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茶文化的寓意

茶文化的寓意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9-07 18:08:5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茶文化的寓意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茶文化的寓意

第1篇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中日茶道精神;茶文化差異;兩國關系

在日語中,“道”作為“漢語造語成分”用法很是廣泛,除表示道路(國道、軌道、鐵道、隧道……)、準則、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專門的技藝、學問。如日本茶道、劍道、柔道、書道、花道、藝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為日本人的一種素養(yǎng)而專門學習的技藝。在我們中國,一般說來人們是不會輕易稱"道"的,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道”是一種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帶有崇高性。而日??梢苑Q之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喝茶,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日常行為,但是它已經(jīng)形成了中國人自己的一種文化,一種意境。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中國茶業(yè)的發(fā)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茶道興于唐代,盛于宋、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的巴蜀,當時的巴蜀,以茶作為一種貢品,在茶業(yè)史上已有突出的地位。兩晉三國時期,巴蜀增強了與各地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長江中游地區(qū)茶業(yè)開始發(fā)展壯大,隨后波及到了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到了唐朝,茶業(yè)傳播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而且當時的制茶技術也發(fā)展到了一個高水平,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成為當時的茶葉成產(chǎn)技術中心,帶動了全國各茶區(qū)的生產(chǎn)和發(fā)展,而“茶道”一詞也在當時產(chǎn)生。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隨著遣唐使的出現(xiàn)才開始的。日本開始學習引入中國古老文化,奈良時期,中國朝廷賜茶給日本,日本從此開始接觸到茶。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斩U師來中國留學,回國時帶回了茶籽,開始建立茶園,開始了日本的茶業(yè)的發(fā)展。但是中國的茶葉開始傳入日本時,只作為“藥”來飲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終止與中國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斷,直到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chuàng)立了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三者相互結合,體現(xiàn)了“禮義仁德” 等道德觀念。自古以來,各寺廟歷代都有種植自己的茶園,來滿足僧人對茶的需求。因為僧人們都把茶作為修身養(yǎng)性時的伴侶。高僧們競相以茶為題,吟詩作對,把佛教中的哲學思想和理念運用在茶上,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nèi)涵,豐富了茶文化的內(nèi)容,給茶文化更增添了一種神韻。而日本茶道則主要講究中國的“茶禪一味”的思想,吸收了部分中國茶文化的思想,表現(xiàn)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與美德。它告誡人們要修身養(yǎng)性,平等待人,和平共處。

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nèi)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神理念,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到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禮,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臺灣中華茶藝協(xié)會表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講究的是“清、敬、怡、真”。“清”指“清潔、清廉、清靜、清寂”。不僅要講究事物外表的清,更重要的是講究內(nèi)心的寧靜、明廉、知恥。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有著淵源關系。 “敬”是萬物之根本,是指對人尊敬,寬以待人嚴于律己。要誠懇待人不能帶有輕視虛偽之意,謹慎行事?!扳眲t帶有愉悅之感,是指茶道中人的一種身心的享受。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培養(yǎng)自身的寬闊胸襟,遠大目光?!罢妗笔侵袊璧赖慕K極追求,要以科學的方法求取飲茶的真諦,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偠灾?就是感悟人生的真諦,用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待人,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

日本茶道的茶道雖然起源于中國,但遠不及中國的歷史悠久,但是發(fā)展至今,它也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名族色彩。日本人把茶道視為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融為一體,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文化藝術活動。日本的茶道不是個人的茶,而是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觀和審美觀。通過茶道使人們擺脫現(xiàn)實社會的制約,從內(nèi)心得到共鳴。

日本的茶道要求嚴格,步驟繁瑣,而且,根據(jù)來賓身份,地位的不同或是季節(jié)的不同,室內(nèi)裝飾擺設也要有所改變。同時,主持人的動作要規(guī)范流暢到位,并且與音樂相融合,伴有節(jié)奏感,這樣才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xiàn)了“和、敬”的精神。而日本某些有地位的家庭有專為品茶或舉行茶會而建的茶室。大小以“榻榻米”四疊半為標準,面積大于四疊半的稱做“廣間”,面積小于四疊半則稱作“小間”。一般在茶室旁有一個“水屋”,用來準備和清洗茶具。茶具要保持清潔,同時品茶之人的心情也要清凈。泡茶時,茶室要求氣氛怡靜,茶人表情莊重。體現(xiàn)了“清、寂”的精神。總之,“和、敬、清、寂”就是希望我們在品茶之時掃除心中雜念,去享受茶室的寧靜,好好地去喝一杯茶。

日本茶道中,客人入座后,茶師就按規(guī)定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沏“抹茶”。泡茶過程中,有時會使用一種圓形竹刷的茶具,攪和茶葉末起泡方可飲茶。客人在品茶時,要將茶碗放在胸前順時針轉(zhuǎn)兩次,每次約30度,然后開始品茶,每次一小口,不能一次喝完。品茶完了,右手指在品茶處稍稍擦拭,再逆時針轉(zhuǎn)兩次以還原。日本茶道在服裝方面,也很有講究。必須穿黑色的帶有白色紋飾的和服。

日本茶道講究之典雅,禮儀,使用茶具之精,恐怕與茶道元祖中國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很難想象日本的茶道的嚴謹,復雜。它已經(jīng)超出了品茶的范圍,可以說是精神上的享受。

然而,中日茶道也存在著相同之處,那就是茶道都體現(xiàn)著生命的生生不息,體現(xiàn)著生存的喜悅之意。因此,在茶室可以安放一些小生物,譬如:插花或養(yǎng)魚,養(yǎng)鳥之類的。但不宜多放,以免破壞了茶室原有的純樸之味。品茶時可以相約幾個茶友,邊品茶,邊體味這些小生物的美好。但這些小生命即將凋謝之即,大家也可以相互交流,感悟生命的凄涼與衰敗。通過友人之間互通心得,進一步培養(yǎng)對生命的無畏。

同樣是品味生命的枯竭,日本茶道重在欣賞其死亡,而中國茶道則重在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這就是中華文化高于日本文化之處,更是中國茶道勝于日本茶道之處。

中國的茶文化可謂在各個階層都很普及。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茶文化甚至深入到了市民階層,茶成為友人之間交流的媒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到達全民化程度。但是日本的茶道卻具有典型性,具有相當程度的民族特色,相比中國茶道,由于太過普及,無儀式性,所以一說到茶道,往往首先會想到日本。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也可謂歷史悠久。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主流,中日兩國在多年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中,關系由緊張慢慢發(fā)展到和平友好往來,中國的茶文化在其中也有著一定的帶動作用。中國的茶文化現(xiàn)在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入各國文化中。中國茶文化一定程度上緩解中日兩國緊張的局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喝茶能緩解心情,舒緩壓力。獨自倚在窗邊,靜靜地品上一杯茶,回憶過去的時光,構思美好的未來,甚是愜意,讓人陶醉?!翱M縈茶香,伴我一世;悠悠歲月,與茶共度。與細品慢啜中體會茶之神韻,追求人生的泰

然!”

【參考文獻】

[1]漫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茶葉通訊》2004年03期

[2]中華茶藝的基本精神--《農(nóng)業(yè)考古》1993年02期

[3]羅國中《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第2篇

關鍵詞:擂茶;擂茶文化;道家文化;比較

擂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飲風俗,由于其具有獨特的制作方式和豐富的養(yǎng)生價值受到廣大茶飲愛好者的喜愛。地處武陵山片區(qū)的常德和雪峰山腹地的益陽安化都是最早出現(xiàn)種茶、打擂茶和食擂茶的地區(qū),兩地在擂茶的發(fā)源,制作、飲用習慣上存在著一定的異同,特別是在飲用習慣上的差異,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

一、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發(fā)源于同一時期

(一)茶葉的起源

對于擂茶的起源問題,首先要從茶葉的起源談起,因為擂茶必不可少的原料就是茶葉。關于茶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人文化初祖神農(nóng)氏,“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發(fā)現(xiàn)茶的作用而開始推廣茶葉種植,神農(nóng)氏生活的范圍就是我國湖南、湖北一帶;吳覺農(nóng)先生也提出我國西南地區(qū)為世界茶樹原產(chǎn)地的說法,并可追溯到三千萬年前茶樹已出現(xiàn);《茶經(jīng)》記載“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向掇之?!逼浒蜕綅{川指的就是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及湖南西北部的武陵山片區(qū),已有種茶、采茶的歷史,都能充分證明湖南常德及益陽地區(qū)自古就是茶葉主產(chǎn)區(qū),為擂茶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二)擂茶的起源

關于擂茶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湖南《桃源縣志》謂:“始于東漢”,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帶兵平定“五溪蠻”,民間獻茶以報德的說法較為有說服力。傳說東漢馬援將軍率軍南征,途經(jīng)武陵烏頭村(今桃花源一帶),將士因水土不服,染患瘟疫,一老婦獻出“三生湯”,將士飲數(shù)日痊愈,得勝回朝。這種“三生湯”就是擂茶,用生茶葉、生姜、生米擂成糊狀,飲用時用水調(diào)勻煮熟,從此,“打擂茶”之風廣為傳播。 據(jù)同治《安化縣志》載:“縣西二百五十里之四都奎溪坪,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溪蠻,駐兵于此,居民立廟以祀,康熙五十年重修。”從兩地縣志不難看出都認為擂茶源起東漢與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五溪蠻”相關,只是在駐兵獻茶的地點上有不同的看法,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發(fā)源于同一時期則是共同認可的。

二、常德擂茶文化與益陽擂茶文化與道家文化的關聯(lián)

(一)擂茶保健的功效與道家文化的關聯(lián)

擂茶作為一種飲食具有保健的作用。居住在湘、鄂、川、黔交界武陵山片區(qū)的人們將擂茶稱作“三生湯”,也有“五味湯”、“七寶茶”的說法,都體現(xiàn)出擂茶保健的功效。擂茶中的食材一般有茶葉、生姜、生米、花生、芝麻等物資,中藥學研究結果表明:茶葉有提神祛膩、清心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fā)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的作用,如此配制的擂茶,自然即是飲料可解渴,又是良藥能保健。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在制作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原料上也大致相同,所以基本上都具有保健的功效。這也與道家文化中講求內(nèi)外兼修,追求長生和注重養(yǎng)生的文化正好相吻合。

(二)擂茶文化地域性與道家文化地域性重合

根據(jù)調(diào)查常德食用擂茶的主要集中地為桃源縣、鼎城區(qū)花巖溪等地都是道家文化的中心,道家講求陰陽風水、洞天福地,桃源縣的桃花源就是道家所講的洞天福地之一,而與鼎城區(qū)相連的德山就是道家所說的七十二福地第五十三福地所在。在益陽安化縣也處處可見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qū)的影響,云臺山真武寺被當?shù)厝朔Q為小武當,據(jù)省縣志記載:云臺山真武寺建于明朝年間,武當山法師行道至此,發(fā)現(xiàn)云臺山風光秀美,放眼望去一覽眾山小,且云霧靄靄,好一幅人間仙境的美景。于是便在此修建寺廟,并在此終其一生。因法師師出武當,故取名為“真武寺”,同時也稱“即武當”。安化縣的地名中也處處可以見到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qū)的影響,如資水南岸的思賢溪之火燒洞、竹林溪之條魚洞、大酉溪的潭水洞等等,這里的洞即道家所倡導的洞天福地。在被調(diào)查人群中有85%的人群或家庭信奉道教,可見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qū)的影響。德山善德觀的道長也有午時擂茶的習慣,當注重養(yǎng)生的道家文化與擂茶相遇時,擂茶文化與道家文化自此相輔相存,可以這樣說,道家文化的養(yǎng)生之道對這一地區(qū)的擂茶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擂茶也為道家文化的養(yǎng)生提供了實物佐證。

三、常德擂茶重在宴飲形式,益陽擂茶更注重養(yǎng)生功效

(一)常德擂茶的宴飲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擂茶的飲用方式已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在常德黃土店,擂茶宴成為了一種時尚,早年間常德地區(qū)喝擂茶,只是在擂茶里放入一些炒米,佐以一些花生或紅薯片,大家圍在火堂邊喝喝茶、聊聊天,現(xiàn)在的擂茶已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宴飲形式。所謂宴也有很多的開式:家宴、婚宴、喪宴等等,而擂茶宴則是典型的家宴。常德自古以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深遠,儒家的修身、齊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家庭觀念濃厚,宴飲親朋、家庭聚會則是十分平常之事,喝擂茶也是不錯的選擇。所謂擂茶宴,其實就是將擂茶放上餐桌,配以其它的食物構成滿滿一桌達到宴請的規(guī)格,常德擂茶宴上,一般二三十個碗碟不等,大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食,主要有發(fā)糕、醬板鴨、毛豆、糖由粑粑、腌菜,再加上炒米、花生、紅薯片、麻糖糕等,這此小食往往都是主人現(xiàn)做,既營養(yǎng)又美味。親友們圍上一桌,拉家長、評時事、噓寒問暖其樂融融,家庭、家族關系在這濃濃的擂茶中更加和諧。到過桃花源旅游的朋友也應該感受到當?shù)氐睦薏枰巡辉陲嬘美薏琛6由斓狡穱L擂茶宴中的小吃和主人的熱情。

(二)益陽擂茶更注重養(yǎng)生功效

益陽地區(qū)民間把擂茶列為藥茶,加上草藥擂于茶中,既解渴又治病,尤其安化擂茶品種最多,在保健、養(yǎng)生功能上,有止渴的、消炎的、防暑的、抗寒的等多種擂茶配方。在擂茶飲用形式上,雖然益陽擂茶輔料有花生、葵瓜子、南瓜子、麻糖、薯片(條)、等碟,多為炒熟的香脆之物,邊喝茶邊吃碟子,打發(fā)飲茶間隙,但仍就民飲茶為主,尤其是安化“后鄉(xiāng)”地區(qū),仍保留最原始擂茶的制作工藝和飲用形式。

四、結論

1、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都始于東漢時期。

2、常德擂茶文化與益陽擂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輔相存,可以這樣說,道家文化的養(yǎng)生之道對這一地區(qū)的擂茶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擂茶也為道家文化的養(yǎng)生提供了實物佐證。

3、常德擂茶重在宴飲形式,益陽擂茶更注重養(yǎng)生功效。(作者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德市社科基金一般課題“常德擂茶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吳覺農(nóng)、呂允福、張承春.我國西南地區(qū)是世界茶樹的原產(chǎn)地[J].茶葉,1979.(01)5-10

[2] 巴陵.安化擂茶[J].商業(yè)文化,2009(04)88

第3篇

我們常??梢钥吹竭@樣一些現(xiàn)象,對于同一個對象,中西醫(yī)采用的是極為不同的技術手段。比如中醫(yī)的脈診規(guī)定了三十幾種脈象,每一種都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再如中醫(yī)描述的許多癥狀,諸如"背寒如掌大"、"項背強幾幾"等等,在特殊情況下,往往具有關鍵意義??墒前堰@些脈象和癥狀資料拿到西醫(yī)系統(tǒng)里,則多半是難于理解的,因而也就難于被西醫(yī)采用。因為這種診斷技術在西醫(yī)的文化系統(tǒng)中得不到有意義的解釋,無法在西醫(yī)體系中得到認同。反之亦然,西醫(yī)的望、觸、叩、聽和理論診斷技術不斷發(fā)展,分辨能力日益提高,可獲得大量臨床資料,這些資料對西醫(yī)而言,其診斷意義是十分清晰明確的??墒侨绻堰@一套臨床資料,如化驗單、超聲報告或斷層照片等送給一個純粹不了解西醫(yī)的中醫(yī)師面前,將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對這一套臨床資料能進行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處理嗎?顯然不能。

那么這種現(xiàn)象是單單的技術差異造成的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中西醫(yī)的技術差異有哪些:中醫(yī)學對技術的認識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特別強調(diào)知識和操作規(guī)則,每每把它視作要素;如《內(nèi)經(jīng)》中便把具備一定醫(yī)藥知識、經(jīng)驗和操作技能的、出色的行醫(yī)者稱為"上工";而把那低劣的,"診不備三常,療不慎五過,不求余緒,不問持身,亦足為粗略之醫(yī)"者稱為"粗工";二是技術也包括從師學習而獲得的,或自己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技巧、能力和方法;故倘若"不終師術,惟妄是為,易古變常,自動循已"(王冰語,見《素問o徴四失論》注),則常被斥之為"妄作雜術";三是基本不包含物化的手段。西醫(yī)學的技術觀念與中醫(yī)學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它較少地含有理論、知識規(guī)則的成分;二是繼聽診器、注射器、手術器械等診療物質(zhì)手段和工具的發(fā)明及應用之后,對技術中工具和設備的地位及其作用就日益加強,今日之技術越來越成為科學理論物化的結果;三是技術中的經(jīng)驗、技能、規(guī)則和方法不再只是貯存于人腦中,而是以電子計算機等設施進行物化的"軟件"了。

由此可見,中西醫(yī)的技術差異是很大的,對于前一個問題,我們并不能責備中醫(yī)師不懂西醫(yī),或西醫(yī)師不懂中醫(yī),即使通曉中西醫(yī)的人,在處理中西醫(yī)各自技術獲得的診斷資料時,也是分別運用兩個技術系統(tǒng)去操作的。那么構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何在?技術的差異是表層的,不是主要的和本質(zhì)的。因為醫(yī)學不僅是實用技術,同時也是社會文化。技術作為文化系統(tǒng)中的子成分,不但不能脫離文化整體,反而要受文化整體的制約和支配。技術只是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它采取什么樣的具體形式,總是接受某種文化指令的產(chǎn)物。由此,不同類型的文化,便支配了不同類型的技術。根據(jù)這一原則,中西醫(yī)的技術差異,本質(zhì)上是由中西醫(yī)文化差異決定的。

中醫(yī)理論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從而使中醫(yī)具有極其鮮明的人文醫(yī)學特征。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了中國古代文化和歐洲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古代中國,一面為大海所圍,另一面被高山峻嶺、戈壁荒漠所隔,這一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中國與其他文明古國相互隔絕,使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和學術思想可以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中持續(xù)地發(fā)展,而不至于中斷或異化。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學術思想既有一脈相乘、獨立完整、日臻成熟、內(nèi)容積累極為豐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對封閉、創(chuàng)新能力較弱的一面。廣義而言,從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乃至后世余緒,大多出自殷商時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強調(diào)天人合一,順其自然,不可違逆;各家學說又多崇尚權威,易于調(diào)和;推崇祖先"慎終追遠";重人倫禮樂而輕自然事理;重思辨頓悟而拙于邏輯論證。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知行合一,注重實踐,求實精神和實用主義傾向明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些特點在中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都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更成為了中醫(yī)理論的靈魂。

希臘學術是西方醫(yī)學之母。在希臘愛琴海地區(qū),航海條件優(yōu)越,公元前就與古埃及、巴比倫等文明地區(qū)有著頻繁的溝通,加之戰(zhàn)爭接連不斷,民族的大批遷徙、雜居,使各民族文化處于經(jīng)常性的交匯、融合和替代之中。這在客觀上導致了西方醫(yī)學的開放性特征,創(chuàng)新意識很強,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不同學科的成就,這些特征是促進西方醫(yī)學近百年來迅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自13世紀的羅杰爾o培根確立了實驗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實驗方法逐漸被廣泛采用。這些都給西醫(yī)技術的發(fā)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近代西方醫(yī)學中,原子論思想進一步演化成生物還原論,把宏觀的機體活動還原為低級的物理化過程,并以后者闡釋前者。另外,注重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導致西方醫(yī)學始終把研究動物和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作為主要任務。從古希臘的希羅費羅,到羅馬的蓋倫直至文藝復興時期的維薩廖氏等都體現(xiàn)了上述思想發(fā)展的一貫性。廣泛運用實驗又是近代西醫(yī)學取得一系列長足進步的關鍵。

第4篇

一、提高檢察文化自覺,努力實現(xiàn)覺悟、形式、內(nèi)容三個突破

提高檢察機關的文化自覺,必要要正確處理檢察文化建設中覺悟、形式、內(nèi)容三個基本問題,實現(xiàn)覺悟、形式、內(nèi)容的突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以文化之”的效果。

提高檢察文化自覺,首先必須解決覺悟問題。對于文化的內(nèi)容,人類有一個“覺”、“悟”的過程,也就是感受與理解的遞進關系,是一步一步加深的過程。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和事物接觸,在接觸中一步一步發(fā)現(xiàn)客觀存在的事物,這是以人為核心感受到的情況,在感受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把握和利用。如此才能達到自覺與統(tǒng)一,因與果,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統(tǒng)一。具體到檢察機關的文化建設,也有一個覺悟的過程。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檢察文化的表象,通過自已的思考與理解,進一步感受其中的深層含義,這樣才能使檢察文化真正為檢察工作服務。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內(nèi)在的核心,一個是它的外觀,即它的內(nèi)容與形式,檢察文化也不例外。沒有無形式的內(nèi)容,也沒有無內(nèi)容的形式。在處理形式問題上我們應貫徹“引進、結合、融化”三部曲。檢察文化可以成為一個無所不容、博大精深、無可限約的文化。一切積極向上的先進文化我們都要引進它,這樣才能把檢察文化塑造成一個有自己特色、隨時在發(fā)展、善于融合得生命力量,才會達到形式不拘一格、豐富多彩。尤其在當今網(wǎng)絡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文化的建設不應局限于傳統(tǒng)的形式,應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這種高效便捷的方式來建設檢察機關文化。

檢察文化建設的主體內(nèi)容,概括言之,就是要不斷豐富檢察人員的精神家園,促進檢察人員全面發(fā)展。培育文化載體,加強作品創(chuàng)作,引導干警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表現(xiàn)、自我服務。

二、增強檢察文化自信,努力踐行忠誠、為民、公正、廉潔四項核心價值觀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體系和文化價值的肯定、堅持與弘揚。具體到檢察機關,則指要把努力踐行忠誠、為民、公正、廉潔四項核心價值觀,作為加強檢察機關自身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

樹立祖國至上的理念,做人民忠誠衛(wèi)士;著力回答和解決“聽誰的話、跟誰走”的問題。要始終把“忠誠于黨”作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靈魂緊抓不放,堅定干警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政治信念。下大力集中解決干警在理想信念、價值追求方面的突出問題,筑牢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和思想根基。始終保持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樹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做為民護民的勇士;著力回答和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教育干警牢記我們是人民的公仆,承擔著為人民服務的職責,我們來自人民群眾。時刻銘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本。人民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理當做人民喜愛的檢察工作者。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增強大眾情懷,摒棄小眾意識,想問題、做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都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意愿,自覺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把為民作為檢察機關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核心內(nèi)容,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做維護公正的戰(zhàn)士;著力回答和解決“怎樣辦案、如何執(zhí)法”的問題。“公者無私之謂也。平者無偏之謂也”。公正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促進司法公正是檢察人員的最高價值追求。實現(xiàn)公正執(zhí)法與司法的最有力途徑是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將法律作為司法、執(zhí)法的準繩。檢察機關要把維護司法公正作為天職,把推動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強化法律監(jiān)督、嚴格公正司法上,努力做到敢于監(jiān)督、善于監(jiān)督、依法監(jiān)督、規(guī)范監(jiān)督。

樹立純潔至上的理念,做捍衛(wèi)廉潔的斗士;著力回答和解決“崇尚什么、反對什么”的問題。廉潔即為不貪,不貪接近純潔。古語“不受曰廉,不污曰潔”。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用廉潔文化教育引導檢察干警自覺反對各種不正之風,堅決做維護清正廉潔的勇敢斗士,堅守檢察干警清正廉明、無私奉獻的基本操守。

三、實現(xiàn)檢察文化自強,努力達到導向、自律、凝聚、激勵、輻射五個作用

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最終是要實現(xiàn)文化自強。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我們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來實現(xiàn)文化自強。

任何一種文化對人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和風細雨的,但這種文化一旦被人們接受,其影響卻是根本的、長期的和廣泛的,檢察文化也是如此。檢察文化建設的真正意義遠不止豐富檢察官的文化生活,搞幾場熱鬧的專題活動,而在于將檢察群體的內(nèi)在精神、業(yè)務素質(zhì),人文修養(yǎng)加以提升,使現(xiàn)代司法理念對檢察人員產(chǎn)生深厚的影響,并通過其司法活動的內(nèi)容、方式、過程等呈現(xiàn)出來。檢察文化的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導向作用。檢察文化所崇尚的就是廣大檢察人員所追求的,檢察文化能夠?qū)z察人員群體和個體的價值行為起導向作用,使之符合檢察機關的宗旨和職能。在當代中國,檢察文化的導向功能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上:第一個層面,是以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來武裝檢察人員的思想,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來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來引領風尚;第二個層面,是以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為指導,將“理性、平和、文明、規(guī)范”的執(zhí)法理念和“嚴格、公正、文明、廉潔”的目標要求融入檢察隊伍建設的全過程,貫穿于檢察工作的各個方面,轉(zhuǎn)化為檢察人員的自覺追求;第三個層面,是牢牢把握“強化法律監(jiān)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始終踐行“立檢為公,執(zhí)法為民”的檢察職業(yè)宗旨。

二是自律作用。檢察文化對檢察人員個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規(guī)范作用,這種規(guī)范源于檢察機關內(nèi)部營造的文化氛圍、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等無形的精神力量,會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檢察人員產(chǎn)生心理共鳴,繼而達到行為的自我控制。檢察文化的自律功能主要通過約束檢察人員的行為來實現(xiàn),指的是檢察文化成果的行為規(guī)范力,它向檢察人員傳達什么樣的行為是被許可的、什么樣的行為不被許可。

三是凝聚作用。檢察文化成為全體檢察人的共同行為準則后,就會成為增強團隊凝聚力、鼓舞士氣的粘合劑,從人們的認識、期望、信念等各個方面進行整合溝通,組成一個團結協(xié)作、榮辱與共的有機整體,追求共同的目標和價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檢察群體活動總是在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互相協(xié)作的氛圍中進行的,每位檢察干警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檢察文化所具有的共同價值觀念來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因此,檢察文化具有對檢察工作的凝聚功能和作用,能凝聚人心、團結干警,使全體檢察干警具有共同價值信念、共同價值取向。

第5篇

[關鍵詞] 差異化戰(zhàn)略文化營銷消費者行為

一、引言

德爾?I?霍金斯教授在他所著的《消費者行為學》中這樣定義文化:“文化是知識,信念,藝術,法律,倫理,風俗和其他由一個社會的大多數(shù)成員所共有的習慣,能力等構成的復合體。”文化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設定了邊界。而營銷正是基于消費者的行為去滿足其欲望的活動,營銷活動也具有文化屬性。著名營銷大師菲利浦?科特勒也認為營銷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

近些年來,由于知識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以及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我國人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消費行為體現(xiàn)出越來越注重文化傾向。以我國城鎮(zhèn)消費為例:2004年,我國城鎮(zhèn)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為1032.80元,占消費總支出的14.38%,成為僅次于食品消費(37.73%)的第二大類消費支出。由此,在我國的營銷研究領域里,出現(xiàn)了一個專門針對消費者文化的研究的領域――文化營銷。由于文化營銷屬于一種新的理念,因此關于文化營銷的定義眾說紛紜。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文化營銷是企業(yè)在進行營銷活動時,保證其活動與目標市場的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性,以削弱營銷活動與目標市場的文化抵觸作用,同時,以產(chǎn)品和服務作為載體將企業(yè)文化理念和價值觀送入千家萬戶的行為。

文化營銷不僅僅從物質(zhì)層面上來滿足消費者,而更側重于從精神層面來燃起消費欲望。這種營銷方式有利于促進情感交流,增進消費者對企業(yè)的感情寄托,打造持久的顧客忠誠。

二、文化營銷的發(fā)展背景

1.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物質(zhì)匱乏的時候,人們更多的關心產(chǎn)品的“量”這個基本需求。但是伴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購買商品不再僅僅是為了“量”,而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這個時候,商品文化附加值的高低就成為了企業(yè)競爭成敗的關鍵。

2.技術現(xiàn)代化和競爭激烈的市場迫使廠商的生產(chǎn)流程標準化、產(chǎn)品定型化,產(chǎn)品的差異性越來越少。因此,企業(yè)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就不能僅靠產(chǎn)品本身,而更多的要靠其他的力量――廣告、品牌、包裝等。這些有形或者無形的東西所承載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而這些廣告和品牌所體現(xiàn)的文化要素正是企業(yè)獲得并保持競爭優(yōu)勢的主要方面。

3.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整個世界越發(fā)融為一個整體市場。市場統(tǒng)一了,不同的文化群體卻依然存在,而且各個群體的文化差異極大。這些以不同文化為背景的消費者群體的消費行為可能完全不同,企業(yè)要在統(tǒng)一的市場里贏得一席之地,就不得不考慮文化因素。

三、基于差異化戰(zhàn)略的文化營銷分析

文化有一個特別的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屬性,即差異性。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由于不同的經(jīng)歷積淀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營銷人員在進行營銷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差異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文化的差異給營銷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程度地將企業(yè)自身文化融合到當?shù)匚幕?,推進營銷的順利進行。

文化營銷是立足于消費者文化的營銷方式,而文化的差異性是其本身的一個顯著特征,所以文化營銷的切入點和成功的關鍵性要素就是能否順利的針對文化的差異性實施對應的差異化戰(zhàn)略。邁克爾?波特教授曾經(jīng)提出了三種基本戰(zhàn)略,其中之一,即是差異化戰(zhàn)略。其定義是:企業(yè)使自己的產(chǎn)品和服務區(qū)別于競爭對手的產(chǎn)品和服務,創(chuàng)造出自身的與眾不同。在這里,我們將波特教授的差異化戰(zhàn)略再引申一步:不僅僅是自己的產(chǎn)品和服務區(qū)別于競爭對手的產(chǎn)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根據(jù)文化的差異性,在自己的產(chǎn)品和服務中產(chǎn)生一定差異性。在向消費者提供同類產(chǎn)品的過程中,同時又能使得同類產(chǎn)品存在某種差異能夠滿足文化差異造成不同偏好的消費者的需求。

實施差異化戰(zhàn)略的文化營銷,就要針對文化差異而為同一個區(qū)域市場中為不同種族、信仰、以及文化水平的人提供有差異性產(chǎn)品和服務。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導致營銷成本的增加。于是,許多人會對此有爭論:認為只要抓住主流文化主導的消費方式就可以了。不過,菲利浦?科特勒說過:“營銷人員是完全可以選擇亞文化作為他們的目標市場。而且在亞文化目標市場會有意外的收獲發(fā)生?!碧貏e是在當今這個人口流動加快,文化快速傳播,媒體、文化媒介高度發(fā)達的社會里,少數(shù)文化或亞文化群體即使不是代表了目前的主要的市場,也至少代表了潛在的市場。而且對于廣大生產(chǎn)商和零售商來說,有些時候,刻意去培養(yǎng)少數(shù)或者是不占主流的顧客需求市場,就可能意味著產(chǎn)生在市場中生存還是被淘汰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相反,如果將營銷僅僅單一地聚焦到某一文化群體上,無形之中會增加企業(yè)的營銷風險。

差異化戰(zhàn)略的文化營銷的應用也符合我國國情:由于改革開放,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現(xiàn)在中國的消費群體,以文化背景為基礎可以明顯的分為兩個主要部分:以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的消費群體。這一類消費群體的特點是,生活和思想上較保守,以傳統(tǒng)文化作為基本行為的判斷準則,主要是年齡偏大一些的或者是生活在偏遠及農(nóng)村地區(qū)的消費群體;以明顯的西方文化或者外來文化為背景的消費群體。這一類消費群體接觸了較多的外來事物,以模仿西式文化中的消費方式為榮,主要是年輕人并多生活在大城市。2004年5歲~24歲的這一代的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了36885.5(單位:萬人)。從數(shù)據(jù)上看,雖然這些人所構成的市場還不一定是主流或者主導市場,但是他們作為另外的一個消費市場,而且作為潛在的極有可能成為主流的消費群體,絕對不應被忽視。

差異化戰(zhàn)略的文化營銷的應用還體現(xiàn)了跨國公司中的跨文化經(jīng)營上。不同的國家、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必然要求企業(yè)在制定營銷策略時考慮即將進入市場的文化習性和文化特征。企業(yè)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制定策略和解決問題,要根據(jù)目標市場的不同以及當?shù)氐奈幕町悂碇贫ú町愋缘臓I銷策略。

四、基于消費者差異的消費文化層次分析的數(shù)學建模

企業(yè)在進行以差異化戰(zhàn)略為基礎的文化營銷策略時,只有首先考慮到它所選擇的目標市場的消費者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差異,才能在實際的文化營銷活動中做到有的放矢。為了研究目標市場的便利性,使得目標市場成為可以定量研究的對象,本文建立了數(shù)學模型。

1.建模概述以及建模的條件。Levitt教授就曾經(jīng)提出過消費多元化的觀點。他的觀點就是,世界由一個市場組成,這個市場包括有多種偏好的人們。所以,由于文化的差異性,同一市場里面也會有不同基于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不同偏好的消費群體。由于消費者有差異,所以,企業(yè)必須對目標市場里的消費群體的差異做出調(diào)查和評價。消費者行為有模糊性,而且屬于定性化的研究范圍之內(nèi)。模糊綜合評價(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作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綜合集成的一種常用方法,已經(jīng)在經(jīng)濟管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本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式將消費者消費行為定型化轉(zhuǎn)為定量化的研究。

2.消費文化層次模型。在建立模型之前,我們假定目標市場中的消費者均屬于理性消費者:理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都是直接受其文化背景的影響,其消費行為可以直接反映消費文化背景的狀況。

然后我們對目標群體進行抽樣調(diào)查,調(diào)查方式采取向被調(diào)查者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的方式,這樣對消費者的實際情況反應的比較客觀。然后根據(jù)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模糊綜合評判。步驟如下:

(1)建立評判對象的因素集U=(u1,u2,…un)。U代表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譬如購物方式,消費方式,購買物品種類等。

(2)建立評價集V=(V1,V2,…Vn)。這里V代表了對消費者行為的評價。評價方式可以是喜愛,一般,不喜愛或經(jīng)常,一般,不經(jīng)常。這要根據(jù)評判對象來決定。

(3)建立單因素評判,即建立一個以U到G(V)的模糊映射

g:UG(V),存在μi∈U

得到單因素評價矩陣

由于各個因素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不同,為此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給出一個U的模糊集合W=(W1,W2,…Wn),其中Wi滿足。這是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向量。由給之的權重,做出綜合模糊評判。其中W的數(shù)據(jù)來源可以來自調(diào)查問卷,也可以由專家通過AHP法,或者企業(yè)經(jīng)驗來確定。

模型的下一步就是

得出,其中計算方法

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原則,來確定該調(diào)查對象的實際消費行為。然后,根據(jù)其消費行為的具體情況,得出該消費行為所代表的文化層次或者文化背景,以確定該群體的消費文化情況。

五、企業(yè)差異化文化營銷策略的實施

在做完充分的市場分析,企業(yè)得出了目標市場的消費者文化分層之后,企業(yè)如果決定進入目標市場,就應該制定相應的具有差異性質(zhì)的文化營銷策略。然后在這個有許多文化差異群體的市場里針對性地選擇若干個文化背景不同的消費群體作為企業(yè)的營銷目標,實施有差異化文化營銷策略。其實施應該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文化適應階段。企業(yè)在剛剛進入目標市場之后,首先分析該市場的消費者的文化背景特點和文化背景差異,逐步適應當?shù)氐奈幕晳T,并且保證尊重目標市場里的各種文化。

2.文化促進階段。企業(yè)在目標市場站穩(wěn)了腳跟之后,在尊重目標市場里各種有差異的文化的同時,努力尋找其與企業(yè)自身文化的差異以及嚙合點。再通過有效宣傳,激發(fā)作為營銷目標的消費者群體對企業(yè)文化的認同,并將這種文化認同轉(zhuǎn)化為消費者的現(xiàn)實需求。

3.文化輸出階段。企業(yè)在目標市場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以再繼續(xù)嘗試將本企業(yè)的文化與當?shù)匚幕嘟Y合,輸出一種代表企業(yè)自身與目標消費群體的文化相融合后的文化形式或價值觀。這樣,企業(yè)就可以真正抓住消費者的心理,建立長期的消費者忠誠。

文化營銷策略一定要以本企業(yè)文化為基礎。而其具體實施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可以在產(chǎn)品、品牌、廣告、數(shù)字上做文化營銷等等。不過,本文認為,真正做好文化營銷,不僅僅要依靠在營銷活動或營銷要素的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環(huán)節(jié),也不是這些方面的片面相加,而是應該在立足于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讓企業(yè)充分認識到自己提供的產(chǎn)品和服務為目標市場的消費者帶來的文化附加值。這種文化附加值應該是基于該企業(yè)文化的,面向目標市場的各個文化階層的消費群體而且能給這些消費群體帶來效益的文化附加值。這樣,在文化差異存在的前提下,讓企業(yè)文化理念凝結在產(chǎn)品中,滲透于促銷中,表現(xiàn)在品牌或者商標中,滿意于消費者需求中,這樣的文化營銷是真正成功的文化營銷。

文化營銷策略圖

六、結論

本文所提出的差異化的文化營銷策略,是在我國現(xiàn)有文化營銷研究基礎上的一種新的嘗試。而模糊評價分析的應用,在調(diào)研消費者行為中是一種比較新的定量化方法的應用。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對于調(diào)研消費者文化背景有一定幫助。但是,由于該方法也僅僅是初步引入到消費者行為差異研究中,還有待于深入研究與實踐調(diào)研。

第6篇

關鍵詞 文化 差異 策略 歸化異化翻譯

中圖分類號:H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決定語言和思維的是客觀存在,是一個民族所處的地理和社會歷史條件?!睆倪@個意義上來看,韓中兩國同處東亞文化圈,歷史上韓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的影響,因而有很多相同之處,如相同的膚色和長相,相同的氣候條件等。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歷史上曾經(jīng)是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國的韓國也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然而因為受到了大量的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文化思想、思考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的影響,傳統(tǒng)的東方文化也正在逐步發(fā)生改變。

1 韓漢文化差異的理性解讀

語言根植于某一種具體的文化當中,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所以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等多角度去理解。韓漢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首先表現(xiàn)為價值觀念的不同,這種不同給其在語義上的轉(zhuǎn)換帶來了一定困難。漢文化是一元文化,而韓國文化是多元文化,因此包含了更多的他文化的價值內(nèi)容。

1.1 地理環(huán)境與文化差異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從地域上看,中韓兩國,雖同處歐亞大陸東北部,但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的不同,相應的也就產(chǎn)生了風格迥異的本族文化。韓國三面環(huán)海,其民族語言在很大方面就會沾上海洋的特征。如我們熟知的俗語:(揮金如土),(蓄水),(落湯雞)等就囊括其中。與此相反,漢民族祖居歐亞大陸,面向大海,背倚陸地,因此其文化是多樣性的,即:不僅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更多受到陸地文化的影響。正如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外還有“卷土重來”、“灰頭土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等舉不勝舉。在韓語中,“風”()大多數(shù)被用作貶義詞,并且韓語中“風”只有“”這個概念,不區(qū)分什么東風,西風,北風,翻譯的時候要根據(jù)語境來。然而漢語中的風分為“東風”和“西風”,每當吹起東風,整個神州大地便是草長鶯飛、山花爛漫的時節(jié),所以“東風”在漢文化中是和煦溫暖的,是褒義詞。如:唐德宗的“東風變梅柳,萬匯生春光”,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倍拔黠L”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用來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趨衰落。如唐朝賈島的《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痹R致遠的詞《天凈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又同是馬曲的《小桃紅》中的“醉鄉(xiāng)中,東風喚醒梨花夢”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這其中的意境也更是讓異域人士感到相當費解。

1.2 民俗風情與文化差異

除此之外,由于民俗差異,也給韓漢兩民族帶來了文化上的差異,這一差異在一些與動物有關的詞匯短(下轉(zhuǎn)第232頁)(上接第183頁)語上顯得尤為突出?;⑦@種動物是韓國的象征,所以虎被韓民族賦予眾多含義。韓國人將虎比為勇猛和幽默的兩面表情,同時認為虎聰明,通人性,知恩圖報,如:1988年首爾奧運會時,韓國人選擇較具東方色彩的小老虎作為首爾奧運會的吉祥物,取名為“(虎多力)”。這個名叫“Hodori(虎多力)”的老虎被設計成為一只友善的動物,代表了韓國人熱情好客的傳統(tǒng)。韓國文化就屬于典型的“虎文化”。

在漢語中,“虎”常與“狼”并稱,因為狼在漢族人眼中是一種極兇殘的動物,非常讓人討厭,所以這類詞多為貶義,如:虎狼之心,前怕狼,后怕虎等。另外在漢語中“虎”也常與“龍”為伴,這類詞有的為褒義,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藏龍臥虎等;有的帶有貶義,如:龍爭虎斗,虎踞龍盤。

2 韓漢語言的翻譯策略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韓漢兩種語言在互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這并意味著韓漢兩種語言就不能相互轉(zhuǎn)化。語言共性論認為:雖然全世界人類的語言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但是由于在生存環(huán)境、身體結構等方面所體現(xiàn)的共同點大于不同之處,這就使不同語言之間相互的轉(zhuǎn)換成為可能,而不同語言之間的這種轉(zhuǎn)換常常借助于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策略來實現(xiàn)。

2.1 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就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在一定程度上不要改變原文的語言、文化等特征,引導讀者向接近作者,同時適應并接納原文的文化特色。其翻譯的前提是,承認語言是具有差異性的,交際由于語言社團之間與語言社團之內(nèi)的文化差異而變得復雜化。而異化翻譯承認并發(fā)展差異,并且盡量在目的語中表現(xiàn)出該類的文化差異。異化翻譯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等值,常見的異化翻譯策略有“音譯法”和“直譯法”等。比如:“以卵擊石”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翻譯成“”。但是,異化翻譯也難免存在一些自身的不足,如它通常會使譯文的句式比較生硬,甚至晦澀難懂,這就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到一定的困難。

2.2 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從理論上講是把語言看成是交際的工具,強調(diào)通俗易懂,盡量避免多義和歧義。當原文和譯文因為文化差異而無法通達的時候,“要用譯語文化代替原語文化”。該翻譯法的最大特點就是用通俗易懂的目的語來進行翻譯,用目的語當中占據(jù)“主流文化”的價值觀來代替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常見的歸化翻譯策略有“代換法”、“解釋法”和“異譯法”等。如:“(字面意思是畫中的餅,漢譯為畫餅充饑)”,“(字面意思是捂著眼睛學貓叫,漢譯為掩耳盜鈴)”,“”(字面意思只有上游的水清了,下游的會才會清,漢譯為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歸化翻譯的通順常常也會帶來文化信息的遺失。

3 結束語

翻譯是語言和文化的橋梁,歸化和異化只是翻譯過程中的一種策略和手段,而在翻譯的過程中采取哪一種策略和手段,最終還要看翻譯的目的,讀者的對象和語言的環(huán)境等。我們應該將二者很好地結合,充分體現(xiàn)其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充分體現(xiàn),既再現(xiàn)了原作的風格,又結合了讀者的文化及語言習慣,這樣才能促進韓中文化的順利交流,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韓中文化建設的互補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韓]樸英順.韓國文化論[M].韓國文化出版社,2002.

[3] 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出版社,2011.

[4] 吳雪云.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發(fā)展[J].教育評論,2009(8).

[5] 熊啟煦.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8).

第7篇

【關鍵詞】習語;文化差異;翻譯

1 引言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語言和文化。習語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語言精華。它短小精悍,言簡意深,富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英漢語言中都擁有大量的習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應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決定了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交流上的障礙即文化差異。

2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2.1 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

中國古語有云,“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足以證明生活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所以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對于文化本質(zhì)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中英習語中不乏與生存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中國從古便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幾千年來,從事農(nóng)業(yè)的占我國人口大多數(shù)。人們根據(jù)自身的農(nóng)業(yè),生活經(jīng)驗總結出很多與農(nóng)業(yè)息息相關的習語,流傳至今?!皩ε椙佟薄鞍蚊缰L”“順藤摸瓜”“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等無一不與農(nóng)耕生活相關。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海,他們的生活生產(chǎn)與海洋有著緊密聯(lián)系。因此,很大一部分習語來源于海洋,航海業(yè)。如,all at see(茫然不知所措),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占某人上風)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ail(進退兩難)feel under the water(感覺不適)。

2.2 風俗習慣不同

一個地區(qū)的習俗就是一個地區(qū)的文化中的組成部分。因為習俗差異,人們對待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這點在習語上表現(xiàn)明顯。對于龍,中國人將之視為權利,高貴,皇族的象征。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龍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吉祥的。如“龍鳳呈祥”“望子成龍”“乘龍快婿”。在西方人的概念中,龍卻是極其兇惡的怪物,是邪惡的代表。如果在西方國家,將一名婦女比作龍,那就是指她很兇悍。

2.3 不同

不同的民族往往有著不同的,信仰對人的生活,思想和中英語言都有著影響。因此,中英文中有些習語都不免帶有深厚的宗教色彩。在中國,佛教的歷史最為悠久,也是歷史上很多朝代為官方所認可的國教。與之有關的“寺廟”“和尚”“佛”等常見于習語中,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借花獻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信仰上帝。在他們眼中,上帝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是萬能的。與上帝相關的習語并不少見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同時出自《圣經(jīng)》的習語“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as wise as Solomon”也是婦孺皆知的日常用語。

3 習語翻譯方法

英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習語來自不同的文學作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色彩和地方風味。有些習語意思清晰明了而有些卻有深層意義。在有些文化里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文化里卻需要費力解釋。翻譯方法很多,而對于特別的問題我們需要用特別的方法。對于中英習語翻譯也應當運用適當?shù)姆g方法。

3.1 直譯

中英習語一方面在形式和表達方式不同,另一方面又在很多方面相似。為了保存原有的民族性,形象和文化特色以便達到內(nèi)容和表達的一致性,在習語翻譯中采取的首要方式是直譯。直譯在不表達不違反文化傳統(tǒng),不引起誤解以及與原語分割的情況下進行。

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den?

毫無疑問,這一翻譯幫助英國人擴大視野,獲得中國文化的知識。然而,如果我們將之譯為”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或者“No vain,no gains”,他們或許會覺得無趣,因為他們對這些都非常熟悉。

3.2 意譯

一種語言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經(jīng)濟,政治和地理環(huán)境下所包含的意義,對另外一個民族也許毫無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譯者采取逐字翻譯的方法,那意思就會被曲解。此時,意譯是最理想的方式。

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

如果直接譯成“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 it”西方人無法理解。馬怎么追話?而意譯“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不僅讓使用英語的人得以理解,還可以解釋清楚其隱含意思。

4 結語

習語是各民族長期積累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語言精華。各民族因為生存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習俗,歷史典故等的不同,讓其習語也因此帶上獨特的民族色彩與文化。因此,習語的翻譯需要根據(jù)不同情況運用合理的方法

參考文獻:

[1]Betty Wallace.Some Reflections on Proverbs[M].1988.

[2]Goo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0.

第8篇

關鍵詞: 英漢習語文化差異翻譯

一、習語、文化與翻譯

習語(idioms)是從語言中提煉出來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發(fā)展的結晶。世界上凡是歷史比較悠久的語言都包含大量的習語。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表達手段最豐富、文化傳統(tǒng)最燦爛的語言,其習語更顯得紛繁浩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英語習語滲透著濃郁的西方文化氣息,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展示出英語民族語言文化的底蘊。英語習語包括比喻性詞組(metaphorical phrase)、俚語(slang)、俗語(colloquialism)、諺語(proverbs)等,而且習語的整體意義往往不能從組成習語的各個詞匯意義中揣測出來。

什么叫文化?根據(jù)《辭?!返慕忉專幕侵溉祟惿鐣v史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有“現(xiàn)代文化之父”之稱的美國人類學家克魯克洪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tǒng),既包括顯形式樣又包括隱形式樣,它具有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習語是某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由于民族歷史、、生活習慣,以及地理環(huán)境的差別,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習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

翻譯是借助語言這一多功能的符號體系,進行各種文化信息之間的轉(zhuǎn)換。從本質(zhì)上講,翻譯就是一種相當高程度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活動則是譯者通過艱苦的比較、介紹、吸收等工作尋求盡可能高程度的文化交流。翻譯、文化和文化交流三者密不可分。一方面,翻譯離不開文化,翻譯者首先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另一方面,文化和文化交流又依賴于翻譯。沒有翻譯,就談不上文化之間的交流。

習語翻譯是翻譯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語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翻譯的質(zhì)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高低。由于習語是任何一種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包含著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恰當?shù)谋扔?,還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習語的翻譯不僅要翻譯出原語習語的形象、修辭方法,而且要翻譯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這樣才能實現(xiàn)最高限度的文化交流。

二、習語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生態(tài)和自然環(huán)境下習慣成年的語言、知識、信仰、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差異會造成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統(tǒng)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有時甚至會引起誤解,習語恰恰是反映這種文化差異的極精煉的方式之一。習語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

習語的形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海,因此產(chǎn)生了很多與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海、水、航行等詞匯有關的經(jīng)典習語,例如: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風快。

Still waters run deep.靜水流深。

而中國自古以農(nóng)業(yè)立國,故用語很多是農(nóng)諺,例如:

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and cold ashes

滾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2.風俗習慣的影響。

習俗的差異最主要表現(xiàn)在對不同動物的不同態(tài)度上。中國人喜歡龍,“龍”被視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因而成為至尊無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被看做光明的未來,“望子成龍”??墒怯⒚腊选褒垺币暈閲姛熗禄鸬膬礆埞治?。而英美人喜歡狗,狗不但是,而且被視為家庭成員。在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極個別外(如go to the dogs),絕大部分不含貶義,例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而在中國人眼里,狗的形象多半是令人厭惡的,許多成語,如“狗膽包人、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都是貶義詞,至于“落水狗、哈巴狗、走狗”等都是為虎作倀的幫兇形象。

3.。

中西的一向不同,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而中國人一般信奉佛教,這在習語里面也表現(xiàn)得很明顯。在中國,佛教有2000多年的歷史,留下了很多習語,例如:

臨時抱佛腳。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r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make a frantic last minute effort.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Drop one’s cleaver and become a Buddha-achieve 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

而英文中,和基督教有關的習語很多,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去下地獄。

4.科學、技術、經(jīng)濟的不同發(fā)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七十年代,經(jīng)濟、貿(mào)易發(fā)展迅速,也給英語帶來巨大的變化。例如“throw out of gear”,指失去控制。這是因為傳動裝置是一臺機器重要的部分,一旦丟失,整臺機器就會失去控制。再如,“bull market”和“bear market”,譯為中文是“牛市”和“熊市”?!癰ull market”源于牛總是昂著頭,比喻股票上揚,而“bear market”源于一個俚語,即“sell the beat skin before you caught the bear”,表示趕緊拋售股票。而中國在這個時期,經(jīng)濟、貿(mào)易發(fā)展緩慢,根本就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匯,因此我們也就只能把這些詞匯直譯過來。

三、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

翻譯是一門藝術。譯者總是要先掌握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風格,然后運用翻譯技巧,再用另一種語言把它們表現(xiàn)出來。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lián)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于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毕旅嫖覀兙陀h習語反映的文化差異方面對不同的翻譯方法進行討論。

1.直譯法。

英語和漢語中有少量相同或相近的習語,其字面意義與隱含意義都相同或相似,包含的文化信息也是如此。因此,這種情況下,直譯更加傳神、形象,我們就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翻譯這些習語。但必須強調(diào)的是,應在不會對譯文語言引起錯誤聯(lián)想或誤解的情況下,保留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文化色彩。例如: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裝到牙齒

sour grape 酸葡萄

the cold war 冷戰(zhàn)

A 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命。

與和歷史典故有關的習語大量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對于這些習語的翻譯我們大都采取直譯的方法。在中國有許多與佛教有關的習語,例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草木皆兵。Every bush and tree look like an enemy.

請君入甕。Kindly Step into the Vat.

望梅止渴。Quenching thirst by watching plums.

2.意譯法。

當直譯有困難或勉強譯出會使讀者無法理解時,一般應用意譯法。意譯就是抓住主要內(nèi)容和喻義,結合上下文比較靈活地傳達原意。例如:

To break the ice,Ted spoke of his interest in mountain climbing,and they soon had a conversation going.為了打破沉默,特德說自己對爬山有興趣,這樣他們很快就交談起來。

運濤好久不來信了,一家子盼了星星盼月亮。For many months no letter came from Yuntao and his whole family worried over him day and night.

英漢習俗差異方面的習語也多用意譯法翻譯。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tài)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因此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狗的貶義形象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例如:

狗眼看人低 be a bloody snob

狗拿耗子,多管閑事。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狗熊 coward

狗腿子 hench-man

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部分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為。例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

3.同義習語套用法。

有的英語習語和漢語同義習語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雙方有相同的意義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和修辭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采取同義習語套用法。例如:

to throw cold water on... 潑冷水

a drop in the ocean 滄海一粟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渾水摸魚

wall have ears 隔墻有耳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兩

但在采用這種方法翻譯習語時,我們要注意兩種習語各自的特點,如由于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世界,工業(yè)也很發(fā)達;而中國位于亞洲大陸,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人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另外應當注意不要用漢語中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習語硬套英語的習語,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和漢語習語“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彪m然有相同的意義,但在英譯漢原作時絕不應套用后者,因為諸葛亮是我國的一個歷史人物,與原作上下文會形成矛盾。

4.節(jié)譯法。

在漢語習語中,常有并列的對偶結構,用兩個不同的喻體表達相同的喻義。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銅墻鐵壁”等。對此類漢語習語通??刹捎霉?jié)譯法,即省去并列重復的部分。例如:

冷淡的陽光照著他們的愁眉苦臉和長發(fā)白眼。(《林海雪原》)

The cold,pale sunlight fell on their gloomy faces,long hair and lusterless eyes.

這里,“愁眉苦臉”就是“gloomy face”無需既譯“眉”又譯“臉”。

英語習語常常以縮略的形式出現(xiàn),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雜而不精的人)可縮略為:“Jack of all trades.”“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難收)可縮略為:“To cry over spilt milk.”含義都不變。

一般說來,簡化習語的英譯漢,對英語習語進行翻譯的條件是譯者必須熟悉英語常用習語及其簡化現(xiàn)象,可在易解的情況下保持原文的簡化形式。又如,當王紅看見她的哥哥背著管教嚴肅的父親偷偷吸煙時,她可能會說:“When the cat’s away,hey?”譯文“貓兒不在了”正是保持了原習語“When the cat’ s away,the mice will play.”(貓兒不在,鼠兒成精。)的縮略形式,因為讀者是可以通過上下文來理解其含義的。

5.補譯法。

與節(jié)譯相反,當簡化了的習語在英譯漢后不能滿足易解的條件時,就要按原型習語譯,我們稱之為補譯。如:

“Well,it’s the old story of the stitch in time,”he said,“your politics could have got the weird little bastard with no trouble...”

這里原文“the stitch in time”是習語“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時縫一針,可以省掉九針。)的縮略,如果直譯為“及時縫一針”,意思就不明確。我們要放棄原文的簡化形式,按原型習語譯為:“嗨,還是那句老話:及時縫一針,可以省掉九針?!本捅容^好懂了。有的英語原文雖然沒有習語,但在忠實于上下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的前提下,可以將這些英語原文中的非習語譯為漢語習語,使譯文生動有力,這種譯法我們也視之為一種補譯現(xiàn)象。如:

Over the past several weeks,she had grown increasingly restless.過去幾周,她越來越六神無主。

Dulles greeted me with a bemused look.杜勒斯歡迎我時,滿臉是呆若木雞的表情。

6.直譯加注。

有些帶有濃厚民族色彩和形象或具有典故性的英漢習語,在進行直譯時,必須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如: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運煤到紐卡斯爾,多此一舉。

只譯出紐卡索還是不夠的,因為讀者可能對“紐卡斯爾”不是很了解,必須加注,說明紐卡斯爾是英國的一個產(chǎn)煤地,那么運煤到紐卡斯爾自然是多余的事。如:

窮棒子鬧翻身,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暴風驟雨》)

The way we poor folks try to emancipate ourselves,is just like the way 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each displaying his own talent....

把“八仙過?!敝弊g成英語,而不介紹“八仙”,這是很難讓英語讀者理解的。所以加注:“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lore.”

四、結語

習語作為語言的濃縮形式,包含了與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關的文化信息。文化的多樣性也就決定了習語翻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一不小心就會錯譯或漏譯而貽笑大方。習語翻譯中的難點在于意義不能從字面上判斷出來而又包含了特定的文化成分。在這種情況下,譯者不能死譯,而是要在保持習語原有的特色下,譯出其文化內(nèi)涵。習語雖可采用多種翻譯方法,但是沒有固定的模式套用。所以,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小心謹慎、靈活處理,盡量使原文和譯文在語言魅力和感染力上保持一致,不要因望文生義導致死譯、亂譯,而失去了習語的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2]張韻斐.現(xiàn)在英語詞匯學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曾新.英漢習語文化差異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4]陳文乾.試論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