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06 10:52:2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勞動教育核心概念界定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在處理校園學生傷害事故的過程中,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問題一直困繞著中國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正確界定學校與學生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了解學校在學生傷害責任事故中權利與義務的前提條件。因為不同的法律關系產生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引起不同的法律責任。若將學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系認定為行政法律關系,學生傷害事故就應遵循行政法規處理,按行政訴訟程序進行國家賠償請求;若認定為民事法律關系,則雙方當事人處于平等地位,事故雙方應按違約或侵權糾紛進行處理,在程序上依民事訴訟法進行。故準確界定學校與學生間法律關系的性質,對于學生傷害事故法律的制定、司法判決的統一、明確學校對傷害后果承擔何種責任和承擔多大責任等有著重要意義。而學校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在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過程中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應把這種關系單獨列為一類法律關系,即教育法律關系。
一、學校教育、管理和保護學生是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
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學校對學生負有安全教育,通過約束、指導進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長的職責。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應為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如果學校因為過錯違反該義務導致學生傷害事故,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這得到了《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的法律法規的支持。《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7條規定:“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工作。”《教育法》第29條第3項規定:“學校應維護受教育者、教師及其他職工的合法權益。”第44條規定:“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條規定:“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教育和幫助未成年人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16條規定:“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第17條也對學校的管理、保護職責作出了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醫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教育部制定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5條也規定:“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可見,學校對學生所負的教育、管理、保護義務是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其產生無需學校與家長之間存在身份關系,也無需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進行約定。學校不得推卸責任。但對于成年學生來說,因其屬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學校對他們的管理、保護義務較未成年學生要輕。學校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不同于監護人的監護責任:第一,學校的教育管理保護責任來自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監護職責是一種源自身份權的職責,是親權的延伸補充。第二,在履行義務的時間、空間上,學校只對學生在校期間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而監護人應隨時隨地履行自己的監護職責,時間上不能中斷。第三,義務不同。學校的教育、管理職責主要包括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和人身權利;而監護職責卻涉及被監護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生活,代管被監護人的財產,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以及被監護人進行訴訟,等等。第四,歸責原則不同。學校因過錯導致學生受傷害,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監護責任是無過錯歸責原則,只要損害發生,監護人就要承擔責任。
(一)教育職責教育義務是學校對學生應盡的最主要的義務,也是學校存在的價值所在。《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均作出了明確規定,并將其立于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核心位置。受教育權是每個學生享有的基本權利,任何人不得剝奪。學校有義務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國家和上級行政部門制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要求自主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學校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等。
(二)管理職責學校的管理分為學籍管理和日常教學管理。學籍管理主要包括學生的報到、注冊、招生、錄取、升降級、轉學、休學、退學、頒發畢業證、授予學位等;日常教學管理是指教學期間學校為了維持教學秩序而對學生進行的日常行為管理,如早操、早自習、學校評優活動、日常紀律管理、紀律處分(不包括開除學籍,勒令退學)及獎勵。對學生進行管理是學校的權利也是學校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一項重要義務。學校的管理帶有濃厚的命令服從色彩,如何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是法學界關心的問題。學校不同于企業,也不同于行政機關,但就其內部管理行為而言,卻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值得深入研究。
(三)保護職責“如果將視野擴展,我們其實可以將學校與學生看成是一種教育產品提供方與享有者的關系,學生進校是來享受學校的教育服務的。而作為教育服務者,學校當然要保證服務接受方———學生在接受服務時的身心財產安全。”無論是未成年學生還是成年學生,學校均對其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僅是程度上不同而已。學校的保護職責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學校應當提供安全的校舍、設施;學校有照顧學生身體的義務;學校有義務將與學生人身安全有關的重要信息通知家長的義務。
三、教育管理法律關系屬社會行政法律關系
法學界大多數人認為,學校與學生之間屬教育管理關系,卻很少有人對教育管理關系的性質作更進一步探討。教育管理關系到底是一種什么法律性質,是行政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抑或其他?“因為任何社會組織要實現其本身的職能都有其法律規定的管理職權。不但國家機關有,而且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也有這種管理權。”正如法律規定的企業享有經營自一樣,法律規定的管理權并不一定就是公法權利。“由于社會組織的性質不同,其管理的性質也就不同,由此產生行政管理、企業管理、事業單位管理和社會團體管理。以管理來給學校與學生法律關系定性,不可能揭示兩者之間關系的法律性質。”所以,中國目前大多數學者從《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規定的教育、管理權利角度來對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尋找其他途徑,必須從學校所處的法律地位入手來進行論證。筆者認為,教育管理關系是一種社會行政法律關系,學校屬于社會行政主體。社會行政是工業化社會以后,公共權力由政府本位轉向社會本位,權力回歸社會的必然結果。社會行政主體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行政管理目的,依法從事某種特定公共事務并能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法上的權利與義務的非營利性組織。社會行政主體是與國家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公共行政主體的一種,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政府性或稱民間性。社會行政主體不是政府及其附屬機構,也不隸屬于政府或受其支配,它往往以社團組織、自治組織、事業單位等形式出現。第二,非營利性。社會行政主體不以營利為目的,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和社會捐助等。第三,公共性。社會行政主體的職能活動范圍與多數人的利益相關,有普遍的社會公眾參與性。第四,公益性。#p#分頁標題#e#
這是指社會行政主體的成立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服務于某些公共目的和為公眾奉獻。第五,自治性。社會行政主體應有獨立的決策與執行能力,能夠進行自我管理。學校作為事業法人,其成立的公益性、經營的非營利性和管理的自治性等特征決定了其實質上處于社會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而民間性的特點要求“公務法人”應將私立學校包括在內。中國有學者借鑒德國“公營造物”和法國的“公立公益機構”概念創立了“公務法人”這一新的稱謂,實際上就是社會行政主體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但德法兩國的“公營造物”和“公立公益機構”僅包括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被排除在外。而社會行政主體民間性的特點決定了私人機構也能構成社會行政主體的一部分。所以,公立還是私立,不應是判斷學校成為社會行政主體的衡量標準。
并非社會行政主體的一切行為都可歸入行政行為。因為形式意義上的行政行為是依組織方式來判斷的,國家主體所作的行為就是行政行為;非國家組織所為行為即為私法行為。這不符合社會實踐,既無法解釋“委托行政”“授權行政”等現象,也無法解釋行政主體行使職權以外的行為的性質。“實質意義上的行政概念仍就功能而來取舍,凡是所有國家行為中,含有行政性質者,皆謂之行政行為。”換言之,即使是政府組織所為行為,若不具有公共權力性也屬于私法行為;非政府組織行為若具有公共權力性質,則應納入公法范疇。這是社會行政的法理基礎,也是衡量其行為公法性的標準。
關鍵詞:三次過濾法則;導游講解方法;靈活性;導游詞創作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177-03
一、“三次過濾法則”的提出
導游講解是導游人員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璀璨壯麗的自然美景為題材,以興趣愛好不同、審美情趣各異的游客為對象,對自己掌握的各類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和提煉,用簡要明快的語言進行的一種意境的再創造。這是到目前為止對導游講解概念界定得最為清晰和準確的了。本文認同,導游講解是一種再創造過程,所以必需對導游講解應當遵循的原則探究一番。所謂導游講解應當遵循的原則,就是幫助導游人員在實踐中解決“講什么”和“怎樣講”的一些基本原則。
導游界的前輩們經過長期的實踐,從導游講解的旅游觀賞對象、游客和情景三個方面,總結出了反映導游講解基本規律的三項原則:真實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和靈活性原則。然而,靈活性原則是最高要求,是最高準則。而且后者均是以前者為基礎的。
真實性原則,也稱為初次過濾法則。就是導游人員確定哪些信息可講、哪些信息不可講的原則,也就是如何去偽存真地選擇和加工信息的問題。針對性原則,也稱為二次過濾法則,就是在初次加工的基礎上,導游人員在可講的真實信息中,根據游客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作再一次的選擇和加工信息工作。靈活性原則,也稱為三次過濾法則,就是導游人員認真考慮特定的旅游情景,最終選擇講解的內容,并選擇恰當的講解方法把這些信息講好。
初次過濾。也就是所謂的真實性,就是指講解的內容必須是客觀真實的。導游講解是一種對觀賞對象的介紹和解說,通過講解使游客對具體景物的狀態、特征、成因、變革等方面的內容能全面、正確地了解,讓游客在了解的基礎上,在觀賞中達到旅游審美的目的。因此,講解的內容必須客觀真實可靠、有根有據。例如引用的數據、資料要認真核對,不能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也不能添枝加葉、東拉西扯,更不能信口開河、杜撰史實。在提示景區、景點、景物的文化內涵時,導游人員還要特別注意尊重社會文化歷史的真實性。即使是神話、傳說和故事等通常被認為是“虛構”的題材,也是客觀現實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反映(常常是變形的反映),它的產生和流傳也是社會歷史文化的一種積淀,導游人員必須尊重社會歷史積淀的真實性,有所依據地進行導游講解,并向游客作適當的交代和說明,避免以訛傳訛、誤導游客。
二次過濾。也就是所謂的針對性,就是指導游講解要從游客的實際情況出發,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導游講解是服務于游客的,游客是接受導游講解的服務對象,導游講解應當也必須適應游客。這就要求導游人員對不同的游客講解時,在導游內容的廣度、深度及結構上應該有所不同。導游人員要從游客的實際情況出發,盡可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游客的不同需求都得到合理的滿足。通俗地說,導游講解需要看人說話,努力做到導游人員所講的正是游客希望知道的、有能力接受的、感興趣的。
三次過濾。也就是所謂的靈活性,就是導游講解要根據當時的旅游情景,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這里所說的旅游情景,包括旅游活動的特定環境、場景和場合,甚至旅游景物在特定時空條件之下的狀態,乃至游客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也會因時而變的。從語言傳播的角度看,無論是詞語還是話語,都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傳播特定的信息,表達特定的感情。情景不同,其意義和感彩就可能發生微妙的變化,甚至出現截然相反的含義。所以,旅游情景也是影響導游講解效果的重要因素。游客的審美情趣各不相同,不同景點的美學特征千差萬別,大自然又千變萬化、陰晴不定,旅游活動的氣氛和游客的情緒也在不斷變化。世界上沒有兩次完全相同的旅游。無論一名導游人員具有的知識和經驗如何豐富,他總根據當時的旅游情景,靈活地選擇導游內容。
二、后“三次過濾法則”的講解方法分組與靈活應用
導游講解貴在靈活、妙在變化,這就是我們依照“三次過濾法則”對講解內容進行選擇之后,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也就是講解方法的選擇和靈活運用的問題。旅游觀賞對象紛繁復雜、導游人員所面對的游客多種多樣、進行講解的場景各不相同。導游的個人所擅長的具體講解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又決定了各人所運用的講解方法千變萬化。而且,導游講解本身是一個意境的再創造過程,這就決定了導游所采取的講解方法也應當是靈活多變的。然而,無論導游方法如何多樣,總會有一些反映導游講解內在規律的東西。
國內外導游界的前輩們從大量的成功案例中,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導游講解方法,一些優秀導游人員還在實踐中不斷補充、豐富。實踐也證明,優秀的導游人員是應該重視后“三次過濾法則”講解方法的學習的。要善于把握各種講解方法的內在規律,能夠巧妙地選擇、加工和傳遞信息,使導游講解既適合實際需要,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從而產生感人的藝術魅力,使自己成為游客的注意中心,把游客吸引在自己周圍,因勢利導地對游客施加相應的影響,使客、導之間達到心靈上的默契,讓每位游客的需要得到合理的滿足,令游客感受到旅游生活輕松愉快。導游界普遍采用的導游講解方法主要有如下四組共八種常用、基本的導游講解方法。
1.第一組:分段講解法與突出重點法。分段講解法與突出重點法是一組緊密結合的講解方法,后者以前者為前提。突出重點法是在分段講解法的基礎之上實施的一種講解方法,這就是它們兩者之間的規律性,以往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首先,分段講解法是指在游覽一處規模大的景點時,導游人員根據景點布局,按照游覽路線,將景點分為前后銜接的若干部分,分段逐一進行導游講解的方法。它一般分三個步驟:概括介紹,順次講解和整體總結。其次,突出重點法就是在導游講解時避免面面俱到,而是重點突出某一方面的講解方法。一處景點,要講解的內容很多,面面俱到就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導游人員必須根據不同的時空條件和對象區別對待,有的放矢地做到輕重搭配,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疏密有致。
2.第二組:虛實結合法與觸景生情法。虛實結合法與觸景生情法是一組非常接近卻又明顯區別的一組講解方法。首先,虛實結合法是一種將景點相關的典故、故事、傳說與景物介紹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導游講解的方法。這里的“虛”則是指與景觀有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趣聞逸事等等,“實”是指景觀的實體、實物、史實、藝術價值等等。“虛”與“實”的結合,可以使導游講解情節化、故事化,避免就事論事、枯燥乏味。其次,觸景生情法則是一種見物生情、借題發揮的導游講解方法。導游人員在講解時,不僅要介紹景物本身,還要有感情投入,并調動游客對景物的情感體驗,讓游客感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建立導游人員與游客之間雙向的感情交流、雙向的情感反饋。借題發揮,是指導游人員講解時不能就事論事地介紹景物,而是要依托游覽所及的景物,進行恰當的引申和發揮,使游客產生聯想,幫助游客深入領略其中的妙趣。所以,盡管兩種方法都包含有“實”與“虛”兩個方面,但后者對導游人員的要求更高,觸景生情貴在真誠真實才能收到良好的導游效果。
3.第三組:問答法與制造懸念法。從本質上看,制造懸念法就是問答法的一種特例,所以問答法與制造懸念法。問答法是在導游講解時,導游人員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景,向游客提問題或啟發他們提出問題,然后再來回答的導游講解方法。問答法屬于雙向交流的導游講解方式,它可以避免單向灌輸,讓游客更為主動地參與到導游與觀賞過程之中,激發游覽興趣,活躍游覽氣氛,加深游客對所游覽景點的印象,使游客獲得參與感和自我成就感。問答法主要有三種形式:自問自答法、我問客答法和客問我答法。而制造懸念法是一種在導游講解中提出些令人感興趣的問題,但又故意引而不發,激起游客的好奇心理。
4.第四組:類比法與畫龍點睛法。畫龍點睛法的運用,一般是導游人員運用類比法對旅游景物進行對比之后,或游客已經參觀游覽了景點的全貌之后,導游人員用凝練的詞句所進行的總結。所以,類比法與畫龍點睛法也是緊密關聯的一組。首先,類比法也叫對比法,就是以熟喻生,達到類比旁通的導游手法。導游人員用游客熟悉的事物與眼前景物比較,定會使游客感到親切和便于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導游效果。類比法可適用于各個方面,隨時可用,但必須運用得法,方能奏效。其次,畫龍點睛法是用凝練的詞句概括出所游覽景點的獨到之處,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導游講解手法。導游人員以簡練而精辟的詞句,點出景物精華之所在,幫助游客進一步領略其奧妙,獲得更多更高的精神享受。
導游講解的方法多種多樣,各種方法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導游人員在博采眾家所長的同時,應該結合自己的特點融會貫通、揚長避短、靈活運用,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導游風格。
三、“三次過濾法則”的應用舉例
高水準的導游講解往往與導游詞的創作相關,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導游詞創作。因為導游詞的創作是以“三次過濾法則”為基礎的,是各種導游講解方法綜合運用的集中體現。下面以導游人員資格考試(口試)的導游詞創作為例,展示幾份筆者指導創作的導游詞作品,供業界參考交流。根據筆者多年的口試考官經驗得知,口試時考生講解景點的時間一般只有3~5分鐘左右。所以,對于導游詞的提煉水平要求特別高,需要運用“三次過濾法則”篩選講解內容,然后綜合運用各種講解方法撰寫出導游詞,于是順利通過導游資格考試。
1.光孝寺導游詞
大家好!我是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我叫?菖?菖?菖,今天我們參觀游覽的景點是廣州光孝寺。
有句民諺說道:“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可見光孝寺的歷史十分悠久,而且有不少文化名人和佛教高僧都曾在這里停駐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佛教禪宗南派創始人六祖惠能法師。從光孝寺中軸線起由南往北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瘞發塔。鐘、鼓二樓分別建在大雄寶殿之東西兩側,大殿的左后側為六祖殿。
大雄寶殿正中間供奉著釋迦牟尼佛。他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舉起,曲指作環形,正在向眾生說法。在釋迦牟尼的兩邊是兩尊菩薩,一左一右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三尊圣像合起來便稱作“華嚴三圣”。站立在兩旁的是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迦葉年長,在左抱拳,阿難年輕,在右合掌。
在釋迦牟尼佛身后是觀音菩薩,據佛經上講,觀音在聽千光王如來說法,就立下誓,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要用凈水遍灑世間,祛除一切眾生的苦難,她手上所持凈瓶,隨時用凈水幫助向她祈求的眾生。
來到大雄寶殿后面我們看到的是瘞發塔,瘞發塔呈八角形,高7.8米,共7層,每層都有8個小佛像。造型獨特,是寺內珍貴的文物之一。當年六祖惠能法師在湖北黃梅東山寺得到禪宗五祖弘忍法師的衣缽真傳后,因為遭受妒忌和迫害,逃回嶺南。惠能來到光孝寺后,正好光孝寺的主持印宗法師在此講經。這時清風徐來,吹動了佛幡,下面的僧人就爭論起來,有的說是“風動”,有的說是“幡動”。正在爭論不休時,惠能站出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自己的心動了”。眾僧人大為佩服。最后在印宗法師的一再追問下,惠能終于道出自己的真實身份。于是印宗法師就在菩提樹下為惠能落發受戒,爾后建造瘞發塔,將惠能的頭發埋在了塔下。后來,六祖惠能法師開創了佛教禪宗南派,光孝寺因此也蜚聲海內外。
2.番禺寶墨園導游詞
尊敬的各位評委,上午好,我是1號考生,我叫?菖?菖?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番禺寶墨園。
寶墨園位于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紫坭村。它始建于清朝末年,當時占地面積僅約為5畝,但已于1957年荒廢。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寶墨園,是在1995年重建的,重建后的寶墨園面積達100余畝。它集清官文化、嶺南古建筑、嶺南園林藝術和珠江三角洲水鄉特色等深厚文化內涵于一體的園林藝術公園,是嶺南園林的杰出代表。
寶墨園內的主要景觀有:寶墨堂、治本堂、紫洞舫、紫帶橋、千丈回廊和清明上河圖等。
請大家抬頭看,寶墨堂的屋脊上這8組精美陶瓷雕塑,就是石灣陶瓷大師凌國禮根據包公擲硯的故事創作的。再看堂前的這兩株老榆樹,它已經有八十年樹齡了,蒼勁挺拔,就像兩位替包公執法的大將軍,捍衛著正義。堂里呢,有一塊足以躺人的大端硯,上面雕刻有108只精美的瑞鶴和數不清的松柏,瑞鶴和松柏代表著長壽,因此這個端硯也叫“百壽硯”。堂正中的畫像當然就是包公了,大家是不是很疑惑,為什么他的臉不是黑色的啊?其實包公的臉色并不是傳說中的黑色,黑臉包公只是藝術形象,代表嚴肅、正直、鐵面無私。
大家看,這里就是紫帶橋了。紫帶橋橫跨清平湖,如長虹臥波,形態優美,為傳統的九孔石拱橋,造工精致。橋欄兩旁有以《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和《三國演義》等歷史文化為題材的立體石雕,雕刻工藝精美絕倫,是石刻中的精品。紫帶橋前的紫氣清暉大牌坊,是為紀念北宋名臣包拯,頌揚清官文化而建的一座豐碑。這座牌坊在建筑風格上,是仿古禮制的五疊四柱、駝峰斗拱式的白麻石建筑。石坊雄偉壯觀,在南國園林中絕無僅有。
還有,寶墨園內堪稱鎮園之寶的大型彩繪浮雕瓷壁畫 《清明上河圖》,值得大家細細品味。它比原作擴大了100倍,全長62.8米,高7.2米,采用陶瓷雕塑和陶瓷彩繪相結合的手法,由1352塊浮雕瓷片拼砌而成。若是大家有興趣,或者是想看一下書畫和文物,就不妨去聚寶閣、寶墨藏珍、龍圖館、趙泰來藏品館等地方去參觀,這些地方珍藏了許多的古今名畫、書法、陶瓷、銅器、玉器,而且其中還有不少的藝術精品。
3.蓮花山導游詞
尊敬的各位評委,早上好!我是1號考生?菖?菖?菖。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是番禺蓮花山的概況。
蓮花山風景區位于番禺的東部,珠江口獅子洋畔,占地2.33平方公里。景區內有保存最完好的古采石場遺址,它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千二百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省會華表”蓮花塔,是典型的中國古建筑;還有清康熙年間建造的蓮花城,曾經是時期作為抗英的第二道防線,是明、清海禁的遺物。除此外,景區內還有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銅立像。2002年蓮花山被廣州市政府授予“蓮峰觀海”美譽,是新羊城八景之一,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沿著蜿蜒小道,進入古采石場,映入眼簾的就是紅色砂巖的懸崖、石柱和險峰,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由于這里的石質優、密度高、砂質細,成為先民開采石料的首選之地。在燕子巖景區,向上仰望,只見四面崖壁連環對峙,巨石橫空,搖搖欲墜,令人驚心動魄;向下俯瞰,只見山水相襯,花開朵朵,還有燕子在盤旋飛舞,為這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增加幾分動感。因此也深受許多電視導演們取景拍攝的青睞。歷代先民的劈山取石,卻形成今天國內罕有的“人工無意奪天工”的蓮花山石景區。
讓我們閉上雙眼,用心去聆聽不時響起的鑿石的叮當聲,想象一下昔日先民冒險懸空作業的場景吧。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導游人員考評委員會辦公室.導游業務[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9:142.
[2] 廣東省導游人員考評委員會辦公室.廣東導游詞[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9:47-48.
[3] 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導游業務[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