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老年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老年康復護理的重要性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11-06 10:11:4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老年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老年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第1篇

[關健詞]康復;護理干預;老年癡呆

我院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對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癡呆患者42例,入選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或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中癡呆的診斷標準;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均在60歲以上。

1.2方法

按照隨機數字法將42例老年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均無明顯差異,具有一致性(P>0.05)。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而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干預時間為1年[1]。具體干預如下:(1)心理護理干預:了解老年癡呆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時鼓勵家屬多與其交談溝通,使患者建立信心,有家庭及社會歸屬感。(2)認知干預:定期向病人及家屬宣教老年癡呆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康復訓練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提高病人及家屬對老年癡呆的認知程度。(3)行為干預:在有人照護的情況下,讓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專人的指導下,讓病人每天行走或運動15min~30min,能有效改善肢體運動功能,保持肢體肌肉、關節處于功能位,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縮和關節僵直發生,有效促進病人活動能力的提高。為病人安排一定的時間看報、看電視,使他們與周圍環境接觸,以培養其對生活的興趣。當病人出現特殊行為異常時,應試圖為其提供一個所謂安全的地方,對其適當放縱的效果往往比主觀限制為好[2]。(4)飲食干預:早期合理飲食可以延緩病情發展,如增加優質酯自質的供給,其中動物性優質蛋白質應占蛋白質總餐的50%左右。如果以素食為主,豆制品不少于60g/天;膽固醇量控制在300mg/天。增加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及B族維生素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和瓜果等,并應補充微量元素,如鈣、鐵、鋅、硒[3]。少量多餐,不能自己進食者給予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不吃油炸、煙熏食物,防止鋁的攝入,不吸煙,不飲烈酒。

1.3判定標準

用簡易智力量表(MMSE)、常識-記憶-注意測驗量表(IMCT)、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由護理人員對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進行量表評定。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由表1可知經過積極的康復護理干預,干預組的MMSE和IMCT評分較護理前和對照組護理后明顯升高,干預組的ADL評分較護理前和對照組護理后明顯降低,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MMSE、

ADL及IMCT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MMSE ADL IMCT

干預組

護理前

護理后 21

6.55±0.21

9.71±0.39ab

13.24±0.22

11.62±0.29ab

7.45±0.14

9.64±0.19ab

對照組

護理前

護理后 21

6.47±0.20

6.56±0.23

13.19±0.16

13.54±0.17

7.53±0.18

7.02±0.21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

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P

3討論

老年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dieas,AD),常發生于60歲以上的老人,隱襲發病,其臨床特點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病性癥狀,有失語、失用、失認或執行功能障礙等癥狀,且缺陷要嚴重到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職業活動和社交功能,或與先前功能水平相比有較明顯下降。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癡呆患者也漸趨增多。截至2006年,全球癡呆病人有2430萬人(我國500萬人),每年新發病例為460萬人(我國30萬人),且每20年翻1倍,癡呆患病率為2%~7%。老年癡呆逐漸成為危害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也給醫療服務提出了嚴峻的課題,由于對老年癡呆的治療尚無根本的突破,若得不到悉心的護理,病人的生存期限會明顯縮短,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4]。本文對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并與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進行臨床效果比較,結果發現干預組的MMSE和IMCT評分較護理前和對照組護理后明顯升高,干預組的ADL評分較護理前和對照組護理后明顯降低,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唐旭麗.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特點及康復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5):51-53.

[2]楊臘云.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難點分析與對策[J].當代護士,2008,(6):12-13.

[3]鄭紅云,蔡葉佩.老年癡呆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2):12-13.

第2篇

【關鍵詞】股骨干骨折;老年;康復護理

作者單位:116013大連療養院(司瑞);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醫院住院處(杜爽)股骨干骨折多發于年齡較高的人群,由于患者常伴有多種老年病,所以治療難度較大。從前對骨關節的康復重視不夠,常發生很多并發癥,如:關節僵硬、骨質疏松、廢用性肌萎縮等。為了進一步探討康復護理在股骨干骨折術后的應用效果,自從2009年以來,本研究對10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施行了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09年以來本科共收治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102例,其中男68例,女34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6歲。本組股骨干骨折患者102例均經過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效果比較滿意,其中膝關節活動功能優63例,良30例,中5例,差4例。除7例合并多發骨折不能進行主動功能訓練外,其他患者膝關節伸屈范圍達90°以上,優良率達928%。

2康復護理

21術前康復指導由于此類患者病情急、重,合并傷多,思想及各方面都沒有任何準備,臨床表現復雜,患者對康復治療存在很大顧慮。因此護理人員要做好術前疏導,主動找患者談心,要從言談舉止和服務質量著手,以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嚴謹準確的護理操作,贏得老人的信賴,增強他們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時做好實用性的思想工作,取得老人的配合,給老人多些關心、體貼。使他們從不良的心理環境中解脫出來。同時護士將所學知識向患者反復耐心地講解,使患者對疾病有充分了解,打消患者的顧慮,使患者的心情舒暢,使之放下思想包袱,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術前如需牽引,應向患者詳細解說牽引的重要性,并且嚴格注意牽引的力線有無松脫,針孔以乙醇擦拭防止感染[1]。

22術后康復指導與護理

221術后急性期指導與護理。術后回病房應將患肢抬高15~30°,消除腫脹并保持在中立位,只要患者能夠耐受,肢體末端的關節要進行活動鍛煉,指導患者對患肢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進行收縮練習,5~10 min/次,3~4次/d,以后可逐漸延長時間,護理人員及家屬幫助其做被動運動,從25°開始以后每天增加5~10°。在此期間應認真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及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的急性炎性反應表現,若切口腫脹明顯伴靜止痛和高熱時,應及時報告醫生,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適當給予止痛藥物。注意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早期深靜脈血栓患者一般無疼痛表現,故應嚴密觀察肢體是否腫脹,皮膚溫度及靜脈回流狀況。

222功能鍛煉期的康復指導與護理。術后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其原則是盡早開始、主動為主、被動為輔、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一般術后7 d可做膝關節伸屈運動,加強踝關節的伸屈及股四頭肌的功能鍛煉,預防關節僵直,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活動范圍、運動幅度及速度根據患者承受能力由小到大,由慢到快調節,2~3次/d,30 min/次,并開始做小腿及踝關節活動,由小到大,由輕到重。在被動鍛煉的同時,鼓勵患者做主動鍛煉,但必須保持患者無疼痛時進行[2]。

223術后中后期(起立步行期)的康復指導與護理。術后2周以增加肌力的鍛煉為主,同時增加膝關節訓練的主動運動,讓患者坐于床沿,固定大腿,用力擺動小腿,使膝關節屈曲,力量以膝關節產生輕微酸脹而無明顯疼痛為宜,活動度每周增加5~10°,膝關節訓練達90°以后可進行主動功能訓練。可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持雙腋拐,患肢不持重下地練習步行。要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雙腋拐,行走時靠兩上肢支持體質量,先將雙拐同時移向兩腿前方,然后健肢移到兩拐前方,再將雙拐同時移到健肢前方,如此反復。如無疼痛或骨折部位的異常活動,可每天增加步行時間。術后2個月,復查X線片,顯示骨折固定牢固、無松動、無骨質吸收、骨折愈合良好,可持雙拐下肢負重行走,也可扶拐試行下床活動,架拐支撐質量時,健肢跨前一步,使兩拐間距離與健肢保持等邊三角形。以后逐漸不加扶持,但要在后面跟隨,待行走穩妥后,方可獨立架拐行走,一般4個月后可棄拐恢復正常生活[3]。

3出院指導

患者往往帶著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出院,出院后家屬應該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體的康復訓練,包括患者情緒、飲食及體征變化,保持大便通暢,繼續功能鍛煉,加強患肢活動度,最大限度恢復生活功能。

參考文獻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1947.

第3篇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R)治療嚴重屈膝畸形關節病患者,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疼痛,糾正畸形,改善關節功能。而術后正確的康復指導,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增強手術效果。我院骨科護理人員,針對120例屈膝畸形關節病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在功能鍛煉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其心理特點及全身狀況,制定了相關的護理計劃并有針對性予以實施,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20例(133膝),男42例(48膝),女78例(85膝),年齡56~72歲,平均年齡62.5歲。類風濕性關節炎42例,骨性關節炎73例,結核性關節炎5例。屈曲角度35~700,其中35~50088例,50~70032例,平均480。本組均伴有中重度骨質疏松表現。

2 影響因素

2.1 自身因素

2.1.1 心理因素:本組多為老年患者,因患病數年,常年膝關節不能伸直,行動極其不便,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沮喪、自卑心理。同時,由于老年人機體的衰老各臟器功能減退,以及社會、家庭、工作、生活等環境的改變可使其心理、精神產生各種各樣變化,如反應遲鈍,固執己見,以自我為中心等,這些心理因素都對患者的治療及肢體恢復極為不利。

2.1.2 疼痛因素:關節置換術后病人明顯癥狀就是疼痛,患者往往因怕疼痛和擔心預后而不愿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關鍵。尤其是嚴重屈膝畸形關節病患者術后的功能鍛煉,不但增加了患肢肌力及關節活動訓練的難度,同時也給患者造成身心痛苦。

2.1.3 年齡、文化程度及知識缺乏:本組患者年齡均較大,且大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適應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差,依賴心理強。再加上對所患疾病不了解,缺乏疾病治療及康復訓練的知識等,而影響術后功能鍛煉的效果。

2.2 外界因素

2.2.1 環境因素:病房環境設施簡陋,病房流動人員較多,使患者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尤其是女性患者怕暴露、羞澀等,難以提高患者鍛煉的興趣。

2.2.2 技術因素:醫生手術技術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患者術后創傷反應的程度。并且護理人員臨床護理工作內容多,工作繁忙,又沒有專職康復護士,導致訓練滯后。

2.2.3 家庭、社會因素:家屬及親友的自我行為對患者的影響很大。家屬對術后功能鍛煉的認識和態度,會直接影響病人對鍛煉成功的認識。

3 護理對策

3.1 心理護理

患者因機體適應能力減退,對術后康復訓練顧慮重重。既希望盡早恢復日常生活,又因怕疼痛不愿進行早日功能鍛煉。甚至有些老年患者認為只要手術成功,就能解除痛苦,不愿忍受軀體上的痛苦和承受心理上的壓力。而出現意志下降,康復欲望低下或滿足已獲得的功能。因此,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并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細致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以取得信任和配合,從而調動患者功能鍛煉的積極性。

3.2 疼痛護理

疼痛是身體遭受傷害和患病時產生的保護性反應,也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為地減輕疼痛感,對于提高生命和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康復鍛煉中疼痛是無法避免的,當患者疼痛難忍時,應向患者講清楚,疼痛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說明機體正在調整狀態,疼痛感是暫時的,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疼痛嚴重或對疼痛敏感的患者,鍛煉時可加小量鎮痛藥。

3.3 健康教育

隨著人工關節的廣泛開展,術后康復日益受到廣泛的重視,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完美的術后康復治療,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1]。于是,我們應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治療的方法,耐心講解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和步驟,安排患者與術后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的患者見面,介紹康復鍛煉的經驗和感受,調動患者潛在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增強鍛煉的信心和毅力,并為長期全面實施術后康復鍛煉計劃奠定良好的基礎。

3.4 加強康復護理工作管理

康復護理的發展要求護理人員不僅是一個護理者,而且還是康復護理的促進者、教育者、組織者、管理者、輔導者和提供者[2]。為提高護理人員康復指導技術,增強手術效果。我院先后選派3名護理骨干前往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骨關節病中心,進行專職進修學習,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出科學、系統、規范的康復訓練計劃,提高了康復訓練效果。

3.5 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

患者入院后我們應積極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告知家屬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及術后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指導家屬關顧和鼓勵患者,但不能姑息遷就。同時,幫助患者建立與病員之間的支持關系,他們面臨共同的問題和處境,在精神上可互相幫助、鼓勵,互相支持和促進。

4 小結

我們針對本組患者在功能鍛煉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引導,逐步解決和消除心理問題和壓力,并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判斷目前功能障礙程度,分析妨礙恢復的因素,制定訓練計劃。使患者從不愿配合到配合,從消極情緒到積極情緒,從逃避現實到面對現實,從不良心理狀態到健康心理狀態的轉化過程。并為患者提供舒適的鍛煉環境,取得家屬的支持和配合,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康復訓練技術,使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后的康復護理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張寶芹.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病人的功能鍛煉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3(20):573~575

第4篇

【關鍵詞】 家庭康復護理; 綜合性; 護理模式; 腦卒中; 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8-0107-04

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在經過有效治療后仍會留下后遺癥,如偏癱、失語、口角歪斜等,導致生活難以自理以及情感交流障礙等,從而使生活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患者在病情穩定出院后,仍需規律服藥并在家進行康復性訓練,才有可能使后遺癥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使得服藥的依從性以及康復鍛煉的正確性較差,再加上缺乏正規的心理輔導,患者容易產生抑郁心理,從而影響了康復效果。因此,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復護理尤為重要[1-2]。筆者所在醫院為社區醫院,關注和維護老年人群的健康是工作重點,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進程,近年來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升高,而腦卒中又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因此筆者所在醫院在中醫特色醫療的基礎上,制定出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方案,為腦卒中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案以及優質的康復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3年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門診診斷為腦卒中的患者120例,納入標準: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首次發病,經治療后病情已處于穩定恢復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且為單側偏癱;意識清楚,智力無障礙,可獨立完成本研究中進行的相關量表評定。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有造血系統、免疫系統嚴重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無法配合相關檢查以及量表評定。120例患者中男69例,女51例,年齡55~85歲,平均(66.21±12.50)歲;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學13例,初中25例,高中50例,專科及以上28例;疾病類型:缺血性腦卒中76例,出血性腦卒中44例;偏癱部位:左側74例,右側46例。將上述患者按照就診順序進行編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類型、偏癱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除常規藥物治療外,均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針灸干預,依據中醫證型、偏癱部位等分別選擇相應的穴位,主要包括百會、四神聰、陽陵泉、合谷、太沖、神門、內關、環跳、三陰交、豐隆、足三里、太溪、肝俞、腎俞、心俞等,15 d為一個療程,連續兩個療程。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社區護理干預,以院內基本健康宣教及康復訓練為主;觀察組則給予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全面健康宣教 以口頭、健康手冊以及幻燈片播放的形式對患者及對應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每周1~2次,每次約30 min,每兩個月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口頭或書面測試,以檢測健康宣教的成果。具體如下,(1)腦卒中基礎知識:腦卒中的病因、發病機制、分型、治療方案、預后以及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等,加深患者及家屬對所患疾病的認識。(2)心理指導:腦卒中患者容易因為身體狀況與生活狀態的改變而產生悲觀、絕望、焦慮、恐懼等抑郁心理,影響康復進程,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的心理指導,包括建立醫患、醫護之間的信任,囑家屬在心理及生活上盡量體貼患者,并進行安慰、鼓勵,讓其抒發心中的抑郁情緒,千萬不可使用諷刺、教訓等傷害性言語,以創造和諧而溫馨的家庭氛圍,共同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達到“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同步”的康復模式。(3)用藥指導:聯合社區醫生對按時服藥的重要性、聯合用藥的安全性,以及常用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全面講解,消除患者的疑慮,并進行個體化用藥方案指導。(4)飲食指導:腦卒中的發病與日常飲食密切相關,應給予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低糖以及適量蛋白質飲食,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食物。(5)日常生活指導:向患者及家屬講述酗酒、吸煙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囑其盡快戒煙忌酒。對患者尤其是照顧其生活起居的家屬進行詳細的日常生活指導,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的能力,在患者無法自行進行上述護理的時候,家屬應代行,當患者逐漸恢復自理能力的時候,應逐漸減少或脫離家屬的護理,以降低對他人的依賴性。(6)并發癥及預防措施:由于臥床時間相對較長,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了這些并發癥的危害、預防及處理措施,并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一對一示范性指導:常規翻身叩背4~6次/d;鼓勵患者多飲水,女性患者應尤其注意會清潔,以有效預防泌尿系統感染;癱瘓臥床的患者應注意保持床單的干燥、清潔,提高翻身頻率(2~3 h翻身1次),定期按摩、擦澡等。(7)病友家屬交流會:每周舉行1次,并建立信息卡,加強病友家屬間的經驗交流,鼓勵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或家屬分享成功經驗,增強其他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 家庭康復訓練 主要包括肢體功能及語言功能訓練,并且每周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1~2次家庭護理,給予正確的示范以及康復訓練方法的考核。肢體功能訓練包括,(1)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給患者穿著寬松的開衫及褲子,鼓勵其自行穿衣、刷牙、洗臉、擰毛巾、進食、沐浴、上廁所等;(2)肢體運動功能的訓練:患側肢體的被動訓練、健側肢體的主動活動、床上擺放、床-輪椅轉移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坐位-臥位交替練習、站立-坐下交替練習、站位平衡訓練、步態訓練以及上下樓梯訓練等,每天訓練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語言功能訓練主要針對失語患者,家屬應從簡單常用的字、詞、句開始,逐漸提高難度,并鼓勵患者主動進行言語交流,參加適宜的社會活動,提高其對美好事物的興趣,預防抑郁心理,加快康復進程。

1.2.3 隨訪制度 建立隨訪資料檔案,采用電話、短信、電子郵件以及上門拜訪等方式定期跟蹤患者的康復訓練情況,對于相關考核不合格以及康復效果不佳者應及時找出原因,加強健康宣教的力度,增加家庭護理的次數,并詳細記錄在隨訪檔案表中。

1.3 觀察指標

護理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相關指標的比較。(1)生活方式:吸煙、酗酒及高鹽飲食的比例。以過去1年內,每個月至少有1 d飲酒量>5個標準杯,1個標準杯約含14 g酒精,即340 g啤酒或43 g蒸餾烈酒為酗酒;以每日食鹽攝入量>6 g為高鹽飲食。(2)心理、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別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數(BI)進行評價。(3)肢體運動及感覺功能:分別采用Fugl Meyer評分法[3]及Lindmark評分法[4]進行評價。(4)主要并發癥及腦卒中再發:隨訪1年,統計兩組患者主要并發癥發生率及腦卒中再發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本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生活方式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吸煙、酗酒及高鹽飲食率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僅高鹽飲食率顯著下降(P

2.2 心理、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

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HAMD、NIHSS及BI水平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

2.3 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

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

2.4 主要并發癥及腦卒中再發

120例患者均獲得12個月的隨訪,觀察組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發生率以及腦卒中再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經過系統治療出院后約有70%以上者伴有肢體功能或語言功能障礙,給其日常生活和心理上帶來嚴重影響,正確的、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可有效降低病殘率以及病情嚴重程度[5]。傳統的康復模式為在院康復,但醫療費用高昂,無效住院時間長,容易發生院內感染,還影響了其他患者的救治。目前,我國已逐步加大對社區醫院的建設,盡量配備較為完善的設備以及先進的醫護人才,但是科學的家庭康復護理制度仍未十分完善,各項護理工作也未系統開展,使得腦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復情況并未達到滿意水平[6]。

筆者所在醫院位于老式小區中,老年人群的比例較高,而腦卒中又是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在醫院特色中醫針灸的基礎上,護理人員聯合醫務人員制定了一套科學的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方案,并進行了對照試驗,以驗證其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價值。與常規社區護理相比,該方案具有以下特色及優勢:(1)采用口頭、健康手冊以及幻燈片播放的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并親自示范相關操作,使得宣教方式更為直觀,內容也更為全面,包括腦卒中基礎知識、心理指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并發癥相關知識等,尤其應對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心理指導以及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進行重點宣教[7-8];另外還進行定期考核,這樣可進一步加深患者及家屬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2)采用個體化方案的制度,使康復訓練更有針對性,可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行對應的護理方案,使康復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3)組織了病友聯誼會,一方面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釋放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加強病患之間對康復經驗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促進康復訓練更好地進行;(4)每周由專業護理人員到患者家中進行1~2次的家庭護理,主要內容包括給予正確的示范以及康復訓練方法的考核,這樣更好地建立了護患、醫患間的信任,并保證了患者康復訓練的正確性及持續性,有效提高了康復效果;(5)制定完善的隨訪制度:給每位患者建立了詳細的隨訪資料檔案,并采用電話、短信、電子郵件以及上門拜訪等方式定期跟蹤患者的康復訓練情況,如果遇到考核不合格或康復效果不佳者,應與醫務人員商討,及時找出原因,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9-11]。

本研究中,應用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模式的患者吸煙、酗酒及高鹽飲食等生活方式,心理、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評分等方面的改善幅度顯著大于采用常規社區護理的患者;另外,120例患者均獲得了有效隨訪,這與積極的家庭康復護理以及完善的隨訪制度密切相關,結果顯示,隨訪12個月期間,觀察組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發生率以及腦卒中再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以上結果說明,與常規社區護理模式比較,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模式可更為有效地改善腦卒中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減輕抑郁心理,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還可加快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降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腦卒中再發率,其臨床應用價值得到了驗證。

綜上所述,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模式更有利于腦卒中患者心理、日常生活能力、肢體運動和感覺等功能的恢復,以后將進一步對該方法進行優化,繼續實行并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黃銀鳳.居家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6):37-40.

[2]殷艷玲,寇長貴,于雅琴,等.腦卒中偏癱病人家庭跟進服務模式實施可行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8,8(12):35-36.

[3] Borg T, Berg P,Fugl-Meyer K,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following surgically treated pelvic ring fracture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 two years follow-up[J].Injury,2010,41(4):400-404.

[4] Sommerfeld D K, Welmer A K.Pain following stroke,initially and at 3 and 18 months after strok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ther disabilities[J].Eur J Neurol,2012,19(10):1325-1330.

[5]夏同霞,侯根翼,蔣中艷,等.家庭跟進式護理對外傷性截癱患者居家并發癥的干預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0):936-938.

[6]陳璐,陳湘玉.國內外居家護理概況及對我國居家護理發展方向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7):94.

[7]張春慧,朱慶華,張振香,等.心理護理在老年腦卒中后抑郁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48-2649.

[8]楊桂鳳,王小娟,李芳,等.系統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程度及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09,23(5):382-384.

[9]任國平,孫智軍,漆成軍.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136-137.

[10]周燕利.35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4):109-110.

第5篇

關鍵詞:腦出血;患者康復;綜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722.15+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134-01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常伴有意識障礙、偏癱、失語、大小便失禁等癥狀,是老年人常見的多發病,發病后患者多伴有偏癱,極易發生便秘、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經過系統治療后,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給患者帶來痛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很多患者無法面對腦出血留下的后遺癥狀,采取消極的態度,作為專業醫護人員一定要正確地引導,使他們消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筆者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對80例腦出血患者采取綜合護理措施,并與同期采取常規護理的80例患者進行臨床比較,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1995全國第4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腦出血穩定期患者160例。所有患者經頭顱CT證實,排除入院時已有意識障礙及危重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綜合護理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綜合護理組男42例,女38例;年齡45~68歲,平均(65.3±12.4)歲。對照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44~69歲,平均(64.6±13.2)歲。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治療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綜合護理組患者給予全程康復護理,出院后繼續給予康復指導:(1)實施系統健康教育:運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評估,制訂教育計劃,確定教育內容。教育內容包括:腦出血基礎知識,飲食原則及并發癥(包括便秘、壓瘡、墜積性肺炎、下肢靜脈血栓等)的預防措施及重要性。(2)心理護理:心理康復貫穿在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特別是老年人,突然發病后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及語言障礙,常使患者對生活、治療喪失信心,情緒低落,失去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拒絕治療和護理。護士應給予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解除心理壓力,讓其了解通過積極治療和功能鍛煉恢復健康的病例,提高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3)肢體功能恢復的護理:在有效的藥物治療同時,早期、全面的康復護理,使患者患肢的殘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復因時因人而異。當肢體出現自主運動后,指導患者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和日常生活訓練,預防和減少腦出血后遺癥。早期應在床上行肢體主、被動伸屈活動,先活動大關節,再小關節,幅度從小到大。以后可慢慢下床站立、拄杖行走等。指導患者盡量抬高患肢,不要就地劃圈,增加患者協調性的訓練,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4)飲食護理:每天制訂食譜,飲食宜清淡、少油、低鹽

1.3 評定指標

(1)并發癥的發生率。(2)患者滿意度及發生糾紛次數。(3)運用SIS3.0比較2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的生活質量。

1.4統計學處理

用 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各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以P

2.結果

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SIS比較 患者出院后6個月SIS比較,除記憶與思維一項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各項比較綜合護理的改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3.體會

腦出血是神經系統常見多發病,尤其是出血破入腦室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進展快,致殘率高,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在救治期間,護理工作極為重要,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關鍵之一。腦出血患者救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護理患者時,應嚴密觀察病情,積極、主動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要求護理人員除做好一般護理外,還必須做好特殊護理。護理人員不但要有扎實的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還要有高度責任感和同情心,向他們講解護理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

本研究顯示,綜合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發生糾紛次數均少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各項比較綜合護理的改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胡麗.全方位健康教育在腦出血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 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1(06)

[2]陳秀香,羅菊珍,程肖芳,陶金風,朱麗平.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的臨床觀察[J]. 廣東醫學. 2009(08)

第6篇

關鍵詞:康復護理;膝關節人工置換術;膝關節活動度

膝關節人工置換術是一種療效比較可靠的手術治療方法,不過患者接受這種手術治療后,還需采取康復護理措施,促使其術后的膝關節屈曲度增加,使肢體功能盡快恢復,改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1]。康復護理的實施有利于改善行膝關節人工置換術患者的病情,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本文主要分析康復護理在膝關節人工置換術中的應用價值,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病患進行研究,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收治的2013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行膝關節人工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病患4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在37~75歲,平均(49.19±6.43)歲。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在36~75歲,平均(48.57±7.53)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常規護理,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需觀察患者的病情,并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不適癥狀,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保持病房內的整潔、干凈等。

1.2.2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術后6 h,待患者的麻醉作用消失之后,可開始接受繩肌與四頭肌等長縮活動,方法:可用力伸直腿部,將足后跟用力朝著后方蹬,每次時間在15~20 min,鍛煉4~5次/d。術后3 d起,患者可接受被動運動,最初的CPD角度為30°,隨后需增加5°~10°/d,堅持至術后2 w,患者在進行伸屈活動時,每個動作堅持時間為45 s,運動時間在30~45 min/次,2次/d。在被動運動間歇,患者也可進行伸屈膝運動與足部背伸運動,30 min/次,4次/d。當處于平臥狀態時,要伸直患肢膝關節,足后跟朝著后方蹬,與此同時,患者需主動將腿部抬高30°,動作保持5~10 s的時間,然后才可將患肢放下。被動鍛煉時間為3~5 d,隨后可轉為主動鍛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鍛煉。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與并發癥發生率。膝關節功能評分[2]:利用HSS(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估,評估內容有關節穩定性、關節活動度、功能、疼痛、屈曲畸形、肌力等,總分為100分,優:≥85分;良:70~84分間;可:60~69分間;差:≤59分。

1.4 y計學方法 經統計軟件SPSS 15.0分析數據統計結果,計數資料利用χ2檢驗表檢驗,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表檢驗,P

2 結果

2.1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分析 觀察組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均大于對照組,對比有顯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通過研究了解到,觀察組有1例患者出現并發癥,主要表現為感染,發生率為2.22%,對照組有8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其中深靜脈血栓4例、假體松動癥2例、感染2例,并發癥率為17.78%。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有明顯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置換術是骨科中應用較多的一種手術治療方式,不過患者接受這類手術治療之后,還需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以往常規護理已經無法滿足接受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需求,康復護理對于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而言至關重要。

在康復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對患者進行引導,鼓勵患者接受康復訓練[3]。康復護理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若患者存在心理問題,則護理人員還需給予心理安撫,向患者講述康復護理的重要性與作用,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4]。康復護理有利于使患者膝關節功能盡快恢復,保持膝關節的穩定性,使并發癥率降低。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實施康復護理后,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均大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康復護理在膝關節人工置換術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有利于鞏固手術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湯舜鑾,李惠卿,洪瑜玲,等.早期康復干預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09(01):4-5+11.

[2]劉立波,陳朝軍,凌潔.護理干預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5):112-113.

第7篇

關鍵詞:骨科護理;現狀;前景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238-01

1 骨科護理的發展現狀

1.1 常見病發生了變化:在現代社會生活中, 骨科患者的主要對象為建筑工程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受傷病人。這些患者中粉碎性骨折和多處骨折比較常見,比較嚴重的患者還伴隨有腦腎心肺等臟器的問題。這些現狀都要求骨科護理人員具有更高的水平,首先必須具備熟練的基本護理操作能力, 果斷的處事能力,敏捷的思維;其次,必須掌握相關科室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的處理骨科的各種并發癥,其中主要應該掌握泌尿科、腦外科、胸外科等高度相關科室的基本知識,以便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1.2 老年患者越來越多:人口老齡化已經成我我國人口結構不可逆轉的趨勢。伴隨而來的就是老年病的增加,如包括腰椎退行性疾病、頸錐病、關節炎等老年多發疾病。保守牽行治療是早起老年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被淘汰,目前以關節置換、手術內固定等手段為主。現代骨科護理工作的新難點主要是:高齡老人(80歲以上老人)在術后的并發癥相對要更多,這種情況應如何處理。老年患者的護理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更高,護理過程中要及時與病人和家屬進行溝通了解,定期向病人和家屬交待注意事項并做健康宣教,這些工作有助于提高家屬的看護能力和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1.3 骨科病患的診療手段的發展與進步:骨科醫生在進行診療時所采用的技術手段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也在不斷更新, 新項目、新技術、新工藝日新月異, 單純的診療手法已經被淘汰,當前骨科主要的治療手段為及時手術取得固定療養。骨折固定從內固定到外固定再發展到髓內釘階段;斷肢再植從單側肢體發展到多側肢體, 關節置換從股骨頭到全髖和全膝,從單側置換到雙側置換等;甚至多個節段的再植;脊柱手術從腰椎到胸椎和頸椎,手術方式從后路到前路,骨科病患的診療手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診療手段的變化對工作人員的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病人的護理要求逐漸提高:病人對術后的護理要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越來越高。截癱病人大部分要求及時進行手術,以達到恢復肌力的目的,甚至自立活動;骨折病人希望早日擺脫束縛盡早離床自由行動;關節重建病人要求術后肢體活動功能基本恢復,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骨腫瘤病人要求保肢性治療等。每一個患者都希望自己得到最好醫生的治療,使用最佳的手術方案,獲得最滿意最優質的護理工作。針對患者的需求, 醫院首先必須不斷地提高醫療水平,然后不斷加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 注重與患者的溝通,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并處理好醫患關系,定時定期對病人進行問詢,了解病人的需要,提供最好的醫護服務,使家屬放心,讓病人滿意, 有效降低醫療糾紛。

1.5 病人多選擇家庭康復:骨科疾病具有活動不便的特殊性,需要長期臥床休息,活動受限,恢復時間長,且并發癥高發,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家庭康復。我國的家庭社區的護理能力和醫療護理制度發展比較緩慢,遠遠比不上醫院護理。但是隨著家庭康復患者的增多,必須克服這一系列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應該對病人家屬進行科學指導,教授一些日常的康復措施,增加電話回訪的次數,使病人在家也能隨時得到醫護人員的幫助好指導。

2 骨科護理發展前景

2.1 護理工作日益重要:在發達國家,護士基本承擔了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間的一切護理措施,包括社會及生活護理、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等。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21世紀護理改革的方向為以護理程序為基礎的系統化整體護理。技術的革新,新設備的使用,這些都對護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護理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護理工作人員的準入標準,素質要求以及繼續教育問題都將受到重視。

2.2 針對個體差異性,循證護理將進一步實現:骨科治療具有病種復雜多變,治療方法多樣,患者活動能力差,治療周期長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骨科整體護理必須針對個體差異進行,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病人的醫療和護理服務都必須具有針對性。

2.3 遠程醫療的應用: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遠程醫療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已經在生物醫學領域得到了成功應用和廣泛的發展。在骨科的康復訓練中,將遠程醫療和虛擬現實結合起來,進行遠程虛擬康復已經不再那么神秘。遠程醫療的應用將更加方便地為家庭病人作康復訓練指導。

3 結語

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骨科護理專業的專科性和綜合性逐漸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化素質和綜合素質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此,骨科護士要在臨床護理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專業知識儲備、拓寬視野,不斷進取,才能適應專業技術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燕. 淺談骨科患者的康復護理[J]. 甘肅中醫, 2010,(04)

[2] 代玉枝. 淺析康復護理的重要性[J]. 青海醫藥雜志, 2011, (07)

[3] 康復護理學[J]. 中國醫學文摘.護理學, 2010,(03)

第8篇

【關鍵詞】 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康復護理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老年性疾病,部分患者傷前即有可能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傷后臥床容易出現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多種并發癥。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主要方法之一[1],可有效地減輕病人的疼痛,保持髖關節穩定,恢復了髖關節的功能和活動。術后可較早進行床上活動,縮短臥床時間,明顯減少各種并發癥發生并得到廣泛應用。而術前術后早期對病人進行康復訓練尤為重要,我科對32例人工股骨頭置換的病人,進行了系統護理,取得了較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共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32例,男26例,女6例;年齡56~82歲,平均64.2歲。wWW.133229.COM骨折類型:頭下型骨折20例,經頸型8例,基底部骨折4例。其中4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壓病,7例合并程度不等的心肌缺血及早搏二聯律史,2例合并肺部感染。上述病人均順利接受置換術,全部采用骨水泥固定。結果32例病人康復鍛煉期間1例發生應激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由于經濟原因不治出院后死亡,1例發生再脫位后行二次手術修補加強無再脫位發生,其余患者無并發癥發生,均能按期愈合,術后3周下地活動。

2術前康復護理

2.1術前準備首先要詳細詢問患者既往病史及用藥情況,近期有無咳嗽、咳痰、氣促、昏迷,有無嚴重心律失常史。其次要做好術前的各項常規檢查及重要臟器功能檢查,如心電圖、胸部x線、血、尿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有關檢查,全面掌握病人情況,以評估手術耐受力。一是要積極控制并治療原發病請有關科室協同診治,盡可能將機體的各重要臟器功能調整在能適應手術的最佳狀態。如高血壓患者將收縮壓控制在18.6kpa(140mmhg)以下,舒張壓控制在12kpa(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2]。術前三日應用廣譜抗生素,積極治療肺部感染;二是要做好基礎護理,老年人皮膚變薄,皮下脂肪少,應做好皮膚護理,保持床整、干燥,每4h翻身拍背1次,翻身時要注意向健側臥位,保持患肢成一直線,術前1天備皮,備皮應注意老年人皮膚皺褶多,要防止刮破皮膚,徹底清洗手術部位,預防術后切口感染。

2.2心理護理老年患者由于長期慢性病的困擾,加上骨折所造成的疼痛、軀體移動障礙,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害怕手術,擔心預后常會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反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積極健康的情緒對病人的手術治療和術后康復有重要作用[3]。因此,護士應加強巡視,根據病人文化程度,結合病情,耐心細致地講解有關疾病知識、手術經過、麻醉效果,介紹手術醫生的技術及以往手術成功率,也可通過來訪的同例患者講解自己親身經過,觀看x線片效果,使其樹立自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3健康教育指導(1)指導患者床上使用大小便器,放置便器應從健側放入。(2)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勸導戒煙,鼓勵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預防肺部感染。(3)指導功能鍛煉,術前應教會患者進行下肢肌肉收縮鍛煉,以提高患肢肌力,對術后康復至關重要。股四頭肌舒縮功能鍛煉,即肢體在靜止不動的狀態下,持續收縮股四頭肌5秒左右,放松稍作停頓,如此反復進行。

3術后護理

3.1與制動術后患肢應保持外展30°中立位,穿“丁”字鞋,防止髖關節內收、內旋。平臥時兩下肢間放置軟枕,側臥于健側時軟枕墊高術肢。

3.2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據文獻報道[4],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40%。術后應抬高術肢30°,保持外展中立位,并主動做腿部肌肉舒縮活動,促進靜脈與淋巴回流。我們不主張應用止血藥,如凝血功能正常,可酌情運用一些抗凝藥及活血化瘀藥,如口服腸溶阿司匹林、靜滴丹參等,密切觀察術肢有無疼痛、腫脹、皮膚發紺,如有異常,報告醫師。

3.3康復護理加強康復期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可防止肢體肌肉廢用性萎縮、關節僵硬,并能防止老年患者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5]。具體方法如下:(1)術后6h可做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促進下肢靜脈回流。(2)術后1天可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保持肌肉張力。 (3)待拔除引流管后,可在床上使用cpm,行髖、膝關節屈曲練習,活動角度由小到大。(4)髖關節伸直練習,屈曲對側髖、膝關節,做術側髖關節主動伸直動作,充分伸展屈髖肌及關節囊前部。(5)根據病人情況可制定步行計劃,骨水泥固定的患者,若病人情況良好,術后3周可行步行練習,下地站立時,可用雙手扶住雙拐,先用健肢負重著地,患足點地,以后患肢逐漸負重,循序漸進,要注意安全,防止滑倒。

4 結果

32例病人康復鍛煉期間除1例發生應激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由于經濟原因不治出院后死亡,1例由于不當發生再脫位后行二次手術修補加強未再次脫位,經術后3個月及6個月隨訪,無髖關節脫位發生,根據髖關節功能評價merle d'aubigne評分標準見表1,疼痛、運動幅度、步行三項所得分相加,17或18分為優,13~16分為良,9~12分為中,8分以下為差,術前病人評分全為差,31例病人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優18例,良7例,中3例,差3例。術后6個月病人髖關節功能評分優22例,良9例。表1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

5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患者的常見外科疾患,常發生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不少病人常伴有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史,且不少病人本身就是因為中風偏癱、行動不便,身體協調功能差而引發的外傷,而骨折后,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骨折愈合相對緩慢,臥床時間長,易引發其基礎疾病的發生、加重。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一種安全、有效方法。術后病人能早期負重,較快恢復到傷前活動水平,從而避免了因長期臥床引起的褥瘡、肺炎、泌尿系感染及dvt等并發癥和內科合并癥的加重[6]。本組病例我們重視了術前、術后的康復訓練指導,獲得了滿意效果。首先,使病人及家屬認識并重視了康復鍛煉對決定手術是否成功的重要性,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按計劃實施訓練,保證了康復鍛煉成功。并且經過術前積極精心準備和護理,避免了內科合并癥的加重發生。為患者爭取了手術時機較早順利地施行了手術,避免了病人因骨折后體質進一步衰敗、惡化,甚至失去置換的機會。其次,康復期間早期施行功能鍛煉,并給予指導和督檢其執行情況,病人由被動到主動加輔助至完全主動鍛煉的過渡,使肌肉保持了一定的張力,無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直發生,并能早期離床活動,且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患者自理能力得到了改善。結果所示,32例患者中除1例由于手術創傷引發應激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由于經濟原因不治出院后死亡。術后6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優22例,良9例。綜上所述,老年股骨頸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強調并早期實施康復鍛煉,減輕了病人痛苦和經濟負擔,提高了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賴冬華,黃愛玲.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患者的出院健康指導.醫學理論與實踐雜志,2002,15(1):104.

2馬桂玲.高齡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7):770-771.

3李夢櫻.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3.

4張亞愛,黃秀清,梁玲.糖尿病股骨頸骨折行人工髖關節置換圍手術期護理.護理實踐與研究雜志,2005,2(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