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特色

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特色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8-31 16:36:2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特色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特色

第1篇

【關鍵詞】現代園林 植物景觀 意境美 生態價值

古人云“:景以境出”、“景不嫌奇,必求境實”,在園林中這個“境”便是景觀空間環境。人們對園林的空間環境有物境與意境兩層感知:物境是構成景觀的表象,包括空間的藝術布局和空間環境質量;意境是由景觀表象而引伸的意象及由此而產生的情感深度。在現實美的藝術表現中,情與景是不可分的,如果說表現園林美的關鍵在于景,那么表現景的關鍵則在于境。在構成境的諸要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園林植物。首先是園林植物具有凈化空氣、降低噪聲、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環境、氣候和防風、庇蔭的功能作用,可為園林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質量;同時在園林空間表現中還具有明顯景觀特色,也是表現園林藝術特色的重要組成材料。

1 園林植物在園林景觀建設中的作用

園林植物作為活體材料,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季節性特色和興盛、衰亡的自然規律。豐富多彩的植物材料為營造園林景觀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而對植物造景功能的整體把握和對各類植物景觀功能的領會是營造植物景觀的基礎和前提。園林植物在園林景觀營造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利用園林植物表現時序景觀

園林植物隨著季節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季相特征,這種盛衰榮枯的生命節律,為我們創造園林四時演變的時序景觀提供了條件。根據植物的季相變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種植,使得同一地點在不同時期產生不同景觀,給人不同的感受,使人能體會時令的變化。利用園林植物表現時序景觀,必須對植物材料的生長規律和四季的景觀表現有深入的了解,根據植物材料在不同季節中的不同色彩來創造園林景色供人欣賞,引起人們的不同感受。自然界花草樹木的色彩變化是非常豐富的,春天開花的植物最多,加之葉、芽萌發,給人以山花爛漫、生機盎然的景觀效果;夏季開花的植物也較多,但更顯著的季相特征是綠蔭匝地、林草茂盛;金秋時節開花植物較少,卻也有丹桂飄香、秋菊傲霜,而豐富多彩的秋葉秋果更使秋景美不勝收;隆冬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呈現的是蕭條悲壯的景觀。四季的演替使植物呈現不同的季相,而把植物的不同季相應用到園林藝術中,就構成四時演替的時序景觀。

1.2利用園林植物形成空間變化

植物本身是一個三維實體,是園林景觀營造成中組成空間結構的主要成分。枝繁葉茂的高大喬木被視為單體建筑,各種藤本植物爬滿棚架及屋頂,綠籬整形修剪后頗似墻體,平坦整齊的草坪則鋪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樣,具有構成空間、分隔空間、引起空間變化的功能。植物造景在空間上的變化,也可通過人們視點、視線、視境的改變而產生“步移景異”的空間景觀變化。造園中運用植物組合來劃分空間,從而形成不同的景區和景點,其往往是根據空間的大小,樹木的種類、姿態、株數多少及配置方式來組織空間景觀。一般來講,植物布局應根據實際需要做到疏密錯落,在有景可借的地方,植物配置要以不遮擋景點為原則,樹要栽得稀疏,樹冠要高于或低于視線以保持透視線。對視覺效果差、雜亂無章的地方要用植物材料加以遮擋,而用高于視平線的喬灌木圍合環抱起來,形成閉鎖空間,仰角愈大,閉鎖性也隨之增大。閉鎖空間適于觀賞近景,感染力強,景物清晰,但由于視線閉塞,容易產生視覺疲勞。

所以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應用植物材料營造既開朗、又有閉鎖的空間景觀,將兩者巧妙銜接,使人既不感到單調,又不覺得疲勞。園林中地形的高低起伏,增加了空間的變化,也易使人產生新奇感。利用植物材料能夠強調地形的高低起伏,例如在地勢較高處種植高大喬木,可以使地勢顯得更加高聳,植于凹處,則可以使之趨于平緩。

1.3利用園林植物創造觀賞景點

園林植物作為營造園林景觀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獨特的姿態、色彩、風韻之美。不同的園林植物形態各異、變化萬千,既可孤植以展示個體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構圖方式配置,表現植物的群體美;還可根據各自生態習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營造出喬、灌、草結合的群落景觀。不同的植物材料具有不同的景觀特色,棕櫚、大王椰子、假檳榔等營造的是一派熱帶風光;雪松、懸鈴木與大片的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地展現的是歐陸風情;而竹徑通幽、梅影疏斜表現的是我國傳統園林的清雅。許多園林植物芳香宜人,能使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如桂花、臘梅、丁香、蘭花、月季等香味的園林植物種類非常多,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可以利用各種香花植物進行配置,營造成“群芳爭艷”景觀,也可單獨種植成專類園,如牡丹園、月季園等。

1.4利用園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觀特色

植物生態習性的不同及各地氣候條件的差異,使植物的分布呈現地域性。不同地域環境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如熱帶雨林及闊葉常綠林相植物景觀、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相景觀等具有不同的特色。根據環境氣候等條件選擇適合生長的植物種類,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各地在漫長的植物栽培和應用觀賞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并與當地的文化融為一體,甚至有些植物材料逐漸演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象征,如日本的櫻花。

2 園林植物景觀是意境創造的表象

園林植物景觀不僅給人以環境舒適、賞心悅目的物境感受,還可使不同審美經驗的人產生不同審美心理的思想內涵,王國維曰“: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悲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這個“境界”即是王昌齡所云“三境”中的“情境”與“意境”。意境是中國文學與繪畫藝術的重要美學特征,也貫穿與“詩情畫意寫入園林”的園林藝術表現中。中國文學和繪畫藝術采用比擬(興)、聯想的手法將園林植物的生態特性賦予人格化。借以表達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例如:以松柏的蒼勁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態、抗旱耐寒、常綠延年的生物特性比擬人的堅貞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和體魄。正如鄭板橋的七絕“咬定青山不放松,主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憑東西南北風”。

數千年的審美意識成為中國的傳統思想。松柏已成為正義、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所以不論宮苑寺廟,還是烈士陵園、紀念堂等都以松柏作為寄情寓意的主要表象。同樣,以竹比喻人的高風亮節、偃而猶起的崇高品德;以荷花比喻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尚情操;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贊譽梅、蘭、竹、菊為君子,種種寄情于植物之例不勝枚舉。

同時,園林植物季相變化的表現也會使人因景而生情,產生意境的聯想。如唐代詩人楊巨源在《早春》一詩中所表示的“: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雖為寫景,實為寫意,暗喻識拔賢才當在卑微未發之前,如初春柳色未勻之際;若待功業俱成,有如上林之花,人皆慕才選用了。總之,意境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重要特征。不論是運用比例、尺度創造“小中見大”的意境空間;還是用匾額、楹聯、碑文為標題引導意境的聯想;都有園林植物的景觀表現。

3 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3.1 對比和襯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運用高低、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襯托出美的植物景觀。在樹叢組合時,要注意相互間的協調,不宜將形態姿色差異很大的樹種組合在一起。

3.2動勢和均衡。各種植物姿態不同,有的比較規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種動勢,如松樹、榆樹、合歡。配置時,要講求植物相互之間或植物與環境中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協調;同時還要考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不要因此產生不平衡的狀況。

3.3起伏和韻律。道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產生節奏韻律,避免布局呆板。

3.4層次和背景。為克服景觀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一般宜高于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宜深,或與前景有較大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效果。

4 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應注意的問題

4.1植物配置應以綠地的自然狀況為前提,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生態習性合理選擇搭配樹種,配置成喬、灌、草、藤復層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長規律,進行良性人工干擾,形成一個合理、穩定,能進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植物群落系統。

4.2園林綠化樹種可選擇以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鄉土植物為主,大大減少由引種、遷移、運輸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且不選擇有飛絮、有毒、有異味、易過敏的植物,還有防止惡性雜草入侵。

4.3植物配置應考慮一年四季營造不同的優美的生態園林景觀,對于冬季寒冷,闊葉樹要進行落葉休眠,在植物配置時要注意闊葉樹與針葉樹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發揮生態效益。

4.4在園林綠地中營建開放性耐踐踏草坪,以提供避災避難場地,同時可以讓人們近距離感觸到綠地,從而達到人與生態園林綠地的和諧共生,滿足人們對綠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4.5對生態園林植物群落中爆發的病蟲害,避免或盡量不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藥劑,避免對土壤造成污染,也可以采用生物學方法對綠地進行生態維護。

5 結語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應以保護環境、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創建城市文明為宗旨,尋求植物景觀的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和諧統一。現代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必須立足現狀,首先對當前植物造景手法、植物材料的應用等狀況有個清楚認識,了解現狀自身存在的優勢和缺點,并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作為指導。

分析目前影響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各個發展因素以及它們各自造成的影響,然后根據自身所具有的發展能力,合理制定發展策略,與時俱進,有理有度地發展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藝術,弘揚民族、區域植物景觀特色。

參考文獻:

[1]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2] 張 寧,毛偉偉.關于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12):196-198.

[3] 富英俊.淺談園林植物配置[J].園林,2002(6):19-20.

[4] 孟兆禎.園林設計之于城市景觀[J].中國園林,2002,18(4):13-16.

第2篇

關鍵詞 園林藝術;植物配置;原則;手法

中圖分類號 TU98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3-0221-01

園林藝術中的植物景觀配置就是在滿足園林藝術審美要求、符合園林植物生態習性及發揮園林綜合功能需要的基礎上,合理搭配園林綠化所需要的植物材料,構建相對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園林景觀賞心悅目。在傳統的中國園林藝術中,植物造景大多離不開花卉樹木,或成為建筑物或構筑物的陪襯,或用其點綴庭院空間,園林藝術與文學藝術得到最好的融洽[1]。但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園林植物材料的開發和利用成為現代園林的發展重點。植物造景兼備了生態、文化、藝術、生產等多種功能。在利辛縣園林綠化工作中,充分利用園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創造符合現代要求,極具時代特色的園林景觀。

1 造景原則

1.1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植物造景的基本,具有綱領性作用,體現了植物造景的思想。古典園林雖講借景,但園內景觀封閉,雖追求層次豐富、意境深遠、詩情畫意、曲徑通幽、曲折多變,講究游人靜坐細品,講究人的情性,觸景生情,但代表私有制。現代園林的主要功能為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城市防護功能和經濟生產等,要求因地制宜,盡量利用現有地形;強調植物的合理搭配,要求突出植物群體景觀的自然性,提倡以植物造景為主,如表現植物的色彩、層次、疏密、輪廓和季節等。在園林造景過程中進行植物配置時,要明確目的,根據園林綠地的類型和性質,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題,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確定主題,才能運用各種造景手法、植物種類,創造出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又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的植物景觀[2]。

1.2 藝術性原則

植物造景不能孤立運用某一種處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藝術原則,必須統一考慮建筑造型、自然環境、畫面構圖、功能特點和透視色彩效果等,與建筑設計同時交互進行,并在植物造景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環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顧每種植物的形態、色彩、風韻、芳香等的同時,保持各自的園林特色,采取變化與統一、襯托與對比、節奏與韻律及均衡等手法達到情景交融園林藝術效果。

1.3 生態性原則

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氣等因子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對園林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植物造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不同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不同的生態關系,不同植物之間,以及與動物之間的不同生態關系。只有尊重植物本身需要,遵守長期進化演變形成的自然規律,才能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態類型的植物品種[3]。

1.4 文化性原則

造景過程要充分研究和體現各種植物名稱和形態的內涵。古典園林常被稱為文人園林,其是主觀的意興、心緒、技巧趣味和文學趣味以及概括創造出來的山水美。因此,應把傳統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礎,根據現代社會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們物資世界和文化世界的豐富多彩。

2 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2.1 主次分明,疏密有序

緊扣主題,確定主要樹種并進行栽植,其他樹種為襯托樹種。栽植的過程中根據地形等疏密相間,園林綠化要自然栽植,盡量避免人工之態的顯現。利用各種植物的色澤、形態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變萬化的景境,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藝術享受。如利辛縣截崗溝綠化以鄉土濃郁的烏桕作主要樹種,以其他樹種作襯托,代表了鄉土氣息。

2.2 季變化景色宜人

物種類對環境的變化具有不同的反應,在植物造景時可根據各種植物特點(如開花、變色、落葉等)或突出一季景觀兼顧三季景觀,或突出一種樹種景觀兼顧其他樹種景觀。選擇好背景樹種和陪襯樹種,豐富植物景觀,使人們在不同季節欣賞到不同景色。利辛縣文化廣場用不同樹種的季節變化,適當配置部分草本花卉,顯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2.3 開放空間圍而不閉

一般通過圍欄把園內景觀漏透與園外以豐富城市景觀;現代公園追求自然流暢、簡潔明快、立意新穎、實際高效、新奇驚險,追求大色塊、大效果,疏朗明快。如利辛縣第二高級中學,校園景觀綠化社會共享,發揮了園林景觀效益[4]。

2.4 邊線清晰韻律變化

造景過程中要考慮樹木的立體感和樹形輪廓,通過高矮的喬灌草結合,前栽后植,成塊和斷續的穿插組合,半隱半現,互相襯托,互為背景,加大了景深,豐富了景觀在體量線條、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錯落的種植及合理應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緣線和林冠線有高低起伏的變化韻律,形成景觀的韻律美。如利辛縣狀元河綠化充分利用河岸的變化,加之水的陪襯,既體現了景觀效果,又節約了建設和養護成本。

3 參考文獻

[1] 趙世偉.園林工程景觀設計-植物配置與栽培應用大全[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2] 高建民,阿拉坦其其格,邢麗萍,等.地被植物及其在園林綠化中的生態應用[J].華北農學報,2004,19(F12):171-174.

第3篇

[關鍵字]園林植物;構景;景觀空間

園林空間構景設計中園林植物的重要作用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文化水平、城市環境的不斷美化提升,人們的綜合審美意識與藝術情趣受到各類觀念的強烈沖擊并發生了本質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將園林植物看作是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生存空間的有力工具,因此在園林空間設計中園林植物占據重要的地位。其不僅可以創造園林空間,更能對整體空間進行完善協調,豐富空間內容,令其充滿了內涵與文化氣息。在空間的創造中用植物布設背景,連接景區能有效令其在建筑及山水之間體現尺度適宜、氛圍幽靜的景觀空間環境,因此我們可依據設計目標及空間特有性質適宜選擇種類豐富的植物組合多重空間,創造富于變化的光影效果,令單調的天際線得到了有效的調節,令園林空間變得更加自然、富有情調。另外園林植物可有效充當空間中的協調者,其色彩多為綠色的屬性令其能構建統一的環境空間色調,營造在變化之中求統一的和諧之感,在大空間中用大型植物或群體植物造景、小空間則用適宜的小型樹種造景,有效滿足了空間布置的尺度協調及比例和諧,同時令人們身處優美的綠色環境中體味舒適與輕松的樂趣。多種多樣的植物配置方式可合理滿足不同園林空間的風景構圖需求,三五成叢的自然種植形式充分展現了山水自然風貌;規則式的成排種植形式則令建筑環境更加協調規整;大色塊花叢的運用、對比色的花壇處理以及寬廣的草坪令景觀空間更顯開朗明快之感;林蔭小道、小色塊花境或類似顏色的處理則更能營造寧靜悠遠的山林野趣,這些均充分體現了園林植物構景的豐富及人性化的空間設計。

2、園林植物構建景觀空間的類型

園林植物材料組建的景觀空間主要指由地面、頂面及立面單獨或共同構成的包含一定暗示性或實在性的范圍空間組合,令地面上的園林空間利用不同高度、各類植被、灌木等植物有效暗示空間的邊界。在立面層次上則可通過樹冠及樹干的疏密、分枝高度營造不同的空間閉合感。由此可見廣泛利用豐富的植物造型進行組合設計搭配可創設出各類具有豐富特色的景觀空間,例如開敞或半開敞空間、封閉空間、豎向空間、蓋空間等。

園林植物構景中景觀空間的科學設計

園林植物構景中的景觀空間設計成功與否不僅應衡量其是否具有實用性,同時還應考量其是否美觀、靈活及生動,只有簡潔、多樣、重點突出、均衡適度、比例協調的合理選擇植物形態、適應性運用色彩元素、組織搭配質感才能真正設計出優質實用、充滿藝術美感的靈動園林景觀空間。

3、1合理實施簡潔、親切的設計

并不是一切復雜的事物都是代表美的象征,簡潔是脫俗的象征,往往比復雜的形狀線條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因此我們可在植物空間造景設計中簡單的運用重復設計展現簡潔之美。通過相同形態、質感及色彩的不同類植物在一定特征或規律的重復基礎上構建整體統一的植物景觀空間,體現既單純又富于變幻之美。通過植物形態的重復布設可令人們在視覺上得到充分放松,回歸寧靜與舒適,并產生似曾相識的無比親切感。當然該類重復可以是完全一致的特征重復,一般多用于覆蓋式或豎向式植物空間中,同時應確保其適度的運用,不應過長布設從而造成單調與乏味之感。還有一種設計方式為植物群組的重復方式,可令每一組別的植物中有三分之一與鄰組相同,該類重復包含一定的變化性,令空間與群組之間包含了必然的聯系從而形成了和諧統一之美。

3、2科學開展均衡性設計

所謂均衡主要指景觀造景設計中各類植物間包含要素的平衡性,其既可以是對稱平衡又可以是不對稱性均衡,前者在景觀布設中較為明顯。首先確定焦點為構圖中心,而后向左右兩方向進行重復植物布設,令構圖趨于穩重平衡。該類對稱均衡設計方式具有一定的引導性作用。在不對稱均衡設計中,其均衡中心并不位于構圖中央,從而令構建形式具有一定的變化均衡性。在實踐設計中我們首先應合理設定均衡中心,令其植物景觀體現強有力的色彩、形態及質感,并有效避免構圖混亂現象。同時在景深層面我們也應合理營造均衡性,保持人們視線觸及的前、中景及背景植物具有合理的均衡性,營造良好的空間層次感。再者作為背景及前景的植物在其色彩、形態與質感的處理層面應保持一定的平淡性,從而合理突出核心景觀植物特色,營造一定的均衡感。

3、3注重比例性與豐富性設計

比例適度是植物景觀空間設計中的重要環節,依據人們的感觀習慣特征,往往會對所看到的事物對象展開與自我相關聯的形象對比,因此適宜的尺度設計能有效增加人們的親切之感,喚起人們內心的情感共鳴。在進行植物景觀造景環節立面與平面比例的設計中,我們應合理注重植物之間、單體植物與群體植物之間的適應性比例關系,令其構建的空間景觀體現尺度適宜、合理的人性化特征。單調的構圖設計勢必令人們產生乏味、平淡之感,因此我們應合理利用豐富多樣設計控制景觀的過多重復性出現,充分激發人們的觀賞興趣。可通過對植物形態、豐富色彩及多樣質感的變化運用充分展現豐富多樣性設計,同時應適應性控制過多的變化引發的混亂之感,合理應用基調性植物對構圖進行統一協調,凸顯強有力的重點環節,營造既多樣又統一的和諧之美。

4、結語

園林景觀空間設計并非單純的環境布景設計,其同樣也是一種構造空間的設計,我國古典園林設計普遍重視空間的組合及營造,這種觀點在現代設計實踐中也極為適用。因此我們只有遵循多樣、適度、平衡、簡潔、合理、統一的景觀空間設計觀念不斷汲取經驗、總結不足,遵循植物景觀特征選擇科學有效的設計策略才能真正營造出吸引人們眼球、令其產生愉悅、安逸、放松、舒適之感的園林植物景觀,并為美化環境、構建和諧社會作出必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景觀沒計;生態環境;植物景觀

前言:

在現代城市綠化發展過程中,園林植物的合理搭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形成了許多構造合理、景觀優美的綠地。然而工作中依然存在重景觀輕生態、重效果輕過程的現象,綠地設計和建設往往缺乏群落的觀點,忽視了群落自身特點和規律,物種選擇、應用形式和功能單調、結構單一,植物配置和風格大同小異,甚至僅是簡單重復和克隆。城市中植物群落成為典型人為干擾系統,其結構常是未成熟臨時框架,存在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小、系統不穩定、養護管理精細、抗逆性差等問題,與自然或農林植物群落相比,城市植物群落具有明顯差異性。近年來城市綠化問題倍受關注,城市綠化地的“景觀、生態”雙重功能性逐漸成為園林設計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園林植物景觀配置的方向從單一的疏林草地,發展到結構復雜,系統穩定,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多功能園林。

1 植物景觀設計

一般情況下,園林景觀的優劣與否,除部分限制于天時地利外,更多的取決于造園的設計者,是否匠心獨運,是否能巧妙的運用地域和環境上的特點,融自身的審美觀念于其中,自樹一幟。因此,設計于前,布局于后;選材于前,施工于后;造景于前,融合于后。當然,不計效果和投入的現在造園,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的造園,也是淺薄和無區,必難為時代流芳。“設”者,陳設,設置,籌劃之意;“計”者,計謀,策略之意。園林設計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

1.1 園林設計原則

以高起點、高標準設計創超高品位的居家生活環境。

1.1.1 強調設計與服務意識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所希盼的掌聲來自使用者的信任與滿意。

1.1.2 設計的職責是創造特性,正如每個人都以其相貌、筆跡或說話方式上表現其各自獨特個性一樣,園林景觀也是如此。

1.1.3 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并作為景觀形式或語言及內容創新的源泉。

1.1.4 環境和人的舒適感依賴于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帶來景觀的多元化和空間個性化的差異,但它們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設計時盡可能地融入景觀的總體次序,整合為一體。

1.2 我國的園林設計理念

我國園林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體現了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蘊。以蘇州園林為代表,園林設計講究多種技巧,而整體理念始終一貫,即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于這一理念,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專門的學問來研究,即“風水學”。因為現代過激的文化理念,現代人將傳統的“風水學”棄之如遺。風水學固然有很多糟糠,但也保留了許多有益的內容,我們應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而不宜一味地盲目否定。

1.3 園林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

1.3.1 忌追求高檔,豪華,遠離自然,違背自然。

1.3.2 忌盲目模仿,照搬照抄,缺乏個性。

1.3.3 忌缺乏人文關懷,不顧人的需要。

1.3.4 忌只注重視覺上的宏偉,氣派,高貴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顧工程的投資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1.3.5 忌忽視與當地環境的和諧統一,破壞整體的生態環境。

1.3.6 忌對園林植物隨意配置。

1.3.7 忌只注重一種植物,忽視園林植物配置的多樣性。

1.3.8 忌只注明園林植物的種類,不明確具體品種和規格。

2 植物的生態作用及景觀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觀,必須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

順應自然,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發育,其種類、結構,層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礎。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環境因子對植物個體的生態作用,形成其生態習性。

植物造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為題材來創作景觀的,必須從自然植物群落汲取創作靈感,造景中栽培群落的種植設計,必須遵循自然群落的發展規律一群落的組成成分、外貌、季相,群落的結構、垂直結構與分層現象,群落中各植物種間的關系等。

對植物景觀的欣賞。西歐古典園林中,植物景觀多是規則式。其根源始于體現人類征服一切的思想,植物被整修成各種幾何體及鳥獸形,在總體布局上植物景觀與建筑的線條、外形乃至體量協調一致;東方自然式植物景觀,模擬自然景觀及田園風光,結合地形、水體、道路來組織植物景觀,體現植物自然個體美及群體美,從宏觀季相變化到枝葉花果刺等細致的欣賞。自然式植物景觀體現寧靜、深遠、活潑的氣氛。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向往自然,追求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創造自然的植物景觀已成為新的潮流。

中國古典園林不同于曾風靡英倫的自然式園林,在于提煉和意境的營造一即“深遠含蓄內秀的詩畫園林”,從王摩詰的輞川別墅到避暑山莊的知魚橋,莫不如此,而園林意境如果僅靠山水建筑,不過行尸走肉而已,只有在繽紛多彩、婀娜多姿的植物點綴下,才得以煥發生機。我國歷代園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觀的營造,選擇植物題材更有許多傳統手法和獨到之處 在植物造景中深受山水詩畫、哲學思想及習俗的影響。選擇植物重視“品格” ,形式注重色、香、韻,還要具有畫意。

中國古代形成了山水詩畫與文人寫意山水園林,模仿自然,貫穿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其立意多為清高隱逸,超世脫俗 其中“三境界”觀(生境,畫境、意境)對植物造景的影響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則是要求仿照自然狀態錯落有致地組合成人工群落,與山石、水體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狀態的環境。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而產生比擬、聯想,作為情感或表達意境。植物由于生長環境和抗御外界環境變化能力不同,在人觀念中留下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松剛強、高潔,梅堅挺、孤高,竹剛直、清高,菊傲雪凌霜,蘭超塵絕俗,荷清白無染人們對花草樹木的鑒賞.從形式美升華到意境美。

3 植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人類戰勝自然的同時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大片綠地被占用.樹木被砍伐.導致生態平衡的嚴重失調,自然災害惡性發生.泥石流、海嘯、沙塵暴⋯⋯幸運的是,人類已經從受到的懲罰中逐漸清醒,認識到植樹造林除了能創造優美舒適的環境.而且對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溫度、濕度以及凈化空氣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因此人們在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對所居住的周邊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珍視生命、珍惜曾經擁有的綠色家園.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住在園林式的城市.住在園林式的小區,成為人們的向往。而當今世界對園林這一概念已不僅是局限在公園或風景點中,從國土規劃就開始注重植物景觀.首先保護自然植被,其次進行有目的地規劃、栽植大片綠帶。

自然群落都有獨特的種類、外貌、層次、結構。環境越優越,群落植物種類就越多.群落結構也越復雜。而栽培群落是按人的意愿將同種、異種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根據人的生產、觀賞、改善環境等需要而組成。造景中栽培群落的設計,要遵循自然群落發展規律,從其組成、結構中借鑒。切忌單純追求藝術效果及人為要求,不顧植物習性,硬湊那些違反自然規律的群落。

重視園林建筑,而輕視植物,這在以往的園林建設及設計中屢見不鮮。而今人口密度、環境條件、人的喜好時尚都有很大變化,因此我們在園林建設中除應保留古典園林藝術的精華部分,還需提倡和發揚符合潮流的植物造景內容。當前人們逐漸接受園林植物造景的觀點,許多城郊營造森林公園,嘗試植物群落設計。伴隨著旅游熱,大批自然保護區、風景區紛紛成立。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城市建設全面鋪開,景觀建設快速發展,需要新增大批合格的園林綠地。高水平設計、高質量選苗、高標準施工已成為創園林城的質量目標。要充分掌握及利用園林植物資源來規劃設計,引種選育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植物品種,注意生物多樣性.改善城市生態及人居環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美。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運用園林植物造景是園林綠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園林綠化建設首先不能盲目聽從不切實際的主觀意念.要按照生態園林的觀念去創造園林景觀.建設各種類型的園林綠地;要體現以植物造景為主體.按植物多樣性及其生態位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注意維護、改造自然植物群落的同時.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注重植物的生長發育、枝葉和形態變化、開花結實、衰老以致死亡等演替過程;把握景觀的動態性.結合運用園林美學原理.營造出優美的能保持長期穩定的園林景觀.構建融生態、藝術、科學、文化為一體的綠色環境。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新中式;植物造景;景觀

新中式植物景觀是當下中國城市景觀中較為流行且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的一種園林綠化形式。它不完全遵循中國傳統園林對“意境”的表達,又不同于西方“規則”的特點,也不同于生態上的純自然植物景觀。其符合現代中國大眾審美情趣,是現代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故稱之為“新中式植物景觀”。

1 新中式植物景觀的歷史淵源

新中式植物景觀的出現建立在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熏陶的基礎上,并在成長中對世界各種優秀園林藝術進行吸收。以1999年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為重要節點,集中體現了當時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藝術的成就,成為中國對現代園林探索的起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各地園林建設也飛速發展,國外園林理論和手法也被大量引入,歷經10多年的快速發展,園林植物配置水平在實踐中逐漸提升。

1.1 中式傳統園林藝術

我國傳統造園歷來重視植物配置,除了要因地制宜進行植物種植,重視文人雅士之趣味,還追求植物單體的姿態和線條的自然之美,表現出繪畫的意趣,強調要有“古意”、“畫意”。樹木花卉選擇受文人所標榜的古、奇、雅的格調影響,講究體態瀟灑、色香清雋、堪細品玩味、有象征寓意等。在我國傳統園林中有“小中見大”特色的園林藝術――中國盆景。它是活的藝術品,主要造型材料為花草樹木,具有生命的特征和生長發育的規則,是藝術的再創造,很注意寫意和抒情。盆景藝術是我國當代園林人對園林空間的把控、意境營造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這對植物的栽培、整型、管理等理論和技術方面的培育和發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1.2 英國風景式園林

英國風景式園林以大面積的草地和樹叢為主,與園外的牧場和樹林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疏林草地風光,是在英國的地理和農業背景下誕生的,是風景園林師們利用場地的“潛質”并加以“改進”,使其更接近他們自然美的產物。開敞的視覺空間,能夠完全與自然融合,人們可以在草坪上開展各類活動或游戲,使得這種人工景觀成為人們認識自然、接觸自然的窗口。疏林草地因造價低、管理簡便,可滿足大量游人自由活動而多用于現代休閑式城市公園中。正如18世紀中葉歐洲包括園林在內的藝術領域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國的熱潮。改開以來,我國也曾有過學習西方園林的熱潮,其中英國風景式園林這種具有強烈自然特征的“田園牧歌”式的景觀形象迅速被中國園林界所推崇,草坪――樹叢的模式在我國公園、城市綠地甚至道路綠地都有廣泛地應用。

1.3 花境藝術

花境的產生和發展都源于英國花園,英國人對園藝一直鐘愛,尤其熱衷于花卉栽培。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就通過搜集和育種得到了宿根植物,這些宿根植物更適合在喬木空間下混合栽培,提高植物景觀的豐富程度,因此,形成混合花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交流,花境得到了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園林綠化的藝術性,也體現了花境在城市建設及生態園林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4 綠植模紋技術

模紋花壇是中世紀歐洲園林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配置手法之一。它絢麗多姿、雍容華貴的特性與歐洲獨特的建筑風格相映成趣,在文藝復興時期譜寫了其生命最輝煌的篇章,至今仍有深遠影響。古羅馬人發明的植物修剪技術讓規整式種植的藝術形式成為西方園林的重要標志。規整式植物種植建立了一種秩序感,表達人的能力可以戰勝自然界的雜亂無序,并建立一個平衡有序的社會。經過精心修剪后的植物在體量、姿態等方面都相對固定,從而能夠與建筑物、自然環境保持著穩定協調的形態、尺度和比例關系。

在我國城市綠化快速發展時期,綠植模紋因為具有良好的景觀可控性,豐富多樣的裝飾性,管理技術要求低等特點而被廣泛接受。模紋圖案發展成更加自然、自由、多樣、現代,充滿了設計感,呈現出生態化、群落化、裝飾化的特征。綠植模紋與其它植物材料共同組成了新中式植物景觀豐富多彩的景觀形態。

1.5 植物生態學理論

20世紀初,植物群落學的誕生,揭示了植物與植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辨證關系。人們在對人工環境的營造中開始嘗試通過分析自然群落組成,尋找相對穩定的植物關系,并以此為依據進行人工植物種植。因為采用了自然頂極群落中的主要植物進行種植,人工營造森林景觀的形成要比物種自然演替形成目標景觀快很多。

我國傳統園林是在道家思想指導下發展,遵循“師法自然”的造景之路。進入現代社會,園林植物景觀營造已經從簡單的感官模仿發展到用現代科學理論指導設計。由于思想上早已經與生態學相統一,我國的園林工作者很快就能接受現代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并且在實踐中付諸實施。杭州花港觀魚公園牡丹園就是人工營造植物群落,并且形成優質風景的典范,真正做到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宛如天開的境界。

2 新中式植物景觀的特征

2.1 中西結合的審美標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滲透與交融,當代中國人形成特有的雙重思維方式和審美標準: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美學的思想;另一方面學習了科學和西方美學思想,接受了節奏、韻律、對稱和平衡的西方審美觀。人們在園林欣賞上追求自然之美、風韻之美,講究“意境”月。

2.2 與地形相結合增加表現力

植物景觀是通過平面的布局形成優美的立面形態來觀賞,場地的平整或起伏直接影響植物景觀的觀賞效果。英國的自然式風景園林景觀所描繪的起伏山坡、草地、樹叢牧場景象對人們的觀賞影響巨大。我國的傳統造園中要求“頗有野致”、“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重視對自然地貌景物的藝術化模擬。高低起伏的微地形能夠很好地在不太寬裕的場地中將植物群落的高低錯落表現出來。

2.3 植物材料的應用

新中式植物景觀是以地形為體態,木本植物為骨架,灌叢、花卉、地被為裝飾的基本手法,使得植物景觀呈現立體、豐富的群落形態,充分發揮植物個體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所使用的植物材料分成上、中、下3層。上層植物一般為大喬木、小喬木或灌木,能夠在場地中起到構圖的骨架和意境的營造作用。中層植物多為小喬木、灌木類,是新中式植物景觀中最主要的觀賞部分,景觀的豐富度最高。下層植物主要為灌木、花卉、草坪等植物,在景觀中起到烘托和豐富景觀形象的作用。

3 基本景觀類型

追求自然是中國園林的一個基本特點,中式園林植物的配置以自然為模擬對象,通過對自然美景的發現,掌握了構成自然美的組合規律而創造出表達出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的理想之美。新中式植物景觀按照模擬的自然植物美景形態大致可以分為林緣型景觀、疏林草地型景觀和特色花卉型景觀3類。

4 新中式植物景觀營造的基本手法

4.1 場地要求

新中式植物景觀營造一般位于綠地入口、交通交叉口、節點等處,一般多為方形或長條形,長度約30~50m,縱深寬度約15~45m。根據現狀條件和設計構思形成緩坡或微地形,經過精心的整理形成較為均勻、平整的綠化場地。

4.2 植物材料

根據場地條件、觀賞視角、造景構圖需要,上層植物一般為冠形優美,造型古樸的大小喬木,根據造景主題可為落葉或常綠樹種。南京地區常見的植物有:樸樹、櫸樹、銀杏、國槐、烏桕、榆樹、白玉蘭、廣玉蘭、楓香、三角楓、桂花、羅漢松等。中層植物多為小型觀花喬木、灌木類,是新中式植物景觀中最主要的觀賞部分,景觀豐富度也是最高的。南京地區常見的植物有:桃花、紅楓、雞爪槭、紫荊、五針松、海桐、紅葉石楠、黃楊類、龜甲冬青、杜鵑類等。下層植物主要為灌木、花卉、草坪等較矮的植物,在景觀中起到烘托和豐富景觀形象的作用。南京地區常見的植物有:月季、鳶尾、花葉蔓常春、金邊麥冬、紫葉酢漿草、虎耳蘭、花葉絡石、長春花、醉蝶花、迷迭香、掃帚草、黃金菊、玉簪、麥冬。自然高度在70cm以下的多年生宿根或一、兩年生花卉常用于林緣、林下的花卉型景觀的營造,南京地區常用的植物有:德國鳶尾、宿根福祿考、大花金雞菊、千屈菜、堆芯菊、花葉秋海棠、紫露草、鼠尾草等,一些觀賞草也成為這類景觀營造的常用品種,如歐根石菖蒲、日本血草、矮生蒲葦、狼尾草、芒、玉帶草等。

4.3 比例與尺度

植物景觀配置與營造是將自然美典型化的過程,遵循著統一、均衡、比例、尺度、韻律和序列等美學規律,是一項較為完整的造型手段。新中式植物景觀營造中對比例與尺度依照觀賞者的觀賞狀態、場地情況以及植物材料自身的大小具有數量化關系。植物景象的特征表現在構成景觀的植物與場地,植物間的比例和尺度的變化。中國山水畫有“丈山尺樹,寸馬豆人”的畫論,強調的是景觀各元素的比例關系,組成群落的植物在豎向上同樣有類似的關系。植物景觀觀賞過程中觀賞者與植物主體造景群落的間距約為植物群落主體高度的1~3倍,這樣觀賞者能夠在較為輕松的狀態下平視觀賞到植物群落全景。通常情況下,要使得觀賞者對建造的植物群落景觀保持動態中凝視30~50秒的時間,以步行速度60m/分鐘計算,一組植物景觀大約間隔30~50m。上層植物高度是中層植物群落高度約3~10倍,中層植物高度約為下層植物的2~8倍,形成具有較為清晰的對比關系。

4.4 特色營造

新中式植物景觀形式相對穩定,一般要突出植物在色彩、形態、季相上的變化和景觀空間以及藝術主題的營造。首先,追求意境是中國園林的一個顯著特點,傳統園林以表達山水畫意、自然環境和文人情趣為主,到了現代,園林為更多的普通大眾服務,意境和景觀主題的表達現顯出多樣化、特色化特征。其次,骨架植物是植物景觀最為重要也是最顯中式風格特色的要素。在品種的選擇上要重姿態,以古樸、秀雅、蒼勁、奇特為好,且植物葉色豐富,整體植株風韻要清秀,能夠“入畫”。在實際布置中以山水畫論做為指導,如“二株一叢、必一府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樹石布置、須疏密相間、虛實相生”等,布局中也經常應用賓主、疏密、虛實、露藏、呼應、取勢等造景手法。

另外,適當引入彩色的灌木叢、草本、花卉于骨架植物下,增加景觀豐富度和季相變化,營造自然野趣的新中式植物景觀。在景觀的營造過程中吸收了花境造景的手法,重視灌叢、草本、花卉植物組成的立面景觀效果的表達。在確定植物景觀主題或風格以后,考慮立面視覺效果,運用色彩、質地、季相、植物造型等表現其立面景觀。傳統的中式植物景觀中對植物景觀的色彩一般受限于古典園林的意境表達,單色、素色的使用較多,現代園林則強化了對景觀色彩的要求,形成了色彩豐富、視覺沖擊強的特點。新中式植物景觀營造中也加強了對景觀色彩的營造,也成為特色設計的重要部分。實際設計中需要對植物色彩的冷暖、色相搭配、季相顏色變化等了然于心,創造出單色系、類似色、互補色等豐富多樣的色彩。

第6篇

關鍵詞:公園;綠地園林植物;應用現狀;發展趨勢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不斷增強。植物是公園綠地的主題和基礎,美好的公園綠地環境離不開園林植物的襯托和美化。園林植物指的是栽種在公園、路旁、林間、地面、盆中、水濱等地帶美化景色以供人們觀賞的植物。我國園林植物的種類繁多,大多數是從野生植物群落中挑選出來,還有一些是通過人工育種技術培育出來的新品種,以及從國外引入的一些優良品種。各種各樣的園林植物與建筑、濕地、樹林、山地等結合起來,形成有機的整體,從而構成風景秀麗、層次豐富、生趣盎然的園林景觀。

1 園林植物的種類

園林植物(Landscape Plant)指的是栽種在公園、路旁、林間、地面、盆中、水濱等地帶美化景色以供人們觀賞的植物。既包括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防護植物與經濟植物,也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觀花、觀葉或者觀果植物,一些用于裝飾和改善室內環境的植物也屬于園林植物。園林植物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木本園林植物和草本園林植物2大類,同時,還包括一些水生類、蕨類、仙人掌類等種類。木本園林植物主要包括針葉喬木、針葉灌木、闊葉喬木、闊葉灌木、闊葉藤本植物,例如,雪松、巨杉、金松等屬于針葉喬木;檜柏、沙地柏、側柏等屬于針葉灌木;梧桐樹、槐樹、龍眼樹等屬于闊葉喬木;沙拐棗、怪柳、荊條等屬于闊葉灌木;南蛇藤、獼猴桃、五葉地錦等屬于闊葉藤本植物。草本園林植物主要包括草花和草皮植物兩大類,草花主要有1、2年生花卉、多年生花卉和球根類花卉3類,例如,矮牽牛、金盞菊雞冠花等屬于1、2年生花卉;山桃草、雛菊、飛燕草等屬于多年生花卉;水仙、百合、唐菖蒲等屬于球根類花卉。草皮植物可以分為單子葉草皮植物和雙子葉草皮植物2類,例如,早熟禾屬、狗牙根屬、野牛草屬等屬于單子葉草皮植物;百里香屬、景天屬、美女櫻屬等屬于雙子葉草皮植物。我國園林植物的種類繁多,大多數是從野生植物群落中挑選出來,還有一些是通過人工育種技術培育出來的新品種,以及從國外引入的一些優良品種。

2 園林植物在園林造景中的作用

利用園林植物在園林中造景,通過發揮植物本身的特性和自然美,能夠創造出景色秀美、觀賞性高的植物景觀。園林植物景觀不僅能夠改變園林的自然環境,還能夠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娛樂的場所。大致來說,園林植物在園林造景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美化作用

園林植物本身具有特殊的形態特征,利用園林植物的形態特征能夠創造出景觀美,例如,可以通過挺拔的參天大樹給人們一種雄偉壯闊的感受。一些園林植物隨著季節的變化,其會表現出不同的色彩和季相特征,例如,在公園中栽種季節的園林植物,讓人們感受四季的變化和植物的自然美。在園林植物的襯托下,能夠裝飾出各種各樣的富有特色的景觀,例如,園林植物與建筑協調搭配在一起,能夠營造出一種園林雅苑的風范。

2.2 生態環境調節作用

園林植物對于改善園林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供人們觀賞,還能夠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園林植物具有凈化空氣,調節空氣濕度,降低空氣粉塵,降低噪音等功能,例如,闊葉喬木樹林能夠有效地降低噪音,樹葉吸附粉塵,凈化空氣。

2.3 社會經濟作用

園林植物在改善園林生態環境的同時,還具有社會經濟作用。例如,在一些商業談判選擇在風景優美、安靜愜意的公園中進行,為商業洽談營造安靜良好的環境,能夠有效提高商業談判的效果。另外,生態環境優美的城市環境能夠推動城市的發展,為城市發展招商引資。

3 園林植物在我國公園綠地應用的現狀

中國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了園林造景,中國古代皇宮內都會有花園,有專人負責打理,創造各種各樣的景觀以供觀賞。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段和技術與西方公園的造園手段和技術是有所不同的,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筑景觀是世界園林造景有的。西方公園的造園手段和技術是從之后才引入中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于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運用園林植物造景,創建生態園林,是現代人所追求的。

現在,由于環境惡化,人們都希望能夠在生態化的園林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園林植物應用在園林造景中,成為了我國園林造景的主要手段。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建設生態園林和森林公園,國家政策對于環境保護也是大力支持,許多地方都成立了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城市園林不僅能夠改善城市環境,還能夠為人們的休閑娛樂提供良好的場所,所以,我國現在的園林植物既重視起造景功能,又關注其改善環境的功能。但是,目前在我國大多數的園林中,作為園林綠地植物種植的園林植物低于200種,這也體現了我國對于園林植物的利用率比較低。盡管我國園林植物的種類比較多,我國也素有“園林之母”的美稱,但是,我國特有的觀賞植物并沒有大范圍培育,更多的園林植物是從國外引進,并且在培育園林植物優良新品種方面,我國還是比較落后的,培育出來的優良品種也沒有得到規模化的栽種。所以,中國園林植物在園林綠地中的應用還有待提高,在園林植物造景方面還需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我國園林植物造景的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由于受到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手段和技術的影響,園林造景更多的是人文景觀,利用園林植物造景手段和技術還有待加強。

4 園林植物在我國公園綠地應用的發展趨勢

未來園林植物在我國公園綠地的應用,要在堅持以人為本和生態配置的基礎上,擴大使園林植物的使用種類,創造植物新景觀,從而提高我國公園綠地景觀的整體效果。利用園林植物造景必須沿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按照人的需求來建設植物景觀,園林植物創造的植物景觀要有利于人們的休閑娛樂。公園綠地建設用植物要以鄉土植物為主,大力開發和利用鄉土植物,發揮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的造景作用,從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景觀,同時也有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另外,現在人們都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園林植物造景必須要遵循生態性的原則,根據環境條件選擇栽培園林植物種類,從而有助于園林植物的生長,搭配多種園林植物共同培育,實現自然美、色彩美、生態美和藝術美的效果。

5 結語

本文介紹了園林植物的種類,對園林植物在園林造景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分析了我國公園綠地園林植物的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總之,中國的園林造園手段和技術要不斷創新,結合西方先進造園手段和技術,加大園林綠化用種量,注重人性化和生態化的原則,利用園林植物創造出生態化的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 姚啟元,才博,曲歌.淺議園林植物造景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13)

2 田曄林,劉克旺.論我國園林植物造景[J].湖南林業科技,2001(2)

3 許桂芳,吳鐵明,黃珂.淺談園林植物造景[J].廣西林業科學,2005(1)

4 毛春英,李和濱,徐斌等.園林植物造景芻議[J].北方園藝,2007(2)

第7篇

關鍵詞:園林;景觀綠化;植物配置

我國古典園林就跟我國的文化一樣,是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體系,植物配置并無固定模式,但總是取法自然,因地制宜進行。從園林設計到植物配置都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代表了時代的面貌、時代的精神、時代的文化,當時并不感到有何缺陷。然而在現代的園林綠地中,植物配置卻有著不同時代帶來的獨特風格和特征。相比之下,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寬,生態、防護、生產功能的增加,現代園林對植物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少數具有觀賞寓意、詩情畫意的植物,開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樣性原則和鄉土性原則。

1 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各個城市規模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差異較大,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并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氣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園林植物的生長,在選擇植物時應該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為主,它不僅能較快的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體現地方特色。

2 園林綠化植物配置的原則

現代園林中植物配置強調的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原則。植物除了有其固有的生態習性,還有其明顯的自然地理條件特征,所以園林植物配置應尊重植物的生態特性和生長規律,否則就會生長不好甚至無法生長。

2.1 以人為本原則

園林植物配置中要充分考慮景觀環境的屬性,體現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即做到以人為本。

2.2 遵循統一、調和、均衡、韻律的原則

在植物景觀配置中,植物的樹形、線條、色彩、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體現植物景觀的多樣性,但又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一感。同時注意植物間的相互聯系與配合,體現調和的原則。在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進行配置時,遵循均衡的原則,使景觀穩定、和諧。配置中有規律的變化會產生韻律感,如杭州白堤上間棵桃樹間棵柳的配置,游人沿堤游賞時不會感到單調,而有韻律感的變化。

2.3 適地知樹原則

園林樹木具有美化環境、改善防護及經濟生產三方面功能,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時,應根據城市性質或綠地類型明確樹木要發揮的主要功能,做到有明確的目的性。不同性質的城市選擇不同的樹種,體現不同的園林功能。此外廣場綠地、校園綠地、住宅綠地與街頭綠地等,不同的綠地形式選擇不同的植物造景、合理配置。因此,我們就能創造出與周圍環境互相協調、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植物景觀。

2.4 植物配置的藝術性原則

園林綠化配置不同于植樹造林這么簡單,園林注重觀賞,保持各自園林特色的同時,更要兼顧到每個植物材料的形態、色彩、風韻、芳香等美的特色,考慮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任何一個藝術類型地產生都是人們主觀感情和客觀環境相結合的產物。不同的園林形式決定了不同地立意方式。比如節日廣場,應營造出歡快、喜慶的氛圍,以暖色調為主;烈士陵園就應該以莊嚴、肅穆為基調,以冷色調為主。使觀賞者在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的同時,達到情景交融的園林藝術審美效果。

2.5 景觀需求原則

在植物綠化過程中,整體與局部的協調統一顯得尤為重要,每一塊綠地都應突出主題。處理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的關系。或觀花、觀果、觀干等不同的植物材料烘托美化不同的環境,整體與局部的不統一,樹種栽植的雜亂,勢必影響到植物造景的整體效果。此外,植物生長發育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欲充分發揮樹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藝術效果,除應考慮整體美學構圖的原則外,必須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長規律,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互配置,喬灌草相結合,增強景觀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3 現代園林中植物配置技術

3.1 色彩搭配技巧

植物配置在平面和立面都應有遠近高低等錯落變化,色彩靠相互對比烘托才顯艷麗豐富。由于水色清碧偏綠,與綠色植物同為綠色系列,所以要用其他色彩豐富的植物來點綴美化。如杭州花港觀魚園內水池岸邊的千屈菜,盛夏花開,串串紫花溶漾湖中,與游魚相映成趣。再如蘇州藝圃池邊布植石榴。其他植物如紫薇、枇杷、海棠、茶花等,都宜植于岸邊。

3.1.1 單色應用技巧

以單一色彩大面積地布置于園林中,會顯得景觀大氣、視野開闊。所以,現代園林中常采用單種花卉群體大面積栽植的方式,形成大色塊的景觀。但是,清一色一般會給人一種單調感,若在大小、姿態上作一些搭配,景觀效果會更好,例如園林中的塊狀林地,綠色草地中的孤立樹等都是美的音符。

3.1.2 雙色配合技巧

互補色配合會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例如大面積草坪上配置少量紅色的花卉,在淺綠色落葉樹前栽植大紅的花灌木或花卉,如紅花碧桃、紅花紫薇和紅花美人蕉等,可以得到鮮明的對比。其他兩種互補顏色的配合還有玉簪與萱草、桔梗與黃波斯菊、黃色郁金香與紫色郁金香等既壯觀又和諧。

3.1.3 多色配合技巧

色彩多樣的植物配置在一起會給人生動、歡快、活潑的感覺,就如節日花壇布置時常用多種顏色鮮艷的花卉配置在花壇中,創造愉悅的節日氣氛。還可以利用各種花卉獨特的顏色布置成各種圖案,如2008奧運年園林福娃圖,非旦美觀,而且傳遞著時代的氣息,從而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3.1.4 類似色配合技巧

園林植物片植時,為達到對比和節奏變化的效果,類似色配合在一起,用于從一個空間向另一個空間過渡的階段,給人柔和安靜的感覺。許多住宅小區整個色調以大片草地為主,中央有碧綠的水面,草地上點綴著造型各異的深綠、淺綠色植物,結合白色的園林設施,顯得寧靜而高雅。花壇中,色彩從中央向外依次變深變淡,具有層次感,舒適、明朗。

3.2 造景手法

3.2.1 講究疏朗有序,主次分明

園林綠化不同于普通綠化,概括的說應是綠化加美化,各種植物的不同配置組合,能形成千變萬化的景境,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藝術感受。綠色植物不僅可以緩解人們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而且植物釋放的負離子及抗生素,還能提高對疾病的免疫力。據測試,在綠色植物環境中,人的皮膚溫度可降低1~2℃,脈搏每分鐘可減少4~8次,呼吸慢而均勻,心臟負擔減輕。

3.2.2 追求視覺審美,有韻律

對于景觀人們都是通過視覺獲得最直接的感受,游人的視線反映著設計者景觀設計的優劣。視線通透遠近等視線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對植物材料的選擇,喬木、灌木、花草等不同的樹種起到了不同的視覺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植物造景時,應用變形、透視、幾何、視錯覺原理進行植物造景,認真了解和掌握其表現形式,創造出適時、適地、有韻律的植物景觀,從而滿足觀賞者的視覺審美要求。

4 結 語

現代園林景觀中的植物配置應落實到人,為人類創造一個清新、健康的綠色空間。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研究園林的精髓,繼承和發揚我國園林的藝術手法,做到生態學理論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為人類創造出一個既協調穩定又景觀優美的游憩地,把調節、改善、豐富人們精神生活作為一種使命。

參考文獻

[1]何平,彭重華主編.城市綠地植物配置及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

[2]谷佳音.現代園林與植物配置[J].現代園藝,2012(14).

第8篇

關鍵詞 冬季景觀樹木;應用形式;案例分析;江蘇揚州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8-0170-01

由于地理位置的先決條件,揚州素有“蘇北門戶”之稱,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游休閑城市。植物對風景名勝區至關重要,近幾年揚州市為了豐富景觀造景,一直在進行引種馴化,目前有一些地被植物如紅葉石楠、金邊黃楊、鳶尾等被應用,但對于改善揚州地區秋冬季節的植物景觀效果不太明顯。依據現有的植物資源,從植物造景的原則出發,按照植物配置的方式,將具有良好的秋冬季節景觀的植物進行很好的應用,并對一些植物配置實例加以分析。

1 揚州秋冬季節木本觀賞植物分類

揚州市秋冬季節木本觀賞植物以觀葉(紅葉或黃葉)、觀果樹種為主。在秋冬季落葉前,木本植物葉色一般都鮮艷美麗,有些植物落葉后樹干所展現出來的或蒼勁,或柔美,或光滑,或粗獷的姿態,是秋冬季節特有的景觀。此外,常綠闊葉林群落外貌終年常綠,一般呈暗綠色而略閃爍反光,林相整齊,由于樹冠渾圓,林冠呈微波狀起伏,到秋冬季節面貌發生的變化相對較小。

1.1 秋色葉樹種

凡在秋季葉子能有顯著變化的樹種,均稱為“秋色葉樹”。揚州市區綠地中秋葉呈紅色或紫紅色、黃色或黃褐色,實則在紅與黃中,又可細分為許多類別。在園林實踐中,由于秋色期較長,故早為各國人民所重視[1]。

1.2 常色葉樹種

有些樹的變種或變型,其葉常年異色,稱為常色葉樹。這些樹種一般落葉期較晚,也有的不落葉,但一般其秋季景觀效果均較好。

1.3 觀果樹種

許多植物的果實均在秋季成熟,果實的顏色以及形狀均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可以豐富秋季的植物景觀。有的果實具有花紋;有的果實具有食用價值;有的果實由于光澤、透明度等不同,又有許多細微的變化。在選用觀果樹種時,最好選擇果實不易脫落而漿汁較少的,以便長期觀賞。

1.4 觀枝條和樹干的樹種

當深秋落葉后,樹木的枝條和樹皮的顏色也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尤其是樹干的顏色更為醒目。對于枝條具有美麗色彩的樹木,特稱為觀枝樹種。

1.5 觀姿樹種

作為植物造景的基本因素之一,樹形對園林境界的創作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樹種在秋冬落葉后,僅由枝干構成的形態亦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1.6 觀花樹種

秋季觀花樹種利用它們美麗的花朵為揚州的秋季增色。觀賞性草花植物在秋、冬季節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化效果,視線上作為引導的焦點。草坪草的種類在揚州主要以馬尼拉、高羊茅和早熟禾為主,其中早熟禾等在秋冬季仍然保持青綠,增加秋冬季綠量。有些地被草也為秋冬季增添色彩感覺[2]。

2 揚州市區綠地秋冬季節木本植物應用形式及實例分析

2.1 公園或風景區秋冬季節植物景觀分析

在植物園或公園配植秋冬季節觀賞植物區是吸引游客或市民觀賞的有效措施。瘦西湖、何園、個園等都是揚州的觀賞旅游勝地。其中,栽植秋色葉樹種有紅楓、雞爪槭、秀麗槭、銀杏、欒樹、元寶楓等,秋季觀果植物有山核桃、火棘、瓊花、海桐、烏桕、喜樹、枸杞等,秋季沿林緣修飾植物有沿階草、、矮牽牛、大吳風草、紫鴨趾草、醉蝶花等。通過秋花、秋果、秋葉著意表現絢麗多姿秋冬季景觀[3]。

揚州個園以“四季假山”聞名,其結合建筑小品進行植物景觀設計。秋景主要是黃石假山結合一些秋季植物之外增加一些國槐、衛矛、青檀等高大喬木與小喬木,其觀賞色彩更勝一籌。冬景用宣石堆積,石質晶瑩雪白,南墻結合小品二十音洞。造園者利用“雪色”來表現冬天,以臘梅,南天竹等植物烘托冬天,通過西墻風音洞,露出里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們招手,暗示春天又將來臨。

2.2 道路綠地秋冬季節植物景觀分析

道路的植物景觀具有組織交通、美化街景、改善城市生態的功能,對于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秋冬季主要通過行道樹和觀賞灌木來體現的。水杉、欒樹、銀杏等是揚州市體現秋冬季的行道樹樹種。

2.3 建筑、小品周圍秋冬季節植物景觀分析

建筑與植物的配置是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結合,可以增添建筑的美感,使建筑與周圍環境更協調。建筑作為園林植物的主要背景恰當運用藝術手法,將秋冬季植物色彩、線條合理搭配,使植物與建筑互利互補。如在建筑的角落種植芭蕉,白色墻面朱紅色圍欄將顏色的艷麗映襯的更加鮮明,在夕陽下形成的樹影投射在墻面上,突顯古典園林的韻味。

2.4 濱水綠地秋冬季節植物景觀分析

水是園林的靈魂,水體給人以明凈、清澈、近人、開懷的感覺。植物又是水景的重要依托,利用植物變化多姿、色彩豐富的觀賞特性,才能使水體的美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水邊秋冬景觀的設計要考慮色彩與線條的組合[4]。

柳樹是水邊植物配置的最佳植物之一,除此之外,小灌木迎春、云南黃興、木芙蓉、夾竹桃、美人蕉將水邊景觀修飾的更多姿,無論古典園林還是現代公園都必不可少。其他的耐水濕的植物絲綿木、花桃耐水性較強,長期生長形成自然下垂枝條,形成獨具風格的姿態美

3 揚州市區綠地植物景觀營造存在的不足及解決辦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都在不斷發展,揚州新、老城區也在不斷進行改造。老城區根據文物古跡如瘦西湖、何園、個園等進行構建,其植物配置具有特色,綠地與覆蓋率較高。但由于各種原因文物古跡的保留修繕不夠完善,其道路綠化結構比較單一。新城區跟隨了時代腳步,但總體規劃不夠細化,體現不出揚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幾年,不斷引進一些外來物種,但只有少數物種能夠存活,絕大部分不能適應揚州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生長不良。四季觀賞花木分布不能合理的進行時間上的布置,四季景觀不完善。在物種引進時,要充分考慮小氣候條件進行合理的設計,從一定程度上增加秋冬季節的綠量。要增加秋冬季綠量,常綠闊葉樹所起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應將落葉與常綠樹種進行搭配種植,以及色葉樹種穿插配置[5]。從經濟性原則出發,應考慮充分發揮和利用鄉土樹種的園林觀賞價值,運用生態原理和園林設計的藝術手段,合理配置秋冬觀賞效果好的植物,以豐富揚州秋冬季園林景觀。

總之,改善揚州秋冬季園林景觀的工程還需要很大精力,要考慮自然條件、生態效益、經濟條件等一系列因素,不斷提高園林植物栽培養護和園林設計水平,充分利用現有的植物資源,有計劃有目的引進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使揚州配置與觀賞上更加完美。

4 參考文獻

[1]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19-124.

[2] 臧德奎.園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123-153.

[3] 陳衛元.花卉栽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