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8-23 16:53:4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德育的具體內容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法律義務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2)10-0006-04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rofessional Sports Clubs
ZHOU Aiguang1, YAN Chengdong2
(1.P.E. Ins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 China;2. Social Sports Dep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fine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rofessional sports clubs. Based on thi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norm, diversity and conflict are discussed. Observing and defending games order, maintaining games balance, protecting and limi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investors,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the labor rights of athletes, community service, maintaining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ns are prob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professional sports clubs;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gal obligations
職業體育俱樂部,一般指專門從事運動訓練、競賽和表演活動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實體。在國外,除少部分國家,職業體育俱樂部一般都是經營性經濟實體。[1]在我國,職業體育俱樂部產生時間并不長,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完備,還不能完全符合競技體育職業化、市場化的要求。實踐中出現的“假球”、“黑哨”、“罷賽”、“退賽”等一系列負面事件,就是這種矛盾的集中反映,充分暴漏了我國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嚴重缺失的事實。然而,理論層面學者們還沒有對這一問題引起足夠重視。理論研究的滯后必然帶來實踐上的盲目,制約了我國職業體育俱樂部的健康發展。為此,本文立足法學視角,對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特征和內容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探討。
1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含義
職業體育俱樂部是一種特殊的企業法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既有一般企業的共性,又有體育比賽組織的個性。時至今日,企業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2]其本質是要求企業在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應當維護和增進其他社會利益。如我國知名法學學者劉俊海教授就認為,公司(企業)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贏利和賺錢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還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這種社會利益包括雇員、消費者、債權人、中小競爭者、當地社區環境、社會弱者等的利益以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等內容。[3]具體到職業體育俱樂部,我們認為,其投資者、球員、社區、球迷以及其他參賽俱樂部都與之存在較為密切的利益關系,職業體育俱樂部應該對這些利益相關者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同時,公平競爭是體育運動的靈魂,維護公平競爭的比賽秩序是競技體育參與各方共同的根本利益,職業體育俱樂部作為職業比賽的主要參與者,也應當承擔維護比賽秩序的社會責任。
我們注意到,早期學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探討集中在道德層面,企業社會責任制度長期具有泛道德化的傾向。隨著企業社會責任制度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在法律層面探討企業社會責任,通過法律的規定,建構規范化的社會責任體系對于社會責任的具體落實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從法律角度定義企業社會責任在當今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4]基于此,本文將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含義界定為:職業體育俱樂部對其投資者、球員、社區、球迷和其他參賽俱樂部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以及公平競爭的比賽秩序所負有的保護和促進的法律義務。
2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特征
2.1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規范性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規范性源于法律義務的規范性。這一方面體現在以行為模式指導俱樂部進行期待的行為,另一方面表現在對與期待行為相悖或不一致的俱樂部現實行為予以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也就是通過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糾正和預防俱樂部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
社會責任為職業體育俱樂部設定了一種行為模式,表明社會和法律對俱樂部行為的期待。這里的行為模式,既包括基于法律規范的強制性規定而產生的行為模式,也包括基于法律規范的任意性規定而由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而產生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無論來源如何,一旦產生,就發生實際約束力,俱樂部應該按照其要求,在“應當這樣行為或不應當這樣行為”的范圍內做出合法律性選擇。
盡管社會責任是對俱樂部“應當”或“不應當”行為的要求,但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得到實現或者說肯定會有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這就涉及對俱樂部做出的違責任行為模式的違法行為能否糾正和如何糾正的問題。糾正的方式,主要是對俱樂部進行事后性懲罰,包括追究其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違紀責任。這是保障職業體育俱樂部踐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措施。
2.2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多元性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法律義務形式,而是多種法律義務的綜合體。這些法律義務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
2.2.1 經濟內容的義務和體育內容的義務 這是根據職業俱樂部社會責任內容的利益屬性所做的分類。職業體育俱樂部經濟內容的義務是指俱樂部進行市場化經營,獲得經濟利益,給予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提供者以合理經濟回報的義務。職業體育俱樂部體育內容的義務是指俱樂部基于社會公眾對體育比賽產品社會價值的期望而對體育特殊性和體育利益加以維護的義務。職業體育俱樂部不同于一般企業,其經營目標中不僅包括經濟成功,還包括比賽成功,這是體育文化屬性、體育社會屬性的內在要求。
2.2.2 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這是根據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內容的行為形態所做的分類。積極義務又稱作為義務,是指以俱樂部須為一定行為(作為)為內容的義務。如職業體育俱樂部應該積極創造條件,保障球員安全、健康、有尊嚴的從事比賽及相關活動等。消極義務又稱不作為義務,是指以俱樂部須不為一定行為(不作為)為內容的義務。如俱樂部不得從事操縱比賽、賄賂裁判等破壞比賽秩序的違法行為等。
2.2.3 對人義務和對世義務 這是根據職業體育俱樂部有無明確的義務對象所做的分類。對人義務是指俱樂部向特定的利益相關者承擔法律義務,該利益相關者可以作為權利相對人請求俱樂部履行義務的社會責任類型。對世義務是指沒有特定的權利相對人請求俱樂部履行義務,俱樂部僅對不特定的權利人承擔消極不作為義務的社會責任類型,此類義務一般涉及體育秩序和公共利益。
2.3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沖突性 職業體育俱樂部承擔多種社會責任,既要維護體育比賽秩序,又要對投資者、球員、球迷、社區以及其他俱樂部等利益相關者承擔法律義務。俱樂部在踐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履行其中一個法律義務,會有可能違反其他法律義務。這種由法律義務性質的不相容導致的相互抵觸狀況,就是俱樂部社會責任內部結構的沖突性。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沖突性影響了俱樂部承擔社會責任的實效性,為協調社會責任內部關系,避免和化解沖突,應該探求妥善解決的方式。本文認為,解決沖突時應堅持一些基本原則:首先應保障與體育有關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其次應尊重那些為了達到合法目標(如保證比賽的公平和結果的公正)而制定的體育“內在規則”,再有就是要保證利益相關者對俱樂部的貢獻率與俱樂部對該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貢獻利益成正比,體現等量投入獲得等量收益的公平精神。
3 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
3.1 職業體育俱樂部遵守和維護比賽秩序的法律義務 比賽秩序關乎職業體育聯賽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特定或不特定社會主體的物質和精神利益。作為比賽的參加者、比賽商業風險和收益的承擔者,職業體育俱樂部在比賽中居于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應該承擔與其身份相符合的社會責任。職業體育俱樂部既要誠實信用,實際履行參加比賽的本職義務,不得任意“罷賽”與“退賽”;又必須做到比賽中公平競爭,不得從事“假球”、“黑哨”等操縱比賽的不當行為。
“罷賽”與“退賽”是俱樂部從自利角度出發實施的背信行為。鑒于職業聯賽的商業性,該行為不僅有悖體育道德、體育秩序,也會損害經濟秩序和社會生活中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對俱樂部的約束不能只限制在單項協會內部的處罰,還應該從國家法層面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加以規范。
操縱比賽也是應該予以制止的不當行為。在職業比賽中,職業俱樂部為了獲取與比賽相關的經濟利益,違背職業聯賽規則,有組織的采用不正當競爭手段,支配、控制一場或多場比賽結果的行為是職業體育俱樂部操縱比賽行為。該行為背離了職業體育俱樂部作為市場主體向社會提供質量合格、內容真實的比賽產品的基本職能,不僅破壞了比賽秩序,還會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到職業聯賽投資者、消費者的經濟利益。甚至于,由于職業聯賽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這種嚴重褻瀆體育精神的行為很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引發群體沖突,動搖社會秩序。禁止操縱比賽是俱樂部不可逾越的底線義務,應該從法律層面進行規制。
3.2 職業體育俱樂部維持競技實力平衡的法律義務 “體育競賽不同于表演,自身無法構成對抗,必須有對手的參與,而且彼此水平越接近,對抗越激烈,比賽結果越具有不確定性,對觀眾的吸引力也越大。體育競賽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職業體育俱樂部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同于其它企業,也有別于文化娛樂企業?!盵5]職業體育俱樂部之間既競爭又合作,是一種特殊的聯營關系。一方面,贏得比賽直接關系俱樂部運營目標的實現和經營狀況的好壞,為增強競技實力,俱樂部之間圍繞高水平球員的培養和引進展開全方位的競爭;另一方面,任何一家俱樂部都不可能單獨完成比賽產品的生產過程,這就需要兩家以上的俱樂部共同投入生產要素,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合作。合作方為吸引觀眾和球迷必然要在公平競爭、堅持比賽純潔性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比賽觀賞性,這是每家參賽俱樂部獲得可持續發展都必需的基本條件,維護和實現這一基本條件關乎參賽俱樂部整體利益,是其應該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而比賽觀賞性又不僅僅取決于任何一方的單獨強大,還在于競爭對手的勢均力敵。比賽都有高底之分,不受約束的自由競爭會在賽場上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傾向,最終使比賽觀賞性遭到破壞。可見,職業體育俱樂部之間的競爭行為會導致體育資源過度集中,形成競技實力的不平衡,這反過來又會降低聯賽的觀賞性,進而損害各參賽俱樂部的共同利益。因此,俱樂部不能僅僅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互之間應該承擔維持競技實力平衡的法律義務。
3.3 職業體育俱樂部保護和限制投資者經濟權益的法律義務 從企業性質角度,職業體育俱樂部投資者主要有貨幣與實物提供者、贊助商、廣播組織等,他們既可以選擇股權投資方式,也可以選擇債權投資方式。與其他企業投資者一樣,當他們對職業俱樂部投資時,“通常就獲得了某些通過法律和規定的執行而被保護的權利” [6]。同時,不同于一般的商事企業,職業體育俱樂部并非以實現投資者經濟利益為唯一目標,俱樂部運營過程中還應該尊重比賽成績、比賽純潔性等體育目標的獨立價值。保障和實現投資者經濟權益是職業俱樂部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條件,維護和貫徹體育目標是職業俱樂部獲得廣泛支持的社會基礎。職業體育俱樂部實踐中經常出現忽視投資者經濟利益片面追求比賽成績或脫離體育目標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失當行為,這嚴重影響到職業體育的健康發展。俱樂部既要踐行對投資者的社會責任,依法保障其經濟利益;又要承擔基于社會公眾對體育比賽產品社會價值的期望而維護體育利益的社會責任,在必要時對投資者經濟權益予以一定限制。
3.4 職業體育俱樂部尊重和保障運動員勞動權利的法律義務 職業體育俱樂部與運動員之間的基本法律關系是勞動合同關系。其中,運動員向俱樂部讓渡了自身所有的運動技能這一特殊形態勞動力商品的使用權,俱樂部則回報運動員以相應的勞動報酬。運動技能的本質屬性是人力資本,它是俱樂部產品的核心“賣點”?!膀溔说倪\動成績的取得,精彩的體育賽事的表演,無論其間歷經多少道程序的“打磨”,最終憑借的卻只能是運動技能的發揮和展示。” [7]從這個意義上,運動技能是俱樂部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擁有這一人力資本的運動員在俱樂部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勞動雇傭資本”而成為股東的可能性。但事實上,由于自然規律的制約,運動員擁有的運動技能難以持久保持巔峰,個體運動技能的短暫性無法滿足俱樂部永續經營的需求,現實可行的制度安排只能是“資本雇傭勞動”。因此,貫徹職業俱樂部對運動員的義務“不是通過在某些措施上將企業經營者看作其雇員的受托人的方式而實現的。它是部分地通過賦予勞動者特定的、商事公司及其經營者有義務尊重的法定權利,部分地通過鼓勵勞動者組織起來以便和按照某種對等的條件同經營者談判的方式而實現的” [8]。作為勞動者,運動員擁有的這些法定權利和談判達成的約定權利是一組“兼容社會權屬性與自由權屬性的權利類型” [9],統稱勞動權。依法尊重和保障運動員的勞動權,使其自由、自愿的獲得與自身貢獻相對價的勞動收入,并積極創造條件,讓其安全、健康、有尊嚴的從事比賽及相關活動,是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
3.5 職業體育俱樂部服務社區的法律義務 俱樂部影響范圍可能具有全球性,但其活動的主要地點和中心區域在主場城市(社區)。主場城市(社區)給俱樂部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俱樂部的規模和發展機會。職業體育俱樂部對主場城市(社區)具有較多正外部性。如提升城市知名度,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增強所在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居民免費提供休閑娛樂性新聞事件以及“作為一件非常有效的教化與溝通工具,以改善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 [10]等。當然,俱樂部也會對城市和社區帶來一些負外部性影響,如給比賽地帶來交通、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對當地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干擾和破壞等。盡管如此,“無論如何,城市在上述有形利益和無形利益的誘惑驅動下,紛紛加入到了爭奪職業俱樂部的斗爭中?!盵10]為鼓勵職業體育俱樂部實施正外部,代表城市和社區利益的市政當局往往以提供津貼、補貼、基礎設施、體育場館等形式為其提供必要的資助;而接受了這種資助的職業俱樂部也就有義務為城市和社區提供正外部性的對待給付。
3.6 職業體育俱樂部維護球迷合法權益的法律義務 球迷,即體育愛好者,忠實的體育觀眾。職業體育中,球迷是俱樂部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群體。球迷不僅為俱樂部比賽創造賽場氛圍,還通過門票、商品銷售等形式為俱樂部直接或間接帶來重要的收入。俱樂部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球迷消費者為其做出巨大貢獻的互助社(mutuals)。[11]并且,與一般消費者相區別,“除了物質投資外,球迷還進行了巨大的感情投資,而且這種感情往往難以替代。”“職業體育歷經百年,球迷對某個俱樂部的偏好可能歷經幾代,歐洲許多球迷從年少時就追隨其父輩往球場為球隊助威,其對球隊的感情也是一種專用性投資,難以輕易轉移…”[12]對俱樂部形成“品牌忠誠”的球迷已超越一般消費者而成為影響甚至參與俱樂部決策和管理的支持者(supporters)。球迷的忠誠和支持是職業體育俱樂部成功與否的關鍵,俱樂部應該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既要保護球迷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要尊重球迷作為支持者的正當權益。
4 結 語
職業體育俱樂部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競技體育自身演進的產物,不同于一般企業,職業體育俱樂部既要實現基本的經濟目標,又要追求特定的體育目標。確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內在統一是職業體育俱樂部的基本職能。為此,職業體育俱樂部應該踐行社會責任,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妥善處理與投資者、球員、社區、球迷以及其他參賽俱樂部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并積極維護公平競爭的比賽秩序。我國在發展職業體育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和發揮職業體育俱樂部增進社會利益的功能,保障和促進職業體育俱樂部社會責任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鮑明曉.中國職業體育述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31.
[2] 沈藝峰,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與相關利益者理論的全面結合[J].中國經濟問題,2003(2):61.
[3] 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7.
[4] 馮果,辛易龍.公用企業社會責任論綱——基于法學的維度[J].社會科學,2010(2):70-78.
[5] 張林.現代職業體育俱樂部的本質與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3).
[6] 鄭振龍,林海.法律和投資者保護:國際比較[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7(227):29-33.
[7] 于善旭,閆成棟.體育市場中運動技能的法律保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1)7.
[8] Dodd.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J]. Harvard Law Review, 1932(54):1145-1153.
[9] 徐穎.勞動權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勞動,2004(1):28-30.
[10] 裴洋.反壟斷法視野下的體育產業[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345,347.
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俗話說“民無德不立”,再加上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格外重視“德”,因此,學校應緊跟時代步伐,全方位加強德育建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黨給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我國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受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的影響,我國與其他的國家在經濟、文化與政治上的聯系交流日益密切。因此,要重視人才的培養,高中生必須具備過硬的英語知識儲備,也要有優良的品質和高尚的素質。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是不可或缺的一門語言,德育教育必須滲透到英語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這是我國德育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
隨著英語課程和教育的不斷革新,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還能鍛煉他們的意志,陶冶其情操;也能夠營造更加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從整體上來說,德育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創建情境教學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結構及情感結構,循序漸進地展開德育教育。前提是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學實際,有效激發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融入多種教學形式,讓每個學生都發揮出自己的巨大潛能。
比如:在課堂中營造教學情境。規范學生的日常用語,要禮貌用語,把“It’s doesn’t matter, it’s nothing”常掛在嘴邊,在別人給予自己幫助時要及時道謝,“Thank you very much.”也可在語境模擬中滲透德育教育,在與同學交流時可以有意無意地多夸贊對方,“you are so smart, you are a good man.”教師也可講授一個話題,比如:“what’s friendship to you”,學生可以用英文來闡述何為友誼,“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prosperity makes friends,friend like the sun in cold winter.”等。
(二)利用多媒體直觀地滲透德育教育
科技在進步,現代信息技術也越來越發達,這為英語教學的展開提供了更多機會與條件,圖形、聲音、視頻和動畫等結合于一體,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思想品德教育所感染,這樣不僅能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他們的能力,使他們愛學習、能學習,更重要的是能使他們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教育意義的外國影片,或讓學生在ppt中感受外國節日,采用提問的方式讓他們講述自己喜歡的外國節日和影片,如:“What kind of American TV series do you like best? What is your favorite foreign festival?”展示與節日相關的圖片,讓他們猜是哪個節日,在這個節日應該做什么事,如:“What should you do at Christmas?”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到西方節日的內涵。
(三)在課堂外也要注重德育滲透
諺語或習語有許多都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也有一定的德育觀念。比如:power is knowledge,知識就是力量;Nothing is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Better late than never,做了總比不做好。這些名言警句,都可以警示學生,讓他們明白,只要肯努力、實踐,結果一定不會讓自己失望。
英語教師也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也可以讓他們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your parents?”這一實踐活動,教師可安排學生去調查“What are parents’ favorite foods? When are parents’ birthdays? What did you do for your parents?”等,通過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父母平時的辛苦,也更能感受到自己該怎么做才能回報父母的辛勞,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給予父母關心,在家里多幫助父母做家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樣便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也使學生學會了如何關愛父母。
國家制定的幼兒園、小學及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征求意見稿)是對合格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皹藴省钡闹贫o疑是系統、科學、合情合理的。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就是誰來對教師施行“標準”?施行者要不要履行“標準”如何監督?還有?!皹藴省敝饕轻槍處煂哟蔚?,我姑且把它看成是規定了教師履行的“義務”,所謂有義務,必定也有相應的權利,否則不合常理。那么,教師能享受到同等的權利嗎?如果僅向教師“推銷”義務,而不給予相應的權利回報,想來沒有哪個“顧客”會買賬的。
“標準”的具體內容一目了然,在《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條款中有部分涉及,其中的不少條款教師早已知曉,但為什么許多教師仍然沒有按其執行呢?主要問題不在于教師,而在于相關的教育體制與監督機制甚至社會體制還有待于完善,至少我們的評價機制仍然不夠健全,起不到激勵教師工作與成長的作用,反而使不少教師消極怠教、心游業外。如果教育上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激發不了,此“標準”一出,只能增添一紙空文,而收不到規范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成效。
事實上,對教師的規范與完善機制已然不少,只是看不見、摸不著罷了。比如社會及民眾對教師的認識觀與期望值,認為教師應該“為人師表”“行為世范”,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這些標準無形中構筑起對教師輿論監督的文化氛圍。教師在社會上“如履薄冰”,生怕觸及師德問題,無形的標準儼然內化成教師對自我的監督與定位。實際上,仍有不少教師迷失了方向。其中存在諸多原因,教師成長的制度環境應當是重要的方面。如今“標準”出臺,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尷尬的現狀,還會有許多教師無所適從,或不屑遵從,因為它并沒有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沒有從教師職業幸福的層面衡量,反而平添了一些新的矛盾。
為什么無論是無形的“標準”,還是明文“標準”,往往都不能從實際上激勵與規范教師的工作與成長呢?是標準出了問題嗎?當然不是。而是評價機制沒有緊隨“標準”的腳步。那么如何完善評價機制呢?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嘗試:第一,取消校長負責制,采取民主集中制。因為由某人或某個班子裁定,無疑仍是“人治”,難免有失公允,假如校長一人說了算,還要“標準“何用?第二,規范以學評教機制。產品好壞與否,得客戶說了算,所以教師是否“達標”,主要得引導學生和家長評價。第三,獎罰分明,優勝劣汰。這是激勵教師進步與成長的有效方法,如能科學實施,合理利用,定會收到積極成效。
因此,我認為,出臺“標準”理應是好事,讓廣大教師有了方向感,但如何讓教師擁有動力、充滿信心地循著科學合理的方向前進,還應營造適宜的教育環境,出臺較科學的評價機制,一定要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操作,否則教師只能“望‘標準’興嘆”。能讓教師獲得專業成長和職業幸福感的“標準”將是公認的科學標準。我們將在“標準”之外期待合理的評價機制。
對《中學教師專業標準》的幾點建議 張阿龍
幼兒園、小學及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是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指導教育教學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欣喜之余,我們不難看到,它還不是十分完善。為此,我們有必要去思考如何改進。下面,我以《中學教師專業標準》為例,談談我的想法。
一、標準的目標
該標準中主要強調了兩點:促進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中學教師隊伍。我認為這不夠全面,在該標準中的基本理念部分已經提出了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梢?,我們的目的并不是以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最終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在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不能因為標準是教師專業標準而缺乏對學生的關注。目標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如果目標或者方向偏頗、失當,那么很容易出現實施過程中的淺嘗輒止。我們不妨加上一點,就是促進中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
二、標準的內容
我們的標準主要由四大理念和三大基本內容構成,系統地勾勒出了未來教師的專業形象,明確了未來教師的專業追求和取向,但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它比較宏觀、模糊、籠統,可能對于不同地域、不同專業、不同教齡教師的評價與考核存在一定難度。通過我們這個標準,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全局性、統一性、綜合性,而缺乏針對性。參考國外教師專業標準,我們應該進一步細化標準的類別和層次。比如美國的教師專業標準有30多套,其中22套已經成文。他們的專業標準非常詳細,充分兼顧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澳大利亞的教師專業標準規定了教師教學專業技能達到的層級水平,為教師的自身規劃和自我評價提供了依據。
三、標準的語言
作為國家的教師專業標準應該嚴密而系統,用詞必須精練扼要,而在審視此套標準的過程中,我還是發現些許問題。
(一)產生歧義比如“學習先進中學教育理論”這一句,此句想表達的意思是要學習先進的中學教育方面的理論,但不仔細考量,很容易理解為學習先進中學的教育理論。
(二)用詞不當比如“尊重教育規律和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這一句,尊重一般是對人而言,而對于規律我們不僅要尊重,而且要按規律辦事,所以改為“遵循”較好。
(三)籠統煩瑣比如“勤于學習,不斷進取”這一句,這與一些中小學校的學風何其相似,但出現在專業標準中卻讓人感覺一頭霧水,學習什么內容是否有必要交代一下?再比如“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這確實體現了發展中的螺旋上升規律,但出現在專業標準中卻顯煩瑣,不如改為“堅持不斷實踐與反思”。
(四)標點失當比如“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滲透應用到教學中”這一句,滲透應用并不是一個詞組,或滲透或應用。所以應該在兩詞之間加個頓號,意思就出來了。
我國的出臺是具有開創意義的。這里我只是提出一己之見,期望我們的“標準”能夠給教師專業化帶來更多的契機。
教師標準,定位需要更明晰 張德仁
教師專業標準作為一種從業規范,我認為,首先應定位它的目標標準,因為我們的教育是有目標的,而且這個目標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其次才是過程標準。目標標準應該明確,這是全體教師堅定不移的追求:過程標準應該是寬泛的,這樣有利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結合具體實際,充分發揮地域、經濟、社會及學校教師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使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調動各方面資源,形成教育發展的內驅力。
就教師專業標準而言,它提出“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
習“的目標,這是科學完善的。其又提到該準則“是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使人想到是不是帽子扣得有些太大了?教師職業有其準入的目標方法和標準,培訓和考核應結合實際各有側重。在社會發展如此迅速、地區發展還不是很平衡的中國,如果想找到一種一勞永逸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我想這無異于自欺欺人。
文中強調”生本”。我想,這應該從考核上強調。其實,于教育發展而言,還是要“師本”。因為,沒有好的老師引導,就不能更大限度、更大范圍地發展學生的能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沒有教師的高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只能是一個想象而已。所以,既然是教師從業標準。就應該把它從課程標準和學生評價標準中區分開來,分別對待。要明確它們的目標、方法以及作用,使它們互相銜接,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促進教育發展的合力。就如我們教師給學生上課一樣。目標要明確,過程要留有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的余地。切入點越是細小,形成的效果越是深遠。這就又重新回到了剛才提的因各種差異而允許有目標層次的差異,從而形成有針對性的不同。依據目標,制定相應的前瞻性、發展性評價標準,這應該是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的有效的準則。
總之,標準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對教育和教師的重視、希望與要求。要把國家的這種需要同具體操作結合起來,需要科學縝密地制定目標,需要科學有效地實施,更需要連續不斷的目標跟進,不斷在更高目標的指引下科學向前。適應時代、地區以及教育本身發展的要求,使教育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教師專業標準可增設等級制 劉進春
制定教師專業標準,能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改善教師資源配置,完善教師管理機制,能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從而促進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如今,我國新制定的教師專業標準征求意見稿,不能只是單純追求一致的標準尺度,而要考慮教師專業標準的普遍性與教師個人素質、地區教育狀況的差異性的辯證統一。因此。教師專業標準可增設等級制。
制定的教師專業標準,一方面。內容要詳細,層次要清晰:另一方面,要有較強的操作性與適用性,要考慮教師、學校與地區的差異等情況,能真正適合各個地方學生的成長需求。我們要充分考慮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的差異、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差異、先進學校與薄弱學校的差異。只有在充分考慮上述差異的基礎上,才能使標準具有更強的適用性。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進學校教育的均衡發展。
如今公布的“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有四個,即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該理念先進。要求明確,導向鮮明;而基本內容和實施建議部分概括性過強,表述不夠明確,在具體操作上會有一些困難,如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的闡釋過于細致,可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的行為上,制定相應的教育教學能力的等級。等級規定要具有實踐意義,其規定要簡約、明確,突出重點。當然,也不能把評定等級的標準定得過細。
制定合理的“教師專業標準”,會有利于教師時時對照自己的教育教學言行,是否符合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要求,達到了哪一級標準,從而正確地認清自我,逐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水平。如新教師對照專業標準。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就會學習身邊的優秀教師,在對照借鑒中不斷完善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發展自己,在反思教學實踐中提高自己,在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的過程中武裝自己。如果有不同的標準等級,教師就可以在等級的上升中增強自信心,汲取不斷前進的力量。在此,筆者建議把“關于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內容與要求加入“教師標準”,充實不同等級的內容,使之更有可操作性,更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增設教師專業標準的等級體系,對于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各個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劃分等級的教師專業標準,能明確教師專業素質要求,更好地健全教師管理制度,會促進我國教師專業水平的逐步提高。
提升師德水平要以“師”為本 范肖朋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把“師德為先”當做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在基本內容中還對師德的行為作出了具體的規范,例如”不諷刺、挖苦、歧視小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小學生”等。“師德”在專業標準中成了一個重要的關鍵詞。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句話基本代表了我國傳統的師德觀念,教師這一職業歷來都要求德才兼備。尊師重教這一良好的社會氛圍。正是由于古往今來無數“春蠶……“蠟燭”默默地奉獻所營造出來的。然而在今天,像“綠領巾””補習班”“紅校服”等教育中出現的諸多不和諧的現象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道德的標準,這都讓一個個本來不是話題的話題最終于又成為了話題。
“師德”成為關鍵詞的原因。從大的方面來看,是經濟社會轉型期的陣痛,在這個過程中,過于追求效率與功利,讓師德落在了后面?,F在重提師德,無疑是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的。然而在實際操作層面如何評價,以及如何在培訓中使教師適應新標準中提出的師德要求,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如何評價師德就是一件難事。所謂“修臺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老師們干的是良心活,大多數老師對師德都是高度遵守與自覺追求的,但也不乏有害群之馬。但是,誰有資格作出評價,用什么方法作出客觀的評價是需要探索的。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評價師德的過程中簡單粗暴,唯領導的好惡是從,說你好你就好,說你不好你就不好。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很難讓師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要想真正提升師德水平,就要從改革評價方式上入手,把評價權下放到老師自己手中和學生手中,通過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讓學生、家長、同事和自己都參與評價,真正做到客觀公正,讓老師在評價中得到反思,在反思中實踐,從而提升自身的師德水平。
新的教師專業標準的提出,對于廣大普通教師來說,必然意味著新的認識高度與更清晰的行為目標,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開展培訓,組織教師學習。在師德的宣傳與學習中,我們也得更新觀念,創新做法。在傳統的師德教育中,往往過多宣講“安貧……“奉獻”,一說起師德,一定要講教師帶病工作啦。顧學生不顧家啦,甚至還有離開高燒的孩子而上課的典型,不能說這不是師德。但這樣的師德過于工具化、枯燥化。讓人望而生畏,不是我們理想中的師德。事實上,高尚的師德并不僅僅存在于悲劇性的“春蠶”“蠟燭”形象之中,教育事業也不僅僅是只成就被教育者的事業。也可以是教育者自我成就的事業:教育者在奉獻,也在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在照亮別人,也在照亮自己;能溫暖別人。也能溫暖自己。這樣的師德才是真實的、陽光的,具有吸引力的。
開展感恩教育、孝心教育活動,對于提高人的道德修養、規范人的行為、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活動作為師德建設和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把這一活動抓出效果,抓出特色,并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學校教學質量,促進學校教育工作快速發展。
我校特成立感恩教育、孝心教育活動領導小組,以校領導為組長,各班主任為成員。具體由少先隊負責全?;顒拥闹笇?、落實、考核工作。學校把感恩教育活動與教師師德建設緊密聯系,在教師中廣泛開展感恩家人、感恩同事、感恩學校、感恩社會教育,引導教師充分認識到教師工作的高尚和為人師表的光榮,引導教師從細節做起,提升自我道德水平。
開展感恩教育的具體內容與實施途徑
(一、)感恩教育的具體內容
開展感恩教育從內容上看應包括學會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等幾個方面。從對象上看,我們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圍的人,那些幫助過我們,關心我們,鼓勵過我們的人,這里包含我們對父母對家庭的感恩,對其他親人的感恩,對同學老師和朋友的感恩,對國家與社會的感恩,對大自然的感恩等。
(二、)感恩教育的實施途徑
1、我校首先在教師中開展感恩系列活動:
改善教育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長期以來在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盲點,即缺少對教育對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寬容之上的對話。師生關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種“管理與服從”、“權威與聽從”的關系,是“以上對下”、“以強對弱”的關系,這種關系常常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教訓”、“告誡”甚至是“塑造”。處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之中,學生的心靈是封閉的、壓抑的,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礙,學生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之心當然難以養成。所以,只有在學校生活中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使精神相遇的對話關系成為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態,才能讓學生在一種自由、變化、動態的對話關系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開展也才有教育環境基礎。
《市中小學生及幼兒良好習慣養成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全市各中小學深入研究、努力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體而言,仍然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機制不健全、措施方法不得力、各校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為深入推進習慣養成教育工作的開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質量有效提升,現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提高對習慣養成教育工作的認識。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第四章第八條,對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提出的總體要求是:“注重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帶給學生什么,這四句話道出了真諦,指明了方向,而其中良好習慣的培養又是根本的目標和歸宿,因為它是學習、健體及做人做事的前提和保障,沒有良好習慣作支撐,一切都是空談。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習慣養成是我們基礎教育工作中的一項具有根本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的工作。要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負責,要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從良好習慣抓起,這是一個有思想的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的。從小處來講,抓良好習慣和良好品行,也是促進學生學習和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一味靠題海戰和死拼硬擂來強迫學生學習和成績提高是徒勞無益的,這是一個明智的懂得教育規律的教師和校長應該清楚的。
實施習慣養成教育也正是從教育規律出發,確立的德育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教育內容,各校對此務必高度重視,把它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確實貫徹落實,決不可偏廢。為此對學校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工作提出十項要求,即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總體思路、做好工作計劃、細化活動內容、突出教育重點、開展課題研究、完善規章制度、營造文化氛圍、注重階段小結、保證教育效果。各校校長要圍繞上述要求,切實擔負責任,親自研究部署,定期督促檢查,做到一月召開一次專題會議,一學期進行一次總結評估,確保十項要求落實到位。市教育局將對照十項要求對各校習慣養成教育工作進行考核評估,其結果作為教育質量評價中德育工作評價的重要方面,并實行一票否決,養成教育工作不到位的取消一切質量評價表彰獎勵。
二、進一步明確習慣養成教育的基本目標和主要內容。
目前,各校均提出了習慣養成的基本目標和具體內容,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部分學校提出了數十條甚至上百條習慣養成的具體內容和條款,貌似全面科學,實則是不假思索的羅列和堆砌,研究不深,取舍不當,顯得繁雜和累贅。各校應從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和認識規律出發,遵照循序漸進和階梯式訓練的原則,分學年學段提出習慣養成的目標和內容。目標要適中,達到度相對較低,學生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基本能夠實現;內容要具體、精要、簡潔,最好句式整齊,朗朗上口,學生易記易誦。
各校要對上述十個良好學習習慣和十個良好行為習慣認真研究,合理選用,擬訂出最精當的、最有效的、最管用的、最符合實際的、最易讓學生接受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習慣養成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做到有的放矢。
三、進一步明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方法。
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不能一味說教和灌輸,也不能總是提醒或批評,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科學地加以訓練和培養,必須完善各項制度、形成良好機制認真落實和實施,否則就是盲目和隨意的。根據我市目前德育工作實際,我們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要求:
一是將習慣養成教育與德育主題活動相結合,實行“一月一個好習慣”主題活動月制度。目前各校正在深入開展“中小學德育活動課程研究”的省級課題實驗,大力實施德育主題活動,因此,各校要統籌德育主題活動和習慣養成教育兩個重點,協調一致抓落實。習慣養成教育和德育活動課程不是途徑上的交叉,不是內容上的重復,而是途徑和內容的統一。德育主題活動構建了從小學到高中我市德育工作的一個大的框架,是屬于形式范疇的;習慣養成教育是眾多德育內容中的一項,是用來填充德育活動課程體系的,是屬于內容范疇的。為此我們要把習慣養成教育與德育主題活動有機結合,實行“一月一個好習慣”主題活動月制度,以活動來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各校“一月一個好習慣”主題活動安排一定要認真,全學期有總體計劃,每個月形成書面實施方案,切實做到活動主題鮮明、活動內容具體、活動形式豐富、活動要求明確、活動效果明顯。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動主題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讓活動有氛圍,讓學生有感應。
二是將習慣養成教育與評價矯正相結合,實行學生不良習慣矯正“周周清”制度。習慣養成教育離不開正面教育,離不開活動引導,也離不開評價、矯正和懲戒。各校要圍繞養成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建立學生養成教育臺賬和評價手冊,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等多種形式找準學生得失,以周為單位及時展開矯正,從而切實增強養成教育的過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創新評價形式,可嘗試建立學生習慣養成卡,通過習慣養成達標活動獲得養成教育銀卡、金卡和鉆石卡,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要在評價中發揮家長的作用,贏得家長的支持,讓不良習慣矯正“周周清”落實在家庭,體現在社會,真正使學生做到在校在家一個樣,不讓學校教育的成果被家庭社會所淹沒。要將習慣養成評價與學校開展的星級學生評價、各類優秀學生表彰相結合,將習慣養成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范疇。
一、緊抓課堂閱讀教學,潤物細無聲
要把德育有機地寓于語文教學之中,一般地說,絕不能靠隨心所欲,臨堂發揮,就語文本身的性質來說,它具有知識的具體性和藝術的間接性,其中又包含著深刻的思想性,這是文、道統一的表現。在這點上,任何時代、任何優秀作家的作品無不把這兩面緊緊結合在一起。因此,要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就必須在備課上下工夫,在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只要有心,我們就可以結合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二、巧用作文、隨筆等加強德育滲透
作文、隨筆是師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學生可以在隨筆和作文當中盡情傾吐自己的心聲,揮灑自己的才情,我們教師則可通過評改學生的習作,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教師教學生如何寫作文本身,而在于學生寫作文之前以及作文批改講評時的積極引導。我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們語文教師注意:
1.幫助學生學會把握自我,把自己寫成一個站立的“人”字
要真正學會寫作文就要學會做人,“做人”與“作文”應有機結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針對學生的情況,設計好作文和練筆的內容,發現所寫的內容積極、健康,反映個人的追求和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的好文章要及時推薦朗讀,如果看到了學生自卑的心理,就應加以疏導,確立他的正確人生觀。
2.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自我調節
“文學即人學”“文品即人品”,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作品,無一例外地都是作者的人生體驗、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學生最喜歡把他們在交往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寫出來,這樣我們語文教師就能因勢利導,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困惑。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意識;培養;新型教學觀
童心無邪,童言無忌。好奇、好動是小學生可貴的天性,是施教者走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最佳切入點。每一次質疑、獲釋的過程,就是小學生情感認知、德育體驗的過程。所以,尊重小學生本來的心理和個性,營造民主、和諧的情境氛圍,順著興趣去激發興趣、延伸興趣,科學地培養他們的德育創新意識,既是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也是小學新型語文教學觀的體現。
一、尊重學生,激發德育創新情緒
師生之間平等友好的交往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平時,教師要真正和學生交朋友,想學生之所想、說學生之所說,成為孩子們的好朋友。時時合作,處處互動,在課堂外,在生活中,努力將自己的心理調適到孩子們的最愛,以德育德,將激情和微笑、趣味和愛心帶進課堂,激發學生的德育創新情緒,使他們走進創新天地。
二、巧設情境,激發德育創新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备鶕滩牡木唧w內容和小學生的興趣特點,精心設計導語,如用講故事、聽歌曲、猜謎語或出示實物、運用錄像、多媒體等方式,把學生帶入新鮮活潑、富有情趣的情景之中,很自然地激發他們的興趣,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作互助,培養德育創新思維
“小組合作”“男女合作”“優差合作”“師生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創設學生之間互學、互促、互補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個性差異互補,使他們在合作中發展,在交流中競爭,發揮他們的創新潛能,體現他們的集體智慧,共享成功的快樂?!袄壥健痹u價促成德育,創新思維在共享中得到最大化發展。
四、平中見奇,感受德育創新魅力
生活是平凡的,又是多彩的。在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善思、善問,平中見奇:一片綠葉,一滴露珠,一圖勝千言,自有微妙之處;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字值千金,自有魅力所在。
五、構建故事,發展德育創新能力
關鍵詞:德育教學 生動性 生命力
德育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盡可能體現出富于創造性的形象表達,使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互相融合、有機統一,以使教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發展形象思維,落實素質
教育。
一、生動性的具體體現
這里的生動是指在中職學校德育課堂教學中,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案例教學為主,在講授指導、師生互動中,針對理論內容采取生動形象的方法施教,使內容更有立體感,給學生印象更深。這種生動形象不全是指電化教學、信息技術、直觀教學和多媒體技術所涵蓋的內容,而是針對具體內容在指導中、在分析中、在交流討論中,甚至練習中,以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順利理解德育教育內容,化枯燥為形象,變抽象為簡單,力爭生動活潑、內容充實,使學生理解向深度、廣度擴展,印象更深刻。
二、生動性的內涵
什么是生動形象呢?不妨舉例說明。關于封建社會階級概念,學生不易理解,不易講清楚,但如果引用學生學過的古文詩句來說明,就既明了又生動了。
其一,宋朝張俞的《蠶市》:“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p>
其二,宋朝李紳的《憫農》:“春種一顆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p>
其三,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淺白通俗的詩句,不必過多解釋,也讓人明白封建社會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殘酷現實,它比許多理論、例題更容易理解階級對立。從詩的意象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領會到為什么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從而體會到壓迫剝削制度,消滅貧富分化是多么重要。
這就是生動,有些德育內容離開了生動形象,其效果必然要受影響。另一個例子是職業道德與法律課中“知榮辱有道德”一節,關于個性品質,關于謙虛與驕傲等內容,如果換個角度與說法,其效果會有不同。成熟的谷穗總是低下頭去,而干癟無實的穗子常揚著頭,給人鮮明印象。流水也一樣,越是小溪水,就越是嘩嘩響個不停,卻至中途消失,而大江大河則以其深厚豐富而悄然流入大海,這些觸手可及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德育課教學完全可以做到生動形象、簡潔明了,意味深長又給人啟發。特別對于與學生成長相關的章節,更要生動形象。
三、生動性的益處
第一,生動形象有助于引發興趣,調動開發非智力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挖掘大腦潛力,最大限度地加深對思想內容的理解,特別是對抽象理論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理解能力??涿棱o斯說:“高級事物可以由初級去代表,不在眼前的由在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見的由看得見的去代表?!苯處熥⒅氐掠n教學內容的生動形象,教學中充分利用,挖掘、比較、展示,可使教學錦上添花。也可以通過教學語言、教學設計的形象生動予以補充,使德育課教學形象可感、栩栩如生,最終德育目標與教學指導相得益彰,課堂教學血肉豐滿,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形。
第二,生動形象的教學可以充分體現德育教學思想性的功能,有利于審美要素的挖掘,對學生區分真善美假惡丑起著導向作用,對學生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凈化心靈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既可彌補講授法的不足,又可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加深印象。這里既有循循善誘,又含潛移默化,既含蓄蘊藉又豁然開朗,給學生帶來廣闊的想象和聯想空間,又使學生結合實際有深切感悟,可說一石三鳥,舉一反三。
第三,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最大的益處還在于對課堂辯論的影響。它使語言不再是割裂、呆板的知識點,而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慢鏡頭、活影像,它使內容思想不再單純直露,而趨向了豐富,促進了創造思維的發展,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
總之,中職學校生動形象的德育課是多種多樣的。無論職業道德還是法制教育,都可嘗試運用。
風格不必劃一,方法不必相同,形式力求多樣,內容盡可能全面,要有深度、有力度地緊緊圍繞提高中職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教學質量這一核心,在傳授知識、培養習慣基礎上追求生動形象,特別是德育語言術語的形象,以符合審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