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互聯網應用例子

互聯網應用例子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8-16 17:13: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互聯網應用例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互聯網應用例子

第1篇

【關鍵詞】 互聯網企業; 專業性人力資本投資; 發展能力; 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5-0067-06

一、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現代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互聯網+”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等成為人們口中的熱點話題,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態勢,互聯網企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引擎。

在“互聯網+”時代人才是企業的關鍵資源。互聯網企業主要依托互聯網平臺從事電子商務等活動,它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進行資本配置與價值創造的組織形態[1]。互聯網企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以信息技術、人才、人力等異質性資源為主要資本。資源學派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內部專用性的資源與能力,這種資源必須符合有價值、稀缺、難以復制和難以交易這四個標準。專用性人力資本是勞動者在特定環境中,通過自身學習和工作積累形成的附加在自身的特殊技能和知識,是企業專有的無法復制的資源。因此,專用性人力資本是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互聯網企業無時不刻不需要創新和進化,但是互聯網企業不同于傳統企業,其在經營管理和運作模式方面沒有前人的經驗總結可以汲取。目前專用性人力資本在互聯網企業是何種現狀?互聯網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績效具有什么樣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的作用途徑又是如何的?學術界對這些問題尚未有定論。

國內外研究文獻中,研究對象多集中于傳統企業,研究重點多放在人力資本激勵、高管團隊人力資本等,而關于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是通過何種途徑作用于企業績效的文獻較少,尤其是從企業發展能力的視角所進行的研究。企業能否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取決于內外部多種因素,人力資本的專用程度、人員的流動性等會影響企業的成長性,會作用于企業的發展能力。因此,本文引入少有人研究但不可忽視的企業的發展能力作為中間變量,著重研究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理,以期使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入。

本文的創新點主要有:(1)研究對象:以往研究中少以互聯網企業為研究對象,而互聯網行業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所以本文以互聯網企業為研究對象豐富了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成果,同時對互聯網企業發展將產生一定的啟示作用。(2)研究內容:本文將人力資本分為通用性人力資本和專用性人力資本,在以互聯網企業為對象的基礎上,具體研究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及其和企業績效間的關系。(3)研究路徑:本文引入企業發展能力作為中間變量,并將其細分,研究企業發展能力是否在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關系之間起到中介的作用,探究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

二、文獻回顧

“人力資本之父”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2]認為人力資本是集中在勞動者身上,通過各種投資形式獲得的,知識、技術、經驗和能力等多種價值的總和,是社會生產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國內學者對人力資本概念的定義大多依據舒爾茨的觀點,但在具體認知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周其仁[3]是國內最早重視和研究人力資本的學者,他延續了科斯的理論,認為市場中的企業就是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朱焱[4]認為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投資形成的、蘊含于人本身的、擬用于各種價值增值的專業化知識和技能。

國內外關于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大多基于舒爾茨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Becker[5]繼續深化了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式是教育。阿爾弗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是最早研究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的學者之一。他通過研究發現,很多勞動者在某些特定行業或環境中所能產生的價值要比在其他環境中所能產生的大很多。目前關于專用性人力資本對企業績效影的研究較少,具有代表性的有:吳愛華[6]研究了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企業組織和公司治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深化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理論。顧杰和王雨芹[7]同樣研究高科技上市公司,但著重研究高管人力資本異質性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高管團隊專業水平和性別的異質性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

綜上,學者普遍認同專用性人力資本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但由于人力資本難以準確計量,在這一方面的實證研究較少,顯得相對落后。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引入發展能力作為中間變量,對其在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績效間的關系中是否產生中介效應進行分析,以期使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入。

三、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一)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績效

本文認為,專用性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學習和工作積累而成的附加在自身上的特殊技能和知識,當勞動者脫離該特定環境后幾乎沒有價值的人力資本。阿爾弗雷?馬歇爾研究發現,很多勞動者在一些特定企業更能發揮自身價值。20世紀20年代,資源學派如Barney[8]在探究企業內部優勢來源時認為,企業的核心戰略資源必須具有無可替代和無法復制的特點。Hitt & Bierman[9]選取了律師行業為研究對象,以員工的工作年限代表專用性人力資本,研究結果顯示,專用性人力資本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U型相關關系。以上可以得出,專用性人力資本具有稀缺性、高價值性、無法復制性和難以替代性等特點,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可以提升企業績效。因此,企業員工的專用性程度越高,其對于所在企業的價值越大,反之越小。基于以上理論分析和文獻回顧,本文提出假設1。

H1: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二)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發展能力

企業的發展能力,也稱為企業的成長性,一般是指企業在未來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潛能。企業能否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受資源條件、經濟環境等內外部多種因素影響。本文認為企業的發展能力表現為持續經營能力、價值增長能力和研發創新能力三方面。持續經營能力是指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持續不斷地生存經營下去的能力;價值增長能力是指企業獲取收益或利潤的能力,也是企業自身價值增值的能力,是企業能夠持續發展的保證。研發創新能力是企業投入研發人力物力的水平,是企業能夠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推陳出新的能力體現。趙文紅和陳浩然[10]將企業能力分為探索能力與應用能力,研究發現企業家的導向與企業探索能力正相關。吳愛華和蘇敬勤[11]研究發現,加強人力資本專用性可以增強漸進性產品創新能力。因此,企業發展需要為企業所專用的優秀人才,要減少企業人才流失,降低人員流動和人才培養成本,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顯得尤為重要。據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發展能力正相關;

H2a: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持續經營能力正相關;

H2b: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價值增長能力正相關;

H2c: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研發創新能力正相關。

(三)發展能力的中介作用

在已有的關于企業能力與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中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部分學者認為企業能力是難以被復制和模仿的,企業的各種能力之間通常相互關聯,因此企業能力能夠幫助企業提升績效。但能力也是一把“雙刃劍”,Leonard―Barton[12]提出了“能力剛性”這一概念,即企業如果過度重視現有技術能力的應用,就有可能忽視對更先進技術能力的探索。因此,它有可能會抑制企業的長期發展,不利于企業保持永久競爭優勢。許紅勝和王曉曼[13]選取了我國電力行業作為研究樣本,研究了智力資本、企業能力與財務績效這三者的關系,結果表示:智力資本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并且智力資本可以通過企業能力對企業績效產生間接的影響。綜上,絕大多數研究認為,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正相關,企業能力對企業績效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此,本文提出假設3。

H3:發展能力是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變量。

本文引入企業發展能力作為中介變量,主要研究其對于企業專業性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關系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以及作用機制。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四、研究設計

(一)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我國的互聯網企業,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和巨潮網等網站,通過對2009―2014年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年度財務報告的查閱和手工搜集所需人力資本信息,剔除了ST、*ST和數據資料不全的企業,最終有效樣本205個。本文用Excel 2013、SPSS 7.0和EViews 7.2等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變量定義

本文參考了前人的衡量方法,從可操作性出發,選擇以ROA和托賓Q分別作為企業績效短期和長期的兩個衡量指標。資產報酬率(ROA)=凈利潤/企業總資產平均余額,表示企業利用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托賓Q=企業的市場價值/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托賓Q的可操作性強,常被用來衡量企業業績和成長性,因此本文認為托賓Q適合作為衡量企業長期績效的指標。本文的變量具體如表1。

由于本文用人均培訓費用、人均工資等五個指標衡量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變量較多不便于研究,所以考慮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可能存在相關性的變量進行降維,本文采用KMO和球形檢驗之后,顯示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變量適合做主成分分析。再由綜合因子得分函數得到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X1)(X2)作為接下來回歸模型的自變量。由于篇幅有限,共同度等表格省略,自變量的Bartlett和KMO檢驗如表2。

(三)模型構建

根據中介效應檢驗方法,本文構建了以下模型,以檢驗上文中提出的假設:

ROA=a0+a1X1+a2X2+a3Control+ε (1)

MA=b0+b1X1+b2X2+b3Control+ε(2)

VA=b0+b11X1+b22X2+b33Control+ε (3)

RA=b0+b111X1+b222X2+b333Control+ε (4)

ROA=c0+c1X1+c2X2+b1MA+b2VA+b3RA+c3Control+ε

(5)

其中,ROA是企業總資產報酬率;X1、X2指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MA、VA、RA分別指企業發展能力中的持續經營能力、價值增長能力和研發創新能力,表示企業的成長性。Control是控制變量。

五、實證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

本文選取互聯網企業205個樣本,取2010―2014年共計1 025個樣本,剔除無效樣本和缺漏數據,最后共計有效樣本655個,由于篇幅有限,此處圖表省略。

(二)相關性分析

對各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之后,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的結果如表3。

(三)計量方法的確定

首先本文采用F檢驗以確定是建立混合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模型提出的假設為:H0:模型中不同個體的截距相同;H1:模型中不同個體的截距項不同。在確定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之后,再利用Hausman檢驗應該建立個體隨機效應回歸模型還是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提出的假設為:H0: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H1: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相關。通過EViews 7.2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應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見表4)。

(四)中介效應主要模型回歸分析

為了使研究更細致,本文將自變量分為高管和非高管,回歸分析之前先進行異方差檢驗,結果表明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問題。運用軟件SPSS 17.0和EViews 7.2作實證統計分析,表5為模型1的實證結果。

通過表5可以看出,模型1的F-statistic值為5.937970,Prob值為0.000,小于0.05,判喔媚P屯üF檢驗,說明模型有顯著意義;R-squared值為0.522756,Durbin-Watson stat值為2.064961,說明模型1的擬合度較好,殘差基本符合正態分布且不存在自相關性,總體來說模型1可以較好地解釋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本文的控制變量,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對企業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但人力資本流動性高不利于提升企業績效,這可能是由于企業人力資本流動頻繁會增大企業成本。因此,本文認為互聯網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正相關。假設1得以證實。

從表6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模型2、3、4的Prob值都為0.000,小于0.05,說明這三個模型都較為顯著;并且三個模型的R-squared值基本都在0.7以上,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且Durbin-Watson stat都在2以上,說明不存在自相關問題,這三個模型可以較好地表示互聯網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發展能力的關系。通過模型2,可以看出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是能夠促進企業發展能力中的持續經營能力和價值增長能力的,因此在互聯網企業中加大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可以調動員工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大產能,提升企業價值。所以假設2、3得以證實。從模型4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降低了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筆者認為,企業的投資選擇具有一定的計劃性,其投資規模也具有一定的限度,于是在加大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時就可能會減少研發支出。因此假設4未得到證實。

通過模型1和模型2、3、4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企業發展能力都存在顯著相關性,符合了中介效應檢驗的前兩步假設;在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績效之間引入發展能力變量之后,模型5的回歸系數相較于模型1來說減小了,模型擬合度也提高到70%(見表7)。這說明企業發展能力在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績效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互聯網企業的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和價值增長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模型5中X1、X2的系數分別為c1'=0.323740和c2'=0.395424,模型1中分別為c1=0.655和c2=0.706,所以企業持續經營能力與企業價值增長能力的直接中介效應分別為c1-c1'=0.665-0.323=0.342,c2-c2'=0.706-0.395=0.311。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重分別為0.342/0.665=51.4%,0.311/0.706=44.1%。假設5得到證實。

(五)穩健性檢驗

本文選擇托賓Q作為企業長期績效的衡量指標,對以上結論的穩健性進行檢驗,由于篇幅有限,此處表格省略。從穩健性檢驗的結果來看,檢驗1的Prob(F-statistic)為0.000000,Durbin-Watson stat值為2.042884,模型擬合度下降至48.1%,模型仍然顯著。檢驗2中Prob(F-statistic)為0.000000,Durbin-Watson stat值為2.037731,且R-squared值為0.682519,模型擬合度較好,有顯著意義,可以較好地解釋互聯網企業專業性人力資本投資、發展能力和企業長期績效之間的關系。

以托賓Q作為替代變量之后,模型5中X1、X2的系數分別為c1'=0.337和c2'=0.439 ,模型1中分別為c1=0.541和c2=0.623,所以企業持續經營能力與企業價值增長能力的直接中介效應分別為c1-c1'=0.541-0.337=0.204,c2-c2'=0.623-0.439=0.184。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重分別為0.204/0.541=37.7%,0.184/0.623=29.5%,假設5得到證實,說明企業發展能力在互聯網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上文的分析結果證實了本文提出的假設,即企業發展能力在互聯網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過程中充當部分中介作用,是中介變量,表明了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對企業發展能力和企業績效均產生影響。

六、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證明了互聯網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企業發展能力與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相關性,企業發展能力是互聯網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部分中介變量。當以ROA作為衡量企業績效的短期指標時,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重分別為51.4%和44.1%;當以托賓Q作為衡量企業績效的長期指標時,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重分別為37.7%和29.5%,通過了穩定性檢驗,與以上結論一致。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擬對我國互聯網企業人力資本管理建議如下: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培養在專業和感情上都專注于企業的員工,減少核心員工的流動性,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有效投資。具體來說,對于一般員工,企業可以進行崗前和崗位培訓,營造良好的企業氛圍,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對企業的忠誠度;對于高管,要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比如對高管人員進行針對專業和管理能力的投資活動,提供一些讓高管人員出國考察或繼續深造的機會,同時明確獎懲措施,采用股權激勵,分享企業利潤計劃等。總之,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企業要重視人才的運用,整合好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三大資源,充分發揮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關注企業的成長性和可持續發展,為企業樹立核心競爭力和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許秀梅.技術資本與企業價值――基于人力資本與行業特征的雙重調節[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36(8):150-159.

[2] SCHULTZ,T.W. Investment in man:An economist’s view[J].Social Service Review,1959,33(2):109-117.

[3] 周其仁.市隼锏鈉笠擔閡桓鋈肆ψ時居敕僑肆ψ時鏡奶乇鷙顯[J].經濟研究,1996(6):71-81.

[4] 朱焱.人力資本財務控制:理論邏輯與分析框架[J].會計研究,2010(10):56-62.

[5] BECKER G 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5):9-49.

[6] 吳愛華.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企業組織與公司治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214-256.

[7] 顧杰,王雨芹.高管團隊人力資本異質性與企業績效相關性研究――基于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數據[J].財會通訊,2015(21):54-70.

[8] 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9] MICHAEL A H,et al.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1):13-28.

[10] 趙文紅,陳浩然.企業家導向、企業能力與企業績效的關系[J].科學進步與對策,2009,26(4):65-67.

[11] 吳愛華,蘇敬勤.專用性視角下創新型文化、創新能力與績效[J].科研管理,2014,35(6):47-54.

[12] LEONARD-BARTON D.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Summer):111-125.

第2篇

【關鍵詞】互聯網資源 口語 multi-scenario-input

一、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獨立學院是中國當前大力普及高等教育的一個特色產物,進入獨立學院的大多數學生會存在偏科、學習習慣和方法不得當等的問題。英語又是一門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投入時間精力的學科,經調查,獨立學院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薄弱,主要問題時詞匯量偏少,語法錯誤較多,缺乏英語語言的文化積累,語音語調不規范,難以擺脫漢語的語言思維和邏輯以至于表達方式不地道或不得當。

再者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就是應對考試,口語不在必考范圍內,學生對口語學習取法主觀能動性并且沒有自信心,疏于練習。

另外,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也并沒有足夠重視口語教學,學校缺乏語言交際的環境,口語課程內容、方法、觀念等的落后,必然會使得英語口語課程得不到教師和學生雙向的重視。

那么要提高英語口語課堂的效率就必須從內外著手,對內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彌補基礎知識的匱乏;對外要創建交流環境,提升口語交際內容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二、multi-scenario input的定義

Krashen在語言輸入論中認為,語言習得是通過語言輸入來完成的,因此教授一門外語時,教師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如何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他還提出了語言輸入的四個最佳必要條件之一:輸入應該是能夠被理解的。習得理論則認為,人是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大量接觸或輸入自然的、可理解的語言材料后才逐步習得語言能力的。可見,語言不能脫離具體的環境而孤立存在,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便無法習得語言,因此語言習得理論對情景有著很高的要求。

按照Krashen的語言輸入機制,只有有足夠的可理解性的輸入才能習得一門語言,即2000小時的語言輸入理論。可是,我們習得一句話,一個詞匯并不是第一次看見就會習得,在不同的語境中,詞匯和句子表達是有生命的,會隨著語境的改變而改變,并且口語的表達同書面語又是有著極大區別的。Multi-scenario input是多情景輸入的英文,它是由“復雜的、多樣的(multiple)”和“媒體(scenario)”構成的一個復合單詞。它是以情景教學理論,構建理論和語言習得理論為理論基礎,構建不同情景重復出現單個單詞和句子,從而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實現習得一門外語而不是學習一門外語目標。

要完成多情景輸入,就必須要把生動的互聯網資源借助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英語口語情景教學。大學英語口語教育者將大量的影像、圖形、音畫和文字等多媒體信息根據教學要求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合理的高頻率重復呈現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結構,最后這個教學結構被教育者投放在屏幕上面,這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可以一起進行人機交互操作,使得受教育者能夠有個更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三、如何整合和利用物聯網資源實現multi-scenario input的英語口語課堂

情景教學需遵循目的性、趣味性、真實性和開放性的原則,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教學目的。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創設接近真實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在情感中感知、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由此可見情景教學是提升口語教學的有效方式之一。創設的情景一般分為直觀情景、問題情景、故事情景和活動情景,而情景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圖片、錄音、電視、投影、實物以及其他教學用具把教學內容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得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這些情景在創設情景,從而利用動作表演、游戲故事、圖片實物、簡筆畫、音樂、歌謠、投影、幻燈片等電教化手段模擬和重現情景,完成情景創設的感知、理解和深化階段。

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法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法對語言習得環境的不足,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將現實生活中真實交際的環境通過創設的情景引入到課堂之中并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得課堂活動生動有趣、寓教于樂,同時把抽象的知識通過具體形象的情景展示出來,有效減少了學生的畏難情緒,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使學習者在豐富的語言情境中感知、理解,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準確性。

而要實現有效的情景創設并實現multi-scenario input的英語口語課堂就必須大力整合資源,尤其是量大、豐富、生動、有趣的互聯網資源。想要有效地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就必須將交際的情景按主題分類,例如乘車,餐廳,問路等。根據不同的主題將互聯網資源分類整理整合,按照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的梯度形式將真實的語言資料如電影、訪談或網絡教程等剪輯資源不斷反復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得學生能夠達到足夠的語言輸入了解英美文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反復跟讀,模仿練習,以期達到糾正發音,理解情景的目的。與此同時,老師可以分梯度設計跟讀和聽力部分的任務,例如學生跟讀準確就會得到朵小紅花,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中難度的任務如完型和閱讀理解的題型,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屏幕設置的數字會逐漸增大。這個過程中通過反復的語言輸入和跟讀練習,學生便能輕松習得該主題的語言基本元素和文化元素。接下來就是要幫助學生能夠輕松應對活學活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可以根據主題設計形式多樣的學習任務,如辯論,演講,戲劇表演等等。在這個環節中,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有些學生在大庭廣眾下講英語會出現焦慮很張的狀態,非常害怕出錯而引起別人的笑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有效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各種媒體軟件,如讓學生發送錄音和視頻,單獨輔導等等。

當然,由于大學英語聽說課課時的限制,要實現英語口語教學的連貫性、實用性和完整性,教師還應該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構建翻轉課堂,實現線下課前的學習和課堂任務演練和檢查輔導相結合。教師可以講整合的視頻音頻資源先在課前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課堂上通過任務的設計來構建完整的情景并引導學生輸出已經輸入的語言素材,在這個過程中要設置激勵機制,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態度。

要整合和利用物聯網資源實現multi-scenario input的英語口語課堂,需要團隊的力量,因為互聯網資源量大種類繁多,要實現語言輸入的梯度和高頻,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參考文獻:

[1]Johnson,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2]Jacob.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ood, 2001.

第3篇

互聯網在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變化的同時自身也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其中的一個重大進步就是,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很可能變得像一個操作系統,而不再像今天這樣只是一個個獨立的、互不相干的網站。這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則是Web OS(網絡操作系統)。通過Web OS,互聯網應用之間將保持緊密聯系,使用者只需登錄一次就可以使用不同供應商提供的服務和應用,還可以很簡單地把數據從一個網站備份到另一個網站上。更重要的是,在完成這些操作時,使用者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桌面應用,所有操作都基于Web OS完成。有人已經在一些支持多標簽和新的單點登錄標準(如OAuth和OpenID)的瀏覽器中初步體驗到了這一方便性。

協作難題困擾Web應用

說起來,Web OS也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2006年,YouOS曾開發出了一個專門面向Web應用的類似操作系統的運行平臺,后來由于沒有用戶而不了了之。不過,當時有業內觀察家給予了肯定,認為支持應用程序的迅速開發、保證應用程序運行完全與操作系統無關應該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時鐘倒退到2002年,IT界的泰斗人物Tim O'Reilly在談到Web OS時也曾表示,僅僅是能讓不同應用之間非常方便地進行通信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了。

10多年來,業界也一直在不斷研究和開發Web OS,如貝爾實驗室的“Plan 9”和MyWebOS計劃,但是這些項目都沒有取得很好的商業成果,最終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大多數項目都沒有解決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雖然這只是代碼級),就是無論這個網站位于什么地方都能保證各個不同網站的互聯網應用之間能順利進行通信、完成互操作。現在,新標準的制訂,如OAuth、OpenID和OpenSocial等,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也有望使得未來的網絡計算更為穩定可靠。

在Web OS的最近進展方面,值得關注的是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根據Google已經公開的資料,基于Linux的Chrome操作系統并不像英特爾的Moblin那樣,只是一個上網本操作系統或者是一個桌面操作系統,它將更像是一個能支持Web應用的Web OS。

為什么需要Web OS

操作系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概念。一般而言,操作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輸入與輸出,包括通過鍵盤、鼠標和顯示器與人交互,通過ATA、SATA、PCI等與磁盤、打印機等外設交互。比如,我們把一個優盤插入到PC的USB接口完成文件的復制工作,這些操作必須有操作系統的幫助才能順利完成。當然,新一代操作系統已經今非昔比,除了上述基本功能外,Windows Vista、Mac OS X、Ubuntu Linux還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功能,比如為Word、Photoshop等應用分配內存、對應用程序的運行監控和進行資源調度等。

應該說,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完善,桌面操作系統提供了足夠豐富和強大的功能,滿足了我們的日常需求,讓我們方便地操作桌面應用、與打印機等外設進行自如的交互。但是,這一切都局限在桌面、局限在局域網內。當我們進入互聯網時代,新的問題產生了,桌面操作系統顯露出其局限性。比如,絕大多數互聯網用戶在訪問互聯網時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網站需要密碼,甚至登錄每個網站都需要分別輸入一次,還有,不同網站提供的應用之間一般沒有信息共享也沒有交互。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和十年前的互聯網沒有什么區別,同樣是不同網站之間各自為政,互不通信和互不共享數據。

而Web OS所要做的就是改變這一現狀,它要讓那些Web應用運行得更像是桌面應用,也就是要允許不同站點所屬的應用程序之間能夠無縫地進行數據交換,它要提供一種更可靠的安全協議,支持不同云供應商之間的數據備份,而不僅僅是把數據從PC上傳到云中。

那么,我們能在桌面操作系統的基礎上實現上述目標嗎?大多數專家認為,傳統的桌面操作系統的工作模式并不滿足這樣的要求,也不太可能通過一些改進來滿足這樣的要求,因為互聯網上的Web應用實在太多了,為了能讓這些Web應用之間能相互通信,需要采用新的體系來構建這個操作系統,這就是對Web OS的基本要求。

新標準為Web OS奠定基礎

“對于Web OS究竟該如何設計和開發才能完成上述功能,我們還處于早期研究階段。”咨詢顧問、知名的Web標準制定者Chris Messina說,“我認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一些行業標準來保證Web應用之間的互操作性。在互聯網方面,盡管我們已經有了用于文檔呈現的標準HTML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很多標準,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

協議是文檔共享的基礎,現在軟件開發已經從基于桌面的軟件開發轉向Web應用,Web應用之間的協作就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需求。例如,Google Docs的一個非常好的功能就是可以與其他人進行聊天、共同編輯或者分享某個文檔,而無論別人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統、運行在什么硬件上。

Messina說,互聯網已經變得更像是一個通用的協作平臺。Apple的iWork 09 suite就是一個例子,其中有個名為“Share(分享)”的菜單,可以讓人們非常方便地把自己的文檔或者視頻上載到YouTube.省略),這些照片保存在一個存儲網站(如)上,此時你就會遇到麻煩,沒有一個通用的安全協議支持你把一個網站的照片轉移到另一個網站,大多數Web應用只支持從本地的硬盤上上傳。不過,隨著新標準的出現(如OpenID、OAuth)將幫助人們解決這一問題。

華盛頓的市場戰略咨詢公司iStrategyLabs的CEO Peter Corbett指出了Web OS應該如何演進的另一個例子:在Twitter上人們使用“#tag(hash tag)”這樣的縮寫來表示一個熱門的話題,如“#iphone”和“#swineflu(豬流感)”。

Corbett說,未來Web應用可能更智能一些,比如,只要輸入某個在線電子表格應用程序的名字,這個應用程序就自動啟動,換句話說,Web應用能根據上文理解使用者的真實意圖。

“久未使用的命令行又回來了,在支持#tag的Twitter上已經可以看到這一趨勢。”Corbett說,“當我們更頻繁地與Web應用打交道而使用桌面應用越來越少的時候,導航方式將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命令行方式以及讓Web應用能理解語義等,與現有方式相比,這些方式無疑將大大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理解應用場合能大大提高Web應用之間的協作能力。StockTwits是一個借助Twitter讓人們實時跟蹤股票行情的網站,它用“$”(代表股票)加公司名字簡寫這樣的語法向Twitter發起一個查詢請求(如$goog代表Google的股票),隨后你就能收到一個Twitter消息,顯示你所查公司股票的實時信息。

Corbett解釋說,在Face-Book中的狀態信息也是一個與應用場合有關的協作,你可以對某些人隱藏自己而對另外一些人公開,比如只對在某個地方的人或者討論某個問題的人公開。

無縫整合

另外一個可以看出Web OS雛形的例子是Google應用之間如何無縫地整合到一起協同工作的。在Gmail中,如果你收到了一個PDF文件,無需你做格式的轉換,在Google Docs中就可以打開它。有趣的是,盡管不論是Google應用的外觀上還是功能上都像Web OS的一個部分,但是Google自己卻只是把這種應用之間互操作稱做一個“Web平臺”而不說是Web OS的早期雛形,Google認為它們只是讓各個不同的網站整合到了一起,具有統一的外觀、同樣的使用體驗以及實現了數據共享而已。

瀏覽器的另一個提供商Mozilla傾向于把桌面操作系統與Web OS整合起來。Mozilla認為,桌面操作系統未來還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實際上,Google和Mozilla的高層都表示,它們無意在自己的瀏覽器中管理USB閃存盤以及內存的分配。

“操作系統是硬件與你正在使用的軟件之間的粘合劑。但是,如果我們把互聯網看成一個平臺的話,有一些標準起到了這樣的功能,這些標準讓我們可以與由不同設備構成的互聯網進行交互。”Google的開發人員Kevin Marks表示,“每一組標準都建立在更低一級的標準之上,最下層的是 TCP/IP,接下來是HTML,后來是HTML 5,而在HTML 5之上的是REST API,包括XML、JSON以及OAuth等。”

因此,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這些標準自己就是Web OS。

Mozilla實驗室的用戶體驗負責人Aza Raskin也傾向于用“把Web作為平臺(Web as platform)”代替Web OS,他認為標準是其中最為緊迫的問題,特別是安全標準。他說,盡管互聯網已經有了很多標準,但是,安全方面的標準還有待于完善。Raskin認為,現在登錄某個網站需要姓名和E-mail地址的做法,類似于你只是想到某雜貨店購買一桶牛奶,卻需要把你的汽車鑰匙和房門鑰匙交給雜貨店。

“是的,我們會對數據進行加密,但是對于這些數據如何使用沒有人來保證,是否會有人據此來調查你的政治傾向,我們無法得知。”Raskin說,“所有數據都應該以這樣一種形式進行加密: 即使政府部門來人說想看一下這些數據,網站也只能說,你可以看到這些數據,但是它們都是加密的,我們也看不到這些數據的具體內容。我認為,Web OS未來需要做到這一點。”

Raskin認為,互聯網最大的用處是讓信息公開,因此總會有些標準(比如HTML 5)會比另外一些標準更重要(如CSS)。他說,HTML 5對提供互操作性就非常重要,而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技術是用來發送Web應用數據請求的Worker-Thread腳本。FireFox 3.5支持的這項功能與操作系統的后臺處理進程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發生在Web服務器端。在Raskin看來,它是我們感受未來的Web OS會如何工作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開發一個Web OS是需要時間的,相關標準需要制定和完善,Web應用提供商和互聯網服務供應商需要就這些標準達成共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對Web OS的認識也需要時間。然而,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Web OS的出現一定會讓互聯網更高效、更可靠。如果真到了這一天,也許今天的桌面操作系統和桌面應用的使用機會將越來越少,以至于最終淡出人們的視野。

幾個具備Web OS雛形的應用

一些公司和一些開源項目正在著手研發真正的Web OS,這些Web OS能幫助用戶方便地保存數據、打開合適的Web應用、訪問所喜歡的網站。下面是其中的三個:

1.EyeOS。EyeOS模仿Mac OS X和Windows等操作系統開發出了一些互聯網應用,包括計算器、媒體播放器、日程安排以及一個簡單的辦公軟件包。在這里,你可以對網絡設置進行配置、玩游戲、安裝第三方的應用。EyeOS可以安裝在Web服務器上,你也可以訪問一些公共的服務器來使用這些應用。

2. icloud Web OS。icloud Web OS是又一個把桌面工作模式轉移到互聯網上的例子。這個操作系統有一個安裝小插件(widget)的工具條、一個內置的即時通信客戶端和一個命令行的控制臺。這個功能強大的操作系統還有一個辦公軟件包,能完成基于云的文件存儲功能,具有與Windows XP相似的外觀和使用體驗。

第4篇

互聯網+其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十幾年來,各種各樣的互聯網創業團隊,成為今天在垂直領域有影響力的新興企業。他們做的就是互聯網連接的能力,把分散的資源集中在一起讓產業互聯網+。

其實互聯網+可以分三個緯度或三個演進階段。首先如何把企業或者機構在體制內的獨特資源或者信息開放出來,像鐵道部的12306的服務其實把原來已經存在的信息,通過一個互聯網平臺觸及更多用戶,創造更多價值。不過這不是一個普通有想法的創業者可以掌握的信息。

第二階段是滴滴、安居客、大眾點評、58同城等企業做的事情,以行業比較零散的資源作為創業平臺,在過去20年大家不斷在尋找,是否還有哪些互聯網創業平臺的機會,可以把社會資源聚集起來。

第三階段是未來在互聯網+領域的機會,很可能是怎么做跨行業的數據應用。因為數據產生的來源不一定局限在行業內,這里我建立一個新的詞叫“互聯網++”。

當我們用互聯網連接不同行業時,可以看到數據的應用,數據產生方跟數據使用方可以是不同角色。舉個例子,比如+交通+旅游,酒店信息、航班信息甚至景點門票信息在幾個月前幾天前可以預先掌握。這樣的信息對交通的規劃,對在節假日安排出行有很大幫助。這些跨行業的數據產生與應用,未來將會帶來很多機會。

第5篇

系統輕量化

其實現在所有設備都在變得便捷、可移動、隨處可得,這是電腦硬件的輕量化,受硬件影響,軟件系統也會走向輕量化。IOS和Android在智能終端領域已經占據了領導地位,在PC領域還缺乏領導地位的新型輕量化操作系統,考慮到谷歌ChromeOS還沒有正式工業化生產,那么國內的騰訊Q+可能是現在最好的例子,Q+具有流暢的操控體驗,在同一系統下,不同硬件設備可無差別的實現相同的基礎服務,例如瀏覽器、音樂、視頻、游戲、閱讀、即時通訊等等,這種友好的應用體驗模式,對于用戶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比如,facebook就計劃推出基于html5的應用開發平臺,也就是在這個平臺上的應用,無論是手機、平板還是電腦,只有支持html5就能使用應用。像Q+和facebook的htm5應用平臺這種超越操作系統的“互聯網OS”可能會上下一個10年互聯網更加精彩。

應用App化

iOS系統與蘋果應用商店改變了人們的認知結構。手機由各種各樣的應用組成,我們的信息也被分門別類。而在PC端的操作系統,也將延續這種趨勢:應用APP化。不管是基礎工具應用,還是各種娛樂應用,都將以APP的形式進入到操作系統。目前全球最領先的海外領先的APP平臺有三個,分別為蘋果APPstore、谷歌應用市場,還有Facebook開放平臺。受這一趨勢影響,即將推出的Win8操作系統也開始推出自己的應用商店。目前全球領先的APP平臺有美國的蘋果APPstore、谷歌應用市場,還有Facebook開放平臺,以及國內的騰訊Q+、百度開放平臺,借助中國互聯網市場的龐大用戶規模,Q+等開放平臺將厚積薄發,扶持出一批媲美美國的頂尖APP應用開發商。

信息云儲存化

而信息跨終端實現云存儲,則解決了我們現在信息被割裂的現狀。不管你是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臺式機還是筆記本,都有望通過互聯網操作系統的云端化,而實現信息統一,不必再同時使用多臺電腦,或使用U盤粘帖與拷貝。甚至于,我們今后可能只需要一臺硬件設備,而實現所有信息與功能的集合。常聽業界說云服務、云計算、云某某,但什么樣的云才是好的云呢?我認為,只有滿足用戶需要的云才是好的用。用戶有哪些需要呢?最起碼的應該包括存儲、同步和應用,環顧整個互聯網,也只有騰訊一家更有必要推出互聯網OS:騰訊的產品線長,用戶數量巨大,各種需求層出不窮,當單一的QQ客戶端不能滿足時,互聯網OS產品Q+的推出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6篇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 互聯網 發展 應用

物聯網的雛形最早可于追溯到1990年,物聯網的概念提出是在1999年,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里,物聯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并且有著一個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物聯網的本質是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完美融合,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實現了物與物直接的信息聯系、或缺、融合、傳遞等,真正達到物物相連的網絡模式,使人與人直接的信息交換上升到物與物直接的信息交換,本文就物聯網,談一談物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

1 何為物聯網通信技術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物聯網是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

2 物聯網通信技術的應用

物聯網工作的應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典型的應用關系體現在物聯網技術與專業技術行業的結合,實現智能應用的解決;物聯網應用層讓信息技術與行業結合,對經濟和社會產生影響,可以說物聯網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它主要有九大應用領域有: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保、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等。

2.1 智能物流

現在的物流管理有著明顯的信息化發展,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物聯網技術與物聯網與衛星定位技術、GSM/GPRS/CDMA移動通訊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使物流管理的每一個流程都被準確無誤的感知和掌握,GIS與GPS與感知信息的結合,構成了物流信息一張強大的網。

2.2 智能醫療

自動識別技術為醫療領域提供了方便,最典型的代表是RFID自動識別技術,RFID技術與醫院信息系統(HIS)及藥品物流系統的融合,是醫療信息化的必然趨勢,智能醫療能夠幫助醫生實現對病人全方位的監控,達到會診記錄,病情記錄等關鍵信息的共享,還有對病人醫療器械和病人病情發展的追蹤,這種智能醫療必然會得到更大的推廣。

2.3 智能交通

物聯網在智能交通上的應用也非常普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乘坐公交車時IC卡的使用,物聯網技術與公交系統的融合,統籌運用GIS和GPS等手段,達到調度,發配,收費等管理于一體,同時還有智能化的停車,系統調配紅綠燈,及時查看路況信息等交通控制調配等手段,都體現了物物相連的物聯網對于交通的幫助,還有公路、橋梁、交通的智能檢測,都體現了智能交通的作用。

2.4 智能農業

智能工業。智能農業與智能工業最主要的體現上是在對于數字的實時監控上,從生產、加工、運輸、分銷、零售上,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從生產監控系統,信息管理系統,質量管理系統,信息服務系統,到信息跟蹤,事故追溯系統,質量評估系統,統計分析系統,信息門戶系統等,使農業和工作都達到智能化的水平,方便生產。

2.5 智能安保

智能安保體現在傳感節點的利用上,利用傳感節點的覆蓋全面性,來防治翻越,偷渡,恐怖襲擊等威脅安全的入侵,這種智能安保已經應用到世博會當中。

2.6 智能家庭

物聯網對于智能家庭,數字家庭的建設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智能家庭不是簡單地將家中的電子產品結合到一個遙控裝置當中去,這樣做只是一個簡單的電子設備相連,物聯網所要達到的智能家庭,數字家庭的目的,是通過物聯網建立外部聯系,讓服務與設備之間產生聯系,達到互動效果,一個最理想的例子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在辦公室里就可以指揮家用電器的工作,在下班回來的途中各個家用電器已經各司其職,回家時就享受自動化的成果與便利。

3 物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

物聯網是推動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有人把它比作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這樣的比喻一點也不為過,1990年的施樂公司可樂售飯機可以被看作是物聯網技術的最早實踐,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在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的支持下提出了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概念.比爾蓋茨1995年在書中提及了物聯網的概念,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闡明了物聯網的含義,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這種含義也產生了變化,再隨后的時間段內,各國開始提高了對物聯網的認識,并把物聯網當作一項國家戰略來發展,目前的物聯網當中有三項關鍵的技術,分別是傳感器技術、RFID標簽、嵌入式系統技術;所涉及的四大關鍵領域分別是:RFID;傳感網;M2M;兩化融合,隨著各國對于物聯網技術的重視,一些關于物聯網發展的戰略也相繼被提出,如日本的u-Japan計劃,韓國確立了u-Korea計劃,歐盟執委會發表了歐洲物聯網行動計劃,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智慧地球被提出并引起強烈反響。

2009年8月,總理的感知中國講話和建立的感知中國研究中心將中國的物聯網信息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

4 總結

物聯網通信技術作為一項前沿技術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目前無論是國家還是技術企業,都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價值看的很重,物聯網技術應用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但是人們在享受物聯網所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對物聯網的概念認識還并沒有互聯網那么深入人心,人們對于互聯網的認識要遠遠高于物聯網,隨著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物聯網技術會應用到人們的生活中,相信人們對于物聯網的認識將會逐漸提升,同時,物聯網通信技術將會更好更快的發展也必將有一個更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董新平.物聯網產業成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郝罡.物聯網的發展及在通信運營商領域的應用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

[3]焦文娟.物聯網安全―認證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

[4]趙靜,喻曉紅,黃波,譚秀蘭.物聯網的結構體系與發展[J].通信技術,2010(09):106-108.

第7篇

1 物聯網

1.1 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 ( 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最早由 MITAuto- ID 中心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率先提出來的, 在 2005 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同名報告中,則對物聯網的概念進行了擴充。顧名思義,我們可以簡單地把物聯網認為是物物相聯的互聯網,它把互聯網從虛擬的電子世界帶到現實世界中來,它擴大了連接的對象到物與物之中。是互聯網的一種擴展的進步,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興產物。更為系統理論化的學術概念界定為:物聯網是指采用一定的感知手段對實物世界物體的一定信息進行感知,并利用相應的信息網絡傳輸技術將物體互聯成網,實現信息的相互和遠距離傳輸,最終實現實物系統一定程度的自我智能管理。

1.2 物聯網的基本組成結構

根據上述物聯網的定義,物聯網的邏輯構成由信息感知和控制部分、信息傳輸網絡部分、信息應用部分三個部分組成。

1.2.1 信息感知和控制部分。這是處在物聯網最底層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與物體相聯系的最直接部分。具體的組成包括分類不同的傳感器和相應的控制器。

1.2.2 信息傳輸網絡部分。這是一個中間連接的環節,它的主要任務是將信息感知和控制部分獲得的信息互聯成網,進行數據獲取之后,為上層信息的運用提供依據。1.2.3 信息應用部分。這是在前兩個組成部分的基礎上,通過復雜的計算實現數據的應用,它是整個互聯網的最高層次。

1.3 物聯網的主要特點

最近幾年眾所周知的就是互聯網,提起它人們如數家珍,但在互聯網的優點之上,物聯網似乎略勝一籌,它有更為有力的競爭優勢:

1.3.1 連接對象更加廣泛。最近幾年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不斷的加大,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傳統的互聯網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了。因為它只限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時物聯網應運而生,它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還可以實現人與物,甚至是物與物的交流和信息共通。網上購物就是這種新興的物聯網下最大的產物,已經越來越受人們認可和熱衷。由此可見物聯網隨著連接對象的廣泛,應用面也逐漸加大。

1.3.2 對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和網絡的可靠性要求更高。任何一個新出現的事物都會伴隨一定的不足和缺點,需要在以后的過程中不斷被完善。隨著物與物之間物聯網的普遍流行,它的一些弊端也就凸現出來。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安全性和可靠性。因為物聯網所溝通的物品都是有一定的隱私性的,涉及到用戶的隱私問題,這就要求物聯網做到絕對的安全性,這樣才能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更為用戶所接受。其次是部分還涉及到經濟的問題,這就要求有一個可靠地系統來保證用戶的經濟財產不受損害。最近一些網絡犯罪和網絡詐騙的出現更是加大了整個物聯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維護的難度。要求相關人員針對不斷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及時發現,妥善處理,保證整個物聯網的安全運行,擴大用戶市場。

2 移動通信在物聯網中的應用

物聯網之所以被人們普遍的看好,源于其廣泛性和移動性的特點,而這些特點的實現洽洽需要移動通信技術的鏈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通信業務的普及,移動通信技術已經創造了更符合人們和時代要求 3G、4G業務,這些應用范圍更廣、靈活性更高的新的移動通信技術手段,更適合于物聯網的應用。

2.1 移動通信在物聯網中應用的主要方式

移動通信系統一般由移動終端、傳輸網絡和網絡管理維護等部分組成,因此移動通信在物聯網的應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具體的形式表現如下:移動通信終端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移動通信傳輸網絡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移動通信網絡管理平臺在物聯網中的應用。

2.2 移動通信應用不能簡單用作物聯網

雖然在諸多方面移動通信業務與物聯網都存在共通之處,但是移動通信的核心畢竟是語音化服務,語音服務是其核心。所以不能簡單的把移動通信用作物聯網。必須對二者進行數據分析和對比,通過試驗和檢測,找尋到二者的完美結合點。

2.3 移動通信在物聯網中應用的現狀與展望

事實上,移動運營商早已經看好了物聯網的發展前景,正在不斷地把移動通信技術慢慢融合入物聯網之中,因為這是一個絕對的商機,可以在這個物聯網的市場中獲得足夠的經濟利益。當然現在的結合還是處于初級階段,結合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簡單的利用現有的移動通信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物聯網業務:移動支付業務,各種費用都可以通過網絡的移動技術進行操作。其次是比較盛行的移動物流業務,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當今最大的購物網絡“淘寶網”,它是移動通信與物聯網結合的最完美的例子。人們可以足不出戶的享受完美的購物,還能享受到送貨上門的優質服務,所以也是當今比較流行的購物方式。那么未來,隨著兩個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普及程度的加大,二者的結合將會有更加豐富的結合形式,這個結合會更加的系統和完整,也將給附著行業帶來更好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第8篇

被告的日本男子在自己的主頁上中傷一家餐飲店企業,稱其為“集團”。東京地方法院在一審判決中認為,在互聯網上個人用戶傳播的信息可靠性一般較低,因此采用了較以往寬松的尺度宣判無罪。然而東京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則推翻了這一判決,判被告男子誹謗罪。日本最高法院認為,互聯網上言論的適用條款與出版物以及廣播媒體同等嚴格。該判決向人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即互聯網要遵守以法律為基礎的同樣的社會規范。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是否可以依照現有法律來判斷所有互聯網行為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比如,上述判例的一個主要爭議就在于,在個人主頁或個人博客等地方發表的言論,是否能等同于傳統出版物。東京地方法院傾向于有所區別,而最高法院則認為毫無區別,顯然,網民對此也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那么,如果缺乏針對互聯網應用的專門法律,就會出現上述對適用法律截然不同的理解。

上述這種行為還相對比較好做判斷,因為現實中也存在誹謗行為。但有些互聯網應用方式則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現實行為。碰到這種情況,就無法以現有法律適用來做判斷。比如,網絡游戲中有一類被稱為“打錢民工”的玩家,他們依靠熟練技術并花費大量時間獲得游戲道具和裝備,目的是將這些裝備道具出售給其他玩家以牟取現實利益。結果,這類行為因為威脅到廠商利益,而經常被廠商沒收裝備道具,甚至被封號。究竟是“打錢民工”違法還是廠商剝奪他們的權益,現實中很難找到類似行為進行對比。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比如,現實中把自己購買的音樂碟借給朋友聽是合法行為,但如果復制出售并獲利,則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知識產權。在某些社交類網站上,有很多所謂興趣小組,互相推薦、交流他人作品,如果內容足夠豐富、時效強、權威性強,則會有很多網民加入小組或經常瀏覽。即便這類興趣小組自身并未實際獲利,但其寄身的網站因為這類小組很活躍、點擊率很高,就可能獲得廣告商的青睞,從而獲得現實利益。當下,搜索引擎、下載類網站比較多地采取向著作權人支付版稅的做法,來解決矛盾,但這個規矩是否適用于社交類網站,則不好判斷。畢竟,興趣小組的行為更類似于現實中把自己購買的音樂碟借給同樣有興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