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創業者的心理特質

創業者的心理特質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19 18:27:3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創業者的心理特質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創業者的心理特質

第1篇

Thomas和Theresa認為,創業勝任力是一個高水平的個人特質,包括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識等,也可以被認為是創業者成功地在組織中執行工作的所有創業能力。馮華和杜紅提出創業勝任力是指在企業創業過程中,一個績效優秀的創業主體所具備的能夠勝任企業創業任務并取得高的創業績效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集中表現為在創業過程中能夠識別、追求機會,獲取和整合資源的綜合能力。創業勝任力是金融創業者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金融界成功的創業者往往能夠未雨綢繆、把握機會,具有系統思維、創新思維、透視思維等一系列的心理品質與素質。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是很健全的條件下,創新精神對于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創新精神是金融創業人才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因為金融創業本身就是對金融創新的一種。近期有研究認為,機會是經濟系統內各種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市場力量變化導致的非均衡狀態引發的未滿足需求、未解決問題或低效率過程等現象的產物,企業家的任務就是發現客觀存在的市場機會并轉化為能為市場創造新價值的新組織,因此,感知創業機會是成功創業者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特質角度

研究發現,成功的創業者之間,總是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中國內地富豪榜的開創者胡潤則提出了創業者“十大財富品質”。他認為,作為成功的創業者,100位中國內地最大的富豪共同的品質有十項,誠信列于十大財富品質排行榜之首,其次分別是把握機遇、102創新、務實、終身學習、勤奮、領導才能、執著、直覺和冒險引。對于金融創業人才,他們具有和普通創業者相同的特質,如積極主動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人際關系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金融創業者身上有著區別于普通創業者的特質,他們掌握著過硬的金融理論知識、先進的技術,能夠將金融領域內的新興技術快速運用到實踐當中,能夠加速金融資源的集聚和配置,有效推動金融資本和實體產業的黏合。他們擁有著系統、逆向、透視的思維能力,以及把握經濟走向和局勢的能力水平。

創業價值觀角度

金融創業人才在創業價值觀上體現在:一是創新創業的價值觀:金融創業者往往具有創新精神,敢于從沖破原有的金融經濟弊端,勇于變革,在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背景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金融管理、金融體制、金融理論。二是民本主義價值觀:金融行業是一個收入差距極大的行業,優秀的金融創業人才不是以斂錢作為自己的價值標準,他們在價值觀上保持著良心與良知。說實話,干實事,這不僅是金融企業家的一種“行為方式”,更應成為一種價值標準。

創業自我效能感角度

第2篇

關鍵詞:創業者;心理素質;培養;研究

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已經非常普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選擇創業.目前很多高校開始嘗試進行創業教育,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愿和熱情也逐漸升高,但有關數據顯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較低,僅有3%左右.影響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因素很多,其中創業心理素質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研究去了解大學生創業者心理素質的現狀并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1研究過程

1.1研究工具1.1.1問卷的選取本研究所采用的《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問卷》,共分為四個部分:創業知識技能、創業人格特質、創業成就動機與創業能力,共42個題目.問卷采用5點正向記分法,分值為1、2、3、4、5五個等級.1.1.2問卷的施測過程由研究者及各年級負責人擔任主試,統一指導語,以專業和年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獨立完成問卷,并統一收回調查結果.1.1.3問卷調查的樣本本研究以某高校230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包括文科和理工科.為使調查具有代表性,對性別、年級與專業進行了控制.發放問卷共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為100%,剔除無效問卷14份,共獲得問卷216份,問卷有效率為93.9%.

2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2.1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總體狀況分析高,創業能力分值最低.這表明,相對來說,大學生掌握一定程度的創業知識技能,但創業能力較低.2.2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各因素的描述性統計通過表2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創業成就動機整體水平較高,說明在校大學生創業動機水平較高,創業意識強烈.2.3大學生創業能力各因素描述統計量結果顯示,大學生較強的能力是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誠信”能力.2.4大學生創業人格特質各因素描述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生成就需要均值較高,說明大學生較高的自我實現的欲望以及不怕困難的人格特點.責任性得分較低,說明大學生對創業成功的自信心和責任心相對較弱.2.5大學生創業知識技能的各因素描述統計量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缺乏創業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創業程序和創業的相關法律知識.3結論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現狀為:(1)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創業成就動機;(2)大學生較強的能力是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誠信”能力,應變能力和行業知識掌握能力較低;(3)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自我實現的欲望與不怕困難的人格特點,對創業成功的自信心和責任心相對較弱;(4)大學生缺乏創業相關知識與創業實際經驗.

4提高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對策

根據調查結果,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出發來提高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4.1激發創業成就動機教育培養和訓練加強大學生的創業成就動機,主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價值觀.把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結合,一方面,通過教育與測評,積極鼓勵適合創業的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的優勢,科學地進行職業規劃,倡導學生理性創業,盡量避免學生盲目創業.(2)幫助大學生提高創業意識.高校可以在學科課程教學內容中系統地安排和滲透創業教育的相關內容,將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并軌進行.(3)營造創業光榮的校園文化氛圍.比如經常在黑板報、宣傳欄上進行創業教育的宣傳,對大學生成功創業者進行褒獎與表彰,在學校制度層面上形成創業教育的引導與鼓勵等.4.2培養創業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我們應積極探索各種有效途徑,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努力:(1)邀請創業成功的優秀校友回校舉行系列報告會,通過經驗交流,力求提高在校大學生企業規劃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2)促進學生學以致用,通過提供風險投資等多種方式,指導與支持大學生開辦或改造小型科技民營企業.(3)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各類創業實踐,結合自己以后創業的目標,推銷小商品、開微店網店或者去自己未來創業領域的單位做兼職,提前熟悉自己即將進入的領域,為未來的創業打好基礎.4.3塑造創業人格特質為了更好地塑造大學生創業性人格特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激勵法.邀請創業領域中的成功人士、校友中的優秀創業者等相關榜樣式人物介紹其創業相關的經歷與經驗,激發學生創業欲望,并學習這些成功創業者的優良品質.(2)磨礪法.通過開展創業模擬活動,使學生對創業有更深刻地了解與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遭遇困難與失敗,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毅力與意志.(3)心理測試與咨詢.首先,可以通過心理測試讓大學生對他們的創業個性進行充分了解并進行塑造;其次,當有創業不良心理問題出現時,通過心理咨詢對其進行指導.4.4拓展創業知識技能應通過以下途徑來拓展大學生的創業知識技能:(1)開設創業知識課程,讓大學生在創業前完成相關知識儲備.在指導學生學習創業知識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形成合理有效的知識結構,教導學生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程序.(2)創造各種創業實踐機會,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比如舉辦“創業沙龍”、“創業論壇”,成立“創業俱樂部”,開展創業知識競賽、創業知識交流等,為大學生拓展創業知識提供平臺.

參考文獻:

〔1〕陳震紅,董俊武.創業成功的關鍵如何獲取創業資源[J].科技創業,2008,25(2).

〔2〕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問卷》的編制[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6).

〔3〕黃志剛,張漢龍,孟鷹.大學生創業現況分析及發展對策[J].科技廣場,2005(9).

〔4〕董紅燕,徐雙俊.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探究[J].埠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向東春.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中南大學,2003.

第3篇

關鍵詞 人格;創業;創業者人格特征與成功模型

分類號 B848

創業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創業能促進國家創新和經濟增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縮小地區間的財富差距,解決就業問題、民族問題和貧困人口問題,并且促使原有的公司繼續良好發展(Bosma,Aes,Aufio,Coduras,&Levie,2009;Hindle&Rushworth,2000;Logan,Alba,&Stulus,2003;Nolan,2003)。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已經認識到了創業的重要性,并明確表示要促進創業,或者至少改善創業環境(OECD,2007b)。全球創業觀察(GEM;Reynolds,Bygrave,&Autio,2004)指出創業是一種“全球現象”,并且在持續增加。2007年,14.1%的美國成年勞動力卷入創業活動中,而中國達到了24.6%(Bosma,Jones,Autio,&Levie,2008)。在世界范圍內,超過16%的勞動力人口希望在未來3年內開辦新公司(Bosma et al.,2009)。2l世紀被稱作“創業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創業最活躍的時期(Kuratko,2003)。

隨著創業活動的快速發展,關于該領域的學術興趣也在增加,涉及到經濟學、社會學、商業、心理學等(Hisrich,Langan-Fox,&Grant,2007)。其中,人格取向是創業研究中早期經典的研究取向之一。在經典經濟學理論中,創業者的人格特征就已經被提及了。例如,Schumpeter(1935)將類似創新、成就取向、控制力和其他創業者的人格特征納入進了經濟發展理論中;Knight(1921)將創業看作是不確定情境下的冒險。McClelland(1961)接受了這些經濟思想,將國家經濟財富的不同解釋為部分是由于成就動機的差異造成的。他的理論在創業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雖然并不是所有的重復研究都發現了同樣的結果,但McClelland(1961)還是將成就動機概念和創業、經濟發展聯系了起來。在創業研究中,對成就動機的興趣從經濟,社會水平轉向了個體企業主水平,成就動機變成了研究最多的人格理論,并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了高峰。另外,其他創業者特質也獲得了研究,如創新、冒險、內控性等(Raueh&Frese,2007a)。但是,許多綜述研究報告了人格特質與創業之間關系的不一致、甚至沖突的實證證據,結果,人格取向在20世紀90年代受到了猛烈的批評(Chell,Haworth,&Brearley,1991,),主要的觀點有:創業需要各種各樣的行為而不是具體的人格特質:人格特質與創業之間并沒有足夠密切的聯系來保證進一步的研究;生態學取向建議關注環境因素。這些觀點影響很大,導致了占據主流地位的人格取向研究面臨著被終止的挑戰(stewart&Roth,2007)。但是,近些年來人格取向的研究似乎又出現了轉機,原因是心理學領域出現了兩個主要的發展(zhao&Seibert,2006):首先,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出現使研究者能夠將大量人格變量整合到一組簡約而有意義的人格結構中,從而有利于尋找一致的關系:其次,心理測量的元分析技術使研究者可以獲得解釋低信度和抽樣誤差等研究誤差的整合的效果量估計。

本文首先介紹了關于創業人格的一個理論模型,然后對當前創業人格研究領域中的人格變量進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人格與創業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對創業人格研究的趨勢進行了展望。

1 創業人格的理論模型

“我相信……對創業者特質和人格特征的關注將既不會使我們界定清楚創業者,也不會幫助我們理解創業現象”(Gartner,1989,p.48)。雖然其觀點過于極端,但也存在合理性的地方,即要研究創業和創業者,不能只關注人格變量,還要將其他變量考慮進來。要達到這個目的,統合各種變量的理論模型就顯得尤為重要。Rauch和Frese(2007b)根據“創業成功的Giessen-Amsterdam模

創業者人格特征與成功模型區分了創業的近端,遠端變量,也涉及到個體與環境多個水平的變量,雖然該模型并未將所有相關的變量包含進來,如認知風格、偏見、啟發式、自我調控等,但是較好刻畫了人格與創業之間的作用機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該模型將人格變量與企業創建和成型”(Rauch&Frese,2000)提出了創業者人格特征與成功模型,如圖1。

創業者人格特征與成功模型描述了個體差異影響企業成功的路徑,即一般人格特質如何影響企業創建和成功的人格動力機制。該模型假設一般人格特質的效應并不是直接與企業結果相聯系的,而是通過三條途徑起作用。第一,一般人格特質影響了對于創業來說更加具體,近端的特質,如成就需求、冒險、創新等,這些更加具體的特質又影響了目標和行動戰略,最終影響了企業創建和成功。第二,一般人格特質通過影響知識、技術和能力,進而影響到目標和行動戰略,然后影響到企業創建和成功。第三,一般人格特質通過影響知識、技術和能力,進而影響到企業創建和成功。另外,環境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環境變量通過目標和行動戰略的中介作用影響企業創建和成功,另一方面,環境變量起到調節作用,影響了目標和行動戰略與企業創建和成功之間的關系。功的關系界定為單向關系,但很有可能企業結果也會反作用于人格變量,即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另外,人格變量與環境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也是需要認真考慮的。而且,該模型并沒有涉及到創業的時間維度。由于基于該模型的實證研究還未開展,其解釋力如何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2 影響創業的人格變量

在創業領域受到學者關注的人格變量非常多,其中大部分人格變量采用的是具體人格特質的概念(如自主性、創新性等)而不是一般的人格特質概念(如大五人格)。Rauch和Frese(2007a)的元分析表明具體特質與企業創立和企業成功的關系更密切。這些具體的人格特質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點、自我效能感、創新性和冒險性等,而一般人格特質主要指的是大五人格,即經驗開放性、責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緒穩定性。

2.1自主性

與普通員工相反,創業者必須在沒有管理者的情況下做出決策,他們必須獨立設定目標和制

定行動計劃,必須自己控制目標成就。他們想掌握控制權;他們回避已有組織的約束與規則(Cromie,2000)。雖然創業者與非創業者在自主性的人格差異方面是可信的,但自主性與成功之間的關系從理論上要闡述明白并不是很容易。雖然自主性是獲得高風險投資的前提之一,但它可能會妨礙企業的成長,因為自主性高的人可能不太喜歡與人合作。另一方面,自主性可能會有利于企業的生存,因為創業者為了不聽命于一個老板可能會努力維持一個獨立的企業。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創業者與非創業者之間存在獨立性方面的差異(修正的r=-0.312;Rauch&Frese,2007a)。另外許多研究分析了自主性與創業成功之間的關系,整體的結果是積極和顯著的(修正的r=0.164;Rauch&Frese,2007a)。但是,將企業成長性作為因變量的自主性研究在創業文獻中并未發現,這使得自主性可能會妨礙企業成長的假設還無法進行驗證。

2.2成 就需求

具有高成就需求的企業主偏好具有適度挑戰性的任務,而不會選擇常規性的或非常難的任務,他們會針對績效負起自己的責任,會尋找績效的反饋,會尋找更新、更好的方法改進績效。成就需求對創業的作用得到了許多研究的支持:兩個元分析研究表明,企業主與其他人群相比具有更高的成就需求(r=-0.227,r=-0.242;Rauch&Frese,2007a;Collins,Hanges,&Locke,2004);另外,創業者的成就需求與企業成功之間存在積極相關(r=-0.304.r=-0.260;Rauch&Frese,2007a;Conins et al.,2004)。這種關系的密切程度就像安眠藥對于失眠癥的改善效果一樣高(r=0.30,Meyer et al.,2001)。這些研究表明,成就需求是成功創業者的一項重要特征。所以,成就需求應該被納入到理解創業成功過程的研究中來。另外,成就需求與創業意向之間也存在明顯的聯系(de Pillis&Reardon,2007)。新近出現的專門為創業研究而提出來的一些概念,如工作激情,與成就需求存在相關,若要證明此概念存在的必要性,就需要有證據證明其與成就需求相比,能夠增加對創業的解釋率(Baum&Locke,2004)。

2.3控制點

控制點包括內控性和外控性兩種類型,內控性表明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命運和未來的程度,而外控性表明一個人相信自己受到其他人或外部事件(經常是機會)的控制的程度(Rotter,1966)。內控性對于創業者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它能夠幫助個體增強獲得成功的動機。相反,外控性的人可能更消極。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不能控制商業結果,那么他就沒有理由去積極改變他的環境。早期的綜述研究報告了內控性、創業和成功之間的不一致和有沖突的結果(chell et al.,1991)。然而,一項關于20個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內控性與企業創立之間存在積極聯系(修正的r=0.188),與企業成功之間也存在積極的聯系(修正的r=0.134;Rauch&Frese,2007a)。兩種效應雖然顯著,但是很弱,且變異性高,表明可能存在調節變量。而且,不同量表的使用也可能造成了誤差變異的增加。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在選擇對照組時可能造成了效應的微弱,因為這些研究往往將經理人與創業者進行比較,然而經理人也應該會有較高的內控性。經理人像創業者一樣,應該相信自己能夠控制結果,因此,創業者與其他人群的比較可能會產生更高的內控性方面的差異。

2.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能夠有效從事特定活動的信念。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當遇到問題時更有可能堅持,更有可能尋找機會并采取行動來改善問題fBandura,1997);他們擁有更高的成功希望,擁有更長遠的眼光,并且會積極尋找信息,這使他們有更豐富的知識(Rauch&Frese,2007b)。研究已經表明,自我效能感與員工的績效有關系(stajkovic&Luthans,1998)。創業領域有關自我效能感重要性的證據最近開始越來越多。大部分創業研究采用的自我效能感測量是中等程度的概括,因此,它不具有普遍特質的概括性,但是也不像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做好一項工作那樣具體。實證研究表明創業者比非創業者的自我效能感要高(Markman,Baron,&Balkin,2005),而且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向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sequeira,Mueller,&Mcgee,2007)。在一項元分析中,自我效能感表現出了與企業創立的最高相關(修正的r=-0.378;Rauch&Frese,2007a)。

2.5創新性

創新性一直是Schumpeter創業研究取向的核心概念之一(schumpeter,1935)。創新性指的是一個人能夠識別、界定開放式問題并且想出新的解決辦法(Phelan&Alder,2006)。這暗示著企業主傾向于向企業引進新產品、新服務、新市場、新生產流程、新技術、新研究。創新性可以被描述為個人特征;然而,創新往往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經常需要在公司水平上進行研究(Klan&sorra,1996)。創業者的創新性要高于普通人群(shane,2003,),而且創新性能夠顯著預測創業意向(Ahmed et al.,2010)。有元分析證據表明創業者比其他人更具有創新性(修正的r=0.235),創新性與企業成功之間存在積極的相關(修正的r=0.273:Rauch&Frese,2007a)。創業研究者在公司水平上也研究了企業的創新(并不是企業主水平上)。有研究表明,創新在個體企業主水平上與成功的相關與在公司水平上相似(修正的r=0.209:Rauoh,Wiklund,Lumpkin,&Frese,2009)。

2.6冒險性

在早期的經濟學理論中研究者就提到了冒險性(Knight,1921),并獲得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關注。Chell等(1991)將冒險者描述為“在商業風險情境中追求商業想法的人,而這種想法的成功率很低”(p.42)。兩個元分析研究報告了冒險性與創業的直接線性關系,雖然在方法論上有一些不同,但最終得到了相同的結果。Stewart和Roth(2004)分析了18個關于創業者與經理人的冒險傾向差異的研究,報告了平均關系是r=0.11,而另一項元分析發現修正后的系數是r=-0.102(Rauch&Frese,2007a)。另外,Rauch和Frese(2007a)分析了冒險傾向與企業成功的關系,報告的修正系數是r=0.103。但是,也有研究發現了不同的結果,Miner和Raju(2004)的元分析認為創業者更傾向于避免冒險。針對這一結果,Stewart和Roth(2004)認為Miner和Raju(2004)的研究錯誤地包含了與

研究問題不相關的研究的效果量、來自非獨立樣本的效果量和來自混淆結構的研究的效果量,在排除了這些方法論問題后仍然獲得了冒險性與創業之間存在積極聯系的結論。另外,冒險性與創業意向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系(Gfirol&Atsan,2006)。總體上講,冒險傾向對創業和企業成功的影響是積極和顯著的,但是與其他人格特征相比,程度很弱(Rauch&Frese,2007a)。

2.7大五人格

也有一些研究發現,一般人格特質與創業之間存在聯系,而一般人格特質理論中應用最普遍的就是大五人格理論(costa&McCrae,1992)。大五人格理論在組織行為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元分析研究表明,大五人格與員工職業績效存在密切聯系,外向性、宜人性和經驗開放性與不同職業的職業績效之間存在聯系,而情緒穩定性和責任感是預測不同職業的績效的最重要變量(Barrick,Mount,&Judge,2001)。然而,在創業研究中,采用大五人格理論進行的實證研究較少,只有為數不多的幾項研究考察了大五人格與創業之間的關系。Wooton,Timmerman和Folger(1999)研究發現,企業創立與經驗開放性之間存在消極聯系,與情緒穩定性之間存在積極聯系:Ciavarella,Buchholtz,Riordan,Gatewood和Stokes(2004)報告說經驗開放性與企業生存存在消極聯系,責任感與企業生存存在積極聯系:Antoncic(2009)研究發現經驗開放性與情緒穩定性都能積極預測創業過程中的技術發展:Ismail等人(2009)研究發現,外向性和經驗開放性能夠顯著預測創業意向。雖然大五人格與創業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很少,但Zhao和Seibert(2006)采用元分析技術,根據大五人格理論整合了已有的關于創業地位與人格關系的相關研究,發現創業者比經理人在責任感、經驗開放性和情緒穩定性方面得分高,在宜人性方面得分低,在外向性方面沒有差異。Zhao,Seibert和Lumpkin(2010)又采用元分析技術發現除了宜人性外,其他四種人格維度(經驗開放性、責任感、外向性、情緒穩定性)與創業意向和創業績效均存在聯系;另外,冒險傾向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維度與創業意向存在積極聯系,但是與創業績效無關。

相對于具體人格特質來說,由于一般人格特質不會描述那些對創業非常重要的行為,因此造成與創業相關很低或沒有相關。但是,總體上講,人格特質與創業之間的關系是存在的,但具體的作用機制如何尚需進一步的探討。

3 人格與創業研究的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過去許多關于人格與創業關系的研究之所以未發現相關,或者關系存在差異甚至矛盾,既有概念、理論方面的原因,也有樣本、工具、研究設計等方面的原因,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分析。

3.1對創業者的概念界定不一致

學者們對創業者內涵的認識存在差異,在對創業變量進行操作化界定時就會存在不一致,從而有可能導致結果的不同。例如,Collins等(2004)在研究中認為創業組包括一系列與商業有關的職業,包括公司管理者、推銷員、顧問等,并不要求對公司有所有權,而Stewart和Roth(2001)看重的正是對公司的所有權,這種界定上的差異勢必會影響到樣本的選擇,進而影響到研究結果。另外,有理論家強調將成長導向的目標作為界定創業者的重要因素,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創業者也可以滿足于現狀(Woo,Cooper,&Dunkelberg,1991),這種認識上的差異同樣會造成結果的不同,如Stewart,Watson,J.C.,Carland和J.W.,Carland.(1999)的研究發現,成長導向的企業主在成就動機方面要高于經理人,而滿足于當前家庭收入的企業主與經理人之間沒有差別。

3.2研究樣本的原因

在許多研究中,樣本量很小,這使得檢驗的統計力很低,從而造成了結果的差異很大(stewart&Roth,2007)。例如,Brockhaus和Nord(1979)的研究經常被引用來證明人格變量與創業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但該研究的問題是樣本量很少,只有31名企業主。實際上,在Brockhaus和N0rd(1979)的研究中,冒險性的效應恰好在元分析(Rauch&Frese,2007a;Stewart&Roth,2004)報告的置信區間內。另外,不同研究所選擇的被試來源于不同的國家,他們所處的創業環境就會存在差異。例如,美國的社會環境非常支持創業活動,而英國、印度、新西蘭、俄羅斯、瑞典等國缺少文化、政治和金融支持系統來幫助創業活動,諸如對創業的文化偏見、缺少培訓、不利的政府政策、基礎設施不足、資本獲取困難等障礙可能會導致只有成就動機非常強、非常有決心和毅力的個體才能實現創業活動,因此,與這些國家相比,美國的創業者與經理人之間成就動機的差異較小(Stewart&Roth,2007)。

3.3研究工具不同

不同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存在差異,這就會使得研究結果存在不一致。以成就動機為例,超過20種不同的研究工具用來測量該變量(stewart&Roth,2007)。這些工具基本可以分為投射測驗和客觀測驗兩大類。McClelland(1961)認為成就動機最好用投射測驗,他采用的是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而客觀測驗假設動機可以在意識水平上進行測量,如PersonalityResearch Form(PRF)和Edwards PersonalPreference Schedule(EPPS)(Johnson,1990)采用的就是客觀測驗。投射測驗的信、效度較低,一直受到批評,而客觀測驗的測量學指標較好,在成就動機與創業的聯系上,客觀測驗表現更強(stewart&Roth,2007)。由此可見,研究工具也是影響研究結果一致性的重要方面,選擇成熟、有效的測量工具很有必要。

3.4忽視了創業的動態性

創業是一個復雜、動態、多階段的過程,在創業的每個階段,相同的人格特點可能會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果學者們研究的創業階段不同,那么他們獲得的結果可能就會不一致。過去的研究一直關注起始階段,根據天生或穩定的特點導致創業地位的假設來比較創業者和非創業者的特點(Davidsson,2007)。這種取向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這種取向沒有檢驗雙向因果。就是說,評估創業者的人格特征是預成因素還是后天通過角色習得的是很困難的。第二,預測起始階段行為的人格特點不一定能預測創業過程后期的行為(Eckhardt&Shane,2003)。例如,開放性特質可能適合于創建新企業而不適于維持一個企業(Ciavarella et al.,2004)。

3.5研究的效標變量不同

在考察人格與成功創業之間的關系時,許多研究都采用公司的績效水平作為判斷創業成功與否的指標(Davidsson,2007)。然而,如何評價公司績效卻存在差異。有的研究用公司的銷售額或員工數量的增長為績效標準,而有的研究采用推出新產品的數量或者利潤率為績效標準(Rauch&Frese,2007b)。研究者采用的績效標準不同,在統計分析時所得出的人格與創業之間的關系就會存在差異,那么許多研究結果就會呈現出同樣的人格變量產生不同的作用效果的特點。除了企業方面的效標變量外,個體方面以及企業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等也是效標變量的來源(OECD,2007a),這就使得研究結果更加多樣。

3.6調節變量與中介變量的存在

調節變量與中介變量的存在,使得人格與創業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環境變量、企業類型、企業生命周期等對人格與創業之間的關系起到調節作用(Rauch&Frese,2007b)。就企業生命周期來說,Baron和Markman(2005)研究發現外向性在新企業創立的早期階段是重要的,而責任感與長期的生存有關。動機(Baum&Locke,2004)、行動策略(Frese et al.,2007)、企業戰略(Rauch,Frese,&Sonnentag,2000)等變量在人格與企業成功之間起到中介作用。如果沒有考慮到調節和中介變量,僅探討人格與創業之間的直接關系的話,勢必會造成結果的不一致,或者人格不起作用(Obschonka,Silbereisen,&Schmitt-Rodermund。2010)。

4 創業人格的研究展望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指出,創業領域中的人格研究仍然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而且是不可缺少的。為了推進創業人格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進一步的努力。

4.1創業內涵的界定和理論模型的建構

好的科學一定要開始于好的概念(Bygrave&Hofer,1991),但現實是創業的概念并不統一(Bruyat&Julien,2001),這影響了創業人格研究的整合。在未來研究中,如果學術界對創業的內涵短期內不能達成一致的話,實證研究者首先將創業的內涵界定清楚就顯得很有必要,因為這對以后的理論探討工作有幫助。Gupta和Fernandez(2009)指出具有各自國家特色的創業概念對國際創業研究和創業培訓非常有用。另外,創業研究中應該加強理論模型的建構工作,這對有效整合包括人格在內的各種變量,并指導實證研究是重要的。Kumar(2007)總結提出了建構創業成功模型的幾個標準:第一,這個模型不僅考慮到個體水平的因素,而且也要考慮到變化的環境條件;第二,模型中個體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動態的;第三,模型應該具有簡約性;第四,組成模型的不同結構應該可以測量,并且測量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對于人格變量來說,通過元分析技術確認的對創業起作用的一些變量是需要納入到模型中來的。

4.2研究設計和測量的改進

當前關于創業者人格特質領域的研究大多數仍然是橫斷研究。Baron和Markman(2005)認為創業包含一系列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重要活動和關鍵結果變量,包括人格特質在內的具體變量的作用會隨著創業階段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例如,經驗開放性在前創業階段可能很重要,因為此時機會識別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然而責任感在創業后期可能很有必要,因為此時創業者的角色更加關注于產品或服務的交付。因此,對于創業領域的人格研究來說,采用追蹤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在采用橫斷研究時,研究者至少要報告樣本所屬的企業發展階段。另外,專門設計用來評估創業人格特質的測量工具一直在信度、效度方面受到質疑(Cromie,2000;Rauch,Frese,&Sormentag,2000,),在提高這些測量工具的信、效度同時,未來的研究應該從主流人格心理學中采用成型的測驗,從而保證一些關鍵的人格特質不會被忽略。

4.3調節與中介變量的考察

在將來的創業研究中,調節和中介變量也應該納入到研究中(Davidsson,2007)。許多關于人格與創業關系的研究結果不同質,表明了調節變量可能存在(Rauch&Frese,2007b)。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調節因素對于人格與創業之間關系的影響一直很少被研究,如果將調節因素納入到創業者人格特質效應模型中的話,應該能夠增加模型的預測力。未來的研究應該重視這些調節變量,如方法論因素、創業類型、創業階段、創業目標、環境因素等,它們均有可能起到調節作用。另外,人格取向的大多數研究者贊成遠端人格特質與創業成功之間沒有直接聯系,而是通過更具體、近端的中介變量聯系在一起,如動機、行動策略、企業戰略等(Baum&Locke,2004;Frese et al.2007;Rauch et al.,2000)。雖然調節與中介變量的存在會使得考察人格與創業之間關系的研究更為復雜,但這對考察清楚人格與創業之間的關系很有幫助。

4.4創業績效變量的更細致區分

第4篇

一、創業家(entrepreneur)定義

雖然許多學者提出對創業家定義的看法,然而至今未有一致的定論,以下就各個學者的定義整理如下:

Say為最早倡議使用“創業家”的學者,他認為創業家為將資源最有效的使用者,且認為創業家是經濟活動過程中的人[1]。Schumpeter則認為創業家為創新者,他們針對經濟環境中的各種變動情勢而創造合宜的反應措施,進而帶動經濟發展[2]。牛津英語字典則注明創業者為企圖藉由承擔風險與創立事業以獲取利潤。換言之,醉心于追求成長、敢于創新與冒險的經營者,稱為創業家(有的譯為企業家)。

二、創業家的人格特質

有些學者對于創業家的產生是由于后天的因素促成(如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或文化因素等),而有些學者則主張創業家的產生為其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包括3個構面:①態度特性:適當承擔風險、創新與忍受不確定性;②需求特性:成就需求、權力需求與達成目標的企圖心;③行為特性:內控與自信[3]。有關于創業家之人格特質本研究將文獻綜合整理后提出創業家具有以下的特質:①對機會的警覺;②焦慮或神經質;③富創造力;④容易感到厭倦;⑤遠見與愿景;⑥獨立的天性;⑦內在控制;⑧渴望領導;⑨成就需求;⑩具有風險承受傾向;(11)自信;(12)自我鞭策;(13)藉由行動的自我實現;(14)靈活變通;(15)愿意持續創新;(16)在資金上無懼地付出。

然而,有許多學者并不贊同創業家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看法,因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具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性[4,5]。人格特性并不能完全描述領導的要素,且其它的情境要素亦會影響到創業的成功與否④。衡量創業家人格特質的問題主要是:①人格特質并非存在于穩定的狀態并且會隨著時間改變而改變;②衡量評斷常落入主觀;③忽略文化與環境的影響;④忽略創業過程的教育、學習與訓練的角色;⑤未考慮到各種人口統計變量對形成創業精神傾向的影響[5]。Gartner則強調組織才是最主要的分析重點,而創業家的貢獻則視其為組織生存所做的活動而定。

三、創業精神的定義與發展階段

“創業精神”的意義至今仍眾說紛紜并未有一致的定論,并常與“創業家”混為一談。早期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與創業家(entrepreneur)并未有明確的定義。因此,許多研究學者在界定創業精神時多集中心力于創業家的共通人格傾向,如風險傾向、決斷性、成就動機、內外控等[6,7]。

Drucker(1986)指出創新為創業精神的特殊工具,他借著創新,把改變視為是開創另一事業或服務的機會。創新是可以訓練、可以學習和可以實地運作。他亦指出創業精神為創造新的滿足與新的需求。

在創業精神的領導學派發展,學者則將研究重心從創業家所擁有的人格特質轉移到創業家的行為面上,并視冒險與創新為創業精神的重要要素,如Schumpeter與Drucker主張創業家與經理人的差異在于創業家具有冒險精神。Cooper和Dunkelberg則認為新設企業的發展可分為數個階段:①預立時期;②創立時期;③早期成長時期;④晚期成長時期。且他認為每個發展階段均有不同的活動與決策[9]。Cunningham和Lischeron亦主張創業精神的定義會隨新設企業的發展而改變,他將各發展階段的創業精神的定義(又譯為創業家精神)整理如表1[10]。

表1 創業精神的定義

四、影響創業決策的關鍵因素

從文獻得知,影響創業決策的關鍵因素眾多,例如:個人背景、心理特質、創業動機、社會、經濟、文化與情境因素等均會影響創業家的創業決策。本研究試圖找出可能影響臺灣創業家之創業決策的因素,將分為個人背景、心理特質、經濟、文化因素等構面。

(一)個人背景因素

(1)年齡。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創造力與成就的顛峰約在25~40歲間。針對美國創業家的實證發現其創業年齡在20~40歲間約占78%[11]。根據2000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統計,臺灣的中小企業創業家之分布以25~40歲間為最大宗,約占53%。由此可見,臺灣中小企業創業家大致符合過去文獻的看法。

(2)教育。創業者似乎可藉由受教育的過程以有系統地學習有關于各項創業所需的技能,而其創造力與判斷力亦因受教育而能有效提升[12]。而根據2000年臺灣中小企業白皮書的統計,發現臺灣的中小企業創業家之分布,則多以高中學歷為大宗,與過去文獻并不完全相符合,可能由于臺灣中小企業的創業者為其它因素造成。

(3)工作經驗。許多學者認為工作經驗(包括創業經驗)有助于創業者進行創業決策。而臺灣的創業家在決定創業前大多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與3次以上的創業經驗[12~14]。因此,工作經驗(包括創業經驗)可能對臺灣創業者亦有助于創業決策。

(4)家庭背景。由過去相關文獻顯示出創業者決定創業可能受到其家庭背景的影響。自雇傾向的父母會在其子女的早期教育灌輸獨立、成就感與責任的觀念,故父母對子女早期教育與對子女創業決策的支持可能造成正面影響[17]。

(5)性別。從文獻得知,決定創業的創業家之性別并無顯著差異,只要具備目標導向與熱忱特質的人就有可能創業,而性別并無扮演特別的角色[16]。然從過去的實證發現女性仍居少數的原因可能由于其它因素造成而非來自于性別的差異(如中國傳統婦女不太期望成為創業家)。

(二)心理特質因素

(1)成就感需求。影響決定創業的原因可能源自于成就感需求。中國人從小就被培養去追求與團體

有關的目標,這與西方文化所強調的個人主義與自我實現的觀念并不相同[18]。中國人的成就動機以家庭成就為目標,為家族的利益,個人愿無條件地付出與努力[19]。比較中國人與美國人成就動機的差異指出,影響中國人成就動機的先決條件,而非如西方的早期的獨立訓練,而其團體取向越高者,則其成就動機就越強[20]。故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臺灣中小企業創業家可能會因“光耀門楣、光宗耀祖”式的家族期待而促成其創業決策。 (2)冒險性。創業者多具有承擔風險的傾向,且由于創業者較喜歡富挑戰的任務,以從中獲得成就感的愉悅,但他們亦指出創業家也不喜歡擔負過高的風險,以降低創業家創業失敗的概率[21]。

(三)經濟因素

(1)內在推力。由于50年代以來,農業部門的生產剩余不斷地被榨取,使得農民的生活較非農民為差,進而促使勞動力從農業部門移轉到工業部門,并為工業部門提供較低廉且充沛的勞工來源,故較低的工資是為內在推力之一[24]。受雇者不看好其勞動生涯的前景,亦是將其推離受雇者的反誘因,是為內在推力之二。此外,臺灣中小企業的家族主義盛行,故重要職位多安排予創業家的家人與親戚,使得升遷管道不暢通,加以臺灣中小企業主多擔心受雇者未來成為其競爭對手,故不愿讓外人有參與業務機密的機會,是為內在推力之三[25,26]。

(2)內在拉力。臺灣產業網絡導向采外包制度,產生“倒金字塔型”所得結構分配由上而下遞減,部分受雇者不甘受剝削而自立門戶,因雇傭身份的轉移,外包體系位階的競爭產生了內在拉力。

(四)文化因素

(1)價值觀。黃炳滄(1993)認為影響中國人創業決策的價值觀因素有:①社會地位與權力。中國人講究追求社會地位,對創業家給予較高的評價,故對社會地位及權力越重視者,則其創業傾向越明顯。②積極進取。由于競爭環境激烈,故越重視積極進取價值觀者,則其創業傾向亦越明顯。③出人頭地。中國人講究光耀門楣與出人頭地的價值觀,且由于競爭環境激烈,故出人頭地更受人尊敬,因此越重視“寧為雞首,不為牛尾”與“出人頭地”等價值觀者,則其創業傾向亦越明顯。

(2)自主與自利。自主與自利為臺灣中小企業的文化基礎,“自主”為源自于中國人對于當家作主的渴望,故有所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尾”的看法;“自利”則是為滿足人生的欲望而追求財富的行為[25]。

五、結論

根據臺灣2000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統計資料可知,臺灣企業組織多以中小企業形式存在,且藉由中小企業的靈活機動與高環境適應力的特質的確對臺灣的經濟發展具有相當程度的貢獻。另一方面,臺灣中小企業的興起及蓬勃發展亦與中小企業創業家的創業精神有關。而本研究從過去文獻中發現影響誘發其創業精神及創業決策的因素歸納為如下的結論。

第5篇

[關鍵詞]內隱理論;創業企業;創業者特征;招募偏好;相似效應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09)07-0064-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屢次創業團隊決策模式績效機制研究》(07CJY006);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改課題《企業家型創新研究人才培養橫式研究》(200710602R37);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多維度創業能力與創業文化關系研究》(200712LX080);廣西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廣西高校多維度創業文化與創業型人才多維度創業能力培養機制研究》(2008BB11)。

一、引言

創業企業在本文中是指成立時間為6年或6年之內的企業(Brush,1995)。目前國內外對于創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關注其績效方面,如談毅,葉岑(2003)Ⅲ對產業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的動因、績效進行了研究,劉幫成、王重鳴(2005)對國際創業模式與組織績效關系進行了探討。當然取得高績效是創業企業的最終目的,但企業績效的高低更多的是基于企業內部人員的素質質及其行為,人力資本才是企業的核心要素,因此,對創業企業被招募者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內隱理論及其特征

(一)內隱知識及特征

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竊一書中首次提出內隱知識的概念,他將人類通過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區分為“內隱”和“外顯”兩種形式。外顯知識是指那些通常意義上可以用運用言語、文字或符號的方式加以表達的知識,而內隱知識則用來指那些無法言傳或不清楚的一類知識。Polanyi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認識論命題一“我們所認識的多于我們所能告訴的”。

1985年。著名智力心理學家Steinberg也提出了自己的內隱知識概念。這里的內隱知識相對于傳統智力測驗所抽取的學術知識而言,是實踐智力的一個標志。內隱知識被Steinberg定義為:“行動定向的知識,在沒有他人直接幫助的情況下獲得,它幫助個體達到他們個人所認為是具有價值的目標。”

探討知識經濟的學者也對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進行了區分。1998年,Nonaka和Konno也對內隱知識進行了界定,他們認為內隱知識是高度個體化,難以形式化或溝通,而且難以與他人共享的知識。

學者們對兩種知識類型的劃分是為了論述的方便,實際上任何知識都含有內隱的維度。Lenoard等人用一個連續體來描述知識,完全內隱的(主觀的、經驗的)和完全外顯的(客觀的、理性的)知識分別處于連續體的兩極,而大多數的知識存在于這兩極之間。

與外顯知識相比較,內隱知識具有如下顯著特點:

1 個體性。內隱知識是與認知者個體無法分離的一種個人知識,這種知識一旦脫離認知主體而成為純粹公共性和客觀性的知識,就意味著內隱知識本身的消失。

2 直覺性。內隱知識是需要學習者通過個人的身心介入才可獲得的,是一種需要身臨其境地體驗、領會而獲得的過程。學習者無法詳細分析其過程。往往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3 自動性。對認知者來說,內隱知識的獲得往往在主體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在認知者的實際活動中自動獲得,它隱藏在認知者的內隱深處,常被認知者自己所忽略。

4 即時性。內隱知識是產生于認知者當下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之中的,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伴隨著認知主體注意力的轉移而建構或者消解。

5 非系統性。內隱知識通常是粗糙、零碎和不明確的,它往往片面或偏執地認定實踐活動某一方面的意義,忽略了對指導自身實踐活動的系統完整的認識,以局部或局限的認識取代系統和完整的認識。

6 情境性。內隱知識的獲得是與特定問題或任務情境聯系在一起的,是個人在特定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某種思想和行動傾向,其內涵與認知者際遇的特定的情境背景有著直接的契合性,其作用的發揮往往與某種特殊問題或任務情景的“再現”或“類比”分不開。

7 文化性。內隱知識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享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處于不同文化傳統中的人們往往分享不同的內隱知識“體系”。

8 層次性。內隱知識并非只有一種形態,根據其能夠被意識和表達的程度可以劃分為不同層次,如“無意識的知識”、“能夠意識到但不能通過言語表達的知識”以及“能夠意識到且能夠通過言語表達的知識”等,在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之間存在著一種“連續性”或“譜系”現象,而不是截然不同的兩極。

正是由于內隱知識的上述特性,導致它常為人們所忽視。然而正是這種知識,事實上支配著人們的整個認識活動。一方面,所有的外顯知識都植根于內隱知識,外顯知識的增長、應用和理解都依賴于內隱知識。如果說外顯知識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那么內隱知識則是隱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內隱知識是智力資本,是給大樹提供營養的樹根,外顯知識不過是樹上的果實。另一方面,內隱知識對于人的認識與實踐的影響是非常復雜的。內隱知識既能成為一種提高行為效率的資源,也能成為導致行為效率低下甚至失敗的根源。內隱知識的實際功效取決于人們對它的接受及有效使用的程度和方式。對外顯知識的獲得來說,內隱知識既可以起到一種基礎的、向導的作用,也可能干擾和阻礙與之不一致或相沖突的外顯知識的獲得。內隱知識與認識或實踐的目的相一致,外顯的知識就容易獲得,反之則難以獲得。

(二)關于內隱理論

內隱理論起源于社會心理學,已經在對許多研究領域中引入了內隱理論,如內隱智力理論、內隱個性理論、內隱壓力理論、內隱領導理論、內隱績效理論等。什么是內因理論,文獻上還沒有進行全面的闡述。Ross(1989)在研究內隱理論和個人成長歷史構建的關系時認為,內隱理論是類似于圖式的一種認知結構,包括對事件特征的內在特性的具體信念,和對時間特征穩定與變化條件的一系列原則。這些理論是很少可以被準確闡述,是一種強烈的信念,因此是內隱的。Ross認為,內隱理論和人類記憶有關,當記憶和內隱理論一致時記憶更容易接近,人們為什么回憶起模糊的信息,主要是因為得到內隱理論的支持,內隱理論可以組織記憶,形成內隱理論一致的信息模式,與內隱理論相關的信息得不到回憶時,人們可能會對過去進行猜測,用內隱理論和目前的狀態去填充這些空白。Schneider(1973)對內隱個性理論的應用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內隱個性理論不僅僅是描述人的特質或特征之間關系的理論,也可以描述特征的均值、方差和特征間的協方差。凌文輇等(2000)在中國人的內隱領

導理論的比較研究中寫道,心理學家把領導行為理論區分為外顯理論和內隱理論,外顯領導理論是基于經驗觀察的領導行為概念,而內隱領導理論則是人們“內心”中關于領導概念的結構,這種結構是以某種形式已經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它既含有領導者是什么的意義,又含有領導者應該是什么樣的意義,對實際的領導行為的感知和描述,將受到這種領導內隱理論的影響,并且外顯理論的研究結果與內隱理論的研究結果具有非常類似的因素結果。

因此內隱理論至少具有一些特征,Wegner和Vallaeher(1977)認為內隱理論具有兩個基本的特征:結構性和動態性。結構性指理論的組成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動態性指對內隱理論的應用和結果操作的動態性。

人們對內隱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有趣的成果。Flank等(1988)研究了績效評估和對被評估者個人特征評估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評估者對個人特征的評估和對績效的評估有非常大的關系,對個人特征的評估影響了績效的評估結果,這說明與績效無關的信息也會影響績效評估結果。內隱理論假設人們根據一個特征的知識去推斷另一個特征,這種推斷在實際評估中是很冒險的,一項內隱壓力理論(implicit stress theory)的研究驗證了這一結果。在Rotondo和Perrewe等(1993,1995)的研究中,使用MBA學生和經理人員作為被試。使用實驗設計方法(低壓力一高壓力工作條件,低績效一高績效),結果發現當主管評價績效時,評估者對高壓力工作的個體評價明顯偏高,在低績效個體重,評估的偏差效應比較明顯。其他一些研究對內隱理論的影響作用做了分析,例如內隱理論對自我工效的影響,內隱理論對上下級領導關系的影響,對評估能力的影響作用等。Tabemero和Wood(1999)研究了內隱理論和能力的社會構架對自我功效、情感反應、目標設置和群體工作績效的影響作用,結果發現,認為“群體管理能力是一種逐漸提高的技巧,可以通過經驗積累得到提高”,持這種內隱理論的被試可以形成較強的自我功效、保持良好的情感和挑戰性更強的目標。Engle和Lord(1997)的研究認為,上下級知覺到的相似性可以預測上下級的交換關系的質量(LMX),上下級在內隱領導、內隱績效理論上的匹配同樣可以預測交換關系質量。Hauenstein和Alexander(1991)就內隱理論與智力對評估能力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實驗控制條件下,智力和評估精度有關,也和評估者的內隱理論有關,在控制評估者智力的條件下,具有規范內隱理論的評估者比獨特內隱理論的評估者具有更多的暈輪效應。盡管Cardy等(1987)的研究中只提及績效圖式概念,實際上類似于內隱績效概念,認為評估精確度是評估者經驗性圖式和外來強加的圖式的函數。評估者已經形成的績效圖式會對被評估者的行為產生敏感性。因此評估比較正確。研究通過有經驗的評估者對三位人事經理的工作錄像片段的評估,結果發現有經驗的評估者的評估精度比較高,而且評估者在評估中也產生了更多新的績效維度,結果還發現熟悉評估量表對提高精度沒有影響。內隱理論的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例如內隱理論和信息呈現的框架(正面、反面信息)、和記憶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等問題還沒有得到研究。在Guzzo等(1986)的研究中發現,內隱理論和負面信息(不是正面信息)會影響評估者對群體的評估,但它和評估者對群體事實的記憶沒有關系。

三、創業者特征

創業者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創業者是指參與創業活動的全部人員;狹義的創業者是指參與創業活動的核心人員,包括創業領頭人及其管理團隊。由于創業的領頭人及其管理團隊對于創業活動具有核心作用,與一般的創業參與者相比,需要具備更高的素質和特殊的能力,因此。本文以狹義的創業者為研究對象,定義為:“具有冒險的創業精神。能發掘機會,組織資源,研究策略,建立及創立企業,并且基于利潤與成長而經營、管理一家公司。的人。”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創業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本文主要從人格特質和人口統計學兩方面來進行探討研究。

(一)創業者人格特征

人格一詞的英文personality是從拉丁文per-sona演變來的。拉丁文的原意是面具。面具是用來在戲劇中表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而這也就是人格最初的含義。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已使用“人格”的概念,并引申出較復雜的含義,包括: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表現方式,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其工作相適應的個人品質的總和,聲望和尊嚴。

過去幾十年來的創業研究。指出一些可以用來分辨創業者的個人特質,其中最常見的幾項特質分別是:成就動機、自主性、風險承擔、內控性和創新精神。

1 成就動機。Carsrud,K.w.和Eddy(1986)認為:成就動機是指一些人所具有的試圖追求和達到目標的驅力。一個擁有這種驅力的個體希望能夠達到目標,并且向著成功前進。成功對于個體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原因,而不是隨之而來的報酬。成就動機強的人,抱負水平就高些,缺乏成就動機的人,抱負水平就很低。成就動機強的人,在工作上,“求成功”的心理超過“怕失敗”的心理。成就動機低的人,“怕失敗”的心理超過“求成功”的心理。成就動機是企業者的本能特質。它決定企業者的選擇與方向。企業者都具有很強的自我成就意識。

2 自主性。McClelland(1987)認為,所謂自主性,就是指思維的主體一即人在進行思維時,不拘泥于舊框框,不迷信于權威,不屈從于壓力,不去扭曲思維和實踐的規則,而只堅持實事求是、遵循真理的道路。但是,這里強調的自主性,不是孤立、封閉狀態下的獨立,也不是故意標新立異狀態下的獨立。創造性思維已經內含了自主性原則。創新與風險創業需要創業者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是靈活性、新穎性、藝術性、潛在性等,這就決定了創業者在創造性活動中必然要帶有獨立思維的特色。自主性的個性特征在創業者創造性思維中至關重要。沒有自主性,就沒有進取、創新。

3 風險承擔。我們將創業稱呼為new venturecreation就是認為這一過程是充滿風險的,這也是為何將創業投資的資金稱呼為風險資金(ventureeapital)。有研究指出企業經營者為追求成功就必須承擔合理、計算過的風險冒險,所追求的利潤越高,風險則越大,更有甚者必須冒著失敗的風險以追求預期利潤。Henshel(1971)認為,經營者成功的要素之一即是要有創意的承擔風險(ere-ative chance taker),亦即愿意承擔合理的、估計過的風險。然而與經濟學中效用函數所推導出的風險態度不同的是,風險承擔所衡量的是個人對風險的態度,亦即對風險的嫌惡的程度。一般而言,

大多數人認為創業者是風險的愛好者;然而從研究得知,創業者只是適當的承擔風險。也就是說,創業者應該是被稱為風險承擔者,而并不是大眾所認知的風險追求者。因為創業者不必然會尋求高風險事業,但是他們愿意承擔新創事業的應有,適當/合理的以及估計過的風險(simon,1986)。因為不論是企業的基本精神也好,創業者的基本特征,便是具有風險承擔傾向,愿意冒險,甚至是冒著失敗的風險,也要勇于承擔風險,追求利潤。

4 控制源。Rotter(1966)提出了“內部控制源”構架,認為創業者會擁有內部控制源而非外部的。I-E標桿被廣泛應用于管理學以及組織理論的研究中;內部控制源也被廣泛應用于大部分的心理特質以及創業研究中。創業行為和內部控制源導向的關聯具有很強的表面效度。創業者更會是內部控制源導向的而不是外部的。關于內部控制源構成(維度劃分),很多實驗都驗證了創業者具備內部控制源。他用了三個控制源的維度:外部、內部和巧合的,結果也都支持了以往的觀點:創業者具備內部控制源。內部控制源可以視為創業行動的先決條件。

5 創新精神。Muller(2000)認為;創新是將發明(創造力)變成市場化產品的過程。創新在熊彼特關于創業的描述中是外顯的;創業是變革的催化劑;創業者是有主意有行動且能夠發現新機會的人。Drueker詳細描述了創業者中的創新者的角色并將創新看作是“創業者”的特殊工具,通過這個途徑推動變革(Drucker,1985)。在創業者的定義中也特別強調了其主要特征―具有創新行為(carlandetal,1984)。成功的創業者會采用和執行競爭性策略比如引進新產品或服務,通過產業變革獲取新的市場資源等(Bird,1989;Carlan-detal,19814)。潛在的創業者定能有效的形成這種策略,顯示出能反映出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特征。創新是指公司創造新產品或者改進現有產品以滿足顧客目前和未來的需求。Porter認為,具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創新能使企業在產業內別具一格。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而取得產品溢價。Drucker(1993)認為。創新是創業家的特殊工具,他們借助系統化、有目的的創新,改變了資源的產出價值,創造出新的消費者需求。Robert(1999)的研究也表明,產品或服務創新在引入階段所遭遇的競爭程度較低,領先者可以獨享高額利潤,直到競爭對手模仿或者出現新的替代品;從此,市場開始進入成熟、衰退階段,利潤也隨之下降。因此,企業的持續利潤只能來源于不斷的創新。創新是21世紀企業最重要的戰略,美國硅谷成功的經驗不是電子商務,而是創新。

(二)創業者人口統計特征

本文主要從7個方面探討創業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它們包括:性別、創業年齡、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排行、工作經驗和專長。

性別:創業者的性別,按“男”和“女”分類。

創業年齡:創業者在開創目前這一事業的年齡。

教育程度:創業者目前所受過的教育程度。

工作經驗:創業者在創業前與創業相關的工作經歷與經驗。

家庭背景:創業者出身的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

排行:創業者按出順序在家庭子女中的排序。

專長:創業者在創業時所具有的與創業相關的專門技術。

對創業者人口統計特征的描述主要引用汪宜丹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創業企業家心理特征識別與創業精神培育研勉中的相關數據。見表1。

從上表不難看出創業者年齡主要分布在31歲~40歲,開始創業的年齡主要分布在21歲~30歲;以男性為主;大部分出生在普通家庭;多數在家庭中排行老大;創業者教育程度在本科和專科最多,分別占37.5%和31.3%;絕大多數在創業前具有與創業相關的工作經驗;50%的創業者具有與創業行業相關的專長;71.4%的創業者在此次創業前已有創業經驗。

四、創業企業招募偏好

有研究表明,人們有時會隱藏自己的偏見。有些無意識的內隱知覺會影響人們的外在行為及內在心理過程。相似性是影響人際吸引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傾向于喜歡那些在年齡、背景、經歷、社會階層、態度等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還有很多人支持社會融合程度和人口統計特征相似性(例如:種族、年齡和教育程度)有關的觀點(例如:Hoffman,1985;Ward,La Gory&Sherman,1985;Tsui&O’Reilly,1989),這些研究都表明相比背景情況與自己不同的人,人們更可能與背景情況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互交往。中國俗語中的“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這句話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事實。在企業招募中也常常會存在相似效應,即招募者會對與他們有相似的看法、教育背景、種族、宗教、社會地位等的應聘者產生過高評價。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受內隱影響而產生的偏見。

發展成熟的企業設有獨立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開展企業人力資源招募時,這些由專業化知識人才組成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就會向直線管理人員提供一種專業化的幫助以協助直線管理人員開展好本部門的人力資源招募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似相應的產生。然而,由于創業企業往往剛創立不久,各方面條件不完善,很多都沒有設立專門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因此人力資源招募工作就常常由直線管理人員來進行即通常是創業企業的創業者。由于創業者不是專門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人員,在進行人員招募時往往會依賴自己的直覺,在面試時常常會發生基于內隱理論的評委一面試者匹配現象,即相似效應。因此結合創業者自身的人格特征與人口統計學特征,本文作出如下理論假設:

H1:創業者人格特征與被招募者人格特征正相關

H1b:創業者成就動機與被招募者成就動機正相關

H1b:創業者自主性與被招募者自主性正相關

H1c:創業者風險承擔與被招募者風險承擔正相關

H1d:創業者內控性與被招募者內控性正相關

H1e:創業者創新精神與被招募者創新精神正相關

H2:創業者人口統計特征與被招募者人口統計特征正相關

H1a:創業者性別與被招募者性別正相關

H1b:創業者年齡與被招募者年齡正相關

H1c:創業者文化程度與被招募者文化程度正相關

H1d:創業者家庭背景與被招募者家庭背景正相關

H1e:創業者家庭排行與被招募者家庭排行正相關

H1f:創業者工作經驗與被招募者工作經驗正相關

H1g:創業者專長與被招募者專長正相關

第6篇

【關鍵詞】旅游業;創業者;勝任素質特征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1)1-0063-06

1 問題提出及文獻回顧

創業因推動經濟增長與創造就業機會而備受社會關注。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鼓勵創業、擴大就業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國內外新創企業的失敗率非常高。以德國近10年的事實為例,每年新創企業約10萬家,而當年存活下來的企業不到10%,即每年有90%的新創企業被市場淘汰。同樣,我國每年新創企業的失敗率也高達70%以上,新創企業平均壽命不足3年,對于服務行業的新創企業而言,5年內的失敗率更是高達95%。探究新企業失敗的原因,除了市場、資金、管理等諸多因素外,創業者本身缺乏相應的素質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近年來,旅游小企業不斷增加,在解決社會隱性失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創業者中止或退出創業活動的比例也很高。現實的困惑使人們思考:旅游行業的創業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才能使新企業生存與發展下去呢?目前,學術界還很難對此做出肯定的答復。為了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明確、容易理解與操作,筆者把旅游行業成功創業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稱為創業勝任素質(entrepreneurialcompetency),其結構與內容就是創業勝任素質特征。雖然國內外也有少量關于創業者勝任素質的研究,但是對旅游行業的創業者并不適用,正像趙曙明指出的,不同行業或人群針對某種崗位的勝任素質并不相同,無法找到一個適合所有行業的勝任素質特征模型。為此,他還專門對交通運輸、輕工、金融等行業的管理者勝任素質進行了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勝任素質特征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在此基礎上,本文初步探索我國旅游行業創業者勝任素質的具體內容與結構,希望能幫助那些想在旅游行業創業的人們(特別是大學生)明確創業基本素質要求,培養自己的創業能力,實現創業夢想。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創業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一是創業教育,在創業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二是創業傾向,包括創業意識、意愿、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三是創業的宏觀環境,包括創業政策、保障體系等;四是創業者特征,包括創業者能力、人格特質等。關于創業者勝任素質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較少,不過創業者勝任素質一詞來自管理者勝任素質,而關于管理者勝任素質的研究卻很多。麥克勒蘭德(McClelland)在《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用評價勝任素質(Competency,有時也譯為勝任力)來取代傳統智力測量,這便是勝任素質研究的開端。勝任素質是指組織中績效優異的管理者(或員工)所具備的能夠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而創業者勝任素質則指創業者所擁有的勝任創業活動的特殊要求并與其相匹配的一切能力和素質。就筆者能檢索到的國內外文獻而言,關于創業者勝任素質的研究不到20項,實證研究只有5項。張文輝的實證研究表明,創業者的勝任力包括行為力、心理力、思維力、資本力和公德力5個維度,且行為力和心理力為核心的創業力;資本力、思維力、公德力為創業者的輔助創業力。木志榮的描述性研究認為,大學生創業勝任素質可分為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兩個維度。創業素質包括社會經驗與人際能力、創業激情與創造力、團隊意識與風險承受力、心理素質與知識結構;創業技能包括機會識別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市場洞察和營銷能力、管理技能等。宋焱瓊借鑒斯彭斯(Spenser)的經理人勝任素質模型,提出了酒店職業經理人勝任素質特征:團隊領導與人際技能、職業操守、自信心、分析與創新能力、個性影響力、信息收集能力、服務意識、競爭意識、目標導向和學習能力。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國內的相關研究很少,且由于研究者的視角不同,研究結論相差較大。

同樣,國外的相關研究也不多。庫馬諾(Kumara)研究了印度在校工程專業大學生的創業勝任指數(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ndex,ECI)與自主就業意愿指數(Self-Employment IntentionsIndex,SEI),并把這兩項指數都高的學生定義為未來的創業者,研究顯示,該指數預測效度較高。雖然該研究的對象不是真正的創業者,但是對本文的創業勝任素質指標選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艾第恩等(Eeden,etal)研究了美國、荷蘭與南非三國創業者的16類個人特征,并指出創業勝任素質具有文化差異性。總之,目前關于創業者勝任素質特征的研究較少,針對旅游業創業勝任素質特征的研究還沒有。

2 研究方法

2.1創業者勝任素質項目收集程序

要研究創業者勝任素質特征首先遇到的是勝任素質內容(項目)的收集問題。由于筆者對旅游行業創業者勝任素質的內容與結構并無先前的研究證據,因此采用深度訪談與焦點小組討論的質性研究方法比較恰當。為此要解決3個問題:一是樣本的選取(訪談對象);二是訪談過程(資料收集);三是資料分析(獲得具體項目)。

根據陳向明的建議,樣本選取由目標性抽樣確定,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夠為研究目的提供最大信息的研究對象,具體到本研究就是選取能代表旅游行業成功創業者的樣本。因為質性研究強調通過訪談對象獲取深度而豐富的信息,所以在預測階段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像定量研究那樣使用概率抽樣方法。本研究確定訪談對象時只是限定了幾個人口因素(家庭背景、年齡、受教育水平),先后訪談了20人(與小組討論樣本10人合計30人,見表1)。個人訪談及小組討論均由筆者主持,第二作者及3名研究生協助。訪談前列好訪談提綱,并力求問題簡明扼要。主要問題有3個:①請簡要介紹您的成功創業經歷;②作為創業者,您認為自己的哪些素質使您在旅游行業中創業成功?③請舉一個您認為成功的旅游行業創業者,并說明他(她)具備的素質。第一個是介紹性問題;第二個是探測性問題,切入主題;第三個是驗證性問題,驗證或補充第二個問題。在訪談開始前,向訪談對象說明什么是創業勝任素質及本研究的目的,明確指出保護訪談內容的隱私性。對于第一個問題,受訪者都能對答如流,用時較多,調研人員就控制了時間。對第二個問題,大多數

受訪者要有思考的時間,個別受訪者答不上來,一時尷尬,調研人員會進行提示。例如,請談談您的心理素質、自己突出的能力,或者講述一下您認為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這樣也能挖掘創業者的勝任素質。第三個問題是希望通過受訪者對別人的評價來檢驗創業素質的一致性或多樣性。如果回答不了,調研人員還有引導問題。例如,請介紹您認識的創業者同事,或曾經聽過的旅游行業成功人士的故事,并列出他們的個人素質。對每位創業者的個人訪談時間約為60分鐘。

此外,筆者還進行了焦點小組討論(共10人),為了便于組織,小組成員主要選擇在旅游行業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小組討論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檢驗深度訪談的樣本是否達到了理論飽和度;二是希望在焦點小組討論中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小組討論用時約120分鐘,結果發現,訪談樣本在理論上基本是飽和的,小組討論只提煉出一個新的項目:操作技能強,因為討論時有3位創業者同時提到。

訪談與討論全部結束后,筆者對材料進行了整理,由于錄音可能對受訪者產生心理壓力,所以沒有錄音,而由研究生和筆者共同整理材料,并轉入質性分析軟件NVIV08,O。經過頻次分析,得到35個創業者勝任素質項目,由于一些項目雖然關鍵詞完全不同(NVIVO無法設置所有近意聯想),但意義相近,筆者就再次進行了人工合并與刪除,最后得到26個項目(見表2)

2.2旅游行業創業者勝任素質問卷設計

得到旅游行業創業者勝任素質項目后,質性研究基本結束,下面進入定量研究階段。首先進行創業者勝任素質問卷的設計。根據徐淑英的觀點,筆者將以上26個項目――寫在一張小紙條上,請3位人力資源管理的教授和2位旅游管理專業的博士對項目進行獨立歸類,要求每個項目只能歸于一類,對于意見不同者,要求闡明理由,直到意見統一為止。經過3輪的反復歸類及研究者的解釋,最后26個項目歸為四大類(見表3):經濟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其中,經濟資本是指創業者所擁有的有形資產(如項目、物質條件)或融資渠道,包括有具體的創業項目等3個項目。人力資本也稱智力資本,是指個體通過接受教育或經驗積累而獲得的知識、技能與能力,包括服務意識強等11個項目。社會資本指個體人際交往、工作接觸的關系網絡,也就是個體所認識的資源,包括人際關系網絡廣泛等5個項目。心理資本則是個性特征,它反映了個體的自我觀點或自尊感,支配個人的動機和對風險的態度,包括面對挫折堅忍不拔等7個項目。通常認為,經濟資本是個人所占有的;人力資本是個體所知道的;社會資本是個人所認識的;心理資本則是個性所傾向的。通過項目分類就形成了旅游行業創業者勝任素質問卷的基本內容。

根據以上形成的26個項目的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形式設計,其中,“1=很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確定,4=比較符合,5=非常符合”。然后在有旅游行業創業成功者中展開調查。為了擴大樣本數,調查的對象包括在住宿、餐飲、旅行社、酒吧、旅游商品銷售等部門創業3年以上的創業者,請他們根據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對問卷中的項目進行評判。由于創業者樣本較難尋找,所以本研究采用滾雪球方式共發放問卷170份,共回收162份,回收率為95%,然后隨機編號,采用奇數法把樣本一分為二,分別用作探索性因子分析與驗證性因子分析,所以樣本分別稱為探索性樣本與驗證性樣本,其人口統計因素見表1。

3 研究結果

3.1調查對象的描述性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3組樣本中,男性創業者比例都高于女性,這是國內外所有創業者的共同性別特征。從年齡上看,30歲以上的創業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齡段,這說明,在旅游行業的創業者多數都有一定的工作經歷,先就業,再創業。從學歷層次上看,專科學歷的創業者最多,這與以往的研究成果相似,即學歷越高,創業的比例越小。創業企業的平均成立年限也不長,都在8年以下,說明旅游行業的創業活動也是近年來才興起的。

3.2創業者勝任素質維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以上將創業者勝任素質歸納為4個維度除得到專家初步認可外,也能得到數據的支持嗎?下面首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就是根據四維度結構的初步判斷,利用LISREL和探索性樣本測量各項目在四維度上的負荷和問卷信度(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四維度的問卷信度達到了要求,都大于0.5,但是個別項目(13,“操作技能強”和19,“有穩定的客戶群體”)由于在維度上的載荷較低(小于0.4)而被刪去,最后量表保留了24個項目。在此基礎上,使用LISREL再對修正后的問卷結構效度進行檢驗。結果顯示,修正后的問卷(24個項目)的擬合指數都好于修正前的測量表(26個項目),且各項目載荷系數都大于0.5,問卷信度也更好,這說明各測量項目具有區分效度。所以說,創業勝任素質四維度模型也初步得到了數據的支持。

3.3創業勝任素質結構的驗證性因子分析

為了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下面再使用驗證性樣本對以上24個指標形成的四維度創業勝任素質模型(M1)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同時,本文還提出了幾個競爭模型。M2:單維模型(把四維度的所有項目組合起來構成一個維度);M3:三維模型(把四維模型中的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合并為一個維度,其他兩個維度不變);M4:三維模型(把四維模型中的社會資本與心理資本合并為一個維度,其他兩個維度不變);M5:三維模型(四維模型中的人力資本與心理資本合并為一個維度,其他兩個維度不變)。這里沒有使用經濟資本與其他資本合并形成競爭模型,原因是經濟資本與其他3種資本有明顯的區分效度。用M1與其他4個模型進行比較,來判斷哪一個模型最佳。此外,本研究還進行了二階因子(即4個維度同屬一個高階因子)模型的檢驗。6個模型的擬合結果見表5,該表最后一行為四維度在二階因子上的路徑系數。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4個競爭模型中,M1的擬合指數除了df、X2/df兩個指標比M2、M3、M4、及M5這4個模型的稍差(但也達到了標準)外,其他指數都優于后4個模型。這表明,經濟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心理資本變量有較高的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與區分效度(discriminatevalidity),創業勝任素質四維模型是適當的。從表6還可以看出,二階因子的擬合指數略優于一階模型(M1),雖然二階因子的X2值大于一階因子1.89,但是卻增加了7個自由度,且其他指數都優于一階因子模型,按照簡約原則,取二階因子模型,證明了經濟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心理資本四維度的一階因子共同構成二階因子模型――創業力勝任素質特征模型。由二階因子模型路徑系數還可知,對創

業勝任素質影響由大到小的資本依次是社會資本、心理資本、人力資本和經濟資本。

4 研究結論與討論

創業活動是一項具有自身特點和內在規律的創新實踐活動,自然會對創業者的素質提出一定的要求,創業者只有具備與創業活動內在要求相匹配的勝任素質才可能取得成功。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對旅游行業創業者勝任素質進行了質與量的研究。研究結論是:旅游行業創業者勝任素質特征由社會資本、心理資本、人力資本與經濟資本四維度構成,其中,社會資本與心理資本對創業勝任素質的貢獻較大。這一結論與其他研究既有不同之處,亦有相同之處。例如,張文輝等認為,一般創業者的勝任力由5個維度構成,其中,行為力(包括組織管理能力、領導能力、語言感染力、應變能力等――被包括在本研究的人力資本之中)是最重要的創業勝任素質,這與本研究不同。相同之處是兩項研究都認為心理資本(張文輝等稱為心理力)對勝任創業起到了重要作用。造成研究結論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旅游行業的特殊性(勞動密集性與情感密集性)。此外,本文的研究結論比較簡潔與明確。當然,本文也有不足之處,一是由于創業者較少,樣本容量較小,且無法全部實行隨機抽樣,這給研究結論的普遍適用性帶來一定的影響。此外,由于是采用一次性回溯式問卷,也不能完全避免同源誤差的存在。希望未來研究者能展開縱向大樣本跟蹤研究,解決以上不足。

第7篇

自測之前,先看美國創業者的兩則事例:貝蒂?艾扎克遜的家庭農場因金融問題而出現困擾時,她就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到外地找個工作以增加家庭收入,要么出售她經常在家里為朋友制作的木制家具及其裝飾品。當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四年以后,經過她這樣一個女人的努力,成功地創辦了一個很有前途的企業。當時,她雇傭了25個職員。

鮑布?薩特爾放棄了一家零售商店經理的職務,然而,他利用自己的攝影愛好創辦了一個企業。“因為我要負擔妻子和兩個小孩的生活”,他說,“大多數人都認為我瘋了。”但是,二十年以后,他遠遠超過了當時作為一個被別人雇傭的職員。也就是說,他與另一個攝影師一起建立了一個宏大的、現代化的攝影室。他已把兩個孩子送進了第一流的大學;他擁有一只三十英尺的帆船、他為將來的舒適生活儲足了資金。總之,他非常喜愛自己的工作。

顯然,以上兩個例子中的共同因素主要是機遇、毅力和勤奮。但是,正如專家告訴我們的,艾扎克遜和薩特爾兩人所共有的品質和經歷代表了大多數成功創業者所具有的特征。“雖然你能學會經商的技巧”,心理學教授和測驗學家約翰?布勞說道,“但是,那些開始就具有特殊素質的人們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目前,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在自行創業經商,但風險是很大的。在那些沒有獲得成功的創業者中,幾乎有一半公司創辦的時間還不到五年或更短一些。

你能成功地成為一個創業者嗎?不管你具有一些什么特質,都無法進行確切的預測。然而,由心理學教授和測驗學家約翰?布勞設計的一個測驗,可以為你提供一些重要的預測結果。“我們的興趣主要在于辨別那些具有潛能的創業者”。約翰?布勞解釋道。

為了初步了解你的創業商數(EO),請用“是”或“否”簡單回答下列問題,然后把各題分數進行累計。雖然這不是一個完整測驗,但它至少能為你的決策選擇提供一些創造性的建議。

1.你是家族第一代創業者嗎?

在調查中,50%的成功創業者都認為自己是家族第一代創業人,而非成功創業者中只占23%。回答是,加1分;回答否,減1分。

2.你曾經是一個優秀學生嗎?

奇怪的是,幾乎很少的創業者認為自己在學校里是一位“優秀學生”,而行政雇員中卻占2/3。其他研究也得到了同樣結果。回答是,減4分;回答否,加4分

3.你曾經喜歡參加學校中的各種活動如俱樂部、球隊、甚至兩人約會嗎?

如果你不喜歡群體活動,也不用擔心。學生時代,67%的創業者都說自己積極參與過群體活動,而非創業者卻占92%。回答是,減1分;回答否,加1分。

4.年輕時你總是喜歡單獨行動嗎?

如果回答是,你的情況就很好。39%的創業者年輕時都喜歡經常單獨行動,然而,大約5%的非創業者都喜歡經常與別人一起行動。回答是,加1分;回答否,減1分。

5.童年時代,你經營過小生意嗎?

童年時代經營過攤店,是成功創業者的一種重要預測因素。幾乎80%的成功創業者年輕時都做過某種生意。而非創業者中則只占31%。回答是,加2分;回答否,減2分。

6.你曾經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孩子嗎?

堅強和毅力是大多數成功創業者的特征。“這些特征可促使你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布勞解釋道。在調查中發現,成功創業者在童年時性格堅強的人數比非成功創業者幾乎多了三倍。回答是,加1分;回答否,減1分。

7.你是一個謹小慎微、害怕冒險的年輕人嗎?

童年時代,如果你不愿意冒險,那么,在創辦一個新企業時,這可能會成為一個嚴重的障礙。90%的成功創業者都認為自己具有“冒險”特征,而非成功創業者則只占15%。回答是,減4分;回答否,加4分。如果你是一個特別喜歡冒險的人,就再加4分。

8.你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嗎?

成功創業者經常談到,人們可以不考慮別人的意見,但一定要有追求不同目標的信念。50%的成功創業者都不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非成功創業者中只占8%。

在巴布森學院所進行的一項早期研究表明,56名成功創業者中,有90%的人比非成功創業者表現出更大的獨立性需要。回答是,減1分;回答否,加1分。

9.你對每天固定的生活方式感到厭煩嗎?

厭煩通常有助于事業上的成功。61%的成功創業者都把“喜歡多樣性變化”作為自行經商的因素。對21名成功創業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挫折是企業獲得成功的主要動力”。回答是,加2分;回答否,減2分。

lO.你樂于把自己所有的儲蓄都用于創辦企業嗎?

調查中發現,94%的成功創業者都說,他們樂于把大筆儲蓄用于創辦企業。而非成功者中大約只有一半的人愿意冒這種風險。回答是,加2分;回答否,減2分。

11.如果你新辦的企業失敗了,你還愿意立即開始再辦企業嗎?

94%的成功創業者回答是,而非成功者中則只占8%。最有效的創業者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喪失信心,他們看到的是機會,而在其他人看來則是障礙。”回答是,加4分;回答否,減4分。

l2.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嗎?

第8篇

關鍵詞:創業意圖;創業資源;創業過程;理論框架構建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志碼:A

創業不僅能改善嚴峻的就業現狀,有效作用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也是新技術轉換為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媒介,因此,“創業”一直是社會科學領域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創業通常指新企業的產生,它是一個創業想法產生到成熟,最終推動產品進入市場被消費者接受的過程。創業過程也就是指新組織的創建過程,它有效地將個體層面的創業行為與企業層面的企業創建聯系在了一起。

現有研究表示,新創企業是個體意圖和后續行為的直接表現形式,因此,創業意圖――創業過程中的核心角色,指導著“潛在創業者”的創業行為,而資源則是創業行為順利實施的有力保障,是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可見,創業意圖和創業資源是創業過程順利進行的基礎。

但是,在現有研究中,共同研究創業資源和創業意圖的文獻并不多。雖然創業事件模型、計劃行為理論都提及了資源,但是都只是將資源作為可行性感知中的一個影響變量,并沒有單獨列示創業資源的重要性。而目前對資源的研究多停留在企業層面,較少涉及個體層面。

基于以上幾點,本研究以創業資源為視角,創業意圖為落腳點,創業過程為線索,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回顧,挖掘潛在創業者特征、外部動態環境、創業過程之間的邏輯關系,探索哪些因素會影響創業意圖,為什么創業意圖與創業行為之間會產生鴻溝,創業意圖如何影響創業過程。

1.相關研究回顧

1.1創業及創業過程

創業是跨越多學科的一個多面現象,涉及變革、創新、技術與環境的變化、新產品開發、小企業管理、企業與創業家個體和產業發展等問題,研究學科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因此,“創業”在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從行為動作角度看,“創業”是人們的一種社會活動,即根據有限的資源去發現、識別并利用能產生利益的機會,并以此開展獨立的新業務,建立新組織。從創業者特質看,創業是擁有首創精神、想象力、靈活性、創造性、樂于理性思考、能在變化中發現機會的人開始事業的過程。

新企業的創建是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創業過程可以說就是新企業創建的過程。為此,不同學者通過創業過程模型構建研究創業過程,從而將復雜的創業過程簡單化,如表1所示。

早期的創業過程模型將創業看做一個靜態的過程,按照創業過程的不同階段劃分創業過程,如Galbraith的簡單線性創業過程模型,將創業過程分為理論驗證、雛形期、模擬銷售、啟動和自然增長5個階段,并針對不同階段分析組織所需進行的管理活動。后來,由于環境變化的多樣性,學者更加關注創業過程的動態變化。Timmons認為創業始于創業機會,與創業資源、創業團隊共同構成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3大因素。

近年來,諸多學者則從個體層面出發探究創業過程的理論模型。Shook的組織化模型將創業細化到了創業過程,強調了機會開發在該過程中的作用。他認為個人影響新企業創立始于創業意圖,一旦創業意圖形成,創業者就會根據創業意圖去尋找相關的機會,然后根據機會做出創業決策,最后采取創業行動。

顯然,創業過程研究越來越動態化,關注的不再是創業不同階段對應的行為,而是每個階段創業行為的變化;其次,創業過程研究越來越趨向于從個體層面出發,探究創業行為產生的本質,進而開發潛在創業行為,引導創業過程的順利實施。

1.2創業資源

創業資源是資源在創業研究中的延伸,它不僅是實現創業的必備條件之一,而且還影響著企業戰略的制定,進而影響資源的利用,資源的整合利用又關系到企業的績效,因此創業資源在創業過程中產生的“連環效應”使其成為聯系創業子課題的關鍵節點。

對于新企業來講,資源約束是創業者面臨的首要限制性因素,但是只有最大限度地開發獲取創業資源才能構筑企業未來發展的資源基礎。因此,創業資源的界定有利于認識和解釋創業過程。從資源構成上講,創業資源是指企業在進行創業活動中運用的各類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加總,即創業者在其活動中投入的各種要素及要素組合,這些要素是創業型企業擁有的或可支配的,在企業創建過程中可以實現其生存、發展其戰略目標。可獲得性創業資源則反映了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的便利程度,這種特性來自于對環境資源寬松性的感知和創業者獲取資源的自我效能感,這就說明創業資源的獲取與識別與創業者個人的能力有關,進而影響到創業意圖的形成。

通過對以上創業資源的研究回顧,本研究認為創業資源是創業者在有限的條件下通過自身差異化能力獲得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的總和,這些資源將作用于創業的整個過程,并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生存條件和戰略目標。因此,將創業資源在創業意圖與創業行為中產生的作用顯性化,結合單一個體層面的研究,以便分析解釋復雜的創業意圖作用機理。

1.3創業意圖

通過對創業及創業過程的文獻回顧我們發現,創業行為的產生離不開創業者自身獨有的特質,而“意圖”就是人潛在行為的內在反射,可以說是預測未來行為的一種能力,因此“意圖”被引入創業研究。

行為意圖的研究來源于社會心理學,Ajzen指出行為意向是一個人是否要采取某種特定行動的打算,或者說是為了履行一個行為,人們愿意去嘗試的程度以及他們將計劃為此付出的努力。所以說,意圖代表了未來的行為,但是又不是未來行為的簡單的預測,而是對未來行為的主動承諾。

人類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是非常活躍的,他們進行創業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識地做出選擇。因此,創業意圖被定義為指導個人態度、經驗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指引他們進行事先計劃好的創業行為。根據創業即為“新企業的建立”,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創業意圖理解為“建立新企業的意圖”,它來自于創業者對預期目標可行性的分析,同時該目標的實現會受到文化、社會環境以及創業者性格和能力的影響。

學者對創業意圖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概念的界定,更關注通過模型構建驗影響創業意圖的內在機理,探索意圖與行為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將對具有代表性的創業意圖模型進行分析和比較,以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更為完善的理論框架為將來創業意圖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2.創業意圖模型回顧

很多的研究都試圖通過模型的構建來解釋問題的本質,創業意圖領域的探索同樣如此。下面我們將依據創業意圖模型的演進過程分析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創業意圖模型,為我們后續創業意圖理論框架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

19世紀80年代以來,創業意圖模型的構建日益成熟,本研究認為其中7個模型最具代表性:創業事件模型(SEE)、創業點子模型(IEI)、計劃行為理論模型(TPB)、潛在創業模型(EPM)、Davidsson模型、創業意圖模型、組織化模型(OMEI),如圖l所示。

由于本研究從創業資源的角度對創業意圖進行深化研究,因此,本文將對創業實踐理論、創業點子實施模型和計劃行為理論進行重點分析。

(1)Shapero的創業事件理論(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Event)。該理論基于假設人一般是惰性的,當長期穩定的生活受到外部刺激時,人就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來改變這種現狀,這里提到的外部刺激,即創業事件,主要是指習慣行為被中斷或者被替代,如失業等。該事件促使決策者不得不在一系列備選行為中選擇最佳的可行方案來改變現狀,而這種選擇行為是基于備選行為的“確定性”和“行為傾向”。創業經驗是創業這在過去創業活動進行過程中積累的內在技能,從個體層面上講,這種經驗會內化成個體的隱形知識,也就成為支撐創業者意識行為產生的重要輔助資源。

學者們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該理論并得出了理論和事實相吻合的結果。其中Krueger的相關系數檢驗結果顯示,可行性感知對創業意圖的影響最大,且預期結果和自我效能感分別會對有利性感知和可行性感知產生影響,如圖2所示。

(2)Bird的創業點子模型(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創業點子模型認為創業點子和意圖是新創企業最初戰略構成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新企業發展的基礎,雖然關于新產品、新服務的點子來自于瞬間的靈感,但是這些點子要實現則需要持久意圖的形成,而這些點子付諸實踐的過程要就是創業意圖作用的過程。因此,Bird基于創業心理學認為感性和理性的思維方式都會作用于創業意圖。而感性和理性的思維方式受外部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和個人特征(個人經歷、個性、能力)的影響。

此外,創業點子模型提到,影響創業行為最終落實的關鍵因素還在于創業者可用的創業資源。這些創業資源必須是創業者在以往經歷中積累的可用資源,并且創業者必須能夠在諸多資源中感觸到與創業意圖和創業機會相契合的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可以降低創業初期的創業成本,更是促成企業創建的關鍵因素之一,如圖3所示。

該理論的目的在于指導創業家形成組織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業態度和理念,由于該模型涉及到的變量難以量化并且涉及面較廣,所以對該理論的實證研究目前幾乎沒有,僅停留在概念化的階段。

(3)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從心理學上講“行為”的產生往往是有意識、有計劃的,因此意圖可以說就是引發行為產生這一復雜過程的根源。計劃行為理論研究認為影響意圖的3要素分別是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感知。其中行為態度指的是一個人在給定的情境下對具體行為目標產生的情感預期,它是由個體對行為結果的渴望程度和堅信程度決定的。主觀規范考慮的則是社會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它指的是相關群體對自身行為的期望,由他人對個體行為的信任程度和個體對他人意見保持的一致程度決定。行為控制來源于Bandum的自我效能感,即個體對其完成預期行為的自信程度,該變量將直接影響行為的選擇、準備和實現。通過這3個要素的共同作用表明,當個體對潛在行為的結果充滿希望,并且能夠得到自己信任的群體的支持,則行為意圖就越明顯,行為越能付諸實踐,如圖4所示。

由于創業行為被認為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因此該理論在創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諸多學者都通過實證表明該模型非常適用于創業行為的預測。

通過分析和回顧上述創業意圖模型發現,隨著創業意圖研究的日漸成熟,創業意圖模型的涉及面越來越寬泛,從個人特質到外生變量,從個體層面到企業層面,從心理學領域到經管大類相融合。但是,就已有模型來說,創業意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響創業意圖的驅動因素,而忽視創業意圖的后續發展,為此可以加強對創業組織化和動態化的研究,延長意圖在創業過程中產生的作用。

此外,大部分現有研究都試圖通過創業意圖量化進行實證分析,但是,影響創業意圖和創業行為的誘發因素并不容易被確認。因此,創業意圖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定量分析,還需要結合定性分析。為此,本研究將在下文中針對這些問題構建創業意圖的理論框架。

3.創業意圖理論框架模型構建及未來展望

3.1理論框架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