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2 15:30:5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黑木耳吊袋栽培技術思考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黑木耳是一種藥食兩用的食用真菌,原始野生黑木耳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要求。本市由于擁有黑木耳生長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以及充足的原料資源,再加上后天的較成熟的栽培技術,發展黑木耳露地栽培生產較早,而且由于見效快,產值較高,使黑木耳生產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并逐步形成了本市食用菌產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在為農戶增加經濟收入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鳳城市黑木耳生產也逐漸實現了產業化、標準化生產,即由露地生產逐步轉向棚室吊袋栽培。為進一步發展黑木耳產業,現將黑木耳吊袋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吊袋栽培優勢
黑木耳棚室立體吊袋栽培不同于早先的露地擺袋栽培,是采取成串懸掛方式,在單位面積上,投放料袋數量能達到露地投放量的5倍。同時,棚室生產黑木耳受棚膜等設施保護,生長過程少受自然氣候影響,溫濕度基本可調控,產品品質很少受外界影響無污染,并可按照市場要求調控上市時間,提高經濟效益。
2栽培技術要點
2.1菌種選擇
在東北地區,木耳生產基本以干品上市。棚室式立體吊箱將種植黑木耳的菌種,由傳統的大朵、菊花狀、多筋脈的小品種,向出耳齊、厚、黑、單片、無根、小筋脈或無筋脈的耐水抗逆性較強的中早熟性品種過渡,在每年秋木耳生產完成后即進行下一年的種植準備,并盡量做到早增溫、早開口、早出耳、早收獲、早銷售。
2.2場地選擇及棚架結構
種植場地選用地面較平整的土地,并保持通氣良好、向陽、水源豐富清潔、周邊無污染源、不積水。大棚建設時多使用鋼筋結構。普通大棚跨度為8~12米,長短根據種植區域和栽培數量而定,一般大棚方向要求為南北走向,使菌袋內受的光照條件較好,且大棚要在兩頭打開門,寬度在2米以上,有利于通風調整大棚內的溫濕度。鋼架結構大棚一般最高3米,為保溫、保濕、遮陰和避免雨水過量,要在棚上覆膜及遮陽網。吊繩直接拴在棚架上,穩固性差,但成本低,棚內單獨設置吊架勢必增加成本,綜合考量,本地多采用加固棚架,吊繩直接拴在棚架上,每萬袋需投資1萬~1.5萬元。
2.3棚內建造及消毒
鋼架大棚的內框架上通常要安裝若干個橫桿,用于拴扎吊繩。橫桿兩個為一組,組內橫桿間隔在30厘米左右,每組橫桿中間還留有作業道,間距一般60厘米。在作業道上部加鋪噴水管道條,與上部的微噴管各隔1米處按“品”字形向扎眼按方向霧化噴水,以供生產澆灌。待立體吊袋大棚框架建設完成,并開始投產的前半月,在地面上撒一層生石灰,以避免雜菌的產生。同時封閉大棚,用菇寶熏蒸殺菌。
2.4栽培管理
時間:菌袋產品的配料、消毒、接菌、發菌等生產工藝與地栽培黑木耳產品基本相同,每年的秋耳生產完成后,即可進行下年度生產的制袋,菌袋接種時間一般可在11月進行至翌年2月,但控制溫度發菌一般需要40多天,后熟20天左右,3月初將大棚扣膜增溫消毒,3月下中旬菌袋入棚劃口催芽管理,4月初進行掛袋出耳管理工作,4月下旬至5月初進行收獲,至7月上旬基本收獲完畢。秋季種植的秋耳由于生長季節溫度管理工作嚴格,質量較上層,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菇農通常采取早晚接種,5~6月進行栽培和后熟,7月下旬進棚劃口催芽和出耳管理,至11月上旬基本完成收獲。進棚開口堆放管理:將培養好的真菌袋運入棚后加以開放,“品”字形開“1”字形小口,開放孔徑為0.3~0.4厘米。保證單耳數高、出耳齊。開口后將菌袋碼好跺放入大棚內,防止堆溫過高,一般4~5層菌袋為好,大棚內環境要求散光照射,需要覆蓋蔭蔽網遮陰,大棚空氣相對濕度控制需要保持在80%左右,連續5~7天后,菌袋菌絲完全封住出耳口,即耳線完全成形,之后即可掛袋實施出耳管理。掛袋:在棚內框架的每組橫桿上,在每隔約30厘米處,按“品”字形系緊3條尼龍繩,并在底部打結。接著將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夾在尼龍繩上,然后再在這3條尼龍繩上頭扣上兩頭帶掛鉤的細鐵鉤,如此可以吊完一袋(即成托袋),然后第二個袋也按相同流程將菌袋托在細鐵鉤上,依照此類推直接吊完為止。按棚架高度,要確定菌袋在距地50厘米以內,有利于通風,每組尼龍繩一般可掛上6袋。同時,為確保通風良好和生產作業的方便,袋和袋之間要保證至少20厘米間距,且為避免通風時菌袋隨風晃動,互相撞擊使耳芽松動,一般在地面也拉上了繩子和鐵絲將掛繩底部加固,這樣風力再大,菌袋也才能隨風輕輕搖晃,不互相撞擊。催芽管理:立體吊袋種植黑木耳,大棚內氣溫、濕度控制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溫濕度控制不好,很容易造成綠霉侵染。掛袋初期不可以澆大水,必須向地面上灑水,讓大棚內濕度始終保持在80%以下,等菌袋菌絲完全恢復生長后才能再向菌袋上灑水,之后每天進行間歇灑水,讓空中濕度超過90%,在這個階段切忌再澆重水,以保濕為先。氣溫要靠遮陰網和塑料薄膜調整,使空氣溫度在20~25℃。每日通風2次,連續10天左右,耳芽呈豆粒大。耳片生長期管理:耳片生長發育的階段管理原則是逐漸增加澆水量,加強通氣,澆水時盡量噴霧狀水,來保持耳片的黑、厚,且可以適當調節耳片生長發育速率。棚中氣溫高于25℃時不灑水,采用間歇式澆水,灑水時間30~40分鐘,停水時間15~20分鐘,反復3~4次。使空氣的相對濕度始終保持在90%以上。
依據天氣狀況,通常在灑水時放掉棚膜,不灑水時把棚膜和防曬網卷到棚頂上作為通氣調節和曬袋。在一般情況下,先灑水后通氣,每日通風調節3~4次,天熱時早晚通氣,環境溫度較低時于中午通氣。在氣溫高濕度較大時,還可采取蓋遮陰網、掀開薄膜等作為通氣調節,以免高溫高濕。采收及轉潮管理:當黑木耳的耳片長到3~5厘米,在耳邊低垂5~6分熟時即可采摘,大棚內的掛袋種植黑木耳通常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即可采摘第一潮黑木耳,比地擺種植提早了25~30天。木耳采摘后,將大棚的塑料膜和遮陽網卷至天棚,再次曬袋5天以內,之后再進行管理工作,即“干干濕濕”水分管理工作。轉潮期管理“曬袋”是防止耳片偏黃的重要舉措。不見光、氣溫高、耳片生長速率過快是耳片黃、薄的主要因素。通常,第一潮黑木耳每袋可采干耳20~25克,耳片圓整、正反面鮮明、耳片厚實、子實體經濟特性較好。第二潮耳管理辦法和第一次潮耳大致相同,大濕潤大通氣是核心技術。通常可采收三潮耳,產干耳40~60克/袋。菌袋落地采頂耳:三潮耳采收之后,出耳不完整的菌袋(菌袋依然較為硬實、潔白,表明菌袋內的養分物質尚未全部轉化完),即可把在掛繩上的菌袋落下,從頂部用刀刃開出“+”或“井”字形口,接著在棚內貼地擺放,早晚灑水4~5次,每次灑水1小時,停30分鐘。因此,額外的可采干耳10~15克/袋。突出優點:和傳統的地擺種植比較,通過吊袋實現立體種植,增加使用空間,實現了擴大生產規模,并且還可以通氣控濕,從而降低了地面上形成的雜菌感染;科學運用草簾子、遮陽網、塑料薄膜、噴淋設備等對棚內氣溫、濕度加以調控,有效減少了“燒菌”、綠霉等蟲害的出現;運用“曬袋”、適時采收等舉措避免了“流耳”“爛耳”“黃耳”“薄耳”的形成;改“串袋”為“托袋”,也大幅降低了污染率;改開大“V”形口為開小“1”形口,且增加開口數量,既保證產量又提高品質。
3存在的問題
利于通風原則建棚多選擇南北向,但因受河流和高山的環境條件影響,菇農通常忽略棚向建棚,因此,在炎熱的夏季,對溫濕度調節很難進行有效管理。生產中的智能化自動控制應用程度低下,多數棚室基本上是依靠人工使用草簾子、遮陽網、塑料薄膜、噴淋設備等對棚中溫、濕進行調控,無法實現精準化的管理。因此,造成高溫、高濕流耳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菇農的直接收益。綜上所述,立體栽培黑木耳主要目的是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量要求,栽培管理也需要比露地擺栽更細致,在栽培技術掌握不夠成熟的情況下,不主張大規模生產,農業產業化生產必須有技術保障,才能穩定健康發展。
作者:崔巍 王洋 單位:鳳城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