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41:5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道路安全風險評估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人機工程;物流運輸;三參數;風險評估模型
一、前言
近年來,物流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其中運輸作為物流業務的關鍵環節,其是否安全、可靠決定行業能否持續發展、且與人們利益存在密切關系。據數據調查顯示,物流運輸安全事故在所有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比較高,能夠達到26%,可見,運輸對于物流企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此重視對物流運輸風險的評估和預測具有現實意義,能夠幫助物流企業加強對薄弱環節的優化,提高物流運輸安全性。
二、理論基礎
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學者的高度重視,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如Rahbar等人將鐵路運輸裝卸搬運作為研究對象,針對鐵路運輸特點,提出了一種用于分析危險品運輸風險轉移的方法。Yanlk針對逆向物流設計中遇到的危險品,引入了傳統系統分析方法,選擇最優路徑。國內很多學者也在該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如程婕以傳統風險評估模型作為基礎,對鐵路運輸風險狀況及危害進行分析,以此來判斷風險。本文主要對物流運輸三參數風險進行分析,因此將引入人機工程理論作為基礎,對三項指標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判斷運輸中可能遇到的風險。
三、基于人機工程的物流運輸三參數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
1.評價指標體系
人機工程理論的形成,是多項理論交叉結合的結果,如安全科學、系統工程思維等,在實踐應用中,其主要采用系統工程思維,對系統內部的人員、機器設備等因素進行整體分析,以此來確定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協調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確保系統能夠始終處于安全運行狀態當中。基于此,對于物流運輸而言,主要涉及物流與運輸兩個部分,可以確定影響因素為人員、車輛、道路環境等五個要素,并將這五個要素作為指標。其中人員是指駕駛人員,其自身駕駛狀態、行為等都是風險主要來源;車輛是物流運輸完成工具,車況、車輛性能是否良好也會影響運輸。同時,綜合現有研究成果,我們最終確定評價指標。
2.模型構建
相比較傳統風險評估模型,三參數模型突破原有模型的局限性,在風險發生概率、風險后果參數基礎之上,引入風險重要度因素,構建風險評估模型如下:
RL、F、Rs、Rt分別代表的是風險系數、重要度、后果及發生概率。
觀察上述模型可知,了解物流運輸風險程度,需要確定三參數。物流運輸風險影響具有多元化特點,在實踐中,無法通過統一的精確化數值對運輸風險發生概率及后果進行評估。故本文將引入專家知識經驗、表征專家語義信息對風險進行分析,實現對參數表現形式的轉換,具體如下公式:
按照上述方法,能夠確定運輸風險發生概率及后果的模糊語義集合。在實踐應用中,將(1)、(2)結合到一起進行計算,首先采用德爾菲法,確定專家小組對各類風險因素較為重要的語義進行判斷,然后得出判斷矩陣。其次計算得出風險因素最初的權值。再次對排序向量等進行計算、一致性檢驗,最后獲得物流運輸風險。
3.案例分析
為了檢驗上述模型是否具有有效性,選取某物流運輸企業,采用德爾菲法對企業運輸歷史記錄進行分析,了解運輸風險發生概率及后果。本文主要將人員指標最為檢驗對象。同時,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獲取重要信息,為判斷矩陣的形成提供科學依據,如表1。
結合上表與要素判斷矩陣,能夠得到各要素最初的權重,結合概率與后果重要度,并對數據進行去模糊化處理得出人員風險因子的風險值。
經過計算,我們能夠了解到人員素質及健康狀況是影響運輸風險發生的重要因素,其中素質較健康狀況影響更大。因此在運輸管理中,應加強對駕駛人員綜合素質的教育,使其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參與物流運輸工作,以此來避免風險的發生。通過實例可見,本文提出的方法較傳統方法更加靈活和便利,且能夠對各要素進行比較,具有有效性。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物流運輸現代化管理需要引入先進的評估模型,對影響運輸安全性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和對比,從中找到影響運輸安全性的關鍵因素,并針對此提出相應的方法策略,不斷提高運輸安全和可靠性,從而促進物流運輸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國寶,汪偉忠,倪亮亮.基于人機工程的物流運輸三參數風險評估模型[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6,(04):170-174.
[2]趙偉峰,汪偉忠,張國寶,鮑閃閃.危化品物流運輸企業安全管理能力模型構建[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6,(07):150-155.
關鍵詞:海中圍堰;風險評估;風險評價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澳門大學過海隧道西起于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規劃路,東至澳門路環蓮花海濱大馬路,是為服務于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而新建的專用過海通道。工程的線性為“Z”字型。隧道建筑長度為1.5km,其中隧道全封閉段長度約1km[1]。
為深入了解施工中存在的風險并對風險進行評價,進而規避和減緩風險,減少施工達到風險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對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過海隧道工程分別按照橫琴岸上段、海中圍堰明挖暗埋段和澳門岸上段(包括附屬結構和周邊建筑物、構筑物、管線、道路等環境保護對象)三部分,根據本工程特點,開展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研究。
1風險評估方法
風險評估是指首先確定衡量風險水平的指標,然后采取科學的方法將辨識出并經分類的風險事件按照其風險量估計的大小予以排序,進而根據給定的風險等級評定準則,對各個風險進行等級劃分的過程。通過風險評估,可根據明確的風險等級,制定相應的風險對策,有針對、有重點地管理好風險。
本文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專家打分法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法,不僅利用專家打分法便于操作、能夠充分利用專家系統的優點,而且在風險量估計的基礎上,引入風險指數的概念,利用層次分析法(AHP)中各層次風險權重的排序,在風險發生可能性、風險發生后后果以及風險重要性權重三個方面來衡量風險水平的大小,并對風險重要性權重的排序進行一致性的科學檢驗,彌補了單純專家打分法主觀性較強的缺陷和不足。
2風險源及應對措施
采用綜合集成法對與工程相關的風險事件和風險因素以及風險事件的應對措施進行詳細的分析,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圖1為橫琴岸上段風險構成框架圖。
圖1橫琴岸上段風險構成框架圖
3風險評估結果
風險等級與風險指數評估說明見表1,工程風險分析結果見圖2。
圖2 工程風險分析柱狀圖
表1 風險等級與風險指數評估表
4 工程風險評價及建議
(1)海中段施工風險>澳門岸上段>橫琴岸上段,
(2)其中施工過程中的旋噴樁止水帷幕和支撐體系風險最大,其次為降水作業和SMW工法樁的施工風險較大,鑒于車站施工可能對其造成不良影響,應給與足夠的關注。
(3)澳門段存在過境施工的影響,同時地下管線非常重要,加強工程背景資料的收集,對施工場地進行詳實踏勘,保證對地質條件及施工環境的充分了解,加強與澳門當地管理部門溝通,滿足當地各項標準及規范要求,提早準備,保證工期及質量,設備材料提早準備,提前安排入場。
(4)海中段圍堰工程施工風險系數較大,后果嚴重,對護岸工程進行沉降監測,對數據進行分析預判;提前制定合理實用的應急方案;提前準備搶險應急物資及設備機械,如沙袋、膨脹水泥、聚氨酯、注漿機等。
2. 在管道風險度不升高的前提下,找出經濟的施工與運行方案。對可能發生的破壞和造成的影響進行量化分析,為制定管道運行的應急維護措施提供技術依據。
現以西氣東輸管道南京到上海段為例進行風險評估。評估工作分以下三個階段。
1. 初步評估。根據有關管道路線、沿線地形及沿線管段鄰近區域內的人口密度等資料,對管道最有可能發生破壞的地段分別進行災害識別。針對各管段有代表性的管道設計參數,如管徑、壓力和氣體組成等,預測這些管段破壞時可能發生的火災范圍和程度。
2. 識別高風險管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估計管道沿線各個區段破壞發生的頻率。這項工作依據歐洲和北美以及我國管道的運行經驗和數據,在可能的條件下對管道破壞發生的頻率進行修正。該階段需要使用更為詳細的管道設計資料,包括管材的性能、壁厚、管道埋設深度和對各種威脅所采取的防范與保護措施 ( 包括對管壁腐蝕的控制方法、對管道的監測方法和各種保護措施 ) 。對每一種破壞原因,估計其造成破裂或穿透的相對概率。在此基礎上識別具有高破壞頻率的管段,然后將這些評估結果與災害后果分析的結果、第一階段評估的結果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以確定高風險度管段。
3. 詳細的風險評估和確定降低風險的方案。該階段將對那些在第二階段評估中所確定的對人員和連續供氣具有高風險的管段進行詳細的分析,對具有高風險度的管段進行量化評估。這項工作將使用更多的參數,包括管道特性、距鄰近壓氣站和截斷閥的位置、該管段覆蓋土壤的類型、當地主導氣候條件,以及沿該管段區域內詳細的人口分布密度 ( 包括敏感性人口密集區,如學校和醫院等 ) 。將分析結果與國際上認可的可接受風險指標 ( 如英國規范 IGE / TD / 1 第四版 ) 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確定那些風險度超過可接受指標的管段,對這些管段,應制定可行的降低風險措施,并在設計階段估計采用該措施所需要的費用。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案包括:調整線路位置、增加管道壁厚、降低工作壓力、增加覆蓋層厚度等。其它防護措施有,增加管道檢測的密度,采用機械性保護和增加管壁腐蝕檢測的頻率。對每一種方案,將按照上述風險評估程序逐個進行分析,以確定最經濟的降低風險的方案,將風險控制在“盡可能合理低”的基礎上。在本階段,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按常規管道設計規范要求確定的管道壁厚和截斷閥間距作出評估。這項工作將有助于通過考慮管道風險來優化設計,從而降低項目投資和管道的運行與維護費用。
通過上述工作,可以得到以下成果:
1. 可對管道各段因破壞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量化分析;
2. 可識別管道沿線對人員存在高風險的管段;
3. 可根據這些管段的現有設計來估算管道的破壞頻率;
4. 有助于準確確定對人員存在高風險管段的風險度和風險度超過可接受標準的管段;
5. 對所識別的不可接受高風險的管段,選擇既可以降低風險又可以實施的改進方案,對設計方案進行調整。
【關鍵詞】橋梁工程;設計階段;安全風險評估
工程規劃設計階段實施施工安全的風險評估,實質上是“全過程安全管理”理念的體現。所謂工程規劃設計階段施工風險評估,指自工程構想形成至發包之前,預先進行工程建設的施工風險評估,即將建設現場施工的安全責任范圍擴大至工程規劃設計階段。通過上述在規劃設計階段對安全事項的考慮及有效傳遞,使工程相關單位的安全權責得以有效地落實,形成完整的“安全一體化管理”,以提升建設工程安全水平,降低工程事故發生率,維持社會穩定。
一、國內橋梁工程施工安全現狀
(一)建設發展及施工安全現狀
橋梁工程常設于瀕臨河川、海岸,或于道路乃至既有建筑物的上方通過,具備高度技術性、高能量作業、環境敏感性等特點,是安全事故高發的領域。近年來,我國橋梁工程建設發展非常迅速,江陰大橋是我國第一座千米跨越的懸索橋,蘇通大橋又實現了千米斜拉橋的跨越。江蘇境內建設中的橋梁工程就包括泰州大橋、長江四橋、崇啟大橋等。與此同時,隨著建設工程規模的逐步加大,橋梁工程建設領域安全事故起數和傷亡人數一直居高不下,施工現場安全生產情況仍然十分嚴峻[1]。近年來,橋梁工程安全事故頻發,典型的如湖南鳳凰縣堤溪沱江大橋垮塌事故,以及近期的昆明新機場引橋工程支架垮塌事故、南京城區匝道橋鋼箱梁傾倒事故、杭州錢塘江三橋橋面塌落事故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和群死群傷現象,這無疑給橋梁工程安全工作敲響了警鐘。上述事故,除了施工中存在問題,如管理缺位、違章操作、偷工減料等,都或多或少可以追溯到規劃設計上的不足。以南京城區匝道橋鋼箱梁傾倒事故為例,若能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到鋼箱梁傾倒的安全風險,通過合理選擇施工方法、施工順序,合理配置施工機具、安全措施,以及改善鋼箱梁與墩臺的連接、固定的設計,將完全能夠避免傾倒事故的發生[2]。可以看出,從規劃設計階段就開始考量施工安全風險,使規劃設計單位的安全責任得以有效地落實,將能夠明顯降低橋梁工程的安全事故發生率。
(二)崇啟大橋案例分析
崇啟大橋是是江蘇境內特大跨江大橋,其施工過程中采用了 185m 大節段連續鋼箱梁整體吊裝,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其運輸、吊裝過程中安全風險很大,施工安全面臨嚴峻的考驗。
1. 大節段鋼箱梁吊裝概況
崇啟大橋主橋為多跨連續鋼箱梁結構,設計的最大節段梁長 185m、寬 33. 2m、厚 9m,最大重量約2455t,最大起吊高度約 46m。鋼箱梁為變高等寬斷面,分為左右兩幅,總共 6 跨,跨度布置為 102 +185 ×4 + 102 = 944m,如圖 1 所示。而大節段鋼箱梁采用 2艘起重船起吊,由北岸向南岸依次逐段吊裝。
2.施工安全風險的分析
崇啟大橋建設過程中,大節段鋼箱梁的運輸和吊裝都存在很大風險,對大型施工機械設備要求很高,需要多方面的綜合配合,其吊裝難點主要體現為: ① 梁段水上運輸安全: 鋼箱梁的體積大、重量大,對運輸所采用的水上航道要求較高,如對航道水的深度、寬度,還有潮汛、天氣,以及是否存在暗礁等。② 運輸船和吊裝船的拋錨定位: 運輸船和吊裝船均需在橋位橫向拋錨定位,如此大的橫向定位國內還是首次。③ 吊點受力的均衡性: 鋼箱梁抬吊時若吊鉤不同步,或者由于吊索不能自動滑移致使吊點受力不均,都極易導致吊鉤斷裂; ④ 吊裝時兩臺起重船舶的同步性: 若某一吊裝環節不夠熟練、指揮或操作失誤,導致兩艘起重船起吊不同步,均可能導致災難性事故。
二、創新思路
(一)從在建工程的施工安全現狀反推其規劃設計
以建設中的橋梁工程項目為對象,依據現行施工安全狀況及施工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反推其規劃設計階段對施工安全考慮的合理性及不足,以探求規劃設計階段降低施工安全風險的手段及方法。下面以建設中的泰州長江公路大橋為例,說明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反推規劃設計的方法。
泰州大橋位全長約 62 公里,核準總投資 93. 7億元,建設工期 5 年半。主橋工程采用主跨 2 ×1080m 的“三塔雙跨”新型懸索橋結構,由北錨碇、北塔、中塔、南塔、南錨碇五部分組成。泰州大橋建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落實風險防范措施,降低施工風險,其成功應用案例包括:
1.中塔基礎結構形式的選擇。泰州大橋中塔基礎對沉井和鉆孔樁技術進行了深入比選,沉井基礎的剛度、抗震及抗船舶撞擊能力要明顯優于鉆孔樁基礎,且投資省,但施工安全風險較大。通過研究,認為在各項措施到位的情況下是可以實現的,因此最終決定采用沉井技術。在兩年多的施工中,沒有發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還節約投資 1 億多元。
2.中塔鋼塔吊裝方式的選擇。泰州大橋中塔為縱向人字型、橫向門式框架型鋼塔,上塔柱最初擬采用大節段吊裝,但通過風險評估發現,如果采用這種方式,必須使用大型門吊吊裝,其設計、制造難度大,現場吊裝作業風險很大,而且大節段還需直立運輸,運輸安全風險也較大,綜合考慮最終采用了縱向分塊、小節段吊裝方案。
3.中塔防撞錨墩的設計。在風險評估結果的基礎上,施工時將中塔上下游施工錨墩改造為永久性的防撞墩,并在中塔承臺四周設置防撞套箱,降低船舶碰撞中塔墩基礎的概率 50% 以上,同時對撞擊船舶也有保護作用[3]。
(二)完善基礎理論體系
1.安全信息嵌入機理
研究規劃設計過程中安全信息的嵌入機理,提出規劃設計應納入施工安全考慮的具體技術內容,通過對規劃設計成果進行安全審查及評估,從而不斷完善規劃設計成果[4]。需嵌入的安全信息包括: 功能需求及工程選址安全分析、規劃方案的安全信息嵌入及審查、設計成果的安全信息嵌入及評估等。
2.實務手冊或操作指南
在施工安全信息嵌入機理及信息傳遞機制研究的基礎上,編寫操作實務手冊或操作指南,明確實施的程序、方法、要求及用表,使規劃設計人員得以方便地參考運用。
結束語:
工程規劃設計階段實施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在公路、隧道、鐵路、建筑等其它工程建設領域均可借鑒。崇啟大橋及泰州大橋案例分析更加表明,安全是可“構建”的,通過規劃設計階段的風險評估并進一步改善安全設計,能夠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風險,從而減少施工過程中的人員傷亡或健康危害。
參考文獻:
[1]夏規劃,唐喜林.加入WTO對我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影響和對策.科學進步與對策[J].2011,17(6):107-108.
[2]張圣坤,白勇,唐文勇?船舶于海洋工程風險評估[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關鍵詞:工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風險防范;工作重點
對于工業項目建設來說,環境影響評價是項目批復及實施的主要依據,根據不同工業項目環境影響因素差異性,在構建環境風險防范對策上,需要結合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各相關法律規范及技術要求,科學有序的進行。然而,在實施中,有些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缺乏對相關技術規范的引用,要么過時,要么沒有。如《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等內容,與相關工業建設項目存在不符合問題,導致環境風險突出。
一、環境風險構成及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要求
根據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體系,對于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主要表現在污染源、排污標準、污染控制措施、重大污染源等內容。以某城市科技工程項目環境風險分析來看,燃氣及管道安全管理是重點,而對于危險品道路運輸則相對較低。從構成來看,環境風險表現為具體的環境風險物質、工業生產工藝,環境受體等部分。如對于某工業企業,其生產工藝需要相應的反應條件,而對于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等風險源的防控則應該列入重點;對于某電子芯片項目建設,其危險化學品具有高毒、劇毒成分,特別是某些儲罐、鋼瓶是主要風險源;另外在對化工類項目中的危險化學品的風險防范上,主要從毒理特性、理化特性、貯存量、貯存方式,以及事故應急預案風險防控列入重點。隨著《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相關總則的提出,對于工業項目所涉及的各類物質風險識與防范措施,主要從原材料、輔料、燃料、中間品、成品及生產過程“三廢”排放物理化性質等方面來進行應對,從構成成分、分類、數量及對環境污染的持久性,以及造成事故的風險等方面,分別從工業工程、貯運工程、裝置工程、輔助設施等內容進行風險評價,并逐步完善風險防控體系。
二、構建環境風險評價的具體思路
(1)風險物質的確定與突發應急預案的完善
對于工業項目環境風險的評價工作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特別是近年來工業項目爆炸、管道泄露等事故的發生,將環境風險評價及防范工作列入重點內容。然而,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風險物質確定上卻存在較多問題。如某市政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僅將風險事故發生可能性小的危險品道路運輸作為防范重點,而對于地下燃氣管道工作只字不提;某液氨項目中對于液氨罐車與吸氨器直接相連,并經由混合器來輸送至氨水儲罐的工藝裝置,未能從事故風險源液氨槽罐車進行防范,而是對氨水儲罐進行安全預測,顯然是因小失大;某材料項目因使用低毒己內酰胺,在次生及衍生環境風險因素防范上,將一氧化碳作為重點,而忽視了有機胺在熱分解中釋放無機氨的風險。同時,在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中,對于各類風險源臨界量的確定存在模糊,如在《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識別》規范中,僅將風險識別結果Q值與1進行比較,實施上,對于冰醋酸、鹽酸、硫酸、氫氟酸、溴化氫、雙氧水、氨氣、氯氣等危險氣體來說,其Q值遠大于1。因此,需要從環境風險危險源辨識及危險化學品環境風險種類、臨界量等方面進行嚴格規范,以最小臨界量來建設對環境的污染。另外,對于突發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的完善,需要從應急預案的內容及技術評估中,對不同突發性環境風險事故進行針對性完善。如明確總則、應急處置、預防預警機制、處置方法、應急保障、后續處置、附則、環境風險源分析等內容。
(2)引入社會公眾的直接參與
從環境立法到公眾參與,從環境影響評價體制建設上多存在操作性缺失問題。環境風險評價具有專業性,社會公眾缺乏對其生產、工藝、污染危害的了解,更難以進行客觀評價。因此,針對環境風險評價,要引入社會公眾參與機制,通過企業、政府等多重機構的協同,來對工業項目可能存在的環境影響評價因素進行分析,對可能導致的進行預案處置。如某化工項目中對油漆、天然氣使用較多,而對于天然氣中的乙基苯、甲苯、環乙酮、乙二醇單丁醚等物質,其對環境影響較多,而對于廣大社會公眾,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對該項目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事故缺乏認知,在無社會公眾參與條件下,既損害了公眾的安全,又給環境污染帶來影響。因此,從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管理方法上,要明確工業建設項目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以及擬采取對策方法,要從環境影響社會公眾參與評價中,對項目實施中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進行公示,充分發揮公眾對環境風險評價的監督作用,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
(3)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系
從環境風險可能帶來的社會穩定問題,也是近年來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內容。由于不同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工作差異性,對于專家的風險評估與社會公眾的風險評估存在差異,而兩者的沖突,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性的主要原因。如某地政府在一味提升GDP增長效應中引入的重大投資項目,因缺乏環境污染評估論證,在獲得項目審批權及環境、社會風險評估中“走程序”,導致后期項目建設中多項污染源引發重大風險事故,由此給社會穩定帶來更大影響。可見,從維護社會穩定風險上,加強對環境風險及可能帶來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評估,增進廣大公眾對項目環境風險的認知和了解,是降低工業項目環境風險的有效路徑。如政府出臺《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中,將環境風險評估與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穩定風險評價作為重要內容,并從項目合法性、環保合理性、項目建設可行性、可能污染及環境事件可控性四個方面進行明確,切實降低環境風險帶來的危害。
(4)構建針對性的環境監理體系
環境項目風險評價與監理工作的實施,需要從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上進行完善。如《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具體內容,委托環境風險監理機構及監理工作。監理單位要從環境風險評價及批復文件要求上,對環境風險及防范對策進負責。如某化工項目在設計上存在固體化工危險品儲藏、運輸等內容,而危險源主要有燒堿、聚乙烯、片堿、苯酚等,這些固體化工品在環境風險評價上均為重大危險源,需要從環境風險評價及應急風險措施上進行完善;再如某集成電路項目中對氨、砷化氫、磷化氫使用量較大,而這些化學品也列入重大風險源,在環境監理上需要從環境風險評價、風險識別、應急處置措施上進行完善。
(5)項目竣工環評驗收管理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編制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夠根據項目建設不同階段進行細化。如在項目竣工環保驗收上,需要從環境保護設施、配套工程、環境監測裝置、污染防治設備等方面進行完善。如環境安全隱患排查管理、重點環境污染點巡檢、重要環保設施如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監控、報警裝置的維護與日常管理,對各類應急救援物質的儲備及供給管理,應急演練等制度,明確環境風險防范任務,加強對各類影響因素進行監測與管理,確保各項監測設備正常、穩定、可靠運行。
三、結語
工業項目環境風險防范工作任重道遠,要從思想上樹立防范意識,加強對重點工業項目、重點環境污染點的風險評價與識別,完善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和應急預案,切實提升工業項目風險防控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概念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Urban waterlogging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is 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hat happens abruptly with great destructiveness and difficulties for relief, bringing about dangers to the safety of urban residents and infrastructure. The study elaborates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on the basis of risk theory and risk formation system of natural disasters. It also build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risk evaluation and a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risk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 the exposure degree and vulnerability of hazard-bearing body, and the ability for preventing disasters and reducing damage. A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set up by means of weighted-evaluating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isks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Key words: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ceptual model
隨著城市化進程與全球氣候變暖日益加劇,導致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頻發,給城市居民出行安全、交通、地下管線等造成重大威脅,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暴雨積澇災害作為城市災害的一種,受到氣象條件、下墊面條件、排水管網分布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其發生原因極為復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由于國際災害管理發展的趨勢已經向風險管理轉變,在城市災害的預防、防備和減災工作中風險管理是災害預防的重要工具[1],因此災害風險評估作為災害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現代國際防災減災工作中研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2]。
目前,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常用方法主要歸納一下三點(1)從風險自身角度,將災害風險定義為一定概率條件的損失[3-4],該方法利用歷史數據擬合出承災體的損失曲線,實現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但此方法用到的歷史調查數據進行擬合損失曲線,當歷史1數據有缺失的情況下,會導致擬合曲線結果誤差較大;(2)從致災因子的角度,認為災害風險是致災因子出現的概率[5-6],以積澇數值模型為基礎,對城市可能受到的積澇災害風險進行評價。該方法實際上只是從積澇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價,對承災體的脆弱性、暴露性及防災減災能力并沒有考慮;(3)以災害風險系統理論為基礎,定義為災害風險是致災因子危險性、暴露性及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此種方法并沒有考慮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由于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大小對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都有所影響,因此防災減災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
近年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發生已經給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等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也給城市發展及經濟建設、社會安定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嚴重阻礙了城市可持續發展。因此,需對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進行風險管理,開展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管理相關研究,實現我國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由危機管理向風險管理的轉變,提升我國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應急管理能力。
一、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基本概念與形成機制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研究中涉及到城市暴雨積澇、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三個基本概念。目前對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中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尚未得到統一,對后續的一些研究帶來不便。因此,在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研究前要先聲明相關概念的相關性與差異性。
暴雨(torrentialrain)是降雨強度很大的雨,雨勢很大。一般指每小時降雨量16mm以上,或連續12h降雨量30mm以上,或連續24h降雨量50mm以上的降水。根據國家氣象局規定,24h降水量為50mm或以上的雨量稱為“暴雨”。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h降水量為50-99.9mm稱為“暴雨”;100-250mm降水量為“大暴雨”;250mm以上降水量為“特大暴雨”。
(一)城市暴雨積澇的含義
城市積澇是指由于短時強降水或過程雨量偏大造成徑流過多,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情況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積水。目前,城市暴雨積澇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暴雨發生的強度與頻次日益增加,是城市積澇的誘因;(2)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下墊面中的植被、土地由混凝土、瀝青、水泥路等所代替,導致地面下滲率降低,地表產匯留時間大大縮短,加劇了城市積澇形成;(3)城市擴展過快,排水管網建設跟不上城市建設,尤其是老城區的排水管網覆蓋率較低,不能滿足排水需要。
(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含義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是指由于城市區域遭受短時強降雨或是過程雨量偏大,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情況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積水,并對城市居民出行安全、城市基礎設施、地下管網等造成嚴重損失。城市暴雨積澇災害主要是降雨引起的,尤其是暴雨,其中暴雨發生強度與頻次是主要的致災因子。承災體為城市居民、建筑物、城市基礎設施、地下管網等。孕災環境為城市特殊的下墊面、地下排水管網及城市局地氣候等。
(三)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內涵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是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具有突發性、隨機性、損失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當城市暴雨積澇發生后對城市居民、基礎設施、地下管網等造成損失時才能稱為災害。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則是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只有可能性變為現實才成為災害。因此城市暴雨積澇、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三個概念不能等同。
(四)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形成機制與概念框架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作為氣象災害風險的一種,是城市人地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是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危險性及其后果變成現實的可能性的定量特征。據自然災害風險的形成機理,本研究把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形成機理概括為致災因子的危險性(H),承災體的暴露性(E)和脆弱性(V),防災減災能力(R)相互作用的結果[7](圖1)。由于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特殊性,所以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各個因素之間關系是區別于其它自然災害的重要特征。
圖1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形成機理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積澇災害危險性是城市區域發生積澇災害的危險程度,還可理解為發生的可能性。在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中包括孕災環境和積澇災害暴雨發生因素。根據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歷史資料發現,其發生的主要致災因子為暴雨,表示方法用暴雨強度或是頻度;孕災環境為某地區的積澇災害的環境狀況,文中選擇不透水面積、地面糙率、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管網密度為孕災環境因子。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暴露性因子選擇主要有生命暴露性和經濟暴露性。生命暴露性因子為研究區居民數量、密度;經濟暴露性包括建筑物數量、道路基礎設施數量、地下管線密度、地鐵網絡密度等。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脆弱性或易損性包括生命脆弱和經濟脆弱性。生命脆弱性因子選擇0-14歲、60歲以上年齡居民,經濟脆弱性選擇平房數量、地下室數量、道路基礎設施類型、道路類型、地下網線、電線等材質、積澇災害等級經濟損失額度比等。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包括研究區防澇人員數量、排澇設備數量、反應時間、防澇資金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積澇災害保險、應急避難所、應急反應時間等。基于上述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形成機制及四因子分析結果,構建圖2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概念框架。
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研究方法與技術流程
(一)研究方法
1.自然災害風險指數法
自然災害風險指標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在區域自然災害風險形成過程中,危險性(H)、暴露性(E)、脆弱性(V)及防災減災能力(R)四者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災害風險度計算公式為[7]:
自然災害風險度=H×E×V×R
自然災害危險性是指造成災害的自然變異的程度,主要是災變活動規模(強度)和活動頻次(概率)決定的[8]。當至災因子強度越大、頻次越高,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災害風險也就越大。暴露性是指承災體(人、財產、建筑物等)暴露于災害危險中的數量與程度。某地區暴露于危險因素的人、財產等越多即受財產價值密度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就越大,災害風險越大。脆弱性是指在給定危險地區存在的所有任何財產由于潛在的危險因素而造成的傷害或損失程度,綜合反映了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承災體的脆弱性越低,災害損失就越小,災害風險也就越小,反之越大。承災體脆弱性大小,與其物質成分、結構有關,同時與防災減災能力也密切相關。防災減災能力則是指災區在長期或短期內能夠從災害中恢復程度,包括減災投入、應急能力、資源裝備等。防災減災能力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就越小,災害風險越小。
2.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是目前較為常用的一種對指標進行定量分析方法。該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利用相關領域的多位專家的經驗,對每個因子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并賦值,得到判斷矩陣,經過計算得到評價指標中每一個因子的權重值,并進行一致性檢驗。通過對指標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可以連續進行并能隨時進行改進,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計算方法[9、10]。
3.加權綜合評價法
加權綜合評分法是假設由于指標i量化值得不同,而使每個指標i對于特定因子j的影響程度存在差別,公式為:
CVj=∑mi=1QVijWCi (1)
式中,CVj是評價因子的總值,QVij是對于因子j的指標i(QVij),WCi是指標i的重值(0≤WCi≤1),通過AHP方法計算得出,m是評價指標個數。
(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技術流程
依據上述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形成機制與概念框架,本文提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基本過程。其過程包括基本步驟如下:1)數據收集與處理;2)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數據庫構建;3)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辨識與風險模型建立;4)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
圖3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技術流程
三、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
(一)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體系建立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主要對城市居民出行安全[11]、交通、地下管網及基礎設施造成重大威脅。具體表現在當積澇災害發生時會造成城市道路大量積水,造成交通阻塞,居民無法正常出行,在某些積水較重路段會對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當地下設施進水,會造成地下設施、管網遭受破壞,地鐵被淹等。根據上述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形成機制與概念框架,并依據指標體系選取原則,利用層次分析法(AHP),綜合構建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見下表)。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表
(二)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量化
對于指標體系中無法直接量化的指標,可以采取賦值法對該指標進行賦值。如:受教育程度、地下網線、電線等材質,可根據專家經驗賦予相應的值。
(三)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模型構建
式中CRWD是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指數,用來表示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程度,其值越大,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指數越大;H、E、V、R分別表示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危險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災減災能力因子指數;WH、WE、WV、WR分別表示危險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災減災能力因子的權重;Xi是指標i量化后的值;Wi為指標i的權重,表示各指標對形成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的主要因子的相對重要性。變量α是常數(0≤α≤1),用來描述防災減災能力對于減少總的CRWD所起的作用。
四、結論
本文依據自然災害風險理論及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形成機制,討論了城市暴雨積澇、城市暴雨積澇災害及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三者之間相關性與差異性,并依此為基礎,給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價的基本概念框架,構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評價指標與模型。城市暴雨積澇災害是近些年城市常見的一種氣象災害,其評價過程較為復雜,目前針對此項研究的內容較少,至今缺乏統一的程序與范式,尤其是針對城市地區小尺度的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估理論和方法的系統研究尚待深入開展。因此,本文著重對此方面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套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評估的思路與方法,創建了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風險評估模型與范式,以充實、完善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研究理論與方法,為我國制訂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風險管理和規劃提供依據。
[參 考 文 獻]
[1]許世遠,王軍,石純,等.沿海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J].地理學報,2006,61(2):127-138
[2]DIIJEY M,CHEN R S,DEICHMANN U,et aL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Synthesis Report[R].Washing-ton DC:Hazard Management Unit,World Bank,2005,1-132
[3]殷杰,尹占娥,王軍,等.基于GIS的城市社區暴雨內澇災害風險評估[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6):93-95.
[4]尹占娥,許世遠,殷杰,等.基于小尺度的城市暴雨內澇災害情景模擬與風險評估[J].地理學報,2010,65(5):555-559
[5]解以揚,韓素芹,由立宏,等.天津市暴雨內澇災害風險分析[J].氣象科學,2004,24(3):343-348
[6]鄭傳新,米浦強,陳劍兵,等.柳州市積澇過程模擬及災害風險評估[J].氣象,2007,33(11):73-7
[7]張繼權,岡田憲夫,多多納裕一.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自然災害學報,2006,15(1):29-37
[8]張繼權,劉興朋,佟志軍.草原火災風險評價與分區―以吉林省西部草原為例[J].地理研究,2007,26(4):756-760
[9]曾運清,等.層次分析法(AHP)在民船動員征用中的應用[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27(3):195-199
2007年12月28日,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在京召開新聞會,宣布正式通過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國際認證,成為國內首家通過該項認證的信用卡中心。這是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繼2006年6月通過CCCS五星級級客戶服務認證和2006年9月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之后取得的又一成就,標志著該行信用卡業務在保障客戶信息安全、強化內部管理方面已居于國內領先水平。
在日漸激烈的信用卡競爭環境中,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業務以“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為方向,摒棄片面追求規模的定式,致力于產品創新、服務提升與品牌建設,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信用卡經營和發展模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保障信息安全,該行信用卡中心于2007年3月正式啟動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項目,并提出“關注客戶、信息安全”的信息安全方針。以此為契機,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在保障客戶信息安全、降低外包業務風險、保障業務的持續性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提升與改進。
一是在保障客戶信息安全、防止客戶信息泄密方面,中國光大銀行根據自身業務實際,通過開展信息資產識別、風險評估、體系文件編寫、體系試運行、內外審等主要工作,在信用卡中心建立起了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從而形成一套策略規程和控制措施,將信息安全的控制措施貫穿于業務的各個環節,使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成為日常工作的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關注客戶,保障信息安全。二是降低外包業務風險方面,光大銀行針對信用卡行業外包業務多的現實,通過規范數據交互、調聽錄音、查看系統日志、現場檢查、第三方檢查等手段,并督促外包公司建章建制、規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外包業務的風險。三是業務持續性方面,光大銀行針對影響業務持續性的主要因素進行了風險評估,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制訂了業務持續性管理計劃,并進行了業務持續性演練,為業務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ISO27001:2005是標志信息安全的最主要國際化標準之一,是基于最佳實踐的總結,至今已被全球數百家世界級組織采用,中國光大銀行率先將其引入信用卡領域,為保障客戶信息安全尋求到一條積極高效的道路,為自身業務高速穩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城市規模急劇增大,人口超過1000萬的特大型城市不斷涌現,如東京、紐約、孟買、上海、北京等。這些特大型城市不但人口規模巨大,而且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動輒上萬人甚至數萬人,如上海中心八城區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萬人,孟買達3萬人。巨大的人口帶來經濟繁榮、商業機會和社會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其大型城市的安全風險問題最為突出,因為其直接影響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拿人群踩踏事件來說,2004年2月5日的北京密云燈展人群踩踏事件導致37死15傷,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人群踩踏事件導致36死49傷。加強特大型城市安全風險治理、提高安全風險抵御與應急救援能力,成為特大型城市管理中一項突出的緊迫課題。
特大型城市安全風險全過程治理模型
安全風險治理一般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類、風險控制策略和風險控制措施五個階段。在一個特大型城市,建立有效的安全風險治理機制也應該從安全風險識別開始,再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分類,進而提出安全風險控制策略和風險控制措施,不斷分析和評估風險,動態調整控制策略和措施,城市安全風險全過程治理如圖1所示。
1.安全風險識別。安全風險識別是安全風險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主要包括安全風險因素識別與風險的發展變化預測兩個方面。對于特大型城市,其安全風險因素數不勝數,既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更多的是人為和自然耦合的;既有來自高樓大廈、工廠、景觀等地面上的,也有來自地鐵、民防設施、隧道等地面下的,還有來自冰凍雨雪極端氣候、霧霾污染等天上的。很多風險因素我們熟視無睹,其造成的災難事故屢屢發生;而更多風險我們一無所知,面對災難手足無措。城市管理者應該對城市有準確的了解,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和數字化時代,大部分安全風險因素其實是可以而且容易識別的。
筆者提出一種采用空間、時間、人物三要素對主要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并判別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的方法。如外灘觀景平臺、南京路步行街、地鐵人民廣場站、公交車、老式里弄等不同類型的地點,在不同的時間可能聚集不同類型的人群,進而產生不同類型的公共安全事故。三要素及可能的事故類型如表1所示。
在這三要素中要特別注意人的因素以及三者的稍合作用,如上海外灘觀景平臺,在人群大量聚集的時候,必須考慮參觀者多為年輕人,容易沖動或惡作劇,在人群中放一個鞭炮或者喊一句“砍人了”的惡作劇,都可能造成嚴重踩踏事故。在判別出主要風險因素及可能的主要事故類型之后,要對風險的發展變化進行科學預測。在互聯網時代,要特別重視運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進行風險發展預測。任何事故的發生都有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當預測到風險可能接近閾值時,就必須進行風險預警,采取干預措施,否則事故必然發生。
2.安全風險評估。事故發生的概率實際是很小的,所以容易被人們忽略,僥幸心理普遍存在,但一旦發生,往往危害結果巨大尤其是危及生命,令人追悔莫及。所以,安全風險評估要綜合考慮事故發生的概率和可能產生的危害結果,可以應用矩陣分析、事故樹、仿真模擬、統計分析等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對事故的安全風險概率大小及事故隱患危害后果進行定量評價。如化工廠爆炸、泄漏的危害就可以用模擬仿真進行科學計算,安全風險的大小正是上述兩者之積。
3.安全風險分類。事故隱患風險無處不在,有些是永遠不可能消除的,有些則是能夠消除但由于成本太高得不償失的,有些是可以容忍的,有些則是絕對不能承受的。因此,風險分類很重要,關鍵是要確定合適的可接受的社會風險標準,它是風險控制策略的基礎。在估算出安全風險大小之后,要根據可容許的社會風險標準對其分類,可分為可接受風險、不可接受風險以及過渡區域風險。在此需要特別指出,所有涉及群死群傷的風險都是必須極力避免的,都是不可接受的風險。如普通的道路交通事故風險是可以承受的,但載有劇毒危險品的車輛在城市鬧市區發生爆炸、泄漏事故的風險就是不可接受的。
4.安全風險控制策略。從事故發生概率和事故危害后果兩個方面構造風險控制矩陣,我們可以提出風險控制策略——風險分散策略、風險預警策略、風險抑制策略、風險容忍策略,其判別如表2所示。
對事故發生概率低的、危害小的,可采取風險容忍策略,因為社會中的各種安全風險數不勝數,人類沒有能力完全控制;對危害比較小、發生概率低的風險,控制起來的社會成本太高,也只能采取風險容忍的策略。而對危害很大的風險,必須采取風險預警策略,阻止其發生事故,例如核爆炸、劇泄漏、地鐵踩踏等事故。對事故發生概率高的、危害小的,可采取風險抑制策略,如一般行人的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就很高,但其危害相對較小,那么采取一些防護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種事故,沒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杜絕。對于發生概率高并且危害大的風險,就必須采取風險分散策略,包括轉移部分風險、把大的風險分割成多份小的風險等。
5.安全風險控制措施。確定了安全風險控制策略,就要根據風險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和減少事故危害,風險控制時要實時監控風險因素的發展變化來調整控制措施,使風險始終低于閾值,使安全風險可控。對于風險控制措施一般主要從人防、物防和技防三個方面考慮,在重視物防和技防在風險防范與控制作用的同時,要特別注意三者的協調問題,形成“三位一體”綜合防控體系,尤其要注意主要發揮“人防”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上海外灘人群踩踏事件演化過程中,上海公安系統可以通過視頻監控系統觀察到外灘的人群擁擠情況。比如,當游人從每平方米3個嚴重到每平方米10多個,這時候城市管理者就應該根據風險因素的變化,主動采取管制或增加警力等風險控制措施,而不是被動地坐等事態發展。
上海的重特大安全風險
上海是中國最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行政區域634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070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2500萬人,人口密集、建筑集中、活動集中、生產集中、消費集中,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但在高度繁榮的同時也給城市安全帶來重大風險隱患。比如,2010年靜安區膠州路大火和2014年黃埔區外灘人群踩踏事件,都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以及惡劣的社會影響。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的重特大風險包括自然災害風險和人為事故風險兩大類。自然災害風險主要有臺風、暴雨、風暴潮、龍卷風、赤潮、濃霧、高溫、雷擊、地質、地震十種,人為事故風險主要有火災、危險化學品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生命線工程事故四種。其中,火災、危險化學品事故、軌道交通安全事故風險尤為突出,要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可行的風險控制措施。
1.火災風險。高層建筑、老式里弄和石油化工行業是上海消防安全的三個突出薄弱環節。目前上海超過30層的高樓有1200多幢,建筑面積超過3563萬平方米。高層建筑由于其結構特點,具有火勢蔓延快,人員疏散困難,撲救難度大等問題。上海現有老式居民樓32600多幢,總建筑面積796.22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中心老城區。這些老式建筑多為二、三層的磚木結構,電器老化,火災隱患巨大,并且由于通道狹窄、人口密集、消防設施缺乏,一旦出現火情,撲救難度大。上海還是中國重要的石油石化產業基地,2013年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4148.22億元,僅次于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居第三位。一旦發生重大化學品事故,后果不堪設想,也是上海的消防薄弱環節。
2.危險化學品事故風險。危險化學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蝕、爆炸、燃燒、助燃等性質,對人體、設施、環境具有危害的劇毒化學品和其他化學品。危險化學品供應鏈包括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廢棄處置六大環節,如圖2所示,每個環節都有發生安全事故的風險。
危險化學品事故具有發生突然性、形式多樣性、危害嚴重性和處理處置艱巨性等特點。筆者根據搜集到的2005~2014年10年間全國發生的3618起和上海發生的129起危險化學品事故,分析得出:上海市危險化學品事故近年呈逐年減少趨勢,但也發生過多起重大危險化學品泄漏、爆炸事故。其中,運輸環節事故發生的數量最多,使用環節事故的危害性最大。較大事故主要發生在運輸、儲存和使用環節,每年二三月份與七八月份呈現事故高發態勢,而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2點左右基本是一天中事故發生的高峰期。
3.軌道交通安全事故風險。上海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最領先的城市之一,截至2014年7月22日,上海軌道交通全網運營線路總長567公里,車站共計332座,工作日日均客流達900萬人次,運營規模列世界第一。高峰時間地鐵人群嚴重擁擠, “上車時拼命推擠,乘車時摩肩接踵,下車時力撥人群”,就是超載運行的生動寫照,極易產生人群擁擠踩踏事件。除此之外,上海軌道交通安全事故風險還包括火災、車輛追尾、脫軌等重大事故隱患。
建立特大型城市安全風險治理長效機制
風險與城市發展總是如影隨形的,有效預防和科學治理特大型城市安全風險是一個關鍵課題,需建立長效機制,而不應是“運動式”。
第一,城市管理者應樹立“以人為本”的城市安全風險治理理念。經濟、社會發展首先以人的安全為前提,以人為本為第一要務,不能因為存在安全風險,就壓抑人的出行、娛樂、消費等需求,如取消集會、娛樂等活動,而應積極主動地引導人們的需求,提高人們的風險意識,實現安全風險全過程治理,確保公共安全。
第二,城市管理者對城市的安全風險和隱患要有清晰完整的掌握。這樣才能有效進行城市安全風險全過程治理,通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以及基層管理部門的人工排查,把城市的網格化、立體化、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結合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上。例如可以把視頻監控、微信圈等社交網絡數據,應用到城市安全風險的預測、判斷和事故控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