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辨析近義詞的方法

辨析近義詞的方法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3-07 15:05:2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辨析近義詞的方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辨析近義詞的方法

第1篇

摘 要:隨著中國的發展,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詞匯作為語言三要素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近義詞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漢語水平考試”中占有較大比例,同時學習者在使用近義詞時也常常出現錯誤。因此,教師要根據近義詞的特點和學習者產生錯誤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習者更好的掌握近義詞。

關鍵詞: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學習者日益增多。為測試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中國頒布并主持“漢語水平考試”,即HSK。HSK在詞匯方面重點對近義詞、多義詞以及具體語境中的詞義進行考查,其中近義詞占較大比重。但是學習者在使用近義詞時常會出現錯誤。

一、學習者在近義詞使用時出現的錯誤

通過對HSK動態作文語料庫檢索發現,學習者在近義詞使用時常出現錯誤。例如:

*這樣,導致了使用化肥和農藥來增加農作物產量的結果。(后果)

*很多吸煙者隨便扔煙頭,后果街上有很多的煙。(結果)

*父親注重友情,樂意幫忙朋友,大家對他都有好評。(幫助)

*已有這么多人可以做飯,只有我一個人不幫助也沒問題。(幫忙)

這說明學習者并沒有很好的理解近義詞之間的差別,造成近義詞誤用。

二、近義詞使用時產生錯誤的原因

學習者在近義詞使用時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近義詞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盡管近義詞只在某些細微的地方存在差別,但差別的種類卻多種多樣。詞義范圍的大小、詞義的輕重、色彩的不同、用法的差異,都能造成學習者的誤用。

其次,母語的負遷移因。漢語學習者大都是成年人,母語已扎根于他們的大腦,因此他們在學習時會受母語的影響,將母語詞翻譯成漢語。但在漢語與其他語言互譯時,存在“一對多”或“多對一”現象(即一個漢語詞對應多個外語詞,或多個漢語詞對應一個外語詞),因此在使用中常會出現錯誤。

第三,文化因素負遷移。有些錯誤的產生并不因為語言本身,而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語言使用上的錯誤。由于學習者對中國文化和交際習慣不了解,因此造成誤用。

第四,學習環境對學習者的影響。這里的學習環境包括教材編寫失誤和學習工具的影響。為使學生快速掌握詞語,許多教材采用翻譯法解釋生詞,給出與生詞對應的外語詞,這樣往往會因“多對一”的影響,使學習者誤以為幾個近義詞完全相同,從而造成誤用。另外,很多學習者在學習時依賴電子詞典,但是電子詞典對一些詞語的解釋并不完全適用漢語交際,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三、近義詞的辨析方法

由于漢語近義詞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在進行辨析時,要從多個方面進行。

(一)詞義方面

在進行近義詞辨析時,詞義上的差別是最基本的差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詞義范圍不同。近義詞所指稱的對象,在范圍上可以有大小的差別。如“邊疆-邊界”,“邊疆”指靠近國界的領土,范圍較大;“邊界”則指地區與地區的界限,范圍比“邊疆”小。

2.詞義輕重不同。有些近義詞在表達上有詞義輕重的差別,例如“失望-絕望”,二者都有希望落空的意思,但是“絕望”的程度比“失望”重。

3.詞義側重點不同。盡管近義詞概括表達的客觀現象相近,但是不同的詞其詞義的側重點可能存在差異。這類近義詞通常具有相同的語素,而其中不同的語素正是這個詞的側重點。例如“深思-沉思”,“深思”側重于思考的深入;“沉思”則側重于思考的全神貫注。

4.個體與集體的不同。在近義詞中,有個體與集體區別的近義詞主要是名詞性近義詞。這類近義詞在意義上的差別并不大,但有的表示個體概念,有的表示集體概念。例如“書-書籍”,“書”表示個體概念;“書籍”則表示集體概念。

(二)色彩方面

近義詞在色彩方面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感彩和語體色彩兩個方面。

1.感彩不同。感彩包括褒義、貶義和中性。在“愛護-保護-袒護”中,“愛護”是褒義詞;“保護”是中性詞;“袒護”是貶義詞。

2.語體色彩不同。語體色彩分為書面語體和口頭語體。具有書面語體色彩的詞比較莊重、正式;而具有口頭語體色彩的詞語比較隨意、自然。如“談話-聊天”中,“談話”比較正式,“聊天”則比較隨意。

(三)用法方面

1.搭配關系不同。不同的詞語,由于受語義、功能等的影響,搭配對象往往存在差異,例如“交換-交流”都有把自己的東西給對方的意思,但是“交換”搭配的對象一般是具體的事物;“交流”搭配的對象則是比較抽象的事物。

2.詞性和句法功能不同。近義詞在用法方面的不同還表現在詞性和句法功能方面。例如“忽然”和“突然”都表示事情或動作行為在很短的時間里發生,讓人沒有想到。但“突然”是形容詞,可以作謂語、定語、補語;“忽然”是副詞,沒有這種用法。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

由于學習者在近義詞學習和使用的過程中常出現錯誤,因此在近義詞教學時,教師應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習者盡量避免錯誤的產生。

首先,在漢語近義詞中,60%具有相同的語素,這些詞語中不同的語素就是它們的差別所在。因此,在進行這類近義詞教學時,要著重突出對其中不同語素的教學。

第二,漢語詞語搭配多種多樣,十分復雜。如果教師在進行近義詞教學時能有效利用詞語的搭配,指出近義詞在搭配上的特點,使學生在使用中體會近義詞間的不同,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近義詞使用的準確性。

第三,在進行近義詞辨析時,可將詞語放入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辨析。一個詞語只有出現在具體句子中時它的意義才是確定的。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詞義也可能不同。因此恰當的語境有利于學習者分辨詞語間的差別。

第四,對于一些難以解釋的近義詞,可以利用它們的反義詞進行辨析,因為這樣的近義詞往往在反義詞上體現出差異,因此,有效利用反義詞也是近義詞辨析的方法。

(二)教學策略

由于近義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使用簡單的語言。教師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詞語,如講解色彩差異時,應該避免使用“褒義”“貶義”“中性”這樣的詞語,可以用“好的”“不好的”和“不好不壞的”來代替,以避免增加學習者的負擔。

其次,要把握重點。近義詞的差異往往表現在多個方面,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只需要針對本課出現的最重要、最明顯的差異進行講解,不需將近義詞的所有區別羅列出來,以免使學習者感到困惑,抓不住重點。

另外,要注重“精講多練”。“精講多練”原則貫穿于整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精講”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講解清楚、明白、突出重點。“多練”并不是說數量多,更要注重質量。同時,要注重講練結合。(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資料:

[1] 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

[2] 張凱.漢語水平考試(HSK)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 孫德金.對外漢語詞匯及詞匯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莫修云.詞語結構組織與HSK詞匯學習[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4年11月,第2卷(第6期)

[5] 胡亮節.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年11月(第4卷第6期)

[6] 方清明.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辨析方法述評[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8.

第2篇

關鍵詞:易混淆詞 近義詞 辨析 立場與原則

一、引言

張博先生曾說,漢語中介語“易混淆詞”指的是“站在中介語的立場、著眼于目的語理解和使用中的詞語混淆現象并根據混淆的普遍程度歸納出來的詞語類聚”。對于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而言,我們在漢語學習中涉及詞義辨析時用到更多的是“近義詞”這個概念,近義詞指的是意義相近的詞語。從近義詞與易混淆詞這兩個專有名詞的釋義上,我們就可以發現,近義詞與易混淆詞在定義時的立場就是不同的。近義詞的辨析更傾向于漢語的本體研究,而易混淆詞辨析,則是站在中介語的立場,為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在學習詞匯時掃清障礙。因此,過去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將近義詞辨析的方法直接應用于易混淆詞辨析的做法是不科學的。易混淆詞的辨析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而言,比母語為漢語者的近義詞辨析更為復雜。易混淆詞辨析除了要考慮詞語之間意義上的差別,還與學習者的學習順序、學習環境、出生國別、民族文化等很多因素有關。在完成了詞匯課易混淆詞辨析的小組作業之后,本人對易混淆詞辨析這一課題有了新的認識,本文將著重闡述對外漢語教學中易混淆詞辨析的立場與原則。

二、易混淆詞辨析的立場

(一)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易混淆詞辨析的研究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無論是對漢語的本體研究,還是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亦或是對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研究,都在1978年學科體系建立之后有了長足的發展。對于易混淆詞的研究,對外漢語界的起步并不晚。但是早期的易混淆詞辨析研究,并沒有打破將易混淆詞辨析置于近義詞辨析框架之下的局限,在易混淆詞的辨析中,缺乏針對性與目的性,沒有找到易混淆詞辨析與同義詞辨析的本質差異。2013年,張博先生在《世界漢語教學中》發表了題為《針對性:易混淆詞辨析詞典的研編要則》的文章,闡述了易混淆詞辨析詞典編纂時抓住針對性的重要性。近年來,很多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也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義辨析作了專題研究,如郭志良、劉叔新、張占山等。

(二)易混淆詞辨析的立場

1.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的立場

易混淆詞辨析是在中介語研究的立場之上提出的概念,因此,易混淆詞辨析涉及母語與目的語兩方面的學習。就漢語中的易混淆詞辨析而言,在辨析過程中考慮的絕不單單是漢語本體的部分,更有學習者母語的干擾以及中介語給我們提供的暗示。也就是說,易混淆詞辨析時,研究者必須站在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的立場,以一種大的語言和文化研究意識,不僅注重漢語的本體研究,更多的是結合學習者的母語特點以及易混淆的詞語內部的聯系,而不僅僅是研究詞語之間意義上的差別。

2.客觀、科學的立場

易混淆詞辨析的前提,是明確什么是易混淆詞。如張博先生在《外向型易混淆詞辨析詞典的編纂原則與體例設想》中提到的那樣,過去的研究中,我們對易混淆詞的選取有很多不科學之處。易混淆詞并不是對外漢語教師或者詞典編纂者本人僅僅依據個人的教學經驗而確立的易混淆詞,而應該是在搜集大量語料的基礎上,根據非漢語背景的學生在實際的漢語運用中的實例,來發現當用詞與誤用詞之間的使用規律,從而確定哪些詞對留學生而言是易混淆詞。僅從易混淆詞的確立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易混淆詞的辨析,必須站在客觀、科學的立場上,要避免主觀定義和推斷。

3.學習者母語環境的立場

易混淆詞的辨析,不能一概而論。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的易混淆詞,他們的易混淆點是不同的,混淆原因也有很大差異。比如“關心”“關注”這兩個詞,韓語背景的學生出錯較多,因為韓語中沒有“關注”這個詞,學生受母語的影響,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當用“關注”時卻總是用“關心”代替。與“關心”“關注”這對易混淆詞的例子相似的是,許多的易混淆詞與學習者的母語遷移密切相關。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易混淆詞的辨析,要想真正做到弄清混淆點,疏通混淆點,為漢語學習者提供有效的辨析參考,就要真正做到站在學習者母語環境的立場上,將其母語與漢語進行對比分析,才能達到對癥下藥、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易混淆詞辨析也才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易混淆詞辨析的原則

(一)詞義辨析與搭配差異相結合的原則

盡管近義詞與易混淆詞不是相等的概念,很多在漢語本體研究中被認為是近義詞的詞匯之間不一定構成易混淆關系,但我們仍然必須認識到詞義上的相近仍然是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學習和使用中造成偏誤的重大原因。與此同時,搭配上的差異也十分重要,漢語中許多詞語由于其詞義特征的差別而存在許多搭配上的限制。近義詞辨析中因為針對的是母語為漢語的學生,我們不會將過多的重點放在詞語之間的搭配上,但對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卻并非如此。明確不同詞語的搭配原則或固定的搭配結構,能夠大大降低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詞匯使用中的錯誤率。

如:“產生”與“生產”是一對易混淆詞,“產生”指從已有的事物中形成新事物,“生產”是指用工具創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搭配上,產生多與抽象事物搭配,如“產生興趣”“產生好感”,生產多與具體事物搭配,如“生產糧食”“生產食品。通過詞義重點的辨析以及搭配上差異的闡述,我們就大致可以將易混淆詞的混淆點區別開來,讓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對這兩個詞的差異有所理解。

因此,對待對外漢語教學中易混淆詞的辨析,我們首先要堅持詞義辨析與搭配差異相結合的原則。詞義辨析時,只選取容易使第二語言學習者產生混淆的詞義部分,同時將詞語間搭配上的特點進行對比,為進一步辨析做好鋪墊。

(二)抓住混淆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易混淆詞辨析的入手點有多個方面,從釋義、搭配到學習者國別、學習順序、使用頻率等多個角度,我們都可以找到易混淆的原因。但是,對于不同的詞語來說,引起混淆的原因不盡相同,總有一個最主要的聚焦點造成了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使用時出錯,產生當用詞與誤用詞之間的混淆。所以,在易混淆詞辨析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找到學生用錯的最主要原因,并且通過大量的語料分析,確定是單向誤用還是雙向誤用,然后展開進一步的辨析。如“認識”與“了解”這對易混淆詞最主要的差異在于語義程度不同,“了解”的語義程度更深,所以將兩個詞隨意替用經常會出現錯誤。又比如“關心”與“關注”,混淆的主要原因是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在學習時先學“關心”,后學“關注”,加之母語的影響,最終造成了詞語運用中的偏誤。所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易混淆詞辨析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切不可一概而論。

(三)精細講解與針對性練習相結合的原則

易混淆詞的辨析工作,一方面是為了易混淆詞詞典的編纂服務,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實際的漢語詞匯教學。因此,易混淆詞的辨析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還要與教學原則相結合。對于教學原則,中外教育學學者與心理學學者,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支撐下,曾經提出過多項效果優良的教學原則。比如量力性原則、個體差異原則、科學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和精講多練原則等。其中,精講多練原則是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者,在長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提出的一條教學原則。“精講”就要求講得準確、生動、條理;“多練”即要求在精講之后務必包含有效的練習環節。我們自己的學習經驗也表明,單純的聽課很難達到有效掌握知識的目的,即使對外漢語教師在課堂中將易混淆詞講得足夠清晰透徹,但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聯系,仍然無法保證學生在應用時的準確性。因而,必須要在講解的同時加強練習,可以通過選詞填空、造句、互相糾錯等方式,來鞏固和檢驗易混淆詞辨析的講解成果,增強我們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實踐性和交際性,使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更能靈活地運用知識,這才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結語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易混淆詞辨析是一個大的課題,值得每一位從事相關專業的學者與教學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面臨著眾多的挑戰。謀求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新發展,必須在各個環節精益求精,做深入細致的研究。易混淆詞的辨析從提出至今,仍然缺乏科學權威的研究成果。我們必須擺脫以往內向型詞匯辨析的缺陷,明確易混淆詞的辨析是一種外向型的詞匯辨析,要有從漢語本體與其他語言不斷聯系過渡的意識。如今的語言學習對教師與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需要多個學科的支撐,更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易混淆詞辨析作為對外漢語教學這個大的學科體系下的一個研究與實踐課題,必須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結合實際條件與學生的動態學習過程,推陳出新,找出更好的操作方式,編纂出真正能對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漢語學習有幫助的參考書冊,也將我國的對外漢語事業推向新的發展高度。

參考文獻:

[1]張博.同義詞、近義詞、易混淆詞:從漢語到中介語的視角轉移[J].世界漢語教學,2007,(03).

[2]張妍.歐美學生漢語中介語易混行為動詞、心理動詞及其辨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周琳.對外漢語教材同譯詞語及英語背景留學生使用偏誤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齊春紅.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搭配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02).

[5]李曉琪.關于建立詞匯―語法教學模式的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01).

[6]劉叔新.同義詞詞典怎樣處理詞性[J].辭書研究,1983,(03).

[7]周薦.同義詞語聚合是否須語法屬性一致[J].固原師專學報,1994,(02).

第3篇

【關鍵詞】近義詞辨析;語料庫;BROWN;CLEC

1、引言

近義詞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尤其是在英語中占有很大比例。它指的是“使兩個對象類似或同一的詞匯關系”(Cruse,1986),也就是意義相近或相同的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意義完全相同(與synonym相對應),這類詞不多,也甚少對語言學習產生阻礙。更常見的是詞義相近但不完全等同(與near-synonym對應)。因此,后者往往是研究的重點,“在基于語料庫的詞匯研究中,近義詞指的是兩個或多個概念意義相近,但在搭配行為和語義韻方面有明顯差異的詞”(朱文慧、馬立東,2010)。本文以動詞“doubt”和“suspect”為例,使用AntConc (3.2.1.0)對其分別在BROWN和CLEC中進行檢索,旨在通過語料分析,挖掘出二者在用法、義項上的不同,并通過對兩個語料庫的對比,發現中國學習者在使用此組近義詞時與本族語使用者的不同之處。

2、數據獲取與分析

2.1出現頻率

兩個詞的詞頻是研究兩者用法模式的基礎;因為“doubt”和“suspect”都不只動詞一種詞性,因此,必須先將其動詞的用法與其它詞性的用法區分開來。

BROWN含詞量為1014232, 其中, “doubt”出現142次(包括doubts、doubted和 doubting); “suspect” 出現57次(包括suspects、suspected和suspecting)。 在142次 “doubt”中,動詞出現28次,余下114次均為名詞用法; 在57次“suspect”之中, 動詞出現47次,形容詞出現3次,名詞性出現7次。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 操英語的人在使用“doubt”和“suspect”時, 前者的動詞用法并不是該詞的典型用法, 僅占總數的19.72%; 與之相反, 后者的動詞性用法卻是該詞的典型用法, 占總數的82.46%。

CLEC含詞量為1175656, 其中,“doubt”出現92次(包括doubts、doubted和 doubting);“suspect”出現9次(包括suspects、suspected和suspecting)。在92次“doubt”中,動詞出現15次,余下80次均為名詞用法; 在9次“suspect”之中, 動詞出現5次, 名詞出現4次。由此可見, 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使用中,“doubt”的典型性用法仍然是名詞用法, 占總用法的86.96%, 然而, 對于“suspect”卻明顯存在著使用不足的現象,并且“suspect”的形容詞性用法已被完全忽略。本文的重點在于研究動詞 “doubt”和“suspect”。

從表1中可以看出,“suspect”在本族語語料庫出現的頻率大大高于“doubt”,但是,在中國學習者語料庫,情況卻相反,前者的頻率遠遠低于后者。“suspect”在中國學習者語料庫中出現的頻率大大低于其在本族語語料庫中出現的頻率。

綜上所述,中國學習者與本族語使用者在面對“suspect”與“doubt”這對動詞近義詞組時,傾向選擇各有不同:前者傾向于使用詞形簡短的“doubt”,而后者更多地選擇了“suspect”。

2.2“doubt”(動詞)義項、用法分析

基于對BROWN中“doubt”索引的分析,“doubt”的用法分為三類 (例句來自BROWN):

(1) “doubt”+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例如:

actually, I rather doubt that we'll have to do this

elcome place though I doubted that he would understand me

(2) “doubt”+if\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例如:

sies are gluttons I doubt if it is possible to overfeed

y were receding he doubted if a man could wade as far

(3) “doubt”+名詞短語,例如:

he didn't doubt her truthfulness although he

hat his own country begins to doubt his patriotism and

以此為基礎,可以統計出動詞“doubt”在CLEC用法分布頻率,二者異同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使用者對于doubt一詞使用方法上的異同點:

首先,中國學習者使用“doubt”+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頻率高,這一點與本族語使用者基本相同。在兩個語料庫中,這種用法出現的頻率都是遠遠高過其他用法模式,由此可以推測對于本族語使用者和中國學習者,這種搭配都是“doubt”的典型搭配。分析例句,可以發現當“doubt”后接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時,它通常指“認為某事并非真實”。因此,當“doubt”用作動詞時,“認為某事并非真實”是其重要義項。

其次,中國學習者并不像本族語使用者那樣頻繁的使用“doubt”+if\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對于本族語使用者來說,這種搭配是僅次于“doubt”+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第二重要的用法,但是在中國學習者中,這種用法的使用頻率僅僅為13.3%。通過對例句的分析,可以發現“doubt”在和if\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搭配時,總是意味著“認為某事發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認為某事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也是“doubt”較為重要的義項。然而,中國學習者卻對這種用法使用不足,表明中國學習者對于“doubt”的這個義項理解不足從而導致了中國學習者與本族語使用者在這種用法使用頻率上產生較大差別。

再次,中國學習者更為傾向于“doubt”+名詞短語的使用模式,在總數15個例句中存在4個例句使用“doubt”+名詞短語。基于對此類用法例句的分析,發現“doubt”在這種搭配中時,可以理解為“對某人或某物不信任”,這種用法在本族語使用者中使用較為頻繁,因此“對某人或某物不信任”也是“doubt”的重要義項之一。這種用法在CLEC中出現頻率較高可以證明中國學習者對于這一義項可以運用自如。

最后,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用法以外,本族語使用者很少將“doubt”用在其他搭配中,但是在中國學習者中存在這樣的使用方法:no one will doubt about that it is a great thing(例句來自CLEC)。在例句中, “doubt”被用作不及物動詞,而BROWN中卻不存在“doubt”的不及物動詞用法。因此,可以發現在中國學子者中存在對“doubt”誤用現象,這種誤用現象也是導致中國學習者與本族語學習者在“doubt”的用法上存在差異的原因。

2.3“suspect”(動詞)義項、用法分析

基于BROWN中 “suspect”索引分析,“suspect”的用法進行分類(例句來自BROWN):

(1) suspect + (that) 引導的賓語從句,例如:

eek, however, I began to suspect that something was wrong

e Forellen movement, and I suspect that this is due to imperfect_

(2) suspect somebody of / some body be + suspected + of,例如:

who were always suspected of being shy on virility

Eugenia suspected her of deliberately overturning

(3) suspect + 名詞短語,例如:

now the cops didn't suspect a thing, and I thought it

icer had asked Lizzie if she suspected her Uncle Morse, and she

通過對“suspect”的三種主要用法的分析,可以挖掘出“suspect”的三個主要義項:(1)當其后接(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時,意味著“認為某事(消極意義)是真實的”;(2)當使用“suspect”的特殊搭配suspect somebody of / some body be + suspected + of時,“suspect”是指“認為某人做了某事(消極意義或犯罪行為)”;(3)當其與名詞短語搭配時,可以理解為“認為某事不是真實的”。對比“doubt”的三個義項,可以發現雖然“doubt”和“suspect”之后都可以接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和名詞短語,然而兩者的意思卻不盡然相同。形式相同意義卻不同這就可能導致近義詞之間的錯誤混用。

從對“suspect”在BROWN和CLEC兩個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的對比可以看出,中國學習者對“suspect”的使用嚴重不足,基于對CLEC中語料的仔細分析,可以發現近義詞之間的錯誤混用是導致中國學習者較少使用“suspect”的主要原因,例如:some may doubt that legalized euthanasia would invite abuse(來自CLEC),例句想要表達的是對將安樂死合法化這一行為將會引起安樂死的濫用這一消極事件的產生,符合“suspect”的第一個義項“認為某事(消極意義)是真實的”,因此在這個語境下, “suspect”比“doubt”更為合適。因此,這里的“doubt”是一種近義詞之間的錯誤混用,這種錯誤混用,正是造成“suspect”在CLEC中的出現頻率才會大大低于其在BROWN中的出現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另一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國學習者對“suspect”用法掌握不足。這種掌握不足尤其體現在“suspect”的特殊用法“suspect somebody of / some body be + suspected + of”上。

通過對CLEC中的5條索引的分析,發現并不存在suspect somebody of / some body be + suspected + of這種搭配,證明中國學習者對于“suspect”的特殊用法與搭配幾乎沒有掌握。 然而,這種用法不僅僅是“suspect”的主要用法之一,它還是能夠區分“suspect”和“doubt”的用法。當“suspect”用在這種特殊搭配時,它的意義也是完全不同于“doubt”:認為某人做了某事(消極意義或犯罪行為),因為“doubt”既沒有這種用法也沒有這個義項。但是,中國學習者并沒有掌握這一用法,對這種特殊用法的掌握不足也是導致“suspect”在CLEC中的出現頻率才會大大低于其在BROWN中的出現頻率的主要原因,并且還會造成中國學習者不能很好地認識到“doubt”和“suspect”之間的區別。

3、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學習者在學習動詞組“doubt”和“suspect”時,對前者的掌握比對后者的掌握要充分,雖然存在一定的誤用現象,但是總體來說能夠自如的使用“doubt”重要搭配;但在使用“suspect”時,中國學習者不僅將之與“doubt”錯誤混用,并且沒能完全認識到“suspect”的典型義項,對中國學習者分辨這組近義詞造成困難。借用語料庫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習者在近義詞辨析方面的誤區,有助于有針對性的提高近義詞辨析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Cruse, D. A. Lexical Seman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 Liu, D.“Is it a chief, main, major, primary, or principal concer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0.

第4篇

對于近義實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辨析:

一、從詞義方面進行辨析

1.看詞義的輕重

請求――懇求 批評――批判 擔心――擔憂

制造――創造 研究――探討 損壞――破壞

固執――頑固 希望――期望――渴望

每組詞的意思基本意思相同,但它們表示的程度有深有淺,左邊的程度淺,右邊的程度深。

2.看詞義涵蓋的范圍

年華――年歲 年代――年月 風俗――風尚

事情――事故 時代――時期 廣闊――寬闊

上面的這些詞中都有相同的語素,橫線左邊的詞義范圍比右邊所指的要大。

3.看詞語是個體名詞還是集體名詞

樹 布 人

樹林 布匹 人口

上面一排是個體名詞,下面一排是集體名詞。

二、從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色彩是指詞義附帶的某種傾向、情調。有的表現為感情上的,叫感彩;有的表現為使用場合的不同,叫語體色彩。

1.感彩

褒義詞指具有肯定或贊許感情的詞。如鼓勵、成果、抵御、果斷。

貶義詞指具有否定或貶斥感情的詞。如煽動、后果、抗拒、武斷。

中義詞不表示褒貶。如鼓動、結果、抵抗。

2.語體色彩

詞除褒貶義之外,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雖然意義相同或相近,但各適用于不同場合。我們稱之為語體色彩主要表現為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對話、文藝作品多用口語,口語具有通俗樸實生動的風格。書面語有文雅、莊重的風格,多用于鄭重場合,理論文章。如:陵墓――墳 富態――胖 茲――現在 馬鈴薯――土豆 蒼穹――天空 默誦――嘟囔

三、從用法方面進行辨析

1.詞語的習慣搭配不同

在語言實踐中,詞和詞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組合。

如:發揚――優點、作風、傳統

發揮――創造性、積極性、作用

改進――工作、方法、技術

改善――生活、關系、條件

2.適用的對象不同

如:愛護:用于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同級同輩之間

愛戴:用于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

關懷:用于上對下、長對幼,只用于對人

關心:對人對物均可用,對人時,用于一般人

第5篇

動詞一直是高考中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和學生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尤其注意掌握。以下是動詞中的常見問題的幾點說明。

(一)連系動詞。

連系動詞又稱系動詞,本身有詞義,但不能單獨作謂語,后面必須跟表語構成系表結構說明主語的狀況、性質、特征等情況,如:look看起來,seem似乎,remain仍然,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動詞,如feel,look等,既可用作實義動詞,又可用作系動詞,怎么判斷呢?系動詞常跟形容詞作表語;實義動詞則常用副詞作狀語。試比較:

The newly-invented drinking tastes quite unique.這種新研制的飲料嘗起來挺獨特的。(本句中taste用作系動詞,后接形容詞作表語)

The chef is tasting the fish carefully.廚師正在品嘗這條魚。(本句中taste是實義動詞,后面用副詞作狀語)

同時系動詞一般不用進行時,但在表示探詢語氣,使語意客氣、生動、親切時,可用進行時。

I hope you’re keeping well.(語氣委婉)我希望你保持健康。

再者系動詞不用被動語。如:The apple is tasted good.(×)

(因為taste是系動詞,“嘗起來”是指蘋果的性質,不用被動語態)

(二)助動詞。

協助主要動詞構成謂語動詞的詞叫做助動詞,其自身沒有詞義,不可單獨使用。它與其他詞一起構成時態、語態、疑問和否定等形式,如:do,does,did,will等。

下面我們來看看幾組詞形相近的動詞的辨析。

1.adapt,adjust與adopt。

(1)adapt vt.使適合。

We have to adapt quickly to the new system.我們不得不迅速適應新制度。

(2)adjust vt.調節,調整;(進行調整后)適應。

Adjust your language to the age of your audience.要根據聽眾的年齡使用相應的語言。

(3)adopt vt.收養,采用(某種方法)。

All three teams adopte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三個隊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各不同。

2.arise,rise與raise。

(1)arise vi產生,出現(arose,arisen)。

We keep them informed of any changes as they arise.如有任何變化,我們隨時通知他們。

(2)rise vi.升高,上升(rose;risen)。

rise為不及物動詞,作“上升”講時指繼續上升,常用于日、月、云、煙,物價,人的職位,等等。

The prices of goods keep rising these days .商品的價格最近日漸增長。

(3)raise vt.舉起,飼養;提高(raised,raised)。

raise為及物動詞,用作“舉起”時有使物體達到應有的高度的含義,可用于指具體或抽象的事物。如:She raised her finger to her lips as a sign for silence.她豎起一根手指放在唇邊示意安靜。

試比較下面兩句的差異。

The price of pork has risen recently.近來豬肉價格上漲了。

The price of pork has been raised recently.近來豬肉價格被抬高了。

3.lay和lie。

(1)lay vt.下蛋;放置(laid,laid,laying)。

The hens are not laying well.母雞現在不愛下蛋。

She laid the baby down gently on the bed.她把嬰兒輕輕地放在床上。

(2)lie vi.平躺;位于;在于(lay,lain,lying)。

The cat was lying fast asleep by the fire.貓臥在火旁睡得很熟。

(3)lie vt.說謊,撒謊(lied,lied,lying)。

You could see from his face that he was lying.從他的表情上你可以看出他在撒謊。

從以上幾組實義動詞的比較鑒別中可得出,我們在平時的學習當中要多歸納多總結,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應對動詞練習的方法。

我們還要注意一些做動詞練習的方法規律技巧。

(一)加大動詞積累,正確理解詞義。

英語中動詞的詞義豐富,用法靈活,不易掌握。平時要進行大量閱讀,在閱讀中理解動詞及動詞詞組的新意義。在平時學習中,要領悟動詞的意義和用法,要特別注意一些最常用的詞匯,如get,make,have,take等和一些難分辨的同義詞、近義詞和形近詞或短語,更要集中突破,加強記憶,擴大詞匯量。例如:

The resources on geography can be ?搖?搖 ?搖 in the State Library.

A.acquired B.required C.inquired D.requested

[解析]這四個選項在詞形和詞義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非常容易混淆。acquire“獲得,得到,學得(知識等),求得,養成(習慣等)”;require“需要,要求,命令”;inquire“打聽,詢問”;request“請求,要求”。句意:地理方面的材料資源可以在國家圖書館找到。因此只有A項正確。

(二)體會英語語境,準確辨析詞義。

單項填空對動詞的考查是在語境中考查詞義辨析,特別是同義詞和近義詞的辨析。這些選項從漢語翻譯上看可能是同義詞或近義詞,但其英語含義不同,而且可能有不同的習慣搭配,因此做動詞詞義辨析題目時不能根據選項的漢語字面意義選擇答案。同時,要注意對動詞的一詞多義和熟詞生義的考查。如:

Even if treatment ,there’s still no magic pill for patients in the late stage of AIDS.

A.does B.uses C.works D.helps

[解析]這四個選項都有“幫助,起作用”的意思。do“行,能對付”,例如:Three chairs will do.三把椅子就夠了。use“使用”,work“起作用,生效”;help“幫助”。句意:盡管治療起作用了,對于晚期的艾滋病患者來說還是沒有什么特效藥。故C項正確。

(三)分類歸納詞組,構建知識網絡。

動詞詞組辨析題主要考查考生對英語中動詞詞組的識記和運用。在備考過程中要注意對動詞詞組進行歸納、比較,做題時,一方面要揣測命題人的意圖,分析句子結構,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另一方面要明白動詞詞組的不同意思,并且能區別相似詞組的意義,從而選出正確答案。例如:

It was funny to see that the dog’s eyes immediately ?搖?搖?搖 ?搖 at the sight of its owner.

A.lit up B.fixed up C.did up D.turned up

第6篇

仿效 fǎngxiào 仿照 fǎngzhào

【仿效】模仿(別人的方法、式樣等)。如:

1.聰明的敵人例如李文彬,近來也仿效我們的辦法,不殺俘虜,醫治被俘傷兵。

【仿照】照著樣子做。如:

第7篇

一、考點及命題特點

多項選擇題是湖北高考英語試卷中第二部分“詞匯知識運用”的第一節。每題在一句或兩句話中留空白,要求考生從每題所給的4個個選項中選出最佳選項,測試考生理解運用英語知識能力(2014湖北高考英語科考試說明),即考查考生對考綱詞匯的掌握和語用能力

分析近三年的湖北高考英語多項選擇題(見下表),我們發現其命題有如下特點:

2012-2014年湖北高考英語多項選擇題考點分析一覽表

考點

題號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1

sponsor動詞辨析

perspective 名詞辨析

motivation名詞辨析

22

polish動詞辨析

barrier名詞辨析

compliment 名詞辨析

23

keep up 動詞短語

simplify 動詞辨析

slip 動詞辨析

24

see to動詞短語

register動詞辨析

revise 動詞辨析

25

out of place 介詞短語

feed on動詞短語

get through動詞短語

26

tentatively副詞辨析

set aside動詞短語

come across動詞短語

27

subtle 形容詞辨析

arbitrary形容詞辨析

impressive形容詞辨析

28

controversial形容詞辨析

generous形容詞辨析

tolerant形容詞辨析

29

symptom名詞辨析

deliberately副詞辨析

sharply 副詞辨析

30

procedure名詞辨析

by chance介詞短語

in store介詞短語

1 考點分布相對穩定,注重對實詞的考查,即:

名詞2題,其中有一題是考查動詞與名詞搭配的語義辨析

動詞2題,其中一題是對及物動詞的考查,另一題是對不及物動詞的考查;

動詞短語2題,其中一題是動詞相同,但搭配介詞或副詞不相同,另一題是動詞不相同,但搭配介詞或副詞相同

形容詞2題,考查以-ly 結尾的副詞的辨析;

介詞短語1題,4個選項中的介詞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2 題目題干較長,均在20詞左右,個別題達到25詞以上;有些題甚至是兩個句子。題干具有豐富的語境,話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均為考較熟悉事件或事情,這些均為考生準確選用最佳詞匯提供了充足的語境氣息。

3 選項詞性一致,表現形式也一致,只考查詞匯的語意功能,而不考查詞匯功能,如:考查名詞,那么4個選項均為名詞;考查動詞,其形式是現在分詞,那么4個選項均為現在分詞。

值得注意的是:

1) 多項選擇題不是考查同義詞和近義詞的辨析,而是考查4個選項所提供的可能是概念完全不相同的詞語,旨在考查在特定的語境中,考生選用符合語境意義的表達的最佳詞語。

2) 選項中的所有詞語均為大綱詞,不使用超綱詞,但可使用考綱詞加詞綴的詞,旨在考查考生的構詞法知識,如(2012年)tentatively,thoughtlessly, rudely ,unchallengeed;2013 comparable ,profitable, accidentally,clumsily等

3) 多數試題選項中的詞語是平常學習時復現率不高的多音切單詞,且有些詞語形相近,這種情況下多出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從詞的考題中;而在動詞短評和介詞短語的考題中,往往重在考查熟詞新義,如(2012年)see to 和out place 。

二、解題步驟及方法

由于多項選擇題詞有如上特點,所以考生在解題時,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1

1 認真讀題,把握信息。做多項選擇題詞時首先要通讀全句,理解語境,推敲語意,捕捉信息。

2 分析語境,比較選項詞義。多項選擇題的各項的設置主要體現了對其詞義的辨析和理解,考生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正確理解上下文,比較各選項的詞義才能選出正確的答案。

4 排除干擾,確定答案。考生須知,多項選擇題中的錯誤選項往往都是針對學生在平常學習中易犯的且常犯的錯誤而故意設下的陷阱,所以,做多項選擇題 時、不僅要考生在了解語境,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做題,而且還需要理清復雜句式,化繁為簡,克服思維定式和母語的干擾,選出正確答案。

下面以2014年湖北卷多項選擇題為例,具體分析一下解題技巧:

(一)整體把握,注意語境

試題設置的語境往往十分自然、巧妙。因此在做題時一定要全面地看題干,找出字里行間隱含的信息,準確把握語境內涵,有針對性地分析語境和詞義。

例如:her ____forwriting was a desire for women to get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A motivationB qualification C talent Dtechnique

解析:根據句意可知,她寫作的……是想為婦女爭取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將選項逐一填入空白處,從整體語意上去理解,可知選擇A項,是她寫作的動機。在做此類題目時,一定要注意語境,同時結合對詞義的辨析,逐一排除干擾項。B項“資格”,C項“天賦”,D項“技巧”,均不合題意。

(二)分析邏輯,尋找提示

多項選擇題 均提供了充足的語境,并且有的題甚至是兩句話。這種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 ,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關鍵的提示詞。我們在做題時,就要抓住其邏輯關系詞灌的提示詞。

例如:Seeing thebig crowd coming towards him, he started to run down the hill , but ____andwent down on his hands and knees in the melting snow.

A .slippedB . skiedC. signaled D. sank

解析: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to run down the hill ”和“went down on his hands and knees in the melting snow”,我們可知答案為A,句意為:看到那一大群人向他走過來,他開始往山下跑,在溶化的雪地里他滑倒了,他向下爬去。

(三)辨析詞義,注意常識

有些選項從漢語翻譯上看可能是同義詞或近義詞,但是其英語含義卻不同。因此做題 時,要仔細辨析英語詞義,注意細微差別,同時要關注其后的搭配詞,并運用常識來選擇答案。

例如:Checkcarrots ,potatoes ,onions and any other vegetables ______and immediately use orthrow away anywhich show signs ofrotting.

A . in demandB.in storeC . onloan D.onsale

解析:根據句意:檢查……胡蘿卜、土豆、洋蔥和其它的蔬菜,馬上用完或把有爛的跡象的丟掉。ABCD

(四)多記單詞,注意積累

近幾年湖北高考大綱中對詞匯量的要求起來越高,因此掌握足夠的詞匯,并且熟知它們的含義和用法非常重要。高考備考時,要加強對課本上的單詞以及考綱詞匯的記憶,加大詞匯量,同時要注意一詞多義和熟詞生義。

例如:Hardly had Sabrinafinished her words when Albert said ______.“don’t be so mean ,”pointing a ringer of warning at her .

A.dreadfullyB.guiltilyC. indirectlyD. sharply

第8篇

關鍵詞:英日韓學習者 易混淆詞 “提高” “改善”

一、引言

在第二語言詞匯教學中,我們發現英、日、韓三國學習者的漢語作文中有這樣的錯誤表達①:

(1)她下決心考上大學,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況。(英)

(2)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日)

(3)人們的生活已經【提高】了。(韓)

(4)我一定努力【改善】公司的服務水平。(英)

(5)2000年奧運會的標語之一是“【改善】生活水平”。(日)

(6)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品德修養也在逐漸地【改善】。(韓)

上例中,英、日、韓三國學習者在使用漢語動詞“提高”和“改善”時,均產生了混淆的現象。在二語詞匯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會混淆某些詞語的關系,在當理解為甲時誤解為乙,或當使用甲時誤用了乙。那些為眾多學習者經常混淆的詞對或詞聚就是易混淆詞”(張博,2008)。據此,“提高”“改善”就是一對易混淆詞。

為什么二語學習者容易出現這樣的偏誤?我們進一步考察了現行的同/近義詞辨析詞典后發現②,“提高”“改善”都出現失收的情況,也就是說,學習者易混淆的詞語“提高”“改善”并不是近義詞,在現有的詞語辨析詞典中并未得到辨析,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張博(2007)指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辨析不宜固守“同義”“近義”這類漢語本體研究提供的標尺,應當轉換視角,基于中介語詞語偏誤的現實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易混淆詞辨析。在此動議下,一些學者基于學習者詞語混淆實際展開了考察分析。如:張妍(2006)對歐美學習者易混淆的行為動詞、心理動詞展開了調查;程娟(2011)基于中介語261個表示心理活動動詞的混淆,提出了五種詞語辨析的模式;于洋(2015)對CSL學習者同素同義單雙音名詞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進行了分析;付冬冬(2017)對英語者易混淆的增減類詞語的不平衡性作了考察。

“提高”“改善”是學習者容易混淆的一組動詞,以往研究對此關注的并不多。在筆者考察的文獻中,只有劉克強(2010)專門關注了動詞“提高”,他在自建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基礎上,發現和總結了該詞在不同文本中的英語翻譯規律,發現漢英對應翻譯是多樣的。這啟發我們,漢外詞匯系統并不嚴格對應,學習者詞語混淆可能受到母語的影響。

本文基于大規模中介語語料庫,對學習者容易混淆的一組詞“提高”“改善”進行窮盡考察,以期發現學習者“提高”“改善”混淆的規律,并探析詞語混淆的成因,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和詞典編纂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

二、易混淆詞的確定

(一)語料來源

本研究所依托的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約690萬字。主要包括:

1.北京語言大學崔希亮教授主持研發的HSK動態作文語料庫425萬字。

2.北京語言大學漢語中介語語料庫200萬字。

3.以英語背景學習者為主體的哈佛大學北京書院漢語中介語語料約65萬字。

我們選取了英、日、韓三國漢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料進行考察。這是因為英、日、韓三國背景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料量最大,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語料支持。

(二)確定目標詞

首先,分別以“提高”和“改善”為檢索詞,提取英、日、韓三國背景學習者的全部使用語例。然后,剔除語義不明、含糊、重復的的句子。為了確保結果的客觀性,我們對所篩選出來的語料進行人工標注。具體做法是,請五位漢語母語者對學習者誤用的詞語進行修改,寫出應替代的詞,三個(三個以上)母語者認定一致,那么我們就認為該詞符合漢語者語感,是當用詞③。

最終本文收集到了“提高”“改善”的混淆語例共計156條。

三、“提高”“改善”的誤用特征

“提高”“改善”的誤用特征可以從誤用的母語背景分布、詞語的誤用方向、詞語混淆的具體表現三個方面來考察。

(一)“提高”“改善”誤用的母語背景分布

基于英、日、韓三國漢語學習者的語料,本文考察了“提高”“改善”的混淆在不同背景二語學習者語料中的分布情況,考察結果如表1所示。

數據顯示,“提高”“改善”二詞的混淆普遍分布于英、日、韓語背景學習者的語料中,是多種語言背景學習者均容易混淆的詞對。

(二)易混淆詞的誤用方向

從誤用方向來看,易混淆詞可以分為單向誤用和雙向誤用兩種類型。我們通過觀察語例發現,不同國別的二語者使用“提高”“改善”這組詞語時,均呈現為雙向誤用。

提高改善

(7)這么難受的學習環境一定令許多學生沮喪,從而不愿意堅持學習并【提高】自己的條件。(英)

(8)誰撿起自己扔的煙頭,誰就是在【改善】自己的素|,這就是環保的第一步。(日)

(9)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慢慢地【提高】了。(韓)

改善提高

(10)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人們應該忘卻自私,而且更應該善于利用客觀形勢,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生活素質就會【改善】進步了。(英)

(11)這樣能【改善】全世界的生產能力和食品質量。(日)

(1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再也不用擔心吃的問題,而且開始關心自己的生活質量。(韓)

(三)詞語混淆的具體表現

語料調查顯示:英、日、韓三國二語學習者在與特定詞語搭配時,容易將“提高”“改善”混用。

在英語者的中介語語料中,有這樣的表達:

(13)母親經常告訴我,這一段時間是她生命中最不開心的,所以她決定必須考上大學,【提高】自己的生活情況。

(14)【提高】經濟條件會給人們金錢的自由,讓生活比以前更豐富。

(15)A:醫院里我的醫術是最好的,但是我怎么還沒有得到晉升?

B:為了晉升,只給病人治病是不夠的,你也得【改善】你的水平。

(16)政府應該讓老百姓互相了解,同時【改善】他們之間的容忍度。

在日語者的中介語語料中,有這樣的表達:

(17)生活條件【提高】以后,人們都開始考慮身體健康,而且注意到了自己每天吃的東西是否安全這個問題。

(18)國家利用稅收建設大規模公園等基礎設施,盡力【提高】國內環境。

(19)做父母的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讓孩子覺得幸福。

(20)人們的社會意識【改善】了很多。

(21)隨著科技的發達,農業技術的【改善】,在現代社會可以產生大量的食物。

在韓語者的中介語語料中,有這樣的表達:

(22)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吃飯”已經不成問題了。

(23)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慢慢地【提高】了。

(24)解決吃的問題以后,我們還要【改善】食物的質量、營養程度。

(25)我認為先解決相當數量的饑餓問題,然后再考慮我們的飲食水平的【改善】問題。

(26)因為人類隨地抽煙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所以【改善】人們的意識也不是容易的事。

通過對誤例的分析我們發現,英、日、韓三國二語學習者詞語混淆的表現具有高度一致性,即在“條件”“環境”“生活”等詞語前,英、日、韓三國二語者都誤用成了“提高”;而在“水平”“質量”“素質”等詞語前,學習者均誤用成了“改善”。我們將混淆發生的具體表現總結為表2。

表2:英、日、韓國三國二語者“提高”“改善”混用的具體表現

易混淆詞 英 日 韓

提高改善 +條件/情況 +情況/環境/生活 +條件/生活

改善提高 +程度/水平/素質/能力 +能力/質量/素質/意識/農業技術/效率/品質/道德/水平 +現代技術/品德修養/水平/意識/質量/程度/心態

四、詞語混淆成因分析

根據中介語理論,二語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原因包括:本族語、本族文化對目的語學習的干擾;已掌握的目的語知識對學習新的目的語知識的干擾;學習態度、教學中的講解和訓練中的失誤等(魯健驥,1987)。我們認為,易混淆詞“提高”“改善”的混淆,主要跟目的語、學習者母語以及教材注釋等相關。

(一)目的語詞義干擾

“提高”“改善”兩個詞詞義相關,都含有“向好的方向變化”的意思。“改善”指“改變,以使原有情況好些”;“提高”指使事物某方面比原碭摺9鄄煅習者的誤例可知,學習者的詞語誤用都發生在與其他詞語的特定搭配上。這表明,受詞義干擾,學習者對詞語的用法并不清楚。

在漢語中,“改善”的目的是使情況比原來好一些,其搭配對象是那些能用好壞來評判的抽象事物,如“生活、環境、條件、關系、功能”等;“提高”的目的是使事物某方面比原來高,其搭配對象是那些能用高低來評判的抽象事物,如“水平、素質、能力、效率、標準、位置、程度”等。如:

(27)這五年來,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28)為了改善國家的經濟情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29)隨著兩國關系的改善,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多。

(30)體育鍛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

(31)如何提高員工素質,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

(32)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3)經過幾個月的鍛煉,他的工作能力提高了。

(34)現在,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提高了。

(35)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旅游的人越來越多。

學習者目的語知識有限,誤認為二者詞義相近、用法相同。學習者難以對這兩個詞語各自的搭配對象進行歸納和提煉,進而造成混用現象的出現。

(二)母語詞義影響

張博(2011)發現,學習者獲知目的語詞A對應的是母語詞A′后,可能會把為A′所有而A并沒有的意義推移到A上,產生“母語詞義誤推”。漢外詞義并不一一對應,學習者可能受到母語的影響而出現使用偏誤。

在英語中,“improve”表示向好的方向變化,即“to becomebetter than before;to make sth/sb better than before”(《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其詞義范圍較大,對應著漢語中的“改善”“提高”兩個詞語。如:

(36)His quality of life has improved dramatically since the operation.(手術后他的生活質量大大改善了。)

(37)I need to improve my French.(我得提高我的法語水平。)

學習者先學習“提高”,當得知母語詞“improve”對應著漢語中的“提高”后,很可能將“improve”的其他釋義也推移到“提高”上,因此造成上述偏誤。

日語和韓語中都有大量的漢字詞。漢字詞源于漢語,已經融進韓國語、日語的詞匯系統中。有的漢字詞的詞義和用法已經與漢語詞語不同。如,在韓語中“改善”是漢字詞,表示為“????”。該詞詞義比漢語范圍大,也大致對應著漢語中的“改善、提高”等多個詞語。如:

(38)??? ????(改善生活條件)

(39)??? ????(改善體質、提高身體素質)

(40)??? ????(改善待遇、提高待遇)

學習者將母語漢字詞“????”的用法推移到漢語詞“改善”上,因而造成了誤用。

日語中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日語中,“改善”也是漢字詞,但是詞義與漢語略有不同,既對應“改善”,又對應“提高”。如:

(41)ダムの{によって,水上\の條件が大いに改善された.(經過水庫的調節,航運條件大為改善。)

(42)待遇を改善する (改善待遇,提高待遇)

(43)身體の體|を改善する(改善體質,提高身體的素質)

魯健驥(1987)指出,在外語學習中,學習者由于缺乏語言學的知識和學習外語的經驗,通過自覺的和不自覺的比附去理解和使用目的語,是很普遍的,這也是很自然的。因為在外語學習者的頭腦里,母語的系統已經固定化,這無形中對目的語這一套新的系統的學習,形成一種障礙。學習者母語詞義與漢語有著復雜的對應關系,因此,學習者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很可能是造成“提高”“改善”混淆使用的原因之一。

(三)教材注釋的誤導

“漢外詞語之間并不存在簡單的對應關系,生詞表或雙語詞典中的漢外詞語之間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翻譯,對學生理解詞義、組詞造句有時會有誤導作用,引發偏誤的產生。”(呂文華,2006)

周琳(2007)的研究表明,教材生詞同譯方式是兩種語言詞語復雜對應關系的一種投射,大部分同譯詞語反映了漢英詞語對應的客觀情況。語言間的復雜對應關系很可能給留學生的詞語使用帶來干擾,同譯方式極可能加深了這種負面影響。

我們考察了幾部對外漢語教材英譯本后發現,對外漢語教材中往往采用同一母語詞對“提高”“改善”二詞進行對譯。例如,以英語為媒介語的教材中,多將二詞譯為“to improve”,比如“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改善居住l件)、“to improve your Chinese level”(提高你的漢語水平)。這可能會加重同譯詞語的混淆。

五、結語

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習者詞語混淆的實際情況出發,觀察詞語混淆的規律,分析詞語混淆的成因,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對于“提高”“改善”這組詞,教師不僅要向學習者明晰詞語意義的側重點,還要進行詞語的搭配訓練,幫助學習者進一步鞏固詞義、區分用法。此外,在教材注釋中,編著者也應關注漢外詞語差異,對于漢外詞義不對應的詞語,應當括注適用范圍,幫助學習者分辨其中的異同。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5JJD740006]和上海財經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項目編號:2016110052]以及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級項目經費支持。)

注釋:

①學習者作文語料中,與目標詞無關的不當表達,我們予以適當修

正。【】中為誤用詞,()后為漢語二語者的國別/語別。

②筆者考察的同近義詞詞典:林玉山(1986)《簡明同義詞反義

詞詞典》,深圳:海天出版社;馬燕華、莊瑩(2002)《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3)《新華同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說詞解字辭書研究中心(2013)《新編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造句搭配詳解詞典》(雙色辨析本),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賀國偉(2005)《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程榮(2010)《同義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佟慧君、梅立崇(2002)《漢語同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③這五位漢語母語者包括三位經驗豐富的對外漢語一線教師,兩位

語言學專業在讀博士。

參考文獻:

[1]付冬冬.易混淆詞辨析詞典詞語搭配方式及其適用性分析[J].云

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3,(6).

[2]付冬冬.英語母語者習得漢語增減量詞語混淆特征的不平衡性分

析[J].對外漢語研究,2017,(18).

[3]劉克強.基于漢英平行語料庫對漢語常用動詞“提高”的英譯聚

類分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0,(2).

[4]魯健驥,呂文華.商務館學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5]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87,(4).

[6]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Z].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

[7]于洋.CSL學習者同素同義單雙音名詞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6).

[8]張博.同義詞、近義詞、易混淆詞:從漢語到中介語的視角轉移

[J].世界漢語教學,2007,(3).

[9]張博.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中介語易混淆詞及其研究方法[J].語

言教學與研究,2008,(6).

[10]張博.二語學習中母語詞義誤推的類型與特點[J].語言教學與

研究,2011,(3).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

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2]周琳.對外漢語教材同譯詞語及英語背景留學生使用偏誤研究

[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3]張妍.歐美學生漢語中介語易混行為動詞、心理動詞及其辨析

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4]程娟.漢語中介語易混淆詞與漢語同義詞比較研究――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