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通信科技論文

通信科技論文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2-02-24 09:00:3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通信科技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通信科技論文

第1篇

大學生創新動力來源于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多數原因是年輕好勝和不甘人后,如果普通高校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參加學術活動去鍛煉自我,開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則會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ShenTsui-lien認為導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意設計對于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國外的名校相比,我們的高校在塑造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亟待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動力和熱情不會憑空產生,若普通高校的學術氛圍原本就淡薄,加之缺乏宣傳與教育的引領,就會營造一個安逸的校園生活環境,無法產生創新熱情。

二知識儲備量薄弱

1.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發散思維

在創新思維的開發上,我國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從發展良好的外國高校來看,除了整個社會的創新氛圍之外,關鍵還在于創新教育模式,他們在課程設置、教師教學等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接受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扼殺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培養出來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進入高校之后依然保留著過去的學習方式,因而普通高校也更難開發他們的發散思維。

2.知識儲備陳舊更加難以創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新事物、新知識都在急劇增長,同時陳舊過時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知識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改造世界是因為知識具有價值,所謂知識陳舊本質上就是知識價值的減少或喪失,若放任陳舊的知識充斥學生的頭腦,不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就會停滯不前,難以創新。當前教育模式下,知識儲備陳舊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因為書本知識的更新換代遠不及信息時代新事物的傳播速度,知識儲備原本薄弱的學生對于書本的盲目崇拜也導致知識更新的過程更加艱難。

3.知識儲備薄弱對創新勇氣的影響

從心理角度講,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在某一領域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能使人產生懷疑的勇氣,這種勇氣讓人突破陳舊的觀念而催生出新的想法,在自信與勇氣的推動下,新的想法才會得以實踐,而這種勇氣就是創新的勇氣。在當前高校嚴進寬出的模式下,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相對薄弱,這種薄弱的知識儲備直接帶來的影響就是學生對于創新的不自信。從心理上學生覺得自己不具備創新的能力,也無法產生創新的勇氣。

三學校資金與設備缺乏

第2篇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5)05-0092-04

科技期刊載文信息包括期刊刊載論文中包含的信息及刊載論文在傳播過程中衍生出的一些相關信息。[12]對于期刊編輯和辦刊單位來說,統計分析載文信息可以為改進編輯工作、評估期刊現狀和制定期刊發展規劃等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36]科技期刊編輯是辦刊單位的骨干力量,日常工作中接觸的是載文信息的第一手資料,應該有意識地肩負起統計分析載文信息的重任,為編輯工作的改進和期刊的發展建言獻策。

一、科技期刊載文相關的一些重要信息

(一)載文量信息

載文量包括期刊的總載文量和期刊下屬各學術性欄目的載文量等。總載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在某時期內吸納和傳遞學術信息的能力,是衡量某期刊在同類期刊中地位的重要指標之一。[7]各學術性欄目的載文量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期刊的學術方向,也反映了某時期內的學術動態和熱點。載文量的變化則反映了期刊稿源和編輯出版工作的穩定性。因此,通過統計分析期刊的載文量信息,既可以了解期刊在同類期刊中的水平和地位,又可以了解某行業的學術動態,為期刊的準確定位和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作者群信息

作者群是期刊刊載學術論文的作者的集合體,是期刊的“衣食父母群”。通過對作者群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群的特點,為采取合理的措施吸納更多優質的稿源提供參考。期刊的作者群同時也是期刊的讀者群,所以對作者群的統計分析也可以為期刊的出版發行和宣傳工作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1.作者群分布

作者群分布包括作者群的地域分布、所屬單位分布、年齡分布和職稱分布等。[8]科學研究通常與地域和研究群體有重要的聯系,所以作者群的地域和所屬單位分布可以反映某項研究的熱點區域。作者群的年齡和職稱分布可以反映從事某項研究的主力群體,職稱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2.核心作者群統計分析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期刊中發表學術論文數量較多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者群體。核心作者群通常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能夠對某個研究方向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取得具有較好的連續性,發表的學術論文在行業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關注度。核心作者群可以相對穩定地為期刊持續提供高質量的稿源,是期刊正常出版和期刊影響力的保證。所以,統計分析期刊的核心作者群及其特點可以為維持和擴大核心作者群提供參考。

(三)合著信息

合著論文是指作者有兩位或多位的論文,論文合著率是指合著論文占期刊總論文量的比例。[9]論文的合著率可以從側面反映研究的復雜程度和研究是否需要多學科的專業知識。一般來說,論文合著率越高,研究的復雜程度越高,涉及到的學科專業越多,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合作越密切。

(四)基金項目資助信息

論文基金項目資助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成果及論文的質量。一般情況下,受到基金項目資助的研究,其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都經歷過同行專家的嚴格論證和把關,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好的理論價值或應用價值,而且基金項目資助的級別越高,研究成果及論文的學術水平往往也越高。所以,基金項目資助下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的論文一般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影響力,基金項目資助情況已成為當前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10]

(五)關鍵詞信息

關鍵詞是從文章題名、摘要和正文中抽取的能夠簡潔、直接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詞或詞組,是科技論文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1]對關鍵詞的統計分析是文獻計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以揭示學科的研究特點、結構及內在相關性,反映學科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方向,對期刊的定位和發展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2]

1.關鍵詞數量

科技期刊刊載的論文一般都要求有關鍵詞,不同期刊對關鍵詞的數量要求也不太一致。論文關鍵詞個數的多少雖不能直接反映論文水平的高低,但不能過少或過多。對于科技期刊來說,論文的平均關鍵詞數量的穩定性側面反映了期刊編輯和出版的規范程度。通過對關鍵詞數量的統計分析可以為規范編輯工作提供參考。

2.關鍵詞出現頻次

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多,說明該領域內的研究成果越多,該領域是研究的熱點領域。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少則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該方向或領域較為冷門,從事這方面研究的較少,成果和論文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該方向的研究具有前瞻性,所以從事該方向研究的較少,取得的成果也較少。對于出現較少頻次的關鍵詞要注意統計分析,這對于辦刊單位和編輯及時把握學術動態和調整期刊學術欄目是非常有參考意義的。

(六)引文信息

科技論文中引用以前發表的文獻既是對前人成果的繼承,又是對所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引文信息包括引文來源、引文類型、平均引用文獻數量和引文語種等。通過對引文信息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論文作者更注重從哪些途徑獲取文獻、更側重于參考哪一類文獻、對國內外研究進展的把握等。一般來說,刊載論文的引文來源和類型越豐富、引用文獻數量越多、引文語種越多,說明論文作者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把握越全面。

(七)審稿專家信息

審稿專家為論文的學術性和先進性把關,審稿環節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學術質量。科技期刊編輯應注重對審稿專家信息的統計分析:一方面,編輯要統計審稿專家的聯系信息;另一方面,對于一個大的學科來說,通常又分為許多細小的研究方向,編輯還要統計分析審稿專家的研究方向,提高送審的準確性和效率。除此之外,編輯還可以統計分析審稿專家的審稿效率、審稿態度,篩選優秀的審稿專家;統計分析審稿專家的性格特點,便于工作過程中更好地與之進行交流與溝通。

(八)載文收錄信息

載文收錄是指科技期刊論文的摘要或全文被國內、國際權威數據庫收錄的情況。目前,國內的數據庫主要包括中國知網、維普和萬方等商業數據庫,國外的主要有SCI、EI 和 ISTP三大檢索系統,以及其他行業內的數據庫等。[13]論文部分或全文被數據庫收錄后,讀者能夠通過這些數據庫檢索和下載論文摘要或全文。所以,對論文收錄情況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期刊及論文的受認可程度及影響力,為評估期刊的網絡傳播情況和影響力提供參考。

(九)載文被引信息

載文被引是指科技期刊論文被其他期刊、書籍等出版物引用的情況。期刊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期刊的受關注度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14]衡量論文被引情況的指標包括被引頻次、被引率、篇均被引次數、高被引頻次論文分布、被引論文年份分布、被引論文作者分布、施引期刊分布等量化數據。因此,統計分析期刊的被引信息可以為評估期刊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情況提供參考。

二、統計分析科技期刊載文信息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做好稿源吸引工作

科技期刊的稿源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作者的自由投稿,這是期刊主要的稿源;二是開辟專欄時對專欄所屬領域專家的約稿;三是對行業權威專家的約稿。做好這三方面稿源吸引和邀約是確保載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的關鍵。

為了更好地吸引作者自由投稿,科技期刊編輯要了解作者的特點和興趣,關注學術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期刊的宣傳工作及與作者的溝通工作。此外,無論是開辟專欄時對專家的約稿,還是對行業權威專家的約稿,編輯都要首先了解這些專家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研究領域,了解專家的聯系方式和性格特點,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約稿。所以,在吸引稿源和約稿過程中,了解作者的信息、學術動態和專家的研究方向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通過對以往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恰恰可以獲取這些信息。

(二)有助于提高送審準確性和審稿效率

審稿環節的把關直接關系到論文的學術質量,是論文編輯和出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同時,審稿環節涉及論文的送審、與審稿專家的溝通和審稿意見的反饋及整理等,也是非常繁瑣的一個環節,審稿環節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稿件的出版周期。

在審稿環節中,合理地利用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為審稿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在送審時,利用載文信息統計分析數據有助于更加準確地找到“小同行”審稿專家,提高送審的準確性。在選擇審稿專家時,根據對以往審稿周期的統計分析數據,可以選擇審稿效率高的審稿專家。由于通過統計分析掌握了審稿專家的相關信息,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更方便地與審稿專家進行溝通。所以,載文信息的統計與分析數據可以有效地提高審稿工作的準確性和審稿效率。

對于編輯工作者來說,利用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有助于更好地開展編輯工作。基于統計分析獲取的學術熱點和動態信息可為編輯對稿件的審讀提供參考;獲取的專業術語可為編輯加工和修改稿件提供參考;根據關鍵詞統計分析結果,編輯可以更好地對論文關鍵詞進行把握,提出意見,以提高檢索率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根據對摘要內容及結構的統計和分析,有助于編輯對論文的摘要進行修改和加工,提高所刊論文的規范性。

(四)有助于改進期刊出版發行和網絡傳播工作

在當今信息化的社會,做好期刊出版發行和網絡傳播工作是期刊持續發展和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保證。通過利用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可以了解期刊的讀者群信息、載文的網絡傳播情況,對當前的讀者群和載文傳播情況進行評估。通過統計分析載文信息還可以了解不同傳播途徑的載文傳播情況,了解不同傳播途徑的傳播效果,獲取載文傳播的新途徑和發展動態,為期刊出版發行和網絡傳播策略的調整和規劃提供參考。

(五)有助于進行期刊的定位及發展規劃

期刊的定位是期刊的創辦者根據市場調查情況,對期刊的辦刊宗旨、讀者對象、主要欄目、主要內容、發行方式等諸方面內容的確定。在市場調查過程中,將本期刊與同行業、同類科技期刊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進行比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對本刊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可以分析期刊的運行情況,找出自身的不足,為進一步改善辦刊水平提供參考;通過將本刊的統計分析數據與其他期刊的統計分析數據進行比較,可以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判斷本刊的水平和位置,為下一步的發展和定位提供依據。

三、統計分析科技期刊載文信息的途徑

(一)基于商業化數據庫的載文信息統計分析

目前,國內外許多公司或出版集團都建立了商業化的科技論文全文或摘要數據庫,例如國內的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等數據庫,國外的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旗下的ScienceDirect數據庫、Thomson Scientific公司ISI Web of Knowledge檢索平臺下的三大引文庫(SCI、SSCI和A&HCI)等。這些數據庫的出現為載文信息的統計與分析提供了方便。

利用這些商業化數據庫,可通過兩種方法來進行載文信息的統計與分析:

1.許多大型的且覆蓋范圍比較廣的數據庫都提供部分載文信息的統計和分析功能,可以利用商業化數據庫自帶的這些功能來統計分析載文信息。商業化數據庫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一般是普適性的,可以對部分載文信息實現橫向和縱向比較,利用起來比較簡單,但不同的商業化數據庫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不盡相同,所以編輯需要事先了解不同的商業化數據庫分別提供了哪些統計和分析功能,以及如何應用這些功能。

2.對于部分載文信息,商業化數據庫沒有提供統計分析功能,此時就需要編輯根據自己的需求,利用商業化數據庫的檢索功能來檢索相關的載文信息,然后再利用相關軟件和方法來統計分析這些載文信息。這種方法的定向性很強,可以滿足不同情況下的特殊需求,但操作起來比較繁瑣,工作量比較大,需要編輯具備一定的文獻檢索功底和掌握一些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及方法。

(二)基于編輯個人掌握信息的載文信息統計分析

除了商業化數據庫中收錄的出版論文中的信息,每個編輯在吸引稿件、組織審稿和進行稿件的編輯加工等環節也會掌握一些重要的載文信息,例如作者的研究“小方向”信息和審稿專家的單位、地域、研究方向、聯系方式等信息。這些信息是與作者和審稿專家相關的第一手、最準確的信息,也是商業化數據庫無法獲得的信息,更是非常有利用價值的信息。因此,編輯對所掌握的這些載文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是非常重要且非常有必要的。編輯統計分析載文信息可以借助于不同的工具或軟件,例如可以利用office軟件中的Excel表格進行簡單的分類統計、分析和查詢,也可以利用專用的數據統計分析軟件進一步對數據信息進行專門的統計分析。總之,科技期刊編輯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自己較為熟悉的軟件,選擇性地統計分析自己需要的載文信息,改善工作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強,楊忠民,許建禮,等.《西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30年刊載論文統計分析研究[J]. 西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1):122126.

[2] 孫凡.《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影響力及網絡傳播趨勢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8):211216.

[3] 田美娥. 基于中國知網的《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傳播統計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5(6):9699.

[4] 胡竹萍,龔雪,王曙明,等.《暖通空調》雜志文獻統計數據對分析受眾群體需求的啟示及思考[J].編輯學報,2011,23(增刊):6972.

[5] 胡小洋,游俊,趙燕. 文獻計量分析: 專業編輯的可選學術研究方向――以江漢大學1980年以來三大索引收錄論文的統計分析為例[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4):5458.

[6] 史麗文. SCI引用《水土保持學報》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14,28(4):334336.

[7] 陳亦強.《高等教育研究》2000―2002年載文統計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6):101105.

[8] 金偉.《編輯學報》1995―2004年載文作者群統計分析[J].編輯學報,2006,18(1):7880.

[9] 楊光,紀淑文,王憲.《太陽能學報》創刊以來載文及作者群的分析[J].太陽能學報,2001,22(3):246249.

[10] 馮向春.《化工學報》1998―2002年論文作者統計分析[J].化工學報,2004,55(11):19251927.

[11] 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440446.

[12] 安秀芬,黃曉鸝.《中國科技期刊研究》論文關鍵詞的統計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661663.

[13] 張詩樂,劉雪立,蓋雙雙.我國編輯出版類期刊在 WoS 數據庫被引情況統計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990993.

[14] 潘志萍.《環境昆蟲學報》2001―2010 年載文被引統計分析[J].環境昆蟲學報, 2012,34 (2): 259263.

The Statistic and Analysis of Paper Information in Technical Journals

LI Juan

(Periodical Pres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第3篇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301 河北中醫藥學報

W012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067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U004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J014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011 河南科學

K526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11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H356 河南農業科學

A058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684 河南中醫

Q004 核動力工程

Q002 核化學與放射化學

Q001 核技術

C092 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

Q009 核科學與工程

H042 核農學報

A084 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K505 黑龍江科技學院學報

R535 紅外技術

C035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R084 紅外與激光工程

A039 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03 湖北農業科學

G334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E111 湖泊科學

A028 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K016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60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48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A055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G041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G336 護理管理雜志

G987 護理學報

G503 護理學雜志

G654 護理研究

G734 護士進修雜志

E141 華北地震科學

R046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

H032 華北農學報

R752 華東電力

X003 華東交通大學學報

T021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054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E103 華南地震

G340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J004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13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A052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25 華南預防醫學

A021 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43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G044 華西藥學雜志

G294 華西醫學

G077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J033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03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A004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第4篇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A025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T011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N011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33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21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A061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G058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R008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59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008 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W590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G288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G662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G523 內科理論與實踐

E104 內陸地震

A026 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111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G513 內蒙古醫學院學報

P004 內燃機學報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釀酒科技

A110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665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 H071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T034 農藥

T924 農藥科學與管理

H404 農藥學學報

H279 農業工程學報

Z008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H773 農業環境與發展

H278 農業機械學報

H286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H222 農業現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調

H219 排灌機械工程學報

U602 皮革科學與工程

U604 皮革與化工

G759 齊魯醫學雜志

N041 起重運輸機械

E021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E361 氣候與環境研究

E352 氣象

E566 氣象科技

E359 氣象科學

E001 氣象學報

E633 氣象與環境學報

* X532 汽車安全與節能學報

X018 汽車工程

X013 汽車技術

P001 汽輪機技術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強度與環境

C007 強激光與粒子束

X021 橋梁建設

U018 青島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

G061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第5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Hofstede國家文化理論;科技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創新是企業占據市場、持久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國家提高經濟實力,參與國家競爭的重要標志。如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而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積淀的觀念體系、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1]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和持久性,會通過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規則制度等多個方面對科技創新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本文嘗試傳統文化為切入點,通過Hofstede的國家文化理論分析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的雙重影響,從而為促進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議。

1、Hofstede的國家文化理論

在針對不同國家地區文化差異的研究中,荷蘭學者H· G ·Hofstede的國家文化理論具有重要地位。20世紀70年代,Hofstede通過對IBM公司11.6萬名員工進行文化價值觀調查,歸納出文化差異的四個維度:權力距離、不確定性避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男性主義/女性主義。到20世紀80年代,Hofstede將Michael·H·Bond針對中國的研究融入自己的文化差異研究,總結出第五個維度:長期傾向/短期傾向。具體而言,五個文化維度如下:

(1)權利距離:指一個組織或機構中權力的不平等分配程度。權力距離通過組織中權力較小的成員的價值觀表現。在權力距離大的文化環境中,組織成員對權力的差異持認可態度,對權威的極大尊敬,稱號、身份及地位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反之,在權力距離小的文化則提倡組織內成員互相尊重、平等相處、充分交流。[2]

(2)不確定性避免:指一個社會考慮自己利益受到不確定的事件和模棱兩可的環境威脅時,通過正式的渠道來避免和控制不確定性的程度。[3]在高不確定性避免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對于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較低,性格外向活潑,同時呈現出焦慮、忙碌和不安,為此,需構建各種社會法律和規章制度以減少不確定性。相反,低不確定性避免社會中的人則顯得更加冷靜、隨遇而安,他們能夠包容各種未知情形和不確定性事件,但也比較抗拒規則的束縛,追求多樣性和自由的生活。

(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集體主義是一種結合緊密的社會組織,人們強調群體關系及對團體的忠誠,個人的身份以群體成員關系為基礎,群體保護個人來換取個人對群體的忠誠。個人主義是一種結合松散的社會組織結構,每個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

(4)男性主義/女性主義:Hofstede基于社會性別的分工將文化分為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男性主義社會中,社會性別分工明確,男性負責追求事業、地位及物質財富,而女性則守護家庭、養育子女。相反,女性主義社會中,主導價值觀是關心他人、重視生活質量,強調謙遜和關注生活環境,地位和物質不作為成功的標志。男性和女性的社會角色沒有顯著差別。[4]

(5)長期傾向/短期傾向:即一個民族的長遠觀念或短期觀念。Michael H·Bond將這個新發現的文化維度命名為“儒家精神動力”,特指儒家思想在東方文化中產生的影響。具備長期傾向的社會倡導堅韌和節儉精神,以動態的觀點考慮事物發展,注重長遠利益;短期傾向則更關注眼前利益,保證個人或組織的穩定性,以靜態的觀點看待周圍環境,特別強調對過去傳統的尊崇。

2、基于五個維度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及其對科技創新的影響

在Hofstede的國家文化理論中,列舉了74個國家五項指標的得分并進行排名。其中,中國文化的五項指標數值為:權力距離80分,個人主義20分,男性主義66分,不確定性回避30分,長期傾向118分。[5]下面根據這五項分數所呈現的特征,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及其對科技創新產生的影響作用。

(1)權力距離

中國文化的權力距離得分為80,在74個國家中排名12,屬于高權力距離文化類型。這與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統治不可分離,中國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權以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君威統治一直延續到清王朝結束。自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作為封建等級統治的主導思想,儒家倡導等級森嚴的禮教制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社會關系都表現出“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特征。這種權威統治和遵從心態至今仍然深入人心,中國人普遍接受等級的差異。而科學倡導自由探索、為真理獻身、敢于質疑的精神。學術研究上,論資排輩,遵從權威,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輕學者無法充分發揮創造能力。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高權威特征抑制了人們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思想,也不利于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

(2)不確定性避免

中國文化的不確定性避免得分為3,總排名68,有較高的不確定性避免反應。儒家文化一直倡導中庸之道,安分守己、明哲保身,具有明顯的保守傾向,對不確定性包容性較低。儒家強調人們嚴格遵守秩序,以維護君主政權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的觀念使人們固步自封,喪失個性,追求穩定保守的生存狀態。而科技創新需要的是善于質疑、打破常規、敢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熊彼特認為科技進步是“非連續的范式轉移”,即“創新性毀滅過程”,是對以往認知、觀念的顛覆再造。顯然,中國人長期形成的保守觀念,使得他們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缺乏主動求知求變的動力,習慣用以往固定的思維模式進行處理,科技創新的意識也被逐漸弱化,明顯抑制了科技創新思維的發展。

(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中國文化的個人主義得分為20,在74個國家中排名56,屬于高度集體主義文化類型。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個體對群體的服從與歸屬,在人與社會關系問題上重整體、輕局部、重和諧、輕競爭。這種集體主義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方面,當今學科發展縱向化和交叉化,科學研究已經不能單靠某一個研究者就能有所創新,必須依靠大量信息的交換和團隊的合作。1901年到1972年間28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三分之一是與他人合作而獲獎,可見,科技創新是需要協作的。[6]另一方面,過于強調集體主義,為維護集體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會挫傷個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而中國的集體主義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族制度,注重“關系取向”和 “身份取向”,強調維護人際關系網的穩定。[7]這種對關系的重視會導致小集體主義,使個人過于依賴團體的社會資源而缺乏創新拼搏的熱情,不利于整個社會創新意識的普及和推廣。

(4)男性主義/女性主義

中國文化的男性主義得分為 66,在74個國家中排名13,具有明顯的男性主義特征。“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一直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即使現在倡導男女平等,女性更多參與社會經濟活動中,事實上社會中男性和女性仍然存在較大差異。女性在各行各業擔任領導職務的比例仍大大低于男性。[8]而且,市場經濟制度下,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更加物質化、功利化,權力和財富是衡量個人成功的標志。而中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思想,推崇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步入仕途,治理國家,政治色彩濃厚,這種對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視符合男性主義的特征。

科技創新的過程漫長艱辛,會面臨各種挫折和困難,因此需要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中國自古倡導“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這種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體現了積極的人生態度,促使學者在科研攻關中不畏挫折,不動搖、不放棄,直至實現目標。另外,男性主義倡導的理性思維也有助于構建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從而做到權責清晰,保證科研團隊的創新活動的有序開展。

(5)長期傾向/短期傾向

中國文化的長期傾向得分為118,在39個國家中位列第一,是典型的長期傾向文化類型。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勤儉節約、持之以恒的美德,堅持以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發展,人們熟知的典故“滴水穿石”、“愚公移山”表明中國人重視恒心和毅力。而且,中國傳統教育注重知識的積累,所謂“不積畦步,無以致千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都說明中國人對待學習持有踏實、勤奮、堅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創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經歷了長期的量變積累最終到達質變,創新就是一種質變,新思想、新發現的產生是以過去的學習積累為基礎,因此傳統文化這種長期規劃的特點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知識儲備,使科學研究更具務實性和規劃性,有助于中國學者在創新過程中堅持不懈、克服困難、持之以恒。

結論

在Hofstede的國家文化模型中,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個文化維度中表現出明顯特征:高權力距離似的年輕學者遵從權威,阻礙公平競爭機制的構建;高度的不確定避免,使得研究者思維僵化,墨守成規,這兩種特征對科技創新都會產生抑制作用。高度集體主義特征會對科技創新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男性主義特征體現出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能幫助研究者克服困難,并建設合理有序的創新制度;長期傾向注重研究的積累和總結,能為科技創新提供質變的基礎,這兩種文化特征都會科技進步和創新產生積極影響。(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項目資助:2007年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項目中國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江西省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軟科學研究基地。

參考文獻:

[1]鄧厚平.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7,29(8):42.

[2]陳春花,劉國江.中國文化的特征分析及對組織學習的影響[J].理論與改革,2006,(6):129.

[3]陳東平.以中國文化為視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評價[J].江淮論壇,2008,(1):124.

[4]李文娟.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與跨文化研究[J].社會科學,2009,(12):127.

[5]Geert Hofstede,Gert Jan Hof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 [M].NV:Mc Graw Hill,2005:161-211.

[6]魏書敏,劉君雯.從Hofstede的文化視角看中國文化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34.

第6篇

1類平衡探測-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類平衡探測-正交頻分復用技術(QBD-OFDM)結合類平衡探測編碼技術和OFDM技術[14]。OFDM信號數據被分為多個數據塊,每個數據塊有兩個符號的數據。在相同的數據塊,第二個符號中的信號是和第一個符號中的信號在運算符號上是相反的。經過理論推導,發現二階互調制失真、直流電流、可以完全消除,而且接收機的靈敏度可以提高3dB,因此可以提高信噪比。我們采用QBD-OFDM技術,實現了可達到2.1Gb/s實際物理數據速率,并使傳輸距離達到2.5m。圖1為所提出的QBD-OFDM實驗的原理。實驗中,QBD-OFDM信號由任意波形發生器(AWG)產生,經過低通濾波(LPF)、電放大器(EA)和偏置樹(BiasTee)后調制到紅綠藍發光二極管(RGB-LED)不同顏色的芯片上。經過自由空間傳輸后,在接收端由棱鏡聚光后,用濾光片將3個波長的光分開,最后采用雪崩光電二極管(APD)探測器接收。然后進行后端的均衡與解調算法處理。結合波分復用(WDM)和類平衡探測子載波復用,很好地利用了多色LED的波分復用,提供了更多的傳輸信道。利用類平衡探測技術很好地避免了OFDM提供更多子載波時的峰均功率比(PAPR)限制,有效提升了多色LED傳輸速度,提高了系統誤碼率(BER)性能,同時增加了可見光通信的傳輸距離。圖2給出QBD-OFDM技術和直接探測光正交頻分復用(DDO-OFDM)技術的對比。兩個子信道帶寬為,Sub1:6.25~56.25MHz,Sub2:56.25~106.25MHz。每個子信道對應的調制階數分別為,紅光:256正交幅度調制(256QAM)和128正交幅度調制(128QAM),綠光:128QAM和64QAM,藍光:128QAM和128QAM。因此,紅光、綠光和藍光的數據速率分別為750Mb/s、650Mb/s和700Mb/s,總數據速率達到2.1Gb/s,實驗距離可以達到2.5m。在距離為0.5m時,紅綠藍3色對應的Sub1、Sub2兩個子信道的BER提升為25.6dB、31dB、30.3dB、25.8dB、21.8dB和19.3dB。當可見光通信系統的通信距離增加時,系統誤碼率會增加,這是因為距離增加導致系統接收到的光信號減弱,系統信噪比降低,誤碼率增加。繼續增加距離會使BER超過前向糾錯碼的門限,為使距離增加,就要使系統的傳輸速率降低。藍光LED采用QBD-OFDM和DDO-OFDM的對應的Sub1、Sub2兩個子信道的星座圖如圖2(d)的(i)、(ii)、(iii)和(iv)所示。

2無載波幅相調制技術

無載波幅度相位調制(CAP)是正交幅度調制的一個變種多階編碼調制技術,可以使用模擬或數字濾波器,實現靈活的子帶劃分和高階調制,減少了計算的復雜性和系統結構,在數字用戶線路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載波幅相調制信號可以表示如下:s(t)=a(t)?fI(t)-b(t)?fQ(t)(1)這里a(t)和b(t)是I路和Q路的原始比特序列經過編碼和上采樣之后的信號。fI(t)=g(t)cos(2πf)ct和fQ(t)=g(t)sin(2πf)ct是對應的整形濾波器的時域函數,它們形成一對希爾伯特變換對。假設傳輸信道是理想的,在接收機端兩個匹配濾波器的輸出可以表示如下:這里mI(t)=fI(-t)和mQ(t)=fQ(-t)是對應的匹配濾波器的脈沖響應。利用對應的匹配濾波器在接收端就可以解調出原始信號。我們采用了無載波幅相調制技術,結合先進預均衡與后均衡算,后均衡算法采用改進級聯多模算法(CMMA),實現了1.35Gb/s可見光傳輸系統實驗[15]。實驗原理圖和實驗裝置圖如圖3所示。圖4(a)到圖4(c)為采用改進CMMA均衡算法所測得BER和距離的關系。實驗中,每個波長上采用頻分復用技術,將不同用戶的信號分別調制到3個子載波上,每個子載波調制信號帶寬為25MHz,調制階數為64QAM,因此每個子載波的傳輸速率為150Mb/s,每個波長的傳輸速率為450Mb/s。在發射和接收的距離為30cm時,經過波分復用后該系統總的傳輸速率達到1.35Gb/s。圖4(d)對比了CMMA和改進CMMA的性能,改進CMMA性能要優于CMMA,尤其是在第3個子帶更為明顯。

3頻域均衡單載波調制技術

基于頻域均衡的單載波調制技術(SC-FDE)是基于單載波的高頻譜效率調制技術,該調制技術頻譜效率和OFDM一致,復雜度一致。可見光通信系統是一個非線性非常嚴重的系統,OFDM存在PAPR的缺點,高PAPR對于可見光系統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點,而SC-FDE相比于OFDM具有一定優勢,因為SC-FDE擁有更小的PAPR,其調制/解調原理如圖5所示。SC-FDE調制技術和OFDM過程基本一致,但SC-FDE技術把IFFT變換從系統發射端移到了系統接收端。采用SC-FDE技術,使用RGB-LED波分復用技術和高階調制格式,并在頻域采用預均衡和后均衡技術,可以在LED3dB帶寬只有10MHz的條件下取得3.25Gb/s的速率[16]。如圖6(a)所示。該速率是在發射和接收距離小于1cm條件下測得,預均衡后的帶寬為125MHz,紅光和綠光都采用512QAM,藍光則采用256QAM。圖6(b)、圖6(c)和圖6(d)分別為紅綠藍3色BER與距離的關系,并給出了每種顏色光有無預均衡的性能對比。

4結束語

第7篇

E639 地理空間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學報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E024 地球化學

E142 地球科學

E115 地球科學進展

E004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E153 地球物理學報

E308 地球物理學進展

E656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E300 地球學報

E549 地球與環境

V031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E357 地學前緣

* S741 地域研究與開發

E306 地震

E150 地震地質

E307 地震工程學報

E118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E143 地震學報

E112 地震研究

E362 地質科技情報

E139 地質科學

E026 地質力學學報

E009 地質論評

E127 地質通報

E010 地質學報

CODE 期刊名稱

E151 地質與勘探

E525 地質與資源

E132 地質找礦論叢

G005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G021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E301 第四紀研究

R007 電波科學學報

R673 電測與儀表

R003 電池

Z015 電鍍與環保

T508 電鍍與精飾

T598 電鍍與涂飾

R010 電工電能新技術

R043 電工技術學報

R740 電光與控制

N067 電焊機

D036 電化學

R088 電機與控制學報

R045 電機與控制應用

N027 電加工與模具

R011 電力電子技術

A199 電力建設

R654 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

N102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

R071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

S019 電力系統自動化

R750 電力需求側管理

R090 電力自動化設備

R044 電氣傳動

R058 電氣自動化

R039 電網技術

R116 電網與清潔能源

R684 電信科學

R754 電訊技術

R019 電源技術

R055 電子測量技術

R021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

R651 電子產品世界

R067 電子技術應用

R036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R512 電子器件

R724 電子設計工程

R001 電子顯微學報

R006 電子學報

R022 電子與信息學報

R020 電子元件與材料

J023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62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H006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A030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U014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E002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57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J028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944 東南國防醫藥

P003 動力工程學報

P018 動力學與控制學報

F014 動物分類學報

F022 動物學研究

F043 動物學雜志

CODE 期刊名稱

F231 動物營養學報

X034 都市快軌交通

G542 毒理學雜志

T241 斷塊油氣田

N070 鍛壓技術

N082 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

G920 兒科藥學雜志

C071 發光學報

G874 法醫學雜志

U013 紡織高校基礎科學學報

U053 紡織學報

G893 放射免疫學雜志

G608 放射學實踐

Y006 飛行力學

Y571 飛航導彈

K002 非金屬礦

D022 分析測試學報

D005 分析化學

D026 分析科學學報

D004 分析試驗室

D062 分析儀器

D015 分子催化

D035 分子科學學報

H845 分子植物育種

V052 粉煤灰綜合利用

M105 粉末冶金工業

M039 粉末冶金技術

Q006 輻射防護

Q005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H051 福建林學院學報

H268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65 福建農業學報

A078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24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A029 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03 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

M505 腐蝕與防護

G068 復旦學報醫學版

A001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

Y019 復合材料學報

B029 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

G957 腹部外科

G338 腹腔鏡外科雜志

A034 甘肅科學學報

H844 甘蔗糖業

G879 肝膽外科雜志

G690 肝膽胰外科雜志

G803 肝臟

H045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E048 干旱氣象

E020 干旱區地理

E105 干旱區研究

M050 鋼鐵

M013 鋼鐵釩鈦

M027 鋼鐵研究

M019 鋼鐵研究學報

D020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B002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

R038 高電壓技術

T001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CODE 期刊名稱

T002 高分子通報

D021 高分子學報

A080 高技術通訊

T078 高科技纖維與應用

E358 高校地質學報

T016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B003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C056 高壓物理學報

E005 高原氣象

V021 給水排水

N105 工程爆破

E360 工程地質學報

S712 工程管理學報

N049 工程機械

V030 工程勘察

V033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

C002 工程力學

C073 工程熱物理學報

N590 工程設計學報

B031 工程數學學報

T003 工程塑料應用

* J064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

N064 工具技術

K018 工礦自動化

T563 工業催化

J057 工業工程

N110 工業工程與管理

P009 工業加熱

V010 工業建筑

P005 工業爐

Z013 工業水處理

G025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N037 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

Z032 工業用水與廢水

G207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X579 公路

X022 公路工程

N039 功能材料

M502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D503 功能高分子學報

E601 古地理學報

E304 古脊椎動物學報

E022 古生物學報

G478 骨科

R047 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

Y013 固體火箭技術

C103 固體力學學報

W007 管理工程學報

W018 管理科學

W008 管理科學學報

W025 管理評論

W016 管理學報

H226 灌溉排水學報

R026 光電工程

R082 光電子技術

C091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C097 光散射學報

N015 光學技術

N033 光學精密工程

C050 光學學報

CODE 期刊名稱

R097 光學與光電技術

C037 光子學報

* R547 廣東電力

第8篇

光纖通信論文參考文獻:

[1]張國鴻.淺談光纖設備通信原理及其布線技術[J].港口科技.通信與導航,2007.

[2]潘遠翠.淺談光纖通信市場的發展[J].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3]高小梅.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青年科學,2010.

[4]李文娟.光纖通信新技術探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5,03:87-88.

[5]肖宏.關于光纖通信新技術的應用與研究[J].硅谷,2013,01:253+251.

[6]林海彬.探討光纖通信新技術的應用與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14:25.

[7]王小龍.淺談光纖通信新技術的應用與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01:75+78.

光纖通信論文參考文獻:

[1]夏堅.淺析現代光纖通信傳輸技術的應用[J].信息通信,2011(04):40-41.

[2]李彬,趙靜娟.現代光纖通信傳輸技術的應用探討[J].通信技術,2013(07):14-15+18.

[3]李剛.光纖通信傳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趨勢[J].中國新通信,2015(11):65-66.

[4]張越.光纖通信傳輸技術的應用[J].民營科技,2012(09):102+208.

[5]陳曉嵐.現代光纖通信傳輸技術的應用分析[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03):34.

光纖通信論文參考文獻:

[1]孫捷,楊佳,任德昊,譚毅.光纖通信實驗教學的改革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7):122

[2]陳琳,施正一,朱武,楊俊杰.光纖通信課程實驗教學改革和研究[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34,(4):73-77.

[3]李書旗,朱昌平,陳小剛.光纖通信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0,(36):132-133。

[4]曹雪,李新營.光纖通信實驗教學的優化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11(1):97-99.

[5]周建華,邱琪,周曉軍.光纖通信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2003,5(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