因為在西方的神話習俗中,龍是一個能噴火的非常狂暴的怪物,是一個帶有貶義性的詞語。但在中國的神話中,龍則是一個神圣崇高的神獸,在古代是皇權的象征,皇自稱自己是真龍天子,之后龍就演變為了一種民族精神,中國人通常都以龍的傳人為榮。因此,“望子成龍”表達的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成才的意思。

4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國的漢字大多數都是象形字,所以,中國人通常是比較善于形象思維,正因為如此,對于那些抽象的概念中國人習慣使用具體的事物來進行表達。而西方國家正相反,西方人習慣抽象思維,他們喜歡使用抽象的概念來表達具體的事物。因此,由于不同的思維方式,英漢習語的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西方國家信奉的是獨立自由的個人主義思想,他們的很多習語都體現出了這種觀念: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自己分內的事)、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顧好自己)、paddle your own canoe(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等。而我們中國則是強調集體主義思想:萬眾一心、眾志成誠、孤掌難鳴、眾人拾柴火焰高、其力斷金等。此外,中國人通常是重義輕利,比如:舍生取義、大仁大義、視死如歸等。但西方國家更加強調的是個體的利益,比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鳥在手勝于兩鳥在林)、Everyone for himself but god for us a11(人人自顧,上帝顧人)。

二、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翻譯不只是對兩種語言進行形式上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實現兩種文化之間的互相兼容與滲透。因此,為了準確的傳達出文化信息,翻譯者就必須要注意采用一些翻譯方法。

1直譯

直譯指的是根據原來的結構與意義直接將源語的詞句轉譯為譯語的詞句,也就是使源語能夠在保持自身的形式同時不使自身的意義失真。這種翻譯方法可以讓源語的民族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可以使譯語讀者接觸到大量的異族文化,進而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例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條條大路通羅馬”等,都是由英語直譯過來而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習語。又如,把“揮金如土”翻譯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就要比選擇現成的英語成語“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要好,這樣既可以不影響對于原文涵義的理解,又可以保留漢語自身的特點。總之,直譯注重忠實于原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方面都盡可能的追求“信”,不過這絕不是說要在翻譯中單純的進行機械的形式上的轉換。直譯能夠使原文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巧妙的手法以及獨特的民族風格得到保留,特別適合于那些僅為某個民族所獨有的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詞語。

2意譯

倘若直譯不能完全體現出原作的風格或者是導致了目的語讀者理解的障礙,這時就必須要采用意譯的方法。意譯指的是把其他民族語言中沒有等值物的詞語根據漢語的構詞成分以及構詞方法來進行仿照。比如把“hold a wolf by ears”翻譯為“騎虎難下”;將“as thick as thieves”翻譯為“親密無間”;把“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翻譯為“本末倒置”。反之,將漢語中的“糟糠之妻”翻譯為“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翻譯為“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這些都是運用的意譯法。與直譯相比的話,意譯通常更加注重整體意義,使譯文流暢自然,而對于細節比較忽略。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直譯與意譯的關系看作是一種“形合”與“意合”的關系。

3音譯

音譯適合于一些專有名詞(人名與地名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文化現象。在音譯里,漢字不再進行表意的功能,而是只表音。例如“Beatles”是流行于20世紀60―70年代的一支英國的吉他樂隊,音譯為漢語是“披頭士”,從這個詞我們便可以想象到這個樂隊的整體形象與風貌。又如“cod”音譯為漢語是“酷”。這個“酷”字就將當下年輕人追求前衛與新潮以及與眾不同的個性精神傳達的淋漓盡致。

4信息的增刪

因為英語與漢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雙語進行轉換的過程中,有時為了使源語和譯入語的表達在概念上達到一致,譯者往往要對語言形式進行適當的變通。這種“變通”就表現為對信息進行的增加和刪減。比如,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翻譯為漢語則是,這是一個隆盛之世,但也是一個衰微之世;這是一個智慧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愚蠢的時代;這是一個有信仰的新紀元,但也是一個充滿懷疑的新紀元。在譯文中,譯者增加了3個“但也是”,這樣就可以準確的反映出原文中所描述的矛盾與對比,倘若不做這種增加的話,那么上下文就無法實現良好的銜接,也無法體現出源語的風格。

三、結語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含義也不同,因而它們在表達方式上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要想處理好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差異,翻譯者不只是要具有對兩種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以及領悟能力,還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與修養,要努力讓自己具備原作者所具有的意境與感情。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還要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靈活采用多樣的翻譯方法,盡可能讓譯文傳神和達意,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婕.英漢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才智,2011(29).

[2]楊小勇.淺析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因素[J].瘋狂英語,2012(4).

[3]張新宇.英漢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方法[J].現代婦女,2014(7).

[4]鞏堅.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漢互譯中的語用失誤[J].科技信息,2011(30).

第4篇

關鍵詞:英漢習語;文化差異;翻譯;貌合神離

習語是某種語言經過長期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本文所說的英語習語(idioms)是就其廣義而言的, 包括俗語(colloquialisms)、諺語(proverbs)、俚語(slang 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發展的語言,因而都擁有大量的習語,這些習語是語言中的重要修辭手段,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恰當的比喻,并且習語中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英漢兩種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習語的翻譯不僅要翻譯出原語習語的形象、修辭方法,還要翻譯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異。

本文通過探討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提出習語翻譯的基本策略,并探討習語翻譯中的“貌合神離”的現象。

1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習慣養成的語言、知識、信仰、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會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統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有時甚至會引起誤解,習語恰是反映這種文化差異的極精練的方式之一。就英漢習語而言,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地理環境:

英漢語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環境特點的習語。英國是個島國,航海業和漁業在英國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與航海和捕魚有關的習語;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計劃)失敗”;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斷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處在陌生的環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國則是陸地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斬草除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等。

1.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習語中與宗教有關的習語反映了宗教對語言的影響。英語中有些習語主要與基督教有關,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 to hell(下地獄去)等,而我國是個多神教國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響最大,因此漢語中的習語主要來自于佛教,與佛、廟、和尚等有關,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等。

1.3 風俗習慣:

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是多方面的。人類與動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朝夕相處,逐漸形成了一種“寵物文化”。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愛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兩國人民都有養狗的習慣,但中英兩國人們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狼心狗肺”、“狗腿子”、“狐朋狗友”等。但英國人大都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canine idioms), 并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 lucky dog(幸運的人),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Every dog ha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讒貓”來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如 old cat(脾氣壞的老太婆)。

1.4 歷史典故: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如英語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擲)源于羅馬歷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樓閣)源于神話傳說;“hang by a thread”(千鈞一發)則源于希臘故事。這些習語結構凝練、意義深遠、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cat’s paw 直譯為貓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來比喻“被人當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而漢語中的習語主要來源于浩如煙海的中國經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記,項羽本紀》、“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話傳說。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習語。

2英漢習語的翻譯

2.1 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范的基礎上,在不引起誤會的聯想和誤解的前提下,保持習語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譯時使用直譯法能保持原文風格。如:

(1)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 愛財如命

(2)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 安分守己

(3)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熱打鐵。

以上例句都采用了直譯法,既保留了原習語的形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原意,把英語習語遷移到漢語中來,既可豐富本族語言,又可準確地掌握西方習語,可以看出盡管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人類思維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習語體現了人類思維的共同性和中西價值觀的某些交叉點,反映了人類文明的共核。

2.2 意譯法

   在英漢習語中,有些意義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風格方面卻有一定的差別。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既保持了原句的本義,又適合中國習語的表達習慣,易為讀者所接受,它可具體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⑴ 改造法

     這種方法既達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

   ① 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 英文原文的意思是:只發現一只燕子就不能說明夏天的來臨。而漢語里卻沒有相同的說法,但是漢語習語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說法,因此可譯為“一燕不成夏”。

   ②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鳥。根據漢語習慣可譯為“一箭雙雕”。

第5篇

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橋梁,它不是簡單地把一種文字轉換成另一種文字,而是把一種語言(源語)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目標語)去傳遞。在信息傳輸的過程中,文化承載著大量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次涵義。因此,那些拋開文化因素只對文字進行轉譯的翻譯方式往往是極不嚴謹也極不科學的,這也是為什么曾經一度盛行于20世紀50年代的“機器自動翻譯”(Automatic Translation)最終走向沒落主要原因。正如當代偉大的翻譯學家Nida(奈達)所說:“詞匯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在翻譯過程中,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

由于各國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同樣的事物在兩種不同的文化里涵義可能完全不同。漢語和英語是東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文化差異給翻譯工作者們帶來了諸多困難。要想克服這些困難,必須對英漢文化差異的方方面面進行深入研究、認真分析,從而找出針對性的翻譯技巧來解決這些困難。

二、英漢文化差異成因分析及翻譯對策研究

1.風俗習慣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風俗習慣,這在中英兩國風俗上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悠久的農耕文化使得中國人在過去的幾百年里生活在相對固定的環境里,鄰里之間非常熟悉,人們之間經常會用“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來表示對對方的關心;此外,農耕文化對日常飲食給予了高度關注,自古有言,“民以食為天”,可見日常飲食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用“吃過了嗎?”來問候對方。而在英國的過去幾百年里,工業革命的先進技術使得其工業化起步較早,城市化步伐很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流動性較大,相互之間的熟悉度也較低,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自己的隱私看的非常重要。因此,人們在相互問候時很少涉及對方的私人生活,常用“Hello”、“Hi”、“Are you alright”、“How are you”等問候語?;谝陨巷L俗習慣的差異,在翻譯“吃了嗎”時,如果直接根據字面翻譯成“Have you had the meal?”的話,對方一定會誤認為你在委婉的向對方發出用餐邀請,從而引起誤會。同樣地,如果把“你從哪兒來啊?”、“你到哪兒去???”簡單地直譯成“where have you been?”、“where are you going?”的話,對方并不會感受到你在關心他,而會誤認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了干涉,從而引起誤解。因此,在翻譯這類相互問候的用語時,可采用“歸化法”來翻譯,用與之相近的目標語直接代替源語,不需根據字面來生硬地翻譯。歸化翻譯法既能使譯文完全表達源語的主要意思,又能使譯文符合讀者的風俗習慣,使之易于接受。

2.思維習慣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習慣也有較大差異。在中國過去數百年的封建王朝里,“龍”與“鳳”都是皇室的象征,代表著權利、富貴,具有吉祥的涵義。所以,中國人喜歡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人們在大喜的日子里喜歡張貼“龍鳳呈祥”的喜聯,“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都是廣為人們喜愛的褒義詞。而根據西方人的思維習慣,“龍”為一種體型似蛇,口中噴火的巨型怪獸,是邪惡的象征?;谝陨纤季S習慣的差異,在翻譯經濟飛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時,如果簡單地譯為“Four Asian Dragons”,則會讓西方人感覺費解。而“虎”(tiger)則不同,在西方人的思維里,虎為百獸之王,是速度、力量、勇氣的象征,把“亞洲四小龍”靈活譯為“Four Asian Tigers”可以形象地反映出該亞洲四國的經濟發展之快、后勁之足,以及在亞洲經濟發展中的領頭羊地位。

3.的差異。,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中西方的有著明顯的不同,大部分英國人信奉基督教,圣經(Bible)對他們來講耳熟能詳,上帝(God)是他們信仰中的神。中國大部分的人士信奉佛教,佛祖(Budda)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翻譯到與宗教相關的素材時,要將兩種不同的考慮在內。例如,英國翻譯家大衛?霍克斯在翻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時,將“天”活譯為“God”(上帝),而非“Budda”(佛祖),整句譯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譯文句式規整,句意明確,讓英國讀者很容易理解。另外,具有明顯佛教色彩的習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在翻譯成英文時“和尚”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boy(兒童),整句被譯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這里采用了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既保留了源語的句式結構,又回避了英國人對“和尚(monk)”的生活不太了解的問題,取而代之地采用了“頑皮的孩童”來將本意準確地傳遞出去。

三、 結語

文化差異是英漢互譯中不可規避的重要問題,能否妥善處理好中英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翻譯質量的高低。應對文化差異的翻譯方法有很多,例如直譯法、意譯法、歸化翻譯法、套譯法、注釋翻譯法等等,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點,也都有各自的不足,選取何種方法來應對翻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現象,往往取決于源語的文本類型、翻譯的目的以及所服務的讀者。只有綜合考慮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并在其基礎上選擇最合適的翻譯方法,才有可能將源語文本轉換成最佳的譯文。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英語翻譯 文化差異 影響

在本文中,將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分別探討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相應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不同會引起文化上的個性和差異,形成一些獨特的文化概念。這些文化差異都會體現在語言中,對英漢翻譯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東臨大海,西部為高山,所以在中國,“東風”是“春天的風”,“西風”卻是凜冽的。而英國的地理環境與中國相反,英國西臨大西洋,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西風在英國人心中是溫暖宜人的。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就是對溫暖西風的謳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在英漢翻譯中要充分理解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國的天氣變化無常,所以人們見面愛談論天氣。“Lovely day, isn’t it? ”(天氣多好啊)。而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則會說,“去哪兒啊?”“吃飯了嗎?”。

與地理環境一樣,中西文化的歷史背景也會反映在語言中。在英語中,與Dutch有關的詞語往往帶有貶義。如Dutch act(自殺),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嚴厲地訓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這是事實,我就不是人)。因為在17世紀初,英國和荷蘭曾經激烈交戰二十多年,使英國大傷元氣,所以英國普通民眾對荷蘭人恨之入骨。這一歷史背景,使英語帶有了民族性,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些英文的真正含義了。

二、社會風俗習慣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在社會風俗習慣方面,歐美人和中國人也存在很多差異,這對翻譯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徑庭。比如,龍是古代漢族人崇拜的圖騰形象,象征著吉祥、尊貴、權勢和奮發向上。我們自稱是龍的傳人,意思是一個偉大而杰出的民族。龍是比喻皇帝,鳳是比喻皇后。在漢語中,有關龍和鳳的詞語大都是褒義的,如藏龍臥虎、龍飛鳳舞、生龍活虎、龍鳳呈祥等。但是在英語中,dragon卻含有不好的意思。這是因為在《圣經》中記載,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做是邪惡的象征,在現代英語中,dragon用以指“兇暴的人”或“嚴厲透頂的人”。例如說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是一個專橫跋扈的人)。鳳在中國被視為是百鳥之王,還被比作出類拔萃的人,如“山窩里飛出了金鳳凰”。而在西方傳說中,phoenix是一種鳥,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將自己燒成灰燼,又從中誕生出一只新的phoenix,所以在英語中phoenix有再生、復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風俗習慣的差異,還體現在跨文化交際時人們的日常問候中。我們在翻譯中也要適當地把握好。如會見西方客人時,中方代表可能會說:“你們上哪兒去啦?可把你們盼來了。”這句話如果照直翻譯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問候的習慣翻譯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這樣就使對方感到既自然又親切,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氣氛而又不失體統。了解了西方人見面的主要問候習慣,我們在涉外交往和翻譯中就不至于有冒失和失禮的表現。

三、宗教文化差異、諺語、典故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第7篇

關鍵詞:英漢習語 文化語境 翻譯方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一個國家的語言可以折射出這個國家所特有的文化,而其特有的文化又對語言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習語(the idiomatic phrases)是語言的精華,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結晶。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完善的語言,它們都擁有大量的習語,一般具有結構嚴謹、形式簡練、含義精辟、形象鮮明、表達生動等特點。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對事物客觀認識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這就造成了英漢習語之間的差異。

一、英漢習語的不同文化語境

中國是陸地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所以我們有“解甲歸田”,“瑞雪兆豐年”等習語。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的英國漁業十分發達。因而,英語中出現了大量有關航海的習語,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feel under the water(感覺不適);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等。

風俗習慣也同樣影響著習語。如:a piece of cake,這個習語反映了西方人的習俗。對他們來說,蛋糕是極其平常的事物,無論做蛋糕還是吃蛋糕,都是輕松愉快的小事一樁。對我們來說,蛋糕似乎是奢侈品,吃蛋糕是高興的事,做就沒那么輕松容易了。

英漢文化同樣受到宗教的影響。在漢語文化中人們受佛教影響較深,許多習語中都含有佛教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臨時抱佛腳”等。而英語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響較深,有關習語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塞翁失馬”、“完璧歸趙”、“三顧茅廬”等。英語典故多來自希臘羅馬神話及《圣經》。如“an apple of discord”(出自希臘神話)譯為“糾紛的蘋果”即“the root of trouble; dispute”爭斗之源,禍根之義。

對客觀事物的不同認識也賦予了英漢習語不同意義。例如“松”為中國最常見的一種樹,它象征“堅貞,高風亮節”,而英語中的pine并無任何聯想意義。英語中“daffodil”漢語中是“黃水仙”,僅僅是一種花而已,但在英語中它是春天、歡樂的象征。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

大部分習語往往都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在言外,有的多層意思,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語言意義,還要準確地闡述原作的文化內涵。要翻譯好習語,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具體方法:

1. 保留法

在翻譯彼此在喻義上對等的習語時,可采取保留法即直譯的方法。如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樓閣);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雪中送炭)。

2. 移植法

移植法,即將原語的習語之義移植到譯語中去。如People considered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 Judas kiss說的是Judas(猶大)以親吻的方式出賣了耶穌。詞典上解釋為“口蜜腹劍,陰險的背叛”。如果用這樣的詞語意譯,就會平淡無奇,有失原文特色,所以我們可以把原義移植過來,譯為:“人們認為他在那種場合所表演的不過是猶大之吻,居心險惡”就會生動形象得多。

3. 代換法

當無法在譯語中再現或移植原語習語時,可用符合譯語表達習慣并為譯語讀者所熟悉的言語代替原語習語。如:“土埋半截了……”譯為“I’ve got one foot in the grave.”俗語“土埋半截”即“離死不遠”之意。原句如按保留法翻譯成“I’m already half buried in the earth”,讀者會不知所云,所以譯者借用英語同義習語“to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既保持了原文引用俗語的風格,又通順易懂。

4. 舍棄法

某些習語在譯語中找不到同義的習語,譯者在受譯語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如:fight like cats and dogs 就不能按字面直譯為漢語,需根據該習語在文中的意思進行意譯,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可譯為:“我們常吵吵鬧鬧,但仍很相愛。”

5. 增補法

使用增補譯法,即對習語直譯后再加注的方法,保持譯文與原文“意”相似。例如:They have, by this very act, opened a Pandora’s box.正是他們這種做法打開了希臘神話中潘多拉的盒子,造成了混亂和不幸。Pandora’s box之意表面上看是貴重之物,而骨子里卻是禍害,其含義為“萬惡之源”,“造成極大混亂“,若直譯Pandora’s box而不增補,會造成一些譯語讀者難以理解其真正喻義。

總之,習語是文化的產物,它們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從習語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異,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學習和運用習語時,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習語翻譯時要做到“神似或形似”。這樣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際得以流暢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張柏然.全球化語境下的翻譯理論研究[J].中國翻譯,2002(1).

第8篇

關鍵詞:宗教文化 差異 翻譯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3)11-0207-01

不同民族通過語言溝通的深度,更多地取決于人們對于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因此,翻譯已成為一種轉換各民族間文化模式的手段。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由民族的、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從英漢互譯的一些個例分析中,我們也能對兩種語言所依托的宗教文化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

一、的差異

在文化策略上,宗教文化團結人群、增強思想凝聚力和行為一致性;在政治作用上,宗教文化幫助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維護秩序;在宗教意義上,宗教文化為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幻想性的安慰。在目的論上,中西宗教是一致的;不同在于,西方人多數信仰基督教,中國人則以信佛為主?,F代英語的形成與宗教改革運動和《圣經》的英譯密切相關,"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s begin to breathe",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人,而人來自塵土,因此"creation"被譯作上帝的創造而"clay"指人;漢語中的"謝天謝地"經常被譯為"Thank goodness","天地"對應"goodness(上帝)"。

二、宗教概念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玉帝"、"閻王"、"龍王"和"老天爺"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西方人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從某種層面看,"老天爺"和"God"并不對等,英國翻譯家大衛·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中劉姥姥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時,譯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備,但由于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層的文化差異,譯文就有使劉姥姥由信佛變成基督教徒之嫌,從受眾的角度看,譯文稱不上原汁原味。為了如實地傳達原文反映的宗教文化,楊憲益將"天"直譯為"Heaven",再現了原作的文化特色,保存了其道教概念。

再之,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許多中國譯者都把"afterlife"理解為"來世"或"來生"。"來世"或"來生"為佛教用語,指人的生死輪回,基督教義中并無此概念,而是認為人死后靈魂仍在,或升入天堂,或墮入地獄,沒有輪回之說,因此"afterlife"應被譯為"人死后的那段時光。"

三、宗教意識的差異

在宗教文化方面,某些詞匯雖然歷來在漢語和英語中被視為相互對應,但有時候它們所體現的宗教意識不盡相同。比如"龍"與" d r a g o n ",雖然本義(d e n o t a t i o n)相同,但引申義(connotation)和所體現的宗教意識則大相徑庭。"Dragon"原意為"有翼巨獸、惡魔、悍婦",是惡的象征;而"龍"自古以來就神圣高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可轉換喻體,轉譯為"four Asian tigers",成語"望子成龍"可譯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近年來,公眾逐漸提升了對于"dragon"負面含義的意識,獲選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的并非事前為海內外華人普遍看好的中國龍,北京奧組委對此的解釋就是"龍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理解,中國龍與西方dragon在來源、神性、意蘊和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更有專家提議,可將"dragon"直譯為"劫更",將龍譯為"loong",以便在發音和字形上更準確貼切地展現中國龍的積極內涵。事實上,此前英文中對華人姓名中的"龍"字也多音譯為"loong",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名字就被譯成"Lee Hsien Loong"。

中西不同宗教文化浸透在兩種語言的表達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異,理解語言中的宗教文化內涵,尋求合適的譯法,使譯文在意義和韻味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才能避免錯譯、誤譯,發揮翻譯巧妙的文化交流作用。

參考文獻

[1] 曹錦萍. 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 28(6):101-102

[2] 曹湘萍. 談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漢英翻譯[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05,25(5):128-129

[3] 柴亞萍,楚紅燕,屈小榮.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 中國成人教育,2009(4):143-144

[4] 高翠紅. 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12(2): 153-155

[5] 黃律環.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等值研究[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9(2):98-99

[6] 李小園. 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8(4):12-14[7] 錢偉紅. 談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J]. 職教與成教: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