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7 09:27:3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非遺學學科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2022年8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山東大學承辦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學術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主題為“構建中國特色非遺理論與實踐研究體系”。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君松出席論壇并致辭,開幕式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炳春主持。來自國內10所高校和兩省非遺保護中心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構建中國特色非遺理論與實踐研究體系暢所欲言。論壇由山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士閃教授主持。
近20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有效推進,迫切呼喚非遺學的理論支撐,亟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潘魯生(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認為,學界亟待從學術層面對非遺保護工作加以規范與研究,非遺學一定要從生活倫理出發,做一門立足于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學問。林繼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從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的基本方向與問題導向出發,認為應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展現非遺保護傳承的中國模式、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方李莉(東南大學特聘首席教授)則從人類學視角探討非遺保護的理論、方法與路徑,認為一定要加強跨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融合,促進非遺研究向高水平的理論與實踐轉型。高小康(汕頭大學教授)聚焦非遺學的知識生態整合,提出非遺學研究需要通過探討各種文化形態之間的聯系、影響與互動、互補,形成一種新的理解知識、生產知識與運用知識的方式,為新文科建設提供智慧。馬知遙(天津大學教授)從當代現實出發,認為應聚焦于非遺闡釋學、非遺神話學探源等研究,整合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研究視角,才能真正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學理論體系。林松柏(齊魯師范學院教授)則介紹了業已實施多年的武術校本課程一體化建設經驗,主張應實現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育評價等密切結合的“三元一體”,完善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序塑造,彰顯“非遺進校園”的當代價值。
二、中國非遺保護亟需當代學者建言獻策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已經進入系統性保護的新階段,相關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則相對滯后,亟需當代學者貢獻智慧,繼承中國本土學術的“學以致用”傳統,觀察、總結與反思非遺保護工作的本土實踐,努力在國家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的框架中,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合理發展與有效運用,服務當代社會發展。蕭放(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認為,民俗類非遺項目主體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要尊重民眾自覺自發的文化創造,尊重其文化選擇。宋俊華(中山大學教授)提出,非遺名錄制度改進要堅持文化自信,明確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責權關系,實施動態管理,充分發揮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代表性。陳華文(浙江師范大學教授)聚焦非遺保護傳承的真實性與整體性問題,認為非遺保護制度從以個體為主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到增加以代表性團體(群體)為對象的非遺傳承保護制度,充分體現了非遺分類保護原則、整體性保護理念的深化與落實。
三、非遺保護的地方實踐經驗
兩位來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資深專家,長期致力于非遺項目管理、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服務和組織相關展演活動,積累了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譚小兵(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館員)強調,要充分意識到講好民族故事、傳播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還要注意推進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的深度融合。傅安平(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研究館員)則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職能定位進行探析,認為應進一步采取綜合性培訓、專題性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努力造就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專業化的非遺工作人才隊伍。本次論壇的召開,距離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恰好一周年。11位專家學者的學術演講,都立足中國國情,積極建言獻策,致力于推動高校非遺學學科建設,探索政府部門、學術機構與新媒體等在非遺保護領域的高效合作機制,體現出了可貴的使命擔當精神。
作者:林海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