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

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01 16:48:3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

第1篇

關鍵詞:《論語》 素質教育 孔子

引言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對教育的重要貢獻不言而喻,直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對我們的教育產生著重要影響。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于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而成的《論語》一書之中,通過對《論語》的品讀,可以感悟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及高明,更能夠發現其中所體現的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這種跨越千年的“合”“同”對我們更好理解素質教育思想并有效踐行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品德教育思想在《論語》中的體現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國素質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理論中“仁”便可以被看作是對人品德教育的目的的高度概括。孔子在他日常對弟子的教學中就會講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在當下素質教育方面關于品德的要求。孔子告訴學生,你們見到了品德高尚的賢人,要努力地向他們學習,向他們看齊,爭取到達一樣的境界;當你們看到道德低下的人,就要去反省自己,檢驗一下自己是否有和這類人一樣的過錯。儒家對人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的君子”,孔子對弟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就是說,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不會背地里做什么違反道德的事情,而小人的做法卻是令人厭惡的。他告訴自己的學生要做君子一樣的人,可以說,孔子對人才的培養中,也最重視道德修養。具有完善的道德,是孔子認為成為“人才”的先決條件。孔子也對于“知”與“仁”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見解:“未知,焉得仁?”這就解釋了“知”是實現“仁”的首決條件,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道德,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道德,只有做到“知者不惑”,才能真正使“仁者不憂”。

孔子還從“學”與“思”的角度闡釋了品德教育的理念。“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這里的學,所指便是對品德的學習,學習的目的也是“守死善道”。這里的道,所指便是品德。然而不單要好“學”,孔子還倡導人須善“思”,也就是說在語言和行動中都要時刻考慮到品德,考慮到德行的重要,這些無不體現著素質教育思想中對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守信方面,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他教導學生要具有誠信的品格,如若不然,就什么事情也不會做成功的。

《論語》中不但從“知、學、思”的關系上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與意義,還從人們對于仁德的好惡方面闡釋并強調了仁德本身的重要。儒家之“仁學”的內涵主要包括“愛人”和“克己”。在《論語》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人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思想正是現代素質教育思想的最早體現。孔子說,“愛人”需要人具有極強的同情心,而同情心本身便是一種“仁”,所以,愛人者必能好仁。另一方面,“克己”,需要人去克服自己身上不良的情感,而這不良情感本身就是“不仁”,于是克己者必得惡不仁。這樣一來,便能做到“仁者不憂”;“不憂”之人便能在心理上克服私心欲望,從情感上愛好仁德而成為“志士仁人”。故此,《論語》別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除此以外,孔子還從意志與道德的關系角度,提倡培養堅定的意志,用來使道德能夠持之以恒,長久地存在下去。如前文所述,正當的情感欲望想要得到確立,同時,不正當的情感欲望也必須得到克服,能夠使這兩者有機統一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堅強的意志。因此,孔子也著重將意志的鍛煉提升為理想人格形成的必要因素和環節,正如孔子把“志于道”放在了“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之前,這樣的句子都證明《論語》中對于人的品德及志向的認可,是非常高的。

二、能力培養思想在《論語》中的體現

孔子的教育因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而體現出素質教育特性。“培養德才兼備、表里如一的君子”是孔子明確的教育目標,因此孔子的教育中以德為先,輔以智體美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君子懷德”而又知“里仁為美”,還要在與人交往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在智育方面,他也不僅注意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能力的培養。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孔子對于知識的渴求是多么重視,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是這樣的。如他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學生要多思考,如果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有很多迷惑和困擾,而只是空想,不把學習落到實處的話,那么就獲得不到真正的知識,他還告誡學生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甚至聞一知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方面,孔子這樣說道:“不學詩,無以言。”他還注重學生聯想能力的養成:“詩可以興”,還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觀”,與人相處的能力“可以群”等。孔子還強調審美能力的培養,他要求學生要做到“文質彬彬”,成為內外兼修的君子。在《論語》中,“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實就是當前素質教育的最好詮釋:只有做到擁有知識和具有高貴的品格才能稱為是君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創造了他的素質教育思想體系,更培養出了高素質有綜合能力的人才,從理論到實踐都給后人留下了最輝煌的成果。

三、個性發展思想在《論語》中的體現

發展學生良好的先天稟賦,使之成為學生固有的品質,一直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孔子認為人有“生而知之者”。從這點來說,孔子確實看到并且注意了學生的先天個性。對學生天賦與個性的了解和開發,無疑是孔子能夠成為世界矚目的大教育家的重要原因。

首先,孔子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和特長。他非常了解自己學生的秉性:“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彥。”他了解顏淵謙恭好學,知道司馬牛多言而躁。不單是性格,連學生的特長,孔子也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人或問孔子曰:“顏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貢何如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這些透徹的了解為孔子能夠按照學生不同的個性來對他們進行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反映出《論語》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視。

其次,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們的不同天賦秉性,進行合理地規劃和引導,使那些天賦逐漸演化為學生身體中的美好品行。孔子對能言善辯子貢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這使子貢更加加強自己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最終能夠“使令于君前”,在外交方面顯示了他的卓越才能。而對于有“勇”之天賦的子路,孔子在贊美的同時不免有所擔憂,而他也沒有采取師生之間命令的形式,而是用疏導的方法告誡子路:“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使子路既保持了勇武的天賦,又能夠合理的控制,不至于作出小人之行,最終成為了擁有美好品行的人。

結語

綜上所述,《論語》中所表現出的傳統儒家的教學理念,體現著素質教育的思想,或者也能說成《論語》的思想為當前我國所實施的素質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誠然,本文所述只是《論語》中諸多思想精粹之一二,還有很多語句與內容也都體現著素質教育思想,這些都有待于我們去不斷研究與發現,使傳統的經典能夠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發揮出它應有的效用,為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推波助瀾。 語

參考文獻

[1]張建康.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和實踐[J].重慶廣播大學學報,2003(02).

[2]詹瑜.孔子素質教育思想管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07).

第2篇

關鍵詞: 孔子 教育思想 基礎教育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幾乎以其畢生的精力從事教育事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教育的對象、內容、方法等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總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因材施教,使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其潛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了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提出了“因材施教”,培養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他非常尊重學生的品德個性發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罕》),孔子很贊美弟子子路在這方面的德性,他說:“衣敝溫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這種性格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做到這一點。孔子還注意從發展學生的特長方面進行教育。他的弟子中有所謂德行、言語、政策、文學四科的區分,這正是發揮其所長教成的。孔子以后的儒家在《禮記》的《學記》中提出教學要長善救失,也是對孔子教學經驗的總結。“因材施教”一語是朱熹對孔子教學方法的概括。孔子確定是這樣做的。他首先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就是說對高才生要講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發展,對一般學生就只講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顏回、子項都是孔子的高才生,但顏回自己說他只能聞一知二,實則顏回卻能聞一知十,可見顏回在高才生里是最突出的。因此孔子對顏回講的道理是很深的,顏回認為聽了孔子的教導,“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體現在孔子對學生的特點很注意、很了解。他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教學,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對“聞斯行諸”一句的回答。冉求問孔子聽到就該立刻做嗎?孔子回答說當然,聽到就應該做。子路問同一問題,孔子卻回答,怎么能聽到就做呢?有父兄在嗎?還應再聽取些意見。第三個學生公西華就懷疑了,問孔子為什么對同一問題兩樣回答。孔子說,冉求性慢,力行差一些,所以我鼓勵他聽了就去做;子路性急說干就干,所以我要教他慎重一些,多聽取意見。這些都是從學生個性特征出發,以彌補學生的不足而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在今天仍是教學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國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也應積累這些方面的經驗。

二、德才并重,使學生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體性原則,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要重視思想道德素質、品行修養的培養,要求基礎教育工作者不僅教書,而且育人。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立教。這種思想很多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孔子指出,要學好修身治國的學問,必須先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他在教學中遵循品德修養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并重的原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以四項內容教育學生:禮樂和文獻、人、忠、信。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孔子指出,一個人只講究品德修養而不喜歡學習禮義,就會矯枉過正,只有兩種并重才能成為完善的人。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注重傳播古代文化遺產,加強了教材建設。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編著成教學用書,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他向學生講授“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傳授“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學生怎樣做人,這在今天的教育中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仁愛教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要建立互相尊敬與愛戴的師生關系。建立必要的良好的師生關系關乎整個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動,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關系。《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者愛人,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第一要義,強調的是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愛。孔子把“愛人”視為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的最高準則,就是希望人們能以“仁愛之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種超越血緣關系而尊重他人權利并普遍性地愛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學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認為在教學中,師生要建立互相尊敬和愛戴的關系。為此,孔子說要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的虛心態度,采取“不恥下問”甚至“每事問”的態度,并且拜善人為師。不僅如此,孔子與學生也情同手足,顏淵死,他悲痛不已。他不是把自己凌駕在學生之上,而是出現在學生之中或與學生結伴同行,或與學生席地而坐,或談志向抱負,或述個人情懷,都能做到胸懷坦蕩心心相印。孔子的學生用下面的話述說對老師的尊敬:“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子罕》)這正是素質教育所呼喚的真正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總之,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很多與基礎教育工作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鑒和采納的地方,所以說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對這個時代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袁慶德.論語通釋[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陳祎鴻.淺談孔子的教育思想[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9.

[3]吳耕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J].考試周刊,2007.

[4]楊柱.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創新教育的啟示[J].貴州大學學報,2008.

[5]喻平編.數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第3篇

關鍵詞:孔子;教學;觀念

當今社會提倡的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提高全民素質的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就學校教育而言,也必須改變‘鳥籠式’的教育方式,有計劃地去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接觸生活,以達到解放學生學習空間的目的。學校不應是放大的鳥籠,學生不是待哺的小鳥,鳥籠不是鳥的家園,不是鳥的世界,鳥的世界是森林,是海闊天空。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觀。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術運用到教學勢在必行。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給學生營造一個 良好的學習氛圍,我們必須在課堂上下功夫。怎樣更好的利用課堂45分鐘是一個關鍵,巧妙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我們應把學生看做是一群鮮活生命,富有時代朝氣的群體,看成是一株大樹,樹上每一片樹葉都代表學生個體,每一片樹葉都需要雨露陽光。我們不僅要學習和繼承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還應針對當今社會的具體情況發展更適合學生自身需求的教育教學理念。筆者認為素質教育下的教育觀、教學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教學中應注重體現教育的育人作用

《禮記》中《大學》篇關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著名論述既說明了儒家關于教育的過程和步驟,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對教育作用的看法: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做到不為各種私心邪念所動搖)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這是教育對個人發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每個人都積極為促進各自家庭的和諧美滿和國家的繁榮、穩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齊家、治國),這是教育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有些學者認為,儒家教育思想是只考慮教育的社會作用而忽視個人的發展,甚至是壓抑個性的發展。這種看法是不公允的。事實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很重視個人思想的發展,“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就是儒家促進個人發展的理論基礎。但儒家的個人發展不是只強調“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發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以完善人格為目標、和群體和諧一致的個人發展。這是孔子教育思想與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偉大之處。

二、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在我國,春秋時代,大教育家孔子親身實踐了啟發式教學,主張學生愉快的學習,教師要講究教的方法與技巧。孔子曾經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啟發式教育。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可見,“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孔子進行啟發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

第4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人文素質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325-02

人文,作為一個人在對自然以及社會進行適應、改造的時候,人們的思維中產生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素質”在教育學領域解釋為,人在先天時期的生理狀況基礎上,經過后天的教化以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并結合自身的認知和具體實踐而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的基本素養或品質[1]。而人文素質指的是人之所以能稱作人所必須擁有的一些基礎品德與人格,與身體素質、科學素質等相對應,并共同組成一個人的具體綜合素質,詳細而言它是一個人在形成其自身基本素養的整個過程中,不斷依靠社會實踐、學校教育以及環境等相關路徑把人文知識進行內化,在其身心之中形成的一種具有穩定性的“內在之物”,這個內在之物在外則表現為一個人的理想、思維方法、道德品行、行為舉止、言談方式以及自身修養等等[2]。概括地講,人文素質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即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識以及人文方法。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教育。具體而言,是教育者通過一些教育方式如傳授人文知識,利用人文環境進行熏陶等,使受教者學習到歷史、文學、哲學、善良、真實以及美好等相關常識、價值觀念、行為尺度與道德意識等內容,引導受教者積極地進行人文體會及實踐,以此使受教者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獲得整體上升。概括的講,共有四個目標:一使學生確立起人文意識,二塑造他們的人文品行,三使他們擁有人文常識,四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質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人本性,即人文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為核心理念,人文素質教育的初衷與歸宿就是為了人、出于人、歸于人,注重人的個性、完整性、主體性,著力于人性的培養與提升;時代性,即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動態體系,它的內涵和外延既有特定歷史時期的烙印,又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這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也就不盡相同,這就是為什么人文素質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民族性,即人文素質教育重塑的人文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總體而言,人文素質的塑造和發展都帶有濃重的民族特色和國家歷史傳統,我國人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帶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歷史特點,因此,人文素質教育的民族性就要求我國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不斷吸取優秀傳統人文思想,發揚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在追尋關于人自身所有問題的答案,特別是關于人是什么的探討。然而在回答“人是什么”之前,必須要明白人的本質是什么。“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行為的善與惡代表了道德修養,是人類本性的表現,以此作為“人之為人”的理論基礎。

首先,“人之為人”的本性探討――人性理論。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習相遠”(《論語?陽貨》)[4]的命題,孟子基于孔子的思想提出系統的人性善的理論。然而荀子卻主張人性惡。韓非子把荀子的性惡論推向了極端,主張采用法治的方式,迫使人不能作惡。老子認為人性是多元而動態的,人事應該遵循天道的自然無為。莊子堅持對“自由之性”的向往,在此過程中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相融合。

其次,“人之為人”的價值追求――人生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學派堅持積極的人生價值觀,追求個人對于歷史、社會和人民的貢獻,在社會中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但是,面對人生路上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挫折,老莊的道家人生價值理論講究順應時事、清靜無為、超然灑脫、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人生追求,個性自由、返璞歸真的人生理想。這些都有利于現代人處理人生得失,冷靜對待人生旅程中的曲折與坎坷。

再次,“人之為人”的理想目標――理想人格。儒家構建的是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君子”人格型態,以德為首、仁禮結合。儒家理想人格型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教人們“以義為尚”、“安仁利仁”,做一個“志士仁人”。道家老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型態是一個入世智者的形象,更加強調的是對于成全他人,成就社會的誠意,采用智慧的方式達到利益天下的無私境界,要求極有修養。莊子提出“至人”表達自己出世逍遙的人格追求,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是一種無懼、無憂、無求的人格理想目標。

第四,“人之為人”的相互關系――人際關系。關于“我與人”的關系處理問題,儒家一貫堅持的是“忠恕之道”的為人總則。在具體的人際關系處理中要求做到仁愛,而墨家主張兼愛論。老子接人處己的妙道是他的“不爭”論。不與人爭,易于知足,寬容對待一切事物。莊子卻是完全的無我論。

第五,“人之為人”的處世原則――為人處世。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中影響深刻的為人處世方法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認為君子的本職就是奉行非此非彼的中正與亦此亦彼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但是真正的中庸是時中的。孔子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5]因為中庸并非一成不變,它是根據具體情況變化而變化的,所以人們在處世時就要善于找到當時的中點。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提倡寬容待人,有禮、有誠;不偏聽不偏信,處理問題不偏激,要以社會利益為重。

中國傳統思想里這些豐富的人文思想,對于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首先,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學生傳承民族文明。文化是一個民族文明經久不衰的精髓,它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支柱,生命源泉。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對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時,民族文明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儒家將道德作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將道德水平作為判斷文明與否的標準,《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這種修身的觀點更加側重于道德修養的自我實踐性,突出主體的個人努力。對于大學生而言它有利于喚醒其內心的道德恥辱感,迫使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掛起道德的警鐘,時刻提醒自己自覺抵制各種不道德的思想與行為,從而提升道德修養達到內圣。

第三,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員,面臨著市場經濟競爭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與心理調節能力都明顯不足,在打擊與磨難面前,悲觀絕望,怨天尤人,甚至是自甘墮落,走向自我毀滅。這些都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所否定、批判的。《周易?乾》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6],孔子認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7]。這些都表達了憂患以生、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它教育我們大學生在艱難困苦中,要堅定信念,胸懷大志,勇于直面人生路上的內憂外患,利用自強精神協調身心發展。

第四,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當代社會發展需要具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奮斗不息的人生追求。孔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奮斗目標,向往建功立業,一生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無可置疑地為我們大學生提倡一種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傳統人文思想中的崇義尚道、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與憂患以生、自強不息的不懈精神,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這些都可以激發學生自強不息,建設國家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啟示當代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實現人生價值。大學生繼承和光大這種人生精神,無疑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唐英,等.人文科學與人文素質導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1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82

[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4

第5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素質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057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實質就是這個民族的精神。教育是以人為本的事業,素質教育要注重塑造學生真、善、美的心靈,構筑他們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格,這一切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精神的修養。如何將傳統文化精神引入中學素質教育,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簡要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以供大方之家共同探討。

一、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學生的立身之本

“自強不息”一詞,最早來源于《周易》。《易?乾卦?篆辭》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的運行表現為剛健的屬性,人應該效法天,自強不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周易集解》引干寶對“自強不息”的解釋是:“凡勉強以進德,不必須在位也。故堯舜一日萬機。文王日仄不暇食,仲尼終夜不寢,顏子欲罷不能,自此以下莫敢心舍力,故曰自強不息矣”。有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孔子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宣傳其儒家思想;司馬遷繼承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才有了長篇巨著《史記》的問世;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不畏惡勢力,以九死不悔的精神頑強抗爭,最終身殉理想。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鼓舞著中華兒女敬業進取、百折不撓、不斷奮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中學生應樹立以天下大事為己任的理念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保持相對的平衡心態,在順境中積極向上、謙虛謹慎,在逆境中意志頑強、戰勝困難。對工作和學習不視為負擔,而視為樂趣,努力把自己的才智在學習中發揮出來。

二、為人正直、修身養性――學生的道德之源

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熏染,中華民族具有“正道直行,崇尚氣節”的精神。這種精神使中華民族成為堅持真理、追求正義的民族。孔子曾說過:“直其正也,方其義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強調了正氣、正義的重要性。為了正義而抗爭,不惜獻出生命。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強調堅守正道的重要性。修身養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中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的就是修身養性的準則。孔子提倡“克已內省”,是修身養性的精華之義,其意義是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戰勝自己。又說“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講了做人要遵循嚴于律已、寬以待人的自律原則。而修身養性的關鍵是戰勝自我。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很難戰勝自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成為強者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

中學生要注重自身修養,在順境中考驗自己,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善于調節自己的言行舉止,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能事實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發揮自己的優勢;能進行正確的判斷和推理,客觀地反映事物,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三、厚德載物、貴和持中――學生的為人之道

中華民族是具有包容性的民族。《易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縱觀中國古代史,可略見一斑。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是建立在互相包容基礎之上的。荀子的學說就是融合了儒、道、法家的思想內涵而形成的。到了漢代,讀經書成了社會時尚,各家之言可以同時表現,儒學融通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漢以后,佛教傳入中國,中華民族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了它。到了唐代,由于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同其他民族交流日益頻繁,使佛教得到長足發展,形成了豐富的“漢唐文化”。《國語》記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即善于接納別人的不同意見,能寬容持不同意見的人。“同”就是不講原則地附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說“報怨以德”。就是說,即使與人有怨,也要以道德上的寬容態度和方法來作為回報。“貴和持中”是集體主義原則和“群體和諧”的價值觀。《易經》中將天、地、人這“三才”納入一個整體當中,追求宇宙的動態平衡。這是“和諧”的哲學文化基礎。《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主張把自己的苦樂與人們、社會聯系起來。這是以德為本思想的體現,對培養健康優秀的民族品格,形成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不無裨益。

第6篇

[關鍵詞]初中歷史 人文素質 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98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知識具有人文主義的性質……因為在解放人類智力和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貢獻,任何能達到這種結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義的,任何不能達到這種結果的教材連教育意義都沒有。”歷史教學的本質就是人文素質教育。那么如何尋找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現行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既是一部中華兒女的艱苦創業史,又是一部謳歌先輩的傳統美德史。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突出榜樣引領作用,提升學生人文素質

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結合中華民族發展史中杰出人物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榜樣示范教育,升華學生人文精神。比如在講述孔子“仁愛”思想時,著重強調愛心、寬容,使學生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增強學生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情感。比如從反抗外來侵略的革命先輩到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楷模,再到強國富民道路中的領路人,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者借助多媒w手段,向學生展示他們偉大而光輝的形象,讓學生從中汲取正能量,能夠學有榜樣、追有目標。

2.以史為鑒,提升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

歷史給后人以啟示和借鑒。初中歷史教師要在教學中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提高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并注重與當今社會生活的聯系。例如,在總結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景象時,都離不開這些共性:發展經濟,以人為本,重視文化教育,整頓吏治;國家統一,采取正確的民族政策,政局穩定,社會和諧。這些共性也使學生認識到:如今我國要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擁護正確的方針政策。

二、活用鄉土教材,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鄉土教材是教科書的補充,而初中生又充滿好奇心,初中歷史教師如果能把鄉土歷史與豐富的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這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歷史課堂中,適當聯系鄉土歷史

例如,在講述孔子時,可引用常熟地方名人言子的故事,使學生既了解孔子和言子,又能領略到常熟虞山腳下的景點言子墓的人文內涵。在講述元代書法繪畫時,可穿插講述常熟著名的畫家、書法家黃公望及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圖》,并介紹常熟黃公望墓,增強學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在講述明清相關歷史時,可適當引用明代錢謙益與柳如是及清代著名小說家曾樸與《孽海花》的相關史料,使學生了解常熟紅豆山莊與曾趙園的歷史。在講述時,可引用常熟歷史名人翁同的資料,使學生了解到他對維新派的支持以及他對光緒帝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2.組織學生參觀名勝古跡,感受身邊歷史

在學校每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前筆者都會做好功課,搜集相關鄉土史料,利用競猜或表演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節假日時,學生常和父母去深受常熟人歡迎的虞山、尚湖和沙家浜景區等景點游玩。平時筆者會有意讓學生把這些信息積累下來,再精心設計具體方案,選擇合適時間來讓大家互相學習交流,感受身邊的歷史。

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初中歷史教學如果僅局限于課堂活動就會沉悶,也會限制學生的情感激發。因此,教師要重視拓展教學空間,以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來及時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教師應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育。比如,可以組織歷史主題班會、編輯歷史報刊、開展歷史故事演講比賽或在每年的一些重要紀念日舉行專題講座,還可以組織開展歷史專題研究活動。比如在教學《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動員學生在課外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從身邊的變化著手,搜集現在和之前的相關資料并進行對比,讓學生既獲得自主探究的成功體驗,又能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自豪感。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藝術就在于,要讓受教育者把周圍的東西加以‘人化’……從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東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對人的愛。”初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是學生的發展,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引導,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

[ 參 考 文 獻 ]

第7篇

【中圖分類號】 G635.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27―01

在五四青年節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因此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養重要性分析

素養是指人具有的素質和修養,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對人的修養提出了很多的觀點,如孔子在《論語》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特別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等,都已經成為教師品德修養的內涵所在。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早已經成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一個人從無知到有知,從無德到有德的引導者和教育者,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既有責任更有義務,因此只有更好地提高教師自身素養,才能更加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課改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從業要求更高,教師不但要博學多識,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個人修養和道德情操,在執教過程中始終做到有言有德,言行一致,以身立教,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不然就會出現“廢德而師之”。因此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做榜樣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感染學生,使身教重于言教,從而有效保證素質教育的實施。可見,要推進以新課改為主的素質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才能夠做到誨人不倦,教書育人。

二、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的路徑

1. 教師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的新課改對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有著更深層次的要求。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要讓教師清楚地懂得為誰在育人,要把學生培養成怎樣的人,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思想覺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認識上始終與黨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把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作為自己最神圣的使命,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最光榮的責任。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可以通過眾多的教育方法,如學習革命著作、觀看思想教育題材的影片、視頻,到革命圣地、紅色教育基地等親身感受老一輩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實質等,此外,還要積極開展座談會,讓教師談人生、談理想,從而增強教育信念,在教育工作中始終緊跟黨的領導,為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2. 人格素養的提高。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主要是教師的道德品格修養。一些教師雖然有著淵博的知識,但是道德品格缺失,那么在學生中就不會有人格魅力可言,因此教師要注重自身品德修養的提高,時刻以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來要求和約束自己的言行,以我國現代教育家、徐特立、吳玉章、陶行知等為學習榜樣,以德為先,崇德修身,在教育教學中能夠做到表里如一,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只有具備這樣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促進新課改的順利推進。

第8篇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開放意識。教師要從書齋、教室、學校走出來,結束那種自我封閉、自我滿足、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狀態;立足崗位,立足國情和當地實際。通過各種信息傳遞方式,把視野多角度地擴展到外部世界;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觀察、分析、認識問題,把握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動態。要從頭腦想著應試題,心里盼著高升學率的禁錮中掙脫出來。與舊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觀念、人才觀念、素質觀念、教學方法等劃清界限。尋找自我素質結構定位,并積極創建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在參加目前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實踐的同時,看到素質教育呈現的未來前景。一個有作為的教師,能夠預測未來教師的形象,研究未來教師的素質結構和教師的類型,從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構筑21世紀教師素質結構,以此作為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其次坦誠地接受學生的挑戰。在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中,雖然教師擔任教授角色而學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師與學生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增益的。教師作用于學生,而學生又可以能動地反作用于教師。這就是雙方教學相長的規律。明確提出這一規律的《學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而《學記》的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與其弟子的教學活動經驗為依據的。這在《論語》中頗多記載:學生批評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認為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當著弟子巫馬期欣然承認自己的過錯:“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學生子路、冉求、‘樊遲經常與孔子爭執,但他們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頗為器重他們,將之都培養成出類拔萃的英才.在教學中認真接受學生的意見;使教師不斷提高,這也是荀子的觀點。他指出,為師者應“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決不能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他自己就是“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謅諛我者,吾賊也。”教師要虛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學生提出的正確的批評性或肯定性意見;拒絕謅諛奉承的言行教師在教學中應虛心向后輩與學生學習,而后來者居上;學生也可能超過老師,這就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韓愈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生之間存在著“道”的雙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張履祥甚至認為學生如果不聽從教師的教導,那么教師不應完全怪罪學生,而應過來從自己教學方面來尋找原因,他說:”子弟教不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應反求諸己;未可全責子弟也”由此聯想到保羅·弗雷爾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國際教育界人士頗為欣賞的論述:“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誕生’。同時,他還必須向受教育者建議:他應作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再次要能包容學生的過失。子曰:“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教師先于學生學習了大量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理論和豐富的科技知識,而后成為教師的;教師教育的對象,相對地是一些年紀輕,閱歷少,知識欠缺的人。

指導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成為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一個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個有愛國主義思想和中國國格的人,一個真善美的人。 指導學生“學會做事”,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在與人合作中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導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會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抓住問題的關鍵,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系,促進知識和技能的遷移。

可以說這是教師工作的全部。但是——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對一個教師而言,最大的挑戰就在于處理與學生的矛盾——轉化后進生。先進和后進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相比較才顯示出來的,即使集中全校最優秀的學生組成的班級也同樣有后進生。這就迫切需要老師擁有最大的寬容與毅力。研究并幫助后進生進行積極的歸因訓練 ;關注并幫助后進生完善知識結構;保護并引導后進生的自尊心。越得不到重視的學生越會做出一些引人注意的舉動,做不出正面的積極的舉動就做出一些離經叛道的事。“愛莫大于心死。”絕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學生泯滅了爭取上進的愿望。魏書生說過:“要珍惜學生心靈中閃光的東西,以他們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

孔子在于學生討論人生理想的過程中,明顯是贊同曾皙的——“吾與點耳”,但是他自始至終都在關注另外的三個弟子,只是用比較的方式委婉地得出結論,呼喚學生的思考、鑒別。“誨人不倦,可以為師矣!”讓我們謹記雨果的一段話。“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任何一個民族群體都是由一個一個的個體所組成。每個個體的道德風貌反應出整個民族的發展水平。每個個體的許多道德習慣、道德品質都是從小形成,每一個人從兒童開始所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世界觀等教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盡管社會風氣、家庭環境對兒童的道德品質形成有一定影響,但無法代替教師教育的優秀。因為,教師的教育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科學性,無論是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長期而系統地對學生產生影響。人生最初的二十幾年是決定和影響人的一生的發展,是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而教師是影響的關鍵因素。教師的主要職能是培養未來的人才。這些人才畢業后分布在全國各條戰線上,對整個國家的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把教師道德提高到推進社會向前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