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信息科技教學創新與發展

信息科技教學創新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3-03-22 17:20:3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信息科技教學創新與發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信息科技教學創新與發展

一、學習場景:

從單一環境走向開放和融通信息科技課會在哪兒上?筆者認為,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多媒體網絡教室之外,校園里至少還有三種類型的學習場所或場景,將越來越受師生青睞。一是具備整班學習條件的學校創客教室和STEAM實踐室。昔日用于社團培優的創新實踐場所,在滿足整班上課的條件下,可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在其中參加學科創新實踐活動,體驗創新樂趣。這樣一來,創客教室和STEAM實踐室就會從面向“小眾”的實踐場、種子場,過渡成為全體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實踐活動的學習場。二是智慧型的綜合性數字化學習中心。信息科技將成為支持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支架和伙伴。比如,教師可以把學校圖書館改造為帶有數字化學習特征的“語文學科學習中心”(并不局限于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傳統的圖書閱覽空間里包含“個性化的閱讀空間”“創意寫作空間”“言語交際空間”及“情境表演小舞臺”等多個學習空間??鐚W科的數字化閱覽、即時可錄播的朗讀和表演等,都可以在這個數字化的綜合性閱覽中心里完成,充分凸顯語文學科的生活化、情境化和人文化特征。我們也可以把數學活動室、科學實驗室進行數字化改造。有了虛擬實驗和數字化學習活動場景的支持,學生的科學視野會得到拓寬,數學的學習尤其在數量關系的研究和空間概念的理解方面,依托實物感知和數字化設備,可以進一步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理解。三是學校里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和設備。關于網絡架構、光纖接入、無線覆蓋等技術內容,以及校園信息安全、萬物互聯及智能互通等,學生都能在學校的數字設備(網絡)中心、數字視頻監控中心、數字廣播及視頻錄播中心、校園智能照明和節能系統里獲得感性體驗。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學校的學習環境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封閉且單一的物理空間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逐漸轉向開放。學生學習信息科技的場域,可能是校園里的任意一個角落。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學校學習空間里,虛擬與現實攜手,智慧與技術融通,在共創共享里共生。

二、學習內容:

理性認識內容模塊與跨學科主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各學科“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小學信息科技教育,必定會關注跨學科統整,并以融合教育作為開展教學實踐創新的重點。信息科技視域下的跨學科學習,必須更多地強調基于學生真實生活情境的學習,讓學生經歷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分解問題并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改進方法到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育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并重視最終實踐成果的形成(產品意識)?!靶抡n標”規定,課程內容必須“按照學生認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課程體系,圍繞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條邏輯主線,設計義務教育全學段內容模塊”。因此,四個學段的九個內容模塊和16個跨學科主題,到底怎樣才能把這六條主線有意識、有目的、分層次地融入其中且自成體系,讓人頗感為難。一、二、九年級因為有內容無學時,所以所有內容都必須從跨學科視角出發進行設計,把相關內容融入語文、道德與法治、數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但若是三到八年級也遵循這樣的體例來處理全學科內容,勢必會模糊信息科技自身的學科結構和系統的完整性。以數據、編碼和算法為例,主題式學習架構下的程序設計教學會讓人產生從形式到內容方面的諸多不適應。簡單地說,小學階段的圖形化編程若徹底打散并糅到各個主題學習中,很多教師可能會無所適從,教材體例也會顯得不系統且沒有結構性。若要讓這樣的擔心成為多余,就要看教材的內容設計能否深入人心,邏輯主線必須如“草蛇灰線”蘊含到各個看似獨立的項目學習之中,并通過各種培訓,讓廣大教師有能力、有耐心且有創造性地去實踐這種新樣式。

三、學習設計:

跨學科視角下的雙向奔赴跨學科視角的雙向奔赴,既要強調一、二年級信息科技與其他各學科的跨學科主動融入,還要落實三到八年級內容模塊的多學科相互融合,并適度觀照學校舉辦的各類德育活動、節日慶典、科技和藝術類活動及競賽,從中尋找信息科技跨學科滲透的契機。例如,在假期前,學校德育處組織學生參與暑假行走系列“微”活動,并征集相關活動作品。圍繞學校系列“微”活動的總體要求,全體信息科技教師深度參與活動具體設計。比如,紅色印記“微尋訪”——線上了解并自主選擇實踐基地,通過社交軟件組建尋訪小團隊,利用思維導圖制訂尋訪計劃;城市主人“微調研”——調研工具的推薦、調研內容的收集、調研數據的分析都與信息科技有關;家庭幫手“微做主”——通過視頻記錄每一次勞動過程(有明確格式要求);足尖距離“微游學”——制訂游學計劃,記錄游學經歷,完成游學筆記,也都可以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來完成。其他,還包括巧手變寶“微改造”和善行暖心“微公益”等,都有信息科技深度參與的影子。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包括“我愛家鄉山和水”“家鄉物產養育我”“可親可敬的家鄉人”“家鄉新變化”等內容。筆者發現,暑假活動的“微尋訪”正好對應了“愛家鄉”,“微調研”則對應“新變化”……由此可以設想,當中高年級的學生在“微”系列活動中有了成果,那么在來年的道德與法治課上,他們就可以利用班級里的數字化設備向低年級的學生展示和宣講這些成果,甚至通過手持數字化設備與低年級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互動交流。低年級的學生則會在聆聽與互動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和感受數字化交流的魅力??鐚W科的雙向奔赴,可以是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也可以是一個不需要完整項目研究步驟和環節的“相互利用”。以數學學科為例,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需要電子表格的支持,關于概率的探討則可以通過編程來設計一個拋擲硬幣游戲,使用簡單的順序和循環算法,就把關于概率的問題梳理清楚了。筆者認為,信息科技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作為一個短期的任務型學習項目來看待,用來訓練思維、鍛煉技能、熟悉流程。同時,我們還可以設計一個中長期的基于學生真實生活情境的生長型項目。這個項目的目標是明確和具體的,任務是清晰且可分解的,時間可能會覆蓋一個學段甚至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經過項目研究歷程的磨煉,學生會逐漸成長為具有學習經驗、善于提出問題的人,并最終成為善于組織、善于交流并能通過協作解決問題的人。

四、學習支持:

友好的平臺和豐富的資源《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加強過程性評價,完善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記錄學習過程、展示學習成果的通用平臺。平臺記錄著學生在K12乃至高中階段所有綜合類學習的過程性資料與學習成果。學生的發展最終體現在成果之中,且這個發展是逐步豐富的,也是同步成長的。終結性評價能及時反映學生階段性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從形式上看,除了學業水平考試之外,教師還要重視內容模塊或主題項目式學習后的隨堂檢測,并要積極引入基于個人數字化手持設備的問卷和測評等。圍繞信息科技培養目標所設計的綜合性評價體系,我們必須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要素加以重視。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在設計評價效度時,我們在考量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在跨學科課程深度融合實踐層面給出中肯到位的反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成效評價,為學生的未來發展給出指導性建議?!靶抡n標”在課程實施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部分明確指出,要圍繞信息科技教學指南和學生學習手冊,開發配套資源。從字面上理解,指南和手冊必須忠于課標、源于教材并服務于師生的教與學。若一定要對教材、教學指南和學習手冊做一個界定,筆者認為,教材應該是圍繞邏輯主線開發的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內容樣板,教學指南更多偏向于學習方法和研究形式上的方向性指導,而學習手冊更像是一個學習支架伴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指南和手冊有一定的規范和模式,但具體的內容選擇,由教師和學生自主決定、自行設計、協同實施、自我評價和自然迭代升級。這也是最考驗一線教師認知水平和執行能力,且最富有創造性的環節之一。關于課程資源的建設,在重視教師教學指南與學生學習手冊相關資源整理的同時,各級教育部門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基于內容模塊及基于跨學科主題的資源包建設。這些資源本身既可以是人人皆能用的通用素材,也可以是具有區域文化特征的個性化校本素材,通過師生在教與學環境里互動積累、迭代生成。信息科技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開設,學科地位有了顯著提升,但現實存在的問題和誤解仍然不少。以中科院2022年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數據為例,青少年中選擇當明星、藝術家、游戲玩家三者的占比超過53%,工程師占比僅為5.9%,位列倒數第三。如何利用信息科技學習平臺,圍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任重而道遠。

作者:張勤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