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的起源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18 17:19:0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茶文化的起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茶文化的起源

第1篇

關鍵詞:飲食文化;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飲食文化

文化是復雜的,它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習得的任何習慣與才能,人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隨著人類群體的不同范圍,文化的體現也出現了差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濃縮。中西國家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飲食風格也大不相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它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影響深遠,占據了世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因為曾經作為殖民地,擁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明。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原因分析

1、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

因為中西方有著不同的哲學思想,西方人堅持科學理性的飲食觀念,講究科學營養,所以西方飲食注重食物的營養成分之間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營養均衡、攝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適、營養成分能否被徹底吸收等這些問題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了一門烹飪學問。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營養,對食物的色香味沒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將飲食當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講究餐具和用料,講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國看來西方的飲食是很機械的。但是中國人較為注重飲食的藝術性,對飲食的口感要求較多,但對營養方面比較不注重。中國人覺得食物除了可以解決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中國的飲食觀念中,對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對營養的追求,這就導致中國的飲食過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飲食內容差異

西方人更為注重對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在介紹飲食特點時,西方有發達的食品工業,例如快餐和罐頭,味道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卻省時又營養,飲食的內容大部分以動物類為主,肉食占整個飲食的大部分。而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的飲食以植物類為主,肉少糧多,在中國的北方,人們的主食是饅頭和面條,南方主食是米飯,中國人的飲食是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國人偏好熱食,中國人普遍認為菜要趁熱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飪的差異

中國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中國有非常多的烹飪技術,例如煎、炒、蒸、炸、溜、燜、燒、燉、煲等,讓人眼花繚亂。中國人的烹飪非常復雜,一道菜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中國的廚師行業對廚師本人對原料的選擇較為注重,所以原料的優劣和廚師的天賦都會直接對菜品造成影響。

西方則強調飲食的營養,制作飲食較為規范,沒有樂趣可言。西方的烹飪手法不像中國一樣復雜,西餐更為注重發揮食物本來的味道,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較為隨意。

4、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樂于呈現和諧的氣氛,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和勸菜,體現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從衛生層面來看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卻很符合中國人對團結的心態。而西方的宴會更為注重交誼,西方流行自助餐,人們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注重個人情感交流,體現西方人對自我和個性的尊重。

三、生產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對飲食文化差異的影響

筷子與刀叉、圓桌與條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與道數上雙方也是相互對立的,因此宴請禮儀、席間氣氛和飲酒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在中國,主要是群體文化主導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強調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差異與特征,鼓勵特立獨行的風格,所以中西方的價值觀截然不同,這在飲食上也有體現。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飲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國,飲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質和精神形態的東西,這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

但是在西方國家,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與交際方式。美國的一位叫做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最低的一層就是對飲食的需求,另外四種分別是對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西方人的飲食觀念與中國人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認為吃只是可以保證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維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際手段來說,宴請的目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向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贏得客戶的信任。三是對達成交易的慶祝。四是請人幫忙。五是引薦他人的時候。六是在建議和討論某些想法的時候。從這里不難發現,吃雖然重要,但是西方國家僅僅將吃停留在簡單的交際層面,并不像中國一樣對吃極為注重。

通過本片論文的論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通過研究可以實現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補。現如今,中餐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性和科學性,而西餐也開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第2篇

一、正規化警務訓練鑄就的司法警察隊伍是法院審判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司法警察是為法院審判工作提供輔助和保障作用的法律職業人員。司法警察隊伍的工作以審判工作為核心和服務對象,司法警察和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官一樣,都是法院司法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職能角色來看,法院司法警察是一支具有武裝性質的司法隊伍,肩負著警衛法庭、押解人犯、送達法律文書和參與執行、協助執行等其他重要任務。從法治社會所遵循的專業化分工規律看,在現代化的法院組織結構和法院職能中,現代化的司法警察隊伍須臾不可或缺,它是法院審判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隊伍的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是司法警察工作面臨視野的拓展和領域的延伸。在新的形勢下,司法警察隊伍也將面臨一些新型的工作任務,如一些重大疑難案件的開庭、重大執行活動和應付突發性事件等,都離不開司法警察的積極參與。而面對入世條件下新的審判方式,司法警察工作領域還將進一步擴大,司法警察工作的視野必須進一步拓展。其次是司法警察隊伍面臨提高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的壓力。由于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質、工作對象和工作環境等的特殊性,其業務素質相對人民法院其他人員而言也有著特殊要求。作為人民法院重要組織力量的司法警察,面對日趨復雜的執法環境,加強正規化訓練,不斷提高法警業務素質,增強隊伍的戰斗力,以順利履行日常業務職能和應付司法實踐過程中所出現的各類突發事件(如對在押人犯逃竄等突發事件的防范,對群體暴力抗法事件的處置和控制等),是保障法院審判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也是法院隊伍建設中一項艱巨的任務。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授予司法警察警銜儀式上指出,各級人民法院在抓好各項審判工作的同時,要認真加強司法警察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作用。為加強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工作,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各級司法警察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充實加強司法警察力量,搞好正規化訓練,堅持依法治警,從嚴治警,努力建設一支忠誠可靠、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有堅強戰斗力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隊伍。法院司法警察隊伍的發展是制度規劃、組織建設和業務訓練的結合,三者缺一不可。所謂正規化警務訓練,是指以“依法治警、從嚴治警”的方針為指導,保證充分的訓練時間和司法警察參訓比例,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與司法警察業務密切相關的訓練科目的規范化訓練模式。正規化的警務訓練對于法院司法警察隊伍業務素質與執法水平的提高、保持和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是建設現代化司法警察隊伍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當前制約法院司法警察警隊伍正規化警務訓練的幾個因素

正如前述,司法警察的正規化警務訓練是提高警員素質,保持和加強司法警察隊伍戰斗力的重要途徑,是司法警察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法警的正規化警務訓練也一直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隊伍建設的薄弱環節,直接影響著司法警察隊伍的戰斗力,使其很難適應新時期人民法院審判保障工作對司法警察所提出的要求。對此,一些法院雖然給予了高度關注,也曾進行過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尚無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綜合來看,當前制約司法警察隊伍正規化警務訓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司法警察隊伍管理機制不完善

當前各級人民法院中,除了少數基層法院對法警隊伍建設不夠重視,司法警察還沒有進行編隊管理外,大部分法院已經對司法警察實行了編隊管理。但是在一些人民法院中,司法警察隊伍的管理機制尚不夠完善,主要表現為法警隊伍在進人方面把關不嚴,標準不一,致使司法警察隊伍警員來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這一現象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所規定的司法警察任用條件嚴重相悖離(這一現象在基層法院比較突出),從而給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務訓練帶來了難度。就目前而言,現有法警隊伍存在著警員年齡偏大、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較差、業務水平有待提高的現象,這就造成了司法警察隊伍在結構和質量上難以完全適應審判保障工作需要的被動局面。另外,根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規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編隊管理實行雙重領導,即既受本法院領導又受上級人民法院職能部門的領導。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司法警察基本上是塊塊主義,各自為戰,上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隊伍對下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隊伍的警務訓練要么疏于指導,要么指導流于形式,這也是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務訓練不能正規化和系統化進行的原因。

(二)司法警察警務正規化訓練的機構與設施不健全

沒有專門的司法警察警務訓練機構和健全的警務訓練設施,是直接遏制司法警察正規化警務訓練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種原因,長期以來人民法院系統沒能設立司法警察警務訓練的專門機構,致使許多法院對司法警察只能是“自用自訓”,這使得大多數法院的法警訓練缺乏統一的指導思想和嚴格正規的訓練規劃與方式,導致警訓具有分散性、臨時性和非系統性。同時,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情況不同,很多法院法警訓練經費不足,或根本就沒有這項開支預算,或者是雖有訓練經費但不能做到??顚S?,這些都造成了法院司法警察警務訓練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很多法院司法警察“有警而無訓”、“有訓而無果”或“有果而不終”。比較常見的情形是,雖然也有不少的司法警察在入警前進行了崗前培訓,但上崗后苦于沒有訓練條件和經費,業務技能和警務專業知識長期得不到更新與滾動提高,自然很難適應司法改革中的人民法院審判服務保障工作對司法警察隊伍的要求。

(三)用警與訓警之間存在著矛盾

隨著經濟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多元化,我國的依法治國進程也日趨加快,人民法院正在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最重要的職能機構,其審判與執行工作也日趨繁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每年的人民法院受案數量統計報告,在近年來人民法院司法隊伍人員數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所受理和解決的各類型案件總數卻呈持續上升的發展趨勢。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日益繁重,使得各類型案件對法警的使用頻率和使用廣度也在急劇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司法制度銳意改革的今天,法院審判工作中司法警察的服務職能不斷拓展,警務保障任務也日趨繁重,自然而然便形成了審判工作用警不斷增加和警力有限之間的矛盾,于是便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即司法警察隊伍“繃緊神經”保障了審判用警的需要,卻不再有充分的時間對隊伍自身進行正規化的警務訓練。因此可以說,用警與訓警之間的矛盾也是制約司法警察正規化警務訓練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目前司法警察正規化警務訓練所面臨問題的對策

如何搞好司法警察隊伍的正規化警務訓練,是各地法院司法警察同行一直以來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法院司法警察隊伍正規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這一問題上,不少人民法院和法警工作者對此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作出過不懈的努力,編寫了不少有關司法警察警務訓練方面的教材。如最高人民法院編寫的《司法警察訓練教程》、??谑兄屑壢嗣穹ㄔ壕帉懙摹端痉ň毂貍洹返?,這些教材內容詳實,理論聯系實際,為司法警察警正規化務訓練內容提供了重要的操作規范。但不能否認的是,法院司法警察的正規化警務訓練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筆者認為,要切實搞好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正規化警務訓練,除了上述操作規范的制定外,還應解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優化司法警察隊伍完善管理機制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擔任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必須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身體健康,具有高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從事司法警察工作。曾受過刑事處罰的,曾被開除公職的,或曾被國家機關辭退的,不得擔任司法警察?!稐l例》第二十三條還規定,根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性質、任務和特點,從其他部門調任不同職務的司法警察最高年齡,辦事員、科員級不超過25周歲,科級不超35周歲副處級不超過45周歲。以上是現有法律根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質和任務特點等,對司法警察任用所做出的嚴格規定,這些規定是對司法警察隊伍人員建設的重要規范保障。根據該規定的精神和司法實踐的要求,凡不符合《條例》規定的任職條件而進入司法警察隊伍的人員,將很難適應司法警察的工作,更無從談及正規化的警務訓練了。所以,人民法院應嚴格按照《條例》的規定,堅持公開考試,嚴格考核,擇優選用,(對優秀復轉軍人、警校畢業的優秀學員和具有相關技術專長的優秀人員優先選用),杜絕一些不符合條件的人員進入法警隊伍,純化司法警察的來源,優化司法警察隊伍結構和人員素質,是解決好司法警察正規化警務訓練的一個重要環節。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采取的是雙重領導的管理機制,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除受所在法院領導管理外,其上級法院司法警察部門也是其領導者。根據這一原則,筆者認為,在警務訓練方面應以上級法院司法警察部門領導為主,充分發揮上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對下級司法警察的縱向領導職能。這樣有利于組織一些大型的系統化的警務訓練并及時傳輸司法警察隊伍建設發展等的有關信息,充分利用有限的警訓經費,有利于司法警察警務訓練系統化正規化程度的提高。

(二)建立專門警訓機構和加強司法警察警務訓練的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務訓練基本上是上崗或者入警時借用他人場地進行簡單的培訓。由于條件的限制,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很難進行系統化正規化的警務訓練。而在領導崗位上的司法警察中,許多沒有經歷過嚴格系統的業務訓練,一般是調入法警隊后即開展司法警察工作,這樣造成了從事司法警察工作卻不熟悉法警工作業務,勢必影響司法警察工作的開展。有些條件差的法院根本就沒進行過司法警察警務訓練,而是迫于形勢將一些不具備司法警察條件的人員調入法警隊伍從事司法警察工作,造成法警隊伍松散,工作起來漏洞百出。近年來屢屢發生的罪犯逃脫、槍支丟失等重大工作事故,無不說明了這一點?!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設立專門的司法警察訓練機構,加強司法警察警務訓練基礎設施建設,是打造一支具有堅強戰斗力的司法警察隊伍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

針對司法警察警務訓練問題,有些人認為可以將之委托給部隊或者警校進行訓練。對此筆者認為,部隊和警校所涉及的訓練科目雖然和司法警察所從事的警務工作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司法警察最主要的工作是服務和保障審判,其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和工作特點必然有其特殊性,委托訓練并不能從實質上解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務訓練問題。并且從戰略的角度看,司法警察警務訓練是司法警察隊伍建設中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委托訓練只能解決一時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司法警察系統化和正規化警務訓練的問題。所以建立一套法院系統自身專門的司法警察警務訓練系統,既是解決司法警察正規化系統化警務訓練的當務之急,也是其長遠所需。

筆者設想,根據目前法院的情況,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一所法院內部的司法警察學校(或其他名稱),主要針對一些在司法警察隊伍中具備一定級別領導職務或者將被提升和調任的司法警察領導職務的人員進行訓練,加強司法警察領導者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并使之及時掌握一些司法警察工作信息,這樣有利于司法警察隊伍健康的發展。同時,可以根據各級法院的級別和地域分布情況在符合條件的地方人民法院(如中級法院)設立訓練基地(或其他名稱),主要針對初任司法警察、司法警察晉升和警務訓練科目更新的一些情況進行組織訓練。對一些未設立司法警察訓練基地的法院,也要加強對司法警察訓練的經費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使司法警察正規化訓練在實質上運作起來并進入良性循環。

(三)優化警力資源的配置和使用,統籌解決用警與訓警之間的矛盾

如前述,隨著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不斷加重,司法警察警務保障任務也日益繁重,再加上一些法院對有限的警力不能合理使用,造成了警力少而任務重的局面,導致了用警與訓警之間的矛盾。具體分析來,這一矛盾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審判工作用警具有周期性,在某一個時間段審判工作和執行工作大量用警造成警力緊張;二是有限的警力得不到優化的配置與合理的使用,導致警力浪費,造成司法警察警力緊張?!度嗣穹ㄔ核痉ň鞎盒袟l例》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職責是,警衛法庭,維護審判秩序;值庭時負責傳喚證人、鑒定人,傳遞證據材料;送達法律文書;執行傳喚、拘傳、拘留;提解、押送、看管被告人和罪犯;參與對判決、裁定的財產查封、扣押、凍結或沒收活動;執行死刑;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而現實中,一些法院將司法警察用在保安崗位上或從事其他一些勤雜性工作,這顯然是一種偏誤,自然容易造成警力的浪費。所以,掌握好審判工作用警周期,適時分批組織司法警察進行警務訓練和嚴格按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的規定科學合理地配置與使用司法警察,是解決用警與訓警之間矛盾的主要辦法,也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搞好正規化系統化警務訓練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第3篇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自古以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其重要性并不亞于茶于中國人的意義,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茶與咖啡是中西方極具代表性的飲品,它們被視為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茶的清新淡雅與咖啡的濃香醇厚使它們各有著自己的特色和韻調。文章通過介紹兩者的起源以及發展狀況,分析兩種飲品背后的文化差異,以解釋現如今中西方文化表現上的不同,甚至通過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相互比較還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人文氣息,以此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與人文情懷。

關鍵詞:

茶;咖啡;文化差異

文化,經常被很多文人及學者們掛在嘴邊或者寫到文字里面。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長時間以來就未曾停息過,并且一直都是學術界討論的主題。能夠讓人意識到的是文化的的確確在不同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這兩部分組成的,而精神生活強調的就是文化上的生活,也就是說沒有文化就沒有人們的精神生活。眾所周知,茶與咖啡是當今世界的兩大飲品,茶的清香淡雅給飲茶者帶來沁人心脾的陶醉之感,而咖啡的濃郁醇香則給飲者帶來回味無窮的境界。茶是發源于中國的一種獨特的飲品,自古以來它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也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F如今茶與咖啡已經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盡管這兩者都扮演著靜心、舒適、閑淡、享受且注重品位的一種生活文化,但是兩者卻在很多方面表現著很大的不同,主要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1茶與咖啡的起源

1.1茶的起源

關于茶的起源問題可謂眾說紛壇,并且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和解釋。不過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是茶樹的發源地,并且茶也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引入到世界各地的,實際上中國的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有茶的存在了,無論是從神農氏嘗百草的故事當中,還是從古代詩歌對茶的描寫里,都可以看出茶在中國由來已久。盡管對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說法,但是卻不曾對茶的起源有個定論,關于茶的原產地有西南說,四川說,江浙說等。而茶的發源時間更是眾說不一,分別有神農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等等??傊?,茶的起源和時間仍然因為歷史記載的缺乏和不精確而顯得模糊不清,但是這些并不影響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1.2咖啡的起源

咖啡的起源同茶的起源是有相似性的,即它也是沒有一個定論和確定的說法的。根據歷史學家的解釋說,非洲是咖啡的故鄉,咖啡樹最早生長在埃及的咖法(Kaffa)省,并且據說在17世紀中葉的時候,土耳其的大使們將咖啡引入到了法國,之后法國將咖啡推向了西方的各個國家??傊?,茶與咖啡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都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并且由于歷史的久遠性以及史料的缺乏性問題,關于茶與咖啡的真實起源等問題已經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一點的是這兩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茶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的主要飲品,并且逐漸的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并不斷充實和發揚。與茶并列的咖啡亦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也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咖啡文化。兩者在世界上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2茶和咖啡的普及發展狀況

2.1茶的普及與發展狀況

在中國的國土之中,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和演化,茶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形式各樣的茶文化,比如說有茶藝、茶道、茶具、茶包裝、茶樓設計以及茶詩和茶禪等等很多方面。飲茶在很多時候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飲茶,它代表了更多語言性的傳達與闡述,代表了藝術的境界與審美。一方面它使得人們精神生活或者說是文化生活不斷充實和富裕,另一方面它又推動著茶具、茶器以及茶文化各個方面的不斷發展與繁榮。并且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吸收了中華的茶道文化,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茶文化與茶藝術。據統計茶是在16世紀的時候引入歐洲的,到18世紀的時候茶多在歐洲已經盛行起來了。之后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為了壟斷中國的茶市場和茶商品貿易,不斷的強行進入中國市場,逐漸地形成了對中國茶的控制。之后美國雖然沒有直接的參與到對中國茶的壟斷中來,但是他卻憑借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世界地位將發端于英國的速溶茶和冰茶推廣到了全世界。

2.2咖啡的普及與發展狀況

據調查顯示,咖啡在西方國家里的傳播和興起要比茶葉晚一些,據說在17世紀的時候,新理性主義的思想在歐洲迅速地蔓延開來,并且這一新思想催生了啟蒙運動的發展,接著在此思想的傳播之下帶動了具有“醒腦劑”功能的咖啡的盛行。西方國家為了打破阿拉伯人對咖啡生產的上的壟斷,荷蘭人與法國人都耗費了巨大的精力,終于在爪哇和中南美種植成功,并且開始大量生產。自此以后咖啡就持續地進入到歐洲的市場之中來,并且深受各個國家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咖啡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里,主要的是集中在聚會社交的場所之中,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北美,據說咖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才開始發展起來,而美國對咖啡的營銷策略是推廣真空罐裝的咖啡和速溶性的咖啡。并且美國在1971年的時候在西雅圖創立了首家集聚咖啡文化的場所即星巴克,今天的星巴克更是在多地都發展起來了,逐漸的成為世界咖啡文化的中心之地。大約是在20世紀的時候咖啡才傳入到中國的,并且是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但是那時的咖啡還只是鳳毛麟角,并沒有在中國形成一個巨大的規模,直到半個多世紀以后咖啡才在更大的范圍內被中國人所傳播。咖啡于國人而言一直都是一種舶來品,它代表的是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與好奇,尤其是在國內各個地方興起的星巴克這樣的咖啡文化中心更是對時尚的展現,同時也是國人們了解國外文化的一種途徑。

3茶和咖啡與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的范圍可謂是包羅萬象,文化屬性也是繁多的,包括飲食文化、出行文化、藝術文化等等都屬于文化的范圍。茶與咖啡都是聞名世界的飲品,兩者都屬于飲食文化的范疇,但是由于兩者發展的深遠性以及它們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性使得它們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即茶文化和咖啡文化。文化的形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它們是源自于生活而又凌駕于生活之上的一種存在形式。但是不管如何理解和把握,一個很明晰的事實是文化的的確確的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體現了一種人文性、民俗性以及民族的色彩與性情。下面我們就針對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上的不同,來更深層次的分析兩種文化背后的國民性,以期為中西方的差異性尋得一份合理的解釋。

3.1中庸之道與崇力競爭的差異

中國人是喜歡茶的,好多人都喜歡茶的清新淡雅、喜歡茶的溫和性情。飲茶者需要靜心體味,才會體會到茶的幽香與怡情,慢慢地感受著茶色與茶韻,將茶的性情與中國的中庸之道結合起來,尋求中庸和諧的價值取向。自古以來茶樹是可以栽種到各家的門前或者門后的,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的生活狀態給予了人們更多的接觸自然的機會,練就了人們樸實、淳厚、謙和的性情。中國的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釋道三家于一體,將傳統文化里的謙讓、恭儉以及寬容和博愛展現得淋漓盡致。

3.2保守內向與開拓創新的差異

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的生活狀態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僅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圍之內,那種重視宗族觀念與血緣體系的生活讓人們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內省而輕視開拓的文化形態。相反,西方國家則較多地受到當地山地與海洋的影響,受到地勢上的阻礙,在尋求改變生存之道的時候也開拓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并且將這種意識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圍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風格。在茶和咖啡的傳播過程中兩地發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是在文化上有著不同的表達。在兩地之間的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中就表現出了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態和營銷策略在中國是一個逐漸演變的漫長過程,幾千年來變化不大,我們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說茶在我國盡管存在深遠,歷史也很悠久,有著我們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但是它卻并未將中國的這些特色引領到世界的范圍之內。歐美國家則不一樣,他們依據自己的開拓精神,在短期之內就開發了方便攜帶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盡管中國仍然是茶的最大生產國,但是西方國家卻不斷的研發新的茶形式與咖啡形式。比如說現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現了西方人的開拓精神。所以說中國可以在保持自身茶文化的同時要著力地開拓創新,發展茶文化的新的存在形式。讓茶更好地走向世界,并且能夠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結語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國人喝茶追求的是靜心,靜身,修身養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熱烈,奔放,方便,快捷。這兩種飲品給中西方的人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以及影響程度,從以上茶與咖啡的起源與它們的發展和普及狀況來看,茶與咖啡的背后的確蘊含著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化,這給我們更好的了解西方提供了一個路徑選擇。

作者:葉婷婷 單位: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龔永新,黃亮,張耀武.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農業考古,2015(2):12-16.

第4篇

關鍵詞:茶;茶文化;起源;內涵;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1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6-0210-2

1 茶樹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我們祖先對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產地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始于唐朝,興于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歷史

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國茶文化歷史淵遠流長,若依文獻記載來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皞髡f始于皇帝時代《神農本草經》中:‘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薄拜薄奔础安琛保拼斑€無“茶”字,我國古代早期文獻《爾雅》中,將茶稱為“荼”。茶最早是被作為治療的藥物,《神農食經》中記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碧拼懹稹恫杞洝分杏性疲骸安柚疄轱?,發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2]《爾雅》成書于漢代,因此,許多學者據此論證周代就已形成飲茶的風尚?!恫杞洝分械摹翱嗖恕?、苦茶、“茗菜”、“苔菜”皆指為茶。西晉時傅咸所著《司隸教》中曾提及蜀驅在南方小鎮“做茶粥”賣的事例。現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以茶入味的習俗,無疑是古代食茶的遺風。竹筒茶加油鹽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飯食用。湖南洞庭湖姜鹽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氣。我國食譜中:茶汁蝦仁、碧螺蝦仁、龍井蝦仁、碧螺魚片、碧螺炒蛋、龍井雞絲、龍井鮑魚、樟茶鴨子、云霧石雞、五香茶葉蛋等。

繼《茶經》之后,古代茶書有蔡襄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多種。將茶葉專用于飲料,大約形成在西漢時期,西漢辭賦作家王褒所著《僮約》中記述去集市買茶,煮茶和洗滌茶具的細節。

中國茶飲文化的首倡者為唐代陸羽。由于唐代飲酒風日盛,因而以茶為主的茶宴、茶會亦與日俱增,興盛一時。這種以茶代酒的茶宴不僅文雅,還可以“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陸羽的好友詩僧皎然寫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國茶道、茶藝愈加充實完善起來。宋代茶學著作比唐代更多,內容更豐富。《茶錄》子安《拭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無名氏《北苑別錄》等。宋徽宗趙佶也撰寫了一部茶學著作《大觀茶論》,此書雖不一定為皇上御筆 ,但也記錄了一些不少的精微體驗心得,從中可知宋徽宗是一個嗜茶、愛茶的帝王。《大觀茶論》一書,對采茶工藝有許多精細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斷芽心必以甲不以指,從甲則速斷不柔,從指則多溫易損。”制茶工藝要求“洗滌芽惟潔、洗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比绮瞬柚谱鬟^時,不合時宜,蒸壓不當,焙之太過,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詞圣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膾炙人口的詠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菽c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p>

明清時代,茶道、茶藝又增添了新工藝、新內容。明代錢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譜》一書,分茶略、茶品、茶藝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點茶三要”寫得簡潔實用。“煎茶四要”指:選擇好水、洗茶、候湯、擇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會嚴重損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熱水沖洗茶葉,除去茶的塵垢和冷氣,這樣,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湯須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湯時不要將水燒得過沸,才能保存茶的精華;茶瓶宜選小點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點茶注水時也好掌握分寸,茶盞宜用建安的兔毫盞?!包c茶三要”指:滌器、茶盞、擇品。點前先將茶器洗凈;茶盞是茶面聚乳的關鍵;烹點之際,不宜以能奪香、奪色的珍果香草雜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純甘美[3]。

清代的茶藝、茶道還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飲中其香美味。無名氏的《調鼎集》卷八列舉當時名茶外又敘述幾種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藝?!肚宀琛芬粭l下有:茶葉,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杜莶琛芬粭l下是:茶葉內加曬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頗香?!堕蠙觳琛芬粭l是:橄欖數枚,木錘敲碎(鐵敲有黑銹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壺,注滾水蓋好,少??娠??;t同?!栋迪悴琛芬粭l是:臘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開花朵,連蒂入磁瓶。每一兩,用炒鹽一兩灑入,勿經手。厚紙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許于杯,加花三四朵,滾水注,花開如生。

3 茶文化的內涵

飲食是食品和飲品的合稱。而飲茶較之食品,具有更加獨特的社會功能。如飲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藝、茶事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更為廣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層次的內部結構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1]。茶文化的物態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1]”既包括茶樹栽培、茶葉采集、加工、保存及茶葉中的化學成份和茶葉入藥的療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藝、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茶花、工藝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1]”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

茶文化的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1]”通常是以茶禮、儲茶、品茶、斗茶、點茶、茶點心、茶食、茶花、貢茶、書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藝形式表現出來。

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品茗飲茶過程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文人宴會上以茶代酒,標志著生活習俗的大改變。可以說,茶宴是中國文人的創造。

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茶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對社會文化教育功能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2,(1).

[2] 徐賽碌,肖雪珍.淺談世界茶葉產銷狀況與我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J].福建林業科技,2002,(增刊).

第5篇

茶文化從中國傳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豐富與發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點。日本人對茶文化的定義與中國不同,也們認為: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養性,與別人進行溝通與學習的工具。二十世紀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學》中,對茶文化進行了定義,也認為茶文化是一種藝術,是以茶品為媒介而演出的一種藝術。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認為茶文化具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即藝術、社交、禮儀與修行??梢哉f,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實用價值,從中國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觀中解放出來,將之用于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禪,這與中國古代詩詞中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修行十分吻合,中國傳統的禪宗思想認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養,品茶正是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國影響很大,與中國的“和、靜、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個品茶原素。與中國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觀相比,日本茶文化則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會安定、國家和平的愿望,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國茶文化之后,進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與改變。

二、中日茶文化之異同

飲茶,是中國與日本代表的東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現象。雖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國,但當它傳到日本之后,茶文化開始發生變化,開始與中國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節將對中日茶文化的異同進行分析,希望能對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幫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處中日茶文化雖然在發展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視“精神內涵”的特點卻是相同的。中國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禪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國人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國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們把茶看到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當作人與自然、人與天地的媒介,而飲茶的過程則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進行交流與感悟的過程,其精神內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終目的。在這一點上,日本茶文化與中國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時,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及時茶具的使用也是極具禪宗意味的。從茶室的布置與安裝,到茶具的選用,茶葉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無一不體現著禪宗文化中“本來無一物,勿使染塵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兩國的茶文化的相似之處還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動舒緩身心的作用,簡而言之,飲茶成為人們放松心靈的一種方式。中國人在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影響之下,人們背負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的重擔,每一個中國人都把家庭、民族的偉大與振興當作自己的責任,從而背負著重重重擔的中國人,把飲茶當作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希望在這種放松心靈的品茶活動中,能夠收獲更多的動力與領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應當的成為他們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這樣的特點,飲茶才成為社會中最為普遍的放松方式,無論是王化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對茶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喜愛。

(二)中日茶文化相異之處中日兩國茶文化的相異之處,首先表現在形式方面。中國人品茶最喜歡的地方就是茶館,在一些古裝電視里經常會有茶館出現,茶館成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因為中國的茶館面向于社會各個階層,因而具有平民性、開放性的特點,茶館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休閑方式。到了現在的中國,茶館雖然已經不見身影響,但是一些極具古典特色的茶樓、茶間卻開始出現,它與古代的茶館一樣,有著隨意性、開放的特點。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則與中國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場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與中國的茶館不同,以其嚴謹、繁瑣與等級為特色。

在氣氛與環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國的一些古老的茶館里,我們會發現,其環境十分幽靜,里面所收錄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極具古典氣息的,有的茶館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魚蟲等等,有的還會有大熒幕上的皮影戲表演,因而整體的氛圍是“悠閑”與“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圍則相對要嚴肅很多,日本的茶室總是靜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極為講究,給人一種嚴肅、嚴謹之感,并沒有中國茶館里的隨意的感覺。此外,中日兩國茶文化在文化社會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國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時期,此時的中國文化與思想已經處于成熟階,中國的社會、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經定型,因而茶文化是處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處于輔的地位。但是日本則與中國不同,茶文化傳處入日本時正是七、八世紀,此時的日本文化還沒有形成,茶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對于日本文化來說是一種主流性文化,對茶文化的改造與豐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點,與中國茶文化的輔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則處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

第6篇

【關鍵詞】中職;種植專業;課堂教學

我國是世界農業人口大國,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國家通過改革開放、通過城市工業化創造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一些勞動力密集型工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能夠提高經濟收入的大量崗位,改善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生活條件?,F代化農業機械的投入,減少了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尤其是貧困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直接阻礙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因此,要真正解決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問題,農業產業化是核心??墒牵捎谌狈ΜF代化技術的融入,廣大山區農民對農業產業化缺乏認知,傳統的、粗放式的種植加工方式仍然起著主導作用,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產能低下、品質差、經濟效益無法提升的不良循環,很難實現脫貧致富。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校作為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機械化、工業化、現代化充斥著年輕人的思想,特別是走出大山,見識了外面多彩世界的新一代。要繼續讓他們走進職校課堂,重新學習農業種植技術,這對渴望脫離黃土地的孩子而言絕對是一種“叛逆”。雖然教師苦口婆心,盡管的確從事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中國這個農業大國的發展多么重要。但年輕人的思想觀念,不是用精神食糧就可以支撐的。為此,要讓進入職校的學生自主學習種植專業知識,選擇的內容、教學方法就尤其重要。教學改革如何改?這必須依托于地方產業特點,合理的設置專業和課程,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讓他們能夠以濃厚的興趣融入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下面僅以茶葉種植教學部分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中挖掘潛能,增強課堂吸引力,實現高效教學。

一、教學融入傳說、史例,注重引入

在本專業的教學中,既要達到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所認知,又要避免傳統的說教而導致學生的厭學。教學中可以結合課程的講解,適當融入一定的歷史傳說,逐步引入,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比如說介紹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起源于神龍氏。學生不知道神農氏是誰,當然就對老師所講授的東西沒有興趣。這時,可以將“神農嘗茶”的傳說融入進來,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币幌伦泳湍軌蚣ぐl學生濃厚的興趣,在聽老師解說和探討中參與到課程中來。當介紹為什么古人直至現代人都如此喜歡飲茶,僅平鋪直敘的講述茶的功效,教學效果必然黯淡。此時可以給學生介紹茶在古代的經濟地位,如公元前1122-1116年,我國巴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茶葉在唐代它做過“飛錢”貨幣,在唐、宋、明代當過中原與邊疆“以茶易馬”的交易品,還扮演過邊疆官吏的“餉銀”等角色,從而引入茶葉的功效,茶葉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學融入文化,拓展豐富內涵

在教學中融入文化,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能增強對我國茶文化研究歷史的認知,同時還能讓他們體會到學科的重要性。中國是茶的祖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那么我們的祖先是怎樣識茶、飲茶的呢?在這樣的起疑開頭,讓學生去討論研究茶的文化發展。然后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先認識茶,最先是藥用。遠古時代,人們最早把茶作為一種治病的藥物,野生茶樹上采下的嫩葉,生嚼后加水煎煮成湯汁飲用。這種煎煮而成的茶湯,苦澀如藥,因此,那時又稱為“苦茶”。以后,通過人們的不斷實踐,發現茶不僅可以防治疾病,而且還可以生津止渴,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飲料,于是開始種茶、制茶和飲茶。

但是,為什么現在世界上最出名的是日本茶道而非中國茶道呢?究竟茶文化是中國的歷史還是日本的創新呢?提出這些困惑學生的種種疑問,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和解惑。原來,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傳播時較早地傳入日本。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來綿延不斷。日本的茶道起源于日本本土,但吸收了中國的茶文化,且具有日本民族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日間的茶文化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國的回傳。學生這下明白了,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中國是茶的起源地,但因日本人對茶道的深刻研究,中國現代茶道又直接或間接的受到了日本茶道的影響。通過對茶文化的答疑解惑,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又激發了他們對中國茶文化研究的濃厚興趣。

三、寓教于樂,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教學真正能做到學生積極參與,并樂于其中,這才是高效課堂的體現。我們在傳授中可以適當的穿插一些小插曲,教學內容未必要與課本或教案相符,關鍵要學生有所收獲。如我們介紹茶道――“是以修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這樣直白的介紹,學生未必真能一下理解。我們可以在課前進行教具的充分準備,將全套茶藝工具備足,讓部分學生模擬茶藝師傅,展示茶藝;讓部分學生模擬客人,端坐飲茶,思考古人悟道之理,真正體會茶道的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完全脫離了書本和課桌的束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師所描繪的意境里,當一節課結束之時,大部分學生都還意猶未盡,依然沉浸在課堂的表演“角色”之中;而教師傳授的課程,也在學生的歡樂中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產教結合,直觀具體

職校的農業產業化技術類教學,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在學校所學習到的技術切實應用到生產中去,實現經濟效益,這也是真正能夠吸引農業類專業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重點。在教學中,可以將教學課堂搬到基地、搬到農場,讓學生親自參與,在動手實踐和親自參與生產中領悟知識,獲取經驗。比如,制茶,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制茶工藝流程,讓他們收獲生產出產品的快樂。同時,再通過參觀當地茶葉生產企業,將現代制茶工藝與學生體驗的傳統制茶工藝相比較,直觀而貼切的讓學生親身體會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強大震撼力,進行思想上和觀念上的再一次更新。

第7篇

關鍵詞:茶;咖啡;中西文化;差異;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6-00-01

茶作為中國的代表性飲品承載了很多的中國的文化元素,也可以這樣說,他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而咖啡,是西方文化的的代表,也是西方一種精神的代表,與西方的文化生活中的熱情開放和自由息息相關。茶葉清香沁人,喝茶的時候那種清新淡雅的意境讓人陶醉,咖啡給人的感覺則是一種香醇,也是很讓人如癡如醉的,可以讓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一、起源和發展

(一)茶的起源。秦漢年間,我國的四川地區就已經開始盛行飲茶。西漢,茶就已經成為四川的特產了,曾經通過進貢被帶到長安,古代的川東鄂西其實就是茶樹的起源發祥地。在《神農百草經》中曾寫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那個植被很茂盛,茶葉至今還很是茂盛的環境,神農嘗百草絕對是可能的。在我國的漢代以前,川東鄂西等地區,由于那里盛產茶葉,所以那里的生產和利用茶葉傳播文化的事業已經是相當的發達。

宋初明末時,茶的文化已經發展到一種巔峰的狀態,賜茶、貢茶和斗茶流行在世。清朝時,茶的文化更是深入發展,戲曲也開始進入茶館表演。清朝的對外貿易中,茶的地位已經超出了普通水平,隨著歷史的發展更是,在茶的各種活動中,人們不斷地豐富與充實著茶文化的發展。

(二)咖啡的發展與起源。在西方,并沒有神農氏這樣的人存在,也沒有相關的記錄,所以,有關咖啡的傳說各不相同。關于它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公元850年,在波斯的回教《古蘭經》上,曾在執行某個任務時睡著了,天使就用咖啡將他喚醒,咖啡的力量很是強勁,讓他一口氣就將40個人拿下。

15世紀,就有很多參加朝圣的教徒將咖啡帶回居住的地方,使得咖啡逐漸流傳到埃及、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

到1683年,第一家咖啡店在歐洲的威尼斯建成。1720年,圣馬可廣場的佛羅倫咖啡館是當時最為著名的。在英國,有無數的咖啡屋,并在社交場所中很受紳士們的歡迎??Х鹊奈幕矊Π屠璧氖忻裼兄艽蟮挠绊?。

二、茶與咖啡文化的不同

(一)茶的特點。中國的茶文化源于有著悠久歷史的華夏文化,蘊含了美學、哲學、歷史和倫理學等等,在生活中可算是一種極其奇特的文化景觀。不論是產茶區還是非產茶區,茶文化的傳承一直是經久不息的。茶文化的形式包括了茶的歷史發展、飲茶的習俗、千姿百態的茶類和茶道茶藝以及茶的科技等等文化藝術的形式。茶文化的歷史久遠,主要是因為它的內涵厚重。

(二)咖啡文化的特點。西方的咖啡文化與東方經過歲月的洗禮的茶相比,它的特點主要就是洋溢浪漫、自有理性、熱情奔放和方便快捷??Х任幕且环N爛漫情調和享受生活的愜意的那種感覺。對于西方人來說,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品,畢竟它蘊含了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眾所周知,西方人認為上帝就是一切,認為上帝看中的是人的靈魂,而人的靈魂和肉體與自然之間都存在著相互抵抗的關系。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西方的人都有很強的競爭和為個人奮斗的意識。對他們而言,生活就像是在煮咖啡,如果對所有的事都沒有了新鮮感,那就干脆換一種新的冒險和品位。這就跟咖啡被泡過一次后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在味道上就會變得清淡無味,既然這樣,就換掉再重新拿新的開始煮,重新感受它的味道,重新體驗。

三、兩者的傳播與交流

咖啡與茶葉的傳播交流都是一種傳播文明的大事,直到現在,咖啡雖然還沒有在國內普及,但是茶葉已經成為了西方人享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早期,由于茶和咖啡都是從民間傳到貴族生活里的,所以它們都帶有等級色彩。

(一)茶入西船。茶葉傳到西方時,已經是16世紀以后的事了。在16世紀前后,茶葉在肯尼亞已經是十分普遍的,它的顏色和種類不盡相同,是通過絲綢之路有帆船等方式傳到西方的。開始時,供不應求,它的價格及其昂貴,普通的老百姓是喝不起的,茶僅僅作為貢品被獻進皇室。在那時,人們覺得喝茶是對身份的炫耀,是品位的提升,人們彼此爭相炫富。飲茶之風也隨著人們的口味和追求等欲望逐漸增長,幾乎已經發展到狂熱的程度了,很對的貴婦人都很癡迷于飲茶,幾乎都是整日的沉浸在飲茶的社交活動中,甚至有些拋棄了家業。

(二)咖啡的到來。關于咖啡的傳入有很多的說法,清初,中國還沒有接觸咖啡,清中中國有沒有咖啡也還不能定論。

根據專家的考證,最早的咖啡一詞,大概出現在民國初的《中華大字典》里,意思就是西洋飲料,跟中國的茶差不多。在此之后,《辭源》也收錄了咖啡一詞,并且將這個詞翻譯的又準確又詳盡。由此看來,咖啡一詞在民國時期已經很流行了。

大約在清末,中國已經開始出現了咖啡館。此外,咖啡的種植也已經傳播到了中國,在1884年就被引種到臺灣,1908年被引種到海南,到后來就相繼被引進大陸??梢钥隙ǖ氖牵Х鹊脑耘嗯c生產在中國的民國前夕以及以后的民國時代就有了。解放后,它的種植就漸漸地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后,咖啡館和喝咖啡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在不斷地擴大咖啡的種植,而咖啡的消費也在中國的發展中逐漸起重要作用,開始成為都市潮人的一種消費時尚。

四、結語

中西方的文化逐漸的滲透到雙方的文化生活中,茶和咖啡兩種不一樣的飲品分別承載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國的茶講究的是中庸,而西方的咖啡文化則是強調理性。隨著中西方文化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交流,不同的文化交流也顯得猶為活躍,遍布各國的茶館,咖啡館見證了各國文化的發展與交流,相互交融,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篇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他的發生與發展,同其它飲食日用器具一樣,經過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用的歷程。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岸Y”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范疇,即為以禮規范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1、茶文化溯源(南北朝時期)

飲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漢。從飲茶起始,就有了客來敬茶的禮節,到南北朝時,客來敬茶成了普遍的禮儀。南北朝茶文化初步興起,這一切充分說明,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茶具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這一個時期是重要的孕育階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會背景給茶具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營養,使茶文化一開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華文化傳承相統一的特點。

2、唐宋茶文化全面發展(唐宋時期)

大唐中興,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飲茶之風也隨之呈風起云涌之勢,在這一社會大氛圍的影響下,中國茶具首次從食、酒器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體系,為品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唐代的飲茶方式以煮飲為主,茶具品種繁多,每一種的作用之界限細致,如陸羽在《茶經髙四之器》中列舉了28種茶器,茶釜(鍑)、茶爐、茶碾、茶羅等一系列的茶具??梢娞拼杈叩亩鄻雍椭v究,但是具體到個人飲茶,可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不同的茶具,而普通人家,準備的茶具可能會相對簡單些,但其中幾件則是必須的,那就是茶爐、茶釜、茶碾(或茶臼、茶磨)、茶碗。茶爐,煎煮茶最重要的器具之一,可由銅鐵瓷鑄造。直筒,下有數腳,空心中間盛放碳;茶釜:重要的煎茶具,敞口,深腹,口沿有兩橋形耳,釉色瑩潤,器形規整;茶碗,飲茶器。越窯茶甌最佳?!安璁T”:陸羽把當時一種敞口,斜壁,淺腹,矮足圈的碗稱為茶甌。

以唐代的陶瓷茶碗為例,當時在全國享有盛名的產地有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壽州、洪州、邢州七個大的產區。飲茶之風盛行帶動茶具生產在各大生產區內興旺發達。邢窯生產的白瓷碗器形一般小而淺,略似斗笠,敞口淺腹,比較厚重,口沿有凸起的厚卷唇,給人以豐潤厚重的感覺;越窯碗,花口通常做五瓣花形,腹部壓印成五棱,圈足稍外撇,敞口,深腹,釉色瑩潤,器形規整。

宋代是一個抑武揚文的時代,對文化相當重視。飲茶也變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點茶和斗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飲方式。宋代的飲茶器具相對于唐代來說要簡單些,但種類和數量上比唐代少不了多少。出現了:茶筅、湯瓶、茶盞,三者是點茶必需的用具。宋代湯瓶設計與制作的壺嘴瘦小,頸細而流長,整體造型典雅秀美。宋人崇尚點茶,湯瓶在點茶過程中起重大作用。宋代的茶壺,關鍵在壺嘴,嘴出水時要有力,落水要準,為此壺嘴的出水要圓而小,以求出水時呈拋物線形,流出來的水富含線條美,又不易破壞“茶局”美。

3、茶具對茶文化的貢獻與影響(元明時期)

宋代飲茶發展到元代已經走下坡路。但元代茶具不僅為國內所共珍,而且遠銷國外。元代茶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茶葉加工,還是飲茶方式,亦或是使用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一個過渡時期。

進入明代以后,茶葉的加工和飲茶方法、飲茶習慣都出現了一系列的大變革,因而茶具造型和藝術風格都相應的出現了一個較大的轉型。明代的飲茶風尚不僅講究茶質、制茶的方法、貯存的場所及用水的好壞,而且還講究飲茶品茗的環境,對器皿的要求越來越高。又因“茶以青翠為勝”,故而綠色的茶湯,用潔白如玉的茶盞來襯托,更顯得清新雅致,悅目自然,陸羽鼓吹的怡情悅目的茶具基本精神,終于在明代得到了回歸。清代的茶飲習慣仍然是在繼承明代傳統的基礎上向前發展,淡雅仍然是這一時期的主流風格。

清代茶具品種增多,形態多遍,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眾多新茶類的出現,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清景德鎮瓷獨領,其茶具小巧玲瓏,胎質細膩,釉色光潤,畫意生動。彩瓷、琺瑯、粉彩,美麗炫目;白瓷質細、料厚、形美,素靜典雅,質樸無華,釉色光瑩似玉,可謂精美絕倫;青花瓷淡雅滋潤,與茶的清麗恬靜和諧一致,具獨特美感,青花茶具名聲鵲起。雍正、康熙、乾隆三朝景德鎮彩瓷生產最為繁榮,因此茶具也顯得格外精致、華貴,除青花外尚有粉彩、斗彩、琺瑯彩及各類顏色釉,極一時之盛。在此期間,由前代盞托演變而來的蓋碗也開始流行,它們常被用來款待客人,成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

4、多元化的現代茶具

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強,人與人的交流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少。而飲茶可以使人獲得片刻的安寧、輕松、愉悅的享受。城市里相應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茶樓,成為人們休閑聚會的好地方,茶文化帶動了陶瓷茶具的空前興旺。

現代茶具造型在人們審美觀的影響下日趨豐富,茶具的設計與制作是根據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

需求而改變的,制作者在造型上力求功能性與藝術性的最大結合。總之,在審美多元化的今天,茶具也順應其時代的需求從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