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_自拍偷拍欧美日韩_成人久久18免费网址_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1

首頁 優秀范文 現代漢語語法

現代漢語語法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3-13 11:16:5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現代漢語語法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現代漢語語法

第1篇

一、漢語語法的特點 

1.名詞與代詞的數。在漢語中,常常是通過數詞與量詞來具體說明數目,但是對于數卻沒有規定的語法范疇,如“一朵花”“一條魚”“一本書”等,而在現代漢語中之所以沒有“數”的語法范疇,是因為數的語法范疇主要針對的是動詞,其謂語不會受主語的變化而變化。如“她在跳舞”與“她們在跳舞”這兩句話,雖主語指代的群體不同,但是謂語沒有發生形式上的變化,都是在“跳舞”,再如“孩子在玩玩具”與“孩子們在玩玩具”,兩句話中有無一個“們”字并不會影響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換言之。不論是“她”還是“她們”,“孩子”還是“孩子們”,即單數還是復數,都無法構成完全的對立。所以,在漢語中單數與復數放在同一個句子中所表達的意思,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動詞的時、體、態。總所周知,英語語法中有著明確的時態劃分,而現代漢語語法的時態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如“她昨天做了作業”“她現在在做作業”“她明天要做作業”,這三句話以不同形式的動詞為我們表示出了三種不同的時間,若只從“她做作業”這句話中,是無法得知這一行為發生的時間。因此,在現代漢語語法中,并沒有專門的語法時態來表示時間,而是通過時間名詞、時間副詞來加以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了”“的”這一類的詞并不是專用于表達時間,它們可以用來搭配在任何時間狀態的句子中,如“她今天做了作業”“她明天做了作業就可以出去玩了”。 

動詞的語法范疇主要通過添加前綴、后綴、變化元音的方式來體現,而“體”所表示的時間概念不多,主要是用來表示動作的類型或者是動作是否持續,“體”的含義可通過詞匯表示,也可通過虛詞來加以表達,如“我看電視”“我看著電視”“我看過電視了”,句子中的“著、了、過”均是動態助詞,也就是虛詞或者是叫做動詞體的詞尾,“著”表示持續體,“了”表示完成體,“過”表示經歷體。 

3.語序與虛詞?,F代漢語的形態結構較為單一,所以在由詞語組合成句的過程中比較依賴于語序和虛詞,一點小小的改變,可能會直接影響整個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如人們常說的“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僅僅是改變了“不、怕、辣”這三個字的順序,所表達的意思卻大不相同,有著一種層層遞進的味道。同時,在運用詞語組成句子時,不僅僅要把握正確的語序,還應注意到詞形的可變性,一般來說,詞語形態的可變性越小,其受的制約性就越多,所以想要構造出符合語法規范的句子需要多方面綜合考量。 

二、漢語語法教學分析 

1.科學設定教學目標。現代漢語具有明顯“工具性”的特點,所以在進行現代漢語語法教學的過程中,科學合理設置教學目標,以擺脫學生心目中現代漢語語法晦澀難懂的印象,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針對現代漢語課程,設置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如“周目標”、“月目標”、“小節目標”“單元目標”等,將階段性目標具體劃分融合進現代漢語語法教學中,扎實掌握基礎,循序漸進,以獲取更好的學習效果。 

2.采用多元教學法。當前,在現代漢語語法教學的課堂上,大部分采用的是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這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提問法、論證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同時也可結合具體教學情況采用相互作用法、個性化法、強化法等方式,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進行現代漢語語法教學。 

3.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現代漢語語法教學的過程中,僅僅是告訴學生現代漢語語法的概念、成分、規則是遠遠不夠的,學以致用,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到現代漢語語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遵守“教用法”的原則,堅持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在進行虛詞教學時,只是單純將虛詞的使用規則呈現給學生,并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到虛詞的重要性,應當以例子為基礎,通過舉例為學生形象生動的驗證虛詞的使用方法,如“姐姐和哥哥”“姐姐的哥哥”,僅僅是“和”與“的”兩個字的不同,卻完全改變了句子的含義。所以,教學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真正讓學生悟到現代漢語語法的精髓。 

結語:綜上所述,應當在了解現代漢語語法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通過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采用多元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真正能夠掌握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并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王景萍.漢語量詞的語法、語義、語用特征——兼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1. 

第2篇

【關鍵詞】語義研究;語法研究;語義轉向研究;漢語言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116-04

作為語義的接收者和傳播者,也作為體驗者和參與者,而對這場語義上的轉向,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堅定立場和價值體現,并且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和理論的高度對現代漢語的語法研究中延伸出來這次語義的轉變進行客觀的、公正的認識。這對此種情況,本文對漢語語法研究語義的轉變及演變主要從四個方而進行論述及探討,包括形式出發、意義出發、強調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這四個階段來對語義轉向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同時,還針對現代漢語語義轉向的方法進行相關總結,并整理出漢語語法研究向語義研究轉向的各種原因,包括人們對語法、語義特點的特殊需求,語義對現在人們的生活文化交流的影響等。最后,現代漢語的語義轉向對傳統語法的沖擊、繼承和優化,在一定程度上,對形意結合、語義轉向的方向指出表明。

隨著語義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在邏輯學、哲學、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等眾多領域當中語義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在很大程度上,對于語義的研究已經上升成為了時代進步的標志,在現當代的語言體系當中,語義逐漸出現了另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一一語義的轉向,正因為如此,語義才被越來越多的領域所關注。在對語法的研究中,對意義和形式的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一直以來被人們所關注的,但是對于語義來說,各個領域的研究者還一直被其困擾著。從近百年的現代漢語發展的歷史來說,對語義取向的轉向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從語法分析、排斥語義到與語義的結合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時至今日,語法要進行進一步發展時,又碰到了語義轉向問題。所以,這對這樣的情況,對應當如何正確的處理語義問題成為現代語言學家們著重探討的話題之一。

對于語義的研究,在整個語法體系當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語義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不僅僅是因為現在語法科學研究領域有越來越多的著作對語義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解釋,更重要的是,很多用語義作為論述基礎的語法理論已經得到了全而發展。所以,在未來的時間里,要更加有理由的相信,對于語義的轉向時期已經到來,而且正在深入到每一個學科的研究領域當中。通過本篇文章的論述,對語義的轉向期間所表現的種種特點加以分析探討,同時還包括語義轉向的原因和對語義轉向的正確認識等等。這樣透徹的了解,對于把握漢語言的研究歷史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總結出一整套適合漢語言特點的發展道路和研究方法。

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語義取向的嬗變

在語法體系中,語義所處的地位會隨著時間的變遷和研究者整體的改變而產生發生變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語義的變化大致發生了以下幾種轉變:

(一)從語義的層次角度,意義處于次要地位

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時期,主義理論已經開始廣泛的影響著中國的很多學者,特別是在文法革新階段,廣為流傳的兩種理論就對開始吸收分布理論加以改造,這兩重理論為“方光燾的‘廣義形態’和陳望道所提出的‘功能中心”’這些學說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當時的語法構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就算是影響較為廣泛的兩說學說都沒有對語言構架形成系統化的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漢語語法的研究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其中趙元任的著作《國語入門》-書是第一個全而運用美國描寫語言學的方法對漢語語法進行研究的。這當中對語句的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并且針對相應的位置去確定了主賓語,并總結出了幾種簡單的造句語法。

但是這當中著重強調的是對結構的分析,相反,對于語法所表明的意義卻沒有進行多少談論,這和傳統的語法從意義出發的根本角度差別很大,同時,還較為注重證實方法論和同質語言關,并且兩者的關系還較為密切。回避或者是排斥意義的異質要素的必然因素是對語言系統內部同質要素的注重和對其構成結構主義的考察和證實,為了全而的保證研究的嚴密性和可行性,就對意義進行了研究范圍的縮小和犧牲,這從根本上加大了研究的可能性。我國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初期,有一部關于漢語言語法的著作,它就是成功的把結構主義中國先列,在整個語法研究中的,對漢語言語法研究體系都帶來的深遠影響,這部著作出發點跟別的著作有很大的差別,它是以形式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對整個句子的層次和次序包括成份都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對句法的成份和確定主賓語的關系都是以位置來確定。這部著作的橫空出世,在一九五二年九月到一九五五年五月;一九五五年七月到一九五六年四月兩個階段期間引起了爭議較大的兩次討論,這兩次的討論主要是針對詞類和主賓語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討論之后,得出了“從形式出發、同時結合意義”的語法研究共識。但是由于當時學者的認識和意識不夠,對于語義的問題卻沒有展開相應的討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從形式出發”的這一研究理念再后來的語法研究中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此后的很多學者,對漢語言語法的細致探索和深入描述都成功的運用了這一方式。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結構主義在語法中取得了相應的地位并得到認可的著作是熙的《語法講義》,這讓語法研究增加了濃厚的結構主義色彩,使語法研究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的同時也讓結構主義在語法研究中取得了可支配的地位。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整整四十余年的研究,對于語法的形式分析已經由淺入深,最終成為了主流理論,這樣的突破,對推動我國語言的發展,推動我國語法研究更加的現代化和精密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語法結構主義已經建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體系,但是對于美國的描寫語言學也做了相應的揭示和分析。但是處于當時形式主義作為主要潮流的社會背景中,加上白身的理論和概括的能力不足,縱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沒有改變形式主義成為社會形式的結果,所以,在語法的研究領域中,語義依然處于次要和邊緣的地位。

(二)從意義出發階段

在漢語言語法研究的前其,并沒進行改革和創新,依舊是在傳統的語法理論下進行,這當中出現了兩個較為特殊的時期,分別是初創期和革新期,這兩個時期均是源于羅馬合和古希臘的傳統語言學。異質觀一直是當時所堅持的語言理論,包括對語言的注重和其外在的聯系等,所以,在我國早起進行語法研究時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來白于西方傳統語法的影響,這就導致了早期的語法研究有從“意義”出發這一特點,以此作為后期句法和詞類的主要依據。我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一部著作,是以語義和邏輯作為語法研究的出發點,也是我國第一部成功和完整的描寫白話文語法的著作,這部著作是黎錦熙所作的《新著國語文法》。這部著作用意義來劃分詞類,但是也處于一個尷尬的處境。這本著作的主語和賓語之間存在著“變式”的情況,在很多語句上,都有“受事等同于賓語”的狀況。而后來的《中國文法要略》則是根據詞語的概念意義用于劃分詞類的,對語法的說明和挖掘都較為注重。在詞類劃分上,根據意義的實質,主要把詞類分為兩類:實詞和輔助詞。實詞一般是包括句子中的形容詞、動詞和名詞這些具有實際意義的詞語,而這些實詞還有下而的分支結構,分為:無形、事件、人物和物質這四個小類;而輔助詞就是一個句子當中沒有實質意義的組成部分,比如“的、地、得、和”等都屬于輔肋詞,以便使句子的結構和所表達的意思更加的完整。這本著作,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很少用到主語和謂語這兩個概念,形式到意義和意義到形式開創了漢語研究的格局。

總的來說,傳統的漢語語法的研究對我國的語法研究奠定了框架基礎,在一定形式上,為語法的研究指明了道路,同時也為語法的研究提供利理論和技術支持。但是,如果從意義這一觀念來對語法進行系統分析,那么施受語義的關系就會和主賓語句法處于一樣的地位,這是因為詞類的劃分主要用概念意義作為劃分依據。

(三)強調形式和意義結合階段

隨著結構分析法在語法的研究中占據了重大的地位之后,結構主義語言理論的弊端所產生的局限性已經逐漸地被眾多學者所清楚的認識。意義的犧牲來換實證性,由于語言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體系,只是從結構形式來分析,而把語義關系排除在外,這對語法研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針對語法中的語義研究,需要重新審視和定位。形式和意義的結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比較新穎的一個想法,在此基礎上奠定了意義和形式相結合的基礎。后來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探究,同時很多學者對相關的理論進行了闡述,最后使語法分析和形式分析都處于一個同等重要的地位。幾經沉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語義終于在語法研究中得到了一個確立的地位,人們不再只是針對形式分析、注重形式和意義的相結合為探討的主流,而是逐漸把精力轉移到語義當中。

(四)轉向語義階段

語義在語法研究中得到一定的地位之后,通過后來的發展,語義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語義的轉向已經成為語法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那個時候的學者甚至說道:對語法中的語義探討是八十年代語法研究中最為突出的成就。就是說語義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壓倒了形式研究,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針對意義的語法研究已經在國內起步。

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轉向語義的表現特征

(一)研究方法向語義的傾斜

在上文已經談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對語義的研究就已經成為語法研究的主要趨勢。而到了九十年代,語義格、語義特征和語義價等和語義有關的研究已經在語法研究領域全而展開,達到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

(二)研究對象向語義傾斜

語義探討已經成為漢語語法研究的主流,這個過程長達十多年,這當中包含了語義范疇的研究和意義系統的構建和描寫,其中探討較為深入的是對句法語義的探討,這充分表明了研究的對象已經偏向于語義研究領域。同時,當時定期舉辦的語法研討會也研究過關于語義的問題,其中一九九四年舉辦的語法研討會就以“句法結構中的予以問題”作為這次研討會所研討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為語義分析成為研究的主流鋪平了道路。

(三)語法理論向語義傾斜

從外國引進的配價語法、格語法、生成語義學語法等這些相關的理論較為偏重于理論,是語法研究理論向語義傾斜的具體體現。同時原創性的語義側重也決定了向語義的傾向。通過語義十余年的研究高峰期研究,可以發現在研究的方法、理論和對象這二而都已經顯露出對語義轉向的特征。所以,漢語言語義研究的轉向是語法研究的以此重大變革,同時表明了我國的語法研究正在跟隨現代語言學的節奏,打破了傳統的以研究分析形勢的模式,確立了語義的研究成為現今語法研究的只要方向。

三、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轉向語義的原因

在語法研究領域中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之后,我們應該進行一定的分析,任何學術的誕生都需要適合的研究土壤,也就是說,一種思想誕生就必須要有有社會的需求和潛在的動力。那么針對語法研究完成向轉向語義的轉向又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呢,大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而進行分析:

(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存在著深入的內在需求

語義發生轉向一定需要一個內因,也就是內在需求,這種需求就是語法研究白身的需要,這里存在兩個條件,一個是可能條件,另一個則是必然的條件。

首先是可能條件,語義發生轉向的可能是語義的獨立地位確定的。一直以來,由于對形式結構的研究較為深入,語義沒有得到獨立的堤外。但是在過往的語法研究中,又時常會出現語義的影子,句子和語義不能很明確的卻別開來,甚至有時候,會把語義作為句法的附屬物。所以根本上區分句法和語義的方法,只能是使語義得到獨立的地位。從而分別出語法機構有語法的結構,語義結構有語義的結構,這兩者雖然有區別也有聯系,根本上杜絕了混合不清的狀況。同時,語義的獨立,為全而的進行語法研究提供了可能;

其次語義轉型的必然源于語義研究的薄弱。再通過對語義和句法之間的明確區分后,對于語義研究的欠缺就暴露無遺,這使得整個研究系統顯得不協調、不自然,當然,這兩者之間的研究是相對而言的,語法形式的研究在經歷了許多的分析法之后為句法結構層次的分析和漢語語法單位的提取分類提供了嚴密的分析程序。當對形式分析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研究者再回過頭來針對語義,卻發現語義沒有和他們多研究的體系處于一個平而上,也即照樣還是停留在詞義邏輯分析階段。這導致了語義研究環節的薄弱,為了使語法的研究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明確,對語義的研究也就隨之成為了必然。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后,之前對語義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的情況已經得到很大的改觀,語義的獨立地位沒有得到體現,所以在具備了一系列的語義轉向條件之后,語義的轉向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的趨勢,無可阻擋。

(二)現代漢語語法應用的要求

現代漢語語法的要求成為語法研究語義轉向的另一個原因,改革開放之前的語法僅僅是作為我國母語的學習,是為了幫助學習者對中國語言的基本了解和語言規則,用以使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正確理解對方的意思。長此以往,人們對語言形式和句子成分分析都有所了解,但是對于語義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但是對于基本的過于教育需求還能夠得到滿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涌入了大量的外國人,為了保證外漢語的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現代漢語所偏重的形式和意義研究導致的薄弱問題就顯露無疑,語法的研究受到外漢語教學的嚴峻挑戰。同時,在句法和表現形式等問題上,中文信息處理的實踐也表現出了較大的不足。所以,而對外漢語教學和中文信息處理不足這兩個問題的挑戰,是中國的語法研究者強烈的感覺到,語義研究在整個語法研究中是最為需要突破的一個關隘。

(三)受到外國哲學思潮的語法理論的影響

語言的研究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不可能獨立于其他國家的語言研究理論之外,中國漢語確實有它特別的地方,但是,作為一個理論不僅僅是用于彰顯民族的特征和軟實力,這樣過于片而的拒絕國外的理論也不是真正的研究,同時要把世界的語言體系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范圍發現語言研究的意義和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語言存在著一定的共性,所以,國外的語言對于國語來說也具備一定的解說能力,同時也有很多值得漢語語法研究值得借鑒的理論,廣外收納國外較好的語言經驗,對自身語言的完善發展和深化研究都會得到較大的幫助。在漢語語法的研究過程中,外來的理論,比如系統功能語言法、切夫語法、配價語法等等這些理論都對我國的語法研究產生重大影響,這些理論的引進,強調了語義分析的重要性,從而推動了我國漢語語義研究。

(四)現代漢語語法所具備的的引導作用

如果較為片而的強調西方國家語言的影響力,從而對白己語言的民族特征進行忽視,這在語法研究領域也是極為不正確的,所以,現代漢語的引導作用就是漢語言的特點,其對語法理論和方法的引導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同時也是不可忽視的。所以,語法特點的引導和國外理論的推動從根本上促使漢語語法轉向語義的研究行為,使之成為后來的研究發展趨勢。

四、對現代漢語語法轉向語義的認識

(一)語義的轉向與傳統語法研究的關系

回顧漢語語法研究的種種歷史,會發現語法的研究終究與意義、個性和共之間存在著聯系。漢語語法語義轉向是在一定的基礎上,是通過對傳統的語法研究的結果進行接納傳承和一定形式否定的基礎上決定漢語語法轉向的,而并不是對傳統漢語語法的簡單回歸,漢語語法語義的轉向,對漢語語法的研究步入一個全新的臺階,是其對語義的分析進行形式化和精細化的研究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二)語義轉向與形意結合原則的關系

語義的轉向和形式形意的結合之間并沒有存在任何矛盾,而是對其堅持實行結合的原則。在漢語言體系里而,形式和形意本來就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也不會進行單獨行事的存在,它們是獨立和結合的統一。之所在語法語義轉向之后再次強調兩者的統一,不僅是為了形式與意義結合這一原則的普遍和重要,更是為了另一個值得我們考慮和反思的問題:“當今語法的研究過程中出現一些要拋開一切句法而只從語義系統求解釋的提法”值得深思。

五、結語

不管從哪一個方而來說,對現代漢語語法轉向都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對傳統的理論應該借鑒,這對我國的漢語言研究有著重大作用。現今,我國的語法語義的轉向,是漢語語法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實現的以質的飛躍,在更大的程度上,改變了語法研究中語義處于薄弱環節的尷尬局而。對我國語法研究的深入和精細化的研究方向在形式化和可行性的追求上,將極力的推動者我國語法研究的科學化和現代化。同時,也應該清楚的看到,在語法研究日趨成熟的今天,對語義研究的熱潮依舊不減,應該再這樣的潮流中,結合多種模式和研究途徑,對漢語特點的方法和理論進行積極的努力的探索,以求取得更好地成就。

參考文獻:

[1]金立鑫,白水振現代漢語語法特點和漢語語法研究的本位觀[J]漢語學習,2003(5):15-21

[2]賀陽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8(4):16-31;2.

[3]安華林.論現代漢語語法的特點[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96-102.

[4]邢福義.謝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理論與事實的互動[J]漢語學報,2013(3):2-8;95

[5]施春宏,李晉霞當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基本態勢及相關問題[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80-89.

[6]周清海華語教學與現代漢語語法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5):1-9.

[7]邵敬敏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1998(4):22-27

[8]陸儉明當代語法理論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之管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97-104

[9]喬蕓,劉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現代漢語語法研究[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5-69

[10]邵敬敏,羅曉英語法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3):14-22.

[11]范曉關于構建漢語語法體系問題――“小句中樞”問題討論的思考[J]漢語學報,2005(2):53-61;96

[12]儲澤祥.“十五”期間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J]漢語學習,2005(1):3-8.

[13]陳萬會.語言接觸與語言變異――論英漢翻譯對現代漢語語法的影響[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85-88

[14]刁晏斌早期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性質:模仿還是借鑒――以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為例[J]武陵學刊,2011(1):111-115

[15]孫德金語法規范、修辭張力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J]修辭學習,2009(1):30-38.

[16]張德歲,張雪濤.近五年來國內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綜述[J]巢湖學院學報,2010(5):91-95

第3篇

論文關鍵詞:現代漢語 語法 詞類 句子

論文摘 要:本文選取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重訂本)》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三版)》兩套教材,試從語法體系、詞類、短語(詞組、結構)、句子以及其它語法層次方面入手,進行語法方面比較研究,以期對今后的教學研究有所幫助。

現代漢語是中文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而關于這方面的教材也種類繁多,且各有優劣。本文就選取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重訂本)》(以下簡稱胡本)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三版)》(以下簡稱黃廖本)這兩套現代漢語教材,從語法部分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它們的異同,試從語法體系、詞類、短語(詞組、結構)、句子以及其它語法層次方面入手,評述兩套教材的理論指導和編寫特點,以期對今后的教學研究有所幫助。

一、兩部教材版本介紹

(一)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重訂本)》

本書第一版最早成書于1962年,由教育部組織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教育學院和復旦大學六所院校協作編寫。1978年修改再版,增加安徽大學為協作單位?!冬F代漢語(重訂本)》吸收了語言學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并根據使用單位和讀者的意見,對原書做了必要的增刪和改動。

(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三版)》

本書是編者原“蘭州本”《現代漢語》的增訂三版。1991年出版的增訂版對原來的蘭州版做了大幅調整,增補了如句群、語體風格等大量內容。1997年的增訂二版,有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在語法章增加了語義、語用和變換分析等內容。而增訂三版在增訂二版的基礎上調整了部分章節,使教材編排顯得更加合理科學。

這兩本教材,胡本編寫的特點是簡賅扼要,通俗易懂,突出重點,方便初學者了解現代漢語這門課程概況。本書出版早,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是學習入門的好教材。而黃廖本是目前發行量最大的一種教材,影響也較為廣泛。本書與胡本比較,可以看出其編寫詳細,幾乎囊括所有現代漢語研究的內容,而且構建的現代漢語系統也很嚴密,能夠更好地為讀者提供幫助。而且本書的修訂一直不斷,作者能夠適當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對書中的內容做出刪改,特別是在句法分析上,基本能夠為句子分析提供合理的解釋,跟上時展的潮流。

二、語法體系比較

在胡本中,是這樣定義語法體系的:“所謂體系,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它不是單一的東西,是許多較小的單位組成的;第二,這些單位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聯系,處于一定的關系之中。”“語法體系這個術語,也可以用于另外一個意義上,那就是指‘語法學家對于語法現象的觀點,及其根據這些觀點作出的一切闡述。’”

黃廖本認為語法體系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語法系統,即客觀存在的語法事實、語法規律的系統性。一是指語法學說的系統性。“它是研究和解釋語法事實時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分析術語等的系統性?!?/p>

從兩本對于語法體系的定義不難看出,二者對于語法體系在概念上看法大同小異,都認為語法是一個系統結構,由其下位結構單位組成,這些單位相互聯系,具有規律性。其次,我們所說的語法體系,實際上是語法學家用來分析客觀存在的語法現象所采用的一套理論體系。

三、詞類比較

胡本認為語法上的詞類,“指的是詞在語言結構中表現出來的類別。”“語法上區分詞類的目的是為了指明詞的外部機構關系,說明語言的組織規律,因此分類的基本根據是詞的語法功能。”并認為詞的語法功能首先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上,能夠單獨充當語法成分的是實詞,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是虛詞。

據此把詞分成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副詞、代詞等七類;虛詞分為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嘆詞、象聲詞等六類。

黃廖本認為詞類是詞的語法性質的分類。分類的依據是詞的語法功能、形態和意義,主要根據的也是詞的語法功能。認為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充當句法成分,只有語法意義的是虛詞。

實詞下位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區別詞、數詞、量詞、副詞、代詞、擬聲詞、嘆詞等十類;虛詞下位有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四類。

從二者對于詞類劃分的標準來看,黃廖本主要依據詞的語法功能,同時以詞的形態和詞匯意義為輔助標準。而胡本在劃分上一般是詞的語法功能即以能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為依據。黃廖本認為“語法功能”指詞在語句中充當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詞與詞或者短語的組合能力。胡本也基本是這樣表達。二者都采用兩分法,把詞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但是,由于對詞的語法功能內涵的把握和采用其它輔助標準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兩家對實詞和虛詞所包含的范圍有不同的看法。具體表現為

(一)都把句子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兩種。根據謂語,大致都把主謂句分為名詞性主謂句、動詞性主謂句、形容詞性主謂句和主謂謂語句。黃廖本劃分更詳細,還對非主謂句進行下位分析。

(二)在句法成分上,胡本只有傳統的六種成分,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六大成分,而黃廖本增加了動語和中心語兩個成分,這樣顯得更加嚴密,因為謂語是與主語相對的,動語是跟賓語相對的,中心語是與定語、狀語相對的。

(三)對于主語和賓語的分析,二者都注意從語義和語用平面入手,形成句法、語用和語義三個平面的語法分析。黃廖本進一步分析了主語和賓語在句子語義上是施受關系,指出主語、賓語與施事、受事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內容,把它們分為施事主語(賓語)、受事主語(賓語)、當事主語(賓語)三個意義類型。

(四)兩本教材都把“把”字句和“被”字句作為動詞謂語句的特殊形式做了深入的講解,但在黃廖本中還有連謂句、兼語句、雙賓句、存現句,在胡本中把連謂和兼語這兩個放到動詞性謂語中講,比黃廖本顯得簡略一些。

(五)胡本所說的特殊成分跟黃廖本的獨立語相當,其中的全句的修飾語,一般是作為狀語分析,屬于黃廖本中的插入語,其他兩項相當于稱呼語、感嘆語、擬聲語。

(六)在句子分析上,二者采用差不多的分析法,即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綜合起來的直接層次分析方法,與短語分析相對應。

在復句章節中,胡本認為一個復句包含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有一定聯系,而這種聯系是通過一定的語法手段——語序和關聯詞語——來表示的。按照分句之間的關系,把復句分為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型。認為聯合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平等地連接起來的,分句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而偏正復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構成的,正句是全句的正意所在,偏句從種種關系上去說明、限制正句。按照分句間的關系把聯合復句分成并列、連貫、遞進、選擇關系四種復句,把偏正復句分為因果、轉折、條件、讓步關系四種復句。

黃廖本認為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句子即分句組成。分句是類似單句而沒有完整句調的語言單位。根據分句間的意義關系可把復句分為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聯合復句內各分句間意義上平等,無主次從之分。偏正復句內各分句間意義有主有從,也就是有正句有偏句。聯合復句又分為并列、順承、解說、選擇、遞進五小類。偏正復句又分為轉折、條件、假設、因果、目的五小類。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二者對復句的大體認識相同,但在分句間的關系上存在著一些差異,胡本認為有八種復句,而黃廖本認為有十種。胡本的連貫復句相當于黃廖本的順承復句,胡本的讓步復句歸入黃廖本的轉折復句中,而假設復句又從胡本中的條件分出來。此外,黃廖本還另外分出解說和目的兩種復句。

胡本把分句間的停頓取消了,或者有一些詞語省去的復句叫做復句的緊縮形式。而黃廖本直接用“緊縮句”來表示這種形式,不過胡本只提到偏正復句的緊縮形式,而黃廖本包含聯合和偏正復句這兩大類。

黃廖本里還有句群這一說法。它由前后連貫,共同表示一個中心意思的幾個句子組成。根據句際關系,可以把句群分成并列、順承、解說、遞進、選擇、轉折、因果、目的、假設、條件等等。這與復句關系有對應關系。本書把句群編入語法部分,是從學習復句和連詞的用法角度來考慮,掌握句群知識有助于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而胡本不在語法篇章中考慮這些問題。

六、結語

上述兩部教材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繁簡與通俗的協調上,各有千秋。由于教學對象、教學目的的不同,這兩部教材的編寫在體系框架、語法點的選擇與分析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在上述比較中我們可以做出下面一些小結:

二者在大的語法框架上,基本一致,都能吸收新的語法研究成果,對現代漢語的語法系統做出較為科學合理的解釋。其次,它們又有不同的特點,相對黃廖本,胡本較為簡約。特別在句子成分的介紹上,黃廖本用了大量的篇章來構建這個系統,建立起相對嚴密的系統,并在邏輯推理和劃分標準上盡量做到一致,使其能夠量化,可操作性更強。再次,胡本采了用許多傳統術語,并進行了一些創新,現在大多數為大家所采用,而黃廖本在術語的規范性上更加科學合理。胡本提出的句法、語義、語用三平面的嘗試,現在也為大家所采用,這在黃廖本中更進一步做出論述。在實用角度,胡本體系清晰,而黃廖本有大量的例釋,并配有詳細的圖解,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

參考文獻:

[1]胡裕樹.現代漢語(重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孫建強.論黃、廖《現代漢語》(增訂本)的語法體系[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許光烈.黃廖本《現代漢語》求疵[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

徐曉琳.四本高?,F代漢語教材語法部分之比較[J].東南傳播,2007,(10).

肖 鋼.幾部通行現代漢語教材語法部分的比較分析[D].吉林:延邊大學,2003.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第4篇

關鍵詞:漢語,句子,分析,成分,層次

一、 句子和現代漢語析句方法

(一) 句子

要想分析一個漢語的語句,先我們先要知道什么是句子。一般的來說,“句子就是用以表達完整思想的具有一定語法特征的基本語言單位。①”從這個定義來看,一個完整的句子是應該有兩個部分組成的,一是可以完整表達思想的一個基本的語言單位,一個句子就是能完整的表達出什么人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第二個就是語調,而語調的表達方式就是在最后的標點符號了,例如“?!北硎娟愂觯??”就是表示疑問等等。例如:“昨天我在家樂福買了水果?!边@個句子就完整的表達了說話者向想要傳達的信息以及想要表達的語氣。

(二) 句子的成分

知道句子的成分是對漢語語句分析的一個必要條件。句子的成分簡單的來說就是指組成句子的各個結構組成部分。一般來說,現代漢語句子的主要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中心語等。

(三) 漢語語句分析的方法

漢語的語句分析是對句子的各個結構之間的相互邏輯結構與關系。語句分析的方法主要就是有傳統語言學理論下的成分分析法,結構主義語言學里的層次分析法,以及轉換生成語法學中的轉換分析法。另外就是一些其他分析方法,例如根據語義來分析的語義指向分析法,語義特征分析法,還有就是變換分析法,配價分析法等。

二、 現代漢語語句成分分析法

(一)成分分析法的分析方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是基于傳統語言學理論框架下形成的。在我們學習漢語的語句分析時,最先接觸的就是成分分析法了。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詞分析法,這種分析方法就是將句子分為六個成分,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六個部分。這種分析方法的基本分析方法就是先將語句中的主語、謂語、賓語者幾個語句中的核心詞(即中心詞)找出來,然后再看語句中修飾中心詞的其他成分,也就是定語、狀語以及補語其他成分。

在做成分分析時,主語用雙下劃線表示,謂語用單下劃線表示,賓語用波浪線表示,定語用括號表示,狀語用中括號表示,補語用單書名號表示。

例如:他[開心地]唱著(老掉牙的)歌,。

(二)成分分析法的優點和缺點

成分分析法的優點是很明顯的。首先,通過對句子進行成分的分析,和容易的就可以找到句子的主干,從而明確整個句子的格局與分布特點,理清主干和枝葉,就很容易分析出整個句子的結構與特點了。其次,成分分析法操作簡單,容易理解,和適合剛剛學習漢語語法的學習者使用,在進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時,也可以使用。而成分分析法的主要缺點就是成分分析法主要是用作進行短語的分析,用在分析句子時,就會出現語義不明甚至是語義出錯。

三、 現代漢語語句層次分析法

(一) 層次分析法的定義和分析方法

隨著我們現代漢語的不斷發展,外國的語言學成果也不斷地被引入到漢語研究中來,層次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層次分析法又被稱為直接成分分析法,是現代結構主義語言學派最常使用的語句分析方法。結構主義語言學派在對句子進行分析時,逐漸的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取代了中心詞分析的方法,進而,不僅對單句,而且對復句甚至是整個文章都可以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這樣的研究方法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到整個語句的整體結構以及各個語句的組成部分之間的層次關系。到如今,在現代漢語研究上,層次分析法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常層次分析法有兩種表示方法,他們分別是樹形圖示和框式圖示。

例:

一般來說,樹形圖更容易操作,很容易就上手了,但作為層次分析法來說,從框式圖上更能清晰的看到這個句子的層次結構,更有利于研究,因此,在具體使用時,應學會兩種層次分析方法的互相轉換。

(二) 層次分析法的優點和缺點

層次分析法優點也很明顯。首先,它彌補了成分分析法在語句分析上的一些不足。例如在分析否定句時,成分分析法在提取主干后就改變了句義,層次分析法就不會。另外,使用層次分析法使得句子的層次結構清晰,很容易的就能找到語言的使用規律和變化,對于漢語的深入研究者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一些語義上的歧義句上,層次分析也很難解決,就要在依靠語義分析才能解釋。

四、 現代漢語句子的其他分析方法

(一) 轉換分析法

轉換分析法事根據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成果而產生的。轉換生成語法主要就是提出了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這兩個概念來。表層結構主要就是指具體句子,也就是我們平常以語音形式說出的語言或者是以文字形式句子。深層結構就是在具體的語句中所包含的內在結構和含義。

(二) 語義指向分析法

語義指向分析法就是依據語義指向理論,通過語義指向的不同,來辨別一些通過傳統的析句方法不能解決的歧義問題。例如,通過語義指向分析,就能很好的辨析出通行異構的差異。另外在解釋一些結構成分和語義關系上,語義指向分析同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他有個女兒很驕傲。通過語義指向分析就可以得出兩種結果來,一是他因為有個女兒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另外一個就是他有一個很驕傲的女兒。同樣地一個句子,通過不同的語義指向分析,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兩個意義來,這是十分值得研究與討論的。

(三) 其他的分析方法

另外的一些分析方法在現代漢語語句的分析上同樣是有著其不能或缺的作用的。例如語義特征分析法,還有就是變換分析法,配價分析法等。這些分析方法很好的解決了傳統分析方法的一些局限性,在辨析同義句,修改病句,漢語語法教學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結語:

在現代漢語析句方法中,最為廣泛使用的,就是傳統語言學使用的成分分析法和結構語言學派使用的層次分析法,這兩種分析方法在語句分析上占了主導地位。其他的幾種分析語句的方法雖在在使用上不很廣泛,但是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兩種分析方法的不足,很好的解決一些病句和歧義句的問題。另外我想說得,既然一個句子的構成部分有句子和語氣兩個部分,在語句分析上就應當將語氣也列入漢語的析句中來,這樣才能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漢語言的語言規律,才能更好地用以指導漢語的教學。(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渝光,王興中.語言學概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駱小所.現代漢語引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3] 王詠梅.淺談幾種語法分析方法[J].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2(2)

[4] 劉文莉.句子分析淺談[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

[5] 王燦龍.簡評句子成分分析法[J].池州師專學報,1994.1

[6] 劉文莉.漢語語法層次分析法[J].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7(1)

[7] 馮志純.談談句子的分析方法[J].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4.1

[8] 袁焰.淺談兩種析句方法之優劣[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6.3

第5篇

關鍵詞:開發;傳媒;現代漢語;資源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1―0020―02

媒體的社會使命是向大眾傳播信息,雖然信息的載體多種多樣,但語言仍是人類信息的最重要的載體。這決定了媒體在傳播信息時,也在向大眾傳播語言。在當代數字化、信息化的語境下,現代大眾傳媒憑借其發達的技術優勢和高超的傳播藝術,已深深地影響并改變著傳統語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合理開發和有效整合現代大眾傳媒中的語言課程資源,已成為當前現代漢語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現代大眾傳媒中可供開發的現代漢語課程資源

現代大眾傳媒資源色彩紛呈,豐富多元,供聽說(唱)讀寫方方面面之用,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下面介紹幾種主要傳媒資源。

1.網絡語言資源

作為“第四媒介”的網絡傳媒以其多樣化的選擇空間,愉悅的視聽享受以及高密度、快節奏的信息容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對大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親和力。作為網絡伴生物的網絡語言,亦顯示出了其鮮明的個性。在QQ、聊天室、BBS上面,年輕的大學生們以其或幽默或抒情或含蓄或直白或怪異的特點,演繹著網絡語言的新時尚。網絡語言的新、奇、快、變的特點較其他傳媒更為顯著,其資源的浩瀚博大亦非其他傳媒所能比。因此,廣泛開發、有效利用網絡傳媒中的現代漢語課程資源,將極大地拓展語言教學的空間,拓寬語言學習的途徑。

2.手機短信資源

被稱之為“第五媒介”的手機短信,稱得上是現代漢語課程資源的另一大寶庫。優秀的短信文本總是妙語連珠,引人入勝。語音的合轍化、詞語的新異化、語法的超常化、辭格的多樣化是短信文本鮮明的創新特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精彩片段融入教學,不僅能以最有趣、最生動的方式教給學生語言的基本知識和一般技巧,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與網絡相同的是,常摸常用的拼音輸入法和筆畫輸入法,還能為大學牛掌握規范的拼音文字提供便利。

3.電視傳媒資源

電視劇、電視小品、電視廣告、電視新聞,電視中蘊藏了豐富的取之不盡的語言資源。僅以電視喜劇小品為例,生動幽默、詼諧風趣已成為現代人評價話語質量的審美取向,也正因如此,當那些經過“改裝”的“有意思”的小品臺詞出現在語言課堂上的時候,立即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如“高檔高檔,說白了就是讓你高高興興上當”;“生活生活,就是生下來就得干活”;所謂的“專機”,其實是拉磚的拖拉機……學生們在這一個個精彩的語言包袱中,領略到了現代漢語的無窮魅力。

4.流行歌曲資源

歌詞既是我們最古老的藝術語言,也是我們最現代的話語表述方法。尤其是年輕人愛聽一些優秀的流行歌曲,其歌詞既具口語性、通俗性,又不乏藝術性。隨著隨聲聽(MP3、MP4)和光盤影碟等音像制品的普及,流行歌曲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的生活伴侶和情感的寄托。現代漢語教師若能將其作為一種語言元素融入現代漢語課程,往往能使語言教學素材時尚化、新質化,使原本普通平易乃至枯燥刻板的語言傳授在瞬間散發出誘人的音樂美和藝術美。

二、開發整合傳媒資源的基本途徑

1.課前調研采集

首先是調研。教學應與科研相結合。一方面,現代漢語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各類媒體語用現象,關注大學生的語言文化生活,并對其有一定的了解、認識和研究,積累素材,探索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常教常新,才能做有米之炊的“巧婦”。另一方面,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語用調研,勤于捕捉、收集、整理、對比、分析各種傳媒語料,只有這樣,才能常學常新,才能做有創新精神的自主學習者。

其次是采集制作。努力挖掘采集媒體中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的語言資源,根據教學所需精心取材,合理采編。對精挑細選出的傳媒用語進行技術合成,統籌安排,使之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課堂的亮點和興奮點。

2.課中互動生成

“生成”是相對于“預設”的一個概念,它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生成”是指教師恰當地把握時機,運用教育機智,采用藝術方法,在課堂中生成教育資源,變“預設”為“生成構建”的一個動態過程。教學過程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其中存在著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境。這些因素中就蘊涵著許多有價值的學生生活資源。學生生活的豐富程度遠遠超過教師備課的預設。教師若能由原教學方案的執行者變成師生互動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便能營造“師生共情”的課堂效果。如講短語這節課時,正好“神六”上天,筆者結合中央電視臺公布的網上調查結果,詢問同學們:老百姓最關心宇航員的是什么問題。答:吃喝拉撒睡。在明確了此短語為動詞性聯合短語后,學生們信手拈來,相繼舉出了名詞性聯合短語《昨天今天明天》(電視小品名)、形容詞性聯合短語《痛并快樂著》(白巖松書名);偏正式短語《暗香》(歌名)……這些來自現代傳媒的鮮活語料,不僅大大充實了課堂教學的內容,而且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快樂的情緒體驗。

在生成構建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發掘共享傳媒資源,還能引導學生深度卷入,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詞類知識時,筆者以“非?!睘槔?,讓大家討論它的歸屬。大部分學生認為它是副詞,有少數同學認為是形容詞,并以“非??蓸贰?飲料)為例。筆者對前一答案給予了肯定,對后一答案要求舉例求證。經過討論,學生們一致認為,副詞是不能做定語的,此處的“非常”修飾名詞,做定語,確實是形容詞。還有一位學生竟然知道這一用法始于1996年臺灣著名電視欄目《非常男女》開播。筆者充分肯定了學生們的發言,并讓他們下課后繼續追根溯源,查查“非常”一詞的古義。第二次上課,有學生宣布查考結果:“非常”用作形容詞其實古已有之,現代漢語此用是其古義的回歸。有的學生甚至做到了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提出了歌詞中出現的“曾經的你我”“曾經的往事”之“曾經”的詞性和規范問題,等等。語言課堂因“互動生成”而大放異彩。

3.課后實戰演練

一個人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靠課堂教學獲得的,而是在長期的豐富多彩的社會語言生活中,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實踐中獲得的。因此將學生的課外活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在開發整合各類傳媒資源的實踐活動中訓練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在講究傳媒素質的今天,就顯得尤為重要。

精心設計體驗式課外作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體驗式課外作業旨在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實踐操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作來獲得知識?;诖耍P者設計了一系列富有挑戰性的課外作業。如“新詞新語例析”,要求學生就傳媒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新詞新語,像“忽悠”、“暴料”、“閃婚”、‘雪藏”、“我靠”等,從詞性、構造、語義指向和語用特征等多方面加以分析;還有“最佳小品臺詞賞析”、“短信選美與揭丑”、“歌詞語病診所”、“給電視節目主持人正字音”、“網絡語言規范問題之我見”等等。

精心組織實戰比賽。知識在不斷演練體驗中得以鞏固,技能在實戰比拼中不斷提高。如組織趣味性的歌詠比賽,要求學生就歌詞找韻腳,就歌名辨析語法結構,就句子分析修辭特色;組織網上“捉蟲”比賽,要求學生在上網過程中,緝拿語言粗糙、內容鄙俗的網絡符號及網絡語言,并及時粘貼上網,由學生管理員分類整理后,定期展示??凑l“捉”得多,“捉”得準。通過實戰演練,學生提高了辨別能力,規范了語言行為,凈化了網絡空間;還有像“短信最佳”大比拼、“報刊最佳標題”評選,“電視字幕錯別字大排查”比賽,等等。

正如現代建構主義課程觀所認為的那樣,學校課程的實施過程決不是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知識與訓練技能的過程,而是他們積極地自主地參與活動、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主體開發整合現代傳媒中的語言資源,凸顯了現代漢語課程的大視野、寬口徑、大容量、多趣味和高效率。

三、開發整合現代漢語課程資源的創新點

1.在課程目標的定位上,由“以知識為本”向“以能力為本”轉變

調整了語言教學的著力點,扭轉了語言學習和教學實踐中過分強調課內知識灌輸,而遮蔽課外豐富的語言生活實踐和忽視能力培養的傾向。在現代大眾傳媒中開發整合現代漢語課程資源,有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極大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如在網絡創作方面,注重煉字煉意能力的培養;在網絡閱讀方面,注重學法指導,要求學生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掌握快速檢索、存儲、傳輸、重組、編輯、信息等技能。

2.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由“以教材為本”向“以生活為本”轉變

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可長期以來,我們總是把教材看做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教材即知識,教材內容即為教學內容。這種將教材視為唯一的教學資源的做法,使傳統的語言教學失缺了生命的活力。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每個人切實的經歷,它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我們倡導語言與生活同在、生活即課程的教育理念,提倡師生充分利用校內外各類傳媒資源,擴展自己的“教”“學”空間,使現代漢語課程重返生活世界,緊跟時代步伐,確保現代漢語之“現代”特色。

3.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由教師的“獨白課堂”向對話互動的“生態課堂”轉變

生態課堂,即充滿了生命活力的互動課堂。對話狀態下的語言課堂是一個豐富的、靈動的、充滿生命體驗和情感碰撞的課堂,它顛覆了傳統語言教學的耳提面命和師生關系的二元對立,它不是教師獨白掌控一切的僵化模式,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和開放的前提下,通過開發整合現代傳媒中的語言資源,來開啟學生的自由天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師生交往互動的對話教學中達到和諧相容、共同提高的理想境界。

美國媒介素養教育學者W.Jalnes Potte在他的《媒介素養》一書中說:“媒介傳播效果對人的影響就像人對人的影響一樣,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并且有著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隨著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信息化日趨顯著,大眾傳媒對人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因此,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有效開發、科學整合現代大眾傳媒中的現代漢語課程資源,無論是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質教育,還是對大學生進行語言綜合素質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6篇

一教學現狀

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覺得現代漢語的基礎理論知識太多、太瑣碎,學起來有點枯燥,過于抽象;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現代漢語課挺有意思的,學進去,里面有一個奧妙的語音文字世界在等待他們。目前的現代漢語教學有一定的優勢,同時也伴隨著許多潛在的問題。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大同小異,主要包括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五大部分,教學中以語音、詞匯、語法為教學重點。這五大部分中,特別是語音和語法中有些基本知識在中學語文中已經學習過,而且現代漢語基礎理論知識比較繁瑣和細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懈怠心理。另外,在這些教材中,大多數院校選擇了黃廖本的《現代漢語》,雖然這本教材也在不斷進行修訂,現在已經修訂到增訂五版,但是不得不承認里面仍有一些知識相對老舊,個別語音、語法問題講解不夠明確,而且里面還存在許多印刷錯誤,使學生不能充分相信書本[1]。

由于時代的發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出,現代漢語課的教學模式也與過去有所不同。有些老師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講解,基本上是老師講,學生聽;有些老師為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知識講解時加入了大量的課外知識,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并豐富學生的信息量。

由于科技的發展,大多老師會采用新的教學手段,將現代教學技術運用到課堂中來,把教學知識做成課件展示給學生看,增強視覺效果,使得現代漢語教學更加直觀。

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不高,聽課時產生心理疲倦,并認為學習這些理論知識將來用處不大,甚至無用。還有些學生雖然也比較認真學習,但是做不到學以致用,聽的時候似乎明白,但到了練習時卻不知如何下手。

通過調查,我們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前行,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也在不斷進步,比如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教學模式的改進等等;但是革新是循序漸進的,不是一步而就的,現代漢語課堂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我們在進行現代漢語教學改革時,一定要保持頭腦清晰,弄清問題的關鍵,準確把握,系統地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

二教學改革策略

1教學內容的更新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從小就接觸,有些知識會與中小學語文發生重復,學生在學習時會產生“似曾相見”的感覺,失去了學習的新鮮感,產生嚴重的厭倦心理,自以為知識“了然于心”,實際上卻是“似懂非懂”。近年來,語言發生巨大變化,新的表達方式層出不窮,為我們的語言知識提供了豐富的新鮮的材料,而教材卻不能及時反映這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內容。

教材的編寫、修訂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年都對教材進行更新也不大可能。現在的語言變化太過迅速,有些只是一時的流行而已,我們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可能會付諸東流,所以教材所編入的只能是那些具有相對穩固性的知識,否則不利于語言文字的穩定性,不符合語言文字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

不管教材如何,在實際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合理處理教材,有選擇性地進行知識點的教授。比如在進行語流音變的教學時,可以將其與普通話水平測試結合起來,因為無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還是對外漢語專業都要進行普通話測試。又如在進行語法教學、修辭教學時,都會需要大量的例子作佐證,我們在選取具體例子時要慎重,盡量選取一些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時代特征的實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知識。

當然趣味性不是目的,只是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手段,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所以在吸收和增添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時,一定要考慮這些成果的普及性和穩妥性,看其是否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從而避免漫無限制地隨意吸收。

2教學方法的改進

傳統的現代漢語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這種方法就像新聞廣播一樣,老師忙著講,學生忙著聽,在這種“講———聽”過程中,學生就像被語言炸彈炮轟一樣,很快就疲憊不堪,甚至于昏昏欲睡。即使有些師生互動,比如提問,學生依然是問而不答,消極回應。這樣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就變成了“身在課堂,心在課外”,課堂出現了一種尷尬的沉悶局面。

隨著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出,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漢語教學也出現了很大的變革。很多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再僅拘泥于現代漢語基礎知識的講授,而是插入了大量的課外知識,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講授時,也不再完全依靠“黑板———粉筆”,會提前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制作課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圖文的形式將知識展現在學生眼前。這種現代教育方式,增強了教學的視聽效果,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量,緩解了現代漢語課過于沉悶的問題。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限制,知識的擴充和新技術的采用也不例外。在有些課堂上,老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會加入大量的故事,甚至課堂中的故事量蓋過新知識的容量,并且全程使用課件,過分依賴新技術,這樣就超過了度的限制[2]。

鑒于此種狀況,課外知識的插入就需要把握好一個度。沒有的話,學生會認為老師死教書,沒有新奇感;太多的話,學生上課時找不到學習的重點,一味地聽故事,可能會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所以在擴充知識時,要尋找與現代漢語相關的內容,不能太過隨意。另外,在進行音節分析和語法結構分析時,不一定非要使用課件,也許利用板書效果會更好。

3語言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適當地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老師引導學生,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增強語言運用能力。

比如在學習聲調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主分組,然后引導學生使用自己的方言,把方言中的聲調與普通話中四聲放在一起 進行分析比較,找出相應的規律。在學習音變的時候,可以模擬普通話考試活動。在講朗讀和語調時,可以進行朗誦比賽。學習漢字形體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練習書法,體會不同字體的形體差異,培養他們對漢字的審美感覺。學習漢字特點的時候,可以開展微型辯論賽,討論漢字是否應該分詞連寫等。學習詞匯發展變化時,可以提醒學生關注現時社會中出現的新詞語,像“××門”、“打醬油”、“神馬都是浮云”、“給力”等等。

通過實踐活動的展開,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煉他們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語言分辨能力。這樣既增強了學生上課的活躍度,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

4學生“現代漢語無用論”觀點的糾正

現代漢語里大多都是一些基礎性的語言知識,很多學生都會產生疑問:“學習現代漢語有什么用啊”、“對我們而言,好像沒什么作用吧”等等,因而學生會持一種“現代漢語無用論”的觀點。面對這樣的現象,作為現代漢語老師,我們應該積極面對,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本門課程所教授的知識和他們將來可能從事的行業是息息相關的。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數會從事語言文字工作,其中有一大部分將會從事語文教師這一職業,這樣現代漢語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的獲得,基本技能的掌握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現代漢語的學習可以分析一般的語言現象,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為從事語言研究工作奠定扎實的語言功底。

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面對的可能是外國留學生,也可能會到國外從事漢語推廣工作,這樣勢必要求他們系統地掌握有關現代漢語的理論知識,并將這些理論知識和語言分析能力運用到漢語教學的聽、說、讀、寫實踐中。

有些院校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會開設一些后續課程,比如語言學概要、音韻學、詞匯學、語法研究、漢語語用學等,如果現代漢語學不好的話,這些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就會受到限制。

5消解現代漢語課的壓力

現代漢語教授的是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作為一門基礎課,它是為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能力打基礎的,而非全能課,不能將漢語的“三基”(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三能”(理解、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和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全部都壓在現代漢語一門課程上,不要給現代漢語課過多的壓力,我們可以開設后續課程相輔助(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開設不同的后續課程)。另外,知識獲得后不一定馬上就能轉化成能力,需要吸收和消化,能力的具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口氣”就“吃”成個語言大師[3]。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現代漢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它并沒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規,而是在不斷地改進,慢慢地革新。在這個革新的過程中,我們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觀點,不要盲目變革,不能抹殺傳統教學幾十年的優秀成果,做到“去糟取精”,遵循穩步前進的原則。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編碼復制框架理論;現代漢語;被動語態;翻譯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69(2012)03012905

一、引 言

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除了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影響外,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Heine & Kuteva\[1\];Thomason & Kaufman\[2\];Weinreich\[3\])。對于語言接觸引起的語言變化,研究者多關注雙語或多語社區中,面對面交流而產生的語言變化,而對以書面語翻譯為載體的間接語言接觸卻很少談及。翻譯作為語言接觸的一種,要么被忽視,要么被歸結于詞匯借譯(Loan Translation)。實際上,翻譯是語言接觸的一種重要的、特殊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目標語原創語言的發展(Kranich et al\[4\](P11))。翻譯作為誘因(Trigger)、通道(Gateway)、導管(Conduit)等,在改變目標語原創語言的語法系統和交際規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Koller\[5\](P113));Becher,House & Kranich\[6\](P147-148);Baumgarten\[7\](P2);Baumgarten & zetin\[8\](P293);Cary\[9\](P3)認為翻譯承載著發現的作用(轉引自Mohamed)。然而,翻譯作為語言接觸的一種形式,在語言學和翻譯學領域的考察都欠充分(Kranich,et al\[4\](P3))。House\[10\](P36)在研究中明確指出翻譯對目標語原創語言發展變化的作用。她認為英語對世界很多語言的影響將是下個世紀研究的重點。

近些年,國外學者考察翻譯對目標語原創語言影響的研究逐年增多,考察的文本類型集中于經濟文本和商業文本,考察的語種多集中于相近語種之間,如英語翻譯對德語原創(Baumgarten & zetin\[8\];Steiner\[11\];Becher,House & Kranich\[6\];Braunmüller & House\[12\],2009;Kranich,Becher,Hder & House,et al\[4\])、法語原創(McLaughlin\[13\])和波斯語原創(Amouzadeh & House\[14\])等的影響。但針對其他文體和語言對(Language Pair)的對比研究相對比較缺乏(Becher,House & Kranich\[6\](P26) )。

國內學者一直都很重視翻譯對目標語原創語言即現代漢語影響的研究,尤其是五四時期提倡歐化,借助翻譯改造漢語。但對如何歐化及歐化的程度,譯者有不同的見解。如傅斯年提出,歐化就是直接用西洋文的款式、方法、詞法、句法、章法和詞枝(Figure of Speech)(轉引自\[15\]);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理想的漢語白話文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經過多次試驗,翻譯正是其中的“試驗田”。如趙元任\[16\]翻譯《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時,力圖譯得“得神”,從而“這個譯本亦可以做一個評判語體文(白話文)成敗的材料”。而王力\[17\](P334)指出,所謂歐化,大致就是英化。歐化的語法只是文法上的歐化。他進一步強調,歐化的來源是翻譯。并在《中國現代語法》的第六章專門談論歐化的語法??傊?,不同程度的歐化主張,對于初步形成和快速發展的現代漢語影響很大。誠然,五四之后歐化句式的逐漸增多和文言文句式的逐漸少用,受多方面的影響,但本研究只聚焦于翻譯這一內部因素。即最先由譯者引入譯文中頻繁使用,逐漸由目標語原創作者吸收,最終成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

歐化語法的表現有多種形式。王力\[17\]認為被動語態的運用最甚。謝耀基\[18\](P18)指出,歐化句式的使用中,最明顯的是表示被動的“被”字句普遍使用起來。關于被動語態的歐化,學者(Kubler\[19\];Xiao,McEnery & Qian\[20\];賀陽\[21\];胡顯耀、曾佳\[22\];王克非\[23\])論述頗多。上述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語料。被字句的翻譯研究離不開英語原語。英語原創中被動語態并非都譯成漢語譯文中的被字句,還有其他表示方法。因此,本研究基于編碼復制框架理論中的頻率復制理論,借助雙語平行語料庫輔以歷時類比語料庫,考察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歐化的被字句在英譯漢翻譯及漢語原創作品中的表現方式,研究漢語白話文初步形成和快速發展時期,翻譯可能發揮的作用,即翻譯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現代漢語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5月第12卷第3期 董元興,等:編碼復制框架視角下翻譯對現代漢語發展變化的影響——以被動語態為例 本研究的具體問題有:

1翻譯文本和目標語原創文本在被字句的使用中是否有差異,如果有,是原語的滲透(Shining Through)還是受目標語原創語言規范(Normalization)的影響?

2不同階段,譯者是如何處理被動語態的?這種處理是否對目標語原創作家的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

3被動語態在漢語中的擴大使用,翻譯在其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二、理論基礎:編碼復制框架理論

翻譯引起的目標語原創語發展變化研究中,Johanson\[24\]\[25\]\[26\]\[27\]的編碼復制框架理論(Codecopying Framework)有很強的解釋力(Steiner\[11\])。編碼復制框架理論包括整體復制(Global Copying)和選擇復制(Selective Copying)。整體復制指的是基本編碼語言(Basic Code)會全部復制模型編碼語言(Model Code)的某些詞或某類詞的語音、語義、搭配和頻率,它主要指詞素方面的復制,如一些外來詞或音譯詞。選擇復制指基本編碼語言有選擇的復制模型語言中的語音、語義、搭配或頻率中的某一項或某幾項,復制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全部復制和選擇復制圖示

選擇復制在語言接觸中運用得更頻繁。選擇復制包括詞形復制(Material Copying)、語義復制(Semantic Copying)、搭配復制(Combinational Copying)和頻率復制(Frequential Copying)。其中頻率復制(Frequential Copying)通常呈現為某些結構的使用頻率增加或減少;或保留原有結構,功能或語境發生了變化。頻率復制總是伴隨著某些語言學標記的過多使用或過少使用;如果某一創新的語言形式經過長期頻繁的使用,這種語言形式會固定下來。翻譯引起的語言變化通常也遵循這一軌跡。首先,譯文中大量使用原創中的某些語言學特征(這些特征通常有別于目標語原創語言,有時被看作一種創新的語言學結構),目標語原創語言會借鑒、吸收(Adopt)譯文中這些高頻出現的、創新的語言學結構,進而擴散(Diffuse)到整個目標語原創語言中,最后作為目標語原創語言的一部分固定下來。上世紀前半葉的大多數譯者既從事翻譯,也進行大量創作,如巴金、魯迅等,因此他們更容易在創作中頻繁復制譯文中各種創新的語言形式,如被字句的使用即是一例。

三、研究方法

學者Lindquist\[28\](P98)、Steiner\[11\](P336)指出:頻率變化是語言變化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語料庫研究最有意義的成果也在于研究語言變化(Leech\[29\])。鑒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首先建立文學文本英漢平行語料庫和類比語料庫。文本集中在1930—1948年。平行語料庫如:《呼嘯山莊》、《魯賓遜漂流記》、《紅字》等,共計383 403個字/詞,所有語句經人工校對后都達到句子平行,英語采用CLAWS進行標注,漢語采用中科院ICTCLAS2008標注。漢語原創文學語料庫,共計2 979 113個字,包括《生死場》、《創世紀》、《四世同堂》等文本,也采用中科院ICTCLAS2008標注。為了更好地比較漢語原創語言的發展,我們建立了晚清漢語原創文學語料庫,主要涵蓋晚清時期作品,如《兒女英雄傳》、《紅樓夢》和《浮生六記》等,代表歐化前的語言特點,庫容為3 400 614個字。

根據Quirk\[30\](P160-161),英語中被動語態的表達方式主要有:be+動詞過去分詞和get+動詞過去分詞兩種形式,但get+動詞過去分詞的情況大多用于非正式英語中,出現頻率也遠遠少于be+過去分詞的情況。同時,其他半被動語態,如remain、turn等動詞加過去分詞,出現的比率更小。Leech\[29\](P164)的考察表明: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中,be+分詞有減少的趨勢,而get+分詞略有增加。基于此,本研究首先考察be和get表被動的情況,結果發現所考察的語料中get+分詞表被動的例子較少,整個語料庫僅出現了5例,且譯文中都翻譯成主動語態,因此,這種方式的被動語態忽略不計。本研究只考察be+分詞表被動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對比被動語態在漢語譯文和漢語原創文本中的發展,本研究歷時考察了英漢平行語料庫和類比語料庫。據收集的語料,分為三個階段,即1930—1934年、1935—1938年和1942—1948年;晚清時代的文學作品語料庫作為參考庫,對比考察漢語原創文學受翻譯語言影響前后的變化頻率。

本文中首先運用正則表達式\S+_VB\w*\s(\S+_R\w*\s)*\S+_VVN\s,查找英語原文中所有涵蓋被動語態的句子,考察它們的翻譯方法;其次,查找譯文中含有“被”的被動語態(去掉“被”做名詞的情況);最后通過對被動語態的歷時考察,總結不同階段,原創作家使用被字句與譯者處理被動語態的關系,研究翻譯可能在目標語原創文學發展變化中所起的作用。

四、結果和討論

(一)頻率考察

首先,考察英漢平行語料庫中被動語態的翻譯,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英語原創、漢語譯文中被動句的比例,以及英語

原創中被動語態翻譯為漢語被字句的比例/千字

時代 庫容 英語原創

中的被動

比例/千字 漢語譯文

中被字句

比例/千字 英語被動

語態翻譯

成被字句的

比例/千字

1930—1934 23 342 141 180 086

1935—1938 21 877 170 137 087

1942—1948 63 214 145 082 033

考察歷時類比語料庫,可得出漢語原創作品中被字句的使用頻率(如表2所示)。

表2 漢語原創作品中被字句的使用頻率

時代 庫容 漢語原創中被字句比例/千字

晚清 3 400 614 049

1930—1934 484 250 056

1935—1938 822 167 107

1942—1948 1 672 696 069

將表1、表2制成柱狀圖,如圖2所示。

圖2 譯文中被動的比例、英語原創翻譯成被字

句的比例和漢語原創中被字句的比例

注:系列1漢語譯文中被字句比例/千字,系列2英語被動語態翻譯成被字句的比例/千字,系列3漢語原創中被字句的比例/千字。

從柱狀圖中可以更直觀地看出漢語譯文、漢語原創以及被字句翻譯的歷時變化??傮w上說,譯文中被字句的使用呈下降趨勢。1935—1938年,漢語譯文中被字句的使用甚至超過了英語原創中被動語態的比例,可能是譯者過多地復制了英語原創中的被動語態。被字句的過多使用,導致譯文中出現大量不地道的用法;但被字句的比例在40年代大量減少,表明譯者有可能在不斷調整翻譯策略,使譯文更加符合漢語原創語言規范。漢語原創中被字句的比例為:先升高,后降低。40年代初,漢語原創與譯文中被字句的使用頻率最為接近,逐漸走向一致。表明漢語原創作家復制了譯文中被字句的使用頻率,根據目標語原創語言的規范,不斷調整;這與Kubler\[19\](P93-97)考察巴金《家》的發現不謀而合。初版的《家》中有272處被動句,1957年修訂版中修改、刪除了116處之多,其中的被動句或刪除,或省略,或改為主動句。從某個層面上說明了,為了更好地適應目標語原創語言的寫作規范,譯者和原創作家都在不斷修正自己的語言形式,既保留了傳統,又促進了創新。

圖3可以更清楚地表明譯文和漢語原創中被字句的發展趨勢。

圖3 不同階段漢語譯文和漢語原創被字句的比例

檢索發現,總體上,不同時期,漢語譯文中被字句的比例呈下降趨勢。30年代前半期使用最多,達到每千字180;1942—1948年間,使用最少,幾乎與原創文學持平。晚清開始,原創文學中被字句的使用大致呈上升趨勢。1935—1938年間,使用頻率最高。一方面,表明創作過程中,漢語原創作家不斷復制譯文中被字句的頻率,過多使用含“被”的標記。在英語原文的滲透(Shining Through)下,譯文復制原文被動語態的使用頻率,進而,漢語原創復制譯文中的使用頻率。同時,譯文中被字句的使用也要適應漢語原創的規范(Normalization),因此,譯者和作家都在不斷調整語言形式,40年代左右,譯文和原創中被動語態的使用趨勢和頻率基本上達到了一致,表明經過一段時間,這一語法標記已經逐漸被現代漢語接納,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了。

(二)翻譯對被動語態使用頻率的影響

我們通過考察發現,無論哪個時代,漢語原創中被字句的使用頻率都超過了晚清,總體上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誠然,這與漢語自身的變化有一定關系,而社會因素也有可能導致被字句出現增多的趨勢。在現代漢語初步形成,還未定型的發展初期,翻譯作為一種“改良”漢語的催化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漢語的發展。譯文中被動語態的減少,表明譯者作為一種雙語使用者,在介紹和引進新的語言表達方式的同時,盡量使之更加符合譯語的規范。因此,譯文中被字句使用下降的趨勢持續到40年代末期,直至使用頻率基本上與目標語原創一致。而目標語原創文學作家,大多都受到翻譯的影響。即模仿或復制翻譯中的表達形式。

翻譯過程中,如果譯文中被字句使用的少,表明譯者有可能更注重目標語原創的寫作規范,盡量與目標語原創的寫作規范一致;反之,則表明譯者有可能更注重英語原創的規范,更傾向忠實于原文,注重忠實翻譯。翻譯是新興語言方式的試驗田,但新興語言方式是否能夠成功,還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大眾是否接受它。

五、結 論

本文主要考察了20世紀前半葉被字句在翻譯文本和漢語原創文本中的使用情況,通過考察,發現:(1)總體上,譯文中被字句呈下降趨勢。表明雙語使用者,既引進創新的表達方式,又盡力促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語原創語言的規范。(2)漢語原創中被字句先升高,后降低。表明創作中,原創作家在符合目標語原創寫作規范的基礎上,不斷復制譯文中創新、高頻出現的表達方式。

五四時期,目標語原創語言漢語白話文處于一個特殊時期,即初步形成和快速發展時期,翻譯的作用更加凸顯。同時,20世紀前半葉,正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翻譯就更值得關注。在現代漢語的初步形成過程中,翻譯起了誘導作用,引進了新的語言形式。尤其是在頻率的使用上,漢語原創作家復制了譯文中被字句的使用頻率,在原創文學中進一步促進了它的使用和發展。本研究驗證了House\[31\]、Neumann\[32\]等的觀點,翻譯在目標語原創語言的發展變化中,起著通道(Gateway)的作用。本研究僅限于20世紀前半葉的文學文本,其他階段的其他文體的語料還有待進一步考察。

參考文獻:

[1] Heine,B.,T.Kuteva.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M\].Cambridge Univ.Pr.,2005.

\[2\] Thomason,S.G.,T.Kaufman.Language Contact,Creolization,and Genetic Linguistics\[M\].Univ.of California Pr. on Demand.1991.

\[3\] Weinreich,U.Languages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M\].NY.1953.

\[4\] Kranich,S.,V.Becher,S.Hder,J.House.Multilingual Discourse Produc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Co.2011.

\[5\] Koller,W.bersetzungen ins Deutsche und ihre Bedeutung für die deutsche Sprachgeschichte\[A\].In W.Besch,A.Betten,O.Reichmann,S.Sonderegger (eds.).Sprachgeschichte:Ein Handbuch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 und ihrer Erforschung(pp.112-129)\[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

\[6\] Becher,V.,J.House,S.Kranich.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communicative norms 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in translation\[A\].In K.Braunmuler,J.House(eds.).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Language Contact situations(pp.125-151)\[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7\] Baumgarten,N.The Secret Agent:Film Dubb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on German Communicative Preferences.Towards 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use in Visual Media\[D\].Unpublished PhD Thesis,Hamburg:University of Hamburg,2005.

\[8\] Baumgarten,N.,D. zetin.Linguistic variation 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in translation\[A\].In P.Siemund,N.Kintana(eds.).Language Contact and Contact Languages(pp.293-316)\[C\].John Benjamins Pub.Co.,2008.

\[9\] Mohamed,A.M.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Arabic into English and French\[D\].Unpublished PhD Thesis,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2006.

\[10\]House,J.Moving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In K.Bührig,J.House.D.T.Thije(eds.).Translational Ac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p 7-39)\[C\].Manchester:St Jerome.2009.

\[11\]Steiner,E.Empirical studies of translations as a mode of language contact\[A\].In P.Siemund,N.Kintana(eds.).Language Contact and Contact Languages(pp.317-346)\[C\].John Benjamins Pub.Co.,2008.

\[12\]Braunmüller,K.,J.House.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Language Contact Situations(Vol.8)\[C\].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13\]McLaughlin,M.Syntactic Borrowing in Contemporary French: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News Translation\[M\].Oxford:Legenda,2011.

\[14\]Amouzadeh,M.,J.House.Translation as a language contact phenomenon:The case of English and Persian passives\[J\].Languages in Contrast,2010,(1).

\[15\].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C\].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

\[16\]Carroll,L.愛麗絲漫游奇境記\[M\].趙元任,譯.商務印書館,1922.

\[17\]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8\]謝耀基.漢語語法歐化綜述\[J\].語文研究,2001,(001).

\[19\]Kubler,C.C.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M\].Student Book Co.,1985.

\[20\]McEnery,T.,P.Xiao.Pass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J\].Language in Contrast,2006,(1).

\[21\]賀陽.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2\]胡顯耀,曾佳.翻譯小說“被”字句的頻率、結構及語義韻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3).

\[23\]王克非.近代翻譯對漢語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

\[24\]Johanson,L.Codecopying in immigrant Turkish\[A\].In G.Extra,L.Verhoeven (eds.).Immigrant Languages in Europe (pp.197-221)\[C\].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3.

\[25\]Johanson,L.Framechanging codecopying in immigrant varieties\[A\].In G.Extra,L.Verhoeven(eds.).Bilingualism and Migration(pp.247-260)\[C\].Walter de Gruyter,1999.

\[26\]Johanson,L.Contactinduced change in a codecopying framework\[J\].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ology Language,2002,(86).

\[27\]Johanson,L.Remodeling grammar \[A\].In P.Siemund,N.Kintana(eds.).Language Contact and Contact Languages(pp.61-80)\[C\].John Benjamins Pub.Co.,2008.

\[28\]Lindquist,H.Corpus Linguistic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English\[M\].Edinburgh Univ.Pr.,2009.

\[29\]Leech,G.,M.Hundt,C.Mair,N.Smith.Change in Contemporary English:A Grammatical Stud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30\]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Pearson Education India,1985.

\[31\]House,J.Linking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and German translated and original text\[A\].In S.Kranich,V.Becher,S.Hder,J.House(eds).Multilingual Discourse Production: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pp.163-181)\[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Co.,2011.

\[32\]Neumann,S.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s on EnglishGerman language contact\[A\].In S.Kranich,V.Becher,S.Hder,J.House(eds).Multilingual Discourse Production: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pp.233-255)\[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Co.,2011.

(責任編輯 燕 祥)第12卷第3期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Vol12 No3

第8篇

近來,關于簡化漢字及其產生的年代,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說法。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產生于宋代說。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報·文化周刊》專版刊登了鄒曉明、唐信忠二先生《漢字簡體字九百年前就出現》一文,認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時期,簡體字已在人們的手書中流行,這是有關學者對最近發現的米芾手書《晝錦堂記》碑刻進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結論”,并舉出“記、將、榮、蓋”等14個共17處簡化字作為證明。

1995年12月4日新華社又發了一條電訊稿《宋明清文物上發現簡體字》證實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報》予以登載。文中報道說,在江西吉安市興橋鎮釣源村“發現一北宋書法家米芾手書《晝錦堂記》的清代道光年間碑刻,清晰可辨的159字中,有13個簡體字,這又將簡體字的出現前推了400多年”。

二、產生于唐代說。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報》刊載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簡體字》,謂《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碑文的撰刻時間為“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晰可辨”?!霸?70個可辨識的字中,發現‘彌、萬、將、與、繼’5個簡體字,與我國大陸現在通用的規范簡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彌’和‘萬’出現兩次。”

三、產生于晉代說。1996年1月3日《文匯報》載王春南先生文《中國何時出現簡化字》,說“現今通用的某些簡化字,豈但北宋的米芾用過,在米芾之前700多年,東晉王羲之就用過”,并舉出王羲之在《蘭亭序》、《游目帖》及唐懷仁和尚集王書《大唐三藏圣教序》等傳世墨跡、碑刻中使用簡化字22個。據此,該文認為:漢字簡化字出現的上限應在王羲之生活的東晉年間。

上述幾種關于簡化漢字出現的年代的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首先應弄清楚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基本概念。在文字學中,簡體字與繁體字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說,經過簡化的漢字稱為簡體字,而已有簡體字代替的漢字,則稱為繁體字。因此,用筆畫簡單的字代替筆畫繁多的字,稱為漢字的簡化。其次,考諸漢字的結構及其發展變化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簡化的趨勢是從有了文字之后就開始存在,并且貫徹在文字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的,是文字本身內在的規律”[1]。也就是說,簡體字是從漢字產生的時候起就出現的客觀實在。

下面依次加以說明。

殷商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而成體系的漢字類型,它以象形、會意等造字方法為基礎,同時大量使用假借字以適應記錄語言的需要。迄今可辨識的甲骨文字約有2000個。從這些可識的甲家文字的筆畫和結構看,簡繁無定是這些鍥刻文字的突出特征,常常有一個字出現幾種乃至數十種不同的寫法。如“貞”字,就有67個繁簡不同的形體[2],“馬”字有50個繁簡不同的形體[3],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文字學上把這種“一字多形”的字稱為“異體字”,也稱“或體”、“重文”。異體字是在漢字創始之后和新陳代謝過程中客觀存在的現象。這是因為,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在與語言的適應過程中,往往導致獨立的記錄符號隨著語言表達的細密而相應增多,于是就產生了代表一個音節的符號出現幾種不同的形體和結構的現象,所以在甲骨文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有異體。另外,與文字缺乏統一的規范標準亦有很大的關系。

甲骨文中的異體字,多數出現在不同的甲片上。而在同一甲片上,復用字一般都保持著筆畫的一致。如果把這些異體字作一歸納比較,可以發現使用頻率越高的字異體越多。若進一步把同一字的異體按筆畫的多少排列,可以看到年代越早的字筆畫越繁,其圖畫性越強,反之,年代較晚的字筆畫就越簡單。如“馬”字,商王武丁時期的字形要比武乙、文丁時期的字形簡單很多[4]。這種現象反映了表意文字由具象圖形向擔象符號發展的趨勢,也說明了使用頻率促進著文字的簡化。另外,甲骨文字由于書寫工具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字形的簡化產生了影響。從已出土的商代后期的甲骨和玉石、陶等類物品上殘存的少量書寫文字看,這些字是用毛筆蘸墨或朱砂書寫的,可見,在商代,毛筆已經是主要的書寫工具?!肮P”字繁體作“筆”,從(附圖略)

在西周金文當中,文字雖然存在著簡化和繁化兩種傾向,但簡化始終是漢字發展的主流。

與甲骨文相同的是,兩周金文中的異體字依然大量存在。如“國”字,不同的寫法形體仍有數十種,多數字仍是異體各存。這個時期的文字多是范疇于器物之上,工藝復雜,因而對一些字在筆畫上進行了較多的省簡,形體也逐漸規整。這是兩周金文發展的基本趨勢。同時,由于社會分工的日漸繁復和人類思維的發展,相應地要求語言文字的表達與之適應,因而通過假借法賦予新義,或用指事法增加義符,或用形聲法增加音符,或增加筆畫以區別同音異義字等,創造了一些新字;這些新字不同程度地使文字的筆畫增多了,出現了所謂“繁化”現象。兩周金文繁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圖畫形文字的復現。這主要是器物鑄造日益精美,在青銅器上采用了裝飾性極強的圖案花紋,這種裝飾意味也滲透到了文字之中。郭沫若說:“東周而后,書史之性質變而為文飾,如鐘磔之銘多韻語,以規整之款式鏤刻于器表,其字體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泊司趯徝酪庾R之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6]如東周時期的“鳥蟲書”,在筆畫的上下或左右增加了一些變形的鳥、蟲圖案,無疑使文字變得復雜了。但這些文字具有藝術性而無實用性,很快就因為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生活的發展與實用漢字相分離,進入純藝術的殿堂;而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的漢字,仍然沿著簡化的道路向規范化、科學化、抽象化、實用化發展。

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各自為政,“書不同文,車不同軌”,文字的使用也產生了混亂狀況。正像唐蘭先生指出的那樣:“特別是到了戰國末年,貴族社會崩潰,在商人社會里,書法也不講究了,鍥刻文字筆畫草率,簡體跟破體盛行?!保?]從漢字發展的歷史來看,這個時期文字混亂的狀況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諸侯國各按所需、各自為文,任意增減筆畫,造成文字交流的困難,影響了漢字的規范化進程;而另一方面,這種率意簡筆與破體省略,卻又在客觀上為新體漢字的產生準備了條件,促進了漢字向著簡化方向發展。

秦始皇統一六國,下令全國“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8],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廢棄六國異文,這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第一次規范化運動,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簡化運動。王國維曾經考證過秦統一文字的情況:“班孟堅言《倉頡》、《爰歷》、《博學》三篇文字,多取諸《史籀篇》,而字體復頗疑,所謂秦篆者也。許叔重言:‘秦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秦之小篆本出大篆。而《倉頡》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謂秦文,即籀文也。”[9]也就是說,小篆是經過“省改”大篆而產生的;所謂“省改”,即是簡化之意,通過對史籀大篆的規范、簡化,才得以使新的字體小篆作為統一文字頒行天下。相對于大篆,小篆即是它的簡體字。

現代意義上的簡體字的大量出現,是在漢字完成了隸變之后。隸變是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關鍵,同時也是漢字的一次大規模的簡化過程。所謂隸變,準確地說應該是“草變”。郭紹虞先生曾指出過這個問題:“隸書對篆而言,是篆書的草體?!保?0]這在已出土的大量簡牘、帛書中可以得到證明。事實上,古草書在小篆之前就存在了。侯馬盟書、溫縣盟書、信陽楚簡、仰天湖楚簡等文字都已出現了簡省連寫的筆畫,這些與常見的銘刻文字不同的率意而寫的篆草書體就是古草書。在秦以小篆正定文字之前,主要是因為這些古草書才形成了“書不同文”的局面。小篆的不易書寫加大了文字與實用的距離。許慎說:“秦焚燒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保?1]趙壹說:“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并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圣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煩,損復為單,務取易為易知,非常儀也。故其贊曰:臨事從宜?!保?2]秦代的隸書就是篆書的草寫,史稱“古隸”,以睡虎地秦簡為代表。古隸的發展分為兩途:一是在草化省略圓轉弧曲筆法的基礎上規則端正,形成左右對稱、方正波磔的“八分書”即今隸;二是在草化連筆快寫的基礎上規則簡率,形成了輕捷便利的章草。

從已出土的文物考察,篆書草化的進程肇始于戰國晚期。1980年在四川青川戰國晚期墓葬中發現的木牘文字即有明顯的草化痕跡。省略、連筆、方折的筆法已經較多地取代了圓轉的篆書筆法。稍后一些,從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和銀雀山漢墓竹簡文字中,更可以清楚地看到秦隸的形體和章草的雛形。至少在西漢時期,章草已經成為可以應用于各種重要場合的正式字體,其使用范圍已相當廣泛。據筆者對現存已出土的西漢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時期至東漢章帝(76年-88年)時期的兩漢簡牘、碑刻用字的不完全統計,當時使用并和今天簡化字相同的簡體字有30多個。如“記、興、為、東、張、問、來、時、麥、鋪、楊、書、倫、車、頭、陳、長、貫、鄲、孫、干、樸、夾、魚、蕭、賦、事、門、稻”[13]等字。這些字絕大多數來源于古隸的草寫,并且都有著較高的使用頻率。草寫在客觀上完成了對漢字繁復筆畫的簡化,因而在漢字簡化的歷史演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到了東漢后期至魏晉間,出現了現代形體的楷書??瑫址Q“真書”,它是從今隸和章草中演變而來的。從漢晉木簡的字體和筆法中考察,在章草中已漸次具備了楷書的形體。從存世的碑刻、墨跡看,漢代沒有楷書的遺跡?,F在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楷書,是鐘繇(151年-230年)所書《宣示表》、《薦季直表》等碑刻。又有吳之《谷朗碑》,字體筆畫亦近楷書[14]。而流傳最古的西晉陸機《平復帖》,仍存章草筆法,可見晉初章草與楷書尚在進行嬗變交替??瑫某霈F,使漢字在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漢字形體系統,使方塊漢字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固定下來。

楷書的定型是在對今隸的簡化和對章草的吸收和基礎上完成的。在筆畫上,簡化了今隸的波折和方撇;在結構上,吸收了章草的簡省和連寫替代,形成了科學的、規范的方塊漢字。因此,可以說,楷書又是對今隸的一次簡化。此后,簡體字隨著行書、草書的快寫而使用得日益普遍。魏碑中已大量出現了如“萬”、“無”等簡體字。晉、唐佛教譯經、寫經鼎盛,宋代雕版印刷大為發展,話本小說、說唱諸宮調、戲曲等市民通俗文藝崛起迅速,都促進了簡體字使用的社會化。特別是宋、元雕版書籍中大量出現的“俗字”,是刻工貪圖省工省時恣意簡省筆畫的結果。雖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因違背了漢字簡化的規律而被淘汰,但這些“俗字”在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注釋:

[1]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第48頁。

[2][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甲骨文編》卷三·二九、卷十·一。

[4]高明:《古文字類編》第192頁。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42-43頁。

[6]郭沫若:《青銅時代·周代彝銘進化觀》。

[7]唐蘭:《中國文字學》第120頁。

[8]《史記·秦始皇本紀》。

[9]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七《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論》。

[10]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

[11]許慎:《說文解字·敘》。

[12]趙壹:《非草書》,見《法書要錄》卷一。