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29 14:47:2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醫院對門診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的研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近年來,隨著居民飲食習慣及生活環境的改變,我國結直腸病變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結腸鏡檢查作為一種簡單、直觀、微創的檢查方法,是診斷結直腸疾病的首選方法,而腸道準備質量對結腸鏡檢查至關重要[1]。不充分的腸道準備已被證明會降低結腸鏡檢查的質量,導致操作時間延長,觀察困難且易造成漏診,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甚至穿孔的風險[2-3]。另外,腸道準備不佳還會導致患者反復行結腸鏡檢查,增加醫療費用[4]。雖然國內外均制訂了結腸鏡腸道準備指南[1,5],但在臨床工作中,腸道準備情況仍不容樂觀。已有研究指出,腸道準備不足與人口學特征、合并癥、飲食情況、腸道準備過程不規范、腸道清潔劑種類、預約等待時間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相關[6-8]。在這些影響腸道準備質量的因素中,提高患者依從性,規范腸道準備過程,是很關鍵且最易改進的影響因素。因此,腸道準備前的健康教育及流程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已有研究證實,對患者進行教育干預可能會提高他們對腸道準備過程的理解,從而提高腸道準備質量[9-10]。這些教育方式通常包括發放操作手冊、觀看視頻影像、口頭及書面指導、病房護士精準護理、電話隨訪等[11-13]。鑒于門診患者從預約到完成結腸鏡檢查需要7~10d的等待時間,腸道準備的流程又相對復雜,預約當天進行的教育指導患者容易遺忘,從而導致腸道準備不充分。本研究采用常規集體教育、個體化教育指導,以及檢查前一天通過電話進行再教育的方式,評估不同教育方式對腸道準備質量的影響,并分析探索影響腸道準備質量的獨立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5—8月于本院成功完成結腸鏡檢查的門診患者共1050例。納入標準:(1)因體檢或臨床癥狀需行結腸鏡檢查;(2)無溝通及意識障礙;(3)無藥物使用禁忌證,能耐受藥物劑量;(4)既往無結直腸手術史;(5)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嚴重腸道梗阻或狹窄;(2)炎癥性腸病、結直腸腫瘤或活動性消化道出血;(3)合并心、肺、腎、肝等嚴重器質性病變;(4)電話未接通,或患者不配合進行電話再教育。共納入1050例患者,其中男521例(49.6%),女529例(50.4%);年齡(50.2±12.7)歲。按照教育方式的不同分為A組(常規教育組)、B組(個體化教育組)、C組(電話再教育組),每組350例。A組中,男167例,女183例;年齡(50.6±12.5)歲;體質量指數(BMI)(23.4±3.3)kg/m2;文化程度:中學以上138例,中學及以下212例;有腹部手術史92例;便秘36例;口服瀉藥方案:復方聚乙二醇169例,磷酸鈉鹽181例。B組中,男178例,女172例;年齡(49.7±12.4)歲;BMI(23.1±3.3)kg/m2;文化程度:中學以上144例,中學及以下206例;有腹部手術史94例;便秘42例;口服瀉藥方案: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189例,磷酸鈉鹽口服溶液161例。C組中,男176例,女174例;年齡(50.2±12.7)歲;BMI為(23.1±3.2)kg/m2;文化程度:中學以上146例,中學及以下204例;有腹部手術史83例;便秘34例;口服瀉藥方案:復方聚乙二醇186例,磷酸鈉鹽164例。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資料收集
詳細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BMI、文化程度、腹部手術史、是否便秘、口服瀉藥方案、末次大便性狀等。
1.2.2腸道準備方法
記錄每例患者的用藥方案,包括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方案及磷酸鈉鹽口服溶液方案兩種。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方案:檢查當日清晨5:00,將2袋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深圳萬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27)溶于2000mL涼(溫)開水中,攪拌均勻后服用,之后盡量多飲水,于6:30后禁水。磷酸鈉鹽口服溶液方案:檢查前一日19:00,將1瓶磷酸鈉鹽口服溶液(成都迪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035)用250mL清水稀釋后服用,再飲水500mL;檢查當日5:00,將1瓶磷酸鈉鹽口服溶液用250mL清水稀釋后服用,再飲水2000mL,于6:30后禁水。
1.2.3研究分組
患者完成檢查預約后,由護士發放紙質版腸道準備宣教紙,按照教育方式的不同分為3組,記錄每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方式。A組為常規教育組: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采取一對多的集體宣教方式,詳細告知患者腸道準備具體流程及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教育內容包括:檢查前及檢查當日對飲食、飲水及禁食水時間的要求;按照規定時間及方法服藥;腸道準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完成檢查后的注意事項等。B組為個體化教育組:由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個體化指導,在詳細告知以上教育內容的基礎上,著重強調良好的腸道準備對結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并回答患者對于腸道準備過程的疑問,確保患者已掌握相關流程,并盡量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C組為電話再教育組:患者在接受常規集體宣教的基礎上,由指定的醫護人員在檢查前一天以電話形式再次提醒并指導患者按照要求完成腸道準備,在一些關鍵環節及注意事項上進行再教育,著重強調良好腸道準備的重要性,并盡力消除患者檢查前的負面情緒。
1.2.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所有患者均由本院消化內鏡中心資質水平相當的3名主治醫師進行結腸鏡檢查及評分,內鏡室指定1名護士進行記錄。主要觀察指標如下,(1)腸道清潔程度:采用波士頓腸道準備量表(BBPS)評分。將結腸劃分為3段,分別記錄左半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包括肝曲和脾曲),右半結腸(升結腸、盲腸)的腸道清潔程度。每段結腸的清潔程度分為4級,由好到差分別為:3分(滿意,無糞便或不透明液體殘留,所有黏膜顯示清楚),2分(良好,有少量小塊可移動固體及不透明液體殘留,黏膜全部可見),1分(一般,有固體或液體殘留,黏膜部分可見),0分(差,有大量固體殘液,黏膜無法看清)。3段區域結腸評分之和為0~9分,分數越高表示腸道準備質量越好。(2)有效清潔率:BBPS評分總分≥6分且每段結腸≥2分為腸道準備達到有效清潔;有效清潔率=達到有效清潔例數/每組例數×100%。腸道準備不佳為未達到有效清潔,腸道準備良好為達到有效清潔。次要觀察指標如下,(1)息肉檢出率:記錄發現的息肉數,息肉檢出率=檢出息肉例數/每組例數×100%。(2)進鏡時間:進鏡至回盲部,看見回盲瓣及闌尾開口所需時間。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質量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腸道清潔度、進鏡時間及息肉檢出率情況
與A組相比,B、C組BBPS各段腸道評分及總分明顯更高(P<0.05)。比較各段腸道有效清潔率,B、C兩組也明顯優于A組(P<0.05);另外,B、C組較A組進鏡時間更短(P<0.05),息肉檢出率更高(P<0.05)。然而,B、C兩組在BBPS各段腸道評分及總分、有效清潔率、進鏡時間以及息肉檢出率方面,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影響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質量的單因素回歸分析
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腸道準備不佳者中男性、便秘、常規教育方式、末次大便為非無色清水樣便比例均高于腸道準備良好者(P<0.05),見表2。
2.3影響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質量的多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便秘(OR=2.584,95%CI:1.583~4.219,P<0.001),常規教育方式(OR=2.604,95%CI:1.797~3.773,P<0.001),末次大便為非無色清水樣便(OR=3.637,95%CI:2.320~5.701,P<0.001)是腸道準備不佳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3討論
結腸鏡檢查是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診斷的有效途徑,而腸道準備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結腸鏡診療的效果。腸道準備不佳會導致糞便遮蔽病變部位,污染鏡面,阻礙進鏡等,進而導致結腸鏡檢查漏診或誤診,并增加患者不適、治療感染率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率[14]。患者對腸道準備指導的依從性不足是影響腸道準備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常規教育指導依靠口頭指導結合書面宣教的方式,模式相對機械枯燥,部分患者并不能較好地掌握整個準備流程,從而影響腸道準備質量[15]。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及C組的BPPS各段腸道評分及總分、有效清潔率均明顯高于A組,且進鏡時間更短,息肉檢出率更高,結腸鏡檢查效率明顯提升。相比于A組的集體宣教方式,B組和C組均接受一對一的指導,不僅教育內容更為細致,可以照顧到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層次的患者,使其均能更好掌握準備流程及注意事項。另外,教導人員還著重強調了腸道準備對于結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并盡力消除患者因即將接受結腸鏡檢查這一侵入性操作帶來的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有研究指出,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準備期間進行個性化、精細化地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腸道清潔質量,減輕患者的不適感[16]。本研究結果同時也說明,盡管為每例患者發放了記錄有詳細步驟的紙質版腸道準備宣教紙,但部分患者并不能很好理解或忽視了其中的重要細節,并沒有達到加強患者腸道準備的預期效果。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性別、年齡、糖尿病、文化水平、從預約至結腸鏡檢查間隔時間等因素與腸道準備不佳相關[13,17-18]。國內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未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腸道準備和術前高纖維飲食、慢性便秘為腸道準備不充分的獨立危險因素[19]。本研究結果顯示,便秘、常規教育方式、末次大便為非無色清水樣便是腸道準備不佳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便秘是腸道準備質量的影響因素之一,既往一些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結果[20-21]。這可能與腸道動力障礙、腸道分泌紊亂、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等有關[22]。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腸道準備質量與末次大便性狀有關。末次大便為無色清水樣便的患者,其腸道準備質量明顯好于末次大便為非無色清水樣便患者,這與CHENG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結果提示,在進行結腸鏡檢查前,應評估患者末次大便性狀,對于非無色清水樣便患者,視情況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如補救性灌腸等)或改期行結腸鏡檢查[1]。本研究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一步表明,健康教育方式與腸道準備質量相關。個體化教育及電話再教育相比常規教育方式,更有助于患者理解并掌握腸道準備流程及注意事項,加深記憶的同時明白腸道準備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依從性,這與LIU等[13]及張媛媛等[2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平均年齡較大,理解能力、記憶能力相比年輕患者較低,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對較大年齡人群的影響程度較大,可能會對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的可靠性造成影響,導致偏倚。其次,本研究沒有納入未能成功完成結腸鏡檢查的患者,不能評估不同教育方式對結腸鏡檢查成功率的影響。最后,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納入統計的相關因素仍不充分,既往研究指出的危險因素,如收入水平、合并基礎疾病情況、抗抑郁藥物的使用等因素未被列入,故仍需進行更全面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綜上所述,結腸鏡檢查前進行腸道準備宣教時,采用個體化教育指導以及檢查前一天通過電話進行再教育的患者其腸道準備質量及結腸鏡檢查效率明顯高于采用常規教育方式的患者。另外,便秘、常規教育方式、末次大便為非無色清水樣便是腸道準備不佳的獨立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消化內鏡診療相關腸道準備指南(2019,上海)[J].中華醫學雜志,2019,99(26):2024-2035.
[15]高穎新,王澤楠,姚燕,等.不同用藥與健康教育方式對老年人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21,23(4):412-414.
[16]趙歡,丁姍姍.精準護理干預在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準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8):121-123.
[2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功能性胃腸病協作組.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2019,廣州)[J].中華消化雜志,2019,39(9):577-598.
[24]張媛媛,鈕美娥,汪茜雅,等.腸道準備關鍵點指導方案在老年患者結腸鏡檢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8,24(11):22-27.
作者:曹艷 趙靖濤 陳東風 蘭春慧 謝宛霖 李佼 唐宛秋 趙蓉 單位: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