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01 16:25:2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記敘文寫作技巧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側面描寫,即不正面描寫所要寫的人或物,而是通過對與之相關的他人或他物的描寫來襯托所要寫的人或物,也稱為烘托,即“烘云托月”之意。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可見通過側面描寫可以更好地達到表達效果。顯然,側面描寫有時能使人物、主題更加形象和深刻,從而使文章十分耐人尋味。
側面描寫按性質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兩類。正襯就是利用同描寫的主要對象相類似的事物來做陪襯,反襯就是從反面襯托,利用同描寫的主要對象相異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襯,譬如以丑襯美美更美。
【技法指導】
1.景物襯托,用寫景來烘托人物的特征。
要寫人,先避開不寫,而寫與人有關的景或物。《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一文里有一段景物描寫是這樣的:“雪后初晴,玉樹瓊枝,掩映如畫。”這段景物描寫很好地渲染了環境,襯托出了會見時的融洽氣氛。
2.人物烘托,以他人來表現人物的特征。
意即寫此人實為襯彼人。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一文對羅敷外貌美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作者意欲寫羅敷之美,但不是從正面描寫,而是扣住旁觀者的神態動作從側面加以烘托,寫羅敷美到了極點。
3.人物反襯,與他人比較襯托描寫對象。
如《荊軻刺秦王》一文中,為塑造刺客荊軻這一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同時還塑造了另一個刺客秦武陽,他見到秦王,在將獻圖時,竟然嚇得“色變震恐”,而荊軻泰然自若“顧笑武陽”,并“前為謝”。在這里,徒有虛名、外強中干的秦武陽有力地襯托了荊軻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這就是用了反襯法。
4.以物襯物,以他物來表現描寫的景物。
朱自清在《春》里寫春花時,突出了春花的繁茂,花兒競相開放,使作者自然聯想到:“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一句就是側面描寫,突出了花的繁茂。
5.綜合襯托,多角度來表現描寫對象。
在實際寫作中,往往是幾種側面描寫的方法綜合使用。
林嗣環在《口技》中,為了表現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就成功地使用了多種側面描寫的方法:當藝人摹仿發生大火的情景時,觀眾的反應是“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是以觀眾的反應襯托口技人技藝的高超,這是以人襯人,是正襯;演出結束時,寫舞臺上的布置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里是以道具的簡單反襯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這是以物襯人,是反襯。
【典例分析】
1.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
[分析]這是以船行速度之快襯托水流速度之快,比直接交代水的流速更生動,更具體可感。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分析]在正面描寫琵琶女的精彩彈奏后,從外部環境上加以烘托,側面表現琵琶女彈奏的魅力。
3.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分析]這里描寫了一個傾國傾城的美人。這種恰到好處的美也許只有在側面描寫時才能表現,如果用正面描寫根本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4.翠竹夾路,蒼苔滿地,鳳尾森森,龍吟細細。
(曹雪芹《紅樓夢》)
[分析]本句寫的是黛玉的住所,雖寥寥幾筆,著墨不多,卻使人感到主人公的孤高自許,不同凡俗。
5.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記》)
[分析]作者以游魚襯托水的清澈,雖沒有一字一句寫水,可是讀者卻能從潭中魚兒看出水清如鏡,產生“水尤清冽”的真實感覺,收到了從正面描寫所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
6.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敦頤《愛蓮說》)
[分析]以正襯,以牡丹反襯,有力地突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
7.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云,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著,――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蠢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高爾基《海燕》)
[分析]文段中以海鷗、海鴨、企鵝的膽怯和驚慌失措襯托海燕的英勇樂觀,以及用海面上的惡劣環境襯托海燕的戰斗雄姿。
【實戰演練】
1.請欣賞《紅樓夢》第四十回中的片段,找出文中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只見一個媳婦端了一個盒子站在當地,一個丫鬟上來揭去盒蓋,里面盛著兩碗菜。李紈端了一碗放在賈母桌上,鳳姐兒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眾人先是發怔,后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來。史湘云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里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坐位,拉著他母叫揉一揉腸子。地下的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姊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思維拓展]這里描寫的是一副“群笑圖”,直接寫笑的就是正面描寫,通過其他的動作、神態等來表現人物在笑就是側面描寫。
2.“我從沒離開過父母,但今晚父母有要事不能回家。”根據此情景進行一個片斷描寫。要求使用多種描法,其中要有側面描寫。
[思維拓展]從沒離開過父母,但今晚父母不在家。人物最大的變化在哪里?當然是心理上的變化。所以,在片段描寫里,我們可以以心理描寫為主,以其他描寫為輔,來表現第一次離開父母的心情。同時,還可以通過環境描寫等來進行渲染,從側面表現人物心情。
我們的寫作從中國畫的技法中借鑒了兩種常用的手法,那就是粗筆勾勒和工筆細描。
粗筆勾勒,又叫白描,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簡潔的語言勾畫出人或事物的形象、動態等,以樸實的文字準確地進行純客觀描寫。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是粗筆勾勒。
工筆細描,就是對人或事物進行逼真的、細致入微的精雕細刻,使之有形,有色,有態,有味,有質,有聲,還有鮮明的感彩。如:“蒼白的枯藤像蛇一樣纏繞著老樹,烏鴉在樹上呱呱地叫著,叫聲在暮色中彌漫。”這就比馬致遠的詩句細致多了。
【技法指導】
一般來說,對初次接觸的對象多用粗筆勾勒,對加深認識后的對象多用工筆細描;以語言簡潔見長的記敘文多用粗筆勾勒,以語言形象見長的記敘文多用工筆細描;只給讀者初步印象的多用粗筆勾勒,想讓讀者身臨其境的多用工筆細描。無論運用粗筆勾勒還是工筆細描,都要求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同時注意,描寫必須緊緊圍繞文章的主題,明確目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正確進行粗筆勾勒和工筆細描呢?
一、粗筆勾勒
1.抓住描寫對象的特點。這就像簡筆畫,線條雖簡練,卻不失其特征。如《三國演義》中,對趙子龍形象的勾勒:“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回合,勝負未分。”僅用“身長八尺”等寥寥數語,就將趙子龍這位英俊勇武的少年將軍的神態活畫了出來。
2.傳達出描寫對象的神韻。語言簡潔并不代表內容干癟,照樣可以表現出內在的精神。如《藤野先生》中:“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這樣的粗筆勾勒,不但表現出了人物的主要特點:清瘦,有學識,還透出了人物的精神:穩重,治學嚴謹。
二、工筆細描
1.多角度描繪。角度多了,立體感就強。如《紅樓夢》中:“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著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這段描寫可謂細膩。作者從頭飾、裙飾和服裝三個方面來細描,極力鋪陳王熙鳳珠寶滿身的打扮,暗示她的貪婪與俗氣,也從側面反映了她內心的空虛。
2.善于聯想。寫作中不能照葫蘆畫瓢,要通過豐富的聯想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如《一面》中:“他的面孔黃黑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作者在這段細描中就作了巧妙的聯想,由魯迅的臉色聯想到大病初愈的人,由胡須聯想到隸體的“一字”,還從頭發中感受到它的精神抖擻,真是形象豐滿,感情濃郁。
【范文示例】
留住那份純真
一考生
家鄉的麥子該黃了吧?不知他是否還在打著麥子?
記憶中,他總是裹著一身青藍色粗布制成的衣服,腳上蹬著一雙黑色千層底布鞋,頭上系著一條白色方巾,沿著潮濕的田埂,穿過金黃的麥子,手里抄著幾株小麥,臉上閃爍著無法隱藏的喜悅。
他是我的爺爺,一個從“狂熱的年代”走出來的人,一個渾身充滿活力、充滿干勁的人。麥子是他的命,仿佛他是為了麥子而活。他從不抽煙,卻很愛喝由麥子釀出的酒。
也是一個麥浪翻滾的日子,我隨著爺爺來到田里。田間的小溪蓄滿了綠色,兩岸的樹高得很,樹頂的葉子不住地隨風擺動,像是要趕走那些聒噪的蟬。遠遠地,我們便望見了那塊由金子鍍成的土地。他緩緩地移到田邊,而后優哉游哉地踱入田里,我便也跟著進去了。麥子已長及我的腰高,芒刺扎得我的皮膚生疼,爺爺卻似乎沒有任何反應,只是不住地微笑。
到了田的另一頭,我問道:“麥子熟了嗎?”
“熟了!”一句飽含激情的回答,“看!多黃!”
我望著這塊地,繁密的麥子有序地排在田中,一片都是金黃的,好像黃金,但那是有味道的黃金!
我情不自禁,竟將別人家的麥子連根拔起,扔到了自家的田中。爺爺見了大驚,趕快進入田里將那株麥子尋了出來,并將那麥子放回原處。我見此十分慚愧,低下了頭。
爺爺語重心長地說:“那是別人的命,你不能拔!知道嗎?你這是偷!要拔就要拔自己的!人要有尊嚴!”
那時的話至今仍在我耳邊回響。事后回到家中,爺爺又說道:“我們雖是農民,但我們是一個完整的人,有一個完整的人格,一個清白的人格,一個純正的人格!”
當時我真的不相信這些深奧的話竟是從爺爺嘴里說出來的。
現在的爺爺,看上去還是那么的年輕,皺紋很少,因為他有一顆純正的心!
那遙遠年代純真的景,純真的人,純真的事,純真的理……
我想留住那份純真,銘刻在腦海。
如今,想必家鄉的麥子已經黃了,爺爺也許正在奮力地打麥子,打著屬于自己的麥子!
當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都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學生或許愛聽好文章,愛看好文章,愛學好文章,但就是怕寫文章,尤其是談議論文即色變,覺得“無話可議”或“有話不會議”。議論文教學是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初三是學寫議論文的初始階段,只有更好地掌握議論文寫作技巧和方法.才能為高中寫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因此,初始階段的入門指導十分關鍵。
一、初中學生因何怕寫議論文
初中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接觸最多、練習最多的是記敘文。對于寫簡單的記敘文,他們已經駕輕就熟。而議論文與記敘文雖然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它們在反映客觀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有各自的特點,所以對于學生來說,議論文是陌生的、生澀的,甚至是乏味的。那么,議論文與記敘文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寫法上,記敘文主要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敘述、描寫,或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而議論文則是通過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來論證和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其次,記敘文所描寫的客觀事物和刻畫的人物形象總是個別的、具體的、生動的,這種個別形象和具體事物中往往體現著客觀世界的普遍規律和本質:而議論文雖然也必須用豐富的、個別的材料作為基礎,但它在論證客觀事物的真理時,卻總是作概括性、抽象性、一般性的論述,從大量的具體的事實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結論來。最后。記敘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僅影響人們的理智,而且影響人們的情感,激發人們強烈的愛憎之情;而議論文則主要是以理服人,雖然有不少議論文也蘊藏著充沛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們的理智,以無可爭辯的道理說服人。正因如此,對于習慣了寫記敘文的學生來說,議論文寫作是個陌生領域。加之許多學生平時閱讀面窄,缺少材料積累。缺少自己的個人體驗和認知.所以要從原來記敘文的“有事說事”到議論文的“因事而議”大都會感到茫然和無所適從,自然會產生懼怕和畏難的心理。
二、初中議論文初始階段教學策略
[關鍵詞] “象、巧、入” 記敘文 循文明象 開門見山 巧設懸念 巧引詩句
記敘文是指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敘述、描寫人物、事件、景物來表達一定主題的文體。記敘文內容上來看,可分為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記事為主的記敘文和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側重寫人的記敘文,是把人作為主要記敘對象,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動、生活片段的描寫來刻劃人物形象,反映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
一、循文明象
四環節教學法的第一個環節是從文到象,主要的教學內容是破譯文字符號,組合文字意義,復制形象。這是一個循文明象的過程。在常規教學中,對文字的破譯和組合往往是教學重點,詞意、句意、段意在教學中占很大比重,這是教學的要求,但不是教學的全部。嚴格地說,對文字意義的破譯和組合,首先是為了復制形象。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尤其如此。復制形象是在教學手段的作用下將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復現出來。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圖。形象是作者意圖的載體,是經過作者思想情感浸潤后的產物,要找出作者意圖,只有從形象中入手,通過對形象進行抽象和提純之后獲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寫《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意圖。首先要讓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畫面形象和總體形象。在教學手段的作用下,學生可以復制出若干畫面形象:面色蒼白身材高大穿著長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臺邊喝酒,彎腰和孩子門說話,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進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動作形象。
2.培養學生的記敘能力。形象是記敘性語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達意圖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說無形象就無記敘。要培養學生的記敘能力,形象是必須跨越的一道臺階。學生對形象的把握不僅可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可以學習到記敘的技巧。一般來說,作者在記敘文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都是通過形象來實現的,尤其集中在對形象的選擇和組織上。使學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過程中了解這些技巧,并且通過練習牢固的掌握技巧,進而熟練地運用這些技巧繪象、抒情、達意,這是記敘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
3.開發學生的智力。文藝理論上有個習慣的說法是“形象大于思想”,這就是說形象中包含的東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說的東西多。對此接受美學有個很好的解釋:文學作品是一個預設系統,它的價值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合作實現的。讀者因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過形象理解作者意圖時必然融合進自己的知識經驗,會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填補和發揮,是智力開拓的表現。
二、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開篇點題,或點明題目,或點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帶水,不轉彎抹角,而是簡潔明快、單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記實散文《背影》是這樣開頭的:“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便是開門見山:“我”思念父親,最難忘懷他的背影,它凝聚著父子間深厚、真摯的愛。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著全文。又如,的《回憶我的母親》,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魏巍的《我的老師》等。
三、巧設懸念,欲擒故縱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賣關子。“欲說還休”,巧妙地埋下伏筆,設下懸念,能吸引讀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開謎底,一睹為快,故能引人入勝。如習作《“常勝將軍”生死傳》一文開頭如下:“這常勝將軍是何許人也?別忙,你且聽我慢慢道來……”這一開頭很新穎有味,頗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勝將軍”生的威風,死的悲壯,并悟出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慎重,來不得半點浮躁。
四、巧引詩句,活潑流暢
一、以情動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章的根,也是學生寫作的根基。目前“假大空”的語言充斥著學生的文章,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缺少現實的氣息,寫作似乎無關心靈,與情絕緣。解決這種弊病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強調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積累信息,訓練思維。2.強調人格修養,以寫作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3.講究寫作方法與技巧,增強學生追求方法技巧的意識。
寫作是充滿個性色彩的心靈律動,學生的作文也應該以心為主角,以情為媒介,以生活為舞臺。引導學生擦亮心靈的眼睛,舒展情感的翅膀,讓情激蕩于心胸,讓理升華在腦際,進而產生寫作的沖動。總之,要先培養學生一棵敏感而溫柔的心,讓生活感動自己。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對寫作技巧的體悟,追求感動讀者。寫作課堂應該是一個自由的平臺,師生的心靈在這里碰撞,情感在這里交流,規律在這里形成。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寫文章最忌平鋪直敘,波瀾起伏才容易打動讀者。具體可有以下方法和技巧:
1.懸念法:它是為了激發讀者那種緊張與期待的心靈活動,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手段。這種手段包括“設懸”和“解懸”。
2.抑揚法:“抑”就是“抑制”,對人、事、物進行貶抑;“揚”就是“揚起”,對人、事、物進行褒揚。敘述中先讓情況盡量向某一方向發展,造成對后面情節的一種反向蓄勢,然后使情況向相反的方向突轉,從而形成落差和波瀾,給人以情感沖擊和心靈震撼,進而使讀者得到充分的審美滿足和享受。抑揚法分為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兩種。
3.伏筆法:就是指作者對文章中將要出現的具體有關鍵意義的人或事做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筆就有照應,伏筆的巧妙使用,使波瀾起伏、曲折多變的情節被一根時斷時續、明斷暗續的主線貫穿始終,結構更加嚴謹。
4.巧合法:既能更集中、強烈、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又能以其戲劇性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魅力。寫作前要充分考慮到事件本身的豐富性與變化性,構思預設好事件的轉折點,在整體把握事件的基礎上確立寫作中心,然后運用恰當的敘述技巧,以實現藝術表達的理想效果。
三、巧用秘密
關鍵詞: 作文 素材 技巧
近幾年來,中考作文分數的不斷提高使少數民族學生產生了壓力,許多學生對作文復習感到茫然,不知從哪里入手,甚至產生畏懼。其實,中考作文命題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多角度地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考作文其實是可以提前準備的,掌握好方法,就能拿到高分。
一、認真積累素材
在作文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的作文選題面狹窄,材料單一,用詞單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平時閱讀量不足,知識面窄,導致寫作時才無話可說。基于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隨時積累寫作素材,把名言佳句摘錄下來。只有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初中生的作文材料來源主要有三個: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我們積累寫作素材也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在復習時可以抽出一段時間,翻一翻家庭的老照片,回憶整理自己和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生活故事,寫成片段;也可以整理初中三年的日記、作文練筆等,回憶自己在學校生活中和老師、同學之間的精彩故事,寫成片段文章;還可以瀏覽新聞類的報紙雜志,關注時事新聞,積累富有時代氣息的寫作素材。這幾個方面的材料多準備一點,寫作時自然會“下筆如有神”。
二、熟練掌握寫記敘文的技巧
中考作文一般要求寫400個字左右的記敘文,老師在輔導過程中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記敘文的技巧。
首先讓學生了解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第一要素是時間,年、月、日、時要寫清楚;第二要素是地點,要寫環境和發生事情的地點;第三要素是人物,寫事情涉及人物;第四要素是事情的起因:為何發生這件事;第五要素是事情的經過:來龍去脈寫清楚;第六要素是事情的結果:交代好結局。文章要具體,主題才突出。
記敘文通常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與事件背景;反映的道理(主題);自己在這個事件中的頓悟、體會、感想。這些都同樣重要,如果沒有其中一點,就不是記敘文了。
中考輔導階段,每位考生至少要寫五篇以上的練習作文,在寫作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自己積累的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
三、把握作文三要素
(一)鳳頭(文章開頭漂亮,語言優美)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有了好的開頭,不僅能帶動全篇,使文章順利展開,而且能抓住讀者,引人入勝。
如在作文輔導過程中,有個考生的《心愿》一文是這樣開頭的:“這個心愿在我的心里已經埋藏的很久。”只一句話便進入正題,可謂開門見山,干凈利索。又如有個考生的《謙虛與驕傲》一文是這樣開頭的:“我國著名政治家曾經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謙虛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種有修養的表現。一個人只有謙虛,才會讓別人尊重。”引用了名人名言,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二)豬肚(有豐富的主題)
中考考試說明要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的體驗”,這里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也就是文章需要表達的主題。中學生的生活平平淡淡,學生作文就要從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內涵。如有的考生通過記敘自己雨天為媽媽送傘的經過,“開掘”出“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突出了回報父母關愛之情的主題。又如在《用心情去傾聽》一文中,記敘了通訊處工作人員蘇珊與小男孩湯米感人的交往過程,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蘇珊用心靈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心幫助孩子成長的感情,再現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間真情。
(三)豹尾(文章結尾用力)
“編筐編籮,重在收口”,文章也是這樣,有了引人的開頭,充實的主體,還要有精彩的結尾,才能給人完美的印象。
如有個考生在《節約糧食》一文中引用古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為這篇文章添了畫龍點睛之筆。
【關鍵詞】高中語文 寫作教學 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不僅因為它在升學考試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語文成績,更在于它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寫作不僅是令教師頭疼的教學內容,更讓許多學生望而生畏的學科,對語文寫作產生抵觸心理,導致教師語文作文教學效率低下,學生作文成績不高。新課程改革強調了作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許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試圖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但許多教師的重視卻是試圖通過強調空洞的語文寫作技巧與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語文作文成績,忽視了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的情感表達。這種形式上的語文寫作教學過于功利性,既不利于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教師寫作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高質量作文。
一、激發學生對語文寫作的興趣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寫作是他們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學習的內容,學生也從一開始對寫作充滿新鮮感與好奇心逐漸轉變為厭倦甚至恐懼寫作文,不僅是由于教師對寫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單一,無法激起學生對語文寫作的興趣,也因為學生發現作文成績的提升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作文學習無法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許多學生對語文作文采取消極的學習態度,無法正視寫作的重要性,這是長期以來語文寫作教學效率低下的最重要的原因。在這種教學現狀下,教師不能再墨守成規,一味強調語文寫作技巧的重要性,要與時俱進,充分解讀學生的作文寫作心理,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出發,培養學生主動寫作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當下高中語文作文課的基本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講例文――學生練習――教師批閱,這種作文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的進行。高中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選的文章,值得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深度精講,讓學生感受寫作的魅力。同時,高中階段的學生有很強的課外閱讀的需求,教師要因勢利導,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選擇適當的課外讀物,使學生在自身興趣的基礎上閱讀相關的文章,從而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的寫作欲望。這種基于學生興趣的寫作教學能夠重視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的作用,使學生在寫作文時有自身的真情實感和內容,而不只是運用寫作技巧堆砌華麗的文字辭藻,擺脫華而不實的作文寫作形式,真正掌握語文寫作的真諦,寫出有意義的作文。學生的興趣是語文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學生主動自愿的進行語文寫作,才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以學生的興趣為根本出發點,能夠使語文寫作成為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而不只是其作為教學任務,對語文寫作產生疲倦感。
二、重視寫作素材的積累
對于作文來說,素材是最重要的部分,是作文語言組織表達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充足的寫作素材,才能使文章充實而有內容,使文章有可讀性,激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強調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寫作素材。高中作文的體裁主要分為記敘文、議論文與小說,這三種體裁有各自獨特的特點,需要學生根據具體的寫作要求選擇合適的體裁,這就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時要幫助學生積累不同類型的作文素材,以應對不同的寫作文體。
首先,對于記敘文來說,情感是作文取勝的關鍵,因此,學生在寫作記敘文時要注意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使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以往的記敘文例文來說,高分的記敘文多是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內容貼近日常生活,通過對平凡生活的記敘表達不平凡的感情,以最樸實的語言打動讀者的心。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多觀察,積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在寫作時貼近生活,將自己對生活小事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
其次,議論文是高中階段應用最廣泛,學生最喜歡的作文體裁,需要教師在寫作教學時進行重點講授。對于議論文來說,論點是其核心部分,但論點的證明需要大量的論據進行支撐,出色的議論文寫作是學生擁有廣泛的閱讀量,能夠在寫作時引經據典,用大量的論據素材支撐論點的表達,因此,學生要想寫好議論文需要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在寫作時合理運用這些素材,使寫出的議論文充實而又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教師在進行議論文的寫作教學時可以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例如歷史與政治,從其他學科的知識中幫助學生汲取可利用的作文素材,這種素材積累的方式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語文寫作積極性,同時能幫助學生復習相關學科的知識,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同時課外閱讀作為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重要形式,需要教師予以重視,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從而為學生的獨立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最后,小說雖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體裁,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但真正寫作起來卻是最有難度的,需要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清晰的邏輯思維和極強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好的小說文章需要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一直保持閱讀的欲望。因此,教師在進行這種體裁的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優秀的小說并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與寫作經驗,為以后獨立創作小說打下有利的基礎。教師在語文寫作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積極積累作文素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和寫作能力。
三、作文反饋形式的多樣化
一、從背景上看,從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惟唐朝進士科重詩賦外,其余歷朝歷代的科考基本上是排除詩歌的,尤其是明清時期,“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說漢唐”,即是此意。因為科舉考試選拔的是官吏,是能管理國家的人才,而不是詩人文學家,所以考的當然是“策論”之類,唯有到殿試時,有些皇帝因附庸風雅,才試考詩歌。詩人寫詩可以,但管理國家就難說了,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個例證。當然了,詩歌與文學一樣,對窮人來說是奢侈品,與國家大計也不沾邊的。所以,科舉考試時,詩歌除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考不考詩歌,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二、從教育初衷看,初中教育屬于基礎教育,培養的是通才,并非專才,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語文素養(而不是培養詩人小說家),雖然包括文學素養,但主要是提高閱讀能力及文字運用的能力,文學創作能力(包括詩歌創作能力)的培養當然在其次。因此,中考語文試卷分為兩大部分,一為閱讀,一為寫作。而寫作也只是對學生基本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考查,況且,詩歌的用詞可天馬行空,不拘一格,詩行可長可短,是很難考出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中考不考詩歌,是由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決定的。
三、從學情看,“訪談錄”認為“從實際情況看,寫詩的學生極少”。筆者長期在初三教學一線,別說詩歌了,有些學生連記敘文還寫不好。中考閱卷中,有多少記敘文能有真情實感,能引起閱卷老師的共鳴呢?有多少學生積累了記敘文寫作的技巧并能運用自如呢?筆者每次面對新一屆初三學生,作文課上,都會真誠地問:經過多年的積累,你學到了作文中的哪些寫作技巧?能說出3點以上的學生寥寥無幾,能舉例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何談詩歌呢?“訪談錄”也認為“以安慶市城區2013年為例,僅有2至3人,且所寫詩歌質量不高”。筆者認為:這兩三名學生對詩歌的章法應該知之甚少,寫詩歌應該是被逼上梁山的無奈之舉!絕大多數初中生不適合在中考時寫詩,尤其是在作文中寫詩!
四、從詩歌本身看,現代詩歌自由、題材多變,流派眾多。不得不承認,很多現代詩歌大多數讀者是讀不懂的,可能語文老師也是讀得“一頭霧水”,只能疑惑他們的詩歌到底是不是詩。有些人寫詩就像說胡話,有的故作高深像和人在打啞謎……如果我們的初中生在中考中也這樣寫詩,能行嗎?從詩歌本身看,學生在中考中不適宜寫詩!
五、從評價層面看,對于一般的記敘文、議論文、小說、散文的評分標準在經過長期的積累后已比較完備,閱卷老師容易把握;而詩歌的評價標準則相對復雜。詩歌的評判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這無關閱卷老師的水平,而是由詩歌本身的特征決定的。在緊張的閱卷中很難操作,容易造成評分尺度的較大差異,從而影響到考試的公平公正。所以,中考語文試卷應該設置“詩歌除外”的要求!
最后,從“詩歌不除外”的地區中考作文命題看,中考時寫詩歌是有附加條件的,如必須有多少字,多少行等等,這就增加了詩歌寫作的難度,也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形同戴著鐐銬跳舞。因此,中考作文寫詩的考生何其少,寫出漂亮詩歌的更是少之又少。偏激一點,“詩歌不除外”,僅僅是一種姿態,一種作秀而已。何況其他的文體都是可以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提高分數的,詩歌是講靈性的,并不能通過訓練就可以提高的,有哪位老師敢去啃這塊硬骨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