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兒科護理綜述

兒科護理綜述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24 10:45:3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兒科護理綜述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兒科護理綜述

第1篇

關鍵詞:兒科護理;新技術;新理念;綜述研究

1 非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中的作用

唐珊珊[1](2012)對國際上的兒科護理新理念和新技術進行了綜述研究,特別指出在兒科護理過程中,非語言的溝通對于小患者的精神狀態影響較為明顯。通過借鑒商貿管理中的服務流程管理,使得護理人員在于小患者交流的過程中,重點加強非語言溝通的標準化和細節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小患者的焦慮情緒,護理操作過程的事故率明顯降低。

潘學彬[2](2011)也就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做了臨床報告分析,通過1132例患者的分組研究,可以看到采用了加強非語言性溝通的一組的護理效果和患者滿意度明顯增加。

2 風險量化管理在兒科護理中的作用

醫療過程往往需要介入患者的身體,而大部分的醫學護理操作可能會造成一系列的身體反應,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造成患者的致殘或者致死。特別是在兒科護理中,不少小患者的心理素質不強,配合性不好,可能造成因為小患者個人原因造成的針頭移位脫落、呼吸管受阻、引流管拔出等事故。所以,在進行護理操作的過程,我們需要對護理工作的整體風險和步驟風險進行評估,對于高風險的操作要盡量避免進行,對于可以降低風險的操作配合應該強制執行。

蔡曉燕[3](2011)對于護理風險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要素分析。奚麗蓉[4](2011)對于兒科護理行為的風險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干預方法進行了研究,制定了兒科護理的多維模型,以從量化管理方面對兒科護理風險進行約束和控制。吳利平[5](2011)同樣研究了兒科護理的風險要素,但是其研究更加傾向于管理學的角度,其研究成果可以與醫院的計算機輔助管理方式充分結合。

3 心理素質在兒科護理中的作用

因為小患者的哭鬧給護理人員帶來的思想壓力較大,小患者的不配合使得護理工作的難度也增加,以及部分家屬的不理解、抱怨甚至與護理人員的沖突,都使得兒科護理工作在醫院護理工作中屬于較大難度的工作。

劉彩琴[6](2014)研究了心理素質在兒科護理中的重要性,文章通過在醫院的臨床護理實踐,分析了加強護理人員相關工作集體心理輔導前后的護理成果變化,最終結論得出心理素質的訓練是提升兒科護理效果的一項重要措施。陳艷姣(2008)通過分析86例兒科護理糾紛事件,得出了51.2%的兒科護理糾紛事故的主要原因來自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問題。

4 環境細節在兒科護理中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醫院都對兒科病房進行了全面的改造,通過使得兒科病房更加貼近兒童心理的預期環境,使得小患者可以更加樂意的在兒科病房中接受治療,使得治療過程的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但是,兒科護理單元的設計遠不僅僅是貼墻紙貼畫和變換墻面和家具顏色那么簡單,不完善的兒科護理單元設計甚至會加深小患者的條件反射,使得小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損害。

劉紅霞[7](2012)從建筑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兒科護理單元的人性化設計,提出了一整套兒科護理單元的環境藝術設計和功能設計的具體要求。郭志芬[8](2011)提出了在兒科護理單元管理中醫院方的精細化管理要素,以及通過臨床護理試驗的方式,分析了試驗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實際效果比例,試驗病房的患者滿意度超過普通病房13.7%(P

5 情景聯想及反思在兒科護士培訓中的作用

實踐證明,兒科護理工作與其他科室的護理工作相比,有著其特殊性。所以,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對兒科護士進行加強培訓和職業培訓。因為在加強培訓和職業培訓之前,兒科護士已經具有了護理資質,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護理技術和業務知識,所以,加強培訓和職業培訓的內容,主要是提高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

鄒華[9](2012)設計了聯合培訓法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具體課程,并且通過教學實踐報告的形式為我們詳細闡述了兒科護理加強培訓的具體效果。經過兒科護理加強培訓的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投訴率明顯降低,比沒有經過兒科護理加強培訓的護理人員投訴率低21.3%。馬潔[10](2011)對兒科護理教學工作的課程設計進行了探討,通過對于兒科護理教學的課程升級,使得兒科護理學員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單位適應兒科護理工作。

綜上所述,通過各個環節的單方面提升對于兒科護理的實際效果提升作用都是存在的,而通過綜合化的兒科護理業務提升,就會使得兒科護理工作效果得到較大程度的改觀。

參考文獻:

[1]唐珊珊.國際兒科護理發展現狀與展望[J]中國護理管理,2012(08):15-17.

[2]潘學彬.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1(04):201-203.

[3]蔡曉燕.兒科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1(01):55-57 .

[4]奚麗蓉.對兒科護理行為實施風險管理的分析與干預[J]內蒙古中醫藥2011(12):151-152.

[5]吳利平.兒科護理的風險要素分析與應對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1(06):230.

[6]劉彩琴.心理素質在兒科護理中的重要性[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02):28.

[7]劉紅霞.醫院兒科護理單元環境設計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學院碩士.2012.

[8]郭志芬.細節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1(07):203.

第2篇

關鍵詞:再評估 兒科急診 預檢分診

急診預檢分診是指在患者急診過程中快速予以分類的過程。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兒科急診患者逐年增加,兒科急診擁擠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實際上這些患者中只有20%為真正的急診患者,80%為非急診患者[1]。急診候診患兒(即80%非急診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不一且兒科疾病發病隱匿、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候診患兒極易轉變為急、危、重患兒[2]。因此為了保障真正的急診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規范再評估在兒科急診預檢分診中的應用尤為重要。本研究綜述再評估的概念及應用,以為兒科急診預檢分診中的再評估提供參考。

1 再評估的概念及發展

現代分診強調再次評估(re-triage)[3]的概念。患者的臨床狀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旦有變化,會影響病情的分級,或者在獲得更多信息后提示患者病情具有緊急性,此時就必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再評估。

國外的主流急診分診標準,如澳大利亞分診標準(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預檢分診標準(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英國曼徹斯特分診標準(Manchester triage scale,MTS)、美國急診嚴重度指數(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都強調再評估及再評估的時間。ATS[4]規定在患者候診過程中,分診護士要定時對患者病情重新評估,避免患者在候診期間病情惡化。CTAS規定[5]在分診后要定時觀察患者病情,以防患者候診期間出現意外情況,再次評估、分級,確保了患者在候診期間的安全。

香港醫院管理局急診分診指南時規劃了不同級別對應的就診區域及安全候診時間等多方面內容,明確規定[6]分診護士在分診過程中,可以采取適宜的干預措施,如:吸氧、測血糖、查驗尿常規和尿妊娠、口服退燒藥、傷口止血包扎、骨折初步固定、心電圖、心肺復蘇術等。臺灣制定了5級檢傷及急迫度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TTAS),該量表包含了具體分診級別的定義、常見表現及再評估時間。

國內2000年的報道中,就有關于“二次分診”的描述,當時護理人員意識到檢驗初次分診正確的重要性,但關注點局限于傳染患者及危重患者的漏放[7]。2007年孫紅等[8]的報道關注點由“分科診治”到“病情分診”,提到了分診護士需要嚴密觀察候診人群,保證等候期間患者出現高危情況得到及時救治,其具備了“再評估”的雛形。2012年9月,國家衛生計生委了《醫院急診科規范化流程》,規定了三區四級的急診預檢分診流程,但未對再評估量化指標。2018年急診預檢分診專家共識[9]中首次對各級患者再評估進行了量化。

2 再評估的應用

李潔明[10]的研究認為急危重患者可能在繁瑣的就醫環節中錯失了最佳治療時間,肯定了再評估在急診預檢分診中的重要性;Kleber等[11]、顧玲等[12]、徐超等[13]的研究表明通過預檢分診再評估能提高潛在生命威脅的發現率,降低漏診率,提高搶救成功率;劉芯如等[14]研究發現,再評估的實行,不僅改善了就診流程,還普遍提高了護理人員的主動服務意識,有效地減少了護患糾紛;王新剛等[15]的研究也肯定了對傷員病情進一步再評估的急救流程;位蘭玲等[16]的報道中通過雙重檢傷這一再評估流程降低了群發傷患者漏診率,提高了患者滿意度;馮曉昉[17]和陳暉等[18]在初步分診后結合ECG檢查再評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優化流程、利于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治,減少了非典型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預后;胡佳辰[19]將再評估運用于危險性消化道出血病情不穩定的患者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韓惠芳等[20]則認為門診分診再評估可以檢查初次分診是否正確,是否將急重患者漏診,并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鄭若菲等[21]系統地對標準化二次分診模式進行了研究,其研究中選取2015年7月—9月于某三級甲等醫院急診科就診的急診候診患者(年齡>15歲)4 543例為觀察組,從設置分診再評估崗、應用風險預警評估量化工具及再造二次分診流程3個方面,通過二次分診再評估早期識別了急診候診患者潛在的危險信號。但再評估在兒科急診分診中應用的研究報道較少見。

3 小結

患者初次分診完成后,在一定時間內或患者及家屬自覺出現癥狀改變后要重新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分級,以減少在候診等候過程中因病情變化或誤分診而引起的致殘或死亡[22]。再評估設定的意義在于及時發現急診候診患者的病情變化[23]。對急診候診患者再評估能避免分診不足(指為患者分診的級別低于患者實際的病情危重程度,可能存在患者病情惡化未識別的風險,影響患者安全)和分診過度(指為患者分診的級別高于患者實際的病情危重程度,會造成急診醫療資源的浪費),準確反映患者病情變化或傷勢的急危程度,即發現急診患者中具有緊急性(urgency)的患者,實現急診患者危重程度的準確識別與合理分流。

現有的研究中,通過心電圖及影像技術等手段對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急危重癥患者進行再評估均有了較為成熟的運行流程。急診預檢分診專家共識中首次明確了各級急診患者的響應時限與再評估機制,但是如何針對國情,在以非急診患者為主的急診中做到“充分評估、準確定級”仍需進一步探索。此外,再評估在兒科急診預檢分診中的應用報道比較少,較少有系統論述報道,且如何保證亞急診和非急診患者在候診時間超過響應時限時獲得及時準確的再評估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 譚貴林.兒科急診預檢分診系統實施效果的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4):1980-1982.

[2] 李璧如,王瑩.規范兒科急診預檢與分診[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6,23(7):433-436.

[3] Gerdtz MF,Collins M,Chu M,et al.Optimizing triage consistency i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the Emergency Triage Education Kit[J].Emerg Med Australas,2008,20(3):250-259.

[4] 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eald[J].Emerg Med(Fremantle),2002,14(3):335-336.

[5] Yates MT,Ishikawa T,Schneeberg A,et al.Pediatric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PaedsCTAS) as a measure of injury severit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6,13(7):659.

[6] 郭艷楓,鄧秋迎,李煥梅.香港伊利沙伯醫院急診護理見聞[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2):93-94.

[7] 王秀文,梁秀蘭,高英華.提高兒科門診護理質量的設想與措施[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0,16(2):52.

[8] 孫紅,繩宇,周文華.急診分診標準探討[J].護理研究,2007,21(29):2709-2710.

[9] 急診預檢分診專家共識組.急診預檢分診專家共識[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8,27(6):599-604.

[10] 李潔明.建立規范有效的兒科門診分診制度[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5):132-134.

[11] Kleber C,Cwojdzinski D,Strehl M,et al.Results of in-hospital triage in 17 mass casualty trainings:underestimation of 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and need for re-triage[J].Am J Disaster Med,2013,8(1):5-11.

[12] 顧玲,趙蕓,胡筠.1例嬰兒痙攣癥并發低血糖危象患兒的急救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7,15(35):4463-4464.

[13] 徐超,彭定偉,涂悅,等.顱腦創傷合并嚴重多發傷一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2018,4(3):182-185.

[14] 劉芯如,左艷,潘薇,等.二次分診管理在婦產科門診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22(1):112-114.

[15] 王新剛,金榮華,柳豐萍,等.杭州燃爆事故現場救援及傷情分析[J].中華燒傷雜志,2017,33(10):629-633.

[16] 位蘭玲,王淑娟,肖雪瑩,等.雙重檢傷在群發傷患者病情評估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6,31(10):46-47.

[17] 馮曉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對急診胸痛患者預檢分診的價值[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19,44(8):983-986.

[18] 陳暉,張同,李倩.優化急診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療時間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5):177-180.

[19] 胡佳辰.危險性消化道出血的急診臨床診治與臨床思維 [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5):467-471.

[20] 韓惠芳,徐宇紅,岳靜燕.流程再造在門診管理中的應用[Z].北京:2013:339-340.

[21] 鄭若菲,金爽,鄭春娥,等.標準化二次分診模式在普通急診患者候診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8):1098-1101.

第3篇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進展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654-01

隨著我國醫學的發展,我國兒科醫療和護理技術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小兒靜脈輸液作為兒科重要的給藥形式之一,其操作方式對于兒童的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在對靜脈輸液的的患兒使用靜脈留置針,不僅操作簡單,減少了反復穿刺的痛苦,保護了血管,便于搶救,減少了患兒痛苦的同時也減輕了家長的焦慮,也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現綜述如下。

1靜脈的選擇

選擇靜脈血管的時候,以相對粗直、血流豐富、有彈性、避開關節、無靜脈瓣、易于固定的血管為佳,這樣可以降低血管內壁損傷,盡量避免發生靜脈炎,最大地延長留置時間。新生兒穿刺部位最好是頭部靜脈,嬰幼兒穿刺的最佳部位也是頭部靜脈,而學齡兒穿刺部位則最好是上肢[1]。重癥嬰幼兒因血管萎陷,躁動不安等因素使得頭部及四肢淺靜脈穿刺不易成功,股靜脈、頸外靜脈及腋靜脈留置技術的應用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2]

2穿刺的方法

2.1遵醫囑配置藥物,排好空氣,接上頭皮針備用。取出留置針并旋轉松動外套管,消除粘連,檢查留置針是否帶鉤、彎曲。

2.2選擇穿刺血管,常規消毒皮膚不小于88cm,(周圍血管應剃去毛發10cm范圍)。

2.3操作者站在穿刺側或頭側,左手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留置針,針尖與皮膚呈10°~20°角刺入,見回血后退出針芯O.2cm,再沿血管走向將外套管全部送人血管內,(因留置針芯比外套管長0.1cm退出O.2cm使針芯的針尖完全在留置針外套管內,避免送入血管時刺破血管),用無菌敷貼固定留置針[3]。此為雙手送管法。文艷等[4]提出右手拇指指腹置于Y管分叉處前推外套管,食指指腹置于針翼前端,中指放于針翼下方起支撐作用,后退針芯與拇指前推套管同時進行并確定外套管前端超過針芯斜面時,用右手拇指與食指夾緊外套管與針芯,將留置針外套管與針芯一起送入血管,再退出針芯松開止血帶,穿刺完畢,用無菌透明敷貼作密閉式固定導管。此法使外套管在血管的走形過程中始終有針芯的支撐,又避免送管過程中針芯刺破血管,使留置針順利送入血管。

3不同部位靜脈留置針的固定方法

3.1頭部靜脈留置針的固定

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穿刺成功后選擇6cm×2cm布膠布固定針栓,再取8c×2cm布膠布錯過穿刺部位圓形固定延長管,同時留置針螺旋帽底部墊一無菌棉棒大小的棉球,避免長時間壓迫,引起局部淤血,最后留置針針眼處選用3M無菌透明敷貼繃緊固定,反復按壓周邊,避免因汗液造成不沾。此法固定是由于患兒活動度大,易哭鬧,汗腺分泌旺盛,創可貼具有消炎、止血、吸收性強的作用,且透氣良好,能吸收汗液,減輕汗液對針眼創口的不良刺激,

充分散發皮膚的熱量,同時加強留置針的穩定性。頭部靜脈固定,還可給患兒帶一棉線有彈性的頭網加強固定,避免患兒將套管拔出。

3.2手背靜脈留置針的固定

嚴格按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進行穿刺,成功后根據患兒手的大小選擇無菌敷貼,采取無張力固定,敷貼的正中對準穿刺孔,從正中向四周粘貼,邊撕邊壓,均勻貼在皮膚上,中間不留空氣,保持無張力固定敷貼,延長管穿刺座用膠布固定于敷貼的上方,呈U型,再選用與留置針針栓相同寬窄的膠布,按患兒手的大小選擇長度,繞手一周粘貼,延長管及螺旋帽固定靜脈。此法固定是由于無菌有貼膜粘貼性強、固定牢固透明,易觀察穿刺點的反應,又可防水,同時膠布纏繞一周加強留置針的穩固性。手背靜脈固定還可給患兒套一平板手模型。將帶有穿刺針的手套入模板加強固定,避免活動使穿刺處軟導管打折。

3.3足背靜脈留置針的固定

前兩步固定根據患兒足的大小方法同手背靜脈固定方法一樣,最后一步在螺旋接管下方墊一小棉球固定延長管于患兒腿部,同時盡量為患兒穿一只寬松棉襪。此法固定是由于患兒雙足活動較手部活動頻繁。且夜間不易看護,穿好棉襪后不易將膠布卷起,加強留置針的穩固性。肥胖患兒延長管固定膠布纏繞時應螺旋上纏,避免直線纏繞引發固定部位水腫。由張榮枝提出[5]。

4封管的方法

封管是延長留置針留置時間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小兒靜脈留置針留置的成功[6]。可使用生理鹽水或肝素正壓封管法,即輸液完畢時,將裝有5mL封管液的注射器的針頭插入留置針內,均勻緩慢注入3ml,剩余2ml時邊推封管液一邊退針頭(推液速度>拔針速度),使血管內壓力和留置針內壓力趨于平衡,使封管液充滿留置針內,防止回血現象,保持正壓封管[7]。許桂從[8]提出封管針頭若全部插入套管內,封管液推注完后再退出針頭,可使血液隨拔針時的負壓倒流入套管腔內,導致凝血堵管。必須采用邊拔針邊推注封管液的方法,使留置針管內始終保持正壓,并充滿封管液,使血液不能回流,堵管發生率明顯降低。蔡華等[9]還提出輸液器內的液體直接用于封管,即在輸液結束時將輸液器調節器調至最大.直接用輸液器內原液,通過加快點滴速度,由一般治療速度每分鐘20滴~40滴加快達到每分鐘60滴~80滴,進液3ml~4ml時護士雙手將留置針延長管上的小夾子靠近Y接口端快速必上,使整個留置針管腔內被液體充盈成為正壓狀態,使血管內的血液不易逆行流人留置針內,達到止壓封管的目的。兒科患者肝素的濃度在1-10U/ml,但凝血功能異常的患兒禁用肝素。新生兒和小兒不應使用含防腐成分的生理鹽水進行封管。

5并發癥的預防

5.1非計劃拔管

是留置針在兒科使用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原因有:由于患兒活潑好動,自主性差,留置針作為一種異物留置在患兒體內,患兒總會不經意的去抓撓,家長如看護不當,易松脫;布膠布過敏,兒童皮膚嬌嫩,對刺激較敏感,膠布固定部位易出現發紅、皮疹,使患兒不適,自覺或入睡后不自覺拔管;固定不牢固,易發生于關節處的留置針,留置針碰觸到其他物品如枕頭、衣服后脫落。對策:做好患兒及家長的宣教,使其對留置針有客觀的認識,從而主動配合,注意看護;加強對穿刺局部皮膚的觀察,如發現穿刺局部發紅、有皮疹,及時更換膠布,可用醫用布膠布代替,減輕過敏,使用時穿刺點局部需用無菌敷料或無菌棉球覆蓋;對于關節處的留置針,應用夾板固定關節部位,以減少關節的活動[10]。

5.2導管堵塞

造成導管堵塞的原因很多:輸入血液、脂肪類、甘露醇類液體后,封管不徹底;穿刺肢體下垂,血液因重力作用回流入導管內,未及時沖管;凝血機制異常的患兒易堵管。對策:對血液制品、高營養液、大分子藥物應選擇較粗靜脈輸注,輸完后應徹底沖洗管道,正確封管加強巡視,發現回血及時沖管,對凝血機制異常的患兒嚴格交接班。

5.3局部滲液

局部滲液是由于導管口已退至皮下而輸液仍在進行而引起局部腫脹,或導管口雖仍在血管內,但由于留置血管細小、通透性高、血流速度慢、藥物或溶液刺激性強、滲透壓大引起。應加強巡視,合理調節滴速,穿刺部位盡量減少活動,可延長留置時間。

5.4靜脈炎

靜脈炎是靜脈留置針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與穿刺部位、無菌技術、留置時間、穿刺技巧、藥液性質和量等因素有關[11]。其常見癥狀為穿刺部位出現紅、腫、熱、痛,觸診時靜脈如繩索般硬、滾、滑、無彈性。發生靜脈炎后,應立即拔出靜脈留置針,患肢抬高,給予喜

療妥局部涂抹。操作時嚴格無菌,盡量一次成功;輸注高濃度、刺激性強的藥物應緩慢輸注盡量選擇粗直的血管,對于強心、利尿、擴血管的藥物應選擇中心靜脈輸注。加強留置期間的護理,經常詢問留置部位有無紅腫等不適。

5.5靜脈血栓形成:留置時間越長,發生靜脈血栓的機率越大,導管直徑的大小與血栓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為預防血栓形成,應根據治療需要,盡可能選用外徑小的血管,盡可能穿刺粗、直、彈性好的靜脈,且置管時要求技術操作熟練,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損傷血管內膜,促進血栓形成[12]。

6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

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與多種因素有關,留置時間長短主要取決于患者有無出現與靜脈留置針留置相關的局部或全身反應。一般在3―5d左右。護士應加強對穿刺部位的觀察,兒童如無并發癥發生,可用至治療結束[13]。靜脈留置針留置過程中,護士對穿刺部位及患兒體溫應注意觀察,以防發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當患兒發生液體滲漏、脫管和靜脈炎時應及時處理[14]。

7健康教育

住院患者對靜脈留置針的接受程度較高,但維護知識缺乏,護理人員需做好維護工作,并加強對患者相關知識教育[15]。林秀蘭等[16]在使用留置針之前,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兒家屬介紹使用留置針的目的、意義,在操作過程中取得家屬的配合并指導家屬掌握正確的靜脈留置針護理方法、注意事項、常見并發癥及其預防方法,留置期間告知家屬加強患兒的看護.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預防感染,可降低小兒靜脈留置針并發癥發生率,延長靜脈留置時間。

綜上所述,目前小兒留置針的臨床應用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在臨床實踐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新生兒及嬰幼兒的非計劃性拔管率仍高。二是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急診、重危病人搶救的成功率,同時也是對護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檢驗,因此提高靜脈留置針穿刺的成功率,并使其操作更趨于完善、規范將是護理同仁繼續探討的課題。三是小兒靜脈留置針在門診輸液中尚未完全代替頭皮針,原因除患兒自身血管條件限制外,還有某些家長擔心小兒離開醫院無專業人員監護的情況下留置針在夜間的安全性,影響了其正常休息而拒絕接受留置針,四是如何讓留置針多留幾天仍是家長關心的問題。因此,護士在留置套管針之前做好解釋工作,加強心理護理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詹海花不同年齡小兒靜脈留置針部位選擇與留置時間的護理[J]《中國健康月刊(學術版)》2011(12)

[2]高金華靜脈留置針在兒科的臨床應用與護理進展[J]《科教文匯》2013(18)

[3]司徒美華梁劍玲靜脈留置針在兒科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

[4]文艷聶艷芳帥國花小兒靜脈留置針不同送管方式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3)

[5]張榮枝小兒不同部位靜脈留置針的固定方法[J]《全科護理》2007(11)

[6]黨會芳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01(3)

[7]齊力小兒靜脈留置針兩種封管液封管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1(5)

[8]許桂從小兒靜脈留置針封管技術的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11)

[9]蔡華輸液器內液體直接用于小兒靜脈留置針封管效果的觀察[J]《護理研究》2003(15)

[10]馮端玲靜脈留置針在兒科的臨床應用及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

[11]李孚偉小兒靜脈留置針缺陷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雜志》,2009,25(6)

[12]尹英小兒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3(5)

[13]李曉琳不同年齡小兒靜脈留置針部位選擇與留置時間[J]《中國基層醫藥》2012(4)

第4篇

關鍵詞:骨髓腔輸液;急重癥;小兒科;適應癥;禁忌癥;并發癥

骨髓腔輸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經骨髓腔內輸液給藥的迅速而有效的非常規輸液途徑。骨髓腔輸液是一種在特殊情況下的緊急輸液方法,其機理為利用骨髓腔中豐富的血管網將藥物和液體經骨髓腔輸入血液循環。骨髓腔內血管通路是一個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目前已被國外急救組織廣泛采用。我國自2003年以來關于骨髓腔輸液的報道逐漸增多。現對該輸液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1骨髓腔輸液的歷史和發展

自1922年Drinke等在動物實驗中就提出骨髓腔可作為輸液部位的概念由來已有90多年的歷史。二戰期間被應用于一些休克后很難建立靜脈通路的士兵,并挽救了4000 余名身受重傷士兵的生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于1947年曾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實踐與研究并取得了神奇的效果--495例患者的982次骨髓腔輸液,只有18次失敗,5例出現骨髓炎并發癥[1]。戰后骨髓腔輸液技術的成功經驗未能從軍隊進一步的發展也沒有傳播到地方,而被長期"冷藏"。且由于靜脈輸液技術的完善與進步,使骨髓腔輸液一度銷聲匿跡,直到1984年印度霍亂流行,骨髓腔輸液技術再次用于輸液給藥挽救了許多患者,被James發現并撰寫了"我的靜脈通路王國"的評論,倡導在小兒科使用骨髓腔輸液技術[2]。1986年美國心臟病協會將骨髓腔輸液技術列入兒科急救復蘇程序中。2000年美國心臟病協會和國際復蘇聯絡委員會在其復蘇指南中指出,"在急診過程中,建立血管通路應盡早考慮使用骨髓腔輸液通路"。并建議成人在外周靜脈穿刺2次仍不成功,應立即建立骨髓腔輸液途徑;危重患兒首選骨髓腔輸液。在2010年心肺復蘇國際共識中再次強調,在靜脈通道不能使用時應經骨髓腔內途徑給藥。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急診醫學》中指出:經骨髓腔給藥是復蘇藥物的給藥途徑之一。

2骨髓腔輸液的機理與優勢

骨髓腔被骨性結構包圍,不會像血管腔那樣因血容量不足而塌陷。當外周靜脈塌陷時,骨髓腔內的靜脈通道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開放,且因為解剖學的特點骨髓腔內的血管與其外的骨髓腔之間有較大的通透性,能夠順利的實現液體與藥物的向血液循環系統內的轉移。為危重條件下骨髓腔輸液用藥提供了解剖基礎[3]。骨髓腔內血管壓力約為35/25 mmHg,相當于身體平均壓的1/3,更易于輸注的液體和藥物向血液循環系統的轉移。骨髓腔輸液的理論依據為骨髓腔是由網狀的海綿靜脈竇狀隙組成,經中央管、滋養經脈和導靜脈與血液循環相通。因此,輸入骨髓腔內的藥物液體可以迅速、有效的進入血液循環。骨髓腔內這些致密的非萎縮的微小靜脈網絡就像海綿一樣能夠快速吸收灌注到其周圍的液體和藥物,并可以將其快速轉運到體循環之中。且此途徑輸注藥物的藥動學、藥效學及用藥劑量與周圍血管用藥極為相似,實踐證明:能在靜脈內使用的藥物均可經骨髓腔應用。

3骨髓腔輸液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適應癥:非常規輸液通道,僅在緊急情況下的患者一時無法獲得其他靜脈通路時選用。

禁忌癥: 對于骨硬化、菌血癥患兒及穿刺部位骨折、成骨不全、嚴重骨質疏松或局部皮膚軟組織感染,如蜂窩織炎等禁用。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慎用。也有研究認為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硬化癥并不是骨內輸液的絕對禁忌癥,但后者的致密骨質不易穿刺,不能輸注高滲溶液,也不能長期持續輸注[5]。唯一絕對禁止的是在有感染的部位進行骨針穿刺。

另外,一旦在骨上進行過一次骨髓腔穿刺輸注失敗,再進行骨髓腔穿刺嘗試時,應避免在同一塊骨上進行操作,以免發生潛在的藥物滲漏風險。

4骨髓腔穿刺常用的穿刺點

周佩芬報道14例患兒骨髓腔輸液,均一次穿刺成功[6]。常選擇患兒脛骨粗隆內側下方1~3 cm平坦處為穿刺點,穿刺時間

總之,只要能進入骨髓腔,許多部位都可以建立輸液治療的骨髓腔通路。美國心臟學會規定靜脈穿刺失敗3次或時間超過90s即為建立骨髓腔穿刺輸液的指征。

5骨髓腔輸液的操作方法

嚴格掌握適應癥、禁忌癥:穿此前應詳細查體,了解有無禁忌癥,唯一絕對禁忌癥是在有感染的部位進行骨針穿刺。由于骨髓腔輸液是一項損傷性操作,穿刺前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取得患者或家屬的理解和同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護患糾紛。

穿刺時必須嚴格無菌操作;由他人協助固定好穿刺側肢體后穿刺,穿刺時避免大幅度擺動穿刺針;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穿刺針,防止穿刺針左右晃動。

骨髓通道建立后,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加強基礎護理;定時觀察遠端血供,及局部軟組織有無紅腫、外滲; 輸液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1~2 h為宜,最多不超過24 h[3],如患者病情平穩,外周血管充盈,則應及時建立外周或中心靜脈通路,盡量縮短骨髓通路的使用時間。

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骨髓腔內輸液的并發癥并不常見,主要的并發癥有骨髓炎、肌筋膜間隙綜合癥、骨折、皮下腫脹、骨骺損傷、脂肪栓塞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皮下組織產生皮下腫脹。骨髓炎:在骨髓腔輸液幾十年治療統計中,骨髓炎的發生率未>1%。

術后護理:患者病情平穩,外周血管充盈,外周靜脈或深靜脈通路建立后,應盡快拔除穿刺針;拔針時應緩慢祛除敷料,拔針后局部加壓5~10 min,無出血后用無菌紗布包扎;觀察局部有無紅腫、出血、青紫等變化,無異常,24 h之后祛除敷料。

綜上所述,骨髓腔輸液在院內及院前的臨床應用已經被世界范圍內的同行們肯定和應用。韓建秋在西非馬里共和國馬爾格拉醫院援外期間開展了這項技術,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9]。全國高等學校教材《急診醫學》中指出:復蘇藥物給藥途徑之一為骨髓腔內途徑給藥[10]。骨髓腔輸液是利用與靜脈系統相同的骨髓腔這一潛在血管通路建立液體通路的途徑。在急救過程中發揮著快速、有效的輸液通道建立,保證迅速補液用藥,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它不僅為搶救患者贏得寶貴的時間,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提高了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

參考文獻:

[1]何忠杰.急救時骨髓腔輸液亟需普及[J].醫師報,2014,1,27

[2]何忠杰,林洪遠,盛志勇.最便捷和安全的輸液方式-骨髓腔輸液[J].中國急救醫學,2011,7(31):580-582.

[3]張翔,李濤.ICU藥物治療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生物醫藥出版分社,2010:247-248.

[4]何慶.現代心肺復蘇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

[5]胡雪瑩,孫明,楊茗嵐.骨髓腔輸液在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應用與護理[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3,8(10):958-959.

[6]周佩芬.骨髓腔輸液在危重癥患兒中的應用和護理[J].吉林醫學,2012,7(33):1498-1499.

[7]羅斌,梁隆斌,徐尚剛,等.脛骨多次骨髓腔輸液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2,5(9A):28-29.

[8]曹志民,樊磊強,張國良.骨髓腔穿刺輸液在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學,2013,8(33):42-43.

第5篇

1 兒科護理工作中潛在的糾紛隱患

1.1 不認真執行各種查對制度給患者打錯針、發錯藥、輸錯血。

1.2 違反操作規程靜脈穿刺、輸液時忘松止血帶,灌腸操作不當,造成腸穿孔。

1.3 護土不認真履行職責,不認真巡視病房,患者病情變化未及時發現。

1.4 值班護士擅自離崗,造成危重患者搶救不及時死亡等。

1.5 護士未履行告知義務,患者未履行簽字手續。

1.6 護士未注冊,從事護理工作。

1.7 護士執業時,違反《消毒管理辦法》。

1.8 護理記錄單字跡不清,陳述不清,隨意涂改,回顧性記錄,記錄內容與醫囑不符,與醫療記錄不符,護理措施和過程不全面等。

1.9 給患兒保暖時造成燙傷。

1.10 注射造成斷針。

2 防范措施

2.1 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強化法制觀念法律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因此,護士在執業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刻理解《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舉證例舉若干問題的規定》以及相關配套文件的精神,做到知法、懂法,加強工作責任心,提高職業風險意識,小心謹慎,盡職盡責地為患兒服務,確保護理安全。

2.2 護理管理者應順應新形勢的需要,加強安全管理加強護理質量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意識,依法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加大質量監控力度,提高護土對可能發生問題的預見性。提高護理工作規范化、常規化的操作程度和防范護理糾紛的能力,同時,嚴格護士注冊資格,杜絕無證上崗。合理配備護理人員編制,避免超負荷工作。

2.3 提高抗風險能力

2.3.1 履行告知的義務醫療護理工作是一種高風險的職業,在法律上醫護人員無法承擔這種風險應讓患者明白需要接受醫療服務,就要接受可能受到損害的風險。患兒人院要與患兒的監護人簽訂醫患雙向承諾書,護士在進行醫療服務時應將每項操作的目的、風險因素告訴家長;特殊治療、護理、檢查應征得同意,。必要時要履行簽字手續,這既是尊重患兒的權利,也是護土自我保護的需要。

2.3.2 更新知識、主動接受繼續教育。隨著醫學的進步,新技術、新項目的大量引進與開展,以及護理職能的拓寬和護士角色的多元化,對護理人員專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護士要適應新形勢下的需要,就必須不斷吸取新知識,主動接受繼續教育,擴展知識面,使其具備合格的專業官幼,才能確保護理工作的安全。

2.3.3 加強證據意識的培養和證據管理。新“條例”出臺后,護士面臨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新形勢。舉證責任倒置無疑使護士的臨床工作又多了一份證據責任。因此,要加強“條例”學習,掌握“舉證責任倒置”新規則,建立建全證據系統,對一些關鍵性的護理操作要留有護理記錄。對具有創傷性的護理操作,不管患者是否選擇做,都要在有關記錄上簽字,以示知情同意,以免發生醫療糾紛時,護士處于舉證困難的被動局面。

第6篇

關鍵詞:心肺復蘇技術 護理 進展

呼吸、心跳驟停是院前急救中常見的急癥,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搶救心臟、呼吸驟停的最有效的技術。給予基本及高級生命支持,它能保護和恢復患者大腦功能,能維持較長的生存時間[1]。因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后,血液循環終止,腦細胞對缺氧十分敏感,在循環停止后4~6min即發生嚴重損傷,甚至不能恢復[2]。現對CPR的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CPR標準的發展

公元前 800年,B lisha用口對口通氣挽救瀕臨死亡的孩子,被公認是CPR的早期雛形[3],1958年美國醫生Peter Sa far進一步證實和提出口對口的人工呼吸有確實、可靠的復蘇效果。1960年Kou w enhoven等認為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加上電擊除顫構建了現代CPR的基本內容[4]。CPR技術的標準化始于1966年美國心臟學會頒布第一個心肺復蘇指南。20世紀80年代以基礎生命支持(BLS)、早期高級生命支持(ACLS)和持續生命支持(PLS) 的CPCR全過程已被廣泛采用[5]。1999年制定了第一個國際心肺復蘇和急診心血管監護( ECC )指南。2005年初LCOR和AHA重新修訂了CPR和ECC的推薦方案 ,2010年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肺復蘇(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出版(以下簡稱:新指南),標志著現代心肺復蘇形成[6]。

2 CPR流程進展

新指南強調: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最高的是有目擊者,獲得現場急救者A-B-C順序中,開放氣道、口對口人工呼吸、尋找防護設備等過程延誤胸外按壓,更改為C-A-B順序可盡快開始胸外按壓,因通氣而延誤的時間能盡量縮短。(1)CPR的初始部分是胸外心臟按壓和早期除顫[7]。(2)快速評估:簡化BLS流程,刪除“看、聽和感覺”程序[8]。判斷在10s內完成。開始CPR 即給予30次胸外按壓。新指南特別強調:到達急救現場,醫生立即行胸外按壓,護士立即開放氣道,30次胸外按壓后立即進行2次人工呼吸,鼓勵更多的目擊者行CPR,有利提高存活率。(3)減少中斷按壓時間:2005年指南強調不間斷胸外按壓的重要性及按壓的頻率和強度,100次/min為目標[9]。簡化和更新了復蘇方法和流程, 取消無明顯指征的護理配合措施[10]。(4)新指南強調:護士在院前CPR時注意幾點:①僅需辨別病人的反應,不要因評估而延誤CPR,判斷在10s內完成。②立即呼叫或呼叫與按壓同時進行:迅速、用力、反復胸外按壓。③統一使用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不因反復氣管插管而影響胸外按壓,每2min輪換急救人員1次,中斷時間不能大于10s。④在不影響按壓前提下盡早行ECG監測,不因評估分析 ECG 而延誤按壓。⑤僅電擊1次,電擊后立即恢復按壓,5次30/2按壓通氣比后評估 ECG,不因分析心律失常而延誤按壓和除顫。⑥盡早開通人工氣道、靜脈通道。

3 早期除顫

死于院外心臟驟停:每年美國有25萬人,我國為178萬人[11]。理想的除顫時間是發現室顫或心跳驟停2min內進行。每延遲1min,復蘇成功率下降7%~10%,心臟驟停1min內給予CPR或電擊除顫的對照研究表明,前者存活率40%~60%,而后者達90%[12]。每次除顫能量為360J,不成功可進行2min CPR后再次除顫[13]。

4 CPR給藥途徑選擇

CPR有效給藥途徑代表藥物進入中心循環產生效果的時間。周圍靜脈、中心靜脈、器官內給藥是CPC時有效給藥的常見途徑。選擇近心端的如頸外靜脈、頸靜脈、上肢靜脈[12]等靜脈通路,在1min內開放2條靜脈通道并連接3通管最為常用,其操作簡便、并發癥少、成功率達100%。黃瀛[14]認為:心臟停跳或血壓過低穿刺有困難,在上肢或頸外靜脈穿刺,利于藥物盡快發揮作用,外周靜脈給藥后,立即推注20ml液體,使藥物快速推入中央循環,護士操作熟練院外急救可迅速完成。孫麗等[15]采用:三中點法快速鎖骨下靜脈穿刺取得良好效果。因鎖骨下靜脈位置易固定,穿刺易成功,導管不影響活動、留置時間長等優點,故被經常采用。中心靜脈通路給藥直接進入中央循環,發揮作用快,起到快速補液擴容、還為心臟起博預留通路。專家認為:經外周靜脈給藥有一定時間延遲,需要1~2min到達中心循環,但不需要中斷CPR。建議外周靜脈用于補液輸血等,血管活性藥物如腎上腺素等則經深靜脈通道給予,除可以迅速發揮作用,還可以預防穿刺部位滲漏導致局部組織壞死。淺靜脈穿剌困難時直接進行中心靜脈、深靜脈穿剌(股靜脈、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等)。羅麗敏等[16]認為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藥可經氣管給藥后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能快速有效地吸收,效果好。一般氣管內給藥必須用生理鹽水稀釋為靜脈給藥量的2-2.5倍。

5 CPR中的安全防護

急救現場存在疾病傳播風險。不應采取口對口的人工呼吸方式,可使用其它的通氣方法如口咽通氣管、活瓣面罩等器械通氣,接觸體液、血液時戴乳膠手套等。

6 CPR的護理重點

CPR護理重點強調[17](1)監測意識、瞳孔、尿量、心電監護的變化,及時發現危險心律失象,使用脫水劑時要特別注意血壓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抽搐。(2)腦部復蘇護理:CPR內5min給予大腦降溫,亞低溫(34~35°)治療中注意體溫的監測及預后評估:觀察有無寒戰及聽覺、痛覺及四肢的活動情況。

7 結語

呼吸、心跳驟停約75%死于院前,40%死于發病后15min內,30%死于發病后2h,及時有效的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18]。目前我國海南省于2010年開創了首次將AED公共化安裝和急救培訓立法[19]。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首都機場和奧運場館配備了數百臺除顫儀,使心臟驟停在5分鐘內得到急救。加強公眾CPR技術培訓,提倡目擊者現場急救,是提高CPR成功率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崔乃杰,冰.心肺腦復蘇術[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3:629.

[2]王一鏜.急診醫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129-131.

[3]祝益民.兒科高級生命支持[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2,17(1):19-21

[4]沈洪,王一鏜.中國心肺復蘇的發展[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 21(9):2273-2275

[5]李百強,孫海晨,錢曉明等.不同指南指導下成功心肺腦復49例回顧分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8,20(12):761-763.

[6] 季憲飛(譯),李春盛(校). 2005~2010年復蘇科學新進展[J].中國社區醫師,2010,11(19):5版

[7]季憲飛(譯),李春盛(校).心肺復蘇的流程及現場救治變化要點[J].中國社區醫師,2010,11(19):6版

[8] Mary Fran Hazinski,RN,MSN.《2010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M].《循環》,2008,10.18:7

[9]葉敏,張玉梅.心肺復蘇136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4):34-39.

[10]許艷.有效不間斷胸外按壓!在心肺復蘇中應用護理體會[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 6(1):24-26

[11] -[19]姚津劍,黃航,呂傳柱.AED的應用和急救知識普及的立法[J].院前急救,2010,12(1):4-12

[12]蔣健.世紀之交心肺復蘇回顧與展望[J].世界醫學雜志,2006,1(1):14-16.

[13]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05).AHA Guedelines for CPR&ECC[J].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ement):13.

[14]黃瀛.心肺復蘇建立有效給藥途徑的護理技術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09, 25(19):2945-2946

[15]孫麗,孫玉榮,時啟標,等.三中點法快速鎖骨下靜脈穿刺在心肺復蘇中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6):569.

[16]羅麗敏,周麗娜.護士在心肺復蘇中的配合[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3(9):1822-1823

第7篇

關鍵詞:新生兒;二次斷臍;臍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313-01

新生兒臍部是病原微生物人侵的特殊門戶,極容易發生局部感染,若處理不當,容易引起新生兒臍炎和出血。二次斷臍有預防新生兒臍炎、臍部出血和縮短臍部脫落時間的作用。我科對正常新生兒實施二次斷臍,防止臍部感染,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對2011年8月~2012年2月出生的187例新生兒二次斷臍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擇2011年8月~2012年2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兒,包括正常分娩和剖宮產分娩的新生兒187例,不包括轉科和轉院的新生兒。

1.2 時間:新生兒出生后,胎兒出生后1~2分鐘應用氣門芯在平臍輪處結扎,距結扎遠端0.5 cm處斷臍,擠除殘血,再用5%碘酊消毒斷面,以無菌紗布覆蓋,并用經環氧乙烷消毒的新生兒護臍帶包扎,出院當日新生兒體格檢查無異常,在晨間沐浴后,行二次斷臍。

1.3 方法:新生兒出生72小時以上,于哺乳后1 h進行,操作室室溫調節至28℃。在晨間沐浴后,用0.5%碘伏棉簽消毒臍部二次,左手拿無菌有齒鑷提起臍帶殘端,暴露臍根及周圍,右手持無菌組織剪(剪刀頭部有一月牙形缺口),剪刀與新生兒臍部皮膚角度呈15°~3°夾角,沿臍根部從不同方向環形剪除殘端臍帶,保持創面平整,減少臍帶組織殘留。然后用0.5%碘伏消毒創面及創面邊緣的皮膚,直徑5cm,再用一次性愈臍貼包扎臍部,如創面有少量滲血,用無菌棉球壓迫止血,如出血較多可用明膠海綿壓迫止血。二次斷臍時有滲血或出血的新生兒,要3分鐘、60分鐘,90分鐘,2小時仔細觀察臍部滲血情況,并常規告知家屬和產婦,注意觀察臍部有無滲血,避免新生兒大聲哭鬧。如發現有滲血及時處理。新生兒每日沐浴后用0.5%碘伏清潔臍帶殘端及臍周皮膚,更換愈臍貼,連續3天,注意保持臍部干燥、清潔。

2 結果

對187例新生兒二次斷臍進行觀察。家屬對新生兒二次斷臍的效果滿意率100.00%,無一例新生兒出現臍部感染、交叉感染和意外損傷等并發癥。99.33%的新生兒2次斷臍后5天~7天臍部創面完全愈合,效果佳。0.66%的新生兒臍帶創面愈合延長至第10天愈合。有約8%的嬰兒有哭鬧現象,隨著護理人員的細心呵護,哭鬧很快停止。0.5%的新生兒二次斷臍后有極少量出血,只需用無菌吸收性明膠海綿和愈臍貼加壓纏繞于腹部即可止血。新生兒二次斷臍前對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及健康宣教,制訂操作規范流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是保障新生兒二次斷臍效果的重要措施。

3 討論

3.1 新生兒出生后,常規氣門芯結扎臍帶,用一次性臍帶卷包扎臍部,次日晨間沐浴后,解除臍帶卷,使其暴露自然干燥,72小時后行二次斷臍,此時臍部殘端較干燥,剪除殘端不易出血,若過早剪去臍部殘端,由于臍部殘端暴露時間過短,還未干燥,剪除時易出血。因此出生72小時后行二次斷臍效果最佳。

3.2 新生兒出生后,臍部用氣門芯結扎,若未進行二次斷臍,臍帶殘端不易脫落,往往造成出院后由于臍部消毒處理不當而引起臍部感染,滲液,滲血。造成家屬擔心,沐浴時也不方便。二次剪臍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臍部出血和縮短臍部干燥所需時間等方面取得滿意的效果。

3.3 二次斷臍時嚴格無菌操作,無菌鑷及組織剪應每人一份,用后浸泡消毒,清洗擦干,高壓消毒備用,

防止交叉感染。

3.4 對住院新生兒觀察和出院新生兒的隨訪發現,二次斷臍后臍孔恢復良好、美觀,無1例發生繼發感染,家長滿意率100%。

4 小結

新生兒臍部是一個易感部位,臍帶斷面又是一個創面,是細菌入侵的門戶,若臍帶處理不當,容易引起臍部感染。通過正確評估臍殘端的性狀、干濕度、顏色的變化,適時二次修剪臍殘端,在預防新生兒臍炎,臍部出血和縮短臍部干燥所需時間方面取得很好的療效,由于操作方法安全,簡便易行,效果滿意,使圍產兒保健工作得以提高,因此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總之,二次斷臍推廣應用需遵循知情同意權,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制訂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考核,是保障二次斷臍安全的重要措施,對保證醫療安全、減少醫療糾紛也有積極的防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海泉,韓全鄉,姜祖光.新生兒皮膚醫院感染淵查分析EJ3.中外健康文摘,2007,4(7):878-879

[2] 顏芳.新法剪臍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的臨床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0):955

[3] 王華英,胡婉珍,李樂華,等.新生兒剪臍時機的臨床觀察EJ3.中華護理雜志,1999,34(9)523-525

[4] 鄭小莉,熊仕富.二次剪臍法在產科中的I臨床應用EJ3.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8)86

[5] 張宏玉,蒙莉萍,謝春麗,等.臨床臍帶護理方式現狀綜述.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75.277

[6] 劉雪梅,袁秋云.新生兒一次斷臍162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9,18(3)

[7] 沈惠琴,馬桂芹,齊玲.新生兒二次剪臍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5):512-513

[8] 林澤.圍產兒厭氧菌感染.新生兒雜志,1990,5(5):231

[9] 黃德珉,陳儉紅.新生兒疾病學.北京:人民衛士出版社,1988:354-355

[10] 王慕荻.兒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38

[11] 李海秀.新生兒臍炎合并敗血癥的護理[J].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4,1(3):275-276

[12]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

[13] 王蘭華.新生兒剪臍時機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9):523

[14] 朱新群,賈殿舉,馬楠.婦產科感染基礎與臨床E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354

第8篇

關鍵詞:呼吸道感染 兒童 免疫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98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12-0108-02

反復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其臨床特點是常年發作,每次癥狀較重,病程較長,嚴重影響到小兒的身心健康及生長發育。發病率達20%左右,以2~6歲最常見。患有RRTI的小兒簡稱復感兒,在1年內有7~10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多為先天性因素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或喂養方式不當,以及遺傳、護理、居住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若治療不當會導致哮喘、心肌炎、腎炎等病,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與身體健康,為目前兒科領域內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筆者就近幾年來對RRTI的致病因素及治療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 小兒RRTI的致病因素

1.1 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

1.1.1 體液免疫研究表明,RRTI患兒大多數存在免疫球蛋白及亞類的部分缺失,最常見的是IgA、IgG 含量下降。

1.1.2 細胞免疫原發性或繼發性T淋巴細胞功能低下與紊亂是導致RRTI的主要原因之一。

1.1.3 幼兒免疫功能比較低下,易患呼吸道疾病,母乳喂養則較人工喂養免疫力強。此外,長期偏食、挑食,以及耐寒力差的小兒易患呼吸道感染。大氣污染對易感呼吸道病也有影響。有報道易感兒血中IgG及IgA等抗體均有下降,但也有認為變化不大。唾液中SIgA水平低下及細胞免疫低下,各地觀察基本一致。易感兒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也有降低,如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下降。

1.2 外在因素。營養不良是RRTI的主要外在因素。嬰幼兒長期偏食,食欲不振,或缺乏母乳喂養,微量元素鐵、鋅、鈣失衡及維生素A等的缺失都是RRTI的誘因。

1.2.1 微量元素不足國內外許多研究已證實,微量元素的缺失或異常,可使機體免疫力下降。其中鋅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作為多種酶的成分,在三大物質代謝及呼吸道組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免疫系統的發育、維持及調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鋅的缺失能使DNA的復制減慢,并抑制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淋巴細胞轉化率下降,細胞免疫力降低。當然,微量元素鐵、鋅、鈣、磷的不足,也可直接影響呼吸道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并減弱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易招致感染。

1.2.2 維生素的缺乏維生素A缺失造成的營養不良是導致RRTI發生率高的重要原因。維生素A對呼吸道的上皮細胞的分化及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生長和組織修復障礙,致氣道局部腺體功能異常,呼吸道分泌型IgA產生減少,引起RRTI。維生素A的缺失一方面使呼吸道黏膜保護性機制受損,另一方面降低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各種營養物質包括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補充,能使體內各種酶、抗體、激素合成增多,IgG亞類維持正常平衡。總之,小兒RRTI病因是復雜的,往往是多種因素的作用結果,除了受到免疫因素、營養因素外,還由于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入侵機體,造成感染;又與小兒的呼吸道解剖結構特點、所處的環境氣候變化、室內空氣質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有關。

2 RRTI的免疫治療

反復感染使免疫細胞處于疲憊的狀態,免疫球蛋白消耗增多,造成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改善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在RRTI的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1 丙種球蛋白。丙種球蛋白(r-glohulin)是從健康人血漿中分離,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其成分95%為IgG及微量IgA、IgM,內含多種抗體,可直接對抗各種細菌及病毒微生物的抗原,提高機體抗菌抗病毒的抵抗力。

2.2 卡介苗多糖核苷酸。卡介苗是一種減毒的結核桿菌活菌苗,過去用于結核的防治,先發現其具有佐劑活性。 卡介苗多糖核酸是在卡介苗基礎上改良的菌種工藝,是一種新型的免疫調節劑。血清SIL-2R是機體免疫力標志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細胞免疫水平功能,SIL-2R水平異常提高,則提示患兒細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卡介菌多糖一方面通過刺激網狀內皮系統,激活單核-巨噬功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功能來增強機體的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穩定肥大細胞,封閉IgE功能,減少脫顆粒細胞釋放活性物質等來達到抗過敏和哮喘作用。

2.3 胸腺素。胸腺素(thymosin)又名胸腺肽,是從動物(牛、豬)胸腺提取純化的生物制劑,其作用是誘導T細胞轉化為活性T細胞,促使其分化成為不同功能的各類T細胞亞群,通過調節B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功能,影響體液免疫。

2.4 轉移因子(TF)TF是從健康人血白細胞提取的一種小分子多肽類,不被DNA或RNA酶及胰蛋白酶所破壞,無抗原性。TF能促使T細胞產生一種淋巴因子,作為一種細胞免疫激發劑和增強劑,將細胞免疫活性轉移給受體,提高后者的細胞免疫功能。肖振白等[16]采用TF治療RRTI 3個月后,采用酶聯法,放射免疫技術法觀察到RRTI兒童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顯著升高,說明轉移因子能維持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2.5 多抗甲素。多抗甲素(polyactin A)是我國首創的新型免疫增強劑,從甲型鏈球菌經發酵深層培養提純精制而得的一種有免疫活性的多糖類物質,能激活網狀內皮系統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并提高外周白細胞,增強機體的抵抗能力。經多抗甲素治療后,RRTI患兒CD3、CD4水平得到提高,恢復CD4/CD8比值平衡。多抗甲素通過提高RRTI患兒IgA、IgG含量,增強PHA皮試陽性,表現出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

2.6 匹多莫德。匹多莫德為20世紀90年代人工合成的類二肽免疫調節劑,作為免疫刺激劑,既能促進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又能促進特異性免疫反應,通過刺激IL-2和r-干擾素物質,可產生增強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此外,RRTI患兒免疫功能的紊亂與鋅、鐵等礦物質及維生素的缺乏有關,因此通過補充維生素A及微量元素對改善RRTI患兒的免疫功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