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究3篇

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究3篇

發布時間:2023-01-29 09:37:0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究3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究3篇

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篇1

美術教學可幫助學生提高美化生活方面的技能。美術源于生活,因此美術教學必須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在生活中進行,最終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技能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作為美術教師,應該充分把握學生的“喜新”心態,結合課程內容開展課內外教學活動,讓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基本藝術修養,進而鼓勵某些有興趣的孩子繼續在美術學習的道路上前行,將美術作為一種愛好。近年來,我們在美術教學生活化方面進行了探究,努力打造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美術課堂,讓美術變成學生熱愛的一種生活方式。

一、開“源”建“庫”,找尋生活之美

杜威先生和陶行知先生都說過:“生活即教育。”可見教育和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美術教材上,生動精美的圖片和充滿童趣的“導言”隨處可見,這些有趣的文字和精致的圖例,對學生思路的開啟、視野的擴展和創作欲望的喚醒有極大的幫助。同時,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很多可進一步發揮的空間,教師要把握機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學課堂不能只局限于教室,教師應帶領學生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走進大自然,融入到社會中,通過開“源”建“庫”的方式,讓學生切身感受生活的美麗,體驗生活帶來的快樂,并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對生活加以描述。比如,“四季?美術”是一個較為寬泛的主題,包含了自然和社會兩種內容。就自然而言,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花鳥魚蟲、河流瀑布隨著季節的變遷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這一直是中外藝術家們的創作素材之一。就社會層面而言,人和自然之間是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兩者互相影響,互相牽制。四季不僅貼近生活實際,而且對學生的影響較大,所以以此為主題進行美術教學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春季“校園美景刻畫”、夏季“陶藝、泥塑”、秋季“用落葉創作藝術”、冬季“雪地畫”等形式豐富課堂內容。當春天到來時,可以進行《春天來了》的課程安排,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春天大自然的變化,欣賞春季美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自然的熱愛。在課堂上,伴隨著《春天在哪里》的音樂,教師可詢問學生在何處找到了春天,當學生說完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

二、“活化”情境,體驗快樂課堂

藝術創作源于真實又美好的生活。為了深化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感受,教師應把生動活潑的活動場景和生活內容,結合特定的情境,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通過讓學生參與到其中的方式讓其切身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英國實用主義教育家、哲學家斯賓塞在《什么是最有價值的知識》中指出:“每門學科必須以純粹經驗為之先導,等到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后,創造才能開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了解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創建不同的生活化教學情境:第一學段的小學生剛進入小學,在喜好上偏向于植物動物、童話和寓言故事,所以主要以游戲活動來創設情境,促其學習;第二學段的學生對卡通人物和生活中的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可采用活動性和合作學習的方式;第三學年段的學生對社區和未知世界有一定的興趣,所以以探究性活動為主。在創設情景時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1.生活情境要求在極大程度上貼近學生的年齡和認知;2.生活情境要與課程內容產生有機聯系;3.生活情境題材要新穎,可吸引學生并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第四,生活情境的創設要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

三、心靈留言,創建人文課堂

教育改革的真正意義在于回歸生活、回歸人本。美術雖然是一種視覺藝術,但其表達的情感和含義跨越了很多其他層面。新課程強調回歸學生生活,充分將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在課堂上做到以生為主,以師為輔。在美術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融入“人在世界中,人在他人中”的理念,幫助學生通過和他人的交流溝通,完善自我認知,構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自我審美。然而在只有40分鐘的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教授新的知識,如果將剩余的時間平均分給每個學生,顯然是不足夠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開設“心靈留言”的環節,讓學生在自己的作品背面寫下自己在創作時遇到的問題和感受,教師可在課后認真閱讀,解答孩子們的疑惑,從而加深對學生的理解,促進了師生感情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教學過程中的人本建構。

四、跨界融合,品味美術獨到之處

美術中有點線面、色彩、質感,音樂中有音符、音程、和弦等,這些概念都可相互借鑒。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培養學生的同感能力。比如在《千變萬化的線》的教學過程中,進行“聽音畫線”的游戲環節,分別播放《高山流水》、《月光》、《命運交響曲》這三種風格不同的樂曲,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拿筆自由畫線,再分析結果,談論不同情感、節奏的音樂用什么線型表示。語文和美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融匯貫通的,對文字的描述可通過繪畫的方式呈現,對美術作品可進行賞析,并用文字記錄。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在其它學科的學習能力。

五、活動常新,在生活中創造美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可利用這一點,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耍,為學生創建一個能夠暫時放下繁重的課業并完全放松的學習空間,從而加強學生對美術的熱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收集優秀的學生作品,舉辦校園美術展覽,同時可讓學生報名參加,投稿自己喜歡的原創美術作品,讓每一個孩子的作品都有登展的機會。還可鼓勵學生創作美術日記,將發生的趣事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下來,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育情操。綜上所述,美術課堂的確需要貼近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應努力將生活和美術合理結合,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美術教學水平,積極貫徹開“源”建“庫”、“活化”情境、心靈留言、跨界融合、活動常新的教學策略,從而讓學生領略藝術和生活的魅力,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讓學生創造出更多優秀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劉根選 單位: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廟渠鄉原頭小學

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篇2

審美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審美眼光和鑒賞能力。美術能豐富學生的心靈,激活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并升華其生活品質。美術就是與美相關的藝術,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術的影子。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美,并學會欣賞,還要多開展美術實踐活動,調動學生自覺發現美好事物的好奇心,喚起美術意識,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其積極地面對生活。

1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

隨著核心素養教育越來越受人們重視,小學美術教師也在積極探索生活化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學就是設定情境,在具體實施中,以生活情境為主線,將生活化教學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最終實現教學與生活相融合的教學目的。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多樣,在人、事物、大自然的生活元素中,使學生建立更敏銳的觀察視角。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思維模式,使美術教學更具有趣味性和邏輯性。富有靈活性和系統性。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掌握學習美術的方法和技巧,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啟示性。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學生很容易走進情境中,因為他們對熟悉的環境會產生安全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因此,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特的觀察能力和洞察力,使其在生活中提升審美和鑒賞的能力。有效改善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印象,使學生從中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學會用樂觀積極的態度享受生活和體會生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

2小學美術在生活化視角下存在的問題

2.1美術課堂注重教材教學,忽視生活素材

當前,在許多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過于依賴教材內容,嚴格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授課,導致教學效果單調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目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急于完成教學任務,填鴨式的教學習慣逐漸讓學生產生厭學和抵觸心理。因此,美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也缺乏熱情,很難調動課堂氣氛。對于小學生而言,潛在的美術意識尚未被挖掘,無法將已學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而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進行模仿,思想是禁錮的。而小學美術一旦脫離了生活,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2.2美術課堂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和思考

大多數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強調的是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上的引導,未起到鍛煉學生美術思維的作用。課堂內容就是剪紙和繪畫,簡單直接,沒有過多介紹剪紙的文化背景,導致學習的思維受到限制。教師未將教材內容延伸到生活之中,沒有將美術文化背景很好地融入教學當中,使得學生只是機械地完成課堂任務,沒有投入情感,導致課堂學習成為無效學習,學生體會不到美術學習的樂趣。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階段,但是小學生的創作思維受到美術課堂的限制,無法接觸到豐富的自然生活資源,導致學生的創作意識未能得到激發。所做的美術手工,都缺乏創新性和情感思維。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抑制,學生無法將美術知識內化。

2.3忽視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學校忽視美術教學的意義,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不重視學生素質水平的發展,只重視學生的成績。新課改的推行,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傳統美術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出來,阻礙了學生美術能力的發展,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無法寓教于樂,無法享受探究和創造的樂趣,很難提升學生的美術素質和審美能力。

3生活化視角下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的策略

3.1豐富教學內容,緊貼生活元素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可以理解為每個人的審美眼光和表達方式都不相同。每個人都可以聯想到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見解。因此,美術教學的意義就是要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想象,使他們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此,小學美術的授課成功與否,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不能離開生活元素。生活場景是小學生非常熟悉的環境,教師利用好生活元素,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潛在意識,讓學生更容易展現其獨特的個性,引領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體會生活,感知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其更有激情地融入美術學習當中。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打開學生探索美術世界的大門,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美術教學內容中想要表達的意義,增加自身的美術底蘊,提高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活躍教學氛圍。例如,以學習色彩知識為例。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可以認識更多的顏色,但是對顏色具體的區分還是模棱兩可。教師可以從認識三原色和三間色開始,引入生活中的元素,讓學生大膽地運用喜愛的顏色,掌握顏色的原理和關系。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個一次性的杯子和一些顏料,提問學生:“同學們,在雨過天晴后,你們在天空中看見過彩虹嗎?”學生踴躍回答后,教師會引入彩虹形成的原因——“光學現象”,通過陽光對空氣中的雨滴的折射形成不同的顏色。“這些顏色都是什么顏色呢,同學們回想一下。”學生紛紛說出不同的顏色。教師通過生活圖片的展示,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到色彩的知識,不僅有彩虹,還有美食、服裝搭配、班級板報,等等。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學生會聯想到紅蘋果、香蕉、藍莓等水果,又會聯想到太陽、落日、藍天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并給予學生開放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美術氛圍中感受顏色的內涵和變化。學生大膽地利用顏料的搭配,在一次性杯子中調出不同的顏色,逐漸得到所要的顏色。教師逐漸引入生活中的元素,然后利用顏色的搭配和排序,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顏色組合給人的不同感受,強烈的顏色對比更會讓人感到興奮和愉悅,進而調動學生的情感思維,讓學生領悟到顏色既可以代表一種表象,也可以代表一種情感的輸出。從生活中的元素出發,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快地理解美術知識的含義和特點,進而開啟學生對美術知識的運用,在學習和欣賞中,有利于學生培養邏輯思維和想象力。

3.2美術實踐活動注重生活化,引導學生無限想象

隨著新課改和“雙減”政策的落實,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美術教學的重要性。美術教師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科學的教學思維,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正確引導學生融入美術課堂當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使得教學內容多元化,更加貼近生活,以生活環境為拓展內容,促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得教學內容對比更加強烈。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從根本上改進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使用美術知識觀察社會事物,著重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從鍛煉動手能力開始,積極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自由和開放的空間進行創作。也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存在很多美術的身影,從而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建立自己獨特的審美標準。例如,以環保為主題的班級板報制作為例,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觀察找到合適的主題進行板報創作。板報可以分為藝術類、科技類、情感類等,題材要以生活為主題,為學生創造一個可以發揮自我美術水平的機會。在制作和設計板報的過程中,學生自由選擇美術作品,可以是繪畫也可以是手工作品。在課上教師可以進行指導和幫助,讓學生理解教師想要通過板報表達的意思。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場景,從中感悟生活中的情感和道理,通過藝術的形式記錄下生活中美好的瞬間。例如,學生想要倡導低碳節能的思想,發現私家車大量排放出汽車尾氣會污染大氣。學生發揮想象力,在作品中加入汽車元素,用將排出的污染氣體擬人化的方法,強行融入空氣當中,把空氣“哭泣”的樣子描繪出來,利用鮮明的顏色對比出不同的情感特點,從而編織出又漂亮又體現低碳生活的設計圖案。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及時拔掉不使用的電器插頭等,都可以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在制作板報的過程中,一邊創作一邊體會到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意義。珍愛生活中的每寸土地,珍惜生態資源,讓保護環境,低碳減排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從而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用審美的眼光去提高生活質量,維護生活的美好。

3.3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現代教學也借助了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新型教學手段,在小學美術教學領域中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喜愛。信息技術將生活化的元素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更加直觀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并且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般地在美術課堂中感受藝術的氛圍;利用可視化的功能,提升課堂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以鮮明和強對比度的色彩呈現,讓學生看到以真實的生活場景為依托的圖片和視頻;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鍛煉其專注力和思維能力,并且讓學生意識到藝術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有待學生去挖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加入豐富的網絡資源,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讓其觀察和學習。適當擴展課外內容,并且集中或者吸收更多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上傳學生的繪畫作品或者手工作品的圖片,讓全校師生在校園網中欣賞學生的作品,由此讓學生建立美術學習的自信心,產生成就感。另外,教師還可以開通校內交流群,讓學生在交流群中進行溝通和交流,相互分享美術創作心得,讓學生在閑暇時間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地與教師進行溝通,共同探討美術問題,繼而為學生找到一個新的學習美術的渠道,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造詣和美術繪畫功底。例如,以設計生活標識為例,教師在互聯網中搜集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生活標識,并且根據生活標識的造型特點和色彩,讓學生分析其所代表的含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標識放大,學生能更加清晰地看清標識的設計。例如,視頻中展示的是在交通道路中,學生會看到單行線和禁止右轉的交通標識牌,如果不仔細觀察標識牌的區別,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動畫中展示的是春天到了,學生結伴出游,發現河岸邊立放著一塊“此處水深”的生活標識牌。學生發現后會注意遠離危險地帶。生活中有很多施工路段等較為危險的地方,都需要生活標識提醒人們注意安全。并且讓學生在欣賞不同類型生活標識的同時,理解它的設計理念和方法,以及生活標識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通過多媒體生動、醒目地體現生活標識的特點,學生還會根據明確的寓意,試著設計生活標識,通過圖形語言生動地提醒他人。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生活標識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清楚地明白生活標識的含義,也激發了學生動手設計標識的欲望。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聯想到在多媒體教具中觀察到的標識,然后會在創作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美術知識思考和表達創意,在理解和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美術涵養,從而在生活中注意個人行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3.4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美

小學美術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師的能力,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同時也要保持熱愛生活,接觸生活的良好心態,以身作則地帶動學生的發展,并且要求學生多觀察和體驗生活。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用教學的激情去感化學生。利用美術課堂,為學生設計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優化教學質量。鼓勵學生自覺地繪畫和創作,針對學生的不足,提供合理的建議,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美術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效率。利用學校中的美術室和展覽館,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美術作品的機會,為學生開辟一個美術的舞臺。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用發現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美術學習,讓學生與美術產生共鳴,感受美術中傳達的情感,思考和感悟人的內心世界,從而開發智力,拓寬視野。小學美術教學要結合實際生活內容,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設計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發現美、感悟美。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打開視野,發展創造思維和想象思維。教師還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設計更多更新穎的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的個人創造力,并在美術實踐活動中鍛煉動手能力和專注力,從而將學生自身的情感融入生活中,使其更加熱愛生活,并與賴以生存的環境融洽相處。

作者:楊曉東 單位:臨夏市逸夫第一小學

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篇3

生活中隨處可見美術的痕跡,與生活各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我們常說美術來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學教學中,美術是與眾不同的,美術教學更側重于美的藝術,教學方式要多樣化,更需注重將美術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魅力及價值。生活化視界下的美術教學是將多姿多彩的生活融入抽象的美術,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開展教學,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感知生活,提升美術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一、善于觀察發現美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喜歡探索。為了滿足小學生的這一需求,美術教材中大都引用了豐富多彩的圖片和富有童趣的導語,打開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觀察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細膩,了解生活的細微之處,獲取各類知識,從而認識世界。在美術教學中,同樣離不開觀察。傳統教學模式下,大多采用“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的形式教學,不僅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也讓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以以學生的好奇心為中心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讓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麗,品味生活的快樂,并且將生活與美術緊緊關聯在一起。例如《走進四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融入社會。四季的變化牽引著自然界花草樹木的變化。春季,正是花草樹木發芽的季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花卉等進行寫生;夏季,泥土的芬芳讓人流連忘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陶藝、泥塑”等活動;秋季,凋零的落葉是美麗的點綴,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落葉拼接”的活動;冬季,白雪皚皚為大地換上了新衣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畫雪景、剪窗花等活動。貼近生活的美術課,能夠讓學生切身實際地感受到四季的變換,掌握觀察能力,加深對色彩的感受。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

美術創作離不開生活情境,更依托于生活情境。情境結合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在各個學科的教學,美術教學亦是如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展現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多元化發展為核心,并依據學生年齡、接受能力等創設符合學生年齡和認知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美術的獨特魅力。創設的生活化情境應注意結合教材內容并符合教學目標。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也應別具一格,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也可從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入手,讓學生能夠更快地融入美術教學。例如在《設計生活標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各類標識,教師并向學生提問“這些標識有什么作用?出現在哪些場合呢?”。這時課堂的氛圍較為活躍,每位同學都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同學說在學校的樓道內見過“安全出口”的標識,有的同學說在上學的路上見過“禁止鳴喇叭”的標識,也有的學生說在家里的箱子上見過“易碎”的標識。教師也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與大家分享在何地見過的其他標識。創設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有效地促進生活化教學水平的提升。

三、注重感知能力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理解能力、認知能力上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因此想要在小學美術教學采取生活化教學具有一定的機遇和挑戰。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留意生活中的每個瞬間,并習慣用畫筆記錄每一個細節。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大多以學生模仿、臨摹為主,教師將教學內容講解完畢后,學生依據課本自行繪畫,指定的繪畫對象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限制發散思維。小學美術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美感,也是對學生心靈的熏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新教學手段,避免學生的激情及興趣被消磨殆盡。例如,在《古代傳說中的藝術形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多媒體教師觀看《哪吒鬧海》《女媧》等影片,生動的動畫能夠讓學生在觀影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及魅力,通過觀影也能夠讓學生對色彩、服飾等時尚元素有所了解,提升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

四、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逐漸走進課堂,也可運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促進學生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師以小組為重要的推動性,讓小組成員相互協調、配合完成目標。這樣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師生間的單向交流轉變為教師與小組間的交流、團體與團體間的交流,組內的協作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學生能夠積極融入班級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美術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設定特定的主題,讓學生在小組間進行討論,積極發言,相互分享掌握美術知識的技巧,提升美術素養,以期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例如在《貼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一個主題,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利用廢棄的報紙、書籍等創作符合主題的作品,引導學生在小組中發散思維、想象與討論,形成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完成教學目標。

五、在生活中創造美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需求為核心創設出相應的生活化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美術、感受美術。教師可以定期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例如可以每學年舉辦一次美術展覽大會,設定主題讓學生自由創作,作品不限于水彩畫、書法、剪紙等,教師對每個作品進行點評并集中在校園內展覽,學生能夠借鑒別人的作品,提升自己的美術技能。畫本是美術課的必備工具,教師可以展開封面設計的活動,讓學生自由設計畫本封面,以此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小學生活有很多的美好回憶,教師也可讓學生畫“美術日記”,通過畫筆記錄一天中有趣、有意義的事情,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用妙趣橫生的美術日記豐富學生的情感,提升美術技能。在本次探討中,我們以生活化視界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為核心,探討了展開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策略。教師應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情境,促進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開展。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對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效果也會事半功倍。積極地開展生活化活動,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小學美術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有效結合有利于美術教學工作的開展。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感知生活、描繪生活,讓學生將自己的體會及感受與美術融合起來,提高美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志春.生活化視界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

[2]吳章新.生活化視界下的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1):62-64.

[3]羅維寧.生活化視界下的美術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5):86.

作者:陳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