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13 04:24:5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臨床藥學研究生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醫學 研究生教育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b)-0252-02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一個國家教育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快速增長,其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1]。正是這種規模的迅速擴大直接引發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危機”,并促使人們深刻反省現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關注中國研究生教育何去何從的問題[2]。教育質量和培養模式密切相關,而課程是構成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系統和人才培養模式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各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點、重點和難點,也是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本文對我國醫學研究生教育課程改革的相關情況進行了回顧與思考,并對未來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1 課程改革的歷史回顧與發展特點
1.1 國外課程改革的趨勢與特點
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各環節的總和,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為保證質量,對培養對象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組織與管理、科學研究、社會實踐、論文撰寫及答辯等諸環節采用的特定的培養方式的總和[3]。課程是教育改革的實質和關鍵環節,是溝通宏觀與微觀教育改革的橋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先后掀起了大規模的課程改革,其發展趨勢和特點表現為[4]:課程研究的領域日益擴大;課程涉及的學科內容日益更新;課程的教學技術手段日益現代化;課程目標的定位日益拓寬;課程理念日益全球化。課程改革的具體操作特點則表現為:一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關注課程編制、實施、評價的一體化;三是關注課程結構的整合性和均衡性;四是關注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現實性;五是關注教學和學習方法的轉變;六是關注道德、情感、態度、人性關懷、價值觀教育;七是關注課程管理的民主化、規范化和全球化。總之,課程改革日益朝著課程的人性化、生活化、樂趣化、整體化、彈性化和個別化發展[5]。
1.2 我國課程改革的做法與特色
在世界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國課程改革在課程管理模式的革新、課程結構的調整和課程目標內容的創新上均取得了長足進步。教育部在高等教育“十五”發展綱要中提出了建立精品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方向,引導了中國教育改革向縱深化發展,逐步形成了以下特色[6]:一是拓展了課程改革的國際視野,更新了課程教學理念,注意與國際接軌;二是探索新的課程結構體系和新的國家課程標準;三是調整了課程類型,延伸了綜合課程,開發了研究性學習課程,加強了選修課程,注重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交流,適當革新了課程結構中的相關比重,強化了課程結構的多樣化和均衡性特征;四是課程內容融合了更多的道德和人文教育;五是教材開發上打破“一綱一本”的劃一局面,實行了“一綱多體”制;六是教學方法上突出了師生角色與地位的轉變,重視了教師的“專業化”培養;七是探索了新的課程和教學評估體系。
2 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現狀與特點
2.1 國外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特點
醫學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級醫學管理、教學、科研及臨床人才的主要渠道,西方醫學研究生教育起步早,專業特色明顯、培養目標明確、課程設置系統、師資力量雄厚,已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歸納起來,具有以下特點:(1)課程設置的專業化:以角色為基礎的專業化課程設置是國外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最突出的特點。根據不同專業角色的要求來設置課程,以培養不同類型的醫學專科人才。(2)課程設置的個性化:國外各大學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有著較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醫學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常常考慮到研究生招收對象的特點,根據社會需要、人才需求來設計和安排課程并組織教學。(3)課程設置的人文化:多數醫學院的課程設置拓寬了醫學的教學范圍,注重人文科學的內容,開設多元文化相關課程、倫理相關課程以及與醫生職業發展相關的課程等極富特色的課程設置;同時,強調跨學科課程的學習,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選課,以培養寬厚的人文基礎。(4)課程設置的特色化:這些具有特色內容的課程也使得其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極富特色性。
2.2 我國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特點
我國的醫學研究生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專業特色,其課程設置具有以下特點:(1)重視政治理論課程設置:加強研究生德育教育、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質,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引導和幫助研究生掌握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辨證思維從事護理研究,滿足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需求。(2)重視英語應用能力培養:不少國內醫學院校的公共英語課程在學分比例上占總學分的四分之一,可見其極為重視研究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當然,由于其課程設置比例過重,也削弱了其他核心課程的學習。(3)強調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強調教學與科研并重,除了4~5門學位課程以及專業理論課、必修課外,基礎理論課程授課時數大約為總課程時數的25%,這與我國碩士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較為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有關。(4)突出課程體系的創新性:針對研究生的特點,近年來很多醫學院校組織各學位點重新修訂培養方案,對現有的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除按一級學科設置學位基礎課外,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以突出其課程設置對學生創新性的培養。同時加強課程配套教材建設,選編結合,積極引導采用外文原版教材進行教學,以及時跟蹤學科前沿, 開拓研究生視野,建立起以學科的核心課程為主體,公共必修課、專業選修課、講座為配套的課程體系,作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7]。
3 對我國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思考與建議
3.1 重視課程設置在體系上的相對完整性
國內外醫學研究生教育成功的經驗顯示,研究生課程基本采用模塊式設置,以體現系統知識教育的完整性。如我國現行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就分為四大模塊――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每一模塊都有其承載和必須傳達的課程內容。一些公共必修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提供了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為提高醫學人才高級實踐能力進行了系統的知識儲備,同時也為其進一步解釋、發展和建構新的醫學理論和實踐方法提出了學術性的指導方向;跨學科和非專業的支持性課程,是擴展研究生視野、提高其綜合科研和實踐水平所必須的內容,現代醫學發展已呈現出高度的專業化和高度的綜合化相結合的態勢,一方面專業分科越來越細化,縱向研究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各專業、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也越來越廣泛,尤其是一些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這就要求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必須關注交叉性、邊緣性學科的發展及跨學科綜合課程的設置;此外,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高級研究離不開先進工具和方法的支持,因此,外語、計算機及文獻檢索等內容也必不可少。上述幾大板塊構成課程設置的體系框架,但它并非要求所有專業的研究生課程都如此,這種完整性是相對的,它允許各院校、各專業根據自身資源和特色進行調整和補充[8]。
3.2 突出課程設置在內容上的前沿性
新的課程體系要能夠及時反映醫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保持課程的先進性,重視和加強教材建設,引進國外優秀教材和編寫國內高級教材相結合。課程內容要以本學科各專業領域的熱點、難點、重點以及尚存爭議性的問題為導向,凸顯課程設置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其具備高級實踐和科研能力。在構建體系化課程模式時,要多設立一些跨學科課程,以供研究生選擇,使其開闊視野,激發靈感,從而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同時,醫學研究生公共必修課程改革的步伐要快一些、比重要大一些,尤其是公共政治課的教育內容要融入學生的道德自律教育和職業精神教育。
3.3 體現課程設置在知識覆蓋面上的豐富性
課程設置的豐富性是課程設置的標準之一,所謂豐富性指“課程的深度、課程意義的層次和課程的多種可能解釋”。醫學研究生課程在縱向上與本科課程存在緊密聯系,但這種聯系不是意味著重復或加強,而是將其向深度拓展,研究生教育更關注課程在高深層次上的逐步深化和專門化,以使研究生的研究意識、思維角度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9]。同樣,雖然在研究生課程在橫向上與本科課程也有銜接,但這種銜接要體現課程向廣度擴展,具有豐富的理論發展,激勵學生挑戰既往知識結構和內容,敢于對存在問題進行質疑和探索。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上,碩士和博士課程也應體現縱向和橫向的層次性,與培養目標要求一致。尤其是時展到今天,醫學基礎學科的大廈已經建立,而相鄰學科的結合大多是空白的,許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往往來自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為此要求研究生必須掌握現代醫學及有關邊緣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因而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學科課程是研究生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10]。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把握學科發展趨勢,合理架構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制定具體的課程體系,增加選修課,在課程安排方面,除保證學位課程課時之外,優先考慮前沿課程,交叉學科課程的設置,活躍研究生思維。
參考文獻
[1] 王大中.關注博士生培養中的“過度教育現象”.文匯報,2005年4月6日:第5版.
[2] 劉鴻.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研究生論文.2003:10-15.
[3] 楊樹勛.現代高等教育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9:289-290.
[4] 瞿海東.基于創新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1:50-58.
[5] 王永盛.中美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狀況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0,3:30-37.
[6] 閻光亮,劉莉,劉悅.課程改革簡明讀本[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9.
[7] 羅琳,王國良.對臨床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5:28-29.
[8] 袁長蓉.中美護理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D].第二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D].2006:95.
[關鍵詞] 膝骨關節炎;補腎活血方;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2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c)-076-02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膝骨關節炎的確切病因及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臨床上尚無針對其病因的特效治療措施。單純西醫治療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目前研究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膝骨關節炎臨床治療上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有效延緩關節軟骨退變。因此,筆者2005年1月~2009年8月對40例早、中期膝骨關節炎患者采用補腎活血中藥內服加西藥治療,并與僅采用西藥治療的40例患者作對照,進行系統的臨床療效觀察,研究組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分析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中醫骨傷科門診2005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80例骨關節炎患者中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史以及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嚴重性程度進行配對分組,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4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者48歲,最大者70歲,平均(58.7±6.8)歲;病程2個月~6年,29例患者為單膝病變,11例患者為雙膝病變。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齡50~70歲,平均(57.9±6.3)歲;病程3個月~6年,31例患者為單膝病變,9例患者為雙膝病變。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膝構成比等方面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骨及骨關節疾病診斷學》中骨關節炎診斷標準[2]。具體診斷標準如下,①患者有患側關節腫脹、疼痛、關節屈伸不利、關節處壓痛、粗糙的磨擦音等臨床表現,具有晨起較重、疲勞和負重后加重、適度活動后癥狀好轉等特點;②X線片表現:關節邊緣尖銳、關節間隙變窄,伴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形成,軟骨下關節面有硬化或囊性變等改變;③類風濕因子、血清抗O以及血沉等實驗室檢測均在正常范圍之內。
1.3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的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西樂葆膠囊(celecoxib capsules,塞來昔布膠囊);具體用法:每次100 mg,2次/d,4周為1個療程。
1.3.2 研究組的治療 研究組采用西樂葆膠囊加補腎活血方,藥方:杜仲12 g、熟地黃12 g、延胡索12 g、雞血藤12 g、牛膝12 g、三棱10 g、莪術12 g、附子3 g、蝎毒 3 g、仙茅10 g、巴戟天15 g、丹參12 g、紅花6 g。具體用法:1劑/d,水煎服,連服6 d,休息1 d,4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患者均避免負重,盡量休息。
1.4 臨床評價標準
治療2個療程后平均臨床療效。參考參考文獻[3],標準如下,①優:患者正常行走1h以上而膝無關節疼痛感,屈膝達40°以上,伸膝175°以上,膝關節周圍無壓痛;②良:患者可正常行走30min以上,勞累后有膝關節疼痛感,膝關節周圍僅輕度壓痛;③可:患者的疼痛感無明顯減輕,行走時仍有疼痛,膝關節周圍仍有壓痛;④無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體征均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數據采用SPSS 16.0 統計學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均取α=0.05。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ames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可明顯緩解疼痛,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
經2個療程治療后,研究組的優良率為80.00%(32/40),對照組的優良率為57.50%(23/40),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治療中的不良反應
研究組有2例患者出現輕微的胃腸不適、腹脹,停藥后均消失;對照組3例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便秘,停藥后自行緩解。
3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壞死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膝骨性關節炎臨床上以中老年發病最常見,又稱為增生性膝關節炎、老年性膝關節炎等。最新的研究認為,膝骨性關節炎是力學因素與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細胞外基質、軟骨細胞以及軟骨下骨質等三者合成與降解失衡的結果。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女性多于男性,其病理特點主要為局灶性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邊緣性骨軟骨骨贅形成和關節畸形等[4]。
膝骨性關節炎在中醫學上歸為“骨痹”的范疇,其發生與長期勞損、年老體衰、外感風寒濕邪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5]。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多以肝腎不足、精血虧損為本;以感受風、寒、濕熱,氣滯血瘀等為標。因為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到目前為止尚無治愈的方法。臨床上的各種治療方法均不是以治愈骨性關節炎為最終目的,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或減輕疼痛等癥狀,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減少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等。
膝骨性關節炎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保守療法)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理療、藥物、注射療法以及中醫中藥治療等,尤其適用于早期及病變輕微的患者。目前最為廣泛的膝骨性關節炎治療手段是促軟骨修復藥物的應用[6],硫酸軟骨素類、透明質酸類和葡糖胺聚合糖類(glycosaminoglycan)、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等是目前臨床常用的幾種藥物[7]。西樂葆膠囊(塞來昔布膠囊)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其是全球第一個突破性COX-2抑制劑(環氧酶-2),臨床上主要用于緩解成人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和體征,以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的輔助治療。大量研究表明,西樂葆是治療中、重度關節炎疼痛和炎癥的首選藥物,因為其具有良好的心血管安全性。膝骨性關節炎的病變成因復雜,因此不同的個體對藥物的敏感性差異很大;因此,藥物治療的主要缺陷是由于個體差異顯著性而致。
中藥治療重在調理,不良反應較少。中藥治療膝骨性關節炎主要以補腎壯骨、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等為主;總之,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應該從整體觀念出發,合理用藥。補腎活血方用:杜仲、熟地黃、延胡索、雞血藤、懷牛膝、三棱、莪術、附子、蝎毒、仙茅、巴戟天、丹參以及紅花等藥材。方用熟地黃、骨碎補、懷牛膝、補骨脂等可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方用雞血藤、水蛭活血破瘀;方用熟地,可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抗血液凝固,降低過氧化脂質,能有效改善陰虛的癥狀;方用附子,具有抗炎,中樞性及外周鎮痛,刺激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2,增強及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方用丹參,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改善微循環等作用;方用延胡索,具有鎮痛及鎮靜催眠的作用;方用仙茅,具有抗炎,促進巨噬細胞的增生及吞噬能力等作用;方用巴戟天,具有抗炎,增強抗疲勞能力等作用;方用全蝎,其性平味辛,具驅風通絡之功效。諸藥合用有滋補腎陽、補益肝腎、活血逐瘀、溫煦肢節、氣化水濕等功效。
本研究臨床結果表明,補腎活血方劑對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與恢復有促進的作用[8]。補腎活血方劑能明顯改善患者膝關節的功能,研究組的優良率與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De Filippis L,Gulli S,Caliri A,et al.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in osteoarthritis: literature review data from "OASIS" study [J]. Reumatismo,2004,56(3):169-184.
[2]Resnick.骨及骨關節疾病診斷學(二)[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
[3]Shahariarre H. Textbook arthroscopic surgery [M]. Philadelphia:JB Lippincot,1984:266-272.
[4]Savkai S,Mikhnevicho E,Dmitrier VS.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issues of text remities in military personnel wit h overload disease[J]. Lik Sprava,2004,9(8):43-46.
[5]闞衛兵,姜玉祥.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藥,2006,29(5):18-19.
[6]姚共和,劉向前,盧敏,等. 膝關節骨關節炎中醫病證診療方案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5,23(12):2125-2127.
[7]劉向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診療方案規范化研究[D]. 湖南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論文,2004:44.
[8]黃海振,陳希,張志海.補腎活血方治療膝骨關節炎35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8,24(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