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公文范文 漢語和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分析

漢語和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分析

發布時間:2023-03-30 17:56:4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漢語和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分析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漢語和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分析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傾聽中國的聲音、學習中國的語言與文化。為提升國際中文教育的質量和水平,201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孫春蘭在第十三屆孔子學院大會致辭中提出,要“實施‘漢語+’項目,因地制宜開設技能、商務、中醫等特色課程,建立務實合作支撐平臺”[1]。此后,國內的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順應時代發展,結合社會對國際中文教育人才素質、能力的要求及學生個人發展需求,依托自身專業特色,嘗試構建“漢語+”人才培養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務中國語言文化的傳播,講好中國故事。高等體育院校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和體育教師之外,同樣肩負著推動漢語和中國優秀體育文化走向世界、輸出文化軟實力的重任。因此,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借助自身專業優勢,探索一條突出體育院校特色的漢語國際推廣之路,助力國家傳播漢語和中國優秀文化的遠大目標,是時代賦予高等體育院校的必然選擇。

一高等體育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現狀

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體育事業日漸繁榮,吸引了大批留學生來華進修、學習體育類專業,一些高等體育院校開始重視依托體育專業優勢,積極開展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有益的經驗。總體來說,高等體育院校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把外國留學生“請進來”,進行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這也是目前絕大部分體育院校漢語國際推廣的主要形式,如首都體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全面打通學歷和非學歷留學生的招生渠道,將留學生歸口部門提升為國際教育學院,并設立漢語教研室承擔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對留學生予以更加專業化的培養;二是讓中國學生“走出去”傳播漢語和體育文化,如北京體育大學從2014年起開始招收國際漢語教育專業本科生,致力培養具有體育特長、能從事外漢語教學及語言文化交流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同時借助孔子學院、海外實習基地和各類中外聯合培養項目,將學生輸送到海外從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2];三是依托體育院校專業特色,開展中外交流活動。如通過學術講座、武術巡演等形式走出國門,向海外介紹中國體育文化;或是一些外國高校、機構的學生,以夏冬令營、短期留學的形式,來到體育院校學習體育和漢語文化知識。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主要研究和討論的問題是基于上述第一種漢語國際推廣形式,即高等體育院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礎上提出的。

二高等體育院校留學生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打造有體育院校專業特色的留學生教育的意識不夠

目前來看,大部分體育院校對留學生教育工作的目標和定位并不清晰,沒有將當前國際中文教育的多樣化需求與自身專業的特色、優勢進行充分結合,形成一套具有體育院校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現階段,多數學校都是參照綜合型大學的留學生教育模式,將所有專業都向留學生敞開進行招生,而非聚焦體育優勢,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力量打造品牌留學專業。沒有專業上的“金字招牌”,留學生管理專業化程度和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力量更無法與綜合型大學匹敵,自然也無法吸引留學生的青睞,限制了招生規模。

(二)缺乏對留學生教育工作體制與機制的規劃研究

與其他綜合型大學相比,高等體育院校在留學生規模上并無優勢,這也給留學生教育工作的體制與機制帶來了負面影響:除了少數體育院校成立了專門的學院進行留學生教育管理和對外漢語教學外,大多數院校的留學生教育工作仍掛靠在外事辦、對外交流合作處等行政部門,缺乏通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政策、法規的專業管理人員,無法實現留學生的科學化、體系化管理。此外,同樣是受留學生規模所限,設有專門對外漢語教研室的高等體育院校寥寥無幾,大部分學校的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或由教授大學語文、寫作的公共課教研室承擔,或由學校招聘一些社會兼職教師承擔,未形成專業的師資團隊,學生漢語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有“重技能、輕語言文化”的傾向,限制了高等體育院校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專業化發展。

(三)忽視對外漢語教學中突出體育專業特色的重要性

漢語國際推廣工作雖以漢語教學為根本,但并不意味著各個學校的對外漢語教學不需要突出其專業特色。現階段,絕大部分高等體育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學依然遵循傳統以漢語綜合課為核心,聽說讀寫與之相配合的技能型教學模式,缺少將體育和漢語教學融合起來的專業漢語課程;在教材選用上,則以常見的對外漢語課本為主,體育漢語類教材的開發數量嚴重不足[3]。此外,很多體育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學偏重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習得,沒有充分研究和發掘語言與體育文化的關聯性,忽視了將體育文化元素融入漢語語言教學的全過程。

(四)對已有資源和平臺的利用與開發尚不充分

隨著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不斷深化,一些高等體育院校相繼打通了孔子學院、武術培訓基地和海外實習基地,并依托這些平臺打通了“走出去”的渠道,輸送了一批從事漢語國際推廣的志愿者,送出一批赴海外進修實習的武術專業學生,還開展了海外武術文化巡演活動等交流活動,獲得了不少成功經驗。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看到,高等體育院校借助這些已有資源和平臺培養留學生的規模、力度還不夠,依托平臺開發的特色留學生培養項目并不多,無法形成品牌效應,達不到留學生招生的宣傳效果,沒有完全發揮出平臺“請進來”的功能。此外,我們培養出的留學生更是鮮有通過這些平臺走出去進行實習或解決就業,在育才和用才環節上沒能建立有機連接,更不利于提升“留學高等體育院校”的吸引力。

三高等體育院校構建“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合理性

(一)對“漢語+”理念的認識

人們對“漢語+”這一新概念的闡釋和生發,賦予了其更加豐富多樣的內涵。我們認為,踐行“漢語+”理念,必須要以正確認識“漢語”和“+”號后內容的關系為前提。首先,要明確“漢語+”理念的本質屬性是語言教育,其實踐目標是服務和滿足各國學習者以漢語為工具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培養既精通漢語,同時又具備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4]。其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本身,二者不能割裂開來。因而“漢語+”中的“漢語”不能只是單純的“語言教學”,必須要與“+”號后的專業或技能,保持文化上的高度關聯。這種關聯性可以使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認同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起到真正地消除誤解、減少沖突的作用,以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對外的正向傳播,最終達到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共同繁榮的美好目標。

(二)“漢語+民族傳統體育”理念的合理性

基于上述認識,高等體育院校將漢語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相結合,提出“漢語+民族傳統體育”理念的合理性如下。第一,民族傳統體育在海外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使得“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坐擁先天生源優勢。一直以來,武術、太極拳等項目都在海外極具人氣,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于2020年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9》指出:海外受訪者認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三個元素是中餐、中醫藥和武術[5]。培養“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是在學生學習需求的導向下,進行的一種語言與專業技能并重的教育。第二,民族傳統體育和漢語的文化屬性、價值取向同根同源,二者具有先天的關聯性。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通過身體動作將文化內涵與哲學思想外化的身體語言,與漢語這種依靠語音、文字符號表達的有聲語言一樣,都是文化的聚集體。這種身體語言使用極具視覺新奇感的、有特定意義的行為動作傳達信息,使得交際變得直觀形象,在某些場合,其易懂易學、易看易聽,不受國籍、民族和文化差異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文化傳播的手段。說到底,推廣民族傳統體育和推廣漢語的最終目標高度一致,都是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與價值觀。第三,高等體育院校為構建“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強大的專業支撐。高等體育院校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具有學科優勢,實力雄厚的專業教學團隊、正規完備的器材設施及科學規范的訓練方法,可以滿足學習者對專業的學習需求。此外,近些年來,隨著國際化辦學水平的不斷提升,高等體育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也初具規模,向團隊化發展,成為筑牢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有力保證。

四構建高等體育院校“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

(一)明確“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高等體育院校需要從全球化視角出發,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以國際中文教育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需求為導向,明確“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目標———培養一批熱愛中國、了解中國社會、熟知中國文化和熟練掌握漢語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知識的外國學習者,讓他們成為中外交往中的橋梁紐帶,成為中國傳統體育全球化的助力,以消除因國家間體育文化的差異性導致的沖突,增加彼此共識,加強中外互信,為中國文化向世界輸出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加強聯絡、合作,擴大宣傳途徑,提高生源質量

新時期,來華留學生教育已進入了“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結合高等體育院校留學生規模的實際,我們認為,構建“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留學生生源質量是第一生命線。體育院校要進一步深化與國外大學、教育機構的聯系與交流,積極拓展合作辦學模式,也要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加大與綜合型大學的互動合作,探索留學生委托培養、聯合培養等的機制,爭取更多的優質生源。同時,要借助孔子學院、武術基地和海外實習基地等平臺的號召力,擴大招生宣傳,吸引和選拔真正熱愛武術與中國語言文化的外國留學生。

(三)提倡學科融合,技能互補,組建高水平、國際化的特色教學團隊

高素質的教學團隊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民族傳統體育和對外漢語教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教師之間在彼此專業上的溝通和了解并不多。而“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意味著留學生漢語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獲取要更加依賴教師間的緊密合作。因此,組建一支高水平、國際化的特色教學團隊勢在必行。作為團隊中的教師,要勇于打破民族傳統體育和對外漢語之間的學科邊界,加強跨專業間的教學研討,合作進行科研活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實現專業的優勢互補,從而激發教學團隊形成內生動力,提升整個團隊的教育教學水平。此外,教師也應重視提升自己的國際化視野,重視外語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切實擔負起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使命。

(四)構建“漢語+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體系

高等體育院校“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目標,需要依靠課程體系的建設方能得以實現。我們將上文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分解為文化能力、漢語能力、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四方面,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漢語+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體系(圖1)。“漢語+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體系,適用于學歷和非學歷留學生。其在整合學校已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由對外漢語教師和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分工協作,共同對學生進行培養。其中,對外漢語教師主要負責學生漢語能力的培養,民族傳統體育教師主要負責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文化能力由兩類教師協作培養,對外漢語教師負責中國文化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教師負責中國體育文化部分。不同于單一學科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需要著重處理好“漢語”“專業”“文化”“實踐”四個模塊之間的平衡關系。我們將其分成兩個階段。階段一是課程學習,主要任務是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其中對外漢語課程要培養學生漢語基礎知識和表達能力,除了設置常見的課程外,還增加了武術漢語、體育漢語及漢語水平考試策略課,以滿足學生對于專業詞匯、專業表達的學習需求及考證需求。專業課程以武術技能學習為主,還設置太極、養生康復等課程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水平。文化課程,要格外注重將文化育人貫穿整個留學生培養過程中,可分兩步走:第一步,設置中國文化和中國概況課,讓學生了解中國,提升對中國文化的心理認同感;第二步,設置武術文化與歷史課、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加深學生對專業文化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全面認識。階段二是實踐環節,要通過階段一的學習基礎,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階段,為對接學歷留學生論文寫作需求,在漢語課程中設置學術漢語;同時也要爭取政策支持,打通各方面的實習渠道,讓留學生與中國學生趨同,參加社會實踐,學以致用,為學生今后的就業發展做好鋪墊。

(五)開發“漢語+民族傳統體育”特色教學資源

“漢語+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體系的順利實施與開展,離不開教學資源的開發。這要求我們著重要解決好兩方面問題: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組織由對外漢語教師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師組成的教材編寫團隊,將漢語、專業和文化三大模塊有機整合起來,編寫有“漢語+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對外漢語教材;二要改變對線上教育的認知,積極拓展線上教學資源。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我們更應該重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開發更多更好的網絡微課程、慕課,以便讓學生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五結束語新時期,高等體育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工作面臨轉型,探索構建“漢語+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明確培養目標,從招生管理、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和教學資源全面提升留學生教育質量,既符合體育院校自身發展需要,同時也是推進我國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的有益補充。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等體育院校還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頂層設計,爭取政策支持,讓留學生趨同中國學生,得到實踐與就業的機會,攜手推進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孫春蘭.推動孔子學院高質量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EB/OL].(2018-12-04).

[2]程紅,匡昕,王辰,等.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體育特色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J].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2020(1):1-11.

[3]張喆.中國體育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融合構建[J].廣西教育,2021(15):147-149,160.

[4]吳應輝,劉帥奇.孔子學院發展中的“漢語+”和“+漢語”[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0(1):34-37,62.

[5]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課題組,于運全,王丹,孫敬鑫.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分析報告(2019)[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20):90-95.

作者:王曉謙 左偉 單位:首都體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